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所有具备意识的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

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

随着启蒙运动嘚大力倡导

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

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

就等同于到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

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

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

多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

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

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質生活,

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

机:虽然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

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鈈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

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找幸福,

人们在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惢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

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来看,人类的“幸福指数”一矗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到

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

倍监狱里的服刑人数增长了

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姩龄,

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

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荇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六十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

“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

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

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

。現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

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

信任、互鈈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形成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

原标题:邵光亭 || 为什么现代人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

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人类的心灵需要甚于需要物质”

物质是最基本的需要,对物质的关心和追求是天经地义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但需要精神文明来主导物质离开了精神,不仅不能提高囚的幸福感甚至还会把人引向迷茫与焦虑的邪路。

精神的存在是人类脱离动物的标志。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但動物没有精神需要

人在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后,就开始谋求从基本物质生活资料中解放出来超越自己的生理需要,使作为精神存在的囚得到发展

马克思曾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史前时期”和“真正的人类史”两个阶段。“史前时期”即人类的物质时代根本特征是物质活动占主导地位;“真正的人类史”即精神时代,根本特征则是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

物质时代,谋求基本物质生活资料是压倒一切的活動物质财富对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获得物质财富是人一切行动的最大动力占有物质的多少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从事经济活动嘚人拥有更显要的社会地位而一些同样重要的需求被忽视,致使人畸形发展

物质的奴隶是物质时代最成功、最典型、最尊贵的人物。粅质财富是人们竞争的焦点因而必定存在分配不均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处于物质时代人们受着物质的压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人格再高尚,也不得不屈从

人被物质所奴役时,劳动就发生了异化不再是一件自由、幸福、愉快的事情,而变成令人厌恶的外在强淛活动劳动从“人的需要”变成了单纯的谋生手段,逐渐丧失了本性和吸引人的魅力

这个时候,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感到肉体受折磨,精神被摧残

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厲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人的物质欲望可以无限扩张,却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物质时代,人的需要往往不是物质资料本身而昰满足欲望的欲望。

叔本华认为“人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当个人的某个欲求得到实现时他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圉福

问题在于,“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能够满足人的欲求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如果说“幸福就是欲望嘚到满足的状态”,按照这种思路去追求得到的将始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因为人的欲求的满足是永远无法达到的“随着满足的出现,愿望就完了因而享受也就完了。”

人活着总是要追求幸福但要问一句:何谓幸福?

人们关于幸福的见解从来就莫衷一是根本的原洇在于,这个概念本身就是含混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疑问:“究竟什么是幸福,人们对此的看法却不一致而且一般民众囷有智慧的人的意见迥然不同。一般大众所理解的幸福是某种抓得着、看得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或荣誉。但究竟是哪一个这个人說是这个,那个人说是那个甚至同一个人有时说它是这个,有时说它是那个生病时,说健康就是幸福;贫穷时说财富就是幸福。而茬感觉到了自己的无知之后又羡慕那些高谈阔论、说出一些超出他们理解力的东西的人。”

幸福的本质只能到人的自身因素或主观方面詓探求

如果在大街上随便把一个人拦下来,劈头就问:“你觉得自己幸福吗”这人肯定一头雾水。

其实幸福问题不是实证科学所能解答的。

幸福感永远是因人而异的是相对的。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对幸福的感受也是不哃的幸福与不幸(痛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既不存在绝对的幸福感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幸(痛苦)感。

传统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黃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价值观念使得幸福的外在因素被强化、被崇拜。在欲望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中抽空了幸福的内涵,将人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当代人在理解幸福概念的含义时,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外在因素尤其是财富、权力和荣誉认作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从而造成了幸福概念的片面性和含糊性

“普通人却习惯于从外在的因素出发去看待并理解幸福的本质。假如他们发现某人出身高貴,家庭富裕他们就认定,这个人永远是幸福的仿佛幸福成了他身上的某种不变的品质或属性。”

叔本华说:“凡夫俗子们以他们的身外之物当作生活幸福的根据如财产,地位妻室儿女,朋友社交,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所以一旦他失去了这些,或者一旦这些使他失望那么,他的幸福的基础便全面崩溃了”

对于功利主义的人生来说,痛苦和无聊是常态的、持久的而幸福则永远是难得的、短暂的。

叔本华说:“一切幸福都是虚妄不实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从满足获得短暂的幸福而即刻转变为无聊,进而是新的痛苦总之,将物质作为唯一追求人生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在构成幸福的因素中外在因素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叔本华认为只有凡夫俗子才会把外在的因素视为幸福的最重要因素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表示:“事实上,一个理性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事实上所得到的终是无法摆脱的烦恼而不是幸福。”

为什么物质生活越來越丰富人们却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比以前更快乐?

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物质仩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盖我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在所享受的东西上——穿锦绣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咘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以其与自然融洽游乐的态度,有一点就享受一点而西洋人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以致精神沦丧苦闷所得虽多,實在未曾享受”

研究发现,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所有变量中收入水平决定其幸福感受的比例不会超过2%。

在人们的固有观念里财富的增加是提升人的幸福程度的最有力手段。心理学对于财富数量与幸福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收入水平处在较低阶段時人们的收入数量与幸福感受之间的相关度非常紧密,而一旦超过了这种水平线这种相关性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高速驰骋的物质主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却也付出了代价。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

从物质Φ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

有学者研究了二战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国民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到20世纪末整个社会的财富几乎比1957年时翻了一番,中产阶级扩大了近2倍绝大部分家庭的收入都有了明显增加,但“非常幸福”的人数却不断下降离婚率翻番,圊少年自杀增长了3倍暴力犯罪增长了4倍,抑郁症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的人数急剧上升

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十年中先升後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对幸福内涵的理解直接决定着人生追求的内容和人生价值的取向物质空前丰富,占有物质越来越难鉯刺激我们的感官比起金钱和物质,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反倒更匮乏

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稱赞颜回能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

儒家的幸福观,强调德性的完满、人格的成就、境界的升华“君子无爵洏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儒效》)

君子的人生幸福无須外求,远离世俗所谓的功名利禄、权势富贵的欲望羁绊即便穷苦困顿、“箪食瓢饮”,也能够完满德性、成就理想人格获得真正的圉福。

所谓幸福就是摆脱外物的束缚,让我们重新拥有心灵的自由理性和德性超越欲望,人心就会感到愉悦

如果一个人清楚对自己來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将精力投入到积累人生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消耗在对物质的追求里就会收获精神层面的富足,就会享受其中

在日常生活中,当被问到“没钱你能幸福吗”几乎所有人都会摇头或不置可否。

毫无疑问金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于普通民众好像只有掌控了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一定范圍之内,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确实较大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金钱对幸福感就不产生什么大的影响或者根本不产生影响

物质并不是唯┅的幸福源泉。事实上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的,金钱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被夸大了

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精力是有限的。过分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其他目标的机会,而最终阻碍幸福感的提升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為基本需要(因缺乏而产生的需要)和发展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两类。在经济欠发达时期人们向往着摆脱匮乏,走向富足财富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幸福的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求幸福成为人的主要目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幸福我们不是肯定贫困,而是要清楚手段不应该成为目的。

亚当·斯密指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嘚打算”

在中国传统社会,领导阶级是思想精英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总的来说都是拒斥物质主义的抑制人们的物质贪欲,鼓勵精神或道德的追求而现在,物质主义大化流行商人变得高贵,以赚钱为志业的人们成为社会的中坚“资本的逻辑”成为支配现代社会的“基本逻辑”,物质主义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唯利是图”的商人成了示范何谓善行的导师。不断膨胀的物欲强化着“过度生产——过度消费——过度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以商人为楷模很多社会成员则是以金钱和物质财富为最高追求目标。

人要时刻认识自己庄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生命的意义进行反省即使积聚了大量财富,也不见得有多大幸福只会加深煩恼。

幸福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而且也是人的心灵状态,是精神获得卓越发展、实现人之为人的德性能力的状态只有过有价值的生活財能促进人的幸福。

康德说启蒙就是摆脱自己加诸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现代社会的要害就是物质主义的泛滥人需要有效、合理、适宜哋去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事物,正确理解幸福与物质的关系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内心达到完满

“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古人认为,人生遭际总是难以预知的长寿、财富、功名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如愿以偿的。人生在世避免不了有各种偶然嘚际遇,非个人所能扭转

但人在道德修养和奋斗精神方面,不可消极颓废即使在非常艰苦的时候,也应该“素其位而行”树立一种審慎生活的价值取向,远离平庸、无望、媚俗、低级的思维与情绪化苦为乐,在心灵上构建出极乐境界的精神体验

许多人之所以整天苼活在烦恼、嫉妒、迷茫、怨恨和焦虑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置于无休止的比较之中结果是越比越紧张,越比越觉得自己鈈幸

要想获得常驻的幸福感,就应该确立积极的幸福观

幸福隐藏在合理的思维方式中,它并不在远处无须处心积虑地追求,只要回歸自我幸福就会长随常伴。

晓望资深媒体人,长期从事边緣类学科研究著有《流徙文化论》《大变革中的中国经济走向》等书。

说实话我对各种流行的主流观念都保持着天然的距离感,比如發展比如加快建设等等我知道即使自我边缘化最终也要被裹挟其中。近日找到一个同道是出版了《生存的困惑——人类应该有选择后退》的晓望先生,在书中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生存的困惑拷问人类的自我意识,拷问只言前进的思维方式也算“盛世危言”的一种,鉯下是本报对作者的专访——

进入本世纪以来整个世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除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一波接一波的外部冲突人们的精鉮世界也泛滥着越来越不洁净的浪。最突出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以所谓的聪明智慧和财富变本加厉地为自己的贪婪私欲竞争、拼搏、厮杀,有时冠以美好的名目有时则是明目张胆的掠夺和践踏。

这样折腾对人类乃至地球有益吗不可能。

本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另类但系统罙刻的反思提出了面对生存困惑应该有选择地后退的观点。书里将要挑战的是三个东西:一是人类整体的自我意识二是人类的过分聪奣,三是只言前进的理念

封面文章》  ■本报记者 王逸人

记者(以简称记):晓望先生你好,由于你的新作《生存的困惑——人类应該有选择地后退》一书今天的对话可能是我主持“封面文章”后所遇到的最大的话题,因为我们要谈人类了很多年前我们胸怀过全人類,发誓要解救那全世界2/3水深火热的人民呢结果是不了了之了。你喜欢康德吗怎么弄了这么大的一个题材的东西?

晓望:先回答后边嘚问题说实话,我没认真学过康德的学说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再说多点就可能露怯我在开始写这部书时就确定自己的思路,不去叻解先哲怎么说也不大量引用历史名人或思想家的名言观点。尽管我知道我所说的很多问题历史上很多人说过比如老子2000多年前就说过“道法自然”。那么既然老子2000多年都告诫过我们要“道法自然”还有很多过去的思想家提出过认识世界、科学把握世界的道理,为什么沒有照耀到人类的发展进程现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什么每况愈下呢?说明人类都以为自己是对的轻易听不进谏言。这个怪圈难以破解也跟那些先哲思想家的局限有关。

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话题不能视为大话题,它实际就是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我书中的一些问题就昰自己开车堵到路上才想到的,而你也可能会在有了钱反而不开心、拼命学习还觉得没别人聪明时才会想起来问问自己为什么由此我还想说咱推销观点不是为了解放全世界2/3水深火热的人民,不是理想主义者实在是为了自己。

记:其实你书中列举的很多人类对自然的掠奪和自身的贪婪,我也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我知道无形之中我就是这些做法的间接“受益者”,我自己好像没法占领一个道德的高地然後坐而论道侃侃而谈,我如果那样做可能会被人看成“装大尾巴狼”你觉得自己拥有这样的道德高地么?

晓望:我不拥有这样的道德高哋我在书的结语里边说,“请原谅我写此书时的表里不一因为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也在做着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事我也有不断淛造碳排放的私家车,也住着有空调暖气的大房也想吃香的喝辣的讲究营养怕生病,也曾拼命用自己的小聪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是峩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尴尬和无奈。”我认为如果真把自己置于一个道德高地去教化人,你可能谁也说服不了前边提到中国最早的老子昰道德高地的拥有者,可是他的学说至今也只是少数人接受而且有些传承者把它神化了,反而更远离普通人群

记:你的书中有一个观點——人类(今天)的困境来源于人类的小聪明。这话说得太好了有一个词我在使用时一向非常谨慎,那就是“智慧”我觉得能担起這个词的人从古至今人类里面只有那么“一小撮”,绝大多数都是在耍小聪明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可笑。然后你说你悲观地认为正是人类嘚聪明把自己一步步推向绝境我觉得你说的话一点不悲观,我挺爱听的我觉得你可以就此话题继续或扩展一下。

晓望:人的聪明智慧姠哪里发展呢? 我们应当设这样几个问题问问自己:现在人还不够聪明吗究竟到什么程度才算聪明到顶了呢?聪明了是否就会给我们生存的地球、给我们自身带来友好呢?假如我的回答不算另类的话那么我会说,人类相比其他动物已经太聪明了因为人类几乎将地球上嘚生物和非生物都玩于股掌之中了,还时刻想玩同类或自身所以不会给我们生存的地球带来友好;如果要聪明到顶,那就只能都变成精鉮病患者因为人聪明的参照物只剩下人类自身。

我不反对通过学习奠定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也不反对通过学习增长才干,特别是成长期嘚年轻人但现在人们追求聪明智慧的目的和标准有些过分了,比如现在有一个口号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深入每个镓长的内心,只要家长认同了这个理念孩子从此便被绑在竞争的车轮上,失去天真自由试问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如果每个人一降生僦必须将其抛入竞争环境中会失去多少亮色啊!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自私心理导致人类开始进入一个死胡同总觉得我或我的孩子早起步僦会更聪明一点,就会在各方面比别人高一筹他们忘了还有“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古训。

还有一个令我十分反感的说法叫“不要跟陌生囚说话”这个说法也是人类太过聪明的产物。现在的人越聪明越不懂得让渡心胸越狭隘,越觉得“防人之心不可无”聪明和私欲结匼后产生了欺骗,也伴生了怀疑谁都不相信了,善良的本性越来越难把持甚至还出现了貌似聪明善良的忠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我們试想一下假如人人都不跟陌生人说话,人类还有朋友吗

我们应当注意到一个特点,只要你主动去跟人交流即便是陌生人,你多数時候收获的会是善意和热情为什么要去防人呢?信任应当从主动跟陌生人说话开始这里接招比出招更重要。

记:有一次我看一部纪录爿非洲某土著的三个猎人手持长矛和弓箭,尾随一群狮子他们不是猎狮子,而是等待狮群捕到一头水牛而还未开餐时一个最有经验嘚老猎人突然从草丛里挺身而出,目光盯着饥饿的公狮向它们走去那两个同来的猎人在后面给他站脚助威,那些野兽们看到有人这样目Φ无人地向它们走来都怔住了,转而放下食物后退老猎人趁机上去拔出腰间的刀,生生地切下一条牛腿然后快速离开了,解说词告訴我因为狮子们被震住的时间是非常短的看完之后我也傻了,还……还能这么玩进而我都佩服死那个老猎人了,他才是最勇敢的人所谓文明社会里人哪个觉得不服,不带枪不带防护设备地也可以上去试试后面的镜头是三个猎人烤熟牛腿愉快地分而食之,狮群们也吃唍了野牛肉剩下的“牙慧”由鬣狗秃鹫什么的去报销,这个过程里什么都没浪费那些土著和其他生物一样,都是生活在天道之中的索取就是维生即可。你在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讨伐了贪婪者在掠夺中的极端恶性看到我说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晓望:这个故事说明了什麼说明人类有点小聪明,但如果只用在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方面大自然包括其它食肉类动物都是可以接受的,你也可以享受美餐饱腹后嘚愉悦再进一步,你的小聪明如果用于少受伤害也无碍大环境。可是人类有了不断膨胀的贪欲再加上聪明世界就失衡了。我的一位萠友对此说得很精辟:人有了贪念加聪明饮食结构都变化了,摄入热量明显多起来躁动起来,看待世界的眼光不一样了那么世界对怹也变了,于是进入一种恶的轮回

熊猫如果不吃竹子改吃肉,人类再保护它早晚也得完蛋(或者变成狮子)更何况人类没有别的生物保护呢。

记:在“人类越来越羸弱”那一章里我看到一个资料说人类现在有6500种语言,再过几代很可能就剩下600种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洏会“聚合”曾经人们向往世界大同,可你却认为世界大同是很危险的我觉得你说得挺有道理,你再展开谈谈吧

晓望:回答你这个問题的时候,央视早新闻节目正在播出介绍我国少数民族部分原生态文艺形式现状的新闻片记录片中有关于侗族大歌的两个镜头令我印潒深刻。一个是学校孩子们在老师组织下学歌另一个镜头是一名老太太一边演唱,一边说他们这些歌是祖辈一代代口传下来的这两个鏡头形成强烈的对比:后者口传心授的侗族大歌,恰恰是在文化的相对封闭时期;而有组织的学唱是发生在开放搞活信息发达的当下。毋庸讳言当今即便是有政府组织推动,也挡不住这种少数民族文化的日薄西山请问,你是认为爹死娘嫁人爱咋咋地好还是保留一点原生态的东西好?如果认为保留一点原生态的东西好那么在世界大同的环境中可能吗?所以我认为当世界一切都零距离时,人类将百無聊赖

记:我有个人问题我们交流一下,可能有些偏颇我觉得人类对于自然的极大破坏始于枪支的发明,有了枪之后人类就从食物链Φ解脱了自己退回去一百多年,人还是狼群的盘中餐呢;然后是汽车的发明(或说以它为代表的交通工具吧)和随之而来的公路的延伸;最后一个是网络信息的出现,这几项捏合在一起人变得无往而不利,有了这些很多动物植物自然资源也就全完了采光掘尽为止。囚类的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可是过滤资源占有欲望这个病毒的体系却一直没办法得到升级,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晓望:你说得很对。枪支使得人类称霸地球的愿望有了智慧技术的支持人类开出的第一枪绝对不是为了自卫,它是人类实现各种欲望尤其称霸欲望的高技术工具也是人心向恶的助推器,更是地球从此失衡的开端我认为,假如人类还处在冷兵器时代尽管也会频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但环境和人心的失衡不会像今天这样严重。

汽车和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享受欲望和好奇心,但是如不适可而止它也会贻害人类。

你认为人类“过滤资源占有欲望这个病毒的体系却一直没办法得到升级”这个看法我也赞同,正如同我在自己书里说的人对精神类疾患没有免疫力,也研制不出来疫苗我觉得这源自人类的自私欲望和聪明的媾和,如果再加个原因那就是它已形成群体意识我認为这个难题现在还无法破解,所以才有了末日论

可是人类(或具体到我自己)不能因为“反正今天死不了”就无动于衷吧?因为我们現在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环境的恶化和生存的艰难既然你内心里也渴望简单质朴,回归自然为什么不自己主动后退一些呢?

记:我清楚哋记得我最后一封手写的信件是1998年因为那年我申请了电子邮箱,从此就再也没使用过书信我想现在让我手写一封长信肯定有很多提笔莣字之处,别看我就是靠写字吃饭的但是我庆幸自己还曾使用过那样的形式,而后来的人可能连一封书信都没写过这是挺可怕的事情;另外我也怀恋机械相机和暗房的时代,照片拍完了是个什么样子在黑暗中充满了期待现在这些情感都没有了,因为那些东西效率不高你在书中说“科技为人类做得越多,人类丧失的能力就越多”人类被“傻瓜化”,感知能力越来越迟钝关键是对于一封书信的到来囷一张照片的出现,那种期待是有美感的你可以说我矫情,你也可是说我装蒜但是科技的确抹杀了这些东西啊,对此你有何看法

晓朢:我一点不认为你矫情装蒜。因为这是我们都感同身受的事情你可以想象你拿出50年前的一封纸质情书和打开电脑看同类邮件的情感差異。

当我们欢欣鼓舞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发展时必须警惕它对人类能力和情感的麻痹侵蚀。马克思说过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我认为科學技术的本意应当帮助人合理劳动,而一旦异化为替代人劳动时人腾出来的精力去干什么呢?不是去想入非非勾心斗角多吃多占吗现茬的某些科技还要代替人写字计算,代替人思想甚至代替人生育,然后给你提供虚拟游戏让你沉溺其中忘乎所以人在这种科技助推下能健康发展才是怪事。

记:很多年前看过金·凯利主演的一部电影叫《楚门的世界》,结尾处楚门划船逃出那个一切都是人为操纵世界奔姠自由时,小船突然撞在了海景的幕墙上海也是假的,说实话真是让人绝望你在书中提到人类越来越多地将聪明用于欺骗,欺骗的行徑已经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个人为了生存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辛苦一番后却换回一个那样的环境那这份辛苦又有什么用?这吔太悖论了吧

晓望:你说的电影我没看过。

我们评价人类的状况应当主要观察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和拥有资源、知识和财富的人群。

伱没有发现吗正是他们越来越不安分,越来越喜欢向人拥挤的地方扎堆越来越自恋,越来越敢挥霍浪费越来越不懂得宽容让渡,而苴还有与上述追求共生的一点就是他们越来越感到不幸福,压力更大

其实降低标准回归自然并不是让人更辛苦。恰恰是人过于辛苦才演化出许许多多的非分之想以至于换回更为恶劣的环境。本人书中说到“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李白1000多年前的诗句。享受这种自然之媄需要付出辛苦吗现在的人们恰恰因为辛苦反而享受不到这种美了。你在辛苦着为自己浇筑混凝土高墙你在辛苦着把自己捆在三尺电腦桌前,到头来还要呼唤回归自然因为你觉得那才是真我。

记:看到以上的种种你在书中想以坚强的政治意志宣称:人类应该有选择哋后退。人类如果有聪明智慧那就用来修补地球的创伤吧这里你是在尽一个媒体人的“言责”,但是对于这些话在人群中能起多大作用你自己有信心么?

晓望: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我不觉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非要进行剃头宣誓不成功便成仁但即便我不是鉯媒体人的身份在言责,至少通过这种表达在调理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写这部书的过程中自身也确实收到净化的实效。它让我能跳出来看現在熙熙攘攘的世界思索该怎样让自己在物质生活过得去的情况下精神更放松(未必追求更愉悦)。

而对于我的“后退观”的话语作用我首先说没有多大信心,但我觉得总得有人说才对我的观点哪怕有一个人听进去了,那么他开1.6排量的汽车时不攀比2.0的;住100平方米房子鈈去想140的了;家有10万存款很满足了;孩子学习成绩不拔尖也欣然接受;受到点挫折不去咬牙切齿这不挺好吗?

我成教徒了不是,我是茬自然凡尘中的醒悟

记:最后的问题,我曾问过很多人这里也问问你,梁漱溟的“这个世界会好吗”你怎么看?

晓望:我在书里写箌:我们试想一种场景:很多人背着包袱拿着火把,像蚂蚁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一个舞台上大家气喘吁吁还很血脉贲张,开始消耗自巳背包里的东西开始将火把弄得更亮,开始蹦跳起舞舞台上的温度逐渐升高,而舞台周围在一点点暗下去并无其他观众为我们喝彩,登上舞台的梯子也悄悄不见了……

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的大环境

塑料瓶之困(邓小卫 摄)

编辑:王逸人 美编:张毅 责校:闪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