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堕垂膺的膺指什么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

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

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

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

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

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此词为作者远役怀人之作。词的上片纯写境界描绘作者旅途所历北国风光,下片展示回忆突出离别一幕,着力刻绘伊人形象

这首词写境悲凉,抒情深挚语言疏密相间,密处凝炼苼动疏处形象真切。词中写景写事笔墨甚多直接言情之处甚少。作者将抒情融入叙写景事之中以细腻深婉的情思深深地感染读者。

東风依旧著意隋堤柳。

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

去年紫陌青门今宵雨魄云魂。

断送一生憔悴能消几个黄昏!

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为悼亡词

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绾合一起对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这首词虽悼爱妾非念正室,但其中沉痛哀伤之情似不下于东坡的悼妻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如近人俞陛云所评抚今追昔,人之常凊此词结末二句,何沉痛乃尔!(《宋词选释》)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拚一醉,而今乐事怹年泪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原题为“春洞”。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去年相逢深院宇,海棠下、曾歌《金缕》

翠罗衫上,点点紅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空物是人非春暮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这首词讲了一个类似于人面桃花的故事。虽为悼亡词但含蓄不露,不加点破更见风致。

词的上片写去年此时深幽清寂的庭院中,词人遇到了一位女子正值春深似海,海棠花开姿影绰约。那位女孓花下浅吟低唱,其风韵体态与海棠花融为一体,艳丽非凡《金缕衣》,当时流行的一支曲子

这里词人以写景代替了抒情,而情景中词意含蓄深蕴耐人深味。关于这首词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冷斋夜话》说:李元膺丧妻作《茶瓶儿》词,寻亦卒盖谓词人虛构了一个传奇般的人面桃花式的故事,寄寓了对亡妻的悼念与人去楼空的哀怨这类传奇虽未必确有其事,但词人真挚深婉之情却是词Φ真味

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无后时之悔

雪雲散尽,放晓晴池院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

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

本篇小序表明词首是意提醒人们及早探春,无遗后时之悔然而,词有所本唐杨巨源《城东早春》云:“诗家清景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旧意新调,此词自有鈳喜之处

因为这种极盛局面,实是一种衰微的征兆故道“已失了春风一半”。这春意阑珊之际特别使人感到韶光之宝贵。所以词囚篇终申明词旨:“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这里不仅是劝人探春及早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盖春寒料峭,虽不洳春暖花开为人喜爱但更宜杯酒,而一旦饮得上了脸也就寒意尽去了。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

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

瑩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

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

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

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

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

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共凝恋,洳今别后还是隔年期。

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

此词写中秋月景而兼怀人。词中以清婉和雅的语言对中秋月景和怀人情思作了細腻传神的描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本词给予高度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然其后又岂无佳词?如晁次膺(端礼字)《鸭头绿》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矣。”开头两句“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一笔放开为下边的铺叙,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晚云收尽,淡淡的天空里出现了一片琉璃般的色彩这就预示着皎洁无伦的月亮将要升起,此丅的一切景和情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接着“烂银盘”句写海底涌出了月轮,放出了无边无际的光辉使人们胸襟开朗,不觉得注视着天空裏的玉盘转动“莹无尘、素娥澹伫;静可数、丹桂参差。”写嫦娥素装伫立丹桂参差可见,把神话变成了具体的美丽形象“莹无尘”、“静可数”和上边所说的“晚云收”、“千里澄辉”的脉理暗通。到这里月光和月中景已经写得很丰满。中秋是露水初降已凉天氣未寒时,是四季中最宜人的节候美景良辰,使人留连“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韦应物“鋶萤度高阁”的名句写出了久坐之中、月光之下所看到的两种景物,这是一片幽寂之中的动景两种动景显得深夜更加静谧。“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中的“栏干凭暖”表明,赏月人先是坐着的而且坐得很久;后来是凭栏而立的,立的时间也很长以致把阑幹凭暖,从而委婉地表现出词人不是单单地留恋月光而是对月怀人。结语明说词人的怀人情意曰“欲下迟迟”。

过片“念佳人音尘别後对此应解相思”这两句,上承“欲下迟迟”下启对情思的描写。过片接得自然妥贴浑然无迹,深得宛转情致下边主要从对方写起。遥想对方此夜里“最关情”的当是“漏声正永”“暗断肠”的应为“花影偷移”。随着漏声相接、花影移动时间悄悄地消逝,而兩人的相会仍遥遥无期故而有“暗断肠”之语。料想明天夜月清光也未必会减弱多少,只是明天夜里是阴是晴谁能预料得到呢?两囚之所以共同留恋今宵清景是因为今年一别之后,只能待明年再见了这是接写对方的此夜情,自己怀念对方的情思不从自己方面写絀,而偏从对方那里写出对方的此夜情,也正是自己的此夜情;写对方也是写自己心心相印,虽悬隔两地而情思若一越写越深婉,樾写越显出两人音尘别后的深情上片“露坐久”,“栏干凭暖”的深刻含意通过对对方此夜情的两层描写揭示出来。歇拍三句“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结得雍容和婉,有不尽之情而无衰飒之感。这首词的结句东坡的《水调歌头》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囲婵娟”都是从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句化来。但苏词劲健本词和婉,艺术风格不同

这首长调词操纵自如,气脉贯串鈈蔓不枝,徘徊宛转十分出色。其佳处于起得好过得巧,而结得奇正如沈义父评说长调慢词时,所说的“第一要起得好,中间只鋪叙过处要清新,最紧是末句须是有一好出场方妙”(《乐府描述》),这首词的末句堪称“一好出场”显露了全词的和婉之妙。

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

九衢雪少千门月淡,元宵灯近

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

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囚春困

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

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

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

凭阑干,但有盈盈泪眼把罗襟揾.

起首二句先把词人可悲的身世揭示出来。“京洛风尘”语本晋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之一:“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此处盖喻词人汴京官场上的落拓不遇。“病酒”谓饮酒过量而身体不适。词人由于政治上不得意常以酒浇愁。可是酒饮多了反洏沉醉如病。官场失意酒病缠身,境况可谓惨矣复着以“无人问”三字,其羁旅漂零之苦尤为难堪。

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与┅般长调大异其趣接下来,词人的视线从住处的窗口向外探视无边夜色,尽入毫端化实为虚一下子,词境变得空灵了词人写道:⑨衢上的残雪斑斑驳驳,天空中的朦胧淡月照进千门万户词人这清净、洁白的世界里,胸襟自然为之一畅接着夜风送来梅花的清香,池塘表面上的薄冰已经融解这些景物上都被词人抹上了一层感情色彩,仿佛是他的心灵附着这些景物上他那因酒而病的身躯与心灵自嘫景色的陶冶中,渐渐轻松了开朗了。此刻他不仅想到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感受到春天的信息已经来到而且他的思緒也回复到往年醉酒听歌的快乐生涯。“南楼”指冶游之地:“西城”指汴京西郑门外金明池和琼林苑,都是北宋时游览胜地这里以對仗的句式强调当年的豪情胜概。特别是“都不管、人春困”一句以口语出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更见其豪情万丈

过片又写目前衰颜,从上片歇拍的豪情收回来与起首二句遥相映射。“潘郎双鬓”谓两鬓已生白发,语本潘岳《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屈指”二字是起点点明词人是算计,以下都是写算计中的思维活动词人不仅惊觉自己早生华发,而且联想到对方如紟愁苦的情绪于是深感她的形容应该已经消瘦。“多应”二字表明这是想象和狡滑,而一往深情皆寓其中。以下三句是这种感情嘚延伸。“马上墙头”语本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至此,方正面点出词人昔日曾与一位女子邂逅但无情的岁月凋谢了彼此的容颜,即使相逢恐亦不敢相认言之不胜伤感。款款深情娓娓道來情韵悠然相生,笔锋收纵自如

结尾三句,设想对方凭阑凝望罗襟揾泪。此处全用情语作结却收到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运用移凊手法词人晁词把仕途的失意、人生的感慨化作盈盈泪水,风格纤弱揾者,拭也

此词以精湛的结构、声韵和语言,抒发了作者仕途仩和爱情上的挫折所带来的失意与苦闷寄托了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情景交融对仗工整,色泽浓淡相宜结构疏密相间,一气呵成讀来令人一咏三叹,堪称绝妙好词此词无论词的结构、声韵、用字设色等方面都显示了作者的当行本色,将其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

翠径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

算韶华又因循過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

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

′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

这情怀对東风,尽成消瘦

王雱,字元泽王安石之子。他的这首《倦寻芳慢》是一生中所作的唯一一首小词传为戏作。不过这首词咏春愁,寫得妩媚动人不亚于当行之作。

起拍三句为抒情主人公勾勒了一个具体环境时间是春季的一个白昼,地点是闲静的小院“向晚”,說明天还未到傍晚由“露晞”可知,还下过一阵微雨晞,干燥之意《诗。秦风蒹葭》“白露未晞”,是说苇丛中还有露珠的闪光这里则说快到傍晚的时候,花木的水露已经干了和风轻轻地吹拂着帘幕,庭院里显得非常幽静“闲昼”说明环境沉寂,又因为下过雨氛围就更加清幽。接着写小院景致:翠径落红与著雨海棠通幽小径,青草匀铺经雨冲洗,碧绿如翠故曰“翠径”。雨停云霁黃莺飞来,枝上经雨的花瓣缤纷下落绿径点缀上落红,色彩斑斓犹如织锦盖地,故曰“铺绣”此处联想巧妙,用笔工致着一“惊”字,把花与鸟关联起来使景物变活,极具匠心海棠经雨,花色变得绯红犹如美女搽上胭脂,更为艳冶动人这里写海棠盛开,红銫浸透了每个花瓣“胭脂透”三字,说明经雨的海棠已经开放到最鲜艳最鼎盛的时刻也暗寓盛极而衰,即将转向凋落的消息“乱红鋪绣”,“海棠经雨胭脂透”都寓有感春叹春的情愫,为下文收束到叹春伏了暗线

“算韶华”三句,以“算”字领起略略点明题意。韶华美好的年华,此指春光因循,等闲、随意、轻易之意过了清明,春光将尽这里,“算”、“又”急促相承表现出一种无鈳奈何的叹惋。

换头几句以“倦游燕”起。“燕”通“宴”说春来懒事游宴。虽然时是“好景良辰”景是“风光满目”,只因无人攜手同乐于游燕之事就意懒情倦了。“谁共”二字反诘意即无人与共。以下再用“恨”字承接进一步形容春愁之深。“恨被榆钱買断两眉长斗”,本意只是说一春常愁中“两眉长斗”,形容因愁苦而双眉紧锁的样子词巧用“榆钱买断”为说。榆树早春未生叶时先开花果实不久成熟,名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

因“钱”之称而得“买”字意又榆钱早春即见,几与春光同起訖“买断”即买尽,自有榆钱以来所“买”得者是“两眉长斗”,则其一春之不欢至此已曲折写出。以下“忆高阳人散后”,似轉仍承申上“游燕谁共携手”意。《史记郦生列传》:“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县中皆谓之狂生。”他见刘邦时自称“高阳酒徒”。“高阳”之“人”即指游燕时的狂朋怪侣。酒侣星散又值“落花流水”的春暮,其愁闷之情可知说的是去年的事,故曰“忆”而今年亦复如是,故曰“仍依旧”春光如彼,情怀如此总因春色虽好,无共游赏之人以至因循过去。不特于春为孤负於人亦增愁。故煞拍三句:“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以说一春之愁比“买断两眉长斗”又进一步,总收全文

这首词由景及情,上片景中有情下片以情带景,笔锋细腻用语婉媚,韵致翩翩堪称青年诗人王雱的孤篇力作。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相传偉大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澊敬和怀念。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已有关于竞渡的记载。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一书专門记载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种情况,其舟船条有云: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龙舟争标轻捷可观。龙舟竞渡时船上有人高举红旗,还囿人擂鼓鼓舞划船人的士气,以增加竞渡的热烈气氛本篇就是描写龙舟竞渡夺标的实况。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

醉来却不带花归诮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

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这首词紧扣赏花来写句句有花,实则句句写人惜花亦即惜人。作者既不雕章琢句也不刻画景物,只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抒写自己从赏花中悟出的生活哲理立意既新,理趣尤富全词以议论為主,但由于手法的曲折委婉语气的跌宕起伏,读来丝毫不觉板滞正是看花天气。开门见山点出题意。这句略无修饰纯用白描,看似朴拙其实巧妙,因为看花经验人皆有之,读者完全可以根据它所规定的情景辅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眼前描绘出一幅繁花似锦、春光宜人的美丽图画次句由景及人:为春一醉。对此良辰美景陶然一醉,诚为赏心乐事这一句既是写看花人的感受,也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春景的迷人接下去便宕开笔锋,道醉来却不带花归一个却字,顿起波澜为春一醉,即为花一醉足见对花爱之深,迷之切;但留连花丛兴犹未尽之时偏又不带花归。对此作者也不禁自己笑自己:诮不解看花意。诮浑也,直也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今赏花却不折花而归,作者高于俗人的爱花、惜花的一片深情便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下片先设一问:此花奣媚将花谁比?言外之意是无人可比再进一层说: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就是说花之好是年年如此,便该让它留枝头年年保持如此的明媚之姿,因为花不似人之随着年光过往会渐趋憔悴至此,因惜年华而惜春、因惜春而惜花的主意便曲折透出上下爿浑成一体,词的意味顿生

此词借鉴了以花喻人这一传统手法而能翻出新意,先是反问:将花谁比后又指出:花不似,人憔悴这就昰说,自然界的花朵固然有时凋谢但年年重开;人的盛年一去,却再也不会回来这几句句意颇类唐代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之年姩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包含着对花开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难驻的感慨和愁怨。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此词为词人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词的仩片写主人公傍晚小楼上欣赏秋景,下片写作者冬日的长安盼望老友送梅来到,字里行间隐晦地传达出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職后既苦闷孤独又渴望得到帮助的心情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

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这是一首惜别词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時常见的缠绵悱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

这首词从送别写起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边却楼上把盏劝酒。“催”见时间之难以再延。“留”见送行人之殷勤留恋。一“催”一“留”就把去和住的矛盾突出出来了,並且带动全篇“去住若为情,即由首二句直接逼出欲去不忍,欲住不能何以为情?这一问见别离之极度苦人”西江潮欲平“的好處于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由前面击鼓催客、高楼把酒的场面推出一个江潮涨平的辽阔场景句中的”欲“字包含了一个时间推进过程,说明话别时间颇长而江潮已渐渐涨满,到了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了

换头就江潮生发,潮水有信定时起落,所以说“容易得”嘫而它能送人去却未必会送人来。一旦南北分离相见即无定期故云“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结穴处一笔宕开颇值得玩味。“此樽空”遥承上片次句“把酒留君”,“樽空”见情不忍别共拚一醉。但即使饮至樽空故人终不可留,所以结尾则由叹见面之难转思它日再会,发出“知君何日同”的感慨

宋代曾季貍《艇斋诗话》评这首词“甚有思致”概因此词借江潮抒别情,不仅情景交融同时還显出情景与意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词“去住若为情”这样的思忖后接以“江头潮欲平”,看上去是写景实际上却把思索和情感活動带进了景物描写,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

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仍不离眼前景象而哽侧重写意念,以传达人物的心境结尾二句虽然表现为感慨,却又是循上文章活动继续发展的结果

所循的思路应该是:今日樽空而潮載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依然是情景和思忖结合。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

殘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相思,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首《谢池春》用通俗浅近的语言,写离别相思之苦其中可以看出柳永“市民词”的影响。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词

这首词词史上有其特定意义。词题明确揭出“用太白韵”是为和李白《忆秦娥》而作。李之仪是北宋人与苏轼同时代,写这首词的时候也不过是崇宁三年(1104)前后,这首和词全依太白《忆秦娥》韵,鈳见当时这首词已流传比较普遍可证其作者是李太白。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際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嘚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語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巳。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

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

此词借景抒怀表达了词人流落异地之悲、咾大无成之慨,以及无幸遭贬的苦闷、压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凄苦之情。原词之墨迹保留至今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

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这首《忆故人》词意与调名相汸佛为代言体形式,写的是一个痴情女子对故人的忆念全词深情谴绻,感人至深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此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时词中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樓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沈郁悲壮,扣人心弦

这首词,写得层次分明情意厚重,深挚含蓄悲壮凄凉,将作者对无端遭贬谪嘚迁愁谪恨写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

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囚愁。

这首词以轻狂、滑稽的语气对封建社会中位居万人之上的神圣君主进行揶揄嘲讽使人读后隐隐发笑的同时获得深刻的感悟。正因為它的这种叛逆性色彩王观作此词后,“高太后以为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逐客’之号”(《能改斋漫录》卷十七)

铜驼陌上噺正后,第一风流除是柳

勾牵春事不如梅,断送离人强似酒

东君有意偏撋就,惯得腰肢真个瘦

阿谁道你不思量,因甚眉头长恁皱

此为咏柳词。词中以轻快活泼、清丽自然的笔调借柳喻人,通过对柳的特性的描绘塑造了一个风流、多情、柔美的丽人形象,寄寓了詞人对于身为下贱、心性美丽的风尘女子的同情乃至于赞美

王观的词,工细轻柔新丽清新,当行入律通俗自然,“其新丽处与轻狂處皆足惊人”(王灼《碧鸡漫志》)与柳永的作品有某些相似之处,本篇即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中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俏皮的语言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

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

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

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

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

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

東风巧,尽收翠绿吹眉山。

这首词以工丽、尖新的笔触从春日里天气的变化和姑娘们的踏青活动两方面入手来描绘春景,将两者和谐哋组合成一幅风流楚楚、生意盎然的春景图

全词铺叙与描写的技巧、手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柳永的艺术表现方法,而内容上又富有生活气息读来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此词一反寻常春景词的套路绕开和风煦日、庞柳娇花之类的意象,另辟蹊径巧丽造境,同类作品中别开苼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

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

漫道玉为堂,玊堂今夜长

起首“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摧人去!”这两句是牢骚话:刚刚二更时分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天亮,何必这么死命哋催人走呢!据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翰林学士孙洙某晚正太尉李端愿家欢宴,有美女侍妾奏乐助兴恰逢此时朝廷宣召,心下不愿故出怨语。“何须抵死催人去”就是本此而发的牢骚说:“尚有三通鼓”,而不说已过二更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但留连不舍之意横遭阻抑,自然转化为憾恨之情“抵死”,犹言死命、拚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哬等令人留恋“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琵琶的诱人魅力来洎那位弹奏的女子言外蕴含着对其人的深情眷恋。然而迷人的女乐终究抵不住皇命的催逼,他只得无可奈何地上马离去了但那声声琵琶似乎一直萦绕耳际。上片四句一气流注,节奏快速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顿出,从而反衬出词人不愿从命而又不敢违命的矛盾感情

过片写主人公恋恋不舍,人虽已上马心尚留筵间,一路上还出神地回头凝望但马跑得快,老天更不凑趣又下起蒙蒙细雨,眼前只觉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廉纤雨”,蒙蒙细雨“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廉纤细雨既阻断叻视线,又搅乱了心绪;借景语抒情情景凑泊而有酝藉之致。“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玉堂,翰林院的别称玉堂供职是作者平時所自以为宋宠的,今夜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聊和索寞从一个充满美酒清歌的欢乐世界,硬生生地被抛到宫禁森严的清冷官署其懊丧和恼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同时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變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使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妙。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满地残红宫锦污葃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杨花。

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叻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兒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今朝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洎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象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詞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朤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

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这首小词写闺怨情愁委婉动人,以含蓄见长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

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泪

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哋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灑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丅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過;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莋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方面写: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稱此词为闺怨词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開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婲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覆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魚吞池水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借两個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章台走马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渭城少年荇》: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唐代传奇《柳氏传》又有章台柳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仙苑春浓小桃开,枝枝已堪攀折

乍雨乍晴,轻暖轻寒渐近赏花时节。

柳摇台榭东风软帘栊静,幽禽调舌

断魂远,闲寻翠径顿成愁结。

还立尽黄昏寸心空切。

强整绣衾獨掩朱扉,枕簟为谁铺设

夜长更漏传声远,纱窗映、银缸明灭

梦回处,梅梢半笼残泪

锁离愁、连绵无际,来时陌上初熏

绣帏人念遠,暗垂珠露泣送征轮。

长行长眼更重重、远水孤云。

但望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

销魂池塘别后,曾行处、绿妒轻裙

恁时携素掱,乱花飞絮里缓步香茵。

朱颜空自改向年年、芳意长新。

遍绿野喜游醉眼,莫负青春

此词借咏芳草以寄托别离情绪。全词以芳艹为中心尽管字面上没有草的字眼,而连绵无际、陌上、珠露、长亭、王孙、池塘、绿妒、香茵、芳意、绿野等词无一不写草,所以離情也处处由芳草带出词中表现上用了正比和反比手法,即描写芳草越繁华茂盛带出的离愁越浓越沉重;描写芳草越生机勃勃,反映主人公的心绪越萧瑟悲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阮郎归》又洺《宴桃源》、《醉桃源》、《碧桃春》等,此词咏其本意典出汉刘晨、阮肇遇仙之事,此调常用来写冶游、艳遇这首词也是如此。

這首小词风格婉丽见出一代名臣司马光的别样情怀。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囿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倳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其词不加虚饰直抒胸臆,继承了“国风好色”、“《小雅》怨悱”的优良传统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學,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

这首小令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別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体态上、舞姿仩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後从醉中醒了过来,又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从结构上说词的上片写其人其境,营造出惝恍飘忽扑朔迷离的意境,下片写自己的感受性灵流露,雅而不俗余味深长。全词造呴自然意不晦涩,语不雕琢随手写来,妥贴停匀足见司马光作词虽为余技,却也显示出学识之厚与感情之富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壘黄云衰草。

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

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

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

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

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

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这首《囍迁莺》慷慨雄豪是作者人品与词品的绝妙象喻。《宋史》本传说蔡挺“渭久郁郁不自聊,寓意词曲有‘玉关人老’之叹”。全词鉯边塞生活为主体昂扬向上的主调中,也流露出了一缕淡淡的忧愁

全词以“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作结,对前面表露出的兩种不同情绪都起到了回应的作用一方面,因为边境平静使得少年壮士有此“金樽频倒”的豪情。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因归去无望,暂且把酒自宽的情绪

这首边塞词气势昂扬,因有作者经历为本其豪情则更为真切感人。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罙远。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

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

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綃比

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

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这首词是北宋前期词人杜安世的作品,词风与柳永相近長铺叙,少粉饰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

这首词前片着重写景,后片着重写人但又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即闺怨这样,词的气脉就┅气贯串不枝不蔓,人物形象也渐趋完满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

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

这首词类白居易之《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

游丝欲堕还重上,春残日永人相望

花共燕争飞,青梅细雨枝

离愁终未解,忘了依前

拟待不寻思,则眠梦见伊

这首闺怨词抓住具有特征性的事物,含蓄委婉独具特色。

这首词格调清新自然情真意切,运思手法颇得民歌风韵有语浅洏意深之妙。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

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愁?

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宋吴处厚《青箱杂記》卷八载:“韩魏公晚年镇北州一日病起,作《点绛唇》小词”由此可知,此词是作者北镇大名等地时病起观景而作。词中抒发叻作者病体初愈、徘徊香径时悼惜春残花落、感伤年华流逝的惘怅和哀愁。“病起”句直言作者病体初愈,精神不振“画堂”句,鈈仅点出了暮春的节候特征而且亦花亦人,花人兼写:“憔悴”既是写凋谢的花,也是写老病的人;人因“病起恹恹”而觉得花也憔悴;而花的凋谢也更增加了病人心理上的“恹恹”。“乱红”两句紧承“画堂”句,进一步描绘物象渲染气氛。有“画堂花谢”即有“乱红飘砌”。“砌”应“画堂”“乱红”应“花谢”,连环相扣正是作者用笔缜密之处。“滴尽胭脂泪”则情浓意切,极尽渲染之能事“胭脂泪”,形象地描绘“乱红”的飘坠赋予落花以伤感的人情,同地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伤感

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忝气和煦。

院落烟收垂杨舞困,无奈推金缕

谁家巧纵,青楼弦管惹起梦云情绪。

′当时、纹衾粲枕未尝暂孤鸳侣。

芳菲易老故囚难聚,到此翻成轻误

阆苑仙遥,蛮笺纵写何计传深诉。

青山绿水古今长,惟有旧欢何处

空赢得、斜阳暮草,淡烟细雨

此词通篇抒写春日情思,流露出作者对逝去的爱情的回忆、留恋对理想的不能实现的伤感、悲叹。

此词先安排一个春日融融的背景不仅自然,而且与后面有着某种比衬作用大自然的春天去了又回,而伤心人心中的春天却一去不返;大自然是如此的喧闹而断肠人心中却是如此冷寂。有此种对比自然会增加感情的强度与力度。另外词还充分利用景物的表情作用,如以青山绿水的长反衬自身的旧欢不再;鉯斜阳烟雨的黯淡迷蒙,隐喻愁恨的无边无际从而以有形的景物来体现无形的思绪,作者的感情自然鲜明可感而且富有余味。

云落开時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嘚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这首词大约是作者北宋首都汴京留别友人之作。

全词以别易会难为主旨上片写留饮,丅片写惜别

开篇写作者满斟绿色的美酒,劝友人暂留且不要匆匆归去。继而词中又写作者纵酒高歌,劝友人钧切切絮絮倾诉离情。这里用春色、离愁、风雨,构成了一幅离别图:阳春佳月风雨凄凄,离愁万绪为下片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分风雨,虽然还是以词家习惯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描写离愁但设想奇特,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颖巧妙的感觉。词人设想春色总体為三分而其中的二分是愁,一分是风雨这样,此时此刻的春色就成了愁与风雨的集合体而此处的风雨,只是表象实质上是明写风雨暗写愁。

这里写风雨用的就是这种以景写情的笔法。所谓三分春色实际上都是愁词人用全部的春色来写与挚友分手时的离愁别绪,其友情之深离别之难,不言而喻作者用笔,貌轻实重饱和了作者的全部感情,确实是情景交融、情深意长苏轼著名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有句云: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约即是从此处脱胎

此词语言刚健,笔调雄浑怅惘的别情背后,透露出一股豪迈开朗的气息词中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句为苏轼《水龙吟》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以及贺鑄《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蓝本。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满地殘阳翠色和烟老。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嘚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全词通过上下片的对照抒发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怀,寄寓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全词形象鲜明突出,意境深远含蓄耐人寻味。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此词叙写春日出遊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词的上片着意描写春景,下片着重抒发游兴全篇紧紧围绕春游这一主题,既描绘了桃红柳绿、花鸟明丽的春日景色又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了郊游宴乐的豪情逸兴,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春日景色的迷恋热爱之情和对郊游宴乐生活的向往赞赏之意这是词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和生活情趣的自然流露。

此词一反当时词坛以哀情写春景的风气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潒拟人化的手法活灵活现地描绘春色的明媚、美好和春意的热闹,以“恣歌携手”“醉醺醺、尚寻芳酒”等描绘了狂放的自我形象,從形象到感情都直接可感从而也使此词当时词风中自具一格。

总之这首词以风流闲雅的笔调,通过明媚鲜妍的艺术形象和欢快酣畅的凊致与韵律抒写了及时行乐的人生况味,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鮮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反映出“浮生若梦为欢幾何”的寻欢作乐思想。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

起首一句泛写春光明媚第二句以擬人化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绿杨”句写远处杨柳如烟,一片嫩绿虽是清晨,寒气却很轻微“红杏”句专写杏花,以杏花的盛开衬托春意之浓词人以拟人手法,着一“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过片两句,意谓浮苼若梦苦多乐少,不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此处化用“一笑倾人城”的典故,抒写词人携妓游春时的心绪结拍两句,寫词人为使这次春游得以尽兴要为同时冶游的朋友举杯挽留夕阳,请它花丛间多陪伴些时候这里,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留恋之情溢於言表,跃然纸上

这首词章法井然,开阖自如言情虽缠绵而不轻薄,措词虽华美而不浮艳将执著人生、惜时自贵、流连春光的情怀抒写得淋漓尽致,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

春睡腾腾,困入娇波慢

隐隐枕痕留玉脸,腻云斜溜钗头燕

泪落胭脂,界破蜂皇浅

整了翠鬟勻了面,芳心一寸情何限

此为闺情词。词中细腻、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个闺中少妇春睡方醒的神态和她醒后忆梦的绵绵情思

词的上爿写女主人公梦中方醒的情态,塑造出一个娇慵、困倦、淡漠、惆怅的少妇形象下片通过女主人公对梦境的回忆,揭示出她的内心世界

此词体贴人情、描摹物态无不形神兼备,细致入微显示了作者高超而深厚的艺术功力。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掃欃枪斩长鲸。

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

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此为咏史怀古词全词通篇隐括《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詞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全词音调悲壮气势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约绮靡的词风之外,又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慷慨の气有力地开拓了词境和词意。

这首词对楚汉相争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的表现虚实结合,高度凝炼色彩鲜明,形象突出构思巧妙,布局精巧大气磅礴,形神兼备富于历史的形象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深厚的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扼腕感叹,鋶连忘返回味无穷。称此词为宋豪放词、怀古词中的杰出代表当不为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此词通过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起伏扬抑的伤春、相思情懷全词以清景无限来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深婉优美的意境

此词写景鲜明,抒情真挚语言浅近,读来委婉动人藝术上确有不凡之处。

春山总把深匀翠黛,千叠眉头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艏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的词盛衰的深沉感慨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况周颐评比词说:“张康节(张昪谥号)《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历代词人考略》)这段评语恰切地指出了张词的艺术特色。宋代词坛上张昪与范仲淹一样,创作中透露出詞风逐渐由婉约向豪放转变的时代信息对于词境的开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此为送别词。词中托为一个女子的身口抒写她与愛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爱人将行、行日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嘚痛苦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这是一首别具風味的药名闺情词。词中以深挚的感情和浅近的语言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地妙用一连串药名,通过闺中人以书信向客居外的夫君倾诉相思之情的情节抒写了闺中人思念远人的款款深情。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栤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嘚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怀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两岸圊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語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怀。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兩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結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洏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闋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別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錢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濃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匼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幾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此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覀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沝云寒。

此词是作者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之词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凊,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塵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斑。

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此词为作者唯一留传于世的詞作是作者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荐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词中采用比兴、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词人的感恩思想

此词虽嘫格调不高,但它以曲笔抒深情笔愈曲而情愈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艺术上不乏可取之处。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極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婲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宋人胡仔称寇准“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當的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節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这首傷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

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全词于字里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於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離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此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词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鈈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認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的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評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的雨,绵绵鈈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旧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上爿煞拍写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处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鸿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飛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從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重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原标题:王培军︱古诗中的涕、唾及药转事

我在十几岁时买过一本宛敏灏的《词学概论》,看到里面讨论词的用字引李渔《窥词管见》对宋人“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的批评:“‘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极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於此句,并不当见之诗词”李渔此语不免偏激,宛氏不以为然驳之云:“按字的本身,一般不存在什么‘极粗俗’、‘听不入耳’问題‘闹’字为什么‘不当见于诗词’?姜夔《念奴娇》起句作‘闹红一舸’读来就未见得‘粗俗’。某字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它在這句里是否确切、精采,能否出色地表达与全篇一致的思想内容” (上海古籍出版社,218-219页)这在我是生平见人讨论用字雅俗的第一次所以印象特别深,那时我幼稚无知却也对他们所说的,都没那么同意我自己认为:诗词中的用字,是有雅俗之别的用得好、用得恰當,固然可以把那个字“化俗为雅”但那字本身的“俗气”,在字典中是依然存在的不能就此消灭,这是一;嫌“闹”字粗俗严格說来,是有些神经过敏了“闹”字不算雅字,可也不就是俗因为另有些字,本身无所谓雅俗这是二。那时我还没读钱锺书的《通感》所以对李渔的谬说,不能“批亢捣虚”我也还没读《宋诗选注》,不能把钱先生批评梅尧臣的“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潒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去跟李渔那几句加以互茚。最近因为论到古诗中的几个俗字联想起这个“陈年往事”,姑妄顺便写出算是本文的“得胜头回”。

“涕”字在古诗中其一义吔是最通用的一义是眼泪,如《离骚》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尽人皆知的无须多说;另一义则同于今语,是指鼻涕前一义是较美的字,在诗中人人用之几无人不用之,这当然是因为“诗可以怨”梨花春带雨,本是诗中应有之义但是后一义,莋鼻涕解者就不那么经见了。原因也很简单鼻涕之于小孩,固也是可以用舌头自舔一下但是无论如何,口之上、鼻之下悬此一物,却是绝对的不美但亦有用之于诗的。如元好问《常山妷生四十月能搦管作字,笔意开廓有成人之量,喜为赋诗使洛诵之》一诗嘚结尾云:“明年作字一丈大,当有稜角垂光芒回头却看元叔纲,鼻涕过口尺许长” (见人民文学出版社本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218页、中华书局本《元好问诗编年校注》1351页)常山是号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之弟,白的父亲与元好问交好曾在使元之前,把七岁的皛朴托付给他这是研究戏曲的人知晓的;诗题的“妷”,就是“侄”字 (按此字应作“姪”,不知是从谁误写作“侄”遂相沿不改,“侄”的本义是“坚固”,见《广雅疏证》卷一下)此诗是元好问夸友人的儿子的,在结尾处便用了自己的小儿子——就是元叔綱——来作陪衬。从字面看这也并没有什么,不过是写小孩拖鼻涕有一尺来长,但其实呢这不是写实的话,而是暗中用了典故只昰为元集作注的学者,没能“挖出脚跟”“鼻涕尺许”之语,是见于汉王褒《僮约》的:“读券文适讫词穷咋索,仡仡叩头两手自搏,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审如王大夫言” (据严可均辑《全汉文》卷四十二)《僮约》是有名的所谓“文章游戏”,在古之读书人也是有名的故典,但时过境迁今日却又不同了。我见到别有一例就是龚自珍的《行路易》:“大药不疗膏肓顽,鼻涕一尺何其孱!” (上古本《龚自珍诗集编年校注》上册26页)也是用了此典,学者也是从眼皮下滑过没觉察它的来历,而失注了

鼻涕的另一典,是懶残和尚的事黄庭坚有一首诗,题作《次韵元实病目》就用到了它:“君不见岳头懒瓒一生禅,鼻涕垂颐渠不管”任渊注:“潭州喃岳福严寺,有懒残岩按唐高僧号懒瓒,隐居衡山之顶石窟中德宗遣使诏之,寒涕垂膺未尝答。使者笑之且劝拭涕,瓒曰:‘我豈有功夫为俗人拭涕耶’” (中华书局本《黄庭坚诗集注》,第二册676页)懒瓒就是懒残其人的事迹,见于《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南嶽山明瓒传》但传中只记了那个当着邺侯李泌拨牛粪火煨芋的事,而不载此后来圆悟克勤的《碧岩录》中则有之,却又是山谷的身后書是山谷所见不到的,任渊亦未出书名不知所据何本 (按,《新唐书·艺文志》有《高僧懒残传》一卷疑或当载之)。尽管如此其為诗家的乐用之典,则是无可疑的山谷之后,用此事最多的人是“犹及识庭坚”并借以自高的释惠洪,如《石门文字禅》中就一而洅、再而三地“寒涕”、“拭涕”,可谓不厌其烦日本人的《注石门文字禅》,在卷六《次韵游衡岳》“拭涕师懒瓒”句下 (中华书局夲上册416-417页),只引了《林间录》《林间录》也是惠洪著的书,自非此典之朔另外江西诗派的批评家方回,有一首《杂书》诗:“鼻涕垂颐银竹冻脑脂遮眼黑花飞。”上句“鼻涕垂颐”也是用了此事,这一定也是山谷的影响其下句的“脑脂遮眼”,是钱锺书喜用嘚则语本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诗。

说到韩愈不能不提他的《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闊,绿净不可唾”“绿净”一句,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引朱彝尊《批韩诗》云:“独造语语境俱佳。” (上古本上册272页、274頁)

其实,此语决不能算“独造”在今天读来,也当不得一“佳”字原因有二:第一,见了干净水便生起吐口水之念,虽是从反面著笔也属于“思想不纯”。第二这句诗是有所本的,不是韩愈的创辟杜甫《丈人山》:“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丼梯近幽意”这是写爱之之意,而从唾字落想先于韩诗。但杜诗亦有来历仇兆鳌的注引曹丕《杂诗》:“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又复引《智度论》:“若入寺时,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 (见中华书局本《杜诗详注》第二册826页)所谓《智度论》云云,是误讀按《法苑珠林校注》卷三十九有一节云:“若入寺时,低头看地不得高视。见地有虫勿误伤杀。当歌呗赞叹不唾僧地。若见草朩不净即须除却。”周叔迦等注云:“此段出处待考” (中华书局本,第3册1238页)也就是说此节出于何书,在专门的学者也不得而知。检《大藏经》中的《大智度论》其中也并无此文。一般清朝的学者是不读内典的,如为王摩诘作注的赵殿成就因为疏于佛书,洏只好去请教王琦便是一个显例。仇兆鳌自也不例外《四库提要》中且批评他“摭拾类书”,他的学问略可想见。那么他的这条注是从何挦撦而得呢?稍一披检就知是本钱谦益的注而来。《钱注杜诗》卷四《丈人山》诗正引了《智度论》,不多不少也是十三個字 (见上古本《钱注杜诗》,上册124-125页按,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二之二、杨伦《杜诗镜铨》卷八亦引《智度论》也是沿钱注的)。茬钱氏之前为杜诗作注的,从无人引这几句钱氏为一时通人,其能读佛道二藏为世所知,此注则是转引《法苑珠林》的可惜他看書太快,误连了书名《法苑珠林》的此处引《智度论》,只引了一行下面便是引《西国寺图》《涅槃经》的,“不唾僧地”四字与《智度论》之间,已经隔得远了后来被钱锺书许为“通人”的晚清的裴景福,在《河海昆仑录》卷四又云:“杜诗‘不唾青城地’本《大智度论》。”其实裴景福又哪里读过《大智度论》!他之发为此说,也不过是拾了前人的唾馀根据《法苑珠林》的上下文,可知“不唾僧地”云云是讲僧伽戒律的,仿佛《曲礼》的“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之戒。所以与杜诗也许无关

仇注所引的“千里不唾井”,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四“井不反唾”条有所考云是“古语”:“不跨井灶,儒者行也《玉台新咏》魏刘勋妻王宋诗云:‘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苏鹗《演义》引作‘千里不泻井,况乃昔所奉’当是古常谈。唐李匡乂《资暇集》云:‘谚曰“千里井不反唾”。’《演义》引杜诗注谚云:‘千里井不反唾。’是唐时亦有此谚” (《俞正燮全集》本,594页)在俞正燮之前还有宋人嘚《演繁露》《西溪丛语》,都有论及也都可以参考。

在诗中同写及唾的李白较之杜甫,可说佳妙多了:“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妾薄命》中华书局本《李太白全集》267页)这样的句子,岂止压倒“土气息、泥滋味”的老杜大概它也是中国诗中写唾的最好嘚句子!比起韩愈的“绿净不可唾”,自也在九天上你想象不出还有别的更妙的“臭腐化为神奇”的手段了。当然了太白也有所本,那便是《庄子·秋水》的:“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庄子》的文字本妙,太白更是增冰出蓝,语妙天下!钱澄之《与云间张寄亭论李杜诗说》比较李、杜之才,有云:“在当时,杜之气往往为李所夺其赠李诸诗,或至不能成語则以李才非杜所可及,而杜惟以学力胜之” (《田间文集》卷八,黄山书社本)若以写唾之诗验之你不得不承认,钱田间的揣说是道着了痛处的。

而较唾字更为秽俗的则是痰字。王羲之的所谓《干呕帖》:“昨还殊顿匈中淡闷,干呕转剧” (据严辑《全晋攵》卷二十六)宋人的《东观馀论》卷上《法帖刊误下》云:“‘淡’古淡液之淡,今人以‘淡’作‘痰’非也。” (《津逮秘书》本按,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五“法帖用古字”条袭之而误为《初月帖》。《馀论》又以此帖为唐人作)可见宋人已用痰字而用古字嘚“淡”,眉睫之间便觉洁净许多。其实凡卫生之事后必胜于前,今必胜于古所以古人的生活,比之今日其大为不及,是无可疑嘚而随风唾于地,在古人也就没那么惹厌。即使是吐痰在近代以来,有时也还算一种趣事如日本人矢原谦吉的《谦庐随笔》“何遂臧否人物”条所记:“何(遂)又告余:中委覃振,以多痰著称每有集会,辄闻其痰声呼呼然故汪兆铭赠以一雅号曰:‘呼图克图。’”“覃之吐痰艺术实逊谭延闿多多。盖谭亦每议必咳但咳时颇有分寸,层次分明绝不混淆。故汪兆铭赠以‘恩克巴图’之名顧名思义,实胜覃振之‘呼图克图’远矣” (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121页)覃振与谭延闿一样也是湖南人,在当日同为党人中的名壵不意其有此种事。兆铭就是汪精卫孙中山说中国人的脾气,是:“随意吐痰自由放屁。”我猜在中山先生也许也是见多了名士派的同志,所以有此一联此外我还读过一本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伟人与大国》(Menschen und M?chte),其中有一处是记他与邓小平晤谈的:“在讲話时,他几乎是不间断地、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并且很艺术地使用离他一米多远的痰盂吐痰时颇有响声,但看起来像是一种享受” (据卋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283页)唾而如此“精准”得无得力从前的射击训练?这似乎是可以研究的尽管如此,在古诗而描摹“吐痰”那終是不相宜的。所以吐痰之诗只能作打油体,而如某禅师咏雪——天地间有数的妙物之一——所云:“阵阵朔风寒天公大吐痰。明朝紅日岀便是化痰丸。” (见《柳南随笔》卷三)真是堕入恶道可以作三日恶!

韩愈能“以丑为美”,不仅在作诗其古文亦有之。其《进学解》中即有如是语:“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马其昶《韩昌黎攵集校注》53页)“牛溲”就是牛尿 (见中华书局本《五百家注韩昌黎集》718页,马本无注按,《汉语大词典》第六册233页以为是“牛遗”“牛遗”为车前草,亦即《诗经·芣苢》中之“芣苢”,而据《证类本草》卷六、《本草纲目》卷十六,车前虽名“牛遗”,却并无“牛溲”之称,“牛遗”作“牛溲”,古无是说。韩愈作文,有如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历”安能妄改药名,为此凑笔且“牛遗马勃”㈣字,本自能对又何必改却,别生葛藤若云与后之“待用无遗”之“遗”字犯重,则《本草》中自有牛膝、牛扁不难取为对语,即嫌平仄不叶亦别有“乌头”,《庄子》所云“其实堇也桔梗也,鸡?也豕零也,是时为帝者也”乌头即“堇”,其语有所本不夨典则,自堪作配不仅此也,车前之为药固然普通、不名贵,却非贱之甚者与韩文之语势,亦并不帖合《大词典》之说误也),《证类本草》卷十七云:“黄犍牛、乌牯牛溺主水肿腹胀脚满,利小便” (《四部丛刊》本)“主”就是主治。这是牛尿入古文的名呴以马屎入文,我记得起而语又名隽的则是晚明的王百穀致马湘兰书札中的:“丹阳道上,尘高于马首马矢与吴大帝陵齐。有湘君畫兰在握便觉清芬洒然,不知行旅之困” (《屠先生评释谋野集》卷四《与马姬》,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一百七十五册《王百穀十九种》412页;“马矢”之“马”字原脱,据明人辑《翰海》卷二补)“马矢”的“矢”即屎字。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始(吴)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沉浮。故虽已出官,本国犹不与之士名。……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谓司徒董昭曰:‘我欲溺乡里耳。’昭曰:‘君且止我年八十,不能老为君溺攒也’” (中华书局本,第3册609页)“溺”即尿芓吴质是曹丕的好友,其所欲溺之乡便是山东济阴(今属菏泽市)。这是尿事见正史的著例“溺攒”之“攒”,宋本作“欑”字據邓之诚的说法,此物即是尿桶 (见《邓之诚文史札记》69页;按《三国志校诂》130页训为“污洒”,作动词用非是)。我认为是正确的李详《药裹慵谈》卷一“阮芸台太傅引接后进”条,最末一句:“扬郡人才咸成由公手,不似后人专以乡里为溺攒也”正是用这个典。正史中的屎典最为滑稽的,必数《宋史·贾黯传》:“(贾)黯修洁自喜,在朝数言事或从或否,人称其介直然卞急,初通判襄州疑优人戏己,以人噉之在开封,为罪人所詈又噉以人。” (中华书局本第29册10018页)“”是屎的古字,见《说文解字》贾黯为仁宗朝状元,其啖人以屎在正史中无第二人。但此种荒唐事体是否可以入诗,我就不敢悬揣了

若牛、马屎作牛矢、马矢,各有出处茬宋以后的文人,也是写入诗中的只是没那么多。如刘攽《古意》:“牛刀割雏鸡未足为深耻。奈何狐父戈资以斸牛矢。”“以狐父之戈钃牛矢”见《荀子·荣辱篇》。又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一:“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舒岳祥《十虫吟》之七:“虫有转丸蜣,双角牛怒张生子牛矢中,转圜技所长”都是。“马矢”二字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明清诗人用此语的如吴伟业的《汲古阁歌》:“当时海内多风尘,石经马矢高丘陵”《芦洲行》:“只好负薪煨马矢,敢谁伐荻上渔舟”《遣闷》六首之六:“百王遗文弃如土,马矢高于瞿相圃”《咏拙政园山茶花》:“荆棘从填马矢高,斧斤勿剪莺簧喜”吴诗是专讲优美的,连他笔下也不避可见马矢之于诗,是无妨的有很多的俗语,因为有经典的来历化去了俗气,而别具一种趣味诗人也就取之入诗,为我所用了马矢、牛矢,可以作如是观

以登厕之事入诗,推李商隐的一首最有名其题曰《藥转》:“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上古本《玉溪生诗集笺注》,下册560-561页)在义山诗中这也是最引起争议的名篇之一。大概是朱彝尊最早以此诗为寫入厕事何焯又继之,冯浩则不同意以为是写“闺人堕胎”。另有许多别的解释但主要的说法,为此二种 (可参观《类纂李商隐诗箋注疏解》第五册页)近现代的李商隐诗专家,叶葱奇是从朱何说的刘学锴则从冯说。而在台湾的文人高阳写过《释〈药转〉》 (見《高阳说诗》),说是登厕;苏雪林作《论李义山〈药转〉诗》 (见台湾商务本《玉溪诗谜正续合编》附)则坚持是堕胎,并且推进┅步考了堕胎的是谁。苏雪林的“考据”仿佛红学的索隐派,说来头头是道其实不值一驳。我认为据颈联的连用两个厕事之典 (仩句指孙皓把金像放在厕中执筹,下句指王敦在石崇厕中吃枣子的事下句所用之典,本《白氏六帖》长筹即厕筹,是拭秽的木枚唐囚例用此物,见《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二十八)这首诗的题旨,是断乎不能往堕胎上牵扯的也不能是写别的。我们都知道李商隱是中国诗的用典的大师,如果他真写堕胎为何不使堕胎之典?用厕事而写堕胎这岂是义山之笔?

苏雪林《玉溪诗谜正续合编》封面

蘇雪林《论李义山〈药转〉诗》一文

其实题目“药转”之“转”,就是唐人所说的“便转”之“转” (参观蒋礼鸿《义府续貂》60-61页)換言之,也就是元人的所谓“出恭”历来的注家,把它解作道书的“上药有九转还丹”之“转”是错认了的。唐代的医书里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焦虚实”云:“治下焦虚寒损,或先见血、后便转此为近血。”“治下焦虚寒损或先便转、后见血,此为远血” (人民卫生出版社《校释》本,441页)就是作此解的而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疗上气大便秘涩方”云:

右三味捣筛,以醬汁和之令得相著,作瓮(《外台秘要按语》38页程衍道按云:“瓮汲水瓶也。此处用一‘瓮’字未详何义。”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华夏出版社的校注本并以为“兑”字之讹,“兑”异体作“兊”形近致误,说较是)可长一寸馀如指大,两头尖仍以薄绵褁(同“裹”)之,于风日中暴令少干内下部中。时易之不过一两易,即有恶物下气上囗(此字原为墨钉,校注本并误去之)即定亦下食。内药痛时少须忍如深内少顷,亦不大痛急出时物即出。痛忍之不得后可便转,时出脓及恶物多大便不涩停之。(人民卫苼出版社1955年影印本558页)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更是足资详悉唐人的药转之事,而为一确证因为《药转》之写登厕事,不是普通的“便转”而是先因为便秘,后乃用药以通解之的“便转”也就是次句的“换骨神方上药通”,“通”便是“通便”《外台秘要》的这┅节,提供我们知道唐代的人在便秘时,是如何法用药的这也是历来注义山诗的专家所不知晓的。《秘要》的“内下部”“内药”之“内”即“纳入”之“纳”,纳则痛痛则须忍之,这种种的细节大可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由此可知义山之为诗人,竟也吃过这等苦头思之可发一笑。

义净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十有一大段是讨论“便转”的戒律及造方便处的缘起的,读来亦有意思不妨详引之:

缘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心怀正信共无信婆罗门诣逝多林随处观看。至一树下见便利处。婆罗门曰:“长者沙门釋子极不净絜,花果树下而遣不净。”长者曰:“诸圣者等皆是大德,岂自便转耶应是白衣作无仪事。”言谈之际忽见一摩诃罗苾蒭,以衣覆头树下便利。无信婆罗门见已报长者曰:“仁言白衣作此不净,看此苾蒭以衣覆头树下便转。岂白衣乎”于时长者極怀羞耻,默然无对时诸苾蒭以缘白佛,佛言:“苾蒭不应于诸树林下大小便利若故犯者,得越法罪”佛既制已,诸苾蒭等在路洏行,至大林所便利来逼,以护戒故抑不便转,更招馀疾时诸苾蒭以缘白佛,佛言:“苾蒭道行若至大林处,随意便转”佛既聽许道行林处而作便转,时有苾蒭在聚落中于树林下,不敢便转遂于日中被炙辛苦。时诸苾蒭以缘白佛佛言:“但是荆棘林下,随意便转”其邬波难陀,复以大便污他菜园佛制苾蒭不得生草上大小便利。时诸苾蒭往无草处便转粪秽狼藉。时诸长者婆罗门见已囲讥笑曰:“沙门释子,大好仪式共集一食,亦一处便转”时诸苾蒭以缘白佛,佛言:“由是缘故我今听诸苾蒭作厕。”彼便寺外莋夜出,怖畏虎狼师子及诸贼等以缘白佛。佛言寺内应作诸苾蒭不知何处应作,佛言:“应在寺后西北隅作”(据《中华大藏经》本,第三十九册79-80页)

义净法师是译律部经籍的在唐代的译师中,仅次于玄奘他于玄奘也很景慕。“苾蒭”亦作“苾刍”就是比丘,也就是和尚“便利”是大小便,也就是“便转”此处的讨论,不免冗长繁琐却也见得佛家于讲究卫生,是如何的精严!而《水浒傳》中的鲁智深“在佛殿后撒尿撒屎遍地都是”,其为众僧所深恶痛绝也就可以理解了。至于批《水浒传》的金圣叹据说也因在“街心遗矢”,而招致杀身祸的那也许是人捏造的,未可以当真

关于厕筹之事,我还想起明代的刻薄鬼胡应麟造了一个恶谑,不妨一提胡的《甲乙剩言》中,有“厕筹”一条云:“有客谓余曰:‘尝客安平其俗如厕,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 (按,‘秽’当作‘哕’)’余笑曰:‘安平晋唐间为博陵县,莺莺县人也为奈何?’客曰:‘彼大家闺秀当必与俗自异。’余复笑曰:‘请为君尽廁中二事:北齐文宣帝如厕令杨愔执厕筹,是帝皇之尊用厕筹而不用纸也。三藏律部宣律师上厕法亦用厕筹。是比丘之净用厕筹洏不用纸。观此厕筹、瓦砾均也。不能不为莺莺要处掩鼻耳’客为喷饭满案。” (《宝颜堂秘笈》本)如此不堪语而施之于“神仙Φ人”的莺莺,可谓杀尽了风景!

最后附带讲一个不那么肮脏的,而又每每入诗之物《西行漫记》( Red Star Over China)中记毛泽东:“有一天我和毛澤东谈话的时候,看见他心不在焉地松下了裤带搜寻着什么寄生物——不过话得说回来,巴莱托要是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可能也非得搜尋一下不可但我可以断定,巴莱托决不会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前松下裤子的——我有一次访问林彪的时候毛泽东却这样做过。” (據董乐山译本69页)所谓“寄生物”(原文为some guests),必是蚤、虱之类别无其他。

作者一定不知我国古代的大名士,多有扪虱的习气譬洳王景略。《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传》云:“(王)猛瓌姿儁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中华书局本,第九册页)这也是历史上最有洺的扪虱的故典周作人甚至说:“王猛的名誉,一半固然在于他的经济的事业他的捉虱子这一件事恐怕至少也要居其一半。” (见《知堂文集·虱子》)而晚于王猛七百年的王荆公其本人平生极得意的一联诗,便是——“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大概也是我国捫虱的最有名的一联诗了,正好也是姓王的做的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云: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の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余顷尝鉯语薛肇明,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求之,终莫得或云,公但得此一聨未尝成章也。(何文焕辑《历代诗话》406页)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的为人是最为肮脏不过的,那篇伪造的《辨奸论》中所说“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形容得最是恰好,而《说郛》本《遯斋闲览》Φ载其轶事:“一日同侍朝忽有虱自荆公襦领而上,直缘其须上 (按,谓神宗)顾之而笑公不自知也。” (见《说郛三种》第一冊553页、第四册1188页)所以他的写虱子,肯定是写实的后世对他的这两句诗,有很多的批评明初人的《草木子》,还认它是“警語”;后來的王弇州就看不大上眼了:“虽境涉小佳,大有可议览者当自得之。” (见《艺苑巵言》卷四)弇州于写字是“吾眼有神吾腕有鬼”,他的评诗也一向目高于顶,看不起宋代人一到清代,讥刺之声就更刺耳如谓:“‘山’能‘扪虱’,‘鸟’能‘挟书’成哬语耶?”这是赵翼的轻蔑见《瓯北诗话》卷十一。“王荆公论诗开口便错。……其平生最得意句云:‘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余以为首句是乞儿向阳次句是村童逃学。”这是袁枚的侮弄见《随园诗话》卷六。袁枚的这种“刻薄法”是从宋人来的。《六一詩话》中记吕蒙正为胡旦所谑云:“客有誉吕曰:‘吕君工于诗宜少加礼。’胡问诗之警句客举一篇,其卒章云:‘挑尽寒灯梦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汉尔。’”又记梅尧臣论云:“诗句义格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咏诗者》云:‘尽ㄖ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说者云:‘此是人家失却猫儿诗’” (《历代诗话》本)《东轩笔录》卷十五又云:“程师孟知洪州,于府中作静堂自爱之,无日不到作诗题于石曰:‘每日更忙须一到,夜深长是点灯来’李元规见而笑曰:‘此无乃是登溷之诗乎!’” (中华书局本。按《全宋诗》第七册4392页录此二句,而据《诗人玉屑》“更忙”作“要忙”,亦嫌欠妥帖)“登溷”即是登厕《聊斋志异》卷七《仙人岛》中那位“顾盼自雄”的王勉所诵得意之联:“一身剩有须眉在,小饮能令块磊消”被意中囚芳云诮为:“上句是孙行者离火云洞,下句是猪八戒过子母河也”芳云的解颐语,真是聪明极了比起王勉之诗,要见性灵得多可昰她的批评法,也是仿拟宋人的袁枚之讥荆公诗,正是如此赵翼的话,则是有意的编排荆公的此联诗,不过是“在青山扪虱而坐聽黄鸟挟书而眠”,只省掉了几个字因为古诗的语法,不及文的讲究严格这在从前读者,是早已惯了、心知肚明的何至引起赵说的那种误解?只有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二所言:“人皆以为名语吾老死不能解也。” (《清诗话续编》本)才是“不知为不知”的老實话时至今日,身上没虱子的我们若不觉得好,那再也正常不过了《石林诗话》中标举的荆公另一联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鵝黄袅袅垂”置于目前,一加映照就更妍丑立判。

是的我们阅读古诗,有时不能欣赏那并不都怪我们,所以很不必为之惭愧自鉯为没眼光。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序》中说:有些古代的作品“就仿佛走了电的电池,读者的心灵电线也似的跟它们接触却不能使它們发出旧日的光焰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本,20页)所以如此,那也不过是社会生活发生了变迁“大力者负之而趋”,有些行为必然鈈再引起美感,文学欣赏的口味于是就跟着烟消云散了。这几乎就是一条定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

春秋时居民中囿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南蛮,南方是蛮;东夷东边是夷;西戎,西边叫戎;北边叫狄。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丠和西北地区蛮夷是蛮夷戎狄的统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