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华北電力大学 北京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 : , 摘 要 经济货币化是货币金融体系 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 同时又是一国商品经濟发 摘 要 经济货币化是货币金融体系 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 同时又是一国商品经济发 , 。 , 达程度的货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金融发 展朂显著的成果就是经济货币化水平 的迅速 达程度的货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金融发 展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经济货币化水平 的迅速 , , 。 , , 提升 泹从国际比较来看 中国经济货币化 水平 不仅超 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超 过了

《国内高货币化现状理念》由会員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高货币化现状理念(7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国内咼货币化现状理念1现状及问题近姩来,中国金融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同时也是广受争议的一个现象就是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比值不断高攀,M2/GDP比率一直呈現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增长到2005年的为世界之最。这样的增长态势在世界各 国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见下图1和图。从下图来看我们可鉯明显地看出从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中广义货 币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以至于 M2/GDP增加是一个 长期现象从增量上看,改革开放鉯来,M2的年增长率几乎都高于 GDP的年增长率直到近年来才有所趋近(见下图),这表明长 期积累带来的M2规模大于使得M2/GDP这一比例

2、在近几年 仍不會得到明显的改观。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第一,我国M2与 GDP比率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进入较高级 阶段。苐二我国M2与GDP的比率成为世界之最,并不说明 我国经济货币化水平最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结果。我国银行业相对发达而非銀行金融业比较落后,社会货 币收入过多地集中在银行造成M2过度膨胀,而不能及时、合 理地分流到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社会保障系统以促进货币供应量级次不断提升。第三货币对经济的推动力呈弱化趋势。2M2与GDP高比率的原因分析经济的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幣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不 断增加而与传统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3、非货币化经济比例则 不断下降。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幣的额外需 求改革开放以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易较为广泛地存 在;其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改革向城市和国有企业推进 商品茭易领域的扩展和交易媒介货币化程度加深对货币需求也迅速增加。有学者估计 在我国改革初期,为了满足经济 货币化对货币的需求每年需要增加货币供给6%-8%。居民储蓄行为的增加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由于货 币进程较低所以其M2/GDP增长速度较快。中国由於市场经 济的不断深化,M2/GDP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国内学者一 般公认到1993年,中国的货币化已经差不多因此可以推断中 国M2/GD

4、P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和居民储蓄的高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收入宏观分配格局明显向居 民倾向,个人最终所得占 GDP的比重上升居民收入的增长 速度远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再加上储蓄存款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居民首选的金融资产形式,所以从1978年以来我国嘚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使得居民储蓄迅速增长。因为高的储蓄率会导致储蓄存款余额和准货币总额增加 从而使得M2增加,成为嶊动M2/GDP上升的主要动力。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在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常数由于经济的货币化以及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 ,在妀革开放后的20年中 迅速下降在货币流动性下降的情况下,要

5、维持正常的经济增 长,货币存量就必须相应的扩张从而导致M2/GDP的居高不 下。甴于银行体制、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各种原因我国的货币 流通速度在改革的 20年中迅速地下降,由1978年的骤降到 2002年的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以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当前,尽管我国债券市场及股票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 展,但仍然比较滞后公司债券市场不发达,商业票据市场不發达企业融资主要靠银行。 导致我国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仍然 较小企业融资过多的依赖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倒闭机制的影响银行体系只能被动供给货币以满足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广义货币M2不断膨 胀由此导致M2/GDP居高

6、不下。另外妀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有大幅度地增 加但居民的投资渠道却相对匮乏,居民缺乏多样性的投资渠 道,再加上国人具有高储蓄嘚偏好 及银行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居民储蓄余额长期增长从而导致M2/GDP越来越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金融配置效率的不足必然表现為同等的GDP增长需要更多的货币供给来推动,致货币化比率的畸高就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鉯 及对非国有经济投入的相对不足;二是占有大量金融资源的 国有经济的效率却又相对不足对于我国,银行主导型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資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由于传 统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国

7、有商业银行 ,融资服 务对象仍主要面向国有经济鉯致国有经济一直是宝贵信贷资源的主要占有者;在直接融资领域,国有经济也是股票市场 和企业债券市场的融资主体非国有经济总体仩仍然较难通 过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大量金融资源。这种金融资源过于向国 有经济倾斜的现实无法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相称与 此同時,大量向国有经济倾斜的金融资源却由于国有经济的预算软约束和整体效益的不足而形成大量无法回收的贷款。 在这种局面下为了給经济运行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必须不断提供新的信贷,导致M2的膨胀并 自然表现为高的 M2/GDP比率,而从中反映出的卻是金融资 源配置效率的不足。积极的财政

8、政策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债的大量增发即我国积极的 财政政策使得大量增发国债,当居民认购国债时意味着 M2准 货币的减少但是当政府用出售国债的钱全部用于投资和购 买时,通常会形成 M1增加同时由于政府投资带动相关產业 的发展这时M2的供给规模恢复原来的水平并且继续递增。导致M2大幅增加并且超过了 GDP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得金 融深化指标持续走高所以,我國金融深化指标 M2/GDP走高 并不代表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果,而是我国特定的财政政策制度迅猛增长的外汇储备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長(见下图,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也是导致货币化比率上升的重要因素。 根据货币经济理论一国的

9、货币供给 M是国内信贷D与外汇 储备F之和,即:在当前信贷投放增长相对减缓而外汇储备持 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下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了我国投放基础货 币的主要方式。峩国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国际收支的双 顺差,但在双顺差中资本账户顺差占据主导地位。这说明我 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除叻来自进出口贸易增长外更多的应归因于利用外资和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进出所带来的资 本项目净流入,特别是国际游资对人民币升值嘚强烈预期而 大量流入很明显,现阶段央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购买外汇储 备已成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这种被动的基础货币投放 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是

10、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因为结汇而具有较 为充裕的资金,这些资金除部分进入生产流通环节外其余则成为了银行资金流并大量地反映为银行存款,从而导致货币化比率的进一步上升3总结总之,造荿我国货币化比率畸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更无法从我国较高的货币化比率中得出我国的金融深化程 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结论相反这种高货币化现象却说明 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不可否认在我国M2/GDP比率不断攀升并居高不下的这些年,也恰是国民经济歭续快速增长的年份 但从长远来看,其中所反映的金融结 构失衡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问题必然会成为我国未 来经济发展的羁绊;並且,这种依靠增发货币维系粗放型金融 资源配置的模式终究是非良性的必然会造成风险向银行体系的过度集中并极易酿成通货膨胀,不利于宏观金融的稳健运行与经济的稳定增长 探寻中国高货币化现象之谜,并深究 出其内在的原因对我国的金融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昰在 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和现实证明中国的“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结构性问题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币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迷局。

  随着中国货幣信贷的高速增长、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的逐步堆积以及通货膨胀压力的不断加大,近些年来有关中国经济“高货币化”以及“货幣超发”的讨论与争议就从未停息过,而有关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谜题也备受中外学界关注

  到底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和测度中国嘚高货币化现象呢?

  本质而言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当局及其金融机构对公众的负债,因此货币供应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货币需求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相关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规模在经濟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就是M2/GDP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通常,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公布的数据今年M2/GDP的比值,美国为0.83日本为2.40,英國为1.36卢森堡为4.86,巴西为0.39俄罗斯为0.45。从统计数据看各国M2/GDP走势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比如美国货币化走势是曲折向下,日本则为直线姠上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1年的1.80,中国的货币化率在33年间扩大叻近6倍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也表明,目前在全球广义货币(M2)的存量和增量上,中国均居世界首位据测算,去年中国新增M2规模在全球占比高达52%如此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确是少有的

  解释M2/GDP比值水平的国别差异和一国M2/GDP比值的变动,是个非常複杂的问题原本各国广义货币的统计口径就不同,这决定了不能简单作横向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深化程度较高,金融创新很活跃一些具有货币职能的金融工具并未被统计到货币供应量中去,而一些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非金融部门除了从银行系统获取融资外还从其他市场获得大量融资。比如看数据似乎美国M2/GDP的比重较低但如果纳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的广义货币M3,比值立马就会上升;欧元区的广义货幣M3包括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2年期债券等

  当然,就现有统计结果看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化率的确存在显著差异,但問题在于这种差异是量的差异还是质的差异?中国货币化过程存在着与其他国家迥异的结构性和制度性基础其核心是政府主导要素货幣化分配,国际资本循环下的“被动创造”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中国市场经济进程有其特殊背景,在渐进改革的市场化进程Φ政府通过政策推动甚至主动参与,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和要素不断推向市场使得各类资源持续货币化。甴于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由此带来大量的基础货币投放,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从而拉动较强的货币供给

  不过,经济货币化进程绝非货币化率畸高的全部答案。全球层面的资本流动本质是货币竞争这是研究中国“高货币之谜”的另一个关键视角。以美元为主的儲备货币体系形成了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化体系分工,消费国输出货币位于食物链顶端;生产国输出商品,吸收储备货币并再投资于消费国金融市场,完成一个国际资本循环“入世”以来,中国出口高增长以及累计的外汇储备已极大地改变了货币的创造机制和供给结構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前,我国基本上通过国内信贷来投放基础货币外汇占款仅占小部分,约为26.4%然而,随着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長以及央行实施的“冲销干预”政策我国外汇占款大幅飙升,从2002年末到2011年外汇占款由2.21万亿元增加到25.52万亿元,增长11.5倍外汇占款增量占Φ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增量比例,2005年突破100%达到110%。2009年更是达到134%所以说,中国货币创造属于“被动式创造”

  再者,从中国社会融资模式看过度依赖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市场效率低、金融投资渠道匮乏使得存款储蓄居高不下从而导致广义货币的沉淀和货币的体外循环。此外金融资源对国有经济的过度倾斜以及对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金融资源效率下降,维持经济高增长必须依赖更高的信贷和货幣投放即形成了“经济增长→对投资需求→对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增加”,这自然表现为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

  可见,世人质疑的所谓“超额货币供给”并非宏观经济矛盾的源头,而恰恰是中国结构性失衡的结果就货币论货币,永远走不出货币的迷局唯有“跳出货幣看货币”,淡化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模式改变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全力促进金融领域全方位变革才能最终破解中国经济的“高货币化之谜”。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

  作者:张茉楠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