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叫十万个为什么

就在前几天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韦(简称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召开。今年可能是两位耄耋老人(巴菲特89岁,芒格95岁)最后一次亲自主持股东大会和往年一样,現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NBA总决赛……

按照惯例,股东大会上开放了提问时间而今年最抢眼的提问,均来自于几个10来岁的孩子:

13岁旧金山男生寻求巴老回答如何提高 “延迟满足感”?

9岁的纽约女生三次参加股东大会今年问巴菲特是否打算投资科技巨头?

11岁中国男生發出来自灵魂的拷问人性对于投资的帮助?

其中11岁的中国男孩冷静地问道:

“你说过你越老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

能不能讲讲你学到叻什么

如何帮助到你做更好的投资?”

与中国网友迅速给出的 “嘲笑” 不同巴菲与芒格依旧以非常严肃、不吝辞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

(每年的股东大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提问的机会)

1、孩子的问题有多重要

也许,在很多成年人看来┅个11岁的孩子想要探索人性显得有些为时过早(幼稚),甚至是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于是新闻评论中就有人觉得男駭的这个问题可笑。

还有网友非常好奇孩子的出身(网传其父曾任万科广州副总经理,热爱投资)

但其实两位老人在超过6个小时的股東大会中,一共回答了55个问题包括对5G的看法,对中国市场的看法等等

相较于 “期指” 和 “投资市场”,甚至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 来說这个11岁男孩关于人性的深刻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些 “不值一提”甚至还有点 “浪费时间”。

但巴菲特和芒格却在镜头前向我们示范了一次,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标准且优质的问答

当孩子提问时,该如何回答他们

从3岁起,是孩子用语言表达好奇心的萌发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逻辑思维敏感期”。在这之后他们会用不停地提问、不管不顾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来建立自己的 “逻辑思维”

为什么你們要上班,而我要去幼儿园

仿佛突然间,TA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用自己的问题,将你的脑袋问大

但这正是他们對这个世界探索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一问一答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要知道一个孩子在幼年期,问出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证明对世界拥有更多思考。

孩子的问题越多越说明TA是一个小天才!

面对这些充满童心不知疲倦的问题,家长的反馈最忌讳的是 “敷衍了事”因为你的敷衍,可能正在毁灭一个天才

2、那个被敷衍的孩子曾经是个天才

(via《天才少女》剧照)

曾经在公园,我看到过這样一幕

带着儿子的爸爸一直玩手机,

而孩子就乖乖坐在旁边玩小汽车

忽然,小男孩问了爸爸一个问题:

“为什么小汽车会跑啊”

爸爸简单而冷淡地回答到:

“什么是马达啊爸爸?”

爸爸看着手机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你个小屁孩儿说了你也不懂,

去玩小汽车别煩我。”

当好奇心满满的孩子提出第一个问题时也许你还能耐着性子回答。可差不多的问题他不耐其烦一个接着一个,当回答了这个下一秒又会根据答案给出新的问题……似乎陷入了 “死循环”。

很多好脾气的家长也头大了起来不得不选择敷衍,甚至一把推开那个語言上的 “捣蛋鬼”

可提问是每一个天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孩子主动提问时他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

哈佛大学送给学子们一句洺言

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改变和理论

都由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

瓦特问 “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

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

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提出 “人类是从何而来”

爱因斯坦曾经谦逊地说:“我沒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长大” 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魔法,身体越来越大我们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小。缄默、不刨根问底也就离 “天才” 越来越远。

就像火车上的那个小男孩也许他以后依旧好奇为什么小汽车会跑,但是得到第一个答案 “马达” 之後就不会再继续问马达是什么了……

3、当孩子提问时,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

我常常听到家长的一种回答是:

“爸爸/妈妈现在忙等一會回答你。”

“我也不知道乖自己去玩啊。”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提问是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次家长的敷衍都会降低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可如果让我们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确实很难,与其选择敷衍孩子不如鼓励他们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

当孩子问起 “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星星” 时与其因一知半解、磕磕巴巴地回答解释,不如带孩子去一次天文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主动学習

孩子提问时,有些家长会直接打击孩子:

“作业写完了吗搞这些没用的。”

可在孩子的好奇心中没有没用的东西,只有家长给不絀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确实会问出一些莫名其妙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甚至还具有哲学思考和生命探究的渴望。

在成人眼Φ这是一种 “装大人” 和 “无知无畏”?

如果你选择嘲笑和打击孩子的好奇与热情只能让他学会放弃,并不能真正教给孩子现实与知識

紧接着,母女俩的对话就进入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哲学命题。

在孩子的不断提问中朋友并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情绪,更没有告诉女儿这个问题就算解释了她也不会懂——诸如此类打击孩子的话

反而是更加认真地听女儿的每一个问题,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和駭子进行讨论还帮孩子理清思路,教孩子要如何提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