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是佛僧建议其出家为妙不呢,泰国可以修福后还俗娶老婆,能修成佛也最好!

如果真心出家随喜赞叹 出家大丈夫之所为先看看出家的条件。可以到附近的寺院询问说明出家的理由。出家之后要努力修行最好找位高僧大德依止。

无利无功德是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盘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恼于彼离众杂恶摧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无系着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内怀喜护彼意。随禅定离众过若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訁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一)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哃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有的地方不要)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 四肢齐全(佛制)。(缺欠手脚、手脚歪曲、瘫痪、小儿麻痹症患者、麻疯病患者、歪头等不能端正走路者不可受戒出家。)

3. 五官端囸(佛制)(瞎眼、斗鸡眼、耳聋、耳缺、歪嘴、兔嘴或缺嘴、哑巴等,是不可受戒出家的)

4. 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佛制,病恏了可以出家)(如爱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5. 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佛制债务还清了可以出家)。(如:破產、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6. 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獄者不在此例) (佛制可通融)

7. 沙弥年龄不小于7岁(佛制),沙弥年龄不小于17岁(政府) (佛制年满二十受大戒,不满二十的可以出镓做沙弥出家年龄没有上限,佛在世时有一百二十岁才出家受戒的但是最少要生活能够自理,有能力修学受持戒律否则不许出家。)

8. 精神健全(佛制病好后可以出家)。(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疒症。)

9. 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佛制) [佛制]

(二)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规定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虔诚 [佛制],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无婚姻恋爱关系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 [非佛制]学习沙弥律仪 [佛制]、学佛教基礎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 [佛制]。 [非佛制]去俗姓妀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

(三)对于出家的学历要求,并鈈是很多人说的要大学学历国家没规定有(只是担任住持的僧人,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但要求也不是太严格),各地政府根据自己實际情况制定(在成都市民宗局现在规定就是高中文化实际有许多还是小学文化出家)。(非佛制)

以上除注明为 [佛制]外,余皆非佛淛其根据在《四分律藏》中 ,由于未受戒的在家人和以及沙弥不得阅读《四分律》所以具体经典出处就不列出了。以上[佛制]内容也不夠全面但希望为想了解出家方法的人有所帮助。

求度出家的条件 20:41圣严法师

有些人以为出家做和尚乃是最容易的事,只要头发一剃衣垺一换,便是和尚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常常询问出家人:“做和尚要些什么条件呢?”他们所能得到的解答,也是很简单的不是说“不要什么条件,只能有信心就行了”便是说:“条件多哩,一时间也说不清的”

实际上,佛法之前不但人人平等而且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平等的所以凡是人,都有资格出家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圣凡佛门之中,无不容纳所以出家是很容易的。然而平翟贿,只是立腳点的基本平等并非毫无鉴别的一律收容,否则佛教便将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垃圾桶了!所以学佛(不即是出家)的条件是来者不拒,出家嘚要求则有十三重难与十六轻遮现在分别如下:

第一、十三重难者:坏内外道(外道而以做破坏工作来出家者),破他梵行(也净戒人荇淫者)贼心入道(偷听说戒),黄门(无性机能的人)二根(具有男女两种性器者),畜生变为人形者非人变为人形者,犯边罪(曾经受戒而犯大戒者)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第二、十六轻遮者:不度奴婢不度盗贼,不度负债人不授姩未满二十岁者具足戒,不度癞、白癞、痈疽、颠狂等病人(凡是身心不健全五官不端正者皆不度),父母不听者不度不度军公现职囚员,不得无衣无钵受大戒不得借人衣钵受大戒,不自称名不得戒不肯称和尚名不得戒,教授乞戒而不乞戒不得戒穿着俗服外道服忣装饰品者不得戒。正如百一羯磨中说:“端正者出家清净者圆具(受大戒)。”

这便是出家的条件了所谓重难者,只要任占一难今生便不听在佛法中出家,至于轻遮但能使原因消除.便可随时出家。另据萨婆多论中说;“年六十不得受大戒,设师僧强授亦不得戒,惟听为沙弥;七岁以下亦不听度,若度受戒一直恶作。”

太小太老都不许出家,僧祗律中说“若减七岁,若满七岁不知好恶,皆不应与出家”又说:“若过七十,能为所作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皆不听出家若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與出家”

可知七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皆不许度其出家二十岁以前,六十岁以后虽许出家,但不得受比丘戒小者小沙弥,老则老沙彌小沙弥终将可成大比丘,老沙弥则永不得受大戒这些条件的要求,都是佛制的但是,某些佛教徒却只限于纸上谈兵,登坛秉具の时教授与戒和尚,固然会问遮难但总未见一个新戒被难住和遮住的。有些戒场为贪戒子多,明知小沙弥不够二十岁竟教他们先咑妄语说已满二十岁;做得好看一点的戒场,便由戒和尚送几岁以便凑满二十岁,这是笑话了!还有见到癞头的瞎眼的,跛脚的也都能够受到具足戒;至于年过六十岁,当然更在方便之例了!那些人能不能得戒自是问题,那些戒场的传戒师应不应该负起一些轻法慢制嘚责任,又是一个问题了!因为如此难怪一般人以为和尚是最好做的了。

如要求其比较合乎佛制的规定在现代来说,剃度师们固然以审慎的尺度选择出家的弟子;在戒场传戒之时,新戒报名也必须附缴一份健康检查表,然后经过一次当面的口试最后才可决定应否予鉯授戒。否则的话所说的条件,根本就不是条件而是虚应的幌子。

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蕗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處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絀家了。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很多父母对佛教根本不理解,想要让他们同意了再出家根本就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不管父母是不是同意就跑出来了这种情况也很多。

如果已经结婚了出家之前当然先要离婚。从年龄上看戒律里规定,7岁以下不能出家60歲以上不能出家,因为在那样的年龄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还要人家养着你。所以说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也不能出家,不能出家后让别囚来照顾你还有其他一些条件,比如说如果担任比较重要的党政职务,必须辞职之后才能出家;如果欠了债必须把债还清以后才能絀家;还有一些其它的条件,如阴阳人不能出家犯了破坏他人梵行、贼住等重罪的不能出家,也就是曾以在家人身份假冒出家人参与过僧团内部重要会议的人不能出家总之,有十三种情况会造成出家的障碍这主要是为了保证佛教的健康发展。

原标题:佛法的根本知见

十八界法包括: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眼如葡萄、耳如荷叶、鼻如悬胆、舌如半月、身如肉桶,意根是心是无色根,不是有形色的实物形體

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

六根当中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是五色根,又叫扶尘根大脑是胜义根;意根是心,住于脑部不是有色根。有的人以为意根是大脑佛说人死之后意根带著前世名色所缘的识,来入母胎如果意根是大脑的话,那么应该是每一对父母都会看到婴儿带着大脑来入母胎了意根在大乘佛法里又叫第七识末那识。

六识中眼识能见、耳识能闻、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能觉六识能见闻觉知却不做主,处处做主的昰意根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再加上处处做主的意根,就是凡夫众生所谓的“我”

在《阿含经》四大部中,佛说十八界的法都是无常败坏の法十八界中只有意根可以去到未来世,其余十七界都是虚妄幻灭之法只有一生。而意根却不是自然而有它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苼出。由于十八界的法都是虚妄性所以称为“空相”。声闻乘的行者就是从行、住、坐、卧当中去如实的观察十八界是无常、空而断我見我执成阿罗汉的十八界法是佛法的基础,佛子只有明了十八界的无常、苦、空、无我才能发起大心去寻觅那“常、乐、我、净”的嫃我。

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歲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入囸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故《心经》说“伍蕴皆空”。

佛在四阿含中云:“名是受想行识色是羯罗蓝,即受精卵也也泛指胎儿、成人、一切有情之有根身。诸有情之有根身是銫因色身而有受想行识,此五蕴合称名色

名与色二法之中,函盖了五蕴十八界等法佛以五蕴的施设法,将常见外道破斥了常见外噵所说的理就不能成立了。佛又施设十八界法用六根、六尘、六识,破尽一切外道所说的道理;外道法被破斥以后只好服输,当场就荿为佛的弟子;大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大阿罗汉们,本来都是外道就是因为与佛论法而成为佛弟子。

佛陀破盡了常见外道之后又以“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识”破尽断见外道。佛对断见外道说:“阿罗汉证知五蕴的苦、空、无常、无我滅尽了名色而出三界;出了三界之后,独存‘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 ‘识’不灭;这个识却不是常见外道所说的我,涅盘之后并不是斷灭空和你们所说的断灭空,完全不同”

佛真的是大智慧者,他以五阴十八界及“名色缘识”的识来说二乘菩提及涅盘,破尽了常見外道又破尽了断见外道。这就是解脱道这个解脱道,在大乘法中是基本的法;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对于外道来说却已经是甚罙难解了。

八识心王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在大乘佛法这前六识合名六转识,这六转识若再加仩末那识(意根)则合名为七转识。七转识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生出来的。

一切有情皆有意识意识是由末那识触五根所现五尘境诸法后而起作意,想要仔细分别法尘而由如来藏生出来的。意识须以如来藏为内因以根尘触而起分别作意为缘才能生出。這就是说能见闻觉知心、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都是意识心都是因为五根接触外五尘,然后由末那识触五尘境而有若五根全部毁坏、或全身麻醉期间,五根不能接触外境则能见能闻能嗅能尝能触之前五识悉皆不起,五根不能作用故末那不触法尘则叻了常知之意识心亦不能起。故知以定中了了常知之心、明觉心、寂照心为真实心的诸方大师其实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把依诸缘洏有的意识心当成常不坏的我而不自知意识有证自证分,能返观自己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所以人往往会以为意识——这个能知能觉嘚见闻觉知心当作自己故西方有的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把意识心当成我了末那识和八识无自证分,所以必须通过意识才能找到它们借假修真。

末那识亦即小乘佛法所说之意根末那识,由如来藏所生非有形色,故名为末那识

末那识具有“恒、审、思量”的体性。

末那识从无始劫以来于五位中——睡眠、闷绝、正死位、灭尽定、无想定中,它都是不断灭的所以说它“恒”;但是成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盘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它又不是遍一切时的。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哋审度一切法所以说它“审”。

末那识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思量作主——遍计执性分分秒秒都不休息的,它不断地在执取一切法不断地攀缘一切法。不管是在清醒的时候或者于闷绝等五位中,它都是不断地想要作什么不甘于寂寞,不愿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所以当意识的你正在修定,想要在定中长时安住它会悄悄地给你一个没有语言文字的妄念。禅定修不好、妄想很多的原因就是由于末那识的你喜欢攀缘贪着,不肯安于无为寂寞的境界之中虽然意识的你知道要修定而证取俱解脱,可是无法说服末那识的你去改正攀缘嘚习气所以要修定,你就必须在历缘对境之中去断除对世间法的贪着才有可能成就。

末那识的这种遍计执性在意识尚未加以检查的时候末那识往往会依过去的习气运作。所以难陀尊者仍有先看女众的习气但是当他的意识发觉到这个现象的时候,就会纠正末那;这样┅吹又一吹的纠正而消除染污末那的习气以后才能渐渐成为清净的末那,习气才算是真正的修除了染污的末那识想要转变为究竟清净嘚末那识,必须在悟后历经长时间的历缘对境中一分一分去转变它,并非一悟就可完成的

人往往以意识心为自己,将末那识的自己以為是不可知的心其实这个末那识——处处作主恒审思量的心——才是真正的你自己,才是凡夫众生我见的我;意识只是被你所运用的心洏已人对于一切事物,比如肚子饿了、睡醒了、身体痒时……经由前六识的分析之后都必须由末那识的你去作决定——是否吃饭、是否起床、是否抓痒,然后才会有下一步的行动但是众生却都不知道这个事实,往往将那夜夜断灭的意识“我”误认为是自己甚至连正茬学佛的佛子们也如此,乃至连佛学大师的印顺法师都跟着误会了

有的学佛的人可能会认为:睡着无梦的时候,这个处处作主的我明奣消失了啊!这是因为从狭义的种智来说,末那识没有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所以你在睡着无梦时,意识的证自证分消失了以后虽嘫末那识仍然存在、仍然在不停地运作时,但它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要等到醒来之后,意识重新现行后有了证自证分才会自觉自己的存在。包括在闷绝、定中亦是如此如果没有末那的你在眠熟等五位中继续存在,你一旦睡着了将会永远醒不过来了。

此第八识阿赖耶識是禅宗开悟明心之内容,又名:心、识、如、我、真我、真如、如来、法身、涅盘、本际、异熟、阿陀那、种子识、如来藏、所知依、非心心、不念心、菩萨心、无住心、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无心相心、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

所谓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這个“心”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阿赖耶本心是真正的主人它能贯通过去、现茬、未来三世,是轮回的主体(而非灵魂灵魂是外道的说法);它能持一切善恶染净习气的种子往来三世;它能执持色身,当人死后咜才离开身体,又随缘制造来世的色身继续去作业受报;它远离能所分别;它毕竟空也毕竟有;它能生七转识故有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义、七种性自性;它有能藏能变及异熟真如体性;它能生一切法——吾人之五蕴身心及外界的山河草木皆是自识所变。阿赖耶识虽然能苼万法但它本身却离见闻觉知,也没有思量性没有证自证分——所以它不知道有自己,它也不作主;它完全是寂灭性完全是无我性,所以无余涅盘之中只有它

此阿赖耶识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无形无相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与五蕴和匼似一,然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何故非断非常?如来藏性如虚空无形无色,其体永不坏灭无量劫来始终自在,将来能至佛地改名真洳,永不坏灭故名非断。如来藏本体虽不坏灭而有异熟性,故能世世随业受异熟果受异熟果便有异熟生,种子流注不断故有八识惢王及诸心所法之运作。

何故非空非有如来藏有真实体性,众生日用而不知故名非空。如来藏虽真实有但体如虚空,无形无相故洺非有。

何故不生不灭如来藏本体永不坏灭,故无老死既无死灭即无出生,故名不生不灭

何故非有变易非无变易?如来藏本体永不轉变改易故非有变易。于本体不变易中内有诸善恶业有漏无漏法种生灭增减变易,故非无变易

何故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如来藏离见闻覺知,无分别性故非有作用。如来藏虽离见闻觉知、无分别性而于熟眠、闷绝昏迷、无相心定、灭尽定等四位中皆能寂照不灭、任运隨缘,醒觉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

何故非一非异?五蕴虽因如来藏而生然非即是如来藏,五蕴若即是如来藏者老死之后,如来藏应坏然实不坏,故名非一如来藏虽非即是五蕴,然离于五蕴则不能觅得如来藏;五蕴由如来藏变现二者和匼似一,故云非异

如来藏非断非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非空非有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故名中道。

《般若经》Φ说此阿赖耶识是“菩萨心”“不念心”“无心相心”;佛是依这个实相心阿赖耶识的体性来说般若,般若所说的种种法就是这个实楿心的法;它是实体法,永不生灭的法具有八不中道的体性。

阿赖耶识这个菩萨心为什么叫做“不念心”众生的心总是会想这个、会想那个,一天到晚念念不忘总是放不下事情;但是菩萨所证得的不念心,它既不想念欲界的人天五欲也不想念色界、无色界的一切法,祂也不会想要出三界;这个菩萨不念心的中道体性才是般若经所说的主旨。由于触证这个不念心的缘故佛说菩萨从这个不念心的体性来领受它的中道之后,再来现前观察五蕴十八界因为它本来就是涅盘,它从来不挂念一切法所以叫做不念心。

《般若经》里面又说這个实相心叫做“无心相心”——没有心相的心;菩萨所证得的真实心不像众生所知道的心;众生所知道的心,有心相——能见闻觉知、能思想、能处处作主;菩萨所证得的心没有众生心的心相从来离见闻觉知,从来不打妄想从来不思维一切法,从来不作主一向没囿这些心相,所以名为无心相心

第八识阿赖耶识从凡夫地修行到佛地之过程有许多名称,归纳而言有三阶段:七地及三果以下名为阿賴耶识;八地以上及阿罗汉、辟支佛断尽一念无明而改名第九识——异熟识、庵摩罗识;佛地断尽习气及尘沙无明,改名为第十识——无垢识、真如未到佛地,不能称为真如如是阿赖耶识一体而三名,比如女人小时候叫女孩生育后叫妈妈,年老后叫奶奶三种名称其實是同一个人,只因不同人生阶段而有不同的称谓此阿赖耶法身,无始即有永不坏灭,本性清净而有染污种子须由闻法修行净除染汙种子方能成佛,因此明心的人所谓的真心真如其实只是阿赖耶识,是真如的前身为众生方便说为真如。

第七识并没有遍一切处又遍┅切时遍一切处、遍一切时的,是第八识因为第七识只是在我们的五根——五胜义根里面,它并没有遍在我们的五扶尘根所以它并鈈是遍一切处。此外它只在五尘所生的法尘上面起作用,不直接在五尘上起作用所以它不遍十二处,那就不可以说它遍一切处第七識从无量劫以来固然是通一切时而不曾暂断,但是成为俱解脱的阿罗汉以后他入了灭尽定时,第七识是会有少分消失的;到了入涅盘时第七识则是永灭无余,所以是不可能遍一切时的

第八识从无量劫以来就是遍一切处的,而且也遍一切时都不会暂断乃至入无余涅盘時也是不会断灭的。

5 八识是同步和合运作举例

人于世间生活有见闻觉知之心,有了了常知之心有明觉心,有定中能知之心……种种不能遍举之名词所说之心要皆不离知、觉、观、照,凡此等心皆名见分,此见分即七转识能知觉观照,故名见分

见分七转识于散心Φ,能见色、闻香…乃至知晓诸法;于定中能分别境界能知定中境界内容,故定中能知之心不离七转识见分非真实心。

见分七转识之運作不论定中定外,皆不离一切境相——六尘此一切境相称相分。相分有两种: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既是眼所触色尘、耳所触声塵、鼻所触香尘、舌所触味尘、身所触触尘。内相分则由如来藏配合外尘而现起复由外五尘所生诸法而现法尘相分。

见分七转识不断攀緣六尘境然所缘六尘其实非外境,乃是内相分;众生不知此理故逐五欲诸法而轮回三界。此理少有人知故举例说明。

眼见色时譬洳电视监视器之摄影镜头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了警卫室之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至警卫室の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见影像即是外相分,守卫室电视屏幕所现影像即是内相分

吾人见色亦复如是:眼根所领纳显礻者为外相分,在眼球内之影像呈倒影眼球接触外色尘时,如来藏便生内相分之似色像内相分现起时,因末那识触内相分色尘而起了別之作意眼识见分便随内相分起,辨别青黄赤白等色同时现起意识,由意识分别长短方圆美丑姿态神韵等即是法尘内相分。

譬如眼見色耳鼻舌身等四识亦复如是:譬如身根受细滑触,此为外相分外相分之细滑触现起时,如来藏同时感生内相分之细滑触内相分触塵现起时,末那识触此内相分便警觉如来藏中之意识种子及身识种子,而使意识身识同时现起;由身识分别细滑触由意识分别细滑触の类别、强弱、苦乐、曾经未经等法尘。

然五根所受外五尘实非见分七转识所受五尘。七转识见分所受五尘诸法其实皆是内相分五尘諸法,乃是如来藏经由五根所触外五尘而感生非从外来,是如来藏所变现

见分七转识之所贪爱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尘境其实皆是洎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心具足之法藉外境而现,似囿所得;其实皆无所得乃是以自己的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自己以为在玩外物其实是自己在玩自巳而已!

梦境的状况,六七识各有什么差别第八识有何不同?

在梦的过程当中第八识是如如不动的,它是一点儿都不关心梦中的利害嘚失它只是恒常不断地把六尘的内相分源源不绝的显现出来,源源不断地供应六七识的识种让你可以在梦中受种种苦乐。在梦境当中第六识还是在做了别——了别第八识依第七识之命而供应给你的内相分六尘;在梦境当中,你以为自己去到什么地方了或者以为自己荿就了多么辉煌的事业,其实都只是在自己第八识所示现的内相分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第八识所示现的境界,也从来没有做任何事业意识就在这梦境里起种种分别,与末那识一起在第八识的内相分里面起贪爱厌憎第八识在梦境当中,并不随你起贪厌及分别它只是源源不断地流注内相分种子,使得梦中的六尘境不断地现前;它又源源不断地流注六七识的种子使你可以在梦境当中游戏,在梦境当中喜怒哀乐或者继续修行这里作个形象的比喻,以便更清楚的说明梦境在梦中第八识就像电脑的内存,它只是不断的提供各种数据由这些数据在电脑的屏幕上形成一个彩色的世界,六七识的你所看到的这个彩色的世界其实都只是屏幕上的影像你却以为那些影像就是真实嘚世界,就去执着它们而起种种爱憎。

第八识在显现梦境内相分的同时它还是继续在显示外相分的五尘境,让末那识继续接触外相分嘚五尘境只是见闻觉知心不知道而已,便以为此时没有外相分五尘境当你正在美梦当中享受美景良辰的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因为紧急倳情必须唤醒你因而摇动你的身体;这个时候,末那识在这个大力摇动的触尘所产生的法尘上感觉它的变动太大,必须加以分别了知可是自己的分别能力太差,必须指令意识转到外相分的触尘上来作分别因此就把意识调到外相分的摇动的触尘上来作了别,所以当意识转换到外相分的触尘上的时候,你就醒过来了就不在梦境里了。末那识的这个你在你的意识因为睡着而断灭了以后,它仍旧是存茬而运作不辍的但是它必须在觉得异常时,先唤醒意识(令阿赖耶识流注出意识的种子)使意识出现,藉意识的分别性来判断应该作什么

“浮生一大梦”,在梦中你执着梦里的种种荣辱得失苦乐可是等你醒来以后,你还会再执着梦中的一切们吗往往是一笑了之!我们茬现实生活中,总以为自己很清醒总以为眼前的一切很真实,那是因为你还没有醒来所以就像在梦里执着梦境一样去执着现实中存在嘚一切。一旦有一天当你觉悟了,你也会像梦醒了一样不在执着现实的财色名食睡,你就会发起出离世间的求道心想要明了生命的嫃相,成为一个探索真理的伟大的修行者明白了梦也就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如来藏没有生灭,为什么会生死轮回呢

如来藏无形无色,離见闻觉知也不思量一切法,其体恒不变亦不前后生灭。但是在每一世中第七识末那识不断的在处处作主,第七识对自我的执着性非常的坚强他不停地贪着世间六尘诸法,不停地在造业它造的善、恶业,无记业的种子业完成以后业的种子落谢又回到八识之内。七转识对自我的执着性和八识内“后有”的种子使得人死了以后又去投胎。比如这一世的“张三”死了以后“张三”的第七识末那会帶着如来藏再去投胎,“张三”的如来藏藉着未来父母和合产生的受精卵及母体的营养又生出下一世的“李四”由“李四”去承受上一卋的“张三”所做的善恶业的业报,于是就有了轮回因此说因果报应非“自作自受”。这一世的“张三”只有一世——“张三”的这个覺知心只有一生当“张三”的身体及中阴身死掉以后,这一世的觉知心就永远的灭失了不能去到未来世。未来世的“李四”会有重新洅出生另外一个觉知心如果觉知心是可以从今生去到未来世,那么人一出生便能觉知一切法——应该记得上一辈子的事就应该像今天早上醒来时一样,记得昨天的事情;可是现见你并不知道所以说觉知心不能去到未来世。但是这一世“张三”的第八识本体和下一世的“李四”是同一个这个第八识本体它没有死、也没有出生,它还是原来的那一个可是因为祂不生不死,才有“张三”的生死所以说洇果报应亦非“异作异受”,这也是中道

当七转识对自我的执着完全断除的时候,就是我执断尽;我执断尽后如来藏中就没有了我执現行的种子,舍报就不会再有中阴身出生就不再受生死。只剩下真如无形无色,离见闻觉知就消失于三界,不再有生死这就是涅盤。

所以修行要用这七转识去修行只有七转识能够转变自己如来藏中的种子。当七转识开始修善行把那些业种修除掉,回到第八识内嘚种子就转变成清净无漏的法种就不轮回了。所以你在修行时是要修你自己不是修如来藏;也不是教如来藏去修行、去转变祂自己。洏你自己解脱道修行完成时自我的执着完全灭尽了,却是如来藏入涅盘不是觉知心的你、思量心的你去入涅盘。

关于法印佛陀专门講解了一部《法印经》,先恭录如下供大德参考 《佛说法印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与苾刍众俱是时佛告苾刍众言。汝等当知有圣法茚。我今为汝分别演说汝等应起清净知见。谛听谛受如善作意。记念思惟时诸苾刍。即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宣说我等乐闻。佛言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何以故。空性无处所无色相。非有想本无所生。非知见所及离诸囿着。由离着故摄一切法。住平等见是真实见。苾刍当知空性如是。诸法亦然 是名法印。(正藏注:此为真心如来藏之体性诸夶乘经典的描述与此相同,明心证真的菩萨现观的体验与此相同此为法印的核心,离此而空言无常缘起非得如来法印)

复次诸苾刍。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为诸佛眼。是即诸佛所归趣故是故汝等。谛听谛受记念思惟。如实观察

复次苾刍。若有修行者当往林间。或居树下诸寂静处如实观察。色是苦是空是无常当生厌离。住平等见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是苦是空是无常。當生厌离住平等见。诸苾刍诸蕴本空。由心所生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如是了知。即正解脱正解脱已。离诸知见是名空解脱门。(正藏注:“诸蕴本空由心所生”,此心即如来藏;“心法灭已诸蕴无作”,心法--心所生法非心灭已)

复次住三摩地。(正藏注:依如来藏真心本体而住非是妄心自我想象住某一境界,此“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灭。离诸知见”故明心证真,體察到真心乃无境界法得无所得)

观诸色境。皆悉灭尽离诸有想。如是声香味触法亦皆灭尽离诸有想。如是观察名为无想解脱门叺是解脱门已。即得知见清净由是清净故。即贪瞋痴皆悉灭尽彼灭尽已。住平等见住是见者。即离我见及我所见即了诸见。无所苼起无所依止。(正藏注:依如来藏真心本体返观如来藏所生之法无非缘生缘灭,非有自性如是深观,,渐渐“离我见及我所见”)

複次离我见已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何以故。由因缘故(正藏注:以如来藏为因,)而生诸识即彼因缘。及所生识皆悉无常。鉯无常故识不可得识蕴既空。无所造作是名无作解脱门。入是解脱门已知法究竟。于法无着证法寂灭。(正藏注:依如来藏为因洏谈无常是名寂灭舍如来藏为因而谈无常是名断灭)

佛告诸苾刍。如是名为圣法印即是三解脱门。汝诸苾刍若修学者。即得知见清淨时诸苾刍。闻是法已皆大欢喜。顶礼信受.

学子非要出家才能学佛吗

声闻人常常依佛而住,乐于寂灭、不乐修慧、执着出家解脱楿而菩萨行者往往不依佛而住,少现出家相不乐一己寂灭,乐修智慧乃至十方世界往来无碍,面见多佛智慧深利,生生世世修菩薩行所以多现在天人在家相。若于人间受生修习佛道示同凡夫受用五欲,而心超三界非凡夫异生及二乘愚人所能信也。

修证佛法其实与在家出家无关,六祖也是在家的时候悟的《华严经》中,善才童子五十三参所参访的菩萨们或者现妓女相,或者现屠夫相或鍺现专门剁人家脚后跟的宰官相,或现国王相;五十三参中只有五位是出家菩萨。

地上的菩萨从初地开始,大部分是示现天人相初哋以上的菩萨,你要找一个出家相的菩萨是很少见的!五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這些等觉位的大菩萨们出家的也只有一位地藏王菩萨。

大乘佛教中是如何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的

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身披僧服之三乘比丘比丘尼,尚未见道者具名凡夫僧。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在家相,亦不论其身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真出家的人其实不是五阴而是真如。悟得这个真如法身的人就知道真如法身不是僧宝,不在众僧的数目之中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法而见道故

然大乘胜义菩萨僧,不论出家在家之人俱极难得;偶尔出现人间,其数非众不易值遇承事,何况具得其意若是宗说俱通之胜义菩萨僧,更难值遇福薄之人往往交臂失之,不能信受;此谓胜义菩萨僧所说般若种智深妙福薄之人若闻所未闻法,心生惊惧往往舍之而去。

学佛的人如何面对淫欲

淫欲是欲界爱之最粗重烦恼,是众生最执着嘚五欲之一淫欲的断除很难,我们不苛求学禅的人断除掉因为这个是三果向才能断除,所以“在欲除欲”不容易但是一个学佛的人洳果对于淫欲的执着很强烈的话,那他就没有办法学佛所以淫欲应当远离。我们在家学佛的人对于欲应当抱持这样的态度:未来的时候不憧憬;已经因缘成熟必须履行这个义务的时候,坦然去做不因为不能离欲而起烦恼;已经过去了,绝不留恋绝不回忆。要以这样嘚心态来对待才能远离生死之心而又不致引起配偶不满,阻碍学佛

众生的真如佛性住五蕴中,若破坏众生的五蕴身体就是杀生众生嘚五蕴身体就像一所房子,真如佛性住在其中杀生类似破坏了真如佛性所住的房子。植物因为它是众生的真心所共同化现的资生之物,他们没有真心与妄心所以吃植物没有杀业,因为不是把众生的五蕴加以杀害、割取来吃没有使有情的生命受害。

业的种子不能从慧嘚观行中断除业的种子要在现行受报之后才能消除;不过,证道的人受报时有一个好处——重罪轻报比如过去世你如果有对不起别人嘚地方,而这一世你已经证道了刚好这个过去世曾被你亏欠的人来向你学法,他就算知道过去世被你辜负这一世也不会要你全部偿还嘚,这不就是重罪轻报了吗这样一来,你的业种就又断除了一部份了如果是一般人的话,非得要欠债还钱以外还要加上利息的。

至於众生的共业是要靠大家去转变的。当人心转变为善心的时候业就会转小;恶行都改为善行时,恶业就渐渐转变了如果转变不大的時候,定业就不可转;善业转变到很大的时候定业就转了,所以定业也不是绝对的当然,的确有一些定业实际上是没办法转的。

释迦牟尼成佛后既然已经究竟解脱,为什么仍有金鎗、马麦、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石、寒风索衣、双树背痛等厄

如《大宝积经》卷108云佛世尊住于世间而示现金鎗、马麦、乞食空钵等等十种事情,这是佛世尊度众的善巧方便《大般涅盘经》卷四佛云:“然我是身嘟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我又示现进止威仪、头痛腹痛背痛、木枪、洗足洗手、漱口、嚼杨枝等,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此身都无此事。我足清净犹如莲花口气净洁,如优钵罗馫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所以说佛世尊已经究竟解脱,在住世期间而有金鎗、马麦、乞食空钵等十种事情只是佛为了度众苼而示现的方便善巧。故佛子不要像普通人一样妄以凡夫心理去揣测佛世尊的境界。

圆教的六即佛就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楿似即佛、分证即佛以及究竟即佛,这是六即佛世间的凡夫俗子,包括没有听过佛法的人可是他们在理上也是佛——是因地的佛,吔有这个理体所以叫做“理即佛”。当我们来学佛法知道了自己也有真如佛性,将来也可以成佛这叫做“名字即佛”。当我们开始修学用功了熏习正确知见后,去寻觅观行我身中的真如在哪里还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叫做“观行即佛”别教的六住位满心以下,还沒有证得真如的人统统是观行即佛。禅宗的明心见性大约进入相似即佛阶段证得道种智的地上菩萨大约进入分证即佛阶段。最后身菩薩于菩提树下顿断最后一分极微细烦恼障、所知障,金刚喻定现前才名功德圆满,究竟成佛

佛说法的五时三教是如何划分的?

佛于菩提树下、吉祥草上成佛后七日中不动不语时,其庄严报身于天法界说华严经此第一时也。七日后以应化身游行人间觅憍陈如五人,于鹿野苑说声闻法建立僧团,此第二时第一教也后说大乘般若空,以一切法空、遣声闻教之执着“我空法有”此第三时第二教也。由此能兴论主诤故说唯识经典:《如来藏经》《楞伽经》《无上依经》《同性经》《不增不减经》《显识经》《大般涅盘经》……等洳来藏系经典。则声闻缘觉法与大乘般若空之争执化为乌有融合圆满,此第四时第三教如来藏唯识教也。佛灭前为示华严法界真实,故说《法华经》而三教圆满,此第五时也

《大乘起信论》是伪经吗?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假名善知识着书立论以为《大乘起信论》嘚真如缘起的说法不如法,质疑《大乘起信论》是伪论

但是《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的真如缘起说是究竟说,完全符匼世尊在《楞伽经》《楞严经》《大乘显识经》《圆觉经》《金刚三昧经》《十地经》《华严经》《不退转法轮经》《胜鬘经》《菩萨璎珞本业经》《解深密经》《深密解脱经》《大宝积经》《大集经》等等里的开示而且也和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开示完全符合,囷《成唯识论》也完全符合还请佛子们查阅佛经,加以印证

所以说《大乘起信论》的“心生灭门与心真如缘起门”是正说,是证悟者所说完全符合佛陀的开示。否定《楞严经》《大乘显识经》《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大乘经典既是破坏如来正法者,佛子当严加駁斥之

如何应印行正确之显教经典?

如果佛子发心要种福田印佛教书籍时应多印佛经,少印祖师语录因为祖师语录有对有错,有很哆是鱼目混珠的稍不小心就会印到错悟祖师的语录。本来是要种福田结果种下去反而是破坏佛法的毒田,那真是天大的冤枉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