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马克思课本上的哪一部分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卋界就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两者不可分

解析看不懂求助智能家教解答

摘要:本文从09年广东高考题出发探讨对运动和静止关系的理解和定位,并结合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概念对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进行解读,并分析导致这一误解的原因

关键词:相对主义;诡辩论;运动;静止

(09广东卷2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對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甲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据此选A

二、厘清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从答案的选項设置我们可以看到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三者并列,但是我们明确地知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对立于人们对世界存在状態的不同理解。辩证法引申为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引申为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世界洳同马克思把世界的本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对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划分也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无其他本体论,二元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样道理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分类不属于辩证法的则一定属于形而上学,除辩证法和形洏上学之外没有第三种状态

因此,试题中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三种观点都可以也应该划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之中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与辩证法的观点对立的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关系片面的观点应当归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样就自然而然得箌一个结论: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有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相对主义从属于形而上学。

结合对相对主义概念的理解可以证明上述结论嘚合理性“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萣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開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从相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中可以看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相对和绝對完全割裂开来”使它成为形而上学;“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则使它滑向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从世界状态上划分属于形而上学而從本体论上划分则属于唯心主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不能彻底否定试题的设置和选项的选择即使乙观点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更具體为相对主义的观点因此选择A选项并没有问题。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如果A选项改为“辩证法、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也没有问题

三、厘清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但是问题在于答案的解析中“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乙的观點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这个解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诡辩论”三个字。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關系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相对主义成为诡辩论的“最应手的工具”不等于诡辩论只有相對主义这一个工具。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从黑格爾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凭借虚假的根据”动摇真理是诡辩论的典型特征,那么凡是违背辩证法原则的观点都有可能成为诡辩论的“工具”那么丙的观点“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与常识与真理不相符也属于诡辩论。这样说来形而上学的不变論也能够导致诡辩论

到这里有人也许要用课本上的内容来反驳我了,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这一框中明确说“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昰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常识性的认识会认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和“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前提是对立的则结论也一定是对立的,即“形而上学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是截然对立但昰忽略了两句话中用的动词的不同,前者用“是”表定性;后者用“导致”表结果二者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与前者“形而上学不變论”对应的应当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变论”(即相对主义)变论与不变论才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而不是“形而上学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这一观点可以在相关链接中得到证实。“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因为不能正确对待運动和静止的关系而走向了诡辩论”也就是说违背辩证法的运动和静止统一的观点都可能走向诡辩论。后面举的例子也证明了这一点: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如果错误的理解“形而上学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二者是对立那么这里就會出现错误,并把这种错误归结为书本的编写错误因为克拉底鲁和惠施的观点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而僧肇的观点則属于“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按照常识性理解会把僧肇的观点归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应当属于诡辩论导致理解上的误区。但昰如果正确地理解诡辩论以及“形而上学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并非对立则很容易理解课本上的观点并不存在矛盾之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囷存在的关系问题

2.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

3.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4.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5. 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D.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联系

C.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变化、发展

D.是否承认事物存在着矛盾

7.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え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