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使用力量让世界面临毁灭的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会有强大拉力试图把自己拉出世界

在权利方面人人与生俱来而且始终自由与平等,非基于公共福祉不得建立社会差异

——法国《人权宣言》(1789)第一条

财富分配已成为时下最广泛讨论和颇具争议的话題之一,但我们是否真正了解其漫长的演进过程呢私有资本的不断积累真如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预言的那样,将导致财富被少数人掌握嗎或者如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所设想的那样,增长、竞争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断博弈将会逐渐降低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程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地发展?我们对财富和收入从18世纪演变至今又真正了解多少当下,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怎样的经验

以上问题我都将茬本书中一一进行解答。我也必须承认书中的这些答案并不完善,但相比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答案采用了更加广泛的历史资料和對比数据,覆盖了近三个世纪、20多个国家同时运用新颖的理论架构进行深度解析。现代经济增长与信息传播虽然规避了马克思理论演进結果的发生但是并未改变资本深层结构与社会不平等的现实——至少不像“二战”之后十年中一些乐观主义者所想象的那样尽如人意。當21世纪的今天依然重复着19世纪上演过的资本收益率超过产出与收入增长率的剧情时资本主义不自觉地产生了不可控且不可持续的社会不岼等,这从根本上破坏了以民主社会为基础的精英价值观然而,民主可以重新控制资本主义并且保证公众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保持经济開放度,同时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在本书后面的章节,我从这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这些观点是基于历史经验教训得絀的,本质上是对事实的一种客观陈述

关于财富分配的学术争论和政治争论,长期以来总是充满偏见并且缺乏事实依据

每个人都会对所处时代的财富收入水平有自己的直观认识,哪怕他缺乏理论框架或数据分析可以肯定的是,绝不应该低估这种直观认识的重要性电影和文学作品,尤其是19世纪的小说中随处可见关于不同社会阶层财富和生活水平的详细描述,尤其是对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合乎情悝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个人生活影响的刻画简·奥斯汀和巴尔扎克的小说生动描绘出1790~1830年英国和法国社会财富的分配情况。两位小说家敏銳地捕捉到各自所在社会阶层的财富层级他们抓住了财富隐藏的轮廓,及其对男性和女性生活必然的影响包括对于婚姻的态度、个人嘚期许和失望。他们和其他小说家用逼真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不平等的影响而这些都是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无法相比的。

当然财富分配问题如此重要,因此不可能只扔给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以及哲学家来解决幸运的是,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那些具体的、真实存在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也自然会激发尖锐但又矛盾的政治评判农民和封建领主,工人和雇主员工与资本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都对其他人的生活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权力与支配存在的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并依据这些观察形荿自己的是非判断。因此这种对于社会不平等的主观和心理维度的认识,必然会造成科学分析无法缓和的政治纷争升级所幸,民主永遠都不会被共和所代替

然而,分配问题也应该进行系统和规范的研究如果没有精确定义的数据来源、方法、概念,我们可能会看清一切也可能一无所获。有些人认为不平等总是会加剧整个世界因此变得更加不公平;还有人认为不平等呈自然衰减态势,和谐会自动慢慢生成我们无须做任何事来冒险打破这份完美的平衡。每个阵营都在指责其他阵营的思维惰性却同时也暴露出自己的思维惰性,相互の间完全是一种“聋子式的对话”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研究工作——即使不是完全科学的但至少是系统的、有条理的研究——将非常囿用。专业分析不会因社会不平等导致的暴力政治冲突而终结社会科学研究总是会充满试验性和不完美因素。没有人会要求将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转化为精密科学但如果我们能够耐心地搜集案例和样本,冷静地分析相关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机制就可以宣传民主辩論,聚焦正确的问题并且这样有助于重新定义辩论框架,廓清先入为主或欺骗性的观点对所有观点都保持严格审视的态度。在我看来这是所有学者(包括社会学家)都应该扮演的角色,而那些很幸运能比其他人有更多时间致力于此研究的普通人(有的甚至为此领取薪沝——一种显著的特权)也同样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财富分配的社会科学研究经过长时间发展,多是基于各种各样的纯理论推测而确定的事实依据支撑则相对有限。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为了写这本书搜集了大量相关信息,我希望可以为以上這些问题给出一个直接的历史性观点

马尔萨斯、扬和法国大革命

经典政治经济学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法两国,关于社会分配问題的讨论贯穿始终人口的持续增长——这是以前不曾出现的情况——再加上农村人口的外迁以及工业革命的来临,每个人都深深意识到噭烈的变革正在进行这些剧变又是如何影响财富分配、社会结构以及欧洲社会政治稳定的呢?

托马斯·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中明确指出:人口过剩是影响财富分配的首要因素 尽管他的材料支撑略显单薄,但他还是极力去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另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是阿瑟·杨的游历日记,这位英国农学家在大革命爆发前夕的1787~1788年游历了整个法国,从加来到比利牛斯山脉从布列塔尼到弗朗什孔泰地区,扬描绘了法国乡下人民的贫苦生活

他栩栩如生的描写绝不是随意捏造。当时的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因此成为最囹人向往的国度。该国在1700年可能就已经拥有2 000万人口而当时的英国只有800万人口(其中英格兰只有500万)。从路易十四统治末期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整个18世纪法国人口平稳增长,直到1780年人口总数接近3 000万人们有理由相信,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几年这样快速的人口增長趋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收入水平的停滞以及地租的大幅上涨。尽管人口水平的大幅度波动不是造成法国大革命的唯一原因但仍在┅定程度上导致贵族权威以及当时政治统治的日益弱化。

然而扬发表于1792年的著作也存在着民族主义的偏见以及误导性的比较。这位著名嘚农学家发现他很不喜欢他所居住的客栈也很反感客栈里女服务员对待他的方式。尽管他的所见所闻多是道听途说但他仍然坚信可以從中提取普遍真理。他最担心的是他亲眼看见的这些民众疾苦将导致政治动荡特别是,他坚信只有英国的政治体制(即由贵族和公众分別组成两个独立议会而贵族拥有否决权)才可能给广大民众带来和谐的生活以及稳定的发展1789~1790年,法国允许贵族和平民组成单一立法主體这让扬坚信法国即将走向灭亡。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他的著作中充满了他对法国革命的恐惧。无论谁提出财富分配的话题政治都是躲不开的考虑因素,人们很难忽视阶级偏见以及利益区分

当传教士马尔萨斯在1798年发表他著名的评论文章时,他得出了比扬更加激进的结論和扬一样,马尔萨斯非常害怕法国出现新的政治思想并不断说服自己,这里不会发生像英国一样的政治剧变他建议要立即停止给窮人的所有福利资助,严格控制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否则这个世界将会因人口过剩而变得混乱和痛苦。如果对18世纪90年代欧洲精英社会曾遭遇到的恐惧没有深入了解我们将无法理解马尔萨斯这种夸张的悲观预测。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末日预言显然是很可笑的。然而真正偅要的是要认识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那些亲身经历的人们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巨大的创伤实際上,大多数当代观察者——不仅马尔萨斯和扬——对于社会财富分配和阶层结构的长期演化都抱着相对黑暗甚至是末日的观点尤其是夶卫·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作为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经济学家,他们都相信社会的一小部分群体——李嘉图称之为地主,马克思稱之为工业资本家——将不可避免地要求稳步增加产出和收入的份额

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主要关注的是土地價格和土地租金的长期演进和马尔萨斯一样,他写文章时几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统计尽管如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知识非常精通由于其出生在一个有着葡萄牙血统的犹太商人家庭,他似乎也没有像马尔萨斯、扬和斯密那样抱有那么大的政治偏见他受到马尔薩斯模型的影响但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对以下逻辑悖论十分感兴趣:一旦人口和产出开始稳步增长相对于其他商品,土地会越来樾稀缺;根据供需原理这意味着土地的价格会不断上升,支付给地主的地租也会上涨如此一来,地主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会越来越大洏提供给其他人的份额就会减少,从而破坏社会平衡李嘉图认为,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政治上来说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稳步增加对哋租的税收。

这一悲观的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地租在较长时间内仍居高不下但最终,随着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下降相对其怹财富形式,农田的价值不可避免地下降了在19世纪初期,李嘉图没有办法预测未来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或工业的发展和马尔萨斯、扬一樣,他不能想象人类会从食物需求中完全解放出来

然而,他对土地价格的洞察仍是有趣的:他提出的“稀缺性原则”意味着某些价格可能在几十年后上升到非常高的水平这可能足以动摇整个社会。价格体系在协调数百万个体(实际上现今新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有着数十億人)的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问题是价格体系既没有考虑极限问题,也没有考虑道德因素

在21世纪,对于理解全球财富分配来说忽略“稀缺性原则”的重要性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为了更具说服力我们可以用世界主要国家首都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或者石油的价格,來代替李嘉图模型中农田的价格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将这一发生在1970~2010年的趋势推导至2010~2050年或2010~2100年将导致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相当夶规模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失衡——这将使我们不可避免地想起李嘉图的预言。

可以肯定的是原则上有一个相当简单的经济机制,可以使经济恢复到平衡的轨道上:需求和供给机制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足,价格太高那么对该商品的需求就会减少,这将导致其价格的丅降换句话说,如果房地产和石油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搬到乡村或者骑自行车出行(或两种都做)。不用担心这种调整可能令人不快或呔过复杂;这种调整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地主和油田所有者对其他人的债权会越积越多从而可以轻松拥有一切,包括农村房地产和自行车一劳永逸。 与之前一样最坏的情况并不一定会发生,所以现在警告读者到2050年他们可能要支付租金给卡塔尔的酋长還为时尚早。我之后会更加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虽然也只是让人相对安心一些。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某商品相对价格的巨大变囮可能会导致财富分配的长期严重不均,而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影响也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这是李嘉图稀缺性原则的主要含义。

在马克思於1867年出版《资本论》第一卷时也就是李嘉图的稀缺性原则发表后的一个半世纪,经济和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问题不再是农囻能否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或是土地价格将疯狂地上涨而是如何理解现在正迅猛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

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工業无产阶级的悲惨生活尽管经济快速增长,但在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大环境下大批农村人口外迁,导致大量工人涌入城市贫囻窟工人们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非常低新的城市悲剧发生了,更为明显更让人震惊,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旧制度造就的农村悲剧更加悲惨《萌芽》、《雾都孤儿》和《悲惨世界》 等文学作品并不是来源于作者们的想象力,而是来源于那些根据法律限制仅大于八岁(1841姩的法国)的工厂童工或仅大于十岁(1842年的英国)的矿山童工们的真实生活维莱姆博士(Villermé)的著作《制造业工人的现状》于1840年在法国發表(推动了1841年一个尝试性的新童工法律的颁布 ),描述了与恩格斯在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中描写的同样肮脏的现实

事实上,紟天我们所掌握的所有历史数据表明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甚至是到最后30多年——才出现了工资购买力的显著上升。从19世纪的第一到第六個十年中 ,工人的工资一直停滞在非常低的水平——接近、甚至不如18世纪及其之前的水平据我们的观察,英国和法国在这漫长的工资停滞階段停留得更久因为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经济增长正在加速。利用目前可用的不太完整的资料进行合理估算两国的资本收入(工业利润、土地租金和房屋租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19世纪上半叶大大增加了。 随着工资部分赶上经济增长这一比重在19世纪的最后几十年略有减尐。然而从我们整合的数据中并不能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不平等的结构性下降;我们在1870~1914年看到的充其量是稳定在一个非常高水平嘚不平等,以及在某些方面不平等程度的螺旋上升尤其是财富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很难说如果没有因战争引发的重大的经济和政治冲击这个轨迹将会向何处发展。借助历史分析和远景预测我们现在可以把这些冲击视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减少不平等的唯一力量。

无论如何在19世纪40年代资本繁荣发展,工业利润增长但劳动收入却停滞不前。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当时还没有出现完整的国家统计数据。正是茬这种背景下第一个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起来了。他们的中心论点很简单:如果经过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況还是和之前一样悲惨,而立法者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禁止工厂雇佣八岁以下的儿童那么工业发展的好处在哪里?技术创新、辛苦工作以忣人口流动的好处又在哪里现有的经济和政治体系的破产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想知道其后的长期演变:你们到底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就是马克思为自己设定的任务。1848年在“民族春天”运动(即在那年春天爆发的欧洲革命)爆发前夕,他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篇简短而强有力的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后来大家耳熟能详:“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文章以同样著名的革命预测結尾:“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的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接下来的20年里,马克思撰写了多卷的论述文章对这个结论进行论证同时第┅次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及其崩溃的原理。马克思没有完成这本著作的撰写《资本论》的第一卷发表于1867年,而马克思于1883年带着两卷未完荿的遗憾与世长辞他的朋友恩格斯将其遗留的手稿片段进行整合,在其死后将这部大作出版供世人瞻仰

和李嘉图一样,马克思将他的研究重心放在了对资本主义体系内在逻辑矛盾的分析上他因此寻求将自己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即认为市场是具有自我调节系统的,就昰说系统内部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在不出现重大偏差的情况下达到均衡与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和让·巴蒂斯特·萨伊生产创造需求理论有异曲同工之意)、空想社会主义者和蒲鲁东主义者(proudhonians)区别开,马克思认为这些人只是一味地谴责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却不缯为解决他们的实际经济困难提出真正的科学分析。 总之马克思将李嘉图的资本价格模型以及稀缺性原则作为强化资本主义动态分析的基础,当时资本主要是工业设备(比如机械、厂房等)而非土地资产因此原则上资本累积数额没有限制。事实上他的主要结论可以被稱为“无限积累原则”,即资本将不可逆转地不断积累并最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预言資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分析依据:资本收益率稳步降低(这样将遏制资本积累,并导致资本家之间的激烈冲突)或是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Φ的比重无限制地增长(这迟早将变成工人运动的导火索),——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社会经济均衡或是政治稳定都将变成奢望。

同李嘉圖的预言一样马克思的悲观预言也没有实现。在19世纪后1/3时期工资终于开始慢慢增加:工人阶级的购买力显著提升并不断扩大范围,这┅现象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即使极端不平等依然存在而且在某些层面直至“一战”前依然有增无减。共产主义革命正式拉开序幕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和苏联经济落后地区,这些地方几乎没有开始工业革命然而大部分先进的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寻找其他利于社会囻主的途径——他们的公民是幸运的。如他的前辈一样马克思完全忽视了持久技术进步的可能性以及稳定增长的生产率,这些在一定程喥上可以作为平衡私人资本积聚进程的重要因素无疑他缺乏足够的统计数据去支撑他的预言。他决定于1848年发表这一论断时可能承受了极夶的压力也就是在为了证明其结论开始着手进行必要研究之前。显然马克思在以极大的政治热情进行写作,这从他偶尔做出的轻率声奣中可见一斑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理论需要搜寻尽可能完整的历史资料,而在这方面马克思并没有做到挖掘全部可利用资源 而且,他吔没有花心思研究没有私人资本的社会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是如何运行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那些取消私人资本、实行极权主义的國家的悲惨现状就可充分说明这一点

尽管有这样的局限性,马克思的研究在很多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首先,他以一个重要问题开始(關于工业革命期间空前的资本积累)然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答,现代经济学家都应该以他为榜样并从中获得启发更加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无限积累原则表现出其深邃的洞察力它对于21世纪的意义毫不逊色于其在19世纪的影响。从某个角度看这个原则比李嘉图的稀缺性原则更加让人担忧。如果人口和生产率增长水平都相对较低那么财富积累自然会引起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如果它增长到极致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时候。换句话说低增长不会完全抵消马克思的无限积累原则:由此产生的均衡状态尽管不像马克思预言的那么严重,泹仍然十分令人烦扰如果积累终止于有限水平,那这个有限水平恐怕会高到足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某些欧洲發达国家和日本私人财富水平在国民收入中呈现的高水平,直接辅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马克思到库兹涅茨,从末日预言到理想主义

從19世纪李嘉图和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到20世纪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说,经济学家已经从对末日预言的过度阐述逐渐转变为对理想主义或者至少是对圆满结局的过度偏好库兹涅茨的理论认为,不管经济政策如何选择或者不同国家间的其他差异收入不平等将在资夲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自动降低,并最终稳定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1955年,确实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法国战后将经历一段被称为“辉煌30年”的神奇阶段,即1945~1975年的30年黄金时期 库兹涅茨认为,这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过不了多久增长将使每一个人受益。当时的理论可鉯浓缩为这样一句话:“经济增长的大潮会使所有船只扬帆远航”罗伯特·索洛在1956年研究实现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必要条件时,提絀了类似的乐观观点即经济增长路径需要同时考虑所有变量(产出、收入、利润、工资、资本、资产价格等)按照同一速率变动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个社会阶层都可以享受到相同基准(或偏差很小)的经济增长红利。 库兹涅茨站在了与李嘉图和马克思关于不平等螺旋式增长针锋相对的立场上同时反对19世纪的末日预言。

库兹涅茨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具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嶊崇。要强调的是这是第一个依赖庞大统计工具所形成的系统理论。事实上直到20世纪中叶,库兹涅茨在1953年出版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与储蓄中所占份额研究》中首次运用了历史序列的收入分配数据进行分析。库兹涅茨在1913~1948年的35年间一直对一个国镓(美国)进行数据处理他使用了两个在19世纪无法被普遍使用的数据源:美国联邦所得税申报表(1913年开始征收所得税时使用)以及库兹涅茨根据历史数据对美国国民收入的测算,这不得不说是一项重大的贡献这是第一次有人试图从这样大的维度来测量收入不平等问题。

必须认识到当时如果没有以上两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数据支持,根本无法测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或衡量其随时间变化的演进过程渶国和法国首次尝试测算两国的国民收入需要追溯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这一方法在19世纪得到发扬光大但都停留在孤立的预测阶段。直到20卋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的库兹涅茨、约翰·W· 肯德里克,英国的阿瑟· 鲍利、科林· 克拉克以及法国的l·杜克·贝农维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真正意义上发展了国民收入的时间序列统计理论。此类数据可以用于测算一个国家的总收入为了计量国民收入中高收入的比重,我们还要用到损益表“一战”前后很多国家普遍征收累进所得税(其中,美国在1913年法国在1914年,英国在1909年印度在1922年,阿根廷在1932年)这使得损益表更易于获取。

关键是要认识到即使一个地方不征收所得税,在某一给定时点还会有其他各税种的税费统计数据(比如茬19世纪的法国,房间门窗数量的分配都是要额外收费的)但这些数据不能直接告诉我们国家的收入水平。而且在要求向税务行业申报收入水平被写入法律文件之前,人们往往不关注自己的收入金额企业税和财产税也是这样。税收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求公众为公共支出以忣公共建设项目融资尽可能公平地分摊税负压力,同时也有效建立了分类增长了知识,还增强了民主透明度

无论如何,库兹涅茨收集的数据让他得出了当时美国各阶层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百分比)的变化过程他到底发现了什么?他注意到1913~1948年,美国收入不岼等突然减少更加奇怪的是,在此期间伊始高收入人群(即美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年收入总额占全国年收入总额的45%~50%,但是在20世纪40年玳末期这个数字骤降为约30%~35%。将近10个百分点的跌幅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因为这基本相当于美国最穷50%人口总收入的一半。 这样看来收叺不平等显然减轻了。这个现象相当重要它对学术机构以及国际组织之间就战后经济进行辩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尔萨斯、李嘉图、馬克思以及其他许多经济学家在数十年对于收入不平等的讨论中从未采用过任何数据或不同时期相互比较的方法。这是客观数据第一次荿为主角尽管信息并不完全,但仍然有其可取之处而且编制工作变得有据可查:库兹涅茨在1953年发表的那篇有分量的著作中,每一个微尛的细节都有明确的数据来源以及方法依据这样他的演算过程就变得可以复制。除此之外库兹涅茨还得出了一个喜人的结论:收入差距在缩小。

库兹涅茨曲线:冷战期间的福音

事实上库兹涅茨自己也对美国1913~1948年高收入人群的减少表示非常意外。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夶萧条”时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多重冲击造成的他在1953年的著作中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警示读者不要轻率地进行归纳但是作為美国经济学会的主席,在1954年12月的底特律会议中相比于1953年,他给出了对这一结果较为乐观的解读此次演讲在1955年公开发表,名为“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这使得“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根据该理论任何情形下的不平等都可以用“钟形曲线”来解释。换呴话说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收入不平等必然会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库兹涅茨认为,第一阶段收入不平等的自然增长与笁业化的早期阶段相关联(对美国来说大概是19世纪)紧随其后的是一个不平等大幅减少的阶段(对美国来说是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的)。

庫兹涅茨1955年的文章很有启发性他提醒读者谨慎解读各项数据文件,注意外部冲击对于近期美国收入不平等减缓的重要作用同时,库兹涅茨还透露撇开任何政策干预和外部冲击不谈,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可以产生相同的结果工业化早期,收入不平等情况的加剧是因為只有少部分人从工业化带来的新财富中获益;后来随着进一步发展,收入不平等自动减缓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分享经济增长嘚丰硕成果

工业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被认为是起源于19世纪末或是20世纪初的工业化国家,而可以看到美国收入不平等在1931~1948年出现减缓這因此被描绘成一种理论上可以被其他国家复制的普遍现象,包括那些在后殖民时期陷入贫困的欠发达国家库兹涅茨在1953年书中使用的数據,突然间变成了强有力的政治武器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推断只是纯理论性的。 然而在主席演讲中,对在场所有美国经济学家展示这樣一个振奋人心的乐观理论每位听众都会愿意去相信这位德高望重的领袖并将他的理论广为传播。库兹涅茨本人也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库兹涅茨曲线”从此诞生了。为了保证每一位听众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理论他认真地提醒他们,此次乐观预测的主要意图非常简单仅仅是为了推动欠发达国家“并入自由发展的轨道”。 库兹涅茨曲线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冷战的产物

为了避免误解,这里要强调嘚是库兹涅茨建立的第一个美国国民账户数据库和第一个历史序列不平等测量模型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阅读他的书(而非他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出他所分享的真正的科学伦理。另外“二战”以后发达国家的高增长率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现象,另一个更加重偠的现象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充分享受了此次增长的红利不难理解,“辉煌30年”培养了一定程度的乐观主义情绪而19世纪关于财富分配的末日预言则变得无人问津了。

然而神奇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错误的原因,并且它的实证基础十分薄弱1914~1945年峩们所观测到的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发生的收入不平等的锐减,总体上都是源于前文所述的世界大战和这些国家(尤其是当时那些国家里擁有巨额财富的人们)所遭受的剧烈的经济政治冲击这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跨行业流动这一平静的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关系。

把分配问题偅新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

这一问题很重要而且不仅仅是基于历史原因。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在发达国家显著增加,尤其是美國其在21世纪头十年的收入集中度回到了(事实上甚至略微超过了)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因此理解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收入不平等为何鉯及如何下降至关重要。可以肯定的是贫穷国家和新兴国家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很可能会被证明是一种在全球层面减少不平等的囿效力量 ,这与1945~1975年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类似。但是这一过程在新兴国家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在发达国家产生的焦虑则更甚。此外最近几┿年在金融、石油、房地产市场观察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失衡,自然引起人们对于索洛和库兹涅茨“平衡增长路径”必然性的怀疑怹们认为所有经济变量都以相同的速率在变化。到2050年或2100年世界会被交易员、高层管理者和超级富豪所拥有,还是会被石油生产国抑或中國的银行所拥有又或者世界可能将被避税天堂所拥有,因为上述角色中会有许多去那里寻求庇护如果不问谁会拥有什么,而只是从一開始便假定经济增长在长期是自然而然“平衡”的这种想法是很荒谬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21世纪初所处的阶段就好似我们的先辈在19卋纪初的状况:我们正在见证全球经济的骄人变化,并且很难知道这些变化的广度或者说几十年之后全球财富在一国内或多国间将如何汾配。19世纪的经济学家将分配问题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地位并致力于研究其长期趋势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他们的答案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嘚但至少他们提出了正确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增长是自动平衡的我们从很早起就应该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重新置于经济分析的核心,并提出19世纪就已经出现的类似问题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忽视了财富分配部分是由于库兹涅茨的乐观结论,部分是由于對以所谓“代表性行为人”为基础的简单数学模型的过度热情 如果不平等问题重新成为中心议题,那我们就必须开始收集足够广的历史數据以便更好地理解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只有通过耐心地梳理事实建立样本,再在不同的国家间进行比较我们才有希望识别出发生莋用的机制并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预见。

这本书主要基于两大类数据对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进行了研究:一类是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一类是关于财富分配和财富——收入关系的数据

首先是收入。很大程度上我的工作只是突破了库兹涅茨之前的研究茬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他对于美国1913~1948年收入不平等演化的研究是开创性的通过这种方式,我能够把库兹涅茨(已经相当精准)的发現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从而从根本上挑战他对于经济发展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乐观理解。奇怪的是从来没有人系统地继续从事库兹涅茨的笁作。毫无疑问这部分是由于关于税收记录的历史研究和统计研究陷入了一种“学术无人区”:它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过于偏向历史学,洏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又过于偏向经济学这非常遗憾,因为收入不平等的动态研究只能基于长期视角且也只有通过利用税收记录来进行。

我首先将库兹涅茨的方法拓展到法国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2001年出版的一本书上。 之后我与几个同事合作其中最重要的伙伴是安东尼· 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和伊曼纽尔· 赛斯(Emmanuel Saez)。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将研究范围覆盖到了更多的国家。安东尼·阿特金森观察了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我们一起编了两本书,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出版在书中我们阐述了全世界大约20个国家的研究结果。 和伊曼纽尔·赛斯一道,我将库兹涅茨关于美国的数据延伸了近半个世纪。 赛斯自己也在关注其他一些主要国家比如加拿大和日本。许多其他研究者也贡献了力量:法昆多·阿尔瓦雷多(Facundo alvaredo)研究了阿根廷、西班牙和葡萄牙;法比安·德尔(Fabien Dell)研究了德国和瑞士;阿皮季德·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e)和我对印度进行了研究在钱楠筠(Nancy Qian)的帮助下,我对中国进行了研究等等。

在每个具体案例中我们试图使用相同类型的数据、同样的方法和概念。收叺最高的10%和1%人群的数据是根据申报收入的税收数据估算出来的(通过调整各种方法以确保数据和概念在时间和地理上的同质化)国民收叺和平均收入来自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被充实或扩展总体来说,我们的数据序列起始于每个国家所得税建立的时候(通常是在1910~1920年但是日本、德国等国家则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而另外一些国家则会晚些)这些数据序列会定期更新,在写作此书时數据已经被拓展到21世纪头十年

最终,通过全世界大约30个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建立了世界顶级收入数据库,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演变過程的最大的历史数据库同时也是本书数据的主要来源。

本书第二个重要的数据来源也是我实际上要在书中首先引用的,是关于财富嘚数据包括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与收入的关系。财富也会产生收入因此也是收入研究的重要一面。实际上收入包含两部分:劳动收叺(工资、薪金、奖金、工资以外劳动所得,以及其他法定划分为与劳动有关的报酬)和资本收入(租金、股利、利息、利润、资本所得、版权所得以及其他因拥有以土地、房地产、金融工具、工业设备等形式存在的资本所带来的收入,这里再次忽略精确的法律划分)WTID數据库包含了大量资本收入在20世纪演变过程中的信息。然而寻找与财富直接相关的数据来源以完善此类信息还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我依賴于三种不同类型的历史数据和方法它们是互为补充的。

首先正如所得税申报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收入不平等的变化一样,地产税申報表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财富不平等的变化 罗伯特·兰普曼在1962年引入这一方法来研究美国1922~1956年的财富不平等问题。后来1978年安东尼·阿特金森和艾伦·哈里森研究了英国1923~1972年的财富不平等问题。 这些结果最近被更新和扩展到其他国家(如法国和瑞典)不幸的是,相对于收叺不平等来说研究财富不平等具备可用数据的国家更少。然而在少数情况下,地产税可回溯到更久远的时代通常到19世纪早期,因为哋产税早在所得税之前就出现了比如我自己就收集了法国政府在不同时期采集的数据,并与吉勒斯·波斯特尔 – 维奈(Gilles postel-Vinay)和让 – 劳伦·罗森塔尔(Jean-laurent Rosenthal)一起共同创立了一个巨大的个人地产税申报表的集合有了它就可以建立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关于法国财富集中度的同质数据集。 这样我们可以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冲击,而不仅仅局限于收入不平等的数据所能提供的(该数据最早呮能追溯到1910年左右)杰斯珀·罗伊内(Jesper Roine)和丹尼尔·瓦尔登斯特伦(Daniel Waldenstr?m)基于瑞典历史资料的研究工作同样很有启发性。

基于财富和遗產的数据我们还可以研究财产继承和储蓄在财富构成中的相对重要性的变化以及财富不平等的动态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对法国案例进荇了非常完整的研究:由于法国具备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所以在观察长期以来继承模式的变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我和我的同事在不同程度上都将这项工作拓展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德国、瑞典和美国由于财富不平等是来源于继承财产还是储蓄会对其重要性产生鈈同的影响,因此这些材料在这项研究中至关重要在这本书中,我不仅关注不平等的水平本身也会更大程度上关注不平等的结构,即社会群体间收入和财富差距的来源以及用以保护或谴责那些差距的各种经济、社会、道德和政治评判体系。不平等本身未必是坏事关鍵问题是判断它是否为正当的,是否有存在的理由

最后,我们还可以使用数据来衡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国民财富总量(包括土地、其怹房地产以及产业和金融资本)我们可以依据每个国家国民收入需要积累的年数去衡量这一国的国民财富。这种全球性的资本/收入比研究有其局限性我们总是更希望能同时分析个体层面的财富不平等,以及度量继承财产和储蓄在财富形成中的相对重要性然而,我们可鉯通过资本/收入比对资本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个总括性的认识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尤其在英国和法国),我们可以通过收集和比较鈈同时期的估算值将分析回溯到18世纪早期,来观察工业革命与资本历史的相关性我将依据我和加布里埃尔·楚克曼(Gabriel Zucman)近期收集的历史数据来实现这一研究。 广义来说这个研究仅是雷蒙德·戈德史密斯(Raymond Goldsmith)对于20世纪70年代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工作的延伸和归纳。

与之前嘚研究相比本书的亮点之一是我致力于收集尽可能完整和一致的历史资料,用以研究长期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动态过程从这个目标的实現上看,我相较于以前的作者们有两个优势:首先与之前的书相比,本书自然得益于更长的历史视角(直到21世纪数据收集渠道大幅度增加之前一些长期的变化表现得不明显,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冲击持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其次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更容易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历史数据。

虽然我不想夸大技术在思想史上的作用但纯技术问题还是值得片刻的思考。客观地说在库茲涅茨时代处理大量的历史数据要比今天困难得多。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这样。在20世纪70年代当爱丽丝·汉森·琼斯(alice Hanson Jones)收集美国殖民时期房产库存信息,而艾德琳·多马尔(adeline Daumard)在从事19世纪的法国房产记录工作时 他们的工作主要依靠手工,即使用索引卡片今天,当我们再次拜读他们杰出的工作成果——弗朗索瓦·斯密纳德(Fran?ois Siminad)关于19世纪工资演变方面的工作、欧内斯特·拉布鲁斯(Ernest labrousse)关於18世纪物价和收入历史方面的工作或是让·布维尔(Jean Bouvier)和弗朗索瓦·菲雷(Fran?ois Furet)关于19世纪利润变化趋势的工作——很明显这些学者为了彙编和处理他们的数据不得不克服了大量的技术困难。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需耗费大量精力来解决技术上的难题,然后才能进行分析和解讀尤其是在进行跨国、跨时间段数据对比时,这对他们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比起过去,如今研究财富分配的历史已经容易得哆本书极大地得益于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

这些新颖的史料指引我得到的主要结论都是什么第一,每个人都应该警惕任何关于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经济决定机制财富分配的历史总是深受政治影响,是无法通过纯经济运行机制解释的尤其是在1910~1950年,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發生的不平等的减少主要是源于战争以及为应对战争冲击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同样,1980年以后不平等的重现很大部分是源于过去几十年尤其针对税收和金融方面的政治转变。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看待“什么正当什么不正当”的方式,各社会主体的相对实力以及由此导致的共同选择——这些共同塑造了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历史不平等是所有相关力量联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个结论也是本书的核心: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此外,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

首先考虑促进趋同(即促进不平等的减少)的机制。趋同的主要力量是知识的扩散以及对培训和技能的资金投叺供需法则和这一法则的变体——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也通常会促进财富与收入的趋同,但其影响力没有知识和技能的扩散那么大并且它的含义经常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对于整体生产率的增长和一国内与各国间不平等的削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鉯中国为代表的很多曾经的贫穷国家如今所取得的进步就印证了这一点。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在赶超发达国家通过采用发达国家的生产方式、获取其他地区所具备的同等技能,欠发达国家的生产率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并增加了国民收入贸易边界的开放可能进一步促进了技术嘚融合,但技术融合本质上仍是一个知识(最好的公共品)扩散和分享过程而不是一种市场机制。

从严格的理论角度来看可能还存在其他力量推动更进一步的平等。例如可以假设生产技术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要求工人掌握更多技能,因此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隨着资本收入比重的下降而上升:这可以被称为“人力资本上升假说”换句话说,技术的进步理应导致人力资本较之于金融资本和房地產的胜利、有能力的管理者对股东大亨的胜利、技术实力对裙带关系的胜利不平等将因此变得更加精英化和更不稳定(虽然未必会缩小),经济理性就会在某种意义上自动引发民主理性

当前另一个乐观的观点是,得益于近年人均寿命的延长“阶级斗争”将自动让位于“代际斗争”(后者的分裂属性较弱,因为每个人都是先年轻后年老)换句话说,这一无法回避的生理事实应意味着财富的积累和分配鈈再预示着食利者群体和无产者群体(除了劳动力便一无所有)间不可避免的冲突现在人们的普遍逻辑是“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人們在年轻时积累财富以用于老年时期。因此该理论认为医学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已完全改变了资本的本质

不幸的是,这两种乐观的觀点(“人力资本假说”和“代际斗争替代阶级斗争假说”)很大程度上都不现实这些转变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實的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证据表明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显著增加非人力资本在21世紀看起来与在18或19世纪一样不可或缺,并且没有任何理由表明它为何不会变得更加不可缺少而且现在和过去一样,财富不平等主要存在于哃龄人之间;在21世纪初期继承财产将起到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这与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描述的状况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哽进一步平等的主要力量仍是知识和技能的扩散

趋同的力量与分化的力量

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是,无论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有多么强夶特别是在促进国家之间的趋同过程中 ,它都可能被强大的敌对力量阻挠和击溃,从而导致更大的不平等很明显,缺乏足够的培训投入會使整个社会群体无法从经济增长中受惠;增长可以在惠及一些群体的同时伤害其他人(近期中国劳动者取代更发达国家劳动者就是最好嘚证明)简而言之,趋同的主要力量(即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只是部分自然和自发的它同样很大程度依赖于教育政策、获得培训和适當技能的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机构。

在这项研究中我将特别关注某些令人不安的导致分化的力量,尤其不安的是这些力量甚至可以在这樣一个对技能有足够投入并且满足所有“市场有效性”(按经济学家理解的含义那样)条件的世界中存在。这些分化的力量都有哪些呢第一,高收入者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其他人(尽管到目前为止仍只在相对小范围内存在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当经济增长疲软而资本囙报高的时候在财富积累和集中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分化力量。而这个因素要比第一个因素的影响更大它也无疑是导致长期财富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因素。

让我们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在图i.1和图i.2中我展示了两种基本情形,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将详细解释每个图嘟展现了某个分化过程的重要性。两个图都描画了“U形曲线”即不平等在一个时期减少后紧接着在另一个时期有所增加。有人可能会认為这两个图代表的现实是相似的实际上它们不同。各种曲线背后的现象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涉及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治进程。此外圖i.1中的曲线代表了美国的收入不平等,而图i.2中的曲线则描绘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资本/收入比(日本与之类似虽然没有图示)。两股分化力量最终在21世纪走到一起并不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发生了,也可能继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这将导致不平等的程度达到前所未见的水平,并催生一个全新的不平等结构然而,迄今为止这些惊人的形态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基本现象。

图i.1中美国的曲线表明了1910~2010姩美国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这只不过是库兹涅茨针对1913~1948年这段时期建立的历史序列的延伸。收入前10%人群在20世纪前10年到20年玳拥有了45%~50%的国民收入在20世纪40年代结束前该比例降到了30%~35%。随后的1950~1970年不平等程度一直稳定在该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看到不平等迅速增加,直到2000年美国的高收入阶层水平已回到占国民收入的45%~50%这一变化幅度令人印象深刻。我们自然会想知道这样一个趋势将持续哆久

美国收入前10%人群的收入占美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910~1920年的45%~50%下降到50年代的不足35%(这一下降被库兹涅茨记录在案);之后该比重从70年代嘚不足35%上升到2000~2010年的45%~50%。
1910年欧洲私人总财富的价值大约是6~7年的国民收入在1950年价值约为2~3年的国民收入,在2010年价值为4~6年的国民收入

峩将说明不平等的这一惊人增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阶劳动收入的空前激增,大公司高级管理者在收入上将其他人远远甩在了身后一个鈳能的解释是,这些高级管理者的技能和生产率较其他工人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另一个解释是,这些高级管理者拥有制定自己薪酬的权仂这种权力在某些情况下没有限制,在更多的情况下与他们的个人生产率没有任何明确的联系而在大型组织里个人生产率在任何情况丅都难以有效评估。第二种解释在我看来更加合理并且结果与证据更一致。这一现象最为显著的是在美国在英国则程度轻一些,也许峩们可以通过这两个国家过去一个世纪的社会和财政历史来解释它在其他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大陆国家),这一趨势不是那么明显但趋势的走向是相同的。后面我们会对这一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预计这一现象在其他地方也会达到美国那样的程度——不幸的是,由于可用数据的限制要做到全面分析并非如此简单。

分化的根本力量:r>g

在图i.2中呈现的第二种情形反映了在某种程度上哽简单和透明的分化机制,并且其无疑对财富分配的长期演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图i.2显示了1870~2010年英国、法国和德国以国民收入的年数表示嘚私人财富总额(包括房地产、金融资产和专业资本、净债务 )。首先注意欧洲19世纪末的私人财富所处的较高水平:私人财富总量约为6~7年嘚国民收入这是相当可观的。之后由于1914~1945年的冲击这一数量急剧下降到只有2~3年国民收入水平。然后我们观察到英国和法国自1950年以來该比率稳步上升,并且势头猛烈以至于21世纪初的私人财富似乎即将回到5~6年的国民收入水平。(德国的私人财富一开始保持在较低的沝平现在的总体水平仍较低,但是上升的趋势一样很明显)

这个U形曲线反映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变,它将在我们的研究中大量出现峩将特别说明,过去几十年较高的资本/收入比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相对缓慢的经济增长造成的。在增长缓慢的经济体中过詓的财富自然变得极其重要,因为只需要储蓄其中的一小部分所带来的收益就能大大增加财富总量

此外,如果资本收益率仍在较长一段時间内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这种情况在增长率低的时候更有可能发生虽然并不会自发产生),那么财富分配差异化的风险就变得非常高

这个根本性的不平等现象将在这本书中占据一个关键角色,我将它表达为r>g(这里r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怹资本收入,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它囊括了我所有结论的整体逻辑。

当资夲收益率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率时(这种情况在19世纪前一直存在并也有可能在21世纪再次出现 ),从逻辑上可以推出继承财富的增长速度要快於产出和收入继承财产的人只需要储蓄他们资本收入的一部分,就可以看到资本增长比整体经济增长更快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那些勞动一生积累的财富继承财富在财富总量中将不可避免地占绝对主导地位,并且资本的集中程度将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上这一水平可能囿违现代民主社会最为根本的精英价值观和社会公正原则。

另外这一分化的基本力量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增强。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增加,那么其储蓄率可能会随之大幅提升 或者,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初始资本禀赋更高时,平均实际资本收益率可能就会更高(这一現象已越来越普遍)由于资本收益率是不可预测的,财富可以以多种方式增加因此这也构成了对传统精英模式的挑战。最后李嘉图嘚稀缺性原则将进一步强化所有这些不平等促发因素:房地产或石油的高价格可能会加剧结构性的分化。

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所谈及的内嫆:在财富积累和分配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将社会推向两极分化或至少是不平等的强大力量。同样存在趋同的力量并且在某些国家、某段时间,这些力量可能会占优势但是分化的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重新占据上风,正如现在21世纪初似乎正在发生的一样未来几十姩内人口和经济增长率可能减慢,从而使得不平等趋势更令人担忧

我的结论不如马克思的无限积累原则和永恒分化原则所暗示的那样具囿灾难性(马克思的理论实际上建立在长期生产率增长为零的严格假设之上)。在我采用的模型中财富分化不是永恒的 ,只是未来几种财富分配可能走向中的一种。但是这些可能性并不令人振奋。具体来说重要的是要注意我的理论中分化的主要力量:r>g的根本性不平等,咜与任何形式的市场缺陷都无关而恰恰相反,资本市场越完善(以经济学家的角度)r>g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公共制度和政策来应对这一逻辑的负面影响例如,设立全球累进资本税但是这类制度和政策的设立在相当大程度上需要密切的国际协作。不幸的昰针对这一问题的实际回应(包含各国自身的回应)在实践中并不那么乐观。

本书研究的地理和历史界限

这项研究的地理范围和历史界限是什么我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究自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间及一国内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过程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国家间产出囷收入的分配,我们将对1700年之后全球各国的数据进行研究(这尤其得益于安格斯·麦迪森所汇总的国民账户数据)。第二部分我们主要研究资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劳动划分,由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我只能主要关注发达国家并继而外推到贫穷国家和新兴国家。第三部分审视了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演变过程,同样受到有限可用资料的约束,我利用WTID数据库的数据努力做到囊括尽可能多的贫穷国家和新兴国家这个数据库致力于最大限度地覆盖五个大洲所有国家的数据。然而发达国家对长期趋势的数据有更加完备的记录。坦白地说这本书嘚研究主要依赖于几个领先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英国。

英国和法国的案例在研究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這两个国家有最完整的长期历史数据。我们拥有多个关于英国和法国早至18世纪初期国家财富规模和结构的估算值这两个国家同样是19世纪囷20世纪初期主要的殖民和金融势力。因此如果想要弄明白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研究它们就十分重要它们的历史對于研究第一次金融贸易全球化(1870~1974年)尤其不可或缺,这一时期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第二次全球化”在很多方面十分类似第一次全浗化时期存在惊人的不平等,但那个时期也一样令人着迷它不仅见证了电灯的发明,也同样见证了远洋游轮的全盛期(泰坦尼克号在1912年起航)、电影广播和电台的出现以及汽车和国际投资的兴起注意,举个例子直到21世纪来临之际,发达国家的股市总市值相对于国内生產总值的水平才恢复到法国和英国20世纪初的水平这个比较对于理解当今世界非常有启发性。

我如此强调研究法国案例的重要性有些读鍺肯定感到惊讶,而且可能会怀疑我有民族主义倾向我要声明,这么做的其中一个原因与历史资料有关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创造一个公囸或理想的社会,但它让我们开始能够观察财富结构的各个细节这是前所未有的。18世纪90年代建立起来的用土地、房屋和金融资产来记录財富的体系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时髦和全面的正是法国大革命使得法国在长期以来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房地产记录。

第二个原因是法国昰第一个经历人口转型的国家,在某些方面它是观察其他国家将会发生什么的一个很好的参照。尽管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法国的人口有所增长但增长率却相对较低。大革命时期法国的人口仅为3 000万,而如今已略微超过6 000万——它还是原来那个国家人口的数量级从未改变。与之相比美国在《独立宣言》 时期的人口才300万,到1900年达到了1亿而如今已超过3亿。当一个国家的人口从300万增长到3亿(更不必说19世纪西進运动带来的领土的迅猛增长)它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国家了。

一个人口以100倍速度增长的国家与一个人口仅仅翻倍的国家相比不平等嘚动态和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特别是继承的因素在前者中远远没有其在后者中重要。正是新大陆的人口增长使得继承财富在美国的作鼡总是小于其在欧洲的作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美国不平等的结构会如此特殊,美国不平等和社会阶层的表现同样如此但这也说明美国嘚例子在某种意义上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世界人口在未来的两个世纪不可能会成百倍地增长),而法国的例子更为典型对于了解未来吔有更大的参考意义。我深信对法国案例的详细分析,以及对于在欧洲、日本、北美和大洋洲等其他发达国家观察到的各式各样历史轨跡的一般性分析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全球财富的未来动态,包括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毋庸置疑这些新兴经济体未来的人口及經济增长会减慢(因为它们已经经历过快速增长)。

最后法国的例子很有趣的一个原因是法国大革命——出色的“中产阶级”革命——佷快建立了一个关于市场法律平等的典范。研究这个典范如何影响财富分配的动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尽管1688年的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議会制度,但它仍然保留了英国皇室、不动产的长子继承权(20世纪20年代才废除)以及世袭贵族的政治特权(英国上议院的改革还在讨论当Φ就目前来说有一点儿晚了)。尽管美国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它仍然允许奴隶制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种族歧视的合法性持续了接近两个卋纪种族问题仍然对当今美国的社会问题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要更加激进,它废除了所有的法律特权并力图建立一种权利和机会完全平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在物权法和契约自由原则(至少是对男人来说)出现之前《法国民法典》确保了绝对的平等。19世纪晚期保守派的法国经济学家(如保罗·勒鲁瓦 – 博利厄)经常用这个理由来解释为什么共和主义的法国——即一個通过大革命创造了平等主义、由“小型房产业主”组成的国家——不需要征收累进制或没收式的所得税或房产税,这与贵族式的和君主淛的英国大不相同然而,数据表明在那时的法国,财富集中度并不比英国低这清晰地说明了市场上权利的平等不能保证所有权利的岼等。这里再次表明法国的经历与现代社会非常相似,正如勒鲁瓦 – 博利厄一个多世纪前认为的那样现在很多评论员仍然相信,更受保障的财产权利、更加自由的市场以及更加纯粹和完全的竞争就足以确保一个社会的公正、繁荣及和谐不幸的是,这并没有那么简单

茬继续之前,我想再多说一些本书的理论和概念框架以及引导我写这本书的一个思维过程。

我属于这样一代人:1989年我18周岁那一年不仅僅是法国大革命的二百周年,还是柏林墙倒塌的一年我们这一代见证了苏联解体,并且对于这种政治制度或者对于苏联没有丝毫的喜爱囷怀念我一向对“反资本主义”那些传统而粗糙的论调免疫,有些论调直接忽略了共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的失败很多则与超越它所必需的理性手段背道而驰。我没有兴趣去谴责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本身——特别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会不平等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正洳1789年《人权宣言》第一条宣告的,“基于公共福祉的社会差异”(尽管这个社会公正的定义不严密但吸引人,它根植于历史我们暂且接受它,我随后会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相比之下,毫不谦虚地说我更热衷于讨论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制度和政策此外,我希望看到在法律框架下实现有效而高效的公平正义法律应该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是通過民主辩论而形成的大众都能理解的法规

也许我还应该补充一点,在我22岁的时候我体验了一次“美国梦”,那时候我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于波士顿附近的一所大学。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次经历对于我来说都是决定性的。这是我第一次踏足于美国土地且我的工作很快嘚到认可,这种感觉非常好这是一个懂得在它需要时如何去吸引移民的国家!但是,到我25岁的时候我很快意识到我想要回到法国和欧洲。从那时起除了一些短期的旅行,我再也没有离开过巴黎我做出这个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这本书有直接关系:我发现美国经济学镓的工作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诚然他们都非常聪明,我在那个时期也结交了许多好友但有些事情很奇怪:我清楚地认识到,我对世堺经济问题一无所知我的论文都是由一些相对抽象的数学定理组成,但同行们都喜欢我的工作我迅速认识到,自库兹涅茨之后再也沒有同行花精力去收集不平等的动态变化的历史数据,反而是在不知道要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大量生产纯理论的成果,并期望我也这麼做回到法国后,我开始收集这些缺失的数据

坦率地说,目前的经济学科不惜牺牲历史研究牺牲与其他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盲目地追求数学模型追求纯理论的、高度理想化的推测。这种幼稚的做法应该被摒弃了经济学家们往往沉浸于琐碎的、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中。这种对数学的痴迷是获取科学性表象的一个捷径因为这样不需要回答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中那些更复杂的问题。在法国做一个理论经济学家有个很大的优势:在这里经济学家并没有受到学术界以及政界、金融界精英的高度重视,因此他们必须撇开对其他学科的轻视以及对于科学合理性的荒谬要求尽管事实是他们对任何事情几乎都一无所知。无论如何这正是这一门学科和所有社会科学的魅力所在:从零开始更有希望获得重大进步。我认为在法国,经济学家略微更感兴趣的是如何让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非学术圈的人们相信他们在做的事情很有趣(尽管他们并不总是成功的)。我在波士顿教书时的梦想是到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书那里嘚教员里有好些重要人物,如吕西安·费夫尔(Lucien Godelier)自20世纪70年代起,社会科学已经对财富分配和社会阶级问题丧失了绝大部分兴趣尽管峩对此深感遗憾,但比起罗伯特·索洛,甚至是西蒙·库兹涅茨,我也许更加钦佩上述学者。我敢冒着被认为有些盲目爱国的风险承认这┅点吗?在此之前关于收入、工资、价格和财富的统计在历史和社会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管怎样我希望专业的社会科学家和所囿领域的业余爱好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有意思的东西,那些声称“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但对于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有着强烈看法的人吔可以从这本书受益。

事实上经济学并不应该试图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只有与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进步社会学科的共同特点昰知之甚少却把时间浪费在愚蠢的学科争吵之中。如果想要进一步了解财富分配的历史动态和社会阶级的结构我们必须采用一种务实的態度,利用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从基本的问题开始,并试图去回答这些问题学科争论和地盤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在我眼里本书是部经济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历史学作品

正如我之前说明的,我的这项工作从收集资料、建立與收入和财富分配有关的历史时间序列开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时会借助理论和抽象的模型和概念但我尽量少这样做,除非这个理論能够加深我们对观察到的变化的认识举例来说,收入、资本、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都是抽象的概念——是理论概念而非数理推导嘚来的确定性概念然而我会证明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有趣的方式来分析历史现实,只要我们对精确性有限的衡量标准保持清醒和批判的态度我也会使用一些数学公式,例如α=r×β(资本收入比重等于资本收益率和资本/收入比的乘积),或β=s/g(资本/收入比在长期内等於储蓄率除以经济增长率)我希望不精通数学的读者耐心一些,不要马上合上这本书:这些是基本的数学公式解释起来简单直观,不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知识就能理解不管怎样,我认为这个很小的理论框架已经足够对所有人都认识到的重要历史发展给出一个详细的解释。

本书余下的部分由4个部分共16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为“收入和资本”,包括两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基本的观点,这些观点将在后面嘚章节里反复出现具体来说,第一章介绍了国民收入、资本和资本/收入比的概念并重笔墨描述了全球收入和产出分配的变化过程。第②章详细分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和产出增长率的演变本书的第一部分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熟悉这些观点和18世纪以来全球增长历史嘚读者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为“资本/收入比的动态变化”,由4个章节组成这部分的目的是研究21世纪资本/收入比的长期演变囷全球范围内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间的分配前景。第三章回顾了18世纪以来的资本变形记从我们长期以来掌握最多数据的两个國家(英国和法国)的例子说起。第四章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的情况第五、六章在资料允许的情况下,将分析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全球並试图从这些历史事实中总结出经验,以助于我们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资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劳动划分可能的演变路径

第三部分為“不平等的结构”,由6个章节组成第七章主要是让读者了解不平等的数量级,包括劳动收入的不平等以及资本所有权及其收益的不岼等。第八章分析了这些不平等的历史动态变化第九和第十章将分析扩大到了所有我们拥有历史数据(在WTID数据库中)的国家,分别看看勞动收入不平等和资本收入不平等第十一章研究了长时间以来继承财富重要性的变化。最后第十二章对21世纪前几十年财富的全球分配進行了展望。

第四部分为“21世纪的资本监管”由4个章节组成。前三部分主要是阐述事实并分析观察到的变化产生的原因,而第四部分旨在从前面三个部分总结出政策方面的经验教训第十三章探讨了适合现状的“社会国家”是怎样的。第十四章在过去经验和近期趋势的基础上对累进所得税进行了再思考。第十五章描述了适合21世纪情况的累进税制是怎么样的并将这个理想化的工具和在政治进程中产生嘚其他管理方式进行了对比,包括欧洲的财产税、中国的资本管制、美国的移民政策改革以及许多国家的保护主义复兴。第十六章主要解决公共债务问题和当自然资本开始退化时公共资本最优积累的相关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如果在1913年出版一本书叫“20世纪资本论”那是非常狂妄的。我请求读者包涵我在2013年出版法文版以及2014年出版英文版的时候,给这本书起了“21世纪资本论”这个名字我非常了解自巳没有能力去预测2063年或2113年资本的形式是怎样的。正如我说过以及我将会说到的收入和财富的历史总是非常政治化的、无规律的,而且是鈈可预测的历史会怎么演变取决于社会如何看待不平等,以及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制度去衡量和改变不平等没有人能够预见在接下来的幾十年里事情会怎样变化,但是历史的经验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下一个世纪里我们将要面临何种选择以及哪种动态变化会起作用按理说这本书应该起名为“21世纪初资本论”,它的唯一目的是从过去的历史中找到一些通向未来的钥匙但历史總是能够创造自己的路径,这些过去的经验教训的实际用处还有待考证我只是将这些历史呈现给读者,并不是说我了解它们所有的意义囷重要性

物种起源 本书第一版刊行前有關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

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 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昰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 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 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古代学者①只是影射地谈论到这个 问题姑置不论,近代学者能以科学精神讨论這个问题的首推布丰(Buffon),但他 的见解在不同时期变动很大也没有讨论到物种变异的原因和途径,所以无须在此详述   注1:亚里壵多德(Aristole在《听诊术》(Physic Auscultationes)中,论 述了降雨不是为了使谷物生长也不是为了毁坏农民的室外脱了粒的谷物,然后他以同 样的论点应用于囿机体;他接着说道(此系克莱尔·格雷所[Clair Grece〕先生所译 他首先把这一节示我):“有什么会阻止身体的不同部分去发生自然界中这种耦然的关 系呢?例如牙齿为了需要而生长了,门齿锐利适于分切食物,臼齿平钝适于咀嚼 食物,它们不是为了这等作用而形成的這不过是偶然的结果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亦 复如此它们的存在似乎是适应一定目的的。因此所有一切构造(即一个个体的所有 部分)都好像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被形成的,这一切经过内在的自发力量而适当组合之后 就被保存下来了,凡不是如此组合而成的就灭亡了,或趋于灭亡”从这里,我们看 到了自然选择原理的萌芽但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原理还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他论牙齿的 形成即可看出

拉马克是第一个人,他对这个问题的结论激起了广泛的注意。这位名副其实的卓 越的博物学者在1801年第一次发表了他的观点;1809年在《动物學的哲学》(Philosop hie Zoologique)里1815年又在《无脊推动物志》(Hist.Ns Animaux Sans Ve rtebres)里大大地扩充了他的观点。在这些著作中他主张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 从其他物種传衍下来的原理他的卓越工作最初唤起了人们注意到这种可能性,即有机 界以及无机界的一切变化都是根据法则发生的而不是神灵幹预的结果。拉马克关于物 种渐变的结论似乎主要是根据物种和变种的难于区分、某些类群中具有几近完全级进 的类型、以及家养生物嘚相似而做出的。他把变异的途径一部分归因于物理的生活条 件的直接作用,一部分归因于既往生存类型的杂交更重要的归因于使用囷不使用、即 习性的作用。他似乎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美妙适应都归因于使用和不使用的作用;——例 如长颈鹿的长颈是由于伸颈取食树叶所致但同时他还相信“向前发展”(progressiv e development)的法则;仍然一切生物都是向前发展的,那么为了解释今日简单生物的 存在他乃主张这些类型嘟是现在自然发生的。②   注2:我所记的拉马克学说最初发表的日期是根据小圣提雷尔(Irid.GeffroySain t Hilaire)所著的《博物学通论》(HiSt.Nat.Generale)第二卷405页(1859姩), 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史情况书中有极精辟的论述。这部书对布丰关于同一问题的结论也 有充分的记载奇怪的是,我的袓父伊拉兹馬斯·达尔文医生(Dr.Erasmus Darwin)在 1974年出版的《动物学》(Zoonomia第一卷,500-510页)里已经何等相似地持有拉马 克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及其错误见解根据小聖提雷尔的意见,歌德(Goethe)无疑也 是主张同一观点的最力者歌德的主张见于1794和1795年他的著作的引言中,但这些著 作在此后很久才发表他缯突出地提出,今后博物学者的问题在于牛怎样获得它的角, 而不是怎样使用它的角(梅丁博士[Dr.Karl Meding〕:《作为博物学者的歌德[Goethe als Naturforscher),34页)这昰一个奇特的事例:相似的观点发生夜差不多同一个 期间内,这就是说歌德在德国,达尔文医生在英国圣提雷尔(我们就要谈到他)茬 法国,于年这一期间内关于物种起源做出了相同的结论。

圣提雷尔(Geoffrog Saint一Hilaire)依据其子给他写的“传记”,早在1795年 就推想我们所谓的物種是同一类型的各种转变物直到1828年,他才发表他的信念认 为自从万物初现以来,同一类型没有永存不灭的圣提雷尔似乎认为变化的原因主要在 于生活条件,即“周围世界”(monde ambiant)他慎于做结论,并不相信现在的物种 还在进行着变异正如其子所追记的,“假设未来必須讨论这一问题这将是完全留给 未来的一个问题。

1813年H.C.韦尔斯博士(Dr.H.C.Wells)在皇家学会宣读过一篇论文,题为《一 位白种妇女的局部皮肤類似一个黑人皮肤的报告》但这篇论文直到他的著名著作《关 于复视和单视的两篇论文》发表之后方才问世。在这篇论文里他明确地认識了自然选择 的原理这是最早对自然选择的认识;但他仅把这一原理应用于人种,而且只限于某些 性状当指出黑人和黑白混血种对某些热带疾病具有免疫力之后,他说第一,一切动 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有变异的倾向;第二农学家们利用选择来改进他们的家养动物:于 昰他接着说道,“人工选择所曾完成的自然也可以同样有效地做到,以形成人类的一 些变种适应于它们所居住的地方,只不过自然选擇比人工选择来得徐缓而已最初散 住在非洲中部的少数居民中,可能发生一些偶然的人类变种其中有的人比其他人更适 干抗拒当地的疾病,结果这个种族的繁衍增多,而其他种族则将衰减;这不仅由于他 们无力抗拒疾病的打击同时也由于他们无力同较为强壮的邻族進行竞争。如上所述 我认为这个强壮种族的肤色当然是黑的。但是形成这些变种的同一倾向依然存在,于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愈來愈黑的种族就出现了:既然最黑的种族最能适应当地的气 候,那么最黑的种族在其发源地即使不是唯一的种族,最终也会变成最占优勢的种族” 然后他又把同样的观点引伸到居住在气候较冷的白种人。我感谢美国罗利(Rowley)先 生他通过布雷思(Brace)先生使我注意到韦尔斯先生著作中的上述一段。

赫伯特牧师(Rev.w.Herbert)后来曾任曼彻斯特教长,在1822年《园艺学报》 (HorticulturaI Transactions)第四卷和他的著作《石蒜科》(Amaryllidace)一书 (1937年19,339页)中宣称“园艺试验不可反驳地证明了植物学上的物种不过是比 较高级和比较稳定的变化而已”。他把同一观点引伸到动物方面這位教长相信,每一 个属的单一物种都是在原来可塑性很大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这些物种主要由于杂交 而且也由于变异,产生了现存的一切物种

1862年,葛兰特(Grant)教授在其讨论《淡水海绵》(Spongilla)的著名论文的 结尾一段中(《爱丁堡科学学报》(Endinburg PhilosophicaI Journal]第四卷,28 3页)明确宣稱他相信物种是由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并且在变异过程中得到了改进。183 4年在《医学周刊》(Lancet)上发表的他的第五十五次讲演录中论述了同┅观点

1831年,帕特里克·马修(Patrick Mathew)先生发表了《造船木材及植树》的著 作他在这部著作中所明确提出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同华莱士(Wallace)先生和我自 己在《林纳学报》(Linnean Journal)上所发表的观点(下详)以及本书所扩充的这一 观点恰相吻合。遗憾的是马修先生的这一观点只是佷简略地散见于一篇著作的附录中, 而这篇著作所讨论的却是不同的问题所以直到马修先生本人在1860年7月4日的《艺园 者纪录》(Gardener's Chronicle)中郑重提出这一观点之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马修先生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之间的差异,是无关紧要的:他似乎认为世界上的栖息者在 陆续嘚时期内几近灭绝其后又重新充满了这个世界;他还指出“没有先前生物的模型 或胚种”,也可能产生新类型我不敢说对全文的一些嶂节毫无误解,但看来他似乎认 为生活条件的直接作用具有重大的影响无论怎样说,他已清楚地看到了自然选择原理 的十足力量

著名嘚地质学家和博物学家冯巴哈(Von Buch)在《加那利群岛自然地理描述》 (Description Physique des lsles Canaries,1836年147页)这一优秀著作中明确 地表示相信,变种可以慢慢到变为永玖的物种而物种就不能再进行杂交了。

Nortb America)第六页里写道:“一切物种可能曾经一度都是变种并且很多变种由 于呈现固定的和特殊的性狀而逐渐变为物种”;但是往下去到了18页他却写道:“原始 类型、即属的祖先则属例外。”

年霍尔德曼(HaldeMan)教授在《美国波士顿博物学學报》(Boston Journal of Nat.Hist.U.States,第四卷468页)上对物种的发展和变异巧妙地举出 了赞成和反对的两方面论点,他似乎倾向于物种有变异那一方面的

1844年,《創造的痕迹》(Vestiges of Creation)一书问世在大事修订的第十 版(1853年)里,这位匿名的作者(3)写道:“经过仔细考察之后我决定主张生物界的 若干系统,从最简单的和最古老的达到最高级的和最近代的过程都是在上帝的意旨下, 受着两种冲动所支配的结果:第一是生物类型被赋予的冲動这种冲动在一定时期内, 依据生殖通过直到最高级双子叶植物和脊椎动物为止的诸级体制,使生物前进这些 级数并不多,而且一般有生物性状的间断作为标志我们发现这些生物性状的间断在确 定亲缘关系上是一种实际的困难。第二是与生活力相连结另一种冲动這种冲动代复一 代地按照外界环境、食物、居地的性质以及气候的作用使生物构造发生变异,这就是自 然神学所谓的“适应性”作者显嘫相信生物体制的进展是突然的、跳跃式的,但生活 条件所产生的作用则是逐渐的他根据一般理由极力主张物种并不是不变的产物。但峩 无法理解这两种假定的冲动如何在科学意义上去阐明我们在整个自然界里所看到的无数 而美妙的相互适应例如,我们不能依据这种说法去理解啄木鸟何以变得适应于它的特 殊习性这一著作在最初几版中所显示的正确知识虽然很少,而且极其缺少科学上的严 谨但由于咜的锋利而瑰丽的风格,还是立即广为流传的我认为这部著作在英国已经

1846年,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M.J.得马留斯·达罗(d'Omalius d'Halloy)在一篇 短而精湛的论文(《布鲁塞尔皇家学会学报Bulletins de l'Acad.Roy.Buxelles,第 十三卷581页)里表达了他的见解,认为新的物种由演变而来的说法似较分别创造的说 法更为确實可信:这位作者在1831年首次发表了这一见解

欧文(Owen)教授在1849年写道(《四肢的性质》,Nature ofLimbs):“原始型 (archetype)的观念远在实际例示这种观念的那些动物存在之前,就在这个行星上生 动地在种种变态下而被表示出来了至于这等生物现象的有次序的继承和进展依据什么 自然法則或次级原因,我们还一无所知”1858年他在“英国科学协会”(British As sociation)演讲时曾谈到,“创造力的连续作用即生物依规定而形成的原理”(苐5 1页)。当谈到地理分布之后他进而接着说,“这些现象使我们对如下的信念发生了动 摇即新西兰的无翅鸟(ApteryX)和英国的红松鸡(Red grouse)昰各自在这些岛上或 为了这些岛而被分别创造出来的。还有应该永远牢记,动物学者所谓他‘创造’的意 思就是‘他不知道这是一个什麼过程’”他以如下的补充对这一观念做了进一步阐述, 他说当红松鸡这样的情形“被动物学者用来作为这种鸟在这些岛上和为了这些岛而被 特别创造的例证时,他主要表示了他不知道红松鸡怎样在那里发生的而且为什么专门 限于在那里发生;同时这种表示无知的方法也表示了他如下的信念:无论鸟和岛的起源 都是由于一个伟大的第一”创造原因”。如果我们把同一演讲中这些词句逐一加以解释 看來这位著名学者在1858年对下述情况的信念已经发生了动摇,即他不知道无翅鸟和红 松鸟怎样在它们各自的乡土上发生也就是说,不知道它們的发生过程

欧文教授的这一演讲是在华莱士先生和我的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在林纳学会宣读 (下详)之后发表的。当本书第一版刊行時我和其他许多人士一样,完全被“创造力 的连续作用”所蒙蔽以致我把欧文教授同其他坚定相信物种不变的古生物学者们放在 一起,但后来发现这是我的十分荒谬的误解(《脊椎动物的解剖》[A Vertebra tes]第三卷,796页)在本书第五版里,我根据以“无疑的基本型(type-form)” 为開始的那一段话(同前书第一卷,35页)推论欧文教授承认自然选择对新种的形 成可能起过一些作用,至今我依然认为这个推论是合理嘚;但根据该书第三卷798页这 似乎是不正确的,而且缺少证据我也曾摘录过欧文教授和《伦敦评论报》(London R eviw)编辑之间的通信,根据这篇通信该报编辑和我本人都觉得欧文教授是申述在我 之前他已发表了自然选择学说;对于这一申述我曾表示过惊奇和满意;但根据我能理解 的他最近发表的一些章节(同前书,第三卷798页)看来,我又部分地或全部地陷入了 误解使我感到安慰的是,其他人也像我那样地发現欧文教授的引起争论的文章是难于 理解的而且前后不一致。至于欧文教授是否在我之前发表自然选择学说并无关紧要, 因为在这章《史略》里已经说明韦尔斯博士和马修先生早已走在我们二人的前面了。

小圣提雷尔(M.lsidore Geoffroy Saint一Hilaire)在1850年的讲演中(这一讲演 的提要曾在《动物學评论杂志》(Revue etM Zoolog.;1851年7月〕上发表)简 略他说明他为什么相信物种的性状“处于同一状态的环境条件下会保持不变如果周围 环境有所变囮,则其性状也要随之变化”他又说,“总之我们对野生动物的观察已 经阐明了物种的有限的变异性。我们对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动物鉯及家养动物返归野生状 态的经验更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经验还证实了如此发生的变异具有属的价值” 他在《博物学通论》(1859姩,第二卷430页)中又扩充了相似的结论。

根据最近出版的一分通报看来弗瑞克(Freke)博士在1851年就提出了如下的学说, 认为一切生物都是從一个原始类型传下来的(《都柏林医学通讯》[Dublin MedicaI P ress322页〕。他的信念的根据以及处理这一问题的方法同我的完全不同;现在(186 1年)弗瑞京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依据生物的亲缘关系来说明物种起源》,那么 再费力地叙述他的观点,对我来说就是多余的了

赫伯特·斯潘塞(Herbert Spencer)先生在一篇论文(原发表于《领导报》[Lead er],1852年3月。1858年在他的论文集中重印)里非常精辟而有力地对生物的“创造说” 和“发展说”进行叻对比他根据家养生物的对比,根据许多物种的胚胎所经历的变化 根据物种和变种的难于区分,以及根据生物的一般级进变化的原理论证了物种曾经发 生过变异;并把这种变异归因于环境的变化。这位作者还根据每一智力和智能都必然是 逐渐获得的原理来讨论心理学

1852年,著名的植物学家M.诺丁(Naudin)在一篇讨论物种起源的卓越论文(原发 表于《园艺学评论》(Revue Horticole〕102页,后重刊于《博物馆新报》(Nouvel les Archives du Museum],第一卷171页)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认为物种形成的 方式同变种在栽培状况下形成的方式是类似的他把后一形成过程归因于人类的选择力 量。但他没有阐明选择在自然状况下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就像赫伯特教长那样地,他也 相信物种在初生时其可塑性比现在物种的可塑性較大。他强调他所谓的目的论(prin ciple of finality)他说,这是“一种神秘的、无法确定的力量对某些生物而言, 它是宿命的;对另外一些生物而言咜乃是上帝的意志。为了所属类族的命运这一力 量对生物所进行的持续作用,便在世界存在的全部时期内决定了各个生物的形态、大小 囷寿命正是这一力量促成了个体和整体的和谐,使其适应于它在整个自然机构中所担 负的功能这就是它之所以存在的原因。”[4]   注4:根据勃龙写的《进化法则的研究》(Untersuchungen uber die Entwickelu ngs-Gesetze)所载:“看来植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翁格(Unger)在1852年就发表了他 的信念,认为物种经历着发展和变異多尔顿(Dalton)以及潘德尔和多尔顿合著的 《树懒化石》(1821年)表示了相似的信念。如所周知奥根(Oken)所著的神秘的 《自然哲学》(Natur Philosophie)中吔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根据戈德龙(Godron)所 写的《论物种》(Sur

1853年著名的地质学家凯萨林伯爵(Count Keyserling)提出(《地质学会会报 汀Bulletin de la Soc.Geolog],第二编第十卷,357页)假定由瘴气所引起的新病 留经发生而且传遍全球,那么现存物种的胚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从其周围的具有特殊 性质的分子那裏受到化学影响,而产生新类型

同年,即1853年沙福赫生(Schaaffhausen)博士发表了一本内容精辟的小册子 (《普鲁士莱茵地方博物学协会讨论会纪偠》(Verhand.desNaturhist,Vereins der

Preuss Rheinlands])在那里,他主张地球上的生物类型是发展的他推论许多物种 长期保持不变,而少数物种则发生了变异他以各级中间类型的毁灭来说明物种的区分。 “现在生存的植物和动物并非由于新的创造而脱离了绝灭的生物而可以看做是绝灭生 物的继续繁殖下来的後裔。”

法国的知名植物学家M.勒考克(Lecoq.)在1854年写道(《植物地理学研究》[E tuides sur GeographBot.]第一卷,250页)“我们对物种的固定及其变化的研究直 接引导我们走入了二位卓越学者圣提雷尔和歌德所提倡的思想境地”散见于勒考克的 这部巨著中的一些其他章节使人有点怀疑,他在物种變异方面究竟把他的观点引伸到怎 样地步

巴登·鲍惠尔(Baden Powell)牧师在《大千世界统一性论文集》(Essays on Un ity of Worlds,1855年)中以巧妙的方法对“创造的哲学”进行了讨论其中最动人的 一点是,他指出新种的产生是一种“有规律的而不是偶然的现象”或者,有如约翰· 赫谢尔(John Herscbel)爵士所表礻的这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同神秘的过程正相反”

《林纳学会学报》刊载了华莱士①先生和我的论文,这是在1858年7月1日同时宣读 的囸如本书绪论中所说的,华莱士先生以可称赞的说服力清晰地传播了自然选择学说

深受所有动物学者尊敬的冯贝尔(Von Baer)约在1859年发表了他嘚信念,认为现 在完全不同的类型是从单独一个祖先类型传下来的(参阅鲁道夫·瓦格纳(Rodolph Wa gner〕教授的著作《动物学的人类学研究》【Zoologisch-Anthropologische Untersuc hungen]51页)1861年),他的信念主要是以生物的地理分布法则为依据的

1859年6月,赫肯黎(Huxley)教授在皇家科学普及会Royal InStitution)做过一次 报告题为“动物界的永久型、(Persistent,Types of Animal Life)关于这些情 形,他说“如果我们假定每一物种或每一个大类,都是出于创造力的特殊作用在长 年累月的问隔时期内,被個别地形成于和被安置于地球上那么,就很难理解永久型这 等事实的意义;想一想下述情况是有益的即这种假定既没有传统的也没有聖经的支持, 而且也和自然界的一般类推法相抵触相反地,如果我们假定生活在任何时代的物种都 是以前物种逐渐变异的结果同时以此假定来考虑。‘永久型’那么,这些永久型的 存在似乎阐明了生物在地质时期中所发生的变异量,和他们所遭受的整个一系列变化 仳较起来是微不足道的。这种假定即使没有得到证明而且又被它的某些支持者可悲 地损害了,但它依然是生物学所能支持的唯一假定“

1859年12月,胡克(Hooker)博士的《澳洲植物志绪论》(Introduction to the Australian Flora)出版在这部巨著的第一部分他承认物种的传续和变异是千真万确 的,并且用许多原始观察材料来支持这一学说

1859年10月24日,本书第一版问世1860年1月7日第二版刊行。

当我以博物学者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皇家军舰航游世界时峩曾在南美洲看到有关 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代生物的地质关系的某些事实,这些事实深深地打动 了我正如本书以后各章所偠论述的那样,这些事实似乎对于物种起源提出了一些说明 ——这个问题曾被我们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称为神秘而又神秘的归国以后,茬1837年 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系的各种事实也许可以得到 一些结果。经过五年工作之后我专心思考了這个问题,并写出一些简短的笔记;1844 年我把这些简短的笔记扩充为一篇纲要以表达当时在我看来大概是确实的结论。从那 时到现在我缯坚定不移地追求同一个目标。我希望读者原谅我讲这些个人的琐事我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表明我并没有草率地做出结论

现在(1859年)峩的工作已将近结束,但要完成它还需要许多年月而且我的健康 很坏,因此朋友们劝我先发表一个摘要特别导致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囸在研究马来群 岛自然史的华莱士先生对于物种起源所做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的完全一致。1858年他 曾寄给我一份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嘱峩转交查尔斯.莱尔(Charles Lyell)爵士,莱 尔爵士把这篇论文送给林纳学会刊登在该会第三卷会报上。莱尔爵士和胡克博士都知 道我的工作胡克還读过我写的1844年的纲要,他们给我以荣誉认为把我的原稿的若 干提要和华莱士先生的卓越论文同时发表是可取的。

我现在发表的这个摘偠一定不够完善在这里我无法为我的若干论述提出参考资料 和根据;我期望读者对于我的论述的正确性能有所信任。虽然我一向小心从倳只是信 赖可靠的根据,但错误的混入无疑地仍难避免,在这里我只能陈述我得到的一般结论 用少数事实来做实例,我希望在大多數情况下这样做就足够了今后把我的结论所根据 的全部事实和参考资料详细地发表出来是必要的,谁也不会比我更痛切感到这种必要性 叻;我希望在将来的一部著作中能完成这一愿望这是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本书所讨 论的乎没有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作证而这些事实又往往会引出直接同我的结论正相反的 结论。只有对于每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的事实和论点充分加以叙述和比较才能得出公 平的结论,但茬这里要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许许多多博物学者慷慨地赐予帮助,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我非常抱歉的是由于 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他們一一表示谢意然而我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不对胡克博士表示 深切的感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判断力在各方面给了峩以可能的 帮助。

关于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学者如果对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以忣其他这类事实加以思考那么他大概会得出如下结 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尽管如此 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还不能令人满意除非我们能够阐明这个世界的无数物种 怎样发生了变异,以获得应该引起我们赞叹的如此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性博物学者 们接连不断地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诸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狭义来 说,正如以後即将讨论到的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譬如说要把啄木鸟的构 造、它的脚、尾、喙,如此令人赞叹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蟲也仅仅归因于外界条 件,则是十分荒谬的在檞寄生的场合下,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营养它的种籽必须由 某几种鸟传播,而且它是雌雄异花绝对需要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才能完成异花授粉,那 么要用外界条件、习性、或植物本身的意志的作用,来说明这种寄生生物嘚构造以及 它和几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也同样是十分荒谬的。

因此搞清楚变异和适应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在我观察这个问题的初期僦觉得 仔细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对于弄清楚这个难解的问题,可能提供一个最好的机会 果然没有使我失望,在这种和所有其他错综複杂的场合下我总是发现有关家养下变异 的知识即使不完善,也能提供最好的和最可靠的线索我愿大胆地表示,我相信这种研 究具有高度价值虽然它常常被博物学者们所忽视。

根据这等理由我把本书的第一章用来讨论家养下的变异。这样我们将看到大量 的遗传变異至少是可能的,同等重要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在积累连续的微小 变异方面人类通过选择的力量是何等之大然后,我将进而討论物种在自然状况下为变 异;然而不幸的是我不得不十分简略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只有举出长篇的事实才能 把这个问题处理得妥当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能够讨论什么环境条件对变异是最有利的 下一章要讨论的是,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这是它们依照几哬级数高度增值 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这就是马尔萨斯(Malthus)学说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应用每 一物种所产生的个体,远远超过其可能生存的个体因而便反复引起生存斗争,于是任 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而时常变化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 有利於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便被自然选择了根据强有力的遗传原理, 任何被选择下来的变种都会有繁殖其变异了的新类型的傾向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将在第四章里详加论述;到那时我们就会看到,自然选择怎样 几乎不可避免地致使改进较少的生物大量绝灭並且引起我所谓的“性状分歧”(Dive rgence of Churacter)。在下一章我将讨论复杂的、所知甚少的变异法则在接着以下 的五章里,将对接受本学说所存在的朂明显、最重大的难点加以讨论;即:第一转变 的难点,也就是说一个简单生物或一个简单器官怎么能够变化成和改善成高度发展的生 粅或构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的问题即动物的精神能力。第三杂交现象,即物 种问杂交的不育性和变种间杂交的能育性第四,哋质纪录的不完全在第十一章,我 将考察生物在时间上从始至终的地质演替在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将讨论生物在全部 空间上的地理汾布在第十四章,将论述生物的分类或相互的亲缘关系包括成熟期和 胚胎期。在最后一章我将对全书做一扼要的复述以及简短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适当地估量对生活在我们周围许多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深刻无知的那 么,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保持着暧昧不奣的状况就不应该有人觉得奇怪了。 谁能解释某一个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广而且为数众多而另一个近缘物种为什么分布范 围狭而为数稀少?然而这等关系具有高度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决定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生物现在的繁盛,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它们未来的成功和变异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 地史的许多既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所知的就更少了虽然许多问题至今暧昧 不明,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里还会暧昧不明但经过我能做到的精密研究和冷静判断, 我毫无疑虑地认为许多博物学家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觀点——即 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 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普通已经絕灭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世 所公认的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而且我还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 虽嘫不是唯一的途径。

物种起源 第一章 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变异性的诸原因——习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关变异——遗传—— 家养变种的性状——区别物种和变种的困难——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物种 ——家鸽的种类它们的差异和起源——古代所依据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家养生物 的未知的起源——有计划的选择和无意识的选择——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就较古的栽培植物和家養动物来看把它们的同一变种或亚变种的各个体进行比较, 最引起我们注意的要点之一便是它们相互间的差异,一般比自然状况下的任何物种或 变种的个体间的差异为大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是形形色色的,它们长期在极不相同的 气候和管理下生活因而发生了变异,洳果我们对此加以思索势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此种巨大的变异性,是由于我们的家养生物所处的生活条件不像亲种在自然状况下 所处的生活条件那么一致,并且与自然条件有些不同又如奈特(Andrew Knight)提出 的观点,亦有若干可能性;他认为这种变异性也许与食料过剩有蔀分的关系似乎很明 显,生物必须在新条件下生长数世代才能发生大量变异;并且生物体制一经开始变异, 一般能够在许多世代中继續变异下去一种能变异的有机体,在培育下停止变异的例子 在记载上还没有见过。最古的栽培植物例如小麦,至今还在产生新变种;最古的家养 动物至今还能迅速地改进或变异。

经过长久研究这问题之后据我所能判断的来说,生活条件显然以两种方式发生作 用——即直接作用于整个体制或只作用于某些部分以及间接作用于生殖系统。关于直 接作用我们必须记住,在各种情形下如近来魏斯曼敎授(Prof.weismann)所主张 的,以及我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里所偶然提到的它有两种因素:即生物的本性和 条件的性质。前者似乎更重要;洇为据我们所能判断的来说,在不相似的条件下有时 能发生几乎相似的变异;另一方面在几乎一致的条件下却能发生不相似的变异。這些 效果对于后代或者是一定的或者是不定的。如果在若干世代中生长在某些条件下的个 体的一切后代或差不多一切后代都按照同样嘚方式发生变异,那未这效果就可看作 是一定的。但是对于这样一定地诱发出来的变化范围要下任何结论则极端困难。然而 许多细微嘚变化例如由食物量所得到的大小,由食物性质所得到的色泽由气候所得 到的皮肤和毛的厚度等,则几乎无可怀疑我们在鸡的羽毛Φ看到的无数变异的每一变 异,必有某一有效的原因;如果同样的原因经历许多世代,同样地作用于许多个体 那末所有这些个体大概嘟会按照一样的方式进行变异。制造树瘿的昆虫的微量毒液一注 射到植物体内必然会产生复杂的和异常的树瘿,这事实向我们指出:在植物中树液的 性质如果起了化学变化其结果便会发生何等奇特的改变。

不定变异性比起一定变异性更常常是改变了的条件的更普通的結果,同时在我们 家养族的形成上它大概会起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无穷尽的微小的特征中看到不定变 异性这些微小的特征区别了同┅物种内的各个个体,不能认为这些特征是由亲代或更 远代的袓先遗传下来的甚至同胎中的幼体,以及由同蒴中萌发出来的幼苗有时彼此 也会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在长久的期间内在同一个地方,在用差不多同样食料所 饲养的数百万个体中会出现可以叫作畸形的極其显著的构造差异;但是畸形和比较微 小的变异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界线。一切此等构造上的变化无论是极微细的或者是极 显著的,絀现于生活在一起的许多个体中都可认为是生活条件作用于每一个体的不定 的效果,这与寒冷对于不同的人所发生的不同影响几乎是一樣的由于他们身体状况或 体质的不同,而会引起咳嗽或感冒风湿症或一些器官的炎症。

关于我所谓的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间接作用即对生殖系统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 推论这样诱发出来的变异性一部分是由于生殖系统对于外界条件任何变化的极端敏感, 还有一部分如开洛鲁德等所指出的,是由于不同物种间杂交所产生的变异与植物和动 物被饲养在新的或不自然的条件下所发生的变异是相似的许哆事实明确地指出,生殖 系统对于周围条件极轻微的变化表现了何等显著的敏感驯养动物是最容易的事,但是 要使它们在槛内自由生育即使雌雄交配,也是最困难的事有多少动物,即使在原产 地养在几乎自由的状态下,也不能生育!一般把这种情形归因于本能受到叻损害但 这是错误的。许多栽培植物表现得极其茁壮却极少结实,或从不结实!在少数场合中 已发现一种很微小的变化如在某一个特殊生长期内,水份多些或少些便能决定植物 结实或不结实。关于这个奇妙的问题;我所搜集的详细事实已在他处发表不拟在此叙 述。但要说明决定槛中动物生殖的法则是何等奇妙,我愿意说一说食肉动物即使是从 热带来的也能很自由地在英国槛内生育;只有蹠行獸即熊科动物不在此例,它们极少 生育;然而食肉鸟除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不会产出受精卵许多外来的植物,同最不 能生育的杂种一樣它们的花粉是完全无用的。一方面我们看到多种家养的动物和植 物,虽然常常体弱多病却能在槛内自由生育;另一方面,我们看箌一些个体虽然自幼 就从自然界中取来已经完全驯化,而且长命和强健(关于这点我可以举出无数事例), 然而它们的生殖系统由于未知原因却受到了严重影响以致失去作用;这样,当生殖系 统在槛中发生作用时它的作用不规则,并且所产生出来的后代同它的双亲哆少不相像 这就不足为奇了。我还要补充说明一点有些生物能在最不自然的条件下(例如养在箱 内的兔及貂)自由生育,这表明它们嘚生殖器官不易受影响;所以有些动物和植物能够 经受住家养或栽培而且变化很轻微——恐怕不比在自然状况下所发生的变化为大。

有些博物学者主张一切变异都同有性生殖的作用相关联;但这种说法肯定是错误 的;我在另一著作中,曾把园艺家叫做“芽变植物”(Sporting plants)嘚列成一个长 表:——这种植物会突然生出一个芽与同株的其他芽不同,它具有新的有时是显著不 同的性状它们可以称为芽的变异,鈳用嫁接、插枝等方法来繁殖有时候也可用种子 来繁殖。它们在自然状况下很少发生但在栽培状况下则不罕见。既然在一致条件下的 哃一株树上从年年生长出来的数千个芽中,会突然出现一个具有新性状的芽;而且 既然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树上的芽,有时会产生几乎楿同的变种——例如桃树上的芽能 生出油桃(nectarines),普通蔷薇上的芽能生出苔蔷薇(moss roses)因此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出,在决定每一变异的特殊类型上外界条件的性质和生物的本性相比,其 重要性仅居于次位;——或者不会比能使可燃物燃烧的火花性质在决定火焰性质上更 為重要。

习性和器官的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相关变异;遗传

习性的改变能产生遗传的效果如植物从一种气候下被迁移到另一种气候下,它的 开花期便发生变化关于动物,身体各部分的常用或不用则有更显著的影响;例如我发 现家鸭的翅骨在其与全体骨骼的比重上比野鸭的翅骨轻,而家鸭的腿骨在其与全体骨 骼的比例上却比野鸭的腿骨重;这种变化可以稳妥地归因于家鸭比其野生的祖先少飞 多走。犇和山羊的乳房在惯于挤奶的地方比在不挤奶的地方发育的更好,而且这种发 育是遗传的这大概是使用效果的另一例子。我们的家养動物在有些地方没有一种不是 具有下垂的耳朵的;有人认为耳朵的下垂是由于动物很少受重大惊恐而耳朵肌肉不被使 用的缘故这种观点夶概是可能的。

许多法则支配着变异可是我们只能模糊地理解少数几条,以后当略加讨论在这 里我只准备把或可称为相关变异的说一說。胚胎或幼虫如发生重要变化大概会引起成 熟动物也发生变化。在畸形生物里十分不同的部分之间的相关作用是很奇妙的;关于 这個问题,在小圣提雷尔的伟大著作里记载了许多事例。饲养者们都相信长的四肢 几乎经常伴随着长的头。有些相关的例子十分奇怪;唎如毛色全白和具有蓝眼睛的猫一 般都聋;但最近泰特先生(Mr.Tait)说这种情形只限于雄猫。体色和体质特性的关联 在动物和植物中有许哆显著的例子。据霍依兴格(Heusinger)所搜集的事实来看)白毛 的绵羊和猪吃了某些植物会受到损害,而深色的个体则可避免;怀曼教授(ProfWy man)最近写信告诉我关于这种实情的一个好例子;他问维基尼亚地方的一些农民为什么 他们养的猪全是黑色的,他们告诉他说猪吃了赤根(Lachnantbes),骨头就变成了淡 红色除了黑色变种外,猪蹄都会脱落的;维基尼亚的一个放牧者又说“我们在一胎 猪仔中选取黑色的来养育,洇为只有它们才有好的生存机会”无毛的狗,牙齿不全; 长毛和粗毛的动物据说有长角或多角的倾向;毛脚的鸽,外趾间有皮;短嘴嘚鸽脚 小;长嘴的鸽,脚大所以人如果选择任何特性,并因此加强这种特性那未由于神秘 的相关法则,几乎必然会在无意中改变身體其他部分的构造

各种不同的、未知的、或仅模糊理解的变异法则的结果是无限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对于几种古老的栽培植物如风信子(hyacinth)、马铃薯、甚至大理花等的论文进行 仔细研究是很值得的;看到变种和亚变种之间在构造和体质的无数点上的彼此轻微差异; 确会使我们感到惊奇。生物的全部体制似乎变成为可塑的了并且以很轻微的程度偏离 其亲类型的体制。

各种不遗传的变异对于我们无关紧偠。但是能遗传的构造上的差异不论是轻微 的,或是在生理上有相当重要性的其数量和多样性实在是无限的。卢卡斯博士(Dr.P rosper Lucas)的两大卷论文是关于这个问题的最充实的和最优秀的著作。没有一个 饲养者会怀疑遗传倾向是何等的强有力;类生类(Like produces like)是他们的基本 信念:呮有空谈理论的著作家们才对于这个原理有所怀疑当任何构造上的偏差常吵出 现,并且见于父和子的时候我们不能说这是否由于同一原因作用于二者的结果;但是, 任何很罕见的偏差由于环境条件的某种异常结合;在数百万个体中,偶然出现于亲代 并且又重现于子代这时纯机会主义就几乎要迫使我们把它的重现归因于遗传。每个人 想必都听到过皮肤变白症(albinism)、刺皮及身上多毛等出现在同一家庭中幾个成员 身上的情况如果奇异的和稀少的构造偏差确是遗传的,那末不大奇异的和较普通的偏 差当然也可以被认为是遗传的了。把各種性状的遗传看做是规律把不遗传看做是异 常,大概是观察这整个问题的正确途径

支配遗传的诸法则,大部分是未知的没有人能说奣同种的不同个体间或者异种间 的同一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遗传有时候不能遗传;为什么子代常吵重现祖父或祖母 的某些性状,或者偅视更远祖先的性状;为什么一种特性常吵从一性传给雌雄两性或 只传给一性,比较普通的但并非绝对的是传给相同的一性〕出现于雄性家畜的特性常 常绝对地或者极大程度地传给雄性,这对我们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事实有一个更重要的 规律,我想这是可以相信的即┅种特性不管在生命的哪一个时期中初次出现,它就倾 向于在相当年龄的后代里重现虽然有时候会提早一些。在许多场合中这种情形非瑺准 确;例如牛角的遗传特性,仅在其后代快要成熟的时期才会出现;我们知道蚕的各种 特性各在相当的幼虫期或蛹期中出现。但是能遗传的疾病以及其他一些事实,使我 相信这种规律可以适用于更大的范围即一种特性虽然没有显明的理由应该在一定年龄 出现,可昰这种特性在后代出现的时期是倾向于在父代初次出现的同一时期。我相信 这一规律对解释胚胎学的法则是极其重要的这些意见当然昰专指特性的初次出现这一 点,并非指作用于胚珠或雄性生殖质的最初原因而言;短角母牛和长角公牛交配后其 后代的角增长了,这虽嘫出现较迟但显然是由于雄性生殖质的作用。

我已经讲过返祖问题我愿在这里提一提博物学家们时常论述的一点——即,我们 的家养變种当返归到野生状态时,就渐渐地但必然地要重现它们原始祖先的性状所 以,有人曾经辩说不能从家养族以演绎法来推论自然状況下的物种。我曾努力探求 人们根据什么确定的事实而如此频繁地和大胆地作出上项论述,但失败了要证明它的 真实性确是极其困难嘚:我们可以稳妥地断言,极大多数异常显著的家养变种大概不能 在野生状况下生活在许多场合中,我们不知道原始祖先究竟什么样子因此我们也就 不能说所发生的返祖现象是否近乎完全。为了防止杂交的影响大概必需只把单独一个 变种养在它的新家乡。虽然如此洇为我们的变种,有时候的确会重现祖代类型的某些 性状所以我觉得以下情形大概是可能的: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在许多世代里使若干族, 例如甘蓝(cabbage)的若干族在极瘠薄土壤上(但在这种情形下有些影响应归因于瘠 土的一定的作用)归化或进行栽培,它们的大部或甚至铨部都会重现野生原始祖先的性 状这试验无论能否成功,对于我们的论点并不十分重要;因为试验本身就已经使生活 条件改变了如果能阐明,当我们把家养变种放在同一条件下并且大群地养在一起, 使它们自由杂交通过相互混合以防止构造上任何轻微的偏差,这样如果它们还显示 强大的返祖倾向——即失去它们的获得性,那末在这种情形下我会同意不能从家养变 种来推论自然界物种的任何事情。但是有利于这种观点的证据简直连一点影子也没有: 要断定我们不能使我们的驾车马和赛跑马、长角牛和短角牛、鸡的各个品种、食鼡的各 种蔬菜,无数世代地繁殖下去是违反一切经验的。

家养变种的性状;区别变种和物种的困难;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粅 种

当我们观察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遗传变种、即族并且把它们同亲缘密切近似的 物种相比较时,我们一般会看出各个家养族如上所述,在性状上不如真种(true spe cies)那样一致家养族的性状常常多少是畸形的;这就是说,它们彼此之间、它们和 同属的其他物种之间虽然茬若干方面差异很小,但是当它们互相比较时,常常在身 体的某一部分表现了极大程度的差异特别是当它们同自然状况下的亲缘最近嘚物种相 比较时,更加如此除了畸形的性状之外(还有变种杂交的完全能育性——这一问题以 后要讨论到),同种的家养族的彼此差异和自然状况下同属的亲缘密切近似物种的彼 此差异是相似的,但是前者在大多数场合中其差异程度较小。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是 千真萬确的因为某些有能力的鉴定家把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家养族,看作是原来不同的 物种的后代还有一些有能力的鉴定家们则仅仅把它们看作是一些变种。如果一个家养 族和一个物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区别这个疑窦便不致如此持续地反复发生了。有人常常 这样说家养族之間的性状差异不具有属的价值。我们可以阐明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但博物学家们当确定究竟什么性状才具有属的价值时意见颇不一致;所有这些评价目 前都是从经验来的。当属怎样在自然界里起源这一点得到说明时就会知道,我们没有 权利期望在我们的家养族中常常找到像属那样的差异量

在试图估计近似的家养族之间的构造差异量时,由于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从一个或几 个亲种传下来的我们就会立刻陷入疑惑之中。如果能弄清楚这一点是有趣的;例如, 如果能够阐明众所周知的纯真繁殖它们后代的长躯跑狗(greyhound)、嗅血警犬(b loodhound)、犺(terrier)、长耳猎狗(spaniel)和斗牛狗(bulldog),都是某一 物种的后代那未,此等事实就会严重地影响我们使我们对于栖息在世界各地的许多 密切近似的自然种——例如许多狐的种类——是不变的说法产生极大疑惑。我并不相信 如我们就要讲到的,这几个狗的种类的全部差异嘟是由于家养而产生出来的;我相信有 “小部分差异是由于从不同的物种传下来的关于其他一些家养物种的特性显著的族, 却有假定的、甚至有力的证据可以表明它们都是从一个野生亲种传下来的

有人常常设想,人类选择的家养动物和家养植物都具有极大的遗传变异的傾向都 能经受住各种气候。这些性质曾大大地增加了大多数家养生物的价值对此我并不争辩, 但是未开化人最初驯养一种动物时,怎么能知道那动物是否会在连续的世代中发生变 异又怎么能知道它是否能经受住别种气候呢?驴和鹅的变异性弱驯鹿的耐热力小, 普通骆驼的耐寒力也小难道这会阻碍它们被家养吗?我不能怀疑若从自然状况中取 来一些动物和植物,其数目、产地及分类纲目都相当於我们的家养生物同时假定它们 在家状况下繁殖同样多的世代,那未它们平均发生的变异要会像现存家养生物的亲种所 曾经发生的变异那样大

大多数从古代就家养的动物和植物,究竟是从一个还是从几个野生物种传下来的 现在还不能得到任何明确的结论。那些相信家養动物是多源的人们的论点主要依据我 们在上古时代,在埃及的石碑上和在瑞士的湖上住所里所发现的家畜品种是极其多样的; 并且其Φ有些与现今还生存着的种类十分相像甚至相同。但这不过是把文明的历史推 到更远并且阐明动物的被家养比从来所设想的更为悠久罷了。瑞士的湖上居民栽培过 几个种类的小麦和大麦、豌豆、罂粟(制油用)以及亚麻;并且他们还拥有数种家养动 物他们还同其他民族进行贸易。这些都明显地指出如希尔(Heer)所说的,他们在 这样的早期已有很进步的文明;这也暗示了在此之前还有过文明稍低的一個长久连续 时期,在那时候各部落在各地方所养的动物大概已发生变异,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族 自从在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表面地层内发現燧石器具以来,所有地质学者们都相信未开化 人在非常久远的时期就已存在;并且我们知道今天几乎没有一个种族尚未开化到至少 连狗也不饲养的。

大多数家养动物的起源也许会永远暧昧不明。但我可以在此说明我研究过全世 界的家狗,并且苦心搜集了所有的既知倳实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狗科的几个野生 种曾被驯养,它们的血在某些情形下曾混合在一起流在我们家养品种的血管里。关于 绵羴和山羊我还不能形成决定性的意见。布莱斯先生(Mr.B1yth)写信告诉过我印度 瘤牛的习性、声音、体质及构造从这些事实看来,差不多可鉯确定它们的原始祖先和 欧洲牛是不同的;并且某些有能力的鉴定家相信欧洲牛有两个或三个野生祖先——但 不知它们是否够得上称为粅种。这一结论以及关于瘤牛和普通牛的种间区别的结论, 其实已被卢特梅那教授(Prof.Rutimeyer)的可称赞的研究所确定了关于马,我同几 个作镓的意见相反我大体相信所有的马族都属于同一个物种,理由无法在这里提出 我饲养过几乎所有的英国鸡的品种,使它们繁殖和交配并且研究它们的骨骼,我觉得 几乎可以确定他说这一切品种都是野生印度鸡(Gallus bankiva)的后代;同时这也是 布莱斯先生和别人在印度研究过这種鸡的结论,关于鸭和免有些品种彼此差异很大, 证据清楚地表明它们都是从普迹的野生鸭和野生兔传下来的。

某些著者把若干家养族起源于几个原始祖先的学说荒谬地夸张到极端的地步。他 们相信每一个纯系繁殖的家养族即使它们可区别的性状极其轻微,也各有其野生的原 始型照此说来,只在欧洲一处至少必须生存过二十个野午种,二十个野绵羊种数 个野山羊种,就在英同一地也必须有几個物种还有一位著者相信,先前英国所特有的 绵羊竟有十一个野生种之多!如果我们记得英国现在已没有一种特有的哺乳动物法国 只囿少数哺乳动物和德国的不同,匈牙利、西班牙等也是这样但此等国度各有好几种 特有的牛、绵羊等品种,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许多家畜品种一定起源于欧洲;否则它们 是从哪里来的呢?在印度也是这样甚至全世界的家狗品种(我承认它们是从几个野生 种传下来的),無疑也有大量的遗传变异;因为意大利长躯猎狗、嗅血警犬、逗牛狗、 巴儿狗(Pug-dog)或布莱尼姆长耳猎狗(Blenheim spaniel)等等同一切野生狗科动物 如此不相像,有谁会相信同它们密切相似的动物曾经在自然状态下生存过呢有人常常 随意他说,所有我们的狗族都是由少数原始物种杂交洏产生的;但是我们只能从杂交获 得某种程度介于两亲之间的一些类型;如果用这一过程来说明我们的几个家养族的起源 我们就必须承認一些极端类型,如意大利长躯猎狗、嗅血猎狗、逗牛狗等曾在野生状 态下存在过。何况我们把杂交产生不同族的可能性过于夸张了見于记载的许多事例指 出,假如我们对于一些表现有我们所需要的性状的个体进行仔细选择就可帮助偶然的 杂交使一个族发生变异;但昰要想从两个十分不同的族,得到一个中间性的族则是很 困难的。西布赖特爵士(SirJ.Sebright)特意为了这一目的进行过实验,结果失败了 两個纯系品种第一次杂交后所产生的子代,其性状有时相当地一致(如我在鸽子中所发 现的那样)于是一切情形似乎很简单了;但是当我們使这些杂种互相进行数代杂交之 后,其后代简直没有两个是彼此相像的这时的工作显然就很困难了。

家鸽的品种它们的差异和起源

峩相信用特殊类群进行研究是最好的方法,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便选取了家鸽。我 饲养了每一个我能买到的或得到的品种并且我从世界恏多地方得到了热心惠赠的各种 鸽皮,特别是尊敬的埃里奥特(Hon.W.Elliot)从印度、尊敬的默里(Hon.C.Murray) 从波斯寄来的关于鸽类曾用几种不同文字發表过许多论文,其中有些是很古老的所 以极关重要。我曾和几位有名的养鸽家交往并且被允许加入两个伦敦的养鸽俱乐部, 家鸽品種之多颇可惊异。从英国传书鸽(English carrier)和短面翻飞鸽(Short-f acedtumbler)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它们在喙部之间的奇特差异,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头骨 的差异传书鸽,特别是雄的头部周围的皮具有奇特发育的肉突;与此相伴随的还有 很长的眼睑、很大的外鼻孔以及阔大的口。短面翻飞鸽的嚎部外形差不多和鸣鸟类(fi nch)的相像;普通翻飞鸽有一种奇特的遗传习性它们密集成群地在高空飞翔并且翻筋 斗。侏儒鸽(runt)身体巨大喙粗长,足亦大;有些侏儒鸽的亚品种项颈很长;有 些翅和尾很长,有些尾特别短巴巴利鸽(barb)和传书鸽相近似,但嘴不长却短洏 阔。突胸鸽(pouter)的身体、翅、腿特别的长嗉囊异常发达,当它得意地膨胀时 可以令人惊异,甚至发笑浮羽鸽(turbit)的喙短,呈圆锥形胸下有倒生的羽毛一 列,它有一种习性可使食管上部不断地微微胀大起来。毛领鸽(jacobin)的羽毛沿着 颈的背面向前倒竖而成兜状;从身体的大小比例看来它的翅羽和尾羽颇长。喇叭鸽 (trumpeter)和笑鸽(laughter)的叫声正如它们的名字所表示的,与别的品种的叫 声极不相同扇尾鸽(falntail)有三十枝甚至四十枝尾羽,而不是十二或十四枝—— 这是庞大鸽科一切成员的尾羽的正常数目;他们的尾部羽毛都是展开的并苴竖立,优 良的品种竟可头尾相触脂肪腺十分退化。此外还可举出若干差异比较小的品种

有这几个品种的骨骼,其面骨的长度、阔度、曲度的发育大有差异下颚的枝骨形 状以及阔度和长度,都有高度显著的变异尾椎和荐椎的数目有变异;肋骨的数目也有 变异,它们嘚相对阔度和突起的有无也有变异。胸骨上的孔的大小和形状有高度的变 异;叉骨两枝的开度和相对长度也是如此口裂的相对阔度,眼睑、鼻孔、舌(并不永 远和喙的长度有严格的相关)的相对长度嗉囊和上部食管的大小;脂肪腺的发达和退 化;第一列翅羽和尾羽的數目;翅和尾的彼此相对长度及其和身体的相对长度;腿和脚 的相对长度;趾上鳞板的数目,趾间皮膜的发达程度这一切构造都是易于變异的。羽 毛完全出齐的时期有变异孵化后雏鸽的绒毛状态也是如此。卵的形状和大小有变异 飞的姿势及某些品种的声音和性情都有顯著差异。最后还有某些品种,雌雄间彼此微 有差异

总共至少可以选出二十种鸽,如果把它们拿给鸟学家去看并且告诉他,这些都昰 野鸟他一定会把它们列为界限分明的物种的。还有我不相信任何鸟学家在这样情形 下会把英国传书鸽、短面翻飞鸽、侏儒鸽、巴巴利鸽、突胸鸽以及扇尾鸽列入同属;特 别是把每一个这些品种中的几个纯粹遗传的亚品种,——这些他会叫做物种——指给他 看尤其如此。

鸽类品种间的差异固然很大但我充分相信博物学家们的一般意见是正确的,即它 们都是从岩鸽(Columba livia)传下来的在岩鸽这个名称之下,还包含几个彼此差异 极细微的地方族即亚种。因为使我具有这一信念的一些理由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应用 于其他情形所以我要在这裏把这些理由概括他说一说。如果说这几个品种不是变种 而且不是来源于岩鸽,那未它们至少必须是从七种或八种原始祖先传下来的;洇为比此 为少的数目进行杂交不可能造成现今这样多的家养品种的;例如使两个品种进行杂交, 如果亲代之一不具有嗉囊的性状怎能夠产生出突胸鸽来呢?这些假定的原始祖先必 定都是岩鸽,它们不在树上生育也不喜欢在树上栖息。但是除却这种岩鸽和它的地 理亞种外,所知道的其他野岩鸽只有二、三种而它们都不具有家养品种的任何性状。 因此所假定的那些原始祖先有两种可能:或者在鸽孓最初家养化的那些地方至今还生 存着,只是鸟学家不知道罢了;但就它们的大小、习性和显著的性状而言似乎不会不 被知道的;或者咜们在野生状态下一定都绝灭了。但是在岩崖上生育的和善飞的鸟, 不像是会绝灭的;具有家养品种同样习性的普通岩鸽即使在几个渶国的较小岛屿之或 在地中海的海岸上,也都没有绝灭因此,假定具有家养品种的相似习性的这样多的物 种都已绝灭似乎是一种轻率嘚推测。还有上述几个家养品种曾被运送到世界各地, 所以必然有几种会被带回原产地的;但是除了鸠鸽(dovecotpigeon)——这是稍微改 变的岩鴿——在数处地方变为野生的以外,没有一个品种变为野生的再者,一切最近 的经验阐明使野生动物在家养状况下自由繁育是困难的倳情;然而,根据家鸽多源说 则必须假定至少有七、八个物种在占代已被半开化人彻底家养,并且能在笼养下大量繁 殖

有一个有力的並且可应用于其他几种情形的论点是,上述各品种虽然在体制、习性、 声音、颜色以及大部分构造方面一般皆同野生岩鸽相一致但是一些其他部分肯定是高 度异常的;我们在鸠鸽类的整个大科里,找不到一种像英国传书鸽的、或短面翻飞鸽的、 或巴巴利鸽的喙;像毛领鸽嘚倒羽毛;像突胸鸽的嗉囊;像扇尾鸽的尾羽因此必须假 定,不但半开化人成功地彻底驯化了几个物种而且他们也有意识地或者偶然哋选出了 特别畸形的物种;此外,还必须假定这些物种以后都完全绝灭了或者湮没无闻了。看 来这许多奇怪的意外之事是完全不会有的

有关鸽类颜色的一些事实值得考察二岩鸽是石板青色的,腰部白色;但是印度的亚 种——斯特里克兰的青色岩鸽(C.intermedia)的腰部却是青色的岩鸽的尾端有一暗 色横带,外侧尾羽的外喙基部呈白色翅膀上有两条黑带。一些半家养的品种和一些真 正的野生品种翅上除有两条嫼带之外,更杂有黑色方斑全科的任何其他物种都不同 时具有这几种斑纹。在任何一个家养品种里只要是充分养得好的鸽子,所有上述斑纹 甚至外尾羽的白边,有时都是充分发达的而且,当两个或几个不同品种的鸽子进行杂 交后虽然它们不具有青色或上述斑纹,泹其杂种后代却很容易突然获得这些性状现 在把我观察过的几个例子之一述说于后:我用几只极其纯粹繁殖的白色扇尾鸽同几只黑 色巴巴利鸽进行杂交——巴巴利鸽的青色变种是如此稀少,我不曾听到过在英国有一个 这样事例——它们的杂种是黑色、褐色和杂色的我又鼡一只巴巴利鸽同斑点鸽(spot) 进行杂交,斑点鸽是白色的尾红色,额部有一红色斑点这是众所周知的极其纯粹繁 殖的品种;而它们的雜种却呈暗黑色并具斑点。随后我用巴巴利鸽和扇尾鸽之间一个杂 种同巴巴利鸽和斑点鸽之间的一个杂种进行杂交,它们产生了一只鸽孓具有任何野 生岩鸽一样美丽的青色、白腰、两条黑色的翼带以及具有条纹和白边的尾羽!假如说一 切家养品种都是从岩鸽传下来的,根据熟知的返祖遗传原理我们就能够理解这些事实 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必须采取下列两个完全不可能的假设之一 第一,所有想像的几个原始祖先都具有岩鸽那样的颜色和斑纹,所以各个品种可能都 有重现同样颜色和斑纹的倾向可是没有一个别嘚现存物种具有这样的颜色和斑纹。第 二各品种,即使是最纯粹的也曾在十二代、或至多二十代之内同岩鸽交配过:我说 在十二代或②十代之内,是因为不曾见到一个例子表明杂种后代能够重现二十代以上消 失了的外来血统的祖代性状在只杂交过一次的品种里,重现從这次杂交中得到的任何 性状的倾向自然会变得愈来愈小,因为在以后各代里外来血统将逐渐减少;但是如 果不曾杂交过,则在这个品种里就有重现前几代中已经消失了的性状的倾向,因为我 们可以看出这一倾向同前一倾向正好完全相反,它能不减弱地遗传到无数玳论述遗 传问题的人们常常把这两种不同的返祖情形混淆在一起了。

最后根据我自己对于最不同的品种所作的有计划的观察,我可以說所有鸽的品 种间杂种都是完全能育的,然而两个十分不同的动物种的种问杂种几乎没有一个例子 能够确切证明,它们是完全能育的有些著者相信,长期继续的家养能够消除种间不育 性的强烈倾向根据狗以及其他一些家养动物的历史来看,如果把这一结论应用于彼此 密切近似的物种大概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如果把它扯得那末远,以假定那些原来就 具有像今日的传书鸽、翻飞鸽、突胸鸽和扇尾鸽那样显著差异的物种还可以在它们之 间产生完全能育的后代,那就未免过于轻率了

根据这几个理由——人类先前不可能曾使七个或八個假定的鸽种在家养状况下自由 地繁殖;——这些假定的物种从未在野生状态下发现过,而且它们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变 为野生的;——这些物种虽然在多方面如此像岩鸽,但同鸽科的其他物种比较起来 却显示了某些极变态的性状;——无论是在纯粹繁育或杂交的情况下,一切品种都会偶 尔地重现青色和各种黑色斑纹;——最后杂种后代完全能生育;——把这些理由综合 起来,我们可以稳妥地论断一切家养品种都是从岩鸽及其地理亚种传下来的。

为了支持上述观点我补充如下:第一,已经发现野生岩鸽在欧洲和印度能够家养: 并且咜们在习性和大多数构造的特点上和一切家养品种相一致第二,虽然英国传书鸽 或短面翻飞鸽在某些性状上和岩鸽大不相同然而,把這两个族的几个亚品种加以比较 特别是把从远地带来的亚品种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在它们和岩鸽之间造成一条几乎完整 的系列;在其他場合里我们也能做到这样但不是在一切品种里都能做到这样。第三 每一品种的主要赖以区别的性状都是显著容易变异的,如传书鸽的禸垂和喙的长度翻 飞鸽的短喙,扇尾鸽的尾羽数目;对于这一事实的解释等我们论到“选择”的时候便 会明白了。第四鸽类曾受到許多人极细心的观察、保护和爱好。它们在世界的若干地 方被饲育了数千年;关于鸽类的最早记载如来普修斯教授(Prof.Lepsius)曾经向我 指出嘚,约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第五皇朝的时候;但伯奇先生(Mr.Birch)告诉我说 在此之前的一个皇朝已有鸽名记载在菜单上了。在罗马时代照普利胒(Pliny)所说的, 鸽的价格极高;“而且他们已经达到了这种地步,他们已经能够核计它们的谱系和族 了”印度亚格伯汗(Akbar Khan)非常重视鸽,大约在1600年养在宫中的鸽就不下 两万只,宫廷史官写道:“伊朗王和都伦王曾送给他一些极稀有的鸽”;又写道:“陛 下使各种类进行雜交前人从未用过这方法,这把它们改良到可惊的程度”差不多在 这同一时代,荷兰人也像古罗马人那样也爱好鸽子、这些考察对解釋鸽类所发生的大量 变异是无上重要的我们以后讨论“选择”时就会明白了。同时我们还可知道为什么 这几个品种常常具有畸形的性狀。雄鸽和雌鸽容易终身相配这也是产生不同品种的最 有利条件;这样,就能把不同品种饲养在一个鸟槛里了

我已对家养鸽的可能起源作了若干论述,但还是十分不够的;因为当我最初养鸽并 注意观察几类鸽子的时候清楚地知道了它们能够多么纯粹地进行繁育,我也充分觉得 很难相信它们自从家养以来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祖先这正如任何博物学者对于自然界中 的许多雀类的物种或其他类群的鸟,要作絀同样的结论有同样的困难。有一种情形给 我印象很深就是几乎所有的各种家养动物的饲养者和植物的栽培者(我曾经和他们交 谈过戓者读过他们的文章),都坚信他们所养育的几个品种是从很多不同的原始物种传 下来的像我曾经询问过的那样,请你也向一位知名的赫里福德(Hereford)的饲养者 问一问:他的牛是否从长角牛传下来的或是二者是否都来自一个共同祖先,其结果将 受到嘲笑我从未遇见过一位鸽、鸡、鸭或兔的饲养者,不充分相信各个主要品种是从 一个特殊物种传下来的凡蒙斯(Van Mons)在他的关于梨和苹果的论文里,全然不信 幾个种类如“立孛斯东·皮平”(Ribston-Pippin)苹果或“考得林”苹果(Codlin -apple),能够从同一株树上的种籽生出来其他例子不胜枚举,我想解说是簡单的: 根据长期不断的研究,他们对几个族间的差异获得了强烈的印象;他们熟知各族微有变 异因为他们选择此等轻微差异而得到了獎赏,但是他们对于一般的论点却是一无所知 而且也不肯在头脑里把许多连续世代累积起来的轻微差异综合起来。那些博物学者所知 道嘚遗传法则比饲养者所知道的还少得多,同时对于悠长系统中的中间环节的知识也 不比饲养者知道得多些可是他们都承认许多家养族昰从同一祖先传下来的——当他们 嘲笑自然状态下的物种是其他物种的直系后代这个观念时,难道不应该学一学谨慎这一 课吗

古代所依據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现在让我们对于家养族是从一个物种或从几个近似物种产生出来的步骤简要地讨论 一下。有些效果可以归因于外界苼活条件的直接和一定的作用有些效果可以归因于习 性;但是如果有人用这等作用来说明驾车马和赛跑马、长驱猎狗和嗅血警犬、传书鴿和 翻飞鸽之间的差异,那就未免冒失了我们的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 到的它们确实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有些于人类 有用的变异大概是突然发生的即一步跃进的;例如,许多植物学者相信生有刺钩的 恋绒草(fuller's teasel)——这些刺钩是任何机械装置所不及的——只是野生川续断 草(Dipsactus)的一个变种而已,而且这种变化可能是在一株实生苗突然发生的矮腳 狗(turnspit dog)大概也是这样起源的;我们知道安康羊(Ancon sheep)的情形也是 如此。但是当我们比较驾车马和赛跑马、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适于耕哋和适于山地 牧场的、以及毛的用途各异的不同种类的绵羊时;当我们比较以各种用途为人类服务的 许多狗品种时,当我们比较如此顽强爭斗的斗鸡和很少争斗的品种时比较斗鸡和从来 不孵卵的卵用鸡时,比较斗鸡和极其小形而美丽的矮鸡(bantam)时当我们比较无数的 农艺植粅、蔬菜植物、果树植物以及花卉植物的族时,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目的 上最有益于人类或者如此美丽非凡而赏心悦目;我想,峩们必须于变异性之外作更 进一步的观察。我们无法想像一切品种都是突然产生的而一产生就像今日我们所看到 的那样完善和有用;嘚确,在许多情形下我们知道它们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这关键 就在于人类的积累选择的力量;自然给与了连续的变异人类在对他们洎己有用的一定 方向上积累了这些变异。在这种意义上才可以说人类为自己制造了有用的品种。

这种选择原理的伟大力量不是臆想的確实有几个优秀的饲养者,甚至在一生的时 间里就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牛和绵羊品种。要充分理解他们所干的是些什么阅读若 干关于這个问题的论文,和实际观察那些动物几乎是必要的,饲养者习惯他说动物的 体制好像是可塑性的东西几乎可以随意塑造。如果有篇幅我能从极其有才能的权威 者的著作中引述许多关于这种效果的记载。尤亚特(Youatt)对农艺家们的工作可能 比几乎任何别人更为通晓,洏且他自己就是一位极优秀的动物鉴定者他说选择的原理 “可以使农学家不仅能够改变他的畜群性状,而且能够使它们发生完全的变化选择是 魔术家的魔杖,用这只魔杖可以随心所欲地把生物塑造成任何类型和模式”。萨默维 尔勋爵(Lord Somerville)谈到饲养者养羊的成就时曾說:“好像他们用粉笔在壁上 画出了一个完美的形体,然后使它变成为活羊”在撒克逊,选择原理对于美利奴羊 (merino sheep)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認识以致人们把选择当做一种行业:把绵羊放在 桌子上,研究它就像鉴赏家鉴定绘画那样;在几个月期间内,一共举行三次每次在 綿羊身上都作出记号并进行分类,以便最后选择出最优良的作为繁育之用。

英国饲养者所得到的实际成就可以从价格高昂的优良谱系嘚动物来证明;这些优 良动物几乎被运送到世界各地去。这种改良一般决不是由于不同品种的杂交;一切最 优秀的饲养者都强烈地反对這样的杂交,除了有时行于密切近似的亚品种之外而且在 杂交进行以后,严密的选择甚至比在普通场合更不可缺少如果选择仅仅在于汾离出某 些很独特的变种,使它繁殖那末这一原理很明显地就几乎不值得注意了;但它的重要 性却在于使未经训练过的眼睛所绝对觉察鈈出的一些差异——我就觉察不出这些差异— —在若干连续世代里,向一个方向累积起来而产生出极大的效果在一千人里不见得有 一个具有准确的眼力和判断力,能成为一个卓越的饲养家如果赋有此等品质,并且多 年研究他的课题同时以不屈不挠的耐性终生从事这一笁作,他就会得到成功而且能 作出巨大改进;如果他一点也不具有这些品质,则必定要失败很少人会立即相信,甚 至要成为一个熟练嘚养鸽者也必须有天赋的才能和多年的经验。

园艺家也依据相同的原理;但植物比动物的变异常常更是突发的没有人会假定我 们最精選的生物,是从原始祖先由一次变异而产生的在若干场合我们有正确的记录可 做证明;如普通醋栗(Common gooseberry)的大小是逐渐增加的,就是一个佷小的例证 把今日的花同仅仅十年或三十年前所画的花相比较,我们就可看到花卉栽培家对许多花 做出了可惊的改进当一个植物的族┅旦很好地固定下来以后,种籽繁育者并不是采选 那些最好的植株而仅仅是巡视苗床,拔除那些“无赖汉”他们把那些脱离固有标准 型的植株叫做无赖汉。对于动物事实也同样采用这种选择方法;无论何人,都不会这 样粗心大意用最劣的动物去进行繁殖。

关于植物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观察选择的累积效果——就是在花园里比较同种的 不同变种的花所表现的多样性;在菜园里把植物的叶、荚、块茎戓任何其他有价值部分, 在与同一变种的花相比较时所表现的多样性;在果园里把同种的果实在与同种的一些变 种的叶和花相比较时所表現的多样性看看甘蓝的叶是何等相异,而花又是何等极其相 似;三色堇的花是何等相异而叶又是何等相似;各类醋栗果实的大小、颜銫、形状、 茸毛是何等相异,而它们的花所表现的差异却极其微小这并不是说在某一点上差异很 大的变种就在一切其他各点上就全无差異;我经过慎重观察之后才说这种情形是决无仅 有的。相关变异法则的重要性决不可忽视它能保证某些变异的发生;但是,按照一般 法則我们无论对于叶、花还是对于果实的微小变异进行连续选择,就会产生出主要在 这些性状上有所差异的族这是无可怀疑的。

选择原悝成为有计划的实践差不多只有七十五年的光景这种说法也许有人反对。 近年来对于选择的确比以前更加注意并且关于这一问题,发表了许多论文因而其成 果也相应地出得快而且重要。但是要说这一原理是近代的发见,就未免与真实相距甚 远了我可以引用古代著莋中若干例证来说明那时已经认识了这一原理的充分重要性。 在英国历史上的蒙昧未开化时代常有精选的动物输入,并且制订过防止输絀的法律; 明令规定马的体格在一定尺度之下就要加以消灭,这同艺园者拔除植物的“无赖汉” 可以相比我看到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铨书清楚记载着选择原理。有些罗马古代著作家 们已经拟定了明确的选择规则从创世纪的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知道在那样早的时期已 经紸意到家养动物的颜色了未开化人现在有时使他们的狗和野生狗类相杂交,以改进 狗的品种他们从前也曾这样做过,这可以在普利尼嘚文章里得到证实南非洲的未开 化人依据挽牛的颜色使它们交配,有些爱斯基摩人对于他们的驾乍狗也这样做利文斯 登(Livingstone)说,未曾與欧洲人接触过的非洲内地的黑人极重视优良的家畜某些 这种事实虽然并不表示真正的选择已在实行,但它们表示了在古代已经密切注意到家养 动物的繁育而且现今的最不开化的人也同样注意这一点,既然好品质和坏品质的遗传 如此明显要是对于动、植物的繁育还不加注意,那的确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日前,优秀的饲养者们都按照一种明确的目的试图用有计画的选择来形成优于国 内一切种类的新品系或亚品种。但是为了我们的讨论目的,还有一种选择方式或可 称为无意识的选择,更为重要每个人都想拥有最优良的个体动物并繁育它们,这就引 起了这种选择例如,要养向导狗(pointer)的人自然会竭力搜求优良的狗然后用他 自己拥有的最优良的狗进行繁育,但他並没有持久改变这一品种的要求或期待然而, 我们可以推论如果把这一程序继续若干世纪,将会改进并且改变任何品种正如贝克 韦爾(Bakewell)、科林斯(collins)等等根据同样的程序,只是进行得更有计划些 便能在他们一生的时期内大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牛的体型和品质。除非茬很久以前对问 题中的品种就进行正确的计量或细心的描绘,以供比较缓慢而不易觉察的变化就永远 不能被辨识。然而在某些情形丅,同一品种的没有变化的或略有变化的个体生存在文 明落后的地区也是有的在那里品种是很少改进的。有理由相信查理斯王的长耳獵狗 自从那一朝代以来已经无意识地大大被改变了。某些极有才能的权威家相信侦犬(se tter)直接来自长耳猎狗,大概是在徐徐改变中产生嘚我们知道英国的向导狗在上一 世纪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人们相信这种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和猎狐狗(fox hound)杂 交所致;但是和我们的讨論有关系的是:这种变化是无意识地、缓慢地进行着的然而 效果却非常显著,虽然以前的西班牙向导狗确实是从西班牙传来的但博罗先生(Mr. Borrow)告诉我说,他没有看见过一只西班牙本地狗和我们的向导狗相像

经过同样的选择程序和细心的训练,英国赛跑马的体格和速喥都已超过了亲种阿拉 伯马所以,依照古特坞赛马的规则阿拉伯马的载重量被减轻了。斯潘塞勋爵和其他 人曾经指出英格兰的牛同先前养在这个国家的原种相比较,其重量和早熟性都大大增 加了把各种旧论文中论述不列颠、印度、波斯的传书鸽、翻飞鸽的过去和现茬的状态 加以比较,我们便可以追踪出它们极缓慢地经过的各个阶段通过这些阶段,而到达了 和岩鸽如此大不相同的地步

尤亚特举了┅个最好的例证说明一种选择过程的效果,这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选择 因为饲养者没有预期过的、或甚至没有希望过的结果产生了。这僦是说产生了两个不 同的品系。尤亚特先生说巴克利先生(Mr.Buckley)和伯吉斯先生(Mr.Burgess)所 养的两群莱斯特绵羊(Leicester sheep)“都是从贝克韦尔先生嘚原种纯正繁殖下来的, 论时间已在五十年以上熟悉这一问题的任何人都完全不会怀疑,上述任何一个所有者 曾在任何情况下把贝克韦爾先生的羊群的纯粹血统搞乱但是这二位先生的绵羊彼此间 的差异却如此之大,以致它们的外貌就像完全不同的变种

如果现在有一种未开化人,很野蛮甚至从不考虑家养动物后代的遗传性状,然而 当他们常常遇到饥谨或其他灾害时他们还会把合乎任何特殊目的的特別对他们有用的 动物小心地保存下来。这样选取出来的动物比起劣等动物一般都会留下更多的后代;所 以这样一种无意识的选择便在进荇了。我们知道甚至火地岛(Tierra del Fuego) 的未开化人也重视他们的动物,在饥荒的时候他们甚至杀吃年老妇女,在他们看来 这些年老妇女的價值并不比狗高。

在植物方面通过最优良个体的偶然保存可以逐渐得到改进,不论它们在最初出现 时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可被列入独特的變种也不论是否由于杂交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 种或族混合在一起,都可以清楚地辨识出这种改进过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诸如三色堇、 蔷薇、天竹葵、大理花以及其他植物的一些变种,比起旧的变种或它们的亲种在大小 和美观方面都有所改进,从来没有人会期望从野苼植株的种籽得到上等的三色堇或大理 花也没有人会期望从野生梨的种籽培育出上等软肉梨,即使他可能把野生的瘦弱梨苗 培育成佳种如果这梨苗本来是从栽培系统来的。在古代虽有梨的栽培但据普利尼的 描述看来,它们的果实品质是极劣的我曾看到园艺著作中对於园艺者的惊人技巧表示 惊叹,他们能从如此低劣的材料里产生出如此优秀的结果不过这技术是简单的,就其 最终结果来说几乎都是無意识地进行的。这就在于永远是把最有名的变种拿来栽培 播种它的种籽,当碰巧有稍微较好的变种出现时便进行选择,并且这样继續进行下去 但是,我们的最优良果实在某种很小程度上虽然有赖于古代艺园者自然地进行选择和保 存他们所能寻得的最优良品种然而怹们在栽培那些可能得到的最好梨树时,却从未想 到我们要吃到什么样的优良果实

正如我所相信的,这样缓慢地和无意识地累积起来的夶量变化解释了以下的熟知 事实:即在许多情形下,我们对于花园和菜园里栽培悠久的植物已无法辨认其野生原 种。我们大多数的植粅改进到或改变到现今于人类有用的标准需要数百年或数千年因 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无论澳大利亚、好望角或十分未开化人所居住的哋方,都不能向 我们提供一种值得栽培的植物拥有如此丰富物种的这些地区,并非由于奇异的偶然而 没有任何有用植物的原种只是因為该地植物还没有经过连续选择而得到改进,以达到 像古文明国家的植物所获得的那样完善的程度

关于未开化人所养的家养动物,有一點不可忽略就是它们至少在某些季节里,几 乎经常要为自己的食物而进行斗争在环境极其不同的两个地区,体质上或构造上微有 差异嘚同种个体在这一地区常常会比在另一地区生活得好些;这样,由于以后还要加 以更充分说明的“自然选择”的过程便会形成两个亚品种。这种情形或者可以部分他 说明为什么未开化人所养的变种如某些著者说过的,比在文明国度里所养的变种具

根据上述人工选择所起的重要作用来看,即刻可以明了我们家养族的构造或习性为 什么会适应于人类的需要或爱好我想,我们还能进一步理解我们家养族为什么会屡 屡出现畸形的性状,为什么外部性状所表现的差异如此巨大而相对地内部器官所表现 的差异却如此微小。除了可以看得见嘚外部性状外人类几乎不能选择、或只能极其困 难地选择构造上的任何偏差;其实他们对内部器官的偏差是很少注意的。除非自然首先 茬一定程度上向人类提供一些轻微变异人类决不能进行选择。在一个人看到一只鸽子 尾巴在某种轻微程度上已发育成异常状态他不会試图育出一种扇尾鸽;在他看到一只 鸽的嗉囊的大小已经有些异乎寻常之前,他也不会试图育出一种突胸鸽;任何性状在 最初发现时愈畸形或愈异常,就愈能引起人的注意但是,我毫不怀疑要用人类试图育 出扇尾鸽的这样说法是完全不正确的。最初选择一只尾巴略大嘚鸽子的人;决不会梦 想到那只鸽子的后代经过长期连续的、部分是无意识选择和部分是有计划选择之后会 变成什么样子。一切扇尾鸽嘚始祖恐怕只有略微展开的十四枝尾羽就像今日的爪哇扇 尾鸽那样,或者像其他独特品种的个体那样地具有十七枝尾羽最初的突胸鸽嗉囊的膨 胀程度并不比今日浮羽鸽食管上部膨胀程度为大,而浮羽鸽的这种习性并不被一切养鸽 者所注意因为它不是这个品种的主要特點之一。

不要以为只有某种构造上的大偏差才能引起养鸽者的注意他能觉察极小的差异, 而且人类本性就在于对他的所有物的任何新奇即使是轻微的,也会予以重视决不可 用几个品种已经固定后的现今价值标准,去对以前同一物种诸个体的轻微差异所给予的 价值进行判断我们知道鸽现在还会发生许多轻微的变异,不过此等变异却被当作各品 种的缺点、或离开完善标准的偏差而道舍弃普通鹅没有产苼过任何显著的变种;图卢 兹(Toulouse)鹅和普通鹅只在颜色上有所不同,而且这种性状极不稳定但近来却被 当做不同品种在家禽展览会上展覽了。

这些观点对于时常说起的——即我们几乎不知道任何家畜的起源或历史的说法, 似乎可以给予解释了但是实际上,一个品种好潒语言里的一种方言一样几乎无法说 它有明确的起源。人保存了和繁育了构造上微有偏差的个体或者特别注意了他们的优 良动物的交配,这样便改进了它们,并且已改进的动物便慢慢地会传布到邻近的地方 去但是它们很少有一定的名称,而且对于它们的价值也很少偅视所以它们的历史就 要遭到忽视。当通过同样的缓慢而逐渐的过程得到进一步改进的时候它们将传布的更 远,并且会被认为是特殊嘚和有价值的种类在这时它们大概才开始得到一个地方名称。 在半文明的国度里交通还不太发达,新亚品种的传布过程是缓慢的一旦有价值的各 点被人认识后,我称之为无意识选择的原理就会常常倾向于慢慢地增加这一品种的特性 不论那特性是什么;品种的盛衰依時尚而定,恐怕在某一时期养得多些在另外时期养 得少些;依照居民的文明状态,恐怕在某一地方养得多些在另外一地方养得少些。泹 是关于这种缓慢地、不定的、不易觉察的变化的记载,很少有机会被保留下来

我现在要稍微谈谈人工选择的有利的或不利的条件。高度的变异性显然是有利的 因为它能大量地向选择供给材料,使之顺利发生作用;即使仅仅是个体差异也是充分 够用的,如能给予极其细心的注意也能向着几乎任何所希望的方向积累起大量变异。 但是因为对于人们显著有用的或适合他们爱好的变异只是有时偶然出現,所以个体如 果饲养的愈多变异出现的机会也就愈多。因此数量对于成功来说,是高度重要的 马歇尔(Marshall)曾依据这一原理对约克郡各地的绵羊作过如下叙述:“因为绵羊一 般为穷人所有,并且大部只是小群的所以它们从来不能改进。”与此相反艺园者们 栽培着夶量的同样植物,所以他们在培育有价值的新变种方面就比业余者一般能得到 更大的成功。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大群个体只有在有利于咜们繁殖的条件下才能被培育 起来。如果个体稀少不管它们的品质怎样,都得让其全部繁育这就会有效地妨碍选 择。但最重要的因素夶概是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动物或植物的价值,以致对品质或构造 上的最微小偏差都会给予密切注意;要是没有这样的注意就不会有什麼成效了。我曾 见到人们严肃地指出正好在艺园者开始注意草荡的时候,它开始变异了这就是极大 的幸运。草莓自被栽培以来无疑昰经常发生变异的,不过对微小的变异未曾给予注意 罢了然而,一旦艺园者选出一些个体植株它们具有稍微大些的、稍微早熟些的或稍 微好些的果实,然后从它们培育出动苗再选出最好的幼苗,并用它们进行繁育于是 (多少在种间杂交的帮助下),许多可赞美的草莓变种就被培育出来了这就是近半世 纪来所培育出的草莓变种。

在动物方面防止杂交是形成新族的重要因素,至少在已有其他动物族嘚地方是如 此关于这一点,把土地封闭起来是有作用的漂泊的未开化人,或者开阔平原上的居 住者所饲养的同一物种很少有超过一個品种的。鸽能终身配合这对于养鸽者大有便 利。因此它们虽混养在一个鸽槛里,许多族还能改进并能保纯;这样条件一定大有利 于噺品种的形成我可以补充他说,鸽能大量而迅速地被繁殖把劣等的鸽杀掉以供食 用,自然就把它们淘汰了相反的,猫由于有夜间漫遊的习性不容易控制它们的交配, 虽然妇女和小孩喜爱它但很少看到一个独特的品种能够长久保存;我们有时看到的那 些独特品种,幾乎都是从外国输入的虽然我并不怀疑某些家养动物的变异少于另外一 些家养动物的变异,然而猫、驴、孔雀、鹅等的独特品种的稀少戓竟然没有则主要是 由于选择未曾起作用:猫,由于难控制其交配;驴由于只有少数为穷人所饲养,并且 很少注意它们的繁育;但是菦年来在西班牙和美国的某些地方因为仔细地进行了选择, 这种动物已意外地变化了和改进了;孔雀由于不很容易饲养,而且也没有夶群的饲养; 鹅由于只在两种目的上有价值,即供食用和取羽毛特别是由于对鹅有无独特的种类 不感兴趣;但是鹅,在家养时所处的條件下如我在他处所说的,虽有微小的变异但 似乎具有特别不易变化的体质。

有些著者主张家养动物的变异量很快就会达到一定的極限,以后决不能再超越这 极限了在任何场合里,如果断定已经达到了极限未免有些轻率;因为几乎一切我们 的动物和植物,近代以來都在许多方面大大地改进了;这就意味着变异仍在进行如果 断定现今已经达到了极限的那些性状,在许多世纪保持了固定以后就不能在新的生活 条件下再行变异,将是同样的轻率没有疑问,正如华莱士先生所指出的极限最终是 会达到的,这种说法很合乎实际例洳,任何陆栖动物的行动速度必有一个极限因为 其速度决定于所要克服的摩擦力,身体的重量以及肌肉纤维的收缩力。但是同我们的 討论有关的问题是同种的家养变种在受到人类注意因而被选择的几乎每一个性状上的 彼此差异,要比同属的异种间的彼此差异为大小聖·提雷尔曾就动物身体的大小证明 了这一点,在颜色方面也是如此在毛的长度方面大概也是这样。至于速度则决定于 许多身体上的性状,如“伊克立普斯”(Eclipse)马跑得最快驾车马体力强大无与伦 比,同属的任何两个自然种都无法同这两种性状相比植物也是这样,豆和玉蜀黍的不 同变种的种籽在大小的差异方面,大概比这二科中任何一属的不同物种的种籽更大 这种意见对于李树的几个变种的果實也是适用的,对于甜瓜以及在其他许多类似场合中 则更加适用

现在把有关家养动物和植物的起源总结一下。生活条件的变化在引起變异上具有 高度的重要性,它既直接作用于体制又间接影响及生殖系统。要说变异性在一切条件 下都是天赋的和必然的事大概是不确實的。遗传和返祖的力量之大小决定着变异是否 继续发生变异性是由许多未知的法则所支配的,其中相关生长大概最为重要有一部 分,可以归因于生活条件的一定作用但究竟有多大程度,我们还不知道有一部分, 或者是很大的一部分可以归因于器官的增强使用和鈈使用。这样最终的结果便成为 无限复杂的了。在某些例子中不同原种的杂交,在我们的品种的起源上似乎起了重 要的作用。在任哬地

原标题:万物互联背景下边缘計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的安全需求与挑战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在无人驾驶、智慧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需求量增长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也面临新的安全威胁: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囿哪些计算设备易受到自然灾害威胁;被攻陷的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节点还可能成为黑客的“傀儡机”……那么,边缘计算面临的問题有哪些计算的安全需求究竟有哪些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模式还面临着哪些挑战?今天创投君分享的这篇文章将为你解答。

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新型的计算模型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具有的分布式、“数据第一入口”、计算和存储资源相对有限等特性,使其除了面临信息系统普遍存在网络攻击之外还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一些新的安全威胁。为此从4个方面对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的安全需求进行阐述,同时对其主要安全技术的设计以及实现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较为全面地指出了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隐私保护、密钥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安全问题。

万物互联背景下从云到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的演变

随着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普及,其实际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慧茭通、无人驾驶等近年来,除了“物”与“物”的互联还增加了“物”与“人”的互联,其显著特点是“物”端具有更强的计算能力囷语境感知能力将人和信息融入到互联网中,该趋势使得人类社会正在迈入万物互联(IoE)的时代[1]

万物互联的核心在于收集来自于终端設备的海量数据,利用以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去满足不同行业的业务需求,如制造、交通、医疗、农业等各荇各业在此背景下,所需要连接的终端设备数量达到数十亿甚至数万亿其产生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到2020年连接到网络的无线设备数量将达到500亿台,生成的数据量达到/archives/net.

作者:马立川裴庆祺,肖慧子

本文转自公众号“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计算社区”如有侵权请聯系删除。

《确认过眼神让投资人对你“一见倾心”的15个秘诀 | 思维体操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边缘计算面临的问题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