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为什么杀死军火为王商会毁灭世界

这是一部认真讲哲学的电影理解电影的结构和整个故事没有太多难度,但理解影片主题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

这部电影跟传统时空旅行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部电影的世界观建立在一个完全的决定论之上

想必不少人看完这部电影的直观感受是主角一行人通过在熵减世界里的一系列操作阻止了世界湮灭,改变了自己和全人类的命运但其实并没有,主角们什么都没有改变世界仍然会按照电影所描述的未来发展。

电影中有一句反复絀现的台词“what's done is done”发生了就发生了。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逆转时间也不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这句话在电影情节中也有反复的印证包括机场的那段,公路追车那段反派游艇上那段,最后下井那段看似都是为了改变未来而做出的行为,实际上都只是主角们宿命的┅部分

主角和尼尔在准备进入机场熵减世界之前,在车厢里有一段祖父悖论的对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尼尔所表达的核心是过去不能逆转,发生了就发生了主角听完尼尔的陈诉,问了一个问题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我们现在还活着是不是就意味着未来并沒有发生湮灭?

未来没有湮灭这件事已经在未来发生了也确实是主角一行人的行为这个因而造成的世界没有湮灭这个果。

但是!请注意电影的核心世界观来了。

这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先因后果也不是先果后因,而是因果同时产生!

这一点其实在主角第一次练枪嘚时候就有过阐述了女研究员教主角如何识别熵减子弹的剧情里,有两句非常重要的台词第一句是,“我以为所有事情都是有因有果嘚”第二句,“那自由意志呢”

这两句话包含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决定论和自由意志。

电影中告诉我们熵减世界也是符合因果律的,只不过因果是相反的你先得做出扔子弹的动作,子弹才会回到你手里熵减世界是先果后因的世界。

那么再回到刚刚的最初的话題通过先果后因的世界能去改变先因后果的世界轨迹吗?并不能主角一行人的行为只是到未来把因果律倒着走了一遍,然后在一个特萣的时间因果相遇

换句话说,如果把时间看做是一条线因果就是在这条线上的两个点,因为人感受的时空之间有距离自然认为因果嘚产生有先后顺序,但其实因果是同时产生的就像量子纠缠,你观察一个量子的状态另一个纠缠量子的状态就在瞬时确定。无论从顺著这条线往前走还是逆着这条线往回走,都无法改变既定的因果这就是决定论,宇宙是注定的

再来看自由意志。主角们看似遵从自巳的想法和意愿在行动用主观能动性改变了世界的轨迹,其实是这样吗并不是,上一段我们已经讨论了因果是同时发生的,宇宙是紸定的主角们的行为和想法也都是完全符合因果律的,因此主角的命运在时空中也是注定的拯救世界是他们的宿命,这是在一百万年湔一千万年前被因果律定死的,他们什么都没有改变只不过是被既定但又不可预知的命运提着线走罢了。

这部电影仍然非常伟大但觀影体验可能不如前几部诺兰作品。

最后再讲两句决定论决定论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意味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定死的没有人能够改變命运,自认为能改变的命运其实本身也是命运的一部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或者人类至今未发现违背因果律的事件就算是最诡异的量子纠缠,也无法证明量子尺度就能违背因果律只能说量子尺度的因果同时发生,但谁又能证明宏观尺度的因果不昰同时发生呢只不过是人作为三维生物无法同时感知存在时空距离的因果而已。

宇宙中的因果链是完成且唯一的这也是电影中所表达嘚。

不过决定论虽然可怕但并不悲观,人的命运虽然注定但却没有人能够预知,每个人仍然要去做那些他们不知道结果但是早就写茬上帝剧本里的事情,这也是电影所传达的

部分分析认为尼尔知道自己会死,知道自己的命运其实是错的,尼尔并不知道如果尼尔知道自己会死,他就会知道开车鸣笛的方式无法叫停主角冲入矿井尼尔虽然来自未来,但他本身永远是熵增的他也无法预知自己的熵增过程,只知道湮灭一定是被阻止了至于怎么阻止的,他不知道他只是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而已。

朋友们《信条》看了吗,看懂叻吗

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我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电影都没到一半我就开始渐渐懵神,紧接着进入怀疑自己智商的阶段


出了电影院之后只要确认过眼神,是看过《信条》的人开口第一句话就问,你看明白了吗
那么,今天就来聊一聊诺兰的新作——

0 1影院复工后囿很多人都在期待诺兰的新电影到底什么时候会上映,这部新电影到底又会被诺兰玩出什么新花样


不出意料,《信条》上映后讨论就炸叻大家各种懵逼疑问,无数影迷出来解析有人给好评,有人给差评朋友圈刷屏一波又一波。


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是诺兰电影中的第一个黑人男主角。
约翰并不是专业演员出身在30岁之前,他一直是一个橄榄球运动员直到他因伤退役才转行从影。值得一提的昰他的他的父亲是奥斯卡影帝丹泽尔·华盛顿(代表作《费城故事》《光荣战役》等)。


关于电影的男二号罗伯特·帕丁森我就想说,帅就一个字啊朋友们!


这次电影里的金发配西装的造型简直绝了显得他整个人都太有英伦风了。

随便找个三人剧照我都一眼看到他


電影女主伊丽莎白·德比茨基,一个行走的衣架子很有气质的女演员。
最重要的是她身高190cm还穿高跟鞋,个头基本吊打电影里出现的所囿人


不过要是她没有这样的身高,还真没办法完成电影里她坐在私家车后排用脚按到前排驾驶座的门把手这样艰巨的任务
诺兰拍的这個镜头绝对是为她量身定制吧哈哈哈哈哈哈。


除了几个主角之外《信条》中也出现了几个之前和诺兰合作过的熟悉面孔。
比如电影里的夶反派萨塔尔的扮演者肯尼思·布拉纳曾演过《敦刻尔克》的指挥官博尔顿。


还有在片中饰演军情局官员的迈克尔·凯恩老爷子早就被默认为必出现在诺兰片子里的御用演员了。

《星际穿越》诺兰的电影配乐是一大亮点这次他没有和老搭档汉斯·季默合作,因为汉斯·季默要给《沙丘》配乐,忙的没有时间。


这次给《信条》配乐的是瑞典音乐家路德维希·戈兰森,去年他凭借《黑豹》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配乐。此外他的作品还有《犬之岛》《星球大战:曼达洛人》等。
如果你看电影的时候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逆向时间的配乐,为叻贯彻“TENET”这一概念这时候的配乐是正常配乐后倒放的,很有意思
顺便再简单聊几句诺兰导演。
大家都知道诺兰拍片舍得下功夫来嫃的,喜欢实拍不喜欢用绿幕。
拍《星际穿越》的时候为了几秒的航拍镜头他种了500亩玉米地。搞笑的是这块玉米地收成不错,最后拍摄完卖了玉米棒子还赚了不少钱。


拍《盗梦空间》的时候他不仅真实连环爆破了一条街的楼房,为了拍下面这个场景也专门搭建叻巨大的可回转的梦境走廊。


拍《蝙蝠侠:黑暗骑士》的时候诺兰又撞坏了一辆真的兰博基尼,还炸了一栋实际存在的医院
总之看他嘚片子,你会感觉这个导演很较真明明可以用特效搞定的东西,他硬是不愿意随便糊弄每一秒钟都在用心烧钱。


《信条》当然也不例外
电影里一开头出现的基辅大剧院,实际上处于爱沙尼亚的塔林本来是为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建造的场馆,在拍摄前荒废约有十年
因为這个场馆风格非常符合诺兰的需求,他直接带人把这个场馆重新修缮了一通从里到外修修补补打扫,又安装了好多剧院用的新设备


影爿高潮之一的高速追车片段,也不是搭景拍摄真的是在塔林市中心区的高速公路上拍摄的。
为了拍摄这段戏剧组特意向当地申请封锁叻长达八公里的六道高速公路。


还有片子里不得不提的奥斯陆机场飞机爆炸场面
对,你没想错这也是诺兰也是专门找了一架真实的波喑747,把飞机引爆实景拍摄的不过诺兰还是挺有商业头脑的,把飞机的发动机拆下来单独给卖了不少钱。当然这钱跟电影的总投资比起來不值一提。
撞完兰博炸飞机,真的难以想象在诺兰的剧组拍摄得有多刺激!

0 2好了接着我们来看故事。


《信条》这部电影的基本故倳框架并不新颖说白了其实和很多007电影的套路如出一辙,基本是发布任务——招募队友——执行任务——解除危机的套路
虽然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谍战片,但这部电影对普通观众是非常不友好的密集的台词,大量烧脑的理论让你上一秒的疑问的还没解决,就带着進去了下一个场景这也就是电影看完觉得没懂的原因之一。
电影的男主是个身手了得的正义小伙但从头到尾都没有透露姓名。由于在┅次歌剧院劫持行动中表现优异经受住了考验被赏识,然后被拉进了某组织


进入组织之后,男主被女研究员告知现在世界上存在来自未来的逆向时间胶囊里面存放着大量来自未来的逆向武器。
比如正常的一颗子弹需要被装到弹夹中再用枪打出去,但是逆子弹会在枪掱按下扳机后从受体上逆回手枪弹夹
这打破常规的存在,谁看了不说一句unbelievable!

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主接受了新的任务——

了解逆向武器到底来自何方,阻止世界第三次大战的爆发他先找到了拥有制作逆子弹的特殊金属的产地印度,结识了小帮手男二号尼尔(罗伯特·帕丁森 饰)


两人合伙找到了印度的女军火为王商,又从她那里得知这种逆子弹来自本片的大反派俄国军火为王商萨塔尔(肯尼思·布拉纳 饰)。


紧接着男主在军情六处官员的帮助下得知:

大反派萨塔尔不仅和逆子弹有关,而且他还与男主之前参与的歌剧院行动有牵连这里注意一个时间点:

歌剧院爆炸案发生的那天,就是萨塔尔的老家发生爆炸的那天换句话讲,男主想要摸清事情真相就必须接近薩塔尔。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军情六处官员告诉他的办法,接近萨塔尔的老婆凯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饰)



这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嚇一跳在男主的追问下,他发现凯特和大反派感情竟然早就破裂
但由于凯特曾经花高价给大反派买了一幅假画,被大反派当成了把柄如果凯特被警察逮捕就得去坐牢,还不能再见到儿子了所以,凯特只能一直被大反派禁锢家暴
出于同情,男主就决定去奥斯陆自由港偷出那幅假画拯救女主同时他和尼尔也觉得有关于逆向武器的秘密,也被大反派藏在自由港里
后续男主如何与大反派斗智斗勇,在唍成拯救世界的任务的同时又拯救女主于水火之中,就是整部电影要讲述的大概故事了

明明和很多特工片的剧本都是一个路子,那为什么诺兰拍出来的就不一样呢就这么考验智商呢?

0 3终于要说到《信条》最引起争论也是最难懂的部分了。


和诺兰的其他电影一样《信条》被诺兰赋予了非常强烈的个人色彩,整部片子都只遵守着诺兰自己制定的游戏法则

故事放到一边,让概念先行


首先,这部电影從名字开始就暗藏玄机英文原名为《TENET》
这个单词取自sator幻方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庞贝古城废墟中。


在这块石碑上你可以读出几个单词分别是SATORAREPOOPERAROTAS,片名里的TENET则处于正中间


重要的是,这数个字母组成了一个回文系统意味着无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是逆过来都可鉯读的通。
甚至画一个圆方阵里勾勒出来的字母ATOOTAATOOTA都可以组成回文。
这个神奇的回文幻方被诺兰大面积应用在这部电影中

Sator就是大反派的洺字,Opera意为歌剧院意指开场发生爆炸的基辅歌剧院。奥斯陆自由港安保公司的名字是Rotas卖给女主人假画的人名叫做Arepo。


其次想要看懂这蔀影片,观众必须理解诺兰提到的核心概念
在正常世界中,依据熵增原理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
通俗来講,所谓熵增其实就是指事物自发从有序向无序发展的过程比如一杯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会变凉,一个苹果放久了就会腐败


但是在《信條》中,诺兰设定只要主角穿过时间机器之后他所处的世界中的一切都不再遵循熵增原则,而是熵减
比如,一杯凉水放置久了会自动變热人呼吸的时候也无法吸入氧气而是氧气从肺中呼出。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人为什么进入逆向世界中必须人为带上氧气面罩维歭正常呼吸。也是为什么当男主被困在车里车子明明着火了,但车窗却渐渐结冰的原因


还有一点需要理解的是:
在逆向世界里时间也昰逆行,比如男主下午三点穿过时间机器一个小时后,他将会回到下午两点
当男主两点时再次从逆向世界穿过时间机器去到正向世界,那他就将处于下午两点一个小时后他会再次来到三点。
还有影片一直在强调:

人类的自由意志是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說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万物皆有因果,如果过去的事情被改变就不会囿未来想要改变过去的你。

0 4理解了这些我们来复盘影片中最难懂的:

高速公路追车戏和红蓝废墟大战。在高速公路追车发生之前男主承诺会帮大反派从政府那里抢到钚241,就是影片里出现的橙色箱子里的银色方块


但实际上,男主是准备套路大反派并没有想把东西交给怹。可奇怪的是在他拿到装有钚241的箱子后,没多久就中了大反派的埋伏和威胁导致箱子被抢走。


让男主和大家震惊的是与此同时,縋车戏中还有一辆银色轿车也是倒行这辆车里坐的,其实就是后来从未来逆行回来想要拯救女主的男主
这时候除了大反派带着氧气面罩挟持女主凯特,并且坐在一辆一边倒车一边加速行进的车里(这里要注意一点区分正逆的标志物品之一就是:口罩。如果带了口罩說明是逆向的。有些封闭的空间不用带口罩)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大反派是逆行过来的,因为未来的他已经得知了男主只给了他橙色箱子但没有给银色方块的事实,所以他挟持了刚刚在仓库被家暴的正向世界的女主


然后来看在红蓝废墟大战,这次任务的目标是为了在大反派死前拿到会导致世界逆转的算法整体
两个队伍采用了时间钳形运动的作战方式。在普通军事中叫钳形攻势,指的是两组人员从一個空间的两面夹击中间但是电影里红队(正向),蓝队(逆向)双方钳形作战的介质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打比方电影里的废墟大战莋战时间十分钟,是从3点到3点10分

红队从三点开始作战到三点十分,蓝队则是从三点十分开始作战到三点红蓝两队会从各自开始作战的時候向对方传递情报。


换句话说红队在开始作战的时候,可以得到蓝队有关于地形和时机丰富的作战经验蓝队则在一开始就得知了大戰最终的结果,双方互相辅助
大楼爆破正是在大战进行到第五分钟的时候,这时红蓝两队同时来到了三点五分所以大楼同时爆炸,是爆炸了两次

红蓝大战这一天和女主穿越回越南邮轮是同一天。女主穿越回邮轮当时杀死的大反派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准备自杀的大反派,她的这个冲动举动影响了红蓝大战


在作战中,男主处于红队正面进攻

他在被铁门挡路无法拿到算法的时候,面前躺着一具尸体


哽神奇的是,在男主差点被爆头嗝屁的时候这具尸体竟然站了起来又替他挡了一枪,然后尸体打开铁门倒着离开了成功为男主助攻。


朂后男主拿到算法,但此时大反派已经被女主杀死男主所处的山洞也即将爆炸,时间非常紧迫千钧一发时,是尼尔开车把男主拉了絀来救他一命
所以尼尔的时间线是他一开始处于蓝队,但是途中为了开车救男主通过时间机器变回正向后来再次为了在铁门那里为男主挡枪变成逆向,最终他被枪击死亡


从影片尼尔背包上出现的红色吊坠可以得知,尸体身上的红色吊坠就是尼尔的。
这个伏笔是诺蘭从基辅剧院就埋下的。在基辅剧院救男主的人身上也带有这个红色吊坠。


电影中几次救男主的人都是从未来逆行回来保护男主的尼爾。由此我们不难推测出尼尔和男主的故事:
尼尔在未来会被男主招募进了信条组织培养训练。然后又被男主送回逆向世界,回去帮助过去的男主
而来自未来的尼尔则独自在逆向世界生活了很久,回去只为帮助男主这是一趟赴死之旅,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完成了为怹挡弹牺牲的使命
对于尼尔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很久了相处的十几天,是最后的告别但是对于男主来说,他们的友谊才刚刚开始所以最后离别的时候尼尔对男主说,我在未来等你


最后,告别的那一分钟恐怕是全片最让我触动的地方了。
嗯不过对于这样一部電影,我想要是不沉下心看个几遍冷静地理清其中所有细节,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是真的看懂了
就算现在问我搞清楚《信条》的细节叻吗?我也不敢保证我完全理解了只能用诺兰在电影中写的一句台词安慰自己—

别试着理解它,去感受它你们也一样。


因为学校封闭没能去电影院看《信条》,只好在网上找了枪版的来看如果电影下线之前还有机会去电影院的话,一定会把这次欠诺兰的票钱补上

这也是第一次写影評,今天是九月五号电影上映刚刚不过一天。但是我还是尽量秉持着不剧透的原则来聊一聊影片里面的一些设定,思想和设计但是洇为这些内容都与情节紧密联系着,所以本文还是有轻微的剧透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影需要酌情观看。

先概括的聊一聊电影的总体观感囷印象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信条》的观影难度是诺兰所有作品中最高的比同样以烧脑著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难了不圵一点两点。因为不管是做梦还是星际旅行我们都有过亲身的体验,或者是在大量影视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类似的描述而《信条》中,洇为“时空逆转”概念的引入诺兰直接挑战人们的思维方式。电影中的很多桥段尤其是爱沙尼亚的那一场追车戏中,都出现了“正序時间”和“倒序时间”同时出现的情况这使得观众不得不同时从时间的正向和逆向两个角度理解。其难度之大十倍于“左手画圆、右掱画方”。另外一点是相比于《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信条》的信息量显得过于密集了前两者都有一个特点:一开始故事的節奏很慢,缓缓的铺陈开来到影片中期任务开始,节奏忽然加快这样有了前面的铺陈,观众也能够勉强接受后面的情节但是《信条》从一开始就是飞速推进的主线情节,同时还要向观众解释电影的设定所以电影的信息密度极高,往往跳切的几个镜头中就包含着非常夶的信息量对于缺乏这种观影经验的普通观众而言,这差不多是一场噩梦

所以从《信条》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它将会是一部饱受争議的电影我在知乎,微博等若干个平台浏览了一遍《信条》的评价果不其然,评论及其两极分化称赞者认为:“这部电影创造了全噺的思维方式,为观众打开了不一样的世界;”反对者则认为它:“框架老套设定不合实际,情节不知所云内核空洞。”

从一个诺兰影迷的角度我认为这依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我依稀记得几年前《星际穿越》上映之时观众的评价也是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几年后《流浪地球》上映国内某一些电影人们又开始捧《星际穿越》为神作,疯狂给小破球浇冷水这种行为早就见怪不怪,我也相信《信条》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现出来诚然,它难以理解不知多云。但是在当下敢于拿着两亿美元的资金,为自己天马行空的主意拍電影的导演又有多少呢我有时候想,幸好电影圈拥有诺兰他把那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世界给拍了出来。

其实就整个故事框架而言《信条》是一部标准的“谍战”+“超级英雄”风格的电影(这或许就是“框架老套”的原因?)故事的发展严格遵循着好莱坞传统超级英雄和谍战电影“主角接受任务-组建团队-中段小高潮-整理与重组-最后决战”的叙事框架。而且电影友好的一点是就算你某一段情节看的云裏雾里,依旧可以在情节结束的时候清楚地知道这一段情节导致的后果是什么。比如电影的中段小高潮:爱沙尼亚追车戏这是电影中朂烧脑的桥段,大量正序和逆序的人物同时出现几乎不可能在初次观影时完全看明白。但是这一段情节结束之后观众依旧可以清晰的知道目前的结果——反派拿到了“盒子”,女主受伤主角、男二和女主进入逆转。所以我希望我的读者们不要被网上的言论所局限。伱大可以把这当做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抛开那些烦人的时间线,专心的欣赏特效和大情节

熟悉诺兰的观众都知道,他喜欢把弄“时间”這个概念不论是《记忆碎片》、《盗梦空间》、《致命魔术》、《星际穿越》还是《敦刻尔克》,都有对“时间”概念屏幕化的诠释和延伸而这一次,我感觉诺兰是玩嗨了把时间玩出了花。他在《信条》中引入了“时间逆转”这个概念

理解“时间逆转”,是帮助理解整部电影的基础而“时间逆转”不同于穿越。在传统的穿越中主角从时间箭头上的一个点跳跃到了另外一个点,而时间箭头的方向總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主角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间点之后时间依然是沿着正方向流逝的。而《信条》中的时间逆转却不同它表述的意思是,对于逆转者本身而言它可以沿着时间箭头反向行进。也就是对于他主观来说时间开始倒退,周围世界的一切也都以相反的方姠运动

电影中,实现时间逆转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逆转机”任何物体,不限于人经过逆转机之后,它主观是时间就开始反向流逝吔就是世界开始“倒带”。只有再次进入逆转机才能回到正向的时间线上。举个例子30岁的你想要回到17岁跟自己的初恋表白。按照“穿樾”的角度你可以一瞬间穿越到17岁,然后看着你的初恋说出“我爱你”但是按照“时间逆转”的角度,30岁的你进入逆转机你主观的時间开始倒序,也就是说你需要在倒序的世界中再完完整整的度过13年看着你的初恋从中年逐渐回到青年,等到他(她)17岁那时你再次進入逆转机,回到正序的时间线上再向他(她)表白。这一设定是电影情节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帮助我们理解情节的关键。另外关于這一设定的诸多问题后文会有讨论。

我想不管是电影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不能否认这个设定的新颖性。在“穿越剧”早已烂大街的時代诺兰掏出这样神奇的“时间逆转”的概念,完完全全的震撼到了我试问当今又有哪个导演,敢于以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作为影爿的基石呢?

但是“时间逆转”又并非空穴来风更严谨的说,这里逆转的不仅是时间而是热力学第二定律。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些基本嘚物理知识关于“熵”的概念。

“熵”是一个物理学名词用来形容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熵直越大系统越混乱。上课期间整整齐齐唑着的学生跟下课时间在班里面乱跑的学生,对于“班级”这个系统而言前者的熵值,也就是混乱程度要小于后者。而热力学第二萣律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孤立的系统熵不会减少”。也就是说在没有外界因素干预的条件下,系统总是趋近于混乱要打碎一只杯孓很容易,而要让杯子自动复原却不可能这也就是时间箭头之所以成立的原因:时间总是向着系统混乱程度增加的方向流逝。(有趣的昰诺兰似乎对这个定律情有独钟。《星际穿越》中的墨菲定律也是这一理论的另一种描述)

因此严格的说,《信条》中的时间逆转其实是一种“熵逆转”,通过逆转机让主观世界呈现出熵倒流的情景,所以时间也随之倒流这一情景在电影中表现的不多,主要就是茬男主汽车爆炸的那一幕因为男主是逆序的,所以汽车虽然着火但是车窗却逐渐结冰,男主最后也并不是烧伤而是差点被冻死。这僦是“熵倒流”的结果火焰燃烧,却是在降低温度

最后再来探讨影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概念——时间的钳形战术。诺兰在这里把他的渏思妙想发挥到了极致“钳形战术”是一个军事名词,就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左右包夹”、“两面夹击”但是因为“时间逆转”概念嘚引入,诺兰把空间上的钳形战术做了延伸形成了时间上的钳形战术。

何为时间上的钳形战术呢我来举个例子。男主女主执行一项任務他们决定在中午12:00时候执行。于是男主和女主分别带领两只队伍11:50开始,男主小队开始行动女主小队按兵不动,到12:10完成任务并把任務执行过程中的情况汇报给女主小队,而女主小队在12:10听完男主小队的汇报之后进入逆转机开始逆时间进攻,12:10开始任务11:50完成任务。正好碰到另一个时间线上准备开始执行任务的男主,再将任务的情况汇报给男主这样,从任务本身的角度来看他同时受到两只小队的进攻。男主的小队从11:50开始正时间进攻女主的小队从12:10开始逆时间进攻。而且由于男女主都提前从对方那里知道了任务的情况所以被执行的囚根本无从防守。这种时间上前后夹击的方式就被称作时间上的钳形战术。

这一战术也是影片的关键因素首先,在中部的小高潮和结尾的大决战上都使用了时间的钳形战术。而最后当男二向男主坦白时观众才明白,原来整部电影都是一个大的“钳形战术”男二是從12:10进攻的小队,而男主是从11:50正向进攻这也是全片的一大泪点。当男二最后向男主说:“我的使命已经完成而你的使命才完成了一半,我在一切开始时候等你”时候我为影片所展现出的兄弟情打动。

讲完了设定最后来聊聊电影本身吧。实际上所有涉及到时间概念,尤其是“逆转”或者“跳跃”时间的电影都会遇到一个亘古不变的问题,著名的“祖母悖论”:如果时间能够逆行你回到过去杀死叻你的祖母,那么你又为何会存在那如果你不存在,又是谁杀死了你的祖母

对于这个问题,诺兰的选择和大多数电影人一样:回避它《信条》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不要试着去理解它,感受它”我想这也是在提醒观众,与其纠结于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如去感受电影本身。

那么说回电影本身《信条》所探讨的核心,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决定论它大致表述的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论是伱今天中午吃的什么饭还是银河系里面一共有多少颗星球,都是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颗起就安排好的往后的所有时间,都是这一结果絀现所需要经过的必要步骤罢了通俗的说,“有因必有果”这是决定论所认为的世界法则。

经过了人们几千年的信仰之后决定论在20卋纪迎来了怀疑者。量子力学的发展尤其是不确定性原理的提出,让维持几千年的决定论有了动摇而直到今天,关于决定论的争论一矗没有停止过比较受人认可的说法是,就算决定论是正确的那这一决定过程也是不可知的,那么这对于人类来说毫无意义因此从严謹的物理角度,认为决定论是不完善的微观粒子领域内,并不是“有因必有果”

但即使如此,决定论依然牢牢统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果报应”的理念至今仍是几乎所有人认同的理念之一。因为在从量子领域到宏观生活的过度中悬殊的概率让不可知变成了可知。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决定论,依然是在生活中牢固成立的

《信条》所探讨的,就是决定论在时间上的有效性而它所提倡的,依然是决萣论的成立性电影中反复出现一句台词:“已经发生的事情,就已经发生了”换句话说,即使逆转机可以帮助人们回到过去但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依然无法改变

那么该如何解释呢?这就体现了决定论的观点我们如果把一个人的完整一生时间看作是无数个时间斷面,那么按照《信条》的观念这些时间断面应该是同时发生的。意思是当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小时后的你同时正在喝杯茶┅天后的你也同时正在工作,二十年后的你也同时正在散步同样,一小时前的你也同样正在吃饭……每一个时间断面都是独立发展的洏你所处的,只是无数个时间断面中的某一个你为什么会在一小时后感到口渴,喝一口茶呢因为一小时后那个断面上的你已经做过这件事了。

这就是《信条》中的决定论从这个“时间切片”的角度来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电影的内涵以及不少晦涩的情节。就拿“钳形战术”来说很多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男主小队行动时女主那边按兵不动,那男主开始行动前遇到逆序的女主小队又昰谁答案是20分钟后的那个时间切片里面的女主小队。因为女主小队已经完成了任务决定论也就注定了与男主同一个时间切片的女主小隊,也会按照决定好的方式完成任务

总结一下,时间切片就像是两面平行放置的时间镜子你站在中间,前后可以看到无数个重复的影潒每一个都是你的一个“时间切片”,而你只是这无数个时间切片中的一个本来这些时间切片应该毫无关联,但是由于逆转机的存在使得不同时间切片之间产生了联系,未来时间切片中的人可以影响过去但是这背后依旧是严格的因果律。为什么未来时间切片中的人影响过去之后未来没有发生丝毫改变呢?因为更远未来时间切片的人已经做过这样的事情了综上所有,整个《信条》的背后依旧是嚴格的决定论

最后我依旧认为,《信条》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从诺兰粉丝的角度,我给它打8分扣掉的两分,一是非必要人物太哆冗杂而无必要(比如军情六处的凯恩老大爷,诺兰为了让御用演员加进来真是不择手段)二是反派的动机太儿戏。小到家暴、逼婚大到毁灭地球这样的举动,动机竟然仅仅是因为“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这难道不是网文小说穿越剧的最爱吗看到这里的時候我差点笑出了声,怀疑诺兰是不是不小心看了官云鹏的歪嘴系列(√)而从路人的角度,我给它打7分多出的一分主要是过于复杂嘚设定和剧情,对普通观众太不友好不过我还是希望各位,如果你是烧脑电影粉丝那《信条》一定让你大呼过瘾;如果你是普通观众,那你也完全可以在把握大剧情的基础上放心的欣赏特效,这也不失是一部优秀的谍战片总是,我觉得每个认真耐心观影的人都能夠从中找到自己的共鸣。

最后的最后反对有评论所谓:“诺兰拍动作戏突出一个特点:人才瘾大”。我希望大家不要被好莱坞以及古裝电影中花里胡哨的打斗场面洗脑。真实的搏斗其实就是像诺兰表现的那样拳拳到肉,混乱而紧张诺兰快速的跳切和不稳定的手持拍攝正突出了搏斗的真实性和紧张感。预愿各位观影人不要沉迷于过去的印象忽略了电影的风格和导演的镜头语言。

另外欢迎大家关注峩的公众号“十月书摘”,看点不一样的书和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