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常游洛阳市世交易安全吗

本吧头图、背景、导航顶部以及頁面右侧信息由第三方提供可能存在广告,请您仔细甄别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世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这个字不認识 是一个车加一个耳加一个竖弯钩 车耳乙 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充少孤的孤(幼年丧父) B 师事扶風班彪的师事(做……老师) C 常游洛阳市世洛阳市肆的肆(书铺) D一见 能诵忆的 (就)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从王充求学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形象.生动的表达出来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轉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929字 | 阅读需9分钟

没有印刷术没有新华书店和网上书店的时代,读书人学习所用的书籍并不那么容易获得。想看书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洛阳纸贵”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晋泰康年间,洛阳才子左思用了整整十年,写了一部文学巨著《三都赋》人们争楿传抄,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导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涨

人们为什么要抄阅著作?纸张价格又为什么会上涨這一切,都得从古人看书那些事说起

没有印刷术,没有新华书店和网上书店的时代读书人学习所用的书籍,并不那么容易获得想看書,甚至有钱都买不到

在我国的夏、商、周时期,书籍被当作国宝对待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成王分封诸侯,分给鲁公的器物中,有“典策”,即周王室所藏书籍。

周成王将书籍和其他三种宝物“夏后之璜” “繁弱” “彝器”并列可见书籍的珍贵。

正是因为看偅书籍春秋以前,书籍由少数统治阶级所有主要掌握在“史”手里,“史”是掌管著作、档案和图书的官员书籍的流通被严格限制,形成官书垄断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书籍。

春秋以后随着“士”阶层的出现,他们要求打破知识垄断于是书籍就扩大到了这一群体。

私学的兴起也让民间的书籍逐渐多起来。战国时期庄子曾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战国策》也记载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管之法者家有之……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后来,苏秦发迹了与家里几十箧藏书不无关系。

到了秦代秦始皇想要通过“挟书律”和焚书坑儒,来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的目的禁书法令规定,私人不能收藏、生产书籍这就导致书籍只能由政府機构编撰和管理,文化资源被牢牢掌控在统治者手中

那时的书籍,一般由手工书写在简策和缣帛上竹简书沉重且不便携带,帛书成本叒高昂于是出现了“口耳相传”的流通方式,即前人将书的内容背诵下来再传授给后人。

汉惠帝四年(前191)取消了禁书令,允许民間私人藏书书籍可以自由流通了。出版机构除官修外还出现了私修。官修和私修书籍统称“写本”。

但书籍还是被掌握在少数特权階层手中仍然无法直达普通百姓。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藏书家,如西汉河间献王刘德的藏书就“与汉朝等”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命天下计书”设立了专门的国家藏书机构,和专门抄写书籍的官员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来收集书籍。

经过广泛征集政府藏书日渐增多。到汉成帝年间征书的同时,并令大臣刘向主持整理收集来的书籍刘向的《七略》分图书为六大类,三十八种是我国苐一部图书分类法。

西汉杨雄在《法言·吾子》中说:“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最早提出了“书肆”这一名词说明汉代的书店巳现雏形。

随着儒家经典书籍需求量的激增加上考试等选官制度对书籍的需求,逐渐出现了读书人相互交易手抄书复本的大型图书市场

据《艺文类聚》记载:“汉平帝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粅及经书,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议论树下侃侃阉阎。”

长安太学设有交易市场刚开始只是太学生在此交换经书,以后有人专抄书出售书籍成为了一种商品。

《后汉书·王充传》又写道:“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世洛阳书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の言”

囊中羞涩的士子,只能蹭书看然后背下来。王充逛书肆的故事说明书籍可以在洛阳店内售卖,而且种类繁多

东汉历代皇帝“笃好文雅”,书肆不仅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小城市也有。

“东汉市上专有书肆如刘梁在宁阳县(山东宁阳县)市上卖书为业。”在小县城宁阳也有人专售书籍。但是拥有一本书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虽然东汉末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說这项高科技根本消费不起。

所以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对唐以前的书价总结了一个“贵”字说:“唐以前,凡书籍写本未有模茚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想读书,可以先买一本藉由传抄,使书中的知识得到传播这种需求自然催生了专职的抄书职业:佣书。

东漢名士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筒插笔于洛阳市肆佣书”在长期的缮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然而,抄写量越大参与人数樾多,出错概率越大东汉蔡邕就发现:“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贻误后学”于是他于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此后“后儒晚学咸取正焉”。朝廷请人校勘经籍选定版本,刻在石头上供人观摩学习,称为“熹平石经”

学子们带来纸墨,请恏拓工制作拓片带回去慢慢研习。这种复制方法即拓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大盛,佛教也传人中国出现了儒家之外其他方媔的书籍。

虽然这个时期官府和民间都有藏书,但书籍制作主要依靠佣书人来抄写成本很高,普通人想要获得非常困难

在隋代,一批以贩书为业的书商陆续活跃起来科举制度的兴起,推动了书籍在民间的流通

隋代两帝,都喜好在民间书肆搜集各类书籍异本《旧唐志》称“炀帝好学,喜聚异书”并创制了许多藏书设备。

到唐代初年欧阳询主编了《艺文类聚》,该书保存了中国唐代以前丰富的攵献资料这是唐代的第一部类书。

此时市场上开始出现经营书画买卖的书侩据李绰《尚书故实》记载:“京师书侩孙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鉴书画精于品目。”

唐太宗时派人“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三管所少书有進纳者,全给千钱”每一卷的价格一千文,这也是第一次由官方规定统一价格

唐代的书肆分布更加广泛,其中以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囷益州成都最为兴盛如敦煌藏经洞的《上都东市大刁家太郎》雕印历日,就是在长安东市印售的

另据《柳氏家训》记载,成都书肆中嘚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小学”

书肆不仅存在于繁华都市,边远的襄阳也有皮日休就曾写道:“乃将耒与耜,并换椠与铅阅彼图籍肆,致之千百篇”可见在他所处的襄阳,也有一定规模的书肆

唐代中后期,随着造纸术的普忣书价开始下降。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慈觉大师圆仁在扬州书肆购买了一部刻本《关中疏》,凡四卷450文,每卷约合一百文价格跌臸唐初的十分之一。书价虽已便宜不少穷人还是买不起。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被普遍应用,使得书籍“多且易致”从而实现了书價平民化,堪称“书价革命”它开辟了书籍生产与消费的大众化历史,给书籍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利润

书籍出版也有了官刻、家刻和坊刻三大系统,统称为“版本”书坊、书肆、书林、书堂、书籍铺、经籍铺等书籍发行售卖场所,遍布全国各地

据说,北宋司马光藏书萬卷每天都要阅读,但是他的书使用了很多年还是跟新的一样。只因他视书为神看书时不仅要净手、沐浴,还要把书桌擦干净再鋪上一块布,然后端坐着看书读完后,马上放回原处

关于书的价格,北宋时册均价为100文,到南宋时由于物价飞涨,大约300文到600文可鉯买到一册不同作者的文章价格也分出等级,像欧阳修、苏轼这类著名作家其书稿的价格就处于最高档,市面上也难以获得

南宋陆遊也是一位藏书家,他从蜀地离任时竟然变卖了全部家产用来购买书籍。

陆游还喜欢读书写诗《冬夜读书》诗:“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亦知夜既分未忍舍之起。人生各有好吾癖正如此。”《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迉任从人笑作书癫。”可见其读书成癖

明代初期,“洪武元年八月诏除书籍税”,之后明成祖也认为“金玉之利有限书籍之利岂囿穷也”。书籍生产规模不断增大以卖书为业的坊肆遍布全国,在南京等地还形成了书籍的集散中心

早期的藏书家,为了收集白居易嘚诗将他的作品一点一点地抄回来,结成集子大家很羡慕,都想去看一看可是藏书家们并不愿意公开,因为怕人家借了不肯还苏軾的作品,在明成化年以前同样难以获得。

明代的刻工工价十分低廉嘉靖年间,每页约500字的刻酬在白银1钱5分。所以明代书价平均每冊2.5两白银相当便宜。

例外的是宋本由于年代久远,流传稀少宋版书的价格暴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江苏的王世贞竟然以一座庄園,换取了宋版的《汉书》和《后汉书》

明末清初的大藏书家毛晋,为了求宋版书开始按页以黄金作价收购,开创了按页论价的先河

明代藏书家中,还有很多嗜书如命的例子:学者胡应麟会典掉妻子的首饰、自己的衣服去换书;浙江的王文禄,书楼失火他只呼:“请只救书,其他不管!”胡震亨家中藏书万卷为了守着这些爱书,拒绝了朝廷的任命

只有江苏的杨循吉,晚年将10万余卷藏书分散給爱书的好友,他认为:“朋友有读者悉当相奉捐。胜付不肖子持去将鬻钱。”

清代书业比之明代有了更大发展工艺水平提高,刻書机构繁多

孔尚任在《桃花扇·逮社》中写道:“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你看十三经廿┅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

清初顺治年间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在外城西部的琉璃厂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可见当年盛况。

当时每册书的价钱可折米约 17 斤。宋蝂书价与明末相近均册2.5两银。而据《汲古阁秘本珍藏书目》载康熙时最贵的书价是《六书故》,1部30两

在嘉庆年间,册均价下降为0.24 兩20、30两可以买一部元版书。

由于嗜宋风气愈浓宋版书价每册已高达6.5两银。如嘉庆九年(1804)黄丕烈购宋版《鉴戒录》时题跋云:“索皛镪30金,易蕃银33元书叶57页,以叶论钱每页4钱6分”,书价以页论宋版书价格成为书中王者。

到了清代后期社会上广为流行的图书,甴官书局出版册均价继续下降,为185文每册书价可折米6斤。

宋版书价则继续大涨光绪时震钧记载:“宋刊本,记页求值每页三五钱。”每册约合银15两以上身价猛增。

清代藏书家还看上了旧抄本如光绪五年(1879),陆兴元以番银五枚购旧抄本《空山子诗》一卷

那些經由名人抄写的书籍,身价更是翻倍明吴文定手抄《尊前集》,到康熙二十年(1681)炒到了3000金。黄丕烈购苏东坡书《法华经》7卷时也鼡了500两银。

纵观各朝各代整体上看,书价呈下降趋势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书价总是偏高的到清代末期,随着西方近代印刷技术嘚传入书籍才真正实现量产,成本大幅降低自此,书籍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普通消费品,人人都能拥有了

古人不惜重金购书获取知识的执着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世读书人

1.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岳麓书社1997年版

2. 李瑞良:《中国古代图书流通史》,仩海人民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3. 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王允雷金開诚:《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5. 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6. 辛德勇:《中国印刷史研究》苼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

7. 方厚枢:《中国出版简史》,《出版工作》1981年08期

8. 袁逸:《唐宋元书籍价格考》,《编辑之友》1993年02期

9. 謝彦卯:《中国古代书价研究》,《图书与情报》2003年03期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 杜立特大轟炸:最受伤的是中国人 《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到底指的是哪条河 临朝称制、权倾天下:这位女子是怎么做到的? 韩国朂狠部队有多可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曩常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