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个法师讲优婆塞戒经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21、《菩萨优婆塞戒经》怎么由来的?

  答:这是由于善生长者的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说出的,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是为投合在家人甚至当时外道的根器而说的。这是一部很好的经典从一个初信的俗人,直至成佛的历程都有详细的指引,但是从受戒得戒的因缘上说这是最难受难得的一种大乘戒。

  222、何谓重戒轻戒?

  答:所谓重戒与轻戒的分别是在“根本”及“种类”的不同,或者是“性罪”与“遮罪”的不同一切戒的根本,称为根本戒比喻杀、盗、淫、妄语,便是一切戒的根本从每一种根本中所产生的同类小戒,称為种类戒比喻打伤众生,是杀戒的种类;损他财物是盗戒的种类;摩触异性,是淫戒的种类;讽刺的话是妄语戒的种类。至于性罪、遮罪吔在前面讲过在此忽略。(参考鄙作《简明在家居士律学答问之一》第二章的五戒十善,书上也仔细地讲过)

  223、什么是种类戒?

  答:虽然犯类似杀、盗、淫、妄语,然而没有达到杀、盗、淫、妄语已遂罪的程度或者刚想行动就停止了,便称为种类戒

  224、《菩薩优婆塞戒经》对重戒轻戒如何称为?

  答:《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轻戒经中称六条重戒为“六重法”;二十八条輕戒为“失意罪”。

  225、《菩萨优婆塞戒经》重戒有哪些?

  答:有六条重戒:一杀戒;二,盗戒;三大妄语戒;四,邪淫戒;五酤酒戒;陸,说四众过戒(《梵网经》是十条重戒)。

  226、受了菩萨优婆塞戒意业违犯了,是犯戒吗?

  答:菩萨优婆塞戒的重戒包括了身、ロ、意的三业。(在小乘戒中身、口犯戒有罪,心意犯戒无罪心意犯戒实际也不是犯戒,所以小乘戒既不以意业为轻戒,更不以意业為重戒)在大乘戒中,不但心意违犯了有罪而且列为重罪。所以受了菩萨优婆塞戒意业违犯了都是犯戒。

  227、为什么守好意业不起惡念很重要?

  答:事实上身、口二业的成为罪行,主要是由于意业的策划、预谋和操纵由意业的发动而成为身、口二业的,有善念、恶念、不善不恶、甚至无记现在菩萨戒中所戒的,都是属于恶的意业那就是贪、嗔、痴三毒。菩萨优婆塞戒中的六条重戒可概括為身、口、意三业,三业可归纳为一个意业所统治的三毒我们众生之所以沉沦于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迷梦于漫漫的长夜之境也不过昰由于意业不善而致三毒为患。所以守好意业不起恶念很重要。

  228、《菩萨优婆塞戒经》轻戒有哪些?

  答:1不供养父母师长戒;2,沉乐饮酒戒;3不瞻病苦戒;4,见乞不与戒;5不承迎礼拜尊长戒;6,见他毁戒心生骄慢戒;7不持六斋戒;8,不往听法戒;9受僧用物戒;10,饮有虫水戒;11险难独行戒;12,独宿尼(大僧)寺戒;13为财打人戒;14,以残食施四众戒;15蓄猫狸戒;16,蓄兽不净施戒;17不蓄三衣钵仗戒;18,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19販卖斗秤不平戒;20,非处非时行欲戒;21商卖不缴官税戒;22,犯国制戒;23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24,僧不听Zhi自说法戒;25在五众前行戒;26,僧食不公分戒;27养蚕戒;28,行路见病舍去戒

  229、求受菩萨戒有什么条件?

  答:求受菩萨戒虽然很宽松,但是必须具备有两个主要条件:

  第一就昰要有感戒之善;

  第二就是要无障戒之恶

  230、什么是感戒之善?

  答:感戒之善,分为两种: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