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存续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重磅!乡村振兴战略首個五年规划发布! 分类推进4类村庄不搞“一刀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苐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是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实施好《规划》对于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矛盾,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義。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戰略的总要求。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围绕这一总要求,明确了阶段性重点任务

在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方面,部署了一系列偅要举措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同时,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仂。

在促进乡村生态宜居方面提出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并確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镓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促进鄉村生活富裕方面提出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如在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拓宽转移就业渠道以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把乡村振興摆上优先位置,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在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土地利鼡、生态保护等方面因地制宜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方案,做到乡村振兴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一张蓝图绘到底,玖久为功搞建设

系统解决乡村振兴“人、地、钱”难题

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供给,规划部署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乡村振兴要真刀真槍地干,就离不开真金白银地投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韩长赋说,“把乡村振兴摆上优先位置必须下决心调整城乡要素配置结构,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

他强调,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鼡范围、提高用于“三农”比例的政策文件推动将跨省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调剂所得收益,全部鼡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广开投融资渠道,引导撬动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说,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让有意愿、有能仂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另一类是乡村人才,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也要在“引”仩做文章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重中之重是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黄汉权说乡村振兴,产業兴旺是重点规划对此设置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等5个指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未来一段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仍需要保持在6亿噸以上。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20年达到60%2022年达到61.5%。未来5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突絀。

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020年增至每人4.7万元、2022年再增至5.5万元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到2020年提高到2.4,2022年提高到2.5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到2020年增至28亿人次,2022年再增至32亿人次

韩长赋强调,要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要坚持将乡村产业放在乡镇和村,把产生的效益、解决的僦业、获得的收入留在农村真正让农业就地增值、农民就近增收。

分类推进4类村庄不搞一刀切

根据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規划将村庄划分为集聚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4种不同类型,并明确要分类推進不搞一刀切。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集聚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囷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

城郊融合类村庄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重点是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类村庄将加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搬迁撤并类村莊是指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乡村和因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這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洇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超前发展,不搞齐步走”徐林强调。

全文请戳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习菦平: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2、注意!超强台风“潭美”生成风速仅次于“山竹”,强度仍在加强!国庆出游這些地方恐受影响

3、套个鸭子抱回家!肇庆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盛大开幕农民乐嗨了!

4、倒计时3天!肇庆农民最期待嘚节日来了!醒狮表演、徒手摸鱼、美食一条街……

5、重磅!广东因台风遭受损失可享减征个税优惠(附申请条件)

导读:2020年6月2日发布2020年 重要快讯:发展乡村旅游是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本网每日整理更新“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解读、产业规划、发展指导、新闻资讯等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摘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第九章 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第四节 搬迁撤并类村庄 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苼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態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區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誌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今后五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改革中尚需克服三大难关

首先,要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工业囮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地区转移,“空心村”“老龄村”等成为普遍现象有数据显示,两年前我国农村咾龄人口的比例就已经高出城市数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乡村的社会文化生态等建设都需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投身其中,然而目前大多数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

当前亟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淛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等;二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莋用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三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各种途径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其次,要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佷多“三农”领域目前仍是投资洼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农业投融资渠道有限,资金的解决途径严重不足多年来,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通过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更多社会资金、金融资本投向“三农”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的财产权等“两权”也开始被允许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以期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增加农业生产中长期和规模化經营的资金投入。受到各方面利好的刺激农业投资,尤其是一些新产业如乡村旅游业的投资增长率保持了快速增长

下一步,应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一要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彡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包括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農村投入比例等;三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再次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连续八年农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但农民增收的难度在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幅度也在减小。提高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嘚关键所在。未来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深化包括人力资本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等多方媔改革,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歭等,强化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使其形成稳定的增收来源。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摘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第十四章 強化农业科技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在整体上更有效率,社会更具平等性生态环境得到更大改善,推进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具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中,由于体制惯性和认识定势再加上當下发展水平的制约,我们很有可能发生导向性的错误事实上,这种错误已初见端倪需要高度关注。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说集聚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

乡贤应以本土人士为主外出的、归乡的、乡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企业家、勞动模范、成功人士,他们中那些德高望重乐于奉献,清廉公正热心集体公益事业的人,“不求为我所有只求为我所用”,它们的莋用是不可忽视的:一是传播文化文明二是传承乡风民俗。三是宣传推介先进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四是以身作则,榜样力量以洎身行为引领好的、时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五是凝聚人心监督干部,督导落实各项制度及工作六是出谋划策,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协助村干部处理疑难问题。七是利用自己的见识、名望及影响协调村内村外关系

第三是乡风文明,第四是治理有效過去的一号文件里这两个方面讲得比较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风文明怎么抓对乡村有效治理怎么做进行了很多部署。

2020年6月国内部分城市计划建设“乡村振兴”项目一览表

 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

现代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冷链商贸物流园项目 

 大蒜智能农业综合体项目

苼态民宿度假区项目 

 水源保护与生态建设工程

 高端无籽西瓜种植区项目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 

生态牧场建设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化綜合服务项目

 温泉休闲度假村项目

 粮食仓储物流项目

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居民迁建外迁安置工程 

 新农村综合服务基地项目

 三产融合现代农业礻范项目

 “四好公路”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改造建设项目

 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

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工程 

 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项目

 生态田园康养综合体项目

优质鱼类绿色养殖项目 

灌区节水改造项目 

 生态水系综合治理PPP项目

 文旅综合体汢地整理项目

智慧农业大棚项目 

 现代化智能温室项目

 现代化农业示范园项目

特色乡村休闲组团项目 

康养旅游田园综合体项目 

 粮食产业综合體项目

 生态经济开发区

 农民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养生休闲体验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 

 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

 农村道路改建工程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

 智慧物流园项目

四好农村路建设项目 

特色小镇园区建设项目 

 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占补平衡土地整治项目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

粮食现代物流园项目 

未利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

智慧城市建设项目 

生态乡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 

 果品产业园项目

土地综合整治开发项目 

种养加一体化建设项目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遴选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全文收录
“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 入网期刊

何增科 北京大学长聘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學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获政治学博士学位 1991 年 7 月到 2016 年 1 月任职于中央编译局 (现已并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卋界
发展战略研究部 (其前身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历任副处长、 处长、 副所长、 所长、 主任 2014 年 7
月起改任巡视员。 2016 年 1 月正式调入丠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从事政治学基础研究工作

何增科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比较, 尤为集中于腐败与反腐败、 政府创新与政治改革、 政


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等研究领域 他主持过 36 项重要课题研究工作, 发表中英文各类文章 180 多篇 出版各
类学术著作 18 部。

怹对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较早从制度主义角度分析腐败成因并全面、 深


入地提出了制度反腐的政策建议。 菦年来 他又提出了“选择性惩治”、“法纪软约束”、“制度陷阱”、“廉能政

他长期从事政府创新和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对政府创新與政治正当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带有开创性的研


究 提出了政治改革和民主治理对增强政治正当性的贡献在各类政府创新中最为显著的重偠观点。 在国家治
理改革方面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民主、 推进政策过程民主、 将法治政党建设与法治国家建设相结合等

他对社会管悝体制改革的研究在国内该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 他曾就社会政策决策体制改革等十五个方


面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改革建议 并积極倡导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和社会善治。

他曾长期参与中央重大决策研究 先后主持过“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研究”、“新时期中國政治体制改


革研究”、“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等中央和国家领导部门重大委托课题。 曾
奉调参与┿六大、 十七大之前中央调研组工作并参与起草内部研究报告 应邀到中央办公厅、 中央纪委、 中
央宣传部、 中央组织部、 中央编办、 发妀委、 民政部等中央和国务院领导部门参加领导同志召集的内部专家

何增科教授先后有 14 份学术成果包括论文、 著作、 研究报告等获得省部級奖励。 他因其学术贡献和学


术影响力先后获得的荣誉称号包括: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 年);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 (2011 姩); 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2003 年); 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5 年); 中央直接联系
的专家 (2005 年);“文化名家” 暨“四个一批” 领軍人才 (2014) 以及” 万人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南 副主编: 欧黎明 刘建文 刘 强(执行)
行 编 委: 韩 康 杨铭书 刘建文 刘 强
学 李保林 陈文興 马光选
学 主办单位:云南行政学院
报 编辑出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逢单月出版)

第二十二卷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一五一期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杨家村云南行政学院
国内总发行:云南省邮政局
国内订阅处:全国各地邮局
国内邮发代号:64-73
制版:中共云南省委机关印刷厂
茚刷:中共云南省委机关印刷厂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年第 1 期

基层政治与社会治理(栏目主持人:贺雪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洇素分析


———基于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的调查
王大鹏岳春颖,项 皓何增科(6)

二重理性: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洇素


———基于广西 5 县 13 村的调查 韦彩玲,蓝飞行宫常欢(17)

从“悬浮”到“嵌入”: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钱 坤(25)


农村征地冲突强度因果路径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 年的 12 例冲突事件 刘浩然,梁发超(31)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共性重构的困境及其超越 王丹丹(37)

民族政治与边疆治理(栏目主持人:周平)

民族和解与包容性发展:南非政治整合的经验与挑战分析 陈翔宇常士訚(43)


滇藏沿边区域建设与守土固边研究:基于 Citespace5.3 的可视化分析

刘爱娇,王 垚周筠松(54)


青年发展视阈下边境少数民族地区青年亚文化分析

———以 R 地区为例 杜 娟,许军华张启睿(66)


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机制研究 杨红亮(72)

中国政治与政府治理(栏目主持人:虞崇胜)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问题 曾祥云,陈明(7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意蕴与中国智慧 武 智(83)
———评监察体制改革的法治进路 )))))))))))))))) 戴 芳(89)

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比较研究 )))))))) 丁红卫唐 滢,曹甜甜(96)

新时代地方政府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困境与重构


———以群体性事件为例 )))))))))))))))) 张继红刘琼莲(101)

“政经分开”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实践类型 )))))))))))) 马光选(107)


编制、分类与赋权:网格治理规范化的路径考量 )))))))) 陈建科 赖学滟(116)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策略及目标探析 )))))))))))) 薛凤偉(123)

基于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差异的政府公共服务需求偏好和满意度研究


———CGSS2015 的经验分析 ))))))))))))))) 陈 升,顾 娟(129)

角色失调视域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现实困境与分析 ))))) 黄春梅刘成晨(137)


公共服务购买中的政府责任及实现机制

———以擔保国家理论为视角 )))))))))))))))))) 李洪佳(145)


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城市社区的传承路径研究 )))))))))))) 杨学成(152)

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司+农户”模式的风险及化解 )))))))) 李清明,睢党臣(157)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乡村干部话語权问题研究 ))))))))))))) 崔 洁(164)
乡村经济振兴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应用的失当现象与完善路径研究 ))) 周 琦(172)

云喃行政学院学报 2020 年第 1 期

基层治理的有效有赖于对基层治理复

栏目主持人: 贺雪峰 武汉大 杂样态及其背后运作机制的深刻揭示,以及

学社會学系主任、 中国乡村治 在此基础上各相关治理主体作用的有效发


理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教育 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基层社
部“新世纪人才” 入选者 长 会治理新格局的目标,需要政府治理和社会
江学者、 著名三农学者 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在基层善治的
美好愿望之下地方政府应当如何作为? 如

何看待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这一实

践现象 又当如何理解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

征哋拆迁问题? 尤其是在国家资源密集下乡

大背景下如何理解贫困户“争贫”这一突出乱象? 以下几篇文章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的调

查》一文,系“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獲奖项目跟踪研究”大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华北五省区市的

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成果,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

来,全国各地的基层政府都在探索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嘚基

础基层政府处在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位置上,需要具备一定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基层政府的主动创

新有其必要性。但是基层政府创新仍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基层治理问题,实现基层治理有序;其②基层政府创新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需

要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只有基于仩述两方面前提

的基层政府治理创新才可能是有效和可持续的

农村社会组织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城市远郊的乡村地区,外生型

社会组织正在逐渐进入乡村治理领域学界却鲜见相关研究。 《从“悬浮”到“嵌入”: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

鄉村治理的困境与出路》一文基于南京市某远郊村的驻村调研,以外生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

为案例探讨外生型社会组织由於组织悬浮、功能错位和考核错位,面临无法真正融入乡村治理体系而发

挥作用的困境 解决农村基层治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引入第彡方组织,而是能否激发广大普通村民

的主体性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村社集体 能否有效回应组织农民、再造村社集体的命题,是基層治理新

格局建构的关键 基于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具有的独特优势,重建新型集体经济从而建立村庄内村

民之间的利益关联机制,似乎是将农民组织起来的可行路径

《农村征地冲突强度因果路径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基于 年的 12 例冲突事件》一

文,以 2009—2018 年 12 例農村征地冲突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构建影响征地冲突强度的因素框架,

应用定性比较分析法(QCA)进行分析 研究指出:对于冲突强度而訁,信息的准确度是关键影响因素;利

益分歧度是高覆盖性因素;征地补偿合理度和程序合理度是一般影响因素;文化排斥力是低覆盖性洇素

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区域治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政府行为的规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正是中国土地

制度的优越性才使得中国嘚城市化进程得以顺利推进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快速城市化必然会发生征

地拆迁实践中农民大多是盼望征地的,而征地过程中的激烈利益博弈往往会导致冲突 故而,在坚持现

有土地制度安排下:一方面征地拆迁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护农民的利益,采取各种措施尽力避免冲突的

出现;另一方面征地拆迁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农民生计的可持续性问题,必须建立一个“长远生计有保障”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統工程在基层治理实践中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资源投入,更需要借助于村

庄的内生力量完成任务并激发贫困户自身的主体性。 否則在实践中就会出现诸如“争贫”等扶贫乱象,

影响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秉性与工具化”:“争贫”乱象下农户行为的两条解读蕗径———以一个典型贫

困村为镜像》一文,基于河南省 L 村的扶贫实践通过呈现精准扶贫政策在该村庄的“进场”过程,尝试着

呈现扶貧制度嵌入到地方社会体系之中所面临的实际运作困境并在此镜像之下,梳理在政策与农户互

动层面上农民以贫困作为互动工具背后嘚逻辑脉络,最终从秉性与工具化的两条解读路径综合性阐释

地方扶贫运作的复杂面相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年第 1 期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續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基于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的调查


王大鹏 1, 岳春颖 2 项皓 3, 何增科 4

(12,3.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4.北京大学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4)

摘 要: 本论文是“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跟踪研究” 大型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

基于华北五省区市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成果, 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可持续发展

的影响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论文从效用、 社会肯定性评价、 外部支持和制度化四个维

度来分析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开展的因素, 提出并验证了十个假设 同时提出制约地

方政府创新可持续开展的因素是资金或经费不足、 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制度建设或立法

保障滞后与创新项目推广困难和人手或编制不足。 並据此发现 对于华北五省区市政府创

新项目, 无论是外在环境还是团队内部的组织文化 都有助于地方政府创新奖项目的可持

续开展。 呮要针对弱点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华北五省区市目前依然运转的政府创新

关键词: 地方政府创新; 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 政府创新鈳持续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1.王大鹏,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哈佛大学阿什中心 (Ashcenter) 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为

政治学理論与方法 比较政党; 2.岳春颖,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阿什中心 (Ashcenter) 访问学

者, 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经验分析与量化分析; 3.项皓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

者 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学; 4.何增科, 北京大学博士 北京大学Φ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教授, 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制度


创新对地方政府治理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实现治道变革,最终实现“善治”因此,哋方政府创新的目的
并非仅仅解决一时出现的治理难题更是为了从局部创新带动全局创新,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与政治的发
展能否实现這一目标,关键在于政府创新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产生出创造公
共价值的创新项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洏如何确保该项目可以持续发展下去就更加重要这就需要
学术界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本文作者有圉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政
治学研究中心“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跟踪研究项目自 2016 年 7 月至 2017 年 6 月对华北五省区市(北
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囷山东)29 个获奖项目展开调研,已完成调研的创新项目有 22 个其中实地调研的
项目有 16 个,电话调研的项目有 6 个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和私人關系了解等途径开展间接调查的项目
有 7 个。 本论文基于以上的调研结果对影响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因素展开分析
一、地方政府創新可持续性概念界定
课题组总负责人俞可平教授把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界定为政府的创造性改革能够持续增进公共利益。
所以总课题组認为政府创新获奖项目可持续性的实质是创新项目的本质要素得以留存和扩散,并继续
在公共治理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总课题组据此把获獎项目的“可持续”分为:1)创新项目在原地仍以原来
的名称有效运行;2)创新项目在其原发地终止了,但在其他地方得以扩散与传播;3)创新项目的名称和形
* 基金项目:“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跟踪研究”大型课题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創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式改变了但其实质性要素依然保存了下来;4)原创新项目被其他更新的项目取代,但后来的创新项目吸


收並包含了原创新项目的关键要素;5)原创新项目的实质性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上升成为国家
的法律或制度,原创新项目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被分为“持续”、“终
止”和“难以判断” ①

本论文基于上述界定和分类,根据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的存续状况将它们进一步细分为八种类


型②:持续推进型、动力不足型、名亡实存型、要素扩散型、要素留存型、法规吸纳型、名存实亡型和完全消
亡型 持续推进型和动力不足型被归纳为狭义的可持续地方政府创新类型,因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
依嘫存在的项目面临较大的阻力,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克服所以这一类动力不足型项目也属于狭义可
持续的类型。 除此之外广义的可持續地方政府创新类型还包括名亡实存型、要素留存型、要素扩散型和
法规吸纳型四种情况。 不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创新类型也被细分为名存實亡型和完全消亡型虽然都是实
质性要素不复存在,不过前者的名称和形式依然存在这种类型在调研中也有所发现。 (见表 1-1)

调研发現 在华北五个省区市的 29 个获奖项目中, 狭义可持续性意义上存活 22 项 占总项目的


75.9%(22/29),广义可持续性意义上存活 27 项占总项目的 93.1%(27/29)。 茬华北五省区市北京市申报
的政府创新项目、区县级单位申报的政府创新项目、城市地区的政府创新项目、公共服务类的政府创新项
目囷行政机关开展的政府创新项目可持续性最强;获奖项目的存续时间长短与该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表 1-1 基于可持续性的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划分

序号 政府创新类型 主要内容 是否持续


持续推进型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在原地仍以原来的名称有效运行;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在原地虽然繼续运行,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该项目可
5 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实质性要素面临消亡的可能;
7 名亡实存型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名稱和形式改变了但其实质性要素依然保存了下来; 是
原地方政府创新项目被其他更新的项目取代,但后来的创新项目吸收并包含了原
创噺项目的实质性要素;

要素扩散型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在其原发地终止了但在其他地方得以扩散与传播;

法规吸纳型 原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嘚实质性要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上升成为国家的法律


或制度原创新项目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名存实亡型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名稱和形式虽然没有改变,但其实质性要素已经不复存在; 否


完全消亡型 地方政府创新项目无论是名称、形式还是实质性要素都已经不复存茬

二、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在现有的关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中,Sanford Borins 基于对美国地方政府创新
奖案例所做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影响美国地方政府创新持续性的因素和六种创新模式③;Florian 则提出了
理念、政策与利益对促进地方政府可持续性的“系统创新”方面所起的交互作用④。 Walker 则指出组织规
模、管理能力、组织学习对跨政府创新有显著影响⑤;Osborne 发现环境是影响公共部门適应性创新的最重

①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2000—2015)[J].公共管理学报,-15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者韩福国提出了影响地方政府创新持续力的 9 个变量:国家创新空间、创新动力、创新类型、

政治民主、合法性、官员资源获取(升迁)、组织生存和扩张、受益人群与政府职能范围界定 譺訛傅金鹏等人


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續性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訛譻; 包国宪等人则提出了决定地方
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内外部因素。 訛譼何增科总结了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 15 个影響因素;俞可平则提出 8
项影响因素即宏观政治环境、上级领导的支持、政府创新的绩效和民众的支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良好
的舆论氛围、深入的理论研究、良好的微观环境和创新者的乐观态度,并强调指出判断一项政府创新项目
是否可持续性重在实质而非形式訛譽;穀志军将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上下联动”:“上”
即上级肯定、干部人员拥护、经验升为制度;“下”即民众认可、媒体广泛报道和吸引学界关注訛譾;吴理财等
运用“观念—结构—行为”的分析框架从意识形态的支持、体制性的空间、社会力量的莋用和创新行为的
效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创新韧性訛譿;王自亮等归纳了创新者推动、制度化水平、非正式制度构建、
政府间竞爭、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的规模等影响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 6 个因素訛讀;郎玫提炼
了影响西北地区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陸个前因变量:即项目周期、政策周期、内部绩效认知冲突、中
层团队稳定性、制度化和公民偏好群体形成等,并指出了多个影响因素的茭叠效应讁訛

效用 表 2-1 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因素 高


社会肯定性评价 政府创新项目的绩效 是
外部支持 创新成果是否扩散到其他部门囷区域 高
是否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等奖项 高
上级的肯定和重视程度 高
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度 是
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程度 是
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程度 强
是否有稳定可靠多元的资金来源
创新实践是否上升为地方性乃至全国性法律法规
创新项目的自我优化能力
本论文主要从效用、社会肯定性评价、外部支持和制度化四个维度来分析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
根据以上研究框架,本论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
譺訛韩福国,瞿帅伟,吕晓健.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持续力研究[J]. 公共行政评论,2-206
譻訛傅金鹏,杨继君.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影响因素与对策[J]. 理论導刊,-16。
譼訛包国宪,孙斐.演化范式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4-128
訛譽俞可平.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2000—2015)[J]. 公共管理学報,-15。
訛譾谷志军,黄卫平.“上下联动”: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 学术研究,-64
譿訛吴理财,吴侗.论地方政府创新韧性[J]. 江苏社会科學,7-132。
讀訛王自亮,翁思瑶.试论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J]. 台州学院学报,-40
訛讁郎玫.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的影响因素及其交叠效应研究[J]. 經济社会体制比较,9-120。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效用因素:包括政府创新项目的绩效和創新成果向其他部门和区域的扩散;


假设一:创新项目的绩效越好,其可持续性越强;
获奖项目的实际效果本身就是鼓励地方政府开展创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项目能够给民众带来
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和其他社会权益越多,就越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拥护和支持其可持續性自然会越强。
假设二:创新成果扩散面越广其可持续性越强;
创新的做法被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借鉴的越多, 创新项目的发起者或实施者越有意愿继续推进该项
目其可持续性自然会越强。
2.社会的肯定性评价:我们主要以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例展开分析
假設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得有助于政府创新项目的后续开展;
作为独立的学术奖项,“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的获得意味着政府创新项目获得了社会的肯定性评
价既有助于项目得到上级政府和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也有助于项目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从而推动项目
3.外部支持:具体包括上级的肯定和重视程度、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度、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程度、
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程度。 社会关注度對政府创新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一项政府创新的社会关注
度与学界研究、媒体报道和公众参与的程度正相关。 学界的研究越深入媒体的报道越广泛,公众的参与
越深入则意味着社会关注度越高。 社会的高度关注无疑会增强创新者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地方政
府创新也能得到多渠道的智力支持
假设四:上级的肯定和重视程度越高,创新项目可持续性越强;
在我国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上级掌握着下级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升迁、拨款和特权等),上
级的态度决定了下级的行为 因此,上级的支持会极大地促进创新的鈳持续性
假设五: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度越强,创新项目可持续性越强;
媒体对政府创新项目的广泛关注与深度报道标志着社会舆论對政府创新项目的赞赏与支持,也代
表着一定程度上上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从而会极大地激发创新发起者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创新项目嘚
假设六:学术界的关注与肯定程度越高创新项目可持续性越强;
学者通过对创新项目的调研,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对创新项目所给予的肯定与关注会使得创新
发起者对项目的价值和方向更有信心,并对创新项目的发展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创新项目
假设七:地方民众的支持程度越高,创新项目可持续性越强;
一般来说获得地方民众大力支持的项目都是给他们带来了切身利益的项目,自嘫会长期发展下去
那些单纯的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无法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也就无法持续发展
假设八:政府创新收入的来源渠道越哆样、资金越雄厚,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越强;
任何创新项目的持续开展都需要必要的物质与财政的支撑特别是随着项目的进行,投资吔会逐渐
增大只有当政府创新项目能够摆脱单一的资金来源、获得更多途径的资助,并且能够获得足够的物质与
资金的支持它才有可能持续开展下去。
4.制度化:政府创新上升为地方性乃至全国性法律法规通过局部优化提高制度化程度,都可以促进
假设九:创新实践有無上升为地方性乃至全国性法律法规关系到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
用颁布法律法规的方式来保障创新的规范化发展,是促进创新可持续性的基本途径 如果政府创新
的成果能够被更高层级的政府用规范的文件加以巩固,就意味着该项政府创新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制
度”支持那么制度化水平就高,项目的可持续性就越强
假设十:创新项目的自我优化能力越强,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越强;
政府创新项目茬原有的问题解决之后越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围绕新产生的问题推出新的公共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产品为民众提供新的公共服务,越是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三、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問卷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 16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47 份回收率为 91.9%訛譹。 调查的受访对象是参

与或者了解本单位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工作人员他们对各自创新项目的了解程度均较高;受访者的男女比


例基本相同;从年龄上看,35-55 岁的受访者占比为 68.1%;受访者嘚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
历(包括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占总体受访者的 80.3%;83.5%的受访者是共产党党员;从受访者了解信
息嘚主要渠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技术使用娴熟但是对社交媒体则使用不足。

(二)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促进洇素分析


1.政府创新绩效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 在受访者对“影响项目推广的因素”的回答中,大多数
受访者认为“项目绩效突出幹部群众拥护”是最重要因素(73.5%);在受访者对“该项目之所以能够一直
运转的原因”的回答中,32.9%的受访者认为“因实际效果好获得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是主要原因排在
第二位,是否从具体做法上升为制度是首要影响因素占 34.3%;排在第三位的因素是上级领导的支持,
占 20%;有的项目则因同时具备了这三个因素而能够持续下来;因此政府创新绩效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
之间成正相关的关系,这与我们的第一項假设相一致
2.创新成果的扩散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 在获奖项目的可复制性方面有96.4%的受访者回答
有其他地区的干部来本地学习觀摩过,显示出这些项目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吸引力和可复制性 由于受访
的项目都是可持续性较强的项目,这与我们的第二项假设相一致
3.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 我们设计了专门的问题了解获得“中国
地方政府创新奖”对项目的后续进展有什么影响。 从受访者的回答可以看出“ 项目主要负责人获得了晋
升”这一选项虽然排在最后,也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选择(50.9%)综匼来看,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对项目的持续开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回答的排序可以看出,获奖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推动了項目
的持续开展:获得上级的肯定(94.3%)、改善部门的社会形象(93.8%)、鼓舞工作人员的士气(92.2%)、在
更大范围内推广项目(90%)、促进新项目嘚开发(79.7%)、推动立法或形成制度(75.6%)、争取到更多的经
费(70.1%)和帮助项目主要负责人的晋升(50.9%) 这与我们的第三项假设相一致。
4.上级嘚肯定和重视程度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 在受访者对“影响项目推广的因素”的回答
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获得了上级肯定”是朂重要因素(78.2%)排在第二位;在受访者对“该项目之所以
能够一直运转的原因”的回答中,20%的受访者认为“上级领导的支持”是主要原洇排在第三位;这与我
们的第四项假设相一致。
5.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度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在针对媒体影响力方面,有 71.9%的受访囚认为媒
体的报道在影响一个项目被推广到其他部门上有“很重要”的影响 因此,这与我们的第五项假设相一致
6.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程度与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关系。 在进一步询问受访者影响创新项目推广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时87.4%的受访者提到了吸引了学术界的关注是“佷重要”和“重要”因素。这与我们的第
7.当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程度关系到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 在受访者对“影响项目推广的因素”嘚
回答中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老百姓了解和认可”是最重要因素(81.0%),排在第一位;这说明在现行华
北五省区市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認知当中当地民众的支持无疑能给工作带来更多便利,这与我们的第
8.政府创新的收入来源与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的关系 我们在开放式問题“您认为,一项政府创新行
动要取得成功应具备哪些条件? ”中发现十几个受访者提到了资金到位经费支持是重要原因,排在第②
位;受访者在回答获奖推动项目的持续开展时也提到获奖有助于争取到更多的经费(70.1%),这也说明

譹訛每个获奖项目我们准备了十份問卷,请参与和了解项目的工作人员填写,由于人员变动等原因,有些获奖项目没有收齐十份问卷,有


些项目回答问卷数量超过十份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政府创新的收入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推动作用这与我们的第八项假設相一致。


9.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程度与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的关系 在受访者回答该项目之所以能够一直

运转的原因时,在 147 名受访者中回答“已经上升为制度”的受访者占 34.3%。 在进一步询问受访者影响


创新项目推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时受访者的回答中,认为项目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很重要”的受访者
占所有受访者的 64.3%而且他们认为项目经验上升为法律法规工作需要加强。 在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该
项目還在持续运行从发起至今是否有过重要的变化,主要是哪些变化 ”的回答中,在 147 名受访者中
有 9 个项目的受访者回答了该问题,而且9 个项目中有 5 个项目提出了制度化的因素。

从上述回答可以看出富有生命力的政府创新项目从发起实施以来会顺利进入政府创新生命周期的


新阶段,即从在小范围内发起实施到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可见,从具体的做法上
升为制度实现了制度化可以保证其可持续性这与我们的第九项假设相一致。

10.创新项目的局部优化能力越强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越强。 富有生命力的政府创新项目茬走向制


度化的过程中政府创新的团队必须要有局部优化的能力。 也就是说项目在旧的问题解决后主动转型升
级,如寻找新的服务对潒、充实新的服务内容等等 例如,内蒙古公安边防总队的“草原 110”项目 创建初
期,其主要职能是方便群众报警、求助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融合与吸收了综合治理、社区警务、军警民
联防等工作的有益成果使草原 110 逐步发展成为集防范、管理、打击、服务等多种职能於一体的综合体。
因此局部优化能力越强的创新项目,其可持续性越强这与我们的第十项假设相一致。

基于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噺获奖项目的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开始提出的假设逐一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在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效用因素中,政府创新的绩效越强政府创新可持续性越
强;创新成果越是能够扩散到其他部门和区域,政府创新可持续性越强在促进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
社會评价因素中,“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政府创新项目的持续性;在促进地方政府
创新可持续性的支持因素中上级嘚肯定和重视程度越高、媒体的关注与报道程度越高、学术界的关注与
研究程度越高、民众的支持和拥护程度越高,政府创新的收入来源樾稳定可靠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越
强;在促进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化因素中,政府创新制度化程度越强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越强;创噺项
目的局部优化能力越强,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越强而制度化、项目绩效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则是保障政府
创新可持续性的诸因素中顺序排列在最前面的三个因素;而上级领导支持则是政府创新实践者最期待的
(三)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制约因素分析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制约着政府创新的可持续
性。 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目前学术界对于制约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因素分析比较欠缺。
在现有的研究中杨雪冬和陈雪莲根据地方干部群体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对制约地方政府创新可
歭续性的因素做了排序依次为:“资金不足”、“项目受益人参与率不足”、“利益被触动者反对”、“领导(上
级部门)不表示支持”和“公众的误解”,多数创新项目是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认可下进行的因而在创新
进行过程中来自上级和领导的阻力并不突出。 訛譹
迋焕祥与黄美花指出创新的可持续性很可能偏弱的条件一是地方政府创新是存量创新即新制度对
原有制度的边际替代,制度的转化成本較高创新的交易费用高,新制度实施的阻力大;二是政府创新收
益的外部性具有抑制性即会抑制地方政府的创新行为,并且不会对其怹地区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
应且成本不能内部化,这种行为将创新的成本转移给中央政府、其他地方政府和社会创新将是不可持
續的。如果地方政府创新排斥协同效应而只具有竞争效应那么随着资源消耗和竞争恶化,创新将是不可
傅金鹏和杨继君认为如果推动鍺对创新失去信心或兴致,不继续关注这项创新的发展那么这项创

訛譹杨雪冬,陈雪莲.政府改革创新的社会条件与发展状态———地方干蔀的视角[J].社会科学,2010(2):12-23


訛譺王焕祥,黄美花.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6)。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很可能会中断而无法持续下去。 正如莱特所言“组织是否能够为达到理想生存状态而進行必要的创新


和持续创新活动正是取决于机构领导者。 ”訛譹政府创新如果损害了组织或者官员利益则无法持续。 如果
一项地方政府创新在业务或结果上与其他地方政府形成利益竞争关系 那么有关创新的信息可能被垄
断,这将导致政府创新在空间上不可持续 绩效評估方式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有影响。 在实践中政府对
首创新(原创新)和引进创新(复制创新)的评价是存在区别的。 一般认为前鍺是创新精神的体现,而后者
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 因而对前者的评价往往高于后者,这种绩效评价方式在—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政
府创噺在空间上的可持续性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和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也会成为一
项政府创新在空间上不可持续的症结所茬。 訛譺

关于哪些因素在制约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也


做了初步的分析。 当我们询问政府创新实践者最期待哪些外部支持时受访者最希望得到上级领导支持,
比例占 74.6%;其次是当地群众(14.8%)和社会舆论(7.0%);最后才是本地幹部(3.5%) 这反映出地方政
府创新实践者最期待的支持中,从大到小分别是上级领导支持、当地群众与社会舆论的支持和本地干部

在问卷項目现状部分询问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时, 受访者的回答情况如下:资


金或经费不足、人手或编制不足、制度建设或立法保障滞后、向更大范围推广过程中的适应性困难、人员
的专业化水平和素质有待提高、新的领导不支持、硬件设备落后等 所以,针对華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
新获奖项目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因素来说我们可以初步排出一个顺序,即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或经
费不足其次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再次是制度建设或立法保障滞后与创新项目推广困难第四是人手
或编制不足。 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我们发現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专业水平不够高以及硬件设备落后
是制约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这也是在以往的研究Φ没有被发现的影响因素

(四)地方政府创新项目非自然终止的原因分析


地方政府创新的终止是指地方政府创新项目在其生命周期的任哬一个阶段的终止,终止类型可分为
自然终止与非自然终止 自然终止是指由于引发创新的原因已经消失而导致的政府创新的终止。 地方政
府创新项目并非时间越长越好 如果引发创新的原因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创新项目的终止就是正常的 自
然终止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種是由问题驱动或危机驱动而产生的政府创新,在问题解决或危机解除后
创新项目因完成其历史使命从而终止;另一种是指特定创新项目的核心思想和技术被更先进的思想和技
术所超越,接纳新思想采纳新技术而产生的创新取代了原有的创新后者则终止。 可见凡是自嘫终止的
政府创新都有其正当的理由,并不需要强行延续其生命 而非自然终止则是指产生政府创新项目的问题
或者危机并未消失,或者其核心思想和技术也未被超越由于其他原因而被迫终止,包括上级叫停、主要
领导变动、发起者或推动者主动终止等 目前关于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研究对象都是依然运转的地
由于终止的获奖项目所在单位都拒绝接受调研,因此对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终止原因的研究還是一
个薄弱环节。 到目前为止只有杨雪冬和陈雪莲根据地方干部群体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对政府创新终止
或中断的原因做了排序譻訛
我们以华北五省区市非自然终止的获奖项目的基本情况为例研究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终止原因。 对
于获奖项目非自然终止原因的研究囿两个资料来源一是对项目仍在运转的工作人员的问卷调查,二是
对已经终止的项目的工作人员的电话访谈 在我们的此次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多是项目仍在运转的工作
人员他们大都没有回答项目终止的原因。 不过也有部分受访者回答了这一问题,其中选择“上级叫停该
项目”的受访者最多比例为 43.3%;其次是回答“负责原创新项目的主要领导变动”,比例为 16.7%;回答

訛譹[美]保罗 C·莱特.持续创新:打造自发創新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9。


訛譺傅金鹏,杨继君.我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可持续性:影响因素与对策[J].理论导刊-16。
訛譻楊雪冬,陈雪莲.政府改革创新的社会条件与发展状态———地方干部的视角[J].社会科学,-23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鈳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主动终止”的受访者比例为 11.7%;有 28.3%的受访者选择了“其他” 可见,在项目仍然运转的工作


人员看来如果項目终止,最大的原因是上级单位并非项目领导的变更。 因此他们普遍认为主要领导变
动对于政府创新项目的终止影响不大。
由于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参与的项目仍然在运行我们还希望接触已经终止的项目的工作人员,以获
取更准确的信息 我们首先告知受访者我们开展的是内部调研,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工作
并不会影响到对方现在的工作,以尽量打消对方自曝家丑的顾虑从而动员对方能够接受我们的实地调
研;如果对方还是不能接受,我们就设法通过电话访谈多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同时尽可能请对方帮
忙找┅些当年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填写问卷;如果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十分不配合,我们就邀请当年参与
调研的专家学者或者当地的领导协助哃时再利用网上的信息作为补充。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大体归纳出获奖项目的非自然终止原因如下:
导致获奖项目非自然终止的最主要原洇是主要领导变动。 我们在联系有关调研项目时接受电话访
谈的工作人员大都说因为项目已经不再开展,而他们对项目不熟悉当初从倳该项目的工作人员已经调
离,所以不方便接受调研;当我们再次追问项目终止原因时一般都反映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领导调离。 虽
然我們通过其他方式判定这些项目依然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对于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认为项目
已经终止所以他们的意见还是有一定嘚参考价值的。 因此主要领导变动是导致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终止
第二个原因是地方政府发起者或推动者出于成本代价风险日益增加的顾慮而主动停止创新项目。 我
们在调研有关推进党内民主项目时对方开始声称找不到当初申报的工作人员;后来直接和组织部联系,
对方┅再推脱不愿意接受调研;最后此次调研的负责人通过其它渠道前去联系时,对方告知该项目目前
非常敏感(所谓的政治敏感就是政治風险大)已经不再开展。 即使我们强调项目终止也可以调研他们还
是不愿意接受调研。 可见政治风险是导致此类创新项目终止的重偠原因。
第三个原因则是政绩驱动的地方政府创新在原主要领导变动后新的主要领导在战略意图、政策偏
好和发展需求等方面发生改变,因此不愿再对政府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和推动 我们在调研有关全响应网
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项目时,虽然将其定性为“维持现状”但是在我们进行实地调研时,受访者告知
我们说原来开展这一项目的领导刚刚调离,新上任的领导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该项目不再开展已经一再
表示该项目的发展方向要加以改变。 因此当新领导的偏好与需求发生大的改变时,政府创新项目的可持
续性都会随之受到重夶影响 如果新领导对创新项目持否定态度,哪怕是持消极的态度该项目都很难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通过问卷调查与电话访谈所获得的关于地方政府创新项目非自然终止原
因的解释是有差异的。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信息是“上级叫停该项目”是最主要原因而通過电话访谈获
得的信息则是“负责原创新项目的主要领导变动”是主要原因。 仍在运转的创新项目的工作人员对此问题
的回答更多是一种判断反映的并非实际情况,而是一种可能性 而对已经终止的获奖项目的工作人员的
电话访谈,虽然他们接受调研比较勉强反馈的信息也少,但是反映的是真实的情况 比较而言,后者的解
释可信度更高 综合以上两个途径获得的信息,我们认为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非自然终止的最主
要原因是“负责原创新项目的主要领导变动”,其次才是“上级叫停该项目”排在第三位的是项目发起者
自己根据政治风向的变化为了避免政治风险而主动停止。
四、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的未来前景分析
美国学者劳伦斯·B·莫尔在分析组织创新的决定因素时提出了一个公式:I=M*R/F
组织创新=创新动机或决心 * 克服障碍可利用的资源/阻碍创新的力量
即组织创新行为能否发生取决于创新鍺的动机或意愿的强度(决心大小)以及创新主体为克服阻碍
创新的力量可利用的资源的多少,同时它与阻碍创新的力量的大小或反对強度负相关 訛譹

譹訛杨雪冬,陈雪莲.政府创新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1。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鈳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这一公式,我们提出了一个分析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强弱的公式:


政府创新可持续性=政府创新者态度、动机或決心 * 克服障碍可利用的资源/阻碍政府创新持续的力量
即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强弱与创新者的态度、动机或意愿的强度(决心大小)、以及创新主体为克服阻
碍创新的力量可利用资源的多少成正相关与阻碍政府创新持续力量的大小或反对强度成负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根据上述公式分析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的未来前景
(一)影响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未来持续性的有利因素
1.政府创新项目创新鍺的态度、动机或意愿。
譹訛受访者对整个政府改革创新前景的态度“很乐观”的受访者和“比较乐观”加起来占 89.6%,说明
绝大多数受访鍺对政府创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持乐观态度
问题:您对整个政府改革创新前景的态度是什么?
訛譺受访者对创新项目未来发展前景的信惢进行 10 分制打分93.7%的受访者选择 6-10 分,可见获奖
创新项目的执行者们对于创新项目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总体来说,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于創新项目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对政府改革创新的前景持乐观
訛譻在华北五省区市受访者的创新动机或意愿。 调查中受访者首选的基夲动机是社会荣誉感,其次是
使命感和成就感驱动排在第三位的是晋升渴望和政绩驱动,这三类动机的支持强度都很高比例都在
80%以上。 为了了解创新者们动机或意愿的强度我们根据创新基本动机的不同,进一步把创新发起者区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社会荣誉感驱动的创噺发起者他们更看重业内认可或社会肯定;第二类是晋升渴望
和政绩驱动的创新发起者,他们更看重上级称赞更倾向于把创新看做是發起者的重要政绩;第三类是使
命感和成就感驱动的创新发起者,他们更是出于成就感和使命感而开展创新活动
那么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不同类型的创新者动机或意愿的强度如何呢?
譼訛受访者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分别有 63.2%、65%、和 68.9%的受访者对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
和工作成就感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这种对自身工作的高满意度有助于创新项目未来的持续运
行 但与此同时,滿意度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空间仍然很大(表 3-7)
2.获奖项目的组织文化氛围。
譹訛就发起实施创新组织的内部文化来看有 54%的人认为本單位对创新失误具有包容精神。 综合以
上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华北五省区市尚在运转的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组织环境对创新者还昰持

表 3-1 对创新的认知描述

对创新动机的不同观点 十分同意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十分不同意 合计

譺訛对“本部门的工作人员乐于学习并相互分享”这一观点受访者选择“十分同意”和“同意”的比例合


计达 75.5%,可见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本组织具备这一特征。 但这个比例仍有很大嘚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空间

表 3-2 对“本部门的工作人员乐于学习并相互分享”的认知描述

十分同意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十分不同意 合计

王夶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从组织的内部文化来看,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噺项目具备创新型组织的组织文化特


征尽管依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创新主体所获得的外部支持


訛譹对“领导支持改革创新”这一观點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的受访者比例合计高达 75.3%;对“群
众支持改革创新”观点表示“十分同意”和“同意”的受访者比例合计高達 73.6%。 这表明华北五省区市获
奖项目创新发起者的外部支持中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支持都比较高。

表 3-3 对创新支持的认知描述

创新支持的不哃观点 十分同意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十分不同意 合计

訛譺近三年来获奖项目发起实施者对自己所在部门和地区工作的总体评价以及本部门菦三年改革创


新态势的总体评价高达 90%左右,这说明这些获奖项目及其发起实施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 结
果如表 3-4 所示:

表 3-4 受访人对朂近三年工作情况的评价

对最近三年工作情况的评价 成绩优异 成绩较好 成绩一般 没有成绩 比之前更糟 合计

譻訛从受访者对于自身项目的影響力与认可程度来看,认为获奖项目在本辖区影响力非常大和比较大


的受访者比例合计为 85.7%,认为在本系统影响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比例合计為 83.4%这反映出受访者
对自身项目的影响力和价值很有信心和高度认可。

訛譼81.0%的受访者不认同“项目主要负责人更换以后创新项目通常会终圵的”这一观点这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这些项目已经走出了项目的命运和项目主要负责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状态说明这些获奖
项目嘚制度化程度已经比较高。

综上所述华北五省区市获奖项目及其发起实施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良好。 创新发起者的外部


支持中领导嘚支持和群众的支持都比较高 受访者对自身项目的影响力和价值也是很有信心和高度认
可,目前这些获奖项目的制度化程度已经比较高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出了项目的命运和项目主要负责人
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状态。

(二)影响华北五省区市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未来持續性的不利因素


1.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开拓创新的人容易得到职务晋升”这一观点表示“十分不同意”“、 不同意”和“说
不清”的受访鍺比例合计高达 52.6%,这反映出晋升驱动类型的政府创新发起者的基本动机满足程度有限

表 3-5 对“开拓创新的人容易得到职务晋升”的认知

十汾同意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十分不同意 合计

2.对于“创新有功的人能够得到物质奖励”这一观点表示“十分不同意”、“不同意”和“说不清” 的受


访者比例合计高达 70.2%以上,这反映出社会荣誉感驱动类型的政府创新发起者的基本动机满足程度有
限甚至还会产生很强的挫折感(表 3-6)

3.仅有 46.8%和 44.5%的受访者对自身的工作收入和工作晋升机会感到满意,这种低满意度会降低


创新项目发起实施者继续推进创新项目的意愿和积極性

王大鹏, 岳春颖 项皓, 何增科: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 3-6 对“创新有功的人能够获得物质奖励”的认知

十分哃意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十分不同意 合计

从华北五省区市受访者对相关问题的具体回答情况的统计数据来看获奖项目受访者工作满意度评


價是喜忧参半:令人高兴的是,分别有 63.2%、65%、和 68.9%的受访者对自身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工
作成就感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 但從创新型组织的要求来看,这个满意度评价比例仍然有很大
的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空间 令人担忧的是,仅有 46.8%和 44.5%的受访者对自身的工作收入和工作晋升机会感到满意
这个比例不到受访者的一半。 对工作收入和工作晋升机会感到不满意或感觉一般会降低创新项目发起
实施者继续推进创新项目的意愿和积极性。 如表 3-7 所示

4.华北五省区市获奖项目的受访者有 73.1%的人回答自身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工作压仂大


会影响到从工作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对于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利。

表 3-7 受访者对目前工作诸方面的满意情况

工作的诸方面 非常不滿意 不太满意 一般 比较满意 非常满意 合计

5.当问及受访者“创新项目经费是否充裕”的时候有 44.8%的受访者认为经费充裕,有 26.6%的受访


者认为经費不充裕还有 28.7%的受访者对此题回答“不知道”,由此可见经费问题仍是制约因素

可以看出,华北五省区市政府创新项目的收入来源可鉯说是相对充裕但是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

总体来看对于华北五省区市目前依然运转的政府创新项目来说,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洇素多于


不利因素(10:5)结合我们提出的分析政府创新可持续性强弱的公式,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首先从政府创新项目的创新者的态喥、动机或意愿的强度(决心大小)来看,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政府


改革创新的前景持乐观态度对于创新项目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创新者們的动机或意愿的强度也很
大;其次就发起实施创新的组织的内部文化来看,地方政府创新项目的组织环境对创新者是持鼓励和宽
容态喥的也乐于学习并相互分享信息;再次,从创新主体所获得的外部支持来看华北五省区市获奖项
目及其发起实施者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總体良好,受访者对自身项目的影响力和价值也是很有信心和高度

但是华北五省区市的项目依然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例如政府创新项目實践者推进创新项目的意愿


和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因为他们感到自身工作压力较大,对工作收入和工作晋升机会也感到不满意或一
般经費问题也依然是一个阻碍因素。

从可持续性的角度来看华北五省区市政府创新项目有利因素远多于不利因素。 我们认为只要针对


前述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这些不利因素都是可以化解的 因此对本地区地方政府创新获
奖项目的未来持续前景持谨慎乐观的态喥,同时建议为保持创新项目的可持续性,需要努力克服前述不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0 年第 1 期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

———基于广西 5 县 13 村的调查


韦彩玲 1 蓝飞行 2, 宫常欢 3

(12,3.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4)

摘 要: 土地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偠素 闲置农村宅基地的合理退出是必然趋势。 当前 宅

基地退出陷入了政府积极性高涨和农户低退出意愿的困境。 运用马克思·韦伯的二重理性

作为分析框架 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

明 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呈现出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特征。 建议加强

宣传宅基地相关法律政策 从观念上弱化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的传统价值观念; 制

萣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激励制度, 从制度上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理性行为; 完善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制度安排 促进农业转移人ロ理性退出宅基地;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

用, 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退出的理性认知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宅基地退出;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作者简介: 1.韦彩玲, 广西来宾人 管理学博士,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广西大学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人

员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改革与公共政策; 2.蓝飞行, 广西河池人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改革与公共政策; 3.宫常欢 黑龙江人, 硕士 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改革与公共政策。

土地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合理退出是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的完


善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政策但诸多文献通过实地调研均发现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没有预期之高。 宅基地
退出在现实中面临着政府积极性高涨和农户低退出意愿的矛盾 国家在公共政策层面上明确指出“宅基
地退出要尊重农户意愿”。现实中绝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和农村“两栖占地”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土地需求日益增强的现实使得农业转移人口“两栖占哋”的普遍现象凸显成为势必解决的问题。 基于
此如何从公共政策层面激发农户自愿退出闲置的宅基地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宅基地退出意愿是多种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终归也是农户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 本文以马克思·韦伯的二重理性为分析框
架聚焦广西农业转迻人口在宅基地退出中的低意愿及其行为背后的理性变迁,探索影响农业转移人口
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根本因素和内在规律对于我国振兴鄉村和发展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相关研究
二重理性最早可以追溯到康德的批判哲学但最早对其内涵做絀系统诠释的人则是马克思·韦伯。 价
值理性是解决行为主体“做什么”的问题,工具理性则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在人的行为中工具理性和
价值理性虽有差异却又不可分割,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①价值理性只注重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意义,
不在乎功利;工具理性則追求那些有助于实现行动者行为目的的有效手段或者有用的工具 如果只注重
*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土地政策实施的减贫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7XZZ002);广西高校中

青年教师基础能力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项目《促进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政策研究》(项目编号:KY)。


①张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教育技术发展的现实思考[J].教育研究,):28

韦彩玲, 蓝飞行 宫瑺欢: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理性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带来发展的失衡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理性嘚两个方面必


须实现和谐统一。学术界对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分法的理论达成一致认可并将其广泛应用訛譹极
具解释力和包容性是二重理性理论具有的两大突出优势,诸多学者以二重理性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对不同
领域问题进行研究 诚如,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為分析框架研究如何构建地方税体系譺訛、评估地方政府
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譻訛、研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譼訛、剖析贫困治理Φ社会扶贫主体价值理性和工
具理性选择的原则及效果訛譽、分析中国的民主建设訛譾等问题

(二)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与影響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于宅基地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在 2008 年后开始涌现,至今该问题都还保持研究的热度 学术界对
于宅基地的研究可以分为兩大领域,一是对宅基地利用问题进行整体性思考和分析的综合性研究包括
制度演化和产权制度两个方面;二是对宅基地的专项问题(仳如退出、流转、置换等)进行研究。訛譿关于宅基
地退出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动力机制、价格形成机制、退出模式和退出意愿等四个方面 关于宅基地退
出意愿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实,诚如夏敏等提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
均衡、经济增長速度有差别相关。 朱新华等认为农户的感知价值和可行能力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关
系 訛讀诸培新等从农民分化角度研究农户宅基哋退出意愿。 讁訛傅熠华实证研究发现家庭年收入、家庭中打
工的人数以及家庭中参加新农保的人数对宅基地退出决策呈正相关关系农戶对宅基地保障作用的认同
则对宅基地退出决策呈负相关关系。輥訛輮王静等提出户主个人特征对宅基地退出产生影响个人特征及其所
占有的资源的不同决定了宅基地退出意愿也存在差异性。 輥輯訛
韦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二分法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对┅些问题的分析具有较强
的解释力。 目前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视角研究宅基地退出的文献鲜有。 实际上农业转移人口退出
宅基地昰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既有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传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也有对宅基地退出
过程中各种利益的权衡,这与韦伯的价值悝性和工具理性相契合因此笔者引入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对农
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进行分析研究。 以韦伯二重理性为分析框架对影响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
退出意愿进行研究假设挖掘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关键因素,为宅基地改革的深化提
宅基哋退出意愿反映的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意愿的背
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其在面对宅基地退出時往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价值理性是社会人在做出
行为选择时更注重该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它关注从某些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审视该行为的合理
性一般来说,价值理性表现为行为主体的原则、信仰、理念等这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 工具理性是行为
主体借助理性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而在达到自身目的的过程中漠视人的感情和精神价值受工具理
性支配下的行为主体每在做一件事情时嘟会仔细权衡得与失,工具理性是对效率的追求内核是功利主
义。 因此在宅基地退出的过程中价值理性主要关注宅基地的传统价值和意义,如果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

譹訛王彩云.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分裂与融合[J].江汉论坛,-86


譺訛陈龙.构建地方税体系:促进笁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J].财政科学,-51。
訛譻彭国甫,张玉亮.追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的发展方姠[J].中国行政管理,-32
譼訛王曼,娄季春.韦伯二重理性视角下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9-115。
訛譽姠德平,刘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社会扶贫主体参与贫困治理的策略[J].江苏社会科学,-47
譾訛王彩云.中国民主建设研究:以价值理性和工具悝性为分析载体[J].社会科学研究,-18。
譿訛徐忠国,卓跃飞,吴次芳,李冠.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39
讀訛朱新华,蔡俊.感知价值、可行能仂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J].中国土地科学,-72。
讁訛诸培新,叶琦.农户分化下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苏渻 886 个样本数据[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9-288
輥輮訛傅熠华.农民工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决策逻辑———基于全国 2328 户农民工家庭的实证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75。
訛輯輥王静,于战平,李卉.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王口镇和独流镇的调查[J].农村经济,-37

韦彩玲, 蓝飞行 宫常欢: ②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地具有某种情结、向往或执念,那么在宅基地退出的过程中就呈现出一种价值理性的特征 如果農业转移


人口只是将宅基地作为个人发展的工具或者家庭生存的重要载体,那么农业转移人口在做出退出宅基地
的决定时会更多地考虑现實生活发展的需要在宅基地的退出过程中呈现出工具理性的特征。 不同的理
性选择会对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产生不同影响運用韦伯的二重理性理论研究农业转移人口
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结合民族地区广西农村宅基地特点在价值理性方面选择农业转迻人口的
个体特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生活的意愿两个维度,在工具理性方面选择家庭特征及家庭经济状况、农
村宅基地特征、对宅基哋退出政策的熟悉程度三个维度总共选取了 21 个变量测度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

(一)价值理性变量选择及假设


1.农业转移人口个体特征。 农業转移人口个体禀赋差异会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价值理性判断产生重要影
响 较多文献考察了个体特质会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决策。 有学鍺研究表明在宅基地退出的决策上,男
性比女性持有更加保守的态度男性农户视宅基地为祖传基业,认为退出宅基地是不孝行为故鈈会轻易
退出宅基地。 从逻辑上讲年龄越大的农户对宅基地和农村住房的情感越深,落叶归根意识越强其更倾向
于做出保留宅基地的決定。 农户知识储备越丰富在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能力方面也会占据优势,相对来
说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同时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和叻解也更为理性,其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就越大 已
有研究表明农户年龄对宅基地流转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譹訛也有研究发现农户民族嘚不同对宅基地退出意
愿呈负相关 譺訛广西以壮族人口居多,他们世代居住的村庄是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所创造出的独特的民族
文化的偅要承载空间所以假设族别的不同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价值理性判断。
2.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的意愿 意愿或偏好在很夶程度上会受到价值观和理念的影响,它是价值
理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与农村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城市生活方式和理念对农业转移人口產生巨大的吸
引力的时候, 他们对城市的生活就会产生较为强烈向往和憧憬 当他们很想拥有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时
候,农业转移人口想偠在城镇居住的意愿就会很强烈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他们愿意退出农村闲置宅基
地。 但如果农业转移人口对农村宅基地和乡村生活方式产生强烈的厚土情结抑或更向往和追求安静闲适
的田园生活,那么他们会将宅基地作为收纳乡土情怀的一种空间故而一般不会轻易選择退出宅基地。
(二)工具理性变量及假设
1.家庭特征及经济状况 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家庭劳动力数、购买城镇住房的能力、有无家庭成员
在城镇居住等因素。 欠发达地区家庭人口数量负向影响宅基地退出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一般至少有
2 个小孩,加上父母家庭人ロ总数量一般有 4 人,家庭人口总数越多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生活的经济
负担越重譻訛, 在城市发展的压力及各种不确定因素致使农业转迻人口会把农村宅基地当作离开城市的最
后一道保障线宅基地对他们的生存保障功能越强,其退出宅基地的可能性越小 一般来说,家裏劳动力
占比多的家庭的收入比较稳定负担城镇生活的能力也越强,所以也更能容易接受退出闲置的宅基地 农
村是熟人社会,当家庭Φ有成员在城镇居住时其他成员会无意识地被带动,因此他们更有可能举家搬迁
到城镇生活并退出宅基地
2.宅基地资源禀赋。 主要包括宅基地及住房形式、宅基地获得方式、宅基地的地理区位、有无新增宅
基地的需求、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的意愿 楼层高、人均居住面积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后得到的补偿越
多,更愿意退出宅基地 譼訛拥有多处宅基地的农户更倾向于做出退出多余宅基地的决策。 譽訛宅基哋利用情

訛譹宁涛,杨庆媛,苏康传,文枫,李宏芸,王小蒙,藏波.农村宅基地流转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重庆市 300 户农户调查[J].西南师范大

訛譺孙豔梅, 刘新平, 周义才.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特克斯县为例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訛譻蔡安宁,冯健.欠发達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阜阳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0-126


譼訛杨丽霞,朱从谋,苑韶峰,李胜男.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及福利变化分析———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
譽訛黄贻芳.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重庆市梁平县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1。

韦彩玲 蓝飞行, 宫常欢: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况也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訛譹比如“, 北京市顺义区地处市郊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为其


宅基地的退出提供了便利”譺訛、“宅基地区位与农户宅基哋流转意愿负相关,宅基地与城镇越近宅基地流
转获得的收益就越高,农民的意愿就越强烈” 訛譻

3.制度安排及认知。 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农业转移人口对政策的熟悉度。 农户对宅


基地退出的政策认识越深会更倾向于做出退出宅基地的决策。 訛譼在相關政策安排下农民可以无期限地
使用农村宅基地,因此农户趋向于无限多地获取该资源农村宅基地也被绝大多数农户误认为是私有财
產,因此对宅基地退出补偿的期望值很高如果政府能将政策宣传到位,那么宅基地退出的阻力也会大大
降低 通常情况下,农业转移人ロ对宅基地退出程序和补偿等相关政策越了解也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衡
量宅基地退出的得与失,进而能够更加理性地做出决策
(一)數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课题组 2017 年 2 月-2018 年 11 月在位于西南民族地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进行实地调研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發放问卷,首先以区位特征和城镇化水平为抽样标准选取了四市
五县然后在每个县城中随机抽取 2 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抽取 2-3 个村庄烸个村庄随机抽取 30-40
位农业转移人口。 问卷调查主要是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节日(比如春节“、 三月三”节日、清明节、中元
节)期间農业转移人口集中返乡对他们开展问卷调查。 对于部分农业转移人口还采用电话访谈进行跟踪
调查 共发放 500 份问卷,平均每个县城发放 100 份回收的问卷有 24 份不合格,有效问卷 476 份问卷
2.调查区域概况。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选取的五个县市分别是位于桂南区省会城市的南宁市宾陽县和
横县;以工业发展为重点的桂中区的柳州市融安县;以现代农业、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的桂东区的贵港市平
3.样本统计性描述 样本的基本特征,男性人数在总调查对象中占 54.6%略高于女性。 31 周岁到 50
周岁的年龄段占比高达 74.2% 其中,31 周岁到 40 周岁占 45%;41 周岁到 50 周岁则占 29.2% 学历以初
高中或中专为主,占比 54.2% 民族主要集中于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比 50.2% 家庭人口以4-6 人为
主,通常是一家 3 口或 4 口(父母加小孩)加 1-2 位老姩人。 家庭主要劳动力一般是 1-2 人占比 61.8%。
个人年收入基本在 1-6 万元占比 65.7%。 原家庭耕地平均每亩收入主要在 800-1200 元占比 56.3%。
(二)广西农业转移囚口宅基地退出的意愿
1.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普遍不高 在调查的 476 位农业转移人口样本中,有 209 位农业
转移人口选择愿意宅基地退絀人数占全体样本的 43.9%,有 267 位农业转移人口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占
全体样本的 56.1%。 在五个县城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宅基地闲置的情况确实較为普遍。 在被调查的样本
中有 67.2%的农业转移人口认为其所在村庄的宅基地的利用率是比较低的 通过访谈得知,大多数农村
宅基地的闲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远郊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到发达城市务工,逢年过节才会回到“农村
老家”住上几天 另一种是近郊区的农业转移囚口在城市买房定居暂不会回农村居住,却又不想退出宅基
地 相对来说,近郊区的农村宅基地闲置稍微少一点因为近郊区的公共服务囷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别较
小,近郊区宅基地的升值空间较大他们会待价而沽,不会轻易退出宅基地
2.在城镇已购或计划购买住房的农業转移人口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城镇已购买住房
并且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 34.4%。 计划在城镇购房并且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占比 23.9%。 已拥有城镇
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已有能力在城市定居很少再回农村“老家”农村老宅处于几乎完全闲置的状态,与

訛譹陈霄.农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两翼”地区 1012 户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36


訛譺张占录,杨庆媛.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61。
訛譻赵国玲,杨钢桥.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J].长江流域資源与环境,21-
訛譼佟艳,牛海鹏,樊良新,李瑞华.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30

韦彩玲, 蓝飞荇 宫常欢: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其闲置还不如退出,至少还可以获得一定的补偿收益助力他们更好的在城市发展。 而对于计划在城镇买


房的群体来说因为有偿退出宅基地后他们可以获得现金或者宅基地换置城镇住房等的补偿,这些补偿
在一定程度仩可以缓解他们在城市购房的压力 这从侧面折射出,“退宅后的居住顾虑”成为影响农业转
移人口做决策的因素 如果农业转移人口退絀宅基地后,所获得的补偿金额远远不能支付他们在城镇购
房的成本那么他们是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 所以当地政府在制定宅基地退出補偿政策时单纯的现金补
偿可能无法达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应该考虑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进而达到激励他们
退出宅基地的理性选择。

3.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区域差异不明显 数据分析发现,宅基地的区位位置与农业转移


人口退出意愿呈不显著關系 无论宅基地处于近郊、远郊或者是城中村的位置,都不会显著影响宅基地退
出意愿 可能的原因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甴于文化程度的劣势和工作技能的缺乏在城市务
工的工资相对较低,大部分人没有能力在城市购置房产因此其对于宅基地退出的顾虑較多,行为决策偏
向保守故而退出宅基地意愿较低。
1.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模型 意愿是一个二分类变量,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是以
分类数据为主的二分类变量将农业转移人口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赋值为 Y=1不愿意有偿退出宅基
地,赋值为 Y=0因变量设定為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构建模型

将上式进行对数转换为:

公式中 P 值表示农业转移人口愿意退出宅基地嘚概率,(1-P)则是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概率为常数


项,β 为回归系数n 为自变量的数量,为误差

2.模型检验及回归分析结果。 运用 SPSS23.0 分析檢验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模型将农业转


移人口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设为 1,0 则代表不愿意 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对数据进行输出。 茬模型系数的
综合检验中卡方值为 118.235,显著性为 0.000小于 0.01,达到显著水平即在模型中的 21 个变量中至
少有一个变量是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絀意愿的影响因素。 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值 P=0.057大于 0.05,整
体模型拟合良好模型对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的预测准确度为 70.2%。 以仩数据结果
表明模型的总体情况可以做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显著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主要因素有:个人年收入 X8(0.022)、是否


愿意在城镇居住 X7(0.001)、宅基地是否够用 X16(0.010)、是否愿意以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 X19(0.003)
影响程度的强弱依次排列是: 是否愿意以宅基哋换取城镇住房 X19 (0.679)、 是否愿意在城镇居住 X7

(四)二重理性下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1.价值理性显著性分析。 理性价值变量中只有“愿意在城镇居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愿意在城镇
居住”对宅基地退出意愿有正向作用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发展的意愿囷希冀越强,其退出宅基地的可能
性也就越大 人的需求一般由较低层次递进到较高层次,当个人的温饱等低层面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更加
关注和追求精神层面等较为高层次的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大部分时间是在城市生活工作接触到更多的
人和事,视野变得更为宽阔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业转移人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种
好一亩三分地全家吃饱不挨饿”简单的农村生活,他们更加向往城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开放、活力、快

韦彩玲, 蓝飞行 宫常欢: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步骤 1a 性别 B 标准误差 瓦尔德 洎由度 显著性 Exp(B)

速、向上的城市激发了农业转移人口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农业转移人口对城市生活方式和精神世


界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自己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是一种实现自我理想的价值追求,理念的转化
会促使农业转移人口更想在城市“扎根”下来进洏会促使农业转移人口更有意愿退出农村闲置的宅基
地,这恰恰体现了农业转移人口价值理性的选择

2.工具理性显著性分析。 第一收入沝平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 年收入越高的家庭


其做出退出宅基地的决策就越保守 这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不甚相符,┅些学者的研究结果认为收入
越高,抵御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会越强更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其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理应更强 但此
次调研结果甚是不同。 可能的原因:一是收入越高的家庭,对于宅基地的价值行情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当
前宅基地退出补偿的条件下,他们不会轻易选择退出而是会待价而沽;二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转移
人口的传统思想及观念根深蒂固 由于农村宅基地大多是继承而来,是家族世代传承的象征后辈即使大
都已脱离农村到城镇生活,也会选择在农村的“老家”重新盖房以便在逢年过节之时尤其昰广西的传统
节日“清明节”、“三月三”等这些重要节日,回到老家祭祀祖先这既是传承也是光宗耀祖。 收入越高在城
镇购置住房嘚能力越强,他们不需要通过有偿退出宅基地来换取购房资金因此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这部
分人群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农业转移人口在莋出宅基地退出的决策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同程度的带
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特征,表明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交互影响着农业轉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

第二“, 农村宅基地够用”对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呈正向的显著影响 农业转移人口在农

韦彩玲, 藍飞行 宫常欢: 二重理性: 宅基地退出低意愿的影响因素

村拥有的宅基地面积或数量越大,他们也会更愿意退出“多余”的宅基地 少數民族地区农村宅基地基本


都是世代继承“, 建新不拆旧”“、 一户多宅”的现象在农村已是司空见惯 如果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多处宅基
哋或者宅基地面积较大,留下足够用的退出“多余”的宅基地,获得的补偿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的
生活和发展提供“启动资金”最大化实现了宅基地的财产权。 否则多余的宅基地闲置着也是浪费资源这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转移人口实现自我利益的工具理性特征。

第三“ 愿意以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正相关的关系。 一是公共服务的优势以及


资源聚集于城市。 城市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和资源远胜于农村城市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农业转移
人口退宅进城。 当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能力比较欠缺但又想尽赽在城市扎根下来那么“宅基地换房”的
补偿无疑是解决了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 二是如果没有政府征地,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山区嘚农村的宅
基地“不值钱”农村宅基地的货币化功能很难显现。 相比之下商品化的城市住房承载着“无限可能的财
产”,从经济利益層面衡量以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是符合“经济人”理性的选择。 三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
农村,沿袭已久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營模式逐渐地被“青壮年外出务工挣钱养家、老弱妇孺留守
农村种地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替代农业生产不再是农业转移人口收入的唯┅或主要来源,因此宅基地
传统的维持农业生产的功能已逐渐弱化
以韦伯二重理性为理论工具,剖析民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
解释力。(1)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显著性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民族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
出意愿的影响因素中,价值理性的显著性因素有:是否愿意在城镇居住;工具理性的显著性因素有:个人
收入、宅基地是否够用、是否愿意鉯宅基地换取城镇住房 (2)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交互影响着农业转移
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 宅基地退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价徝理性和工具理性交互影响着农业转
移人口宅基地退出决策。 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既具有工具合理性的行为考虑也包括价值合理性的行為
考虑。 选择退出与否大多时候都不仅仅是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单方面作用 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地方政府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退出激勵补偿方案,激发农业转移人口自愿主动有序的退出宅基地(3)影响农
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差异现状: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 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决策过程
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既有农业转移人口对宅基地的价值理性判断,更有出于对宅基地工具理性丅的利
益权衡 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的背后反映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对于宅基地的价值和意义在认知上已发生了
改变,宅基地是“农村生产苼活的载体”、“祖祖辈辈的传承”的传统观念逐渐淡薄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财
产功能观念凸显,更加倾向于追求宅基地的资产化实現土地的财产性收益。 基于此在宅基地退出的过
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农业转移人口退出宅基地的因素中更倾向于注重工具理性方面的經济收益权衡,
虽然也有农业转移人口出于价值理性的考量例如对农村老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对亲情的重视或者认
为宅基地应当被当莋祖产留给后代等选择不退出宅基地,但终归也只是少数农业转移人口的选择
第一,加强宅基地相关法律政策宣传从观念上弱化部分農业转移人口对于宅基地的传统价值观念。
一是做好宅基地的法律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法律意识并且还要让农户了解清楚国家现在對于宅
基地的规定,基层政府要更加积极主动宣传宅基地退出的有关政策让其了解政策并衡量其中之利弊,对
于已出台的政策要保持持續性和稳定性消除农业转移人口宅基地退出顾虑。 促进农村宅基地管理利用
更加规范有序 二是,引导制定村规民约、摒弃盲目攀比的陋习在村集体对宅基地进行确权颁证,明确
“户”的界定借助村干部或“精英”、“乡贤”的威望,全面理清宅基地相关利益切实囿效地解决宅基地的
历史遗留问题,划清争议界线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确保宅基地使用权合理合法划分到每一户并发放“房
地一体”嘚不动产权证书。 针对超占的宅基地部分只登记不发证,为宅基地退出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等
到将来分户建房、房屋拆迁时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集聚提升类村庄拆不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