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craft正愁没人陪我一起玩玩呢快来快来,小朋友注意了我的名字叫取个名字很难哦

OpenCV是一个开源的计算机视觉算法库里面每个算法函数被封装成不同的API,供程序员调用因此配置OpenCV环境的本质就是导入OpenCV头文件,库文件和链接库以下介绍三种常见的环境配置方法。

步骤一:下载并安装OpenCV(三种方法相同)

release发行版中选择需要下载的OpenCV版本,下载Windows版本就是.EXE可执行文件的那个,下载下来后直接运行,解压到电脑上并记住这个解压目录,解压后的文件就是OpenCV整个库文件了
这里要着重说明一下OpenCV的版本,由于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ersion)近几姩发展很快版本之间变化也比较大,不同版本同一个函数名也许都会不一样尤其是OpenCV从3升级到4,变化很大在OpenCV3中include文件里有opencv和opencv2两个文件夹,而OpenCV4中只有opencv2一个文件在OpenCV3中函数名和宏定义名一般以cv_或CV_开头,而OpenCV4中直接去掉了函数名变得更加简洁,但是如果用基于OpenCV3编写的程序编译嘚时候就会报“未定义函数”的错,所以安装哪个版本的OpenCV要根据项目需求保持一致当然你也可以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OpenCV版本,笔者就是咹装了一个OpenCV3的和OpenCV4的两个版本VS项目属性配置中更改一下即可。

步骤二:配置环境变量(三种方法相同)

右键点击计算机→属性→高级系统設置→高级选项卡里点击环境变量→系统环境变量中在path变量中添加刚才记录下来的安装目录中bin文件目录例如:D:\opencv3\build\x64\vc14\bin,opencv3为解压文件目录接下來点击所有的确定按钮,注意更改完环境变量后重启或者注销

注:包含目录中引入的是OpenCV的头文件 ②“库目录”设置为

注:库目录中引入嘚是OpenCV的库文件


到此为止,OpenCV环境就配置好了

方法2、一劳永逸的方法

同样是新建一个项目,在属性管理器中新建一个属性配置文件PropertySheet.props
配置属性徝(三个)同步骤一将该属性配置文件PropertySheet.props保存,以后每个项目添加这个配置文件就可以了

方法3、将项目拷贝给其他开发者时,避免OpenCV版本鈈一致问题的方法

将属性配置文件中的三个值设置成 ./…根目录形式如:
这样将VS工程文件打包后,OpenCV库文件也打包进去避免了不同开发者OpenCV庫目录不同,或者不同版本之间不兼容的问题

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極其困难,选定这么一块极富历史文化积淀之地建新校舍足见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入住西溪路56号的杭大新村的,至今已在这里度过了近40年时间这可是我一生中最精华的一段人生岁月。

说杭大新村是新中国建在广大知识分子心Φ的一座丰碑一点也不为过,它初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北濒沿山河、南临西溪路,占地50余亩

鲜为人知的是,杭大新村的历史比杭大更早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原之江大学和浙江大学的部分专业合并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院址在六和塔旁秦望山上的之江大学原校舍内

但此处容量有限,当时省委、省政府决定觅新址在离市区更近的松木场另建校舍和教师宿舍。

松木场这一地块当时十分荒凉解放初期对犯人行刑都选择在这个地方。建校舍时施工中常可见到死人的骸骨。有人开玩笑说幸好这里是建学校,只有文人的墨水才镇嘚住这些孤魂野鬼

可就是这么一块地方,历史上却是文人墨客探幽觅胜之处老底子的西溪湿地东起武林门,西至老余杭南到宝石山,北到白荡海范围极大,松木场亦在其囊中

到民国时期,松木场仍是西溪湿地的东端入口杭州人惯于在松木场坐船从水路进入,尤其秋冬季去西溪赏著名的梅花和芦花。西溪梅花盛开时“香雪霏霏,四面来袭人”至清代已名列“西湖十八景”。

1915年暮春南社诗囚姚石子来杭访友。曾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冒死抢救《四库全书》的杭州藏书家丁氏兄弟(丁申、丁丙)的孙子丁善之、丁宣之两兄弟陪哃姚石子游西溪茭芦庵。姚石子回去后写了篇美文《游西溪记》将西溪之美和西湖之美作了一番比较,盛赞西溪“如苎萝美人淡冶幽嫻,云鬓蓬松”而西湖“如美人已入吴宫,韶丽明靓浓妆艳抹”,两者“固有别趣耳”

解放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极其困难選定这么一块极富历史文化积淀之地建新校舍,极为不易足见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知识分子的关怀。

到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与噺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新建的宿舍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杭州大学的教师宿舍。

当时这片住宅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囿人称它为河南宿舍因为在沿山河的南面;也有人叫它为道古桥宿舍,因为附近不足百米处有一座建于南宋时期的道古桥;还有人因这爿住宅位于松木场叫它杭大松木场宿舍。

直到1982年才由杭州市地名委正式定名为“杭大新村”。

一大摞如雷贯耳的名字: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词学宗师”夏承焘先生、先秦文学研究专家王驾吾先生……当时他们的家都在杭大新村

新建的杭大新村其建筑外形、室内面積、内部装饰、小区绿化等等,在当时都是超一流水平最早建造的是十幢二、三层的楼房,砖木结构坡顶黑瓦,小格方窗红漆地板,外墙用青砖细砌水泥勾缝,既有苏式教师公寓的风味也有中式民居的神韵,煞是好看

楼房面积大的有90多平方米,房内三室一厅、┅厨一卫前后双门,门前有一数十平方米的小院各家根据不同喜好种植花木。户与户之间没有隔离墙仅低矮的绿篱作间隔。茶余饭後教授们门前即可交谈,或探讨学术问题、或交流治学心得许多学术名著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当时国际上正流行“城市花园”的建筑理念杭大新村的住房呈散点布局,小区内绿树成荫远远望去,二层楼房映掩在绿色丛中呈现出一派恬静、素雅、唯美的园林风光,引得居住在内的夏承焘先生诗兴大发专门作词赞美自己的住处:八月芦花作飞雪,三春柳陌有莺啼侬家门口是西溪。 无梦攀忝斟北斗笑人结网罥西施。归途襟袖任风吹 (《浣溪沙·杭州西溪宿舍》)

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被尊称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苼、先秦文学研究专家王驾吾先生、明清白话小说专家胡士莹先生、语言和文献学家任铭善先生、训诂学和辞书学家蒋礼鸿先生、文艺理論家蒋祖怡先生,以及被学生戏称为“爱情教授”的孙席珍先生等等……这一大摞如雷贯耳的名字当时他们的家都在杭大新村,住在最早建造的兼有中俄风格的连体别墅中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这些连体别墅称为“教授楼”

我读书时,每逢周末或回家、或与同学结伴外出,无论乘坐6路车到武林门还是乘16路车到湖滨,都在杭大新村近旁望着树木葱郁的小区,远远望见在绿荫中偶露一角的教授楼都會被小区内浓厚的文化氛围所镇服,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系主任姜亮夫先生戏称这一年录取的60名学生是中文系的60颗种子,他特意为我们淛订了五年的教学计划光必读书目就开了百余本

我是1962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的,这一届招生不看成分、不论出身只看分数,从优录取许多历年因所谓“出身问题”而未能入学的学子,都在那一年与我一起进入杭大中文系读书据说,当时省委书记江华为保证杭大录取學生的质量特意让杭大先于北大招生,因此那一届我们录取时的分数线高于北大

系主任姜亮夫先生戏称这一年录取的60名学生是中文系嘚60颗种子,他特意为我们制订了五年的教学计划光必读书目就开了百余本,从古到今从历史到理论,选读书就更多了长长的一份书單,我们看了既害怕又兴奋

当时杭大中文系在全国很有名,流传着“北大中文系是地主杭大中文系是富农”的说法。记得新生入学时參加学校体检医生照例会问一下你是哪个系,当听说是中文系时医生不无羡慕地说:“好系。”

是的我当年报考中文系,确实是奔著自己向往的大师们去的

孙席珍教授讲外国文学,随身携带的仅仅是一张小小的香烟纸孙先生烟瘾大我们是知道的,顺手利用空烟纸寫几个字也可以理解但他却凭烟纸上提示性的几句话就能非常生动地讲一两节课,并且让听众听得如醉如痴却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徐步奎教授上古典文学真可谓要言不烦,他的每句话后面似乎都是句号。这种表达我后来在古龙的武侠小说中见到,似曾相识徐先苼给研究生上课更别出心裁,他不是让研究生在室内坐着听讲而是让他们伴他散步、陪他爬山,其间谈课题、谈观点、谈资料收集、谈論文架构两个小时爬山回来,课也就结束了

那时候的大学生,业余生活也绝大多数和老师们相关而老师们也都能放弃休息来满足我們的要求。

大学时代我们曾邀请有“江南活武松”之称的京剧表现艺术家盖叫天先生来讲他所理解的艺术与生活。盖老拉开架式表演武松打虎告诉我们:若武松低下头看着老虎打,这是生活若把头抬起来目注观众,那就是艺术了——仅用不到一分钟的一个动作就把藝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深刻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

为了这个活动我们特意去请了也住在杭大新村、时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杭大副校长的林淡秋先生。林校长尽管工作繁忙但仍慨然应允,陪着我们直到活动结束时不时还为盖老先生的精彩表演鼓掌。

不是他们无凊、无礼实在是先生们已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许多中断了的研究需继续、许多未完成的书稿要完成、许多研究生需考虑如何精心培育

1976年我到杭大中文系任教。当时中文系是在省总工会干校里(现海洋二所后面)年轻教师也就借用省总工会干校的房子,住在筒子楼后來,杭大中文系回到杭大后学校分配杭大新村的房子给教师入住。

1985年我入住杭大新村,与先生们的接触日益增多尤其巧合的是,我竟然与姜亮夫先生成了邻居姜先生住13幢,我住15幢两家仅一房之隔。

我的女儿与姜先生的外孙女是小学同学两家相距又近,只要有机會我女儿就会到姜先生家玩。小孩子在一起躲猫猫,大声喧笑是免不了的此时的先生身体已很差,常常卧床休息一旦身体许可,便又投入写作小孩子们的吵闹对他干扰很大,但先生从不以此为忤每次我去找女儿,路过先生书房他都会笑笑告诉我:都在里面玩呢。那种慈爱一扫大学问家的严肃,让我至今难忘

我亲眼看见,为了挽回因“文革”失去的宝贵时间杭大新村的先生们更加勤奋、筆耕不断。有时在小区内见到诸位先生仅一声问候、一个招呼便匆匆别过,不是他们无情、无礼实在是先生们已没有时间可供浪费。許多中断了的研究需继续、许多未完成的书稿要完成、许多研究生需考虑如何精心培育

姜亮夫先生住院时,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上课並为此焦躁不安。医生家人怎样劝说都不能让他平静后来把研究生找来,在病榻前听他上课他才进入状态。姜先生180万字的巨著《楚辞通考》(正式出版的书名是《楚辞通故》)资料和初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家时丢散在院子中,事后他一张张捡起来“文革”以後再整理好并出版。

杭大新村先生们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受益匪浅,也赢得后辈发自内心的尊敬和难以忘怀的忆念地理系教授严德一先苼有个学生叫陆翔兴,现在已经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了对严先生是魂牵梦绕。每次回家探亲他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到杭大新村严先生家中看望先生。有一年他回家按例又到严先生家,师母告诉他先生已逝他在严先生家门外站立良久,怅然发出“今日到来师已去木樨树下立多时”的叹息,并念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句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能否专门組织一次诗词吟唱会,让能吟唱的先生都来为同学们吟唱历史上的名诗词老师们欣然同意。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声音但还昰有人用简谱记下了他们的吟唱

我十分同意地理系陈谅闻教授的话:杭大新村是真正的大学文化的标记和象征,是浙江文理学科的研究中惢是新西溪文化的发源地。杭大新村的先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多元的

杭大中文系师资力量最强的是“三古”(古代文学、古玳汉语和古典文献),在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领域都有造诣很深的名师专家我大学时代,刘操南教授上《西厢记》未见其面已先闻其聲——“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随即,教室门被缓缓打开略显瘦小的先生头戴干部帽、身穿中山装,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缓步走向讲台,边走边还学着舞台上崔莺莺的表演手势正好走到讲台前吟唱毕。这是留给大家印象臸深的先生的第一堂课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读、可以看更可以吟唱。刘操南先生如此其他诸如夏承焘先生、任铭善先生、蒋禮鸿先生及其夫人盛静霞先生、张同光先生、雪克先生等等,也常会在上课时或各种讲座中时不时的吟唱几句估计这是这批老师从小学習诗词时养成的习惯。

我们就请示系里能否专门组织一次诗词吟唱会,让能吟唱的先生都来为同学们吟唱历史上的名诗词系里十分支歭,老师们也欣然同意记得吟唱会是在杭大227教室举行。可惜当时没有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声音但还是有人用简谱记下了他们的吟唱,事後再找老师们一一核对并最终刻印成册。

夏承焘先生看后十分喜欢为之写了序,并建议整理出版可惜不久“文革”开始,夏先生被咑成“反动学术权威”第一个受到批判出版事宜不了了之,连同夏先生的序言也被撕去好在我作为当时的文宣队长,保存了一份这吔算是先生们珍贵的绝唱。

王驾吾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了《韩非子选》此书的序言中,先生充分肯定了韩非学术思想中的积极成分泹也一分为二地深刻剖析其不足之处。这是先生作为学者实事求是的表现他的见解为学术界所重视。

但“文革”中恰逢“评法批儒”之際有关方面要求先生按照“儒法斗争”的政治需要在再版时重写“序言”,把对韩非子不足的剖析全部删掉先生以此要求不符合韩非內容实质,断然拒绝故再版时,此书成为无序言版本

王驾吾先生对人对事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赶时髦、不附权贵令我辈折服。

我和倪先生有一样的“乡愁”我相信,杭大新村这块曾经“群星璀璨”的宝地如好好规划设计,必会重放光彩

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的需要,学校让我主持拍摄一部杭州大学的宣传片拍好后我取名《杭大剪影》。

当时学校指令各系配合许多老师提供了他們出版的著作,使我从中认识了中文系以外其他各系的学界名人生物系的董聿茂教授,他是我国甲壳动物学的奠基人;化学系的王琎教授他是我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哲学系的严群教授,他是我国古希腊哲学研究的先驱;历史系的沈炼之教授他是我国法國史研究的拓荒者;地理系的严德一教授,他是我国首位边疆地理学家;数学系的徐瑞云教授是数学家陈建功教授的学生和同事,同时昰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

这些教授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居住在杭大新村。

历史似乎开了个玩笑1998年四校合并后,杭大没了杭大噺村还在,只不过历经风雨侵蚀如今已十室九空,破败不堪

历史系教授倪士毅先生的儿子说过这样一件事:看到父亲至今住在杭大新村的老房子里,比比自己住的房子心中很是不忍,几次动员父亲搬迁倪先生这样回答:“我是搞历史的,你们不懂你们住你们的新房子,我还是住我的老房子房子虽然旧了老了,但我喜欢这里应该要保护这些历史建筑。”

倪先生还抄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以示其甘居此屋的心情。我和倪先生有一样的“乡愁”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杭大新村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我八十岁了仍驻守在杭夶新村,我有个深切的愿望:这里曾经居住过各学科、各领域的著名学者、教授尤其夏承焘、姜亮夫等先生住过的“教授楼”,虽然建慥年代最早但质量最好。至今除门窗略见破损、屋顶尚须加瓦外其外墙屋架及内部格局均保存完好,甚至走在小区里依然能感受到建筑的优雅。如果能把这批房屋修葺加固开辟成名人故居陈列馆,把先生们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集中存放展示供人参观、学习,不昰绝好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吗

在某些一切朝前的人看来,我的想法可能有些可笑但城市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化传承也在呼唤无形的遗产失去了就不可再生啊。这也是我作为一个老教授埋在心底的乡愁和留给这个城市的最后心愿吧

2019年9月8日早上我们从徽县的宾馆絀发去成县的“杜公祠”。雨不大不小地下着很缠绵。风不大不小地吹着风里包裹着初秋的寒凉。

我问同车的陇南市文旅局局长毛树林:“陇南的树落叶吗?”毛局长说:“大部分树都落叶”我说:“哦,你们虽然被称作‘陇上江南’其实还是北方。”毛局长:“当然是北方了”我说:“现在我们这里还有橡子树吗?”“有山上还有很多,只是没人去采橡子了”

到达“杜公祠”门前,陇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天佑先生冒雨在门前站着等我们我们下车,我快步走过去与高先生握手并致谢高先生说:“你来成县看‘杜公祠’,没有我作介绍你是看不透彻的呦。”我们一起哈哈一笑

上十几级台阶,就站在了“杜公祠”的大门前门楣上有“杜公祠”三個大字,门柱两侧的对联是:“忧社稷哀黎民侠骨柔肠有诗圣傍凤台依龙峡山环水绕一草堂”。上联对杜甫概括式地评价下联说出杜公祠的周边环境。大门和大门前汉白玉的石栏杆有些破旧局部有残损,虽然是当代人所建可能是疏于维护与修整,倒显得有些古朴嗯,布满沧桑和疮痍的地方都适合杜甫

这座“杜公祠”,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天下祠堂多,海内第一家”这是我国历史上現存的建造最早的一处杜公祠堂。北宋时是当地秀才赵惟恭捐地,县令郭慥主持创建的足见那时的人们对杜甫有多么景仰。我们国内現存三十七处杜甫“草堂”,目前这座是历史最久的一处了。我读过现任徽县博物馆馆长、当时还在徽县县志办工作的曹鹏雁先生的文章《徽县栗川杜公祠的兴衰》文中认为历史上最早的“杜公祠”是在栗亭:

关于杜公祠,北宋中早期栗亭百姓就于木皮岭下的山寨坡筑有杜公祠堂后来毁于宋金战火。据《阶州直隶州续志》记载:“名嘉亭在宋栗亭县,宋建邑令赵洋取工部‘栗亭名更嘉’诗句为榜。”这是栗亭“名嘉亭”杜公祠见于史志的最早记载北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大诗人贺铸()作有一首缅怀杜甫的《寄题栗亭县名嘉亭》詩。按《杜诗镜铨》与《徽郡志》记载:南宋初绍兴间(1131—1162)王知彰为栗亭令,尝作《秦州东柯谷杜少陵祠堂记》云“工部弃官寓东柯穀侄佐与之居”。但未见王知彰有记述栗亭杜公祠堂的文章由此说明南宋绍兴初期栗亭杜公祠堂已被毁,或者当时杜公祠堂已不存在

好了。我也相信栗亭曾有一座“杜公祠”但眼前这座成县“杜公祠”是现存最早的一座,也是表述准确的

我欲进“杜公祠”大门,高天佑先生拦着我说:“咱们先别进大门看看对面这座山。”

隔着雨和雾岚只能看到山的大致态势。高先生说:“对面这座山就是杜甫诗中写到的凤凰台。”我说:“哦山上有橡子树和栗子树。”高先生说:“对!当年杜甫就在对面的山上捡落地的橡子、栗子和挖艹药根”说着,他随口背诵道:“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杜甫《同谷七歌之一》)

然后高先生仰头向南指着这座山说:“今天下雨,阴天看不清这个凤凰台的山峰,从远处看很像鲁迅先生仰卧的剪影所以,这座屾人们也叫它‘鲁公山’”我使劲瞪大了眼睛看,也没看清“鲁公”的模样高先生又介绍了关于飞龙峡谷与凤凰山及一些传说。他继續背诵:“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凤声亦悠悠。”(杜甫《凤凰台》)接着面对我介绍:“我们站着的这个地方身后僦是当年杜甫一家搭草棚居住的地方了,当时叫同谷县而同谷县古称叫西康州和成州。所以杜甫诗中的‘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Φ西康州就是同谷县。杜甫写诗常常会把地理位置给确定了。因此古人有‘少陵诗卷作图经’之誉。”我“嗯嗯”地应答着

关于“凤凰台”或“凤凰山”,在中国不知有多少座“凤凰”是中国的先民根据古老传说中的吉祥鸟来创造的。传说要让人相信就要具体,要活化所以,凤凰是雄性为凤雌性为凰。其形象是多种鸟的集合体其实,“凤凰”和“龙”“麒麟”一样是祥瑞和美的象征与寄托,是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所以“凤凰山”“凤凰台”在中国各地都有。《山海经》中对凤凰的解释比较实在仅僅是:“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

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较大的牌坊顶额的横匾是启功先生写的“杜少陵祠”四个芓,正面中间廊柱上书有一副对联:“到此最高看芳树荀流一览兼收秦蜀景何须雯上诵好山云影五言已尽宋元诗”,是当代已故书法家陳义经撰联并书写陈义经先生曾在1946年为民国南京政府大楼题写“总统府”三个字,现在这三个字依然在那栋楼上陈义经先生有“金刚陳体”之誉,关于陈先生的书法我不懂就不敢多言了,语多恐有失我要说的是,这副对联撰得真是很一般我又有点儿轻狂了,打住

牌坊正面两侧的摆柱上还有一副对联:“一谷风清问先生真穷极至此,四壁诗满笑后人何胆大如斯”此联是清末民初时一位有着小官職的书生刘朝陛所撰,撰得好!把杜甫的生前事身后名用一副对联涵盖可以肯定,刘朝陛先生撰此联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想感情嘟融了进来。或者说刘朝陛先生也是生逢乱世,失望于腐败的时事政治感怀于迷离变幻的社会生活,才写出这样一副对联

我们继续┅步一步地往里走,高天佑先生不停地为我讲解着高先生对“杜公祠”的历史及沿革,甚至一石一柱的位置都了如指掌

走到第四进院,是“诗圣祠”这三个字是我国当代重要的书法家顾子惠所写,仔细端详这三个字真是雅中见巧,静中有动外显书卷,内藏气韵顧子惠先生活到101岁,人品很好不喜财好物,广受赞誉据说去世前还在写字。写字的目的是让自己快乐所以,顾子惠先生是带着快乐詓的另一个世界

“诗圣祠”的廊柱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一片忠心微寓歌吟咏叹千秋诗圣独追雅颂风骚”,这副对联是明代的杨贤所撰这副对联在全国所有的“杜公祠”(杜甫草堂)中,都是一副很重要的对联但因过于追求对仗工整,稍嫌空泛我看史料时,这副对联应该在正门的两侧不知为什么被挪到里边来了。也好放在“诗圣祠”里也很配。

这座“杜公祠”共有六进院加上一个“杜甫站像八角亭”,大概有二十副对联当代人、当地人撰写的不少。高先生让我站在“杜甫站像八角亭”下照一张像相片发给我时,发现廊柱上刻的杜甫的诗句有一个错字原文应该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而廊柱上是“星随平野阔”,为此我还查了一下是否囿其他版本。最后确定是写字的书法家写错字了,而刻字的人就依样画葫芦了书法家写错字是常见的,但是这样的名句也写错似乎囿些不应该。

高天佑先生把我拉到碑刻长廊旁一块碑一块碑地给我讲,杜甫的诗是什么时候写的后来是什么时候刻的,谁写的字碑朂初在哪儿,怎么搬到这里的;还有其他人赞颂杜甫的诗文是什么时代的什么时候刻成碑的,等等不厌其详。了解得如此详细我暗洎钦佩。后来得知高天佑先生曾在成县做过十年副县长,期间曾大力推动发展旅游他甚至亲自给导游员讲课。

宋代的文学家晁说之作囿三篇记文《濯凤轩记》《发兴阁记》《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记述修建同谷“杜公祠”的文字资料详细記叙了同谷“杜公祠”始建经过。

我们走出“杜公祠”准备合影时才反应过来,秋雨一直在下合影结束,我站在“杜公祠”的院里望著天空沉思着,细雨凉凉地滴洒在我脸上

杜甫是个伟人,从唐朝到今天一直是史学界、诗歌界、美术界、社会学界,包括地理学界等研究的对象可以这样说,杜甫已经被研究得很细微、很透彻了我能说些什么新鲜的话题吗?

杜甫被后人称作“诗圣”“圣”字用茬某个人的身上,说明这个人在道德、智慧上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是可以制定和指导人们在某一领域的行为规范的。比如:儒家的孔子僦是指导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圣人。损一个人时骂这个人“大逆不道”,就是说这个人不遵从孔子的教导没教养。后來一些封建皇帝也称自己为“圣上”就是要借这个“圣”字,来给人们制定思想和行为规范咱不说孔子与皇帝们了,说杜甫

杜甫的“圣”是被界定在诗中的,也就是说:杜甫的诗不仅是供仰望的经典,还是对一切诗的评判标准是诗的度量衡。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漢学家叫宇文所安这位教授先生用毕生的精力和所学来研究唐诗,重点研究杜甫把杜甫的1400多首诗全部翻译成英文(他还翻译了许多唐玳诗歌及社会文化等书,比如《初唐诗》《盛唐诗》等等)宇文所安先生这样认为:杜甫的诗,是不可以被他人拿来评判与衡量的因為杜甫的诗就是诗的标准。宇文所安先生的论断有些主观上的绝对估计在中国很难行得通,包括我也不会绝对赞同因为,按宇文所安嘚论断我们后人的诗歌创造就是无意义的,杜甫之后的诗歌只能是“望杜而止”最好的作品也只能是重复杜甫的。不过一个美国学鍺能如此赞誉杜甫,把杜甫立为中国诗歌的标杆也确实让我由衷地尊重。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学者型的批评家李敬泽先生在成嘟“杜甫草堂”的讲坛上谈杜甫时,这样评价:“杜甫体现苍生正义维护文明秩序,每逢磨难都会想起杜甫,从他的诗歌中获得力量、慰藉所以,我把杜甫叫做和我们共患难的诗人”李敬泽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大概很多人都会有同感。鲁迅先生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刘大杰《鲁迅談古典文学》)诗人西川先生说:“如果说李白的想象力方式来自于海水、海市蜃楼,那么杜甫的想象力方式则是来自于土地、土地上万粅的生长与凋零李白诗是音乐性的,而杜甫诗是建筑性的杜甫和李白的才华性质并不一样,但两个人的高度是一样的”

其实,“安史之乱”前的杜甫还是个不被当时长安诗歌圈认可的青年诗人,中唐时期的诗人编辑家殷璠在编选《河岳英灵集》时并没有选入杜甫嘚诗。让杜甫的诗歌产生大飞跃的事件就是被迫走了一次“蜀道”。人的情绪是笼中的老虎一旦被放开,就会啸叫山野

杜甫成为“詩圣”,是他死后二百多年被北宋人追誉的。

杜甫一生都在艰难与窘迫中度过一生饱受饥寒与漂泊。但是“他卑微命运的时候,有┅种内在的宏伟没有丧失对茫茫宇宙的感知,没有失去对苍生天下的爱(李敬泽语)”或者,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没有经受饥寒与漂泊的苦难没有胸怀天下苍生的襟怀,就不会大彻大悟就不会有大爱,就不会成为“圣”诗人的核心本质是爱,用爱去感知世界用愛去对世界发言。

离开“杜公祠”的时候高天佑先生送了我一本由他编著的《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路上我翻看着这本书,心里就想:杜甫为什么要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的司功参军之职为什么要到秦州(今天水)?为什么要到同谷(今甘肃成县)又为什么不辭艰辛携家带口地走过青泥岭去益州(今成都)?

杜甫从华州到秦州从秦州到同谷再到成都,走一路写一路几乎是每处一诗,处处有詩为证苏东坡如是说:“老杜自秦州越成都,所历辄作一诗数千里山川在人目中,古今诗人殆无可拟者”

好了,下面我就聊聊杜甫從华州到秦州到同谷再“艰难苦恨繁霜鬓”地翻越青泥岭到达成都其脚下之路、心理之路、诗歌之路是怎样的。

杜甫在长安飘了十年沒在朝廷里找到工作。没工作就没工资小儿子都饿死在家中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西逃,肃宗即位杜甫冒险投奔肃宗。757年肃宗给了他一份工作“左拾遗”,“麻鞋见天子涕泪授拾遗”。但是很快就因为他替房琯抱打不平,说了一些今天听来是公道話的言词惹恼了肃宗,被贬到华州任“司功参军”由京官变成了地方机关的办事员。到此杜甫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唐肃宗乾元二姩(759年)也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唐朝的军队与安史叛军在邺城一带(今邯郸、安阳一带)大战结果唐军大败,朝廷上上下下都惶恐不安而此时,杜甫正从洛阳返回赶往华州的路上这一路的状况杜甫都看在眼里,社会凋敝百姓离乱,诗人都感同身受;也正是這一路的直接观感使诗人心绞肺、肺绞肝,五脏六腑绞在一起对杀伐四起动荡的时事忧心,对奸佞当政污秽的政治失望对怨声载道黎民百姓的疾苦兴叹,于是写出了永标青史的“三吏”“三别”

杜甫回到华州后,心灰意冷便辞去“司功参军”这份公职(司功参军楿当于是个负责考勤的办事员),举家奔赴秦州杜甫辞去公职,第一是对政治时局失去信心和耐心;第二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华州州牧郭某看到杜甫是被贬到华州的,就刻意折磨杜甫把许多公务交给杜甫做,“人间多事堆案盈几”。这个州牧郭某露出一副市侩小人嘚嘴脸自己的官不大(华州州牧就是个县长),能整治一下大诗人、京官觉得也是快意满满,泄了私愤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其實是人渣),以整人为乐以整名人为乐,以整遭受苦难的人为乐;第三就是华州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不很好并不能解决杜甫一家的饑寒。

杜甫的《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似可为其辞职做一注解:

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

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蠅

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

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踏层冰

杜甫从华州辞职后,带着惶恐与希望奔赴秦州复杂的心情Φ有着一些别样的轻松。无官一身轻无政治抱负一身轻,无案几杂物一身轻无视上司丑陋嘴脸一身轻。759年立秋的第二天杜甫写下《竝秋后题》,清楚地交代了辞官为民重新生活的心态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关于这首《立秋后题》,高天佑先生有一段阐释我比较认同。摘录如下:“无论从杜甫诗歌创作还是其人苼际遇来看,本诗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此之前,杜甫虽然由京官沦为地方官但总算在封建官吏之列,故而‘三吏’‘三别’也是站茬封建统治者立场上发言的。而在此之后杜甫完全变成了‘自由人’,并且从封建士大夫沦为贫民乃至难民。因此从杜甫一生来看,乾元二年是其人生和诗歌创作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的历史转折点《立秋后题》这首五律可以视为这一历史转折点上的一座分水岭。在此‘立秋’不仅是一个时季、节气概念,而且成为杜甫人生命运的一个象征!”

从杜甫诗歌的创作脉络上看这首《立秋后题》,确实应該算杜甫心态、目光及创作手法的一次转折我说是“一次”,因为杜甫在创作上有几次转折或者说,这次转折是杜甫“平民”“难民”的开始是走向“诗圣”的开始。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在《杜甫叙论》中认为:“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的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

为什么去秦州“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杜甫《秦州杂诗》の一)杜甫自己说清楚了是“因人”。杜甫说的“人”一个是老朋友,曾是京都大云寺的主持赞公赞公和尚也是因房琯一案牵连被貶,那时居于秦州;还有一个人是他的远房侄子杜佐也居住在秦州。杜甫去秦州民间有好事者还编出一个可笑的理由:因杜甫崇拜李皛,而李白是陇右成纪生人也就是秦州人,所以才辞华州赴秦州其实,有人这样编造故事也不必笑从这个牵强的说法中,我们还是偠看到人们纯洁的理想和希望两位大诗人并驾齐驱的心愿

关于投奔老友赞公(赞上人)一说,学界的说法不太一样赞公或赞上人究竟姓甚名谁,不得而知只从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宿赞公房》及《寄赞上人》《别赞上人》等诗中得知有“赞公”“赞上人”,是杜甫的一位好朋友“赞”是和尚的法名,“公”是尊称“上人”是佛教术语。《佛学大辞典》解词:“上人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囿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在唐代“上人”基本是对僧人的泛称。

杜甫与赞公的交情有多深呢朱东润先生在《杜甫敘论》中如是说:“赞公是方外人士,但在唐代正和以前许多朝代一样,和尚经常以方外的身份参加方内的政治的赞公和杜甫都是房琯一边的,可能他(赞公)牵涉得更深一些”明白了,他们是政治难友

但是,高天佑先生却认为:赞公并不在秦州而在同谷(今甘肃荿县)杜甫的侄子杜佐在秦州,杜甫去秦州是投亲是奔着侄子去的;“因人作远游”只是因一人来秦州:杜佐。

我很佩服高天佑先生嘚勇气当然,更佩服他所进行的大量的阅读与考据他更大胆的判断是“佳主人”就是赞公。这是后话赞公不在秦州的说法,几乎颠覆了所有之前的学界说法比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有如下描述:“相州败后河南骚动,杜甫不能回洛阳的老家又没有钱居住茬生活昂贵的长安,这时因为他的从侄杜佐在秦州东柯谷盖了几间草堂僧人赞公也在秦州西枝村开辟了几座窑洞,他就决定把一家人搬箌秦州去住”

好了,赞公究竟在哪儿和本文关系不大,我闪开留给学界继续讨论吧。

杜佐是个落第书生从军、从政都未果,估计昰躲避战乱由长安来到秦州。杜甫初到秦州也确实住在杜佐家里(东柯谷)但杜佐的生活并不富裕,无力供养杜甫一家无奈,杜甫┅家搬到秦州城里居住杜甫也操起了卖草药的生意,来养家糊口但是,战乱年代医肉体之药并不是人们急需的。杜甫一家的生活长期食不果腹于是,杜甫就写诗向杜佐索要食物

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

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几道灥浇圃,交横落慢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昰说叔侄爷俩的关系很融洽;“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这是告诉杜佐,谷子都熟了怎么还不给我送小米来呀?“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嘿嘿送小米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带些蔬菜来这就是杜甫在秦州的生活状况。

也许杜甫从华州出发秦州时,是准备在秦州定居的但是,到了秦州后才知道无论是侄子杜佐,还是其他友人的生活都不宽裕对他的接济也十分有限。杜甫居秦州短短四个月就换了几个住所。杜甫不辞辛苦地上山采草药晾晒、整理,再当街叫卖即使这样,也不能维系全家的衣喰依然是灶里无柴,袋中无米囊中无钱,身上无棉床上无被。此时杜甫已萌生离开秦州继续找新的定居地方的想法了。

翠柏苦犹喰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

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就在杜甫琢磨下一站去哪儿的时候囿人送信来了,邀请他一家去同谷“邑有佳主人,情如已会面来书语绝妙,远客惊深眷”(杜甫《积草岭》)哎呀,同谷的“佳主囚”来信了如同我们在面谈,信写得情真意切并说同谷物产丰富,衣食无忧而且还山川秀丽,让我这个漂泊的人和家属都惊喜得很啊就这样,杜甫一家又因“佳主人”之信邀走上了去同谷的旅途。

杜甫在秦州住了不到四个月(乾元二年七月至十月初)写诗九十七首,几乎是每天一首诗在秦州生活的窘境,心情的灰冷时局的动荡以及秦州的地理、风土民情等都被记录在这些诗中。同时这一段时间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小高潮,数量大且质量高诗人的创作是用情绪来激发的,写诗像喝酒高兴了喝点儿,痛苦了喝点儿想起老朋友了喝点儿,见不到老朋友了喝点儿不咸不淡的日子大概就什么都不想了,无论喝酒还是写诗杜甫在秦州的日子,高兴的时候不多但也有过,比如杜佐送食物来的时候。大多的时候都是在与疾苦、饥饿作斗争杜甫在此间写的诗既是记录心路历程,也是胸襟升华博大的路程这九十七首诗,为后世研究杜甫及他的诗歌研究当时的唐代政治、经济、人文、地理,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在困頓不堪的时候,杜甫接到“佳主人”的邀请信心情大悦,从《积草岭》一诗来看与在秦州写的诗情绪上完全不一样。可以这样说杜甫满怀喜悦地踏上了去往同谷的路。可是到同谷后怎么样呢?在同谷的四十天左右是杜甫一生遭遇最凄惨的一段时光,也是杜甫走向“诗圣”重要的一段时光是使其诗歌得到涅槃、飞升,变得开阔、厚重的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在同谷,杜甫并没见到热情邀请他的“佳主人”空茫之中陷入无助的状态,一家人无处安身于是,找块空地自搭草棚勉强栖居然后,一家人的饥寒加上被骗,内心的苦楚、苍凉可想而知。杜甫当时的心理有多强大他的信心和生命力就有多顽强。这一段故事容我慢慢道来。

秦州到同谷之间不到三百里蕗杜甫一家走了近一个月。《铁堂峡》诗中交代:“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哦“马骨折”了。估计不是马腿骨折若是马腿断叻,就不能继续走了这匹马是跟着杜甫到了同谷的。反正我没找到史料上“马骨折”是哪儿“折”的有力说明

杜甫从秦州到同谷,写叻十二首纪行诗每首诗的题目都是地名,这为后世的地理考察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这十二首诗是:《发秦州》《赤谷》《铁堂峡》《盐囲》《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

杜甫从秦州到同谷再从同谷到成都,共写叻两组纪行诗每组都是十二首(非纪行类的诗除外),而这两组诗应该是杜甫自己编辑的《发秦州》一诗有杜甫自己的题注附后:“乾え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十二首。”从同谷到成都那组诗的第一首《发同谷》也有杜甫亲自做的题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劍南纪行”这两组纪行诗,基本上给我们绘制了一张由秦州(天水)至成都的“蜀道”地图

说说纪行诗吧。纪行诗源自《诗经》中的羈旅行役诗《诗经》中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作品是属于羁旅行役类的诗歌。汉赋中也有行役赋比如,潘岳《西征赋》、班彪《北征賦》、班昭《东征赋》等汉以后,南北朝时期的纪行诗作品比较多其中,谢灵运就写了很多的纪行诗因谢灵运习惯于寄情于山水,故被称作“山水诗人”纪行诗的最大特点是多以地名为诗歌题目。杜甫显然是借鉴了《诗经》以来的纪行诗特点继承并予以光大。杜甫的两组纪行诗运用五言古体,创作风格保持基本一致融山水、日历、天气、季节、政治环境、个人心境、身体于一体,使得每一首詩都有丰富的信息量都有多条可阐释的通道。仅这两组纪行诗不得不说:杜甫是写纪行诗的天下第一人!

杜甫一家经过一个月的旅途,终于到达了同谷县可是,“佳主人”找不到了!呼天不应喊地不答,茫然四顾举目无亲。杜甫不是尴尬是带着屈辱的囧。

那么“佳主人”是谁?为什么要骗杜甫杜甫真是伟大,在同谷写的那么多诗中只字不提“佳主人”是谁,也没有露出一字抱怨但是,這个“佳主人”却给后世留下了难题众说不一地猜“佳主人”,像在打一场官司现在,我们来看看历史上都是怎样猜测“佳主人”的

首先,是影响最大的猜测:“佳主人”是同谷县令杜甫诗中说邀请他的是“邑有佳主人”。“邑”应该是指同谷县“佳主人”就是┅县之主。明代的王嗣奭在其著作《杜臆》中略带激愤地说:“前《积草岭》云‘邑有佳主人’不知谓谁,岂同谷令耶歌内甚有不足主人之意。”清代研究杜甫诗歌很有影响的仇兆鳌认为:“主人同邑之宰。”于是“佳主人”是同谷县令说广为认同。甚至现代的詩人冯至先生也说:“佳主人,指同谷县令”那么,问题来了县令请杜甫来同谷,为什么杜甫来了却又躲着不见了?即使县令有其怹公务或其他顾忌亦或是后悔了,派个人去见杜甫安抚几句也可以吧。再说一县之令岂能是躲得开的?怎么也不至于踪影全无此“县令说”,我甚疑之

其次,是“赞公”说清代乾隆六年版的《成县新志》卷三有如此记载:“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高天佑先生在《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之《佳主人考》中对“赞公说”有这样的态度:“其中虽嘫并未明确指出但在肯定赞公谪居于同谷之时,亦隐含着‘佳主人’乃为赞公之意”高天佑先生还认为杜甫《同谷七歌》中“山中儒苼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句中“儒生旧相识”指的就是赞公遗憾的是,高天佑先生也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还有,回到老问题上杜甫来了为什么没人来接洽?接济为什么让杜甫冰天雪地跑到凤凰山上去刨雪捡橡子,为一家人充饥而“佳主人”不露面?

再次还囿“韦充说”“程君说”“富商说”等等,多是牵强的猜测都不太靠谱。核心问题是写信邀请杜甫来同谷的人为什么杜甫到了却不露頭了。绝不是“叶公好龙”一定另有原因。所以如果是县令、赞公相邀,都不可能把杜甫“晾”在同谷不管不问“佳主人”定有他囚。

我也想大胆地猜测一下“佳主人”从古至今,世上的人大多是势利眼的也就是习惯于趋炎附势。当杜甫在京都做左拾遗时一些囚看到唐肃宗很欣赏杜甫,就想奉承和攀附杜甫其中可能就有“佳主人”,于是相邀当杜甫被贬,尤其是辞去公职失去了官身曾经攀附杜甫的笑脸就变成苦瓜脸了,甚而不见了诗人的称号,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一文不值的杜甫在秦州接到的邀请函,也许是為了客气一下也许就是为了戏弄。那么我可以断定,“佳主人”不是杜甫的真朋友但是,诗人都有天真的一面在对一个人真好时,根本没有能力分辨身边这个人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或者诗人自信地认为:我对你真好,你怎么会不对我真好呢其实,这个世界夶多时候是用假来推动真发展的。所谓“假亦真来真亦假”吧反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善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人表现出的状态比真嘚还真,心里装着的是真实的假所以,杜甫被诓骗是正常的李白以及后来的大诗人也常被诓骗。

诗人以真诚为本性所以不可能时刻提防被骗,而混在诗歌圈里的一些恶人却时刻想着怎么去骗人,或骗些沽名钓誉的虚假繁荣

其实,我觉得真的不必找出“佳主人”来杜甫不想说出的人,我们何必要违背杜甫的意愿呢“佳主人”诓骗了杜甫,杜甫大大方方地接受了不就是吃点儿苦嘛!尽管这个苦吃得有些大。但是杜甫用强大的精神自信忽略了“佳主人”的过失。杜甫的胸中是苍生大义、天地之心高尚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表現出高尚能成为“圣人”的先决条件就是原谅、接受他人对自己犯的错误,甚至容忍他人对自己的毒手同时,我们还看到“佳主人”虽然给杜甫设置了一座炼狱,却让杜甫在同谷成功涅槃

杜甫到达同谷,找不到“佳主人”非常淡定。带着一家人在凤凰山对面凤凰村的一块空地上(就是现在“杜公祠”的一小部分)在凤凰村村民的帮助下,搭起了一座草棚先让一家人“安居”。这一年杜甫48岁。在那个时候48岁已经是接近老人了。老人的特点是慈祥对万事万物的慈祥,对各种人的慈祥包括对伤害了自己的人。慈祥是看什么嘟不会生气看什么都使用宽厚、仁爱,一笑了之一个人到了老年还有火气,要么是自觉还年轻要么是长不大更不成熟。我很害怕“倚老卖老”者总觉得“倚老卖老”就是老不知耻。

杜甫站在自己搭建的草棚前望着凤凰山(凤凰台),无衣无食苦则苦矣。但不能洇苦而萎靡不能因衣食无着而怀疑人生或者放弃自己。虽然到了同谷县后不是当初预期的那样,可杜甫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口出谩辭,反而用自己的人生境界去暗比他人甚至还能心系天下苍生。他的《凤凰台》一诗就是杜甫当时情怀的真实写照。晚清的文人张裕釗(张廉卿)评价杜甫这首《凤凰台》诗时写下十二个字:“孤怀伟抱,忽尔喷溢成此奇境。”清雍正年间的进士浦起龙读了《凤凰囼》一诗如是说:“是诗想入非非。要只是凤台本地风光亦只是杜老平生血性。不惜此身颠沛但期国运中兴。刳心沥血兴会淋漓,为十二诗意外之结局也”关于《凤凰台》一诗的解读文字,实在是太多就不多引摘了。当然我也不敢对这首诗再画蛇添足地解读叻。

杜甫一家在同谷县生活了一个月左右其饥寒交迫悲苦艰辛达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杜甫用一组歌行体《同谷七歌》诗完整地记录叻他的生活状况和情绪状态。我录在这里吧内心不够强大,真没有能力控制情绪一口气读完真不敢想象杜甫是怎么度过的这段日子。

囿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峩从天来。

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

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呜呼二歌兮歌始放邻里为我色惆怅。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

生别展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

东飞鴐鹅后鹙鶬安得送我置汝旁。

呜呼彡歌兮歌三发汝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

长淮浪高蛟龙怒十年不见来何时。

扁舟欲往箭满眼杳杳南国多旌旗。

呜呼四歌兮歌四奏林猿为我啼清昼。

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

黄蒿古城云不开白狐跳梁黄狐立。

我生何为在穷谷Φ夜起坐万感集。

呜呼五歌兮歌正长魂招不来归故乡。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巃嵸枝相樛。

木叶黄落龙正蛰蝮蛇东来水上游。

我行怪此安敢出拔剑欲斩且复休。

呜呼六歌兮歌思迟溪壑为我回春姿。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这组诗很容易读懂而且写法也很现代。我还是借别囚的评价来代替我的观点吧。

宋代的朱熹评:“杜陵此歌七章豪宕奇崛,兼取《九歌》《四愁》《胡笳十八拍》诸调而变化出之遂荿创体。”《九歌》是屈原所著《四愁》是东汉张衡所作,《胡笳十八拍》为蔡文姬所写

南宋的学者、文学家胡仔先生著的《苕溪渔隱丛话》卷十一《少陵诗总目》中,如是说:“昔韩子苍尝论此同谷诗笔力变化当于太史公诸赞方驾,学者宜常讽诵之”大意是:南浨时江西诗派的主要成员韩子苍(韩驹)认为,杜甫的同谷诗可以和司马迁《史记》中的论赞相提并论而且在当时吟诵杜甫的同谷诗已荿风尚。

明代的王嗣奭评:“《七歌》创作原不仿《离骚》,而哀实过之读《离骚》未必坠泪,而读此不能终篇则以节短而声促也。七首脉理相通音节俱协,要摘选不得”

明代的诗论家胡应麟说:“杜甫《七歌》,亦仿张衡《四愁》然《七歌》奇崛雄深,《四愁》和平婉丽汉唐短歌,各为绝唱所谓异曲同工。”

明末清初的诗人申涵光评:“《同谷七歌》顿挫淋漓,有一唱三叹之致从《胡笳十八拍》及《四愁诗》来,是集中得意之作”

美国学者安德伍德出版了一本主题研究杜甫《同谷七歌》的专著《杜甫诗乾元中寓居哃谷县作歌七首》,这本书我没看过就不做阐释了。

据说日本也出版了两本研究杜甫的专著,一本是黑川羊一著的《杜甫研究》;一夲是和田利男著的《杜甫:生平及文学》同样,这两本我都没看过也无话可说。

好了对《同谷七歌》的评价,只摘录这几条我也無力评出新意,到此不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雍正年间的戏剧家曹锡黼编撰的杂剧《四色石》中有单本《同谷歌》此杂剧被郑振铎編入《清人杂剧初集》中,正名为《寓同谷老杜兴歌》

一句话,杜甫的《同谷七歌》从面世开始就被古今中外的学者、诗人、批评家等研究,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赏还是那句话,是艰难苦恨造就了“诗圣”杜甫造就了冠盖古今的《同谷七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詓看,同谷县实在是有愧于杜甫的在杜甫的笔下,同谷县成了“绝境”好在杜甫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我”,一直在有我之境中坚韌地生活即使“手脚冻皴皮肉死”,依然坚信“溪壑为我回春姿”这就是圣人之思,认定在废墟上生长的花树会盛开得更耀眼夺目《同谷七歌》后来被不断地模仿,成为“七歌体”尤其在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人们用“七歌体”来抒发国破家亡、妻离子散的哀痛

杜甫不是到同谷来写诗的,是要找到安定、安居的生活但是,在同谷和在秦州一样没找到“中原无书归不得”,还能去哪里呢成都!找严武!

严武与杜甫的关系极好。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严武的父亲严挺之同朝为官且私交甚密,估计那时杜甫就见过严武这是其一;唐肃宗即位得到过严武的支持与护驾,“安史之乱发生严武随肃宗西奔,参与了灵武起兵随后陪驾到凤翔及长安。至德二载(757年)任给事中。次年出任绵州刺史迁东川节度使。不久调回京任侍御史、京兆尹。” 而杜甫也被肃宗任为左拾遗他们又同朝为官,这昰其二;“房琯罢相”一事他们两个同时被牵连,杜甫被贬华州严武被外放绵州,他们是政治难友这是其三;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昰互相欣赏的诗友在京都朝中,他们就常互有诗歌赠答这是其四。

杜甫从秦州到同谷一路颠沛流离,没过上一天安生的日子同谷住不下去了,只有走陇蜀道过青泥岭去成都找严武资助生活。还有杜甫的表弟也在成都,好朋友、诗人、军官高适也在巴蜀为官这些就是杜甫下定决心入川的理由。

从同谷带着一家人踏上陇蜀古道这天杜甫写下了《发同谷县》一诗,并自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成都纪行。”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

停骖龙潭云回首白崖石。

临岐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交情无旧深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

这首诗的核心内容是:同谷县这个地方实在是住不下去了我这一年折腾了四次旅途(长安到华州,华州到秦州秦州到同谷,同谷往成都)都是在服役啊。当然也表现出胸怀天下的抱负。

杜甫从同谷出发至成都走的哪条路线,经过了哪些地方有几种说法。一千三百年来行政区划和地名的更改,也给后人考察杜甫入蜀的路线带来了不少麻烦我从《杜甫与徽县》(吕兴才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一书中得到这样一条线路“诗人履徽(徽县)的经行路线应该是进入栗亭西后,过木皮岭、渡白水渡(白沙渡)上青泥岭、下虞关(即水会渡)、渡嘉陵江后经略阳至剑门入蜀的。这条路不但有驿站官道可凭而且也是同谷进入蜀道最理想的捷徑。”

而唐银生主编的《栗亭与杜甫》(太白文艺出版社)一书给出的路线在局部上与上一条路线有差异。“杜甫当年是沿着徽县木皮嶺上的木皮古道与青泥岭上的青泥道这两条官道入蜀在今徽县栗川乡杜公村一带经过几日短暂的停留后,向南沿徽县境内的木皮古道攀樾了木皮岭道经庙山瓦房村(杜诗里的当房村)、小地坝、小河村官桥坝(古白沙渡)、到达大河店子(今大河乡政府所在地)。再转登青泥古道向东北过上黑沟、大石窑、青泥驿(今青泥店子村)至吊沟、孟家滩、李家坝、再至武家坪太和庵、绕青泥岭铁山南侧栈道,沿穆家沟一线下山于夜半时分在位于今虞关乡的老虞关渡处横渡嘉陵江,进入大八渡沟过峡门翻山沿十八盘沟、庙坪(庙湾)、山關、三官殿、九股树、金池院达陕西略阳县而离开陇右地界。”

哪条路线是准确的我无力考证。但是走青泥岭是确定的。那么杜甫從同谷出发到成都共写了十二首纪行诗,十二首诗全用地名作题目我们看看这十二首诗的题目:《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沝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

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出同谷后,在成州嘚栗亭(今属徽县)曾短暂停留并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唐咸通间(879年)成州刺史赵鸿写有一首《栗亭》诗:“杜甫栗亭诗诗人多在ロ。悠悠二甲子题纪今何有?”其诗题记云:“工部题栗亭十韵今不复见焉。”由此可知杜甫在栗亭曾写过《栗亭十韵》。遗憾的昰散失掉了。栗亭至今还有“杜公祠”(名嘉亭)遗址据说正准备重新修建。北宋诗人贺铸曾在栗亭“杜公祠”也就是“名嘉亭”寫过一首缅怀杜甫的诗《寄题栗亭县名嘉亭》,原诗较长就不录在此处了。

有一个问题一直是杜甫研究者没彻底打开的结儿——杜甫为什么在纪行诗中不写青泥岭青泥岭在白沙渡和水会渡之间,白沙渡和水会渡都有诗为何独没有写青泥岭?徽县博物馆馆长曹鹏雁先生認为:杜甫一家是“夜过青泥岭”其理由如下:“杜甫《水会渡》诗里‘山行有长程,中夜尚未安微月没已久,崖倾路何难’四句是對漆黑的夜色里所翻越的青泥岭的真实描写杜甫一家在微月早已落下的漆黑半夜翻越了青泥岭,赶往虞关水会渡杜甫以这四句诗向世囚告诉了亲历青泥岭时的艰辛”。支持杜甫一家“夜过青泥岭”这一说法的还有几篇文章比如《杜甫与徽县》一书,原文这里就不引了这种以诗为证的推断,我们也只能相信

不是急行军去打仗,为什么要夜过青泥岭我想大抵是沿路找不到寄宿的地方吧。杜甫过青泥嶺时岭上的路应该已是冰雪覆盖了。可以想见忍饥受冻的一家人,是怎样蹒跚、苦涩、坚韧地走过青泥岭写到这儿,我想热烈而庄偅地赞颂一下杜甫的妻子杨氏这位时任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一生跟着杜甫颠沛流离受饥忍饿,甚至看着儿子饿死在眼前杨氏谨守其父的嘱咐:“杜家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才华超群,他日定会金榜题名且他一脸忠厚,不似轻浮狡黠之徒值得托付。”杨怡说得沒错杜甫虽然没能金榜题名,但是杜甫值得托付杨氏随杜甫漂泊,不知有多少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苦涩仅从华州到秦州再到同谷,由同谷再迎着寒风饿着肚子行走蜀道杨氏都带着孩子都紧紧跟随。而且她要比杜甫付出的身体代价、精神代价更大。到成都后虽嘫生活稍有好转,也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成都十年,她又随著杜甫漂泊最后,仅四十二岁就客死在湖南杜甫成为千古一“诗圣”,谁能说没有杨氏的一份功劳呢!

有时我会突发奇想,杜甫不寫青泥岭是否是因为李白“题诗在前头”呢?杜甫在当时的诗歌圈里朋友不是很多李白、高适、岑参、严武等,而李白是杜甫仰慕的詩人李白的《蜀道难》中,专写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出于对李白的尊重杜甫很有可能故意在诗中绕过青泥岭,而用《白沙渡》《水会渡》两首诗侧面表现青泥岭之艰涩难行嗐,杜甫老人家不亲口说出缘由我们也只能是猜测。

北宋时期的赵抃是朝廷的殿中侍御史,即谏官很耿直也很自负,写了一首《过青泥岭》的诗如下:“老杜休嗟蜀道难,我闻无险不同山青泥岭上青云路,二十年来七往还”不能说赵抃此诗是对杜甫的轻蔑,只能说略带轻狂或者说是创作手法而已。我查了一下史料赵抃对杜甫一向尊敬仰慕有加,曾有《题杜子美书室》一诗记录了对杜甫的缅怀与赞颂:“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處避幽吟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

乾元二年六月,杜甫辞华州到秦州十月初,从秦州赴同谷十二月初一,又从同谷县出发去成都第二年一月,到达成都在这一百八十多天的时间里,杜甫饱受了人间生活具体内容的殘酷击打却更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一路写下来真实地记录了他脚下的路和心灵的路,共创作(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

“蜀道”开辟以来,携一家人在饥寒交迫中走完蜀道的诗人杜甫是千古唯一者。

从秦州到成都的路就是古时的入蜀之道,杜甫用半年的时间走在古老的“蜀道”上走过了“蜀道”,到达成都一个厚实、宽阔、豁达、伟岸的诗人杜甫,就真正地走上了“诗圣”的殿堂

商震,1960年苼于辽宁省营口市诗人、作家。出版诗集、散文随笔集多部现居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陪你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