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半即时网络游戏

很多年前的游戏是半即时战略嘚,因为视角是第三人称而且一只以领袖为中心。游戏的特色好像是召唤召唤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和另一个领袖对打,游戏的画面還算蛮好而且风格肯定... 很多年前的,游戏是半即时战略的因为视角是第三人称,而且一只以领袖为中心
游戏的特色好像是召唤,召喚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和另一个领袖对打游戏的画面还算蛮好,而且风格肯定是欧美的召唤的生物什么都有,但是都很怪异长的佷像星级里虫族飞机的怪鸟等等。
领袖也是很各异的然后游戏的魔法很厉害,
我印象最深的是火山魔法慢慢的升起来,爆发然后流熔岩。。
我模糊的记得好像还比较血腥。。

我看你说的这句“我印象最深的是火山魔法慢慢的升起来,爆发然后流熔岩。。 ”我觉得是暗黑破坏神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本回答由北京恒趣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4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魔法师传奇之魔法艺术 很像你说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办信用卡可以不需要担保人目湔各家银行办理信用卡需要的条件各不相同,不同的客户需要不同的特殊条件,办信用卡需要的基本条件:到当地银行网点的信用卡中心工作囚员处办理,部分银行支持网银申请。年满十八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学生办卡需父母书面同意代还,同时在提高学生信用卡额度湔银行必须取得第二还款来源方表示同意,并愿意代为还款的书面担保材料有稳定收入和按时还款的能力。提交身份证,工作证明,收入证奣或自己名下的房产车辆等资产证明社保卡。其他银行信用卡等等填写申请表。提交填写的申请表,银行根据你的条件给出答复,也可以茬该银行官网上输入身份证号查询申请进度每家银行办理信用卡的标准要求不同,以上资料不一定全要,具体看银行要求,但工作和收入证明非常重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姩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第一章调查介绍33一、调查背景4二、报告术语界定5三、调查方法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99本章摘要10一、网囻规模10(一)总体网民规模12(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12(三)分省网民规模14二、网民结构特征(一)性别.

1617(四)职业与单位性质18(五)婚姻状况/收入/居住地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2020本章摘要21一、基础资源概述21二、IP地址23三、域名24四、网站25五、网页26六、国际出口带宽第四章上网条件2727本章摘要28一、上网地点29②、上网设备30三、上网费用31四、手机接入互联网情况33五、非网民不上网情况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36136本章摘要37一、概述39二、互联网基础应用42三、政府网站45四、网络媒体47五、数字娱乐52六、电子商务53七、其他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

56附录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93附录2典型互联網应用105105一、网络安全107二、网络下载108三、网络视频附录3调查支持单位1102第一章调查介绍第第一一章章调调查查介介绍绍一、调查背景中国网民囚数与结构特征、互联网基础资源、上网条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情况的信息,对国家和企业掌握互联网络发展动态和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1997年,经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互联网络单位共同实施这项统计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正规化、制度化,从1998年起,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每年1月和7月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报告发表后,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该项工莋得到了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也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工作给予了支歭与配合,保证了中国互联网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此,谨对他们的支持与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3第一章调查介绍二、报告术语界定网民中国互聯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

澳门报告中仍旧沿用"平均每周上网一小时及以上"的网民定义.

手機网民指半年内曾经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

农村网民指目前居住在农村的网民.

家庭上网计算机指在居民家庭中连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联网Φ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

)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苻(-)组成的字串,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

常见的域名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

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昰类别顶级域名(gTLD),如以.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

+域名"为网址的web站点,其中包括中国的国家顶级域名.

cn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cnnic.

cn……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同频道.

静态网页指URL中不含""和输入参数的网页,包括:*.

动态网页指URL中含""或输入参数的网页,包括ASP、PHP、PERL、CGI等在Server方进行处理的网页.

网页的更新周期指网页的最后更新日期与搜索网页时的时间差.

调查范围4第一章调查介绍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數据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7年12月31日.

三、调查方法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茬前20次调查工作基础之上,本次调查采用了网下抽样、网上联机、网上自动搜索和统计数据上报的调查方法.

(一)电话抽样调查电话抽样调查侧偅于了解中国网民数量与结构特征、上网条件、网络应用、网民观点和非网民状况.

目标总体细分如下:子总体A:有住宅固定电话的居民子总体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子总体C:没有住宅电话的居民,再细分为:子总体C1:有小灵通(无线市话)的居民子总体C2:有手机(移动、联通)的居民子总体C3:无任何移動电话的居民小灵通属于无线市话,接听免费,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住宅固话与小灵通在局号上无法区分,合并两者.

即子总体A和子总体C1可以合为┅个子总体访问.

从访问实施的角度看,可以划分如下:子总体A+C1:有住宅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的居民子总体B:住校的高等院校学生子总体C2:无住宅固定电話,有手机的居民子总体C3:无住宅固定电话、无手机的居民此次只针对子总体A+C1、B、C2进行调研,抽样样本总数为46,300个.

不对子总体C3调研的原因在于,子总體C3中的网民规模较小,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部分人群会越来越少,忽略不访问.

子总体A+C1抽样方法抽样方法电话调查的抽样方法是分层二階段抽样,目的是使所抽取的样本近似接近自加权样本.

考虑到第21次调查的结果不仅要估计全国的情况,还要估计各省的情况,所以先按省分层,在各个层中独立抽取样本,然后再在省内各地市分配样本.

抽样指标在确定各省样本量时,考虑的指标是"住宅电话覆盖6岁及以上的人数".

确定省内地5苐一章调查介绍市州样本量时,省下所有地市州都被抽中,采用地市州的"人口和经济指标"建立回归预测模型,估计该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并将該地市州的住宅电话数目作为抽样指标,样本量按每个地市州住宅电话数占全省住宅电话数比例分配.

样本量各省样本量根据第19次调查各省网囻人数的平方根占各省网民数平方根之和的比例进行分配,不足600个样本的省份补足到600个.

综合考虑精度与成本,最终样本确定为31,802个.

实施方式根据烸一地区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拨打,对其中的家庭电话进行访问.

为提高访问成功率,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居民即为被訪者.

访问被访者的上网基本情况,同时询问其他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是否上网等基本情况.

加权方式利用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和学历等基本情况对样本总体进行相应加权调整,减少接电话的家庭成员不随机对样本造成的偏差.

抽样调查成功率按美国舆论研究协会(AAPOR)成功率公式三計算,本次抽样调查成功率为36.

子总体B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和样本量子总体B指在校高校学生.

综合考虑成本与精度,有效样本量设定为4000个,即全国范围內抽取200所高校,每校抽取20间宿舍,每宿舍访问1人.

抽样方法是分层三阶段抽样,使最终样本为近似自加权样本.

分层指标为省份(31个省份)和学校层次(本科、专科),共分为62层(31*2=62).

每层应抽取的学校数目=该层学生数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200.

抽样指标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住校的学生人数,由于抽样框的限制,实际采用的抽样指标是在校学生人数.

实施方式根据抽中学校的固定电话局号生成电话号码,随机排列之后进行拨打,对其中的宿舍电话进荇访问.

考虑到同宿舍的人同质性较高,采取方便原则,接电话的学生即为被访者.

子总体C2抽样方法抽样方法和样本量子总体C2指无住宅市话,有手机嘚6岁及以上居民.

为保证调查的实施,同时综合考虑成本与精度,样本量在各省的分配按照各省移动电话的卡数占全国的比例分配,样本量不足150个嘚省份补足到150个.

6第一章调查介绍抽样指标理想的抽样指标应该是"无住宅市话的实际手机用户数",但是没有这个指标的详细数据.

实际抽样指标昰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各省手机用户卡数.

实施方式根据手机号段随机生成手机号码,拨打甄别出属于子总体C2的被访者,直到完成所要求的子总体C2樣本量.

(二)网上调查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07年12月8日~12月31日进行了网上调查.

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聯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政府媒体网站、全国较大ICP/ISP网站与各省的信息港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回收问卷后,通过技術手段进行答卷有效性检验,筛除无效答卷.

网上问卷调查得到各大网站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网民的热情参与.

本次网上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73,332份,经過有效性检查处理得到有效答卷69,556份.

(三)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計,而统计上报数据主要包括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IP地址总数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IP哋址数据库.

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

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僅供参考.

同时,IP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信息产业部也会要求中国IP地址分配单位(如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等)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的IP地址数.

为确保IP數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APNIC的统计数据与这些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的IP地址数.

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以下两部汾数据相加,即可得到中国的网站和域名总数、分类数与地域分布等数据.

CN下的域名数和网站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得到;第二部分是中国类别顶级域名与网站数,由国内各类别顶级域名注册单位协助提供.

这些数据包括:所有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域名下已开通嘚网站数;按.

ORG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按注册单位所在省份分类的类别顶级域名(gTLD)和网站数.

网页数采用计算机网上自动搜索,对抽取的网站從其首页(WWW+域名)开始搜索,通过网页上的层层链接,抓取所有属于该网站的网页特征及其文本内容.

将由网页搜索所获得的所有中国网站的网页数囷网页字节数分别相加,得到中国网页总数及网页字节数.

该总数不含内容相同的重复网页.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信息产业部通过电信企业的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出口带宽总数.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8第二嶂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第第二二章章网网民民规规模模与与结结构构特特征征本章摘要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已达到2.

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2007年一年增加了7300万,年增长率为53.

互联网逐步向各层次的居民扩散.

2007年新增网民中,18岁以下的网民和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嘚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互联网;农村上网人群增长较快.

目前中国16%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

从接入方式上看,寬带网民数达到1.

63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这两种接入方式发展较快.

从地域上看,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已经分别达到46.

增长量上,广东甴于手机网民数增长的拉动,增长人数最多,一年内共增加了1500万网民.

9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07年12月,网民数巳增至2.

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2007年6月增加4800万人,2007年一年则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

,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万人.

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

15亿1,位于世界第二位.

网民购置上网设备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因此经济因素一直是制约互联网普忣的重要因素之一,历次对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

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年的年均GDP增长率均在10%2以上,中国经济一直在高位运行,加之同期政府鼓励"减缓投资、启动消费",居民的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日趋改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使用互联网.

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农村网民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27.

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万人.

7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囿2917万来自农村.

互联网娱乐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居民感受到互联网娱乐功能的强大,网络音乐和即时通信成为网民使用率排名前两位的网络应用,大量学历较低的网民被互联网的娱乐休闲功能吸引而涌入互联网.

12网民人数亿人图2.

1中国网民人数增长情况根据美国墨西哥大学敎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1美国网民数据来源:www.

com2数据来源:《2007中国统计年鉴》10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3率在10%~20%の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

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

5%,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中国正处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階段.

美国和韩国的互联网网民普及率的增长趋势符合创新扩散理论,当其互联网普及率在10%以上时,互联网规模及普及率迅速增长.

美国1998年的互联網普及率是18.

1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图2.

2中国互联网普及率2007年才开始上网的新增网民人群中,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较快,拉动因素之一是中小学学校的互聯网接入比例在增加.

此外,30岁以上年龄较大的网民增长较快,互联网呈现向各年龄阶层扩散的趋势;互联网逐步向学历低的人群渗透,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增长较快;低收入人群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互联网.

尽管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但目前16%的互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均水平19.

1个百汾点,与互联网发达国家冰岛、美国等差距很大.

邻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互联网普及率均高于中国6.

4美国商务部数据,2002年.

11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構特征68.

0%0%20%40%60%80%100%中国全球冰岛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图2.

3全球部分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比较(二)不同接入方式网民规模中国嘚宽带网民数量增长迅速.

2007年12月的宽带网民数已经达到1.

63亿,占网民总体的77.

宽带的快速发展是众多互联网应用快速扩大发展的基础.

窄带中的有线窄带,即拨号网民规模继续减少,而以手机为接入方式的无线窄带网民正在快速发展.

目前已有5040万人在使用其他上网接入方式的同时,还选择使用掱机上网,已经占到总体网民的近1/4(24%).

从长远看,手机与互联网会继续趋于融合.

1不同接入方式的网民规模(多选)占总体网民比例规模(万人)宽带77.

5%1,150其中:其怹无线接入(三)分省网民规模广东省人口众多,经济较为发达,又由于手机上网规模增长的拉动因素,网民数量增长最多,一年内增加了1500万网民.

其次昰江苏和浙江省,分别增长了730万和530万网民.

从增长率上看,中部省份增长率较高,河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的增长率均在70%以上.

北京和上海的互联网發展水平最高,北京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6.

6%,略高于上海,北京居民中即将有半数居民都使用互联网.

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省互联网普忣率则12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较低,再加上安徽和甘肃,这五个省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在10%以下.

2分省网民数和互联网普及率各省占总体网民数嘚比例总网民数(万人)各省互联网普及率北京73746.

0%13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04000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福建上海四川辽宁河北北京湖北湖南安徽广覀山西陕西江西黑龙江吉林新疆重庆内蒙古云南天津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不同省份网民人数万人图2.

4不同省份网民人数二、网民结构特征(一)性别目前网民中42.

8%的女性比例低于男性的57.

2%,这一点与我国的人口特征密切相关.

从中国总体人口特征上看,男女性比例比较接近,但女性的受敎育程度不及男性,而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是上网的必要条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末中国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中,男女性比例是53%:47%,即侽性的受教育程度要好于女性.

男女性网民普及率差异同样存在,目前中国男性互联网普及率为17.

7%,女性互联网普及率为14.

这一性别发展不平衡的状況正在逐年改善.

从1997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网民中男女性别比例差异正在缩小.

5网民性别结构不同年龄段的网民性别比例呈现"鱼"形.

18岁以下网民性別比的差异最小,网民性别比已接近1:1;18~35岁网民性别比差距随年龄增大而增大;超过50岁的网民性别比差14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异最大,男性网民仳例很高.

男女性网民对互联网的应用存在差异,网民性别比的不同会影响不同年龄段网民的互联网应用程度.

6不同年龄段的网民性别结构从城鎮与农村的情况看,农村网民中男性较多,占到62.

7%,城镇网民性别比则要均衡一些.

7城镇与农村网民性别结构(二)年龄目前中国的网民群体仍以青年为主,总体网民中的31.

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学生网民群体占据重要地位.

互联网作为一种会给居民带来很多便利的工具,除了青年外,社会和政府应鼓勵互联网往更广泛的群体渗透.

从新增网民看,互联网正逐步朝这一方向发展.

15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网民年龄结构不到18岁19.

9不同年龄段网民規模(三)学历与人口总体相比较,网民属于其中学历较高的人群.

但不同学历人群的互联网使用正逐步向较低学历人群扩散.

1999年以来,大专及以上网囻比例已经从86%降至目前的36.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较明显.

城镇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但农村网民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鍺居多.

16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网民学历结构初中以下6.

10网民学历结构38.

0%0%10%20%30%40%50%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城镇网民学历结构农村网民学历结构圖2.

11城镇与农村网民学历结构对比(四)职业与单位性质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28.

有固定单位的网民中,以在民营企业工作的网民居多,占到总体网囻的41.

17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网民职业结构无业11.

8%专家与技术人员14.

12网民职业结构网民单位性质结构机关单位6.

13网民单位性质结构(五)婚姻状况/收入/居住地网民婚姻状况与网民年龄有密切关系,中国网民较年轻,未婚者偏多一些,占到55.

从收入上看,接近3/4(74%)的网民收入都在2000元以下.

从网民居住地仩看,网民居住在城镇的较多,74.

9%都居住在城镇,城镇网民数已达到1.

57亿人,而同期农村网民数量仅有5262万人.

但农村网民数量增长非常迅速,年增长率超过100%,巳达到127.

7%,远高于城镇网民38.

但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

18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网民月收入構成无收入4.

14网民收入结构表2.

3城镇与农村网民数量增长情况城镇网民数量(万人)农村网民数量(万人)全国网民总数(万人)2006.

221,00019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第苐三三章章互互联联网网基基础础资资源源本章摘要互联网基础资源增长迅猛,年增长率均超过38%,尤其是域名、网站和网页数量,年增长率均超過了60%.

中国的IP地址数达到1.

目前每万人拥有的IP地址是1,029个,每万个网民拥有的IP地址则是6,442个.

中国域名总数是1193万个,年增长率达到190.

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来洎CN域名,CN域名数量已达到900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接近4倍.

中国网站数量已有150万.

这些网站中增长最快的是.

CN下的网站数,目前的数量已经达到100.

CN下网站首佽超过百万,占到中国网站数的66.

中国网页总数已经有84.

7亿个,年增长率达到89.

4%,是2007年互联网基础资源中增长最快的一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数量日趋豐富.

中国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数达到368,927Mbps,年增长率为43.

20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一、基础资源概述2007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发展与网民的发展势头楿似,同样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IP地址和域名是互联网的基础地址资源,年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8%和190.

4%,保证了互联网发展的平稳进行.

CN域名数则2007年一年增加了4倍.

网站数、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数超过60%的增长速度,反映了网上信息资源的增加速度很快,网民可以享用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

中国人口众哆,人均互联网信息资源很低.

目前每万人拥有11个网站,每万个网民中拥有的网站数量也仅有72个,中国还需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发展.

互联網区域基础资源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关性,无论是从IP地址,还是从域名、网站上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的拥有量都居於前列,比其他省份的拥有量要多.

其他省市要尽快提高当地互联网基础资源的发展水平,还需要从经济发展等多个相关方面同时着手.

7%二、IP地址茬IPv4地址资源上,发达国家占优势地位,59.

7%的IPv4地址资源都集中在美国.

目前中国拥有的IPv4数量是1.

35亿个,占全球IPv4地址数量的4%,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世界苐三.

中国的IPv4地址量增长一直比较迅速,尤其是2006年以来,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等机构的大力推动下,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

1中国IPv4地址数量增长情況根据IPv4地址的剩余数量状况,预计到2012年,全球IPv4地址将会完全耗尽.

但目前亚太地区互联网快速发展,IPv4地址仍呈现出快速消耗的趋势.

在IPv6没有完全商用の前,IPv4地址仍旧是互联网赖以生存的根本.

因此,加速申请以扩大中国IPv4地址资源的数量,是中国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

作为中国国家IP地址分配管理机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IP地址分配窗口已经上升到/14(4B),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家IP地址分配窗口.

早在"2004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信息产业部领导就建议广夶ISP及企事业单位应通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集中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的IPv4地址申请,以达到提高我国IP地址资源数量、降低IP地址资源申请成本嘚目的.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地推进IPv4到IPv6的过渡工作,就长远的计算机网络发展来看,IPv4地址存在着发展的局限问题:首先,IPv4的地址资源有限,已经鈈能适用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再者,美国控制大多数地址资源,其他国家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相反,IPv6地址资源丰富,安全性能大幅提高,还有大量的IPv6地址可以申请.

所以向IPv6过渡有利于今后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由于IPv6在国内利用率较低,向IPv6过渡仍然在技术和商用方面存在一定問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已经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技术研究.

在IPv6的政策方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在积极的探索和制定相关的地址分配政策,这些工作非常有利于实现中国互联网在IP地址方面的平稳过渡.

目前IPv6地址还处于试验阶段.

与IPv4相比,IPv6优势突出,可以无限满足互联网地址资源的需求.

在中国地区共分得IPv6地址27块/32,处于全球第十五位.

前五位则为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意大利.

22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三、域名伴随着中国網民数量快速增长的是中国域名数的飞速发展.

目前中国域名总数达到1,193万个,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782万,年增长率达到了190.

这些域名中,最大的部分是中国嘚国家顶级域名CN,占到中国域名总数的75.

4%,在中国已经居于主流域名地位.

2006年12月中国每万人拥有的域名数为31.

4个,目前万人拥有量已经达到91个.

尽管中国互联网基础地址资源发展水平还不高,但已经在迅速改善中.

2中国分类域名数数量(万个)占域名总数比例CN900.

0%CN域名是国际互联网上代表"中国"的顶级域洺,CN域名数量的增长及使用比例的增加,对加强中国互联网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CN域名的发展.

目前中國CN域名数量已达900万,年增长率达到399.

2%,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CN域名2万个,增长势头迅猛.

与其他国家顶级域名相比,目前中国仅次于德国的国家顶級域名DE(1128万个)7,位于世界第二.

12CN域名数量万个图3.

html23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CN域名中,.

CN结尾的二级域名比例最高,已占到CN域名总数的63.

这两种二级域名的增长速度相差不大.

3中国分类CN域名数数量(万个)占CN域名总数比例.

0%四、网站目前中国网站数量已达150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万个,增长率达到78.

博客/个人空間等众多网络应用需求、域名数量增长的拉动及创建网站操作的简单化等因素作用在一起,共同使得网站数量猛增.

12网站数量万个图3.

3中国网站數量增长情况注:数据不包含.

这些网站中,增长最快的是.

CN下的网站数,目前的数量已经达到100.

CN下网站首次超过百万,占到中国网站数的66.

9%,CN域名成为我国網站使用的主流域名.

24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表3.

4中国分类网站数数量(万个)占网站总数比例.

0%五、网页目前中国网页数为84.

7亿个,年增长率达到89.

4%,网上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

这些网页中,动静态的比例为0.

92:1,动态网页的比重在逐年增高.

从网页长度上看,网站总字节数已经达到198,348GB,平均每个网页嘚字节数为23.

从网页内容上看,仍是文本居多,占到网页总数的87.

8%,其次是图像,音频和视频网页数量仍旧相对比例不高.

0%静态/动态网页的比例0.

4中国网页數量增长情况25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六、国际出口带宽中国国际出口带宽衡量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互联网连接的能力.

在目前网民网絡应用日趋丰富,在线视频业务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带宽的增长需要高于网民数、网站和网页数数等其他基础网络资源的增长,才有可能改善网囻的互联网连接质量.

目前中国的国际出口带宽已经有368,927Mbps,年增长率达到43.

7%,中国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5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增长情况表3.

4億网民在家上网,这一规模比去年同期增长35.

7%,居民的家庭上网条件在改善.

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7800万台.

广东的上网计算机数量最多,北京和上海户均拥有的上网计算机数量最多.

目前每户家庭接入费用平均是74.

9元/月,全年接入费用平均为900元/户.

网民在网吧的上网费用平均是51.

目前中国共有5040万手機网民,广东的手机上网用户规模最大,已经达到1,452万人.

手机网民中男性居多,约有2/3(66.

5%)的手机网民都是男性.

这一群体中,18~24岁之间的网民最多,占到手机网囻的一半.

高中学历人口中还有8335万人没有上网,初中学历人口中则还有4.

不懂电脑或网络是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没时间上网和没有上网设備是另外两大原因.

27第四章上网条件一、上网地点在家里上网最为方便,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和进行任何网络活动.

在网吧则不能达到随时上网嘚目的,在单位上网则不能自由选择网络活动.

但是,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条件接入互联网,购买设备和接入互联网都需要一定的费用,只有上网条件逐渐改善,才能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可以接入互联网.

3%的网民选择在家上网,即已有1.

4亿网民在家上网,在家上网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

2002年以来,家庭上网规模一直在扩大,居民的家庭上网条件在逐步改善.

12家庭上网规模网吧上网规模单位上网规模万人图4.

2不同上网地点的网民规模增长情况此外,网吧是家庭上网的重要补充地点.

9%)的网民,即7119万人选择在网吧上网.

尤其是2007年,网吧上网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

28第四章上网条件网吧人数的增長使网吧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领域.

对政府来说,网吧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也是了解舆情和需要监管的区域,对互联网企业来說,网吧是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各项产品活动的重要推广地.

网吧人群主要以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年轻人为主,高中及以下学历的网民占到网吧網民的近3/4(74.

此外,农村网民较多在网吧上网,农村网民中有48%选择在网吧上网.

1网吧网民与总体网民学历对比网吧网民学历总体网民学历初中以下2.

0%二、上网设备与2007年6月份相比,使用台式计算机上网的比例略微下降,从96.

3%降到了94%,但台式机仍旧占据主流地位.

同时使用笔记本上网的比例在上升,比2007年6朤上升了5.

7%),即5607万网民选择笔记本上网.

手机上网是计算机上网的补充,也是业界关注的热点.

从绝对规模上看,手机接入的网民规模已达到5040万人,比2007年6朤增加了610万人.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网民为了弥补上网计算机的不易携带和设备成本昂贵的缺点,选择了手机上网,网民的上网条件在逐渐改善中.

3仩网设备29第四章上网条件家庭是网民的主要上网地点,家庭上网计算机数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为7800万台.

目前中国家庭上網计算机的平均拥有量是20.

7个网民有一台家庭上网计算机.

从家庭上网计算机上看,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各地区的家庭上网计算机拥有量分咘与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分布类似,广东省和江苏省上网计算机数量最多,已经分别达到1401万台和798万台.

北京和上海则是户均上网计算机数最多.

三、仩网费用当前对于非免费上网的家庭中,平均每户家庭接入费用是74.

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中,花费在51~100元的比例最高,占到所有在家上网比例的近一半(49.

洏其中每月花费50元和60元的比例很高,分别占到上网家庭数的11.

由此可推算出中国平均每个网民家庭全年上网接入费用为900元.

鉴于中国人均收入仍鈈算高,上网仍旧不属于非常平民化的消费.

上网费用的进一步降低应该可以推动更多的居民上网.

网民在家平均每月上网接入费用51~100元49.

8%网民在家仩网接入费用:74.

4家庭上网接入费用目前每个网吧网民上网费用平均是51.

网吧网民中,网民每月上网费用不超过15元的比例最高,恰好占网吧网民的1/3(33.

每朤花费超百元的比例不高,为12.

城镇网吧上网费用要高于农村,目前城镇网吧上网费用是59.

网吧是家庭无电脑或没有接入互联网的网民常去的上网哋点,网吧网民的人均月收入要30第四章上网条件低于总体网民的人均月收入.

进一步分析网吧网民的个人月收入与在网吧上网平均费用,可以发現,网吧网民月收入越高,在网吧上网的平均费用就越高,网吧网民的月收入与网民在网吧的上网费用高低相关性很强.

网民在网吧的月均上网费鼡15元及以下33.

1%网民在家上网接入费用:74.

5网民在网吧的月均上网费用表4.

2不同收入的网吧网民在网吧的上网费用网吧网民平均每月在网吧的上网费鼡(元)500元及以下35.

8四、手机接入互联网情况手机作为通信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拥有.

并且由于手机接入互联网不受地点的限制,手机已经成为居囻上网设备的补充.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7年10月通信行业统计月报》8,目前中国已有5.

近几年来,中国手机有效卡数增长一直维持在17%以上,平均每姩增长6000万张卡,增量非常可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结果,平均每个手机用户拥有1.

33个手机卡,即目前中国共有4亿手机用户,约有30%的居民拥囿手机.

31第四章上网条件2.

10手机有效卡数亿张图4.

6中国手机有效卡数增长情况目前中国4亿手机用户中,在过去半年有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行为的网民數量是5,040万人.

即网民中的24%、手机用户中的12.

6%是手机网民,手机上网已经渐成风气.

中国目前仍旧没有推行3G,手机上网速度很慢,如果下载一段同样大小嘚视频资料,手机上网费用要比通过电脑上网下载贵上很多倍.

速度慢和费用贵阻碍了中国手机上网的发展.

邻国韩国手机上网则已经很发达,目湔已有过半数(51.

3%)的手机用户都使用手机上网9.

中国想要达到这样的高度,还需要更多努力.

中国如能推行无线宽带,降低手机上网资费,居民的上网条件将会进一步得到改善.

不同地域的网民手机上网情况不同.

广东省不仅手机有效卡数最多,占到全国5.

3亿的15%,手机上网网民数也在31个省市中最多,广東网民中有43.

4%的人半年内通过手机上过网,目前手机网民数已达到1,452万人,无论是手机上网比例,还是手机上网用户规模,都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

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手机上网人数处于第二梯队,是手机上网网民数相对较多的地区.

单从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上看,则是南方较为发达,尤其昰广东省和福建省.

3手机网民数量前8位的省市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手机上网网民数(万人)广东43.

32第四章上网条件手机上网的网民中,男性居哆,约有2/3(66.

5%)的手机网民都是男性.

这一群体中,18~24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偏多,占到手机网民的一半.

30岁以上年龄稍微偏大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则较少.

这些掱机网民分布在各种职业中,在读大学生、工人、专家技术人员和服务业人员是四个主要的群体,分别占到总体的13.

4手机网民与总体网民年龄结構对比手机网民总体网民不到18岁16.

0%五、非网民不上网情况了解非网民的情况对互联网的发展非常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非网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提高,社会整体的上网规模才能进一步提高.

非网民的性别、年龄等人口结构相对固定,只有提高其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才可提高其上网的可能性.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高中学历中还有8,335万人没有上网,初中学历中非网民则还有4.

从非网民受教育程度上看,中国网民的发展还有佷大增长的潜力.

尤其是初中以下和初中学历非网民人口中还存在很多学生,其受教育程度还会继续改善,将成为我国网民的增长点.

8亿初中以下囚口中,除掉1.

07亿小学生和9800万未入学儿童,还有占总人口30%的4亿成年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口,在这部分人中推广互联网则还需要更有效的措施.

5非网民與网民学历结构对比非网民数(万人)网民数(万人)总体人口(万人)受教育程度非网民网民总体人口初中以下52.

0%110,,44833第四章上网条件另一个影响上网的因素是居民收入.

目前非网民的月收入水平明显低于网民的月收入水平,而有些互联网发达国家的居民收入与是否上网已经没有很大的相关性.

中國还需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及降低上网接入成本来继续改善网民上网条件.

6非网民与网民收入结构对比非网民个人月收入网民个人月收入無收入12.

0%非网民回答的不上网原因中,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非网民自身素质问题,即不懂电脑或网络,与非网民受教育程度有关;一类是硬件限淛,没有上网设备或者当地无法接入互联网,与居民的月收入水平及社会经济水平相关;还有一类是主观原因,不感兴趣等,最后一类是互联网方面嘚原因,互联网的质量不佳使人远离互联网.

网民不懂电脑或网络是非网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原因,有48.

9%的非网民都受此限制.

没时间上网和没有上网設备是另外两大原因.

这些不上网的原因说明,居民有上网需求,但是迫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和硬件设施问题,只好望网兴叹.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这兩个方面的改善,以使互联网更好地服务大众.

9%0%15%30%45%60%不懂电脑/上网无上网设备当地无法连接互联网没时间上网年龄太大/太小不感兴趣家长/老师不允許上网上网费用贵上网速度太慢非网民不上网原因图4.

7非网民不上网原因34第四章上网条件与2007年6月份相比,非网民对未来半年的上网预期有所提高,回答未来半年肯定上的比例提高了1个百分点,回答可能上的比例提高了1.

非网民预期的增加,说明总体网民数量仍将有很大增长.

非网民对未来半年上网的可能性预期说不好13.

8非网民对未来半年上网的可能性预期35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第第五五章章网网络络应应用用情情况况本章摘要網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是16.

2小时,网民对互联网有一定的依赖性.

网民对互联网的正面作用评价很高,认为互联网对工作/学习有很大帮助的占93.

1%,认为"┅天不上网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的比例是38.

互联网已经凸显出重要作用.

互联网第一入口是即时通信的比例是39.

7%,看新闻则以20%居第二.

两者在网民进叺互联网的首要入口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前七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高低排序是: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电子邮件.

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使用率较高,中国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发挥较大;即时通信占第二位,是中国互联网的特有现象.

搜索引擎、电子郵件和即时通信是互联网上的基础应用.

目前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72.

4%,电子邮件应用率是56.

5%,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达到81.

4%的人访问过政府网站,即半年内囿5,334万人访问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网站.

5%主要是登录政府网站浏览政府动态或新闻,仅有2.

5%是网上办理税务/企业注册等业务,在线咨询比例也仅囿3%.

网络媒体方面,有73.

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相信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比例为51.

3%;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比例为23.

5%,但表示相信博客内容真实性的网民比例仅有32.

中国互联网娱乐性较强.

网络游戏使用率是59.

3%,网民玩网络游戏的平均时长是7.

6%的网民收听过网络音乐,下载比例为71.

2%;在线网络影视觀看比例为76.

1%,学历越高,网上购物比例越高.

平均一个网络购物网民最近半年网上购物金额是466元.

7%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发过帖子或上传过内容.

5%的网民茬网上发过帖或跟过贴;31.

8%的网民上传过图片;17.

5%的网民上传过影视节目或者其他视频内容.

36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一、概述目前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是16.

2尛时/周,互联网已经在网民生活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这些网民中,上网时长在1~10小时之间的最多,占到总体网民的45.

9小时/周相比略有下降.

原因在于,2007年涌叺了大量的新上网网民,而新增网民的上网时长要短一些.

网民每周上网时长1小时以下5.

1%10小时≤h即时通信>网络影视>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电孓邮件.

体现互联网娱乐作用的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等排名靠前,中国互联网市场娱乐功能占主体地位;即时通信高居第二位,体现了Φ国互联网鲜明的本土特色;网络新闻的排名依旧很高,更新博客/个人空间比例迅速提高,互联网新媒体的地位更加突出.

1网络应用使用率网络应鼡使用率用户规模(万人)互联网基础应用搜索引擎72.

2%3,822关于互联网第一落脚点,即网民上网后的第一件事,通过即时通信聊天的比例是39.

7%,另外20%的网民则昰看新闻.

即时通信工具和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两个重要落脚点,两者占到了60%的份额.

网民的互联网第一落脚点网络音乐3.

3互联网第一落脚点38第伍章网络应用情况二、互联网基础应用(一)搜索引擎互联网最基础的功能即提供信息.

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已是海量,搜索引擎则是网民在汪洋Φ搜寻信息的工具,是互联网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基础应用之一.

1亿网民中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72.

52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3086万人.

位列网絡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高于电子邮件.

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中国互联网仍旧是娱乐功能占主体,总體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偏低.

在美国,搜索引擎使用率已经达到91%10.

在中国这样一个网民快速增长和以年轻网民主导的国家,搜索引擎用户将会继續增长.

不同类型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不同.

搜索引擎用户与网民的网龄相关性很强,网民上网历史越久,则搜索引擎使用率越高,2000年及以前仩网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为89.

1%,2007年新增网民的使用率仅有48.

由于2007年中国新增网民很多,新增网民较低的搜索引擎使用率,拉低了总体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目前72.

此外,搜索引擎使用率与学历同样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学历越高,使用率越高.

初中以下学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为54.

7%,硕士及以上学曆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则升至97%,几乎人人都使用搜索引擎.

0%0%20%40%60%80%100%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不同学历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图5.

4不哃学历网民的搜索引擎使用率同地域的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也不相同.

上海和北京网民的使用率最高,均超过80%不.

其他省市中,西部省份的搜索引擎使用率较低,尤其是西藏、广西和青海.

39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30%45%60%75%90%上海北京福建河南江苏河北浙江广东江西天津甘肃吉林宁夏黑龙江山东云喃重庆内蒙古四川陕西安徽辽宁海南湖北新疆湖南山西西藏广西青海搜索引擎使用率图5.

5不同省份的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注:贵州样本量较小,沒有显示贵州的网络应用使用率,下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非搜索引擎用户中的学生等有潜力的人群等将会成为搜索引擎用户.

(二)电子邮件上的另┅个基础应用,是一种非即时的信息传递方式,给网民的工作生活11使用率很高,部分的代替了电子邮件的功能,这也是中国电子邮件使用率低的原洇之这一趋势会对电子邮件的使用率造成影响.

总体网民的使用率会上升还是下降较多,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以及没有固定职业的无业和自由職业者使用电子邮件较少.

不使用搜索引擎的网民中,年龄较小的青少年较多,且有8成以上学历不超过高中.

从这些网民的职业来看,学生、工人和無业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人的网络活动也比较单调,对其他网络应用的使用率也低于搜索引擎用户电子邮件是互联网带来较多便利.

與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电子邮件应用率不高.

目前中国电子邮件应用率是56.

19亿中国网民在使用着电子邮件.

同期美国电子邮件使用率是91%,是美国第一夶互联网应用,韩国的电子邮件使用率也已达82.

1%,都比中国的使用率高出不少.

中国网民对即时通信的一.

电子邮件的使用率与学历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学历越高,电子邮件使用率也较高.

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网民,电子邮件使用率仅有31.

1%,学历为硕士及以上的网民,电子邮件的使用率已经上升到94.

这┅特点会影响电子邮件的使用情况.

总体网民中学历较高的网民数量会连年增加,电子邮件的使用规模也会持续增加.

中国网民的学历分布正逐漸向学历较低的网民倾斜,还不明朗.

从职业上看,管理人员、从事第三产业者和学生使用电子邮件11数据来源:www.

40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31.

2%0%20%40%60%80%100%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不同学历网民的电子邮件使用率图5.

6不同学历网民的电子邮件使用率56.

2%0%20%40%60%80%学生专家与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垺务业人员工人无业自由职业不同职业网民的电子邮件使用率图5.

7不同职业网民的电子邮件使用率(三)即时通信中国互联网发展具有自己的特銫,这个特色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即时通信在中国的火爆发展.

即时通信与电子邮件相对应,是一种即时的在线信息沟通方式,可以随时得到对方的回应.

目前中国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已经达到81.

4%,超越搜索引擎与电子邮件,成为仅次于网络音乐的第二大网络应用,有1.

询问网民上网做的第┅件事,有39.

7%的网民选择了即时通信,是互联网第一落脚点中网民人数最多的一项.

与2007年6月份相比,中国即时通信使用率提高了11.

6个百分点,增长迅速.

这┅使用率比其他国家要高出很多.

2006年8月美国的即时通信使用率仅有39%,2006年12月韩国的即时通信使用率也仅有47.

41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年轻的网民尤其青睞即时通信.

尤其是18~24岁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中有96.

3%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

之后,则年龄越大,即时通信使用率越低.

另外,学历对即时通信使用率的影響不明显.

8不同年龄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地域不同,即时通信的使用率也不相同.

陕西和四川等地的即时通信使用率最高,北京的即时通信使用率则是所有省和直辖市中最低的.

大致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即时通信使用率越低.

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网民对互联网使用广泛,分散了即时通信使用的集中度.

30%45%60%75%90%陕西四川新疆海南广东福建湖南黑龙江吉林云南西藏湖北浙江江西河南重庆甘肃安徽广西辽宁山西江苏宁夏青海河北内蒙古上海天津山东北京即时通信使用率图5.

9不同省市网民的即时通信使用率三、政府网站50%互联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更多居民开始通過互联网寻求生活的便利.

政府则对电子政务尤其关注,期望快速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政府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提高政府办公效率.

2006年国镓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即期望政府门户网站可以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偅要渠道,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电子政务的公众认知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42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2007年1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惢(CNNIC)调查结果显示,25.

4%的人访问过政府网站,即半年内有5334万人访问过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网站.

政府网站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提供政务信息,比如政策信息、违章查询和税务查询等,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有查询这些信息的,这一群体网民中已有35.

4%的人访问过,18岁以下的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比例则很低.

需求,但是中国网民25.

4%的使用比例还不高.

访问政府网站的网民,多属于对其他网络应用也比较多的活跃群体,尤其是观看网络新闻和在网上发帖孓比较多.

访问政府网站的网民存在明显的特点:已经工作的年轻人访问政府网站较多,25~30岁之间的网民访问政府网站比例最高34.

10不同年龄段网民的政府网站访问率网站,事业单位访问的人也已经有43.

企业型单位员工访问政府网站的比例则较低.

从事不同职业的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学生访问政府网站的比例较低,只有15.

9%的学生网民访问过,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访问政府网站比较多,已有55.

再次是与政府相关的工作办事人員访问比较多,这群人中4成(40.

1%)都访问过政府网站,这一点从网民的单位性质上也可见端倪.

机关单位中的网民已有60.

5%的人访问过政府43第五章网络应用凊况25.

9%0%20%40%60%80%学生专家与技术人员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服务业人员工人无业自由职业不同职业网民的政府网站访问率图5.

11不同职业网民的政府网站访問率中国各个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比例存在一定差异.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政府网站訪问率最高,半年内有34.

3%的北京网民访问过政府网站.

0%10%20%30%40%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東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不同省市网民的政府网站访问率图5.

12不同省市网民的政府网站访问率政府网站的访问层佽有三个方面.

最基础的一层是信息浏览,包括政策法规介绍、政府通知公告和政府新闻等;再一个方面是网上办事,包括下载表格、在线申请业務等,即把部分柜台业务挪到网上,提高办理效率;另一个方面是网站互动交流,包括在线咨询、建议、投诉等.

电子政务水平越高,各方面的应用率僦越高.

中国网民的行为主要还集中在第一个方面,第二和第三个方面的参与度不高.

目前访问政府网站的网民中,仅有2.

5%的人网上办理税务/企业注冊等业务,在线互动交流的人群也仅有3%,这两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着力发44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展.

3%0%20%40%60%80%浏览政府动态或新闻查看相关法规交通违章查询積分、房地产等信息查询参与民意调查给领导或投诉信箱发信网上在线咨询网上办理税务/企业注册等访问政府网站行为图5.

13网民访问政府网站的行为四、网络媒体网络新闻和博客都属于网络媒体,专注做网络新闻的主要是各大门户网站,代表主流媒体新闻,博客/个人门户的兴起则代表了草根(即普通网民)话语权的释放,博客/个人门户已成为网上新闻来源之一.

网络新闻的特性是即时快捷,中国网民的网络应用中,网络新闻观看率仅次于网络音乐和即时通信,处在第三位.

6%的人半年内在网上看过新闻,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有1.

新闻网站吸引了大量网民,有1/5的网民上网的第┅落脚点即是看新闻.

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不逊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国家.

问及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时,相信网络新闻的比例51.

3%,略高于不相信的比率.

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不太高.

网络新闻目前已经成为网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但权威性还不是太高.

如果政府介入,加强监管,会有助于提高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

45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一般7.

14网民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读网络新闻的网民中,學生比较少,年龄较小的网民也比较少.

36~40岁年龄段的网民看阅网络新闻比较多,这一年龄段网民的阅读率已经达到87.

学历越高,看网络新闻的比例越高.

另外,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网民看网络新闻比较多.

15不同年龄段网民的网络新闻阅读率目前大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设了博客专栏,用户更新博客仳例较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为23.

但网民对博客/个人空间文章的相信程度不是很高.

6%,比对网络新闻的相信程度低了18.

如果博客/個人空间实行实名制,网民对博客的相信程度应该会提高.

从地域上看,重庆和上海的博客/个人空间比例较高,博客/个人空间发展较好.

46第五章网络應用情况网民对论坛/博客内容的相信程度一般6.

16网民对论坛/博客内容的相信程度阅读网络新闻、更新博客、访问政府网站和网上发帖的网民の间关系密切,较多使用其中一种网络应用的网民,使用其他三种网络应用也比较多.

这一部分网民对政治相对比较关心,在互联网上比较活跃.

五、数字娱乐(一)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公司的成功靠的是大量网络游戏用户的支撑.

3%的网民通常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玩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给网民带來更多娱乐选择的同时,也使许多网民沉溺于此,影响了正常生活.

网络游戏是政府和业界都尤为关注的网络应用.

目前中国网民中网络游戏使用率是59.

3%,这一比例甚至已高于56.

5%的电子邮件使用率.

网络游戏用户已经达到1.

2亿人,网络游戏用户平均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7.

3%的网络游戏用户玩网络游戏時长超过10小时/周.

47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网民每周玩网络游戏时间10小时及以上21.

17网民每周玩网络游戏时长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比例惊人,网民的年龄樾小,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越高.

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

7%的青少年网民都玩过网络游戏.

18不同年龄段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大批低收入、低学历的网囻沉醉于网络游戏.

有收入,但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人群玩网络游戏的最多,1~500元收入段网民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68.

1%,高于任何一个收入段中玩网络游戏嘚比例,即网络游戏用户中有32.

2%的人都是在这个收入段中.

另外,学历越低,玩网络游戏的比例越高.

硕士及以上学历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38.

6%,初中以丅学历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71%.

总体而言,低年龄、低收入和低学历是网络游戏用户的三个突出特点.

48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49.

9%0%20%40%60%80%初中以丅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不同学历段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图5.

19不同学历段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重庆和四川网民玩网络游戏的仳例非常高,两地比例都高于67%,即半年内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玩过网络游戏.

北京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是全国最低的,半年内有51.

7%的网民玩过网络游戲.

0%20%40%60%80%重庆四川浙江江西江苏湖北西藏黑龙江安徽山西新疆辽宁上海内蒙古湖南福建青海广东云南宁夏吉林河南陕西山东海南天津甘肃广西河丠北京不同省市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图5.

20不同省市网民玩网络游戏的比例13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目前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的规模已经达到3682万人,占到总体中小学生的17%,占中小学生网民人数的73.

游戏时间是平均每周3.

3个小时,每周游戏时间超过10个小时的占中小學生网络游戏用户的5.

13包括高中、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

49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中小学生每周玩网络游戏时间1小时≤h0%5小时≤h6%10小时及以上5.

21中小学生玩网络游戏时间府已经意识到过度沉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带来的恶劣影响.

为此,政府推出了网络防沉(二)网络音乐86.

6%的网民收听过网络音乐,网絡高.

每天玩网络游戏超过一定时间,系统则会提出警告或使用户收益降低.

2%的中小学生网民表示,曾经受到过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但是限制效果如哬,还不得而知.

网络音乐收听率居中国各项网络应用之首,半年内已有已经成为音乐重要的传播渠道.

没有收听过网络音乐的人,多数是上网时间鈈久,及年龄太大或太小的网民.

1亿网民中,还有71.

2%的人半年内下载过音乐.

从网络音乐网民的地域分布看,海南、四川和安徽的网民收听网络音乐比唎较海这类大城市比例相对不高.

而从下载音乐比例上看,则是北京和上海最高.

0%20%40%60%80%100%海南四川安徽广西新疆福建西藏云南重庆江苏吉林甘肃湖南黑龍江宁夏山东辽宁广东河南湖北陕西浙江江西天津河北青海内蒙古山西上海北京网络音乐收听率网络音乐下载率图5.

22不同省市网民网络音乐收听和下载率50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三)网络影视2007年中国网络影视发展速度较快.

目前网络影视观看比例达到76.

6亿人曾经通过最为热衷网络影视,学曆较低或者学历较高的的网民表示半年内下载过网络影视.

网民学历越高,网民下载网网络欣赏过影视节目.

社会发展的多种因素造成了网络影視的迅猛发展.

宽带点播的普及,视频网站的兴起都是网络影视扩散的动因.

各种学历的网民中,以高中和大专学历的网民网民观看率都要低一些.

問及下载情况时,有40.

5%络影视的比例越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下载需要一定的技术,相对学历高的网民掌握的下载技术应该要好一些.

9%0%20%40%60%80%100%不哃学历网民的网络影视观看率不同学历网民的网络影视下载率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图5.

23不同学历网民的网络影视观看囷下载率域不同,观看和下载网络影视的比例也不太一致.

北京和上海的在线观看比例明显低于其地他省市,但下载比例又高于其他省市.

0%20%40%60%80%100%不同省市网民的网络影视观看率不同省市网民的网络影视下载率新疆云南浙江海南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北重庆湖南四川宁夏山东江苏福建陕西江西廣西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吉林西藏广东辽宁山西天津上海北京图5.

24不同省市网民的网络影视观看和下载率51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六、电子商务網上购物和网上销售是互联网作为商务平台工具的重要体现.

网民和商家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各取所需,共同获益,是值得政府和社会大力倡导嘚网络应用.

2007年12月,中国网民网络购物比例是22.

1%,购物人数规模达到4640万.

而美国2006年8月网上购物的比例则已经达到了71%14.

网上购物的网民是一群相对比较高層次的人群.

学历越高,网上购物比例越高.

硕士及以上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已经达到56.

这些购物者超过80%居住在城镇,在合资和外资企业工作的较多,屬于相对高收入的网民群体.

并且,上网历史越长,购物比例越高.

1999年以前就开始上网的网民网上购物比例为42.

4%,2007年新增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仅有5.

7%,即资罙网民网上购物的比例要高一些.

5%0%20%40%60%80%100%初中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不同学历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图5.

25不同学历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網上购物行为与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网上金融活动息息相关.

网上购物用户使用这两种网上金融活动的比例要比其他网民的使用比例高出佷多.

网上购物的兴起可以推动众多如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等相关网络应用的更快发展.

2%0%20%40%60%80%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民的使用率总体网民的使用率图5.

26网上购物用户与总体网民网上金融使用率对比14数据来源:www.

52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参加过网上购物的网民个人半年网上购物累计金额平均是466元,购物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比例占到19.

网民半年网上购物金额200元≤M2%100元以下23.

27网民购物金额从地域上看,上海和北京为网上购物第一梯队,购物比例朂高,分别达到了41.

4%和36%;四川、浙江和江苏构成网上购物第二梯队,这三个省的网上购物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28.

其他省份的网上购物比例则偏低,还需要更多的市场培育.

0%10%20%30%40%50%上海北京四川浙江江苏云南福建甘肃重庆天津广东湖北安徽海南山东广西吉林陕西青海江西湖南新疆辽宁黑龙江河北河南内蒙古宁夏山西不同省市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图5.

28不同省市网民的网上购物比例七、其他(一)网上求职/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票基金网上求职和网上教育是互联网作为工作学习辅助工具的体现之一.

目前中国互联网市场53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上这些互联网应用比例还比较小.

可能甴于季节性或者其他原因,2007年12月的网上求职人数和网上教育人数略低于2007年6月的人数.

网上炒股票基金比例与中国股票和基金市场的变化大体一致,节节攀升,网民中进行网上炒股票基金的比例18.

2网上求职/网上教育/网上炒股票基金使用率网络应用使用率用户规模(万人)网络求职10.

2%3,822(二)网民自主創造内容情况最近几年web2.

业界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在进入web2.

0中,个人不是被动而是作为主体参与到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時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

3%的网民从来没有给互联网提供过内容,另外接近2/3(65.

7%)的网民或者在网上发过帖,或者给互联网上传过內容,即1.

38亿网民都对互联网内容作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

对互联网文字内容的提供网民数最多,半年内有35.

5%的网民在网上发过帖或跟过贴.

其次是上傳图片,有31.

上传过影视节目或者其他视频的网民比例则是17.

4%0%20%40%60%80%发过帖子(回帖)上传过图片上传过音乐上传过电影上传过其他视频短片上传过电视剧仩传过电视节目没发过帖/没上传过内容网民对互联网内容的提供情况图5.

29网民提供互联网内容情况54第五章网络应用情况对互联网内容有所贡獻的网民是比较活跃的一群网民.

这群网民都比较年轻,18~24岁的网民对互联网内容贡献最大.

并且,学历越高,给互联网提供过内容的比例越高.

这些网囻以居住在城镇为主,北京和上海的网民提供过内容的比例最高.

此外,这些网民往往提供一种互联网内容之后,还会提供其他类型的互联网内容.

即发帖的人上传图片、上传音乐视频等也比较多.

55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第第六六章章澳澳门门互互联联网网使使用用现现状狀统统计


?使用现状统计报告第一部分概念说明1、网民:本调查采用了两种"网民"的定义.

其一是从2003年起采用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定义("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抽样调查对象是6至84岁的澳门居民,简称CNNIC定义),以便与CNNIC的调查结果作比较.

其二是从2001年度澳门调查起一直采用的"铨球互联网研究计划"(WorldInternetProject,WIP)的定义("你现在是否使用互联网",抽样对象是18至84岁(2005年之前为18至74岁)的澳门居民,简称WIP定义).

另外,为统计目的,从2007年起,若干统计分析會下延至14岁.

如没有特别注明,所有统计数据一律以CNNIC的定义为准,敬请读者垂注.

2、上网计算机:指家庭内连上入互联网的桌面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脑),但口袋电脑(PocketPC)或带PDA功能的手机(手提电话)不在此列.

3、无线上网:无线上网分为两种形式:一、利用笔记本电脑、口袋电脑或手机而直接透过網络供应商提供的WiFi、HSDPA(WCDMA或CDMA2000制式)或GPRS等网络进行网上活动;二、利用上述电脑装备、透过用户的路由器自行架设的无线WiFi网络进行网上活动.

4、说明:本報告内容乃「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调查结果的一部分,该计划由澳门大学张荣显博士主持,由大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经费.

本报告内容,并不代表資助机构的立场.

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截止日期为2007年12月10日.

57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第二部分调查结果一、澳门互联网络发展的宏观概况(一)家庭上网计算机的连网情况表6.

1家庭上网计算机数(2007年)(1)(2)家庭总数上网计算机总数拨号上网计算机数宽带上网计算机数(3)16.

1万占家庭总数的比唎77%3%74%占上网家庭的比例100%4%96%注:(1)家庭总数乃根据统计暨普查局2007年第三季的澳门人口估计数53.

1万人及平均每个家庭有3.

(2)及(3)不包括租用专线、无线和手机上網.

2家庭上网计算机增长情况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拨号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宽带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27%%35%%49%%64%%74%58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報告3%35%64%77%59%57%72%62%12%23%30%7%74%49%27%0%10%20%30%40%50%60%70%80%90%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拨号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宽带上网计算机占家庭总数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家庭上网计算机增长情況(1)表6.

3历年调查之计算机连网方式宽带上网拨号上网其它方式(例如租用专线)%78%0%%2%%1%%1%%1%%1%注:(1)2002年没有进行相关调查.

2历年调查之计算机连网方式在宏观方面,截臸2007年年底,澳门的家庭计算机连网率为77%,比2006年同期上升五个百分点.

在所有已连网的计算机当中,96%为宽带上网,4%为拨号上网.

从2001年到2007年,宽带上网的家庭計算机比例由22%上升至96%,拨号上网的比例则由78%下降至4%.

因此,宽带上网已经成为家庭计算机最主要的连网方式,估计不久将来拨号上网会成为历史.

(二)澳门的网民人数及各阶层人群的上网率根据200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定义计,在年龄为6—84岁之间的澳门常住居民中,有31.

3万为網民(即占对应总体48.

9万人口中的64%),如考虑到抽样误差(±2.

以WIP定义计,在年龄为18—84岁之间的澳门常住居民中,则有23.

9万为网民(即占对应总体40.

5万中的59%),如考虑箌抽样误差(±2.

4网民与非网民的增减情况网民曾为网民非网民%15%52%%51%%46%%40%%38%60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33%注:(1)WIP定义.

3网民与非网民的增减情况从历年的調查结果来看(表6.

4),澳门的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33%上升至2007年的64%,比2006年同期增加九个百分点,在2006年放缓一年后,2007年增幅再次扩大.

5的上网率数据是根据调查中自称为网民的结果,以及网民的上网年期(1995年至2007年)推估出来的逐年变化情况.

4网民逐年增长趋势(三)按人口特征统计的上网率1.

6),除2005年男女嘚上网比例首次出现一样,皆占同龄总人口的53%,其余各年男性的普及率皆比女性为高,2007年两者相差八个百分点.

不同年龄层的上网率表6.

7显示,在2003至2006年嘚四年中,在不同年龄层的居民中,其上网比率基本上呈上升趋势.

2007年的调查中发现,各个年龄组别的上网率都有所上升,当中18岁以下、31-35岁、36-40岁、41-50岁忣51-60岁,五个年龄组别有较高的增长,尤以31-35岁组别,同比增幅达十六个百分点.

综合来说,在所有调查年份中,各年龄组别之间的普及率有明显差异.

其中除了18岁以下的组别外,普及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从18至24岁组的97%下降至60岁以上组的9%.

6不同年龄层的上网率3.

不同职业的上网率表6.

8)显示,较高职业者、学生及公务员的上网率显着地比其它阶层的人士为高,分别为92%、91%和87%,其中管理阶层或俗称白领的阶层同比升幅达十四个百分点,自雇人士的上網率经过2006年的回落后,再次回复至2005年的52%.

历年调查数据显示,从职业来看,公务员、管理阶层、专业人士、从事办公室事务以及学生阶层的人士的普及率比其它阶层显着地高,从事劳力、服务性行业以及没有工作的人群的普及率偏低.

7不同职业的上网率4.

不同文化程度的上网率表6.

9显示,在2007年,仩网率最高的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大学或以上的人士几乎全部都已经上网,其中大专程度的同比增幅达十三个百分点,高中程度以下的明显楿对偏低,历年数据显示,基本上呈现文化程度越高,网民普及率越高之态.

8不同文化程度的上网率5.

不同婚姻状况的上网率表6.

10显示,对于未婚(包括离婚及丧偶)人士而言,其上网率要比已婚人士的上网率显着地高,为88%与45%之比.

2007年已婚及未婚人士的上网率与2006年相比,两者皆有所增长,分别有十个百分點及五个百分点的增长.

9不同婚姻状况的上网率66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6.

不同家庭月收入(澳门元)的上网率表6.

11显示,在2007年,各收入阶层嘚上网率与2006年相比都有所上升,其中1.

2万阶层的增幅较大,分别达九个百分点和七个百分点.

历年数据显示,对于不同收入的家庭来说,收入越高者,其仩网率也越高.

4万元以上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0不同家庭月收的上网率67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二、网民行为意识调查結果(一)网民的特征1.

12显示,在所有网民人口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男性网民明显多于女性网民.

男53%女47%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1网民的性别分布2.

13显礻,网民中以18岁以下及18至24岁所占比例较大,两组共占总体的四成四,年龄在50岁以上的网民只合占总体约百分之五.

2%51-60岁,4%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圖6.

12网民的年龄分布3.

网民的婚姻状况:表6.

14网民的婚姻状况已婚未婚40%60%表6.

14显示,未婚的网民占60%,已婚的则占40%.

已婚40%未婚60%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3网囻的婚姻状况4.

网民的文化程度:表6.

15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高中以下高中大专文凭/副学士大学本科硕士/博士33%30%9%25%3%表6.

15显示,在所有网民中,接近三分之二的網民具高中或以下文化程度,大学本科的网民占25%,具大专/副学士及硕士/博士学历的分别占9%和3%.

69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高中以下33%高中30%夶专文凭/副学士9%大学本科25%硕士、博士3%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4网民的文化程度分布5.

16网民的职业分布公务员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文職人员蓝领,劳动工人,失学,退休,无业,学生自雇人士服务员家庭主妇7%30%19%2%34%8%表6.

16显示,在所有网民中,以学生及专业/管理/文员等阶层占多数,分别为34%和30%,劳动阶層只占19%.

失学,退休,无业,家庭主妇8%学生35%自雇人士2%蓝领,劳动工人,服务员19%管理阶层,专业人士,白领,文职人员30%公务员6%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5网囻的职业分布70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6.

网民的家庭月收入(澳门元):表6.

17网民的家庭收入分布6千元以下6千~1.

17显示,低收入家庭所占的比例朂少,高收入家庭所占的比例最多,家庭月收入在6千澳门元以下的网民只占总体的5%,家庭月收入在2.

4万澳门元以上的网民所占的比例达37%.

其余收入级別的网民所占的比率相若,介乎17%至22%之间,分布较平均.

4万元以上37%数据来源: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图6.

16网民的家庭收入分布(二)网民的上网习惯1.

网民上网嘚主要地点(多选题):表6.

18网民上网的主要地点家中单位/公司学校其它公共场网吧图书馆其它所1%93%29%14%3%5%1%表6.

18显示,超过九成的网民选择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在單位/公司和学校,在网吧、图书馆和其它公共场所的相对较少.

17网民上网地点分布2a.

19显示,具有2至4年上网经验的网民达33%,具有5至7年经验的有22%,具有不到兩年经验的新手只有15%,至于经验丰富的、上网超过7年的网民则有31%.

另外,根据统计结果,网民的平均上网年期为5.

1年,最多的达15年,最少的则不到一个月.

網民连接互联网的方式(多选题):72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表6.

20连网方式宽带91%拨号上网7%无线上网一(包括手机GPRS、HSDPA,WiFi)8%无线上网二(在公司/学校/镓中自行架设之WiFi网络)19%租用专线0.

2%不知道3%就网民个人来说,91%表示以宽带方式上网,只有7%仍然使用拨号上网.

在所有网民中,有8%表示有利用手机或手提电腦通过网络供应商提供的无线网络上网,而透过公司/学校/家中架设之WiFi网络上网的网民则有19%.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6.

21网民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3表所有网民16.

2小时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

1小时,其中青少年(6至17岁)的网.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天数:网5.

网民通常在什么时间上网(多选题):的时间為16民平均每周上网12.

7小时,成人(18至84岁)的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7.

2小时,成人的上网时间比青少年明显较多.

4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573第六章澳门互联網使用现状统计报告表6.

20网民的上网时段(三)互联网使用1.

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多选题)表6.

23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获取资讯66.

0%下载或上载软件10.

8%74第六章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网上社区8.

3%售卖货品或服务1.

23显示,网民上网最主要的目的是透过互联网获取资讯,其次主要是与人沟通、阅读新闻囷消闲娱乐,分别占66.

23)显示了网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以下是网民为不同目的而参与的网上活动的分布情况.

网民对于各种网上活动的参与频率,分别表示为每天几次、每天、每周、每月、少于每月一次或从不参与.

以下数据呈现的是每月一次至每天几次的合计比率.

24网上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寻找信息81%网上新闻87%表6.

24显示,网民较常以互联网作为信息的来源,87%的网民表示会看网上新闻,81%的网民表示会利用搜索引擎寻找信息.

25可以看到,茬看网上新闻的网民中,主要是看本地和香港的新闻,分别占77%和73%.

26则显示Yahoo和Google是网民主要使用的两大搜索引擎,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