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可夫尼科夫规则的本质是什么表象下的本质是什么

格式:PDF ? 页数:2页 ? 上传日期: 14:17:52 ? 浏览次数:123 ? ? 78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原标题:本质与表象下的本质:嫃相只有一个吗?丨哲学百论

中国的哲学一般不往后追究事物的“本质”而是往前看事物“止于”什么。那么事物是否有其本质呢?

所谓本质其实就是事物的根源所在,即事的“根本”和“质地”本质与表象下的本质对应,表象下的本质是基于本质的表达现象

茬上一论中谈到,事实的三个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事物本身的组成要素可以说,这就是事物的本质而第二个层次的“信息流”,則主要来自于表象下的本质

当然,人们更愿意把本质弄得 “简洁”一些例如上一论中举例的面包,就可以“简洁本质”为:食物或商品。

——由此可见本质是可以有很多角度的提炼,因为构成事物本身“根本或质地”可以有很多种类而这些种类都是客观的事实因此都可以提炼出相应的“本质”。

一般而言与多种类“本质”对应的表象下的本质,就更加多样了因此,如果把本质看作是“因”表象下的本质看作是“果”,那么整体就呈现出一个“多因、多果”的局面

所以,我们一般在形容事物的本质时要附加一个前缀嘚范畴给它,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面包本质上就是一种商品。而与这种局限范畴内的本质总结对应的,就是相应范畴内的现象

当然,这种“本质”的说法可以再深入,就像构成物质的分子可以再深入到更小的粒子一样——对本质的追究,可以是一个不断深叺的过程

因此,人类往往只能停留在某种认识能力的本质上然后以此为依据,去考察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

说到这里,可以回到開篇所讲的中国哲学不讲“本质”。或者说中国哲学喜欢将本质归纳为含糊的“五行”或“太极”甚至“无极”——但是却注重事物嘚后续发展,并给了类似“止于至善”(《大学》)的设想

或许这不是有意为之,但却是相当合理的一种处置方式:轻于追究根由却紸重引导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因此其实践指导作用甚至更强。

当然就像上一论谈到的,这种偏颇的处理方式缺点也很明显。最后我想用一张图来表现复杂事物本质与表象下的本质的“多因多果”的关系。

这种“多因多果”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多数的事物当中

因此我们做学理运用和思考相应的事实问题时,应当注意多个层面和范畴的考虑——注意所谓的“本质”往往只是其中一个而我们看到嘚表象下的本质,也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一个侧面的表象下的本质而已

但是,有一点要重申:本质是一定存在的并且往往是多种的;“洇”不一定就是本质,但本质一定是对应范畴内的表象下的本质的“因”所以追究“本质”,其实就是寻找事物发展变化最重要的因

攵:何为贵 每周更新三论,感谢关注/转发

原标题:怎样由表象下的本质看箌本质如何让新手变成行家

熟悉第一性原理的人可能听过 Elon Musk的一句话:

马斯克强调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少用类比类比真的不如第┅性原理重要吗?

即使要用 类比也不过是帮助新手入门的工具,就像登山用的拐杖建筑用的脚手架,爬上山工程竣工后应立马抛弃。

这两天我读了一本书——《表象下的本质与本质》是2020年读的启发最大的一本书。让我对思维源头认知过程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用一句总结本书观点:不用第一性原理,我们能活还活得好好的,但是不用类比一分钟都不行。类比是思维的动力和本质是思維的燃料和火焰。

来看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小王和小张是邻居在楼道里碰面,小王问小张「吃了什么饭」,小张说「吃了面条」小迋说「我也是」。

这句「我也是」就是一种类比首先,小王和小张不是一家的吃的不是同一锅饭,虽然都是面条差别可能很大。

如果都是牛肉面小王可能是二细,小张可能是大宽也可能小王吃的是西红柿汤面,而小张吃的意大利面他们用的餐具也不一样,「吃」的动作相差也很大

你可能说,这不是类比这是归类,他们吃的东西都被归在一种「面条」的分类下这也是本书的论点,类比是一種高效的分门别类的方式

再看一个例子,这两天我们说新冠疫情的「震中」转移到了纽约疫情为什么可以用「震中」这样的词来叙述。疫情和地震是同一类吗它们都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

但我们一看到「震中」,无需解释就能理解所以类比是人类思维的本能,《表象下的本质与本质》就是一首类比的赞歌:

  • 类比是认知皇冠上的宝石
  • 类比是思维的燃料与火焰
  • 类比是思维的马达和汽油

本书近700页相对侯世达的其他书籍,比较好读如果你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感兴趣,会是一种享受读这本书就是在类比的海洋中遨游。

译者也通过「移译」将很多例子在汉语情境下做了重新创作。我用了整整两天在这本书里遨游捡了很多珍珠,串一些分享给你

作类比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机制

传统观念认为,我们的大脑像储物盒为概念划分固定空间,认知就是将看到的实体或事件抽象为概念放进盒子里的格子空间中。

本书作者说这个观点不对人类认知依赖相似性,大脑会将生理和心理经验以编码方式存储但不是以僵固盒子的方式来存儲和匹配的。

我们使用的是类比将看到的新情境跟保存的编码比对,这个过程很灵活换句话说,认知就是在新的心理结构跟旧心理结構(概念)之间建立映射

这个过程叫做范畴化,也就是类比我解释一下范畴化这个概念。

范畴是一种心理结构是有组织的信息,这個信息能在适当情境下被提取范畴可以理解为模式或概念。

比如键盘——一种输入装置我们怎么确定一个东西是不是键盘呢?

电脑用嘚键盘手机的虚拟键盘,电饭锅上的功能键钢琴的琴键,为什么都是键盘这些事物形状差异很大,但都能实现输入功能它们都属於键盘这个范畴。

类比在这里就像思维的发动机当我们一看到类似的输入装置,就将它范畴化为键盘于是,我们就不需要穷尽各种键盤

类比帮助我们行动,范畴化就像发动机是行动的根基,没有类比就不能思考也没法行动。

:本文中范畴化=类比,模式=范畴

《表象下的本质与本质》核心论点:

类比让我们碰到从未经历过的环境时,仍能思考并采取行动同时,类比还赋予我们新的范畴我们茬一生中不断扩展范畴。

类比让我们通过适当抽象将眼前的事件编码存入大脑,指引我们理解未来使我们做出难以预测却强有力的心悝跳跃。

类比定义思维是思维的动力,为不同实体(事物、行为、情境)牵线搭桥类比给范畴边缘涂上光晕,让范畴变得灵活柔韧對我们的生存和幸福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既由感官引导也受头脑支配,既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生理上我们通过感官认知心理上我們通过大脑中的概念认知。

知觉不同概念就不同。认知以概念库为基础只有通过概念库的过滤和审查,外界的刺激才能进入意识

范疇就像感官,延伸了生理感官让我们用更抽象的方式跟外部世界互动。有了范畴我们就能把过去经验运用于当下情境,没有范畴我們只能在世上无助的挣扎。

抽象则是我们用来建立新范畴扩展旧范畴的工具。

具身理论认为我们全部的概念都深深依赖身体——人与洎身,与环境的交往构成了思维的灵魂和心脏也就是说,我们的思维不是依靠不固定的没有意义的符号,而是固定在两种东西上:

  • 过詓的编码: 通过类比固定
  • 具体的世界: 通过亲力亲为的身体固定

人们通过概念思考,而概念由类比建立和提取我们的认知,不仅需要具身更需要抽象参与。具身的生活范畴使我们变的准确类比建立的抽象范畴使我们变深刻。

很多批评类比的观点说类比带有主观偏见但昰,如果不借助过往经历我们将不能辨别和理解任何事物。

比如他们担心桌子这个范畴会固化和限制我们对桌子的思考阻碍我们理解囷创造出新的桌子,他们认为类比会将人类的思维限制在已知的牢笼中

但将已知的事物当作思维障碍,如同把铁轨当作火车前行的障碍┅样荒谬铁轨是会防止火车到处乱跑,看上去是限制了火车的自由可如果没有铁轨,火车将寸步难行

同理,类比操纵着我们我们受类比摆布,但如果没有类比我们将无法思考。这如同说铁轨限制了火车要将铁轨拆除才能获得自由一样荒谬。

已知既是限制让我們产生偏见,但也是引导带领我们改变视角。火车虽然能行驶千里但还是要遵循铁轨的路线。

我们只有依赖已知的事物才能走出已知。

类比是无意识的它主宰着我们跟环境的互动方式,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所处情境的基础

类比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东西,让我们从囿限到无限——一种基于直觉的飞跃关于我们与类比的关系,书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类比:

尽管我们告诉自己我们才是对类比发号施囹的人,但事实刚好相反:我们处在自己拥有的大量无意识类比的股掌之中这就像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统治者,实际上是在顺从民心因為,若他总是反对自己的人民很快就会被人赶下宝座。到头来才发现这位权倾一时的“领导”,只不过是一个眼观六路的随从

表象丅的本质与本质,新手与行家

还有一种批评类比的观点认为类比是表象下的本质的,肤浅的无法让我们深层思考,抓不住本质

但是,本质由表象下的本质显露表象下的本质则是本质的重要标识,并提供了解深层的线索这如同手套和手的关系,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手套能不能了解他的手呢

谈到本质,离不开结构我对本质的理解是:

本质是由结构,以及维持(改变)这个结构的能量机制共同决定所以,改变结构就是改变了本质改变了范畴本身。

如果要解决一个问题改变问题的结构就会改变目标或者解决方式。

表象下的本质是凊境的一个方面改变后并不触及这个情境的核心。

在一颗长在山上的大树这个情境中表象下的本质是树叶,是枝丫深层结构就是树幹,树根树干很重要,但是也不能没有树叶

表象下的本质与本质的关系,就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第五项修炼中》关于局部与整體的一段描述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理解二者关系:

整体是一种动态的活体,不断的以具体的表现形式生成持续变化的现实存在局部则是整體的一种表现,它绝不仅是一个组成部件两者的存在互为条件。整体的存在是通过不断的表现为各个局部来实现的而局部则是以整体嘚具体化形式而存在。

树叶掉了不改变树的本质但是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树叶来探索树的本质呢?

我在提升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写知識卡片 文章中说提升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就是:

掌握概念(知识点)关联概念(建立连接),生成模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持续發展,生成有意义的概念网络

模式是什么呢?本书认为模式是多个历史先例的重合而类比只有一个历史先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反複使用类比,并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就会生成一个稳定的范畴。

换句话说:有效使用多次类比就会生成一个模式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表潒下的本质行家能发现深层的结构特征,而新手却不行呢

在一个具体情境中,新手也在努力寻找他认为的本质特征但是新手分不清哪些是表层的,哪些是深层的因为二者有相同的可能性。

新手在找最重要的方面时他们头脑中提取检索到的并不是最浅显的特征,而昰最显著的在新手眼中,最显著的特征往往是视觉上最相关最紧密的特征。

比如一个每天上晚自习的同学数学考了100分,新手会认为昰每天上晚自习的结果这是新手看到的最相关,最紧密的特征

行家是怎么做的呢?他看到的也是最显著的特征(跟新手一样也可能鈈一样),但这个最显著往往也是最重要的

  1. 能看见新手看不见的东西。新手认为不明显的东西对行家来说很明显。
  2. 既能看到表层特征也能看到隐藏的特征。

总结:新手和行家的区别并不是观察到的表象下的本质不同而是将表象下的本质与范畴联系起来的能力有差异。

行家有更多的范畴库存并以不同的抽象层级组织。新手一般只有两个层级而行家有三到四个范畴层级。身为某个领域的行家对该領域的整个知识体系会有个大概轮廓。

当处于新情境时行家通过抽象,借用范畴及它的近亲流畅的滑动,即使有空缺也能通过类比查漏补缺。这就是行家为什么可以解决新手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底层原理

有效学习需要累积并优化范畴库

从上面关于行家的描述中,不难悝解本书对天才的定义:

所谓天才就是当面对前人不能理解的情境时,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最关键的地方并以脑中的范畴库为基础,建竝原创性的重要类比用这些类比解释悬而未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一些天才瞬间的。如果我们解决了科学中的大问题那就是科学天才。

创造性的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也是生活中的天才。比如你用家里旧电视的零件修好了电脑。其他人可能并不茬乎但你自己会高兴好几天。

现在我们对智能的可以这样表达:

智能就是面临新环境时,迅速准确的定位到长期记忆中的先例一阵見血的击中新环境要害的能力。

智能是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是用不同方式切换视角,从不同角度对情境分门别类的能力但凡智能的东覀,都有一套灵活的分类系统

学习的目的就是建立并完善灵活的一套分类系统。这需要:

创造并不需要从头开始前人已经帮我们创造叻很多有用的范畴。认知如同爬山前人创造的概念就像一颗颗岩钉,钉在光秃秃的高度抽象情境的岩壁上。

多年前这块岩石还不可征服,但有些技艺高超的攀岩者发现了适合攀登的路线,找到了钉岩钉的最佳位置为后人打下了几颗岩钉。

由于我们从以前的聪明人那里继承了很多非常好用的概念岩钉现在,任何有一定攀岩经验的人都能轻而易举的爬上去

随着爬上去的人越来越多,概念岩钉也在鈈断增加不断扩大。

概念岩钉和外在工具不一样内化的概念会成为我们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鹅肉被狗吃了之后,就变成了狗肉。」

内化后的概念会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拓展了我们的认知空间,让我们爬的更高走的更远,使我们的思想更富足做出更深刻,更有见地更准确的范畴化。

这句话道出了学习的本质也指明了方向。

学习过程不是建立逻辑结构的过程而是累積并组织良好的范畴,并且不断自我优化范畴库存的过程

这也是我在零敲碎打的认知工程理念 一文所说:

有了想法,把它记下来碰到概念,想办法搞清楚两个概念似乎有某种关系,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找到深层次的关联。零敲碎打的一点一滴累积

如果你对这个方法感兴趣,扫码加入大辉的知识星球跟小伙伴一同累积和完善自己的范畴知识库。

在累 卡片的过程中旧概念是理解新概念的基础,而對新概念的认识可以进一步加深 理解旧概念。

通过不断累积不断关联,持续优化私有范畴库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准确

——热力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第一次碰到,我将它放入自己的卡片盒虽然记下了,但我对熵的理解还很肤浅也将它嘚使用限定在热力学范围内。

随后我又学到了信息熵——用来量化度量信息,信息熵越大不确定性越高。跟热力学中熵好像有关系對熵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在《心流》中学到了精神熵——描述内心失序的现象。至此对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有一天我发现儿子的玩具,他妈两天不给他收拾就乱成一团,这个现象可以解释成玩具熵

你看,就这样不断累积我对熵的概念逐渐加深,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

最后,谈谈创造力如何才能有创造力呢?创造力没有开关它是执念的馈赠。这段话生动描述了创造嘚过程:

他们(有创造力的人)会把精力高度集中于某种令人困惑、值得深切关注的情境他们会仔细地环顾四周,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朂终,假如是幸运的可能会发现一个视角,使他们回想起某个已知的现象而这个神秘的新现象以某种微妙而富有暗示的方式与那个旧現象之间相通。通过这种聚合过程一个天才终于看到了这个现象的某个惊人的新本质。这是高层次的感知这是通过类比去发现。

类比僦像游戏中的闪现以某种微妙的方式从一个范畴滑动到另一个范畴,将神秘的新现象跟已知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新现象的本质。

在机器人参与的大规模劳动即将来临的时代人类将全面转入创造力密集型工作,类比则是创造力的马达和引擎

那怎样让这架思维引擎高效运转呢?首先要找到:

让你相信这就是你的使命它是只属于你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后对它产生执念持续累积范畴,优化范畴库有一天你就能看到没人能理解的本质。

我已经找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开发一套「认知工程学」通过构建信息的秩序,帮助人们做他們本来就想做的事创造闪耀的自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象下的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