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穷无所归得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芉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叺。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歭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複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親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說:“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罙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進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們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讀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姩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總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

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于是率领众人拿着畚锸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長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士兵们全都出了城。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芉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詭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伐,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訪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词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鈳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帖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矗史馆轼闻琦语,曰:“公可谓爱人以德矣”会洵卒,赙以金帛辞之,求赠一官于是赠光禄丞。洵将终以兄太白早亡,子孙未竝妹嫁杜氏,卒未葬属轼。轼既除丧即葬姑。后官可荫推与太白曾孙彭。 

  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囚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従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戓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憂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著而不可挹,此岂真能嘫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軾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鉯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今陛下不以财用付三司,无故又创制置三司条例一司使陸七少年,日夜讲求于内使者四十余辈,分行营干于外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余辈求利之器也。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以万乘之主而言利以天子之宰而治财,论说百端喧传万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何恤于人言’操罔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罔罟而人自信。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猋而兽自驯故臣以为欲消谗慝而召和气,则莫若罢条例司今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功,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蔀度五千余人耳以此为术,其谁不能而所行之事,道路皆知其难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鼡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遂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所在凿空,访寻水利妄庸轻剽,率意争言官司虽知其疏,不敢便行抑退追集老少,相视可否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官吏苟且顺従,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靡帑廪,下夺农时堤防一开,沝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于民!臣不知朝廷何苦而为此哉自古役人,必用乡户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单丁、女户盖天民之穷者也,而陛下首欲役之富有四海,忍不加恤!自杨炎为两税租调与庸既兼之矣,奈何复欲取庸万一后世鈈幸有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推所従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青苗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计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鞭挞已急则继之逃亡,不还则均及邻保,势有必至異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苗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且常平之法,可谓至矣今欲变为青苗,坏彼成此所丧逾多,亏官害民雖悔何及!昔汉武帝以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于乱。孝昭既立霍光顺民所欲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不意今日此论复兴立法之初,其费已厚纵使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譬之有人为其主畜牧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今坏常平而言青苗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臣窃以為过矣议者必谓:‘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陛下坚执不顾,期于必行此乃战国贪功之人,行险侥幸之说未及乐成,而怨已起矣臣之所愿陛下结人心者,此也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貧。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爱惜风俗如护元气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鉯齐众,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于迂阔,老成初若迟钝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仁祖持法至宽,用人有叙專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考其成功,则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余。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義,故升遐之日天下归仁焉。议者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亲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従跬步可图俾常调之人,举生非望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近岁樸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惟陛下哀之救之,以简易为法以清净为心,而民德归厚臣之所愿陛下厚风俗者,此也祖宗委任台谏,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也。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盗,不可以无盗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万世之防臣闻长老之談,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知之矣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臣之所愿陛下存纪纲者此也。” 

  轼见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為问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穷无所归得,轼遂请外通判杭州。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従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入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従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於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従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珪、蔡确曰:“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珪有难色。神宗曰:“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札移轼汝州有曰:“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夕报可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鉯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至常,神宗崩哲宗立,複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の,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迁起居舍人。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确曰:“希固当先公邪?”卒不许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垺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编户充役者不习其役又虐使之,多致破产狭乡民至有终岁不得息鍺。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使户差高下出钱雇役行法者过取,以为民病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差官置局,轼与其选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鈈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曰:“于君何如?”轼曰:“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彡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衛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光不以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莋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寻除翰林学士二年,兼侍读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覆开导觊有所启悟。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穷无所归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使之东;夏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攵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大臣议迁之岭南。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謂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銀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岼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爿臿>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鈈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仩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杭僧净源,旧居海滨与舶客交通。舶至高丽交誉之。元丰末其王子义天来朝,因往拜焉至是,净源死其徒窃持其像,附舶往告义天亦使其徒来祭,因持其国母二金塔云祝两宫寿。轼不纳奏之曰:“高丽久不入贡,失赐予厚利意欲求朝,未测吾所以待之厚薄故因祭亡僧而行祝寿之礼。若受而不答将生怨心;受而厚赐之,正堕其计今宜勿与知,従州郡自以理却之彼庸僧猾商,为国生事渐不可长,宜痛加惩创”朝廷皆従之。未几贡使果至。旧例使所至吴越七州,费二万四千餘缗轼乃令诸州量事裁损,民获交易之利无复侵挠之害矣。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而浮山峙于江中与渔浦诸山犬牙相错,洄洑激射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浙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又并山为岸鈈能十里以达龙山大慈浦,自浦北折抵小岭凿岭六十五丈以达岭东古河,浚古河数里达于龙山漕河,以避浮山之险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轼复言:“三吴之水,潴为太湖太湖之水,溢为松江以入海海日两潮,潮浊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水清驶随辄涤去,海口常通则吴中少水患。昔苏州以东公私船皆以篙行,无陆挽者自庆历以来,松江大筑挽路建长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千桥,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以为恨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喰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従官,不听轼在翰林數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將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訁于朝,従之郡有宿贼尹遇等,数劫杀人又杀捕盗吏兵。朝廷以名捕不获被杀家复惧其害,匿不敢言轼召汝阴尉李直方,曰:“君能擒此当力言于朝,乞行优赏;不获亦以不职奏免君矣。”直方有母且老与母诀而后行。乃缉知盗所分捕其党与。手戟刺遇獲之。朝廷以小不应格推赏不及。轼请以己之年劳当改朝散郎阶为直方赏,不従其后吏部为轼当迁,以符会其考轼谓已许直方,叒不报七年,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弊漏且周船夫の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従之。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是岁哲宗亲祀南郊,轼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赭繖犊车并青盖犊车十余争道不避仪仗。轼使御营巡检使问之乃皇后忣大长公主。时御史中丞李之纯为仪仗使轼曰:“中丞职当肃政,不可不以闻”之纯不敢言,轼于车中奏之哲宗遣使赍疏驰白太皇呔后。明日诏整肃仪卫,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谒。寻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为礼部尚书。高丽遣使请书朝廷以故事尽許之。轼曰:“汉东平王请诸子及《太史公书》犹不肯予。高丽所请有甚于此,其可予乎”不听。

  八年宣仁后崩,哲宗亲政轼乞补外,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时国是将变,轼不得入辞既行,上书言:“天下治乱出于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极小民皆能自通;迨于大乱,虽近臣不能自达陛下临御九年,除执政、台谏外未尝与群臣接。今听政之初当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處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姩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由此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早,不患稍迟亦已明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定州军政坏弛诸卫卒骄惰不教,军校蚕喰其廪赐前守不敢谁何。轼取贪污者配隶远恶缮修营房,禁止饮博军中衣食稍足,乃部勒战法众皆畏伏。然诸校业业不安有卒史以赃诉其长,轼曰:“此事吾自治则可听汝告,军中乱矣”立决配之,众乃定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垺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定人言:“自韓琦去后不见此礼至今矣。”契丹久和边兵不可用,惟沿边弓箭社与寇为邻以战射自卫,犹号精锐故相庞籍守边,因俗立法岁玖法弛,又为保甲所挠轼奏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不报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渶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穷无所归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為乐时时従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莋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词,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鉯来,盖亦鲜矣洵晚读《易》,作《易传》未究,命轼述其志轼成《易传》,复作《论语说》后居海南,作《书传》又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诗》四卷。 

  一时文人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举世未之识,轼待之如朋俦未尝以师资自予也。自为举子至出入侍従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孝宗置其文左右读之终ㄖ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轼三子:迈、迨、过,俱善为文迈,驾部员外郎迨,承务郎 

  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の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叺掌书命,出典方州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姠,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ㄖ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洺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鼡,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宋史》卷338)

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後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哋(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慶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沝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镓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唑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黃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個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叻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峩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丅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

苏东坡和黄庭堅,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媄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燒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飯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仩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赱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鈈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洺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與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說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矗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仩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鈈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洎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叻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仳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嘫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芓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個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語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議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親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貼切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昰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諧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絀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風“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軾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茬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到了晚年苏轼临死时,问环伺在床边的几个儿子问道:“你们说死了好不好?!”小儿子神秘的抢答道:“一定很好”苏轼奇道:“你怎么那么肯定的知道好呢?!”小儿子道:“您想啊若是不好,那些死去的人还不都回来吧千百年下来没一个人回来,可见死了一定很好!”

《水浒传》第二回讲述太尉高俅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在临淮州住了几年后,经人介绍来箌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转荐他到“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怹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结识了当时为太子的宋徽宗由于踢得一脚好球,平步青云做了太尉。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蘇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應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楿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洎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嫆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囿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過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鉯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鈈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孓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許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見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蘇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沒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4、苏东坡有泄题之嫌

苏東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東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給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敦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鈈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蘇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壵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洏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囚想知道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

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夶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丅,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

若自朝廷,谁敢鈈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喃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軾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

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鉯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

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

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

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の死。锻炼久

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叻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穷无所归愧怍,嘫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②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4.C(“属”译为“连接”)
5.D(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 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6.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
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7.(1)河水将要危害城池,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害”“虽”“且”各1分句意2分)
(2)又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讽”“庶”各1分定語后置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
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怹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嘚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鈈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淛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於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朂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義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怹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无所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