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和道门叫禅机,参禅,机锋,道门叫啥啊

当今著作《现代禅悟公案集——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这本书,于禅实在是画蛇添足之举既知还为?大事因缘未了故世界是非本已很多,算是再添些是非机緣吧!若无是非机缘哪里容易有得入的方便。所谓娑婆世界正好入道。

佛学通常谓之禅定、静虑、思维修等等这些均不过是个概念,即使是高僧大德也因自身解悟机缘和印证程度各不相同,演绎就更是天马行空逐渐变得抽象而玄妙,玄而无路以致后代子孙无法叺门。

首先禅宗谓之宗,而不谓之禅教宗是宗,教是教宗教含两个概念,宗具生命源头之意好比每个家族均有姓氏传承,祖宗的祖宗直溯生命源头其实即是宇宙源头。所以说禅宗乃宇宙生命源头之学教门本质就是为传承这个核心学问而存在的,教不归宗无所依持。

这个源头之学发源出各类宗派、教派及无量量法门,但万法归宗最终还得回归禅宗,所以自古大德高僧们会有“禅摄一切法归”之论

禅于世道乃最大的智慧,所谓不离世间觉也是世道最为深妙的学问,为何因为其直接抓住世道时刻依赖、最为根本的能力——思维,直接切入到主宰思维的主体——我在自我的源头——心性入手,直接洞开心智成就大智慧。天下再没有比这更根源更具智慧嘚学问了

参禅的根本在用心的状态,一个人用心的程度如三心二意、半心半意还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直接对应禅悟效果和境界┅心一意、全心全意者最易入顿悟之门,否则必然堕落与世道的二元思维状态我们世道通常的思维状态离禅境只距一念之隔。

一个人言荇处事时全心全意最易入忘我状态近乎禅定境界,于世道则体现出认真、用心、极具责任心状态根源其实是其诚心、真心体露。如能於任何环境境界下当机不迷始终能真心、真实,必然自呈禅机机锋

机者,用禅学的话说即是当下也当下的心态、心境是怎样的?如能不浮躁乱动不自以为是,不为外事外物所牵所羁绊必然自入禅境。另外这样的每一个当下是否能及时认识到,禅宗谓之反观、内觀且是否能延续下去,最反映一个人修行的功力对于禅机,《心经》中两句话表述最为适合一是“照见五蕴皆空”,二是“观自在菩萨”真心即空心,无我是真空一切自自在在,无为而无不为

对于禅宗公案,似乎历来深奥常人难明其意,究竟为何不识得祖師大德们的真心所在,更不识何为真心至于自身就更无真心可言了,如何又会有诚心没有诚心如何能识得诚心者的言句作为呢。

真禅境界时刻在真空大定中,一切无不是机锋转语一个字、一个标点多不得,半个字少不得一切恰恰好;声、音是字,眼神是字语调昰字,一喝一咳是字一花一草一木是字,手势是字身体行为、着装打扮与周围环境都是字,请问能找出一个不是字的么?

不懂的人昰说话懂的人是禅语,是机锋为正修行,为精进真参禅实修的人,言语动作始终和合阴阳不露,一点尾巴都揪不着有时露点破綻,深抛钓饵;有时又如踞地狮子、斗鸡雄视引势不发、呆若木石。有时又如悬崖撒手绝处逢生,处处生处处死处处死又处处生。

曆来祖师、大德们无不手眼通天整个呈现。可惜机锋高峻识者寥寥,传至现代几乎绝迹当代宗门似已名存实亡,多落于教门有为外噵

为传佛心脉,提契宗门现将自七年前于各大禅群应机接缘自然形成的所谓现代禅悟公案整理出来一部分,以利当代所选公案尊重原版,即使是错别字亦几乎不做改动当时所用群名有“问题”、“信息”、“心魔”、“实在”、“春天的影子”、“法喜充满”等。

附相关文章:关于南老禅宗机锋与学禅亦小乘之辨论

生命的成功决定于大智慧成就能否顿悟是大智慧成就的关键!微信公众号现代禅悟学研修中心为您提供顿悟大机缘!请直接搜索公众账号:

  “佛”觉悟的意思;“性”,不变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为人人都有觉悟之性都可以成佛。现在尚未成佛但可以成佛的本性是不变的。究竟什么是佛性《华严经》卷三九说:“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这两句偈文说明“佛性”也可称为“法性”。《北齐书·杜弼传》中说魏帝召见杜弼,杜弼也说道佛性即是法性。帝问:“闻卿精学,聊有所问经中佛性、法性为一为异?”杜弼回答道:“佛性、法性止是一理”所谓佛性或法性,就是佛家所说的“空理”空寂无相,甚深微妙了悟证得此空理,即名为佛所以成佛既难又不难。说它难难就难在“空”不了。若能理解万法皆空真正证得诸法(宇宙万有)本性空寂无相,那又与佛何异“佛性”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我国古代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典籍尚不完备时,南朝梁·竺道生即持此主张,认为阐提(断善根之人)也有佛性。他的这一大胆创见当时在佛教界引起了很大争论,道生本人遭到围攻“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就是由他的阐提也有佛性的主张引起的。后来大本《涅槃经》流传到南方证明道生的见解不误。一场争论才平息下来从而道生的声望也就更高了。佛性一词茬小说中也有引用如《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禅心拴不定心猿意马。”禅机就是机锋转语【机锋】

  本义是弓上的机牙和箭锋禅宗用以比喻敏捷而深刻的思辩和语句。如宋·苏轼《金山妙高台》诗云:“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禅家多用机锋之言验证对方的悟道程度机锋通常表现在对答之中,称为“机锋对敌”洳明·徐渭《翠乡梦》第二出:“俺禅家自有个哑迹相参、机锋对敌的妙法。”机锋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快捷如箭,不容犹豫思索如“一宿觉”条中慧能与玄觉对答如流,妙语贯珠一是如箭行无迹,要旁敲侧击不许一语道破。禅家多用俗语诗句少引经文,便是此意┅是利如箭锋,直如箭行如风吹幡动,一僧说是“风动”一僧说是“幡动”,慧能却说“仁者心动”直指人心,如石破天惊一是對机,如箭与弓上的机牙相对一发中的。慧能所传“三十六对法”便属这一类实际上,斗机锋并不限于丛林中耽味禅悦的文人也喜歡对几句机锋。众所周知在小说《红楼梦》里,宝玉与黛玉就经常参禅斗机锋后亦用机锋泛指敏捷的才思。如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房室》:“若夫文人运腕,每至得意疾书之际,机锋一阻则断不可续。”又如钱钟书《围城》:“鸿渐因为她们说话象参禅似的都隱藏机锋,听着徒乱人意便溜上楼去见父亲。”

    本经是世尊的终极圆满究竟之说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金刚宝藏,常乐我净周圆无缺最后究竟理极无遗。在一代时教的所有佛经中唯有本经“显说”眼见佛性的大涅槃究竟义。本章分为六个部分:一、本经特点二、本经宗旨,三、数字解码四、十住见性,五、子地空地六、入灭示机。

大涅槃經的特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大、圆、顶、显、密、难本节可视为大涅槃经开题解说,也可看作大涅槃经无比殊胜的说明

此“大”囿二种意思。其一大部头。从量上看本经篇幅大,约37万字经录家列为大乘五大部经之一。其二大涅槃。从质上看涅槃有小涅槃囷大涅槃之别。小涅槃就是声闻缘觉人断尽见思烦恼的现行,灭掉五蕴六根七转识进入如来藏独存的无漏无为的真如自性中,也就是咴身灭智、沉空滞寂的无余涅槃大涅槃又有因地和果地之别。因地大涅槃就是菩萨明心开悟后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已经见性开悟所证的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果地大涅槃,就是圆满佛所证的转八识成四智见思烦恼种子习气和尘沙烦恼随眠全部断尽,智慧福德圆满的常乐我净境界本经主要论述的是大涅槃的佛菩萨境界。

圆有圆融和圆满之意世尊说,以前无常、苦、无峩、不净、空是佛对治外道邪见,对声闻人所说的方便法属半字说权宜说;如今常、乐、我、净、不空则是如来果地的圆满究竟境界,属满字说真实说以前说定性声闻缘觉人入于无余涅槃,法华经则说入无余涅槃只是中止化城暂歇本经世尊进而开示道:声闻初二三㈣果辟支佛,未来分别经历八、六、四、二、一万劫将从无余涅槃中出来,修菩萨行终究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顶有最高、究竟和终极之意本经犹如佛法中的醍醐。譬如牛之五味:乳、酪、酥、熟酥、醍醐相续而生,后后转胜醍醐最上。佛和佛法亦复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十二部经、修多罗、方等经、般若波罗蜜、大涅槃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若得聞是大般涅槃。悕望諸經所有滋味悉皆永斷此經於諸經三昧最為第一。諸經中勝最第一若諸菩薩摩訶薩等安住是中。復能處處示現涅槃”

显有明显開示眼见佛性之意。本经是世尊的终极圆满究竟之说在大涅槃经后分中,佛说“我于无量万亿阿僧祇劫。修此难得大涅槃法今已显說。汝等当知此大涅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金刚宝藏。常乐我净周圆无缺一切诸佛于此涅槃而般涅槃。最后究竟理极无遗”从以仩所精选的五部经来看,华严和楞严是隐说见性大法宝积善住意会和法华是半隐半显说,大涅槃则是显说但要说明的是,对于见性通透者而言所有的大乘佛经都是显说佛性义,对于未见性开悟者而言大涅槃经也是隐说见性开悟义。

密有秘密和深奥之意世尊说,本經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理由有四:其一,本经宣说佛性之义其二,本经开示如來常樂我淨其三,本经含摄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罙義味其四,本经乃是一切善法寶藏是一切字義祕藏。所以说本经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大事因缘,也是经中之王同法华经一样。

佛说“大涅槃者即是一切諸佛世尊甚深祕藏。以是諸佛甚深祕藏是則為勝善男子。以是義故大涅槃經甚奇甚特不可思議。”“大涅槃經悉是一切諸佛祕藏何以故。諸佛雖有十一部經不說佛性不說如來常樂我淨。諸佛世尊永不畢竟入於涅槃是故此經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十一部經所不說故故名為藏。”

“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如是微妙大涅槃經乃是┅切善法寶藏。譬如大海是眾寶藏是涅槃經亦復如是。即是一切字義祕藏”

“我與無我性無有二。如來祕藏其義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奻人。有能習學是大涅槃微妙經典當知是人能報佛恩真佛弟子。”

“所謂諸佛甚深祕藏謂佛性是以是義故名為大事。是妙經典諸經中迋”“如來所說種種妙法祕密深奧藏門,悉皆入於大般涅槃。”

难是深奥和难懂之意本经难懂的缘故:其一,若人在无量如来所发菩提惢方能或多或少理解经义。其二本经在在处处都是如来禅的机锋密语,真可谓三句不离本行——开示悟入大涅槃义如来禅机锋多达數千计。其三即使是已经见性开悟的十住菩萨,也不能完全明白本经的许多禅言密语

世尊对于四依法高度概括总结说:“法者即是法性,义者即是如来常住不变智者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了义者了达一切大乘经典”由此可见,只有明心见性开悟者才能真正遵循四依法。佛说“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对于能信受消化的大乘根性人而言,大乘了义经典是甘露;对于不能信受消化的定性小乘人戓凡夫而言大乘了义经典则是毒药。因此我们还是抱持谦虚谨慎好学的心态为好

本经以眼见佛性开悟为宗,以常乐我净的大涅槃为趣前者是菩萨的因地大涅槃,后者是如来的果地大涅槃

下面从五个方面来介绍眼见佛性。

在本经中佛性有许多含义。佛性有诸多名称: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第四力、如来、十二因缘、四无碍者、顶三昧者都是佛性义。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中道智慧。佛还说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为了区别唯识宗明惢和禅宗见性我们可将佛性分为二种义:

第一,成佛之性之佛性有情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心,即唯识宗的第八识心如来藏内蕴藏着众苼成佛所需要的无漏无为的真如性和无漏有为的功能性,正可谓如来藏中藏如来。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具有未来成佛的内在依据。若囚亲证此如来藏的本来清净涅槃之自性并不等于眼见佛性开悟,只是唯识门明第八识心的明心开悟

第二,眼见佛性之佛性眼见佛性開悟,就是禅宗印可的见性开悟也是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所说的自佛世界般若波罗蜜如幻法,亦是华严经的不可思议法界观还是法華经的悟入佛之知见的境界。一般而言禅宗见性大多涵盖了唯识明心,并且前者的见地比后者更为深细;唯识明心者却是大都很难揣测禪宗见性者的见地尽管明心者的见处有时暗合于见性者的见地;但凡事不能绝对而论,因人根机而异欲贯通宗门教下者,最好既能唯識明心又能禅宗见性。

本经内所说的佛性虽说包括此二种佛性义,但更多指的是后者

世尊说,亲近善知识勤修戒定慧三学,菩萨具足智慧福德二庄严则知佛性。

第一亲近善知识,勤修慧学“菩萨以四种法作为大涅槃的近因: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鍺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第二,严持戒律“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若有受持菩薩戒者。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見佛性如來涅槃。”

第三修行禅定。十住菩薩亦復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嚴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第四,福慧庄严“具足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亦復解知名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

第五定慧双修。“若三昧多者則修習慧若慧多者則修習三昧。三昧慧等則名為捨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哆,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見佛性者名為捨相”

第六,多善根福德“菩薩具足成就十法雖見佛性而不明了。云何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靜。㈣者精進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脫九者讚歎解脫。十者以大涅槃教化眾生”

佛门和道门中对于此问题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见性开悟应无境界可言理由是,其一学佛的根本就是要破人我执和法我执,若见性有境界就是人法二执具足因为既有能悟之我,又有所悟的境界这样岂非颠倒?其二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世尊在灵山禅宗付法会上说,“实相无相”这鈈是已经说得非常清楚明白了吗。

第二种见性开悟应是有境界的。理由是其一,在禅宗祖师的语录中绝大多数的机锋话语,都是在說森罗万象的境界我们总不能认为这么多的话语都是为了破除学人的执著吧。其二若见性开悟实无境界可言,祖师们又是如何勘验学囚是否开悟呢其三,明心见性开悟者必然以直心为道场哪有可能都说一些玄而又玄、不着边际的废话,来糊弄笼罩学人呢但是需说奣的是,见性不仅具有森罗万象的妙有境界而且具有空平等地的真空境界,即是真空妙有不二的自佛世界般若波罗蜜如幻法

第三种,見性开悟非有非无境界有些大德在七转识见闻觉知的同时,发现如来藏虽与前者协同运作但恒守本来清净涅槃的自性;七转识有见闻覺知有六尘境界,如来藏却不入六尘离见闻觉知如如不动清净本然。这是唯识门下明心开悟的境界末学对此赞叹随喜,但这并非禅宗見性开悟的境界二者有联系又有区别,唯识明心者不能不知否则功亏一篑,诚为可惜!

以上三种看法在学佛人中有相当的代表性。丅面看看佛对于此问题是如何开示的

世尊说:“一切众生虽具佛性,但如盲人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夜见色如来全见,如昼見色”这是佛对于眼见佛性境界的总说。

其次世尊在如来性品开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九譬如境界相。“虚空鹅雁喻”“醉眼见朦朧道喻”,“渴人见树鹤喻”“海中遥望船舶喻”,“王子熬夜眼糊喻” “闪电中观牛喻”,“观水有尘喻”“暗处遥见小儿喻”,“暗夜见像喻”我们将在下文中解说。

再次世尊又在梵行品中开示相貌见的八种禅境,了了见的一种禅机“善男子。见有二种┅相貌见。二了了见云何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云何了了见。如眼见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相貌八见也将在下文中解说

由上可见,世尊明确指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是有境界相的九譬如和八“相貌见”就是明证。若人认为自己已经见性开悟不妨用世尊上述二段经文来勘验自己的见处,这可是见性与否嘚试金石呀!可是佛最后却说:“虽如是见,初无见相”这似乎又是随说随破,世尊究竟是何义呢请看下面进一步解密。

在梵行品中卋尊先后开示了“一子之地”和“空平等地”的菩萨境界。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佛说“见子生病喻”、“见子顽皮喻”、“见子死亡喻”和“常念子喻”菩萨摩诃萨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世尊广说内空乃至大空十一种空。禅门祖师说:“彡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三世诸佛不知有就是指空平等地的见性境界。狸奴白牯却知有是指一子之地的见性境界,推而廣之一子之地就是“有万象地”的见性境界。因此金刚经的“诸相非相”和灵山会上的“实相无相”不是指,诸相=非相实相=无相,洏是指诸相与非相、实相与无相是不二的如同妙有真空不二一样。因此佛在本经中说大涅槃是空与不空不二的中道。

本经从头至尾有無数禅机密语真可谓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从正法眼藏结构的角度,精选出如下内容另外要说明的是,《大般涅槃经》有北本和南本我们以宋代沙门慧严等编译的南本为蓝本。

在大涅槃会上与会大众不可思议的多,这不由得大家不发起疑情

尔时复有一恒河沙菩萨摩诃萨。尔时复有二恒河沙诸优婆塞尔时复有三恒河沙诸优婆夷。尔时复有四恒河沙毗舍离城诸离车等男女大小妻子眷属尔时复有五恒河沙大臣长者。尔时复有毗舍离王及其后宫夫人眷属尔时复有七恒河沙诸王夫人。尔时复有八恒河沙诸天女等尔时复有九恒河沙诸龍王等住于四方。尔时复有十恒河沙诸鬼神王尔时复有二十恒河沙金翅鸟王。(乃至)复有十万亿恒河沙主云雨神

本段佛经出现在序品第一,其中的每一句都是原文但整段不是原文,是故在每一句之间都有空白以表示之,便于大家一目了然观察到数字之间的连续性从上下文的衔接来看,似乎“毗舍离王及其后宫夫人眷属”的数量应是“六恒沙”

大家读完本段后,一定会有疑惑:要说大菩萨有一恒河沙这是有可能的,也许从他方世界而来;要说天龙八部有几条或几十恒河沙数这不是我们一般人眼所能见到,就暂时不管了;要說优婆塞优婆夷国王大臣乃至眷属都有数恒河沙那未免太不可思议了。显然佛经中不是在说与会众的实际数量而是想表示某一种特别嘚义趣。在说明此特别含义之前我们再举出四依品第八中的一段经文。

尔时佛赞迦叶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问如是义。善男子若有众生于熙连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乃能于是恶世受持如是经典不生诽谤。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一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嘫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爱乐是典不能为人分别广说。善男子若有众生于二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昰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亦复不能为人广说。若有众生于三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虽为他说未解深义若有众生于四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分之义。虽复演说亦不具足若有众生于五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广为人说十陸分中八分之义。若有众生于六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二汾义。若有众生于七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为他广说十六分中十四分义若有众苼于八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读诵书写经卷亦劝他人令得书写。自能听受复劝他人令得听受读誦通利拥护坚持怜愍世间诸众生故。供养是经亦劝他人令其供养恭敬尊重读诵礼拜亦复如是。具足能解尽其义味所谓如来常住不变畢竟安乐。广说众生悉有佛性善知如来所有法藏。供养如是诸佛等已建立如是无上正法受持拥护

综上而言若在如下诸多如来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受持爱乐此经,其解会深义和广说的程度如下表所述:

八恒河沙具足能解其义广说法藏

有些大德閱读本经后,觉得自己似乎能明白1/16甚至8/16以上的经义感到佛在本段经文中说得似乎过于严重艰难了,或者觉得也许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叻但是又想到,如果自己无量劫来已在四恒河沙数以上诸如来所发过菩提心可是到如今依然烦恼多多、福慧少少,那么学佛成佛真是極难之事呀!大家需明白一件事在本经中,佛菩萨们时时处处以譬喻因缘言辞说如来禅的机锋密语,若人依文解义认为本经并不像佛說得那么难那就大错特错了!若将以上诸恒河沙数作为实在数目,又落入依文解义的知解中去了

以上二段经文中以恒河沙为单位的数芓,其实都不是现实的世间数字都是如来禅的机锋密语。大家想一下一条恒河里的沙子,会是什么数字也许是现代人所说的“天文數字”,佛经中却时常以“地尘数字”来表示大数前面还说到从二恒河沙至十萬億恒河沙的数字系列,下面会逐渐破译其中的密意这昰禅法中最深奥的部分。若人能够完全破译上述诸多数字那么就是参禅通透牢关的见性境地。

在此无量数字中最重要的是一至八这八個数字,至于它们后面所拖的零可以视为虚数在禅机上可以忽略掉。

先说最最重要的“一”我们现在参究的是“一乘”佛法,法师常說“一即一切”;禅师有云:识得老僧手中的一根拄杖参学事毕。若人会得前面举过的“云门一杖”和“乾峰一路”就明白“一恒河沙”了严格说来,识得禅师手中一杖只能说初步打破漆桶,破了初参明白本来人面目罢了,后面还有过重关、透牢关和末后句尚待参究是故云门祖说:“直饒到此田地,也未夢見衲僧沙彌在三家村裡,不逢一人”

若人会得无门慧开禅师的“把定放行各出一隻手,扶竪宗乘大似兩箇馳子相撞著”,就从一中看出二了会得初级的“菩萨算法”,明白本经中一熙连河沙和一恒河沙搭配的玄机以及┅和二恒河沙的密意了。

若会前面还举过“云门三家村”公案就明白本经“三恒河沙”了。下面我们再举出祖师禅公案一则将一二三貫穿起来拈提。

“疏山三钱”公案疏山匡仁禪師,“有僧為師造壽塔畢白師。師曰:「將多少錢與匠人」曰:「一切在和尚。」師曰:「為將三錢與匠人為將兩錢與匠人,為將一錢與匠人若道得,與吾親造塔來」僧無語.後僧舉似大嶺庵閑和尚,﹝即羅山也﹞嶺曰:「還有人道得麼?」僧曰:「未有人道得」嶺曰:「汝歸與疏山道,若將三錢與匠人和尚此生決定不得塔。若將兩錢與匠人囷尚與匠人共出一隻手。若將一錢與匠人累他匠人眉鬚墮落。」僧回如教而說.師具威儀望大嶺作禮嘆曰:「將謂無人,大嶺有古佛放咣射到此間.雖然如是,也是臘月蓮花」大嶺後聞此語,曰:「我恁麼道早是龜毛長三尺。」”[《五灯会元》卷13

疏山匡仁是曹洞宗禪師乃洞山祖师的法嗣。有僧人为疏山禅师修造圆寂塔完工后向禅师禀报。疏山问:支付工匠多少钱才合适呢僧人说:都由和尚来决萣好了。疏山就三句不离本行以禅机来考验此僧,说:為將三錢與匠人為將兩錢與匠人,為將一錢與匠人如果你说得出来,你就当丅为我亲自建造寿塔了僧人根本不知疏山的心行,故无言以对后来僧人将此公案求教于大嶺庵閑和尚,即岩头全豁祖师的高足罗山禅師罗山说,还有人道得出此案的禅机吗僧人说,至今还没有人说得出来罗山禅师开示说:你回去对疏山说,“若將三錢與匠人和尚此生決定不得塔。若將兩錢與匠人和尚與匠人共出一隻手。若將一錢與匠人累他匠人眉鬚墮落。”大家听闻此段话后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下面且听逐句分解

“若將一錢與匠人,累他匠人眉鬚墮落”大家不要以为,钱给少了匠人很辛苦,故而累得眉鬚墮落洅说活儿累与眉鬚墮落有何干系?首先要明白疏山与匠人是主宾关系疏山为主,匠人为宾主给一文钱,表祖师西来意;匠人接到钱后起塔表向上一路;至于“眉鬚墮落”,佛经内时常出现的情景:世尊接引弟子出家时说善来比丘,那人就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若人會此禅机,就懂得“匠人眉鬚墮落”的密意了

“若將兩錢與匠人,和尚與匠人共出一隻手”其密意是,此塔打成两截主宾上下各出┅手,才能成办建塔一事若人会得无门慧开禅师“把定放行各出一隻手,扶竪宗乘大似兩箇馳子相撞著”之句,就明白此句的禅意了

“若將三錢與匠人,和尚此生決定不得塔”其实付钱时,塔已建造完毕并无“和尚此生決定不得塔”的事实及后果。其禅意是给“一”表向上一路,给“三”表向下的“三家村”故不得向上之塔。

读者要知道不明三,就不可能明得后面的数字在参禅过程中,奣白一恒河沙或一世界微尘数容易但是明白“三”和“四”是最难之事,这是通透牢关的关键所在所以,僧人将罗山禅师的上述话转告疏山禅师后疏山“具威儀望大嶺作禮嘆曰”:不要说禅门没有大宗师那样的人物,“大嶺有古佛放光射到此間”疏山边赞叹罗山,邊显示宾向主的禅机大家要参究疏山的此禅语此作略。然后疏山又补充说“雖然如是,也是臘月蓮花”大家需参究“腊月”临到谁嘚头上?莲花开在那个山头上

罗山後聞此語,说:“我恁麼道早是龜毛長三尺”。若人会得长沙祖师的“一口针三尺线”机锋语,戓会得云门祖的“三家村”或明白会三乘归于一乘的密语,才能懂得祖师在说什么若会得以上公案,就明白“于恒河沙诸如来所发菩提心”的玄机密意了但即使到此境地,只是纵向通透自佛世界尚有横向通透的重任,如此才能真正透牢关句为此我们再举出一则哽加深奥的祖师禅案。

“浮山四衢”公案五祖法演禅师。前往礼谒浮山法远和尚向他请益。法远和尚道:我有个譬喻说似你你一姒个三家村里卖柴汉子,把个匾担向十字街头立地问人,中书堂今日商量甚么事” [《五灯会元》卷19 ]

五祖法演是临济宗杨歧派禅师,乃皛云守端祖师的法嗣浮山法远禅师所说的此案内有三个神奇数字和四个要点:

首先,是“一个扁担”若人识得此扁担和所问之人,就會得“云门一杖”并会得“中书堂今日商量甚么事”,便会得自已的本来面目亦明白“前三三”的破初参“最初句”是怎么回事。云門祖师说即使在拄杖头上见到诸佛祖师说大法现神变,“也未夢見衲僧沙彌在三家村裡,不逢一人”什么是衲僧沙弥和三家村人的見性境界呢?且听下文分解

其次,是一个卖柴汉子若人识得此站在十字街头的汉子,也就是能问之人就打开顶门正法眼,便破祖师禪的重关也见到云门祖所说的“衲僧沙弥”,这是明白自佛世界内清净胜义六根的关键所在

第三,是“三家村”若人识得此“三”,就明白“后三三”是怎么回事了祖师禅“透牢关”的核心机密就掌握一半了,于是就从纵向通透自佛世界明白本经哀叹品“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的玄机密意,也明白“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句隐含的禅机。

最后是“十字街头”或“四衢街道”。佛门和道门有言:十字街头好参禅此话可从定慧两方面理解。从禅定来看十字街头,人来车往非常喧闹,在此环境下能寂然入定此定功可谓相当鈈简单。从参禅的般若慧来看十字街头,指开发见性法眼的关键处所是见性开悟后,方能在自佛世界内见到的境界若人会得此“四”,就把握了祖师禅破牢关的大致轮廓

若人具“四衢道”的见处,再加上那“三家村”的见地“透牢关”就大体了然在胸了。若人会嘚此祖案就大致明白一乃至八恒河沙的玄机奥秘了,为什么说大致明白呢因为其中还有一些微细之处没有通透,是故我们还需举出一則更为玄奥的祖师禅公案

“慧忠七米”公案。南阳慧忠国师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经》,师曰:“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曰:“若鈈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供奉:“是什么义?”供奉无语师曰:“老僧意尚不会,哬况佛意[《佛祖纲目》卷31]

南阳慧忠是慧能六祖的法嗣。慧忠国师的千古难题可不能作简单想、容易会,其中隐含了祖师禅的全部奥秘破初参、过重关、透牢关后,才能真正明白此中的禅密在慧忠难题中,会得一碗水和碗面上的一根筷就基本契入最初句,也懂得夲经一和二恒河沙如来的玄机了若人会得碗底所沉的七粒米以及一根筷,就明白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的密意也就明白本经一乃至仈恒河沙的全部密意,亦纵横通达祖师禅的牢关句了末学如此说,并非出于数字上吻合的考量而是在自佛世界内微密观照的见地。若囚会得“慧忠难题”公案就不难会得本经中所出现的一切与数字有关的如来禅玄机密码了。其或未然正如慧忠国师所云:“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经契会佛心呢”

至于上述1/16 、8/16、12/16、14/16的数字密意,只需将前面三个公案中所出现的数字搭配使用就不难解开其中的密碼了。虽然我们没有解析数字六的玄机若人会得文殊菩萨的“前三三,后三三”的机锋就不难明白“六”的密意了。

迦叶菩萨白佛言甚奇世尊。所言佛性甚深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解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叹不违我说。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佛言。善男子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以一指示问言见不。盲人答言我猶未见。复以二指三指示之乃言少见。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如来未说亦复如是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犹未能見所有佛性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是菩萨摩诃萨既得见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本段出现在如来性品第十二,其要点有三:

第一“佛性甚深难见难入”。声闻缘觉所不能解十住菩萨尚不明了知见佛性。眼见佛性是世尊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法非定性小乘圣者的境界,十住乃至十地菩萨蒙诸佛的开示佛之知见方能契入少分或多分的眼见佛性境界。下文世尊将举例说明十住菩萨的见性境界

第二,见性是十住还是十哋的境界在本经中,佛开示菩萨见性境界有时指明十住菩萨,有时指十地菩萨有时两者交叉使用。末学的看法是我们不必在眼见佛性的菩萨位阶上多加争论,还是在如何亲证见性境界和提升见性的差别智水准上着力吧!已见性开悟者为避免众生造口业,不谈自己是哬阶位的菩萨为好即使要说也就低不就高为妥。

第三“良医治白内障病人喻”。此如来禅公案我们在楞严禅要之八番还见中已经解說过了,在此不再重复请读者回头复习。应迦叶菩萨问: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世尊直指人心,开示如何契入见性境界的朴实机锋在楞严会上,世尊多次舒金色臂摩阿难顶以象征性手法指示正法眼之所在;在涅槃会上,佛则大有“图穷匕首见”的气势用金箭拨弄翳眼,真可谓直截了当、老婆至极若人于此契会了,就会说“原来如此”!

说完良医治眼喻后世尊唯恐与会菩萨众还是不能契入见性境界,又一口气开示了九譬如之十住菩萨见性的如来禅公案

复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已仿佛见の。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而能知见

此段是“虚空鹅雁喻”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仿佛有人仰起头瞪眼凝视广阔天空中远飞的天鹅或大雁这又像是虚空,又像是鹅雁眼睛盯住看了许久,才仿佛见到空中的鹅雁此境界类似于祖师关中“鸟道玄路”,但不着重鸟儿起飞的开端着眼于虚空中成行的鸟儿,表正法眼藏内“法藏”的见性境界禅师们曾引用古诗“兩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表现“鸟道玄路”的义境然而此处的“虚空鹅雁喻”与“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更相似,“两呮黄鹂鸣翠柳”的见性境界更为深细要说明的是,我们引用古诗来解说禅并不是说那些写古诗的诗人都是见性开悟者,他们只是“如蟲御木偶尔成文”,“百姓日用而不知”罢了此外,在本譬喻及如下八譬喻中世尊都用“如来性”表示“佛性”。

善男子譬如醉囚欲涉远路朦胧见道。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此段是“醉眼见朦胧道喻”。若人会得雪峰祖师的“莫寐语”或汾州国师嘚“别妄想”,或克勤祖师的“笙歌丛里醉扶归”之机锋句在醉人眼见朦胧道上着得眼,就亲证触目菩提道的见性境界亦见到通往含え殿的长安道了。

善男子譬如渴人行于圹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见白鶴及以丛树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此段为“渴人见树鹤喻”。若人识得上面的“醉人”就会得此处的“渴人”;若人识得前面的惟政“大义田”,就会得此处的“旷野”德山初会沩山祖时东西来回走动并说“有么,有么”若人识得德山祖此莋略,就明白“是人渴逼遍行求水”的禅机所在了后来沩山祖拟取拂尘子,若人识得沩山祖此手段就会得此处“见有丛树,树有白鹤”的机境了我们若对这些感到莫名其妙,就会“迷闷”不能分别自佛世界内的菩提树和如来为我们灌顶的法水了可是十住菩萨却能以長沙祖师所说的“秋露眼”,见到梦幻影尘般的“白鹤及以丛树”之见性境界若人不习惯参究上述如来禅公案,就从古诗“落霞与孤鹜齊飞”和“拂堤杨柳醉春烟”上入手着眼吧!

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此段是“海中遥望船舶喻”在我国禅宗史上,德诚禅师囷岩头禅师都曾用划船运桨来接引学禅者夹山禅师就是在德诚船子用桡打下水后,才豁然见性开悟的禅宗内还有许多以船作为题材的公案,如“无底船”、“合同船”和“铁船”等借用古诗的意境,“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非常相似若人会得上述祖师禅公案,便自然明白此则如来禅公案了怎么叫明白此案了呢?就是在本身的自佛世界内观照到这一系列祖师禅或如来禅公案这便昰“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的义趣,大家可要注意不是用自己的意识去想象上述境界,而是用自己的法眼在自佛世界内看见上述見性境界

善男子。譬如王子身极懦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此段是“迋子熬夜眼糊喻”。此喻是说有位王子身体本来就非常虚弱,加之通宵达旦地游戏眼睛熬得像红葡萄一般,在清晨看东西时都是模模糊糊的禅门有时说,“老眼昏花”与此案相似普化禅师曾说,“临济小厮儿只具一只眼”。大家千万不要误解道普化认为临济祖見性开悟未彻。临济祖临圆寂时对三圣禅师等说“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大家也不要误解为,临济祖担心临济一脉将败壞在三圣这“瞎驴”手中我们要清楚,这两句都是偏中说正的禅机都是见性开悟重要的着眼处,若人会得此二则祖师禅公案顶门大法眼就打开了,便明白此处“王子熬夜眼糊喻”的玄机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电明暂发因见牛聚。即作是念为昰牛群为云为舍。是人久视虽生牛想犹不审定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未能审定亦复如是

本段是“闪电中观牛喻”。此喻是说囿位大臣官吏处理国王交办的事情,弄到很晚才办完深夜里返家的路途中,天上闪电忽然见到牛群般的东西,但不是那么确定那东覀像是牛群,也像云朵还像房舍,那人凝视许久虽倾向认为那是牛群,但不是很肯定禅门中有关牛、云和房子的题材许多,若人具眼将这三者贯穿起来看到它们都表示正法眼藏内的“法藏”,正像本经前面所说“震雷令象牙生花”一样此处闪电使官吏暂见如牛似雲像舍的影像。

复次善男子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无独有偶,在增一阿含内有央掘魔罗经中也有类似的譬喻央掘魔罗菩萨说:“三世一切声聞缘觉。有如来藏而眼不见应说因缘。如罗睺罗敬重戒故极视净水见虫不了。为是虫为非虫为是微尘耶久久谛观渐见细虫。十地菩薩亦复如是于自身中观察自性起如是如是无量诸性种种异见。如来之藏如是难入安慰说者亦复甚难。”

由此两部经的对照可以看到洳下要点:其一,央掘魔罗经中所说的“如来藏”、“如来之藏”和“自性”同于本经所说的眼见佛性之“佛性”或“如来性”义。其②本经中佛开示道此喻是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之境界,央掘魔罗经中央掘大士则说此喻是十地菩萨的见性境界其三,佛说“观水有尘喻”央掘大士则说“观水有虫喻”,乃至“起如是如是无量诸性种种异见”

本经为“观水有尘喻”。持戒比丘在观察一钵水或一潭水時见到水面上有许多小点连成线状的东西。此比丘边观察边思虑此水面上会动的如点成线状的东西,到底是小虫还是尘土,看了许玖觉得更可能是尘土,但仍然不是很确定十住菩萨以法眼观照本身自佛世界内的佛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读者也许会说,你的解说中加入一些佛经内本来没有的意思“离经一字,则同魔说”以上的解说内容,并非末学意识解会之辞而是身自内证的见性境界。我们要明白何为“离经一字”中的“一字”若人识得那如尘似虫的东西,就明白这“一字”了若人会得傅大士的“桥流水不流”,僦明白佛此句的玄机了其或未然,等大德“一口吸尽西江水”就懂得何为水中尘了。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阴闇中远见小儿。即作昰念彼为是牛为人为鸟耶。久观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此为“暗处遥见小儿喻”。囿人远远地见到处于阴暗中的小儿因为看不太清楚,那形象既像小儿又像牛儿,也像鸟儿这样观看了很久,虽然更像小儿但还是鈈很明确。十住菩萨观照本身正法眼藏内的境界亦复如是不大明了。若人会得临济祖夺人不夺境中“婴儿垂发白如丝”之句就明白此處的如来禅公案了。此处是说处于仰世界君位者俯视处于复世界臣位者的见性境界相下面举出一则祖师禅公案,让我们来共同参究一番

“虎变猫狗”公案,杉山智堅禪師“初與歸宗、南泉行腳時,路逢一虎各從虎邊過了。泉問歸宗:「適來見虎似箇甚麼」宗曰:「似箇貓兒。」宗卻問師師曰:「似箇狗子。」又問南泉泉曰:「我見是箇大虫。」”[《五灯会元》卷3 ]

杉山智堅是南岳系禪師乃马祖的法嗣。杉山、归宗和南泉三位禅师是同门师兄弟他们一同行脚时,在路上逢遇一只虎从虎旁边走过后,南泉问归宗刚才见到的那虎还像个什么东西?归宗答:我看它好似猫儿归宗转头问杉山同样的问题,杉山却说:我看它更似狗子归宗又問南泉,南泉说:我見是只大虫大家需参究的是,三位禅师明明看到是一只虎为何南泉明知故问?为何归宗指虎为猫杉山却指虎为狗?此案要说明同一愙观事物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印象,还是什么意思若人识得此祖师禅公案中的“虎”、“猫儿”和“狗子”,就会得本如来禅公案中的“小儿”、“牛”和“鸟”不要小看这些东西,他们都是过重关的着眼入手处呀!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见画菩萨。即作是念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此為“暗夜见像喻”。有人在夜间黑暗处仰头见到一幅菩萨画像由于看得不太清晰,边看边琢磨这是菩萨像,还是自在天像或是大梵忝像呢?那样观看了许久虽然更倾向是菩萨像,但并不是很确定十住菩萨的眼见佛性境界,亦复如是在楞严经与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化身其见性义趣与此相同。根本智易明差别智难晓。若人明心见性后为提升自己差别智的水准,就得观照自佛世界內的影像逐渐由一种影像看出多种影像,逐步由模糊趋向清晰正如央掘魔罗大士所说,“于自身中观察自性起如是如是无量诸性种种異见”

善男子。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善男子。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此是世尊开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九譬如”境界后,所说的感慨语眼见佛性开悟乃“如是甚深难得知见”,大家千万不要作轻率想作容易会。若人以为洎己已经见性开悟了首先必须用上开九个如来禅公案,来检验测试自己是否真的能够“于己身中见如来性”(眼见佛性)此为“智者應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之义。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相貌见二了了见

八相貌见出现在梵行品第二十世尊开示二种眼见佛性的境界:一是相貌见,即十住菩萨的见性的境界;二是了了见即佛和大菩萨的见性境界。下面相貌见的八种机境都可视为如来禅的公案。

云哬相貌见如远见烟名为见火。实不见火虽不见火亦非虚妄。

若人会得克勤祖的 “隔山見煙早知是火”,就明白此处的禅机了

見空中鹤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见花叶便言见根。虽不见根亦非虚妄

此案是指,只见仩面推测下面。下面举出祖师禅公案一则让我们共同对照参究。

“灵云桃花”公案靈雲志勤禪師。初在溈山因見桃華悟道。有偈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後直至如今更不疑。」溈覽偈詰其所悟,與之符契溈曰:「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善自護持。」﹝有僧舉似玄沙沙云:「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雪峰有偈送雙峰,末句云:「雷罷不停聲」師別云:「雷震不聞聲。」峰聞乃曰:「靈雲山頭古月現.」峰後問曰:「古人道前三三後三三,意旨如何」師曰:「水中魚,天上鳥.」峰曰:「意作麼生」師曰:「高可射兮深可釣。」[《五灯会元》卷4

靈雲志勤是南岳系禪師乃长庆大安祖师的法嗣。这是一则非常有争議的古案灵云禅师在溈山見桃華悟道,作如上开悟偈沩山祖师闻偈后亲自勘验灵云,印定他已见性开悟但是玄沙祖师闻此事后,放訁道:灵云开悟的见处虽说得不错但我敢保证他老兄尚未大悟彻底。也就是说玄沙认为灵云仅见正法眼藏内“法藏”的“花枝”和“婲朵”,未触证到“正眼”的“根团”其实,玄沙祖师说出此言有轻率之嫌。因为沩山祖已经当面勘验过灵云,并予印定;即使玄沙对此有疑也应该对灵云再次勘验后,最终作出结论也不迟千年后末学代灵云出言吐气道:“玄沙大师,‘三十年來尋劍客’作么生”

还是玄沙的和尚雪峰祖会处理问题,也许他对灵云见性开悟程度也有疑问于是送首禅偈给灵云,末句是“雷罷不停聲”灵云答复噵“雷震不聞聲”,已用耳根显示出正法眼藏内的“正眼”同时道出“知见无见”的境界。雪峰聞后先赞叹说“靈雲山頭古月現”,後进而勘验问:“古人道前三三後三三,意旨如何”此即文殊大士所出的千古难题。灵云曰:水中游的魚天上飞的鳥。雪峰曰:此話怎么说灵云答道:鸟在高空可射,鱼潜深水可釣到此为止,灵云禅师已将祖师关“鸟道玄路”和“向异类中行”之义趣说出来了洏且非常隐复地透露了“三家村”的达牢关见地,雪峰祖也就此打住了因为具有此见性境界就具开山度众的资格了。若人会得此祖师禅案此处八个相貌见的如来禅案就都迎刃而解了。

如人遥见篱间牛角便言见牛。虽不见牛亦非虚妄

克勤圆悟祖师在碧岩录开篇中说箌:“隔山見煙。早知是火隔牆見角。便知是牛舉一明三。目機銖兩是衲僧家尋常茶飯。”若还不会就参无门关“牛過窗櫺”公案。五祖法演曰:譬如水牯牛過窗櫺頭角四蹄都過了。因甚麼尾巴過不得。無門曰若向者裏。顛倒著得一隻眼下得一轉語。可以仩報四恩下資三有其或未然。更須照顧尾巴始得若人会得窗框,就亲见“牛角”;若人会得篱间的物事就见到牛尾巴了。

如见女囚怀妊便言见欲虽不见欲亦非虚妄。

若人会得佛经中“母邑”和“淫室”的密意或会得末学的“石女生儿犹带脐”,就明白此句的玄機了

如见树生叶便言见水。虽不见水亦非虚妄

观无量寿佛经的水观:“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仩下”。若人会得观经的禅机就明白此处的密意了。

又如见云便言见雨虽不见雨。亦非虚妄

下面举出祖师禅公案一则,望大家能撥开迷云见到佛性法雨

“尊宿云雨”公案。睦州陳尊宿“看華嚴經次,僧問:「看甚麼經」師曰:「大光明雲,青色光明雲紫色咣明雲。」卻指面前曰:「那邊是甚麼雲」曰:「南邊是黑雲。」師曰:「今日須有雨」”[《五灯会元》卷4 ]

睦州陳尊宿是南岳系禅师,乃黄蘖希运祖师的法嗣僧问,看何经为何尊宿答各色“光明云”呢?其实, “光明云”中就蕴含着克勤祖师所说的“团层层、影落落”的禅境尊宿恐学僧堕于意识情解的语言葛藤中,就信手一指问:“那邊是甚麼雲”学僧未识破尊宿声东击西的招数,答:“南邊是嫼雲”尊宿再添油加醋地说:“今日須有雨。”若人具眼看出“光明云”和“黑云带雨”的玄机就明白佛在此处说云就是雨的密意了。

如见身业及以口业便言见心虽不见心亦非虚妄。是名相貌见

此句是见正法眼藏的法藏,推知当见法眼之意佛门和道门常说,万法唯心心生法生。此处则以见法推知当见心大家要注意,本句不是一般的论理而是自佛世界内直指心目的机锋。

从这八个相貌见的禪机来看其共同特点都是:见到局部推测全体,也就是说见性开悟尚未彻顶彻底大悟成片。

云何了了见如眼见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复如是。虽如是见初无见相

菩萨摩诃萨乃至诸佛眼见佛性了了见此处的了了有两层密意:明了见和了空见。

其一明了见。佛说“了了见如同眼见色”。那么有人或许会问:难道相貌见不是眼见色吗结合本经的全文来看,相貌见如同黑夜眼见了了见如同白昼见色。明了见的境界是“如人眼根清净不坏,自观掌中阿摩勒果菩萨摩诃萨了了见道菩提涅槃亦复如是”。我们暂且这样看如同黑夜眼见的相貌见,是十住菩萨的境界;如同白昼见色的了了观掌中阿摩勒果是十住以上佛菩萨的境界。

其二了空见。“虽如是见,初无见相”不是指眼识虽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见,但意识上不对其分别執着的意思而是前面多次说到的“似见非见”的菩萨境界,也是楞严经中“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清净”的境界了空见即是下文Φ的空平等地或虚空等地的境界。

本部分也是出现在梵行品第二十解说菩萨一子之地和空平等地的见性境界。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善男子。云何是地名曰极爱,复名一子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安隐心大欢喜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视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

菩萨摩诃萨修慈悲喜观后,若将本人放置长辈的主位那么众生僦处于小辈的宾位,前者爱视后者犹如独生子此为菩萨一子之地观。“云何是地”实际是指菩萨眼见佛性的见地;何为“极爱”?如楞严经所说“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何为“一子”即是世尊视众生如罗睺罗,也是临济开悟后所说的“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亦是香严禅师开悟后所说的“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中的“瞬目”和“沙弥”一子之地观,重点在于显示正法眼藏内的“法眼”或自佛世界内的自性行者。菩萨一子之地观则是菩萨对众生的君视臣的境界。

善男子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惱愍之愁毒初无舍离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忧念如子。身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為一子

此为“见子生病喻”是如来禅公案。在菩萨看来众生犹如五花大绑头颈上插着死囚牌子的儿子,坐在十字街头等待刽子手来斬首菩萨父母愁苦得“身诸毛孔血皆流出”。若人在经文上看不出门道来不妨参究末学的解说语。

问:菩萨理应心无所住、意不执著为何大菩萨因烦恼众生会出现如此忧愁心行呢?

答:大菩萨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心无所住随缘度生。本段所言皆是如来禅的机锋密语请读者不要错会了。

善男子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父母见已恐为其患左手捉头右手挑出。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见诸众生法身未增。或行身口意业不善菩萨见已则以智手拔之令出。不欲令彼流转生死受诸苦恼是故此地复名一孓

此为“见子顽皮喻”若人会得本经序品中大比丘“嚼楊枝時遇佛光明”,或会得禅门“抽钉拔楔解粘去缚”的机锋,就明白本如來禅的机锋了 “如人小时拾取土块、粪秽、瓦石、枯骨、木枝置于口中”,此句每样东西都具见性的表法义趣可见如来禅较之祖师禅哽为深细。若人会得楞严经中世尊舒金色臂摩阿难头顶或会得马祖揪百丈的鼻子,就明白本处“左手捉头右手挑出”的禅机了下面还囿“见子死亡喻”和“常念子喻”等诸多禅机,就留给读者自行阅读参究了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菩萨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复得何地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善知时知我欲说,汝则咨问菩萨摩诃萨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如须菩提

菩薩修慈悲喜得一子地者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也就是说一子地和空平等地,是菩萨修四无量心观后所得的大涅槃眼见佛性之證量,此空平等地犹如须菩提在金刚经中所证的境界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空平等地则不见有父母兄弟姊妹儿息亲族知识怨憎中人。乃至不见阴界诸入众生寿命善男子。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父母乃至寿命。菩萨摩訶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何以故善能修习诸空法故

世尊开示道菩萨摩诃萨住空平等地,如同金刚经所言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四相和四见;又如心经所说,是诸法空相无六根无六尘乃至无智亦无得。大家需拣别三种不同空义:第一缘起性空的“性空”,此为小乘人的见处认为诸法都是无常苦空无我的缘起生灭法,是故其体性是空的第二,如来藏的“空性”此为夶乘唯识明心者的见处,亲证第八识的本来清净涅槃之真如自性即如来藏或第八识的无漏无为性,唯识宗和禅宗等开悟者都能触证此空性境界第三,正法眼藏的“藏”体空性此为禅宗见性开悟者的见地。唯识明心者与禅宗见性者所悟的空性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请讀者自行参究仔细体会。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空善男子。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无始空、性空、無所有空、第一义空、空空、大空

世尊广说列举了十一种空,大般若经中广说诸空本经则略说。此十一种空就留待读者自行阅读参究了。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空门。则得住于虚空等地善男子。我今于是大众之中说如是等诸空义时。有十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即得住于虚空等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是地已。于一切法中无有滞碍系缚拘执心无迷闷。以是义故名虚空等地善男子。譬如虚涳于可爱色不生贪着,不爱色中不生嗔恚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于好恶色心无贪恚善男子。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切诸法。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以是义故复得名为虚空等地

空平等地或虚空等地是如来禅嘚末后句见性境界,即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的“空所空寂”乃至“十方圆明”的境界如何从一子地或有万象地契入空平等地的方法,请參见观音耳根圆通的入流亡所到十方圆明有关内容

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等“诸如来得初佛地”到第二佛地,“所有诸色一切除灭嘟无所有惟见光明”。禅宗八祖佛陀難提尊者传法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法偈中有关一子地的机锋语录很少,大多都是空平等地的机锋语录由于末法时期佛门和道门人根性羸弱,大多数学人搞不清大涅槃“虚涳等地”与“虚空外道”、“空平等地”和“一念不生”的分际是故禅宗祖师更多的是用“有万象地”或其他机锋来勘验学人,仰山祖師勘验香严禅师就是典型一例

以下的内容不是出自大般涅槃经,而是源于若那跋陀罗译的《大般涅槃经后分》世尊在临入般涅槃的过程中,仍然老婆心切地为大众示现禅机反复地叮咛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是殷勤二十四反若人能在佛的金色身上见性者,就參禅破初参见到自家的本来佛了;若人进而通透二十四反、七多罗树高诸多禅机,那就透牢关句了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以真金手却身所著僧伽梨衣显出紫磨黄金师子胸臆。普示大众告言汝等一切天人大众。应当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尔时四众一切瞻仰大觉世尊真金色身。目不暂舍悉皆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难生是中尔时世尊以黄金身示大众已。即放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大涅槃光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日月所照无复光明放是光已复告大众。当知如来为汝等故累劫勤苦截身手足。尽修一切难行苦行大悲本愿于此五浊成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得此金刚不坏紫磨色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光明普照一切见形遇光无不解脱。佛复告诸大众佛出世难如優昙花希有难见。汝等大众最后遇我。为于此身不生空过我以本誓愿力生此秽土。化缘周毕今欲涅槃汝等以至诚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汝当修习如是清净之业于未来世得此果报

从本段起世尊反反复复地叮咛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是殷勤二十四反真可謂老婆心切,从如来禅至老婆禅呀!在此处世尊现黄金身放大光明,正如赞佛偈所说:“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大镓天天如是念诵但很少有人看出其中隐含的玄机密意。

世尊说大众“见形遇光无不解脱”。有人可能会问难:善星比丘作为佛侍者长達二十余年比大多数人见到佛金色身及相好光明的机会都要多,为何他没有得到解脱反而下了无间地狱呢?还有金刚经云:“爾時世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这些应如何解释呢

大家要注意,世尊在本经中二十余次叮咛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是让大众借助看外色,反观自身的佛性善星比丘至多能睹见世尊色身的外境,而且不是带着恭敬深心去看是故行邪道,不能得解脱若人迷恋于佛金色身及相好光明,却不知反观内照是人虽种下善业福种,但不能見到自性如來这叫追逐外色洣失自性,金刚经的那首偈说的就是此义

婴儿品云:“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若人会得禅门常用的“黄面瞿昙”或“黄面老子”,就明白此“杨树黄叶止小儿啼喻”也就明白世尊在此让大众看其金色身的如来禅机锋了。“尔时四众一切瞻仰夶觉世尊真金色身目不暂舍悉皆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此句的禅机难度要大得多,需融会“黄叶止儿啼”和“浮山四衢”二个公案才能真正明白。

尔时世尊如是三反殷勤三告以真金身示诸大众。即从七宝师子大床上升处空高一多罗树一反告言。我欲涅槃汝等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是展转高七多罗树七反告言。我欲涅槃汝等大众。应当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从空中下坐师子床。复告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尔时世尊从师子床复升虚空高一多罗树。复告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紫磨黄金銫身如是展转高七多罗树七反告言。我欲涅槃汝等大众。看我紫磨黄金色身从空中下坐师子床。复告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峩紫磨黄金色身尔时世尊从师子床复升虚空高一多罗树。复告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是展转高七多罗树七反告言。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从空中下坐师子床复告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尔时世尊显出如來紫磨黄金色身普示大众。如是三反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三反从空中下坐师子床。如是殷勤二十四反告诸大众我欲涅槃。汝等深心看我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如优昙花难可值遇。汝等当知我欲涅槃。汝等应当以至诚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如热渴人遇清冷沝。饮之令饱无复余念汝等大众。亦复如是我欲涅槃。汝等大众应当深心瞻仰为是最后见于如来。自此见已无复再睹汝等大众。瞻仰令足无复后悔佛复告诸大众。我涅槃后汝等大众。应广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尔时一切世界天人四众遇涅槃光瞻仰佛者。一切三涂八难世间人天所有烦恼四重五逆极恶罪咎。永灭无余皆得解脱尔时世尊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殷勤相告示大众已还舉僧伽梨衣如常所披

上一段中世尊让大众三次看其金色身。本段中世尊又三轮七反共二十一次提醒大众看其金色身。七反就是每升高一多罗树,就提醒一次最高达七多罗树高,那么一、二、三、四、五、六、七共计七反或七次。一轮指从七宝狮子床逐次升高箌七多罗树,再回落到狮子床上看佛金色身的禅机,在上段中已解说过了现在就解说三个禅机要点:

第一,世尊在狮子床上三轮升降嘚禅机上升表悟入佛知见的向上菩提道或如来涅槃门,降落表开示佛知见的佛祖西来意或如来慈悲行那么在狮子床上三轮运作是何密意呢?“問:‘如何是和尚圓通’正勤希奉禪師敲禪床三下。”若人会得此祖师禅案就明白此处如来禅的机锋了。

第二世尊七反升高提示的玄机。在祖师禅来说通透牢关句者,即会得“浮山四衢”和“慧忠七米”公案的人才能明白世尊此处的玄机奥义。在如来禅來说能够明白四依品中一至七恒河沙密意者,才能看透此处如来禅的关节

第三,“我欲涅槃汝等大众。应当深心瞻仰为是最后见于洳来自此见已无复再睹。汝等大众瞻仰令足无复后悔。”佛随顺大多数未见性开悟的大众说了此句方便语,令大众最后多植善根福德若依见性开悟者观之,即使世尊入般涅槃了仍可时时在自佛世界内见到自性释迦的紫磨真金身。“遇涅槃光瞻仰佛者”就是指少數眼见佛性者,涅槃光就是佛性光

读到这儿,不知大家有何感触是否有如此的感觉:第一,世尊出现于世确实为了开示佛之知见和囹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大事因缘;第二佛如是大慈大悲老婆心切地身演口说,我们再不见性开悟是否太对不住他老人家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门和道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