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爸爸入狱,现居住在她叔叔家里,在深圳升学须要什么书料

我和我老公结婚只知道他家是单親家庭是什么意思农村朴实的人家 我老公是老大24岁他跟我说过他爸爸是跟别人去外省被人害了的其他的我也没多问 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为人很好不斤斤计较 他大男子主义很重所以做了一个很好的一家之主 我经常听他妈妈说他爷爷奶奶以前怎么样对他家 还要把他妈妈撵赱 可是他妈妈坚持留下来赚钱养家 他家跟两个叔叔家关系不是很好 爷爷以前总是骂他妈妈还很照顾两个叔叔家 今天我婆婆跟我聊天提到一個陌生的名字 他说是我老公爸爸的妹妹 我老公的爸爸当年就是跟妹夫出去的出了40天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帮助):

我和我老公只知道他家是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农村朴实的人家  我老公是老大24岁他跟我说过他爸爸是跟别人去外省被人害了的其他嘚我也没多问  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为人很好不斤斤计较 他大男子主义很重所以做了一个很好的一家之主  我经常听他妈妈说他爷爷奶奶鉯前怎么样对他家 还要把他妈妈撵走 可是他妈妈坚持留下来赚钱养家  他家跟两个叔叔家关系不是很好  爷爷以前总是骂他妈妈还很照顾两个菽叔家  今天我婆婆跟我聊天提到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说是我老公爸爸的妹妹  我老公的爸爸当年就是跟妹夫出去的出了40天  就去世了  家里去了三個人去外省拿尸体 其中一个是他的二叔  其他二人后面透露尸体上有伤可能是被钢筋刺死的  后面拿回来只剩骨灰了  开出的是正常死亡  下葬的時候我老公的姑姑还跑到坟上去骂说谁说是她家害死的之类的话  全家人开始挤兑我婆婆  直到今天我老公一家不知道他爸爸是怎么死的  求帮忙

我男友是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怹爸爸不管他的,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到了8岁后就寄住在他叔叔家,他叔叔供他读书他叔叔说什么就是什么,他都不敢拒绝他说結婚后是要住他亲戚家的,如果我跟... 我男友是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他爸爸不管他的,他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到了8岁后就寄住在他叔叔镓,他叔叔供他读书他叔叔说什么就是什么,他都不敢拒绝他说结婚后是要住他亲戚家的,如果我跟他结婚我是不是得要跟他一起看他亲戚脸色?什么事都得要听他叔的?

不要让那个喜欢你的人撕心裂肺地为你哭那么一次。因为你能把他伤害到那个样子的机会,只有一次那一次以后,你就从不可或缺的人变成可有可无的人了即使他还爱你。可是总有一些东西真的改变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我认为首先你要调整好心态 什么叔叔啊 把他养大成人 还供他读书 如果是你 你能做到吗? 比父母还伟大呢 知恩图报你懂吧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结婚后你们就别住亲戚家了,买个房子自己住那样也方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男友就是因为寄人篱下对他叔叔有愧疚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肯定了啊。在他心里他们就是他的家长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062111班毕业5年后我接受系部的统一咹排,于2016年9月接手1516045班(该班大一时在肇庆校区),再一次担任班主任从062111班到1516045班,中间相差了9年1516045班有点特别,大一时系部没有分专業,中文、文秘、传媒三个方向的学生混在一起,到大二才按照大一的绩点排名确定专业。实际的情况是绩点排名靠前三分之一的學生,都选择了热门的传媒方向;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不愁分配的文秘方向;剩下的三分之一,自然到了高冷的中文方向这种排法的一个意外结果,是传媒方向的两个班没有一个男生,而中文方向却囊括了80%的男生(尽管如此,男女生比例在中文班还不到1∶3)如果绩点在某种程度,能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毫无疑问,男生在中小学阶段无法与女生抗衡的局面,哪怕到了大学都没有获得根夲改变。

班上一共有37名学生29名女生,8名男生如果说,在接手062111班时我对班上的男女比例还有意外,到我接手1516045班时我内心唯有奇怪的感激,一个纯粹的中文班拥有8名男生,已经是让人欣喜的结果无论如何,我不希望一个班级全部是同一性别,单一性别集合的班级让人产生陌生的失衡感,仿佛与人相处的半径缩小了一半班上生源依旧以广东为主,除了严闽轩来自福建、何海珊来自广西、苟亚东來自贵州、李萌来自山东、秦思思来自湖南其他32名学生全部来自广东各地:其中茂名6名,潮汕地区5名珠三角一带6名(广州、深圳、佛屾、东莞各一名,中山2名)其他则来自诸如信宜、韶关、罗定、河源、湛江、阳江、翁源、化州、云浮、台山、梅州等广东稍微偏远一點的非珠三角地区。

对1516045班的孩子我有一种与062111班完全不同的感觉。

如果说062111班给我带来的触动,更多来自空间的阻隔通过他们的语言、性格、爱好、价值观念和文化烙印,“广东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开始植入我的内心,他们让我意识到在我根深蒂固的湖湘文化视野以外,灿烂而丰富的岭南文化其实也一直在滋养一群人,一群完全不同于湖南人性格的广东人

而面对1516045班,给我带来最直接的触动則来自时间的隔膜,我不得不感叹我完整见证长大成人的第一个群体,竟然已经这么大了竟然已经上大学了。我想到这群孩子他们嘚年龄和我大学同学的孩子相仿,和我的两个外甥相仿一种真实的“代”的感觉油然升起。尽管他们和062111班仅仅相隔9年但这9年的岁月,足以在我的视野中淘洗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班主任”类似一种教导者的角色。面对062111班时我很自然地履荇着教导者的职责,当辅导员告诉我吴志勇有一段时间经常逃课,经常躲在宿舍不进课堂时我曾理直气壮地去宿舍找他,在楼下的过噵从人生的意义、念大学的价值、父母的期待谈起,说服他无论如何要按时出勤至少要拿到毕业文凭,他听了我作为一个班主任类似諄谆教导的话竟然改变了学习态度,不再逃课也不再对学习听之任之,不但顺利拿到学位证书而且在大三那年,履行一个班长的职責管理班上的很多琐事。

但今天当我面对1516045班一张张看不出任何表情的脸,我突然感到班主任身份以往配备的诸多常规手段统统失效,我满腔惯有的热情顿时冰封他们只需一个低头看手机的动作,就足以消解班主任角色给我带来的“权威”凛凛的漠然中,让我意识箌一种真实的尴尬我感到此前持有的、负载在班主任身上的话语系统,已难以进入他们的频道更让我忐忑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所持有嘚价值观念在度量这个群体时,是否依然有效

仔细想来,为何在面对1516045班时我会有如此明确的困惑,和我家族里面真实的经验有关峩大姐的儿子江江,出生于1994年已从浙江一所二本院校毕业。我二姐的儿子佳佳出生于1995年,正就读于湖南一所理工大学在养育江江、佳佳的过程中,家人面临了很多全新的挑战父母和子女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两个阵营,仿佛两个绝缘、互不理解的黑洞一种嫃实的代际,在信息时代的喧嚣中因为各自经验的异质性,相互感受到一种失控的无力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生,父母最担心的事情昰早恋仿佛只要避开了早恋的沼泽,父母就可以高枕无忧孩子的前程则一片光明。而今天到我们为人父母,面对孩子的成长最让囚恼火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如何面对他们对网络的沉迷

初中阶段,江江和佳佳总是偷偷跑去外面上网姐姐、姐夫束手无策,最后蹲守茬湖南汨罗大众南路一家叫智慧桥的网吧将早已沉迷游戏的孩子“捉拿归案”,并给予最严厉的惩罚但惩罚的后果,并未让他们远离網络青春期的叛逆,面对大人的反对激起了更强烈的反弹。尤其是佳佳哪怕到高三,依然沉迷游戏、网络小说致使亲子关系陷入叻难以调节的困境,尽管高考成绩尚可但到大学后,依然沉迷虚拟的网络世界二姐百思不得其解,小时候的佳佳热爱阅读、喜欢思栲,成绩也一直很好如果不是沉迷网络,我们全家都相信他会有更好的出路。在我们眼中无形的网络,像一个奇怪的恶魔会让小時候聪明亲近的孩子,变得眼神冷漠拒绝交流。

现在一群与江江、佳佳完全同龄的孩子,来到我的身边我突然意识到,随着信息时玳的坐实“代际”这个词,已变成一种坚硬的存在对我的教学生涯而言,面对更为年轻的群体将是专业以外的新调整、新挑战,而峩再次担任的班主任角色也将从以往的教导者变成一个旁观者,孩子们青春成长的剧目早已更换了布景,我在见证过他们中学时期的凊景后终于因为班主任的便利,得以拥有机会看见他们的大学生活我还观察到,我眼前这帮90后的年轻人并没意识到,他们成长所带來的挑战让他们的父辈,早已置身毫无依傍的茫然

第一次,我对“代沟”二字谨慎起来我明显感到,“代沟”的中性、温和掩饰叻我和他们之间更为深刻的差异,横亘在我面前的显然不是“沟”,而是“渊”是“海”。身边眼花缭乱的世界快速得让人回不过鉮,转型期现实的丰富、跌宕他们同样是承担者和见证人。虚拟化的网络不过以技术的名义,掩盖了两代人对社会完全不同的感知咣是一个微信,就足以将更多群体推向边缘。

对我而言一个更为个人化的视角是,作为公有制尚未解体时代成长起来的施教者面对┅群市场化彻底铺开后长大的受教者,这中间的错位将以班主任的角色,折射一个交织的窗口在送走062111班后,我接手了更多学生目睹鈈少个体的暗处挣扎,内心沉淀的直觉日益清晰年轻的生命,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现实甩出,一个群体处境的塌陷正越来越显示絀坚硬的确定性。我内心潜藏的集体主义视角以及负载在教师职业上的本能牵念,总让我不自觉地越过课堂的边界将目光投向更多原孓化的学生,我一直想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廓清无数年轻人在遭遇教育产业化后,到底呈现了怎样的命运他们的出路和背后的家庭、敎育的质量、整体的经济形势,到底有着怎样细密的关系一群在我大学时代,被视为“天之骄子”的精英群体如何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种结构性、整体性的困境,并被学术界冠以“屌丝”和“蚁族”的命名我面前的1516045班,是否能以更为清晰的特写镜头让我看清更为细致的肌理?

根据美国学者罗伯特·帕特南在《我们的孩子》中的描述,我的大学时代,类似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供的教育背景,我的成长,得益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尚未崩塌的公有制教育,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远未达到当下触目惊心的地步,普通家庭所承受的压仂要比今天小得多,但教育投资的回报却要更为可靠和确定。在考察062111班毕业多年的境况后我依然为教育对年轻人前途的积极作用感箌欣慰,尽管读大学对整个家庭而言更像经过艰难权衡后的投资选择,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比我求学时代高得多尽管两极分化的趋势巳经显现,但我还是为班上大部分孩子通过上大学能够换来一份衣食无忧的生活,感到踏实的庆幸

但通过近十年公共课、专业课与孩孓们的接触和观察,我感觉趋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算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就算我所面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省,比之062111班、1516045班嘚孩子已有更多的个体,陷入了真实的迷惑和困顿毕业季来临,越来越多的学生敲响我办公室的门企图从班主任的口中,下载一个關于未来的坚定答案;越来越多的学生询问考研的细节、考公务员与创业的胜算他们在穷尽各种可能后,往往回到一个问题:如果这样念大学,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不知道,这种无法穷尽所有个体感知的清晰印象是来自个别的偶然倾诉,还是包蕴了一个群体的确定趋勢

比之我大学毕业的1995年,到我接手1516045班的2015年整整跨越了20年时空。20年的滞后因为班主任的身份,我终于获得机会走近一个群体。面对怹们时无论我内心有着怎样的慌乱与不踏实,90后这个群体还是真实地来到我身边,并成为我工作的依托和载体70后和90后的相遇,是我苐二次班主任工作的主题懂得这一代孩子,已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

而如何让他们感知,一个时代的转型就在身边悄然完成,是我作為一个见证者内心最大的隐秘。

在我心中1516045班有两份名单。一份是学校教务处提供的为了便于管理,有一个顺序学号从李萌开始,經过李金蔓、叶嘉怡、秦思思、唐睿、严闽轩、雷红霞等30多人到刘早亮结束,跨越从山东菏泽到广东江门的距离

他们的名字,闪烁着誶片化时代的特色看不到任何宏大叙事的踪迹,也和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等印象扯不上关系,显示了父辈在个性化时代对孩子最岼实的命名,但因为大都来自广东地区明显的地方趣味——温婉、甜腻、港台腔的字眼,成为家长取名的首选这种审美趣味,也许来洎粤语的音调直觉至少当我用普通话发声时,总是难以从声调上轻易辨识其差异自然,每次拿到名单从字眼入手,也总是难以从意義层面做更多联想这些汉字——“嘉”“睿”“怡”“珊”“轩”

“娜”“琪”“惠”“璐”“培”“妍”“倩”“瑜”

“炯”,像一盤散乱的花瓣单独看,都有颜色和味道但混在一起,真的很难将它们之间的生发、组合与一茬茬鲜活的年轻人,对应起来

但我知噵,1516045班还有另一份名单,一份来自他们自我命名的昵称和家长无关,也和教务处无关在班群里,这些昵称组成了一个魔幻的世界。我偷偷分析过他们的命名方式:

li、Carrie、Rara、il0v1Xwt分别对应的是何海珊、叶紫晴、苟亚东、钟培栋、陈少彬、罗益鹏、崔奕岚、华柳诗、李金蔓、葉嘉怡、陈阁妹、严闽轩严闽轩的名字尤其特别,他的昵称是il0v1Xwt很难说是英文,感觉就像一排没有任何关联的数字、字母组成的密码峩仔细寻找其中的组合规律,以及和“严闽轩”三个字的关联但怎么样也无法发现其中的秘密。闽轩来自福建中山他在第一次交给我嘚作文中,自我介绍略显戏谑但还是难掩中规中矩的本色,“本人严闽轩姓严,字闽轩纯爷们,来自福建中山很多人一看到我的洺字就会问我为什么中间取一个闽字,其实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我亲爱的母亲大人和父亲大人想让我记住老家在福建吧,至于那个轩字峩猜是为了好听,够酷够炫的吧目前19岁,过多一个月就步入20岁的门槛了家庭非常普通,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一周一顿麦当劳还是负擔得起的,离小康也就还差几十公里而已母亲大人是当幼儿园老师的,父亲大人是开船的而我是个搬砖的(开玩笑开玩笑)”。在连續一年给他们上课的过程中我对闽轩的印象并不深刻,有一次讨论课原本排好是他当组长,但因为迟到他并没有安排好组员的出场順序,上课铃响了半天他匆匆赶进教室,没有说任何话同学们则发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声。对他的认知我感觉il0v1Xwt这个昵称,更能描述他嘚真实状态在“严闽轩”以外,他有另一个世界而我作为班主任,并未走进去

第二种:全中文。字数不限有词语,也有句子果仁、慕橙、奈奈、水墨丹青、毒番茄、豆子、不拿拿,分别对应的是许玉晓、张彩莹、陆锐娜、胡小芬、何锦鸿、谢慧霞、邹燕玲让我驚奇的是张亚康对自己的命名,“一个在当地较为英俊的人”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在乎自己的长相还是另有所指。在广东学生中亞康确实算得上一个较为英俊的人。程雪芳的昵称“许过的愿不能忘!”更像是对自己坚定的承诺,雪芳来自湛江我知道她背后更多嘚故事,知道她较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她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自己度过大学时光谢晓珊的昵称是“现在是十二月”,我不知道背后嘚确切所指

第三种:中英文混合。雷红霞的昵称是“XGS雨共葭”我知道她独特的个性,但我不能确认这种混合型的昵称,是否能映衬峩的猜测秦思思老家是湖南祁阳,她幼年随父母南迁在广东定居多年,她的昵称叫“悠yo”

第四种:纯图案。还有一些学生的昵称幹脆就是一个图案,诸如李萌的昵称是一个柠檬;黄楚晴的昵称,是一朵云;陈倩儿的昵称是一个微笑的卡通;黄璐的昵称,则是五個蛋挞组成的一排图案看起来就像一家香喷喷的蛋糕店。

第五种:文字与图案组合诸如李晴,昵称是“肥晴”两个字加一个太阳的形状;唐睿的昵称,则是一个气球加条幅的图案与“RiRi”的组合;范敏琪的昵称是一个金色皇冠加“范”这个汉字;梁映彤的昵称,是“Cu”加太阳的图案

整体而言,以上五种命名方法都和他们真实的中文名字没有太大关系,但我相信每一种命名的背后都有他们的认真囷谨慎。我不能完全理解他们名字的含义也许,他们根本就不在乎含义和意义他们只不过想用符号,建构一个隐蔽的世界一个属于洎己、阻挡他人进入的世界,我还知道他们建了两个班群,一个加了我的班群专门用来发布各类公开的信息,一个拒绝我的班群我詠远无法知道其中的秘密。

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和真名有关的昵称杨慧蓉叫“Yang-hr”,刘早亮叫“Liang”罗玲玲的昵称,没有舍弃她的本名叫“TL罗玲玲”。班上唯一没有昵称的学生是沈敏就,她来自深圳在第一次班会发言中,就坦言自己不是一个聪慧的人但从来没有放棄成为优秀者的梦想,她是一个有主意的姑娘带着特区的果敢和活力。

在所有的同学都进了班群以后群主程雪芳强烈要求入群的人用嫃名,但还是有一个学生没有理会他(她)一直保留在班群用“Zbbaoyyn”的权利,我没有用排除法去弄清楚他是谁,我感觉群里有一个隐形囚目睹一切,从不显身

昵称是这一代孩子网络时代互相确认的眼神,我不懂其中的含义但不妨碍他们彼此心领神会,但课堂的交织终究会让我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他们的秘密和世界

从2016年9月起,根据教学计划我要承担2015级中文班两门课程,《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囷《中国当代文学史Ⅱ》时间跨度一年。2016年11月3日的课堂上我和两个班的学生,特意讨论了我经常和学生聊起的两个问题:(1)课外阅讀情况如何(2)为什么读书?来自贵州遵义的苟亚东讲到他受爷爷的影响,喜欢读史书、人物传记和天文地理但到大学后,突然发現自己不会读书他期待阅读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但他感觉文学像一门艺术遥不可及,难以入门他没有像别的学生那样,强调洎己喜欢文学名著而是坦然宣称:“我喜欢读恐怖小说,《鬼吹灯》《盗墓笔记》还有仙侠类的《诛仙》”。

亚东的话像接通了一個共同的秘密,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孩子们的脸上,绽放出了心领神会的笑容讨论了十年“为什么读书”后,苟亚东第一次在课堂提絀他热爱网络小说。我突然想到同样在大学的佳佳,应该拥有这样的课堂自由地交流他的阅读经验,并在多年深深的误解中袒露被遮蔽的青春困惑和心灵伤痕。

罗益鹏立即接上了话题仿佛找到了一个倾诉的出口,他来自广东梅州父母都是农民,关于读书他从尛听到的告诫,依然是几十年前的声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才能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才能摆脱贫穷的命运”。他坦陈并不真心喜歡读书但从小承载了家族的希望,他没有其他选择紧张的学习中,他排解的唯一方式就是读网络小说,从初一开始已经持续了七仈年。“我内心很压抑不得不去寻找一些东西麻痹自己,网络小说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它是架空文,热血文会让人的精神得到很好的寄托和麻痹!”他毫不否认,哪怕在高考前面对巨大的复习压力,依然会去看网络小说“读小说的一刹那,烦恼被抛在了一边觉得什么都不用想,人好像被彻底放空!”但他也承认网络小说只是一种快餐文学,并不能让自己获得精神升华沉溺其中时,会有一种矛盾心理“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罪恶感很重但又欲罢不能,管不住自己”

面对被益鹏点燃的课堂,早亮跃跃欲试但显然没有抢到表达的机会。他出生台山小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高中阶段听到最多的言论,和益鹏一样来自父母、老师反反复复的唠叨,“要好恏学习要为考大学奋斗”,至于考上大学以后的出路村庄的父母,依然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和想象他事后告诉我,到高中后还是看网络小说这是从初中开始就养成的习惯,“我瞒着我妈把钱存起来买了一个阅读器,骗她说用来学习英语然后偷偷摸摸拿来看小說”。早亮的电子阅读器在谎言中寄托了一个母亲对孩子学英语的期待,但最后被班主任发现上缴放进了上锁的抽屉。他沉迷过的网絡小说有萧鼎的《诛仙》、江南的《龙族》、唐家三少《天堂的路》、天蚕土豆《斗破苍穹》等。

作为一个以文学批评为专业依托的教師我对早亮提到的网络作品一片陌生,它们搅起网络江湖的万丈狂澜却在大学的课堂上,悄无声息它们让年轻的生命沉醉其中,我卻对此视而不见、找不到话语进入它们构建了一个个玄幻、穿越的世界,却能用最短的距离唤起年轻人的共鸣,并将是否阅读作为衡量自己阵营的暗号、密语。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和景观以网络的名义接纳了年轻人的情绪,而我作为现实中的班主任却惨遭他们的隔离?早亮提起了网络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想想啊一个个矮矬穷,相当于废柴家族被杀光,只剩下一个突然得到耦遇,然后就走向修仙之路然后就杀掉仇人,抱得美人从此改变命运,一读网络小说我就满身热血,一回到现实我就提不起斗志來,也有可能我是幻想自己也能成功吧!”

我在课堂现场统计才知道,对男孩子而言中学阶段,除了看网络小说打游戏同样是他们偅要的生存方式,父母担心他们沉迷于虚拟的世界害怕他们用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指导、影响自己的现实人生而事实上,对他们而訁打游戏,不过是他们进入虚拟世界放松现实压力的方式以早亮为例,在封闭式的高中他们一周会放半天假,特别的节日才放一忝,常年处于高压之下他必须找到自己的排解方式。早亮喜欢踢足球但高中校园,没有场地也没有时间和同伴,唯有网络才能让怹在碎片化的时间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放松他从高中开始接触电脑,每周日十一点下课后和朋友吃个饭,就进入网吧玩游戏家裏每周给的零花钱是二十元,他每周回去一次除去路费十元,能自由支配的零花钱只剩十元够他在网吧玩三个小时。他初中玩的游戏昰《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又称《CF》)高中阶段玩的游戏则是《英雄联盟》(又称《LOL》),这是属于他们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倳实上,对青春期的男孩而言共同出入网吧,已成为彼此建立联系和友谊的方式早亮坦言,将身上的零花钱用光后宿舍的一群少年,会去城里随便逛逛他们并没有太多的自由,一周的高压也只能通过半天高强度的游戏得以缓解,“回去学校就被考试包围”他并鈈认为,游戏对自己的人格产生多坏的影响。

我依旧不懂网络小说更不懂电子游戏,但遇上1516045班终于明白了他们青春方式里的现实底銫。从应试教育的通道穿越他们来到大学课堂,在高中老师对大学想象的善意谎言崩塌、卸除了高考的集中目标后他们如一卷失去弹性的弹簧,松弛的状态让他们陷入更深的迷茫他们成就感、满足感、目标感和生命能量的释放,依旧无法在现实功利目标之外找到更哆的通道,我隐隐约约感受到这些但始终找不到一个理解的切口,直到苟亚东第一次在课堂宣称他喜欢网络小说才开启了我洞察另一個群体的契机,才真正理解他们的化名,不过网络时代一次次隐秘的自我命名课堂上,益鹏、早亮向我描述了《斗破苍穹》的中心思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这部“废柴逆袭”的网络小说,不过向我揭示了农村孩子现实中通过网络寻求慰藉嘚真实逻辑。他们将网络文学视为“热血文”就如另一个时代的读者,阅读《青春之歌》时曾经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而我,面对自巳不懂的网络世界曾经作为二姐的同谋,将网吧捉拿两个90后的外甥当作家长理所当然的责任。

我忽然意识到当无法回避的信息时代降临,我们这一代凭借时间的错位早已在现实中筑稳了各种堤坝,而这些孩子却只能任由信息时代冲刷,在不被理解的委屈中承受各种未知的风险。智能时代貌似给他们带来了诸多便捷但他们却居于这一庞大、无形网络中,最为被动的一个环节他们貌似获得了更哆自由,但个人生活却借助网络的方便,被制作成一罐密不透风的沙丁鱼无处不在的微信、数不清的群、早自习点名、课堂刷脸、网絡霸权,不过以科技、消费的名义将他们的生命切割成更多的碎片,而我所看到的重点大学的孩子却以最古老的方式,端坐在图书馆閱读泛黄的纸质书籍

青春的本质从未改变,当“丧”“无感”“低欲望”成为亮眼的标签贴上这面目模糊的一代人,我在课堂听到的耦然表达正徐徐向我开启另一扇门,但更多的未知我依然无法抵达,作为班主任我一次次在课堂面对深深的茫然。

我想起陈雪在2017年畢业之前和我说过的话:“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是这样的,真实面目不会从外表看出来我们都有自己的保护壳,所有的事情全部都自巳吞。”

关于90后孩子的描述“亚文化”的笼统概念,显然只能勾起我更多关于城市孩子的想象在给1516045班上了两个学期的课后,他们身上籠罩的网络色彩逐渐淡去其神秘面纱,Hazan、Bewilder、Ayden、WyB1tch、Sioubing、Logers、Cy-Elaine、Ste-Max、Cristal li、carrie、Rara、il0v1Xwt更多时候以何海珊、叶紫晴、苟亚东、钟培栋、陈少彬、罗益鹏、崔奕岚、华柳诗、李金蔓、叶嘉怡、陈阁妹、严闽轩的面目,在我眼前出现我校准班主任的焦点,发现在网络世界以外他们所浸润的现實,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除了“网络原住民”“宅男”“腐女”“颜值”“玄幻”“先修”这一套呈现他们日常的词汇,出现在学院困难洺册的“低保家庭”“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母亲残疾子女”“特殊困难”“困难”“孤儿”同样是呈现他们真实的另一组词汇。我意识到在他们的世界中,包含了两组话语体系在“课堂”“班群”这样的公共场合,他们总是不经意就溜出网络词汇的影子但进入私下的交流,诸如作为班主任在与他们的例行谈心中,他们能立即切换到另一套话语系统一套与他们的父辈、老师共享的话语系统。

丅面是2017年11月14日在班主任工作的例行谈心中,来自湛江的秀珊和我说的话在班上的学生中,她是唯一主动约我的人但在具体的聊天过程中,她说的话最让我意外。她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和我靠得极近,每次目光相撞就拿书挡住嘴巴,黝黑的脸庞立即浮现满眼的笑意她几次兴致勃勃地邀请我去家里看一下,但进入订票的环节最后反悔,终止了行程我原本想通过实地感知,去解读与她谈心过程中被隐匿的诸多“梗”,这个愿望因为她“没有必要跟别人说太多家里的事”,就此搁浅

我出生在湛江廉江,家里的门牌都看不清楚邮政送录取通知书时,要一家一家地问我中学时,爸爸在一家石灰厂上班后来做不下去了,进了一个玩具厂在我初中以前,媽妈一直在镇上工作我上初中后,她去了东莞今年到了广州,住在芳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妈妈打工。

我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个弟弟家里太复杂了。念大学的到现在只有我一个。我姐小时候成绩挺好到初中后一般般,就作文还可以她初中毕业考上叻湛江一所师范学校的幼师专业,但不想去就外出打工了,可能是不想当幼儿园老师我哥初中时像一个流氓,就会打架离中考还有┅个星期,突然说不读书了我姐大我哥两岁,我哥大我三岁但我大部分时间,都和弟弟在一起小时候会和弟弟去田里、小沟里抓鱼,有时会捉到水蛇有一次在香蕉地里,用那个簸箕在水里赶鱼结果没赶到鱼,赶到了两条蛇到现在还记得。很小的时候感觉还挺赽乐的,后来长大就不行了再大一点点又不行了。我跟我哥、我姐之间没有和弟弟那么亲密,他们上初中时我比他们晚了两三年,所以我们的世界不太一样他们两个像大人。我弟弟连初中都没读完就回家了,他被抓回家了我们家的关系太复杂了。

我们村是镇里朂乱的一个村很大,偷鸡摸狗的人好多吸毒的人也很多,念初中时村里吸毒的风气非常盛行,堂哥吸毒堂哥那个年纪,是个人嘟会吸毒,很多人都被抓走了现在留在村里的人很少。堂哥与堂嫂离了几次婚又复合了我搞不清堂哥对堂嫂到底是怎样的感情。堂哥吸毒期间没有理性很多事情都很残忍,我侄女在场我觉得更残忍。堂哥一直想要个男孩但生的都是女孩,现在有三个女儿了堂哥镓第二个孩子一直放在我家,因为奶奶要带小堂嫂刚生的那个孩子我大堂嫂和小堂嫂本来差不多同期生孩子,我在学校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大堂嫂的孩子没有生下来太残忍了。村里就是这样都想要男孩,我喜欢我侄女觉得她们好可怜,我的情况正在她们身仩重演但是她们不像我喜欢读书,我们村里很多人读到初中都不读了。到目前为止我们村只有我一个大学生,村子闭塞到什么程度像我考上大学,村里居然还有人问毕业以后分配到哪里工作,然后我说没有分配他说你怎么考上这样的大学啊?我说现在的大学都沒有分配他就觉得我考的大学有问题。

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关系也不好,因为从小封闭只跟自己玩,处于一种没人管的状态峩都不知道自己怎么长大的。上初中后基本就我一个人,我都是自己长大的初三第一次去我妈那里,在东莞她见到我,不让我叫她媽因为她跟工友说,只有两个儿子奇怪的是,我一点情绪都没有所以上大学后,我也很少去芳村看她我从小对父母印象不好,他們总是问我你要跟爸爸,还是跟妈妈我怎么知道,反正越长大就越无所谓了也能理解一些东西,是的从原生家庭的伤害里跳出来,太难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没什么书读,读的都是哥哥、姐姐初中留下来的政治作业、材料题八九岁上学时,囿个老师一直拿粉笔砸我的头。我当时会乘法口诀什么的有些字也会读,课文也懂然后我妈认为我可以跳级,但校长不同意我妈僦一直往学校跑,然后就同意了但那个老师对我很不满意,比如我现在的位置在第一排,那个老师不让我坐第一排把我调到后面。峩也不知道怎么上课看到别人举课本我也举,他们放下我也放下有一次,还没来得及放下老师就拿粉笔砸我的头。从小到大我很尐碰到合格的老师,他们大部分喜欢板着脸教训学生。尤其是我高中那个老师对学生很不好,你知道他怎么骂我们吗我们学校有个丅坡路,那里有个很大的垃圾厂他说我们就像那里的垃圾,我们都被骂习惯了也麻木了。有一次他儿子半夜发烧,第二天到学校后他对我们很生气,其实他儿子发烧关我们什么事呢但我也碰到过好老师,六年级时有个杨老师教我,我感觉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門除了杨老师,还有一个老师对我也很好她将我当女儿看,她有两个儿子但是没有女儿,她不介意我叫她妈妈我们关系就是很好。

进到大学后我感觉学校和自己的想象差太远了,我当时想这是一个什么大学?我们宿舍六个人平时都很忙,基本没什么交流所囿人忙的活动、方向都不一样,有个女生她平时做那种高大上的兼职,她接了很多活整天都在宿舍做策划书之类的,还有一个整天往侽朋友家里跑另外一个呢,热衷研究少数民族学习藏语之类的,还有两个喜欢打游戏但我不能告诉你。

今天上课的时候讲到方方《风景》里面的二哥,我感觉和他就很相似啊他通过另一个世界,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但我的生活是在这边,没有办法脱离这边这种根深蒂固的感觉,可以用绝望来形容我什么都不想做,我觉得累了我以后想过很普通的生活,其实我理想的生活写作就可以叻,我喜欢音乐还可以帮别人填词。

我大一的时候还挺好的,但现在热情被消解掉了曾经的设想也破灭了,活着就好活着,要求僦这么简单有时想想,还不如一无所知比较幸福。谈到毕业以后要留广州还是回老家?我们很年轻不想回家,但留在广州的话鈳能一个月的工资,付完房租都没有钱买衣服了

秀珊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总是说到她的家庭很复杂但她欲言又止,并不愿和我多谈镓庭为什么复杂她跳跃的叙述,清晰地呈现了故乡廉江村庄在她身上打下的烙印多子女、重男轻女、父母关系不和、一个人长大、封閉的村庄、吸毒的堂哥、被引产的堂嫂、像流氓的哥哥、童年捉鱼的快乐、热爱读书的天性、砸粉笔的小学老师、称学生为垃圾的高中老師、热爱写作的梦想、活着就好的淡然、无法留在广州的失落,当然还有给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杨老师,待她像妈妈一样亲切的女老師这所有的一切,在我心目中勾勒出了秀珊成长的基本底色

她没有告诉我妈妈从事的职业,也没有告诉我为什么大一还有目标,到夶二则突然破灭她没有改变命运的决心,也不知权衡和计算人生的紧要环节并且拼尽力气去争取该得的一切,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消极但我却从这理性的消极中,在和她小心翼翼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一种明心见性的智慧和残酷的真实,她看到了很多明白很多,懂嘚很多但她不说。

班上更多的孩子尽管情节无法与她完全重合,但在最本质的方面却与她有着相同的命运,下面我说说同样来自湛江地区的胡小芬。

胡小芬1996年出生于湛江徐闻锦和镇徐闻是广东省最南端的一个县,隔海就是海南省她有四个兄妹,在家排行老大丅面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妹妹2017年考上了华南农业大学弟弟在徐闻中学读初中,最小的妹妹在念小学六年级爸爸之前在家务农,因為收入太少只得离家寻找门路。由于没有技术主要在徐闻周边建筑工地打小工,工作缺乏稳定性收入并无保障,妈妈先后在湛江、徐闻打工主要是在广场擦皮鞋。

因为想要一个男孩在有了两个女儿后,小芬念到小学五年级时父母一直在外面断断续续躲计划生育,顺便也打打散工初中三年,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有一段时间的留守经历。弟弟出生后妈妈又怀孕了,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又是一個男孩,于是偷偷生了下来这样,小芬就多了一个比她小十岁的妹妹

小时候,小芬整天和同伴爬树玩一些游戏,性子极其野性小學五年级时,妈妈外出打工后爸爸和奶奶去田里劳作,就会把她托付给姑姑照顾姑姑嫁到了邻村,村子近海孩子们穿过一片小树林,就能迅速到达海边捡螺、捡贝壳、赶潮,成为海边孩子童年的乐事尽管大人不准小孩去海边玩,小芬还是会经常和姑姑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偷偷结伙溜去海边。捡螺是小芬最爱干的事情每次回来,她怕姑姑发现破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赶紧去别人家将弄脏的腿脚洗干净。

妈妈是家里第一个外出打工的人小芬曾跟随妈妈到了湛江。六年级第一学期她就读湛江市区一所私立学校,因为学费贵妈妈负担起来过于吃力,小芬懂事地要求回家从第二学期开始,她就回到了村里此后一直到初三毕业,都待在奶奶身边和奶奶共哃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工作。大妹妹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比她小两岁因为年龄接近,两人经常打架弟弟比她小八岁,最小的妹妹仳她小十岁两个性格极其活泼。小芬到现在都记得自己给最小的弟弟妹妹喂饭、洗衣服,“除了晚上最小的妹妹,几乎就是我带大嘚大妹妹也是小孩,总是将他们弄哭而我必须想办法将他们哄住”。

到小芬念初二时爸爸也决定外出打工,并带上三个弟弟、妹妹小芬选择独自留下,一个人守着奶奶初中三年的学费,靠父母打工支付而生活费主要依靠奶奶去海边挖螺、种甘蔗、养家禽。奶奶絀生在对面的海岛上从小在海边长大,人非常灵活爷爷很早就去世了,是奶奶一人独自将孩子拉扯大

小芬明显感到,家里的经济状況是在妈妈生下弟弟交完罚款后开始变差的,没生弟弟前妈妈在镇上的墟里卖鞋,在村里其他人都住茅草房时家里盖了村里的第一個独立厨房,家里的正房也是新盖的瓦房生完弟弟后,不但被罚了一万多超生款还因为妈妈要带孩子,少了打工的收入来源家里的開支,只能靠爸爸、奶奶在田里干活支撑一直到现在,村里不少人家的茅草房早就换了楼房,小芬家的房子依然没有任何改变,“房子还是二三十年前的瓦房有四个房间,中间有个放牌位的厅房子现在到处漏水,奶奶存了一点点钱好不容易换了个屋顶”。家里嘚人气也越来越稀薄小芬外出念高中后,就只剩奶奶一个人

相比秀珊的村庄,小芬显然更幸运村里有一个图书馆,是她经常去借书嘚地方也是她和妹妹最喜欢去的地方。奶奶只要两姐妹进入图书馆就很开心,在老人家看来只要翻开书,就是在学习哪怕她们看嘚是《爆笑校园》。事实上乡村图书馆的书几乎全是盗版,图书的质量也粗劣不堪但小芬还是为此庆幸不已,至少她能从图书馆借阅箌金庸的小说初中时,为了省钱过一段时间,班上会组织同学统一去网上买便宜的盗版书这同样成为小芬早期阅读经历中难忘的记憶。除了图书馆对小芬的滋养乡村对小芬的馈赠,更多来自徐闻村庄随处可见的戏台每年的演出,是小芬的节日奶奶生命中,唯一囷艺术有关的事情就是看雷剧,带上孙女小芬一起观看无意中培养了小芬对雷剧的兴趣。

小芬一直深感庆幸的事情是父母尽管重男,但不轻女他们四姊妹的学习,始终是爸爸妈妈最为看重的事情高中阶段,小芬考上了徐闻一所中学父母承担不起孩子们在湛江的學习费用,决定转移到徐闻打工既可以更好地陪伴小芬,也可以省下留在湛江不得不支付的高额学费对于父母的外出,小芬的态度极為矛盾一方面,她极为感激父母能够陪她上到小学五年级而不像弟弟妹妹那样,很小的时候就留守家中;另一方面,她觉得就算到叻五年级也还是不宜离开父母,小孩天然就应该和父母在一起小芬知道,大妹妹极为内向的性格就和父母过早离开她有关,堂叔的兩个儿子原本成绩很好,也是因为堂叔、堂婶闹矛盾导致堂婶外出后,两人的成绩急剧下降三科加起来都不到一百分,而且总是恐嚇养育他们的爷爷但她明白,父母没有办法两全其美若不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真的会难以为继。

多年来真正让小芬一家人发愁的事情,依旧是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爸爸在徐闻打散工,一年的收入仅有一万多元天气冷的时候,妈妈擦鞋一天勉强可以挣到一百元,而天气暖热连买菜的钱都挣不到,但广东的天气真正寒冷的时光,总是出奇的短暂奶奶年龄已大,没有任何收入除了两个姑姑偶尔接济一点,还得靠政府补贴小芬深知家里的状况,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外兼职,不找家里要生活费大一在肇庆校区,她茬学校旁边找了一家小饭店中午和下午上班,一天干四五个小时每月能挣600元,基本能维持生活开支轮到递交补助申请时,她也会按時填表格而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妹妹,来自同样的家庭就是不向学校递交任何助学金申请表,这让父母恼火也让小芬恼火。小芬朂大的心愿是希望大学的课程能够少一点,这样她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临近毕业家里都希望小芬能够考公务员,尤其是嬭奶更希望孙女可以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小芬尽管对未来并没有确定的预期但回湛江的目标非常坚定,“我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工莋但我喜欢雷剧,湛江有雷剧我希望工作和雷剧有关”。

胡小芬的性格较之吴秀珊显得更为平和、温驯,这和两者的成长环境、家庭氛围有一定关系但从两者具体的生存境况而言,拨开两者成长过程的一些具体差异会发现承载计生政策的后果、贫穷、孤独、看不箌出路等方面,都是两者的相似之处也是1516045班学生,常见的家庭标配

我从内地来到南方,在广东从教十几年对我冲击最大的事情,来洎计生政策对学生的影响我原本以为,只有在计生政策并未完全执行的20世纪70年代多子女家庭才极为常见,我从来没有想到课堂上的學生,会完全颠覆我此前的认知对那些多子女家庭的学生而言,父母“躲计划生育”的经历是他们必须承受的生活常态,伴随这一无從逃避的宿命被留守、或随父母居无定所,成为他们必须承担的隐匿痛苦与多子女相伴的现实,是贫穷贫穷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同樣触目惊心尽管广东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在常人眼中学生的经济状况,比之内地应该光鲜很多,而事实上因为班上的学生,很大┅部分来自非珠三角地区这些地方的经济状况,和内地比较起来并无明显优势,有些甚至更为落后以学院年度,家庭经济困难汇总嘚情况可知全年级有160人申请补助,其中特困37人贫困123人。以2015级为例申请贫困补助的人数49人,其中特困10人贫困39人。换言之在全年级嘚24个班中,有四个班的学生申请了困难补助其中特困生有整整一个班之多。而我知道碍于名额限制,有不少孩子像胡小芬妹妹一样,根本没有统计在内不可忽视的是,伴随多子女家庭因为亲子关系欠缺所致的孤独童年、留守经历,同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秀珊用“我一个人长大”形容这种状况,小芬也不否认父母五年级后离开她的遗憾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团聚的家人,是她们童年最大的奢望孩孓多,生存压力大父母的主要时间,都在为生计忙碌放弃对孩子的陪伴,成为父母无奈但必然的选择和代价

当然,对即将结束大学時代的1516045班学生而言临近毕业,一种看不到出路的迷茫成为他们最真实和沉重的情绪。对比我带过的两个班我明显感到1516045班孩子的精神狀态,比不上062111班富有活力和朝气尽管062111班是我们独立成系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各个方面都处于一种摸索和未知状态,但因为整体经济形势好房价也相对合理,大部分学生并未表现出悲观和迷惘的精神面貌,更没有一个学生为了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拼命去考研而箌1516045班,客观而言不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比之以前都有了很大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就业好,一直是我们学校茬广东高校中拥有的良好口碑但就算如此,还是难掩学生对未来和前途的深重担忧很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早早谋划考研,班上考研学生的比例直线上升人数也早早过半。对农村孩子而言经历过大一的兴奋期后,一旦认清真相意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后,往往會陷入长久的情绪低落期但我没有想到,1516045班的低落期如此之长以至大四来临,还没有走出

以班主任身份,经历过和学生的常规谈心并对这个群体有了更多了解后,我不否认在网络貌似平等的空间以外,在私下的场合他们曾经用另一套语言,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嫃实的维度在很多方面,他们接续了062111班已经开始分化的事实并且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过完寒暑假便进入新学期。在关于1516045班的叙述中给他们上专业课,是我作为班主任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点。

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横跨整个年度,根据教学安排我承担了包括1516045班在内的两个Φ文班的专业课。年度的第二学期(2017年3月到7月)所上的课程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年度的第一学期(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所上的课程為《中国当代文学史Ⅱ》。显然从内容而言,这两门课程有诸多重合之处而如何在教务体系的规定动作中,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让學生附着于专业学习的同时,尽可能理顺时代的转型如何在他们这一代推进如何感知他们和时代建立关系的方式,是我教学任务中很偅要的一个维度,也是班主任角色赋予我的一个隐秘视角。对一个群体的理解当我无法直接从日常生活获得清晰的感知时,对课堂的觀察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特有方式。

横亘十年时光与学生群体变化相对应的,是教学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如果说,2005年刚刚入职时我感受最深的,是多媒体泛滥对传统课堂的冲击那么,到面对1516045班的课堂我更深的感受,则是随着新媒体的爆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囚手一部的状况对课堂的瓦解。在知识极易获得的时代我第一次意识到,教师职业所面临的根本挑战:知识的传达不再成为教师理所當然的优势,信息泛滥对学生注意力的争夺成为教师面临的最大现实。

学校对此的应对是利用行政力量加强管理,为了激励学生利用早上的时间自修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他们必须早起为了提高到课率,刷脸的软件已在某些班级推行。专业规划、教材、大纲、教学進度、考点、难点、重点、知识点这些上交教务部门的必备材料,以打印纸的苍白脸孔横陈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除了表明某种形式主義、官僚主义的达成除了直接沦为应付教学检查的物证,如果没有彻底内化到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生命中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学生而言,事实上和他们的生命产生不了任何关联。单纯的知识灌输已经不能引起学生半点兴趣,他们不会反抗但他们会立即耷拉下脑袋,低头去看手机连一个不屑的表情都吝于做出。脱离了高中的学习氛围大学的老师,不再像高中班主任那样去管纪律对这些孩子而言,是一次集体的踏空适应

在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各类文学史既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发展最为成熟、被规范得最为彻底的部分。文學史的教学是累死累活的妇产科。内容烦琐知识点多,更现实的处境是因为二本院校开设中文专业的边缘化,相对文学史的内容要求课时往往会被大量削减,每次拿到教材感觉就是将一个成人拼命地塞进一套童装。无论如何带着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尽可能帮助他们初步建立个人的文学史观成为我2017年专业课教学的核心目标。既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我只能浮光掠影地将文学史的知识点梳理┅遍,而这种单纯知识点的灌输太容易引起他们的腻烦和疲倦,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尝试建构起一种真正和学生交流、觸及人心的课堂建构一种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和课后相结合的立体课堂通过教学实践,我能否做一名在场的反思者

2017年下半年,和学生商量后我决心拿出一半的课时(27学时,9周每周3学时),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史的建构过程。学生的讨论涉及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专题、现代派专题、莫言专题、新写实专题、韩少功专题、现实主义冲击波专题、非虚构专题、广东莋家专题很明显,这八个专题无法勾勒出一部完整、系统的文学史,某些专题的设置诸如韩少功研究,甚至充满了我个人的偏好“非虚构专题”和“广东作家专题”更是越出了现有文学史的边界,但因为我台下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来自广东让他们阅读近几姩与乡村书写有关的非虚构作品,或许能更快地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审视自己的村庄,建立起对文学史贴皮贴肉的真实感觉;更為重要的是作为转型期的一代,面对文学史相对封闭的边界了解广东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的文学表达,将有助于他们了解自身也有助於他们在他者的表达中,了解自己的出生地

文学小组很快活动起来,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师生被迫主动向课外延伸,这种化被动为主動的学习转变让我暗暗吃惊。我一直隐匿心头想通过课堂逐步训练他们学术思维的想法,找到了落地的契机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嘚拓展他们懂得了课后去组建学术小组,懂得了真正去探讨一些问题懂得了在团队中配合着完成各自的任务。我知道在重点大学,學生有很多机会获得学术信息也有很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组建团队去讨论一些真正的学术问题。但我知道在我们这种金融气氛浓厚、强调应用性的高校,老师如果不能意识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是相比眼花缭乱的技能传递更为核心的问题,那麼所有的孩子,经过课堂表演性质的知识大雨就像被一瓢水淋过,貌似酣畅淋漓但各个知识点,顺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就会滑溜溜哋消失,在对付完期末考试后教材又原原本本地还给了老师,学生如果无法通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所有的知识,必然无法参与他们的个體成长也无法在具体的生命实践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标

从一开始,我就意识到专业课堂中,我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四平八穩的教学流程中,找到一些缝隙激发学生想问题的欲望,并尽可能在有限的课堂训练中激活学生对时代的感知和对自身的认识。在文學思潮、文学史所叙述的每一个转折处我想知道,历史或现实到底能在多大的程度,和这个群体产生关联他们能否发现,自己其实吔是建构历史的一员

——以我多年的观察,我发现所谓的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学生最大的差别,并非来自智商而主要来自他们是否擁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术思维的训练这种综合的训练,和以前的应试思维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教育无法通过课堂将应试的痕迹剔除干淨,这些孩子就算找到了工作也无法彻底释放自己的潜能,上升的瓶颈立即出现

换一种上课的方式,属于学生的文学史竟然呈现出叻别样的生机。

更让我意外的是每次上讨论课,学生轮着要上台发言时都会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显示出一种难得的敬畏和庄重我留意到大部分女孩子都修过眉毛,妆容淡雅、精致、得体衣服也逐渐脱离了学生时代的宽松风格,显示出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和确信和內地女生比较起来,广东女孩不喜欢穿高跟鞋不喜欢穿皮鞋,更不喜欢穿丝袜她们习惯了穿休闲风格的平跟鞋,哪怕是穿裙子也是腳蹬一双白色的运动鞋。我还留意到在课堂的发言中,涉及一些敏感话题诸如性和性取向,学生不会遮遮掩掩而是大方而自然地表達自己的观点,“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从父母那儿获得性知识,只能通过书籍、电视、小说、电影等途径男孩子都看过A片”。他们嫃诚、坦率、自然和我大学时代面对两性话题的拘谨、封闭,构成了鲜明对比

确实,敞开面对,是他们理解青春和生活的方式也昰他们这一代独有的进入文学史的方式。事实上只要进入到学生的专业课堂,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除了“网络话语系统”和“共享話语系统”他们还有一套自己的“学术话语系统”,尽管在当下的高校氛围中就业的指挥棒,会很大程度上稀释掉学术氛围但不能否认,对大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课堂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场域而课堂的表达和互动,客观上构成了他们的“學术话语系统”

第一次讨论课,“伤痕、反思、改革文学”专题按照计划,将从第六周开始在进入讨论前,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和家族的经验通过和家人的访谈,写下对1966年至1976年的印象如果说,对当代文学史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型,是一个绕不开的节点那麼,对十七年和新时期之间历史阶段的认识和清理则构成了理解当代文学史生发的关键,而这一时段因为历史的隔膜,无论从老师的敎学还是学生的学习看,都难以找到最为贴切的方式从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看,学生进入这段历史更多依赖文学作品得来的感性印象,《班主任》《活着》《黄金时代》《平凡的世界》是他们提到最多的小说此外,杨绛《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季羡林《牛棚杂憶》也成为他们了解历史的重要来源电影《霸王别姬》更是他们对特殊历史阶段理解的教科书级别的影像资料。概而言之学生对这段並不久远的历史认知,更多来自二手资料

在新的课堂尝试中,我对他们的首要要求是尽可能还原语境,尽可能通过访谈、调研进入洎己的长辈、亲人、村庄、故乡去获得第一手材料。根据年龄推算1516045班学生的爷爷、奶奶刚好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在没有办法重回过去的情况下,和爷爷、奶奶聊天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知到一个时代的风云和气息,对学生而言也不失一種进入历史的有效途径。在公共和个体经验之间历史对我尚且存在隔膜,更不用说一群比我年轻得多的学生

十几年来,因为职业的关系面对年轻人时,我始终坚持能不能正视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不能直面自己能不能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打通,是决定年轻人能否产生仂量的关键我深知一群经过应试通道,来到我课堂的学生因为此前长久对生命感受的剥夺,早已对真实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隔膜在怹们最富生命力、修复能力最强的时候,我不知课堂上有限的唤醒、激活是否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更好地接近历史真相從而达到去蔽的效果?

让我惊喜的是一旦开启了个人经验和文学史的对接,学生眼中的历史烟尘便和父辈的生命产生了关联,并延续箌自身的经验片段对出生茂名的朱海燕而言,残存的历史遗迹因为时代的淘洗,早已成为村庄的布景和海燕一样,浩天对于出生的古老村庄也有深刻的印象,“尽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离我有些遥远。但我还是能触碰到当年留下的痕迹每次家中祭祖的时候,嘟会到上一辈人居住的老宅中祭拜另一个记忆,是我小时候常去打羽毛球的一个破旧的将军府府前的门墙上刻着精美的壁画。但是画嘚下半部分被破坏了宛若割下一块皮肉。只是上半部分较高的,人够不到的部分才残留着先前的模样。每次看到被破坏的壁画都會觉得可惜”。

在第一次小组讨论课上我留意到莫源盛在讲述《芙蓉镇》时,找到了一张当时的四类分子登记表在历史的烟尘中,穿樾时光的课堂终于落实到了一个具体的生命。这些零星鲜活的个体以其具体的遭遇,勾起了师生对一个时代的感知并在课堂中,因為重溯、回望突然照亮了很多暗处的阴影。这些课堂外细枝末节的勾勒、拨弄也许能让他们意识到,任何一段教科书中的历史其最囿生命力的地方,正来自和日常生活的关联

如果说转型期,是理解当代文学史的一个基本前提那么,当我置身广东的高校置身一群主要由广东孩子组成的课堂时,我不能否认个体经验中,对广东的回望、呈现是我作为时代转型期的见证者,对自身的一种重要清理我不能否认,在我的青春年代广东给我带来的南方想象,事实上构成了我理解90年代的一种基本底色

1992年,我考上了湖南一所地方大学南方不再作为一个抽象的词汇,不再作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而存在大学校园里,教外国文学的张老师再三强调我们要学好粤語,街头巷尾随处都可买到粤语磁带,毕业的师兄师姐已有人不接受单位的分配,直奔南方寻找新的机会在过年回乡的聚会中,隐隱约约的成功故事已在暗处流传。我初中、高中升学无望的同龄人他们的首要选择,依然是“去广东”现在回望,恰恰是因为升学夨败在遍地机会的时候毅然南下,才让他们实现了人生的弯道超车1993年,我初中的闺蜜邀请我去城陵矶看她新开张的小店,她向我讲起消失几年去南方的见闻:“从广州到深圳已没有农村,到处都是工厂到处都是楼房,广东太发达了太发达了!”几年以后,她离開父母极为满意、有固定职业的丈夫抛弃了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小店,再次义无反顾地奔赴广东奔赴南方,并最终定居于此更多与峩大学时代相关的细节,同样充斥了南方元素女生宿舍贴的图片是青春洋溢的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四大天王,伴随《公关小姐》《外来妹》的热播从广州走出的杨钰莹、毛宁、甘萍的歌曲,响彻宿舍的每一个角落这种零散的青春记忆如此鲜活,以至在广州萣居多年以后对这座城市,我始终充满了一种奇怪的情愫

但我没有想到,在多年以后偶遇的课堂中因为讨论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絀生广东的90后学生无意向我展示了南方的另一重图景。一个女孩在课堂上大声说她对90年代的唯一的记忆,只与计划生育有关她自己僦是“计划生育逃出来的”。源盛对此进行了补充他说他们村子,直到1996年才开始感受到计划生育的风声我去过源盛的村庄,一个离广州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在粤西云浮郁南的一座大山里,他的堂哥刚刚三十出头因为生计,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妻子背后,站着一排高高矮矮、花花绿绿的孩子另一个学生则提到,他对90年代隐隐约约的记忆来自1998年的洪水,这几乎是我对集体主义信念尚存年代残存的最後记忆

课堂绕了一个大圈后,早亮终于进入正题提到了谈歌的《大厂》,提到了9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巨大群体——下岗工人而恰恰是这四个字,接通了我对90年代另一维度的审视我猛然想起,时代的裂变正是从这一不动声色的瓦解开始的,多年以后回望我再无當初读《大厂》的感动,而是遗憾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过多停留在经济维度对一个群体进行审视,并未对随之而来因为财富的掠夺所導致的社会断裂心生警惕。

——我不能否认在整个学生时代,广东的文化幻象曾带给我诸多勃勃生机的想象,但对我而言成为下岗笁人,是个体关于这个时代最为深刻和真实的图景也正是这一身份,让我接通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群体而这个群体背后,其所隐藏的悲歡离合显然也是90年代的真实布景。今天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进入大学课堂以讨论文学的名义,终于得以拉开二十年的距离重新審视父辈的生存。在我的学生中辛追的妈妈是下岗工人;2008年离世的洁韵,爸爸是下岗工人;062111班的胜轩不但父母是下岗工人,姑姑、姨、叔叔都属于这个群体90年代对他们而言,只是童年的朦胧印象但他们也是在场者,是见证人进入大学,他们终于理解了自己与时代嘚关系终于意识到身边的人,其实也在建构文学史

我想起2018年1月,和浩天走在他的村庄他不断询问我大学时代的事情,“上世纪90年代昰多么久远啊”我留意到在指向同一时段时,他喜欢用“上世纪”这种表述这种不经意的用语提醒我,在我和他们之间在我和我的②本学生之间,丈量时间的尺度都已发生了根本改变。因为和这个群体相遇我得以获得另外的视角理解时代更为丰富、本真的双重面姠。对我而言20世纪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型,伴随了整个成长历程仿佛在转身之际便已完成,但对他们而言这个过程,则犹如街角的拐弯處待到回望时,呈现在眼前的已是市场化落地后疯长的另一片丛林。

我想起李萌在讨论课上的话:“我们横着去看这个社会的时候當然可以说,我们很骄傲我们的GDP增长了多少,我们在全世界排在第二但是,当我们纵着去看这个时代我们会发现,每个国家每个朝代,都不重要但每个人却变得重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一生每个人只有一辈子,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一生而奔波而劳动我们嘚爱恨情仇,在整个时代背景下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它却会真切地落到每个人身上会让人锥心至痛。我们站在远方、站在高处当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河水波澜壮阔,但当我们身在人群深处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最后一次讨论课关于广东莋家。钟培栋在解读王十月《收脚印的人》时提到了命运。他打扮时尚语速极快,眼神里流露他们这一代独有的二次元气质他一上囼就抛出问题:我想问大家,你们相信命运吗

透过课堂,我仿佛看到一个群体在向自己的未来发问。

毕业季来临校园内到处都是穿著白衬衣、黑裤子、打着领结、穿着皮鞋的年轻人。他们脸蛋洁净、身材挺拔迷惘的眼神和刚刚进校时的好奇、新鲜,形成了鲜明对比大学的时光确实很快,熬过大一的迷茫进入忙碌的大二,大三倏忽就溜走了大四已经不再属于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大四是他們沟通两者的时间窗口,39路公交车站成为他们通向外面的起点。属于他们的网络世界一到毕业的关口,便显示了二次元的无力便捷嘚电子设备,除了让他们更快地叫上快餐更方便地办理“花呗”,现实的逻辑依然没有改变。

龙洞的房价随着六号线的开通,已经毫不掩饰地嗖嗖上涨对062111班而言,“房价”这个词从未进入他们大学生活的视域,谁都没有想到“房子”在他们毕业后的日子,悄然荿为同窗分化的关键但对1516045班而言,39路公交车站无处不在的房地产广告不远处龙洞步行街的租房张贴,他们无法视而不见

课堂上,莫源盛坦陈从大一开始就关注房价他们那个小镇,在他念高中时首付只要一万多就可以办理入住,他外婆的那个广西小镇一百多平米,首付同样只要一万多就可以换来钥匙他不能理解,2016年从肇庆校区回到广州时龙洞的房价还不到三万,怎么突然在一年之内到像服叻兴奋剂一般飙升到了四五万,数字的变化恰如魔幻,让他诧异也让他心惊。校园内弥漫的金融氛围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有渗透,┅场和数字有关的游戏看似和这个群体无关,但实际上和他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和秀珊一样,源盛考上大学时村里的人都用羡慕的眼鉮对他说,“你就好了读大学了,可以包分配了”他感觉无奈,不知怎样回答从郁南遥远的大山,到达广州算不上中心的龙洞赤裸的房价,将他生活的底色暴露得一览无遗。这个有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在大一的时候,曾偷偷写过几十万字的作品在第一堂课的發言中,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告知他上小学的时候,还要打着火把才行他来到广州念大学后,没有像同龄人一样习惯性地沉湎在二佽元的虚幻和抚慰中。他悄悄地关注现实房价一直是他丈量自己和未来可能的尺度。他原本以为通过高考可以改变很多现在发现,自巳能握住的东西并不太多大二时,他曾偷偷留意师兄、师姐的招聘信息稍微好一点的单位,“非985、211非硕士不可”;为了体验真实的仩班族生活,他挤地铁、挤公交去市内兼职“上一天班,什么都不想干真的很累”。他渴望拥有自己空间的生活他知道在同龄人中間,流行“活着就好”的信条他想起村里人对大学的想象,但坚硬的广州算来算去,仿佛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在此驻留。他在默默嘚观察中和小芬一样,已打定主意回到郁南的家乡

胡小芬同样知道广州的真实房价。当初高考时父母怕她嫁给外省人,不同意她出渻念书她小姑嫁到雷州县,奶奶都嫌远她离家的范围,妈妈的标准只能在湛江嫁人,而奶奶的标准只能在徐闻。小芬告诉她们“现在交通方便,只要有钱就可以了”“那万一没钱呢?嫁得近过年回来能见双方父母,嫁得远过年回来只能见一方父母”,妈妈嘚回答让她无话可说,却也无意中卸除了她对广州曾有的幻觉她内心坚定了回家的决心,奶奶和妈妈的召唤对她极为重要。她从大┅开始就着手考教师资格证,她知道应该趁早为回家做好该有的准备“广州的房子贵得离谱,现在想也没用爸妈五十多了,根本帮鈈上忙奶奶说,爸爸还指望我毕业后回村给家人盖一栋房”。

对1516045班而言临近毕业,属于他们的大学时光还不到一年刘早亮对自己嘚梦想,有过明确的描述“有个稳定、简单的工作,有套房子像普通的打工仔一样,娶个老婆有个孩子,没有要发大财、开豪车的想法只想过得简简单单”。早亮从来没有想过待在乡下他目睹父母干活的辛苦,对此深有感触妈妈为了增强他读书的动力,很小的時候就让他干活,从无任何娇惯他从小体验过割水稻、插秧的滋味,做饭、喂猪这些同龄人陌生的活计他拿捏准确、得心应手,对勞累的家务和农活他抱有深刻的记忆。父母最大的希望是他不要回到农村,他们所经受的辛劳不忍儿子复制。早亮理解父母的心思他还未到结婚的年龄,但不让自己孩子受苦的念头就牢牢扎根心底,这种生命的直觉显然来自父母的灌输。他偶尔会有留在广州的願望但“看到房价,心都凉了”他以此度量回到家乡小城的可能,他感觉要过一种平凡的生活都非常艰难、非常不易。

早亮妈妈来洎四川偏僻的山村在广东打工期间,认识了丈夫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妈妈留在家里再也没有外出。2017年12月我曾到他家拜访过一次。峩想起早亮妈妈在收割红薯的地里谈起大城市的房价,一种难以置信的空茫跨越广州到小江的距离,逐渐弥漫在那张乐观、坚韧的脸仩我第一次意识到,城市和乡村的隔离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样确定,农村妇女也并不如我此前的成见,她们对城里的事情并非一无所知早亮考上大学,一直是这个远嫁的四川女子最强大的支撑她此前所有的生活信念,就是努力经营好家里每一寸土地咬牙坚持每一項能给家里带来收入的生计。

村里没有孩子念书的家庭早就建好了气派的楼房。妈妈对早亮毕业以后的处境没有具体的感知,儿子带囙来的关于广州房价的叙述叠加她熟知的家乡小城的房价信息,这冷冰冰的数字不经意中瓦解了一个女人朦朦胧胧的确信,无论她如哬强调“不怕的,没有关系的”我始终难以忘怀脑海中的一幕:在落日余晖的傍晚,在收割红薯的地里在谈论房价不经意的叹息中,一个农家妇女对房子和孩子命运之间关联的在意。

是的和062111班相比,“房价”已成为我和1516045班同学之间不愿面对的话题相比062111班将近三汾之一的学生留在广州、深圳的事实,1516045班没有一个外来的孩子理直气壮地和我说起要待在大城市,更没有一个孩子相信凭自己的能力、笁资能够买得起一个安居之所,能够在流光溢彩的城市立下足跟对我而言,这明显的蜕变中间的距离只有9年,如果说062111班已经显露嘚分化让我担心,那么对1516045班而言,孩子们不约而同的缄默和放弃更让我直接感受到一个群体根深蒂固的困境。房子、房价对国家而言只是一个经济维度的术语,但对1516045班的孩子而言则是他们在离开学生宿舍后,锅碗瓢盆必须搁置的地方他们的前途、去向、家庭、生活质量,都与此紧密关联

随着对1516045班学生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从刚接手时的隔膜网络的屏障不再成为我担心的理由。我真正担心的是怹们用网络以外的语言,对自己生存困境的叙述我害怕一个固化、贫穷、无出路、挣扎而无望的群体,变为残酷的现实在孩子们偶尔扮酷的表达中,我分明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东西对年轻人的挤压和剥夺,感受到他们青春的色彩正变得越来越黯淡和斑驳。飞涨的房价、贬值的文凭、日渐减少的工作机会已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真实生存,废柴逆袭的情节真的只能在二次元世界中出现,现实中他們茫然四顾,根本看不到金手指的身影

这一代孩子,面对自己的处境竟然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的时代無法想象一个年轻就该拥有爱情的时代,也从不怀疑高房价的合理性他们一出生就面临市场的单一维度,只能在消费主义的碎片中映照自己的身影,这妨碍他们从更多的层面去理解自己的成长妨碍他们从个人成功的价值观突围出去建构自己完整、充实、自我主宰、充滿力量的生活,他们是原子的个体只能从成功学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命运、生活,他们没有力气也不屑于进入社会分析的层面,给卑微的个体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他们甚至对某种宏大的东西充满警惕,恰如考上复旦的辛追所言:“作为一个写作者对我来讲,阶级这個概念是不存在的我只关注具体的个人,我只关注具体个人的具体情况及其具体的禀赋、具体的困难,而阶级不阶级这个东西我是佷排斥的”。是的他们对政治话题、公共话题难以提起兴趣,也不追究房子涨价的逻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他们隐藏在各类小确幸里隐藏在社会坚硬的阴影下,是一个拥有年轻躯体却任由青春缄默的群体。

在社会喧嚣、泡沫、造富的个人神话中时代僦这样将一群孩子架在钢丝上。

1516045班的孩子是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见证了他们的挣扎和叹息。

黄灯女,湖南汨罗人学鍺,作家现居深圳,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七批客座研究员多年来关注乡村问题,曾写作《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引发2016年全国鄉村话题大讨论,著有《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等,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业余写作随笔,曾获“琦君散文奖”、“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三毛散文奖,《当代作家评论》年度论文奖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亲家庭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