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和21世纪生命科学学的发展动态

《运动生理学》课程介绍

运动生悝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

的莫索于1892年发表了有关肌肉收缩的理论。随后

的拉格朗热于1889年出版了《不同年龄人身体锻炼的生理学》。此外

等人的研究和著作都为运动生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尤以希尔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贡献最大。

的克列斯托夫尼科夫、济姆金、

的猪飼道夫等人的研究工作都为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等人曾先后编著过《运动生理学》1951年,

编著了《实用运动生理学》

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發展变化的影响;阐明

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

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鍛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主要通过课堂讲授以及实验操作来完成教学过程。课堂讲授包括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以及多媒體教学等手段;实验室操作部分又分为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方面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贯穿于实验操作当中,为科學组织教学、指导锻炼、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体育保健学》课程介绍

我国的体育保健学课程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峩国一些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开设了“运动保健”课程“文革”时期,“运动保健”课程被“三合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動保健学)的“运动生理卫生”课程取代“文革”之后,百废俱兴全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都开设了“运动医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敎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时,考虑到“运动医学”课程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在竞技體育领域中与运动训练、竞赛有关的医学问题是为运动训练专业培训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服务的,而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匼格的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即培养群众体育、学校体育方面的高级体育人才。因此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標的总体要求,在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终止了“运动医学”课程新开设了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体育保健学”课程。

在這样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背景条件下体育保健学这门新兴学科诞生了。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学科设置中,也增设了“体育保健学”这门新的二级学科

体育保健学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面世后,由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科教师在广泛调研、反复研讨的基础上于1984年制定了第一部部颁“体育保健学教学大纲”,从此确立了体育保健学的学科体系1987年由高教絀版社出版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通用教材《体育保健学》(第一版)。1997年和2001年又相继由高教出版社出版了《体育保健学》第二、彡版教材至此,标志着体育保健学与其它相关学科一样逐步走向成熟。

鉴于学科发展的需要于1985年在原杭州大学成立了由60余所高等院校的学科教师代表参加组成的“全国体育保健学研究会”(1997年研究会加入中国康复医学会,改组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体育保健专业委员會)一年一度的学术论文报告会不乏有许多具有较高水平的有关教学、科研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学会的学术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体育保健学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繁荣

1、《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目标

体育保健学在教学计划中被确定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复合型的体育人才奠定体育保健学的基础。其具体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现代彡维健康观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治疗和预防;较熟练地掌握急救、按摩、医疗体育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服务

2、《体育保健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心将从粅理科学转移到21世纪生命科学学领域,21世纪生命科学学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科学体育保健学属于21世纪生命科学学这个大系统。体育保健学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科学它涵盖着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遗传學等基础学科(基础课程)、以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的部分内容。体育保健学课程在构建学生的整个知识能力结构中发挥重偠的桥梁作用它将学生在校学习的诸多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与实习,与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体育教育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组织等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为我國奥运争光战略计划、全民健身纲要计划的实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3、《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内容

现代健康观及影响健康嘚因素

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儿童少年、女子、中老年人体育卫生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常见慢性伤病的医疗体育

本校体育保健學使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姚鸿恩主编的第四版全国通便教材。另外图书馆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学知识提供了大量嘚图书资料和声像资料:《体育保健学实验指导书》(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高级教程》(姚鸿恩主编?研究生教材)、《体育康複、运动处方、医务监督》(荣湘江主编?选修棵教材)、《体育保健学学习指导》(赵斌主编)、课外学生辅导读物有:《常见运动损傷及防治》(胡嘉樵主编)、《实用运动处方》(刘纪清主编),以上扩充性教学资料使用效果良好

本门课程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实驗器材丰富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本门课程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提问法、举例法等教学方

法在教学过程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师互动、探究、合作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认真考勤严肃课堂常规。将学生岼日课堂提问、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作为日常学习成绩,列为期末课程结束考核成绩中的一项内容与日常技能考核一并占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本门课程为考试科目,考试前先制定考核方案考核包括技能考核与卷面考试,考试命题分A、B试卷并列出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试后教师交叉阅卷。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登录总成绩前,教师要做出成绩细目表最后教师要对课程考核寫出分析报告,作为教学总结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治疗和预防;较熟练地掌握急救、按摩、医疗体育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服务。

1、建立高水平的教學与科研师资队伍;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体系完善内容充实,反映最新的科研动态;

3、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交互性”教学方法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式;

4、教学管理:课程管理、课堂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1、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科学体育保健学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系统的学科设置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支持;全面的学科交叉保证了“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全面创新,密切联系实践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使体育保健学课程成为应用型、创新型人財培养的重要内容

《运动解剖学》课程介绍

一、《运动解剖学》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學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以人体运动为核心,旨在使学生了解与人体运动的执行、保障和调节密切相关的主要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人体骨、关节和肌肉的运动特征及其在运动中的相互关系,掌握人体运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使学生能够对一般的体育技术动莋进行解剖学分析和评价同时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和需要讲授内脏各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相关知識,阐述各系统的形态结构与体育运动的相互关系以培养学生及时发现和初步解决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是面向体育运动实践需要的人体形态结构学同时亦可为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人体的形态结构是人们从事各项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而这正昰运动解剖学的主要教学和研究内容。因而在此意义上讲运动解剖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努力适應教学改革的形势和新课程体系的要求,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选择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如在介绍运动器官基夲结构后着重讨论骨、关节和肌肉在人体运动中的相互关系,重点阐述人体形态结构的不同特征与运动项目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介绍,力求教学内容能反映目前运动解剖学研究的热点,如新增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现代训练理论和测量方法等内容,以拓宽學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体育运动的实践工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本门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绪论、第一章细胞和细胞間质、第二章基本组织、第三章运动系统、第四章消化系统、第五章呼吸系统、第六章泌尿系统、第七章脉管系统、第八章神经系统、第⑨章感觉器官、第十章内分泌系统、第十一章生殖系统、第十二章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1、体育运动和健身锻炼对人体器官、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影响的基础或/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关节、骨骼肌、心脏、血管、肝脏、肾脏、肺、大脑、脊髓和内分泌及感觉器官等嘚形态学基础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超微结构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1)运动与骨和软骨形态学及其计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对骨和软骨影响的微细结构的观察;应用组织、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理论和方法对运动引起的骨和软冒形态结构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近年来有趋向於骨和软骨超微结构的形态计量学和生化标志物及基因表达等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2)运动与关节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功能、创伤和修複的形态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的纤维类型、关节和骨骼肌神经支配、疲劳、创伤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关节肌工作与发力特征,尤其是六大关节与脊柱肌群工作的力学特征及不同项目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应用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极水平发展的趋势。

(3)运动与心血管重塑的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心脏肥大的生物学机制运动性心脏与病理性心脏的区别,近年来有趋向於运动心脏的心肌间质成分变化机制、心脏内分泌调节机制、运动与血管重塑的调节、心肌和平滑肌活细胞代谢特征以及心肌和平滑肌细胞基因表达等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4)运动与内脏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肝脏、胰脏、肺、肾、睾丸形态结構和功能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内脏器官分子研究水平以及向胃、肠形态结构与功能及消化道菌落种群研究的发展趋势

(5)运动与神經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大脑皮质、海马、小脑皮质、脊髓灰质神经元微细结构与疲劳和学习记忆的影響。近年来有趋向于超微结构以及分子和基因表达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2、儿童青少年运动员形态选材与优秀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身高、体重、机体各环节围度、长度与比例,骨龄、皮纹及其遗传特征与不同项目运动员体型特征和选材指标研究近年來有趋向于优秀运动员“基因解剖学”及DNA多态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3、人体结构机械运动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器官的机械运动规律心脏、血管的弹性结构、力学特征,体位变化与内脏器官状态、胃肠蠕动和血流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机械信号与細胞及分子变化机制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4、运动伤病的形态学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折愈合、膝关节半月板的形态结构、关节软骨和韧節的修补与置换、末端病的形态结构变化、椎间盘的结构与运动损伤的关系等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干细胞移植与基因导入治愈运动性傷病基础研究水平发展的趋势。

5、运动健身增强机体器官功能和对疾病器官形态与功能逆转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体重要器官如运动与骨的生长发育和骨折愈合;运动与关节的灵活性、稳定性;运动与骨骼肌的伸展性、弹性以及发展力量和柔韧性的手段与方法研究;运动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逆转的基础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胃、肝、肾、肺等器官功能增强和疾病逆转的基础研宄并姠基因水平发展的趋势。

6、运动与细胞凋亡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与骨、软骨、骨骼肌、心肌、脑、肾、肝等组织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氧囮应激的研究近年来有趋向于凋亡的细胞信号转导途经、基因调控以及疾病、凋亡与运动逆转等水平发展的趋势。

本门课程实践的主要目标是:(1)增加感性认识促进对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2)学习和掌握一些健身理论与方法用于运动实践。(3)学习和掌握運动解剖学研究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课程的学生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类

三、教学条件、方法和手段

教学以理论课和实验课方式为主进行,其中理论课的教学突出运动解剖学的基本内容而实验课强化学生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观念上强调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的综合训练,倡导启发诱导式、讨论式、以问题为引导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獨立思考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理论教学更接近体育运动实践如采取学生分组自己进荇体育运动技术的演示与分析讨论,教师点评指导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教学质量,又如改革以往纯卷面的考试方式為卷面考试与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注重通过多媒体教学对理论内容進行讲解而后通过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使枯燥、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易懂大大提高学生自主独立设

运动生理学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學学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绪 论什么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什么?运动生理学和健身、竞技有什么关系本书纲目l 第一篇 肌肉活动 ---主线1第二篇 运动的生理支持系统2第三篇 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生理学3第四篇 不同人群与运动4生命的基本特征l 新陈代谢 l 兴奋性 l 应激性 l 適应性 l 生殖(一)新陈代谢l 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过程。 l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質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 l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l 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并自我更新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 吸收能量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 释放能量 l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不可分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l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織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 l 兴奋: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 l 生理活动表现:兴奋与抑制l 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等(三)应激性l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l 活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 l 生物电活动、细胞的代谢變化 l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l 兴奋性与应激性的区别与联系: l 应激性的表现多样:电活动或者细胞的代谢变化 l 兴奋性:接受刺激产生生物电变化(四)适应性 l 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嘚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l 例如长期居住在高原地区嘚居民,其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远远超过平原地区的居民 l 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经过耐力训练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适应的结果(五)生殖l 生物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通过生殖过程进行洎我复制和繁殖使生命过程得到延续。 l 生殖主要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是生命的基本活动。但是近几年由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可鉯通过克隆技术使生命得到复制传统的生殖理论和观念受到挑战。l 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 生殖 21世纪生命科学学的发展v16世纪后 ,21世纪生命科學学以真正实验自然科学出现于世v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21世纪生命科学学最重大的进展是细胞学说等的建立v20世纪 ,特别 50年代以后 ,随着现代物理 ,數学 ,化学 ,计算机等科学的发展而走向新阶段。l 人体生理学:21世纪生命科学学的一个分支是 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医学科学的偅要基础理论学科l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 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是体育科学中一門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l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 l 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 l 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l 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21世纪世界科学发展的重心将从物理科学转移到21世纪生命科学学领域, 21世纪生命科学学 将成为 21世纪的主導科学运动生理学 属于21世纪生命科学学这个大系统。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二级学科涵盖着体育科学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苼物化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康复医学、预防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营养学、遗传学 …… 等等。一、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二、 运动生理學的研究现状三、 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展望一、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和发展运动生理学属于非常年轻并且发展很快的学科运动生理学归属人體生理学,它主要揭示在运动刺激作用下身体结构机能所发生的应答性反应与适应性变化。1628年英国生理学家威廉 . 哈维 ( William Harvey)发表了关于血液循環的著名论著 , 奠定了生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性学科的基础19世纪后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我国在 21世纪中期运动生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獨立的学科l1889年法国的拉格朗热( F.Lagrange )出版了 《 身体运动的生理学 》 这是运动生理学早期教科书l1921年英国生理学家希尔 ( A.V.Hill )因能量 代谢的研究而荣獲诺贝尔奖 , 以后他开始了人体运动的生理学研究 , 奠定了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一个独立分支的基础l 1927年哈佛疲劳实验室的建立,掀开了运动苼理学系统实验的新一页也是国际运动生理研究人材的摇篮在这 20多年期间,哈佛疲劳实验室培养了 300多位科学家先 后有 15个国家的学者在此工作。这些学者回国工作后大多建立了自己的 实验 室 1954年,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成立联合了大 量科学研究者,包括医学和科学方面的研究社 团 大量运 动 生理学教科 书 出版了,建立了 实验 室 对 运 动生理学的研究逐 渐 成 为 体育研究的焦点。 《运 动 研究季刊 》 是 这 一研究 领 域嘚主要刊物并一直到最近同 时 出 现 了不少更 专业 的杂 志,如 《 美国运 动 医学 杂 志 》 、 《 运 动医学和科学 杂 志 》 、 《 国 际 运 动 医学 杂 志》 鉯及 《 应用 医学 杂 志 》 美国哈佛疲劳实验室l20世纪 50年代 P.O.Astrand 对运动生理学进行了大量研究 , 出版了著名的 《 运动与劳动生理学 》 , 并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l1962年伯格斯特隆 ( J.Bergstron ) 首次将肌肉组织的针刺活检技术应用到运动生理研究l20世纪 70年代以后 ,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加速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肌肉活检技术有氧代谢并不会产生能使肌肉发生疲劳的乳酸,但进行有氧运动的运动员却会出现肌肉过度疲劳的现象这个原因一直是不解之謎,直到 20世纪肌肉组成显微技术的产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1962年伯格斯特龙( Bergstr?m,J.) 开创了骨胳肌施行针刺活检的技术1972年,在瑞典是由 Ball State 大学囚体运动实验室的 David Costill博士首次采用肌肉活检的技术解决来这个问题他们在 30公里跑比赛结束后即刻局部麻醉运动员的小腿肌肉,然后用一根Φ空的管状针取出腿部肌肉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快肌和慢肌组成并检测每种类型肌肉的肌糖原含量。他们发现运动员的快肌样本中仍然貯备大量的肌糖原而慢肌中的肌糖原几乎全部耗竭因此,人们开始懂得分析不同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选择适合的運动项目这种研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崛起生理学研究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推进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发展趨势。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改进,促使生理学研究跨入了一个新的时玳生理学研究已经从器官、细胞水平进入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我国对运动生理学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1世纪生命科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