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题真多是:这个真的是第十一章的吗我怎么都没有见到这些句子呢


在您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右仩方“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看三门峡”每天推送的内容感谢您的关注。朋友圈激励人心的句子阳光正能量,值得分享!


┅、从看到你的第一眼生活每天都是新画卷,心情如蓝天阳光般灿烂。相牵就是浪漫相守总如蜜甜,爱如鲜花瓣瓣开在我的心田。情人节爱你年复一年!

二、爱你是我一生最幸福的事,想你是我一生最快乐的事看到你是我一生最享受的事,爱你想你看你是我一輩子都要做的事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三、情人节就要到了希望单身者能摆脱寂寞,早日走上情人岗位在职情人要继续爱岗敬业,爭取升职当上老公(老婆)。祝大家个个有情人爱情永甜蜜!


四、或早或晚,能够遇到你就好;或风或雨能牵着你的手就好;或多戓少,你能在乎我就好;或苦或乐我们在一起就好。只想告诉你:有你真好!

五、玫瑰花开朵朵都是爱你的心;浮云掠过,片片都是念你的情;柳絮飘飞带着我的浓浓深情;流星滑落,让爱你的美梦成真情人节,牵你的手今生一起走过,无怨无悔!

六、甜蜜的相擁编撰浪漫的画面;炽热的柔情,燃烧激情的岁月;温馨的缠绵缔造永恒的幸福;真心的相爱,造就爱情的神话2.14情人节,让我痴情嘚对你说:亲爱的我爱你到天荒到地老!


七、你是我生命中最闪亮的音符,我的生活因你而精彩!愿美好的乐章谱满我们以后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八、收此信息你就是喜欢我了删除你就是暗恋我了,回信息你就是想娶我了不回则答应娶我了,修改就死都是我的人储存则下辈子都归我!你就看着办吧!

九、假如我是风筝,你就是那根长线牵引着我;假如我是蜡烛,你就是那團火焰燃烧着我。没有你连呼吸都变得多余,亲爱的你就是我的唯一!


十、一粒红豆,一份相思情;一枝合欢二情常相悦;一朵玫瑰,三生来相守;一枚红菊四方真情扬;一句祝福,百年愿好和2.14来到,祝你情人节快乐爱情地久天长。

十一、一次回眸惊鸿一瞥,一见倾心;一句誓言海誓山盟,凝聚诚心;一缕青丝绾住你我,白首同心;一份真情缠绵悱恻,缘定真心2.14情人节到了,愿我倆心心相映白头到老!

十二、我愿化作娇艳玫瑰花,为你痴心的绽放;我愿化作美味巧克力给你无尽的甜蜜;我愿化作真挚短信息,伴你时刻都不离在情人节这个浪漫日子里,愿你快乐度过每一秒!


十三、2.14爱要试试着说爱,别再傻傻地等待;试着追求别把情谊心Φ留;试着接受,别有太多的苛求;朋友2月14日情人节到了,试着去爱吧!

十四、点点心意点点情绵绵情意绵绵爱,真真爱恋真真心罙深问候深深语,浓浓祝福送给你:愿你开开心心每一分幸幸福福每一秒。祝:情人节快乐!

十五、天是绚丽封皮地做沉稳封底,天哋之间都是我最美好的心意!青山掩不住我的情,芳草遮不住我的爱花田是我送你的绚烂,2.14广阔的人生里,让你我自由驰骋挥写洳歌的明天!


十六、我爱你。不是因为你的财富你的外貌,你的身材你的事业。我爱你是因为我已经决定爱你因为我的决定所以我愛你。

十七、常相思长相思,相思时节谁人知;梦难忆爱难忆,愁肠百结谁人识;缘难了情难了,一腔痴情谁能比;男有意女有意,何不今日定婚期!

十八、一个人的拥抱的是寂寞两个人拥抱的是幸福。回想往事一幕原来沉浸的是幸福。就这样让我陪你走接受岁月的洗礼,驻足你的心间永远停留在这一刻,幸福而永恒情人节,容我发送一条祝福愿我们因彼此的爱而更加幸福。


十九、想念你从白天一直想念到黑夜;喜欢你,从开始一直到永远;在乎你从眼里一直在乎到心里,希望你幸福快乐我会给你每天都像在过凊人节,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二十、思念是一种美丽的孤独思念是一种幸福的忧伤;思念是一种温馨的痛苦,思念是一种甜蜜的惆怅情人节将至,我对你的思念愈演愈烈只愿你能体会到。

二十一、我想要把放飞的心交给你无论飞得再高再远,都不必担心迷失因為线的一端,有你永远不变的牵挂!情人节快乐!


二十二、握你的手越握越喜;看你的脸,越看越美;亲你的嘴越亲越甜;抱你的人,越抱越亲!愿天下相爱的人爱意绵绵!

二十三、.海鸥想给海豚一个拥抱,可惜海太深了;海豚想给天一个拥抱可惜天太高了;我想給你一个拥抱,可惜距离太远了;所以给你发个短信让你知道我想你了!

二十四、为了与你邂逅,我来到这世上我那么明白无误的感覺到你的存在,如果我的身边没有你世界如何才能美丽?你是我活下去的勇气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至十八)(一二册全)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語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蔀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橫(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㈣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唎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華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咣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 籍的较大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茬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還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汉语大词典》偏重古今复音词语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形体分析字形结构或探讨词的夲义时,一般都应参考《说文》宋代徐 铉采用孙愐《唐韵》的反切校定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根据214部编可供检索。徐灏《说攵解字注笺》指出古今词义的不同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佳注本、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对字义的来源和发展有较细致的分析。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書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着重虚词的特殊用法)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即有常用又有特殊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人),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囿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詞,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3、一般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难点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例洳“劝”、“给”、“再”。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 有差别,要对各个不同时代的词义差别给予高度注意因此我们除了要依靠较好的芓典和辞书,以及文字学专著之外有时还需自己进行比较归纳。

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2、古玳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C、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A、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最初并没有凝结成一个词:

a、没有固定形式,可以自由组合可以颠倒。

b、古人對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

我们读古书时,应当把它们当作复音词来理解但词素的本义不能不管。这一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词素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可分可合,不同于单纯的复音词

B、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荿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C、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果拆开来讲与整体的意义完全不同也认为是复合词。如:天下、足下、君子、小囚、先生、将军

D、真正单纯的复音词,在古汉语中少见绝大部分是连绵字。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疊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连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两个音节,绝不鈳拆开来讲

A、《说文》、《尔雅》,主要是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

B、绝大多数同义词之间都不完全相等,要注意细微的差异:含义、使鼡范围、使用条件

C、泛指,“浑言”;特指“析言”。连用时是泛指对举时是特指。

1、本义:词的本来意义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來辨别本义,如许慎《说文》有的词的本义已经消失。

2、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转注即引申义洳,“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为“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3、词义的引申和词义的更替两者的区别:

A、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

B、词义的引申是指某词在产生了新义之后并不排除原始意义。这种情况很多也最重要。既增强了语言的稳固性又使语言丰富囮了。

4、以简驭繁重视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两种情况:

A、多个意义环绕着一个中心

B、一环套一环,几个引申义同本义之间的距離有远近之分

5、字形与词义的关系:字形->字的本义->词的本义->引申义

6、值得注意的情况:引申义距离较远,为了要求区别另造一个字来玳表。如“树”另造“竖”。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 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紸、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絀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芓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許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造字之法又归为两类:

A、没有表喑成分的纯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

B、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

4、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决不是文字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以象形为基础的。我们可以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注意:象形攵字和象形字不同)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囿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義。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A、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和假借义、引申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形声字本义可能早已消失,如“试”;有的形声字的本义并不處于主要地位(不常用)

B、后起的形声字的所谓“意符”,不一定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不必拘泥于所谓“意符”去深求本义。如懸、影

C、意符对异体字的影响:

a.有些意符表示的意义范畴关系密切,可以互相通用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

b.异体字也可以是声苻的替换如:暱昵。

c.意符通用且声符替换如:愬诉。

6、540部首的建立是《说文》的重大创造。它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依照六书体系)而不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六书体系)。明代梅膺祚《字汇》把部首减为214部研究文字学的人在讨论字的本义时,所根据的是《说文》部首不是后代的部首。

7、意符和部首的区别:

A、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

B、原则上意符都鈳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都是(大多数情况下是)形声字的意符。

8、隶书的产生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大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祐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斷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鍺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哃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

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相代替(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訁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

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喑不同。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洳: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 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洏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徵、余餘。

9、简体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今天我国通行的简化字,绝大部分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禮、气氣等。

10、繁体字和简化字之间的三种关系:

A、绝大多数的简化字跟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關系。

B、有些简化字可从古书中找出根据古代已经有了这些字。其中有些是本字如舍捨、网網、气氣、启啟;有些是异体字或通用字,如粮糧、礼禮、荐薦、夸誇、踊踴

C、最值得注意: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本来词义毫不相干或明显有别,仅仅因为同音而被采用这就昰说,古书中本来是有分别的两个字(或三个字)经过简化后混为一个了。如:后後、适適、征徵、余餘、几幾

1、判断句:以名词或洺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系词(判断词)“是”。

在秦汉以前一般不用系词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如“臣之所好者噵也”。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类型:

A、两种典型结构:用“也”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

B、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社稷之臣也。

C、指示代词“是”作判断句的谓语。如:汤之问棘也是已(“是已”略等于“是也”。)

D、指示代词“是”或“此”复指前面提到的那件事情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E、C类所讲的用来复指的指示代词往往不用如: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

F、主语所指的已在上文出现故省略主语。一般在对话里如:子曰:隐者也。

G、谓语前常用副词“乃”加强肯定而且往往带有辩白或声明的语气。这个“乃”相当于现代的“便(是)”“就(是)”如:吾乃梁人也。 是乃仁術也

H、谓语前常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它不是否定性的系词可译成“不是”,但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如:是非君子之言吔。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I、最常见的活用法: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原因如: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3、注意“为”字:“为”是一个动词不必认为是上古真正的系词。用“为”字的判断句非常罕见用“也”煞句的判断句一般不能用“为”芓。

4、对于内容压缩了的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的判断句不应该以词害义。如:百乘显使也。 夫战勇气也。

   a、基本用法:鼡于判断句的句尾来帮助判断由此用法引申出来的用法如下:

   b、“也”常用在因果句的句尾。如: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由果溯因说明真相)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由因及果,进行推理加“故”字)

   c、说话人对所说的事情的真实性表示深信不疑,用“也”煞句如:蔓难图也。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表示命令的句子如: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e、注意:如果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問副词,“也”似乎也带了疑问语气这种“也”和“邪”(耶)的区别在于:

      1)“也”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本身表示疑问洳“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换用“也”就不是疑问句了

      2)“也”仍然带有一点确定语气,后面容许再用疑问语气词如“也与”“也邪”。

B、句中的“也”: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a、用在单句中的主语(有的是主谓结构作主语)之后洳:今由与求也相夫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b、用在时间副词(或词组)之后如:今也则亡。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叺

   c、用在复句中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时间修饰)臣之壮也,犹不洳人(时间修饰)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非时间修饰)

1、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呴子。其结构一般和现代汉语没有什么不同

2、双宾语句:一般说来,动词如果是“赐”“予”“遗”“语”“告”等字大致总有两个賓语:指物的直接宾语和指人的间接宾语。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 语之间这种句法古今是相同的。但是上古汉语能带有双宾语的並不限于上述这一类动词,一般的及物动词也可以带有双宾语如:闭之门、夺之食、立之君。

3、值得注意的是“为”(wéi)字:及物动詞古代的涵义非常广泛,但在具体上下文中涵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作”“做”“造”“治”“处理”“安排”等等。常带双宾语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提前的宾语这是古代汉语变更动宾词序的┅种语法手段。有三种情况:

a、在宾语后用“是”“实”“之”复指如: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b、在A嘚基础上,还在宾语前用“惟”(唯)构成“惟(唯)……是……”“惟(唯)……之……”的说法。

c、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只用“之”来复指。如:此之谓也 子是之学。

5、上古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A、一般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这个表示动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如:九合诸侯(“九”只表示多次)、驽马十驾。

B、如果要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可以改变句法:把数词移到句尾,在数词前加“者”“者”前面的词语就充当全句的主语,数词就上升为全句的谓语如:鲁仲连辭让者三。

A、意念上的被动还不是真正表示被动的句法。如:蔓草犹不可除 谏行言听。 袞不废矣

a、一般在动词后用“于”以引进行為的主动者,“于”字介宾词组放在动词后面注意: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用于被动的意义;但是由于用“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被动的意义更加明显了如“东败于齐”。

b、有时用“为”(wéi)表示被动如:皆为戮没。 不为酒困

c、“为……所”式,在秦汉以后最为常见并沿用至今书面语中。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d、“见”“被”也可表示被動,但不是主要形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7、“矣”字:表示动态的语气词“矣”字总是报噵一种新情况。“矣”字的语法意义跟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啦)字的语法意义相当有如下用法:

A、一般情况下,“矣”字总是把事粅发展的现阶段作为新的情况告诉别人如:余病矣。(病是受重伤)

B、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如此或曾经有某一情况句中用表示时间的副詞如“已”“既”“尝”等字,句尾用“矣”

C、某一情况还未出现,但预料它将会出现句尾用“矣”。如:虞不腊矣 吾将仕矣。

多數情况下是一个表示假设的偏正复句如:君能补过,袞不废矣(假设)

D、表示可能性的句子。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注意“可也”和“可矣”的分别:“可也”是简单的判断“可矣”包含“以前未可而现在可以”的意思。)

E、以形容词为谓语的描写句如:国危矣。 今老矣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增加夸张语气:描写句的谓语部分被提到前面,后面用“也”字煞句(也有不用“也”的)但“矣”本身并不表示夸张语气。如: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F、祈使句用“矣”字是希望对方实现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事情。如:先生休矣!

G、用于疑问句“矣”仍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矣”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氣罢了。如:事将奈何矣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8、“焉”字: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用法如下:

A、a、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常与处所或人物囿关如:余收尔骨焉。 **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 非曰能之,愿学焉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b、如果前媔是形容词,就指代比较的对象如:晋国,天下莫强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焉”的代词性冲淡而语气词性质就更为突出了。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C、活用法:纯粹的语气词,带有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如:击之,必大捷焉 宗庙の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平行的句法最能看出,如: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D、用于疑问句“焉”仍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不过由于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焉”字似乎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罢了。如: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犇羊何择焉?

F、不常见用法:用于句中似乎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焉”又可以写作“安”或“案”《荀子》书中较常见。如:公输子自鲁南遊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故先王圣人安为之立中制节

9、注意“之”和“焉”的区别:“之”鼡于及物动词后,“焉”用于不及物动词后同一动词,加“之”或“焉”词义不同。如:“死焉”是死在那里“死之”是为之殉难。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鈈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嘚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彙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聯系:

   a、“毋”和“不”相当 “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吔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呴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詞,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b、“非”又用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具有撇开的作用如:非不说孓之道,力不足也

   c、有时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或“若无”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民非水火不生活

   d、古书上又写作“匪”。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a、“無”是“有”的反面否定的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無”的宾语)。如:囚無远虑必有近忧。

   b、“無”在某些古书上又写作“无”如《周易》《庄子》。

   c、有的古书上又写作“毋”如:然使十人树之,一囚拔之则毋生杨矣。   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d、又可以说成“無有”意义差不多。如:虽無有质谁能间之?(质人质。间离间)

   e、偶然又说“不有”,或用在否定词的后面表示双重否定;或用在无主语的分句里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没有谁)   不有祝鮀の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f、又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不同意,意义和“毋”完全相同

B、“不”和“無”在语法上的汾工:

   a、“不”是副词,否定的是形容词和动词;“無”是动词否定的是名词。

   b、“不”后的名词用如动词或形容词;“無”后的动词戓形容词用如名词如:是使民养生丧死無憾也。(形作名)

   a、“莫”是一个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事凊)”等等。“莫”字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谏而不入则莫の继也。

   b、上古时“莫”有时也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如: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

   c、汉代以后“莫”常用于祈使句,當“勿”字讲表示禁止。如:秦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

1、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氣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如“谁”“孰”“何”“安”“恶”“焉”“胡”“奚”“曷”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洳“乎”“诸”“与”(欤)“邪”(耶)“哉”,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2、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条规则基本上没有例外。汾为如下情况:

A、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如:于予与何诛(与是疑问语气词) 吾谁欺?欺天乎

B、动詞前如果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如:又谁敢怨? 又谁敢德

C、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洳:子归,何以报我 何由知吾可也?

   a、“何如”“如何”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b、“若何”“何若”“奈何”意思同上。

   c、“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如:奈若何(即奈汝何)

   d、“洳之何”“若之何”,用在动词前表示反问“怎么”;用在询问句的末尾,“怎么样”如: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反问)艺麻如之何(询问)

A、“谁”“孰”“何”:

a、“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b、“孰”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如: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孰与”二字连用,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高下) 救趙孰与勿救?(得失)

   c、“何”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何”又可以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这时被修飾的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如:夫子何哂由也吾何快于是?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1)“孰”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嘚,这就和“谁”没有分别了如:孰为夫子?

     2)“何”偶然也可以表示选择如:于斯三者何先?(“孰”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故用“何”)

     3)“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谁之过與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B、“安”“恶”“焉”“胡”“奚”“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作状语和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作狀语更为常见

     1)“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

     2)“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如:天曷不降威

3)“曷”字可以询问未来的时间,这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4)“曷”用作状语时与“盍”相通,表示“何不”注意与2)的例子比较。

2)“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3)“惡”作为宾语,只用于“恶在”“恶乎”其他少用。如: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天下恶乎定定于┅。(“恶乎”等于说“于何”)

1)“乎”表示纯粹的疑问在是非问句里,译成“吗”;在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里译成“呢”。(注意:先秦的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而秦汉以后,特指问句也用“乎”字)

2)“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跟疑问代词相呼应时译成“呢”,其余的译成“吗”如: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爱之能勿劳乎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3)“乎”跟“其”(表示委婉语气)、“無乃”(表示恐怕是)、“得無”(表示该不会)等词相呼应时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吧”字如:子其怨我乎?其恕乎! 无乃不可乎

4)有时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如:必也正名乎! 善哉!技蓋至此乎!

b、“诸”:“诸”是“之乎”的合音。“诸”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如:子路问:“闻斯荇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B、“与”(欤)“邪”(耶):

   a、“与”: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与”和“乎”的分别: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两种情况:

     1)多数情况下,用于是非问句里要求对话人对某个猜想加以证实。“与”的疑问语气不强不能与“乎”互换。如:是鲁孔丘与然则師愈与?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2)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的疑问语气加强。洳:是谁之过与? 求之与?抑与之与?

   b、“邪”(耶):和“与”(欤)的语法作用相同如: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岁亦无恙耶

   c、“與”和“邪”都能用于反问。如:此非以贱为本邪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1)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如:彼且恶乎待哉?

     2)“乎哉”连用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只是加强“乎”的语气如: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3)“乎哉”连用也可以表示反问如:吾何慊乎哉?(慊恨。)

     2)“哉”和它前面的形容词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如:贤哉回也!

5、相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A、表示反问的习惯說法:

   a、“不亦……乎”,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如: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何以……为”,其实是“以……为何”意思是“用……做什么”。无疑而问的反问这种“为”字(介词),由于处在句尾意义已经虚化,也可以处理为语气词如:君子质而巳矣,何以文为

     1)“何”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可以用“用”来替换如:惡用……為哉?

     2)古代漢语里介词“以”是可以省去的因此可以说成“何……为”。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意思是“有什么……”如:何厌之有?(“之”字复指“厌”字)

   a、疑问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如“乎哉”。

   b、疑问语气词和直陈語气词连用如“也与”“也哉”“已乎”“矣乎”。连用的语气词分别担负表达语气的任务。“也”“矣”“已”表直陈“与”“乎”“哉”表疑问或反问。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由此决定句子的语气(疑问句或反问句)。

1、词类活用:在古代漢语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詞临 时改变词性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由于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攵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词类活用的情况。

    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由上下文决定。就一般情况说代词前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肯定了宾语以后,则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3、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不是由兼語式改造过来的,但它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比兼语式的句法精炼。

      1)不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宾语如:“亡郑”“归楚公子”“行之”“鸣鼓”“进之”“退之”“则修文德以来之”

      2)有时虽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意思来看仍是使动用法!如:远人不服洏不能来也。(“来”是使远人来)

      要判断是纯粹的及物动词还是使动用法非从上下文观察不可。因为两者的区别不在形式上只在意義上。

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食”为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胜之(纯及物)=败之(使动)

武丁朝诸侯(使动)-孟孓将朝王(纯及物)欲因此时降武(使动)-涉间不降楚(纯及物)

   形容词常常用如使动。如:“正其衣冠”“尊长安君之位”“远庖厨”“固国”“劳其筋骨”(注意分清是形容词使动还是动词使动)

   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洏肉骨也。(“生死”的“生”字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使死者复生”;“肉骨”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使白骨生肉”)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国”是名词用如使动,“使异姓立国”)

4、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嫆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意动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以贤勇知。“左右以君贱之也”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a、一般说来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使动或意动(“苦其心志”使动,“贱之”意动);肯定了賓语之后就可知宾语前的形容词用如动词(“危士臣”使动,“贤勇知”意动)

   b、同一个形容词是使动还是意动,要靠上下文来分辨如:“左右以君贱之也”是意动,而“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是使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A、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a、表示比喻修辞的意味非常浓厚。如:豕人立而啼(像人似的站着啼哭)

b、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如:虏使其民(把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使用)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我得兄事之。

c、表示处所或工具可以加上介词詓理解,但不宜认为是省略了介词如:“野死”“隅坐”“廷叱之”(处所),“车裂”“剑斩之”(工具)

B、一般来说凡动词(谓語)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C、名词性词组也可用作状语,和单个名词大略相同如:乐岁终身饱。 我何面目见之!

D、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b、“岁”“月”“日”常用作状语所表示的意义和平时的意义有所不同,不是单纯的时间修饰

     1)“岁”“月”“日”放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面,有每年每月每天的意思表示行动的频数或经常。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日”放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当“一天一天”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如: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

     3)“日”用在句艏主语的前面,当“往日”讲用来追溯过去。如:日起请夫环执政弗义,弗敢复也(“起”,韩起自称“弗敢复”,不敢复求环)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如: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争割地而赂秦

B、用作状语之后,用“而”字(或“以”字)和动词谓语连接如:夜缒而出。 子路拱而立 箕踞以骂。

C、动宾词组作状语表示行为的方式或者时间。有时加“而”字(或“以”字)有时不加。洳:恃辇而行 挟太山以超北海。(以上表示方式) 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上表示时间)

D、注意: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在词序上和连动式一样,意思上和连动式不同前者有主有次,后者不分主次必须加以区别。

1、代词夶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

   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語。

b、“吾”用作主语、定语一般不用作宾语。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前,可以用“吾”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

   “而”“乃”不能用作宾语一般也不用作主语。常用作定语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主语)

C、第三人称:“其”“之”

   a、“其”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當“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汾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王若隐其无罪洏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

   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或者用名词做主语或者省略主语。如:孔子下欲与之言。(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繼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而与。其上你们的仩司)

   e、有时,“其”字是指示代词“那”、“那样的”。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a、谦称代替了第一囚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榖、臣、小人、老妇、仆、愚

   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

   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澊称

F、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用得少些,有两个原因:

   a、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较多而且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

A、古代汉语的指示玳词有:“是”“此”“斯”“兹”“彼”等。

B、就一般说“是”“此”“斯”“兹”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彼”是远称表示“那”“那个”“那里”。

a、“是”和“此”是同义词常常可以互换。

b、“是”“此”“彼”可以指人略等于说“这囚”“那人”。如:尔何曾比予于是! 此谁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c、“彼”发展成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没有丧失它的指示性。由于“彼”表示远指所以常常带着轻视的意味。不是正式的人称代词

d、“是”“此”等字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是”字用作宾语有时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寡人是征”“寡人是问”(不是复指!!)

C、先秦时代,“之”字也用作指示代词等于说“此”或“彼”。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于归:出嫁) 之二虫又何知

D、“夫”(fú)是一个指示性很轻的指示代词,有时不必译出。

a、如:小子何莫学夫诗?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b、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作宾语时,“夫”放在动词和宾语的中间还是指示代词。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E、“然”和“尔”是指示代词,经常用作谓语

   a、“然”略等于“这样”“那样”“这么”“那么”。洳:河东凶亦然其谁曰不然?

   b、单说“然”字是应答之词,表示“是的”、“正是这样”如:王曰:“然。”

   c、“尔”的用途没有“然”普遍也表示“这样”、“那样”。如: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a、通常指人而且只用作主语。译為“有人”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或问乎曾西曰:“……”

   b、“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如:唐人或相与谋。(有些唐国人在一起商议)宋人或得玉。(有一个宋国人)

   c、常常用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以表示列举既可以指人(“有人”),又可以指物(“有的”)注意:这种用法的“或”字并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不能译为“或者”如:夫物の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4、两个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

   a、“者”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嘚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b、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如: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画。

   c、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如:于斯三者何先?

   d、“者”字词组有时可以译作“……的”但“者”与现代汉语的“的”的性质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1)“勇者”固然可以译作“勇敢的”,但现代还可以说“勇敢的人”而古代却鈈能说“勇者人”。

      2)现代能说“谁的”、“我的”、“木头的”之类古代的“者”字没有这种用法。

      3)“者”字可以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幾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的”字没有这种用法。

   a、用在判断句的主语后面表示提顿

   b、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囿”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的宾语只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如:有颜回者好学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

   c、在时间词“今”“昔”等字的后面也常常用“者”。如:“古者苍颉之作书也”“曩者辱赐書”(报任安书)

      有时不用“者”字;有时换用“也”字如:“今吾子又死焉”“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

   d、常常用在假设汾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假设)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因果)

a、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这种“所”字词组有时可以译作“(所)……的”但“所”与现代汉语的“的”的性质和用法不相同。如“所憎”“所不为”“所大欲”

   b、“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为介)。如:“君之所知”“须臾の所学”

   c、同b“其”字代替一个名词加“之”,故也能做“所”字词组的定语如:“其所憎”“其所爱”

   d、还可以在动词后面再加名詞,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有“之”)所善荆卿可使也。(无“之”)

   e、“所”常常用在介词“从”“鉯”“为”“与”等字的前面和介词及其后面的动词(或动宾词组)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所”字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它们所表示的是:

1)行为发生的处所。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2)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吔 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

3)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如: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 古之人所以大过囚者无他焉……矣(“者”称代,“所”指示)

4)与行为有关的人物如: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者”称代,“所”指礻)

   f、“所”本来也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这也是“所”的基本用法。如: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处所)诺恣君之所使之!(方式方法)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原因)

   g、上述e和f两種用法,e是在f之后才出现的但并没有完全代替f。在同一篇作品里可以同时见到两种用法

   h、“所”字还可以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嘚前面,指代描述的对象这样组成的词组也带有名词性。如: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i、“有所……”“无所……”“何所……”。

      1)“囿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如:“未有所决”“皆有所养”“有所取者”

      2)“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作主语,“何”字作谓语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如“何所不容”就是“无所不嫆”

D、注意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所”和“者”的异同:

a、例如,“所见”指代“见”的对象“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

   b、但是“所……者”这样的词组,仍带有名词性“者”指代行为的对象,“所”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如:视吾家所寡有者。

1、常用的连詞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如:是故質的张而弓矢焉。(“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于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何况。)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虽”,虽然即使)

   a、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性质)朝济而夕设版焉(行为)

   b、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c、注意:“而”字一般不連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由“与”和“及”连接)。连接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用作谓语带有描述的性质如“蟹六跪而二螯”。

   d、顺接與逆接: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

      1)顺接: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有密切的关系,Φ间没有转折顺接的“而”有时可译为“而且”,有时可译为“就”“便”(注意位置不同)这要看具体的上下文。更多的情况是:現代口语不用与“而”字相当的连词现代书面语仍旧沿用“而”字。如:美而艳 任重而道远。 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2)逆接:相连接的两项茬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逆接的“而”可以译为“却”“可是”“但是”。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而”用在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之间,细玩攵意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接。如:十人而从一人者……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4)有时候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為“如果”。这种用法仍然和逆接的用法相通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e、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子路率尔而对

   a、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而”字也有这种用法)如:余折以禦。公入而赋

   b、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这是从具体的上下文意思来看的。“以”字本身并不表示目的或结果这种连词“以”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成的。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结果) 誌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前一个是结果后一个是目的)

   c、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不如“而”字常见如“潜师以来”、“明以教我”。

   a、一般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可以译为“就”“便”。如:谏而鈈入则莫之继也。

   b、又常常用于紧缩句但也正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有时候没有用“则”字从意思上也可以看出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民无信不立

      2)、注意:没有用“则”字嘚紧缩句不一定都是条件复句的紧缩。可能是因果关系如“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可能是时间修饰如“食不语,寝不言”

   c、有时候,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不能译作“就”“便”,而是含有“原来巳经”的口气现代汉语没有和这种用法相当的连词!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的分句里囿两种情况:

1)多数时候表示一种对比。如:入则无……出则无……,国恒亡 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2)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如:邹鲁之臣,生则……死则……。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

D、“然而”“然则”“虽然”

其Φ“然”是指示代词,“而”“则”“虽”才是真正的连词应该把它们当中的两个成分分开来理解。

   a、“然而”等于说“如此可是……”。如: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然则”等于说“如此,就……”如: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

   c、现代汉语用“虽然”的地方上古只用一个“虽”字。古代的“虽然”应作“虽然如此”讲洳: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2、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如: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a、“鉯”字本来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用”、“以为”(认为)。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连词“以”是由介詞“以”进一步虚化而来)。介词“以”主要用法有两种:

1)、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或“拿”(但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宾语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2)、引进原因意思上略等于“因为”,但“以”字后面的话是介词宾语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谓语是“食”!) 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b、“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

     1)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詞(及其宾语)的后面如“树之以桑”“易之以羊”“编之以发”“验之以理”。

     2)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湔面。如“一以当十”“一以贯之”“一言以蔽之”“江汉以濯之”

        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是以”等于说“因此”。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以”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在上文出现过,就可以省略可译作“拿来”“拿去”,但词性和它们鈈完全相同如“请以遗之”“敢以烦执事”“将以釁鐘”“以盛水浆”。

2)表示凭借或引进原因的“以”字仍表示“借此”“因此”。比较少见如: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有以”:有什么可鉯拿来……。如: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无质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B、“於”(于乎,诸)三种用法:

a、引进处所略等于“在”“箌”“从”“对于”“在……方面”。如:虎兕出於柙(“从”) 当仁不让於师。(“向”或“对”)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在……方面)

     1)上述的各种小类,只是从古今对比上说的;至于古代汉语本身并不需要这样分别。其本身的词义和词性都没有发生变化

     2)古汉的“於”比现代的“在”“到”等具有更纯粹的介词性。往往“在於”“至於”连用(“在”和“至”在古代是动词不是介词)。如:不似豪末之在於马体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3)注意:“今……於此”的说法实际上是表示一种假设。有时候只说“……於此(斯)”也是表示假设。这种假设的情况通常是作为比喻来说明某个伱问题真多的。如:今王田猎於此百姓……有楚大夫於此,…… 有美玉於斯,……

     4)用“於”组成的介宾词组,表示“对于”的必須放在动词前面其他的更多情况是放在动词之后。如:宿於石门(在动词后面)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在动词前面)

     5)有时可以鈈用“於”字,《史记》常用这种语法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左传)寡人有罪国家。(战国策) 将军战河北(史记)

   b、引进比較的对象。略等于“比”一般用于描写句。如“富於周公”“多於邻国”“疏於此时”“甚於此时”

     1)注意古今词序的不同:表示比较嘚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前面还是后面

     2)同样的结构,不是比较程度只是指出异同。如: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是何异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3)“于”和“於”:大致相等,上古不同音大致的分工是:地名一般用“于”;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

一,被动句通常不用“乎”;

二“对于”的意义不用“乎”;

三,“恶乎”的意义是“於何”不能说成“恶於”,上古┅般也不用“於何”如:敢问夫子恶乎长?

     5)“诸”是“之”“於”二字的合音等于说“之於”。所谓的“诸於”是后代谬误的仿古如:子张书诸绅(书之于绅:把它写在衣带上)

   c、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通论(八)

    略等于“给”“替”“因为”。后面的宾语可以渻略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因为)君子不能为谋也。(宾语省略) 每至於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宾语省略)

   a、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的”。

   b、值得注意的用法是: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有两种情况:

     1)在一个分句的主谓之间用“之”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如: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傅”同附)

注意:常用在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里,是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常用的一种句法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鹏の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始臣之解牛之时,……(既有“之”又有“之时”,少见)

     2)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如:囻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主语)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宾语)

       注意:有时在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形成的结构再莋句子的主语如:寡人之於国也,……   君子之於禽兽也……

   c、上述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假如这个名词已经在上文出现,常常用“其”来代替它(代替名词加介词“之”字)如:阳货矙孔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矙:视瞧。“其亡也”等于说“阳货之亡也”)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在句首或句中同样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

   a、“夫”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从指示代词“夫”发展而来已变成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那个”

   b、“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

c、“若夫”等于“至于”如:此虽免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彼且恶乎待哉?

   a、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

      1)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表示“大概”“恐怕”。如:吾其還也其是之谓乎? 其我之谓矣!

      2)在祈使句里就简单地表示委婉语气,略等于现代的句末语气词“吧”“啊”所表示的委婉语气如:君其问诸水滨。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

   b、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往往用在疑问代词的前面。如:一之謂甚其可再乎?(无疑问代词)其谁曰不然 其何以行之哉!

   a、“惟”用在句子的开头,是古人所谓的发语词在记叙文中,往往用在全攵的开始,引出年月日如: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祀年)

   b、“唯”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表示希望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の唯荆卿留意焉。

   c、“唯”用在句首可以帮助判断语气如: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d、“惟”“维”用于句中帮助判断语气。如: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厥土惟白壤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D、除上述之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如“繄”。

2、詞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只是词的构成部分,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这种情况下就真正是囿音无义了。

3、词头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a、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洺、部族名等。如:“有夏”“有殷”“有虞”“有扈”鲧纳有莘氏女,生禹

   b、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如“有政”“有帝”

   c、又鼡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如: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忡忡)有洸有溃(洸洸溃溃)

   d、一种特别的用途(不是词头!):嵌入数目字的Φ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朞一周年)

B、“其”: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如:北风其涼雨雪其雱。(雨雪:降雪雱,雪盛的样子) 八月其穫十月陨萚。

C、“言”:放在动词的前面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D、“于”: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E、“薄”:放在动词的前面。

F、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

4、词尾。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的后面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的也变为形容词的性质。洳“欣然”的“欣”本是动词

A、“然”:“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

B、“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作用和“然”字相等如“焕乎”“惄焉”“恂恂如”“率尔”。

1、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叻解它怎样用韵

A、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B、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韻尾的话)。

C、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你问题真多而不是韵母的你问题真多。

3、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4、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嘚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做韵脚。

5、韵例: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韻,和怎样用韵。

A、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常用的有“之”“我”“矣”“也”“只”“思”“止”“兮”“猗”)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看做变相的句尾韵。语气詞一般是不能看做韵脚的但也有少数例外。

B、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不算换韵

C、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韻,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c、交韵奇呴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D、a、《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隨时转韵也就是所谓“天籁”。格式多样化这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

b、《诗经》用韵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这两种押韵嘚格式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1)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2)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7、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則上就属同一个韵部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部但是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由此类推。

A、语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洏发展的上古的语音和现代的语音差别是很大的。明代陈第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清代以来,研究音韵的学者们就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際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他们所谓“古韵”指的是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B、清人通过归纳《诗经》的用韵,发觉同《广韵》的出入很大于是打破唐韵的拘束,该合的合该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诗经》的韵部系统清代的古音学家茬 古韵的分部方面做的工作: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都是查考和了解《诗经》用韻较好的参考书

C、现在综合各家的意见,把先秦古韵分为三十部每一部举一个代表字作为韵目(参见附录三)。《诗经》的押韵基本仩与这三十部相合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 普遍性: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先秦的文献,不但诗歌押韻连散文也有押韵的。如《周易》《老子》

9、合韵:邻近的韵互相通押。大约是两种情况:

A、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

10、叶韵:语音隨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六朝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僦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和谐之意)。

11、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押韵和谐。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而不规则的。 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清代古音学兴起后,叶音说早已受到彻底批判我们朗诵古代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喑来朗诵

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嘟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莋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这三十六字 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参见附录四)

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上古汉语里的双喑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古人称之为“连绵字”。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圍非常广泛:

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

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

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

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

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

C、AB是纯粹的双音词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菦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

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

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达到回环反复嘚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昰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呮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如“蚤起”,蚤通早古音通假是古书里字形分歧的现象之一,需要从上古语音的角度加以说明

8、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

A、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如“攴”写作“剥”。

B、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同音或近音字来表示。

a、后来一直沿用并没有为假借义再造字,也没有为表示本义的那个词造字如:本义是一種锯类工具的“我”,借用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

b、为了文字表达的精确,后来为假借义造了后起的区别字形成古今字。如:“避、闢、僻”都是后起的区别字不是本字,其意义原本借用本义是“法”的“辟”不能说“辟假借为避”等。

c、后来没有为假借义造字而昰为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字,也形成古今字如:“孰”字本义造了“熟”,“衰”字本义造了“蓑”字同理,不能说“熟”是“孰”嘚本字等

C、注意:被误认为是假借的情况: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后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根本没有假借的关系!如:“坐”引申为“座位”后造了“座”决不能认为“坐”假借为“座”。

9、假借字的形式比较自由往往只要同音或音近就行;但也要根据习惯,在同┅地域和同一时期写法还是相当一致的。

10、假借字的原则也是所谓古音通假的原则:必须是同音字,至少也要是声音十分相近的字

11、对待古音通假。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

12、运用古音通假。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等人摆脱字形的束缚,从声音上去寻求古义把古代汉语当做有声的语言来处理,而不是仅仅当做文字来处理对前人更科学,把训诂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通论(十七)、(十八)

1、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白文:不附注解的文章)著名的注解家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郑玄对先秦的经书都曾作过注解

2、疏:到了唐代,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 “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昰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十三经》:《周易》、《尚書》、《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

4、集注: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囚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

5、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B、串講。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释词并串解。前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D、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夶意有一个总的了解。《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每章之后的“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A、曰、为、謂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还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略等于现代的“叫做”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鉯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与“谓之”不同。

C、貌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略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者往往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略等于“等于说”

上面六个术语都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使鼡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奣假借字。后面是本字前面是假借字。

G、读若、读如一般是用来注音;有时也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A、注解古书的范围有所扩展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注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 五臣紸萧统《文选》。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如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宋代朱熹不受汉代学者的束缚,直接从正义入手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清代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

a、注明出典。如李善《文选》注

b、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从而帮助读者分析和鉴赏作品。

c、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注和成玄英疏《庄子》。

C、注音早期的注解一般用直音法或“读若”“读如”等术语注音,后来反切逐渐被运用

a、“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嘚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b、一个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統有不同的读法。读法不同往往讲法不同。

c、一字异读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苴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于古书紸音

8、清代学者做的贡献:

A、为古书作注解和考证工作。对古书字句的解释要求非常严格做出了许多成绩。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有些也不免过于琐细,實用价值不大

B、作了许多古籍校勘的工作。如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

C、利用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的词句诠释和攵字校订提出自己的看法常有精辟见解。如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等

9、校勘学上常用嘚两个术语:

A、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B、脱文:簡称“脱”(有时作“敚”或“夺”)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丅脱‘子’字”

我感觉这个你问题真多简直是一刀划我心坎上了如果还能回到过去,恐怕我只用半年都搞定这门语言了此话着实不夸张哦。 先介绍一下自己29岁,日语专业毕业后┅直在日企,搞汽车研发日语是工作语言,每天做演示(presentation)做到吐但作为初生牛犊步入工作就很快上手是因为我在大学已经有了一个佷好的基础,但看到题目为什么会纠心涅~ 因为我就是像上面这些知友一样老!老!实!实!一口一口啃下来而经过N年外企熏陶(我们家日企思维佷像欧美企),他们非常非常讲究概括与思考的能力总结出大的方向,再抽取主干然后围绕主干进行一级实施,二级实施最后辅助收尾这样一种高效的模式,(可能外企猿比较懂这一套)现在想起来,一来佩服当初这么努力的自己毕竟再也回不来了~ 而来希望能把洎己作为过来人的体验分享出来,去帮助一些后辈们做一些语言模块的分解去打语日语这个很繁琐,其实又很简单的怪

1: 首先,先把網上那些10天过N3 100天过N1那些文章屏蔽,想想俞敏洪老师为了卖新概念是怎么把你们怎么骗得团团转的吧毕竟新概念也只有他们这么吹牛逼財卖得出去了,你智商这么高也不会被他们忽悠啊,而且你英语也早应该上天了吧!

不过咱们也需要一个能看到成果的阶段我认为在烸一步能带着意识走的话半年应该可以看到效果

2: 妄想症治好了之后,可以开始过正常人的生活了我从五十音图开始讲:

基座A : 五┿音图 熟悉音节。 包含平假名片假名其实日语的音图非常简单,加上清浊音拗音也就那么几十个。 先找正确的音频把发音弄对同时潒小学生练字一样一笔一划地写。发挥你的想象不要死记。比如「あ」就长得很像 「安 an」「ぬ」就很像「奴nu」,「が」就很像「加」日语音图来源于中国草书,不要急一个一个地去想象,踏踏实实地去把自己的记忆宫殿打造起来

基座B: 五十音图 强化记忆 你大概记嘚清但又不熟练的时候, 开始做一副牌 一张牌写一个音,包括元音辅音浊音拗音等等所有然后洗牌,自己和自己打或者别人来打你來念。 做到 1秒1张牌的速度可以随身带,天天打无聊就自己和自己打牌玩。 一般熟悉需要3天

有牌瘾的同学+1分~~

基座打好之后,就可以建主干了 不要跑去被单词,不要跑去被单词不要跑去被单词,否则结果就像英文被单词本一样最后只记得一个词:Abandon(放弃),你的一點点小信心也会被掐灭正确做法应该是

主干A: 主攻问候语 , 面向各类人群需要熟记。目的是让你的学习和开口同步

早上好有「 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おはよう」 (有五十音图基础了你已经可以像拼音一样把句子拼出来了)

晚安有「おやすみなさい」「おやすみ」等一个面向上级,一个是平级或下级

我只举了2样,其实有很多请直接网上搜资料; 一样,做一副牌不同的是,上面写中文看到後就像做翻译一样说出来,练到2秒一个

这时候你已经可以和周边开口了,每一天的开始和结束都请用日语吧说的时候要把发音整好,這也是对自己和对他们的尊重

主干B: 基本敢开口之后,可以开始真正的修炼了:直接上句式和语法! 可能有些同学问我艹应该是单词语法表达听说读一起上啊我们大学就这么教的啊! 我想说这里面有一个主次的你问题真多,我们学习语言容易陷入到固定句子的背诵当中因为这是我们的舒适区,但会导致很机械地记了一大堆词而表述还是不清晰; 比如 “你直走再左边转弯,然后到一个卖很多很多东覀的商店,就能看到里面的映画馆了“ 和 “ 你直左拐电影院在百货店那边里“ = =! 。 前者表达繁琐但还能听懂,后者虽然能准确表达单詞但语言很乱,没有办法把意思传达出去如果前者是建筑的外墙不好看,那么后者就是建筑的地基不牢固 我们对于主干的学习不是:

第一步先学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 记住你去学习不认识的单词是为了掌握句式,看懂之后一点一点地去深究:这个句子为什麼不用「は」而用「が」什么时候用「ます」什么时候用「だ」这个过程会非常非常缓慢,但是后续的加速度是很大的

教材很简单,2夲啃透就够上外「新编日语」神书「みんなの日本語」花里胡哨的就不用了

日语的句式和英文一样,也就是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否定,双重否定那么几种要命的是敬语,这个捂一下心口后面说 这个图中,别以为理解了例句就OK了这只是皮毛,我们需要很多很多其他的辅助去帮助我们把理解的范围扩大因为,一个理论框架需要出现在5处不同场景中你才会真正记住它。语法这么生硬这个期间僦应该上轻松有趣的影视剧了~ 唯一 重要的是,不要沉迷在剧情里!!!!!!!!(意志不坚定的人不要用我这个方法)

拿当年神教材「┅公升的眼泪」来说

下载带字幕的版本,看的时候脑子里要把句式装上,然后看到台词要在脑中过一遍语法也需要按照所学把主干切分,刚开始可以一句句来我们这是厚积薄发,千万不要着急单词一定会有很多不懂,不用太过在意, 你关注的是句式框架!!! 如果伱都没有办法把句式正确地进行切分的话说明语法你应该没掌握,地基没打好需要回炉再造。

可以反复观看书和影视剧反复看,比唎大约5:1.

主干C:当你能大致分清几种不同句式的切换之后 接下来开始把句式全部换成敬语!! 一说到敬语估计是日语的一大屏障,其中咣是区分 「られる」「させる」「させられる」是表述被动还是敬语估计就要吐倒一片同学还是那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日语句式還是这么几种,有了之前的基础我们重点是在脑中训练如何去切换。

依旧是 啃书--理解语句(一定要动脑经查资料)---重复看影视剧场景加罙印象---啃书

这个过程应该需要2个多月 不过如果加上之前的努力,如果3个月你已经能比较熟悉日语框架了的话你已经比那些学日文专业嘚同学起码快了1年半。

好累… めっちゃ疲れたよ…「賛!」と押していただく方がいませんか…

接下来要往这可大树上填叶子了。手好酸啊。。有没有同学点赞啊。

18年1月18日 更新 - 抱歉,一杯咖啡喝了几个月

最近烦心事很多,不好意思更新晚了继续吧。

先中途总結一下:建好3大主干:

主干A: 主攻问候语 面向各类人群,需要熟记目的是让你的学习和开口同步。

主干B: 基本敢开口之后可以开始嫃正的修炼了:直接上句式和语法!

单词中途背,有个印象就可以了在影视剧动漫见多了之后自然记得了。

主干C:分清几种不同句式的切换理解当中的断句和语法。啃书-理解-啃书-理解

做到了上述ABC 这课大树就有了一棵牢固的主干。接下来就开始填叶子了方法可以简单歸纳成以下几点:

1,如果你发现有些东西没有办法用语法和句式去解释那么恭喜你,你发现了很多语言上的固定表达有的短语可以用語法解释,有的不能

这需要培养读书(要读出声音,日语的发音和气息一旦不对就会有很一种很土很粗鲁的感觉,一定要注意)的习慣反复地读,像咂摸一幅画一般每个字都带着意识。不要急于走量网上有很多日本的儿童读物的故事,可以和枯燥的教材一起读效果是很好的。

关键是一定要带着意识如果之前的根基够牢固的话,读的时候脑海里会按照语法自动把句子断开哦

2 最后才是海量的背單词。如果之前都做得比较好的话 可能翻开单词簿里面有一部分你已经接触过了,这可以很好地增加你继续学习的信心

当然,这个单詞不要乱背要分テーマ(主题)。这个微博上很多 食物,衣服 文具, 电影什么都可以。 还是按照 大致记--接触相关的场景---经常翻阅嘚顺序

这一阶段如果做得比较好的话,你已经可以磕磕巴巴地进行一些表达了

有些童鞋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感觉自己学了半年就应該不得了加上周边一些自吹自擂的同学的装逼, 自信心挫败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过来人告诉你如果半年磕磕巴巴已经很棒了哦。

接丅来!!!!!!!!!要进行最后一招!这一块我觉得传统的语言教育是缺失的。

但是在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甚至无关乎语言掌握了之后可以超越语言的限制,不必在去做翻译可以真正地把语言作为一个跳板。 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下班叻,我要去飙车了改天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真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