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其所然亦不尽然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寿命这个一个概念本来就是生灭嘚
纵使八万大戒寿还是要生灭,
这些苦就是因为颠倒妄执产生
若破妄执就没有所谓的寿命此妄执。
想通过破妄执来延长寿命这本身就昰最大的妄执
以妄执去做妄执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3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9 积分

佛告阿难:「诸有修四神足多修习行,常念鈈忘在意所欲,可得不死一劫有余」 ——《长阿含经》卷2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3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9 积分


另,摘录《无常经》中的三个偈颂与師兄分享。有缘师兄不妨仔细阅读、思惟


 生者皆归死, 容颜尽变衰
 强力病所侵, 无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尽皆散坏;
 大海深无底 亦复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
 未曾有一事, 不被无常吞
 上至非想处, 下至转轮王
 七宝鎮随身, 千子常围绕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循环三界内, 犹如汲井轮
 亦如蚕作茧, 吐丝还自缚
 无上诸世尊, 独觉声闻众
 尚舍无常身, 何况于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属,
 目观生死隔 云何不愁叹?
 是故劝诸人 谛听真实法,
 共舍无常处 当行不死门。
 佛法如甘露 除热得清凉,
 一心应善听 能灭诸烦恼。

 外事粧彩咸归坏 内身衰变亦同然,


 唯有胜法不灭亡 诸有智人应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仪丑恶极可厌,
 少年容貌暂时停 不久咸悉成枯悴。
 假使寿命满百年 终归不免无常逼,
 老病死苦常随逐 恒与众生作无利。

 常求诸欲境 不行于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见死来侵?
 命根气欲尽 肢节悉分离,
 众苦与死俱 此时徒叹恨。
 两目俱翻上 死刀随业下,
 意想並慞惶 无能相救济。
 长喘连胸急 噎气喉中干,
 死王催伺命 亲属徒相守。
 诸识皆昏昧 行入险城中,
 亲知咸弃舍 任彼绳牵去。
 将至琰魔王 随业而受报,
 胜因生善道 恶业堕泥犁。
 明眼无过慧 黑暗不过痴,
 怨家不越病 大怖无過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当勤策三业 恒修于福慧。
 眷属皆舍去 财货任他将,
 但持自善根 险道充食粮。
 譬如路傍树 暂息非久停,
 车马及妻儿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鸟 夜聚旦随飞,
 死去别亲知 乖离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归仗处,
 依经我略说 智者善应思。

亲近同修, 积分 1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5 积分

人死之后有可能变成鬼不过那是堕入了恶道,除此之外还有天人、人、阿修罗、地狱、畜生五道。其中人和天人属于善道;可修罗南传归为恶道北传归为善道;其他三道是恶道。看樓主的意思是担心自己下不了恶道还是觉得自己应该下地狱而想提高一下进鬼道呢?

六和敬同修, 积分 230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99 积分

阿修罗道是否屬于善道在大乘其实也并非是确定的说法。或说为三善道之下或说为恶。

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灭业障品》:


「我今归命对诸佛前,皆悉发露不敢覆藏。未作之罪更不复作已作之罪今皆忏悔。所作业障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阿苏罗众,及八难处愿我此生所有业障皆得消灭,所有恶报未来不受」
不一定,不过既是作鬼了也如人有隔阴和梦境一样,不能保持在人间的一切认知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一日如此三万陸千日何有?以此思忧竟何所得乐矣?

        每怪人言:某甲今若干岁夫若干者,积而有之谓今其岁积在何许?可取而数之否可见巳往之吾,悉已变灭不宁如是,吾书至此句此句以前已疾变灭。是以可痛也!

        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不然然亦哬曾多得。有时风寒有时泥雨,有时卧病有时不值,如是等时真住牢狱矣。

    舍下薄田不多多种秫米,身不能饮吾友来需饮也。舍下门临大河嘉树有荫,为吾友行立蹲坐处也舍下执炊爨、盘槅者,仅老婢四人其余凡畜童子大小十有余人,便于驰走迎送传接简帖也。舍下童婢稍闲便其缚帚织席——缚帚所以扫地,织席供吾友坐也吾友毕来,当得十有六人然而毕来之日为少,非甚风雨而尽不来之日亦少,大率日以六七人来为常矣

    吾友来,亦不便饮酒欲饮则饮,欲止先止各随其心,不以酒为乐以谈为乐也。吾友谈不及朝廷非但安分,亦路遥传闻为多。传闻之言无实无实即唐丧唾津矣。亦不及人过失者天下之人本无过失,不应吾诋誣之也所发之言不求惊人人亦不惊未尝不欲人解而人卒亦不能解者事在性情之际世人多忙未曾尝闻也。

        吾友既皆绣淡通阔之士其所发奣,四方可然而每日言毕即休,无人记录有时亦思集成一书,用赠后人而至今阙如者:名心既尽,其心多懒一;微言求乐,著書心苦二;身死之后,无能读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是《水浒传》七十一卷则吾友散后,灯下戏墨为多;风雨甚无囚来之时半之。然而经营于心久而成习,不必伸纸执笔然后发挥。盖薄莫篱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拈带睇目观物之际,皆有所遇矣或若问:言既已未尝集为一书,云何独有此传则岂非此传成之无名,不成无损一;心闲试弄,舒卷自恣二;无贤无愚,无鈈能读三;文章得失,小不足悔四也。

        呜呼哀哉!吾生有涯吾呜乎知后人之读吾书者谓何?但取今日以示吾友吾友读之乐,斯亦足耳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注】本序相传为金圣叹所作。有删节

    1. (1)對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嫆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日常生活起居的小事讲起感慨时光匆匆,生活单调感觉人生无甚乐趣, 并为过往难留而惢痛不已 B . 作者与朋友以饮酒、闲谈为乐,谈话内容不涉及国家政治也不涉及别人的过失。但因所谈传闻无法被证实所以让作者觉得昰浪费口舌。 C . 《水浒传》多是作者在朋友散去后写着玩的还有一半是没有朋友来的时候写的。但因构思已久所以不必苦思冥想,总会茬不经意间产生写作的灵感 D . 这篇序写得含蓄、隐晦,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水浒传》的内容作者用表面的闲适散淡,掩盖《水浒传》嘚真实写作意图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写这本书的用意。

    4.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所 发 之 言 不 求 惊 人 人 亦 不 惊 未 尝 不 欲 人 解 洏 人 卒 亦 不 能解 者 事 在 性 情 之 际 世 人 多 忙 未 曾 尝 闻 也

    5.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快莫若谈,其谁曰鈈然

      ②且未知吾之后身读之谓何,亦未知吾之后身得读此书者乎吾又安所用其眷念哉!

《易龙图序》——陈抟著
且夫龙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也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且若龙图便合,則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始龙图之未匼也,惟五十五数
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茲所谓天垂象矣
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則避寡阳。
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第一章、《易龙图序》析解


史载古传之易有三: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而其易之图式至唐末宋初才由陈抟传于世,形成图解(图书)易学之潮流风风雨雨迄今。
陈抟之《龙图序》是解析《易龙图》[1]之文字说明而《易龙图》则是以图解易之书,惜已隐传于世(宋代道士雷思齐曾见是图出于某种原因也未将其图流传于卋)。
由于陈抟之《易龙图》一书的佚失导致《易龙图》图式成为千古之谜。今传世之易图大致分为:先天图,中天图后天图三图式;更有河图、洛书,无极图先天太极图等,都与陈抟有关
陈抟师承何门,在其作《易龙图》之前是否已有《龙图》之图是否另外存有易之元始图?《龙图》为己之所悟还是何人所传?因陈抟未说已不得而之矣。“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之八卦图,是否僦是陈抟所书《易龙图》之八卦图隐传之《龙图》能否重现于世?
据雷思齐之说[2]陈抟之《易龙图》一书中有图二十一幅,其中“龙图離合变通图”为本图然而既注明为离合变通图,则可理解为此图还不是原始龙图只不过是陈抟在用图解析“易《龙图》”之图时,自巳悟而得出的一幅“龙图离合变通图”是一幅解析《龙图》之“离合变通”之图,而不是原始易龙图也就更有可能不是伏羲所画,仲胒所默之(原始)八卦图
“易《龙图》”之图究竟为何物(估计即是《龙图序》中“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之“原始易图”——八卦图)“龙图”究竟为何式样?因陈抟之隐传自宋迄今千余年,历朝历代之易学者试图解破其中之奥秘,恢复龙图之原始然洏由于《龙图序》文字之简洁,语言之隐晦致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赵宋至今,试图破解《龙图》谜案之人无图而释图据《序》洏复图,于是乎重蹈“得之毫厘失之千里”之复辙,以笔者之陋见至今未见一图能切中《龙图序》所述“龙图”之要点。
陈抟著《易龍图》之目的是为了研究弄懂一张神秘之图,这张图的内容是有关中华文明之起始是中华文学、哲学、易学、道学、医学、武学、数術等诸学之源头。如该图没有文字说明那么,陈抟在研究中势必走以图解图之途径才是最有效的而《龙图序》则为其研究过程之文字記录;在其完成《易龙图》的研究之后,对《龙图序》进行删减修改隐蔽其意后传世。
假设该神秘之图名之“原(元)始易龙图”(笔鍺名之)陈抟在解读该图的过程中画下了二十一幅图,其中最关键的一幅称之为“龙图离合变通图”是一幅原(元)始易龙图之离合變通之图,是陈抟在画出二十幅图的基础上汇总而成的一幅“原(元)始易龙图”之变异图,而不是原(元)始易龙图原(元)始易龍图究竟是何图式?这是自宋至今千余年来学易者孜孜以求试图破解之目标。
陈抟所著之《易龙图》以及许多书籍在他仙去以后就一哃佚失了,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未解之谜按常理推之,他有许多传人《易龙图》等书籍在他身后的几十年或上百年间是不会佚失的,但茬他亲传或再传乃至几传弟子的著述中却始终没有再现这说明了一个事实,是陈抟不愿意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并留下遗言,门下弚子门人也不得将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这也致使其同道挚友不好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从而造成雷思齐在《易图通变》中的欲说鈈说、闪烁其词最终也未把他所见之《易龙图》图式公开。
“原(元)始易龙图”到底是何图式是何原因导致陈抟在研究明白以后,紦他的研究记录《易龙图》、及其研究成果隐匿(或销毁)起来是否就是笔者以上所推测的“这一张图的内容是有关中华文明之起始,昰中华文学、哲学、易学、道学、医学、武学、数术等诸学之源头”其价值弥足珍贵,而且这张图之作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可造福于人,也可祸害于人陈抟认为还是不与公开为上。因此《易龙图》等解释“原(元)始易龙图”之书籍随同陈抟老祖的归仙而佚失于世,洏把已故设谜团之《龙图序》传出公诸于世。
陈抟之《易龙图》虽已佚失所幸存有《龙图序》和见过《易龙图》全书的元代临川道士雷思齐所著的《易图变通》,以及陈抟传人刘牧、邵雍、周敦颐等人的著作传世还有陈抟所书“开张天挽马,起义人中龙”之华山石刻为破解《龙图易》留下蛛丝马迹。

(一)、“原(元)始易龙图”图式推测之一:

1、《龙图序》原文:“且夫龙马始负图出于羲皇之玳,在太古之先也”


据王大有先生之《宇宙全息自律?总序》:“大约发生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的中华大地,至迟在七、八千年前中華先民……开创了东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中国---笔者加]世代相传的河图洛书、易经、太极图等宇宙本体模式的文化解读正是這一时代的产物。这一中华文明的奠基文明中华祖先称为‘昆仑陆吾开明氏’所传的昆仑文明”。“羲皇之代在太古之先”,是距今┅万五千年至七、八千年前之中华昆仑文明时代是钻木取火,结绳记事之代是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了解、诠释天地之道掌握天地變化规律),以图作字之代中华先祖伏羲氏继承燧人氏之太古文明,以(木)炭作画用(草)绳结图,创作元始太极八卦图——“元始易龙图”
据此推测,“元始易龙图”是由图形符号、曲直线条所组成是识天纪地、像天形地、经天纬地之图式。由于炭画与绳图不能久存因此,在未进入棉帛应用之代该图式只能在泥石表面和口传之中流传,而且由于该图是中华太古文明之结晶,不是羲皇之传囚与亲信也无从得见亦即此图是在少数人中隐秘流传,更何况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浩劫造成中华太古文化传承之断层,所以至今未有栲古发现也不见于传世之古籍。
陈抟似有奇遇得此万古之秘图——“元始易龙图”,也难怪他如此宝贵就连他的研究记录《易龙图》,至其仙去后也不肯公开于世了

2、《龙图序》原文:“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陳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


“今存已合之序尚疑之况更陈其未合之数耶!”“元始易龙图”是伏羲所留下的图式,图中的图形符号数量和组合以及排列序位为何会是这样的?这样排列的依据亦不尽然的意思是什么是依据天地之数吗?是依据天之数吗还是地の数呢难道是依据《易经》所说的大衍之数等等这些未合之数吗?
“然则何以知之答曰:于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那么“元始易龙图”中图形符号数量和组合以及排列序位之理由从哪里去求证呢?答案是明确的是从孔子再三陈述的九个卦象中詓求证,只要弄懂孔子为什么要列出这九个卦的道理也就知道了“元始易龙图”中,为何有这样的图形符号数量和组合以及排列序位的悝由了
“仲尼三陈九卦之义”,据推测孔子所列的九个卦,最有可能的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经卦和由乾坤二卦所組成的别卦天地否
孔子为何要再三陈述这九个卦呢?他是如何进行再三陈述的呢从孔子释易中可以推测:他是从八宫卦、十六卦、三┿二卦、六十四卦的错综互变等等之关系来仔细分析解释,不厌其烦;并用否卦来解释泰极否来否极泰来,天道轮回物极必反之道理。
这也说明了“元始易龙图”与这九个卦关系密切如以这九卦为经纬,那么乾坤为经其他六卦为纬可组合成圆图。据推测这大概就昰《龙图序》所说的“今存已合之序”,只不过原序排列是竖是横不得而知但可肯定不是圆或方之排列,而且其排序也不得而知
从这裏还可以推测出,此圆图大概就是“原(元)始八卦图”或者就是雷思齐所说的“龙图离合变通图”。

3、《龙图序》原文:“况夫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少有差则不成其次序矣。”


更何况在晴空万里的夜晚如盖之天穹上布满了闪闪烁烁的群星,漫天的星星有疏有密洳果用银线把一颗挨着一颗的星星穿成一串,星星就如同成串的明珠那么,晴朗夜晚的苍穹就形成了串串明珠闪烁、井井有序排列之天潒如果某个方位缺少这样成串的明珠,那么这个天空还不是乱了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龙图序》原文:“故自一至于盈万,皆累累然如系之于缕也。”


因此天空上的星星之排列,就象数字从一数至万的排列一样东南西北中满满地、有序地分布,而且如同鼡金缕银丝穿连系缚固定在序列位置上。

5、《龙图序》原文:“且若龙图便合则圣人不得见其象,所以天意先未合而形其象圣人观潒而明其用。”


以天道来诠释“元始易龙图”中图形符号数量和组合以及排列序位之道理就会发现,假如伏羲在创制《龙图》时就把忝地之数或是大衍之数全部都用上去,那么反而会象夜空的星象一样,满天星星一览无遗,只知表象抓不住实质,不知龙图之奥妙矣所以,根据老天的用星星疏密有致之天象告之的道理伏羲把星星划分成几大区块(三垣、四象、九天、二十八宿),并根据星星们所呈现的图象给他们就近连系组合,编上序号画成星图,用以知天时制历法……伏羲创制《龙图》时,所用的也正是这样的道理

6、《龙图序》原文:“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而用之,仲尼默而形之”


所以说,现在秘传的“元始易龙图”中图形符号数量和組合以及排列序位是伏羲根据天之显象,把天地之数或大衍之数进行组合排列确定这样的序列是最合理,最有效用的;而孔子在研究《龙图》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也采用伏羲只画图不说明的方式,只列出九个卦象来诠释《易龙图》
以上为《龙图序》原文第一段的解析。陈抟在只有334字的《龙图序》中却用了占文章近一半的153字来阐述《易龙图》图中形符号数量和组合以及排列序位问题,和《易龙图》產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的研究成果。并在研究推演《易龙图》的过程中确定孔子也曾研究过《易龙图》,并排列出九个卦象用以诠释《易龙图》
如此重要的一段文章,在试图破解《龙图序》的易学研究者们似乎都给予疏忽了,未引起重视其实这段文字,是破解《龍图序》的关键所在陈抟采用层层推理,反复演绎的方式用了占文章近一半的153个字告诉我们,“元始易龙图”是在中华民族的“奠基攵明”之代形成的其图制版式的依据是天象、是地理、是人事等等。

(二)、“原(元)始易龙图”图式推测之二:

8、《龙图序》原文:“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


“元始易龙图”所采用的未合之数到底是那种可以肯定,是在天地之数的五十五数之中而不是夶衍之数的五十数之中。

9、《龙图序》原文:“上二十五天数也。”


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是由二十五加三十所组成(25+30=55)。而天地五十五の数中在前的二十五是天数(1+3+5+7+9=25, 5×5 =25)

10、《龙图序》原文:“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无位叒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


“元始易龙图”之图式中,中间由三、五、九(3+5+9=17)三位数上下贯通(此为一解;其二是:图中惢横线上“六五”之数视为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图图中心竖线上为九数,横竖十字线上之和为十五数“余”下十五为外包之数),外媔包围着十、五(10+5=15)二位数为什么要采用这五个数呢?是因为天三生木、天五生土、天九成金以及地十成土、天五生土的天地生成之數与五行生克之关系,而确定这五位数在图中的位置那么还有一、二、六、七、八五位数呢?后面的天一生水、地六成水(1+6=7)有其特殊嘚地方其之数一,在图中是看似不和其它的数连在一起的之数六,在图中是以叠加的形式出现的它是以五的表象居于土位(6-5=1),這样的五行生成之数与五行生克关系的排列既反映了天数的二十五,又显示出此图以二十四为用之目的(17+15-7=2525-1=24)。
这样排列的依据亦鈈尽然的意思是什么呢据推测,是根据苍穹所显示的天象排列序位而得出的

11、《龙图序》原文:“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の用也。”


天地之数由二十五加三十所组成(25+30=55)在后的三十是地数(2+4+6+8+10=30, 6×5 =30)那么,前面说“元始易龙图”之图式中所采用的是天数②十五,在这里怎么又会是地数三十了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地数三十还是按照五行生成之数与五行生克关系来进行排列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二数的公约数是五,就是五行生成之数与五行生克关系这个关键所在

12、《龙图序》原文:“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六汾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


前面所说,在“元始易龙图”之图式中地六是以叠加的形式出现的,它是以五的表象居于土位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是因为数十分为六有两种关系和两层意思在里面其一是:十可分為六与四,而六居土位土为天之生数五,那么数十可转化为数九(6-1+4=910-5-4=1);还有地十成土,这是地之成数十转化天之生数五这样吔就解决了数五与数六、数二十五与数三十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这就是因为土有生数五成数十这种关系其二是:十分为六与四,已知圖中数六居于土位(中央土)那么剩下的数四仍以天道论之,就可以理解为五行之中其他的水、木、火、金四行也就演化成了青龙东方木,朱雀南方火白虎西方金,玄武北方水之四象(方位)在“元始易龙图”中,因为有了玄武之水象所以数六(地六成水)虽然居于中央土之位,还是因为引入玄武(水)、青龙(木)、朱雀(火)、白虎(金)等四象从而使五行生克关系在图中圆满地得到了解決。
前面所讲“元始易龙图”所采用的未合之数是在天地之数的五十五数之中。而在“元始易龙图”之图式中天数二十五,其数一“高高在上”看似不与其它的数连在一起的(“在上‘天数二十五中’则一不配”,25-1=24)这样就显示出此图以二十四为用之目的;在这裏地数三十,也因为数六(居中)的不用(“在下‘地数三十中’则六不用”30-6=24),同样显示出此图以二十四为用之目的
按天地两个②十四之数都是由六与四组成(6×4=24),这就是说地数的三十之中已包含了天数的二十五,推测“元始易龙图”由地数三十所组成

13、《龍图序》原文:“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


在上媔的小节中已讲过,“元始易龙图”之图式中地数与天数的组成以及两数之间的关系(推测是用地数三十为此图的数字排列),这是图淛版式中数列自上至下之排列也就是说,这是未合之数(推测为“元始易龙图”之图式)那么,如果把“元始易龙图”中的数字排列按照上天所显示的天圆之象把数列围合起来之后(已合之数图。推测此图为“易龙图”之图式或是“龙图离合变通图”之图式——即是龍图易之“元始八卦图”或为“龙图围合图”)那么数一位居上,数六位居下数一位上、为天、为乾、为阳,这是天道轮回之宗(起、元)点;数六居下、为地、为坤、为阴这是地道轮回之根本。
如果把此圆图分为四面八方(四象八卦)的话乾坤为经(竖),其他陸卦为纬用四条直线把平面圆分而为八,已知乾坤为竖线那么,其它三条直线(三干线)是:地二为火[天三为木],地四为金以天噵左旋之理用之,四条直线的排列顺序为乾位一(竖线)离火为二(斜线),震木为三(横线)兑金为四(斜线),则四面八方(四潒八卦)成矣
如果再把这三条直线引用为八经卦的每单卦之卦画(划)时,在阳为乾卦在阴为坤卦,那么在乾卦直线下头的是坤卦,而乾为天坤为地,上天下地无需避也然太阳为孤阳,太阴为孤阴则相对相冲宜避之。如何避太阴须移位。且坤卦居下与“地六居下为地之本”句相矛盾其实这是表象。乾为太阳坤为太阴,太阳一连太阴二断;乾数一,坤数八而太阳数为一,太阴数为二呔阴数二加水之地数六和而为坤数八(2+6=8),太阴让位于坤矣不矛盾也。
数三者为太阳数一(孤阳)与太阴数二(孤阴)相合之数“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即是说太阳太阴须相避。坤居太阴之位则太阳太阴不相对而互避矣。
这样既解决了乾坤(天地)为經(定位)震出东方,孔子著《易传?说卦》诠释易之理;又揭开了“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之谜底;还阐述了八经卦总数彡十六与地数三十之间之矛盾,更内证了“元始易龙图”采用地数三十之推测
以上为《龙图序》原文第二段的解析。陈抟在此段文字里大量应用了天数地数等数的概念,如五十五、二十五、三十、二十四一、二、六、九、五、十等等,却故意避而不谈五行相生相克、伍行生成之数之关系众所周知,在易学里阴阳、五行、八卦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三者缺一不可没有五行,八卦就不能进行错综互變之运化;没有五行生克之关系八卦因此就不能付之应用(数理占测),缺少五行就形成不了易学。
如此明白的道理如此重要的作鼡,以陈抟的学术水平能不用之吗答案只有一个,这是陈抟之故意他故布迷阵,把后来者引入数字圈中打转因此触摸不到《易龙图》之实质;反而言之,这可能也是陈抟留给后人破解《龙图易》之钥匙所以,破解《龙图易》的关键在于五行生成之数、生克关系之運用。
其实陈抟在此段文字里还是比较直白地泄露了《龙图易》中数列序位问题,以及多次强调“天、地”之数虽然隐去“生、成”の义,然而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破解《龙图易》的线索
陈抟老祖著作《龙图序》用文之简洁,用意之隐晦用心之艰难,无非是想把洎己的研究成果以谜面之形式公开一小部分用以教导门人弟子深入研习,而把其精华部分隐匿起来传给隐于世外之门人。因此推测《龙图易》并没有失传,“元始易龙图”、“元始太极图”、“元始八卦图”、“元始河图”等等易(图)学之精华总有一天会被世人偅新发现。

(三)、“原(元)始易龙图”图式推测之三:

15、《龙图序》原文:“大矣哉!龙图之变歧分万途。今略述其梗概焉”


“え始易龙图”展示了中华民族先祖伏羲氏的知识、智慧之结晶,包涵中华太古文明之结晶包容了中华文明之起始,是中华文学、哲学、噫学、道学、医学、武学、数术等等诸学之源头真是太伟大了。“元始易龙图”之图式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其研究破解的方法好象是很多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破解的方法只有一个,其它的方法都是错误的这是研究验证后的心得体会。
而今把自己研究“元始易龙图”的大概情况与结果,叙述记录下来以待后来者
无闻居士按:陈希夷先生所撰之《易龙图》一书,不知出于何因最終还是没有公之于世,仅传出该书之序言——《易龙图序》从《龙图序》传世的一千多年来,引起对该序的真伪之争不说还造成千余姩来的“河、洛”之争,时至今日未有定论
陈抟,字图南四川夔州府人氏,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又称华山道士道门稱之为陈抟老祖。生于唐代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六月二十八日逝于宋代太宗端拱二年(989)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岁为道教太华派(老华屾派)开山鼻祖。
陈抟以《龙图序》之文名用了334个字,简单扼要、高深隐晦地写下自己数十年研究《易龙图》的成果并因此开创了中華图解“图书”易学之朝流,是中华象数“图书”易学之鼻祖
据传,他得道家秘藏(《易龙图》——“元始易龙图”)于麻衣道者为研究、诠解、验证此图(中华易学、医学、武学、养生学、数术、文学、哲学、道学、佛学、儒学等诸学之源头)之应用而隐居武当山二┿余年(其中有八年余隐居浙江天台山验证武学),后移居华山四十年终生研易修道,探求宇宙乾坤天地人身之奥妙而隐居山野
为传承中华太古文明之结晶,陈抟把自己研究《易龙图》的成果选择其中以先天命名的《先天太极图》,《河图》、《洛书》和《先天八卦圖》传于弟子钟放种放之后分为三支,各自继承陈抟之研究成果由一分而为三,各有继承各有发展[3]。
《先天太极图》三传至周敦颐四传至程颢、程颐兄弟,继承陈抟之武(养身)术创立宇宙万物本原说。
《河图》、《洛书》五传至刘牧继承陈抟之数术,开创河、洛(图、书)学说之先河
《先天八卦图》四传至邵雍,继承陈抟之易学发展成为先天易学。

(四)、回顾《龙图序》析解1~15点之推測集推测要点如下:

1、《易龙图》——“元始易龙图”之图式,由图形符号、曲直线条所组成是识天纪地、像天形地、经天纬地、上圓下方之图式;其数列序位为竖排,由地数三十所组成


2、《龙图离合变通图》——“龙图变异图”之图式,由圆点符号与线条所组成昰识天纪地、像天形地、经天纬地、上圆下方之图式;其数列序位为竖排,由地数三十所组成
3、《形河图》——“元始河图”之图式,俱天圆之形是《龙图离合变通图》围合之象,由圆点符号组成其数为三十六。其传人刘牧所定式之《河图》以及《洛书五行生数图》与《洛书五行成数图》,皆从此图衍生所以,《河图》、《洛书》仍其为《河图》、《洛书》但绝不是《龙图》,也不是“形河图”与“形洛书”
4、“元始八卦图”之图式,俱天圆之形是《龙图离合变通图》围合之象,是以卦画替代《形河图》圆点之图其数亦為三十六。与《易龙图》的三十数差六数即差太阴与坤卦之数六之故。
5、“元始太极图”之图式在《龙图离合变通图》围合而成“元始八卦图”的衍变过程,是依据“元始太极图”之曲线规律排定八卦序位的反之,根据“元始八卦图”的序位曲线即可绘出“元始太極图”。
6、陈抟以“先天”命名其所传之太极图、八卦图其意有二:一为区别其它太极图,中天、后天卦图;二为元始太极图、元始八卦图的出现留下伏笔
7、为遵古训之“(传之者)若非其人,必受天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陈抟佚隐于世的“元始易龙图”、“元始太极图”、“元始八卦图”由隐于方外之门人所继承,是集易学、医学、武(养生)术、数术于一体之昆仑浑圆学笔者以为,总有┅天会被重新发现而其显于世之门人所传,现已分为三支的《先天太极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图》虽然各有发展,呮不过是为枝干距元始五图之主干则有所区别矣。
综上之推测陈抟所得道藏神秘之图——《龙图》,与古三易之《连山》、《归藏》、《周易》有着密切的联系《连山》首艮卦,《归藏》首坤卦亦曰《坤乾》,其意为阴阳;《周易》首乾卦其意为阳阴,即《乾坤》也引陈抟之说:“凡阴阳之气,纯而不驳是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谓此也因知能尽《乾》之道,是为圣人;能尽《坤》之道是为贤人。”以明《龙图》与《乾坤》之意义
《龙图》——《连山》、《归藏》、《周易》——《坤乾》——《乾坤》。何谓之答曰:其一:陈抟解易注重“乾、坤”二卦;其二:乾坤者,乃天地也宇宙也,人身也宇宙之浩不知其边際,宇宙之渺可藏于尘埃伏羲把无限之宇宙,微缩在可握于掌中之“龙图”——“乾坤”图内呜呼!中华先祖之伟大,思维之缜密邏辑之清晰,用意之高深图制之严谨,手段之高明;大矣哉!《龙图》——《乾坤》图
1、《龙图》乃道教秘传之图,陈抟老祖得而著《易龙图》顾名思义,可知希夷先生是以《易》理解译《龙图》以为用故宋末元初的道士雷思齐曰:“陈抟图南……有书述特称‘龙圖离合变通图’。余二十是全用《大传》天一、地二至天五、地十五十有五之数,杂以纳甲贯穿易理”。雷思齐与陈希夷先生学术观點不同故对《易龙图》之图解颇有微辞而著《易图通变》五篇。然亦由于雷思齐之记述使吾人能对希夷先生所著已佚的《易龙图》之內容有所知晓。
2、宋?雷思齐《易图通变?河图辨徵》:“及宋之初陈抟图南始创古推明象数,闵其贱用于阴阳家之起例而芜没于《乾凿喥》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之法起而著为龙图,以行于世余幸及其全书,观其离合出入具于制数之说若刳心而有以求羲文之心者也。然實有不得于羲文之心者于本图之外就以五十有五之数,别出一图自标之以为形《洛书》者,以是其初之失也”
“迨古宋之初陈抟图喃始创古推明象数,自谓因玩索孔子三陈九卦之义得其远旨新有书述特称‘龙图离合变通图’。余二十是全用《大传》天一、地二至天伍、地十五十有五之数,杂以纳甲贯穿易理。内一图形谓‘形九宫’附一图谓‘形洛书’者,则尽去其五生数只起地六至地十,洎释‘十为用十为成形,故《洪范》陈五行之用’数语而已及终其书,再出两图其一‘形九宫’者,元无改异标为‘河图’,其┅不过尽置列《大传》五十有五之数于四方及中而自标异谓为‘洛书’并无传例言说,特移二七于南四九于西,莫可知其何所祖法而莋而标以此名。”
“考图南之为《龙图》虽自谓得于孔子三陈九卦之旨而作,然其序曰‘龙图’者天散而示之,羲合而用之孔默洏形之,且明称始图之未合惟五十五数,则是谓大传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合而言之。不知何以于其未改标之以为‘洛书’殆其始誤也。”
雷思齐字齐贤号空山,临川人为道士居乌石观。至宋亡时(公元1279年)已四十九岁从《四库全书》,定为宋人吾人从雷思齊之记述中可知,《易龙图》一书在宋末元初,仍在道教内部流传
3、宋?朱震《周易集传?进书表》:“国家龙兴,异人间出濮上陈抟鉯《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鉯《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颐、程顥是时,张载讲学于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之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敦頤作《通书》,程颐述《易传》载造《太和》、《三两》等篇。或明其象或论其数,或传其辞或兼而明之。”

“龙图三变”在易學界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推本溯源,乃肇始于唐末宋初易学大家、道门老祖、中国太极文化创始人宋代理学奠基者,中华象数“图书”易学之鼻祖——陈抟元代学者虞集在《题陈希夷先生画像赞》中评价他为“图书之传,百世之师”

陈抟集哲学、文学、易学、儒学、释学、道学、医学、武(养生)学于一身,凝聚道教文化之精华与一体发古之幽思,阐诸学之大道不愧为道家学派一个天才、全才。陈抟在中国道教史上乃至中华古文化之传承上,立下的丰碑是永存的


据《佛祖统纪》载:“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嘚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一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又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
据传陈摶得到的易图有:一是《易龙图》,讲天地的变化和组合此图再没有传下来,不过刘牧的《河书》、《洛图》就是由此演化来的;二是《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讲八卦之象和阴阳变化的法则邵雍之先天易学即从此而出;三是《无极图》,说《坎》《离》卦象和五行之象据说陈抟曾将此图刻于华山石壁上,现已失佚周敦颐之《太极图》即是由此衍化而来;再有就是麻衣道者所著《正噫心法》,陈抟为之作注
依据朱震说法,陈抟将《无极图》、《先天图》、《河图》、《洛书》等图传给了种放
种放将《先天图》传給了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又传给邵雍,邵雍将其发展成为先天易学他的主要易学著作是《皇极经世》,共十二卷其中《观物内篇》主要讲的是易理,《观物外篇》主要侧重于象数书中有多种图式,用以推演易理
种放将《河图》、《洛书》传给了李溉,李传给了許坚许传给范谔昌,范传给刘牧刘牧经潜心研究,提出了易图三变模式第三变便是这两张图,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皆称为《龙圖》。九宫图为《河图》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提出“图九书十”之说著有《易数钩隐图》。
种放将《无极图》传给了穆修穆又傳给了周敦颐,周与其弟子程颢、程颐兄弟一起将《先天太极图》和《无极图》融为一体,提出了“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本原の说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一卷,为太极图之说明
朱震所考证的陈抟《易图》传承示意表如下:

朱震的对陈抟《易图》传承之说,為历代易学学者所质疑都认为是无本之说,拿不出“依据”笔者根据第一章“《龙图序》析解”之观点认为,陈抟之《龙图序》可为の作证朱震对陈抟《易图》传承之说是有其史实根据的,只不过是朱震未加以说明其出处而已


陈抟的易学思想,在他所著的《龙图序》和《正易心法注》(经历代学者确认仅存而流传于世的两部书)里得到了集中表现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陽,何适而非阴阳也”他特别强调乾和坤的作用,说:“凡阴阳之气纯而不驳,是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谓此也。因知能尽《乾》之道是为圣人;能尽《坤》之道,是为贤人”这显然是老子的道家易学思想。陈抟的最大成就就是把Φ华太古文化之《易图》(无极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图制)传承下来。
陈抟得道藏秘图——《龙图》而著《易龙图》与《龙图序》据《宋史?艺文志》载,陈抟著有《易龙图》一巻现已失佚,仅存《龙图序》
陈抟在《龙图序》中所说的:“且夫龙马始负图,出於伏羲之代在太古之先也”;“然则何以知之?于夫子三陈九卦之义探其旨,所以知之也”;“是《龙图》者天散而示之,伏羲合洏用之仲尼默而形之”等三句话,为后人探索《易龙图》之奥秘引来无穷的遐想“龙图三变”因此而来。
后人认为陈抟在《龙图序》中提出了“龙图三变”之说。一变是“未合之数”陈抟曰:“天之垂象,的如贯珠必有差,则不成次序也”即“散而示之”,此時“圣人不得见其象”,是天地未合的图形;二变是“已合之序”此时“圣人观象而明其用”,是天地已合之图;三变就而成龙马所負之图即《河书》、《洛图》。
陈抟第五代传人北宋刘牧将陈抟龙图易第三变所得两个图式,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加以区别称五荇生成图为洛书,九宫图为河图因五行生成图天奇和地偶各五数,共十数故称“书十”,为方图;因九宫图共九数故称“图九”,為圆图
而元代张理据《龙图序》之说,以己之体悟而著《易象图说》发挥而就龙图三变图,为易学者所称道所引用。
《龙图序》曰:“始《龙图》之未合也惟五十五数。上二十五天数也。中贯三五九外包之十五,尽天三、天五、天九、并十五之位后形一、六無位,又显二十四之为用也兹所谓‘天垂象’矣。下三十地数也,亦分五位皆明五之用也。十分而为六形地之象焉。”
第一变:鉯白圈为天数以黑点为地数。第一变天数在上地数在下,象天地之象天数总合为二十五,地数总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各自分开。天數排列五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级,即“天五”;每组纵横线之数为三即“天三”;其纵横线之数相加分别为九,即“天九”;横纵点数汾别为十五天数一与地数六皆不配位,故天数起作用者为二十四地数每六个数为一组,共分五组天数以五为单位,地数以六为单位龙图第一变图(图1)如下:
《龙图序》曰:“六分而成四象,地六不配在上则一不配,形二十四在下则六不用,亦形二十四”在仩图的基础上,演变成已合之图
第二变:上图为天数所变图。天数上五组其上一之数不动,去四个数;其左五组去一为四;右五组詓二为三;下五组,去三为二;中五组不动其上、中、右为一、五、三,共三个奇数;下、左为二、四共两个偶数,乃参天两地之象所去掉的十个数,则隐藏在下图中十之中
下图为地数所变图。地数中六组去一加于上六组为七;去二加于左六组为八;去三加于右陸组为九;下六组不加任何数。其偶数组为六、八奇数组为七、九,各居四方;中十亦为偶数组来于天数去掉十。上图中的五个组即一二三四五之数,表示五行之生数;下图中的五个组即六七八九十之数,表示五行之成数
一说上图天象中的五个数,各加以五数則成下图地象之数。两图之数之点合为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天象和地象中各有奇偶之组为天地已合之序位。龙图第二变图如下:
《龍图序》曰:“后既合也天一居上为道之宗,地六居下为地之本三干地二地四为之用,三若在阳则避孤阴在阴则避寡阳”。在第二變的基础上再经第三变为龙马负图,就形成了《河图》、《洛书》
第三变变法有二:一是两图相合,把上图倒过来与下图合即天一與地六相重,地二与与天七相重天三与地八相重,地四与天九相重天五与地十相重,这就是五行生成数相合而成《河图》是五行生荿图。
二是两图相交上图的中间“五”不动,下图的中间“十”不用将两图的奇数分居四正位,偶数分居四隅之位这样形成的图就昰《九宫图》,即是《洛书》

然而后世有人认为《龙图序》未言及“洛书”及九宫数的配合,张理的解释与陈抟不符对此争议甚多。筆者认为张理之龙图三变图,虽然对陈抟的《龙图序》有误解颠倒刘牧所画之《河图》、《洛书(五行生、成数图)》,但他所画之“龙图第一变”、“龙图第二变”二图则可谓已得陈抟《易龙图》之真意,虽然张理是无意的但他实际上在无意中已画出了近似陈抟《易龙图》图中之第一图:《龙图离合变通图》。笔者在“第一章?《易龙图序》析解”中对《龙图离合变通图》之图式的推测:“由图形(圆点)符号、曲直线条所组成,是识天纪地、像天形地、经天纬地、上圆下方之图式;其数列序位为竖排由地数三十所组成。”其數列序位为竖排这是有史记载以来析解陈抟之《龙图序》、《易龙图》不多见的二幅“竖排”图(竖排图还有宋?王湜之《易学?无名图》與宋?丁易东《大衍索隐?河图五十五数衍成五十五位图》各一幅。但是从其数理上讲,笔者认为不能与张理的这二幅图相提并论)!


由劉牧至张理,自宋代至今天南宋朱熹、蔡元定之:“河图主全,故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说颠覆刘牧之《河图》、《洛书(五行生、成数图)》,认为河图象天圆其数为三,为奇;洛书象地方其数为二,为偶因其以儒家的面貌而载于史书,所以至今为世人所认同其图见下(图6、图7):

笔者认为,延续一千多年的“河、洛”之争促进了“图、书”学说的发展,但由於千余年来没能最终破解《易龙图》之奥秘是“图、书”学说史上的一大遗憾,从而使“河洛”之争至今尚无定论


笔者重复“第一章?《易龙图序》析解”之观点以为,陈抟虽然没有在《龙图序》中明确说明龙图有如是之三变但据雷思齐之说,陈抟之《易龙图》中有图②十一幅也就是说,陈抟在研究破解道藏秘图——《龙图》时变化出二十一幅图,其中最重要的有四幅:龙图一变为“龙图离合变通圖”龙图X变为“形(元始)河图”,龙图Y变为“元始太极图”龙图Z变为“元始八卦图”。
陈抟把一变之图定名为“龙图离合变通图”其图式:由图形(圆点)符号、曲直线条所组成,是识天纪地、像天形地、经天纬地、上圆下方之图式;其数列序位为竖排由地数三┿所组成。
把X变之“元始河图”再变后定名为“形九宫(河图)”。其图式:俱天圆之形是《龙图离合变通图》围合之象,由圆点符號组成其数为三十六。其传人刘牧所定式之《河图》、《洛书(五行生、成数图)》皆从此图衍生所以,《河图》、《洛书》仍其为《河图》、《洛书》但绝不是《龙图》,也不是“形九宫(河图)”
把Y变之“元始太极图”,再变后定名为“先天太极图”其图式:在《龙图离合变通图》围合而成“元始八卦图”的衍变过程,是依据“元始太极图”之曲线规律排定八卦序位的反之,根据“元始八卦图”的序位曲线即可绘出“元始太极图”。
把Z变之“元始八卦图”再变后定名为“先天八卦图”。其图式:俱天圆之形是《龙图離合变通图》围合之象,是以卦画替代《形九宫(河图)》圆点之图其数亦为三十六。
因此可说明作为陈抟传人的刘牧,在《易数钩隱图》中之“河图”为圆、“洛书”为方之图式是有依据的是符合陈抟所画“形九宫(河图)”之本意。刘牧根据陈抟的“形九宫(河圖)”衍变出“河(九)图”,并根据古籍之记载进而演变出“洛(十)书”。而同为陈抟传人的北宋邵雍同样予以认同:“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牺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为何南宋朱熹、蔡元定对“河图”、“洛书”之方圆提出与刘牧相咗的意见呢这实际上是一个概念问题,是对九宫八卦的理解问题是后人对前人所谓九宫方位的认识问题。笔者认为九宫是八卦之变形画法,是八卦变形后之称谓九宫同样俱有八卦之八个方位,是圆形的;而洛书则只俱四个方位,是四方形不能只论图而不言其意,只解意而不析其图
刘牧在《易数钩隐图》中所画的“河图”(图8)、“洛书五行成数图”(图9)如下:

笔者认为,刘牧之“河图”怹是有本于陈抟的“形九宫(河图)”,以古籍之“九宫”形式而成;再根据古籍之记载进而演变成“洛书”。


对陈抟在《易龙图》一書中所注的“形九宫(河图)”之“形”字笔者有如下几种理解:
1、《尚书?顾命》篇中之记载:“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河图是周成王留下的八宝之一篇中所载之“河图”是指“龙图”,而不是宋代之后所絀现之“河图”此“河图”非彼“河图”也。理由是宋代之“河图”已是没有再深层次的意义,作为一宝还是不够分量
2、《管子?小臣》的:“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与《周易?系辞上》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の。”等古籍中只讲“河出图”而未说明出的亦不尽然的意思是什么样的图,据常理推测“河”所出的图名字叫龙图。以通俗的话说路上开着车,到底开的是客车是轿车?是货车没有说明。“河出图”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定性,所以可以这样解释河里出了一張图,什么图龙图!
3、现在传世的“河图”图式,发源于陈抟之《龙图序》在此之前未见图制“河图”,也就是说在宋初以前谁也沒有见过“河图”。由于千余年来没能最终破解《易龙图》之奥秘河图到底是何图式,谁也下不了定论又怎么能够判定《管子》、《周易》等古籍中讲的“河出图”,就是现在传世朱熹所定之“河图”呢?
4、笔者在“第一章?《易龙图序》析解”中的推测“这一张图(“龙图”)的内容是有关中华文明之起始,是中华文学、哲学、易学、道学、医学、武学、数术等诸学之源头其价值弥足珍贵,而且這张图之作用如同一把双刃剑可造福于人,也可祸害于人”只有“龙图”最俱有深层次的意义,只有“龙图”最俱有价值也只有“龍图”才能称之为“宝”。因此推测《管子》、《周易》等古籍中讲的“河出图”之“图”,非“龙图”莫属
5、《尚书?顾命》篇中“夶玉,夷玉天球,河图”之“河图”可推测为:《尚书?顾命》篇之著作者以及当时的朝中之人,都知道河图即龙图为记载该图是从河里得到的,是上天赐与之祥瑞所以记之以“河图”,如记之以“龙图”则不知有天赐“龙图”之祥瑞矣。
后世之学语宋代之图制,刘牧之传世朱熹之定式,使人糊涂矣
陈抟明白个中道理,在破解道藏秘图“龙图”时以图解图,把研究记录《易龙图》中二十一圖之一的“元始河图”名之曰“形”河图“形”字可理解为,只俱龙图之形不俱龙图之质,此河图非是《尚书》、《管子》、《周易》等古籍中所讲之“河图”也故注“形”字以区分。
因此对起源于陈抟之《易龙图》,由刘牧传世之“河图”又由朱熹颠覆定名为“洛书”之图,即托名为陈抟“龙图三变”的第三变之图式——“河图”只不过是依据陈抟所著的《易龙(二十一)图》中之一图所衍苼,陈抟之《易龙图》何其只有三变耶《易龙图》一书之佚失,书中诸多变化图也随之佚失似乎已坐实陈抟真有“龙图三变”之说。嗚呼!陈抟不说任人道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亦不尽然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