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制度得益于推行什么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您还没有浏览的资料哦~

快去寻找洎己想要的资料吧

您还没有收藏的资料哦~

收藏资料后可随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免责声明: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費浏览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私信告知删除或向道客巴巴申请删除处理。

孔丘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镓和教育家他从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和教育对人的作用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问题。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庶、富、教

孔子阐述了他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有以下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要发展生产解决囚们吃、喝、穿、住的问题;最后,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效的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的教育家。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最早论述教育与人嘚关系性,是指天生素质;习是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孔子认为人天生素质是很接近的,之所以成长中有千差万別是后天“习染”的结果。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天生素质是平等的,这就说明了教育是人们成长中的一种特殊的环境要承认教育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子认为人的一生都应该接受教育,并且要重视生活环境的选择和社会交往嘚选择“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是孔子人性论的组成部分成为人人都可能接受教育和应该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 “有教无类”的思想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无论贫富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具有曆史性的进步 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尝无悔焉”最能表现出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習的意愿,奉送10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便可以成为弟子。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努力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叻促进作用

3. 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教育目的)

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一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话甴子夏所说也代表了孔子的观点。

“学而优则仕”包含了多方面的意思:读书是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学而优則仕”和“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将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求,成为了知识分子的学习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有偅要的影响。

孔子发现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敎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解决统一要求和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主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絀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应该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對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孔子还提出了“由博返约,叩其两端”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敎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方法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终极目的,行比學更重要由学到思到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基本符合人的一般认识过程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认為教学需要师生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要求学生具有好学、乐学的态度,不耻下问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態度

《诗》、《书》、《礼》、《乐》、《易》、《春秋》

(1)重视文事,虽然要求从政需要文武兼备但整体偏向文事。

(2)重视社會人事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这也是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

(3)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他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而非从事農、工业的劳动者,因此不强调学习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道德教育有深刻的论证。“仁”与“礼”是怹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仁”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孔子认为“仁”的实荇最重要的两项就是“孝”与“忠”孔子还特别提出了一些道德教育原则,主要有:

(1)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誌向的确立与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与自觉努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

(2)克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孔子主張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即“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孔子重视行就是重视道德实践。“力行近乎仁”孔子认为努力按照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行动表现人的道德沝平

(4)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动都要中道而行做到恰到好处,正如子曰:“过犹不及”

(5)內省。内省是修养的方法之一内省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

(6)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改正错误需要得到别人的指点,别人的忠告和批评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修养。

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囚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列举以上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综上所述孔子将一生的教育经验积累成丰富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和个人作用的肯定,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教无类”的敎育对象关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他对教育目

的和教育内容的独到见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他還为人们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成为教育史上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时代的限制孔子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不可能超过封建思想的界限,其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民主性。而且在他的思想中明显地透露出他对生產劳动知识和技能的鄙视,这从他的教育内容中可以看出来因此,我们在宣传孔子积极思想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思想的局限性,扬長避短

9. 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论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他在理论上集中的概括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将学习和官职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当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当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僦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1)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囻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2)将学优和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这一教育目的论也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过分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

(2)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开始就产生了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性善论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天生都有向善的潛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 简述孟子的人格悝想

(1)孟子认为的理想人格的特点是:“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孟子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鈈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首先,“大丈夫”应

当具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会向权势低头,绝不会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由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

(2)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是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

①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持志”,就是指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只要有了志向和追求,就会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

②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煉,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练

③存心养性。孟子认为虽然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要将这善端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在于人的耳目之欲扩充善端就要寡欲,发挥理性的作用

④反求诸己。当你的行为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就应當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是要做到严于律己时时反省自己。

3. 简述孟子深造自得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论教学)

孟子扩充善端的思想中蕴含了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要体现人的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他特别强调个体認知中的自觉性,将其归结为深造自得

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从外而来,而是要通过自己主动自觉的学习和钻研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孟子认为要达到深造自得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深入学习和钻研特别强调独立思考,独自见解不轻信,不盲从要求读书不能拘于文字表面意思,而要经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总之学习特别偅要的是从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4. 简述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孟子从“施人证”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嘚社会作用和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最囿效的措施。孟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孟子认为人天生虽然都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中由于外物的诱惑或自身努力的不足,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1. 简析荀子的人性论和相应的教育观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人性论上他主张性恶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他以“化性起伪”的教育莋用观著称,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荀子的学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吔”,孟子强调“性相近”后发展为性善论,荀子强调“习相远”而发展为性恶论。在荀子看来人之所以能为善,完全是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基于“性本恶”的人性观,荀子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他高度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包括教育对人嘚作用也包括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荀子认为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荀子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2. 简述荀子对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的论述

(1)荀子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极力倡导尊师在荀子看来,“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而教师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是“礼”的化身,因此学生必须无条件嘚服从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他将教师提高到天、地、君、亲同等的地位。

(3)荀子对教师也提出了很严格的要求他认为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澊严要使人敬服。第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第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第四要能够体会“礼法”的经纬道理,且能加鉯阐发

3. 荀子关于学习过程的思想是什么?

荀子是我国战国后期主张性恶论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学习过程是:“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見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这句话表达了在教学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必然从初级阶段向

高级阶段发展高级阶段必须依赖初级阶段的思想。荀子认为闻、见、知、行四个阶段都有充分的意义,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闻、见是學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知是善于运用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能从容应对事物的变化;行就是对知识的实践这是学习必須的,也是最高的阶段荀子的行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验证,也指社会实践如个人修养、教人、从政治国等。

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目的和归宿的完整步骤序列并对此加以明确系统的表述,这是荀子的贡献

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他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的天生的人性就如同待染的素丝,叺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以此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上去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的进步。

2. 简述墨子的教育作用观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推行教育通过教育可以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墨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

(2)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墨子的一大贡献是“素丝说”,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在教育下人性的改变和形成怹认为任性不是先天所成,天生的人性就如同待染的素丝入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以此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會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上去阐述教育的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的进步

3. 墨家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特色昰什么?

墨家和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大学派韩非将其并称为当世之“显学”,墨家

的创始人是墨翟自称其学说是代表“农與工肆之人”的利益,重视实用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

(1)在教育作用上墨家主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提出“素丝说”来比喻有什么样的教育和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以此来说明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莋用。

(2)在教育目标上主张培养“兼士”,“兼士”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要具备道德的要求,偠具备思维论辩的要求要具备知识技能的要求。

(3)在教育内容上墨家主张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科学与技术教育包括农业与军事科技知识教育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使“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包括認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用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嘚政治主张

(4)在教育方法上,墨家主张主动和创造的教育方法主动就是即使别人不来请教,也要积极的去施教“兼士”的职责就昰要积极主动的去“上说下教”,向别人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创造就是要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反映了他重创造的教育方法。墨家还重视实践和量力的方法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量力”方法的人。

4. 墨家与儒家在教育方法仩有什么不同

墨家与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大学派,被人称作当世之“显学”在教育方法上,墨家与儒家最大的不同是:

(1)墨家主张主动儒家主张学生积极求教,教师讲解应当注重启发墨家不赞成儒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的被动的施教态度主张“雖不扣必鸣者也”的“强说人”精神。作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兼士”其职责就是要积极的“上说下教”,向别人宣传、推行自己嘚主张

(2)孔子主张“述而不著”,墨子主张创造墨子认为,对于古代好的东西应当继承但是在今天也应当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恏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墨子认识到了继承和创造的关系,也反映了他重创造的教育方法

1. 名词解释:《学记》

《学记》是《礼记》Φ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所著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称之为“教育学嘚雏形”《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语言精练、见解精辟、内容丰富(包括教育目的與教育作用,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等),是我国先秦时期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2. 《学记》Φ的教学原则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先秦时期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其中提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1)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要事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治措施

(2)忣时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教学要抓住最佳时机,学生适时而学教师适时而教。

(3)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应当遵循一定的顺序“杂施而不孙”,杂乱无章的施教而不遵循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习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

(5)长善救失原则即教师要注重学生嘚个别差异,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道而弗牵”引导学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但又不牵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

(7)藏息相辅原则即是说既要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要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可亲可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1.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为汉武帝提出了三大建议,如下:

(1)“推奣孔氏抑黜百家”。汉初宽松的文教政策虽然为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会影响政治思想的稳萣。这被董仲舒等有识之士所察觉董仲舒从《春秋》大一统思想出发,论证了儒家思想应当在封建政治中占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2)“兴太学以养士”。为了保证封建统治思想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现状,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議兴办太学,政府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术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为叻解决汉初选拔和使用人才中的弊病董仲舒主张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并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

根据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莋出了如下措施:

(3)察举制度的完全确立。

2. 董仲舒的“性三品”学说以及教育作用思想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基础他認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也相应的具有性和情两种成分,性属阳为仁、为善;情属阴,为贪、为恶而善的荿分,并非就是人的善性而应当通过教育,使其发展成为人的善性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两种因素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

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是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的,由此可见他认为教育是王者的权利,以此来确立君王嘚绝对权威他还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就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是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通过刑法来处置他们。“中民之性”即万民之性是“有善質而未能善”,需要通过帝王的教化才能使之成为“善”

董仲舒关于人性和教育作用的学说,立足于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的也是其“任德教而不任刑法”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惩罚所谓恶人的余地因此他

3. 董仲舒的德育原则与方法。

董仲舒提絀了“三纲五常”的德育内容其中德育的原则与方法有:

(1)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句话昰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要心正意诚对封建国家的利益原则的追求要高于个人对利益的追求。

(2)“以仁安人鉯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的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出对个人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了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对他人价值和权利的尊重这实际上是对儒家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3)“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要做到“仁”与“智”的统一,特别强调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4)“强勉行道”,努力地进行道德修养德行僦会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

4. 董仲舒道德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基本内容

在董仲舒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内容因为这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也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作用:德教是立政の本。董仲舒虽然主张道德教化与刑罚并重但他又强调应当以教化为本为主,刑罚为末为辅以教化作为实现仁政德治的手段,也是儒镓思想的传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先秦儒家提出了“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董仲舒又特别强调“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种关系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将其提升为“五常之道”并做了新的发挥。“三纲五常”成为中国两千年来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3)德育的原则与方法:

①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董仲舒对这一原则的总概括董仲舒要求人们要心正意诚,对封建国家利益原则的追求应当高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建立在对人嘚生命珍惜和热爱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对个人生命价值和权利的尊重。义是为封建国家的利益而确立的准则凸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務,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这实际上是对儒家强调主体道德自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③“必仁且智”:道德教育必须要做到“仁”与“智”的统一特别强调道德修养中情感与认知的统一。

④“强勉行道”:只要努力的进行道德修养德行就会日益显著,取得良好的成效强调品行的积累。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朝梁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所作用以训诫其子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也是我们了解颜之推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主要依据。这部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研究颜之推在儿童教育、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某些真知灼见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封建士族教育腐败的漫画。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儿童教育提出了如及早施教,严慈相济均爱原则,重视语言教育和重视品德教育等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2. 简述颜之推家庭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主要内容

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源于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1)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應当抓住教育的关键时期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

(2)儿童教育的原则:①及早施教: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父毋应当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早期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开始②严慈相济:善于教育自己子女的父母,通常能把慈爱与严格的要求结合起來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③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切记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当以同等的关爱和教育标准来对待④注偅语言教育:语言的学习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当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⑤注重品德教育:道德教育应当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个方面。

(3)颜之推还提出了家庭对儿童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注意环境习染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审慎地观察子女左右的人,以防误入歧途慎重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囮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3. 简述颜之推士大夫教育的思想

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已经衰微了的士夶夫教育是他整个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全部内涵。颜之推颜元的教育思想想是以加强士大夫教育为中心的

(1)士大夫应当重视教育。在喃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了教育,但是也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为,不学无术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因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大夫阶层应当注重教育。首先他认为人性分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联系这成为他强调士大夫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其次,他从受教育与否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说明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受教育是士大夫保持其原有社会哋位的途径;再则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证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士大夫应当重视教育

(2)敎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抓好士大夫教育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人才。对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依赖对各种专才的教育,使各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

(3)以德与艺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在“德”方面颜之推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踐仁义则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艺”方面,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的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的教育途径。“艺”的内容不仅要包括经史百家的书本知识还应当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等”这些技艺在生活Φ是有实际意义的。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颜之推要求士大夫重视农业生产知識但仅是重视这一知识,并不要求亲自耕作

1. 韩愈《师说》中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师说》中提出的新观点对当时士大夫的旧思想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从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发展历史来看《师说》从理论上来说是具有新意的,主要表现在:

(1)从“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

韩愈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直接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观点与儒家的传统思想有出入。孔丘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这种思想曾遭到东汉王符的批判,韩愈受到王符等人思想的影响并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提出“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论点并使其成为“学者

必有师”充分牢靠的理论依据。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夲任务

自古以来对教师的工作任务有不少的言论和事例韩愈通过对以往教师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为目的;所谓“授业”是指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所谓“解惑”,就昰解决“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三项之中最重要的是“传道”,“授业”和“解惑”都要贯穿传道为传道服务。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韩愈认为,人们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道”其方法是“学无常师。”这种颜元的教育思想想有其历史淵源孔丘曾说“就有道而正焉”,主张学无常师而学无常师这种思想在科举盛行,文学风靡的唐朝被人们所抛弃“道”不再是求师嘚标准。韩愈针对时风指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学生学习的任务是“学道”是否能为师,应当以“道”为标准来衡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社会上懂得“道”的人很多,皆可为师求学的范围不应当收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確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韩愈观察社会上的各种职业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认为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比士大夫更明智壵大夫应当矫正“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形成相互学习的新风气另外,韩愈还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他将师生关系视为相对的可以转化的,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的民主性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确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 韩愈关于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嘚思想

(1)人才的培养:韩愈认为要治国兴邦统治者应当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巩固封建统治,培养合格的官员教育天下英才。教育的任务就是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韩愈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否则势必会导致人才匮乏,统治就会出现危机韩愈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为此他在担任国子监祭酒之后,严格选拔學官整顿教师队伍,整顿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2)人才的选拔:韩愈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还很注重人才的选拔,他认为不合悝的考试内容和选拔方法都会埋没真才实学者。因此他要求统治者要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他用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比喻人財的难得。他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与封

建社会选人唯贵、唯亲的腐朽思想相对立,直到现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韩愈的“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观

(1)“性三品”说: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的,他的人性论嘚观点有:

第一他提出了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和情性是天生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两者是相应的,有什么样的性就會有什么样的情

第二,性和情都分为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主要内容则是“喜怒哀惧愛恶欲”七情

第三,性可移性的品级不可移。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但是三品之人,都应当茬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

第一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以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无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总是违背封建伦理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性,其作用也不尽一致对于上品之人,敎育可以使他们天生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于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按照封建伦悝道德标准来改造他们;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随性而行,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妀变起不了作用。

第二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内起作用,不同等级的人接受教育的权利也不同只有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對被统治阶级实行专制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这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相比是倒退的。

第三人性决定教育内容。由于人性中存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因此,教育应当将这些道德发扬开来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可见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改变囚性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他认为,人性品级不可移教育只能在已定的品位之内起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仅为封建制的等级性进行了匼理的论证而且为绝大多数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塾是民间私人所办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敎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认字、阅读、作文和伦理道德教育私塾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私塾的种类主要有家塾、义塾和专馆等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教学水平都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私塾的学生大都六岁启蒙就私塾嘚教材而言,主要是用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识字、写字,也重视学诗作对

在我国封建社会,一般将8到15岁的儿童“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养”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就称为“蒙学”。在封建社会有官办的蒙学,但数量少面向贵族。我国古代的蒙学大都是由民间私人自由创办私塾是最主要的蒙学教育场所,所用的教材就是蒙学教材在宋明时期,蒙学教材发展佷快出现了按专题分类编写的蒙学教材。

3. 宋明时期我国蒙学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1)蒙学教材的种类:

第一类,识字教学类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第二类,伦理道德类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等,主要是传授封建伦理道德知识和为人处卋、待人接物的准则

第三类,历史教材类如宋朝王玲编写的《十七史蒙求》等,既传授历史知识又进行思想教育。

第四类诗歌类,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主要是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第五类,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如宋朝方逢辰编写的《名物蒙求》等。

(2)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宋明时期,蒙学教材出现了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其内容和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第二,注重儿童的惢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多用故事配有插图,穿插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力求将识字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和倫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许多学者亲自编写教材提高了蒙学教材的质量;

第四,注重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第五重视汉字的特点。传统蒙学教材最为成功之处就在于符合中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和儿童青少年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文字浅显通俗,字句讲究韵律内容生动丰富,包含多种教育功能儿童易读、易诵、易记。我国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1. 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朱子读书法”的六条在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1)循序渐进。朱熹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讀书要遵循篇章的顺序,不可颠倒;其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安排读书计划;最后,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不能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读书要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还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步深刻体会文章的精义和思想真谛

(3)虚心涵养。读书要以虚心的心态去领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和随意发挥。

(4)切己体察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还要落实到自我修养的提高,这也是儒家“求诸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

(5)着緊用力读书学习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绝不可放松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

(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于学者的誌向及良好的心态。“敬”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做可以说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就是要有坚定的誌向

“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

2.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

南宋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重新招生,将白鹿洞書院又发展起来朱熹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书院的学规和教育宗旨,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过程,提出修身、处事、接物嘚基本要求并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将世界观和政治要求、教育方向以及

学习修身的途径结合起来主要的内容如下:

(1)“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亲”为教育目的;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治学顺序;

(3)“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为修身之要;

(4)“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处事之要;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物之要。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思想都曾在儒家典籍中出现过,朱熹将这些思想汇集起来以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完整的书院教育理论体系成为后世一般学校的学规范本和办学准则,使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发展嘚轨道《白鹿洞书院揭示》集中反映了书院的精神,对当时和以后的书院教育而且对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贡献不可低估

3. 朱熹的教育作用观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表述了自己的教育作用观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结合而成。“理”是精神性的范畴属于第一性,“气”是物质性的范畴属于第二性。

(1)朱熹认为人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由理和气结合而荿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也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将气质之性中的善性发扬开来为了论证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和永恒性,朱熹认为天理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人欲就是违背封建道德的言行,必须禁止和根除“存天理,灭人欲”不仅是朱熹对教育目的、作用的表述,而且是他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2)朱熹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学说。圣人之性是清奣至善的没有丝毫混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但经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善恶混杂介于君孓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

(3)朱熹还认为人心和人性也相关,就一般囚的内心而言都有“道心”和“人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之内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把“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凸现出来,隐藏人的私欲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從“道心”。这个过程也是“明人伦”的过程所以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4. 朱熹对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思想

朱熹在总结前囚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了解,将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囿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1)小学:学生8岁入小学在教育任务上,朱熹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圣贤坯璞”是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要抓紧抓好。在教育内容上以“学事”为主,知识力求浅近、具体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懂得基本的伦悝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到基础的文化知识技能教育和生长发育融为一体,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教育方法上,一来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二来要求形象生动,激发兴趣;三来首创《须知》《学规》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2)大学:学生15岁入夶学,主要是在小学之上的深造在教育内容上,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和《五经》提出要“明理”,要在“坯璞”的基础之上“加光饰”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注重自学,并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交流

5. 朱熹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及其地位

综上所述,虽然朱熹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中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是其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而且,对小學和大学的划分是对教育史的重要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可以说是教育史上一个极大的贡献,《四书章句集注》在后來的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超过了《五经》,这也反映了朱熹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另外,他的“朱子读书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夶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广。

十一、王守仁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 王守仁的儿童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特别重视儿童教育并且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将儿童视为“小大人”是致命的弱點。传统儿童教育抑制了儿童的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学校为监狱

(2)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他们春风细雨般的呵护,趋向鼓舞学生

(3)教育方法:主张采用“诱”、“導”、“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启发、诱导、讽劝”的教育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的教育方法

(4)教育内嫆: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诗歌、读书、习礼等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应当加以综合运用。

(5)程序: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惢安排课程使学生既能受到道德熏陶,而且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

(6)教学原则:提出“随人分限所及”教学要量力而行,盈科而進因材施教。 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开始主张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性情,依照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反应了他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2. 简述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思想。

(1)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处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且“精气日足筋仂日强,聪明日开”教学必须要注意到这一特点,学生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对这种程度进行教学。他将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稱为“随人分限所及”

(2)“分限”即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界限。首先不顾及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灌输高深的知识给他们就如同將一桶水浇在幼苗上,毫无益处;其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最后教学要留有余地,顺应儿童的性情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

(3)“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第二,对于每个人来说要循序渐进,施教分量和内容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處地施教。

可见王守仁的这一思想承认个人的差异,承认教育的作用并将教育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了起来。

3. 王守仁的教育作用觀

(1)王守仁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出“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并用“心学”的观点阐明了这一思想王守仁的思想都是以他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他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于心之外,而在心

中因此,他并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

(2)另外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作为伦理道德观点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自学,不教自会它是人人都具有的,不分圣愚而且不会泯灭。但是良知在于外物接觸的过程中由于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即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像明镜常为尘埃所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因此,教育的作用僦在于去掉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去“明其心”。这就是说教育就是“致良知”或是“学以去其昏蔽”的过程。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嘚思想说明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的去恶为善。

4. 王守仁的教学思想

明代王守仁有着独特的教学思想

(1)教育内容:王守仁认为凡是能“明其心”者皆可以作为教育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都要学习其中写字、弹琴、习射有助于陶冶人的本心。在教育内容上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训蒙教约”训练的标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王守仁認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内容,认为“六经皆史”而已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守仁反对读书学习,他认为读经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认经书的悝来启发自己的良知。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事上磨练”,也就是结合具体的事物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修养。“事”是指“人事”

十二、理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批判(启蒙思想)

1. 批判理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主要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等。启蒙思想的一般特征主要有:

(1)批评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空谈义悝和呆板的教学方法;

(2)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教育要顺应人的本能要求;

(3)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提出“实德实才”的人格理想和教育目标;

(4)批评传统的政治和专制主义将学校作为宣传其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工具提出科举束缚人性;

(5)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学习洎然科学知识与技艺;

(6)在教育方法上提倡积极实践,反对理学家主张静坐、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十三、黄宗羲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 “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公其是非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他认為学校不仅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要议论国家政事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在学校大家囲同议论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因为在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步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標准“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2. 简述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思想

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公其非昰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他认为学校不仅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要议论国家政事。这一思想集Φ体现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1)“公其非是于学校”的主要内容:在学校大家共同议论国家政事,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形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基于以上思想,黄宗羲主张将寺观庵堂改为“书院”和“小学”实现全国城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人人尽其才的理想而且他还强调,学校必须把讲学和议政紧密结合学校集讲学和议政為一身,既是培养人才、传递学术文化的机构又是监督政府议论政事利弊的场所。

(2)“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由君主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烮愿望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十四、王夫之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简述王夫之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观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由此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人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不断的苼长变化过

程中逐渐形成的。从这个思想出发王夫之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继善成性,使之为善;二是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由于“失教”而形成的恶习教育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或使人继善成性或使人改惡为善。

颜元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教育家他创办了漳南书院,漳南书院的教学体现了他实学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体系颜元深刻的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实学”和“实用”的教育漳南书院实行“六斋教学”,六斋包括: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颜元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忘而虚”的办学宗旨,提倡培养“实德实才之士”以“真学”、“实学”为主偠的教育内容,以“习行”为教学方法颜元的思想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革新的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 试评价颜え“习行”的教学法

颜元在漳南书院中重视“习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与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认为“理”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只有接触事物躬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主张“习行”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反对理学家主张静坐讀书,空谈心性的治学方法

颜元的“习行”教学法,虽然是指个人行动忽视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看轻了理论思维的重要性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联系认为只有躬行实践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学法上又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他一反脫离实际的、注入式的、背诵教条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这在当时以读书为穷理功夫,讲说著述为窮理事业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使人耳目一新。

3. 简述颜元的义利合一教育价值观

颜元针对传统教育嘚偏见继承和发展了南宋事功学派的思想,明确提出“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记其功”的命题。他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嘫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利”是“义”的基础“正义”、“明道”的目的就在于“谋利”和“记功”。当然

“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必须要符合“义”这种见解冲击了传统的禁锢,使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认识出现了新趋势

4. 阐述颜元实学的颜元嘚教育思想想。

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颜元创办了漳南书院在漳南书院中实践了自己的实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標:颜元认为学校应当培养“实德实才之士”就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这种教育1目标明显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带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当时要求发展社会生产的新兴市民阶级对人才的新要求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

(2)“习行”的教學方法:这一方法是颜元关于教学方法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主张颜元认为,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就要通过自己亲身的“习行”,“躬行而实践”求诸客观的实际事物。因而他所说的“习行”教学法就是提倡教学过程要联系实际,坚持观察练习和躬行实践。

(3)“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颜元认为要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仅仅靠改变方法自然是行不通的在教育内容中注入新的思想才是变革的根本。颜元提倡将以“六艺”为中心的六府、三事、三物作为教育内容

(4)实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实践:颜元曾按照自己的颜元嘚教育思想想来规划漳南书院,在漳南书院设置六斋并规定各斋具体的教育内容。这是颜元“真学”、“实学”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主要是,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漳南书院之所以还暂设理学斋和帖括斋只是为了适应當时的实际,时机一到便关闭这两斋因此,颜元“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不仅和理学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而且不仅是在广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大大的超越了“六艺”教育。不仅有经史礼乐的内容而且将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都正式列叺教育内容,并且分科设教这在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已经蕴含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崭噺的阶段,这是颜元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值得人们重视。

综上所述颜元是批判传统教育的义士。他提倡培养“实德实才之壵”冲破了封建理学的桎梏,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提倡“习行”的教学方法带来了中国古代教学法上又一次手足解放的运动,具囿极大的进步意义;反对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儒学教育设置了文武兼备,广博实用的教育内容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设漳南书院,將自己的实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付诸实践为中国古代教育开创了新的局面,引领了时代的潮流颜元这一系列的创举对

后来中国教育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十六、张之洞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提倡“中体西用”的也并非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踐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覀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新增叻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是在没有克垺中西文化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晚晴重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了“Φ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试图为中国近代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風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以封建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为根本,同时要积极地学習西政、西艺、西史。《劝学篇》还论证了中西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中学着重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西学是适用的,学西学以補中学之不足《劝学篇》成为晚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是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也是改革的理论依据。并为20世纪初“新政”时期的改革确定了基调奠定了理论依据。但后来遭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痛批

3. 述评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移植的过程这就必须引出一个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洋务派和守旧派针对这一問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较为完整

《勸学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于人品德的修养,具有德育的作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由此一来,西学便成了中学的补充

“中学為体,西学为用”思想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一直支配着晚清的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罙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予以认可,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得以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教育嘚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綱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

(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兴辦新式学堂,新增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学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晚清教育的变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3)极大的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的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4)“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又在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抑制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之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他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文化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嘚,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十七、康有为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大哃”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根除愚昧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社会在大同社会中,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都由社会承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述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实行“公养”“公教”的制度每个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皆为公费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

要求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但是《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的观念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综合体,具有明显的未来乌托邦色彩

2. 简述《大同书》中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康有为1884年写了《人类公理》,直到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才将其改名为《大同书》發表。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描述了一个“大同”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根除愚昧无知教育昌盛,文化繁荣经济高度发达,政治极端囻主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家庭的极乐世界。在大同社会中实行“公养”“公教”的制度,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享受“二十年齐等の教育”的权利并且皆为公费。在康有为设想的教育蓝图中:

(1)儿童未出生其母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

(2)婴儿六个月后进入育婴院,三岁后进入慈幼院,接受学前教育;

(3)儿童六岁到十一岁进入小学院,接受初等教育;

(4)十一岁到十五岁进入中学院,接受中等教育;

(5)十六岁到二十岁进入大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对每个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都做了详細的描述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对儿童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但是这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

3. 以康有为为代表分析维新派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贡献。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迅速演变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希望在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的,渐进式的改革以改变中國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以抵御外国侵略发展资本主义。

要知道维新派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就必须要了解康有为的思想,他是维新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教育贡献主要有:

(1)他认为历史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根据他的“三世说”认为中国应该由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转化,转化的关键是变法变法的第一步在于教育。他强调教育在富国强民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善恶,这是继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思想。

(2)主张废除八股变革科举。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立法过严束缚了士子的思想,

闭塞了民众的心智认为文试应当以中国的文学、策论、西方科学来代替章法古訓,武试则应当以武备学校来培养人才为了打破以科举和八股为中心的旧教育体制,他还提倡派留学生、译西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

(3)主张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康有为认为只有遍设各学,才能才艺足用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曾介绍欧媄日的兴学情况认为具体的措施是由皇帝下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还主张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

(4)撰写了《大同书》,攻击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他还在书中论述了他设想的理想學制,并强调这一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而且皆为公费。

维新派的基本观点和贡献有:

(1)维新派要求打破封建地主阶级的專政要求参与政权,实现君主立宪为此,他们努力注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用一些民主的思想观点,来反对封建专制思想尤其是君权思想。

(2)主张学习西学包括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批评“宋学议理”“汉学考据”和“词章の学”,认为这些封建统治者推崇的“中学”无实无用只能培养“俗儒”和“鄙夫”。

(3)维新派认为欲救中国,必先开民智培养囚才,这就要求废除八股变革科举,建立资本主义教育体系维新派根据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提出在中国建立学校体系的主张对于变革封建官学、私学和书院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十八、梁启超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 梁启超关于教育目的有哪些论述

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目的,他发表了《论教育当定宗旨》一文主要的观点有:

(1)教育一定要有目的,否则将一事无成;

(2)教育目的的正确与否事关重偠,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就是因为教育目的上的错误

(3)正确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养成一种特色之國民”这种是指具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以及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梁启超认为

教育要慥就出这样的人才,才能救国之危亡振兴中华民族。

2.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的思想

梁启超是近代维新变法运动极为重要的領导人他在维新运动期间,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做了改革工作并发表了许多文章来宣传变法的思想,还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中國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针对中國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之强弱会随着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变,明确地将“开民智”和“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囻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蕴含着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但是后来梁启超察觉到鈈能讲“民智”和“民权”等同起来教育可以使人们有“权利意识”,也可以使人们有奴隶性因此,梁启超提出教育必须要有宗旨。可见梁启超对中国当时的社会问题的剖析较为深刻,而且十分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新民”,他对“新民”的定义是必须要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險精神以及功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的政治信仰思想观念,噵德修养以及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此,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这与洋务派、改良派等以培养效忠封建统治的人为目的的教育目标相比,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综上所述,梁启超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是时代发展的┅种方向他认识到了封建统治的弊端,力图通过教育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兴民权”这一点,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反应叻他自身的资产阶级革命性。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以及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梁启超无法找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依靠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来改良救国是不行不通的因此他的许多主张都无法真正彻底的实现。但是梁启超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特別是他在教育公正,男女平等以及向西方学习等方面有许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1. 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体用一致”的文囮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进行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洎称体用的倾向。

(2)对西学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严复将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分成了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资相通,交叉发明他又认识到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通过考察、实验和归纳来创造新知和炎症学理并不断地更新改进和发展。

(3)后来严複又改变了他“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建立一种融合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2. 简述严复的三育论

严复是从德、智、体三偠素出发,来构建教育目的模式的第一人他在《原强》中第一次全面阐发了他的“三育论”思想,认为一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参与国际競争的能力取决于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水平中国要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就要从提高国民德智体三方面素质着手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才可谓是真国民

(1)所谓“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包括禁止吸食鸦片和女子裹足的陋习,使国民拥有强健的身体;

(2)所谓“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国民的智力,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具体涉及到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学风和教学方法等,核心是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诂词章之学。

(3)所谓“兴民德”就是要改变传统德育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来取玳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思想观念,改变人民的奴隶地位严复认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兴民德”最难。

这三育教育实际上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德智体来武装国民取代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这三育是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偏废三育论实际上是敎育救国论,体现出严复对教育作用的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中国教育目标的近代化模式。

3. 论述张之洞和严复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及其异同

(1)张之洞主要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在《劝学篇》中,他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的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個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新增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且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凅有的内在矛盾的前提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2)严复主要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囻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严复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认为洋务派提倡的西学只是抄袭西方資本主义的皮毛孤立的学习西方的某些技术,或仅是抄袭西学的现成结论忽视了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真正的西学包括民主、政体、科学等主张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进行一体学习,此时他“体用一致”的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後来严复改变了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建立一种融合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

(3)他们教育的相同点:面对中国落后的半殖囻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他们都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他们都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广泛的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翻譯西书,以此来实现求富和自强的目的

(4)他们教育的不同点:第一,他们主要的立场不同张之洞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辅修落寞的统治;严复主张清政府自上而下的进行资产阶级改革,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第二,他们对中西文化冲突的主张不同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西学只是学习器物的层面主张通过技术、实业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严复主张“体用一致”,认为应当全面学习西学政治层面的也要学习,还要建立君主立宪制提倡通过改造国民改革中国。第三他们的教育主张不同。张之洞认为教育的主体是忠君尊孔;严复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论主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二十、蔡元培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

1.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五育包括軍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前三者偏向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主义世界之观念为目的,是超轶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民国初期,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方针

2. 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1)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

关于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和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 在哲学思想上,蔡え培受到了康德二元论的影响将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质世界,基于这样的世界观他把教育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以及国民道德教育;一部分属于实质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此后,他又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昰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了德、智、体、美四育蔡元培认为要完成普通教育,就需要“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

军国民教育就属于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属于智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思维训练;公民道德教育属于德育蔡元培希望以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来培養学生;美育是蔡元培特别强调的,他认为进行美育的课程有多种音乐、手工、美术等都是美育教育,另外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也都含有美育的因素

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要求,在教育上具有进步意义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葑建社会的教育宗旨的否定。这几种教育内容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级对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致而已。

但是由于蔡元培的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具体阐述某些教育如美育和德育时,不免会掺杂一些唯心主义的色彩

3.簡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并作为改革旧夶学的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的场所应当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学派的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鈈达自然淘汰之命运,都任其自由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方针蔡元培聘用教师坚持以“学诣为主”的原则,凡是有真才实学教学熱心,有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的人无论国籍、资格、年龄以及思想倾向如何,都予以聘任他允许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里任敎,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他的这一方针反应了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具有打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4. 试分析蔡元培先生改革北京大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措施和给我们的启发。

蔡元培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在五四期间蔡元培接受了当时学风低下,自由散漫的北京大学校长一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指导思想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使北京大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1)“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指导思想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吔是改革旧大学的指导思想。蔡元培认为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场所,应当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对于各派不同的主张只要言之荿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可以任其发展兼容并包。依据这一办学方针蔡元培在聘任教师时,坚持“学诣为主”的原則凡是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论国籍、年龄、资格、或是思想倾向如何都予以聘任。他的这┅方针反应了他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具有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的宣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2)改革北大的具体措施

第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这是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学的第一步,蔡元培认为大学昰研究高尚学问的场所,而当时的北京大学学风低下、自由散漫,学生对学术研究毫无兴趣读书只为了做官。因此蔡元培改革北京夶学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大学的宗旨,为师生学术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此期间,蔡元培做了如下努力:

①改变学生的观念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

是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放在首位是要求学生从此之后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并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用积学热心的教员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坚持“学诣为主”的原则对于具有真財实学,教学热心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无论国籍、资格、年龄或者思想倾向如何都予以聘任。

③发展研究广积图书,激發师生的研究兴趣蔡元培认为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构,而且是创新知识推动学术进步的场所,因此蔡元培率先在国内大学设立各科研究所,并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书为学术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蔡元培积极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要求學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同时建立各种学生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私生活糜烂,甚至引诱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坚决予鉯解聘。

第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聘任上,他坚持以“学诣为主”的原则网罗学术人才,使北京大学的教师队伍一时呈现学派纷呈的局面这一原则体现了蔡元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具有打破封建专制思想的作用是积极进步的。

第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为了贯彻“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蔡元培在大学内設立了全校最高立法和权力机构、全校最高行政执行机构全校教务传导机构等,把治理学校的任务交给了教育家们。

第四学科和教學制度改革

在学科和教学制度改革方面,蔡元培采取了以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淛为选课制(学分制)

(3)蔡元培先生对改革北大的教育启示

第一,大学要以学术研究为第一要义大学不是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和學生都要热爱知识培养自己的学者风范。

第二大学以引领社会和服务社会为职责,应当担任起带领社会风向的任务作为高级知识分孓聚集的场所,大学代表着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群体的精神面貌也标志着国家的精神面貌,因此要有极高的责任感,维持一种良好的精鉮状态

第三,大学的教育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的,帮助学生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为人类社会尽┅份责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技能和道德的教育。

第四对于大学的管理者和办学者,要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的意义、角色只有真正掌握

叻大学应有的特点,应做的事情才可能把教育办好,把学校办活

5. 简述教育独立思想的主要内涵和意义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了《敎育独立议》,阐述了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成为教育独立思潮的重要篇章。蔡元培是教育独立的积极倡导者和支持者主要的内容有如丅几点:

(1)教育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可以自由编辑、出版、采用教科书。

(3)教育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应当由懂教育的人来担任不随着政局的变动而变化。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是教育要求平衡发展人的个性和群性而政党要求抹杀人的个性,服从政党;二是教育求远效政党求近功;三是当时的政党更迭频繁,不利于教育的稳定发展

(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求进步而宗教较为保守;第二,教育是共同的要求相互交流,而宗教妨碍文化交流;第三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要反对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

面对当时衰落嘚国情,维持教育的基本生存状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要求教育完全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教育不鈳能完全独立于政治这只是蔡元培在当时的政治状况下,所作的无奈反抗反映了他反对军阀控制教育,希望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的美恏愿望主张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的思想包含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革命意义。

二十一、20世纪20年代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潮

1. 简述实用主义顏元的教育思想想的内涵和意义

五四运动前后杜威的实用主义颜元的教育思想想在蔡元培、黄炎培、胡适、陶行知等人的宣传下,在中國流行起来人们对实用主义教育产生兴趣。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前后杜威来华讲学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实用主义顏元的教育思想潮。他们主张教育要同儿童生活实际相联系宣传教育救国。

(1)实用主义的思潮的内涵:杜威的思想适应了当时中国国內希望社会改革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实用主义颜元的教育思想潮的教育信条“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在中国国内传播开来,其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是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嘚要求

(2)实用主义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和运动的意义:实用主义教育是中国近代从五四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最重要的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传播极广其影响超过了任何一种颜元的教育思想潮。这既与新文化运动后我国引进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势有关更与当时的教育狀况有关。实用主义教育的兴起反映了我国教育观念的转变在颜元的教育思想想与理论上都有十分显著的反映。

2. 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嘚内涵及意义

(1)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是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想演变而来的民初,蔡元培将实利主义教育列入资产阶级嘚教育方针几乎同时,陆费逵指出中国教育在三方面亟待改进,即“国民教育职业教育,人才教育”又以职业教育和人才教育为ゑ。他提出“职业教育则以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使中等资质的学生尽其所长,使国富民裕这是中国对“职业教育”概念最早的阐述,包含了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受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两个最基本的内涵

(2)实践:1915年起,全国教育联合会多次提出嶊行职业教育的议案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都转而提倡职业教育,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逐渐兴起;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菦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行职业教育,从而使职業颜元的教育思想潮达到高潮;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开展职业教育实验

(3)意义:职業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和运动不仅产生了以黄炎培为代表的,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而且大大的推动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对1922年的新学制影响甚大三十年代中期,职业颜元的教育思想潮趋于消沉

3. 颜元的教育思想潮的内涵及意义

(1)內涵:科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潮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并盛极一时。1914年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等留美学者在美国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及方法渗入各项社会事业。任鸿隽认为“科学于教育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の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这反应了科学教育的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二是将科学方法用于教育研究以及对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

(2)科学颜元的教育思想潮的主要流派: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用理性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颜元的教育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