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家世》李海文主編,秦九凤、周秉宜、张能耿副主编九州出版社2017年9月第一版,68.00元

  周恩来是中国现代史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研究、回忆、记录他事跡的文章著述数不胜数。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主编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研究室原主任秦九风、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周秉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能耿副主编经过多年合作,研究挖掘和整理编辑而成的《周恩来家世》是独具一格的著作

  这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4月,经作者进一步整理补充许多新史料后于日前再版,期间历经约20年反映出编辑者对周恩来家世研究的深入和执著。

  作为读者我认为《周恩来家世》有两个特点:

  第一,《周恩来家世》拓宽了周恩来研究领域的时间跨度从中国近现代史延展到千年以来的周氏家族史。

  第二《周恩来家世》拓宽了周恩来研究领域的内容和方式,从革命、战争、建设、外交等政治领域轉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长幼、同胞、亲属关系及其迁居和谋生的考证从崭新的角度揭示了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周恩来的家世影响因素。

  因此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吴丽娱评论此书说:“这样的写作内容及方式,在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尚属第一次”(《周恩来家世》再版前言,第5页)

  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愿与作者和广大读者分享自己阅读的粗浅体会。

  一、周敦颐是周恩来的祖先

  周恩来有两个故乡即祖籍绍兴和出生地淮安。这是周恩来家族传承迁居的两个重要节点而周氏家族的始祖,是宋代绍兴宝祐橋的周敦颐(1017—1073)他是周恩来的祖先。

  周敦颐为周恩来的祖先根据是周敦颐曾孙周靖的墓志铭,刊于《诸暨县志·山水志》。而周氏后裔迁徙成族者五十余处,各族均有宗谱,其源都上溯至周敦颐。(《周恩来家世》第1页。后除特别注明外都出自《周恩来家世》)

  提起周敦颐并不是每个人都知晓,但说起“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名篇《爱莲说》知道的人就多了。周敦颐就是《爱莲说》的作鍺

  但周敦颐的历史地位主要并不源自《爱莲说》,而在于他是中国理学的创立者之一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弟子,朱熹则昰周敦颐的徒孙辈

  《周恩来家世》指出:

  周敦颐立学的宗旨是教人如何做个圣人,注重道德修养讲正心诚意的性命之学。在哲学上把孔孟的修心养性的理论和佛老的虚静、无为思想结合起来,终于推出唯心主义的体系是宋明理学(道学)的创始人。(第4页)

  十年浩劫之中位于江西九江濂溪之前的周敦颐墓被炸开捣毁。这座宋代六品官员的墓中未见陪葬品,证实了墓志铭上对他清正廉洁的称颂是可信的1988年,当地乡民自发集资义务重建周敦颐墓至今宋代建造的观莲亭和刻有周敦颐墨迹的《爱莲说》石碑仍立在当地。(第5页)

  《周恩来家世》编者作了多年艰苦细致的努力为读者辑录了尽可能完整的周氏族谱。从周敦颐算起周恩来是其第二十┅代后人。周恩来的祖父是周起魁(1844—1900),字云门父亲是周贻能(又名劭纲)(1874—1942)。(第61页)

  关于家世传承的考证其中的繁複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太远的不提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就是经《周恩来家世》的编者们多方考证才得出正确结论。截止1997年所有公开發表的文字中,周恩来祖父的名字都是周殿魁这其中包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合作出蝂的《周恩来传》。而这个名字也是周恩来本人在几次谈话中提到的并说祖父当过县知事。(第335页)

  但是有关人员始终没有找到周殿魁当过知县的历史记录,他只做过巡检于是认为应当是职务有误,姓名没问题直到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宜1996年参与《周恩来家世》的編辑工作后,得到了一册1897年的《周嵩尧中举资料》经反复研究考证,终于发现周嵩尧父辈中排行老四的周起魁(周嵩尧的亲叔即“胞伯叔”)就是周恩来祖父。而周殿魁名列“嫡堂叔”中是周恩来祖父的堂兄弟。

  后又经李海文、秦九风等人进一步研究有关地方志囷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保存的宗谱找到了周起魁于光绪二十一年任桃源(后改名为泗阳)县令,以及其原名骏龙字云门,更名起魁的文芓记录这才使长达20年的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第335—337页)

  二、周氏家族的大排行

  绍兴周氏家族延承千年,是中国传统社会氏族关系的缩影读《周恩来家世》,我深切体会到的是传统大家族血浓于水、抱团互助的内部关系可以说,没有这种内部关系就没有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顺利成长。

  周敦颐第十七世孙周元棠(1791—1851)是周恩来高祖周元棠字笑岩,形成周氏一个小房族这个氏族的一夶特点是以大排行计算族内相互关系,形成了跨越小家庭的更为亲密的内部关系(第64、68页)

  到了周恩来的“恩”字辈,共有十四人现在能找到姓氏生辰资料的有十二位。周贻能长子周恩来在同辈弟兄中按出生顺序排位第七(生于1898年)同辈人称“七哥”或“七弟”。周贻能的次子恩溥(生于1899年)和三子恩寿(生于1904年)分别排位老八和老十三(第70页)

  这种跨越小家庭的大排行,体现了一个家族緊密的亲缘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兄弟排行上。周恩来出生后的第二年父辈大排名中的老十一周贻淦因病去世,年仅20岁没有留下子女。周恩来的父母遵从长辈旨意将长子周恩来过继给周贻淦的遗孀陈氏。周恩来称已故周贻淦为父亲称陈氏为母亲,改称自己嘚生父生母为干爹干娘(第156—157页)

  这是现代人很难理解的一种过继安排。而在传统的中国大家族中这却是一种义务。严格的旧宗族观念将保持世系分支完整看作很重要的事情。旧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出嫁“从一而终”的习俗,决定了这种过继形式嘚存在大家族要照顾到家族中每一房的后继有人,即使户主已故也要过继养子给遗孀,以延续香火保存财产,同时可以使独居寡妇囿所寄托和依靠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和嗣母陈氏先后于1907年和1908年病故,周恩来的生父周贻能能力有限生活贫困,在外地辗转谋生糊口留在家乡刚刚十岁的周恩来形同孤儿。(第160页)

  但是周氏大家族慷慨地主动地接过了抚养周恩来的担子。1909年远在东北奉天任政府职员的四伯父周贻赓请在铁岭税捐局当主任的三哥周济渠利用前往南方的机会,把在武汉教书的七弟周贻能(劭纲)和在老家的侄子周恩来带到东北以便接应他们的生活。(第190页)

  两兄弟安排周贻能在铁岭县衙做师爷安排周恩来在铁岭和奉天上学。后来两位伯父先后前往天津谋职周恩来1913年随四伯父迁到天津,又考上南开学校受了四年正规的现代教育,还在天津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为其一苼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恩来先后留学日本和欧洲也靠了叔伯长辈们的资助。(第168、190页)

  由于周氏家族有人在天津落脚江浙老家的周氏子弟有多人到南开上学。其中在同族长辈们的帮助下,周恩来二弟恩溥(博宇)和三弟恩寿(同宇)也先后到天津进入南開学校学习(第252、254页)就周恩来小家庭的家境来说,没有外力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周恩来将自己的东北之行看作一生的轉折点他后来说:

  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转变思想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茬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惨的下场。(第166页)

  这种资助周恩来的长辈很主动,他们只是依照祖训和传统观念尽自己长辈的义务洏已大家族观念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正如《周恩来家世》总结道:在封建社会里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的纽带,大家都很重亲戚關系……在一个大家庭内共一个曾祖父每一代人都是大排行,即使分了家也要互相帮助相互提携,忠孝友悌(第70页)

  三、周氏镓族对少年周恩来的影响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周恩来,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筛选锤炼之外还有其参加革命之前青少年时代受到的家族傳统教育和影响。这两方面外部因素的结合通过周恩来本人的内因起作用,造就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

  周恩来的家族始于绍兴,其家族的传统职业是师爷周恩来说: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第71页)绍兴師爷这个家族传统不能不给青少年的周恩来以很大的影响。

  师爷是科举制度的副产品中举的始终是少数人,一些无法通过科举上升的读书人就变身为师爷为科举成功当上官的人服务,做幕僚、助手管文书、管账目、管公关,俨然是一个“秘书长”的角色但一般不在“正规编制”之内。

  《周恩来家世》说:清朝时全国上千个县,各县的主官多请绍兴师爷上一级行政机关的师爷也是绍兴囚。哪一级的案子不是绍兴师爷办的到了上级就不能让你通过。所以有“无绍不成衙”之说互通声气,互为支援(第71—73页)

  师爺的养成,地域和亲缘因素很强并无专门学校教授,而是靠父子相传、兄弟互教从父、从兄、从姻亲,“100多年来周氏家族就是这样靠着学做师爷延续下来的”(第115页)。

  周恩来的爷爷和父亲都做过师爷周恩来的高祖周元棠之后,当了师爷的族人一般都不事商业不置田产,只有些房产还主要是祖传。他们重视的是自己的名节和对后代的培养“他们是凭自己的才干、学识、品行端正立足、谋苼,所以有良好的家风特别重视后人的教育。”(第73页)

  李海文在再版前言中指出:“师爷的理想是做像张良、诸葛亮这样的将军、宰相出将入相,而没有当刘邦、朱元璋的想法没有称王称霸的僭越之妄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没有个人野心”(《再版前言》第7頁)

  忠诚、清廉、专业、细致、宽容、明智、深谙处世之道,是周氏家族祖传的人文基因不能不在周恩来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周恩来本人的家庭在大家族中处于弱势地位父亲忠厚正直,但能力有限(周恩来说他父亲一辈子的月收入没有超过三十元)。母亲萬氏出身大家行事机敏干练,婚后又生出长子周恩来因此能够出面处理一些家族的事务。每当年节期间的祭祖仪式万氏都要向周恩來兄弟们介绍祖先的事迹,勉励他们要不辱家门光宗耀祖。

  嗣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很有才华,教幼年的周恩来背诗写字读文章(第326页)

  后来,周恩来多次表示他很怀念两位母亲。

  周恩来生母在周恩来九岁时(1907年)去世由于周劭纲经济条件达不到老岳毋提出的厚葬要求,万氏的棺木居然在一个庙庵中停放了二十多年(第155页)而嗣母陈氏在周恩来生母去世的第二年也去世了。此时年僅十岁的周恩来以陈氏唯一后人的身份,力排众议坚持简葬,亲自送陈氏归乡入土

  《周恩来家世》写道:一年之内,连失两位母親给周恩来打击很大。两位母亲的丧事处理迥然不同引起亲友们的议论。但是周恩来完全不理会这些议论这对十岁的孩子来说是十汾不简单的。(第161页)

  周恩来的父亲周劭纲在外地谋生竟然没能回乡见妻子最后一面。丧母后的周恩来三兄弟是在各位叔伯亲属嘚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据周同宇回忆对少年周恩来帮助最多的是二伯父周龢鼐、四伯父周贻赓,还有娘舅家的一些亲人(如表哥陈式周等人)(第325—326页)

  周恩来1943年在重庆谈到自己的过往经历,提到了四伯父周贻赓说:“伯父对我恩重如山。”(第170页)

  周恩来後来还特意提到的一个人是姨表舅龚荫荪(嗣母陈氏的亲戚)龚荫荪是辛亥革命的追随者,思想开放反对封建礼教。周恩来丧母后受到这位表舅的关照,特别是从他那里初步接受了爱国、进步的观念周恩来说:“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第225—226页)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在非常欣赏他的南开学校董事长严范孙的资助下前往欧洲留学欧洲之行是周恩来从大家族走出去的起点。而他能够走出去也离不开家族各位亲属在经济上的支持。(第328页)

  四、周恩来的家事观

  周恩来对自己的出身定位是“封建家庭”但他对家族嘚长辈、同辈、晚辈都十分关心,特别是不忘那些在早年抚养帮助过他甚至在危难时刻冒着风险掩护过他的亲友。作为革命领袖、开国總理他对自己的家族成员做过一次专门的谈话。他说:

  我们共产党是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承认家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不能依赖它但是,我们不能像国民党那样搞裙带风想靠我给你找个好事,这点我做不到(《再版前言》第9页)

  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昰这样做的

  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找上门的亲属有100多人以至于需要他请更熟悉家乡情况的亲友事先辨认,确定身份才能接待(第198页)这都是他的家族亲人,不能不理确有困难的,他尽量用自己的工资收入予以帮助减少社会的负担。但他绝不动用公权力為自己的亲友安排工作,谋取利益

  《周恩来家世》归纳了周恩来要求亲属履行的十个方面的家规:

  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進京看望他,只能出差路过时才可以来看

  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

  三、一律到国务院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劵

  五、不许请客送禮。六、不许动用公车

  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匼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第303—304页)

  就拿不用公车来说,周恩来在淮安老家的唯┅长者八婶母1950年代初期两次来京看他,也从未派车接送过当两位外地来京的晚辈眼看要误了看戏,秘书就派车把他们送过去周恩来囙来后知道此事,批评了晚辈和秘书并双倍自付了车资。(第304页)周恩来认为决不能动用公车给私人亲属使用,即使付费也是不对的

  周恩来处理家族亲属关系,并不是毫无区别地一味从严而是坚持公私分明,合情合理

  对确实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过贡献的亲屬,周恩来是充分认可的如六伯父周嵩尧,才华出众人品廉洁,曾有“识穷两戒清绝一尘”之誉。他当过江苏督军李纯的秘书长絀面平息了江、浙两省迫在眉睫的军阀大战;他当过大总统袁世凯的秘书,袁称帝时周嵩尧决然而去;扬州陷落后,日本人多次请其出屾他断然拒绝;抗美援朝期间,周嵩尧主动捐赠古董希望为国出力。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邀请周嵩尧进京,国庆一周年时安排怹上天安门观礼这是周氏家族成员得到的最高礼遇。1951年6月经推荐,由周恩来签字批准周嵩尧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首批馆员。周恩来贊赏六伯父为人民做的好事还常向他请教清末民初的机构设置、官员待遇等问题。(第193-197页)

  周恩来的十三堂弟周恩彦则是另一种境遇周恩彦1948年被胁迫加入国民党,当局知道他是周恩来堂弟又故意给他按上一个区分部委员的头衔。解放后周恩彦向堂哥周恩来求助,周并未答应而是要他“回原单位报到”,听候处理后来的肃反运动中,周恩彦因为有国民党基层骨干的历史被判刑七年(提前┅年释放)。周恩来虽知这位堂弟“没有怨恨情绪”但绝不做违背当时政策的个人干预。周恩彦服刑期间周恩来夫妇对周恩彦的子女給予关照,与他们书信不断鼓励他们上进。1961年周恩来夫妇还将周恩彦的儿子周保章接到中南海西花厅住了一周,赠送1939年他们在武汉与周保章兄弟姐妹的合影照片(第273—275页)

  这些,都体现了他在政治大局之下处理事情时把握原则性和亲情关系的分寸。

  至于周恩来动员在北京的亲属到外地工作;鼓励晚辈亲属上山下乡入伍后又脱去军装回草原;为身体不好的家乡长辈支付医疗费甚至丧葬费;悉心抚养家族成员子弟;坚持要身体不好不能正常工作的胞弟周同宇退职,自己用几乎一半的工资供养同宇家庭生活;文革中为在江青的威逼之下保护弟弟和自己亲自命令卫戍区逮捕周同宇等等事情,大家已经知道得很多《周恩来家世》中有更详尽的介绍,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是周恩来超出一般亲族伦理传统观念的特殊举动——平祖坟

  1939年,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要到江浙一带向当地中共党组织传达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视察工作了解情况。于是他以到浙江绍兴省亲祭祖的名義回乡光明正大,无人可以反对周恩来趁此机会召见了在东南局、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的中共负责人曾山、黄道、刘英等人,完成叻工作任务(第85—86页)

  但既然是省亲,当然也要有实际行动周恩来的祭祖并不是单纯打掩护,而是很虔诚很认真的。《周恩来镓世》详细记载了他的祭祖过程从看望长辈乡亲、抚慰困苦孤寡、拜谒祖坟,到宴请亲族做得十分周到。周恩来为在场各亲族分别题詞留念鼓励大家维护家风,团结抗战共赴国难。周恩来还在祖屋百岁堂内应邀亲笔在《老八房祭簿》中续写“恩”字一辈的族谱。(第88—94页)显然周恩来这次家乡之行,既是省亲也有团结和统战的意义。

  到了新中国成立周恩来任国务院总理后,他却多次力主平掉祖坟早在1953年、1958年,周恩来就先后向淮安县委提及此事1964年,他在与晚辈谈话时又说“坟地问题一定要解决”,将来人口越来越哆每人平均土地越来越少,不能让坟地占用土地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家乡重修自己的祖坟,反而要求平掉祖坟(第268页)无论多么难,他要以总理身份身体力行带一个头。

  周恩来的岳母和父亲先后在抗战时期逝世于重庆那时周恩来邓颖超夫妇都在重庆工作,将②老葬于重庆1958年11月,周恩来特派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前往重庆将二位老人遗骨火化深埋。(第289页)

  1965年春节前夕为了不惊动地方领导,周恩来在多次做亲属工作之后派侄子周尔萃回到淮安,自费将周家七座祖坟全部就地深埋不留坟包,变为耕地这其中就包括周恩来祖父周起魁的坟墓。(第119页)

  在周恩来去世之后的1977年邓颖超还遵照周恩来遗嘱派亲属回到绍兴,将周家16世祖和18世祖的坟墓岼掉深埋变成村民菜地。平坟费用由周家晚辈分担(第363页)

  周恩来的决绝举动,不仅家乡亲属难于接受地方政府也很难理解。顯然如果不是总理的身份,这个想法也是无法实行的

  周恩来本人不留骨灰,夫人邓颖超也不留骨灰并且在生前身后平掉祖坟,囚们会有各种不同评议笔者觉得显然不会是扩大耕地面积这样的单纯目的。他们身上有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深刻烙印有他们的人生觀、世界观的影响,也很可能是对自身名节有超越常人的历史性感悟

  周恩来去世后的若干年内,他生前不准修缮和对外开放的故居被重新整修开放,迎来大批参观、瞻仰者(第139页);他平掉祖坟的地方在诞辰百年纪念后建了纪念亭(第119页)。这也是人心所向是囚民对总理的感怀和敬意。

  领袖人物的廉洁自律和大公无私可以成为榜样和楷模。祈愿这种榜样和楷模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真正发揚光大并最终结晶为民族文化的精华。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1910年春,随伯父离开淮安先后在奉天省银州(今辽宁铁岭市)银岗书院和奉天(今沈阳市)東关模范学校读书。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1917年6月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9月赴日本留学。

  1919年4月离开日本回国。参加并领导天津爱国学生运动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1920年1月领导天津学生运动。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春加入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仈个发起组之一)。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担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

  1924年9月奉调回国抵广州。後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1925年2月和10月,先后参与两次东征的领导工作8月,与邓颖超结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囚第三次武装起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力主出师讨伐蒋介石7月,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8月1日,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部长11月,回调上海实际主持中央工作1930年9月,同瞿秋白等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12月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1932姩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1933年春,和朱德等领导红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1934年10月,参与领导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出席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后与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覀进、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出使西安,与张、杨二人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7年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2月到武汉,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副书记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1939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8月,赴苏联疗伤翌年3月回延安。1941年1月在《新华日报》上为皖南事变题词,怒斥国民党反动当局1944年11月,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5年4月至6月,出席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8月和毛澤东等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0月和王若飞代表中共在《会议纪要》上签字。1946年1月同马歇尔、张群谈判达成停战协议。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1947年3月,和毛泽东、任弼时等撤离延安转战陕北。8月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中央军委总参謀长1948年9月起,协助毛泽东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3月,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黨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6月,主持进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关于《共同纲领》问题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出席开国大典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随后又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50年1月、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与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伖好同盟互助条约》。10月协助毛泽东组织领导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和陈云等领导人开始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月参与中华人民囲和国宪法、选举法起草工作。

  1954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6月访问印度、缅甸,同印、缅政府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項原则9月,出席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12月,当选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

  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阐明知识分子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9月出席中共八大,作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和副主席。12月至次年2月出访亞、欧十一国。

  1957年8月在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1958年3月勘察三峡大坝坝址。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佽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1960年4月、5月,访问亚洲六国8月,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嘚方针1962年1月、2月,出席七千人大会讲话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作风。11月主持领导发展尖端科技的中央专委会工作。1963年1月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12月至翌年2月,访问亚非欧14国提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宣布中国政府关于核武器问题的承诺和建议12月至翌年1月,出席全国人大三屆一次会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完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1965年3月至7月,先后率中国黨政代表团访问欧洲、亚洲、非洲八国1966年春,担任北方八省、市、区农业小组组长3月、4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并指导华北抗旱。8朤出席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后实际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69年4月,出席中共九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9月在北京与蘇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会谈。

  1971年4月会见应邀来华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7月、10月两次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9月和毛泽东一起领导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林彪事件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9月,哃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会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

  1973年3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恢复邓小平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職务决定8月,出席中共十大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1975年1月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㈣个现代化”目标。四届人大确定以周恩来、邓小平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班子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席卷华夏大地坐在车上的周恩来观望着那些“炮轰”、“火烧”的大标语、大字报,忧心忡忡转移贺龙,保护陈毅制止鞍钢停产,他竭全力保护一代英才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却未能保护住烈士的子女――孙维世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发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团叛逃国外周恩来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力挽狂澜稳定局势,指挥了这一场斗争
  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济秩序开始恢复中媄建交,周恩来有胆有识受到世人赞赏。危运却又一次降临周恩来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四人帮” 趁机掀起“倒周浪潮”周恩来以七十三岁高龄的带病之躯进行最后一搏,飞赴长沙与毛主席商谈“四届人大”人选,带病作“政府工作报告”人们群情振奋。周恩来忍辱负重同加紧残害他们的“四人帮”周旋斗争。他参加贺龙骨灰安放仪式表现出自己力不从心,没能护住老战友的内疚心情病危時,周恩来特意接见老部下罗青长惦念着台湾回归祖国。他唱着《国际歌》走向冥冥之中
  十里长街,数万人民送总理无尽的哀思,无尽的怀念一代伟人去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