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謝謝你我有一个问题向大家请问一下,湖州到桐乡崇福芝村村社区卫生站,坐公交怎么样走,谢谢大家。

兴古代私家藏书起于南宋时期洎隋开凿江南运河以来,嘉兴成为南北交通要冲经唐、五代的经营开发到宋代,嘉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其农业在全国处于舉足轻重地位,手工业十分发达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刻书业的中心嘉兴的刻书业也有发展,王国维《两渐古刊本考》列举的古刊本中僦有18种为嘉兴刻印此外,宋室南渡时北方人口大量迁居嘉兴,其中不乏有文化渊源的世家大族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为嘉兴私家藏书嘚兴起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南宋时期嘉兴地区的重要藏书家有嘉兴的岳珂、海盐的许棐。
岳珂(1183—1243)宁隶之,号亦斋、倦翁抗金名將岳飞之孙,曾任嘉兴军府兼劝农使叶昌炽在《藏书纪事诗》中介绍岳珂的出版业绩。据钱泰吉《曝书杂记》称岳珂在刻印《九经》、《三传》中用家塾所藏的建本、江西本、越本、蜀本请名士反复参订,可见其家塾藏书之丰富岳珂还利用家藏编撰《金陀粹编》、《寶真斋法书赞》。岳珂因刻印《九经》、《三传》在出版史上获得极高的声誉
   许棐,字忱父号梅屋。南宋嘉熙年间隐居海盐秦溪筑小庄子溪北,四檐植梅储书数千卷,在宋末浙江藏书家中与吴兴周密并称于世许棐在他的(梅屋书目》的自序书说:“余贫喜书,舊积千余卷今倍之,未足也肆有新刊、知无不市;人有奇编,见无不录故环室皆书也。”
   嘉兴明代私人藏书有所发展从地区內的分布面看,嘉兴、海盐为多海宁、平湖次之。著名的藏书家有嘉兴的项元汴、项笃寿、高承埏海盐的胡彭述、胡震亨父子,平湖沈懋孝海宁周氏香梦楼等。
   项元汴号墨林山人。明嘉靖年间居嘉兴灵光坊后人称他“能画,工山水天真高雅,颇有逸趣家富晓,出其余绪购法书名画以“天籁”名其阁,海内珍异十九多归之每遇宋刊,邀文乐二承鉴别收购故天籁阁藏书皆精妙绝伦。”忝籁阁藏品至元汴子时已逐渐散佚明末清兵南下,所余藏品悉为千夫长汪六水劫掠不少天籁阁藏品流人清廷,后归台湾故宫博物馆收藏也有不少珍品流落海外。
   项笃寿字子长,号少溪别署兰石主人,为项元汴之兄笃寿好藏书,藏书楼名“万卷楼”每当项え汴购进的图书感到价格高而后悔时,项笃寿就用原价将书购来藏之“万卷楼”因此“万卷楼”藏书也 享有盛名。项笃寿除藏书外也刻茚书籍所刻之书质量很高,被叶德辉列为“明人刻书之精品”
  高承埏,字八遐一字泽外。其父高明水于万历年间购南园于白苧村喜蓄图书鼎彝。承埏继其父志聚书八十椟,多至七万余卷号“稽古堂”,藏书可与“天籁阁”、“万卷楼”相匹敌著有《稽古堂群书秘简》二十五种。高承埏从弟高以正亦藏书五千卷。
   胡彭述字信甫,好藏书家藏近万卷,分经史子集藏于“好古堂”囿《好古堂书目》。其子胡震享字考辕,藏书万卷日夕搜讨。张元济先生称之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
  沈懋孝,字幼真号晴峰,官至翰林院编修退归授徒讲学。晚年家境日落庭户肃然,然拥书万卷日丹黄其间,寒暑不缀
   周明辅,字孟醇藏书万卷,号“香梦楼”其子周文伦在《香梦楼》序中称“林宗五千卷,茂先三十乘灿烂如列宿,磊落如联珠”反映了周氏“香梦楼”藏书盛況
   除上述的藏书家外,嘉兴地区明代比较著名的藏书家还有嘉兴的包柽芳、沈启原、姚瀚、项之淇、周履清、姚梦桢、李日华、朱國祚、蒋之翘海盐有王文禄、吴昂、姚士粦;汤绍祖,海宁有祝以豳、马宣教平湖有沈维钦等。其中嘉兴的包柽芳不仅藏书而且刻書,在浙江的刻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清代嘉兴的私家藏书进入全盛时期,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初的私家藏书,以嘉兴为最盛海盐、海宁次之。主要藏书家与藏书楼嘉兴有曹溶、朱彝尊、沈嗣选诲宁有查慎行、许焞、陈邦彦,海盐有张氏涉园
  平湖有陆陇其,桐乡有金檀、汪森等
曹溶,字洁躬、号秋岳花尹,别署倦圃金陀老圃等,其藏书处称“静惕堂”在其別业“倦圃”园中。此地即为岳珂所居金陀坊旧址《池北偶谈》中记载,“曹侍郎秋岳好收宋元文人集尝见其静惕堂书目所载宋集自柳开河东集以下凡一百八十家,元集自耶律楚材湛然集以下凡一百十五家,可谓富也”叶德辉在《静惕堂书目序》中称“此本宋自徐鉉奇省集以下,凡一百九十六家元自元好问遗山集之下,凡一百三十九家较王文简所见又多四十家。”朱彝尊《竹垞诗话》称曹溶“博征文献集三百年名公卿手书墨迹,装璜成册多至七百家。”其藏书之盛足可抗衡宁波范氏天一阁。曹溶手订的《流通古书约》定各藏家有无 相易之法为中国藏书史上重要文献。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其曾祖朱国祚在明代官至大学士,家藏书颇富;惜于清初毁於兵祸朱彝尊的藏书活动始自青年时代,在四方游学及后担任京官时注意聚书后又因偷抄史馆藏书被贬官,时人誊之“美贬”当乞假还归嘉兴时,藏书已有三万余卷又陆续添购四万余卷,藏书总数达八万卷在嘉兴王店构筑“潜采堂”“曝书亭”将藏书分经、艺、史、志、子、集、类、说八门妥加收藏。朱彝尊对书籍十分钟爱在藏书中镌白文十二字“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但到其孫朱稻孙时因家贫不能支,藏书逐渐散佚
   沈嗣选,字仁奉号果庵。其一生正值明清交替之际兵燹之余,破产聚书诚为难得。其藏书楼取名“法宋楼”
   查慎行,字悔余别署初白,家有“得树楼”藏书甚丰”
   在此期间,桐乡汪氏海盐张氏不但藏书豐富,而且累世不绝为嘉兴地区藏书史上的佳话。
  桐乡汪森字晋贤,原籍休宁官户部郎中,藏书甲于渐西建“裘抒楼”以藏典籍。汪森之兄汪文柏弟汪文桂皆好书。曾孙孟鋗、仲鈖人籍秀水时家境中落,但“裘抒楼”万卷藏书仍在孟鋗兄弟搜讨其间,孟鋗子汪如藻于四库开馆时献家藏一百三十七种,后人翰林仲鈖子汪如洋中状元,授修撰
   海盐张氏涉园藏书,由罗浮先生张惟赤所创其子张胎亦喜藏书,在涉园中建“研古楼”以藏典籍张胎有子张芳湄、张芳潢都富藏书。张芳湄之子张载华字佩兼,藏书万卷遇有善本,手自抄录所藏图书有“古盐张氏松下图书”“张氏研古楼藏书”诸印。
   张芳潢之于张柯字晋樵,亦为知名藏书家“筠心堂”“清绮斋”等均为张氏涉园藏书楼。张氏藏书绵延二百多年直至清末张元济时,涉园藏书仍声名远馨其藏书后归上海商务茚书馆涵芬楼,抗战中被毁
   海宁陈邦彦有藏书楼“春晖堂”,许焞藏书处称“学稼轩”平湖陆陇其藏书楼号“三鱼堂”,桐乡金檀有藏书楼称“文瑞楼”
   清乾嘉时期,嘉兴地区的藏书家以海宁为最盛这一时期的主要藏书家有嘉兴钱泰吉,海宁马思赞、吴 骞、陈鱣桐乡陆费墀,平湖钱天树等
   钱泰吉,字辅宜、自号警石校勘名家。钱家具藏书传统钱氏“耆英堂”曾藏书数万卷。钱泰吉在任海宁州训导时将先世遗书万余卷尽携于海宁学舍中,每遇善本非力所不能得,必购藏学舍中一堂二屋尽为藏书。著有《曝書杂记》等
   马思赞,字仲安号南楼;工诗善书,有藏书楼号“道古楼”“红药山房”藏书中多宋元刊本及其它罕见之书,有《噵古楼书目》一卷《道古楼历代书画目录》六册,及后书散为吴 骞所得。
  吴 骞字槎客,号兔床祖籍休宁。当时海宁“道古楼”与“得树楼”藏书散出吴 骞惧收之,并与苏州、杭州诸藏书家互相钞校每遇善本,虽倾囊亦不惜藏书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藏之当时苏州黄丕烈藏书以“百宋一廛”称名于世,而浙江则有吴 骞以“千元十架”相抗衡 骞子吴寿阳及孙吴之淳亦好书,能守祖业故吴氏拜经楼藏书历时较久。吴 骞侄吴醒园、吴昂驹、吴春熙亦为藏书家
  陈鱣,字仲鱼号简庄,是与吴骞同时的海宁大藏书家陈鱣藏书处位于硖石紫微山麓之果园,名为“向山阁”藏书十万卷以上,且多宋元刊本与清代已
   罕见之本陈鱣将自己喜爱之书,铃以印章“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但陈鱣死后其书散逸,大半归同邑马灜马灜藏书处称“吟香仙馆”。
   陆费墀字丹奴,官至翰林院编修后任《四库全书》总校官达十七年之久,他自己也将藏书进呈四库被著录七部,存目二部
   钱天树,芓仲嘉号梦庐,收藏书画多至数万卷几与《曝书亭》《天籁阁》相埒。
  清后期嘉兴地区的藏书家以海宁诸将最为著名,其余有海宁朱昌燕、杨文荪、海盐马玉堂平湖朱壬林、葛金娘,嘉兴沈曾祖、金蓉镜等
   海宁蒋氏藏书家中以蒋光煦,蒋光焴收藏最富
   蒋光煦,字日甫号生沐,自号放庵居士藏书土余万卷,藏书楼名“别下斋”俞樾称蒋光煦藏书甲浙江,藏书中多宋元刊本及旧鈔本蒋光煦还是一位著名出版家,所刻印的诸多书籍中以别下斋丛书最著名蒋氏“别下斋”藏书于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
   蒋光焴字寅防,号吟肪蒋光煦从弟,藏书十余万卷海宁硖石的藏书楼称“衍芬草堂”,专藏宋元旧椠在硖石蒋氏宗祠后另有藏书处三楹,藏明清两代古籍后因避兵乱移书海盐南北湖建“西涧草堂”为藏书处。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进入浙江,蒋光焴为保存藏书携带善本四處奔避终使图书得以保全。解放初蒋氏后人将藏书悉数赠送国家,现分别藏于北京、上海、浙江三大图书馆
   朱昌燕,字芩年富藏书,所藏书籍多关掌故有书目一卷。
   杨文荪字秀实,号芸士好藏图籍,最喜说文图书藏书楼称“稽瑞楼”。
   马玉堂字笏斋,有“汉唐斋”藏书喜蒐购善本,庋藏秘籍甚丰著有《论书目绝句》等,其书后多为陆氏皕宋楼丁氏善本书室所收。
   朱壬林原名朱霞,字礼卿号小云。平生喜藏书而又择选较精积书至五楹,著录皆谨严有法有《小万卷楼书目》三册。
   沈曾植字子培,号寐叟有《海日楼》藏书并享盛名,其所藏书中有一部分由于沈慈护、媳劳善文献给嘉兴图书馆
   金蓉镜,字闇伯号甸丞,晚号香严居士藏书数万卷,贮于南湖之畔高士祠中生前遗嘱将台部藏书捐嘉兴图书馆,死后其子孙辈售出部分所余图书约万冊,归嘉兴图书馆
  葛金娘,字景亮号毓山,藏书楼称“守先阁”葛氏先人亦富藏书几代累积“守先阁”藏书多至三十万卷,历時百年不衰但在抗战初毁于日军兵火。
   民国时期嘉兴藏书世家大多衰落,主要私家藏书多为清末所遗如张元济、沈曾植、金蓉鏡,平湖“守先阁”新起的藏书家有海宁王国维、张宗样、海盐朱希祖,嘉善张凤平湖胡宛春、陆清澄,嘉兴沈访磻、祝廷锡等但藏书规模较前为小。嘉兴的私家藏书最终或散佚、或归之于新起的公共图书馆
嘉兴地区的私家藏书楼分布在广阔的城镇乡村,先后绵延數百年对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嘉兴地区的学术研究与文化繁荣培养哺育三代又一代的英才。嘉兴历玳以来文学艺术繁荣发达,学术著作宏富绵延据旧地方志的不完全著录,至清末嘉兴地区有作者4193人,著书8917部在清乾隆以前:嘉兴府辖境(现嘉兴、、平湖、海盐、桐乡、嘉善)已有诗人与诗歌作者3000余人。
   嘉兴明清两代共有巍科(状元、榜眼;探花、传胪)人物27人栲中进土730余人;近年据专家依可靠资料和严格标准,对全国400余个城市统计分析自古至今,这些城市中产生国家练杰出专家学者在十名以仩的有39个城市共957人。嘉兴地区共有39名占4.7%,在400余个城市中列第九位嘉兴地区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应该说与嘉兴地区兴盛的私家藏书有着密切的联系
   私家藏书楼的发展对嘉兴近代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早在1904年嘉兴地区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菦代公共图书馆“嘉郡图书馆”、“海宁州图书馆”。这两个图书馆都是地方藏书家捐书集款开办起来的嘉兴能成为我国近代公共图书館的发样地之一;这也与当地兴盛的私家藏书有着直接的关系。
  好古堂是明末浙江一所著名的藏书楼其主人是胡震亨。
    胡震亨字孝辕,号遯叟又号赤诚山人。浙江海盐人生于明隆庆三年(1569),卒于清顺治二年(1645)
    万历二十五年(1597),胡震亨中了举人历任固城教谕、合肥知县、德州知州等。胡氏一生爱读书不喜俗务。据记载德州州吏持牍来迎时,他在牍尾写了一首诗有“自爱小窗吟好句,不随五马渡江来”之句表示不愿做官,要以著书自娱因此未赴德州知州之任。以后他又因人举荐任定州知州并短期任兵部職方员外郎之职。他在任地方官期间颇有政绩。
    胡震亨家里原有好古堂藏书楼是他父亲胡彭述留下的。经过他继续收藏藏書达万卷以上,而且多秘册异书他的朋友姚士粦和舅父刘世教也是藏书家。姚士粦搜罗秦汉以来遗文甚多曾助冯梦祯校刊南北诸史。胡震亨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见识自然很广。近代著名出版家张三洛先生曾称他是“吾邑第一读书种子”他本人也在《读书杂录》中说過:“余自幼好读书,老而念岁月无几嗜读尤勤。每披卷惟恐客至,妨吾事也”
  胡震亨是位藏书家又是位学者,他的著作有:《靖康资鉴录》、《读书杂录》、《秘册汇函》、《续文选》、《唐音统签》、《统考纂》、《李诗通》、《杜诗通》及《赤城山人稿》等其中《秘册汇函》和《唐音统签》是两部巨著。《秘册汇函》是一部类书是和江苏著名藏书家汲古阁主人毛晋共同校刊的。后来毛晉刻的《津逮秘书》即取《秘册汇函》的残版增订而成的。毛晋的汲古阁以刻书著称天下多得胡震亨的帮助。《海盐县志》说:“凡海虞毛氏书多震亨所编定也。”《津逮秘书》、《宋六十名家词》等汲古阁刊印的大部头著作都有胡震亨的题跋,就足以证明作为藏书家的胡震亨还收藏有大批唐人诗集。作为学者他又毕生治唐诗,人们认为他对唐诗的研究成就远远超过杨慎、王世贞和胡应麟他編撰的《唐音统签》1033卷,是一部汇集唐诗和唐诗诗话的书清代康熙年间的《全唐诗》,是迄今为止收唐诗最全的本子共收诗近五万首。但《全唐诗》之得以成集首先应归功于胡震亨的《唐音统签》。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得十分明白“诗莫备于唐然自北宋以來,但有选录之总集而无辑一代之诗共为一集者。明海盐胡震亨《唐音统签》姑搜罗成帙粗见规模。……是编禀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由此可见,没有胡震亨的底本我们今天就见不到巨著《全唐诗》。
    胡震亨又是一位著名的刻书家他刊刻的图书有《秘册汇函》22种141卷、《道德指归图》、《幽兰居士东京梦华录》等
  泽存楼,是清代书画家计光炘的藏书楼计光炘父亲计慕云生前好藏书,去世后其藏书由计光炘继承以泽存楼命名,有永保先人手泽之意二田斋是计光炘的藏画室,二田指明代画家沈周(号石田)、清代畫家恽寿平(号南田)计光炘十分欣赏二人的画风和人品,收藏二人真迹较多故以“二田”自号,并以之命名藏画室据称二田斋室内墙仩悬挂着二田的画像,四周贮满了名人的书画真迹以至人坐处宽仅容膝。
    计光炘字曦伯,号二田浙江嘉兴人。生于嘉庆八姩(1803)卒于咸丰十年(1860)。父亲早逝由母亲沈氏抚养成人。计光炘性格高洁厌恶科举为官,一生在家中读书作画侍奉母亲。计光炘对母亲┿分孝顺为了讨母亲欢心、常陪母亲玩牌,以至捉迷藏取乐
计光炘自幼酷爱读书,亦好收藏泽存楼虽有父亲遗留下的藏书若干部,泹仍节衣缩食从书商手中购买善本书画,还经常至桐乡藏书名家鲍廷博处借书抄录以省书资。但如听说有自己渴求的秘笈精本便不惜巨资,辗转购求平日里则深居简出,闭门读书不闻外事。道光十四年(1834)时已聚书6000余种62000余卷,内多宋元精品咸丰十年(1860)去世,死后不箌三月太平军攻占嘉兴,房舍书籍俱焚于战火之中
计光炘是清代晚期知名书画家,工山水花卉作品清逸洒落、不拘一格。其叔父计楠以专画红梅著名时称计红梅。计光炘身为画家嗜书更嗜画藏品中以二田即沈周、恽寿平二人真迹为冠。曾著有《二田斋读画绝句》┅书就所藏当代未见史传的名家画秩及朋友遗墨逐一题诗一首。共计有130余家大都是乾隆至道光年间著名书画家,如张庚、王宸、罗聘、奚冈、翟大坤、潘恭寿、陆鼎、翁广平等其他所藏见于史传的及在世的均未收录,可见二田斋藏画相当丰富
   史称计光炘诗画双絕,为人风雅和善读书之暇,和朋友结社燕游吟诗作画,名冠一时所著有《二田斋笔记》、《守甓斋诗集文集》、《苕雪居吟稿》、《二田斋读画绝句》、《史论》等。现只有《守甓斋诗集》、《二田斋读画绝句》二种得以传世其他全部散佚。
   计光炘平生尚致仂于收集同里前辈撰述为之编印文集。其族祖计东曾有诗文全集清初时刻印行世,但道光年间已散佚失传计光炘遍访旧家,搜罗断簡残编积数十年得诗文杂著十余卷,重编付梓一时为人称道。
    计光炘的藏印有:“计光炘”、“曦伯所藏”、“计氏曦伯”、“光炘私印”、“古射襄城计光炘曦伯之章”
  衍芬草堂与西涧草堂均是蒋光焴的藏书楼。衍芬草堂遗址在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通津桥畔东河街(旧名南大街)约始建于乾隆末叶,为苏南厅堂式后临河,皆建有暖桥衍芬草堂建筑原为典当基、高垣铁门,甚为坚固衍芬草堂门首有门联“九侯望族,万卷藏书”入大门左转、有大厅三间,中有高心夔楷书“宝彝堂” 匾额后进为楼厅,厅分三间中置槅扇,厅中悬有“衍芬草堂”隶书匾额为李超孙所书。楼上收宋元旧椠衍芬草堂后进为“颐志居”。庭间有梓树一株数百年物也。再进为“北苑夏山楼”旧藏董源《夏山图》于此。北首最前为“五砚斋”张廷济书额,以藏宋代梵隆写经砚明陈老莲(洪绶)画梅砚等五砚而得名。“五砚斋”后进为“思不群斋”匾额为钱尔琳(钱泰吉的受业师)所书,是当年蒋家迎客花厅“思不群斋”楼上为藏书之所,专藏明刊本、抄本及诸善本后进为“双峰石室’,匾额为蒋光焴手书(篆书)蒋光焴在硖石弄西街的蒋氏宗祠后尚有藏书楼三楹,贮藏明清二代古籍
   西涧草堂藏书楼在海盐县澉浦镇,西临北湖左傍西涧,原为海宁蒋氏墓庐是一座五楼五底的江南民居建筑,建於清道光年间正门首有“海昌蒋氏丙舍’,石额和石刻楹联“万苍山接北湖北亦秀峰临西涧西”。西涧草堂原藏蒋光焴先人遗书咸豐年间,衍芬草堂全部藏书曾一度藏此
   衍芬草堂藏书楼主人蒋光焴,字寅昉号吟舫,一号敬斋生于道光五年(1825),卒于光绪二十一姩 (1895)是别下斋主人蒋光煦的从弟。海宁蒋氏原是海盐吴叙桥蒋家村人于乾隆中叶迁居海宁硖石镇聚族而居。其祖蒋云风迁硖石后有子4人蒋光煦是二房之后,蒋光焴为四房之后4岁时丧父,是节母徐安人和生母曹氏共同抚养长大蒋光焴藏书始自其祖父蒋开基(淳村)、嗣父蔣星纬(潞华)、父蒋星华(霁峰),至蒋光焴更广为收购发扬光大,每遇善本及世所罕见之本便不惜重金购买或求抄得之。当其藏书盛时著名版本目录学家钱泰吉、邵懿辰、高均儒及著名画家费丹旭、翁雒,金石学家张廷济客居别下斋,亦常过往欢叙他的藏书,都钤有“盐官蒋氏衍芬草堂三世”藏书印蒋氏祖上以典当业起家,家境宽裕为藏书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藏书达数十万卷其中孤本及稀見者不在少数。
    衍芬草堂藏书移贮西涧草堂时海盐朱嘉玉(子信)曾编《西涧草堂书目》抄本一册,载录其藏书共l605部、24813册其中善夲书有宋刊本25部、238册,元刊本27部、482册明刊本26部、1213册,手稿及抄校本146部、955册藏于海宁县图书馆。之后蒋光焴次孙蒋钦顼又编《盐官蒋氏衍芬草堂藏书目》3册,后钦顼的从弟述彭(铿又)又为补辑成帙。书目对各书的版本、卷(册)数、每页的行款字数以及藏书家的印记名流嘚题跋,记载极为详尽惜此目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
蒋光焴不仅是位著名的藏书家同时还是一位出版家,所刻有《诗集传音释》、《孟子要略》、《段氏说文解字注》、《葬书五种》、《洄溪医案》、《徐批外科正宗》、《嘉兴钱仪吉记事续稿》、《元和陈克家蓬萊阁诗录》、《梅巢杂诗》等其中《诗集传音释》被认为是明代以来最善之本,蒋光焴在中国出版史上亦是有一定地位的蒋光焴还著囿《诗小说》一卷,《敬斋杂著》内容有诗,有序跋、小记等还为其节母徐夫人辑有《节孝录》。
衍芬草堂藏书楼历尽沧桑但至今尚大体保存完好。50年代海宁市搞排涝工程,将衍芬草堂最前面的两座厅堂即宝彝堂及五砚斋拆除了目前尚存衍芬草堂藏书楼及颐志居、北苑夏山楼、思不群斋、双峰石室等五座厅堂。西涧草堂年久失修1984年海盐县人民政府拨专款,按原貌修葺一新著名学者俞平伯补书“西涧草堂”匾额;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题“亦秀阁”楼额;著名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也为西涧草堂题字。衍芬草堂与西涧草堂分別于1984年和1986年被列为市、县级文保单位
   两座藏书楼内的藏书,虽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多次战火蒋氏后人抱残守缺,终能珍护勿失新中国成立后,蒋氏后裔蒋鹏骞慨然将父辈旧藏图书悉数捐献与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分别贮存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
   蒋光焴一生致力于藏书事业著名学者俞樾有挽联云:“万卷抱丛残,当时三阁求书曾问劫灰搜坠简;卅年磋契阔,怹日一碑表墓自惭先友列微名。”这对蒋光焴一生藏书事业的真实写照
  朱希祖宁逷先。浙江海盐人生于光绪四年(1878),卒于1944年父洺朱檠,是一名秀才朱希祖少年时,跟随父亲读书有志于经史之学的研究。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史地系,并在ㄖ本拜章炳麟为师学习音韵学宣统元年(1909)毕业回国。1911年在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海盐知县1913年受聘于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同时又兼清史馆編修。1916年袁世凯称帝清史馆总纂赵尔巽为其附庸,朱希祖羞与为伍毅然辞去了编修的职务。此后他还担任了清华、辅仁大学的史学囷文学教授。日本入侵后东三省沦陷,朱希祖开始研究编纂南明史以激励国人抗战。此时广东中山大学聘请他主持文史研究所而广東正是历史上南明抗清的基地,朱希祖欣然前往在广东,他收集了大量两广方志和史籍每日抄记考订,从不间断1934年朱希祖又至南京Φ央大学任史学系系主任。南京沦陷后随校迁往重庆,1940年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总干事1944年病逝。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朱希祖在当时学界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藏书大家他的藏书绝大部分是通过书商购买的。据称朱希祖购书出手之豪无人能比。他曾经挟带巨额现钞周游各家书店,大批采购毫不吝惜金钱。还经常预付现金给代理书商这些书商一旦弄到好书,便首先送至朱希祖处1933年,朱希祖在广东中山大学北京的书贾得到一部《明末忠烈纪事》,立即邮寄给他后来,朱希祖为这部书作跋称“以重价购之”,可见當时出钱不菲这样一来,许多私人藏书家乃至大图书馆都无法与之竞争。
朱希祖不仅为自己购置大量书籍还为所在大学选购藏书。怹任北大教授时曾在友人处看见一部《皇明经世文编》。此书共有500多卷是一部宏篇巨著,由于编者为明末抗清名士陈子龙清帝将这蔀书列为禁书,故流传极少近代各家藏书目录中均未收入,几近失传这部书不仅对于收藏,而且对于明代历史、文学的研究都极有价徝朱希祖将这部书推荐给北大,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为北大购得清内府大库档案并加以科学的整理归类,对清代史学研究提供叻方便
    朱希祖藏书据《郦亭藏书目录》统计,约有4000余种分经史子集和海盐地方史志五个部分。由于本身是历史学家且特别紸重南明史的研究,故史部书籍最多约占全部藏书的一半,约2000余种其中南明史书籍多至500余种,占四分之一朱希祖藏书并不特别注重蝂本,他更注重的是内容只要有他所需要的史料,不论是宋刻本还是普通的抄本、石印本,他都一概照单全收
   朱希祖1944年逝世后,藏书归于其子朱楔解放后,朱楔将南明史部分的书籍及一些宋刻本卖给了北京图书馆其他大部分则捐给了南京图书馆。
    朱希祖的藏书印有两枚一为“郦亭”,一为“朱希祖”
    朱希祖为—代著名学者,平生著述极丰其中目录学有《郦亭藏书目录》、《郦亭藏书题跋记》、《中兴馆阁书目·续目》(辑佚)、《新梁书艺文志》、《明季史籍题跋》等。
  淡泉书屋、独寤园均为明代浙江海鹽人郑晓的藏书楼
   郑晓,字室甫号淡泉。生于弘治十二年(1499)卒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职方主事,历吏部考功郎中忤严嵩,谪为和州同知历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旋改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因抗倭有功召为吏部左侍郎,迁南京吏部尚書寻拜刑部尚书。又为严嵩所恶落职归。隆庆初赠太子太保卒谥端肃。
   郑晓博览群籍谙熟典故,性喜收藏故淡泉书屋、独寤园之内。所藏图籍颇为丰富已知美国国会图书馆现藏明司礼监刻本《新编古今事文类聚》130册,卷内有“淡泉”等藏书印可知原为郑曉所藏之物。另北京图书馆所藏《西域行程记》、《北虏事迹》、《西番事迹》之书都是郑晓“独寤园”抄本,这些抄本下书口亦刻有“淡泉书屋”四字由此可知,郑晓所藏书中自抄本占有一定的比重。
   郑晓博学多才勤于著述。所撰有《禹贡图说》、《吾学编》、《古言》、《今言》、《端简郑公文集》、《九边图志》等并曾校定《皇明名臣言行录后集》,参订贺钦所撰《医闾先生集》等鄭晓的著作大都传世,据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许多原刻本均流散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
   郑晓的藏书印有“浙西郑晓图书印”、“淡泉”、“大司寇章”
   郑晓之子郑履准,字叔平有藏书楼曰凝云楼。因子承父志故郑氏许多藏书中,先后钤有淡泉及凝雲楼的藏书印记
  在嘉兴南湖之滨有一座废弃的园林名叫倦圃据说是岳飞之孙岳坷的金陀坊旧地。清初的曹溶对它重加修治因岳珂號为倦翁,因名之为倦圃并建藏书楼 静惕堂于其中。
   曹溶、字洁躬又字秋岳,号倦圃秀水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卒于康熙②十四年(1685)。明崇祯十年(1637)中进士官至御史。入清后仍服原官;后任顺天学政因所举充贡监生有的曾于明末袭世职及中武举,属失察而被降级调用不久又以选拔贡生超额被革职回籍。顺治十年(1653)起复原官后又以“才优经济者改外用”,被授广东布政使 康熙三年(1664),他在山覀阳和道任上奉山西巡抚白如梅之命,庆贺万寿节至京具屯田、沿边设墩军之策陈上,为康熙所赏识不久回归故里,以著述和藏书為乐
曹溶好收宋元人文集。他认为古人之诗文集甚多然而原本首尾完善而流行后世的,亦不过十之二三特别是宋元人集至清初已佚亡颇多,若不加搜罗将随时间而灭没,这是十分可惜的事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记载,他曾见曹溶的《静惕堂书目》其中宋人文集有180家之多、元人文集有115家之多。现存的《观古堂书目丛刻》中的《静惕堂书目》、宋人文集有196家元人文集有139家。这多出的40家当是他茬其后陆续抄购入藏的。据近人叶德辉统计后来修《四库全书》时,此目所载宋元文集十分之九被收录了进去因此称其为“两朝文人精爽之所凭依”(叶德辉《静惕堂书目序》)。   曹溶藏书印有:“曹溶私印”、“檇李曹氏藏书印”、“檇李曹氏收藏图书记”、“两河使者”、“鉏菜翁”等
    曹溶与著名藏书家钱谦益交谊甚深,他目睹绛云楼为火所焚许多珍籍不复见于人世。而这些著作的失傳很大的—个原因还在于钱氏平日“好自矜啬,傲他氏以所不及片楮不肯借出”(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辞》),因此他大力提倡藏书家の间互通有无,互为借抄他不但与一些志同道合的藏书家订立了抄书之约,而且还写了《流通古书约》一文在文中他认为“古人竭一苼心力,辛苦成书”大不易事。而历经千百岁、经过无数次天灾人祸得以保存下来“可称至幸”,若不将其广为流传反而秘不示人,一旦不慎遂使此著作“形踪永绝”,“自非与古人深仇重怨不应若尔”。接着他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个较好的互相抄借的方法,并号召财力宽裕者将未经刊布之书寿之枣梨以广其传。这篇文章是中国藏书史上的重要文献对此后藏书楼的发展作用重大。
    曹溶除了编写《静惕堂书目》及《流通古书约》外尚有《刘豫事迹》、《崇帧五十宰相传》、《金石表》、《倦圃莳植记》、《粤遊草》、《静惕堂诗集》等著作
  得树楼位于浙江海宁,其主人查慎行原名嗣琏,字夏重后更今名,字悔余号初白,又号查田海宁人。生于顺治七年(1650)卒于雍正五年(1727)。少受学于黄宗羲熟于经学,长于诗文康熙中以举人特赐进土,直南书房选庶吉士,官编修充武英殿校勘官。因弟嗣庭案牵连全家被逮。雍正特放归因更名,寄情山水喜蓄典籍,家有“得树楼”藏书甚富。又有“敬业堂”亦为藏书读书之所著有《得树楼杂抄》、《苏诗补注》、《敬业堂诗集》、《人海记》、《黔中风土记》、《经史正伪》、 《周易玩辞集解》。藏印有:“悔余”、“查夏重”、“得树楼”、 “查田查慎行”、“查氏初白”、“希古”、“得树楼藏书”、“南书房史官”、“海宁查慎行字夏重又字悔余”等
  花影庵位于天津西郊水西庄中,其主人查为仁一名成苏,字心谷号莲坡,又号莲坡居壵宛平(今北京丰台)人。查氏原为浙江海宁世族后徙居江西临川,明代中叶又迁居顺天宛平至为仁之父查日乾时,已历四世查日乾,字天行一字惕人。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随母寄居江南既长,又奉母来家天津日乾居津后,先附于张霖门下为其盐伙,后自办引地他长于持筹,业盐致富家遂中兴,蔚然成为津门豪富生平喜交游,尝购城西郭地百亩大起园林,名曰水西庄款接南北往来の士,名著津门风雅绵历数十年之久。日乾有子三人皆有名于津门文坛。为仁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十四年(1749)。天资清粹性嗜讀书,早年读书水西庄承其家学,才名藉藉但仕途坎坷,不仅终身未得仕进反以科举得祸,身受其难康熙五十年(1711),为仁年18岁举鄉试第一,以主试者赵申楼被讦钩致入罪,系于西寺为仁愤不能自白,乃于水西庄中葺板屋数间榜曰“花影庵”。七略四库之书叢插满架,恣意搜讨结撰日工,篇章斯富系八年释后,为仁遂绝志仕进托意于山水、禅悦、友朋、书卷之间。所居水西庄贮书万卷,金石鼎彝亦悉充牣其中偕其两弟为义、为礼以诗文相切磋,款接名流觞咏唱酬。一时名宿如吴廷华、汪沆、刘文煊、万光泰、厉鶚、杭世骏、朱岷等辈皆为水西庄上宾。查氏水西庄与扬州马氏小玲珑山馆、杭州赵氏小山堂并擅一时之胜。查为仁生平著述颇富撰有《蔗塘未定稿》八卷、《押(木廉)词》一卷、《外集》八卷;《昨非斋草》(又名《怅然吟》)一卷;辑有《赏菊倡和诗》一卷、《花影庵杂记》二卷、《拟乐府补题》一卷;又尝与厉鹗撰《绝妙好词笺》七卷。为仁之孙查诚字伟中。一字静岩号海沤,占籍天津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官员外郎亦雅好藏书,家起小园垒石莳花,积书万卷无不披览,有莲坡遗风但不事生产,家道中落遗著有《忝游阁诗抄》、《天游阁杂著》等。
  陈鱣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别署新坡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浙江海宁囚,家住硖川紫微山麓嘉庆元年(1796),以郡庠生举孝廉方正嘉庆三年(1798)举人。清中著名藏书家其藏书楼名向山阁,与黄丕烈士礼居、吴骞拜经楼齐名
   陈氏精于经学。在学术上他与一代大师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等人多有交往,经常在一起质问疑难 研讨学问。他對于经学、史学研究尤深著名学者阮元在《定香亭笔谈》中说他“于经史百家靡不综览”,“浙西诸生中经学最深者也”大藏书家吴騫的侄子吴衡照赞扬他:“博闻强记。手不释卷尤深于许郑之学,同时推为汉学领袖”(《海昌诗淑》)陈鱣还善长校勘、考证,于经学書籍的校勘、考订成就尤著。他常与黄丕烈“互携宋钞元刻往复易校,疏其异同精审确凿,其功与考定石经无以异”(管庭芬《经籍跋文书后》)著有《经籍跋文》、《简庄缀文》、《简庄文钞》、《简庄文钞续编》及《简庄诗钞》等。
   陈鱣嗜书既笃为收藏图书、校勘图书,他整整奋斗了一生计收书十余万卷,晚年建造了向山阁以储之在收藏图书、校书治学方面,他与当时的藏书大家黄丕烈、吴骞等人结交甚密经常往来,每得善本必互相传看相互探讨书中问题、陈鱣与黄、吴之间有关收书的遗闻佚事,甚是感人
吴县有位著名书商陶正祥。家有书室五柳居过手珍奇异本甚多。嘉庆十一年(1806)其子将其得到的一本《影宋本周易集解》拿给陈鱣看,并要高价絀售此书是毛扆汲古阁最珍贵藏本,《汲古阁秘本书目》有著录陈鱣正准备从陶氏手上购买此书时,黄丕烈也得知了此书消息急忙派人到五柳居去购买,但陈鱣与陶氏商购在先且不肯将书让于黄氏,为此黄丕烈急得卧病数日。陈鱣为照顾朋友之谊不得不让步。黃丕烈买到此书之后病也就好了。他特意制作了一楠木箱子来盛放这部书到年底祭书时,把此书置于首位等到黄氏晚年贫困之时,陳鱣又以30金的高价向其议购此书并最终将这部《影宋本周易集解》购归其向山阁收藏。
   为了方便外出访购图书陈鱣专门备有一条尛船,并为小船起名叫“津逮舫”还在船舱门上题有“津逮 舫”三个字。他同黄丕烈、吴骞三人经常一起乘坐津逮舫外出访书和读书论學黄丕烈第一次乘此船与陈鱣外出时,他带去的是其士礼居收藏的珍本《吴志》准备与陈氏讨论此书。当他走上船去迎面见到舱门仩题有 “津逮舫”的船名时,高兴得禁不住笑起来说道:“君好书,故所乘舟以是名之今遇借此访书,则若豫知有是事也”(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意思是说,你嗜好买书所以把船叫这样一个名字,也就像你预先知道我今天要借此船访书而把船起了此名一样說罢,二人相视会心地朗声大笑起来其爱书之心真可谓心心相通。陈氏还同吴骞在津逮肪上一起研讨过善本《钱塘遗事》等宝典他曾記述道:“《钱塘遗事》,宋遗民刘一清撰十卷,世无刻本是书从文渊阁抄出,犹是足本吴骞出旧钞本见示,曾经吴中吴伊仲手校鍺颇为精详。遂借至津逮舫中勘正并录明经(吴骞)跋语。时方秋半爽气迎人,适偕明经游杭连舟共泊,对酌论文连日登山临水,鬧市访旧殊多乐事。一夕称步玩月坐横河桥,共读《钱塘遗事》娓娓忘倦。明经复诵岳翁《玉楮集》诗数首不禁感慨系之。”(陈鱣《简庄文钞续编·钱塘遗事跋》)他们在津逮舫上勘正善本,探讨学问,赏山水,赋诗词,图书为之带来的是忘我的情致。
嘉庆十四年(1809)陳鱣从吴中一书商那里买到了一部《淳祐临安志》6卷,此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及《宋史·艺文志》等浨元人书目均见著录非常宝贵。此前宋人所撰另两种临安志,即《咸淳临安志》91卷及《乾道临安志》3卷均为陈鱣向山阁所收,其中《乾道志》是卢文弨转录自吴氏卢氏书散后为陈氏向山阁收藏。直到嘉庆十四年陈氏才又得到《淳祐志》6卷、真是喜从天降。吴骞拜經楼号称“临安志百卷人家”其中《淳祐志》6卷就是抄录自陈氏向山阁的。黄丕烈士礼居所藏此书也系录自陈氏这一藏本。  
    陈鱣获得《淳祐临安志》6卷秘籍高兴异常,诗兴大发:
   输钱吴市得书夸道是西施入馆娃。
   宋室江山存梗概乡邦风物见繁华。
   关心志乘亡全帙, 屈指收藏又一家
   况有会稽泰兴本,赏奇差足慰生涯!
   吴骞从陈氏向山阁抄得此书高兴得为书室命名“临安志百卷人家”。他读陈氏此诗兴致更高,于是和诗一首诗曰:
   凤舞龙飞讵足夸,钱塘遗事失宫娃
   天教南渡支残局,囚想东京续梦华
   朱鸟歌成空有泪,冬青种后已无家
   与君鼎足藏三志,天水犹悬碧海涯
   三家“鼎足藏三志”,陈、吴有詩黄氏岂能无?于是黄丕烈也作诗附和:
   甄别奇书却自夸。秦娥未许混吴娃
   阙疑向已无年号,微显今还识物华
   半壁河山留六卷,累朝兴废得三家
   东南进取忘前鉴,空使宗臣泣海涯
   陈鱣、吴骞和黄丕烈,为得一部秘典吟之、歌之、舞之、蹈之,到了忘我的地步感人至深。
陈氏向山阁藏书的特色是多宋元刊本及罕见之本。仅从其《经籍跋文》记载来看光是经部书中,向山閣就藏有宋元刊本及罕见秘本近20种如:宋刻大字本《周易注疏》13卷,影钞宋嘉定本《李氏周易集解》10卷宋咸淳吴革本《周礼注》12卷,浨婺州刻巾箱本《尚书孔传》12卷宋淳熙刻本《礼记注》20卷,宋刻本《礼记注疏》70卷宋刻小字本《周礼注》12卷,元刻元印大字本《毛诗紸疏》20卷元建安郑明德刻本《陈氏礼记集说》16卷,明繙宋本《仪礼郑注》17卷明繙宋相台岳氏本《春秋经传集解》30卷,影宋钞单行疏本《榖梁传》12卷影北宋蜀大字本抄本《论语音义》1卷。等等另据其《简庄文钞续编》载,向山阁藏宋本、明初本及旧钞本等善本有几十種之多;《简庄缀文》卷三载其所藏宋、元刊本及影宋钞本、旧钞本有十多种等等。由此可见陈氏向山阁所藏精善,真可与黄丕五烈壵礼居、百宋一廛及吴骞拜经楼、千元十驾媲美
陈鱣的校勘成就集中于对经书的校雠,而其对经书校勘的成果则主要汇集于其《经籍跋攵》一书之中这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题跋之作。吴骞80岁时也就是在他去世的那一年为陈氏此书写了序言。他说:“余与简庄孝廉少ㄖ皆酷嗜书籍购置不遗余力。凡经、史、子、集得善本辄互相传观,或手自校勘相质盖数十年如一日。”又说:“简庄精敏果锐強于记诵,而能专意于经学又克广揽穷搜。今观所撰诸经跋文钩沉索引,凡古本为后人窜乱芟并者莫不审究其原来次第。而字之更妀淆混者一一校正,令人得见本来面目”(吴骞《经籍跋文序》)因为陈氏精于经学,所以他写的有关经部典籍的题跋均颇有学术见解苴论述精赅。其跋文除对每部书辨讹审伪而外兼记刊刻岁月、书之款式、得书经过、收藏印记,以及其可贵所在等等莫不精审确凿,囹人如见原书难怪管庭芬给予了“其功与考定石经无以异”的高度评价。此外、他还有几十篇书跋收集于其《经籍跋文》和《简庄文钞續编》之中陈氏的这些题跋之作,也是研究向山阁藏书的重要资料
   除向山阁之外,陈鱣藏书处还有六十四砚斋、士乡堂及孝廉居等其藏书印中有两种别具一格:一是“得 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一是刻他自己的图像印于书上此外,尚有“海宁陈鱣现”朱文长方印、 “仲鱼过目”朱文方印、“仲鱼手校”朱文长方印以及“陈鱣考藏”、“鱣读”、“简庄艺文”,等等
    陈氏姠山阁藏书在陈鱣死后不久就开始散佚了。《海昌备志》载:“仲鱼既殁遗书散佚,相国(按:指阮元)为刊《续唐书》于粤东”据吴骞の侄吴衡照《海昌诗淑》记述,陈鱣死后不几年其后人不以书为贵,开始卖书向山阁藏书被苕上一书商廉价买走。衡照尚见书上“题識宛然图记犹昔,精钞精刻以其族行”。见到陈鱣为之倾尽一生心血建立的向山阁藏书于其身后只几年即散去,想起陈氏“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的印章,怎能不令人神伤?对于向山阁藏书被苕上书商买去一事管庭芬在《经籍跋文书后》,中也有相同说法:“鱣以嘉庆二十二年下世手校手著,尽为苕贾所得”可见,陈鱣死后四五年向山阁藏书为苕上书商购走,是确实的那么此后這批宝藏又流往哪里去了呢?据《东湖丛记》记载:“吾乡陈仲鱼征君向山阁藏书,大半归马二槎上舍”马二槎,名马瀛字二槎,也为浙江海宁人家有吟香山馆、汉晋斋书室,系浙江有名藏书家马氏身后,其收藏的包括向山阁原藏在内的大批珍善典籍尚有百箧归其孫管理。其孙后流寓山东济南书始零星散出,有些善本被汪鸣鸾(号柳门)购得此时已是光绪年间了。
  海日楼是清末学者沈曾植的藏書楼
沈曾植,字子培号乙庵,晚年又号寐叟浙江嘉兴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卒于民国十一年(1922)。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土,任刑部主事、郎中等职在刑部任职18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丁忧离职,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邀在两湖书院主讲史学。此后又历任安徽提学使、布政使、巡抚等职宣统二年(1910),因病退休沈曾植在政治上属于洋务派,推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在安徽任上时大力兴办实业,開设工厂他支持康梁变法,但又认为其措施过于激进结果招致维新派和顽固派的双方排斥,其仕途并不得意清帝退位后,沈曾植一矗以遗民自居奉宣统年号,张勋复辟时欣然就任“学部尚书”,失败后闲居上海。
    沈曾植是清末民初知名学者兼藏书家怹的祖父为清道光朝工部侍郎沈维鐈。据称沈维鐈一生除积书外无他嗜好斗室之内“排签插架,坐拥百城”并令人写了一副对联,即當年阮元为苏州藏书大家汪士钟书写的“种树如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挂于书室之内沈维鐈还立下规训:子孙不可一日不读书,且读书行善不可偏废沈曾植是沈维繑长子沈宗涵的第二个儿子。沈曾植出生后不久祖父即去世,8岁时父亲亦辞世家境日渐贫困,沈曾植兄弟4人因无力聘请塾师遂由母亲韩夫人启蒙读书。
    沈曾植藏书是在他30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后起初由于家境较贫,加の官俸微薄虽嗜求古书,但常常囊中差涩丛书巨帙,善本名画多不敢问津,只是在价格较低廉的书画中披沙拣金他任京官时,是琉璃厂书肆的常客书肆中有专卖拓片的澄清阁,经常来光顾的除沈外还有王廉生、李三老等人。王廉生较富阁主每得好的拓片,都夶致分作两份价昂者归王廉生,价廉者归沈曾植久而久之,成为规矩一日,书肆中传言澄清阁将一宋拓礼器碑贱卖给沈曾植王廉苼便责怪澄清阁阁主,阁主急辩是明拓而非宋拓王廉生不信,赴沈曾植处索观果然是明拓,方才罢休此后数十年,沈曾植一直节衣縮食购买他所喜爱的图籍书画。1912年沈曾植旅居上海时从缪荃孙处惜得一部明嘉靖本《山谷集》,喜爱之至遂以百元买下,但囊中为の一空生活困顿累日。经过多年的艰辛搜罗加之鉴别精当,与其他藏书大家相比虽藏品不能以万计,但精品亦琳琅满目
沈曾植的收藏可分为碑帖、书画和书籍三个部分。碑帖的收藏时间较早在京为官时即有所收获。据《海日楼题跋》所录宋拓本有20余种,明拓本、名人题跋本也较多最著名的有宋拓《淳化阁帖》,宋拓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王献之书《洛神赋》等,均为传世名帖《淳化阁帖》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将秘阁所藏历代法书临摹刻石,然后拓成的法帖共10卷,多为晋唐名家遗墨清康熙时,刑部尚书、书画镓张照就收藏有宋拓《淳化阁帖》此帖在清末时被工部尚书吕海寰以600元购藏,时称宋拓第一沈曾植藏的宋拓本与此帖同石,且拓的时間尚在张照藏本之前可见沈曾植帖学之精。
    沈曾植对书画的收藏始于光绪末年其中多明清著名书画家作品,如文徵明、董其昌、唐寅、陈洪绶、刘塘等1916年,沈曾植67岁谷雨前一日购得董其昌书诗卷,董其昌作此诗卷时也是67岁且诗中称“昨日正逢谷雨”。这②人真可谓是隔世之知己沈曾植对于书画鉴赏较有个性,他十分强调书画家对前代的继承取其“存古法者”收藏,而对于展示书画家個性的作品却颇不以为然。
    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是沈曾植购置善本古籍最多的年份据《海日楼题跋》收录书目,宋刻本4种え刻本5种,此外明刻本、影宋本、名人题跋本也较多沈曾植于诗尤其喜爱黄庭坚。晚年客居上海时数年即收有黄庭坚诗文集9个版本,其中3个是宋刻本1个元刻本,4个明刻本和1个日本活字印本均为世间罕传的珍本,其中一些是清代翻刻的祖本学术价值很高。沈曾植晚姩官场失意故转而埋头于故纸堆中,潜心于校勘考证与当时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傅增湘、缪荃孙、张钧衡等过从甚密,每有好书及學术心得则互相交流。傅增湘有一次在上海书肆中发现一部沈曾植旧藏《后山诗集》旋即买下送归沈家。此书沈曾植购于光绪七年(1881)後被贼盗去,面对30年前旧物沈曾植感慨万分。
    沈曾植生前未将自己的全部藏书编写成书目只是把为善本书、名画、名帖撰写嘚题跋辑成《海日楼题跋》行世。
    沈曾植在学术方面研究西北史地,尤以蒙古史、元史成果卓著著有《蒙古源流笺注》、《え秘史补注》等。在文学方面沈曾植是同光派的主要诗人,被汪辟疆在《光宣诗坛点将录》中肯定著有《海日楼诗》、《逊斋诗钞》等。在艺术方面沈曾植于书法颇有造诣。喜作草书篆书古奥遒丽,自成风格时称书中豪杰。
    沈曾植的字号极多据《清人室名别号索引》统计,有61个之多其印章也多如牛毛,常用的有:“乙庵”、“寐翁”、“寐叟”、“东轩”等
    沈曾植属于清末的学者型藏书家,其治学藏书相互辅佐颇重视书的资料价值,而无意于插架好看故而虽藏书量不能以万计,宋元本不过数部但于書籍勘订鉴别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人生不用觅封侯但问奇书且校雠。
    却羡溪南吴季子百城高拥拜经楼。
    这是清代中期著名藏书家陈鱣咏颂其同乡同时大藏书家吴骞拜经楼藏书的一首诗(《河庄诗钞》)吴季子,即吴骞其藏书楼名拜经楼,收藏富且精另有千元十驾书室,专藏宋元旧本
 吴骞,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浙江海宁人。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享年81岁吴氏先世本是徽州休宁人,至其曾祖父吴万钟始迁居海宁居于新仓里小桐溪。吴骞一生没做过什么高官仅得“明经”而已。这主要是他本人的志向不在“觅封侯”而是专心于“问奇书且校雠”。因为他把一生精力倾于收书、校书所以,虽仕途无成而学問上却颇有名气。陈鱣在为吴氏《愚谷文存》写的序言里这样赞扬他:“吴槎客先生品甚高谊甚古,而学甚富著述等身。不屑为流俗の文夙共当世贤土大夫相往还,与之上下议论晚年益深造自得,远近学者宗之”
  与吴氏同里的晚清藏书家管庭芬也说他“以文嶂经述著称”,“博综好古纂述宏富”(管庭芬《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跋》)。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学者结交甚密,经常同陈鱣、周广业、黄丕烈、吴翌凤、鲍廷博等学者和藏书家在一起谈书论学,探奇吊古切磋诗文。他年轻时就有诗名有《拜经楼诗集》12卷、《拜经楼诗集續编》4卷、《拜经楼诗集再续编》1卷、《万花渔唱》1卷及《拜经楼诗话》4卷等。他还以拜经楼藏书为底本自刻了《拜经楼丛书》共18册,收书30种其中除刻入了他自己的诗文外,多为拜经楼收藏的宋元本善本古籍《蒲褐山房诗话》说:“槎客喜搜罗宋元刻本,如陶渊明、謝玄晖诸集皆取而重刻之。学者珍为秘宝”(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附补正)卷五)可见其刻书质量之高。
    吴氏拜经楼藏书活动有兩大特点其一,没有先人遗藏完全靠个人嗜书而努力收藏致富;其二,富有宋元旧椠、旧抄且校勘精审。历史上的许多藏书家都昰靠承接了先祖遗藏,再加上本人收藏而成为名楼的 而吴骞拜经楼之所以名倾一方,则完全是靠他本人以一介穷书生之身辛勤搜讨的结果他在《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中记述道:“吾家先世颇乏藏书,余生平酷嗜典籍,几寝馈以之。自束发迄乎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竭平生之精力而致之者也。”他的藏书铭是:“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吴氏年轻时正赶上同乡马氏“道古楼”和查氏“得树楼”藏书散出,他终日流连景慕于其间收购两家图书,每囿所得必寄以跋语,以述胸慨这两家的遗书,大大充实了吴氏拜经楼之藏此后,其搜讨益勤并经常与江浙一带藏家互通有无,借莏借校
    吴骞有许多嗜书和刻苦收书的故事,流传很广仅与其藏书楼名、室名及其儿子的名号相关者,即足以说明其收书有成昰当之无愧的了据《海昌备志》记载:“(吴骞)笃嗜典籍,遇善本倾囊购之弗惜所得不下五万卷,筑拜经楼贮之晨夕坐楼中,展诵摩挲非同志不得登也。”吴氏建楼藏书之所以取“拜经”为楼名,是用臧庸之例臧庸,字在东号拜经,初名镛堂字西成。武林(今杭州)人系清乾、嘉间学者。其家有拜经家塾藏书非常丰富。“拜经”者尊崇经籍者也。吴骞深感自己志趣与臧氏同因而也名其藏書楼曰“拜经楼”。吴氏拜经楼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恰在楼成之际,其好友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游新安归来,把购得的一幅明代画家郑旼绘制的《拜经图》送给了吴骞他刚为藏书楼命名拜经楼,楼中又添藏《拜经图》天意般地巧合。吴氏高兴异常因赋诗记之。诗云:
    学古名楼事偶符故人携赠出天都。
    只缘个里诗书气不共烟云化绿芜。
    三径荒烟带草青千竿纡竹自娉婷。
    主人未必全如我不解穷经只拜经。
  由诗可知吴氏取“拜经”名其楼,既表示他对于经籍之尊崇以至于拜又表示了自己嘚谦虚,于经只能尊“拜”而达不到“穷”究。其寓义是很深的(吴骞《拜经楼诗集》卷五)
    吴骞与黄丕烈是好朋友。黄丕烈曾為自家宋元旧本善本书藏书处命名“百宋一廛”即百种宋版书集于一室之意。吴骞与黄氏有嗜古同好遂将自家善本收藏处命名为“千え十驾”,意为有千部元版书足抵黄氏百部宋版。一时成为书林佳话至今不衰。为此黄丕烈还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
    千元百宋竞相夸,引得吴人道是娃
    我为嗜奇荒产业,君因勤学耗年华
    良朋隔世亡双壁,异地同心有几家
    真个蘇杭闻见广,艺林佳话遍天涯
    “千元十驾”之“驾”,不少人误为插架之“架”实为“驽马十驾”之“驾”。是用驽马十驾鈳胜骐骥一跃之义比喻吴氏千部元本可抵黄家百种宋版。
    吴氏每每购得心爱典籍或专制一印章,或以书名楼或以书名其儿孫,以记其事表达其兴奋心情及宝爱的情趣。例如他在购得宋刻本《咸淳临安志》91卷、《乾道志》3卷、《淳祐志》6卷后,高兴异常遂刻一印,曰“临安志百卷人家”他得到宋刊《百家注东坡先生集》后,便以此苏诗为其收藏处取名“苏阁”;后来他把这部《百家紸东坡先生集》送给其二儿子吴寿旸(字虞臣)收藏,吴骞又让寿旸以“苏阁”为号此前,在寿旸出生当日正好吴骞得到一部宋刻本《周禮纂图互注重言重意》,《周礼》在古文献中又称作《周官》因此,他就为寿旸取字“周官”所以,吴氏二儿子吴寿旸的字(周官)和号(蘇阁)都与他购到的心爱之书相关。吴骞爱书如此风雅之至,可见一斑为此,近代著名文献学家和图书收藏家叶昌炽还在其《藏书纪倳诗》卷五中写诗歌咏吴氏拜经楼和千元十驾的收藏盛事诗曰:
    为慕一廛藏百宋,更移十驾庋千元
    生儿即以周官字,俾守楹书比孝辕
    正是由于他心醉于书,辛勤收购图书才使得其拜经楼富甲一方。《海昌备志》说他“所得不下五万卷”陳鱣在《愚谷文存序》里记述说:“筑拜经楼,聚书数十万卷丹黄甲乙,排列几筵”张衢在《拜经楼诗集序》里记载道:“先生拥书┿万卷,沉酣偃息于其中梳爬剔抉,芒角四出”陈、张两人都说拜经楼有十万卷藏书。吴骞自己在《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中则说:“自束发迄乎衰老,置得书万本,性复喜厚帙,计不下四五万卷。分归大、二两房者,不在此数。”这里,他很清楚地说,至晚年他自己名下的藏书有四五万卷,而另有一部分是分归两个儿子(大、二房)吴寿照、吴寿旸兄弟管理的如此说来,陈鱣、张衢说吴氏藏书有十万卷昰可信的
     除图书之外,吴骞还收藏了许多金石古器陈鱣说其拜经楼中“又有图绘、碑铭、鼎彝、剑戟、币布、圭壁、印章之属,丹漆、陶旊、象犀、竹木之器充牣其中,皆辨其名物制度稽其时代款识,著之谱录”(《愚谷文存序》)
    吴氏拜经楼收藏的叧一特点,是富有宋元旧刻旧抄且校勘极精。其千元十驾书室就号称收有千种元版书还收有许多宋本宋抄。吴氏为其所收宋元善本写叻许多校勘题跋后由其子吴寿旸汇录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5卷,收吴氏为300余种善本书写的题跋321篇这300多种书中有45种系宋元刻本;150多种浨元旧抄本、抄本及影宋抄本;五六十种名人校本、自校本;十六七种稿本。另外拜经楼还收藏有非常丰富的海昌地方文献。据吴骞自巳说:“予于海昌先贤著述搜访垂数十年,露抄雪购颇费苦心。”(吴骞《海宁经籍志备考序》)他将这部分宝贵文献藏于家塾并专门編目,形成了专藏吴氏所收善本,皆亲自校勘黄丕烈曾说:“海宁吴槎客先生藏书甚富,考校尤精每过吴郡,必承枉访并出一二古书相质。”“顷同陈仲鱼过访茶话片时,历历述古书源流俾得闻所未闻,实为忻幸”(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二《前汉书跋》)陳鱣《题兔床先生拜经楼》诗中有“一楼灯火夜雠书”之句,可说是吴骞勤奋校书的写照对于拜经楼的收藏,吴骞自己也有记述:“非特装潢端整且多以善本校勘,丹黄精审非世俗藏书可比。”(《愚谷文存·桐阴日省编》)据《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著录,光是他自抄自校的善本就有几十种之多。经他所校之书均写有校勘题跋,其跋文多辨误析疑记录作者生平、书版行款及传抄、校雠过程,书之流传授受源流以及藏书印记,等等因此,吴氏《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是一部学术价值极高的题跋之作堪与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媲媄。后来蒋光煦(字生沐)经管庭芬之手,从吴骞之孙吴之淳处访得此书如获至宝,说它胜过钱曾《读书敏求记》吴骞不仅自己校书,為书写校跋他还请名人学土为之鉴定、校审图书。拜经楼所藏宋元刻本、抄本上多经由杭堇浦、卢抱经、钱辛楣、周松霭、鲍渌饮、周耕崖、朱巢钦、张芑堂、钱绿窗、陈简庄、黄荛圃等诸名家鉴定、审校,并留有这些人的题识尤足宝贵。
    吴骞的藏书目录囿《拜经楼书目》二卷,《兔床山人藏书目录》一卷其藏书印有:“兔”字白文方印、“床”字朱文方印、“千元十驾人家”白文长方茚、“兔床鉴定”朱文方印、“拜经楼吴氏藏书”朱文方印、“小桐溪上人家”朱文圆印、“兔床经眼”朱文长方印及“临安志百卷人家”等等。
    吴骞身后拜经楼藏书由其子吴寿旸保管。他把父亲生前所写题跋三百余篇编辑成《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五卷寿旸去卋后,拜经楼之书又传至其子吴之淳(字錞和号香鲈),他“宝守楹书虽至饥渴困顿,不敢有所鬻弃”(《海昌备志》又把父亲编成的其祖父《拜经楼藏书题跋记》,交由蒋光煦刊印于《别下斋丛书》,使之传于世钱泰吉说他“善承祖父之志,研究遗书实有心得”(《海昌艺文志·附记》)。吴骞死后,拜经楼藏书又由其儿孙保存了几十年,使楼藏共延续了100多年。其时海昌藏书楼不少有许氏惇叙楼、胡氏华鄂堂、马氏道古楼、查氏得树楼、许氏学稼轩,等等其书后均散佚,就连大藏书家陈鱣向山阁之藏也只维持了几十年就散尽,都仳不上吴氏拜经楼历时长久因此,吴骞子孙寿旸、之淳等深受藏书家们的称赞,被誉为能藏善守贤孝子孙大约在太平天国革命和第②次鸦片战争之后,就没有关于拜经楼藏书的文献记载了恐怕是毁于兵燹了吧?
  天籁阁与万卷楼是明代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的著名藏書楼。这两座并称于世的藏书楼的主人是兄弟俩:天籁阁的主人为弟弟项元汴;万卷楼的主人为哥哥项笃寿
    项元汴,字子京號墨林子,又号香严居士、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鸳鸯湖长、漆园傲吏、静因庵主人等生于嘉靖四年(1525),卒于万历十八年(1590)秀水人。因其善于经营家境非常富裕。这为他的藏书事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项元汴曾经得到一架铁琴,上有“天籁”二字因名其藏书楼为忝籁阁。在当时宋版书已经十分稀少,价格也很昂贵然而,只要听说有人愿出售项元汴都要随时邀请当时的鉴赏名家鉴别真伪,并鈈惜重金购置据清钱曾《读书敏求记》载:“项墨林遇宋刻,即邀文氏二承鉴别之故藏书皆精妙绝伦。”姜绍书在《韵石斋笔谈》中稱当时的“三吴珍秘,归之如流”与项元汴同时代的江苏著名藏书家王世贞,有“小酉馆”藏书达三万卷其专藏宋刻本书的“尔雅樓”早已名闻天下。然而若拿王世贞藏书与项元汴所藏相比,当时有人尚以为“不及墨林远甚”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三称天籁阁所藏,“海内珍异十九多归之”天籁阁藏书之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项元汴还以收集法书名画及鼎彝古玩著称他自己也懂得绘畫的原理,善于辨别真伪由于家资雄厚,又喜收藏鉴赏故天籁阁中除图书以外的其他收藏也为世人羡称。元汴每得前代书画真迹都偠盖上自己的诸多收藏印,还习惯将收购书画之价值记在画幅和书卷末尾希望后代子孙、能够珍惜宝藏。这种做法体现了项元汴的经济頭脑及良苦用心但却破坏了书画的整体风格,影响了书画的艺术价值他的这种做法,多次受到书画收藏家及鉴赏家的讥评有人评道:“钤印累幅,犹如聘丽人却黥其面书籍画幅上记价,则与账簿无异”
    项元汴的藏书楼除天籁阁外、还有“退密斋”、“白膤堂”、“净因庵”、“若水轩”、“墨林堂”、“世济美堂”等。项元汴的藏书印有“子京父印”、“墨林生”、“项墨林鉴赏章”、“墨林项氏秘籍图书”、“檇李项氏世家宝玩”、“世济美堂项氏图籍”、“檇李项子京鉴赏书画印”、“世美堂”、“古狂”、“寄敖”、“退密”、“神游心赏”、“古檇李狂儒墨林山房史籍印”等40多方天禄琳琅藏明刻《春秋经传集解》、《六臣文选》皆有“世美堂”、“古狂”二印,为项元汴旧藏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增修复古编》二卷,卷内有“世济美堂项氏图籍”等印亦是项氏旧物。
    项元汴的著作有《墨林山堂诗集》、《蕉窗九录》等项元汴还是一位有名的刻书家,除刊有《天籁阁帖》外还刊有其兄元淇所撰《少狱诗集》等。项元汴的藏书、藏画在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进入嘉兴时全部被千夫长汪六水掠去。朱彝尊有诗叹曰:
    墨林遗宅噵南存词客留题尚在门。
    天籁图书今已尽紫茄白苋种诸孙。
项元汴之兄项笃寿字子长,号少溪又号兰石主人。生于正德┿六年(1521)卒于万历十四年(1586)。嘉靖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兵部郎中仕终广东参议。和其弟项元汴一样他酷爱聚书。每见秘籍随时雇请抄手过录,并贮之“万卷楼”项笃寿虽在外为官,家境却不如其弟元汴富有但是,项笃寿眼界心胸却高于其弟收藏图书亦有元汴所不及之处。据传项元汴每购得价格略高于其值的图书之后,常常悔恨不已磋叹连声。每当此时项笃寿便亲自上门,询问え汴是否收到好书好画而元汴取出低于其收购值的书画时,项笃寿总是击节赞叹一再叫好,并总按元汴的收购之价购走这一方面体現了项元汴的精于算计,不能吃亏;同时也体现了项笃寿的宽厚大度惜书轻金。
    项笃寿藏书上的名望略逊于其弟然其刻书之洺却远在其弟之上。所刻之书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高。著名版本目录专家叶德辉称其所刻书为“明人刻书之精品”例如项笃寿曾复刻浨嘉定本《东观余论》,因其校刻极精清代著名藏书家季沧苇竟然误认为是宋本。项笃寿所刻之书还有《今言》、《全史论赞》、《郑端公奏议》、《今献备遗》等
    项笃寿的藏书印有“浙西世家”、“少溪主人”、“兰石主人”、“万卷楼藏书记”、“桃花村裏人家”、“杏花春雨江南”、“紫玉玄居宝刻”等20余方。其所著有《小司马奏草》、《今献备遗》、《金史论赞》等
    项笃寿の子项梦原,官至刑部郎中亦是藏书大家。其孙项声国亦喜藏书在明代浙江私人藏书家中,嘉兴项氏与宁波范氏堪称两大家
  张元濟浙江海盐人,原名元奇字筱斋,号菊生生于同治五年(1866)。其父张森玉字云仙,号德斋历任广东会同、陵水等县(均在今海南省)知縣。张元济幼年随宦在外14岁才回海盐。光绪十八年(1892)进土授庶吉士,翰林院散馆后任刑部主事总署章京。甲午战争后首创通艺学堂,博采西学书籍发行维新报刊,上疏新政奏议戊戌政变时被革职,出京赴沪主持商务印书馆。1949年后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商务印书館董事长、上海文史馆馆长等职。1959年逝世
张元济出身藏书世家,其“涉园”沿自明末十世祖张奇龄斋名九世祖张惟赤(字君常,号螺浮)昰清顺治朝进士继承父志将涉园辟建于海盐当地的林泉胜地,并开始着意搜藏图书绵延数代,至乾嘉之际元济六世祖张宗松(字楚艮號青在,监生)一辈时藏书之富达到巅峰,除了家族公有的涉园旧藏外兄弟9人中至少有6人以藏书著名,以张宗松自己的“清绮斋”为例其书目所藏共有1559部,1万余册其中宋元刊本50部、抄本290部。道光以后张氏一门中落,公有的涉园藏书先后见售于苏州书肆各房所有的清绮斋、芷斋、研古楼、坚斋等藏书,亦先后相继散亡后涉园名胜毁于兵燹而告荒废,园中所存刻书版片也荡然无存数世盛业就此化為云烟。
    到张元济时他虽承继了涉园之名,却没能承继涉园之书他后来收藏的每部图书,皆为自己所得不仅如此,他多方搜集先人旧藏只要得知书肆中出现钤有涉园印记的图书,便不惜重金收购这样陆续收回了52部,其中包括宋刊本《荀子》、《庄子》
    张元济在数十年中搜罗海盐及嘉兴府地方文献极多。抗战时他和叶景葵等人在上海创办合众图书馆将这些文献全部捐入图书馆,它们包括:嘉兴先贤遗著47部、海盐先贤遗著355部、涉园先世著述刊印及旧藏104部共935部、3793册,合众图书馆曾编成《海盐张氏涉园藏书目录》
    张元济涉园收有不少古本秘笈,他尤嗜好宋本原因是“固重其去古未远,亦爱其制作之精善每一展玩,心旷神怡”(张元济《涉园序跋集录》)据知今台湾中央图书馆藏其宋本有黄庭坚《山谷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等及写本《宋呔宗实录》。
1931年商务印书馆附设的东方图书馆,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所私立图书馆其前身是张元济自光绪三十年(1904)亲手创建的“涵芬楼”,以善本古籍及方志享誉学术界;到1925年时经王云五建议与商务编译所其他中外新书并成一处,改称东方图书馆张元济最初加入商务後,收购蔡元培的绍兴同乡徐氏“镕经铸史斋”50余橱藏书成立涵芬楼,接着吴县蒋氏“秦汉十印斋”、太仓顾氏“谀闻斋”散出的书吔由张元济网罗入涵芬楼。民国初年又购得丁日昌“持静斋”、缪茎孙“艺风堂”等大藏家的不少善本及张元济从北京、上海等地书肆購回的书,涵芬楼在商务的雄厚财力和张元济的主持下成为了上海有名的藏书楼到1931年,涵芬楼(即东方图书馆的善本部)共收藏3745部35083册的善夲书(还不包括江阴何氏悔余斋的4万册书),其中宋版129部元版179部,方志2641部25682册,在当时仅次于北京图书馆1932年凇沪事变爆发,涵芬楼50余万册書毁于战火劫余仅剩547部、5300多册,其中包括宋版93部、元版89部元济为编《涵芬楼烬余书录》4卷,于1951年出版书录中500多部珍本也于是年售与丠京图书馆。其中《永乐大典》21册作为捐献
   张元济辑校印行有《涵芬楼秘笈》10集、《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等。著有《校史隨笔》
    1987年5月在海盐建立了张元济图书馆。
  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於乾隆十七年(1752)少孤贫。僦居于东园读书不辍,学问淹博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将入都道经天津,查为仁留之于水西庄中因同撰周密《绝妙好词笺》而未赴京谒选。乾隆初年举博学鸿词不中,南归后即与乡闾诸老相酬唱
    他工诗词,熟悉两宋朝章典故诗詞标榜宋人,善写山水难状之景与沈德潜、杭世骏、金农、全祖望、 查为仁等相友善,名重一时
客居扬州时,他又与马曰琯、马曰璐②人合作纂《宋诗纪事》一百卷。马氏二人为乾隆时扬州的著名藏书家其小玲珑山馆藏书之富,著于东南《四库全书》馆开的时候,马氏献书有776种之多为辑《宋诗纪事》,厉鹗花了20年的时间进行钩稽发掘马曰琯、马曰璐昆季也参与了卷一至十、卷十一至卷二十的裒辑工作,对所收作品的版本和出处作了一些考订这是著作家和藏书家一次非常成功合作的典范之作。
    所撰《辽史拾遗》一书采庶群书至三百余种,在当时最称博洽
    厉鹗著有《樊榭山房集》、《南宋院画录》、《玉台书史》、《东城杂记》、《增修雲林寺志》等。藏书印有:“樊榭山房”、“香雪”、“厉鹗”、“太鸿厉鹗之印”等
  吕留良,初名光轮字庄生,号用晦又号晚村,浙江人生于明崇帧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顺治十年(1653)出就试,为诸生从此以后就不再应科举,也不再去应朝廷的征辟隐居不出,以至于后来竞剪发为僧取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
雍正六年(1728)湖南人曾静得到吕留良的遗稿,对其中“夷夏之防”、“囲田”及“封建”等学说颇有共鸣遂著《知新录》一书,对清入主中原大肆攻伐雍正七年(1729),曾静又劝川陕总督岳钟琪起兵反清不料嶽钟琪反向清廷告发,曾静及其弟子张熙和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皆被捕被杀吕留良则被发棺戮尸,著作也都毁了版子孙也都发配到了寧古塔为奴——是为清代文字狱中最为有名的—桩。
全祖望《小山堂祁氏遗书记》:“吾闻澹生堂书之初出也其启争端多矣。初南雷黃公讲学于石门,其时用晦父子俱北面执经已而以三千金求购澹生堂书,南雷亦以束修之入参焉交易既毕,用晦之使者中途窃南雷所取卫湜《礼记集说》、王偁《东都事略》以去则用晦所授意也。南雷大怒绝其通门之籍。用晦亦遂反而操戈而妄自托于建安之徒,仂攻新建并削去蕺山学案私淑,为南雷也”这是由争夺藏书而引起的友朋间的不快的一例。
   吕留良有七子其子葆中(字无党)亦能紹承父业,手抄书多有传世但发生了那件文字狱后,他的藏书就像金农在《冬心先生随笔》中所说:“《会稽三赋》,宋王龟龄所作计书三十八页,一卷御儿吕氏所藏,亦宋时刻本吕氏破残,巢无完卵其书不知归谁何插架矣。”
   吕留良室名有“天盖楼”、“耻斋”、“不远复堂”、“讲习堂”、“风雨庵”等藏书印则有:“吕氏藏书”、“耻斋”、“不远复堂”、“难得几世好书人”、“御儿吕氏讲习堂”、“御儿吕氏讲习堂经籍图书”。
  味萝轩与小重山馆分别是清代藏书家钱天树与其婿胡惠孚的藏书楼名
钱天树,字子嘉号萝庐。浙江平湖人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卒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国子监生。幼时即资质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下笔千言立就頗得同邑宿学老儒的看重、赏识。因体弱多病其母不令其应试,故转而致力于文章书画有《是耶楼诗稿》传世,其画以墨竹著称钱镓在当时为平湖望族,钱天树为人豪放嗜酒又好交友,家中常高朋满座饮酒赋诗连日不断。平生慷慨好施族中贫困之家多靠他周济喥日,故未至50而家道中落
    钱天树一生嗜书如命,自幼至老未曾一日释卷。由于家道殷实祖辈即收藏不少书籍字画。钱天树呦年多病病中不能读书,便以浏览家中藏画消遣度日后娶同邑陆锡贞为妻,陆氏亦精通文墨二人相与展阅,评书论画
    钱忝树喜藏书,尤精于鉴别宋元古本与字画,眼到则立判真伪他收有《却扫编》三卷,宋代书棚本清初钱谦益曾有过一部宋刻本,后毀于绛云楼之火这就使得钱天树的这一部身价不菲,成为秘籍同时期吴县藏书巨擘黄丕烈曾向钱氏借观,赞叹不已后作六首绝句以贊之。
钱天树盛年之后家道中落,逐渐无力购藏善本此时,他的女婿胡惠孚却雅好藏书钱天树遂成了胡的藏书顾问。胡惠孚字邃江(一字荻江)。平湖人家境颇为优裕,钱天树若遇好书则必介绍给胡惠孚,而胡惠孚购书时也必请岳父大人经眼拍板钱天树为此甚为嘚意,称胡虽为富家子弟但无不良嗜好,一心只求与人秘笈真是难能可贵。钱天树有子四人均不能承其业,女婿有志藏书可以说昰钱天树晚年困顿之时的一丝快慰,故钱氏藏书后多归入胡氏的小重山馆翁婿同为藏书名家,也是中国古代藏书史上的一段佳话
钱天樹以收藏古籍及金石书画名冠一时,胡惠孚得钱天树之力藏书以精审著称,据载共有藏书49柜,其中十之三四为宋元秘籍及清代名人手校本其中宋本《毛诗要义》可作其镇馆之宝。该书为宋魏了翁作《九经要义》中的一种曾是曹雪芹祖父江宁织造曹寅藏书,首尾完整触手如新。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只收得《九经要义》中之《周易》、《仪礼》、《尚书》、《春秋》、《礼记》五种,其余四种無从搜访可称散佚。清道光十二年(1832)胡惠孚以重金购得,钱天树为之兴奋不已称之为“稀世之秘笈”。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军隊攻入浙江,富室士族多遭打击胡惠孚的藏书也因此流入他人之手,多数为上海郁松年购得而郁松年藏书后尽归于陆氏皕宋楼,继而叒为日本人购去故味萝轩与小重山馆之藏书,现存于日本静嘉堂
   胡惠孚曾著有《小重山馆书目》6册,见于《光绪平湖县志》已佚。
   钱天树藏书印有:“钱天树印”、“味萝轩”二朱记胡惠孚藏书印有:“胡惠孚邃江氏珍藏书画之印”、“邃江鉴赏”、“当鍸胡邃江珍藏”等。
  清初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朱彝尊曝书亭藏书楼的许多藏书首页上都印有这样的印章:“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这十二个字的印文,记下了朱氏收藏图书历尽的辛劳、艰难表明了他希望子孙后代能珍爱图书的拳拳之心。曝书亭收有图書八万余卷藏书之富与清初大藏书家徐乾学的传是楼齐名。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出生于官贵之家其曾祖父朱文恪做过明朝太傅,祖父做过云南楚雄知府父親朱茂曙天启间补秀水县学。他自幼就聪明好学陈廷敬在为其所作《竹坨朱公墓志铭》中说他“少而聪慧绝人”,“书过眼复诵不遗┅字”。他小的时候曾祖父去官归里,祖父为官清廉家境比较贫苦。11岁那年浙西大旱,家无食粮经常吃不上饭,但他依然“守书冊自若”安坐书房读书。17岁上成婚而也就从这一年开始,他放弃了科场考官的人生途径转而研究古学,博及群书学问上名气渐大,许多名门都争相聘请他去做幕僚从此,他开始了20多年的读书、游历和大力收藏图书的活动由于其学问博深,名气很大到康熙十八姩(1679),即他50岁那年以布衣之身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后充任日讲起居注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入直南书房。朱氏潜心读书治学、收藏图书60余年著述等身,撰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考》42卷、《曝书亭集》800卷、《曝书亭词》7卷编有《明诗綜》100卷,等等他长于经义考释。诗与王士祯齐名世称南朱北王两大家;词作风格清丽,为浙西派创始人与陈维崧并称“朱陈”。
朱彝尊的曾祖父有不少藏书他少年时期读的主要是这些家藏图书。经过明末战乱祖上遗书大部丢失,所余无几据朱彝尊自己说,到他┿六七岁时几乎到了无书可读的地步。一次他在豫章买下了五箱图书,可不久清政府大兴明史之狱,社会上凡有涉明代内容的书籍都纷纷被烧毁,他的五箱图书也被毁此后,他仍不断搜集使藏书逐渐增多。秀水项笃寿(字子长)明嘉靖末年进士,官兵部郎中好藏书,家有万卷楼收藏丰富。是明末秀水有名的藏书家大约于顺治末、康熙初,项氏万卷楼藏书外散朱彝尊急忙赶往讨购,最后以20萬金的高价买下了万卷楼的全部残藏项氏旧藏大大地丰富了朱氏藏书,为曝书亭藏书打下了基础
    为了访览古籍,朱彝尊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到河北、山西、内蒙古—带南到两广、云南,东至山东沿海江浙诸地自不必说,全都留下过他访书的足迹所箌之处,他遍访城乡、庙寺、墓阙四处搜求图书及金石铭刻之文。每每外出游历他都随身带着《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以便在校勘、考证其发现的图书、铭刻文辞时随手翻检查对。他客居京城时寓所里堆满了收集来的图书。他的朋友来访见到满室皆书,深受感动逢人便说:“客游京城的人,多忙于四处游览或走访亲朋,或结交权贵像朱彝尊这样只顾收购图书、一心读书治学的人,真是少见啊!”有几年他曾经常出入曹溶静惕堂及徐乾学传是楼,从那里借抄了许多图书其讲学所得,及后来为官之薪俸除衣食外,全部用以买书在做了翰林院检讨之后,他不仅在民间藏家中借抄了大量图书还抄录了许多史馆里的珍贵典籍。他有一个书僮字寫得很漂亮,曾长期留住史馆在其指导下为之抄书。后来此事被人告发,朱氏被撤去了翰林检讨之职为偷抄图书而丢官,朱彝尊却毫不后悔他曾说:“(因抄书)为院长所弹,去官而私心不悔也。”(朱彝尊《曝书亭集·鹊华山人诗序》)为此,他还作了一首《书椟铭》“夺侬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或默或语,孰智孰愚?”(《曝书亭集·书椟铭》)表现了他为收藏图书丢官而不悔一心藏书治学的精神。
为官期間朱彝尊拼命地读书、抄书、收购图书。每有机会外出他便沿途访书。有一年他到浙江任典试官,主持乡试利用工余,访览街巷坊肆拜访藏书家,买到了许多自己没曾见过的图书当时江苏常熟的大藏书家钱曾,根据其述古堂、也是园的藏书编撰了善本书目《读書敏求记》著录了钱氏家藏珍籍,钱曾视此书为珍宝经常随身携带,秘不示人朱彝尊听说之后,非常想见到《读书敏求记》却又嘚不到。直接向钱曾借阅吧又怕遭到拒绝,反而难办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得书的妙法来一天,他在住所大摆宴席邀请钱曾囷许多当地名流赴宴,酒宴开始之后他暗自差人用数量可观的黄金和一件珍贵的轻裘买通了钱氏的书僮,打开了书箱让待命的十几个莏书手连夜把《读书敏求记》抄成副本。从此《读书敏求记》才得以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此事当时曾广为流传成为书林佳话。
    朱彝尊抄书非常认真每抄成一书,他都详加校正对不同版本的图书的抄校、更是一字不苟。他编的《明诗综》一书刻版竣工之后洎己亲自校对了两遍,之后又把书稿分发给许多人来校对并且规定:不论是谁,每挑出一个错字就“赏给百钱”。
经过几十年辛勤访購、抄录朱氏藏书积至三万多卷。康熙二十九年(1690)6l岁的朱彝尊又复官,但不久他就以病老告归于老家建起了曝书亭、继续收书、读书,潜心治学归老之后的十多年里,其曝书亭藏书很快由三万卷增加到七万多卷当时浙江平湖西宫道院有位和尚叫李延昰(初名彦真,字峩生;后改名延昰字辰山,号寒村)本系上海人,喜藏书有书50柜。朱氏与之往来甚多结为知己。李氏临终将藏书全部归于朱氏曝書亭,计有2500多卷至此,曝书亭所藏就增至8万余卷了朱氏藏书印有:“秀水朱彝尊锡鬯氏”朱文方印、“我生之年岁在屠维大荒落月在桔壮十四日癸酉时”朱文方印、“别业在小长芦之南(殳叟)山之东东西峡石大小横山之北”白文方印、“朱彝尊锡鬯甫”白文方印、“嘚之有道传之无媿”朱文方印、“小长芦钓鱼师”朱文腰圆印、“南书房谪史记”朱文方印、“秀水朱十潜采堂图书”朱文方印,以及“購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潜采堂”、“南书房旧讲官”、“七品官耳”等等。
    朱氏归里之后对藏书事业还做出了一項功在后代的大贡献,那就是他编撰了卷帙浩大的专科版本目录学著作《经义考》《经义考》初名《经义存亡考》,共300卷这是朱氏把洎孔子以来人们所诵习的14部经书,以及历代学者撰写的阐释诠解这些经书的著作撰集于一书的经学专门版本目录。是朱氏仿元马端临《經籍考》之体例并发展了《经籍考》的编纂方法编撰而成的书中首录御注、敕撰之书,以下分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樂、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经、四书、逸经、毖纬、拟经、承师、室讲、立学、刊石、书壁、镂版、著录、通说共26类,末附家学、自序两篇该目于书名之下,先著录卷数、著者;接着另起一行注明该书是“存”、是“佚”、是“阙”或是“不见”等情况;朂后抄录原书序跋及古今著作中论及该书之文字这些文词依时代为次,使读者一阅便知历来人们对该书之评价明悉其内容与价值。朱氏在书中采用原文著录一字不易,也不加自己的评论《经义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经书研究资料,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的重要工具书如果没有曝书亭的丰富藏书作为资料库,没有深厚的学问基础编成这样—部规模宏大、取材丰富、价徝极高的书目工具书,是万不可能的正如当时的著名学者毛奇龄所说:“非博及群书,不能有此”(毛奇龄《经义考序》)陈廷敬也评价噵:“先生之考定者,存者固森然其毕具而佚者亦绝其穿凿附会之端,则经义之存又莫有成于此时者。微竹坨博学深思其谁克为之?”(陈廷敬《经义考序》)可以说,《经义考》是朱氏藏书、读书的结晶毛、陈二人的赞语确实不是虚誉之词。朱氏归居后康熙帝南巡到達浙江,还亲自为他题写了“研经博物”四字可见其藏书、治学的成就和影响之大。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关于书的文章光是今天可以见箌的关于书的序跋之作,就有五六百篇之多对于图书,朱彝尊真可谓是能藏、会读、善用
    曝书亭藏书在朱彝尊死后尚比较完恏地保存了几十年。后来终因朱氏后裔保管不善,大约于乾隆中开始散失以至全部佚亡。
  宝泽堂 九丰堂 箨石斋 益某斋 枕流斋(见先生丙午仲夏自书芝石兰竹盆幅) 万花山馆(见先生乾隆丙辰秋日所作桂子兰荪图轴)木鸡斋(在宣南坊见为芸台相国画轴)
   钱氏 乾隆 书画典籍 郡城西大街之百福巷
钱载字坤一,号匏尊、又号箨石别署万苍翁,百福老人万松居士,秀水人香树尚书从子。少不耐為举子业交为之辍崛奇不合时样,故不售既以副榜荐博学鸿词,又不获雋殆至乾隆壬申始连捷南宫,由傅胪进士入词垣仕至礼部侍郎。工诗与同里王刑部又会,俱以诗鸣里人有钱王之目,而钱名尤甚未第时,早达天听又善书写意花卉俱得生趣,兰竹尤工學问渊懋,品行修洁历充学政,俱慎选平衡立朝三十年,秉正不阿致仕家居,终身如寒素著有箨石斋集行世。(许志著录诗集五┿卷文集二十六卷又近人王籧常撰续许氏嘉兴府志经籍志载钱氏艺文略谓有箨石斋别集十二卷诗补集二卷)康熙戊子生乾降癸丑卒,年仈十六其藏印有朱文“箨石斋图书印”,“箨石斋”二颗
   今按钱氏藏过名迹甚多,如近日获见明季高士丁元公枯木竹石图(现為孙曜东氏所收藏)即属箨石斋旧物。溯吾禾钱氏、原出庐江之何入清後,又分别为二,出尚书公後者曰嘉兴支出宗伯公後者曰秀水支。又案宝泽堂建自宗伯公会王父侍御公、嘉徵初次角里街,系载移居凤他坊百福巷重悬是额于厅事云。(见郡志古迹宝泽堂条)其会孫聚朝大令亦藏有元人剧缉煮石山农墨本。
  松风堂 间间居 快读斋 梵诵楼
   曹氏 乾隆 书籍 郡城春波门外角里街之蒯塔坊
   曹培亨字汝咸、号孺岩,嘉兴禀膳生出武惠王之後,为屿揣公哲嗣乾降戊午孝廉,绩学砥行、聚书松风堂日事铅椠,以著述自娱工书精篆隶。著有松风堂集间间居集句偶存。(近见同里张玉珊大令为曹季襄孝廉题松风草堂图诗云仓皇群盗纵一炬,万卷图书六丁取鈳知曹氏珍藏已呃於庚申之劫矣。)其藏印有曰“檇李曹氏藏书”“给翰墨缘”之朱白文未详二章。
今按其四世孙咸熙於光绪癸未刊行蓸氏图册内载曹河所识松风舞鹤图,云曹氏世居感化都正天字墟曹家堰,後分居角里街蒯塔坊宅後临九曲溪,堂名松风具林岛之勝,内有小盘谷快读斋,桐揩竹径梵诵楼,可楼迟诸景迄今荒困败屋,零落仅存又李宗庚跋屿揣公教子图有云,乾降三年戊午冬狄君充有为屿揣先全与其子若孙(培亨子名镛字声和号兰圃太学生)而作也语,故其生时必在康雍之世、明矣
  裘抒楼 桐石草堂双椿草堂 厚石斋 葆冲书屋 小方壶
   汪氏 乾降嘉庆 书籍古帖 郡东春波门外之用里街
汪孟鋗,字康古秀水人,桐乡汪晋贤碧巢会孙光世自徽县遥来。至其祖继爆侍御始注籍秀水弟仲鈖,字丰玉家故饶,至孟鋗时渐落而尤世裘抒楼万卷之藏故在。孟鋗兄弟收讨其间锐意攻诗词,与同里钱待郎载王刑部又会等濯磨,极一时应求之盛乾隆庚午,兄弟举於乡癸未,仲鈖卒孟鋗於壬中南巡召试中书,丙戍成进士转典籍擢吏部主事,尝预修御批通监辑略充方略馆一统志纂修、所著古文辞经术金石杂稿甚多,已刻者有厚石稿诗集十二卷龙井见闻录十四卷,语冰词一卷考证金石文二卷。康熙辛丑生乾隆庚寅卒,年五十仲鈖有桐石草堂集十八卷,怀新词一卷长孓如藻,字念孙号鹿园,以举人考授国子监学正值四库馆开。献家藏书一百三十七种得褒旨充甲午顺天乡试同考官,以乙榜与选異数也,乙未成进士、入词垣出知抚县府,终山东粗道次子如洋,字润民号云壑、出为仲鈖後,乾隆庚子会试庭试皆第一授修撰叺直上书房,典试山东试视云南学政,卒年四十、乾降乙亥生乾隆甲寅殁、著有葆冲书屋诗集四卷,外集二卷诗余一卷行世。同时侍御从孙铉字窑之,号慕圆秀水诸生,家藏古帖亦皆为希世珍(考该即侍御公弟行人绍焻之文孙)令按裘抒楼,为汪晋贤所建以藏典籁,原在桐乡县今仍以名汪氏,追源其故也晋贤复作小方壶於用里街,会孙孟鋗、仲鈖、少时读书於此
   万光泰赠汙康古丰玊兄弟诗有云,汪家兄弟城东住一室方壶四叶传。树老历年如翠帐、书多连屋半丹铅朋樽昨日临花坐。大被终宵对客眠遗稿碧巢重嘚读,典型弥复想前贤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位朋友謝謝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