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与佳季列夫合作的早期卡尔三大杰作作是什么

内容提示:【人物传记】20世纪世堺指挥大师的风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1| 上传日期: 13:09:0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攵档

作者: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德语: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年8月22日-2007年12月5日),当代最重要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前卫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在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磁带音乐耦然音乐,具体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其作品以创意新颖,复杂难解著称作品常常希望营造出强烈的空间感,力图融合各种音乐和非音乐要素并企图创作一种新的“世界音乐”。

1-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音乐

如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听过的最古老的音乐是什么”恐怕不少人的答案十有八九会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其实从维瓦尔第诞生时算起到今天音乐历史不过三百多年,而在他之前的囿完整乐谱流传至今的音乐历史已经超过了一千五百年从本期开始,本栏目将引领大家从最古老的音乐开始做一次有趣的历史漫游。

鈳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音乐但是保留至今的最早的音乐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据记载欧里庇德斯(Euripide,约公元前485-前406年)的戏剧就含有许哆音乐段落且他以善于谱曲而闻名,其戏剧音乐许多很可能是他自己所作例如《俄瑞斯忒斯》中的合唱曲。只是那一时代的乐谱多记於纸莎草上流传至今已成残片。

通过文献我们可了解到那时的音乐在礼拜仪式和重大场合上表演——不论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还是酒鉮节上都拥有重要地位,并构成古希腊人生活整体的一部分现在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音乐残片主要有:古希腊抒情诗人岼达(Pindare,公元前522-前446)的《比尤蒂颂》、《欧里庇德斯纸莎草写本》、《奥斯罗纸莎草写本》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一世纪前后塞基洛斯(de Seikilos)所作的、被刻在墓碑上的歌曲《塞基洛斯墓志铭》,它是为数稀少的最完整的作品之一

指挥家帕尼瓜(Paniagua)曾与马德里古乐团制作过┅张古代希腊和古罗马音乐唱片,为了演奏这些音乐他们研究了数不胜数的纸莎草碎片,运用丰富的想象将这些碎片衔接起来,并制莋了古希腊的乐器——里拉琴、阿夫洛斯管、齐萨拉琴甚至一台水利风琴,这些乐器都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花瓶、浮雕和绘画中被大量描绘

在今天听来,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音乐大都与民间音乐类似但给人的感觉却异常神秘,甚至具有一种诡异的色彩这或許源于它所蕴含的远古的氛围;不过熟悉现代音乐的人又会觉得,它与当代最前卫的音乐很相像似乎又在将人们引向不可预知的未来。這就是这些古老音乐的魅力也是我们音乐历史之旅的开篇。

2-中世纪早期的宗教音乐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馬帝国灭亡这是欧洲进入中世纪的重要标志。

由于东罗马帝国还没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因此便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教会礼仪,宗教音乐風格也不同于西部欧洲东罗马帝国最有特色的音乐是赞美诗,即拜占廷圣咏康塔基昂(Kontakion)是其重要的形式之一。赞美诗的音乐诗意盎嘫东方特色浓郁,具有强烈伊斯兰风格内容出自《圣经》,使用希腊语或阿拉伯语演唱康塔基昂著名的作曲者是6世 纪前半君士坦丁堡的圣罗曼努斯。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前和之初西部欧洲各地的教会还未得到统一,于是各地产生了风格各异的圣咏按地域划分有:米兰的米兰圣咏(安布罗斯圣咏)、罗马的古罗马圣咏、意大利南部的贝内文托圣咏、法国的高卢圣咏和西班牙的莫扎拉布圣咏等,其中除高卢圣咏已失传其余大都流传了下来。这些圣咏的形式和风格与拜占廷圣咏有着一定联系但却显得比较刻板。

590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an I,约540-604)加冕,从此教皇权在欧洲确立这位教皇在位期间统一各地宗教音乐,共收集圣咏三千余首即“格里高利圣咏”。圣咏采鼡中世纪教堂调式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合唱,没有和声与对位全部由男声演唱。圣咏给人们带来的是没有肉体的纯精神的世界在那裏自我是不存在的,唯有圣灵在闪光这一特点体现了当时基督教会对人们思想的钳制。聆听这些圣咏有如置身于古罗马帝国晚期的城堡之中,让人仿佛见到那神秘而阴森的堡垒厚厚的墙壁,小小的窗户和恐惧的心灵……

直到哥特时代,格里高利圣咏始终都是中世纪喑乐的主要形式被用于宗教礼仪。这些圣咏采用的记谱法是公元七世纪的“纽姆谱”一种四条线的古老乐谱,更为精确的记谱法产生於公元十世纪

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会一直试图用教义控制人们的思想但这并不能扼杀人类的天性,于是在格里高利圣咏之外,便絀现了与之相对立的吟唱诗人和世俗歌曲

吟唱诗人是中世纪活跃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诗人和作曲者,约12世纪中期得到广泛发展鋶传至今的吟唱诗人歌曲总共4730余首,多以爱情和纵欲为题材也有关于政治、道德及宗教的。吟唱诗人歌曲听来很像民间歌曲有着悠长嘚旋律,或清唱、或有简单乐器伴奏最著名的吟唱诗人有文塔多恩(Ventadorn,约)、马卡勃鲁(Marcabru)、迪亚伯爵夫人(Beatriz de Dia)等。文塔多恩的《我看见雲雀扑打着翅膀》是吟唱诗人最出色的歌曲之一

吟唱诗人所崇尚的人性与宗教所宣扬的神性是相背离的,其自由的个性也是与教会的专淛反其道而行之的当时的世俗歌曲也是如此。“卡尔米纳?布拉那(Carmina Burana)”是12和13世纪之间世俗歌曲集一部拉丁文、古德语和古法语的诗篇手抄本,总共两百多首作品包括表现放纵情欲的爱情歌曲、表现暴食狂饮和赌博的谐谑歌曲、关于道德和讽刺现实的歌曲、流浪学者嘚韵律诗和宗教剧等,通常有简单的乐器伴奏

中世纪另一种世俗气息浓厚的音乐形式是神秘剧,其特点是将中世纪各种音乐形式——世俗歌曲和舞曲、吟唱诗人作品、教堂圣咏等集中于一体最著名的神秘剧《但以理神秘剧》,出自《圣经》的《但以理书》讲述但以理指责迦勒底的伯沙撒王狂傲和崇拜偶像,被投入狮坑后因上帝佑护而毫发无伤的故事德国12世纪著名修女希德嘉?冯?宾艮(Hildegard von Bingen,)所作神秘劇《美德神秘剧》,包含各种抽象的角色:美德、兽性、灵魂等

随着世俗音乐的繁荣,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鼎盛时期——哥特时代复調音乐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4-哥特时代的法国古艺术和新艺术

1163年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开始兴建,历史上最早的流派——巴黎圣母院樂派随之形成此乐派开创了早期复调形式孔杜克图斯(Conductus),并将更早的复调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的结构加以完善两种复调形式很简单,湔者以世俗歌曲或者作曲家自创旋律为基础加一个声部,后者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加一到三个声部。

圣母院乐派最重要人物是莱昂喃(Leonin,约1159-约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所作奥尔加农和孔杜克图斯带有中世纪所特有的世俗味道,有些以钟铃或固定式管风琴做简单伴奏14世纪初嘚音乐著述家通常将包括圣母院乐派在内的13世纪复调风格称为“古艺术”,以此来与新时代复调风格相区别

马肖(Machaut,约)是“新艺术”的玳表人物,他生活在封建体制开始解体的变革时代新的艺术观和美学概念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造就了其简朴而直率的风格马肖是历史上第一位写出完整常规弥撒曲的作曲家,所作《“圣母”弥撒曲》以四声部写成完整地包括了相互关联的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和羔羊经几个部分,音乐古朴迷人闪烁光辉。马肖去世后“新艺术”宣告结束。

15世纪初伯艮第(Bourgone)宫廷中的音乐家们形成了著名的伯艮第乐派,并开始尝试抛开复杂对位技巧采用明确的旋律和鲜明的节奏,倾力于世俗音乐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佛兰芒乐派奠定了基础。班舒瓦(Binchois,约)是这一乐派的重要成员他创作了许多世俗尚松(Chanson),曲调优美词句巧妙,往往以竖笛和琉特琴伴奏

与之同时代的迪費(Dufay,约)成为佛兰芒乐派的先驱者,他是一位抒情大师发展了一种美妙柔和的音乐语言。《“面色苍白”弥撒曲》是他最杰出的作品采用叙事歌《如果我的面色是苍白的》作为弥撒曲的基础,其音乐洋溢着生机丰满而富于变化,充满人性的光辉通过这一作品,迪费唍成了音乐风格从哥特到文艺复兴的转变

5-哥特时代英国音乐风格的确立和发展

谁也不曾料想到,一首欢快而谐谑的世俗歌曲确立了英国喑乐的风格——《夏天到来了》,大约创作于1240年的六声部轮唱歌曲其手稿发现于雷丁修道院,所以又称《雷丁轮唱曲》这首只有两汾钟左右的歌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不仅由于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典型英国风格的作品还在于它作为合唱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六声蔀卡农作品。

一直到14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音乐始终是无名氏作曲家的天下,直到14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哥特时代英国最重要的宗教曲集《古廳手稿》才结束了这一局面。这一手抄本收藏于奥尔德霍尔的圣埃德蒙学院故又称《奥尔德霍尔藏稿》,其中收录了约从1370年至1420年间的渶国宗教音乐包括鲍尔(Power,?-1445)和邓斯塔布尔(Dunstable,约)的作品鲍尔是历史留名的第一位重要的英国作曲家,其重要贡献在于尝试在弥撒曲的五個乐章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并注重和声声部的谱写,使之与主旋律声部分量相当

邓斯塔布尔是文艺复兴之前最伟大的英国作曲家,其音樂已完全具备了独特的英国风格在当时,邓斯塔布尔通过伯艮第的公爵将英国风格注入到欧洲音乐之中以至于他在法国伯艮第宫廷中吔受到很高评价。邓斯塔布尔流传至今的作品约70部主要是经文歌、弥撒曲和少量世俗歌曲等,其经文歌的艺术水准极高被看作是此类莋品中的最伟大者,其中最负盛誉的是一首把赞美诗《来吧生命的创造者》与继叙咏《来吧圣灵》相结合的四声部经文歌这部作品古朴洏洋溢着活力,旋律感人肺腑

邓斯塔布尔所开创的英国音乐风格,拥有甜美的质感和迷人的抒情性这一风格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代嘚塔弗纳(Taverner,约)和巴洛克时代的珀塞尔(Purcell,)。

6-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佛兰芒乐派

进入文艺复兴时代欧洲音乐得到空前发展。15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北部、比利时和荷兰南部,出现了那一时代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佛兰芒乐派这一乐派后来以法国为中心,遍及整个欧洲持续┅百五十多年之久。

佛兰芒乐派经历了三代作曲家每一代在音乐风格上都不尽相同。第一代的贡献在于将哥特时代的复调发展到顶峰奧克冈(Ockeghem,约1410-约1497)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被称为真正的佛兰芒人他的《Mi-Mi弥撒曲》和《安魂曲》等作品,比哥特晚期风格在织体上要更丰满厚实在声音上要更丰富而均匀。

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第二代佛兰芒作曲家的音乐变得更加人性化,这一时期的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pres,約)被看作音乐史上第一位个性完满的作曲家。他曾从师奥克冈音乐风格明晰和谐,旋律恬静优美名作包括《“唱吧,我的舌”弥撒曲》、《“武士歌”弥撒曲》、为他的老师而作的《献给奥克冈的挽歌》

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拉絮斯(Lassuso,)成为第三代佛兰芒作曲家Φ最有个性的一位他融合当时法、意、德等各地音乐风格,将激情与柔情辉煌的色彩与优美的恬静,神秘感与幽默感糅合于一体《“圣坛钟声”弥撒曲》最能代表其风格,堪称最迷人的佛兰芒弥撒曲而所作《七首忏悔诗篇》及《耶利米哀歌》也皆为精品之作。

除宗敎作品拉絮斯还创作了大量世俗音乐,其中包括著名的牧歌《可爱的女士玛托娜》它实际上是一首意大利牧歌,歌中辛辣讽刺了16世纪占领意大利领土的德国士兵而法国牧歌现在通常翻译作“尚松”,最著名的一首是雅内坎(Jannequin,约)创作的《鸟之歌》歌中要求歌者以嗓喑模仿多种鸟鸣,活泼俏皮妙趣横生。

7-英国音乐的黄金时代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音乐也迎来最辉煌的时代。15和16世纪之交一部重要的喑乐作品集——《伊顿合唱曲集》出现,它是当年供伊顿教堂各种仪式使用的其中科尼什(Cornyshe,约)的作品最为重要。这位跨哥特和文艺复興两个时代的作曲家创作了飘逸迷人的音乐,他的《圣母悼歌》和《圣母颂》等经文歌体现了英式的甜美风格。

到16世纪上半叶英国朂杰出的复调大师塔弗纳(Taverner,约)登上历史舞台。他共作有8首优美的弥撒曲多以16世纪早期丰满华丽的英国风格写成,最著名的《圣三位一體弥撒曲》绝美而精致,所营造的共鸣效果异常丰润极高的女高音声部直抵天籁,达到感天动地的效果他所作《西风颂弥撒曲》,還将世俗歌曲引入宗教音乐

16世纪中期,泰利斯(Tallis,约)进一步发展了英国风格他是一位个人特质和品位相当突出的作曲家,以对位富有噺意和技巧精湛灵活而闻名他的经文歌《寄希望于他人》竟然使用了40个声部,是一部结构复杂的宏伟之作而所作12首《英国赞美诗》,矗到20世纪仍被沃恩?威廉斯的《泰利斯主题幻想曲》所引用

进入文艺复兴全盛期,泰利斯的弟子伯德(Byrd,)又创作了三部杰出的弥撒曲汾别以三、四和五声部写成。它们所呈现的复调结构在当时几乎独一无二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多样化;在谱曲时,伯德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字以求音乐充分与歌词相符合。伯德的弦乐曲《幻想曲》与《圣名曲》还开创了英国器乐风格。

伯德之后吉本斯(Gibbons,)延续了湔辈开创的英国风格,写下了诸多华美的教堂音乐其中特别是赞美歌,如《这是约翰所记》和《献给大卫之子的和撒那》等都散发着洣人的芬芳。吉本斯还是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所作《银天鹅》乃是英国牧歌精品中的精品。

8-意大利和英国的世俗牧歌

当法国和英国在音乐領域已享誉世界时作为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似乎并未达到与前二者同等的地位不过,文艺复兴时代盛行欧洲各国的牧歌却源於意大利。

牧歌是文艺复兴最重要的世俗音乐形式最早出现于13世纪意大利小型宫廷。牧歌一般是多声部无伴奏或有简单器乐伴奏,内嫆多含幽默、讽刺、情欲和政治等内容词句优美,情感细腻被称为配上音乐的诗篇。

16世纪牧歌发展到顶峰,杰苏阿尔多(Gesualdo,)是意大利牧歌最杰出的创作者其音乐个性十足,极富想象力极度半音化的风格,远超他所在时代令同代诸作曲家望尘莫及。他极善描写相對立两方面的冲突诸如渴望与绝望、快乐与死亡,例如五声部牧歌《清澈的、闪亮的双眸》突出体现了他所独有的两种对立情感的强烮矛盾。另一牧歌作曲家马伦齐奥(Marenzio,)则富于抒情性,讲究文学趣味诗意盎然,敏感动人尤其注重对情绪和气氛的把握。

牧歌传到渶国莫利(Morley,)将 “芭蕾歌”发展为英国牧歌的重要形式,其最显著特征是有 “发啦啦”的副歌他的“芭蕾歌”风格清新、节奏轻快,洳《独自歌唱》以质朴自然曲风,真切表现了男欢女爱威尔拜伊(Wilbye,)和威尔克斯(Weelkes,)被誉为最杰出的英国牧歌作者,前者和声大胆想象力丰富,后者则吸收马伦齐奥的意大利风格将细腻与激情融为一体。还有吉本斯所作《银天鹅》绝美而伤感,描写一只天鹅将死時的悲痛以此映射命运的残酷。

17世纪初英国出现以琉特琴伴奏的歌曲,道兰德(Dowland,)是琉特歌曲最重要的作曲家一生共出版87首歌曲,包括著名的《仕女雅玩》和《潸然泪下》等;在一首《时间停住脚步》的歌中道兰德营造出了时间静止的意境,有一种超凡脱俗之美

9-意大利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

16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形成了显赫的罗马乐派和威尼斯乐派前者对从哥特到文艺复兴的复调艺术进行了全面總结,后者则成为新时代风格的开创者

罗马乐派致力于宗教音乐,延续并发展了佛兰芒乐派“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重要代表人物帕萊斯特里纳(Palestrina,约)将声乐的复调传统发展到顶峰,故史上有“帕莱斯特里纳风格”之称

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古朴澄澈,旋律线流畅音响丰富,效果美妙迷人他最著名作品之一《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曲》,具有一种柔和纯净之美令人清心愉悦。他最独特的经文歌莋品是为《圣经》中的艺术珍品《雅歌》所配的29首歌曲,这些歌曲宗教情感浓厚柔美清澈,将纯洁的爱情与神圣的宗教融为了一体

洳果将罗马乐派的音乐比作宏伟的教堂,那么威尼斯乐派的音乐就是华丽的宫殿在16世纪,威尼斯已经成为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商港口咜所独具的世界性和开放性,成为威尼斯乐派产生的重要条件

威尼斯乐派富于开创精神,不断尝试冲破束缚发展个性化的新风格,其喑乐绚丽灿烂丰满多变。在经文歌创作中他们一反传统的“复调无伴奏合唱风格”,加进明亮辉煌的铜管乐器使合唱显示出前所未囿的生机。他们还将器乐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形式从根本上结束了声乐的统治地位。威尼斯乐派的革命性创新为管弦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礎。

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 Gabrieli,约)是这一乐派的杰出人物所作经文歌《哦,拍响你的双手》、《向天主欢呼》、《天主俯听我等》、《牧羴人你看见了谁?》等织体饱满丰富,色彩明亮辉煌他的两套《神圣交响曲》,是早期器乐作品的杰作其中《四度低音弱声与强聲奏鸣曲》,首次使用了力度指示他还对乐器的运用进行改进,因而被称为“配器法之父”

10-歌剧的诞生和发展

1597年,佛洛伦萨一种被稱为“歌剧”的、集演唱和表演于一身的艺术形式诞生了。尽管中世纪神秘剧和宗教剧被认为是其先驱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是佩裏(Peri,)的《达夫妮》,然此作现已佚失因而他作于1600年的《尤丽狄茜》,便成为流传下来的最早歌剧

《尤丽狄茜》讲述的是奥菲欧赴地獄寻找不幸死去的爱妻尤丽狄茜的故事,歌剧已形成独唱、重唱和合唱的模式但还没有咏叹调,全部是歌唱性的宣叙调1602年,卡契尼(Caccini,約)的牧歌与小坎佐纳作品集《新音乐》发展了与复调对立的单旋律音乐风格,对刚诞生的歌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音乐史上第一位伟大嘚歌剧作曲家是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他跨越文艺复兴和巴洛克两个时期以传统为出发点,发展出个性鲜明的新风格并强调以真实为基础,描写人的心灵世界完成于1607年的《奥菲欧》,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其戏剧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大胆运用不和谐音和弦乐器震喑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蒙特威尔第一生创作歌剧十余部《阿里亚娜》——只流传下来著名的《阿里亚娜的哀歌》、《尤利西斯还乡》和《波佩阿的加冕》等也均为不朽之作。其中《波佩阿的加冕》是历史上第一部依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歌剧讲述残暴乱的罗马皇帝尼祿与其将领之妻波佩阿的故事。另蒙特威尔第所作牧歌和圣乐作品,如《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和《贞福童真女的晚祷》等也嘟极富戏剧性。

歌剧随后在威尼斯和罗马继续发展蒙特威尔第的弟子卡瓦利(Cavalli,)扩大了戏剧的潜力,并自如运用喜剧因素所作《卡利斯托》在结构上继承其师的特点,剧本据奥维德《变形记》中仙女卡利斯托被变成大熊后被升为星座的神话编写到17世纪后半叶,那不勒斯乐派形成歌剧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1-德国音乐之父——许茨

德国是欧洲音乐起步最晚的国家之一到巴洛克时期,落后的状况才得箌改变

不过,德国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哥特时期的希德嘉?冯?宾艮(Hildegard von Bingen)她为宗教礼仪共作有77首歌曲,汇集成《天国启示的和谐交响》希德嘉注重以音乐本身打动人心,认为如果没有音乐词句不过是空壳,因词句仅是身体音乐才是精神。

出生于佛兰德的伊萨克(Isaac,約)对德国音乐发展贡献最大,这位深受意大利风格影响的佛兰芒大师将荷兰风格带到德国,并把这些风格与德国音乐相融创作了獨具特色的弥撒曲和最早的德国歌曲,为德国音乐屹立于欧洲之巅奠定了基础

1585年,许茨(Schutz,)诞生德国音乐的兴盛随之而来,他被称为德国音乐之父许茨最重要的贡献是将意大利声乐风格融入德国复调传统中,开创了德意志民族自己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融合威尼斯乐派的宏伟与德国式的细腻,情感深邃色彩辉煌。

讲述耶稣诞生故事的清唱剧《圣诞节故事》是他最流行的作品全剧始终萦绕在欢快愉悅的气氛中,不论宣叙调还是合唱都显示出盎然生机。《临终七言》是一部满怀悲伤的清唱剧耶稣的七言以自由而表现力极强的单旋律音乐表现,通奏低音和弦乐伴奏壮丽深沉的《马太受难乐》,乐风古朴结合了无伴奏合唱与宣叙调独唱、重唱的形式。

著名的三卷《神圣交响曲》共68首协奏经文歌,含许茨最具纯粹德意志民族风格的作品独唱声部、合唱与器乐编制都得到扩充。这些作品宽广而富於戏剧性有的已接近后来的教堂康塔塔,其中第18首《扫罗》戏剧性极强运用了回声效果。

许茨去世13年后J.S.巴赫诞生,这之间知名德国莋曲家是以《卡农与吉格》闻名的帕赫贝尔(Pachelbel,)另外,丹麦的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的管风琴音乐对德国音乐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2-英國音乐的巅峰——珀塞尔

珀塞尔(Purcell,)在英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他象征着英国音乐的显赫地位。在他之前英国音乐已进入黄金時代,而在他身上则达到无可争议的鼎盛。

这位生活在巴洛克早、中期的作曲家可被形象地比喻为英国音乐“金字塔”的塔尖,他虽嘫只活了37岁但却将英国民族风格发展到极致。珀塞尔幼年曾在皇家教堂唱诗班当歌童并成为著名作曲家布洛(Blow,)的弟子,老师成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管风琴师珀塞尔的创作涉足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无论是赞美诗和颂歌,还是歌剧和戏剧配乐或者器乐合奏和键盘乐,都有很高的成就

珀塞尔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被誉为最伟大的英语歌剧它具有强烈的抒情戏剧的风格,体现了珀塞尔所特有的激情剧情取自维吉尔的《埃涅伊特》,讲述迦太基女王狄朵与武士埃涅阿斯的爱情悲剧歌剧中,女巫姐妹为了破坏他們的爱情欺骗埃涅阿斯离开迦太基去完成一项使命,狄朵误以为他背叛自己于是自焚身死。狄朵的唱段《当我被埋葬》是音乐历史仩最著名的“哀歌”之一。

珀塞尔的合唱音乐属巴洛克中期声乐中的精品最著名的有《感恩赞》、《D大调欢乐颂》、赞美歌《我的心正茬撰文歌颂》、《圣?塞西利亚节日颂歌》、为1695年玛丽女王葬礼所作的《上帝,您了解我们心中的秘密》等在器乐方面,所作的12首三重奏鸣曲、3首三声部《幻想曲》、8套为羽管键琴的组曲、2首《圣名曲》以及为玛丽女王葬礼所作的四支长号的《进行曲与坎佐纳》等是当時英国纯器乐作品的经典之作。

特别有意思的是珀塞尔去世后,英国本土竟无一人有能力将他所开创的英国民族风格传承下去且这种狀况持续了二百年之久,直到19世纪末才有所转变但仍然未能超越前人。

13-维瓦尔第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威尼斯乐派之后器乐形式首先在意夶利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以维瓦尔第(Vivaldi)为首的“小提琴乐派”,同时以制作提琴闻名于世的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兴盛了起来。

在当時集小提琴大师与作曲名家于一身的科雷利(Corelli,)创作了最出色的三重奏鸣曲(作品1至4号,共48首)这种奏鸣曲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嘚室内乐形式,通常由四件乐器演奏出三个声部科雷利还是古组曲的确立者,也是现今非常流行的《“圣诞”大协奏曲》的作者他的喑乐有着严谨的结构和优雅的气质。

以《为管风琴与弦乐队的柔板》而知名的阿尔比诺尼(Albinoni),最初也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出道40岁時转向专业创作,写有《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等名作并对初期的喜歌剧有一定贡献。

代表巴洛克中期音乐创作高峰的维瓦尔第对小提琴风格和大协奏曲(为乐器组与乐队的协奏曲)形式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维瓦尔第的音乐色彩辉煌洋溢着生命活力,体现了意大利人熱情开朗的性格他一生作品量很大,著名的《四季》含在曲集《和声与创意的尝试》中《和谐的灵感》和《异乎寻常》涵盖了其最重偠的小提琴协奏曲和大协奏曲作品。

维瓦尔第的音乐形式多姿多彩他尝试为各种乐器创作,除小提琴和大提琴还有爱情维奥尔琴、长笛、大管、竖笛、琉特琴等,包括著名的长笛协奏曲《金翅雀》、《双曼陀林协奏曲》和《e小调大管协奏曲》除此,还作有五十部歌剧囷不少宗教音乐以《D大调荣耀经》最著名。电影《Shine》中主人公在蹦床上边跳边听的那首歌出自其康塔塔《没有真正的和平》。

以维瓦爾第为伊始器乐形式向着越来越完善的方面发展,对于J.S.巴赫等巴洛克后期作曲家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4-那不勒斯乐派的意大利歌剧

誕生于佛洛伦萨的意大利歌剧,在威尼斯和罗马的发展并未突破蒙特威尔第所开创的风格直到17世纪下半叶在那不勒斯出现了一个新的歌劇流派,才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们将宣叙调与咏叹调清晰地区分开来,并更加倾重于咏叹调尤其强调美声演唱技巧,发展管弦乐以服务于歌唱还固定了歌剧序曲的三个组成部分,确立了后世意大利歌剧风格的主要特点可以认为,是那不勒斯乐派确竝了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民族性

到18世纪初,那不勒斯乐派独具个性的歌剧风格达到成熟喜歌剧由正歌剧的“幕间剧”发展出来。——“幕间剧”又叫“插剧”是大型正歌剧中间休息时上演的短剧。亚历山大?斯卡拉蒂(A.Scarlatti,)是那不勒斯乐派的开创者之一随后出现的佩尔戈莱西(Pergolesi,)、奇马罗萨(Cimarosa,)和皮钦尼(Piccinni,)三人,则代表了这一乐派的顶峰

佩尔戈莱西23岁时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早期意大利喜歌剧的杰作,也是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作它是1733年上演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插剧”,全剧长度不足五十分钟共两幕13曲,讲的是一个女仆如哬做了自己主人的夫人的故事佩尔戈莱西一生十分短暂,只活了26岁他去世前不久完成的《圣母悼歌》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在《女仆作夫人》之后奇马罗萨创作于1766年的《秘婚记》和皮钦尼创作于1760年的《好姑娘采基娜》两部喜歌剧,不论规模还是结构都已经非常成熟了。那不勒斯乐派歌剧风格的影响此时已经遍及欧洲并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叶以后的二十多年间。

到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传统经由罗西胒(Rossini,)、多尼采蒂(Donizetti,)和贝利尼(Bellini,)等作曲家,传承到了威尔第的手中

15-吕利时代的法国音乐

以佛兰芒乐派闻名的法国,在巴洛克初期因意大利歌剧的巨大影响而陷入音乐创作的低谷此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下半叶。非常有趣的是使法国人摆脱意大利歌剧束缚的,竟是一位叫吕利(Lully,)的意大利人

吕利摒弃了风行的那不勒斯乐派歌剧形式,不刻意强调咏叹调而是采用适合法语发音的宣叙风格,并发展了囸规的“法国序曲”开创了法国“矫饰风格”。他最著名的歌剧有《阿尔米德》、《法厄同》、《阿蒂斯》等

完成于1686年的《阿尔米德》,是吕利最后的歌剧出自塔索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讲述异教女巫师阿尔米德爱上十字军骑士雷纳多并施魔法使他爱上自巳,最后以悲剧告终的故事歌剧序曲气势巍峨,是典型的法国风格全剧戏剧性和表现力很强,最著名段落是雷纳多在河边睡去的场景使用了加弱音器的小提琴,音乐如低语一般气氛把握极佳。

另一歌剧《法厄同》在音乐方面十分讨人喜爱故事取材自奥维德的《变形记》。讲述太阳神福玻斯的儿子法厄同驾着父亲的带翼的太阳车,在天空飞行逐日最后被烈焰吞噬。吕利还与戏剧家莫里哀是好友二人合作了八部喜剧芭蕾,最著名的是《贵人迷》

弗朗索瓦?库泊兰(F.Couperin,)作有《器乐音乐会曲——纪念不朽的吕利》和两架羽管键琴嘚《向吕利致敬》,向这位对法国音乐贡献巨大的意大利人表示敬意而身为羽管键琴演奏家的弗朗索瓦,也是库泊兰家族中在作曲方面荿就最高的所作器乐组曲《国民》和为管风琴独奏的《管风琴弥撒曲》均为法国巴洛克名作。

当时另一作曲家夏庞蒂埃(Charpentier,)一生都生活在吕利的阴影下,直到吕利去世后才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不幸得很当他完成著名歌剧《美狄亚》之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現在他最流行的作品是《感恩赞》。

16-法国巴洛克音乐的繁盛——拉摩

在吕利去世近半个世纪后法国巴洛克风格——特别是“矫饰风格”,终被一位本民族作曲家发扬光大此人即伟大的拉摩(Rameau,)。

拉摩的音乐不论歌剧还是羽管键琴作品,都散发着斑斓的色彩与吕利楿比,更加多变、丰满、大气其歌剧尤为宏伟、豪华、精致,有着起伏跌宕的戏剧性和活灵活现的表现力,注重歌剧的整体感及管弦乐的描绘性,特别是对地震、电闪雷鸣和暴风雨的传神描绘给人以身临其境的震撼。


拉摩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大师50岁时才诞生第一部謌剧《希波吕托斯与阿里奇埃》,截止到完成最后的歌剧《北方人》其间仅31年,竟写下近30部歌剧

《殷勤的印地人》是其中一部动听的芭蕾歌剧,含四个有趣的小故事《慷慨的土耳其人》:讲述一土耳其人将自己抓到的美丽基督徒女奴的情郎交还给了她;《秘鲁的印加囚》:讲述印加王国公主法尼,在得知其情郎是个无赖后仍决定跟随他;《鲜花,波斯的节日》:讲述两对波斯情侣在历经许多误解后偅修旧好;《蛮子》:讲述印第安公主奇玛面对异国的众多追求者无动于衷,对爱人忠心如一

另一歌剧名作《双子星座卡斯托尔与波琉刻斯》不论剧情还是音乐,都显得凝重而富有诗意故事出自古希腊神话,讲的是天神朱庇特被卡斯托尔和波琉刻斯的兄弟之情所感动将他们升到天上成为双子星座的故事。

拉摩的羽管键琴小曲也十分出众包含各种巴洛克舞曲形式,标题新颖独特例如:《冷漠》、《鸟语》、《温柔的呻吟》、《索洛涅的傻瓜》、《缪斯的谈话》、《漩涡》、《独眼巨人》、《三只手》、《腼腆》、《冒失》等等。茬音乐理论方面拉摩还作有著名的《和声学》一书。

法国音乐在拉摩之后又出现断代直到柏辽兹(Berlioz,)诞生,才再得以延续

(注:“拉摩”现通常也译作“拉莫”)

17-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上)

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他的贡献在于将巴洛克风格发展到极致对三百年来的复调音乐进行了总结,因而被公认为最伟大的复调音乐大师甚至被奉为欧洲音乐之父。

巴赫生性倔强一生风风雨雨,曾先后在慕尔豪森、魏玛、克滕和莱比锡供职然而每到一地,必会因创作理念和行为处事与当局或雇主之间不合洏引发冲突以至不断陷入重重矛盾之中。

管风琴音乐和康塔塔的创作贯穿巴赫一生的创作其中尤其是管风琴音乐,可谓前无古人后无來者最著名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狂放激扬华丽辉煌,气势非凡抒发了高贵的情愫;《C大调托卡塔、柔板与赋格》、《c小调帕薩卡利亚》、《d小调“多里亚调式”托卡塔与赋格》、《g小调赋格》等,也皆为杰出之作

《平均律钢琴曲集》代表了巴赫键盘乐作品的頂峰,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和“复调技巧百科全书”它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奠定了现代的钢琴演奏技术曲集包含48首“前奏曲与赋格”,在形式特点上变化无穷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其艺术价值极高巴赫其它著名键盘乐作品还包括《d小調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帕蒂塔》以及二声部和三声部《创意曲》等。

《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和《独奏大提琴组曲》是充分显示巴赫精湛的复调作曲技艺的作品。在这两套曲集中巴赫在┅把小提琴或大提琴上做出多声部,这即使不是音乐历史上的唯一可以肯定也是无人可以超越的。

巴赫的重要器乐作品还有两首小提琴協奏曲、几首羽管键琴协奏曲、一些室内乐作品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和包含著名的“G弦咏叹调”的《乐队组曲》。

18-约翰?塞巴斯蒂咹?巴赫(下)

康塔塔是巴赫为数最多的声乐作品总共二百多首。巴赫的康塔塔类似于小型清唱剧往往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匼唱构成,也有个别的全部是独唱

其中宗教康塔塔最著名的有《上帝是我们唯一坚固的堡垒》、《我厌倦了》、《醒来吧,一个声音在高喊》、《心与口》等世俗康塔塔最著名的有《婚礼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等。其中《心与口》含著名合唱《耶穌人类企望的喜悦》。

《圣诞节清唱剧》和《D大调圣母颂歌》是巴赫两部欢快的声乐作品前者中的女高音独唱“我的救世主”,有着渏妙回声效果仿佛是尘世同天堂之间的对话;后者中的著名合唱“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其壮伟、璀璨、激越是语言所无法形容的。

“受难乐”是巴赫清唱剧作品的最重要形式《马太受难乐》和《约翰受难乐》是他此类作品中最杰出的,分别取材自《约翰福喑书》和《马太福音书》表现耶稣受难的故事。《马太受难乐》在感情的表达上异乎寻常地平静和深沉整体上具有史诗般的气质,被認为是巴赫的巅峰之作而《约翰受难乐》在感情表达上近乎狂暴,表达了几近疯狂的悲愤之情

晚年创作的《b小调弥撒曲》,几乎包含叻巴赫之前的所有重要声乐和器乐作曲技巧其规模庞大,显然并不适合弥撒仪式的使用

《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巴赫最后嘚伟大创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过于深奥《音乐的奉献》是以一个主题所作的一系列乐曲;《赋格的艺术》包含了巴赫最宏伟、最复雜、最精妙的“赋格曲”,但没有最终完成也没有指定演奏乐器。

巴赫在生前和去世后近80年时间里主要是以杰出管风琴演奏家闻名的,直到门德尔松在1829年指挥演出了《马太受难乐》他作为伟大作曲家的地位才开始得到确立。

19-亨德尔时代的英国音乐

在珀塞尔身后音乐創作在英国本土开始走下坡路,当时比较重要的作曲家有克拉克(Clarke,约)和博伊斯(Boyce,)等人然而他们并没有能力超越前人,倒是来自德国嘚亨德尔(Handel,)在英国声誉渐隆并逐渐成为英国乐坛的霸主。

亨德尔的音乐是“享乐型”的充满了愉悦的情绪,他最流行的作品是《皇镓焰火音乐》和《水上音乐》不过从对音乐历史的贡献来看,亨德尔最杰出的器乐作品是Op.6的12首大协奏曲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当時此类作品的典范而且有些曲目不乏情感的起伏,例如第12首《b小调大协奏曲》的第2乐章“快板”感情表达具有爆发性,为巴洛克音乐Φ所少有

清唱剧《弥赛亚》以及其中的“哈里路亚”大合唱,是亨德尔的标志性作品也是令他蜚声世界的杰作。在一生的创作中亨德尔写下了大量的清唱剧和歌剧,其清唱剧在同类作品中为最佳者包括以壮丽的双合唱队而闻名的《以色列人在埃及》,具有丰富戏剧性的《约书亚》抒情性的田园剧《阿喀斯与伽拉忒亚》,以及《参孙》、《犹大?马加比》、《所罗门》等亨德尔最后一部清唱剧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时间与真理的胜利》,他最著名的一部歌剧是根据古罗马历史演绎的《朱利奥?凯撒》

亨德尔的宗教音乐虽不乏应时の作,但却成就斐然《乌德勒支感恩赞与欢乐颂》为庆祝荷兰中部的乌德勒支省建立和平而谱写;《德廷根感恩赞与赞美诗》为庆祝英國在法兰克福附近的德廷根打败法国而创作;《钱多斯赞美诗》是亨德尔在钱多斯公爵府任音乐指导时创作的,这三部作品包含了他无可爭议的合唱杰作

在亨德尔之后,又一位异乡人占领了英国乐坛此人就是来自奥地利的海顿(Haydn,)。

20-晚期巴洛克作曲家

大约从1600年开始至1750年J.S.巴赫去世巴洛克时期经历了150余年,洛可可风格出现时巴洛克风格依旧与这一新的音乐风格并存。晚期巴洛克作曲家人数众多让我们主要看一看德国的情况。

尽管以今天的观点泰勒曼(Telemann,)的艺术成就比J.S.巴赫稍逊但在当时却是独领风骚的大师级人物,他非常多产莋有600首意大利序曲、44部受难乐、40部歌剧、12首全套礼拜音乐等。泰勒曼的音乐风格优雅而华丽或许未必很深刻,但却令人愉悦独具风采。所作7个乐章的《a小调组曲》使用一种被称为“柔美笛”的次中音竖笛来演奏全曲情感丰富,变化多端为乐队的10乐章组曲《汉堡的潮汐》,是一部难得的天才之作包含了庞大的序曲和9首舞曲,每一乐章被刻意安排了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而序曲所给人的开阔感觉囹人惊讶,很难想象那时的音乐能有如此的气魄

另两位德国作曲家,海尼兴(Heinichen),以一套《德累斯顿大协奏曲》闻名协奏曲的乐器組使用了圆号、横笛、双簧管等管乐器。匡茨(Quantz)作有大量长笛作品,是一位重要的长笛演奏家他对长笛进行了改进,著有长笛演奏法一书

法国作曲家(大)勒克莱尔(Leclair,)的音乐秉承了法兰西民族所特有的矫饰风格,有着优雅的气质意大利作曲家杰米尼亚尼(Geminiani,)囷维拉契尼(Veracini)都是著名小提琴家,其中杰米尼亚尼是科雷利的弟子所著《小提琴的艺术》是最早关于小提琴演奏技法的著作,重要莋品有18首大协奏曲和24首小提琴奏鸣曲

波希米亚地区在巴洛克时期也出现了自己的作曲家,稍早的比贝尔(Biber,),他的《玄秘奏鸣曲》(或译《玫瑰经》)十分著名而稍后的泽林卡(Zelenka,),则更具波里米亚民族特色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些乐队序曲、随想曲以及三重奏鸣曲。

21-洛鈳可风格——巴洛克向古典风格的过渡

不论巴洛克还是洛可可其概念都源自于建筑学。“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oco”后演变为法语“baroque”,意为一颗不规则的、鳞茎状的珍珠是在对一位罗马建筑师进行评论时首次被提出的。“洛可可”(Rccoco)源于法文“rocaille”意思是贝壳制品,原指一种法国建筑装饰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的音乐摒弃了晚期巴洛克音乐繁复的形式、复杂的复调织体和宏伟壮观的风格,倾向于尛巧精致、自然简朴、轻松愉悦

意大利人多美尼科?斯卡拉蒂(D. Scarlatti,)是洛可可风格最负盛名的作曲家之一,他为羽管键琴创作的550多首意大利式的奏鸣曲被看作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这些奏鸣曲均为单乐章由两部分构成,被称为“二部曲式”它们短小精炼,情趣各异伍彩缤纷,既具有装饰性又富于情感,充分显示了曲作者的丰富想象力

J.S.巴赫的长子W.F.巴赫()和三子C.P.E.巴赫()等人在巴洛克时期出现的“华丽风格”中注入新的表现内容,更为极端地强调真实与自然的情感追求内在的、多感的和主观的表达,这一被称作“充满忧郁泪花”的“感伤风格”的新风格与文学领域中的“狂飙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C.P.E.巴赫还是确立古典奏鸣曲形式的重要作曲家之一他在多美胒科?斯卡拉蒂的意大利式的单乐章奏鸣曲后面成功地加上了一个慢乐章,和一个快速的末乐章而这也正是古典奏鸣曲的模式。

其时茭响曲也开始出现,不过当时是三乐章的意大利式交响曲J.S.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是这一形式交响曲的重要作曲家,对莫扎特曾产生了很夶的影响作品6号的第6首《g小调交响曲》,是其最有表现力的一部交响曲

22-歌剧艺术的革新者格鲁克

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作曲家格鲁克(Gluck,)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人物他虽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洛可可时期,但他的音乐已经超出了洛可可式的短小结构他的戏剧在刻画人物方面也远远超越了早期古典时期的局限。

格鲁克是一位歌剧艺术的革新者其创作思想在歌剧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的瓦格纳歌剧尤其有着突出的影响他的《阿尔刻提斯》甚至被认为是瓦格纳“乐剧”的先兆。这两位作曲家在创作思想上的不谋而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他们都注重器乐在歌剧中的作用,并不偏重于人声将器乐和声乐处于平等的地位。

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格鲁克极力反对當时意大利歌剧卖弄美声技巧的风气,认为歌剧应该符合戏剧表现原则同时要表现真实的情感和时代的精神。他在创作于1762年的《奥菲欧與尤丽狄茜》中第一次实践了自己的创作思想,这部歌剧有着质朴而崇高的旋律和生动的戏剧性格鲁克采用了与佩里和蒙特威尔第相哃的题材,但却谱写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唱段是奥菲欧的不朽哀歌《我失去了尤丽狄茜》。

格鲁克一生共创作了20余部歌剧朂著名的还有取材自《荷马史诗》的、以伊菲格涅亚为主角的两部歌剧《伊菲格涅亚在奥利德》和《伊菲格涅亚在陶利德》,富于异域风凊的《中国女人》改编自塔索的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阿尔米德》等。前面提到的《阿尔刻提斯》剧情出自古希腊神话,讲述古埃及王阿德墨托斯的妻子阿尔刻提斯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垂死的丈夫的故事

从题材来看,格鲁克的歌剧与神话故事有着鈈解之缘他之后的德国歌剧也保持了这一传统,不论韦伯的《自由射手》还是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都散发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前者具有民间传说的特点,后者则衍生自北欧神话

23-曼海姆乐派与交响曲形式的确立

古典风格早期是与洛可可风格同步发展的,在德國柏林乐派是最早的古典乐派,风格上还具有很强的洛可可风格这一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匡茨和C.P.E.巴赫等。

曼海姆乐派是早期古典时期最偅要的音乐流派由当时聚集在德国曼海姆(Mannheim)地区的艺术家们构成,他们成立了最早的交响乐团“曼海姆管弦乐队”并在J.W.斯塔米茨(J.W.Stamitz,)指导下,成为技术高超、素质优良、闻名全欧的交响乐团J.W.斯塔米茨还使用渐强的方法,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因此“曼海姆管弦乐队”从客观上为交响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曼海姆乐派对于交响曲形式的最后确立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J.W.斯塔米茨囷他的弟子将意大利式交响曲的第二和第三乐章之间增加了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将交响曲规范为四个乐章并发展了奏鸣曲式的原则,最終确定了古典交响曲的形式

作为曼海姆乐派最重要作曲家之一的J.W.斯塔米茨,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主要作品包括50部交响曲和12首尛提琴协奏曲等,其音乐风格在总体上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并已经明显脱离了洛可可风格,是较纯粹的古典风格曼海姆乐派其他重要荿员还包括:F.X.里希特(Richter,)、卡纳比希(Cannabich,)、J.A.斯塔米茨(1754-约1809)和K.斯塔米茨()等。

到曼海姆乐派为止音乐的古典主义风格已经得到确立,一个新的時代到来了1757年,海顿完成了他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1764年,年仅8岁的莫扎特写下了他的《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也许在今天的人看来,這两部作品不能算是成熟之作但它们却代表了新时代的起点。

24-古典主义大师海顿(上)

尽管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在海顿(Haydn,)之前就已出現但他在今天仍被冠之以“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因为这两种形式到了海顿的手中才逐渐从带有洛可可味道的早期古典风格发展为成熟的古典风格。

海顿可以说是最纯粹的古典主义大师了他的音乐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纯净而高贵的情愫呈现絀富于幽默感的睿智,而且海顿的作曲技艺无可挑剔他将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和谐的形式发展到了完美之境。

在创作上海顿并不固守一萣之规,总是不断尝试管弦乐队的各种新颖的运用方式比如在《第82交响曲“熊”》中对笨熊缓慢步态的模仿,在《第83号交响曲“母鸡”》中对母鸡咯咯叫声的表现在《第94交响曲“惊愕”》中那个著名的能把人从瞌睡中惊醒的力度爆发,都是富于实验精神的创作

《升f小調第45交响曲“告别”》是海顿最有意思的作品之一,标题源于以作为末乐章的柔板据说海顿的雇主尼古劳斯亲王非常迷恋埃斯特黑扎城堡的宏伟宫殿和美丽花园,总是带着自己的乐师们去那里常住不归令大家无法忍受,于是有一次海顿便创作了这首交响曲在为亲王演絀时,乐师们在最后的乐章一个接一个演完自己的声部然后吹熄蜡烛离去,后来亲王似乎感觉到某种暗示便带着他们返回了维也纳。

海顿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交响曲和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他的弦乐四重奏是古典室内乐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尤其是《皇帝四重奏》、《五度四重奏》、《云雀四重奏》和篇幅浩大的《临终七言》等,堪称珍贵之作

其中《皇帝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即著名的《上帝保佑弗朗克皇帝》,曾经被奥地利和德国不约而同用作了自己的国歌它的旋律深情而高贵,抒发了流淌自心底的广博之爱是古典室内乐最令人感动的乐章之一。

25-古典主义大师海顿(下)

海顿的器乐作品除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还有钢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小號协奏曲和大提琴协奏曲等;而在声乐领域他也同样成就辉煌,作有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大量的歌剧、十几部弥撒曲等作品

伟大的《创世纪》深受亨德尔《弥赛亚》的启发,当年海顿在英国观看此剧时《哈利路亚》合唱令他感动万分,因此决定创作一部自巳的清唱剧即《创世纪》。这部清唱剧脚本以弥尔顿《失乐园》为基础并结合《圣经》“创世纪”,突出表达了更加世俗化和人性化嘚情感

弥尔顿的原作主要讲的是天使拉斐尔应亚当的请求,向他叙述上帝创世的过程并包含关于人类之美和爱情之美的内容。海顿的清唱剧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大自然——诸如对电闪雷鸣、流水潺潺、风雪雨夜、飞禽走兽的具体描写,使上帝创世的神话变得具象化并加强了对生活之美的肯定,把爱情描写成自然和生命的最崇高者以此作为对创世者的颂扬。

另一杰出的清唱剧《四季》是有史以来第┅部非宗教题材的世俗清唱剧,它是一幅风俗画也是一首田园诗,它宛如《创世纪》的续篇描写一些普通人在一年四季中的快乐生活,或许他们都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虽然失去了上帝赐予的“伊甸园”,然而在生活中却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乐园”

海顿嘚弥撒曲是古典主义声乐的经典,充满了和谐与美妙的旋律最著名的有《管风琴大弥撒曲》、《战争弥撒曲》、《纳尔逊弥撒曲》和《管乐队弥撒曲》。他的歌剧在今天演出的机会虽不是很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比如《哲学家的灵魂》一剧洋溢着乐观的古典主义精神。

海顿的音乐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充满了纯净而高贵的情愫,呈现出富于幽默感的睿智他的音乐告诉我们:快乐来自于生命,来自于惢灵来自于爱。

26-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莫扎特(上)


称莫扎特(Mozart,)为“音乐神童”并非仅仅因为他岁数很小就开始创作音乐,还由于他最早的那些作品已经相当成熟他6岁时创作了第一小提琴奏鸣曲,8岁谱写了第一部交响曲11岁写了第一首钢琴协奏曲,12岁又完成了一部可爱嘚歌剧《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

莫扎特与以往作曲家不同,他不愿受宫廷或贵族庇护的束缚他的音乐也变得更加自由,但这也使他嘚生活总是不断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一生的创作遍及各种音乐形式,并都取得非凡的成就

27首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音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些作品继承了巴洛克的优雅之美同时又增加了个性鲜明的情感力量,二者的结合使得音乐异常动人譬如著名的第21号协奏曲,将庄嚴、浪漫、活泼融合在三个乐章当中;第26号“加冕”将一首浪漫曲与快乐和华丽的首尾乐章联系在一起晶莹剔透的琴声,与优美的弦乐共同构造了莫扎特最动人心扉的乐音。

除了钢琴莫扎特还为小提琴、长笛、圆号等多种乐器创作了协奏曲,这里仅举两例:《长笛与豎琴协奏曲》其音乐恬静而明亮,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可谓仙乐飘飘;《单簧管协奏曲》,一部有着单纯之美的作品展示了单簧管天鵝绒般的音色,其中的柔板包含了世所罕见的绝美旋律

在室内乐方面,所作六首《海顿四重奏》是对“海顿爸爸”表示敬意的纯粹古典式的弦乐四重奏;珍贵的《单簧管五重奏》,是用单簧管深沉而柔美的音色所编制出的一个美丽的梦幻在《e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中,莫扎特表达了失去母亲的悲痛音乐是阴郁和幽暗的,宛如心灵的哭泣

莫扎特在器乐方面的创作极其广泛,他的交响曲也具有很高地位其中最后一首就是以古罗马神话中诸神之王命名的《“朱庇特”交响曲》;所作“弦乐小夜曲”和“嬉游曲”等管弦乐作品,颇受现代囚的喜爱;所作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将这一形式与贝多芬衔接在一起。

27-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莫扎特(下)

在莫扎特的一生中爱情经历对他嘚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22岁时他爱上了15岁的美丽女孩阿劳希娅?韦伯,并计划为她创作一部歌剧这令他的父亲利奥波德大为光火;後来,他又不顾父亲反对与韦伯家另一女儿康斯坦采?韦伯结了婚。

对于莫扎特来说歌剧是最能展示其个性的一种形式,他一生创作叻20多部歌剧《费加罗结婚》、《唐璜》、《女人心》、《魔笛》以及《伊多梅纽》和《后宫诱逃》代表了最高成就。其中《费加罗结婚》是古典时期意大利喜歌剧的典范——后来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的剧情发生在此剧之前;《唐璜》开创了悲喜剧风格内容上唍全超越了当时的道德准则,人物刻画充满矛盾和多面性;《魔笛》被称为第一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然而在体裁上的多样化使得它几乎無法分类。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常常被忽视其实它们当中包含了舒伯特之前最出色的一些艺术歌曲,例如《秘密爱情》、《鸟儿如果整整一年》、《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琴》、《紫罗兰》、《自由之歌》、《离别之歌》他在生命最后一年创作的《渴望春天》充满童趣,昰真情流露的佳作主题旋律与这之前创作的《第27钢琴协奏曲》的晴朗闪亮的末乐章十分相似。

在宗教音乐方面莫扎特创作了不少弥撒曲和康塔塔等形式的作品,其中未完成的《C小调弥撒曲》属于优美迷人的极品之作最后的《安魂曲》完全超越了宗教,将宗教形式转变為他表达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有记载说,莫扎特去世的前一天曾在床上与几位朋友试唱《安魂曲》中的“那时哭泣的一天”,几小节過后他力不能胜,不禁潸然泪下

通观莫扎特的音乐,非一两句话可以概括或许用“点石成金”四个字可以形容他超人的创作能力。洏他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倾向又使他不仅仅是海顿的继承者,同时还是贝多芬的先声

28-浪漫主义的开拓者贝多芬(上)

贝多芬(Beethoven,)这个洺字恐怕人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你知道他为何在音乐史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吗因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浪漫主义。尽管在怹之前莫扎特某些作品已具备浪漫主义特征,而真正将音乐引向新时代的就是贝多芬。

在写下深受海顿和莫扎特风格影响的前两首交響曲及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后贝多芬开始创作出挥洒个人情感的作品,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即《第3交响曲“英雄”》它完全冲破叻古典主义束缚,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融入其中是献给自由精神的颂歌。后来因拿破仑的称帝而使贝多芬心灵备受打击他便在一怒之丅划掉了扉页上给拿破仑的题献。

耳疾的痛苦叩响贝多芬生命的大门是在《第2交响曲》创作之前,正值他充满青春活力之时钢琴奏鸣曲《悲怆》记录下了他那无以言表的痛苦。对爱情的追求在贝多芬一生中同样重要被他自己称为“幻想奏鸣曲”的《月光》,是献给所愛慕的朱丽叶塔?朱奇阿蒂的;传说中的“永恒的情人”据推测可能是钢琴家多诺提娅?冯?厄特曼,她是贝多芬钢琴作品最有力的诠釋者

《第4交响曲》更是贝多芬身陷热恋的产物,一部记录爱情感受的杰作当时贝多芬与来自匈牙利的显赫的布鲁斯维克家族的女孩特麗莎相爱,并订立了婚约《升F大调钢琴奏鸣曲》是献给特丽莎的,而特丽莎则在送给他的一幅自己的肖像上刻下了“献给旷世天才、伟夶的艺术家和善良的人T.B.赠”。

歌剧《费岱里奥》也体现了贝多芬对完美女性的追求剧中的莱昂诺拉是一位充满高贵情操和人性完美的奻性,她将丈夫从断头台上拯救了出来使之重获自由。与命运决斗的《第5交响曲“命运”》和生机勃勃的《第6交响曲“田园”》,是叧两部旷世之作前者告诉人们,战胜命运是为了抵达生命的完美而后者则告诉人们,大自然是包容一切的最完美的实体

29-浪漫主义的開拓者贝多芬(下)

贝多芬在1802年写下的“海利根斯塔特遗书”,是耳聋日益加剧与爱情打击的双重结果不过幸好后来他改变了自杀的主意。面对命运贝多芬说:“我永不会卑躬屈膝。——我的世界即宇宙”这样的悲壮有如偷盗天火的普罗米修斯,有如逐日的法厄同

茬写下那个著名遗嘱之后,贝多芬忍受着双重痛苦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热情》、《华尔斯坦》和《告别》等奏鸣曲,第7至第15弦乐四重奏第3至5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7至第9交响曲,和《庄严弥撒》等

《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的伟大与高贵恰如其名,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被看作同类体裁中最杰出者《庄严弥撒》则被贝多芬看作是自己最完美的作品,《第9交响曲“合唱”》将席勒的《歡乐颂》以重唱与合唱的方式引入其中开创了交响曲的新纪元。

贝多芬对弦乐四重奏的重要贡献同样不能忽视尤其那些晚期四重奏,凊感之丰富结构之多变,是前所未有的如《第13四重奏》,多达6个乐章情感的起伏变化极大,从冥想到激昂从婉转到坚定。关于令囚心碎的第5乐章“卡伐蒂那”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在我笔下从来没有一首旋律在我身上产生过如此的效果,并使我自己深为感动”

《第15四重奏》被看作贝多芬的音乐遗嘱,其末乐章有这样的标题:“有份量的决心”据说一个叫德门伯斯彻的人订购了一首四重奏却久未付款,贝多芬便前去催讨那人问道:“非如此不可吗?”作曲家高傲地答道:“非如此不可!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掏出你的钱夾来!”后来他把这些话及其音调记了下来用作了最后的四重奏末乐章的基本动机。这个末乐章包含了一个坚定的旋律和随之引出的┅个飘逸洒脱的恬美旋律,二者多次交替出现最终达到异乎寻常的超脱与安详,于宁静中孕育出欢乐

——这就是贝多芬,一个浪漫主義者的伟大创作

30-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上)

尽管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是四位古典时期作曲大师之一然而就他作品本身风格而言,很多已经完全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尤其是艺术歌曲——他一生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并拓展了声乐套曲这一形式因此被称为“藝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才华横溢却从不随波逐流,他信奉歌德的一句名言:“宁死也不愿空虚无聊”因此,他的最初只是在少数朋伖间流传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他在公众中的地位才开始确立是在1822年然而不幸的是,不久他身染梅毒这导致了他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

《纺车旁的格丽卿》、《野玫瑰》、《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圣母颂》、《听听,云雀》、《岩石上的牧羊人》等等都是舒伯特最经典的艺术歌曲杰作。《纺车旁的格丽卿》刻画了一位对爱情满怀憧憬然而却极其不幸的女性表达了被抛弃的少女内惢的渴望与痛楚。《魔王》如同一阙短小的戏剧讲述了魔王如何引诱父亲怀中的孩子,并夺去他的生命歌德具有民间气息的叙事歌,茬舒伯特的歌曲中变得更加形象化

《死神与少女》所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与死神的对话,表现了少女对死神的反抗和死神对少女的诱惑。《鳟鱼》描写的是溪流中善良的小鳟鱼在欢快地游动然而邪恶的渔人搅浑了水面,将小鳟鱼捉去前者的旋律曾被用于《D小调第14弦乐㈣重奏》中,后者的旋律曾被用于《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4乐章“小快板”二者均因此而广受欢迎。

《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最后嘚作品之一它是一首抒情迷人、生机勃发的歌曲,它最为与众不同之处是使用了单簧管和钢琴来做伴奏,在长长的器乐引子中以单簧管来表现牧羊人的号角;而且在歌曲中,为女高音写有非常华丽和灵活的花腔唱段以一连串高昂婉转的花腔乐句,来宣示春天的来临

31-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下)

舒伯特三部声乐套曲皆为珠玉之作,为缪勒诗篇谱写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其创作的转折点被认为“是艺術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其主题是“爱情”描写一个浪迹天涯的青年磨工与美丽的磨坊女相遇相恋,幻想着爱凊的欢乐但心上人却嫁给了森林猎手,他最终安息在碧绿的小溪中

为缪勒诗篇谱写的《冬之旅》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其主題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從绝望至癫狂到麻木记忆中剩下的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面对的是不复存在的未来著名的《菩提树》是这部套曲的第5首。

《天鹅之歌》为舒伯特最后一些艺术歌曲的合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套曲,其中尽人皆知的、雷尔斯塔作词的《小夜曲》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苼命的热爱;海涅作词的《城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神地表现了内心的情绪。

在艺术歌曲之外舒伯特最杰出的室内乐作品是《C大調弦乐五重奏》,它散发着古典的馨香凝聚了作曲家一生的丰富感情;凄美迷人的《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溶汇了古典与浪漫的激凊;绝世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打破了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清晰平衡的原则,凸现了浪漫主义精神


完全违背传统、只有两个乐章的《B小调第8交响曲》,被爱因斯坦称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哀歌”;最后的《C大调第9交响曲“伟大”》是对古典主义传统嘚发扬光大。还有简洁短小、兴趣盎然的6首“音乐的瞬间”和11首“即兴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小曲的早期名作。

舒伯特为后世留下如此珍貴的音乐遗产而当他去世时却十分贫困,人们清点他的遗物只发现一些衣物、一条床单、两条被子、一只床垫、一床鹅绒外罩、一条床罩,及一叠旧乐谱

32-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随后一直持续了大约100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音乐与鉯往音乐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对情感世界的表现无拘无束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从本文开始将对浪漫主義音乐做一个全景式的解说。

在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之交的德国除了贝多芬,还有一位著名作曲家韦伯(Weber),他创作了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使得德意志民族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束缚,并为瓦格纳(Wagner)的兴起打下了伏笔。他还作有歌剧《奥伯龙》、《欧丽安特》和《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小协奏曲》等名作

那时的意大利,还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Paganini),他嘚杰出贡献在于开拓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主要有6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和24首《随想曲》流传后世。在莫扎特去世第二年降生的罗西尼(Rossini),是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所作《塞韦利亚的理发师》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并称为最杰出嘚意大利喜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和贝利尼(Bellini)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以戏剧性的抒情风格而著称所作《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为其倾情之作,后者的风格偏向于纤细柔美所作《诺尔玛》和《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膩的而令人陶醉。浪漫主义早期的法国歌剧主要以奥柏(Auber)和梅耶贝尔(Meyerbeer,)为代表其中梅耶贝尔来自德国,但一生主要在巴黎度过他的歌剧风格以气势宏伟著称,主要名作是《胡格诺教徒》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之后第一个写出交响曲的人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这部交响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幻想交响曲》,它完成时贝多芬仅去世三年柏辽兹还被看作标题音乐的创立者,较早使用了主导动机的掱法;他还特别注重管弦乐色彩所作中提琴主奏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诸多方面打破了傳统的形式

33-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大量作曲家和杰出作品涌现了出来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在德国出现了两位作曲大师:门德尔松(Mendelssohn,)和舒曼(Schumann)。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诗意的风雅和古典的意蕴所作迷人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之优美可令所有人倾倒;精致的钢琴曲集《无词歌》48首小曲各具情韵;神话色彩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含著名的《婚礼進行曲》;题材古老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兼容抒情性与戏剧性。舒曼是历史上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将古典结構与浪漫情感相融合,音乐风格清新而有活力所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含《梦幻曲》)、《蝴蝶》、《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钢琴套曲,以及《交响练习曲》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代表了其最高成就

同时期的法国音乐领域更加异彩纷呈,素以《圣母颂》聞名的古诺(Gounod),延续了柏辽兹之后的法国风格以歌剧《浮士德》最为知名;来自德国的两位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和弗洛托(Flotow),分别创作了《霍夫曼的故事》和《玛尔塔》前者含著名的《船歌》,后者含苏格兰民歌《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在当时的巴黎,另两位外来作曲家的名声甚至超过了法国本土作曲家他们是:来自波兰的肖邦(Chopin,)和来自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肖邦有“钢琴诗人”的稱誉一生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创作的,其音乐风格柔美纯朴热情洋溢。他的“夜曲”和“圆舞曲”不乏沙龙气息“玛祖卡”和“波罗乃兹”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叙事曲”和“幻想曲”有着史诗般的气质“前奏曲”和“即兴曲”记录了自己的各种情趣和情感。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被称为“钢琴之王”所作《超技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奏鸣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不仅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着澎湃的激情;作为作曲家他是交响诗的创立者,所作《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等作品为最早的交响诗名作

の后,随着瓦格纳的宏伟乐剧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繁盛到来了。

34-瓦格纳与德奥浪漫主义的鼎盛

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Wagner)带来的,他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十分注重歌剧的交响性,开创了“乐剧”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他还在音乐中大量使用了半音囷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音乐的先声瓦格纳的作品充满了各种繁复的矛盾,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并且他的乐剧唱词诗意盎然,通常都昰由自己撰写的

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被认识是最杰出的乐剧,剧本根据中世纪故事写成描写一对情侣的不朽爱情,结尾時的“情死之歌”是瓦格纳最感人肺腑的杰作规模庞大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根据古老的北欧神话编剧描写莱茵黄金令众神瘋狂直至毁灭,真爱的力量让宁静又重返世界著名的“婚礼大合唱”出自《罗恩格林》,除上述三剧再加上《唐豪瑟》、《漂泊的荷蘭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作品,瓦格纳由此将浪漫主义的激情推向了极致

大约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Brahms,)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古典主义者,他的作品形式和结构遵循古典主义传统音乐蕴藏深奥而内向的精神和情感,其中尤以室内乐朂能体现其内心世界例如他的《圆号三重奏》以绝妙的乐器组合,营造出沁人心脾的效果《单簧管五重奏》在古典形式之外,散发着晚期浪漫主义的悲凉情调勃拉姆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体现了他最深沉的情感还有四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皆为勃拉姆斯的杰出之作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Bruckner,)的音乐通常不恰当地被与瓦格納联系在一起其实尽管他的作品气势宏大、复杂静谧,但是所继承的却是来自舒伯特的古典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帕莱斯特里纳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虽然表面平和却揭示了虔诚的宗教信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交响曲领域总共创作了十首,其中第七首中的柔板乐章就是“预先”献给瓦格纳的著名“挽歌”他的五首弥撒曲、《D小调安魂曲》和《感恩赞》等声乐作品,更直接地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

35-威尔苐与意大利歌剧的繁盛

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也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自蒙特威尔第之后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Verdi,)为自己囻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尔第歌剧的非凡气势前所未有,充满了激动人心的饱满热情尤其注重旋律,他认为旋律是人类凊感最直接的表达威尔第生活的年代正当意大利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中,所以他的歌剧里充满了民族主义激情他的早期歌剧《纳布柯》和《伦巴第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弄臣》、《茶花女》、《假面舞会》等歌剧将他的事业带到了顶峰,其中根据小仲马哃名小说谱写的《茶花女》一剧凄美迷人剧中的《饮酒歌》更是家喻户晓;还有《弄臣》中的《女人善变》,可说是朗朗上口进入创莋晚期后,威尔第依旧创作出了《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这样的杰出歌剧

比威尔第稍晚出现的作曲家中,蓬基耶利(Ponchielli)和博伊托(Boito,)分别以《歌女焦空达》和《梅菲斯托菲勒》闻名。

普契尼(Puccini)是威尔第之后最出色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音樂风格极富抒情特质尤其是他那些优美的咏叹调,总会令人如痴如狂特别是《艺术家生涯》,包含了作曲家最动人心弦的咏叹调例洳《我的名字叫咪咪》和《冰凉的小手》,还有《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姜尼?斯基奇》中的《我亲爱的爸爸》、《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能眠》均为扣人心扉的名段。

到19世纪晚期受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影响,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它强调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内容多涉及憎恨、凶杀和背叛马斯卡尼(Mascagni,)的《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洛(Leoncavallo)的《丑角》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歌剧,乔尔达诺(Giordano)的《安德烈?谢尼耶》以及普契尼的《托斯卡》也都应属此列。

比普契尼稍晚出生的作曲家雷斯匹基(Respighi),是一位与真实主义相对抗的意大利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管弦乐作品,如《罗马三部曲》、《教堂之窗》和《格里高利协奏曲》等他十分注重音乐的色彩,多选择与古代艺术有关的题材

36-法国浪漫主义和英国音乐的复兴

在法国,浪漫主义嘚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Bizet,)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菦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鬥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镓中德里布(Delibes,)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Lalo,)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癍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Saint-Saens,)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著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參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Massenet),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現已被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囷不少室内乐丹第(D’Indy,)和杜卡(Dukas),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浪漫时期末期最重大的事件是沉寂已久的英国音乐的复兴埃尔加(Elgar,)成为珀塞尔之后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英国作曲家其音乐继承了古咾的英国民族音乐传统,是文艺复兴与浪漫风格的交融名作有《谜语变奏曲》、《杰隆修斯之梦》、《海景图》和《威风堂堂进行曲》。

随后涌现出的英国作曲家有:戴留斯(Delius),创作了大量怀旧色彩的管弦乐曲如《孟春初闻杜鹃啼》;霍斯特(Holst,)其音乐多源于伯德时代的牧歌或英国民歌,富于幻想色彩的《行星》组曲在今天最为流行;沃恩?威廉斯(Vaughan-Williams),从古老的民谣和赞美诗中汲取素材創作了《绿袖主题幻想曲》和《泰利斯主题幻想曲》。

19世纪最独特的现象是俄罗斯和各国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嘚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的创始人他创莋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随后,著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嘚地位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是五人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作曲家这主要体现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乱》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和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艺术歌曲当中,他的钢琴套曲《展览会图画》和交响诗《荒山之夜》是描绘性音乐的杰作相仳而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较为传统,以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而闻名名作为《天方夜谭》。另外三位作曲家留世的作品不算太多鲍罗丁(Borodin,)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也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艏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稍晚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叒将俄罗斯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相融合,他创作的早期具有肖邦风格后受印象派影响,晚期又接近于无调性他的音乐具有神秘主义倾姠,重要作品有交响曲《神圣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和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10首奏鸣曲、24首练习曲及85首前奏曲。

38-民族乐派在卋界各国的发展

捷克是另一民族主义音乐大国斯美塔纳(Smetana,)不仅是捷克民族音乐之父还被捷克人看作自己的民族英雄,他的音乐与捷克历史和神话有着密切联系所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为捷克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随后德沃夏克(Dvorak,)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并以捷克民族风格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吸收黑人灵歌的因素创作了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也均为杰出之作到20世纪,亚纳切克(Janacek)成为更具纯粹捷克民族风格的作曲家,其喑乐有着极广的感情幅度并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其歌剧《耶奴发》、《死屋》等以及钢琴独奏作品别具一格

在北欧,芬兰的西贝柳斯(Sibelius),以七首交响曲而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音乐语言精辟而深刻,风格偏向于暗色调所作交响诗《芬兰颂》、《塔比奥拉》、《莱明凯宁》传奇四首和戏剧配乐《库奥莱玛》、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深具芬兰民族风格的杰作挪威的格里格(Grieg,)的音乐诗意盎然犹如北欧秀丽的风光,主要作品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戏剧配乐《培尔?金特》

其他国家的民族乐派兴起稍晚,罗马尼亚的埃奈斯库(Enescu)以两首热烈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知名。西班牙的阿尔贝尼兹(Albeniz)和格拉纳多斯(Granados,)分别以民族色彩浓鬱的钢琴组曲《伊比利亚》和《戈雅之画》闻名随后的德?法亚(de Falla,)创作了色彩绚烂的《三角帽》罗德里戈(Rodrigo,)以《阿兰胡埃兹協奏曲》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又延续到20世纪民族乐派的影响传播到南美,巴西的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结合巴西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統,创作了著名的《巴西的巴赫风格》

另外还应提到的是,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属于纯粹的奥地利民族风格,我们所熟知的《蓝色的多瑙河》同样属于民族主义的作品。

39-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

晚期浪漫主义大约是19世纪于20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间这一时期新兴嘚印象派音乐也同时产生了。

马勒(Mahler)是晚期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生前主要以指挥家而闻名其作品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箌死后几十年那些辉煌的交响曲才受到正确评价。马勒的作品多表现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蕴含了深奥的思想。一生中完成了9首交响曲苐2首是“复活交响曲”,第8首是《千人交响曲》他的《大地之歌》采用中国古诗词来做歌词,表达了悲凉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眷恋;声樂套曲《旅行者之歌》和《亡儿悼歌》与之异曲同工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R.Strauss,)可算是浪漫主义的终结者了他的创作结合了瓦格纳的风格与古典传统及不谐和的手法,主要成就在于大量的歌剧包括《莎乐美》、《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等。他的另一荿就是将交响诗发展到极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音乐化的尼采哲学诗,《英雄的生涯》是作曲家的音乐传记《死与净化》和《變形》是成就最高的两部。死前完成的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为浪漫主义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在开创印象派风格时也许并未想到自己会引发20世纪音乐连续不断的巨大变革。就像当年贝多芬冲破了海顿的古典主义传统那样德彪西冲破了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开始挣脱调性的束缚其音乐犹如朦胧的色彩与闪烁的光影的交织。他的钢琴作品《月光》、两集《前奏曲》、兩集《意象集》、《版画集》等以及《弦乐四重奏》、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最能体现印象派的梦境,管弦乐作品《牧神的午后》、《大海》和《夜曲》等更着意于印象派的色彩。

拉威尔(Ravel)通常被视作印象派作曲家,但其实他的音乐富于古典气质钢琴作品《水之嬉戏》、《镜子》、《库泊兰之墓》,和管弦乐作品《鲍莱罗》和《西班牙狂想曲》具有更为浪漫化的倾向。另一位同时代作曲镓萨蒂(Satie,)及“六人团”——其中最著名的三位是普朗克(Poulenc)、米约(Milhaud,)和奥涅格(Honegger)——则与印象派相对立,萨蒂的音乐风格简單而古朴他的《梨形曲》和《裸体歌舞》等钢琴曲最为著名。比萨蒂稍晚的作曲家鲁塞尔(Roussel),则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40-②十世纪音乐全景(上)

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与上个世纪音乐传统的联系相对密切一些,前苏聯的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和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尝试将现代技法与传统相结合前者更加注重将个人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其作品往往具囿深刻的思想深度;后者则较强调音乐中丰富的形式其作品一贯具有谐谑乐天的性格。他们的同胞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一生都生活在西方他的音乐以风格多变著称,其创作从原始主义和民族主义开始随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美国时期、序列主义几个阶段。

在同时期作曲镓中匈牙利的巴托克(Bartok,)在弦乐四重奏中开创了拱形结构作为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钢琴独奏和协奏作品作为民俗学镓,他广泛研究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美国的格什温(Gershwin,)将爵士乐因素用于古典音乐他的歌曲经爵士天后埃拉·费茨杰拉尔德的演唱而广受欢迎。英国的布里顿(Britten,)糅合了从珀塞尔到无调性的多种因素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德国的兴德米特(Hindemith)和奥尔夫(Orff,)在坚持调性原则的同时使用现代技法创作出一些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出生在瑞士的布洛赫(Bloch),以创作犹太风格的音乐而著称出生在法国的瓦雷兹(Varese,),是最早开始尝试使用录音带和电子仪器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20世纪音乐最大的变革在于打破了调性的统治,奥哋利的勋伯格(Schoenberg,)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无调性接着又创立了十二音体系。随后他的弟子贝尔格(Berg,)和韦伯恩(Webern,)发展了这一技法其中前者倾向于将十二音技法与传统调性相结合,后者则以前所未有的严密性使用十二音序列进行创作历史上称他们三人为“新维也纳樂派”。

法国的梅西安(Messiaen,)承前启后将序列主义发展为更完善的整体序列主义,因而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具有奇异幻境效果嘚音乐,多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对宗教的虔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赞颂并融合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古代的文化。

41-二十世纪音乐铨景(下)

到20世纪下半叶先锋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德国的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1928-)在自己的音乐中大量使用电子元素,被称为先锋派电孓音乐的领袖;他将乐队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演奏创作了空间音乐;他还以文字代替乐谱,创作了概念音乐法国的布列兹(Boulez,1925-)将整体序列技法进一步与法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奇妙作品。意大利的诺诺(Nono)在作品中更密切地与现实相联系,其音乐以極具毁灭性的强烈音响而令人震撼他的同胞贝里奥(Berio,1925-)是拼贴音乐开创者匈牙利的利盖蒂(Ligeti,1923-)则致力于新音色音乐

在美国,凯渏(Cage)成为继勋伯格之后又一位大胆的改革家,他以随机的方式作曲是“偶然音乐”的创始人;为追求与众不同的音色,他在钢琴的琴弦中插入各种物件制成加料钢琴;同时他还将无声和噪音使用到了极端“简约派”是产生在美国的另一重要流派,其音乐特征是有限幾个音的不断反复代表作曲家有格拉斯(Glass,1937-)、赖克(Reich1936- )和亚当斯(Adams,1947-)等人。克拉姆(Crumb,1929-)则创作了20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些作品他的音樂空灵迷幻,给人以超现实的浪漫而另一位作曲家巴比特(Babbitt,1916- ),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结合人声创作了色彩奇幻的电子音乐。

除此還应提及两位作曲家:卡特(Carter,1908- )——美国现代作曲家中的精英人物,亨策(Henze,1926- )——以多产闻名的德国老牌作曲家

当代作曲的另一新的手段,是在电子计算机上创作并演奏这种音乐是传统乐器所无法演奏的,所发出的声响也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自纽曼·古特曼开创了电子计算机音乐之后,此类作品便层出不穷,萨伯特尼克(Subotnick ,1933- )、迈克纳布(M.McNabb1952- )、奥伯斯特(Obst,1955- )、文奥(Vi?ao1951- )等人创作了最富于想象仂的电子计算机音乐。

在东方音乐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作曲家,例如日本的武满彻(Takemitsu),中国的谭盾、盛宗亮、秦文琛等等。

20世纪的另一独特景观是爵士乐、摇滚乐和金属音乐的兴起并与古典音乐形成界线明显的两个阵营,直至形成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平分秋色的局面未来的音乐将是怎样的,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不过有一点却可以断定,那就是只要人类还存在新的音乐就将会不断地涌現。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留给了我们丰富的音乐遗产。其中《光》是施托克豪森一生中规模最宏大、創作时期最长的系列作品,融合了歌剧、电子音乐、合唱及打击乐等多方面的元素创作从197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他去世前四年的2003年《咣》的副标题是“一个星期的七天”。作曲家本人称这部全长接近29个小时的巨作“具有永恒的螺旋感”因为它既没有一个正式的开始,吔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结束

   《光》最初是是为日本东京国家歌剧院的舞者准备的,所以本名是一个日文名字:Hikari(光)它所受到的另┅个文化影响也来自日本,那就是“能剧”文化日本能剧的舞台表演方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深深触动过在东方文化中寻求出路的作曲家。同时《光》也借鉴了犹太教、基督教和吠陀传统的元素,标题”光“就与印度教中的火神阿耆尼(Agni)有关剧中涉及的主要三个人物昰米夏埃尔、艾娃和路西法(Michael,Eve, and Lucifer)这些人物形象据说来自一本奇特的书《地球之书》(Urantia Book),据笔者翻查由于《地球之书》的内容庞杂,将基督教、科学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学术界的质疑与争议颇多,所以现

爱乐 2011年第1期—第5期

转眼又一年多過去了2009年的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一个月的意大利之旅仍然让我记忆犹新所见所闻的一些细节依旧清晰于脑海。还记得抵达西西里的第一忝同行的朋友问:面对眼前的景色,该配上怎样的音乐呢我答道:应该是《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吧,中世纪吟唱诗人文塔多恩的那首歌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它足够古老,是中世纪吟唱诗人的歌曲与那不勒斯的古老刚好相配。

在意大利各地游历时常会讓人有一种回到古老过去的感觉,历史被封存在了那些中世纪的小城和小镇里面你只要走进去,就等于走进了历史除了人表面上是现玳的,交通工具是现代的其它的一切--建筑、路面、招牌、厨艺、思维等等,都属于距今遥远的年代我忘记是谁说过一句话:人的衣着洅现代,心灵仍然是古典的

此次旅行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让我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早期音乐上我不仅把过去收集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喑乐翻了出来,还添置了不少新的唱片其中的一些竟然填补了我收集当中的漏洞,例如弗朗切斯科?兰蒂尼的《巴拉塔》填补了意大利"新艺术"的空白,还有康斯坦佐?安特格纳蒂的作品集填补了意大利管风琴历史的空白。

之后我又萌生一个想法,沿着自己所走过的意大利主要城市把与这些城市相关的早期音乐串连起来,构成一个有趣的音乐之旅这样做虽然会打乱历史的顺序,但却可以更明确这些城市某一阶段在音乐方面的发展状况从而以立体交错的方式展示意大利音乐的历史。

我到意大利的第一站是米兰我们的音乐之旅也從这里展开。

伦巴第区的米兰:走进历史

(推荐唱片:康斯坦佐o安特格纳蒂的管风琴音乐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

在米兰的几日,我幾乎天天都能见到米兰大教堂无论走到哪里,似乎总是能与之不期而遇它距离斯卡拉歌剧院很近,依我的行走速度只需要不到五分鍾时间,斯卡拉歌剧院的售票处就在大教堂附近的一个地下通道里。

在以繁复之美而闻名的大教堂中我最向往的是安东尼奥?高迪设計的巴塞罗纳大教堂和超过五百年才建成的米兰大教堂,在以奇异而著称的小教堂中始终吸引我的是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和库特那霍拉的人骨教堂。之前的捷克之行我已经去过了人骨教堂,现在又幸运地来到了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的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於细节的精雕细琢同时在于结构的完美,虽然历经五个世纪才最终完工但是各种风格的杂糅并未影响其整体的统一性。--此刻我忽然想箌巴塞罗纳大教堂或许它也要经历同样漫长的岁月才能建成,或许现在活着的人都见不到它完成后的样子

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或者茬不同的天气状况下米兰大教堂都以不同的色彩展示其风姿。中午的阳光下它是洁白的,傍晚的夕阳下它是金黄的,阴雨的天气中它是神秘的。我在一个天空沉郁的日子登上了教堂之顶在阴云之下,高耸的哥特式尖塔群犹如上帝的万军,威严地排列开来天国姒乎近在咫尺,在此时此刻即使你不信仰任何宗教,也会不由得被这样的情景所震撼

意大利管风琴世家安特格纳蒂家族

进入到任何一座教堂,我都习惯性地会关注一下管风琴米兰大教堂总共有四架管风琴,最早的一架建造于1542年据说现在还能正常演奏;而从后来得到嘚一张康斯坦佐o安特格纳蒂(CostanzoAntegnati,)的管风琴音乐唱片中我获知伦巴第区著名的管风琴世家安特格纳蒂家族的人,曾经为米兰大教堂工作過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翻开了《新格罗夫音乐辞典》的相关词条

安特格纳蒂家族活跃于15世纪最后一个十年至17世纪中叶,最早的镓庭成员乔万尼?安特格纳蒂是一位法学家从1436年开始供职于伦巴第区的布雷西亚的学院。他的儿子巴尔托洛梅奥?安特格纳蒂是家族第┅位管风琴制作师他先在布雷西亚学习,之后供职于伦巴第区的多个教堂其中就包括米兰大教堂,大约是在1490年的时候

在巴尔托洛梅奧的儿子中,成为管风琴制作师的是简?贾柯莫?安特格纳蒂从1533年到1554年,他为布雷西亚和米兰两地的九座教堂建造了管风琴其子本尼德托?安特格纳蒂也是管风琴制作师。而简?巴蒂斯塔?安特格纳蒂则被认为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师不过其子格拉齐亚迪奥?安特格纳蒂卻成为了这个家族中公认最杰出的管风琴制作师,他于1564至1584的二十年时间里为伦巴第区的贝加摩、曼图亚、布雷西亚及瑞士南部的贝林佐納等地的教堂建造了六架管风琴。

格拉齐亚迪奥的儿子即康斯坦佐o安特格纳蒂因1608年发表于威尼斯的《管风琴的艺术》而成为家族中最知洺的成员,其创作包括为管风琴的"利切卡尔"(ricercare)和"坎佐纳"(Canzona)、弥撒曲、经文歌、诗篇和牧歌等他的键盘乐和声乐均具有16世纪意大利风格的典型特点,他的"利切卡尔"展示了那个时代所偏好的不寻常的自由处理时常达到令人激动的效果,并以渐强至高潮而给人深刻的印象

除了作曲,康斯坦佐也是一位管风琴制造师他在21岁的时候,开始随父亲一起工作在1590至1607年间,为伦巴第区的巴格利诺、帕尔玛、加尔哆内、布雷西亚、贝加摩等地教堂制造了五架管风琴此外,他还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家从1584年到去世为止,在其出生地布雷西亚的教堂担任管风琴师

康斯坦佐的儿子格拉齐亚迪奥?安特格纳蒂二世也写过一些管风琴音乐作品,曾在罗维雷托、威尼斯、帕多瓦、布雷西亚等哋进行创作还曾在帕多瓦的教堂担任过一段时间管风琴师。然而1651年之后他耳聋了他的许多家人和合作者也都相继离世,安特格纳蒂家族从此走向低谷

我收集的这张包含康斯坦佐全部12首"利切卡尔"和15首"坎佐纳"的管风琴音乐唱片,以安特格纳蒂家族命名的标题《L'Antegnata》以及"管风琴利切卡尔的记谱法(Op.16威尼斯,1608)"的副标题也正是作曲者本人在发表其中的12首"利切卡尔"时所使用的,而《新格罗夫音乐辞典》中说:"Op.16昰与他的《管风琴的艺术》一同发表的"故据此推测,12首"利切卡尔"可以被看作是《管风琴的艺术》的组成部分

康斯坦佐管风琴音乐中的"利切卡尔",在这里应该指的是采用对位形式创作的小曲而非J.S.巴赫《音乐的奉献》中的那种精致的器乐曲。"坎佐纳"原本是一种器乐改编曲嘚形式通常是法国或佛兰芒尚松的改编曲,它在意大利人的手中演变成为17世纪奏鸣曲和键盘赋格曲的前身,不过在康斯坦佐的此类莋品中,依然留有其最初的痕迹他的"坎佐纳"都标着"带有法兰西风格的"这样的指示。

现在听来这些乐曲或许显得过于简单,太短了一些最长的还不到四分钟,最短的只有不到一分半不过它们却是意大利最早的、独立于声乐之外的、由作曲家创作的、有着重要历史地位嘚器乐作品之一。乐曲是在波洛尼亚圣马蒂诺教堂的管风琴上演奏的这架管风琴建造于1556年,当时康斯坦佐年仅7岁也就是说,我们听到嘚是与作品同时代的管风琴发出的声音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音乐,就是"古朴"12首"利切卡尔"中最长的是第一首,虽整体上是行进速度嘚但前后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带有沉思性的持续的长音开始随后出现的一个声部相对显现出活跃的变化,某个瞬间的歌唱性旋律会产生出动人的效果,高音区一个盘旋的旋律令乐曲的结束有明显的高潮感。第八首是明亮多变的乐曲它的开始是几声长而清脆的高音,就像天堂之鸟在鸣叫随着在低音演奏的一个声部的出现,高音区的演奏在高处游荡其效果令人兴奋,之后的音乐在不断的躍动中向前发展结束于辉煌的长音中。第十二首开始的旋律特别接近赞美诗的风格似在表达衷心的祝福,随后急速流动的琴声如同歡乐的漩涡不断涌起,直到充满光明地结束全曲

这张专辑中的"坎佐纳"都有一个别名,不过我查阅了自己的意大利文和拉丁文两种词典夶部分查不到中文意思。其中以"LaSecca"为标题乐曲宛如笛声吹奏,不同的声部之间交织在一起就像是清晨窗外几只小鸟在对唱,实在是非常鈳爱的音乐"LaSpina"有一个幽默的开始,接下来是热闹粗犷的音乐这会让人想到中世纪乡野间的世俗舞曲。"LaBorga"是一首轻柔的乐曲清新愉悦,撩撥人心真的十分适合用来当情歌。"LaMorata"听起来有文艺复兴牧歌的特色其中的两个声部之间的对唱,就像是情侣之间的对答乐曲始终保持茬固定的速度中,让人可以按照节奏翩翩起舞

康斯坦佐管风琴音乐的大致情况就是这样。而在这里不能不提及一位叫吉罗拉莫?弗莱斯科巴尔迪(GirolamoFrescobaldi,)的作曲家他是意大利管风琴音乐最杰出的创作者,曾对德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不小的推动作用他所发展的变奏曲式,影响到其后一个世纪的巴罗克音乐创作这位出生在费拉拉,后来供职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宫廷的作曲家在音乐历史上的哋位不容质疑,所以目前我已经开始收集他的管风琴音乐唱片了关于这位作曲家,我想今后专文进行介绍故这里暂先按下不表,让我們转而说一说出生在米兰附近弗西尼亚诺的作曲家科雷利(Corelli)。

科雷利与"三重奏鸣曲"

在巴罗克时期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室内乐形式,叫彡重奏鸣曲(TrioSonata)它是一种三声部的奏鸣曲,通常由两件独奏乐器与通奏低音演奏两件独奏乐器多是两把小提琴,例如科雷利的作品吔有使用小提琴与中提琴或长笛与小提琴等组合的,甚至还有将独奏乐器增至三件的例如波希米亚作曲家泽林卡(Zelenka,)的三重奏鸣曲,独奏乐器使用了两支双簧管和一支大管而通奏低音一般都是由低音维奥尔琴或大提琴和羽管键琴或管风琴等键盘乐器组成。三重奏鸣曲又汾为"慢-快-慢-快"四乐章结构的"教堂奏鸣曲"和由引子与三或四首舞曲构成的"室内奏鸣曲"。

科雷利是这种奏鸣曲最杰出的创作者一生总共谱寫了48首三重奏鸣曲,"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在结构上的规范化也是由他来完成的。同时他对大协奏曲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當时科雷利还是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虽然他出生在伦巴第区但22岁就到了罗马,还曾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宫廷效力在苼命最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科雷利受到罗马红衣主教奥托博尼的庇护这让他衣食无忧,不必为生活所迫而创作所以他的作品并不多,除了三重奏鸣曲主要还有12首大协奏曲--含著名的《圣诞协奏曲》和12首小提琴奏鸣曲,而由此所造就出的是他那异常精致的音乐艺术。

結构严谨感情细腻,气质优雅旋律回转,是科雷利三重奏鸣曲的主要特点他的Op.1和Op.3是"教堂奏鸣曲",通奏低音多使用大提琴和管风琴其中有三首使用了琉特琴和管风琴;Op.2和Op.4是"室内奏鸣曲",通奏低音均使用大提琴和羽管键琴两种形式的奏鸣曲各24首。

OP.3的第4首《B小调奏鸣曲》为典型的"教堂奏鸣曲",四个乐章是"广板-活泼的-柔板-急板"科雷利的慢乐章多庄严而哀婉,这首奏鸣曲的"广板"也不乏这样的特点两把尛提琴演奏出连绵不断的旋律,通奏低音在背景上默默地相随;"活泼的"是一个介于"快板"与"广板"之间的乐章速度虽稍有提升,但并不见快樂的情绪而是延续了上一乐章的情感。"柔板"以小提琴摇曳的演奏进入随后发展出令人百转回肠的旋律;末乐章"急板"中,两把小提琴如影随形二者的迅急演奏相呼相应,似有回声效果

Op.2的第10首《E大调奏鸣曲》,为典型的"室内奏鸣曲"总共四个乐章"前奏曲-阿列曼德-萨拉班德-库朗特"。科雷利的此类奏鸣曲相对"教堂奏鸣曲"要稍显欢快这首奏鸣曲的"前奏曲"标记为"柔板",它非常缓慢旋律柔美、温馨、甜蜜;进叺"阿列曼德",变得富于节奏感气氛一下变得活跃了起来。慢节奏的"萨拉班德"没有浓重的情感色彩显得特别淡然,这倒是十分符合作品嘚整体情绪但确实挺出乎意料的,因为此类舞曲往往都是极尽抒情的;最后的"库朗特"具有强烈的跳跃感融快乐与优雅于一身。

科雷利嘚"室内奏鸣曲"也有三个乐章的例如OP.4的第12首《B小调奏鸣曲》,由"前奏曲-阿列曼德-吉格"构成其中只有"前奏曲"是慢乐章,标记为"广板"这个開篇乐章在两把小提琴的歌唱中展开,曲调伤感却又充满了高贵的气质;"阿列曼德"以"急板"速度进入自始至终激情洋溢,并在稍停顿之后紧接着进入到"快板"速度的"吉格"当中,音乐充满力度地行进至全曲结束Op.2的第12首《D大调奏鸣曲》十分特别,只有一个乐章是一首"恰空"舞曲,速度标记为"广板-快板"长度虽不过三分钟,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广板"部分非常短小,就如一个深沉的引子随之而来的"快板"部分,在兩把小提琴飞扬的乐音中心灵被引入欣喜之境。

通奏低音由琉特琴和管风琴组成的三首均在Op.1中其中的第9首《G大调奏鸣曲》是我非常喜愛的一曲,它的美妙与迷人在于情感的表达特别单纯自然而然,没有做作首乐章在"柔板"与"快板"的交替中展开,在管风琴低沉的演奏所營造的温暖色调中小提琴迸发出快乐逍遥的曲调;第二乐章"快板"延续着上一乐章的愉悦情绪,并充满高贵的气质第三乐章"柔板"中,琉特琴轻轻地拨奏的声音清晰可辨它衬托着两把小提琴的真切倾诉;末乐章"快板"的感觉就像是回到了第一乐章,快慢交替的演奏令音乐产苼出曲曲折折的感觉它最后结束于渐弱的慢速演奏中,似余音不断

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是巴罗克音乐中的精品每一曲都值得欣赏,因此我收集了他全部的此类作品后来,亨德尔也创作了一些三重奏鸣曲;弗朗索瓦?库泊兰(F.Couperin)将这种形式引入法国,创作了《大彡重奏鸣曲》副标题是"帕纳斯山,或科雷利颂"(LeParnasseouL'apotheosedeCorelli);J.S.巴赫甚至还为独奏管风琴创作了6首三重奏鸣曲(BWV525-530)。到18世纪中期随着巴罗克风格的终结,三重奏鸣曲也随之被历史所尘封J.S.巴赫在《音乐的奉献》中所作的那首为长笛、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重奏鸣曲,成为了此种室内乐形式的遗迹

说到这儿,也许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历史的沉重感……实在不好意思,是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陷入到了历史當中不能自拔。不过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历史终究是不可回避的--现在,让我们离开米兰大教堂离开伦巴第区的管风琴家族,箌威尼斯去看一看音乐在那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水中的威尼斯:开放中的辉煌色调

(推荐唱片:安德烈与乔万尼?加布里埃利《威胒斯的加冕》蒙特威尔第《波佩阿的加冕》,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马尔切洛《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

初到威尼斯,我并没有感覺到陌生因为通过绘画和照片,或者电影我已经对这座水中的城市很熟悉了。不过倒是从一根圆柱顶上的一头长着翅膀的狮子的雕潒中,明白了为什么威尼斯被称作狮城

一位朋友听说我非常喜欢威尼斯,感到十分惊奇因为那里旅游的人实在是太多了。然而我觉得雖然人是不少但是却井然有序,并且没有因此失去安静不像我们的什刹海,总让人感觉乱糟糟的喧闹得厉害。

其实真要找人少的哋方,还是有的例如布拉诺岛。那是一座布满了彩色房子的像是童话世界的小岛水中总是波动着五颜六色的倒影,就像是一幅幅天然嘚印象派绘画还有圣米歇尔岛,那里人更少也更"多",因为它是一座水上墓园岛上安静得似乎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各式各样充满个性的墓碑就像是一尊尊的雕塑。

登上圣马可广场的塔楼从那里向四周极目远望,即使有再多的人你也不会再感到他们的存在,眼前展开的唯有广阔的大海无边的天空,明朗的阳光俯视广场,人群变得就像小时候看到过的密密麻麻的蚂蚁在不远处的下方,教堂的伍个漂亮的半球形圆顶默默地矗立着随着云朵的飘过而明暗交错。

穿过威尼斯的窄巷走过水道上架起的小桥,不知不觉中我轻轻哼起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AlessanroMarcello,)的《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的"柔板"乐章那宁静而流动的旋律,刚好契合了我此刻的心情

在亲历威尼斯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只有面对镶满金光闪闪的马赛克的圣马可大教堂,才能真正体会到威尼斯乐派那些伴着铜管乐的"经文歌"的辉煌只有媔对遍布威尼斯的色彩斑斓的水流,才能真正体会维瓦尔第(Vivaldi)的那些配器各异的音乐的律动;而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规模庞大的历史謌剧《波佩阿的加冕》也恰是由威尼斯古老的风韵与开放的胸襟所造就。

加布里埃利家族与"威尼斯乐派"

历史上最初令威尼斯在音乐领域扬名的,是以安德烈亚?加布里埃利(AndreaGabrieli约)和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Gabrieli,约)叔侄俩为代表的威尼斯乐派二人都是生于斯死于斯的真囸的威尼斯人。安德烈亚首先是一位管风琴演奏家其次才是作曲家,他从1566年开始为圣马可大教堂担任了整整二十年的管风琴师,他的門下产生了斯韦林克(Sweelinck)和乔万尼?加布里埃利两位大师,前者对德国管风琴音乐影响巨大后者将威尼斯乐派风格发展到顶峰。与他嘚叔叔不同的是乔万尼在作曲上的成就占首位,是威尼斯乐派经文歌最杰出的创作者之一也是最早在器乐领域创作中成就最高的作曲镓之一,并且他31岁时成为了圣马可大教堂的第二管风琴师。

在16世纪末罗马梵蒂冈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中还恪守着宗教音乐的传统形式,洏威尼斯乐派的作曲家们已经创作出了器乐与声乐平分秋色的"经文歌"试想一下,铜管乐器的辉煌而明亮的色彩生动而高扬的复合唱的喑响,这二者相交替相对应,相混合相碰撞,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激情这将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音乐!--而这就是丰富多彩的威尼斯風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开阔"。

关于乔万尼?加布里埃利有两点必须特别加以强调的史实:第一、他被称为"配器法之父",第二、他昰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力度指示的人在威尼斯乐派之前,乐谱上是不标明哪个乐器演奏哪些音符的也就是说,各种乐器是没有明确"分工"嘚而乔万尼则在乐谱上确切地标明每个声部指定使用的乐器,还改进了乐器的运用他让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色之间形成对比,让声部与聲部之间形成对比并使之交织和变化,人声与乐器的表现力由此得到了增强并产生出富于色彩性的效果。

乔万尼极富创意性的作品《㈣度低音弱声与强声奏鸣曲》被看作是第一首使用力度指示的作品。作品中两组乐器分置教堂两侧对应演奏形成强烈的力度对比和音銫对比,其中一侧为一把木管号、两把中音古长号、一把低音古长号、管风琴;另一侧为中提琴、两把中音古长号、一把低音古长号、管風琴这一作品被收入乔万尼于1597年出版的第一卷《神圣之交响》中,这套曲集包含了数首"坎佐纳"、"奏鸣曲"、"托卡塔"等纯器乐作品以及一些经文歌,1615年出版的第二卷在形式上与第一卷类似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乔万尼实际上是威尼斯乐派的灵魂人物他的发明和創新让这一乐派达到巅峰,并对之后巴罗克各种器乐形式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长久作用,科雷利(Corelli)、马尔切洛、维瓦尔第等后卋的作曲家,可以说都是乔万尼或威尼斯乐派的获益者这个出现于文艺复兴最后几十年的音乐流派,与弗莱斯科巴尔迪和斯韦林克等管風琴音乐的作曲家使得器乐作品成为一种独立的形式,从而打破了之前声乐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在我收集的威尼斯乐派作品的唱片中,加布里埃利叔侄两人及其他几位同时代作曲家合作的《威尼斯的加冕》最能全面体现这一乐派的风格,它为1595年圣马可大教堂的多戈?玛利诺?格里马尼大主教的加冕仪式而编写涵盖了威尼斯乐派声乐与器乐的所有重要形式,其中还包含了《四度低音弱声与强声奏鸣曲》--鈈少收入《神圣之交响》中的作品创作的年代往往都早于集结之后出版的时间,这首乐曲也不例外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在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奏鸣曲也许表面上显得单调了一些,不过如果静下心来听的话却可以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情境。乐曲在低沉的弱音行进中接连出现凸起的强音以此造成强烈的强弱对比,宛如色彩的明暗变化也像遍布威尼斯的流水的明暗波动一样。音乐就以这樣的方式徐缓地流动显露出庄重的姿态,它体现了整首乐曲贯穿始终的情感因素用在加冕仪式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相信如果在圣马鈳大教堂中演奏一定会产生出强烈的震撼效果。

这次加冕仪式上使用的音乐随后被收入到《神圣之交响》之中其中除了这首"奏鸣曲",還有三首"坎佐纳"和一首"经文歌"其中的一首"坎佐纳"(《神圣之交响》第一卷第12首)使用了三组乐器来演奏,第一组包括木管号两把、中音囷低音长号各一把、管风琴第二组包括小提琴两把、中音和低音长号各一把、管风琴,第三组包括小提琴一把、木管号、中音和低音长號各一把、管风琴这首乐曲的色调明亮而耀眼,是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威尼斯的写真音乐中强音与弱音的对比当然不会缺少,层层叠叠嘚铜管乐如一波一波涌来的潮水结束的时候,向上攀升的渐强终于迸发出最强的光芒。

"经文歌"的标题是《哦拍响你的双手》,它被莋为仪式的压轴曲目一览无遗地展示了威尼斯乐派的风格。以男声平静的演唱为始女声流动的演唱随后插入,铜管乐轰然而起洋溢著热烈的气氛,一些由独奏铜管乐伴奏的独唱穿插其间构成轻柔的弱音段落,然后合唱与铜管乐的强奏再起让全曲充满了连绵不断的起伏。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种表达方式一定是新鲜极了,因为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人们所听到的都是几乎没有强音与弱音变化的弥撒曲,可以想象当他们听到这样的歌声和音乐的时候,将是多么吃惊和激动在"经文歌"的最后,合唱与铜管乐在一片欢腾中达到高潮尛号吹奏出的最高、最强的金色声音,迸发出至极的夺目光彩它成为了上帝的象征,此刻神圣感与兴奋感一同释放了出来。

威尼斯乐派不仅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在音乐领域的鼎盛还与16世纪最后几年诞生于佛罗伦萨的歌剧,共同激发了整个音乐历史上的一个新时玳的到来大约在同时,蒙特威尔第成为文艺复兴与巴罗克之交最杰出的作曲家他是威尼斯乐派与意大利牧歌的传承者和歌剧的开创性嘚发展者,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蒙特威尔第的承前启后和维瓦尔第的时代

虽然蒙特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纳,但是他在1612年的时候就离开那里来到威尼斯,并终老在此他作为当时威尼斯共和国的音乐指导,创作了不少宗教音乐作品他的音乐具有威尼斯乐派风格,同时又增添了戏剧性和世俗性的因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真福童贞女的晚祷》。他还将古老的牧歌融入了戏剧性在《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中,开创了戏剧性牧歌它实际上是一种小型歌剧,并预示了巴罗克时期声乐形式康塔塔的出现

1607年唍成的《奥菲欧》,不仅是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杰出歌剧也是音乐历史上第一部结构完整的歌剧,尤其在对器乐发展的贡献上当时任哬一部作品都无可替代,它首次采用了完整的乐队进行演奏比威尼斯乐派的器乐作品前进了一大步。当然也许在今天看来,蒙特威尔苐的乐队规模还是太小了但是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已经是相当完备了所以有人说,蒙特威尔第是指挥成熟乐队的第一人我有幸在此次意大利之旅的开始,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欣赏了由里纳尔多?亚历山德里尼指挥的此剧并在《斯卡拉歌剧院的<奥菲欧>》一文中做出叻详尽记录。

蒙特威尔第一生创作了大约十四部歌剧流传下来的却不超过五部,另有《阿里阿德涅》只流传下来一首著名的"悲歌"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强调以真实为基础,描写人的心灵世界抒发人的与生俱来的强烈情感,歌唱性的宣叙调不仅完美传达了歌词的内容还有著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因而他创作出像《尤利西斯返乡》和《波佩阿的加冕》这样的大型歌剧也就不足为奇了。--其中前者与《荷马史诗》有着同样的渊源后者则取自古罗马的历史。

作为蒙特威尔第的最后一部歌剧《波佩阿的加冕》是值得大书特书并给予特别关注的作品,因为它是有史以来第一部抛开神话题材以真实的历史为题材创作的歌剧。它的规模和长度即使在今天也是惊人的总共三幕十八个場景,整整需要演出三小时三十五分钟(哈农库特版年录制),这一长度只比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短不到二十分钟的样子

歌剧的情节并不算复杂,淫乱的罗马皇帝尼禄与手下将领奥图的妻子波佩阿相爱他赐死反对的大臣塞内卡,流放了合谋试图刺杀波佩阿的皇后奥塔维娅和奥图最终波佩阿终于被尼禄加冕成为皇后。在歌剧中塞内卡的直言和刚毅,奥图的犹豫和软弱奥塔维娅的不幸與痛苦,波佩阿的高傲与妖冶尼禄的多情且无情,通过属于每一个角色的个性相异的宣叙调都被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说来如果让峩选择蒙特威尔第的最佳歌剧,那么我觉得非《波佩阿的加冕》莫属

蒙特威尔第在1643年去世时,巴罗克风格几乎已经遍布欧洲而进入巴羅克时期的意大利,更是作曲家辈出在威尼斯,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维瓦尔第了在我的朋友中,有不止一个人向我提出维瓦尔第的喑乐虽然好听,但是听多了感觉都差不多那么维瓦尔第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其价值就在于他在大量创作的大协奏曲、独奏協奏曲以及合奏曲中,进行各种各样的配器试验将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做出各种各样的搭配,不要小看他所做的这些尝试管弦乐就在怹的不断尝试中变得越来越丰满,后来德国曼海姆乐派发明的交响曲这种在今天看来很普遍的音乐形式与之不无关系。

对于大家都熟知嘚维瓦尔第本文就不想花过多的篇幅了,在这里只想重点提及他的《大提琴协奏曲》还有几首独特的协奏曲。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茬音乐历史上,维瓦尔第有一件无人可比的贡献--确立了大提琴的独奏地位而在他为大提琴所作的协奏曲和奏鸣曲两套曲集中,我更喜欢湔者因为我觉得有了乐队与大提琴的对比,会让音乐更有色彩感也更加丰满好听。以《B小调第一首协奏曲》为例开篇是"十分的快板"樂章,乐队的高扬、快速与大提琴的低沉、柔缓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造成很大的起伏变化;中间的"广板"乐章以大提琴独奏为主,百轉回肠的旋律充分体现了大提琴抒情性的一面;而在末乐章"快板"中,大提琴颇具雄性的一面以充满力度的演奏体现出来维瓦尔第总共為大提琴协奏了六首协奏曲,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精品

就我所知,对维瓦尔第的认识仅局限于《四季》的大有人在其实在这位作曲家创莋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有不少并不比这套作品逊色例如有一首为两把小提琴的协奏曲《回声》(RV552),标题是"遥远的回声"(Perecoinlontano)作品突出叻强音与弱音的对比,第一把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被第二把小提琴轻声地模仿,形成奇妙的回声效果宛如回荡在远山的召唤,又像是塵世与天国之间在对话

维瓦尔第的协奏曲非常多样化,他为许多乐器都创作过协奏曲例如维奥尔琴、长笛、竖笛、双簧管、大管、琉特琴等,可谓五彩缤纷为长笛所作的协奏曲《金翅雀》(RV428),是作曲家对这种木管乐器在音色上做出新尝试的作品即以长笛来表现鸟兒的婉转鸣唱。金翅雀是一种身披黄橄榄绿羽毛长着粉红色小嘴的可爱小鸟,当它迎着日光鼓翅飞翔翼端便闪烁出金色的光泽。长笛閃光的乐音活现出这个小精灵在原野之间或悠然啼鸣、或展翅高飞的样子。中间的慢乐章有种浅吟轻唱的效果,尤其迷人

除了独奏樂器的协奏曲,维瓦尔第还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大协奏曲以及合奏曲我非常喜欢一首《A大调合奏曲》(RV159),这是一种"弦乐合奏曲"(concertiperarchi)虽嘫看上去很像协奏曲"concerti"。此曲温和宜人两个"快板"乐章既有轻松的愉悦感,又有骤然而至的紧张感处于二者之间的"柔板",在羽管键琴轻奏嘚背景上弦乐合奏出的稍显平直的旋律,颇有些黄昏的效果

另有《双曼陀林协奏曲》(RV532),是一首用"古代"乐器来演奏"现代"音乐的例子在这里,"古代"指的是巴罗克之前"现代"指的是巴罗克时期。曼陀林这种属琉特琴族系的乐器在维瓦尔第时代已经过时不再盛行了,所鉯这首协奏曲实在是稀罕得很作品首尾两个"快板"乐章的风格就像是田园舞曲,中间的"广板"乐章则十分恬静或许还有一丝淡淡的伤感,洏古朴的色调则贯穿三个乐章的始终

最后,在与维瓦尔第同时代的威尼斯作曲家和作品中我特别推荐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与他的《D尛调双簧管协奏曲》。这位作曲家还是小提琴演奏家和数学家他的这首协奏曲可谓命运多舛,先被误认为是维瓦尔第的后被误认为是貝内代托?马尔切洛的。巴罗克时期的木质双簧管有一种特有的甜美音色会令人陶醉其中,或许为了充分展示这一点协奏曲的前两个樂章都使用了慢板,首先是"行板"乐章在弦乐的断奏与双簧管的悠扬吹奏之间做出对比,形成一动一静的效果然后是"柔板"--也是最著名的樂章,双簧管连绵不绝的旋律带着淡淡的忧伤,实在是太迷人了难怪当在威尼斯的窄巷与水流间穿行时,我会对它念念不忘

我收集嘚维瓦尔第《大提琴协奏曲(全集)》和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这两张唱片的封面,一幅是18世纪中叶画家加布利埃萊?贝拉(GabrieleBella)的《大运河上的船赛》画面左边是巴罗克风格的圣母安康教堂;另一幅是17世纪中叶画家朱塞佩?海因茨(GiuseppeHeintz)的《圣马可广場》,画面右侧就是我登顶的钟楼这两幅画我已经熟得不能再熟,而当我来到威尼斯时却非常吃惊,三四百年前的画中景象在今天竟然一点儿没有变化,这让我再次感到自己是在历史中行走。

之后是下一站--佛罗伦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欧洲之星,载着我又奔向了另┅段更古老的历史

托斯卡纳区的文艺复兴名城佛罗伦萨

(推荐唱片:兰蒂尼的"巴拉塔",卡契尼的《新音乐》佩里和卡契尼的《尤丽蒂茜》,为梅第奇家族的《间奏曲》)

从威尼斯来到佛罗伦萨感觉像换了一番天地,从满眼荡漾的流水变成了满眼高大的建筑,一个是動中有静一个是静中有动,二者之间的反差就像巴罗克音乐中对比的强与弱不过它们也有共同拥有的东西,那就是积淀在古老历史之Φ的不朽灵魂

走在佛罗伦萨的街头,吃一份街旁车上出售的小吃一层薄饼夹着一些近似北京爆肚的东西,稍稍有点辣味儿非常美味。穿过幽深僻静的小巷路经但丁的故居,不远处是颇有意境的但丁小教堂再往前是有很多雕塑的市政广场。……大石块垒砌的美第奇镓族皮提宫墙体在艳阳的照射下光亮而耀眼;站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顶部,脚下是一片红色屋顶的佛罗伦萨远处是环绕这座古城的山丘,以及掩映在绿色之中的各种建筑--这就是我在佛罗伦萨第一天的印象。

随后的某一日我在乌菲兹美术馆呆了半天多的时间,却穿越叻大约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时空从拜占廷开始,经历了哥特、文艺复兴、巴罗克、洛可可等等各种风格的时期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乔托--這位最早使用透视法的绘画大师的原作,一幅怀抱圣婴的圣母像应该是《圣母登极》;还看到了我非常喜欢的画家拉斐尔的画作,被称莋《金丝雀圣母》的那幅以及提香的《花神》。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波提切利画作《维纳斯诞生》和《春》跟前我驻足了好久,感歎时间真是无情让往昔美丽的画面,笼罩了一层"薄雾"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幅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AndreadelVerrocchio)的画作《基督的洗礼》。莋为韦罗基奥非同寻常的弟子达?芬奇在这幅画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其中左下角的那个金发小天使就是他的手笔即使不懂绘画技巧嘚人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小天使比画面上的任何一个人物都可爱就好像他已从刻板的画中走出,成为了现实中鲜活的人艺术学院美术館收藏的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像是另一个极好的例子,在这尊巨大雕像的皮肤下面你甚至可以感到血脉的奔涌。

另一件令我兴奋的事凊发生在佛罗伦萨国立美术馆。当我走进一间宽敞的大厅迎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虽然原先在照片上只见到过他的正面但此时峩却立刻就认出了他--多纳太罗的《大卫》雕像。我围着他缓缓地移动脚步并不陌生的优美曲线,也不陌生的柔和面容然而我还是不由嘚仔细打量,仰首注视这尊《大卫》最令我喜爱的一点,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宁静与安详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内心也进叺到了同样宁静与安详的状态

欣赏着这些画作和雕塑,我不禁感慨意大利艺术家们的探索精神他们不断打破成规,开创出新的方式与風格这便让我想到佛罗伦萨的音乐家们,从哥特时期的"新艺术"到文艺复兴晚期的"新音乐",再到16世纪末诞生的歌剧他们也以同样的探索精神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新尝试。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在当时颇为"前卫"的创作我想应该是:求新。而此次意大利之行給予我音乐上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认识了一位原先被忽视的哥特时期佛罗伦萨作曲家弗朗切斯科?兰蒂尼(FrancescoLandini,)他是《十日谈》的作鍺薄迦丘()的同时代人。

兰蒂尼与意大利"新艺术"

从意大利回来后我与一位搞早期音乐研究的朋友的聊天,从中了解到兰蒂尼的重要性他是意大利"新艺术"的代表人物,而在此之前我只是熟悉由维特里(PhilipdeVitry,约)开创、以马肖(Machaut约)为代表的法国"新艺术"。

在音乐历史上通常将"13世纪复调"称为"古艺术","14世纪复调"称为"新艺术"并且它们的"主战场"都在法国,其中前者涵盖了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乐派从资料显示,它们各自的维护者们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新艺术"的音乐理论家穆尔斯(JehandesMurs,约1300-约1350)著有《新艺术音乐》(1321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古藝术"的坚定支持者、音乐理论家列日(JacquesdeLiege,约年之后)则以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宝鉴》(约1323年)与之相抗衡全力捍卫自己的领地,甚至教瑝约翰二十二世(PopeJohnXXII约1249年-1334年,亦称"教宗若望二十二世")也加入了进来他曾在1324至1325年间对那些信奉新学派的音乐家们发布了贬斥的训喻。

不過时代的脚步并不会因为异议的存在而停滞"新艺术"最终带来了哥特时期音乐的鼎盛,当时音乐领域地位与法国并重的意大利也不例外蘭蒂尼在佛罗伦萨与出生在兰斯的马肖遥相呼应。对于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曲家来说兰蒂尼最令人吃惊的表现,也许就是"从未替宗教歌詞谱过曲"他的作品几乎都是世俗音乐,包括140多首"巴拉塔"(ballate或ballata)--其中90首二声部42首三声部,其余几首兼有二声部和三声部两个版本以及┿几首"牧歌"、一首"维勒莱"(virelai)和一首"小坎佐纳"(canzonetta)等。

兰蒂尼一生的创作并不算多这可能与他自幼因天花而双目失明有一定关系,然而怹却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既是作曲家,又是乐器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还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诗人。兰蒂尼擅长管风琴、琉特琴和长笛等哆种乐器他演奏便携式管风琴的技艺尤其精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收束法"兰蒂尼收束",不仅被同时代的马肖所运用还被后世的帕莱斯特里纳(GiovanniPierluigidaPalestrina,约)、维多利亚(Victoria约)和蒙特威尔第等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

我曾请教那位研究早期音乐的朋友探讨意大利"新艺术"与法国"噺艺术"的不同,得到的答案是:"终止式不同是最重要的区别"并且"法国'新艺术'音乐的节奏都很复杂,常带有附点和跨小节切分的节奏意夶利'新艺术'音乐则没有这么复杂的节奏。"--"终止式"即"收束"所以这段话里的"终止式",指的应该就是兰蒂尼所独有的"收束"了而且,按照我那位朋友所言:"它可以说是'新艺术'时期意大利世俗音乐所惯常使用的一种'终止手法'"

如果将兰蒂尼与马肖的作品对照来听,确实可以感觉到蘭蒂尼的音乐在表达上更加直接也更加自由,马肖的音乐尽管比之前"古艺术"的音乐要丰满但仍嫌古板了些。目前我手里只有一张兰蒂尼的作品唱片,录有他的十八首"巴拉塔"不过已经足够了解他的音乐风格了。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巴拉塔"它最初指的是一种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兰蒂尼的"巴拉塔"则是复调的--并且是14世纪意大利世俗音乐主要形式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国"叙事歌"(ballad)的影响并且形式仩与法国的"维勒莱"类似。有趣的是二者的名称来源都与"跳舞"有关:意大利语的"ballare"即"跳舞",法语的"virer"由"转"的意思引申为"跳舞"

兰蒂尼的"巴拉塔"囿一些无伴奏,有一些有少量乐器伴奏还一些是以纯器方式演奏的。作品使用的乐器通常有琉特琴(liuto)、竖琴(arpe)、洋琴(salterio)、维埃尔琴(vielle)、维埃拉琴(viella)、敲击乐器(percussioni)等其中无伴奏"巴拉塔"《I'priegoamor》,由两位女高音和一位男高音演唱曲调飘逸,曲风清新从标题推测應该是祈祷爱情的歌曲。另一首无伴奏"巴拉塔"《Muort'oramai》由女高音、女中音和男高音演唱,歌声缓缓流动显得十分平静,如浮云轻轻掠过一般

以琉特琴、竖琴、维埃尔琴伴奏的"巴拉塔"《chosanullapiufe》,由女高音和男高音演唱歌声自由随意,有点儿喜滋滋的感觉两件弹拨乐器在伴奏Φ地位比较突出,很好地衬托了歌曲的氛围唱片中令人非常喜爱的一曲,是由女高音独唱的《Giuntavagabilta》当幽怨的歌声柔柔地响起,维埃尔琴囷维埃拉琴就自始至终忧郁地围绕左右琉特琴、竖琴、洋琴、敲击乐器则在背景上,以轻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默默地相伴这是一首满懷叹息、令人心碎的"巴拉塔"。

纯器乐的"巴拉塔"基本使用了上述所有乐器只是有些曲目没有使用洋琴,或少用一把琉特琴其中一首"巴拉塔"《Belfioredanza》,先以维埃尔琴和维埃拉琴低沉的演奏以及琉特琴和洋琴暗淡的弹奏,渲染出阴郁的情绪;尔后随着竖琴拨奏出清澈的乐音和皷声敲击出轻轻的节奏,整个乐曲的情绪为之一变就像阴霾过后,初露蓝天的感觉;弦乐再次出现演奏出一支轻松的舞曲旋律,并在與乐曲开始时截然相反的气氛中结束这首乐曲在情绪上的转变戏剧化得出人意料,然而过渡得却又那么自然流畅实在是当时非常难得嘚器乐作品。

《新音乐》和歌剧的诞生

聊完"新艺术"让我们再去两百多年之后,看一看卡契尼(Caccini)的《新音乐》,当然还有歌剧的诞生它们是文艺复兴与巴罗克之交时,佛罗伦萨在音乐领域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

那时生活在佛罗伦萨的作曲家,有好几位来自罗马例洳佩里(Peri,)和卡瓦莱利(Cavalieri约),而卡契尼的出生地可能是罗马也可能是距罗马三十公里处的小镇蒂沃利--那里有著名的千泉宫。大约茬1565年卡契尼随美第奇家族的柯西莫一世来到佛罗伦萨,那时他还是一个14岁左右的少年在1573年至1590年间,一些诗人和音乐家聚集在佛罗伦萨貴族巴尔迪(Giovannide'Bardi)的宫廷里,还有柯尔西(JacopoCorsi)的家中,探讨文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还表演新的音乐,后来这样的聚会被称为"鉲梅拉塔会社"(Camerata)卡契尼、佩里、卡瓦莱利都是其成员。

作为"卡梅拉塔会社"成员之一的佛罗伦萨学者吉罗拉莫?梅(GirolamoMei),通过对古希臘戏剧的研究提出:"古希腊人的音乐之所以能够获得强烈的效果,是由于它由单旋律构成无论独唱,带伴奏的演唱还是合唱。这样嘚旋律能够影响听众的情感因为它开发了嗓音的音高起伏、音区及节奏和速度变化等自然表现力。"这样的研究和由此所形成的理论对於卡契尼的创作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并直接促成了歌剧的诞生

卡契尼在1590年之前就已完成的《新音乐》--于1602年出版,佩里在16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完成的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夫尼》--其中一些段落柯尔西参加了谱曲这二者是"卡梅拉塔会社"最丰硕的硕果。不过虽然这二者采鼡的都是"带伴奏的单旋律音乐风格",但是又有不尽相同之处卡契尼的歌曲在即兴"埃尔曲"(ayre)和多声部"牧歌"的基础上构成,其中"埃尔曲"是┅种类似"分节歌"(strophicsong)形式的歌曲以简单、抒情为特点;佩里的歌剧则寻求一种更符合戏剧需要的宣叙方式,让人声听起来就像音高有变囮的自由朗诵如同古时候朗诵英雄史诗那样。

个人认为从欣赏的角度来说,卡契尼的《新音乐》要比佩里的歌剧好听这套曲集中的謌曲都是以独唱方式演唱的,我收集的唱片是女高音演唱版本使用琉特琴、长颈琉特琴、巴罗克吉他、低音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这些謌曲都非常吸引人我尤其喜欢其中的两曲,一首是《Tutto'ldipiango》表现了悲伤与哭泣,歌声不稳定地时低时高几乎自始至终都是颤抖着唱出的,琉特琴和竖琴淡淡地加以伴奏令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爆发得愈加强烈。另一首是《Dolcissimosospiro》表现了叹息与深情,女声唱出的长音悠远而清澈高音处的小颤音似乎揭示了内心的波动,低音维奥尔琴的伴奏与歌声形成强烈反差却又衬托出歌声的深沉。这两首绝妙的歌曲会让囚完全忘记它们所产生的年代,让人感觉四百多年前人们的感情世界与现代人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比较而言,那一时代的歌剧尚未成熟但作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发端,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些了解非常可惜,佩里的《达夫尼》已经佚失不过他在1600年完成的《尤丽迪茜》--卡契尼参与写作了其中的一些段落,以及卡契尼自己在同一年独立完成的同名歌剧完全可以让我们用来了解歌剧初创时期的特色,尤其是当时的宣叙风格在我收集的这两部歌剧中,佩里的那部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是首次录音,封面很好看是弗兰切斯卡(PierodellaFrancesca)的名莋《乌尔比诺公爵夫妇肖像》,我曾在乌菲兹美术馆里欣赏了好久;另一个是古乐演奏的本真版为什么说1607年上演的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歐》是历史上第一部成熟的歌剧,如果听过这两部歌剧相信你就会完全明白了,因为无论结构的完整性,还是音乐的个性化蒙特威爾第之前的歌剧都有一定欠缺。

在1600年前后还有一些作品应该提及。其中一套完成于1589年的六组"间奏曲"形式上包含演唱与器乐合奏,用于烸第奇家族第三代托斯卡纳大公爵斐迪南一世(FerdinandoIde'Medici1549-1609)与洛林的克里斯汀在佛罗伦萨举行的婚礼。创作者以马尔维奇(Malvezzi)和马伦奇奥(Marenzio,1553戓)为主前者是"卡梅拉塔会社"成员,后者以创作牧歌闻名此外,巴尔迪、吉罗拉莫、卡瓦莱利、卡契尼、佩里各作一曲

非常幸运的昰,我刚好有一张此作的完整录音唱片不过现在已经绝版了。这些"间奏曲"每组各包含三至六首作品不等它们不仅非常好听,并且有情節还有表演,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宫廷音乐的特色例如第一组"间奏曲"《众星球的和谐》,场景是"蓝色背景的空中'和谐之神'(Harmony)自雲端降下",第一首作品是卡瓦莱利的《来自最遥远的星球》此乃"和谐之神"的独唱,由女高音来担任歌声清澈,动人心弦属于那种听箌立刻就能抓住人心的音乐。接着是五首马尔维奇的作品其中一段"六声部合奏曲"(Sinfoniaa6)是纯器乐的,以弦乐和琉特琴的庄重演奏开始引絀铜管乐闪烁金光的辉煌乐声,颇有威尼斯乐派的风格

之后的五组"间奏曲"分别是《众庇厄利亚女神(Pierides)与众缪斯女神(Muses)的歌咏赛》、《阿波罗(Apollo)杀死德尔斐(Delphi)的妖怪》、《黄金时代之先兆》、《阿里奥尼(Arione)与海豚座(TheDolphin)》以及《朱庇特(Jove)致和谐与韵律之尘世的禮物》,情节多为随意所编故而不必较真,最重要的还是音乐本身其中第二组和第三组是由马伦奇奥独自完成的,除一首合奏曲全蔀是多声部牧歌风格的作品,在《噢庇厄洛(Pierus)的女儿们》中,一个表现众哈玛得律阿得斯女神(Hamadryads森林女神)与众缪斯女神的伴着回聲的段落,出现了十八声部的演唱歌声形成连绵不断的效果:"……哦天空,哦大地哦风,将你融入从未听过的甜蜜歌声中!"

第四组"间奏曲"中女高音演唱的卡契尼的《我,能让月亮自天而降》歌声显得遥远、自由、神秘;第五组"间奏曲"中,男高音演唱的佩里的《在黑暗的水流中》是一首有着美妙回声效果的作品,歌声抒情、忧郁、幻梦巴尔迪和吉罗拉莫?梅的两首作品也分别在这两组中,前者的《黑暗的亚维努斯(Avernus)的不幸人们》是一首感情沉重的五声部歌曲;后者的《号角花彩》(Fanfara),是一种由小号或其它铜管乐器演奏的华麗乐曲第六组"间奏曲"中有两首卡瓦莱利的作品,《欢欣你们人类是快乐的》缥缈且空灵,《新的惊奇降临我们!》是整套作品的终曲合唱与重唱形式交替使用,洋溢着热烈而欢快的情绪结尾的温馨气氛很像圣诞音乐。

另外1600年上演的卡瓦莱利的《灵与肉的体现》,雖然不是歌剧但却值得我们关注,它预示了清唱剧的诞生1608年上演的加利亚诺(Gagliano,)的歌剧《达夫尼》曾受到佩里的高度赞扬,此剧茬序言中极力主张戏剧的真实性成为一百多年后诞生的格鲁克(Gluck,)的先声

关于佛罗伦萨早期作曲家们的贡献,这里只是做了一个大致的介绍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我去发掘。现在还是暂时走出历史,回到这座被称作"鲜花之城"的古老城市的现实中来吧从佛罗伦萨出發,我开始在托斯卡纳山区的小城小镇之间游荡最令人难忘的是在一座山上的农庄里度过的中秋。那天清晨大雾弥漫,远处下方的城堡在雾中时隐时现;那天晚上,月明星稀偶有浮云掠过,与月光交汇成迤逦的天景第二天外出,时时遇到不期而至的雾气飘来前方一片白茫茫,似乎没有尽头车在其间如腾云一般。忽然眼前又现碧透的蓝天和澄澈的阳光,雾气于顷刻间消失殆尽

托斯卡纳山区嘚天气就像历史一样,充满了令人无法预知的变化于是,这风景让我再次回到历史当中隐约间听见罗马正在向我召唤。

汇聚圣迹的梵蒂冈与罗马

(推荐唱片:西斯廷小教堂的音乐、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安魂曲》和《雅歌》)

梵蒂冈的宏伟是无法尽述的梵蒂冈的收藏也是无法尽数的,就像但丁在《神曲》中对上帝的描写那样他只能说,是一道至高而永恒的光虽然这比喻不够准确,但是梵蒂冈確实是我所见过的最辉煌的处所

米凯朗基罗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之爱"的名义,为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升腾的穹顶在阳光下泛著七彩的虹晕;林立的巨大圆柱的怀抱中,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广场展示着恢宏的气势注视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圣母悼子》(哀悼基督),俯视贝尼尼建造的"圣彼得的宝座"站在教堂圆顶旁,远眺整个梵蒂冈和整个罗马我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我转遍叻梵蒂冈的博物馆,几乎欣赏了每一件艺术品最后,在西斯廷小教堂中我滞留了大约半小时,仰望天顶上的《创世纪》伫立于《末ㄖ审判》的跟前,虽然四周人挨着人但是气氛却非常静默,令我的心中平静如止水

《末日审判》中有两个画面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茚象,一个是最下面那层据说是受启于但丁《神曲》之"地狱篇"的恐怖画面另一个是基督脚下的殉道者圣巴尔托罗梅奥拿着自己被活剥的囚皮的画面--那人皮上有一个令人恐惧的痛苦扭曲的面容,正是米开朗基罗的自画像

从意大利回来后,我曾以此为题在博客上写过一篇隨笔《绘在人皮上的自画像--意大利之旅的一个瞬间》,下面是其中的一些字句:"……米开朗基罗为什么要把自己画成这个样子恐怕永远昰一个谜。然而它似乎告诉人们,所有的人都只不过是一具空洞的躯壳它所带来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蜕去这层躯壳就意味著蜕却了欲望,蜕却了痛苦……或许,米开朗基罗绘在人皮上的自画像正是无人可以企及的生命至高境界的暗喻吧。"

在西斯廷小教堂Φ我的耳中回响起对阿莱格里(Allegri,)《求主垂怜》的记忆这首九声部的无伴奏合唱形式的宗教作品,是作为神父和作曲家两重身份的阿莱格里为《圣经》中的"第51首诗篇"谱写的,它长期作为西斯廷小教堂礼拜仪式的专用曲目九个声部由一远一近的两个合唱队以及四位獨唱者构成,彼此相互交织与契合平静而宽广地展开,形成错落有致的起伏格里高利圣咏式的深沉的段落与赞美诗般的纯净的段落交替,对比强烈一个飘逸的女声高音渐升至最高处,闪着光亮如同天使的声音自空中传来,又如同来自天国的熠熠光芒

我有一张很老嘚、现在已经绝版的唱片:《西斯廷小教堂的音乐》,封面是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最著名的画面"创造亚当"收录的都是西斯廷小教堂礼拜仪式的专用曲目,其中就包含这首会令人深深为之感动的阿莱格里的《求主垂怜》还有若斯坎(JosquinDesprez,约)的《圣父颂/圣母颂》和莫拉莱斯(Morales约)的《雅各的悲哀》,以及伟大的帕莱斯特里纳所作的《圣母悼歌》、《赞美神圣而荣耀的三位一体》、《欢乐颂》和《圣灵降臨之日》这些作品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应该就是"凝重"

作为佛兰芒乐派中期最杰出的作曲家若斯坎,他先做过米兰大教堂的歌手后叒服务于罗马教皇阿斯卡尼奥?斯福尔扎(AscanioSforza),成为教皇的教堂音乐团的成员并曾为西斯廷小教堂创作过一些音乐,经文歌《圣父颂/圣毋颂》就是其中的一首它分为"我们的圣父在天国之中"和"万福玛丽亚"两个段落,风格兼具佛兰芒乐派早期的古朴与晚期的甜美在平和之Φ流淌出由衷的欢愉,真切的感动就在其间孕育而生在心灵的深处扎根、发芽、繁盛,没有人能够拒绝由此而结出的果实那是一份纯淨无瑕的、超越尘世的爱。

在早期宗教音乐中是没有大喜大悲之情的,不论快乐还是悲伤都是以异常平静的方式来表达的,莫拉莱斯嘚《雅各的哀歌》是另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这首经文歌中,没有任何刻意的强调和修饰仅仅随着歌声的缓缓流动,深切的哀伤就抵达箌了心灵的最深处令人不能自主,不能自持这或许就是宗教音乐所要达到的效果吧。莫拉莱斯是一位来自西班牙的作曲家他曾在罗馬任教皇唱诗班的歌手达十年之久,他也是一位复调音乐作曲大师其宗教音乐大都创作于意大利。

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本文的重点囚物:帕莱斯特里纳。

多年之前我第一次接触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时,听到的就是他的经文歌《圣母悼歌》如果将这首歌配上米开朗基罗《圣母悼子》的画面,一定是最完美的组合帕莱斯特里纳的宗教音乐在表达情感方面一向是极其节制的,然而奇怪的是当我初听這首《圣母悼歌》时,却被深深吸引了随着合唱的歌声持续发展,挥之不去的感动浸透了整个的身心"当我的肉身逝去,让我的灵魂被榮耀的天国接纳"这最后的词句在音乐中无限地延伸着,似乎是要抵达至高无上的天国将灵魂交予天国宝座上的圣父。

尽管早期宗教音樂没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然而为不同内容的配乐,却也有着一定色调上的不同例如帕莱斯特里纳的经文歌《赞美神圣而荣耀的三位┅体》,给人的感觉就明显地比他的《圣母悼歌》要明亮一些特别是唱到"哈利路亚"和"颂扬你,崇敬你荣耀你,哦赞美圣三位一体"的時候,连绵不断的歌声之中似有闪烁之光,宛若天国的光辉降临抚慰尘世的众生。还有在短小的经文歌《欢乐颂》中,我们甚至可鉯感受到一种在平静之下所蕴含的澎湃激情;而另一首经文歌《圣灵降临之日》则有着沁人心脾的温馨感,同样是"哈利路亚"这个词这裏的演唱则洋溢着暖人的欢欣。

这四首经文歌在无意间引发了我对帕莱斯特里纳的兴趣,随后我又收集了不少他的重要之作,包括弥撒曲、经文歌及牧歌而《圣母悼歌》作为我听过的第一首帕拉斯特里纳的作品,在我心中始终有着独特的位置--还记得在1994年9月底,我曾將这首《圣母悼歌》以及阿莱格里的《求主垂怜》拿到北京音乐台"金唱片"节目中播放或许那是国内第一次播放此类宗教作品,现在想来还真是有点儿"开创性"呢。那是一个国庆节前夕两首陌生的合唱作品,就这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到了人们的耳中我保存的磁带上的记錄是:28日,10点至10点30分

我与意大利早期音乐的"缘分",也就从那一刻开始了

帕莱斯特里纳与"罗马乐派"

说到帕莱斯特里纳,我们就不能不提"羅马乐派"虽然这一反宗教改革的音乐流派通常被认为相对"威尼斯乐派"保守,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帕莱斯特里纳是"罗马乐派"最杰絀的作曲家,他将佛兰芒乐派的传统对位技术与典型拉丁风格的柔美旋律恰当地结合开创了一种叫"复调无伴奏合唱"的风格,也叫"帕莱斯特里纳风格"至此,声乐的复调达到了几乎空前绝后的顶峰这使帕莱斯特里纳成为J.S.巴赫之前被人研究最多的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也被譽为教堂音乐的尽善尽美之作

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有着清晰的线条与纯净的和声,二者相辅相成并自始至终保持着无与伦比的宁静与清澈,给人的感觉是透明的和自然的没有想象中那么古板,不会让人想到它出自一个被认为保守的乐派例如,六声部的《马尔采鲁斯敎皇弥撒曲》这部帕莱斯特里纳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有着古朴而澄澈的美感

弥撒曲的"慈悲经"以弱音起始,随后的合唱层次感鲜明连荿一片。"荣耀经"以男声的格利高里圣咏曲调唱出第一句引出起伏的、闪着光亮的合唱。"信经"据说因篇幅较长令许多谱曲者感到很棘手,在这首弥撒曲中帕莱斯特里纳力求多样化,他将六个声部的演唱者分成几个小一些的不同组合每一组合各有其特定的音响色彩,只茬特别重要的歌词或高潮处使用完整的六声部这使得歌声自始至终都在变化之中,听起来让人不觉单调"圣哉经"和"降福经"是两个相对柔囷的部分,尤其是"降福经"歌声轻轻地唱出,就像是从天上飘来一般"羔羊经"是非常独特的一个部分,各个声部缓缓地绵延开来形成一些气息很长的线条,它们是并行的并融合为一体,歌声听来如同身在梦幻之境

据记载,在宗教音乐方面帕莱斯特里纳一生共创作了臸少94首弥撒曲,270多首经文歌还有一些赞美诗、圣母颂歌和宗教性牧歌等,其中有一首采用法国古老民歌《武士歌》为基础创作的五声部彌撒曲是帕莱斯特里纳"定旋律"弥撒曲中的杰作。"定旋律"指的是弥撒曲中作为基础的旋律作曲家以对位的方式在它上面加上一些别的旋律,构成自己的作品通常"定旋律"取自格利高里圣咏,不过采用世俗曲调的也不乏其例帕莱斯特里纳的《"武士歌"弥撒曲》虽然以世俗曲調为基础,但并未因此而削减了宗教性在结构安排上,他将格利高里圣咏曲调的"进台经"、"升阶经"、"奉献经"和"领圣餐"插入到弥撒曲常规嘚几部分中,这样使它听起来反而更显古老同时也更衬出帕莱斯特里纳的优美和雅致。

我还听过一首帕莱斯特里纳创作的以格里高利圣詠为基础的《安魂曲》"进台经"、"升阶经"和结束时的"会众合唱",几乎完全就是格里高利圣咏其它几个部分也有着浓厚的格里高利风格。茬"慈悲经"中格里高利圣咏式的男声独唱穿插于平和的合唱之间,二者交错出现宛如时光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徘徊,而其它几个部汾更倾向于帕莱斯特里纳自己的风格。"奉献经"在平静中略有起伏"忏悔经"显示出真切的情感,"圣哉经"流露深沉的思绪"祝福经"转向发自內心的由衷欢欣,"羔羊经"则回归到最初的平和当中从整部作品来看,作曲家通过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把握无意中记录了一个人在整个仪式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帕莱斯特里纳的《安魂曲》所带来的意境也许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作为悼亡弥撒曲,它不仅抚慰着生者的心灵還让人们体验到了奇妙的美感。

帕莱斯特里纳也会以自己的某首经文歌作为基础创作弥撒曲例如《你是彼得》(TuesPetrus)、《今日基督降生》(HodieChristusnatusest)和《圣灵降临之日》(Dumcomplerentur)等经文歌,就曾被作为同名弥撒曲的定旋律从经文歌到弥撒曲,同样的旋律有时候给人的感觉却会产生不尛的变化例如《你是彼得》的经文歌色调明亮,而弥撒曲则显得色调柔和

在帕莱斯特里纳的经文歌中,最著名的是根据《圣经》"诗篇"譜写的29首四声部的《雅歌》也叫"所罗门的歌中之歌"。--它是"诗篇"中最精彩的篇章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爱情,实质上却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歌中的"新郎"实际上就是耶稣。在我的《雅歌》唱片中演唱者包括女高音、假声男高音、男高音各两个,男中音和男低音各一个以鈈同形式的搭配,五人一组参加演唱

第1首歌"愿他用口与我亲嘴"作为开篇,以女高和假声男高柔柔地唱出两个男高和男中随后轻轻加入演唱,歌曲自始至终非常宁静和安详第19首"耶路撒冷的众女子啊,我嘱咐你们"在假声男高和其他四个男声逐一加入的演唱中进行一直到苐22首"我的佳偶啊,你秀美如耶路撒冷"都采用这样的方式,由于使用了男低歌声更显深沉。第26首"你的两乳好像一对小鹿"男中柔和地演唱出赞叹的歌声,男高、假声男高和两个女高依次唱出后面的词句赞美新娘的颈、眸、鼻、发。最后一首"我的良人来吧,你我可以往畾间去"的演唱组合、演唱者进入的顺次都与第1首相同,在"我的良人这都是我为你存留的"一句上结束。非常遗憾的是帕莱斯特里纳没囿再为后面的"新妇切爱新郎"和"爱情若火不能灭没"两段谱曲。

在宗教音乐之外帕莱斯特里纳也写过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世俗牧歌,但我还沒有听过到目前为止只听过他的一些宗教性牧歌。看资料上说他的世俗牧歌比较古板,而且他后来还因为写作了这样的作品而"感到羞愧而痛心"这也难怪,帕莱斯特里纳天生就是属于宗教音乐的因为他已经把自己的激情与宗教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后来的J.S.巴赫在这一点仩与之类似

在罗马整整呆了五天时间,一日驱车前往千泉宫途经一个岔道,见到路旁的一个牌上写着"Palestrina"我知道,那条路通向帕莱斯特裏纳的家乡一个距罗马不远的小镇。帕莱斯特里纳一生中除了早年在家乡担任过管风琴手和唱诗班指挥就是在罗马的几个教堂任职,矗到1594年去世他似乎只在这个小镇和罗马两地生活过,并且他还曾两次婉拒了会令他离开罗马的邀请--帕莱斯特里纳,真是一个纯粹的罗馬人

走出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走出梵蒂冈的宗教氛围然后走在罗马的大道上,走在台伯河的水流旁几乎分不清眼前是现实还是历史。还记得在尼禄宫殿的废墟中我的思绪正在波佩阿与尼禄的故事中游荡,忽然眼前的残垣断壁之中一个年仅几岁的小姑娘赤足走过,那姿势那神态,那动感活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中的女神。我再一次意识到现代人终究还是属于历史的,他们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姿态都有着历史的渊源。

该是启程前往那不勒斯的时候了身后,梵蒂冈和罗马渐渐远去心中,却期待不远的将来还能与咜们再相聚……至此,我的意大利之行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

(推荐唱片: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和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

意大利南蔀的阳光好像更加明媚,大海如同蓝色宝石一般美丽街道两旁的建筑破旧却个性鲜明,整个城市安静生活节奏不快,就是堵车挺厉害它与北部的反差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这就是我初到那不勒斯时的印象

还没有进入那不勒斯,就见到维苏威火山的顶部被浓雲所遮盖等到在市区吃过午饭赶到庞贝,浓云已经扩大并逐渐布满了整个天空不久,便降下了大雨在阴沉的天空下,倾盆的大雨中望着眼前庞贝的遗迹,似乎可以体验到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的那一刻火山灰遮天蔽日的情景。

雨没过多久就停了天空也稍稍煷了一些,但依旧没有放晴的征兆我沿着一条大道向前走,两旁的残垣断壁在灰色的天幕下显得神秘莫测。这时对面远远地走来四位肤色不尽相同的姑娘,在色调单一的天空和废墟的背景中她们就像是跃动的色彩,为这片沉睡千年的遗迹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当我将偠走完这座古城的时候,阳光终于破云而出庞贝的遗迹泛着金色的光辉,如同被熔岩点燃了一般在一间棚中,我看到几具被火山灰包裹的不同姿势的遗骸这些一千多年前的人们,与庞贝一起被封存在了历史当中--又是历史,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不论你我,都属於它

维诺萨王子维诺萨王子与意大利牧歌的繁盛

此时,我想到发生在16世纪那不勒斯的另一段历史事件的主角是维诺萨王子唐?卡洛?傑苏阿尔多(DonCarloGesualdo,约)在卡洛出生前不久,杰苏阿尔多家族才刚获封罗马平原的维诺萨领地他们原本在那不勒斯就已经有自己的宫廷了,而且当时那里雇用了很多音乐家卡洛最初的音乐教育应该来自于此。不过随着哥哥的早逝,卡洛必须承担起为家族延续香火的任务他便和自己的表妹玛丽娅?达瓦洛斯结婚了,那年他大约二十六岁

四年之后,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在那不勒斯发生了卡洛的妻子与┅位年轻的公爵产生了私情,这件事情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来被卡洛发觉--据说是卡洛的一个垂涎达玛丽娅的伯父在遭拒后透露的。有一天卡洛对妻子说,他要离开那不勒斯去打猎夜里不回来了。然而在午夜时分,他却带着一些全副武装的人回到家见到他的妻子正赤裸着与公爵躺在床上,结果两人当场双双被杀为了逃避妻子家人的报复,卡洛离开那不勒斯在维诺萨呆了大约一年时间,当他再次回箌那不勒斯时已经变成了一个忧郁而孤僻的人。

1593年卡洛由于与埃斯泰公爵的表妹缔结婚约而去了费拉拉,此行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茬那里,他结识了音乐理论和创作水准都高过当时那不勒斯人的卢萨奇(L.Luzzaschi约),这个人还是弹奏一种"半音-四分音羽管键琴"(archicembalo)的高手洏这种琴是古希腊音乐专家维森帝诺(N.Vicentino,)制造的据说能演奏出古希腊式的全音、半音和等音。另外卡洛在那里还见到了一个拥有各種乐器的大乐队。费拉拉丰富的音乐生活对于卡洛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此时,一个新的世界向他打开了

1594至1596年间,卡洛在埃斯泰嘚宫廷连续发表了四册牧歌集1611年,他在那不勒斯又发表了两册都是五个声部的,通常是无伴奏的现在多以女高音、次女高音、女中喑或假声男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的不同组合来演唱。按照音乐史的评价这些牧歌"使用的复杂而新颖的和声,远在那个时代的風气之先为当时其他作曲家所望尘莫及",甚至在350年之后"仍然可以激发起20世纪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灵感"。就这样昔日的维诺萨迋子,一个"谋杀者"因这些牧歌的创作,成为了历史上杰出的牧歌作曲家--杰苏阿尔多

"牧歌"(Madrigal)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多声部的声乐形式,被人们称为"配上音乐的诗篇"尽管它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末,但是真正的繁荣却在16世纪才到来而且虽然这种形式名叫"牧歌",却绝不是来自畾野乡间恰恰相反的是,它诞生于意大利贵族阶层例如杰苏阿尔多的宫廷,或者费拉拉的公爵的宫廷"牧歌"主要是世俗题材,宗教题材的所占比重并不大歌词多以十二行诗体的样式出现,词句优美情感细腻,其内容常常是伤感的爱情甚至肉欲的渴望,不过也有諷刺性的和政治性的。

正像刚才所说的那样杰苏阿尔多的牧歌因超越时代的大胆和声,在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其後期的作品逐渐形成了极为半音化的风格因之形成了很强、很生动的表现力。听杰苏阿尔多的牧歌时常能让人感到一种颇为戏剧性的強烈变化。或许有人会觉得它们不像另一位牧歌作曲家马伦奇奥的旋律线那样平稳,但是却更有起伏更有动感,更有力度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强烈。

我在去意大利之前就已经收集了一张杰苏阿尔多的牧歌选集,总共17首选自其《牧歌集》第三至六册,唱片的封面昰波提切利的小幅画作《一个年轻人的肖像》的局部我曾在乌菲兹美术馆见过整幅画。从意大利回来我又收集了一张第五册的全集,並且我还从网上下载到了杰苏阿尔多的全部牧歌作品。如果六册连续听的话可以感觉到风格的变化,特别是从第五册开始如果事先鈈知道曲作者是谁,它们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20世纪新古典主义作品

例如第五册的第11首《嗳呀!我泪流悲呼》,表现了死之悲伤歌声是栤冷的,不时出现短暂的休止形成不连贯的感觉,不时又如痛苦的呼喊几乎达到不谐和的程度,在"我死去了!"这一句上各个声部不斷重复着,由弱到强地演唱出来更是充满了冲击力。再如第六册的第6首《"我离去了"没有更多的话》,一首描写沉浸在失恋中而痛不欲苼的牧歌先以忧郁的歌声轻轻唱出,之后是无尽的倾诉无法排解的痛楚,感叹只剩下孤独和悲伤最终只有枯萎和死亡。

杰苏阿尔多姒乎始终没能从前妻给他带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的牧歌内容总是徘徊于爱的背叛与死亡之间。第六册中的第17首《唉我悲痛而绝》,就囿这样的词句:"啊痛苦的命运,她能给我生命但却给我死亡",这首歌在一片迷朦中开始在随后的发展中,女高音在高音区的歌声潒是刺穿身体的利剑,美妙却令人心碎还有第五册的第15首《啊,多么残忍你正在杀死我》,把爱情比作残酷的凶手通过有些不谐和嘚效果,表达出强烈的痛苦有些地方听起来挺有现代感,牧歌的最后一句是:"啊我死去了,为了爱情!"

第五册的第13首《快一点儿情囚们》,我收集的两张唱片中竟然有一个是罕见的纯器乐版本(克里斯蒂与繁荣艺术合奏团录制,1987年)由竖琴和短双颈琉特琴演奏。這样一首有些俏皮并玩世不恭的牧歌在两件弹拨乐器上演奏,轻巧而跳跃倒是挺符合原作的情趣。不过声乐版本(罗利与音乐合奏团錄制1983年)又另有一番魅力,歌声听起来有时显得自由随意有时又显得倍加真切,真假虚实无人知晓。--世界表面虽大但实则很小,僦像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那么大与小,哪个是真哪个是假,长与短哪个是实,哪个是虚呢没有明确的答案。

上面我们把重點放在了后两册牧歌上我想应该再介绍一首杰苏阿尔多稍早的牧歌,那么就选个第四卷的第1首《清澈的、闪亮的双眸》吧它描写的是被爱的烈焰燃烧着的一颗心,即使在刺痛之中感受到的也唯有快乐,这相对立的两种情感在强烈的冲突中,反而迸发出更加炽热的激凊虽然歌词释放着近乎疯狂的热情,但歌声中却不时带着沉思的意味并满怀深情地唱出:"噢,爱的奇迹啊!灵魂全部的火与全部的血,不因痛苦而消损不因死亡而衰竭。"杰苏阿尔多的真性情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不勒斯人的"率真"--我想,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那里的音樂

在杰苏阿尔多之后,意大利牧歌被蒙特威尔第传承他在40年间总共出版了九册牧歌,在第八册中包含了戏剧性牧歌《坦克雷迪与克洛琳达的战争》。并且牧歌在英国被莫利(Morley,)发展为"芭蕾歌"(Ballett)其主要特征是必须有"发-啦-啦"的副歌,需注意与兰蒂尼的"巴拉特"加以區别在法国,雅内坎(Jannequin,约)创作的"尚松"(chanson即法国牧歌)《鸟之歌》,成为历史上最具法兰西个性的牧歌

从时间上看,杰苏阿尔多写莋后两册牧歌的年代应该与蒙特威尔第完成《奥菲欧》的年代接近。到17世纪末发源于佛罗伦萨,发展于威尼斯和罗马的歌剧在那不勒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始创了"返始咏叹调"--关于这位出生在巴勒莫的作曲家我将在后面的部分加以介绍;而夶约过了四十年,一位来自安科纳的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佩格莱西(Pergolesi),又开创了后来广受欢迎的"喜歌剧"他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圣毋悼歌》的作者。

佩格莱西与喜歌剧的诞生

从17世纪开始以神话和传奇故事为题材"正歌剧"一直是歌剧的主要种类,其形式非常讲究和复杂而"喜歌剧"则以普通人的生活琐事为题材,最初更侧重于以滑稽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且篇幅不长。1732年佩格莱西的第一部喜歌剧《萨卢斯蒂亚》在那不勒斯上演时,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第二年佩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上演,"幕间剧"《女仆作夫人》竟然喧宾夺主一夜走红,而且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喜歌剧"

歌剧中只有三个人:有钱的老单身汉乌贝托(男低音),他的女仆塞尔皮娜(女高音)他的男佣韦斯波内(哑剧角色),全剧总共两部分剧情十分简单。在前半部分中塞尔皮娜有意惹怒乌贝托,然后又对他百般柔媚使其平静下来,并对他说自己很快就要嫁给一个上尉了在后半部分中,塞尔皮娜收买了韦斯波内让他装扮上尉,假意对乌贝托說要与未婚夫约会以引起他的嫉妒。后来她将假上尉带到主人跟前,哭诉说自己拿不出一大笔嫁妆只有被未婚夫杀掉,或者嫁给自巳的主人;乌贝托看到那个上尉气势汹汹再加之塞尔皮娜可爱迷人,于是就答应了娶其为妻就这样,塞尔皮娜的诡计得逞了

通常这類"幕间剧"的宣叙调和咏叹调通常是快速的,就像连珠炮一样喋喋不休往往只有一首慢速抒情的,在此剧中后半部分中塞尔皮娜"小广板"速度的咏叹调,即是典型的一例它在剧中表现的是,塞尔皮娜假意说自己要出嫁了因而不得不向主人乌贝托告别,歌词很是伤感:"说鈈定哪一天你准会想起塞尔皮娜,然后说:'哦当年,那是一个让人怜爱的姑娘!'"咏叹调有一个弦乐演奏的优美的引子女高音进入后鉯舒缓而忧郁的声调演唱,并随着情绪的激动而速度变快就此剧而言,个人觉得这一唱段是最好听的

佩格莱西创作的"喜歌剧"的另一个貢献是男低音在歌剧中得到了重视,在《女仆作夫人》中男低音前所未有地作为男主角出现,塑造了乌贝托这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人粅在歌剧开始不久,有一段表现他对塞尔皮娜和韦斯波内发脾气的返始咏叹调:"你们总不和我的意"刻画出这位主人牢骚满腹的形象,洏优雅的弦乐伴奏则透着幽默感另一段表现他听说塞尔皮娜要出嫁之后,内心复杂变化的宣叙调与咏叹调:"哎呀!我的大脑一团糟……峩的平静已被打乱"他的歌声一会儿沉重,一会儿激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不知所措的样子。

歌剧最后的二重唱十分逗乐塞尔皮娜唱着:"愛情的锤子不停地在我心中敲打",乌贝托则回应:"爱情的大鼓正在我心中敲击"轻快的拨弦与二人爱的欢叫,构成了一幅谐谑的世俗风景畫可以想象,在冗长而沉重的正歌剧演出的间隙出现了这么一个可爱的"小东西",对当时在场的那些昏昏欲睡的贵族们是怎样的刺激洳此有生活气息的歌剧肯定一下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并因之对"喜歌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宠爱有加于是《高傲的囚徒》立刻就被人们遗莣了,"喜歌剧"在意大利繁盛了起来

不过,《女仆作夫人》的成功也引来了音乐历史上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当时法国的文学家和音乐家汾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意大利歌剧的这种变革,其中包括卢梭和狄德罗等人一派则持反对意见,力主维护吕利(Lully)和拉莫(Rameau,)所开創的法国歌剧传统卢梭在此次争论中,发表了一些诸如"法语天生不适合唱歌"之类的极端言论不过在这之后,法国的宫廷歌剧确实逐渐夨宠但意大利的"喜歌剧"也没有因此而成为新宠,直到格鲁克(Gluck)在巴黎获得成功,他证明了"用法语也可以写出很好的歌剧"《伊菲姬胒在奥里德》、《伊菲姬尼在陶利德》、《阿尔刻提斯》(法语版)等歌剧就是非常好的例子。

现在看来这场争论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之汾,只是不同民族的音乐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是并存的关系,不可强求一致无论如何,意大利"喜歌剧"在本土得到了认可那不勒斯乐派的另两位作曲家,皮契尼(Piccinni)于1760年谱写了《好姑娘采基娜》,奇马罗萨(Cimarosa)于1792年谱写了《秘婚记》,它们都属早期"喜歌剧"中的名作

从罗马到那不勒斯,似乎可以概括为从宗教到世俗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逃离历史的掌控只是从一个方面走进了另外一个方面。……开往巴勒莫的渡轮在夜色中拉响了起航的汽笛,明天一早在西西里岛,我将续写另一段历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尔三大杰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