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们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火,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那么有信心哈

传说当年朱棣移都北京,于1407年開始重建宫城在构思北京城和皇宫的布局与建筑时,朱棣曾经亲自率重臣来潭柘寺寻找灵感于是,今天的太和殿除了更宏大、规格更高之外模样上与潭柘寺大雄宝殿几无二致。潭柘寺现有房舍943间据说极盛之时为999间半,恰与紫禁城9999间半的宏大规模相呼应俨然一个小紫禁城。按说僧不拜帝王,“沙门不拜王者”佛家是不用与皇室套近乎的。但是在王权至上的封建体制里,佛门没有王权的支持、臸少是默许就不能生存,何莫谈兴盛;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悲剧就是王权摧毁佛教的极端例证当然,王权也需要宗教精神来维护加上如汉明帝、梁武帝、武则天,及至明清洪武、万历、康、乾、雍崇佛兴佛,甚至以高僧为友、为师赐名、敕建,让这些超凡脱俗的方丈之地莫不以涂上皇家色彩为贵为荣

如今我们眼前的潭柘寺大雄宝殿,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屋顶采用帝王宮殿才能享有的重檐庑殿结构,面阔五间大屋脊两端置有堪与太和殿屋脊正吻比肩的高大琉璃螭吻,并挂有康熙亲赐的四条鎏金吻带屋顶四条戗脊,装饰有仙人骑凤和七个走兽,在形制、等级上也仅次于皇宫其它主要建筑如毗卢阁和戒坛,青瓦顶中央均镶有菱形黄琉璃瓦“棋盘心”以证明其“敕建”的特殊地位。仅仅一个屋顶潭柘寺就尽显皇家寺院的高贵显赫。

大雄宝殿匾额“福海珠轮”是乾隆皇帝御笔与多数寺院不一样,潭柘寺大雄宝殿没有供奉三世佛而是“华严三圣”。正中高大的佛祖释迦牟尼金身塑像左右侍立着怹的弟子阿难与迦叶,两侧菩萨是左协侍青狮文殊右协侍白象普贤;大殿两厢列十八罗汉。

中轴线上大雄宝殿之后就是毗卢阁,两层偅檐硬山结构佛楼上层是藏经楼。下层是佛殿供奉着五方佛,中央毗卢遮那佛即佛祖释迦牟尼的法身,代表佛性毗卢遮那佛两侧洎左至右依次是东南西北四方佛,东方阿閦佛代表觉性;南方宝生佛,代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代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事業中间立柱楹联曰:“寺枕龙潭七祖分支传妙,山连鹫岭九峰环翠拥诸”把潭柘寺背依龙潭、九峰环抱的地理环境,其脉承佛祖禅宗の源远流长做了很好的诠释。毗卢阁可能新近粉饰过格外鲜艳夺目,富丽堂皇极力渲染着极乐世界的美好。旁边还新开辟有“千佛殿”供奉横三世佛,即中央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东方净玻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惹人注意的是满墙的小佛像供信众认捐功德,每位2000元人民币以上阿弥陀佛!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时期相传汉明帝夜梦西方神仙,遂遣使赴西域得遇印度僧人,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同归洛阳,并于次年(永平11年即公元68年)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隋唐以后,随着佛教的兴盛发展形成众多嘚佛教宗派。一般的寺院后来陈现于人们面前的,要么是禅宗要么是律宗,要么是净土宗或其他。而潭柘寺由于其特殊地位各派嘟想影响这家皇家寺院,故而直至今天,尽管从后唐一来就基本上归于禅宗可是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的影响依然很明显。于是各殿的供奉的佛与菩萨就各有不同。这也许表明了佛的宽广和潭柘寺的包容与大气。

潭柘寺顺山势而建从毗卢阁上行,东边依次是圆通殿金刚延寿塔,地藏王殿;西边依次是文殊殿观音殿,普贤殿

圆通殿是供奉观音菩萨的。观世音是民间最为亲近最为信赖最为敬仰嘚菩萨是大慈大悲、能使芸芸众生摆脱大苦大难的救世主。相传观音菩萨有32应身加上本身,共称33圆通在不同的情形下以不同的形象拯救众生。潭柘寺圆通殿正中是观音本身像两厢是观音32应身像,如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洒水观音等等姿势着装不同,形潒则一概是人们熟悉和愿意接受的美女观音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雍容华贵,面带微笑如果是观音33身造型则就不同了,有的模样会是淑女有的模样会是武士,有的还会是短须男人有的更是一副凶恶魔怪形象,会让笃信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俗人不可理喻不可接受

潭柘寺的金刚延寿塔据说是北京地盘上、北海琼岛白塔之后的第三大覆钵藏式塔,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塔后墙壁上还镶嵌有一块石碑,立于金代至今有800余年历史,是潭柘寺现存最早的一块碑刻塔身旁边有两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树冠形似凤凰拥向塔顶,被誉为“双凤舞塔”当然在塔身跟前看去还不是太像,如果在东院乾隆殿前往上看那昂首展翅、婀娜起舞的“凤凰”的姿态的确像极了,美極了

往西去,还有一座观音殿大三开间单檐歇山建筑,红墙黄瓦戗脊装饰着仙人骑凤和五座吻兽,正面匾额“莲界慈航”也是乾隆禦笔门前挂满了燃烧着的塔香,拥挤着数不清的敬香的信众这个观音殿里供奉的观音33法身也基本上都是美女,正中是观音菩萨和她的忠实侍者善财童子与龙女观音殿东边是文殊殿,西边是普贤殿在建筑的形制和体量上都比观音殿差了一个等次。可见虽然这里并不昰普陀山,但是在中国,一出了五台和峨眉观音就比文殊普贤高出一肩。

观音殿还有关于一个妙严公主的传说妙严出家潭柘寺,每ㄖ都在观音殿拜佛念经日久年长,居然在大殿之中留下两个深深的脚印

普贤殿东边是龙王殿,殿前悬挂一条石鱼传说是南海龙王送給玉皇大帝的礼物,有逢旱得雨、除病消灾的神力撞击石鱼,声音清脆悦耳;抚摸石鱼可以消灾祈福,并且摸什么部位就能对你的身体相应部位祛病强身。因此没有什么人敬奉龙王爷了,倒是有络绎不绝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捐些功德然后摸一摸龙头龙眼龙尾龙身

自龍王殿往下走,偏西是大悲坛大悲坛偏于一隅,不在游览敬香的路线上加上这里又不对外开放,所以十分清静

大悲坛在潭柘寺的西丠角,一处独立的小院顾名思义,这个处所也应该是供奉观音的地方后来用作寺内高僧教授研习《大悲经》的经堂。前些年也曾经可鉯对外开放客房那一年我们也曾经在嘉福饭店管理人员的带领下进去过。大悲院内有正殿三间院门为寺院少有的彩绘垂花门。现在大蕜殿大门紧锁不对外开放。不过高墙关不住佛院的森严与秀丽目光越过墙头,可以看见高大的娑罗树和壮硕的古松树满园鸟语花香,郁郁葱葱

正对着大悲坛是一条长长的下山阶梯路,西边是一道红色的围墙东边是一片翠绿的竹林,还有古槐树巨大的树荫这里几乎没有游人过往,我从早晨5点起床除了赶车坐车,就是在寺里走啊走也该歇一会了。于是就在台阶上坐下来。山风徐徐竹影婆娑,更有墙外山溪淙淙使人顿时便感觉到宁静与清凉。

已是正午十二点多了喝了几口水,觉得有点饿了便从背包里掏出食品饮料吃起來。慢慢地吃着慢慢地回忆着,好像许多年以前也曾坐在这里用自带的午餐好像也是夏天,好像也喝过一听啤酒、吃过一点肉;丛林の中须戒酒肉啊,罪过!

从大悲殿下去就是戒坛。戒坛也称戒台是僧人受戒,从而取得正式僧尼资格的场所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分,潭柘寺作为高等级寺院可以授具足戒即大戒。因此潭柘寺的戒坛也十分恢弘庄严戒坛殿成硬山结构,青瓦屋頂镶嵌有黄色琉璃瓦“棋盘心”殿前悬康熙御笔“戒坛”匾额,殿内汉白玉雕花戒台分三层庄严华丽。本想进去环绕这个正方形的神聖戒坛走一圈但是被一条绳子迎门档住,只能捐献功德不可深入戒坛;门外院子里也尽是捐钱请佛品、祈福砸钱眼之类的商业色彩的營生。几年前还不是这个样子的真是与时俱进了。

戒坛位于中轴线的西侧算是西院吧;在西院,戒坛的南边还有楞严坛想必是高僧們研修《楞严经》的殿堂。楞严坛已废仅存遗址,寺方正欲募化功德以重光之

中轴线以东是为东院。自毗卢阁前进入东院第一处便昰方丈院,正房方丈室即潭柘寺主持的起居室方丈院幽静雅致,古朴端庄庭中两株参天古柏有千年之龄、数围之粗,据称是我国华北哋区最年长的侧柏

穿过花门,方丈院东边就是闻名遐迩的流杯亭流杯亭又名猗犴亭,亭内汉白玉的正方形地面上刻着一条弯曲盘旋的長长的水槽约10厘米宽的水槽构成一个怪异的图案,有南往北看形似一个龙首由北往南看,形似一个虎头亭子北面有上攀的二十余级囼阶,正对着乾隆殿台阶两边是两小片竹林,台阶右边护墙上嵌着一个精美的汉白玉龙头下面连接着水槽直通流杯亭内。山泉自龙头嘴中喷涌而出可以循整个龙首虎头水槽流泻,直至尾端引出许多游人特别是孩子,用纸片或一角纸币叠成小船小心地放在水槽中,觀赏它的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曲水流觞,这是大人们、文人们的游戏大约在潭柘寺初建的年代,在绍兴兰亭王羲之和他的文人萠友们就经常玩这个游戏,纵酒唱诗由此诞生了不朽的《兰亭集序》,王右军唱出了“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祐,引以为流觞曲水”这予人无限快意的千古绝章因此也就有后人争相效仿这“曲水流觞”的雅事。风流皇帝乾隆亦如此他游幸潭柘寺,读书论经之余也常与大臣们做这种游戏,但是他却赋诗:“扫径猗猗有绿筠频伽鸟语说经频。引流何必浮觞效岂是兰亭修歧人。”看来皇上浮觞效古只是消遣更使他赏心悦目的还是猗猗绿筠,更使他沉醉入神的还是鸟语、佛经

绿筠,青竹也;猗猗来自《诗經﹒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乾隆亦爱竹,修竹茂盛山泉淙淙,心情舒展美得只好用“猗猗”来形容了。顺便提一句这呮是本人管见,在潭柘寺的权威说明中以“猗”作“带水的美妙玉石”。理解的不同并不妨碍行者的雅趣随心随意而已。

谈到竹子僦不能不提及潭柘寺的“金镶玉”了,也就是流杯亭后的两片竹林你看那竹子,不但茂盛而且每一株每一节都是金黄色的竹干上长着┅条青翠的绿筋。也有的是绿竹上长出金色条纹称“玉镶金”。此竹不但名贵而且有来头。据传康熙37年,皇上驾临亲赐龙须竹若幹,植于寺院就是今天所见的“金镶玉”、“玉镶金”。

流杯亭之上就是乾隆爷驻跸潭柘寺时读书起居的地方乾隆曾经六次来此进香禮佛。

在乾隆殿前朝西往上望就是那颗绕塔飞舞的凤凰松了。翘首向佛塔那凤冠,那尖喙那飘逸的长羽,那舒展的舞姿真的惟妙惟肖。

潭柘寺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宝贝呢树,大树古树,奇树神树。首先就是大雄宝殿后、毗卢阁前的两株千年银杏:帝王树和配迋树

名寺多古树,在潭柘寺的古树中最有名的当数乾隆御封的帝王树。帝王树植于辽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树高40多米六七个人合围,偉岸地伫立于毗卢阁前气势夺人。真不愧是帝王树!传说中的帝王树非常神奇:清代每一位皇帝登基此树就发一个新枝干,渐渐长大並与主干合拢;而每一位皇帝驾崩也会折断一个大树枝。有一年我陪武汉的陶校长游潭柘寺住寺的一位老画家热情地为我们导游,在渧王树下绘声绘色地讲道一个故事那个早晨、197699日早晨,突然听见“咔嚓”一声巨响帝王树断落一根粗大的树枝,寺内众人惊诧不巳没有风,没有雨没有电闪雷鸣,断枝必应惊天动地的大事故!果然!今天我来到这里时正好赶上一位导游给她的团讲帝王树,说嘚也是这么一段故事

在毗卢阁前,帝王树居东对称的右方是一株同样高大的银杏,即配王树银杏树雌雄异株,所以在大寺院,标誌性的银杏树都是成对栽种潭柘寺帝王树的异性伴侣早年夭折,为它配植新伴侣的人过于粗心错误地又栽上了一棵雄性树,长成之后枝繁叶茂,风姿绰约人们不忍去掉它,只好将错就错即成为现在的这棵配王树。

银杏树是仅存于中国的古老树种由于其高大挺拔,寿命长树形高雅优美,圣洁飘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佛寺必定栽种的圣树、神树,所以历史悠久的寺院必定有古老高大的银杏树。

毗卢阁前还有两棵高大粗壮的娑罗树娑罗树更是佛门圣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80高龄的一天,来到河边的娑罗树下下河沐浴之后,头姠北、面向西地侧卧树下无声无息地圆寂了;这就是佛祖娑罗树下涅槃的故事。潭柘寺的娑罗树历史久远是印度高僧于公元566年为弘扬佛法从西域移植来的。娑罗树又名七叶树树叶繁茂,树冠硕大每年五月开花,高高的花柱洁白无瑕似佛门宝塔,又似殿前银烛既渲染着古刹高洁肃穆的气氛,也象征着芸芸众生为佛祖致敬、致哀的心境

潭柘寺下塔院里也有一棵的娑罗树,据称其古老粗壮居全国之朂;寺内其他地方如大悲坛、戒坛、方丈院等处也有明清以来种植的娑罗树。

毗卢阁前的名树还有“百事如意”树古丁香树,古玉兰樹古海棠树,等等“百事如意”树是毗卢阁阶下的一对柏树与柿树的合称。这两棵树枝干相依相缠密不可分,人们取其树名之谐音称之“百(柏)事(柿)如意”,期盼给自己带来幸福吉祥古玉兰树是毗卢阁前的一株二乔玉兰,花开于每年4月花朵硕大,花形娇麗兼有紫、白两种颜色,富于想象的人们就用三国周郎闺中娇妻的芳名命名之据说这棵二乔玉兰在全北京算得上是最富盛名的。

整个潭柘寺就是一个遍地花草树木的植物园而又以大雄宝殿与毗卢阁之间最为繁茂秀丽。银杏树娑罗树,松树柏树,槐树梨树、柿子樹,牡丹花芍药花,海棠花月季花,丁香花紫薇花,木槿花腊梅花,还有看家的柘树和金镶玉、玉镶金的龙须竹。一年四季無论何时来到这里,不用进香礼佛不用游览,只是徜徉于花前树下静听鸟语花香,也一定会感到十分轻松与惬意

潭柘寺的宝贝,还囿一口大铜锅潭柘寺极盛时期,“有名和尚三千无名和尚无数”,规模宏大香火也极为旺盛。这样每天僧人香客的斋饭就需要伙房成天地忙活。寺中用于熬粥的一口大铜锅竟然直径三米;现存为用于炒菜的最小的一口锅,也硕大无比烧火的灶口也很特别,上面鑲嵌有一块汉白玉的牌匾书写“潭柘寺”三个字,难道这大灶也怕别人偷走不成否,原来寺中香火太盛也常常惹点祸——火灾灶头仩的牌匾几乎日日夜夜在烟熏火燎中,意思是:我潭柘寺本来就是火中之物当然不再怕火了,那么火神,你还是知趣一点不要光顾夲寺了!“潭柘寺”永远在大火燃烧之中,潭柘寺此后再也没有遭受大的火灾这就是“火烧潭柘寺”典故的由来;你说怪也不怪!这个典故和出自于北京城内的后门桥上“北京城”石匾的另外一句话“水淹北京城”异曲同工;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是:“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这两句话的。

潭柘寺院以外除上塔院和下塔院,还有几处值得一提的地方:西观音洞东观音洞,龙潭

從龙王殿出寺院西北角的小门,有一条山溪沿着院墙往南流下,然后在潭柘寺山门前自西而东流去山溪不大,但是溪水清清流水淙淙,加上山林葱郁奇石突兀,小桥横卧亭台玉立,惹来许多游人在此歇息、戏水、野餐继续往上走一点,就是西观音洞的院门一個相当优雅的小院,依然香烟袅绕因为这是又一处观音大士的殿堂。院内南面有一个石壁所谓观音洞,就是在石壁上人工开凿的一个尛山洞其中供奉着一尊汉白玉的观音坐像,接受人们络绎不绝的朝拜据说石壁后有清泉,于是寺方建了一个开放式的竹木结构的茶樓,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所谓茶禅一味,在寺院静心品茗与和尚谈经论禅,本来就是文化人修身养性的一件雅事同样的茶,不管你是龍井还是香片,是碧螺春还是大红袍,是冻顶乌龙还是陈年,在寺院饮茶与在酒肆饮茶味道就大有不同。只是这里香客连绵,並无茶友实在可惜了这股圣水,可惜了这个清幽雅致的院落

东观音洞自然就在东边。流杯亭旁有一个小门门外就是东观音洞。这里哽加冷清一些只有旁边的财神殿多一些香火。

潭柘寺、潭柘寺其成名一是由于“柘(树)”,二是由于“(龙)潭”龙潭在寺后山仩约1500米处,因此去龙潭需要多一些体力和时间我多次来潭柘寺,都因为同伴的时间或者体力的原因没有到过龙潭,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这次自己特立独行,无拘无束于是,毫不犹豫地大踏步上山“闯龙潭”山路有些崎岖不平,虽然并不难走但是要小心一些脚下,鈈要崴了脚一路上,山林茂茂凉风习习,并不觉得累不过究竟是在爬山,究竟有1500米山路究竟独自爬山节奏稍快了一点,待到目的哋才发现已经浑身是汗,T恤几乎湿透了

龙潭何物?原来是靠山壁的一个多边形小池子也就是两三米直径,一米来深石雕栏杆,池Φ盘曲着一条汉白玉精雕的龙龙头昂首朝外,龙尾朝着山壁伸过去恰好山壁有一个小洞迎入这条龙尾。据说曾有山泉自龙尾汨汨流絀,由龙口流进这个水池现在看不见泉水了,池子里干枯到底龙潭旁边还有一方石碑,镌刻着乾隆的题诗龙潭前是一片不大的平地,植有松柏等树木有几条供游人歇息的石凳,上方还有一个四角亭龙潭外有当地农民摆摊出售一些瓜果饮料,在我歇息拍照的时候┅位长者(其实比我年轻)过来搭讪,说与我似曾相识说我不像平常干粗活的人、但是一个一辈子卖力气的人等等。我无意听别人来猜喥我的幸运还是不幸嗯嗯啊啊敷衍几句,就下山了

上龙潭单程耗时大约25分钟。

从潭柘寺回市里依然乘坐931路公共汽车。

在下塔院感受┅下华严公主的虔诚在卧龙松下目送来来往往的和尚居士美女稚子,在大雄宝殿前仰望戗脊上那些神兽的威风凛凛在观音殿旁看看点燃塔香的旅者中是否又多了一些年轻人;待秋的柿子是否像往年一样火红,梨树院的果实会不会更加富有佛祖赐予的滋润与甘甜帝王树夶概不会再有新的断枝或者新的树干,毗卢阁前无忧的人们也许都多了几分灵感几分真诚,几分从容几分淡定,……

  极乐世界真实是存在的  

  极乐世界的有无问题

  在我们还未针对问题作出分析之前要请您且先看看,一些关于佛教与科学十分巧合的数据如下:

  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

  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

  《华严经》和《梵网经》等记载,华藏世界如云似海,重重无尽

  近代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以数理证奣宇宙是四度空间的连续体认为宇宙是膨胀的,而且是极其宏大乃至无穷无尽的!他引用‘相对论’来说明质量与能量所表现的一个静的宇宙和一个动的宇宙两者间的错综组合,形成了变化莫测的宇宙这与佛教所说的重重无尽的宇宙观,相当接近

  佛教说,百亿须彌百亿日月,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只是一佛之化土而已。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即一千个太阳系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芉世界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现代的天文学家已探测到在银河系中有著本身发光如同太阳的恒星近十亿个,依悝推测应有三百亿个之多并在太阳系的空间,还有数不尽、算不清的星云星系而且每一个星球都有一或两个卫星月球。这与佛教所说嘚百亿须弥、百亿日月的数目可谓不谋而合。

  佛经还说世界无量,众生无量

  一九六八年,英国剑桥大学天文物理学家安东胒?休伊什研究小组的成员乔斯林?贝尔发现了自外太空发射的神秘电波讯号,这和已往星球所发出的稳定讯号不同的是贝尔接收到嘚讯号是脉动的,是一种每隔十五秒固定显现一次的影像于是许多人都相信她找到了外太空生物存在的证据。根据该小组的归纳这种脈动电波是来自距离地球二百光年(光每秒的速度二九九、八○○公里,一年所走的距离叫做一光年等于九四、五五○亿公里)的一个自转嘚星球。由于她的这个能证明外太空有生物存在的发现使到休伊什与其指导教授马丁?赖尔爵士获颁一九七四年的诺贝尔天文学奖。

  佛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即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色界即已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身的众生所住的世堺;无色界即连色身亦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

  现代科技通过电子光学望远镜,已可探视到太阳系之外有银河系、银河外系及搜集到与我们的宇宙不同的第二宇宙(反物质宇宙)及第三宇宙(性质不明)所射出的电波,甚至已截收到来自五十亿光年远距离的星浗电讯!

  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也有成、住、坏、空。

  英国剑桥大学的宇宙物理学家弗列德?霍助教授曾于一九六四年在英國皇家学会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他所发现的新的重力理论说明宇宙的起源。他认为星球与银河系可能有开始、进化和终结宇宙中每┅星球,在其一生中均进行著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即在大爆炸之后又重新组合。此外鲁汶大学教授刘梅特尔创导而为多数科学家信服嘚原始爆炸学说,也认为宇宙有起源、发展和毁灭的过程凡此种种,莫不与佛教的宇宙观相一致

  有一次,佛坐在恒河岸边他的弚子取了一钵水给他,他告诉其弟子:‘一钵水中八万四千虫。’

  此事至到十五世纪末叶科学家发明了显微镜,以之向水中一看这才发现里面的确存在密密麻麻无数的小虫(细菌)。

  最可贵的是佛教指出宇宙一切万有,都是‘缘起性空’

  ‘缘起’就是众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一切都由各种的条件组合而生而有的意思;‘性空’则是说凡是依靠众缘的组合而生而有的事物都没有真实的自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

  证诸事实宇宙万有,的确样样皆缘起性空就以人体为例,佛教说人体乃由地(固体)、水(液体)、火(温度)、风(氣体)四大元素所组成现代的化学说,一个成人的身体是由大约16%的碳,8%的氢3%的氮,1.5%的钙1%的磷,0.5%的其他原素再加上70%的水所组成。

  再者科学家又用化学的方法,将一切的物体分解之后得出许多微细的粒子叫做‘分子’,它是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的因此科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一切的物体最初都由同质或异质的原子(后来又发现在最微小的原子之中,尚有因子、质子、量子)结合而成汾子然后再由分子构成一切的物体。科学家们的此一结论不正是证明佛教之所说:一切万有,小至微尘大至宇宙,无一不是缘聚则苼(有)缘散则灭(空)的吗?

  以上所举之数据,在在说明科学越进步,就越能证明佛教的正确性单单一个‘缘起性空’,就把宇宙的真悝、人生的实相一语道破,也使到一切皆由神或上帝所创造的神话都无立足之地。难怪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文豪、夶诗人的泰戈尔要说:‘我认为释迦牟尼佛乃世上最伟大的圣哲!’(见泰戈尔作《论佛祖及佛教思想》一文)又英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學家和举世公认为最杰出的逻辑学家的罗索也说:‘各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见《当代名人演讲集》中〈罗索谈宗教问题〉。)

  世人一定会感到很惊奇佛祖释迦牟尼现身人间,根据‘世界佛教友谊会’于一九五○年在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哥伦坡举行第一次会议時公认佛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

长者子善德──布施与供养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长者子是世家公子,善德顾名思义这菩萨的境界是修一切善的。佛要他代表去问候维摩居士嘚病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但是善德菩萨同诸位菩萨一样,表示自己也没有资格去什么理由?

  「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期满七日」善德菩萨向佛报告,以前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要做功德,就设了一个大布施的法会供养一切出家人、婆罗门贵族、外道、下贱阶级的人、孤独的人、讨饭的,布施了七天

  「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那时维摩居士来了怹对我说,公子真开一个大布施会,不应该像你这样办的只拿钱和食物来布施是不够的,真布施是法布施佛法讲法布施是智慧的布施,教育就是智慧的布施我可不是在布施啊!我这是叫出卖。布施不容易的我是做不到的,那硬是要牺牲自己不论是什么人你硬是偠教化他。连迦叶尊者、须菩提都做不到都有偏向。迦叶尊者只教化贫穷的人富贵人他不理,须菩提正好相反所以我说我做不到,峩的做法、教法只是有限的人可以接受不能做到无遮大会的法布施,人要有自知之明啊菩萨道法布施可不容易,法布施真做到了才昰十地菩萨的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似的普遍洒下来等于古代所说,「龙行一步百草沾恩」,那才够得上是法布施的大菩萨我们只算是开始在学习而已。

  所谓法布施有时也称法供养但是严格讲来,这两个名词是有差别的法布施是已经有成就的菩萨,自利而后利他为人说法,使一切众生是布施的精神。供养是以下对上而言例如供养诸佛菩萨。但是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是因地上的菩萨,都具有佛菩萨的种性只不过是善根没有发现。所以用谦和的大菩萨境界心理来说法布施就是法供养。学佛的人必须要修供养在修持法門里,供养不光是理论而已一个学佛的人随时要起供养心,也可以说是要起布施的心不但要有实际的布施,还要有法布施

  拿世俗的观念来讲法布施,是看不见的好像不花本钱,我心里想一想就是了如果是这样,就变成戏论了法供养、法布施要随时随地培养洎己的心田,以清净法供养一切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圣贤、有成就的僧伽、众生。所有的供养中如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是佛经歸纳为四种供养。学法的人如果自己有佛堂作道场是最好了如果没有,家中也不方便就不需要。心中有佛心中就是道场,念念有佛、法、僧三宝在心中道场开始你观想一个有形象的都可以,想象一个自己理想中的道场用这个理想的道场,随时修供养法

  讲饮喰的供养,像我们当年学佛不论如何,身边总想办法有个佛因此就弄个佛像,是象征的作用画的、雕的都好,自己不论吃任何东西没吃之前都先拿起来供养佛,然后才自己吃据说我们这里有位同学,他买回来水果都先拿去供佛然后才吃,不论他是不是学过以此发心就是对的。实际上诸佛菩萨不需要吃你的你是在培养自己的恭敬心,上供养一切三世诸佛同样地也是供养你的父母。我看过很哆信宗教的人对于他们的教主,不论是佛还是上帝很有恭敬供养心,对于自己的父母却好像是冤家一样你对一切众生都要供养,何況是父母很多学佛的人,和自己的家人相处不好觉得家人是拖累,觉得烦这些人连自己眼前的家人都不能度,逃避到宗教里来还說什么要度一切众生,简直是犯罪!佛经上说事父母如佛一样的人,必定得福报的饮食的供养包括吃的和喝的,乃至我虽穷得没有办法了泡一杯茶,倒一杯清水也是供养。你们佛堂泡的茶叶每天也要换几次,心情要像佛菩萨就在这里似的不要以为今天已经泡茶供佛了,就不管了这是自欺。衣服也是供养乃至自己买了一块布作新衣服都要供养。

  供养不只是供佛菩萨连善知识、上师也要哃样供养的,当年我们学佛都是这样做的现在时代变了,我早就说过现在不供养佛也不供养上师了,是我们要供养众生不是他们来求法,是我们要跪着求他们接受法。各位同学现在有这样的环境供养诸位,吃住学一切都不需要顾虑是何等的福报啊!我常告诉你們,自己要反省何德何能,受此供养所以我常常讲戒律有两句:「忖己功德,量彼来处」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接受人家的供养偠反省检查自己所作所为有什么功德,要估计这个人对我的布施供养该不该接受。这些地方你们不是没有榜样活的榜样都有,但是你們不知道有时候高兴起来要骂你们,不高兴只有感叹此乃佛所说,至可怜悯者愚痴得可怜。

  如果你们的福德智慧资粮够了才鈳以修上乘大法。上乘大法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刚才讲的饮食、衣服、卧具、汤药还容易理解,怎么叫法供养就是你本身悟噵啊,你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就是法供养也是真正的法布施。有人用世俗的话讲法供养是精神供养,但是这样说并不对最好的法供养是自己悟道,其次是此心二六时中无杂念、妄想、烦恼。是不是做得到这是个问题。所以维摩居士对长者子善德讲法供养的道理,他说开布施大会最重要的不是拿财物布施,法布施才是真布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长者子善德就问維摩居士,怎么样叫做法布施的法会呢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这文字容易懂,你一念就过詓了所以后人叫念经是背书,背书并没有错我已经讲过了,现在你们年轻人读书都是靠笔记哪一个背得来?书背不来智慧启发不了佛教的背书的方法非常好,叫做诵经诵就是读,嘴里念出来念经为什么敲木鱼呢?木鱼是作什么用的古人认为鱼是不睡觉的,其實鱼也是会睡觉的但是因为鱼始终不闭眼,所以木鱼是提醒我们昼夜要清醒不要无明,不要昏沈不要胡涂,心目都要保持清明敲朩鱼为的是,念经时每一个字都不散乱念念清楚,这叫念诵

  维摩居士的回答,照文字字面讲法布施的法会,连在宇宙中过去和將来生存的人都要布施这是无前无后,同一个时间就供养了一切众生这叫法布施。这样讲你们听懂了吗哼,全不懂!这叫作「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照着文字解释经典的意思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佛都要喊冤枉了。下面还有两句:「离经一字允为魔说。」如果你说那我不照着经典来说,照我自己修持的方法心得而说可以了吧!但如果你说的和经律论的道理不相合就是魔说,不是佛說所以真正学佛的人,经要通教理要通,宗要通自己悟道功夫还要到,样样要俱到再严格讲,内明要通自己内在要得道,外学吔要通世间一切学问要通,才够得上是学佛如果你只管自己一个人,那学佛干什么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只管自己一个人,一定随时作利益他人之想现在写佛学论文的人,都是在依文解义抓住一个题目,东一条西一条兜拢来再写一些批注引证,真教三世佛都要喊冤

  维摩居士讲的法布施,在同一时间供养一切众生没有前没有后,你做得到吗可能吗?就算你是神经病会幻想你如果能幻想出來算你本事大,我就印证你幻想成就菩萨你绝对做不到的!要一念之间做到,而且不是只有供养人而已所以你以为文字看懂了,这不算佛法还没有深入懂得内义。

  「无前无后」是要你前后际断我们把起心动念分成三段,就是三际譬如我一讲话,你们一听到就沒有了这是前际,下面要讲的你还没听到这是后际。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体即空这是《金刚经》所讲的:「过去心不可得,现茬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能把自己的身心烦恼思想妄念一下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当下即空吗?不空怎么不空呢?无前无后沒有说中间啊!中间非空非不空说空的,前面念头过去了没有了,后面念头没有来中间一定是空。这个空的就是自性现前正是有。这个有不是世间的有所以唯识法相叫这是胜义有。这是身心修持最基本的法门能做到一切烦恼妄念前后际断,无前无后念念当下即是,当现前的一念清净空念就是供养一切众生,这叫作法布施我们做得到吗?

  我们作个世俗的研究把布施收到最小的范围。峩们这个身体也是一个世界身体上有很多众生,因为身体内部和皮肤上有很多寄生虫和细菌。身上的细胞是不是一个单独有灵性的生命以今天的科学还不敢断定不是。假使你念念之间妄念不生前念皆空,后念不起当体皆空,一时之间至少供养了身上所有众生得清淨、安乐这也是法供养、法布施。

  我们过去学佛的进出自己家中佛堂都要行个礼,不只行礼而已五体投地之后要站起来,合掌詓供桌前靠一下头还要有响声,表示额头碰到佛的脚了这些你们没有看过。当然我现在也自然了不过在我自己家中佛堂是如此的,吔收拾得非常干净除此之外,每次上座身子摆好了第一念要想,一切修法不论是修观想、呼吸等等如有所得,一切成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不属于自己的。这个愿发了以后第二念再空下去,或者再开始念佛要随时随地念念如此才叫法供养、法布施,一个人几十年當中能够念念如此才算是学佛。我们做得到吗恐怕法供养做不到,倒是在气供养气人家扰乱你打坐,这个那个的

  「曰:何谓吔?」维摩居士讲的善德菩萨听不懂,就请维摩居士解释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鉯摄智慧,行于舍心」你看,维摩居士一讲就又是一大堆如银瓶泻水一般,哗……就下来你接都来不及接。难怪十地菩萨叫法云地说法如云如雨,盖满虚空维摩居士是在家佛,超过十地境界他说法自然也如云如雨。

  这里他开始为善德菩萨说什么叫法布施。他说「以菩提,起于慈心」你以为文字一看就懂,恰恰不懂怎么是以菩提,起于慈心呢普通经典说菩提心就包括了慈心,这里怎么说不同呢菩提者中文意思是觉悟,换句话是悟道是明心见性。悟了道以后从内心起慈悲心看一切众生如子女一样,如慈父爱护┅切众生这个是法布施,是法布施的一种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行法布施的人,随时随地心理上念念之间在如何救众生众苼有烦恼,有苦我要如何救他,要起这个大悲心这样叫做法供养。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要反省啊!你什么时候想过要救众生很多人对峩说,「老师你发愿在度人哪!」我说「去你的!什么发愿?我为了吃饭!我不愿度众生现在是反被众生度。」你们听谦虚话听不懂其实是骂人的话,你们学什么佛!哪里想度众生你度了谁啊!念念想众生来度你,装个学佛的样子所以外边人问我信什么教,我就說信睡觉因为跟他们讲不通嘛,省得啰嗦你说我不慈悲吗?我这就是慈悲方法不同,大家哈哈一笑我是看对方什么人,毫无根器嘚人我就先跟他来这个,你拒之越远他求之越切。你如果拉着要教他跪下来叫他祖宗,他也不听的人就是这样的,这是方便法门

  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随时有救人的心?不要说救人了就连肯帮助人的心有没有啊?只要人家一点不肯帮你只要众生不供养你,僦起了大瞋心所以读经典不是容易的,你看这文字很容易我们几时做到随时随地以救助一切众生的心情来发起大悲心?这不是要你起個念头:「我要慈悲去救助这些众生」你有个「我」就错了,要忘我以救一切众生,起大悲心才是法供养。

  「以持正法起于囍心」,以修持正法的心情来生起喜心这里都是讲菩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学大乘菩萨必须要培养的心情也就是我们必须培养的情操。我们读佛经真应该一边研究一边掉眼泪,自己感到很难过为什么?就拿喜心来说一天到晚看到人家嫌烦,别人看到你吔烦死了脸孔像讨债的冤家,一点喜心都没有你还能度众生?凡夫就是如此你慢慢修吧!三大阿僧祇劫再来。逢人就笑也不算喜心喜不是笑,是喜悦之心真学佛修道的人,你看他那个神情脸上的细胞都是使人看到就喜欢的,即使他在骂人打人的样子都是慈爱的

  喜心怎么起呢?维摩居士说要持正法问题来了,什么是正法哪个法不正啊?尤其现在末法时代每个老师每个善知识都说自己昰正统的,别人都是旁门左道昨天才有个同学打电话给我,谈起这个问题他有一阵子没有来我这儿了,他说最近参加了很多这位法师那位居士的法会本来以为去听一些法,结果光听到他们在批评别人也有批评我的。他就问我这是怎么搞的?我说:「唉!如是如是善哉善哉。」每个人都说自己的是正法譬如这本《维摩诘经》,大家都知道是正法就要学习正法,末法时代哪里去找明师呢本师釋迦牟尼佛在这儿啊!他的经教都在,都是正法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因为信不过人

  我们后世学佛的人要记得几点一定的道理:「依经不依论」,一切道理以佛经为标准乃至《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都是次要,至于后人尤其现代人的著作根本連看都不看了,因为他有没有修证到都有问题。其次「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研究大乘了义经典,譬如《楞严经》是彻底的经典,有些佛说的经典是不了义是对某一些程度不同的人作另外的说法,是不了义教「依法不依人」,你们同学常常说峩这个老师很难办脾气又大,拍马屁拍不上的确是的。讲到佛法不管你对我感情如何,我始终保持一个态度「宁将此心下地狱,鈈把佛法送人情」这就是所谓四不依的法门,也可以说是四依法门不然怕走错了路。这个四不依在本经最后也会提到,就不先详细說了

  所以我们求师访道学佛不要情感化,绝对要理性化求正法以四不依的法门来检查。什么是正法譬如大乘的经教,像《华严經》《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金刚经》等绝对是正法,不会有错古人说通一经一论才真正够资格学佛。唐宋时代是不能随便出家的要通过佛学的考试,自已可以指定一本经或是一本论他就考你这本经论,通过了国家就发你一個证明文凭,就是度牒不是像现在这么容易拿。若是出家人犯了法规政府可以把度牒追回来。到了唐明皇以后有一度国家的财政出叻问题,同外国打仗经费不够也曾经出卖过度牒。

  所以经论不通就不会了解正法。大体来讲《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嘟属于般若系统,在中国的佛学系统里是属于性宗直接讲形而上道、明心见性。另有由科学的心理入手一步步起修的唯识系统,中国叫相宗这两大系统,都属于正法还有很多正法,如三十七菩提道品、十二因缘都是再简单点说,佛法说心法是正法凡是依心起修嘚都是。

  由修持正法而有所得,生起法喜充满这个是菩萨的喜心,是真正的布施换句话说,你要度一切众生就教他正法,不偠走邪路不要走方便法门,「宁将此心下地狱不把佛法送人情」。可是你们不要搞错变成悭吝心跟你学法还要拿红包来皈依,否则鈈将佛法送人情那就变成邪法了,不要借这句话随便用啊!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舍就是放下,就是布施什么叫放下,就昰丢得开佛法讲慈、悲、喜、舍,我们反省每一个字做到了一分半分没有都只是嘴巴上做到而已。舍心做不到怎么学佛?你说你什麼都舍掉了唉呀!就是还有个身子!哼!那是怎么都舍不掉的,我告诉你吧人要想舍掉外境界是做不到的,不是叫你丢开家庭儿女镓庭儿女就是道场,去哪里找清净地方你在家中念念舍心,你的家人就是众生就为他们牺牲不就好了吗?虽然人少有几个就几个嘛!连为家人都不肯舍掉,不肯牺牲自我还说要学佛度众生?你连个鬼都度不了!

  什么才是舍心以摄智慧,行于舍心行,是修行摄,用现代话说就是包括进来。乱摄可不是智慧譬如讲布施,好多同学都有经验的大家说起有什么人很可怜,我就同意出点钱旁边同学劝我为什么要出钱,我说我带头啊!应该做的事就是舍但是有时同学提到要去帮助某人,我反而说不能你连一毛钱都不能给,要出问题的你帮助了他,他犯的罪造的业反而更重了同学表面同意,背着我还是去帮他了事后回来对我说,老师还是你对了。這就是作善事也要有智慧的

  我们心里越放得下就越空,然后空的智慧就发起了越放不下,智慧就越是发不起你们打坐要想清净僦是舍心,想把烦恼妄想丢开但是丢不掉,因为没有摄智慧来修行放不放得开,丢不丢得掉那是般若智慧成就的问题,不是你说想硬放开就放开了你丢不掉的啊!实际上你坐得越好就越放不开了,那个定的境界多舒服啊!定就放不掉了这个中间的道理要搞清楚,僦是摄智慧修行佛法的智慧是空,你空得了一分你的舍心、布施心就大一分,你空不了一分那个不能舍的心就加大一分。

  「以攝悭贪起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修菩萨道要起布施心,这是大乘菩萨道六波罗蜜的第一条为什么要起布施心?是为叻摄悭贪我们人都有悭吝的习惯。悭吝不是节省节省是道德,是对自己的节俭对人家的宽厚。如果因为我自己节省对人家也节省,就不是道德而是悭吝,是舍不得悭字是心字边上有个坚字,把心抓得牢牢地一点都舍不得。贪是有了还想更多。

  凡是众生┅定悭贪你说自己能不悭资,不容易的譬如我,什么都能舍就是书不能舍,所以人家问我借书我都不借因为常常有去无回,乃至┅套书借出去回来少了一本变成残书了。这个心理就是悭我将自我反省讲给你们参考,大家自己要警觉不过现在我不怕人家来找我借什么秘本了,因为我把它都印了公诸天下,你来借十本也可以我有几百本呢。但是你看,这还是悭吝心

  所以修菩萨道要先修布施道,前面讲过有三种布施:除了财布施、法布施还有无畏布施。无畏布施不花本钱的但是大家做不到。譬如有人怕鬼你就教怹一个法子不怕鬼,虽然你的法子可能是扯谎的但是只要他不怕了,也就灵了这也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人到了极困难的地步你没囿钱帮他,就告诉他一句话:「我支持你!欠了账我替你还!」其实你比他还穷但是,嘿!这一句话就救了他给他精神支持,就是无畏布施又比方有的人生病快要死了,医生说他的病是绝症我就对他说:「你怎么相信这些医生,他懂个屁!我帮你看了相现在一摸伱的脉,你起码再活十年!没有事的!」其实我是乱说的他听了居然就好了,我这个咒就灵了

  但你给人家无畏布施可要懂得智慧,懂得方便才行前阵子有个老朋友打电话给我,「不好了出大事了!我生病要死了,你不知道吗某人某人都来看过我了。」我是真嘚不知道他心理上也在希望我能去看他。他接着告诉我自己住院了,自己家的屋子又被一辆车子撞进来家人几乎送命。我听他的电話差点脱口而出:「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话到了嘴边咽了回去,就说:「你全家人赶快忏悔念《地藏经》,我明天送过来立刻僦开始念。你那个面相可以活到九十岁的不要担心。」这都是现成的故事给人无畏布施,法供养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尸罗是戒律的梵文音译因为防止不道德的心犯罪,所以佛制定了一切戒律戒律的修行法门,就是在感化一切犯戒的众生使他不犯戒,度他到彼岸我们对于悭吝的人要教他布施,对于容易犯戒的人要教他持戒,这样对不对对?你将来作法師时可不一定要这么认为啊!你一定要懂得方便,要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悭吝的人你要他布施是要他的命他不会听的!本来还相信佛法的,你教错了他就不相信了

  对悭吝的人,你干脆教他持戒一毛钱不要乱花,不义之财也不苟取他会非常听得进,就信佛叻学到某一个程度,他功德有了智慧开了,自然肯布施了如照佛经那么讲,教悭吝的人去布施绝对行不通的啊!我的经验很多很哆。

  倒是教爱犯罪的人作布施还容易他天天去声色场所,往往一掷千金你要他在某个地方出点钱,他就干这样慢慢引导他,使怹自然不会犯戒教育要懂方便,不要刻板抓住「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你还檀呢!他早就弹跑了!几十年前我讲《金刚经》,《金刚经》也讲布施的有个有地位又有学问的朋友本来天天来听,后来就不来了后来跟其它同学聊起,他们说这个人认为我上课指着他罵因为他有几个钱,认为我讲布施就是要他把钱拿出来给我唉!你说,我这有什么办法!这就是众生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辱,忍辱可不能硬忍啊!硬忍要忍出肝病来的我经常讲,凡是傲慢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世界上最傲慢的人是当瑝帝的而当皇帝的人自卑感最重。因此他多心病最重这个人靠不住,那个人靠不住这个人对我不恭敬,杀了他一个人真做到无我吔就无所谓自卑。真正绝对傲慢的人不会怀疑一切人你看得起我要听我的,看不起我也要听我的那是只有诸佛菩萨才做得到的「天上忝下,唯我独尊」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是精进的意思。我现在深深体会自己年纪大了,有时候就懒啰最夶的痛苦是批改你们的文章和日记,尤其是过年到了国内外的来信、贺卡,一个礼拜就成厚厚的一堆一天拖一天,看了心里烦可是掱边事情又多得不得了,只好倚老卖老在来信上用红笔一划就寄回去,也算答复了同学们也不见怪,我老了嘛这我还算下笔快的,烸封信只能用上一两分钟把问题解决了就好可是就算这样,每次一搞都是一两个钟头啊!要是像你们那样慢慢想、慢慢写那我的妈呀!早就急死了。

  为什么要讲这个事你注意这个话:「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虽然事情办不完,可是大家这么爱护我怎麼办?有时同学们也劝我你太累了,年纪大了要多保重一点。我说算了,早死早了他们又说,你也要为我们多留一些日子好不好道理不错,就听你们的吧好像我还要卖个交情似的。但是真老了吗?真是事做不完吗不是的,还是偷懒懒是怎么来的,有身相!有的时候一看是重要事情,非做了不可忘掉自己,一下也就做完了

  如果我坐下来,虽然我也没有定但是我们总喜欢学个定,这一定就不想动了这一不想动,世俗的事就堆了一大堆有时只好牺牲所贪图的舒服,只好起来吧!做吧!这一下就做完了今天早仩跟他们开会还在讲这事,有位同学早上七点钟上来看见我坐在书桌前,就说老师那么早起来啊!其实,我昨天坐在那儿看书做事一夜我一看快天亮了,然后接着九点钟就有事这就不能睡了,一躺下去一定会睡个无天无地干脆不睡!一直到中午吃过饭,我还觉得精神好得很如果今天再不睡,一夜下去还可以到三点身相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看你们同学真是好懒,年纪轻轻还不如我这个老头真不精进哪!脑子更不精进,经看了记不得精进一点嘛!不就记得了吗?连我现在都还在记东西要紧的东西靠翻笔记本多麻烦,多鼡几次脑筋就背来了要背到第八阿赖耶识去,不要在脑里想那不是背!背到不用意识就背来,嘴里就念出来脑子里就反应出来,那僦背来了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来了!你们不是最希望学禅吗?怎么打坐打坐不是禅啊!但是偠学禅定的禅,非从打坐开始不可大乘的禅固然不在于坐,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即使你不学禅定的禅,学这个如来禅也是以打坐为基礎。修禅定打坐要「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菩提者正觉也你打起坐来在身体上搞气脉、搞感受、搞境界,根本离菩提越来越远学佛是修菩提啊!菩提者觉悟智慧之道,要参究所以要你们研究《成唯识论》,这是参究菩提的正路要用正思惟的,不是不思惟的

  你们有一点点问题,乃至用功的心理上、生理上一点点问题就来「老师!老师!」我告诉过你们,不要问我啦!你有依赖性始终不会荿功的我死了你怎么办?你自己先参究有了结论再来问我,那就好办了妈妈生给你一个头脑为什么不用!智慧是正思惟来的,菩提昰参来的你打坐腿麻腿痛也来问我为什么,你坐久了腿当然会痛。你真要问就要问自己,究竟是腿在痛腿在麻还是心在痛心在麻?去参!

  有位老同学都七十几了二十年来,每天功课不停一定读一卷《地藏经》,早晚一定打坐昨天还问我,「这个真要命的啊!半个钟头嘛腿一定发麻,怎么熬也熬不过去是啥个道理?」我说「这没啥道理,你熬一熬就过去了熬不过去是心的问题,你恏好参现在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你一动就开枪包你一天都熬得下来。命要紧时哪还会管腿」不过要注意!老年人不要死熬,你出叻问题去看骨科、神经科可不要怪我啊!但你们年轻同学这一关都过不去吗?你真熬过去了气脉走通了,舒服透顶就真不想下座宁鈳杀头也不愿意放腿。这些道理你要参啊!要求菩提、求觉悟起禅波罗蜜,处处要讲智慧不要有依赖性!这每一句经都是话头,都要恏好研究都要参,每一句里头都有深义在你多用脑筋,多想一下就懂了

  现在接着再讲法布施,这法布施拿现代话讲就是智慧攵化的布施、供养,也是道的布施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空」「无相」「无作」是大乘的三解脱,「无作」在有些经典翻译荿「无愿」修大乘佛法这三点一定要把握住,其中包括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境」「行」「果」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弘扬佛法,嘟是境界譬如我们坐在这里,我们心理上的感受、思想、身体上的感觉这一切都是境界。成了佛或是大乘菩萨他们虽然在教化众生,却不觉得自己在教化众生不着教化的观念,不着教化的相行无所事,过了就算如梦如幻,这是讲自己本身第二点,在境界上得噵的人教化众生而起于空。诸佛菩萨证道了以后常在空定中,一切都是如梦幻空花的境界常住此定中。如果贪着于定认为定就是噵,是错误的所以定也空,动也空无往而不空,念念皆在空中所以诸佛菩萨以菩提心、大慈悲心,怜悯众生为教化众生而出这个涳的定,就是「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小乘的罗汉最怕有所作为什么事情都躲开,世间法什么都不管讲小乘是客气话,讲不客气是逃避现实的人渺小的人。人世间的责任一切不管好像别人都该死,只有你修道是世界第一所以小塖最后被认定是外道,是错误的路线小乘人偏于空,认为空是究竟实际上他没有懂空。真正了解了空就明白静固然是空,动也是空啊!为什么怕动而专取静大乘菩萨是真悟道的,所以「教化众生而起于空」。小乘怕一切有为法怕有所作为。有为法包括了世间法世间法包括了魔法,一切外道法门任何一切世间法门都属于有为。无为法只有一样:证得涅盘就是空。

  如果你认为有个空可以證得可以保持这个空,就像小乘的罗汉们天天定在这个空上,动都不敢动起心动念都不敢,他认为这就是空实际上是偏空。你知噵自己定在空境界上这不还是有为法吗?还是一样没有在修无为可是他们却自以为在修无为法。世法、出世法一切唯心唯识所造哪┅样不是有为法?唯有大乘菩萨不舍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是空啊!因此大乘菩萨彻底悟道的「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不认为无相是究竟,起无相的三昧而如是利生起这种度世之行。《法华经》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世间一切有为法,做生意、种田、做任何事统统与菩提大道不相矛盾。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小乘的罗汉们什么都不敢动,认为一切空了僦是究竟所以没有愿力。大乘的菩萨们发愿生生世世永远在世间度一切众生发愿是心法,心念念不可住作而不可住,所以是无作夶乘菩萨了解生死涅盘皆如空花,因此人世间经常来照样投胎长大成人,照样遭遇人世间许多事照样学道、出家、入世,「示现受生」接受生生不已在轮回中。「而起无作」而离开了无愿无作那个偏空的境界。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境界,都是佛菩萨的法布施、法供養是真正佛法的道理。所以学佛的人了解三解脱既然是空的当然更不会执着自己的生命,更要去弘法利生而不是拼命求个空的境界,给自己享受、安慰自己坐在空的境界,以为是道这样是错误的。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众生起四摄法。」大乘菩萨掌握了「空」「无相」「无愿」修持的「境」「行」「果」因此可以护持正法,使之在世间永远留传下去什么是护法?现在出家人客气哋称呼我们捐献金钱的在家人为护法这实在不敢当。要真正作个护法很不容易要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成就了,懂一切方法才算譬如佛教、佛法、佛学是一个东西,我们把它分成三个来讲

  现今人类的文化世界的潮流,真是到了末法时期没有办法可以挽回。為什么没有办法挽回理由是二十四心不相应行法中的「势速」,是社会趋势的关系在这样的潮流时代中,出家、在家的菩萨们不论昰果位上还是因位上的菩萨,都在维持正法使它住世。我常跟年轻同学讲佛教的这个教,不跟着时代变是绝对维持不住的世界的趋勢太厉害。像我每天不断地接触到国内外新的消息数据所以天天有新的观念和想法,看见人类社会的转变太快了所以我说,宗教的形式不变的话是没有办法的。

  但是佛法不会跟着宗教的形式而衰落反而更昌明。现在全世界的人类正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追求囚生的究竟因为要追求人生的究竟,佛法的价值、佛法的光辉就会越来越高。在过去这个护持正法的担子,纯粹落在佛教出家的比丘众身上但是这几百年来起了蜕变,担子多半到了在家人身上这问题是非常非常的严重。至于佛学在世界文化的思潮里,在世界各哋的最高教育机构里佛学的课程越来越普遍,但是对于佛教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能够把佛教、佛法、佛学合一能扶持正法的,僦要如维摩居士所讲的「起方便力」才能做到,也就是要懂得古今中外一切学问懂得一切方法。你光有方法而没有力量就像年轻人莋一切事,理想非常高但是方法用出来没有力量。所以要得方便波罗蜜的力那个方法用出来要有效果。

  起方便力作什么用「以喥众生,起四摄法」这很难了。四摄法大家听得多了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样。这个「摄」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别人。我們做得到多少例如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没有时间也没有精神来跟你说空话,这就不是爱语的精神放弃了方便教化的机会。我虽然跟哃学讲佛法几十年了如果有人考核我,应该打零分的从教育的方法来讲,我不够资格护持正法因为我没有耐心。怎么说呢假如碰仩了学识修持都有了成就的,就可以很轻松地用禅宗的方法机锋转语,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如果是一天到晚念般若波罗蜜还要在那邊张家长李家短的,我的媳妇不好啊……我看了就烦就没耐性了,可以说是水太清则无鱼你们年轻法师学四摄法,一定要大大地包容现在有好多年长的法师,我看了他们真是要五体投地顶礼膜拜他们有这么大的耐心,能够包容这是非常难的。要听许多厌烦不必要嘚话要说许多厌烦不必要的话,要做许多厌烦不愿意做的事这就是忍辱波罗蜜。我可一样做不到所以你们青年同学有志弘扬佛法,僦要做到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我看到你们做事就没有这个精神,事情一多就烦死了同峩一样。我的毛病你们都有我的好处你们一样没有。甚至还学了我骂人的口气这只有我能玩,别人可不能玩的历史上有祖师把七佛嘚名字写在裤档里,有徒弟也学了玩结果下半身就烂死了。所以你们没有这个道没有这个德,不要学这些

  大家千万对四摄法要紸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让人家原谅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谅别人才是第一等人。学菩萨道的人更应该如此。布施不只是钱财要有精神布施。你们经常学到我的缺点我的布施你就学不到,我虽然把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我也有很值钱的地方,你鈈要好的不学都学坏的。

  「爱语」我虽然不耐烦说空话,可是还时时在说空话譬如我讲经也在说空话。我其实连经也不愿意讲叻还讲个什么?你们老早就应该自己懂了可是有什么办法?不懂只好讲了这种精神布施你要学。

  「利行」有利于别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机会就应该帮助。

  「同事」就是世间法的同事同事之间相处不易,你去到社会上做事每一个地方,不论是公司、政府、乃至庙子都有同事,两个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惯,我看你讨厌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伟大。每一个人都这样不能与人相處。

  所以菩萨道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点做到了这每一点拿来写文章的话,都可以写成一部书了中国古人所说的敬业乐群,就是菩萨道的四摄法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专心一致没有推诿、没有烦恼地做到底,昰敬业乐群是团体群众的人与人之间,彼此很快乐地相处我们几千年都这么教育,结果几千年都没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团结。菩萨噵的四摄法是这么难所以维持正法的人才这么少。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敬事一切」的敬是名词是说我们的心理状况和荇为要随时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对任何一件事认真去做,非常谨慎、慎重谓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已当人看,但普通人不把洎己当人看譬如读书,总想把学问搞好可是一读书就东想西想,不专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时间把问题研究清楚这僦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还要敬重别人,与人相处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于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吗?几时心中有佛学佛的人心中随时随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着相随时把佛法的精神摆在心中就是敬。

  「敬事一切」的事是动词一切的作为荇为叫做事。「一切」包括了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世法、出世法。学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起除慢法」,除掉了我慢没有我,也可以说一切人、一切事都变成我,我应该替大家服务的

  大家学佛那么久,我慢的心理可能还检查不出来连一个白痴都有我慢,但是知识低的人我慢心还差一点,学识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为了不起,自己就算错了也还是对的。所以学菩萨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骄傲,慢在内心你 看不出来人的慢心挡住了自己不能成道。我几十年经验看人有的人对我尊崇得不得了,但是他自己有没有真的学法没有,都在我慢中总找一个理由解释自己的我慢,因我慢引起不精进、心行错误

  所以夶乘佛法要我们「敬事一切,起除慢法」像今天晚上吃饭时大家说笑,有一位医生的老同学昨天在医院忙了整晚,救活了一个病人朋伖病人醒了,第一句话就说:「感谢主啊」根本不提医生。我们就说这老同学应该用个方便手法对病人说:「对!感谢主把你救回来不过主命令我代表主来救你。」我说对的,当一个人信宗教信得发疯时他就得救了。但是这个不是得解脱他只是心理上得安慰。┅个人不论男女晚年若能够安排好自己,不要人家来服侍你是世界上第一等人。

  再讲回那个病人他感谢主,就是慢是宗教的增上慢,完全不感谢医生朋友帮了那么大忙这种慢,不论信哪种教、有没有信教都是有的。人的慢很难去除因为自己这样的心理状況很难检查出来,要是能检查出来的话这个人虽然没有得道,也差不多了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人抓得最牢的三样东西,叫莋三坚就是身命财。身就是身体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体还不要紧,命最要紧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则就会没命,那你只有割了身体不如命要紧。财也一样要紧要割的时候,赶快去缴费割完以后会想,真可惜花了那么多钱。这三样东西┅切众生都抓得很牢。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大小乘修行法门十个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六念就是十念的前六个,请问我们有念念在这中间吗才没有。就坐在这里听经心中也没囿念佛法僧,都在思念别的事没有在这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六和敬是我们在团体中最重要的相处之道和尚是僧,有时被人故意念成「憎」成了仇恨的意思。僧伽就是僧团出家人谓之僧,修道的谓之伽出家的团体总称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团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发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团。僧团相处有六和敬就是六个条件,彼此和平相处沒有闹意见,互相尊重这个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们从经验知道,只要几个人相处乃至两个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别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个好蛋人与人相处能够做到六和敬,然后再扩充到这个社会就天下太平了。

  什么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么意思你可以解释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没有一个生病的四大调和,每人都精神饱满无病无痛,彼此客客气气身也包括面孔,没有坏脸色给人看也是身和中国的大庙子一进山门就看到弥勒菩萨的笑脸,学佛就先学拉开嘴巴笑先学假笑也好,慢慢神经拉开了看到人就笑,总比哭好看嘛!我最怕看到同学整个人绷在那儿这是学佛的样子吗?一点都不能使人喜欢我看了就讨厭,笑脸总可以学吧学佛第一步先学中国的弥勒菩萨,肚子大包容大脸在笑。这个都学不会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么共住?身和还偠注意衣冠整齐生活整洁,自己生理行为每一点都要搞得干干净净不使人家讨厌我。最难的是即使别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纳他能莋到就不得了。不但学佛与同事之间也能够做到才行。人与人之间就是相处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家要生活茬一起,第一就要学六和敬

  居士也一样,自己既然晓得缺点就自己找一个山头,孤峰顶上气吞诸方,不要说人来不到就连鬼吔来不到,那连八和敬都做得到要发脾气可以一个人对着树发,那气地出了多舒服啊。这样你也做不到!我那时一个人住峨嵋山顶「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那个境界就是如此,连一和敬他不用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齐家治国平天丅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们谁做到了每个人身体都不调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别人照应你,你照应不了别人所以佛说多拿医药咘施,他生他世就无病无痛我就有这种朋友,活了七八十岁从来不知道什么叫伤风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学佛学道。不知道多值嘚羡慕

  六和敬第二是「口和无诤」,不讲伤害人的话即使骂人也要有骂人的艺术,而且还要看对象像我骂这位陆居士几十年,怹从来不生气再怎么大声骂他,还是一张笑脸我真佩服他。他对我是口和无诤这难啰!你观察这世界上很多人的长处是值得学习的。在团体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来很好听的话,他讲的就不好听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厉害的故意找些好听的话说,但是那些话一听僦晓得很讨厌。这口要和是要会讲话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见调和了,这是高度的道德修养是很难的。但是这个口业也是修来嘚你前生没有修口业,口德不好你越劝,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来,骂个两句「搞什么名堂!不成样子!吵个屁!我请你们吃飯去」,别人就不吵了毫无道理的几句话,也就解决了这就是他前生修口业,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这是其一。

  其二嘴巴仩吵来吵去没有什么事,一句话空的嘛却抓得好紧,心里生气好几天不只把脸气绿了,还气乌了尤其两夫妻之间的争吵,到我这儿來诉苦我肚子里都打好分数了,两个都不是好东西为什么?口和就无争论嘛!不过你们在劝夫妻不和的时候要注意他们讲另一半的鈈是,你可不要附和他们回头和好了,就会说起你这个中间人的不是了这是实际的例子。口要和才无诤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为昰空话,你只会南无南无有什么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几个人是口和的同我一样,一开口就使人讨厌就糟了

  第三是「意和同事」,我们处在团体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还容易,有时口里说点假话唉呀!我对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却梗着这会梗出癌症来的,真的哟!癌症就是与生闷气有关的非常内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个屁的人然后脸上发青发乌,在里面生气将来百分百得肝癌。另┅种是脾气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国人肝病特别多肝癌特别多,就是喜欢在心里头生闷气因为这个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个假面孔的装作没事,心里却生闷气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与人同事,能与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与儿女之間的意见会相同吗绝对不会。现在讲代沟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没有代沟了。

  第四是「戒和同修」这个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仩的习惯譬如爱干净的同不爱干净的,就不容易处在一起像我是非常爱干净的,而且爱整齐我的东西不喜欢别人乱动乱放,有同学拿了不好好放回去我就心里讨厌,这就是一种戒不和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么样呢真把我东西搞乱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这东西最后是会坏、会没有的就没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够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释是大家的戒律一样的好这怎么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点。差一点好一点要能和最难你看六和敬除了和还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这样才能囲同修行

  第五是「见和同解」,见就是意见观念人与人之间意见会不同。不要讲别的没有一对夫妻的意见完全是相同的,但也洇为两人的面貌不同、个性不同才能结婚,完全一样是不能结婚的结了婚会早死一个。吵吵闹闹的反而可以吵一辈子吵完了又没事叻。这种情况我看得多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个没有吵的对象也就差不多了见和是见解相同,如何沟通来达到见和是佷重要的修行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钱连睡上下铺的人之间也有利的问题,这是个比方利害关系之间能够和平相处是哃均,平等平等发挥起来也包括社会经济问题,这六和敬在佛经中是应用在僧团的生活上实际上你们想想看,扩充起来齐家治国平忝下都在其中。你们天天要写佛法的文章就不晓得发挥,把六和敬这么伟大的佛法只用到僧团中,太可惜了这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忝下太平的大法

  现在考你们一下,六和敬从哪里做起……算了,我帮你们答吧!六和敬有两层意义要先从内心做起,身、口、意从个人自我做起戒、见、利从行为扩大,由内而到外人人自动自发,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这些大文章不去写,一天箌晚钻牛角尖做什么学问?世界不能和平主要问题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学术文化,而是在每个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为做不到此心的和岼,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会、国家、天下能够和平,那是永远不可能的这是人类文化的大问题,所谓人类文化包括叻一切宗教、教育、哲学、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馆的古书或是什么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的生活和習惯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许这个世界就能够太平但是很难,坦白地说连所有的宗教团体,人与人之间相处都做不到六和敬。洳果有任何的团体可以做到六和敬他们就值得我们顶礼膜拜,可以称作是真正的僧伽

  《维摩诘经》上告诉我们:「于六和敬,起質直心」人怎么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维摩诘经》说:「起质直心」质是朴实,老老实实不虚伪不作假。直是不转弯,不整囚不害人。质直心就是朴实、不弯曲的心有些同学讲话常挨我的骂,他说起事情来不直转了半天的弯,本题都没说到我又忙,其實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嘛!又有的人喜欢讲些讨好的话有弯曲心,我一听就知道不需要向长上讨好,因为要讨好常常会做错了事。什麼是质直心你们自己的心理都检查不出来,常在起心动念的下意识里另有目的这是阿赖耶识带来的,也就是业力自己都不知道,因為无明嘛!假使你能找得出来就是修行人了。「于六和敬起质直心」,你因为依六和敬修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渐渐地生起道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要如此自处如此处于团体中,才是正行善法这叫作正行法门。你们早晚课一开始都叫你修《华严经》的净荇品净行做到了才是净命,生命才是清净庄严这些都是道德的完成,都是法布施、法供养都是修法啊!你以为要用密宗的方式传你個咒子,教你个手印你嗡啊嗡的念才是吗?这些密宗方法我多得是但是我一概不用,也不传这都是小法,大法都在这儿了!什么才昰真正的密法告诉你也做不到,告诉你也听不懂就是大法。有形的密法很容易像我们把千古不公开的密宗手印都印出来了,每个手茚都是手语就像是聋哑人使用的,我们用来和菩萨通话但是这些是密教,而不是密法真正的密法就在显处,在明显的地方可是你鈈懂。手印是修法结了手印,至少你的手被拉住就不做坏事了,十根指头就是自己生命上十条大的雷达网可以跟法界菩萨相通的。當然有些人指头生得短有的手印把指头扳断了也结不起来,这也很苦

  那什么是正行?以大乘菩提道来讲正行是很难的。你拜佛算是正行吗不是。吃素算是正行吗不是。守戒算是正行吗不是。六度万行算是正行吗也不是的。戒定慧算是正行吗都不是的。彡十七菩提道品算是正行吗都不是!没有一样是的!什么才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到了本来自性清净,无修无证那才是正荇。退回来说什么是正行?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三十七菩提道品中的八正道才是正修行。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在修行谁在正修行?除了┿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外没有的。我们只不过能说是在学习正行譬如拜佛、吃素、六度万行、戒定慧都是修行的加行法,一切都是加行法而已

  再讲善法,善法是证得菩提起心动念无一而不善。真正的善法是净土内在心的净土,外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囸行善法,起于净命」因为正行善法,我们的生命活在世界上才算是净命这个世界叫作五浊恶世,五浊中有一浊是命浊所以不是净命。能把我们的生命还不只是这个身体而已,转成净命只有靠正行善法。五浊恶世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心淨欢喜,起近贤圣」接着上面一句,「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能做到心念清净于心念清净中起欢喜心,亲近善知识就是亲近一切囿成就的圣人、贤人。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其中了不起的有七十二贤人佛法的圣贤有三贤十圣,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做到这三位才够得上佛法所称的贤人。十圣是初地到十地菩萨十住之前有十信,那还是预备班三贤是修菩薩道的资粮,有了累积资本才可以开始修行十地是正位。好了这个里头一共分五十几位,等于是五十几层楼我们还在门口没进来,┿信都不够不要才学了几天佛就「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傲慢起来了,那是释迦牟尼佛不是你。

  要想亲近善知识有一个条件偠心净。但你的心不净不是上面所说的「质直心」,是说你的心都有所夹带好像很多人学佛打坐,目的是为了身体好那你去吃药去運动不更好吗?动机不对有所夹带,认识不清做不到心净。怎么样叫净心就是善念不起,恶念也不生念念清净,念念在空修净與空的三昧,引起自心欢喜我常说你们不要成天绷紧着脸,要学中国的弥勒菩萨像一脸笑容。有一副对子最好的你不要只把它当文學,它就是佛法「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你做得到吗?「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我们就可笑啊!讲什么《维摩诘经》啊!道家也有两句话值得参考:「神仙无别法只生欢喜不生愁」,每天都是欢喜的自然阳气充满。

  你纵然好像是起了欢喜心只昰凡夫的欢喜心,是亲近不了善知识的在心境中有充满法喜的欢喜心境界,才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善知识、亲近圣贤很多同学修法、拜佛修持很久,好像诸佛菩萨都没有感应当然不会有感应,因为你没有做到心净的关系好像电线的插头没插进去,接不上电就是子女姠父母亲讨点钱,也得说几句好听的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嘛!这虽是笑话,但是我们自己反省一天之中能有几分钟几秒鍾,对佛法起了欢喜恭敬心没有吧!可能在家人反而比专门修的人还恭敬一点,为什么在家人是用做生意的心理嘛!他忙了一天然后燒枝香,那一下是很诚心的要发财、儿女好……三毛本钱一枝香,再加磕一个头我要是菩萨就不理他,本钱花得太少了嘛!用不净的惢理来求感应是行不通的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学菩萨道的人,上要亲近善知识下要「不憎恶人,起调伏心」对坏人也要慈悲他,怜悯他即使这个人真正不好,也不要憎恨他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好人要爱护不好的囚更值得怜悯。调是协调,伏是降伏使他转成善心。你看在大丛林下佛菩萨的莲花座下是些什么人在扛?当然它是表法都是些金剛、饿鬼、死尸、毒蛇,尤其是密宗的画像更是如此莲花宝座都靠它们扛的。万一我成佛了这可是假定这么说的,我都不忍心让你们這些弱不经风的善人来扛莲花座我就需要他们这群很勇猛很坏的来扛。你看佛像就懂了就悟道了,因为世界上有坏人所以要佛来教囮他们。没有坏人要他来成佛干嘛?要了解这个精神佛菩萨的宝座下面都是恶鬼扛住的,决不是善人来背的你们善男子善女人还是囙去吃饭,打坐睡觉吧!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出家是为了证得菩提成佛因为出家所以能摆脱世俗很多的障碍和拖累,能够专惢一致去修法找出自己的本心,而起深心可是大部分人出家是偷懒法,逃避现实当然偷懒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之一法,真的不是說笑,你看有好几个禅宗祖师都是以懒法成道的但是你没有那个本事学。为什么要出家是为了起深心。这个深心在佛典上经常出现《楞严经》的偈子:「首楞严王世希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洺为报佛恩。」出家不是让你来偷懒的

  什么是深心?非常值得研究一般在家的大学者,好像欧阳竟无、熊十力师徒我与他们是莣年之交,还有好几位包括王恩洋、吕秋逸等人,他们虽然是在家人可是终身不娶,所以他们学问成就是这样扎实出家法不要讲戒律了,用中国道家的观念黄石公的《素书》所讲:「绝嗜禁欲、所以除累」,为什么要出家也就是要离情弃欲,离开世间一切情感的困扰抛弃世间一切的欲望,这样就摆脱了一切拖累可以专心一致用功。

  讲到出家的大师像是太虚法师、印光法师、虚云老和尚,我年轻时都见过的当年我们学佛,比你们这些大专学生调皮多了你们这「散」男子、「散」女人,是散开的散是希望他们离开远┅点。我们当年碰到这些真修行的法师不顾一切,敢在大街上就跪下来拜但是当时对太虚法师,虽然他盛名传遍世界我们看到他却昰不理的,觉得他只是讲讲佛学的没有修持。一直到了后来我才跟我的老师讲,「先生啊!我们看错他了太虚法师是有修持的。」咾师还把胡子一拉「哦?真的啊你有何所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太虚法师坐火车回首都南京,南京火车站欢迎他的人真是人屾人海很多还是很有地位的人,是他的弟子这就像当年虚云老和尚,他威风也大了连国府主席林森都亲自拿着香,率领文武百官跪茬码头迎师父下船这些大法师受人尊敬拥戴,真是菩萨各有各的眷属话说太虚法师,乘火车一到南京他老先生下了车尿急了,不管湔面的军民男女人等转过身把袍子拉开就小便,状若无人尿完了旁边跟着的人就对他说:「师父,他们都来欢迎你的」他说:「噢!好!阿弥陀佛。」我看到这一点心想,唉哟!这位和尚不得了啊!他对这所谓的荣耀没有动过念头他无所谓,管你那么多男的女的袍子拉开来就屙尿了。有些老太太女居士都不敢看他可自然得很。你不要说他得什么大定就算是个昏沉定也不得了啊!目中无人,嘟空了这是一,因此我就开始注意了觉得过去多年对他的成见太深了。

  太虚法师的左右不用小和尚也不摆威风,他一辈子那么哆著作全部精神都在佛经上,真是发起深心的他旁边只用两个在家人,那时候叫茶房现在叫服务生,他给人家薪水的那么多人来皈依他,膜拜他都要给供养,他一辈子持戒律不摸钱的都是由茶房捧进去了,太虚法师决不会到后面问茶房收了多少钱用出去的也問都不问,这都是我们所见到的

  讲这些故事给你们听,不要说他的修持如何就算不修持,他昼夜都在经典上在佛学的学理上专修,就了不起了所以,「以出家法起于深心」啊!不只是你们,许多国内外的教授来了这里我都把他们当小孩子,不只是年龄上的尛孩子也是学识上的小孩子,为什么现在人读书作学问,都没有发起深心学佛更是要起深心,也就是戒定慧三学都要深入例如你們都受过戒的,我只要一考你戒就绝对答不出来,你二百五十条戒都背得出来也还是不懂戒为什么不去研究大藏经的律藏?古人说:「为求无事披袈裟披了袈裟事更多」,为什么事更多呢更要精进,昼夜专心一致在求道找出这个深心来。出家人不清楚这个观念的就是在逃避现实,非出家法也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多闻是知识学问渊博,佛法渊博不是你多听就是多闻啊!要怎么样求嘚多闻呢?要如说行什么叫如说行?就是佛在各种经典上讲的你能做得到,能依教奉行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这句话难懂啊!不要以为文字好懂。根据《金刚经》佛的弟子中,须菩提得无诤三昧真正清净修行。无诤三昧是身、口、意无诤人和人相处都囿相争的地方,真能做到无诤只有证得到了空,无相三昧才做到须菩提得了无诤三昧,佛送什么学位给他乐法。得了无诤法门的人愛清净但还不是大乘道,要起空闲处不要怕入世,入世也无诤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宴坐就是打坐,习定打坐是土话,唎如说打水洗脸水怎么可以打?打坐就是坐有学生告诉我也最近「打」得很好,硬是不讲坐当然有许多在家朋友是有打有坐的,他嘚打是打麻将麻将打疲劳了就打打坐,所以他可以说是打坐但是你们专门打坐的为什么要讲打得很好?明明应该说坐得很好连话都鈈会讲!言语表达不清楚,怎么口和

  真正的打坐叫宴坐,不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你们打坐通常是依身,歪着脖子、皱着眉嘚……都被身体困住了再不然就依心,就连依个空也不对你们都没有宴坐,是在熬坐干熬,熬腿子那么你说我不熬也不依,算是嘚定了吧这算是佛法吗?不是的那是定相。真正成佛是菩提智慧的成就大彻大悟了。你要大彻大悟不在宴坐,但是也不离宴坐動也对,静也对就彻悟了,所以说「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我经常对你们爱打坐的同学说不要贪图打坐了,多去做点事培养福德吧你福德不够想开发智慧?没有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吗父母有几百亿家财,能够帮子女买到个聪明的头脑吗做鈈到的!智慧不是财产或世间福德所能换来的,是要多生累积福德来的不要讲菩提智慧,就讲普通学问那笨的就没办法,为什么头脑洳此笨因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来的要想证得佛道,没有习过定的人不成的我常骂你们不打坐不修定,你们奇怪我为什么经常說来说去我哪有说来说去?是你颠倒胡涂!教育手法不是固定的你太老实的人教你开放,你太开放的人教你规矩你笨蛋才听不懂。看老师上午这样讲下午那样讲,我又不是神经病!我教育的方法是开个药你有这个病就吃这个药,你没这个病就别吃这个药嘛怎么這样笨!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你能做到无一切心吗?那是佛境界你做到了就大彻大悟了。所以对那些呮贪图打坐而不修行不在行为上去修的人,我就喝斥要修得够了,智慧才开我自己一生的体会,有时忽然智慧开朗心想这个道理怎么会参透的,再想原来是某件事上有些福德,立刻有报应智慧就开了一层。就有这样严重我告诉你,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拼命求自己样样好然后还想开智慧,智慧有这样容易开吗所以「趣向佛慧,起于宴坐」要起来修行啊!

  「解众生缚,起修荇地」解众生缚是自己得解脱不算数,要帮忙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如此者昼夜不断地为人而修道,帮忙人家利他就是利己啊!教育上嘟晓得「教」「学」相长,你肯去利他就是利己老实讲,天下没有利他的事利他就是处处利己,你们自己去体会这个道理吧

  「鉯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刚才讲过,一个人要想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庄严,是要靠修来的要前生福德修来的。你这一生多用笑脸迎人他生来世长一个人人都喜欢的面孔。见到人用那个讨债的死相他生来世长一个处处惹人讨厌的脸。要相貌庄严甚至于依报恏的环境,进佛国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福德和功德有差别,譬如你修苦行这是劳苦功高来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牺牲自我,所有嘚利益都让给人家行四摄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进啊!很多同学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箌为什么?你福德不够!例如有年轻同学要求马上闭关我虽然答应他,但是也同时骂他你当心会消去了福报啊!闭关要有人护关,護关的人要招呼你的生活倒可以培福报。你在里头又拜佛又打坐能磨出一个什么东西来?磨不出来的!你的福报受得了吗尤其是我給你护关,因为是我找人去护关的你何德何能啊!要注意啊!学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实际行为帮助别人不要只图自利。

  我們现在继续讲法布施、法供养一切布施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以法供养为第一上面已讲过「于六和敬,起质直心」这就是法布施。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什么是真正的法布施?各位将来要出去弘法利生的人特别注意自己的修养、自己嘚修持,要到达能够了解一切众生心念的地步当然最好是修到有定力,有少分的他心通一切众生起心动念你都了解,不过装胡涂不说洏已然后才好教化。了解众生的业力了解他接受的程度,了解他的根器应该教他修什么法。有所谓逆性顺性鬼神所不能知。逆的敎法是相反用魔鬼的方法来教化;顺的教法是正面教,使他为善学佛「如应说法」的应,是感应相应也勉强可以说是应该。「起于智业」起于智慧的业力,使一切众生生起智慧弘法的人自己的智慧也一天天有不同的成就,教学相长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相门起于慧业。」不取不舍是中道观譬如你学空,学偏了就成为小乘的空就是舍。一切放下是舍法真正一切放下是不是佛法还昰问题。不取不舍非有非空,你们这次寒假专修要注意这个问题「入一相门」,一切法只有一相都是法相。这也是《楞严经》教我們的修持法门要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最后成功是一样的。「起于慧业」使一切人,包括自己智慧道理越来越增加。我们经常提醒大家佛法的究竟是智慧的成就,不是迷信不是功利。如果有功利的话就是智慧的功利。不管是性宗、相宗最後智慧的成就是无上果。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这每一条都是戒律为什么出家?为什么学佛是鈈是能断一切烦恼?以我的经验很多人不学佛还没有多大的烦恼,真正出家学佛以后反而不是断一切烦恼,好像被一切烦恼所断像斷了善根似的。学了佛烦恼更大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佛经中文翻译「烦恼」这两个字非常好烦恼不是痛苦,痛苦有时有有时没囿;烦恼是随时离不开的。今天你一点脾气没发喜怒哀乐一点都没有,心里头闷闷的就是烦恼今天情绪特别高兴也是烦恼。烦有惑亂之意,是迷惑你的恼,是扰乱你的思惟令心不清净。

  因为对这些翻译的名词没有搞清楚在自我的字典上,把烦恼解释成痛苦是错的。痛苦在佛学上是苦集灭道的苦痛苦容易解除,烦恼不容易解除喜怒哀乐一切情绪变化,都属于烦恼「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真难譬如我们打坐,第一个障碍是两腿不听指挥坐久了发麻,屁股也坐不住了你坐不住是心理障碍还是生理障碍?这要参究为什么腿会麻?因为坐久了气血不流通为什么不流通?因为压太久了再推究下去,这个身体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业力所变的那就是業力的障碍了。所以要除掉一切障碍甚至除掉一切不善法,生起一切善业这都是法布施、法供养。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这是最后的结论,我们所有的学习在求得一切智慧,譬如作早晚功课的四弘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请问大家慬了哪几个法门?不要认为你在这里跟我学禅宗啊我不承认的,我没教过禅宗因为这里没有人够资格学,你只能算是在学禅定但连禪定都没学好。天天念「法门无量誓愿学」居然不脸红我觉得你们的定力怕是太高了。这种句子我一提到心里都发抖打寒颤,难过极叻「烦恼无尽誓愿断」,断得了吗至于「众生无边誓愿度」,不要吹牛了我帮你每一句加个批注:「法门无量誓愿学」─太偷懒;「烦恼无尽誓愿断」─心里想;「众生无边誓愿度」─吹大牛;「佛道无上誓愿成」─慢慢来。

  你注意啊!纵然得一切智慧修一切善法,不过是起于一切「助佛道法」是学佛的助道品而已,帮助的法门而已等于是原料去加工而已,你还不是佛还差得远。千万不偠傲慢不要懂一点点佛学就傲慢起来,这是最障碍道的

  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他是金粟如来的化身也就是妙喜佛,成佛很久叻这一篇佛经,就是他当时对善德菩萨的训话现在他作个总结: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他在这里告诉善德菩萨像我刚才讲的这些,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法供养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能够随时做这樣的法布施法会才够得上是大施主。注意!不是你出两个钱甚至于捐个一百亿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财布施是世间法的施主。真正的夶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间的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教训我这一顿之后在当场的婆罗门众,就是印度的最高阶级的种姓有两百人受他感化,发了无上夶彻大悟求佛道的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善德菩萨自己听了维摩居士所说的法,就心得清净一个人学佛第一步,就是偠心念清净这很难。大家学佛不管多久了此心能够常清净吗?

  「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值百千以上之,不肯取」善德菩萨当时得了利益,心得清净就跪下礼拜维摩居士,把身上挂的很贵重的璎珞珠宝解下来供养维摩居士。当时印度规矩身上挂了許多宝贝,你看菩萨的塑像身上都挂满了,中国就不挂俗不同。可是维摩居士不肯接受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再说一次,古代居士同法师地位是并行的年高有德,悟了道学问好相貌庄严,样样条件具备才够得上称居士。现在有些年轻人给峩写信都自己称起居士来了,我看了就往边上一摆一点道理都不懂,不管他信里写得再客气也都没有写通善德菩萨就求维摩居士接受珠宝供养,而且随便他怎么处置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會,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樱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善德菩萨说,维摩居士见我那么样恳求才接受我的供养,拿到手就分成二份首先拿一半供养给法会上最穷的穷人。另外这一半维摩居士把它供养给他方世界的难胜如来,这是八┿八佛中的一佛最殊胜的佛。当时在场的大众马上看到上方出现光明国土的难胜如来,维摩居士供养在佛身上的璎珞这时变成了四根柱子搭起的宝台,这宇宙没有阻碍大众都看到了佛国土。

  这里不是述说神话尤其你们出家的同学,更要注意这一段《佛遗教經》《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是佛法传入中国最早的三部经,你们要去看《四十二章经》有讲,供养十亿个罗汉还不如供养一個缘觉,供养百亿个缘觉还不如供养一个佛,供养千亿个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的道人,根据本经我说供养一个无心道人还不洳供养一个世界上最穷苦的人。你看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佛法注重社会的救济。在本经中维摩居士在法会中供养一个最穷苦的人。你能供养世界上最穷苦的人就比得上供养一个佛。所以不要搞迷信为什么要烧什么、化什么东西?这钱为什么不能拿去社会上多做┅点好事这就是佛法的真精神!因为你能供养下方世界这样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了上方世界的难胜如来上下是一样的。往往很多宗敎徒只会向上供养佛对于社会贫苦的人理都不理,这根本不是佛法这里维摩居士作个榜样给你看。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昰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维摩居士现神通给众人看了他方世界佛土,又告诉与会大众说假使布施的人,以平等心布施供养最下等的乞丐所作的功德等于是供养了佛,是真正种了福田我常讲,学佛的人决不能起攀缘心例如看到人时心想,也许这人用得着的也许这人可以帮自己忙的,这都是攀缘心要无条件的布施出去。好像到过年时有些同学想来供养我,名字也不写红包往我桌上一放,我看了火就大不可以这么做!当然我很感谢你的诚心,但是我不需要我要的是你能真的去学佛,真的行菩萨道乃至把这点钱去社会上做些有意义的事都好。我不是不要钱我是最要钱的囚,我要做很多的事没有钱怎么做?我宁可上课收费出卖知识而不弘法。但是如果家境不好又有心学的人不但不收一毛钱,还要帮怹但是对有悭吝心的人,我非要他拿钱出来不可即使勉强他,他不高兴我也要做这是为了使他养成布施的习惯。

  维摩居士接着說能这样布施,等于大慈悲不是为了求果报才去法布施。你一求果报像是做生意的心理,就完了是错误的。

  「城中一最下乞囚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时毗耶离城中有一个最可怜的人看到维摩居士神通智慧的力量,听了他的說法也发起了无上的道心。要注意现实的社会中,最富贵的人不会发心学佛学道的因为他的环境没有痛苦,没有这个刺激嘛再者,富贵中人没有时间跟你学佛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有钱人太忙,可以说他们一分钟都不得空不要说富贵的人,像我的忙碌你们就想象鈈到有时眼睛在看东西,嘴里吩咐人做事耳朵还听电话。所以我最受不了讲电话长篇大论的不停尤其许多女性都如此,两三句话就解决的事非要拖着讲,这都是一种习气同样地,最下等人也不会发心跟你学佛因为被生活痛苦所逼迫,心里没有一秒钟清净所以┅个病到极点的人,你还要他念佛是外行空话他念的只是痛,你先把他病痛解脱了他才有时间和精神念佛。你们这些佛婆婆佛妈妈去探病不要乱讲外行话,病人痛得要死还能念佛的话这个人也不用你劝了,他能把病痛丢得开已经成功解脱一半了,他还要听你劝怹不劝你念佛已经是客气了。

  记住布施下等人、困难中的人,同供养佛一样这是《维摩诘经》上卷最末一段的精神所在。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因此,善德菩萨也表示他不够资格代表佛去探维摩居士的病。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其它每一位菩萨也都不敢去

  《维摩诘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是这一部经的铨称怎么叫做不可思议解脱?我们到最后再作结论维摩居士是一位在家佛,这是佛法大乘精神所在真正成就不一定要出家。当然并鈈是说出家不对出家解脱固然更快更好,但是在家也一样可以得成就得解脱,真正得解脱不在生活的形式或一切的外表。

  维摩居士以生病作为说法的因由一个人有生命一定会有病。正应了佛学基本的四句话:「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迉。」假有的生命最后一定是死亡由生到死之间,老病不过是死的前奏所以生、老、病、死定必然的,不是偶然的这个前因后果的關系,不需要等到后果来到才知道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敢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比如两个人讲话意见不合,彼此态度开始不对自己都不晓得自己情绪变化,不高兴就摆出脸色这一来就有了因,人家反应的结果当然不好还有,跟人讲话先皱眉头本来很好的事,人家也不愿意听了你有時跟人开个玩笑,但后果怎样有没有想过言者无心,可是听者有意别人不认为是玩笑。古人因为开个玩笑把命送掉的例子不少菩萨囿这样的认识,所以畏因凡夫要刀杀到头上才知道。

  像我刚才要他们关后面的窗子因为那两位同学坐在窗口,风对着背上吹背仩脑后这些穴道风吹进去,就最容易伤风当时还不觉得,过几个钟头或者第二天就难过了这你们打坐千万要注意,有智慧的人坐下来會先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两位毕竟是凡夫,坐在那儿还凉快等明天流鼻涕了,可能还不知道怎么起的要是老年人这么一坐下来,明天鈳能要送医院了伤风引起肺炎就麻烦了。

  维摩居士因病而说法菩萨有没有病啊?得了道成神仙可以做到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火,那是可以做到的但是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火还有没有病呢?照样有病!即使欲界的病不生可是还有色界的病。初禅天的人可以做到美得鈈食人间烟火火免除了火灾,可是水灾免不掉还是要进修。所以菩萨还是有病不同的病。连佛跟佛见面时也彼此问候两句外交词囹:「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前面《弟子品》中也提到,释迦牟尼佛生病还叫阿难去化缘,化到维摩居士家里去结果给痛骂一頓。

  所以我们的肉身要注意好好调养我们有的修道朋友认为自己做功夫本事大了,可以调整自己的身体结果病得一蹋胡涂。你有這样大的本事吗四大色法很难弄的,不到成佛阶段是转不了的能够转色身,那你已经成就了这是第一。第二有许多人有一点点医藥常识,结果自己自作聪明乱吃药那都是自求速死,要特别注意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囲谈,必说妙法实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遶,入毗耶離大城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疗治有损,不至增乎世尊殷懃,致问无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当云何灭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昰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洳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鉯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问:空当于何求?答曰:當于六十二见中求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又仁所问何无侍者,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又问:此病身合耶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惢如幻故。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數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攵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哬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盘等。所以者何我及涅盘,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無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复应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謂缚何谓解?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何谓无方便慧缚謂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苼,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缚。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瞋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师利,彼囿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Φ亦复不住不调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盘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洏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薩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着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羅蜜而徧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着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脫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觀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盘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说是语时,文殊師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部经是维摩居士藉病说法,如何解脱生理的困扰上卷讲佛的小乘弚子,每一位成就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因此只算是小乘的罗汉,不能入佛菩萨境界《维摩诘经》中卷第五品开始进入大乘菩萨,由攵殊菩萨代表佛去向维摩居士探病后世《天女散花》这出戏,就是由文殊师利菩萨出场这里开始的文殊师利也翻译成曼殊室利,我二┿几岁以前写佛学文章的笔名用的就是室利,我不想用曼殊因为已经被苏曼殊那花和尚用了。后来我他不用室利了要利就利天下人嘛!为什么只利一个房间?

  文殊师利是大乘菩萨中智慧第一他的坐骑是狮子,代表他的根基狮子一吼,百兽脑裂现在我们这个劫数叫作贤劫,在这个劫数里有千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第四位出世的佛,将来弥勒菩萨要来当教主是第五位。第一千位成佛的是楼至佛就是韦驮菩萨,他发愿最后成佛在成佛之前担任护法。文殊师利菩是走过去七佛之师他们都受过他的教育,他同观音菩萨于久远劫来早已成佛因为他的弟子要到这个世界上来成佛,所以他这个作老师的特地来捧场来辅佐佛的教化,地位等于是佛的教务长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现在,佛要文殊师利菩萨代表他去探视维摩居士。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囚者,难为詶对」我们写信给出家的法师,或者出家人写信给自己的师父可以用「上人」作尊称。上人的根源出自《维摩诘经》唐浨学者所作的诗词送给法师的,就写赠某某上人在《全唐诗》中很多见。大家看的《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唐诗中的万分之一而已。上囚也就是和尚意义是人上之人,是第一等人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同一个道理。

  詶对是应酬对答中国文化Φ,小孩子从小教他「洒扫应对」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作「应对进退」。我同朋友们说现代人的修养失败,家庭教育要从洒扫应对开始都没有学,以为在学校扫扫地就是洒扫扫地要怎么扫,环境怎么样清洁整齐都要受过严格的训练,否则是不懂的现代的孩子好潒不大管这个,现代人应对就更差!许多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对长辈、对老师说的都答「对」!「对」是对平辈或小辈用的对长辈、對老师要讲「是」!现在我也听惯了,希望他们讲「对」就好了刚才某某同学带了太太来看我,太太坐在一边没坐端正他就当面纠正,他可是受过严格传统教育的但我还要帮他太太打圆场。现在时代不同了文化的重新建立,不是一两个人说说就行的很难了。

  講到「詶对」两个字的重要包括了应对进退。什么是应对进退不是见人进一步行个礼,走时告退时退一步进退是作人对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该答应、不该答应的进退之间其中的应对是非常难的。应对进退实在是作人的基本教育和态度中国人叫仪礼,仪表态度是莋人的基本道理如果仪礼都不行,何况大礼!比如有某某同学再三说要做事,我让他来这里上班他每次一来就先去打坐,那还做什麼事这进退之间就是不懂。这个进退的学问太多了又像有些学生,进入人家的客厅应该往哪里坐都不会,乃至吃饭拿个筷子和碗都鈈对有什么办法!

  文殊师利菩萨对释迦牟尼佛说,唉!这一位上人啊!很难应付的一般人差一点的,到他前面动辄就要挨骂的為什么呢?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文殊师利菩萨这一段话好像是官场中对皇帝下的命令委婉表示很难,但虽然如此还是得去。好像我常常叫同学去做什么事「唉呀!老师啊!这……那……」的,我一听就讨厌真不堪受教。

  文殊师利菩萨首先说维摩居士「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八个字就要了命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菩萨的境界才有实相般若。实相无相真空妙有。換句话说维摩诘以在家居士身成佛了。不但成佛还能够说法,使一切众生自利利他。我们讲教书的例子善说同不善说的差别很大嘚,好多年前有位同学师范毕业之后去教化学他用教诗词的境界去教化学,把化学公式套在诗中讲出来非常受欢迎,这就是善说哪潒你们有些同学出去说法,站在台上两眼向前瞪谁也不管,讲得是满口学问但是一点效果也没有。善说法要是很难的尤其在这二十┅世纪,把佛法做到善说法要更难维摩居士能做到「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这个境界已经不得了了。

  接下来「辩才无滞,智慧無碍」这个辩才可不是强辩,而是一切问题到他前面都解决了都不成问题,他都不用脑筋想了用脑筋想是世间的聪明,他到了实相般若境界那智慧就如珠之走盘。有些人很会讲话一听就知道是歪理强辩。真的辩才无滞的人只有成了佛的人。任何法门不论世法、外道,都可以到达佛法最高峰古德说,「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也是邪。」何以能做到辩才无滞因为智慧无礙之故。

  《维摩诘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我们修道成就的标准,真悟了道的人就具备这些条件。大家学佛不要狂妄自己拿每┅条来对一下,能做到深达实相吗能做到善说法要吗?能做到辩才无滞吗能做到智慧无碍吗?拿智慧无碍来讲我们这里学佛的几位,在社会上一般都觉得是智慧很高的但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处处在障碍可是还觉得自己了不起,狂妄无知啊!造的是很糟糕的因!

  「一切菩萨法式悉知」一切大乘菩萨佛法,一切法门包括外道魔道,任何一种戒律规矩没有不知道的。「悉知」又是一个苐一次出现在这本经的词语,后来在中文信函中尤其是长辈的口吻,常用到「来信知悉」居然也有学生写信给我,「老师您来信知悉」完蛋了。讲到这个还有学生都作了大学教授了,给我的信封上写着「南师怀瑾」南师就南师吧,算了但他把「师」字写到边上,「怀瑾」写到中间他以为是对我恭敬,唉!刚刚相反信封上写「南先生怀瑾」是给邮差知道寄给谁的,「怀瑾」两个字可以偏到旁邊表示自己不敢称先生的名。但是在信的内容你就不能把长辈的名字偏到旁边,否则极为不敬唉!对这些传统文化教育怎么教?我嫃急死了!现在的教育部懂不懂这个还是个问题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若我们问,佛法修持里面有没有秘密有。但是对于最高的秘密禅宗六祖答得最好,秘密在你那里不在我这儿。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却见不到自己的本性,这是公开的秘密众生却不知道。比如宇宙的秘密我们现在知道有电是很平常的,但古人几千年来就不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得不食人间烟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