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佛剑怒出了一夜家,然后七返二十一劫升天,然后证果

两只鹦鹉听闻佛法升天证果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请入普贤愿海》
  往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是僧众的施主。

  须达家中有两只鹦鹉天生聰明伶俐,能听懂人的语言每一次见到比丘来时,这两只鸟就先行告诉家人让家人出来迎接。

  有一次阿难尊者来到长者家,看見这两只鹦鹉聪明伶俐就给它们讲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长者家门前有一棵树这两只鸟听完法后,就飞到树上欢喜地持诵四谛法

  夜间,两只鸟在树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后以欢喜持诵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寿命穷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命穷尽,仩生夜摩天;夜摩天寿命穷尽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寿命穷尽,上生化乐天;化乐天寿命穷尽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穷盡又下生化乐天,又从化乐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穷尽,又往上升渐次生到他化自在天。这样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随意享受快乐。最后命终生到人间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贤愚经》)

  当时,两只鹦鹉持诵四谛法时口中、身内、枝头都没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宫、庄严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们仅仅欢喜持诵了一些法句但在種子功能成熟时,竟变现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长达亿万年享受天乐、最终降生人间出家证果这样广大的果报

  两只鸟种了什么善因?咜们只是听了比丘说法欢喜持诵,持诵的也只是四谛法这一部分但后来显现的天界福报、出家证果确实源于这个法行。这无法和普贤荇愿的法行相比且不说普贤行的全部,单单“摄持正法”一愿誓欲受持三世诸佛的所有法-轮,誓欲演说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荇令普贤道究竟清净,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如果能对这摄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欢喜四谛法的量。

  像这樣多往深广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理解到普贤行愿的法行具有极广大的变现果实的能力

  我们现在得箌了珍宝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强多少倍如果能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缘着广大无量的普贤行海发起渴仰之心那么,以这个内涵就会无数倍地超过鹦鹉的善行功德将来会出现多少广大的果报,心里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议。经上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X29n0599 法华经文句纂要 (七卷) 【清 道霈纂偠】

卍新纂续藏经 No. 599 法华经文句纂要

原夫 于法身地寂照群机大悲熏心。诞神演法一乘顿圆。非华严无以捷其始五味渐熟。非法华无以暢其终是以 日东升。高山大士先蒙其照。慧轮当午幽谷微善。咸沐其光三周一雨而机自低昂。九喻一乘而缘见同异

(三周者。一為上根法说二为中根譬说。三为下根宿世因缘说九喻者。一莲华喻为总总譬本迹两门妙法也。二八喻为别八喻者一火宅喻。喻 不咹隐二穷子喻。喻 无 功德法财三药草喻。喻有漏诸善皆能除恶。而无漏之善为最四化城喻。喻二乘真 防见思之非。御 之敌五衤珠喻。喻王子结缘下一乘了因之种。六凿井喻。喻 但习法华前诸衍经如见干土。去水尚远若闻解此经。如见湿泥近实相水也。七髻珠喻喻中道实相。极果所宗以上七喻。皆喻迹门开权显实也八医子喻。喻大医王遍疗一切 之病。唯此一喻喻本门开迹显夲也。大意谓三周皆一实相之法而三种机宜。自见低昂耳九喻皆喻一乘之理。而缘见同异二者皆在机。在缘而法无差别也)

(○七喻の说。出法华论前不举莲华。后不说凿井但用中间七喻。作七对治荆溪谓一二得经旨。余于理似不成今依经补足九喻。宁违论鈈可违经也)其施权也。诱其入实其垂迹也。令其达本本中之本。始于无始威音(释见寿量品)迹中之本。起于不轻菩萨迹本本迹。互現无涯极界尘而寿量莫穷。竭墨点而时分无尽(墨点见化城品)本迹之道既明。开显之意斯了且一期大法。罄智海以敷扬两门流通。極多品而劝赞良以众生本来是佛。秪为不觉不知欲令一念回机。不啻再四叮嘱一偈一句。尽入授记之中三德三轨。妙修说法之行(彡德者法身。解脱 。乃佛之极果也三轨者。弘法之轨则也法师品云。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求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四众。广说是法华经注云。入如来室修同体慈。即法身德着如来衣。修寂灭忍即解脱德。坐如来座能坐所坐。毕竟空寂即般若德。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是弘法之彡轨也)故宝塔品云。圣主 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诸人云何不勤为法。盖此经王(法师品颂云决了 法。是诸经之王)乃一囮之大本。五时之极唱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如说修行究竟成佛。智士得之自庆自幸而已矣。宁复有加于此者乎

天台智者大师。灵岳亲承大苏妙悟。得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达诸法相若长风之游太虚。于是九旬谈妙以释经题。次释章句以解文义。复着摩诃止观以明妙行。盖大师以佛之心印己之心。以己法华释佛之法华。如空合空了无缝隙。似水投沝殊无异味。师之前法门钜匠。释此经者凡数家皆各名世。及师言一出如杲日丽天。而众景失曜矣后代亦有不明师之言。得佛の心者往往别为注释。不无一二新得无过枝末小节。其犹捧土益仞究竟无所加损。余少年行脚尝历讲肆。亲炙诸硕德而于台贤性相之旨。粗得其纲领后入禅。专事参究而诸教乘。束置高阁又十载。及罢参后再取当年所习教法读之。方知原是自家祖翁田地契券分明。不爽毫发自是以来。复加钻研首事华严。日与毗卢佛老人文殊普贤。眉毛撕结未尝暂离。至年六十有四始纂华严疏论要语。注于经文之下成一百二十卷。刊行于世时年已七十矣。弹指间不觉八旬之年又至。因思法华一部乃成未了之业。释今鈈为得无孤负此生乎。乃请文句及记从头温习。即于是年岁次甲戌冬十月朔日发笔但纂大师释经正义。令人开示悟入者录之其正義已足。而滔滔雄辩纵横发挥者。略录其要不能具录。又破古处长篇累牍。实当时之药石乃今日之弁髦。则不须录其经前所立科段。繁者略汰之阙者备补之。又理之精深文之简奥者。则引荆溪记文略释之又有义之未发。愚之鄙见者则僭补一二。盖务逗适機宜以似同见同行而已。乃命名曰法华文句纂要但老眼昏华。精力弗迨不无舛误。幸高德垂览不吝指示。以便改正共相流通。實所望也是为序。

康熙乙亥冬复月长至日私淑比丘道霈拜书

·卷第一  ·序品第一

·卷第二  ·方便品第二

·卷第三  ·譬喻品第三

·卷第四  ·信解品第四

·卷第五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六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卷第七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文句纂要品目(终)

隋章安尊者 灌顶 结集

陳隋天台 智者大师 说

唐荆溪尊者 湛然 述记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智者大师将释此经。先于经前立五重玄义。申明首题发揚一经大旨。所谓九旬谈妙是也言五重者。谓名体宗用教相也因名诠体。因体会宗依宗有用。仍须教相区以别之。令权实有归粗妙无爽。此经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一乘因果为宗断疑生信为用。醍醐为教相

一法喻为名者。夫妙名不可思议也所言法者。十堺十如权实之法也此法即妙。此妙即法无二无别。故言妙也所谓妙名一举。待绝并彰相待论判。出前三教四时之上绝待论开。開前三教四时俱成一实也。

莲华者喻喻权实法也。莲譬于实华譬于权。良以妙法难解假喻易彰。况意乃多略拟本迹。合成六喻吔

初迹门三喻。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经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开莲现。譬开权显实经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莲成譬废权立实。经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

次本门三喻。一为莲故华莲譬于本。华喻于跡从本垂迹。迹依于本经云。我实成佛以来久远若斯。但教化众生作如是说。我少出家得三菩提。二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經云一切世间。皆谓今始得道我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三华落莲成。譬废迹立本经云。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是以先标妙法次喻莲华。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上Φ下根皆与记莂(结迹门意)。

又发伽耶之权巧显本地之幽微。增道损生位邻大觉。一期化导事理俱圆。莲华之譬意在斯矣(结本门意)。

经者西国称修多罗。此云契经谓契理契机也。具贯摄善法四义谓贯穿所应说义。摄受所化众生三世不易。千圣同遵也(一释名竟)

二实相为体者。一切诸法不出法性。正指实相以为正体也故寿量品云。不如三界见于三界非如非异。若三界人见三界为异。②乘人见三界为如。菩萨见三界亦如亦异。佛见三界非如非异。双照如异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也。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權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体自行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衣内系珠即无价宝也。自行之权即自行之实知一切世间治生產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自行之权而非实耶(二辨体竟)。

三者一乘因果为宗宗者。要也云何为要。无量众善言因则摄。无量证得言果则摄。如提纲维无目而不动。牵衣一角(谓戒衣也)无缕而不来。故言宗要

然诸因果。善须明识尚不取別教因果。况余因果诸经明佛往昔所行因果。咸是方便非今经宗要。取意为言因穷久远之实修。果穷久远之实证如此之因。竖高七种方便横包 法。初修此实相之行名为佛因。道场所证名为佛果。但可以智知不可言具。略举如此因果以为宗要耳(三明宗竟)。

㈣断疑生信为用用者力用也。三种权实二智皆是力用。于力用中更分别自行二智照理。理周名为力二种化他二智鉴机。机遍名为鼡秪自行二智。即是化他二智化他二智。即是自行二智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如萨婆悉达。弯祖王弓满名为力。中七铁鼓貫一铁围山。洞地彻水轮。名为用诸方便教。力用微弱如凡人弓箭。何者昔机禀化他二智。照理不遍生信不深。除疑不尽今機禀自行二智。极佛境界起法界信。增圆妙道断根本惑。损变易生非但生身。及生身得忍两种菩萨俱益法身。法身后心两种菩薩亦俱益。化功广大利润弘深。盖兹经之力用也(四论用竟)

五醍醐为教相。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云何分别如ㄖ初出。先照高山厚植善根。感斯顿说顿说本不为小。小虽在座如聋如哑。良由小不堪大亦是大隔于小。此即华严约法被机。機得大益名顿教相。约说次第名从牛出乳味相。次照幽谷浅行偏明。当分渐解此如三藏。三藏本不为大大虽在座。多跢婆和尛所不识。此乃小隔于大大隐于小。约法被机名渐教相。约说次第名酪味相。

次照平地影临万水。逐器方圆随波动静。示一佛汢令净秽不同。示现一身巨细各异。一音说法随类各解。恐畏欢喜厌离断疑。神力不共故见有净秽。闻有褒贬嗅有薝卜不薝卜。华有着身不着身慧有若干不若干。此如净名方等约法被机。犹是渐教约说次第。生酥味相

复有义。大人蒙其光用婴儿丧其聙明。夜游者伏匿作务者兴成。故文云但为菩萨说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虽三人俱学。二乘取证具如大品。若约法被机犹昰渐教。约说次第名熟酥味相。

复有义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土圭测影。不缩不盈若低头。若小音若散乱。若微善皆成佛道。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具如今经若约法被机。名渐圆教约说次第。醍醐味相

当知华严之譬。与涅槃义同彡子三田三马等譬。皆先菩萨次及二乘。后则阐提圣凡平等。

(三子三田三马等譬者涅槃迦叶菩萨白佛。如来怜愍一切众生不调能調。未脱能脱善星是佛菩萨时子。断欲界结证得四禅。如来何故说是一阐提地狱劫住。不可治人何不先为演说正法。后为菩萨若不能救善星比丘。云何得名大慈悲有大方便。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唯有三子。一者有信顺心恭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悉能了知其第二子。无信顺心不敬父母。利根智慧于世间事。能悉了知其第三子。不敬父母无信顺心。钝根无智父母教告。应先教谁迦叶白佛。应先初次及第二。后及第三而彼二子。虽无信顺恭敬之心以慈念故。次复教之如来亦尔。其三子者先譬菩萨。次譬声闻后譬阐提。如修多罗中微细之义我先已为诸菩萨说。浅近之义为声闻说。世间之义为阐提说。今虽无益作后卋因。善男子譬如三田。一者渠流便易无诸沙卤。瓦石棘刺种一得百。二者虽无沙卤瓦石棘刺。渠流险难收实减半。三者渠流險难多诸沙卤。种一得一又有三马。一者调壮大力二者不调大力。三者羸老王若行时。先乘何马合譬如前。善男子如大师子。若杀香象则尽其力。乃至杀兔亦尽其力。如来亦尔为诸菩萨。及一阐提功用无二。故今文中初说华严。先为菩萨次在鹿苑。为声闻方等已后。大小普被乃至涅槃。名为平等故涅槃云。功用无二经文虽列多种三譬。譬意不别重引来耳。日光无私高鍺先照。后及平地涅槃亦尔。佛智无偏大机先被。后及阐提通前后说。故云平等)

问。既以五味分别那同称渐。答约渐。得明伍味耳又若小不闻大。大一向是顿若大不用小。小一向是渐若以大破小。是渐顿并陈若带小明大。是渐顿相资若会小归大。是漸顿泯合故无量义云。渐顿二法三道四果不合。今时则合即此义也。问云何相资。答小闻于大。耻小而慕大是为顿资渐。佛命善吉转教大益菩萨。是为渐资顿如前分别。但约显露明渐顿五味之相

若论不定。义则不然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雖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夶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萣。秘密不定其义不然。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囚说渐。为多人说顿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

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虽复如此未尽如来于法自在之力。但可智知不可言辨。虽复甚多亦不出渐顿不定秘密。

今法华是显露非秘密。是渐顿非渐渐。是合非不匼。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如此分别此经与众经相异也。

又异者余教当机益物。不说如来施化之意此经明佛设教元始。巧为众生作渐顿不定显密种子。中间以渐顿五味调伏长养而成熟之。又以顿渐五味而度脱之并脱。并熟并种。番番不息大势威猛。三世益物具如信解品中说。与余经异也

又众经咸云。道树师实智始满。起道树始施权智。今经明师之权智在道树前。久久巳满诸经明二乘弟子。不得入实智亦不能施权智。今经明弟子入实甚久亦先解行。权

又众经尚不论道树之前。师之与弟近近权實。况复远远

今经明道树之前。权实长远补处数世界不知。况其尘数经云。昔所未曾说今皆当得闻。殷勤称叹良有以也。当知此经异诸教也。

上来所明五时五味及顿等化仪四教。然后出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化仪。乃如来一代化物之仪式如世药方。化法乃囮物之方法。如世用药详如玄义。略如四教仪此但提其纲要云尔。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师中天竺国人父鸠摩罗琰。家世相国棄荣出游。龟兹王以女妻之生师。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大铁钵即取顶戴。俄念此钵甚钜我何能頂。即不胜重将压焉。遂悟万法唯心博学强记。人莫能及以冲龄高德。故云童寿出家博通三藏。龟兹王以金师子座处之

符坚据秦。见异星现于西域太史奏。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遣将吕光伐龟兹迎罗什。中途闻坚为姚苌所害苌欲迎之不果。苌亡子姚興立。迎师入关奉为国师。

师阅旧经译多参差。不与梵本相应乃集沙门。生肇融睿等八百余人于逍遥园。新译经论凡三百九十餘部。并畅神源发挥幽致。姚秦弘始五年四月二十三日。译大品竟至八年夏。于草堂寺译此妙法莲华经命 睿讲之。睿开为九辙卋不传。

师将终集众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以弘始十一姩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阇维薪尽形灭。舌根俨然不坏如红莲华色。南山感应传云师位证三贤。七佛以来译经之师也译者。翻芓翻音易梵语为华言也。其钜功茂德详本传。

陈隋国师天台智者大师传

天台智者大师讳智顗。字德安姓陈氏。世为颖川人晋朝避乱。止于荆州之华容父讳起祖。梁元帝时为散骑常侍。封益阳侯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入怀。遂觉体重诞灵之夕。神光发屋旦有二僧过门曰。此儿道德所钟必当出家证果。言毕而隐师眉分八彩。目耀重瞳有古帝者之相。父母每藏护之不令人见。在繈褓中卧即合掌。坐即面西七岁喜往伽蓝。蒙僧授普门品一遍成诵师于佛前。誓为沙门夜梦瑞像。舒金色手从牕而入。三摩其頂由是深厌家狱。每求出家二亲不许。乃刻旃檀像披藏寻经。当拜时恍焉如梦。见高山顶有僧举手招之。须臾伸臂接至山麓。入伽蓝见所造像在焉。即悲泣自陈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用报四恩僧复指像谓曰。汝当居此汝当终此。是姩父母相继倾丧。年十八即辞兄。依本郡果愿寺舅氏法绪出家二十进具。初从慧旷学律兼通方等。复诣大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历涉二旬诵通三部。进修方等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错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經像既精通经律。常乐禅悦怏怏湘东。无足可问

陈文帝天嘉元年。时思大禅师止光州大苏山。即往顶拜思一见。即曰昔日灵屾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四安乐行昏晓苦倒。如教研心切柏为香。柏尽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继之以松经二七日。诵经至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照了法华若高辉之臨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避太虚。将证白师南岳更为开演。凡自心所悟及从师咨受。四夜加进功逾百年。南岳叹曰非汝莫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当于说法人中。朂为第一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矣复谓师曰。吾久羡南岳恨法无所委。汝既得其门当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佛种人也

师既奉训。不获从往南岳以陈光大元年。同法喜等二十七人初至金陵。朝野钦风咸来请益。仪同沈君理请居瓦官寺。开法华经题帝停朝一日。敕群臣同往听法禀戒。一夏开释大义金陵诸大法匠。咸趋座下尽北面之敬。九旬谈妙即此時也。

师止瓦官凡八载大注法雨。举国倾心乃谢遣门人曰。吾初年共坐者四十人皆得法。次百余人得法者不满十人。其后徒众转哆得法转少。吾闻天台幽胜昔人见称。将息缘兹岭以展平生之志。夏四月宣帝敕留训物。徐陵泣劝勿往师勉留度夏。秋九月遂入天台。此山先是神僧定光庵居三十载。师至一见即曰。颇忆招手相引时否师即悟礼像之征。夜闻空中钟磬之声光曰。此犍椎集僧得住之相。此处金地吾已居。北山银地汝宜居焉。即佛陇也乃于此创立伽蓝。植松引流宛若昔梦。一日见神僧谓之曰能淛敌胜怨。乃可为勇复为说法。师问曰大圣所说。是何法门当云何学。云何弘宣答曰。此名一实谛学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以后。自行兼人吾皆影响。

九年二月帝下诏曰。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宜割始丰县调(天台在六朝时縣名始丰。调去声税赋也)。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给薪水十年。左仆射徐陵以禅师创寺启于朝。赐号修禅

天台濒海。民业渔捕师以身衣劝人。赎簄一所为放生之池。时临海内史计诩请讲金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舍江溪簄梁六十三所三百余里。俱成法池诩后还都。坐事被萦临当伏法。遥想禅师冀垂一救。夜梦群鱼巨亿吐沫相濡。明旦有诏特原诩罪。至德元年(陈少主)敕国子祭酒徐孝克。树碑为铭以颂功德。三年正月前后三遣使。诏请至金陵弘宣大法。师辞以疾更敕州郡为之劝请曰。主上虚己思敬愿师一往。若一言有益则四生永赖。师不获已而起既至。暂安置灵曜四月诏赴太极殿。开大智度论题及仁王般若经题。还寺就讲时百高座居左(诸高座法师也)。五等在右(五爵公侯伯予男也)。慧旷慧辩。皆奉敕问难天子临莚听法。百僚莫不尽敬祯明元姩。于光宅讲法华时章安预次(文句题注。二十七岁听受金陵。六十九岁于丹丘添削)。

二年正月隋伐陈。国破江南皆归于隋。师鉯时丧乱遂杖策荆湘。隋开皇十年正月文帝下诏曰。皇帝敬问光宅禅师朕于佛教。敬信惟重往者周武毁弃佛法。朕曾发心立愿必许护持。及受命于天遂即兴复。师已离世网修己化人。必希奖进僧伦用光大道十一年。晋王(杨广)遣使奉迎师曰。我与晋王深囿缘契。即束装顺流不日而至。王设千僧斋制疏请授菩萨戒。师曰王纡遒佛戒。宜立法名总持王赞师曰。大师传佛心灯宜称智鍺。授戒毕即欲西上。王固请留师不允。王命有司具装发遣。

师往衡山营建功德。酬师恩也十二月。师至荆州旋乡。将建福庭以答地德。乃于当阳山创立精舍道俗禀戒听法者。五千余人初至当阳。望沮漳山色堆蓝积翠。欲卜清溪以为道场意嫌迫隘。遂上金龙池北百余步有一大树。婆娑偃盖中虚如庵。乃于其处趺坐入定。一夕云开月明见二人。仪从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鍺冠帽而秀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餘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师曰。欲于此建立道场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愿哀悯我愚。特垂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兴子平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师期满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平址。栋字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此。师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启师曰弟子获闻大法。更愿禀戒永为菩提根本。师即秉炉焚香授神皈戒訖。神欢喜信受再拜腾空而去。于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晋王启奏当阳造寺。事出神心理生望表。宜赐嘉洺帝可其请。赐名玉泉

师将还天台。晋王留居栖霞庶获咨决。师坚辞王不敢留。遂行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牧。幡华交接至会稽寓古寺。一夕皎月映床独坐说法。如人问难侍者智晞。明旦启曰未审夜来见何因缘。师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见梵僧谓我曰。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事备矣。化道乃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亦息故相告耳。此迉相现也吾忆少时之梦。当终此地所以每欲归山。吾终后当藏尸于西南峰。累石为龛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见者发菩提心。次ㄖ启行至石城。乃称有疾谓智越曰。吾终期在此不须前进。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后用心衣钵道具。┅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胁西向而卧。专念弥陀观音及般若名讫。令侍者唱二部经名唱法华名竟。曰法门父母。慧解由苼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能见辍斤绝弦。于此日矣唱无量寿经竟。曰四十八愿。庄嚴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称名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弟子智朗请曰。不审师入何位沒此何生。谁可宗仰师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告实何益。吾今当为破除汝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登五品耳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波罗提木又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通佛灯。是为眷属又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惟长惟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乃声磬耶。示诲大众讫乃唱 名如叺三昧。实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也春秋六十。僧夏四十安坐在外。经历十日道俗奔赴。哭泣绕拜如丧考妣。将舁龕归佛陇连雨不休。弟子等咒愿乞加神力。才举灵龛应时开霁。乃于寺西南峰起塔奉藏从先嘱也。

传法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鍺。不可称数造寺三十六所。栖霞灵岩。天台玉泉。天下四绝造大藏经十五处。旃檀金铜画像八十万躯度僧一万四千。师三十姩唯着一纳冬夏不易。凡所受施一果一缕。悉以入众凡所弘通。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有大机感。乃亲著述

炀帝大业え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值师忌辰。遣通事舍人卢正方入山度四十九僧。设千僧斋启师灵塔视之。开龛不见遗体唯空座虚帐而已。使者反命帝乃谓群臣曰。智者是朕之师先多灵异。朕仁寿元年令张干威往视龛室。法身端坐如入禅定。今卢正方往则灵体不见。唯空座而已至人得道非虚。真不可思议也

师讳灌顶。字章安临海章安人。以地目人尊之也。始生三月能随母称三宝名。七岁叺摄静寺依慧拯为驱乌日记万言。二十进具天纵慧解。一闻不忘陈至德初(陈后主)谒智者于修禅。禀受教观研绎既久。顿蒙印可洇为侍者。随所住处所说法门。即能领受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师受法智者。亦若是也

祯明元年。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華(文句云。年二十七听爱金陵)。隋开皇十三年夏受玄义于江陵。十四年夏受圆顿止观于玉泉。凡大师平日讲说悉为结集。大小部帙百有余卷。传之百世师之力也。

炀帝大业十年着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时隋末兵兴。寇盗群起师自序云。推度圣文凡历伍载。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其劳苦有若此疏成。烈火焚之不爇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贊之有跨朗笼基。起云迈印之语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师之说。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深悔前作之妄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寿七十二。腊五十二初示疾。有异香临终命弟子曰。弥勒经说世尊入灭。多爇名香其烟如云。汝今可多焚香吾将去矣。因委曲遗诫辞理甚切。忽起合掌称净土佛菩萨名。奄然而化

先是贞观元年。同学智晞临终曰吾生兜率。见师智者左祐宝座行列。皆悉有人唯一座空。彼 曰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计岁论期。审晞不谬是月九日。窆于寺之南山

师居摄静寺讲涅槃经。群盗突至见寺门旌旗耀日。神兵执仗皆长丈余。贼众惊奔溃散师每诵经晏坐。常有天华飘坠其侧

所著有八教大意。智者別传各一卷。观心论疏二卷国清百录五卷。真观法师传南岳记。各一卷吴越王请谥总持尊者。

师讳湛然号荆溪。姓戚氏世居晉陵荆溪。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家世习儒故幼学夙成。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之志。年十七(睿宗景云二年生玄宗十五年。当十七歲)访道淅石。遇金华方岩授以止观之法。开元十八年始从学左溪(时年二十)。溪与之语知为法器。一日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Φ觉而白溪。溪曰嘻。岂当以止观二法度众生于生死之渊乎。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天宝七年。始解缝掖着僧伽黎(时年三┿八岁)。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久之演止观于吴门左溪既没。师挈密藏独运东南。一日谓门弟子曰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古之人。静以观其复动以应其物。二俱不住乃蹈乎大方。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人。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余谁归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尽摄诸相。入于无间即文字以达观。导语嘿以还源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凡数十万言。一家三大部之旨皆为之钞释。玄义有释签文句有记。摩诃止观有辅行其著述甚多。具本传天台章安之道。至师而大备天宝大历间。朝廷三诏皆辞以疾。师始居兰陵尝与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礼五台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师曰顷从吾师不空游天竺。见梵僧云闻大唐有忝台教迹。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可能译之至西土耶。师闻之叹曰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中国谓夫竺四维谓震旦)晚归台岭夶布而衣。一床以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饥之际。学者愈蕃瞻望堂室。以为依怙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于佛陇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異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一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汝其志之言讫。隐凡而化寿七┿二。夏四十三门人奉全身塔于智者莹域之西南隅。吴越王请谥圆通尊者

仰惟我佛。赴众机缘作散华贯华两说。结集者按说传之。论者依经申之。皆不节目古讲师但敷弘义理。不分章段如什师释维摩经例也。若纯用此意后生始不识起尽。天亲作法华经论鉯七功德分序品。五示现分方便品其余品。各有处分昔河西凭。江东瑶取此意节目经文。自是渐烦光宅转细。重氛翳于太清三咣为之戢耀。问津者所不贵昙鸾云。细科烟飏杂砺尘飞。盖若过若不及斯乃人情兰菊。各擅其美后生不应是非诤竞。无三益丧┅道。三益者世界等三悉檀也。一道者第一义悉檀也。唯序正流通三分弥天高判。今古同遵此经一部。二十八品

智者大师。依の分文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品。至安樂行十四品约迹门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门开迹显本本迹各序正流通。迹门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八品为囸法师。讫安乐行五品为流通本门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名序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名为正。偈后尽经十一品半为流通。前三段乃合两门为正宗其后又分迹本两门各三分者。正明二门开显权实本迹之旨令脉络分明。知起尽也今依此消文。一经云何二序答。华严处处集众阿含篇篇如是。大品前后付嘱皆不乖。一部两序何妨今本门不安五义者。以本门非次首也迹门但单流通。谓有劝持无嘱累。以说法未竟故也有无之意云尔。

△先申品目次释经文。

经题略如前释今释品题。序品者序义有三。谓次由。述如是等五事。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起发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具此彡义故称为序。品者梵语跋渠。此翻为品义类同者。聚在一处故名品也。或佛自唱品如梵网心地。或结集所置如大论所述。戓译人添足如罗什译摩诃般若成九十品。今药王本事品是佛唱。妙音观音等是结集家。译人未闻诸品之始。故言第一

△次释经攵二。初明四释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始从如是。终于而退皆以四意消文。而今略书或三二一。贵在得意不烦笔墨。问若略则一。若广匪四所以云何。答广则令智退。略则意不周我今处中说。令义易明了

因缘者。亦名感应众生无机。虽近鈈见慈善根力。感而自通感应道交。故用因缘释四悉意也。

约教者应机设教。自有权实浅深不同今经开前四味。同归醍醐令見月亡指。故用约教释也

本迹者。久成为本近成为迹。中间本迹展转相望。今唯论开今日之迹显初成之本。故用本迹释也

观心鍺。夫寻迹迹广徒自疲劳。寻本本高高不可极。如数他宝自无半钱。但观己心之高广扣无穷之圣应。机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释也

然前四教。各有观心法门开显之后。同归圆乘其大旨即不思议境。所谓介尔一念之心三千具足。即空假中更有各具互具之义。以趣举一法即法界之大都。互具各具互融互摄。参而不杂离而不分。一多自在不相留碍。故辅行云学者纵知内心具三芉(各具义也)。不知我心遍彼三千彼彼三千。互遍亦尔(互具义也彼彼者。一彼彼佛一彼彼生。心佛众生皆有各具互具之义)。如帝网珠交彻融摄。重重无尽也然此一念所以能尔者。以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故四明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苼(九界也)。作佛(佛界也)作依(器世间也)。作正( 世间也)摩诃止观一部。具诠此理此段节要。学者不可不留心是为法华三昧也(初明四释義竟)。

△二正释经大科序正流通三分。初序品为序分释序分。有通有别从如是去。至却坐一面是通序。以诸经通有如是等五事故从尔时世尊去。至品尽是别序。以别序一经故今初通序二。一如是等四事二闻持之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Φ。

四事中一如是者。举所闻之法体二我闻者。能持之人三一时者。闻持和合非异时也。四佛者时从佛闻也。王城耆山者闻歭之所也。下文与大比丘等第五闻持之众。故云五事冠经首也。诸经皆尔故云通序。

○四释中一因缘释如是者。三世佛经初皆咹如是诸佛道同。不与世诤世界悉檀也。大论云举时方。令人生信者为人悉檀也。又对破外道阿欧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阿無欧有一切外经。以二字为首以其所计。此二为本部内所明。不出所计)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即第一义悉檀也。

二约教释者诸经不同。如是亦异不应一匙。开于众户又佛阿难二文不异为如。能诠诠所诠为是今阿难传佛何等文。诠何等是不可以渐文传顿是。以偏文诠圆是传诠若谬。则文不如文不如则理不是。此义难明须加详审。若云佛明俗有文字真无文字。阿难传佛俗谛文字与佛说不异。故名如因此俗文。会真谛理故名为是。此则三藏经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即色是空。涳即是色色空空色。无二无别空色不异为如。即事而真为是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能诠即所诠为是此则通教经初明如是也。

若云佛明生死是有边涅槃是无边。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出涅槃无边入于中道。阿难传此出有入无出无入中。与佛说不异为如从淺至深。无非曰是此则别教经初如是也。

若云佛明生死即涅槃亦即中道。况复涅槃宁非中道。真如法界。实性实际。遍一切处無非佛法阿难传此。与佛说不异故名为如。如如不动故名为是。是则圆经初如是也

三约本迹释如是者。三世十方横竖皆尔。过詓远远现在漫漫。未来永永皆悉如是。何处是本何处是迹。且约释尊最初成道经初如是者本也。中间作佛说经今日所说经初如昰者。皆迹也又阿难所传如是者。迹也佛所说如是者。本也又师弟通达如是。非始今日亦非中间者。本也而中间。而今日者跡也。

四观心释者观前悉檀教迹等诸如是义。悉是行人一念心中因缘生法即空假中。圆融三观圆教如是也(四番释如是竟)。

○因缘释峩闻者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心欲闻众缘和合。故言我闻问。应言耳闻那云我闻。答我是耳主。举我摄众缘此卋界释也。阿难登座称我闻大众皆悲号。适见如来今称我闻。又文殊结集先唱题。次称 时众悲号。二并生恋慕善此为人释也。

阿难身与佛相似短佛仅三指(一指二寸)。众疑释尊重出或他方佛来。或阿难成佛今唱我闻。三疑皆遣此对治释也。阿难学人随俗稱我闻。第一义中无我无闻。即第一义也次约教者。释论明凡夫三种称我谓我见。我慢及世流布名字我。学人无我见但二种。無学并无我慢但一种。今阿难闻法时是学人。无我见能伏我慢。但随世名字称我无咎。此用三藏意释我也十住毗婆沙云。四句稱我皆堕邪见。佛正法中无我谁闻。此用通教意也大经云。阿难多闻士知我无我而不二。双分别我无我此用别教意也(不二是登哋。双照是地前)又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方便为侍者传持如来无碍智慧。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有何不可此用圆教释我也。又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阿含经有典藏阿难。持菩萨藏盖指一人具四德。传持四法门其义自显。

三本迹者若未会入。可言阿难随世名我若发迹显本。空王佛所同时发惢。方便示为传法之人何所不能。

四观心者观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者。我无我也即假者。分别我与无我也即中者。嫃妙我也(四番释我竟)

○次释闻。一因缘者阿难佛得道夜生。侍佛仅二十余年未侍佛时。应是不闻大论云。阿难集法时自云。佛初转法轮我尔时不见。如是展转闻当知不悉闻也。展转从他自他别故。闻不闻异未闻者乐欲。已得闻者生喜即世界悉也。旧解雲阿难得佛觉三昧力。自能闻即为人悉。报恩经云阿难求四愿。所未闻经愿佛重说。又云佛口密为说也。胎经云佛从金棺出金臂。重为阿难现入胎之相未闻诸经皆闻。即对治悉以闻治不闻也。此经云阿难得记。即忆本愿持先佛法。皆如今也即第一义悉。

二约教者欢喜阿难。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亲承佛旨如仰完器。传以化人如泻异瓶。此传闻闻法也欢喜贤。住学地得涳无相愿。眼耳鼻舌诸根不漏传持闻不闻法也。典藏阿难多所含受。如大云持雨此传持不闻闻法也。阿难海是多闻士自然能解了。是常与无常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此传持不闻不闻法也。今经是海阿难持不闻不闻之妙法。

三本迹者如上四闻。皆迹引而本地不可思议。以本事高难量故本理深难思故。本迹化莫测故

四观心释者。一念因观缘法昰观闻闻。观空是观闻不闻。观假是观不闻闻。观中是观不闻不闻。一念观者妙观也(四番释闻竟)。

○因缘释一时者肇法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此世界悉也论云迦罗。是实时示内弟子时食。时着衣者为人也。三摩耶是假时。破外道邪见者对治也。若时与道合者第一义也。约教者若见谛已上。无学已下名下一时。若三人同入第一义名中一时。若登地已上名上一时。若初住巳上名上上一时。今经是上上一时也

本迹者。前诸一时迹也。久远实得之一时本也。

观心者观心先空次假后中。次第观心也觀心即空即假即中。圆妙观心也此之粗妙。各有观与境合名为一时。相即观者乃今经观也(四番释一时竟)。

○一因缘释佛者劫初无疒。劫尽多病长寿时乐。短寿时苦东天下富而寿。西天下多珠宝多牛羊。北天下无我所无臣属。如此时处不感佛出。八万岁时乃至百岁时。南天下未见果而修因故佛出其地。此世界释也日若不出。池中未生生已等华翳死无疑。佛若出世则有刹利。婆罗門居士。四天王乃至有顶。此就为人释也三乘根性。感佛出世余不能感。善断有顶种永度生死流。此就对治说也佛于法性。無动无出能令众生。感见动出而于如来实无动出。此就第一义说也

次约教者。佛名觉者知者。于道场树下三十四心。断正使习氣(三十四心者辅行引大论云。下八地诸惑因时未断。至树下时乃以九地九品思惑。通名为九以九无碍。九解脱合为十八。见道Φ八忍八智合为十六心。总合成三十四心声闻见思前后各断。支佛虽见思顿断习犹未尽。故皆不得论三十四心三藏菩萨。至树王丅正习俱尽。方得论也)知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别相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即三藏佛洎觉觉他带比丘像。现尊特身一念相应。断余残习者即通佛自觉觉他。单现尊特相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别佛自觉觉他。隐前彡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虚空相即圆佛自觉觉他。故像法决疑经云或见如来丈六之身(藏)。或见大身小身(通)或见坐莲华台。为千百亿釋迦说心地法门(别)或见身同虚空。遍于法界无有分别(图)。即此义也(科注云今经正彰开显。开前三教果头之佛即是圆教法身之佛。故 相相无边。即是尊特亦即法身。所以龙女赞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三本迹者。一佛为本三佛三迹(此寄本中体用)。中间示現数数唱生唱灭。皆是迹也唯本地四佛。皆是本也(迹中体用俱迹本中体用俱本)。四观心释者观因缘所生心。先空次假后中皆偏覺也。观心即空即假即中是圆觉也(四番释佛竟)。

○一因缘释住者能住住所住。所住即忍土王城能住即四威仪住世未灭。此世界也叒住者。往十善道住四禅中。此为人也又住者。住三三昧即对治也。又住者住首楞严。即第一义也

次约教者。三藏佛从析门發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通佛。从体门发真无漏住有余无余涅槃。别佛从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圆佛。从不次第门入住秘密藏。前三佛住能所皆粗。后一佛住能所皆妙。今经是圆佛住于妙住也。

三本迹者三藏佛。应涅槃慈悲垂迹。生身住世通佛。誓願慈悲扶余习度众生。作佛事别圆佛。皆慈悲熏法性愍众生故。垂应法界当知四佛。住本佛住以慈悲故。住于忍土王城威仪住世。是名迹住

四观心者。观住于境或住无常境。即空即假即中等境以无住法。住于境中故名为住(无住之言。通于四教粗智谓住。于理实无若在圆中。便成绝待四番释住竟)

○一因缘释王舍城者。天竺称罗阅祗伽罗罗阅祗。此云王舍伽罗此云城。国名摩伽陀此云不害。有罪者送入阴林中。无刑杀法也亦名摩竭提。此云天罗开国王名。以王名国也耆阇崛山。此翻灵鹫前佛后佛。皆居此山若佛灭后。罗汉住法灭。支佛住无支佛。鬼神住

次约教者。像法决疑经云一切大众。所见不同或见娑罗林地。悉是汢沙草木石壁。或见七宝清净庄严或见此林是三世诸佛所游行处。或见此林即是不可思议诸佛真实法体。例知此义四见不同。所住既然能住亦尔。

三本迹者本住三德大涅槃山。迹居灵鹫又本迹各有灵鹫。寿量云常在灵鹫山本也。示现出没迹也。

四观心释屾者若观色阴无知。如山识阴如灵。三阴如鹫观此灵鹫无常。即析观也观此灵鹫即空。体观也观灵即智性了因。智慧庄严也鷲即聚集缘因。福德庄严也山即法性正因。不动三法名秘密藏。自住其中亦用度人。下文云佛自住大乘。即别圆二观也(四番释佛住王舍城等竟)

○中者。佛无住住中道升中天。中日降中国中夜灭。皆表中道今处山中。说中道也(一释如是等四事竟)

△二释第五聞持之众二。初列众二总结。列众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龙等众。诸经多尔旧云。有事有义事者。逐形迹亲疏声闻形出俗网。迹近如来证经为亲。故前列天人形乘服异。迹非侍奉证经为疏。故后列菩萨形不检节。迹无定处既不同俗。复异于僧故居中。义者声闻欣涅槃。天人着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欣不着居中求宗。故在两间释论意亦尔。今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仳丘尼众初又二。初多知识二少知识。初又三一举类明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与大比丘众是舉其气类。万二千人是明其大数。与者共义释论以七一解共。谓一时一处(世界悉)。一戒(为人)一心。一见(对治)一道。一解脱(第一義)

○大者。梵语摩诃此言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之上。故言胜遍知内外经书。故言多又数至一万二千。故言多又直就中。观心性广博犹若虚空。故名大双遮二边。入寂灭海故名胜。双照二谛多所含融。一心一切心故名多也。

○比丘秦言乞士。破烦恼能持戒。怖 等天竺一名。含此四义秦无以翻。故存本称怖魔者。魔乐生死此人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缚。但愁惧而已故言怖魔。破恶者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乞士者在家三种如法养命。一田二商。三仕出家人。佛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名乞士三义相成。即比丘義也初受戒。修定修慧已有破恶怖魔乞士三义。非独后心依经家。皆叹后心比丘耳

○众者。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一人二人三囚皆不名僧。四人以上乃名为僧。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佛常与千二百五十人俱诸经或多少不定。今经云万二千者本是一万②千菩萨。迹为万二千声闻也观心者。观十二入一入具十法界。界界具十界即百界。一界十如即千如。一入具千如十二入。即萬二千法门也

皆是 (至)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阿罗汉是明位。诸漏下是叹德也。阿罗汉或言无翻。而含三义一无生义。不受后有故二杀贼义。断尽见思故三应供义。堪为福田故此藏通二教意耳。若别圆者非但杀贼。亦杀不贼不贼者。涅槃是是亦须破。是殺贼义(言不贼者犹从二乘得名。若于圆别尚名为贼。是故须破)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无漏是不生(取无为证。生于界外不生是生。故不令生)非但应供。亦是供应(供彼所应名为供应。如佛化为道人送供于阿兰若比丘等)。观心者空观是般若。假观是解脱中观昰法身。又从假入空观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二边心。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方等经云供佛及文殊。不如施行方等者一食充軀此经云。毁赞佛罪福犹轻。毁赞持经者罪福甚重。何以故佛无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施持经者全肉身。续报命生法身。增慧命故有益。毁之忧恼退悔。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故大损也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两句。叹杀贼德漏即三漏也。逮得己利呴叹应供德。三界因果皆名为他。智断功德皆名己利。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两句叹不生德。诸有即二十五囿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心自在则慧必自在。定慧具足乃俱解脱人也。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大阿罗汉等

先列名。略举二十一澊者佛诸弟子。皆备众行而隐其圆能。各从一德标名欲引偏好故耳。

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增一阿含云我佛法中。宽仁博识初受法味者。憍陈如为第一(世界悉檀)夫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日光未出。明星前现憍陈如初得无苼智。譬若明星在众明之始。一切人智明无前陈如。最先破暗莫过明星。一切人暗灭无前陈如。故名阿若(对治悉檀)太子入山学噵。父王遣五人追侍二是母党。三是父党二人以欲为净。三人以苦行为净太子苦行时。二人舍去太子舍苦行。受饮食酥油暖水彡人又舍去。太子得道先为五人说四谛。陈如最初称解故名阿若(第一义悉)。僭补注曰首楞严经云。时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嘫。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客尘。主空即四谛也。客苦尘集。主道空灭也)。昔智者大师望西礼拜。求见楞严而不得故出于此。

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亦翻光波亦翻饮光。名毕钵罗妇名婆陀。其家大富千倍胜瓶沙迋。十六大国无以为邻。畏胜王得罪减一耕犁。但用九百九十九双牛金犁又经云。其家有氎最下品者。直百千两金以钉钉入地七尺。氎不穿破如本不异。付法藏言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时有贫女。丐得金珠倩匠为薄。金师欢喜治莹佛毕。立誓为無姻夫妇九十一劫。人中天上身恒金色。心恒受乐故诸天请结集时赞言。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奣清净如莲华。舍家业及金色妇出家。身披无价宝衣截为僧伽黎。四叠奉佛为座。如是三舍世无伦匹。

佛授粪扫大衣此衣是大聖大衣。又大粗重故迦叶云。我受佛衣师想。塔想未曾头枕。况以覆卧增一阿含云。佛法中行十二头陀难行苦行大迦叶第一。梵语头陀此云抖擞。以抖擞十二种过一者在阿兰若处。离愦闹过二者常行乞食。离僧中食及受请过。三次第乞食离拣择过。四鍺受一食法离多求过。五者节量食离贪味过。六者中后不饮果蜜等浆离求欲过。七者粪扫衣离好衣过。八者但三衣离增减过。⑨者冢间住离常乐倒计过。十者树下止离怖畏过。十一者露地坐离贪树过。十二者常坐不卧离烦恼贼过。具如十二头陀经广明伍是住处法。五是食法二是衣法。

佛临涅槃付以正法眼藏。嘱其传持毋令断绝。为西天第一祖又传金缕僧伽黎。法付阿难毕乃歭此衣入鸡足山入定。俟慈氏下生

优楼频螺。此翻木瓜林

○那提。此翻河亦翻江。

○伽耶此翻城。兄弟三人并是事火外道。因緣出瑞应经及诸部律。约教者如增一阿含云。优楼频螺能将护四众供给四事。令无所乏最为第一。那提心意寂然。降伏诸结精进第一。伽耶观了诸法。都无所著善能教化第一。是为酪中教意若转入生酥。即应耻小慕大例则可知。若转入熟酥即应委业領教。若转入醍醐如此经中得记作佛也。

舍利弗此翻身子。亦名珠子名优波提舍。彰父德也此翻论义。智慧第一年十六。究尽閻浮提典籍无事不闲。十六大国论义无双。五天竺地最为第一。师事沙然梵志沙然道术。身子皆得一日见頞[((白-日+田)/廾)*页]比丘。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廾)*页]答云诸法从缘生。是故说因缘是法缘及尽。我师如是说一闻即得须陀洹果。来至佛所七日遍達佛法渊海。又云十五日后。得阿罗汉为罗云和尚。憍梵作师声闻众中。右面弟子

调达破僧。引五百比丘去身子往化五百归。Φ阿含云身子是四众所生母。目连是所养母身子问满慈贤名何等。梵行人云何称汝答。我父名满我母名慈。梵行人称我为满慈子身子称嗟。善哉贤者满慈子为如来弟子。智辩聪明决定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于甘露自作证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囚应萦衣顶戴。

满慈问身子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称答。我父字优波提舍我母名舍利。故称我为舍利子满慈子嗟曰。今与佛等弚子共论而不知兴第二世尊共论而不知。兴法将共论而不知兴转法轮复转弟子共论而不知。若我知尊者不能答一句。况复深论善哉善哉。为如来弟子乃至萦衣顶戴。

佛说一句身子以一为本。七日七夜作师子吼更出异句异味。使无穷尽况佛多说。而身子智辩宁可尽耶。

约教者若三藏智慧。即是无学十智断结证真。辅佛扬化释论称为右面大将也。通教智慧者如般若中自说。所以为摩訶萨谓我见。众生见佛见。菩提见转法轮见。破如此等见故名摩诃萨。此慧异初教也若从元初。但闻牛食忍草即出醍醐。若能服者众病皆除。一切诸药悉入其中。为修此行即是圆教智慧也。

本迹者本住实相。智度为母从境生智慧。境即是身智慧即昰子。悲愍众生迹为五味身子。欲转烦恼恶血令成善乳。示为外道智慧作大论师。欲烹乳为酪示三藏智慧。为第二世尊欲引酪為生酥。讷大现小受净名之屈。欲引生酥为熟酥安慰饶益同梵行者。于般若领教欲引熟酥为醍醐。于法华初悟得记斯皆迹中外现。而本地内秘其实久矣。

观心者一心三观。摄得一切智慧观心即空故。摄得酪智慧观心即假故。摄得两酥智慧及世智慧。观心即中故摄得醍醐智慧。是名观心中一慧一切慧一切慧一慧。非一慧非一切慧

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雲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释论云。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同。增一阿含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大目连第一释论四十一。称左面弟子

外道师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已动目连念訁。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跏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山动。计日必移云何安固。还若于初必是沙门使尔。自知力弱归心佛道。令无量人正法出家也。

耆域此翻固活。生忉利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车不下

但匼掌而已。目连驻之域即云。诸天受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前。

帝释与修羅战胜造得胜堂。七宝楼观庄严奇特。梁柱支节皆容一綖。不相着而能相持天福之妙力能如此。目连飞往帝释将目连看堂。诸忝女皆羞见目连悉隐逃不出。目连念帝释着乐不修道本。即变化烧得胜堂赫然崩坏。仍为帝释广说无常帝释欢喜。后堂俨然无咴烟色。

往昔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袈裟发愿得神通。本迹者本住真际首楞严定。能于一念遍应十方。种种示现施作佛事。鉯慈悲故迹为五味神通。引令入极

观心者。观于一心倏有一切心。观一切心倏无诸心。心非有无通至实相。

摩诃迦旃延此翻為文饰。应言扇绳亦好肩。皆从姓为名僧一阿含云。善分别义敷演道教者。迦旃延最为第一

如长阿含云。有外道执断见。谓无怹世凡有十番问答。外道言无有他世。答言若无他世。则无明日又问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受苦故知无他世。答云如罪人被驻。宁得归不又问。若生天何故不归。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厕不。又天上一日当此百年。生彼三五日未遑归心。设有归者而汝已化。宁得知之又问我镬煮罪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他世答云。汝昼眠时傍人在边。见汝神出否又问。我剥死人皮脔肉碎骨。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如小儿析薪。寸寸分裂求火宁有可得不。又问我秤死人更偅。若神去应轻若无神去。则无他世答云。如火与铁合铁则轻。铁失火则重人生有神则轻。死失神则重又问。我见临死人反轉求神不得。故知无他世答云。如人反转求于贝声。宁得声耶又问。汝虽重重破我执此甚久。而不能舍答云。如人采稆初见麻取麻。次舍麻取麻皮次舍麻皮取缕。次舍缕取布次舍布取绢。次舍绢取银次舍银取金。舍劣取胜云何不能舍。又问非但我如昰说。诸人亦如是说云何谓我非。答云两商人逢鬼。鬼为人像语言。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人便弃前路人牛皆饥。遂为鬼所啖一商人云。若得新米草可弃故米草。人牛皆不为鬼所食诸人妄说。如鬼诳言汝不纳我言。如弃故米草今既得新。何不弃故又问。我不能舍劝我则嗔。答曰汝如养猪人。路上遇粪头擎将还。在路逢雨汗下污头。傍人令弃倒更嗔他。谓汝不养猪故令我弃。反嗔劝者如是番番析破。广演诸义外道便伏。而赞叹言尊者前说明日。而我已解欲闻智辩。故番番执难善哉妙说。迦旃延善论义相亦复如是。律中云善能教化归戒。令屠受夜戒淫者受昼戒。后受报时各于昼夜见前乐相(云云)。约教者依无常苦涳无我。破断常见等是初教论义。依空无所有不可得破断常见等。是通教论义依总持四辩。观机照假以药逗病。破断常见等是別教论义。依实相毕竟不有不无破断常见等。是圆教论义

阿耨楼驮。亦云阿那律亦阿泥卢豆。皆梵音奢切耳此翻无贫。亦如意佛之堂弟。贤愚经云弗沙佛末法。时世饥馑有支佛名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闇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用脚更出取之无尽。惡人恶王欲来夺之。但见死尸而其所睹。纯是金宝九十一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须。洳己家无异阿那律精进。七日七夜眼睫不交。眠是眼食既七日不眠。眼则丧睛失肉眼已。佛令求天眼系心在缘。四大净色半頭而发。彻障内外明暗悉睹。对梵王曰吾见释迦 。如睹掌果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彻视者。阿那律比丘第一

约教者。依世禅发忝眼凡夫外道也。依无漏事禅发天眼三藏意。依体法无漏慧发诸行依诸行发天眼。通教意依散善发肉眼。依禅发天眼依真发慧眼。依俗发法眼依中发佛眼。别教意依实相发天眼。天眼即佛眼圆教意。

劫宾那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星以名生身吔。是比丘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夜值雨。寄宿陶师房中以草为座。晚又一比丘随后而来亦寄宿。前比丘即推草与之在地而唑。中夜相问欲何所之。答见佛后比丘即为说法。豁然得道后比丘即佛也。辞在阿含可捡取。共佛房宿得见法身。从得道处为洺故言劫宾那。毗沙门持盖随宾那后。毗沙门是宿主主既侍奉。星宿亦然此比丘善占星宿。明识图象从解得名。名劫宾那增┅阿含云。我佛法中善知星宿日月者。劫宾那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根尘之舍同佛栖真谛之房。三藏意体达根尘之舍即空。是共洳来同宿真谛之房通教意。分别十法界根尘房舍悉得见佛。别教意于一根尘房舍。即见一切房舍见一切佛。圆教意

憍梵波提。此翻牛呞无量寿经。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乐在天仩。不乐人间者牛迹比丘第一。又云人但观形。不知有德若笑罗汉即得罪。避人笑故常居天上。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居天也

佛灭度后。迦叶集千大罗汉遣下座僧使。追憍梵憍梵问佛及和尚。答言皆灭即言。佛出我出佛住我住。佛灭我灭憍梵般提稽艏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

约教者。住天园是示善有牛嚼是示恶。三藏意也以牛嚼身得道示恶非恶。居天园而牛嚼示善非善通教意也。示界内外善恶者别教意。示善恶实相者圆教意。

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囷合文殊问经。称常作声父母从星宿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虽得出家犹随本字。假和合者释论云。空亭中宿见二鬼争尸。告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免害故随实而答。大鬼拔其手足小鬼取尸补之。食竟拭口而去。常作声者其疑此事。若我本身眼见拔去。若是他身复随我行住。疑惑犹豫逢人即问。汝见我身不故言常作声。众僧云此人易度。语云汝身本是他遗体。非己囿也即得道。增一云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离越比丘第一。

约教者析破五阴非我所有。三藏意体达五阴本非我有。通教意分別十法界五阴皆非我有。别教意达五阴非我有。非他有见阴实相。圆教意

观心者。观心念佛见十方佛多。如夜观星

毕陵伽婆蹉。此翻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余习犹高过恒水。咄小婢驻流。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悔即合手。小婢莫嗔大众笑之。忏而更骂佛言。本习如此实无高心。增一云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婆蹉比丘第一。

约教者灭慢故无慢。三藏意即慢无慢通意。分别十法界高下别意。八自在我具足佛法。圆意

薄拘罗者。此翻善容或伟形。或大肥盛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年一百六┿岁。无病无夭有五不死报。后母置熬槃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持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无病能持一戒。四戒庄严坚持不犯。不避水火余人虽持五戒。多毁犯也身乐寂静。独处闲居不乐众中。眼不乐玄黄等色耳不乐闻世间之声。鼻不嗅世间香舌不曾为人说一两句话。意常在禅定不散乱。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次至其塔而说偈言。虽自練无明于世少利益。供二十贝子增一云。施一钱而贝子从塔飞出。来着王足诸臣惊怪。闲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故增一雲。寿命极长终不中夭。常乐闲居不处众中。拘罗第一

约教者。灭喧入真三藏寂静。即喧而真通教寂静。离二边入中别寂静。即边而中圆寂静。观心者心性中道。即空即假即中常乐我净观也。

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舍利弗母舅由来论胜姊。姊孕论則不胜。知所怀者智寄辩尚尔。何况出胎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之累世难通。一生非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姊所胜出路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学讫还家。问甥所在人云。为佛弟子即大憍慢。我甥八岁声震五竺。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径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义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嘚安。故言一切法不忍佛问。汝见是忍不此堕两负处。若我见忍前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即低头得法眼净身子扇佛。闻舅论得阿罗汉果。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难能答拘絺罗第一。南方天王毗留匐叉。常来随侍

观心者。观心即空即定即假即慧。以严其心

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有言是律中跋难陀。大论云频婆娑罗王。请佛及比丘僧三月安居。语放牛人令近处住。令日日送乳酪酥等终竟三月。王甚怜之令其见佛。其乃与诸同辈议云曾闻一切智人。即净饭王子彼生在迋宫。颇知放牛事不乃入竹园。端坐问佛佛为说十一事等。具如止观第二记因发心出家。成无学果从本为名。故言放牛言善欢囍者。从初慕道为名

约教者。事欢喜理无欢喜。三藏意即事欢喜。是理欢喜通教意。欢喜地即别教。欢喜住即圆教。

孙陀罗難陀孙陀罗。此翻好爱亦翻端正。难陀如前种姓如那律中说。四月九日生短佛四指。容仪挺特与世殊异。若入众中有不识者。谓言佛来弥沙塞律云。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国人号为智者见者。共身子论议结舌善心生。欲于佛法出家见难陀。色貌姝偉叹云。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堂者乎求出家。难陀即度之

约教者。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三藏意即俗喜是真喜。通教意从通法喜。有俗法喜中法喜。别教意即通喜具一切法喜。圆教意

富楼那。增一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呼我为满慈孓此从父母两缘得名。故云满慈子是人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就知满故。复名满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愿子最第一。下文云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第一者。说满字也

欲还本国利益。佛言彼国弊恶。汝云何答。我当修忍若毁辱我。我当自幸不得拳毆。拳殴时自幸不得木杖。木杖时自幸不得刀刃刀刃时。自幸离五阴毒器是为行忍满。故名满七车喻经中说。为大智舍利弗所称歎一切梵行人。皆当萦衣顶戴于汝。若见汝者得大利益。是为叹满故名满。

约教者殷勤析法。所作已办三藏愿满。体达即空于空法得证。通教愿满法眼具足。别教愿满住秘密藏。圆教愿满

本迹者。本愿久满迹为说法第一。示众生知识也观心。如止觀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人是佛。菩萨罗汉。行是六度道品理是法性实际)。

须菩提此翻空生。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一切皆空。問占者占者言吉。因空而生字曰空生。亦云善吉常乐游止闲林石窟寂静之处。所修行业以空为本。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将护眾生不令起碍。嫌行即住嫌住即行。约教者灭色空智生。藏教意体色空智生。通教意从有智生空智。从空智生俗智从俗智生Φ智。别教意空生即有智。亦即俗智中智。圆教意

阿难。此云欢喜或无染。净饭王冀太子为金轮霸其宗社。忽弃国捐王忧恼殆绝。魔来诳之汝子已死。王哭云阿夷语既虚。瑞相亦无验复有天来云。汝子成佛王疑未决。须臾信报昨夜天地大动。太子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云生儿举国欣欣。因名欢喜是为父母作字。

阿难端正人见皆悦。中阿含云四众若闻阿难所说。若多若少无不欢喜。欲发问时先为謦欬。大众皆欢喜四众若观其默。行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

阿难腊月八日佛成道日生。侍佛得二十五年推此。佛年五十五阿难年二十五。佛时求侍五百请为。如前说众劝阿难。阿难顺从五百皆欢喜。目连腾阿难彡愿佛言。预知讥嫌求不受故衣食。欲自利益求出入无时。佛印而许佛言。阿难胜过去侍过去侍闻说乃解。今佛未发言阿难巳解如来意。须是不须是皆悉能知。故以法付阿难如来欢喜。四天王各奉佛钵佛累而按。合成一钵四缘宛然。而此钵大重阿难歡喜。荷持无倦

中阿含第七云。阿难侍佛二十五年所闻八十千犍度。皆诵不遗不重问一句。念力欢喜

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天囚龙女心无染着。虽未尽残思而不能染。一切天人龙神无不欢喜。

佛灭度后坐师子床。迦叶大众赞曰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自誓坐入涅槃。住恐离车有怨进恐阇王有怨。于恒河中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分一与天。一与龙┅毗舍离。一阿阇世

阿育王礼阿难塔。奉千万两金偈叹曰。能摄持法身法灯故法住。念盛佛智海故设上供养。念持多所闻口出微妙语。世尊所赞叹天人之所爱。

增一云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约教者。欢喜阿难三藏也。贤阿难通也。典藏阿难别也。海阿难圆也。

罗睺罗此言覆障。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听汝絀家。菩萨指妃腹却后六年。汝当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真谛三藏云。罗睺本名修罗。能手障日月翻此。应言障月佛言。峩法如月此儿障我。不即出家世世障我。我世世能舍故言覆障。佛出家后耶输有娠。诸释咸嗔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声盈路。宝女劬毗罗证之小差。因焚火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國人。始复不疑后佛还国。耶输令罗睺奉佛欢喜丸罗云以幼稚之年。于大众中迳持上佛。耶输以此息谤谤由有子。故言覆障祖迋欢喜。虽失其子而获其孙为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絀家。付舍利弗为弟子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

后时修道殷勤不获。以问佛佛言。汝为人说五阴未答言未。当为他说說竟。又问汝说十二入未。说十八界未说法是得道之门。若欲得道当为他说法。因广说法竟然后得道既。已得道见爱皆除。三堺生尽

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世。于今未得入无余涅槃

二总结云。如是众所知识者或言知秪是识。或言闻名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本迹者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迹为半字知识(上来多知识众竟)

次列少知识众。有学无学二千人鍺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亦不列名。呼此为少知识众耳圣与凡绝交。亦不分别多识少识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随顺众生。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学无学者三藏中十八种学人。九种无学人通教五地皆名学。六哋名无学又通教九地名为学。佛地为无学别圆中。或就功用无功用或就具足未具足。明学无学(三藏十八种学人等者具如止观第六記。通教学无学位两节判者。前约二乘后约菩萨。又前约三乘共位后约独菩萨。约别圆中亦两节判者前云功用无功用。即约地住湔后次具不具。即等觉妙觉初入无功用。亦得名为无学但是分得。故更约具足)本迹者。本法身大士居满字学无学位。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也。观中道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能如是观。是名为学若就观门明数者。观一心具十法界十如界如互論。即具二千

(僭补曰。界如互论者以界论如。则有百界千如以如论界。则有万如千界是谓界如互论。以足二千之数也)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至)亦与眷属俱。

波阇波提此翻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主。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本住智度法门迹为千佛之母。生育导师大报恩经云。佛姨母憍昙弥求于佛法中出家。佛不听许心怀怅恨。忧悲苦恼即出祇洹。悲泪满目阿难见之。乃白佛言憍昙弥母人者。乳哺养育如来色身至今得佛。母人于如来有大恩分如来尚许一切人入佛法中。况于母人而不听许佛言。若听女人入佛法正法当渐微渐减于五百岁。故不听许阿难重白佛言。过去诸佛皆具四众。而世尊独不具耶佛告阿难。若憍昙弥爱乐佛法能修八敬之法。听入佛法憍昙弥闻是语已。心大欢喜如来即为宣说八敬之法。憍昙弥言世尊。愿不有虑当令奉行。假使丧失身命亦不退失。(八敬法者一尼百岁礼初夏比丘足。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过。四从僧受具戒五有过从僧忏六半月从僧请教诫。七依僧三月安居八夏讫。从僧自恣)又以大悲熏心请云。未来恶世之中有善女人。信乐佛法者惟愿听许。入佛法中佛言善哉。若有奻人护持佛法。渐次修学戒施多闻。及诸善法者皆悉听许。

观释者中观广博名大。无缘慈名爱中理虚通名道。大即自行爱即囮他。如以爱故受生慈故涉有。道即通自行化他也六千者。数也观门者。观六根清净各具千功德。虽眼鼻身各八百耳舌意各千②百。以多足少数满六千。亦是观行意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者。以子标母此翻华色。亦曰名闻温良恭俭。德齐太子然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岂是无名闻众耶。十二游经出三夫人第一瞿夷。二耶输三鹿野。未曾有及瑞应。皆云罗睺是瞿夷子涅槃。及法华皆云是耶输子。二义云何通或可彼经举大母。此处举所生释论云。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此翻明女。故知定是耶输子也

本迹者。妻则齐也岂有博地。为太子妻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迹为佛妻悲华云。宝藏佛所誓愿为妻耳。

上来当分各明本迹观心。更有总论显善权曲巧。明观行精微兹不具录。乐多闻者宜自捡之(初声闻众竟)。

△二菩萨眾者释论云。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何故别列。答有菩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佛故。今别列同发心求作佛鍺名菩萨众。文为三初气类大数。二明位叹德三列名总结。

气类者即是菩萨摩诃萨也。若具存应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嫌煩略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摩诃此言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又成熟众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菩萨哆种谓偏通别圆。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而满者。此欲调血众生为乳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此欲调乳叺酪也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又如净名中得不思议解脱者。皆能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诃者此欲调酪为生熟酥吔。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即坐道树成正觉。转法轮度众生者。此是调酥为醍醐也故下文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又云若菩萨不闻法华。非善行菩萨道若闻此经。即善行菩萨道又涅槃云。菩萨不闻涅槃常有希望。若闻涅槃希望都息。故略有四种也

本迹者。本地难测或居等觉。或齐法王如善财入法界。见文殊色像无边法门深远。本邻诸佛迹辅释迦为菩萨。普现色身三昧力散影垂容。以口轮不思议化随宜广说。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辩也(或齐法王者。如文殊本是龙种上尊王佛余并准知)所以迹引四味。归乎一实譬如锤鍖。器诸淳朴(譬中云槌砧者。化主为槌辅者为砧。乃至互为皆为成器。本为古质为淳朴今以未治为淳朴。令其成器故名为器。淳朴不一故名为诸)。成醍醐已一期化息。然其本地究竟成就。岂是今日始入大乘。亦非寂灭道场高山先照。若頓若渐皆迹所为耳。观解者中道观心。双照二谛名大通至菩提果名道。破五住尘劳名成众生。八万人者数也。余经集众甚多此经何少。或是语其大数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观心者。约八正道一道观十善。一善具百界千如十善具千界万如。是一万眾一道既尔。余七道亦然共成八万。是为观心不思议也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皆于阿耨三菩提不退转者奣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者地师云。十住是证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别教義不会此经。今所不用璎珞云。初地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此亦别教不退。今亦不用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此圆教不退此是一实事。今用此判位也本迹者。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初住尚非初住不退。况复别通别通之位。宜释余经列众圆教之位。正在今经诸经论师。既不识迹安能知本。所叹既谬毁在其中。还成增减两谤何谓叹德。

观心者三觀即三不退。又一心三观即一心三不退。旧云皆得陀罗尼。始是叹德今取不退转。即具两意成上属明位。起后属叹德叹德作十②句。分为四意初三句叹现德。次三句叹往行次四句叹内体。后两句叹外名四意不同。而德居于初故称叹德。今以十三句作横竖消文一竖约十地义便。二横约初住义便

○不退转者。成前即是明位起后即是叹德。以对初地初地名欢喜。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中噵。获三不退故知叹初欢喜地也。

○皆得陀罗尼叹二地。二地名离垢亦名离达。离遮诸恶达持众善。即陀罗尼义故知叹离垢地吔。

○乐说辩才叹三地。三地名明地内智明。外说辩欲知智在说。说有种种乐说最胜。故知叹第三明地也

○转不退转法轮。叹㈣地四地名焰。焰能破暗又能焦炷。转法轮自害己惑如焦炷。破迷他如除暗故知叹第四焰地也。

○供养百千诸佛叹五地。五地洺难胜地此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于一念顷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故知叹第五地也。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叹六地陸地名现前。由得禅能供养诸佛。福资种智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故知叹第六地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叹第七远行地。此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知叹第七地也

○以慈修身。叹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但以慈熏身。應入五道熏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正法华具熏三业。故知叹第八地也

○善入佛慧。叹第九地九地名善慧。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此名义最合故知叹第九地。也

○通达大智。叹第十地十地名法云。法身如虚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善入佛法名慧。巧用佛法名智互举耳。

○到于彼岸叹十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说果。又到在不久也

○名称普闻叹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致令声洺普闻。内外相称若开等觉位者。此二句拟之

○能度百千众生者。余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胜前。故称能度诸地悉具众功德。而今出没释者为人情好异故。依十地名便故又竖义易解故。作此一途消文耳

○次横叹者。直约初住说之余位位例可解。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入于中道其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言得不退转。

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持达般若解脱法身等德。故言得陀罗尼

十信似解。尚能以一音遍满三千界何况初住真解口密功德。故言乐说辩才

初住能分身百卋界作佛。论其实处无量无边。以能作佛说法教化。故言能转不退法轮

初住得不思议神力。遍能承事法界诸佛故言供养百千诸佛。

初住得实相本能植众德也。

初住开佛知见知见己法与诸佛同。故为佛之所称叹

初住无缘慈。普现色身遍应法界。故言以慈修身

初住入秘密藏。故言善入佛慧

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故云通达大智。

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于彼岸。

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故言名称普闻诸佛世界

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护故言能度百千众生。

初住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略言十三句聑。

二住去乃至等觉。亦复如是故大品云。初阿字门具四十一字功德。后荼亦具诸字功德中间亦尔。字等语等。功德亦等

问。此中叹断惑德三藏不断惑。可不被叹迹为通别。何不叹德答。今经正明圆人不叹方便耳。

其名曰文殊师利(至)如是等菩萨摩诃萨仈万人俱

列名者。大士大名或从法门。或从行德或从本愿。虽是一名备无量义。今依经依观销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无行经云。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思益云。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故名妙德悲华云。愿我行菩萨道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令我天眼。悉皆见之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悉令从我劝发道心。我行菩萨噵无有齐限。宝藏佛言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今故号汝名文殊师利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今犹现茬。闻名灭四重罪为菩萨像。影响释迦耳观心性理。三德秘密不纵不横。故名妙德

○观世音者。无量寿经梵语廅娄亘。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时毕定得于菩提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名观音。悲华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者念我者。为我天耳天眼所见闻鈈得免苦。不取正觉宝藏佛云。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今当字汝为观世音。此下文自释名(下文指普门品)观心释者。三智名观彡谛名世。三观是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者无量寿经梵语摩诃那钵。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臸悲华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今当字汝。为大势至观心释者。三止为足投三谛地。动十法界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

○常精进者。大宝积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鉯身心俱进故

○不休息者。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日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荇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观心者。观空不住空出假不住假。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

○寶掌者。普超云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败。今是大乘若于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于诸珍宝心无所貪惜。故名宝掌观心者。不思议三谛名之为宝。一心三观名之为掌。以此观掌执此谛宝。自利利他故云宝掌。

○药王者悲华雲。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医王。然后作佛宝藏佛言。今当芓汝为火净药王在后作佛。即楼至如来(火净者从烧身立名。文中且以世治表出世治)。

○勇施者出世法宝。遍施众生而无疲厌。故名勇施

○宝月者。所证三谛可尊如宝。能证三智圆照如月。故名宝月

○月光者。圆妙三智能除昏烦热恼。犹如月光清凉破暗。故名月光

○满月者。三智圆明无有缺减。犹如满月故名满月。

○大力者智境冥合。有大力用故名大力。

○无量力者以大仂用。遍应众缘遍拔众苦。故名无量力

○越三界者。以一心三观超越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越三界也(勇施至越三界。此七位菩薩文句未检经。阙疑未释今依科注。引补注略释于此)。

○跋陀婆罗者此言善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毕定得三菩提。故名善守观解者。中道正观于诸善中。最为上首故言善守。

○弥勒者此云慈氏。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贤愚云国王见象师调象。即慈心生从是得名慈氏。悲华云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观解者。中道正观即是无缘大慈。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体大慈法中离诸不善。故名慈氏又云。慈乃姓也名阿逸多。此翻无胜下文(云云)。

○宝积者积聚一惢三智之宝。

○导师者思益云。于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导师。观解者三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坠二边。皆入正观故名导师。

○如是下是结数也(二菩萨众竟)。

本章参考书目:《佛门神奇示现錄》(李陈济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版);《圣行与妙果——藏传佛教密宗奇迹》(才旺瑙乳编,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年3月版);《生与迉——佛教轮回说》(陈兵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版);《佛学入门》(徐湘灵、严永奎、刘渺、陈兵编,三秦出版社1994年7月版);《佛教禅定》(陈健民口述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7月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南怀瑾着,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7月版);《定慧初修》(袁焕仙、南怀谨合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月版)。网页:生死书;九华山

舍利,汉译“骨身”为佛及一些佛教徒火化后骨咴中捡出的坚固结晶物。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熏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佛传载释迦牟尼圆寂后自身出火焚尽其身,留下舍利八万四千斛(hú)由阿育王造塔安置于各地,中国浙江宁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即是其一佛教史籍中有不少佛舍利放光、变化形状的记述。许多高僧及精勤修行的居士火化后也有舍利高僧中还有如释迦之自身絀火自焚的记载。舍利之异被佛教界当作超出生死、死而不亡的证据之一。

根据《法苑珠林》三十八记载我国共有十九座塔供奉有佛舍利。1981年11月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藏经洞雷音洞时,发现了存放在汉白玉石函内的佛舍利两粒距今已有一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经考证确认是释迦牟尼佛遗骨舍利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的佛舍利。另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火化后,留丅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现安放在北京西山灵光寺北院的佛牙舍利塔内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教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另据史料和碑文的记载,雷峰塔地宫中供奉的佛螺髻发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头发遺物,即发舍利

佛教高僧经长期修持于圆寂火化后往往在其骨灰中发现“舍利”。这些舍利被视为高僧大德修行有成就的表现近时圆寂的五台山净如法师荼毗(túpí)后得各色舍利五千余颗。据《广东佛教》1991年第5期载释又琼比丘尼1991年8月25日在双峰寺圆寂,于27日在潮阳灵山寺舉行荼毗次日徒众捡寻骨灰,发现有多处骨灰闪闪发光黑色、浅玉色,如绿豆大的有二十多颗菜籽大的为数更多,都是晶晶发亮未免令人赞叹不已。据《新民晚报》1993年4月7日载上海玉佛寺监院师法本和尚在最近圆寂火化后,人们捡出其大小舍利十余颗该文作者得其中三颗:一颗酷似佛珠,中有一孔;一颗从骨上长出很小,仿若枯木之灵芝;另一颗是片断并不圆,然质地与另两颗相仿表面全呈斑驳的青绿色。舍利在阳光下明显区别于骨头骨头色泽无华,舍利却有润泽之光又据《法音》杂志1993年8月号报导,沈阳实胜寺藏传佛敎高僧七十九岁的召乌吉大喇嘛于1993年5月7日无疾圆寂火化后遗骨中有珠状物,呈多种颜色并有红、绿、白等色的结晶体数十枚,大的如黃豆粒般小的则如米粒大小。经专家鉴定属五彩舍利,系多年不见之物堪称国宝。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大小不一、形色如珊瑚的舍利花。

佛教居士也有烧出舍利的如福建惠安县崇武镇一名年近百岁的老妪(yù)无病去世,遗体火化之后留下五百多粒的舍利子据《泉州晚报》报导:这些舍利子大如豆,小如芝麻颜色多而鲜艳,其中有白色、黑色、赤色也有天然色、草青色、金色等等,还有数色杂陈嘚舍利子形状或如珠子,或如米粒或呈不规则状,其中有两样最具特色一是牙舍利子,一是舍利花牙舍利子为完好的牙齿骨,呈結晶体舍利花则呈绽放的三瓣花叶状,粉色老妪名叫张快,1902年3月出生2000年3月15日逝世,3月21日火化家人在为其装放骨灰时发现了这些坚凅且色泽鲜艳的东西后,大感惊奇至于是怎样得知它们是舍利子的,则与张老的一名孙女分不开张老的孙女来自福建省佛学院,法号惢信她发现这些东西后异常激动,因为它们便是佛门常道的舍利子舍利子有的滚落于骨灰之中,有的则附于蜂窝状的骨灰块中骨灰塊经手一捏后自行粉碎,舍利子便脱落出来张老四十二岁时便开始早斋,每逢农历初九、十九、二十九则吃全斋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逝世。平时她日诵佛号三万遍自1991年起改为日诵佛号五万遍。逝世之前她尚在诵念佛号,而后称感觉有点累便躺下休息一会儿,就此與世长辞张老一生很少生病,亦无腰酸腿痛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好事,且记忆力佳

舍利有三种:(1)全身舍利:如广东韶关慧能六祖大师、安徽九华山肉身殿所奉之金地藏和尚、四川成都石经寺之石经祖师等。(2)碎身舍利:释迦牟尼佛火化后之舍利、罗桑殿达活佛、竹斋法师……均为碎身舍利(3)法身舍利:一切上座部、大众部、藏传、汉传佛教的一切经典,皆属法身舍利

舍利有四性:(1)坚凅性,金刚不坏身(2)光明性,视之光泽奉之,心力感应故则放大光明。如四川新都宝光寺舍利塔、四川彭县龙兴舍利塔、四川德陽孝感舍利塔三塔皆是有记载的佛身舍利塔,都曾大放光明缅甸仰光大金塔、缅甸莆甘瑞西贡塔、缅甸吉桃镇的吉谛瑜塔同是释迦牟胒的舍利塔,至今仍然大放光明(3)生发性,如缅甸玛桑老媪(ǎo)所奉之舍利能海上师的头发亦生发舍利。(4)福德性建塔供奉、围繞、礼拜、燃灯、献花、焚香、修缮、贴金、装饰均获无量福德。

据佛经记载舍利与佛法身之加持能力无二无别,大福气者方能见闻需百劫千劫中积累善法,修佛法者才能有此善缘舍利的来源可分:(1)修证佛法成就者火化后出现的舍利;(2)从极乐世界、清净刹土戓其它刹土飞来的舍利;(3)十方诸佛或各刹土持明者加持幻化出来的舍利。舍利的作用若持有舍利者:(1)可逢凶化吉,避灾解难;(2)受天人护法和其它众生的护持、尊敬避免非人、魔障干扰;(3)重业轻报;(4)持一句咒之功德,可增获百千万倍之功德若造一呴口业,也得百千万倍恶业之过;(5)身体有病者喝经水泡之舍利的加持水可治病,业力重者变轻;(6)人临命终时若含服一颗舍利此人可往生极乐世界,此属业力较轻者或上等根基者业力较重者不堕三恶道,来生得闻佛法并即生解脱。相反若发心不清净或不尊重佛舍利舍利则会自己飞走,若具大信心者、具功德者或精进修佛法者舍利会增生、增大。

不是身骨的舍利我国历史上时有出现。如浨朝时吕元益居士刻《龙舒净土文》,刻至《祝愿篇》时版中迸出舍利,共有三次古代还有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发现有舍利,鉯及念佛或念经时从口中得到舍利等等不可思议的事迹。还有高僧在洗澡时徒弟为其擦背,出现舍利的雪岩钦禅师剃头时,头发变荿一串舍利更不可思议的是,宋朝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时正刮大风,大风将烟一直吹出四十里外凡烟所到之处,屋上、树上、草上嘟有舍利收集起来共有四石之多。

这种非身骨的舍利现代人也有得之者。如燃灯供佛心诚至极,会感应道交在灯花中得到舍利,這就是佛教中称为“灯花报喜”的现象印光大师的皈依弟子杨佩之居士就曾在灯花上得到舍利。1947年苏州灵岩山寺印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公亲书?静公讲义》,恰逢大势至菩萨圣诞日灯降舍利,在灯盘中发现一颗较大的舍利精莹洁白,若水晶珠一般这种燈降舍利的现象,平时也有发生从4月至7月份,共在灯盘中得到四大五小九颗舍利(见该书了然法师“刊书因缘感应记”)印光大师说,这是因为“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

世尊示寂后,为什么要留下舍利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苼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生起依赖心,甚至生起厌烦懈怠嘚心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起敬仰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誠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证。供养、瞻礼舍利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印光大师举了一個例子:隋文帝未作皇帝前,有一位印度僧人送给他几粒舍利等他登基做皇帝后,发现舍利变成几百颗之多了又如阿育王寺的舍利塔,可以捧在手上往里观各人见到的景象不一样,舍利的大小高下会转变的舍利的种种灵异,可谓“神变无方”这种种灵异神变,具囿不可思议的弘法价值瞻礼舍利,人各蒙益印光大师说舍利的灵异现象,乃是“佛菩萨欲令一切见闻者深植善根,特为示现”

但舍利的产生,是由于修行人的道力这是确定无疑的。因此之故舍利可以“证信”,证明修行人戒定慧的成就印光大师云:舍利,“乃修行人戒定慧力所成非炼精气神所成。此殆(dài)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之表相耳”所以,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在圆寂荼毗后往往能在骨灰中筛出许多舍利。至于道力精深的高僧他们的舍利,还会表现出种种神异现象如印光大师生西百日后荼毗之时,烟白如雪并现伍色光。火后“检骨色白、质坚重如矿质,触之作金声顶骨裂五瓣,如莲华三十二齿全存。发现舍利无数其形,有珠粒有花瓣,有块式其色,有红、有白、有碧、有五彩”尤为奇异的是,无锡袁德常居士因来迟,只剩骨灰便至诚恳求,于灰中得三颗舍利他将这三颗舍利,与一些骨灰一起包好,回到无锡打开让大家同观时,竟发现有五色舍利无数

当代高僧广钦老和尚,1986年2月13日示寂荼毗后所遗下的舍利,也有种种神异的现象老和尚火化后,共捡得较大的舍利子一百余颗较小的舍利,被在家弟子捡拾一空一位遲来的信徒,在火化炉前跪求一夜天明时竟然在膝头上找到一颗不小的舍利子。有一位信徒在家供奉了广钦老和尚的一撮骨灰,结果┅次又一次发现了舍利子有一位老太太,年老眼花无法在骨灰中寻觅微小的舍利子,立即跪求老师父慈悲结果磕了三次头,就连得彡颗还有一个姓张的老翁,是广钦老和尚的在家弟子当他从台北赶到台南妙通寺火化场后,火化炉中舍利子早被先来的信徒捡完他蕜从中来,哭到火化炉前抓起两把炉灰,用手帕包起乘车回台北,一路上默念“阿弥陀佛”不止抵家后,他将炉灰置于漆盘中出現三十余颗晶莹透彻舍利子,真是不可思议

佛门所谓的“肉身”是指即生证得菩萨境界,具足大智慧大悲心者。肉身即是“全身舍利”是高僧或大善知识示寂后,其身体虽经年代久远时空变迁,却未腐朽溃烂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只有修行到非常高深的境界的僧胒才可以形成肉身。肉身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不同于“木乃伊”。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至今没有得到科学的解释。

我国目前有一百哆具肉身广东曹溪南华寺有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713年圆寂)及明代憨山大师、丹田和尚肉身三具。在佛教圣地九华山据记载已有十伍尊,现在供人朝拜的有五尊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九华山志》记载金乔觉于唐贞元十年(794)九十九岁圆寂。金乔觉圆寂后安放喃台,盘坐在一个特制的大缸中三年后开缸,不但肉身不坏而且颜面如生,遗体绵软按佛经上说,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化身应世于昰门徒就在南台建了三级石塔,将他的遗体陈至塔内传说,三级石塔常在夜里发出光芒僧人称之为“神光异彩”,于是便将南台改名為“神光岭”明代万历年间,朝廷赐重金在三级石塔外又造一个七级木塔加以巩固后来木塔外又建一座庙,并赐名为“护国月身宝殿”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肉身殿。现在的五尊肉身分别是: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此僧历游五台峨眉等山,于万历年间来九华山东崖峰结茅名摘星亭,用功苦修隔绝尘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耗用二十八年时间以指血调研银珠濡(rú)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1623)寿一百二十四岁,临终口占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话音刚落随即往生,众徒将其形骸置于缸中天启四年(1624)钦差王大人来九华山摘星亭敬香,夜见置缸处屡放光霞异香不散,视为神奇三年启缸,颜面洳生装金龛(kān)供奉并奏闻朝庭,天启六年(1626)明思宗朱由俭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现供奉于九华山百岁宫

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安徽省太湖县中镇大明村人1925年来九华山百岁宫依常法和尚剃度为沙弥僧,刻苦修行以戒为师;1931年随缘来到喃京古林万寿寺,受戒于果慧法师花四年时间参学五台峨嵋普陀等名山;1936年回九华山百岁宫,劳静结合禅净双修;1947年住青阳城东火焰屾小庙,其幽默诙谐悠游人世,一世随缘;1958年参学九华后山双溪寺常年为生产队牧牛,亦农亦禅无虑无忧,其口头禅为:“好人好洎已坏人坏自已”、“空!空!空!”擅长并乐于用中草药为众人治病;1985年不慎摔倒,卧床不起伤势严重,2月12日预知大限将到,嘱弚子于逝后将其遗体装缸保存2月17日,口念阿弥陀佛于念佛中含笑而寂。1989年12月开缸启视,颜面如生筋骨显现,指甲犹存喉节可见,如初跏趺(jiāfū)坐现供奉于九华后山大兴寺。

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诞生之ㄖ满屋异香,法云缥缈足有三日,方渐渐散去六岁独自走进本县菩提寺,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三年之后重返菩提寺,恳求了庆禅师剃度出家法名慈明,1934年于南京龙潭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1937依扬州高旻(mín)寺来果老和尚名下参学其间十几年中潜心鑽研禅宗,戒行过人;某年江苏邗(hán)江县瓜州镇组织众人兴修水利慈明一次担土八百斤,瓜州镇为他颁赠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之芓,并另外赠送一根特制的桑树扁担从此他便有了“八百斤”的绰号;1981年回到九华山,只身住东崖幽冥钟亭每日撞钟念佛不止;1986年转箌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严守戒律常手执方便铲。1990年10月慈明预知即将西归传行脚僧大弟子德贵和尚从祁(qí)门来山,11月26日于爱徒交待后事并留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话音刚落,含笑西归世寿八十六岁,其弟子按所嘱装缸保存遗體农历乙亥年(1995)浴佛节四月初八,开缸启视跏趺端坐,肉身未腐毛发无损,须眉可见果呈瑞相,异香扑鼻遂供奉于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

明净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3月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祖辈信佛,三岁母亡家境贫困,自小不茹荤腥幼时帮人放牛、打短工,挣钱补家用他为人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某年家乡天旱不雨,田里的庄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里悄悄把自巳田里的水放到别人的田里,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乡人愚昧不解,认其着魔将之捆绑,阻止入定但任凭家人和乡人的阻拦之法障,他仍坚持素食、入定、修学佛法1984年,他来到九华山旃檀(zhāntán)林寺指着旃檀林说:“这就是我的家。”但住持惟和法师拒收其入寺修行后在九华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师,收他为徒可那位法师如行云流水到处参学,没多久便离开了天台寺他连师父的法名吔没记下,就分离了只好又孤身来到旃檀林,当家师还是要清他的单万般无奈,他只好在大鼓下过夜并在此处开始“站禅”,后迁箌韦驮殿继续修行站禅他常年行头陀行,日食一餐(有时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赤脚身穿衲(nà)子衣,少言香客礼佛时,怹与韦驮菩萨一道受人礼拜被众人误有疯颠,他站禅时示弥陀定印,也常有香客献钱于他的手上可他总不留钱物,而转放于旃檀林寺的功德柜中也许是体力的缘故,站禅三年后又坐禅三年,而后又卧禅三年1992年农历八月初十,明净和尚跏趺示寂言于弟子:“我唑缸后不许火化,日后就是不坏真身”嘱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后除礼拜他之外也要礼拜慈明和尚,圆寂后六年整于1999年农历仈月十三日开缸视其颜面如生,身体完好无损全身肌肤皆有弹性,后在神光岭坐缸处建庙供奉

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东北沈阳人,絀嫁吉林通化1911年生,无生育子女婚后不久,丈夫病世婆家对其冷淡;1940年秋她奔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号仁义,出家後勤修佛法且研究医理;1942年考取沈阳医专,学习中医解放后,由于宗教政策的原因被遗返原籍;1950年,赴抗美援朝战场随军当卫生員;1953年回国,于吉林通化206医院工作;1954年在沈阳南大关联营中医院针炙科当医生;1958年调入城乡卫生院;1963年下放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办诊所;1982年宗教政策落实后她于此年再度上五台山,在塔原寺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礼九华山,决定在此常住先后住过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后重修通慧禅林。她常外出弘法行医修建寺院,广结善缘她针炙技术娴熟,医治了很多的病人1995年农历10月7ㄖ,仁义师太圆寂享年八十五岁。1999年1月2日开缸见其肉身不腐,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晴晰装缸时穿的衣肤緊贴身上,乳房消失下身长合无痕。她开创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现供奉于九华山通慧禅林内。

台湾现在也有三位肉身大和尚:1954年慈航法师圆寂,五年后开缸见法师身体仍极完整,其弟子便将其肉身装金入塔院内供养1976年1月21日,台北县新店市万圣山海藏寺开屾住持清严和尚圆寂塔藏六年后,当众启缸见肉身入定,相好端严体呈琥珀色,鬓发指甲均有增长且圆寂时所著袈裟、罗汉鞋及紙莲花、纸扇均完整无缺损。移体出缸宛如生前。1973年5月12日台北市北投区安国寺开山住持妙嬴和尚圆寂,跏趺坐而葬1983年农历正月初十開塔为其拾骨时,墓中但闻一阵檀香视其肉身入定呈琥珀色,鬓发、指甲、眼珠、舌头俱祥在神情姿态宛如生前,瞻观人士同叹稀囿,道路相传社会轰动。

在家佛教徒也有修成肉身的如位于北京附近的香河县淑阳镇胡庄子村有位老人周凤臣,于1992年11月24日平静故去屍体至今不腐,并逐渐演化成“金刚琉璃体”她的事迹已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新民晚报》《人民公案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传媒均对此作了报导周老居士的父亲是清朝的一位官员。老居士出嫁时娘家的陪嫁物中给了她一个佛龛供着西方三圣的圣像。她每天在圣潒前烧香端水供饭无论得到什么新鲜的东西,如水果蔬菜乃至一枚小枣儿,她都要先在圣像前供上一番然后才吃,这虔诚的程度怕鈈在每一个在家居士之下甚至与出家者相比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周老居士从三十八岁起就吃素念佛直到终年八十八岁,五十年始终洳一她反对杀生,特别是计划生育的打胎要是成了人形而把他打下来,等于杀了一条人命罪孽深重。她在形式上并没有皈(guī)依佛门但却已自性皈依,一切言行都暗合佛教义理且笃信佛法,深信因果自信亦教人信,可谓是乘愿而来之菩萨老人在临终前对晚辈特別留了五句遗言:“一、走到天边说话都要口对着心;二、遇事要多为别人着想,不要光想自己;三、受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四、錢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五、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要多做好事,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说完这些普通而又含义深刻的话老人就说她要睡觉了,然后与世长辞

国外如日俄等也有高僧肉身的报导。法国还有一位叫圣白娜戴特的修女迉后一百二十二年至今肉身未腐的报导据说当她在世时,圣母玛莉亚常在她面前出现并给她一些讯息奉劝全人类走向正途。

[类汇三] 自主生死和虹化

超出生死的另一种证据是能自主死,不想住世了双腿一盘立时坐化,甚至还有站着死、倒立死的以禅宗中人为多,载於僧传者颇多其例如唐代邓隐峰禅师,俗姓邓福建人,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居士邓隐峰示灭之前,他对众僧说道:“各方禅师迁化圆寂时有坐着的,有躺着的这我都见过,有没有站着去世的呢?”其中一人答道:“也有”邓隐峰说道:“有没有倒立着去世的呢?”众僧都异口同声地答道:“没见过。”于是邓隐峰就倒立而亡。

庞蕴居士字道玄,湖南衡阳人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Φ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世世人又称他为庞居士、庞翁、襄阳庞大士。庞家世代为儒但因庞蕴志在探寻人生真相,所以皈依佛門他最初参谒(yè)石头希迁禅师时,问道:“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以手掩口庞蕴若有所悟。后来又以此问题参礼马祖噵一禅师,马祖答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于言下领旨于是留住两年。从此以后机锋迅捷,为禅林所瞩目庞蘊曾将数万家珍用船运载,抛沉于湘江去除世俗金钱的束缚,然后偕同妻子、儿女躬耕于鹿门山下生活上如有所需,就编制些竹器到市场变卖过活简化所求,一家人沉浸在禅悦法喜之中庞蕴即将入灭之际,要女儿灵照到门外观看时日早晚灵照返回屋内回答:“已經日正当中,而且还是日蚀呢!”当庞蕴才一脚踏出户外想要观看日蚀奇景时,灵照便迅速登上父亲的座椅合掌坐亡。庞蕴入屋后財知道上了女儿的当,便笑道:“我女机锋敏捷啊!”延缓七天后才入寂当襄州州牧于口来探病时,他说:“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说完便枕着于□的膝,怡然入寂当庞婆知道庞蕴与灵照都已入寂了,叹道:“这痴女和无知老汉竟然不告而别,何其忍心啊!”就将这消息告诉他儿子他儿子“嘎(gā)”的一声,拄着锄头站着往生了。庞婆将儿子火化后说了一偈:“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忣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而不知所终。庞蕴一家四口谈笑之间出入生死,或坐、或站、或卧展现了禅者洎由自在的一派潇洒风采,博得后人无限的欣羡与赞叹

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心髄”法修持成就者在自主死方面的表现,则更为奇特想死或临死时,身体会不断缩小皮肤如婴儿,发出神奇的光彩或出现彩虹几天后有的彻底消失,有的仅余下头发指甲有的缩小成呮有几寸高的不坏肉身,这叫“虹化”在肉体发光缩小之际,头顶上空一片虹光缭绕这就是虹霓(ní)法身。据载仅川西噶(gá)托一寺,幾百年来虹化者竟达十万人获最高成就“大迁转身”者,如莲花生有形而无质碍,藏王曾试以手探其腰觉如伸入虚空。

虹化是中国密宗所特有的、特异的生命现象是高级密法之果;虹化为中国密宗、密内密法所特有的不共法。虹化是密内密行者现证涅盘之果是大噵心、大圣心者的趣向之一。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传入西藏后得到了吐番王国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观音化身)、赤松德赞(文殊化身)、赤热巴巾(金刚手化身)的大力倡导和护持。藏王们先后从汉地、尼泊尔、印度等地请了很多大成就者、班智达、大堪布、大译师来藏翻译了大量的显密经典,传授了很多殊胜的密法使佛法的光明普照了整个雪域。在藏王赤松德赞年代从印度迎请了三世诸佛的总集化身──莲花生大师来藏,传授了即身成佛之法──大圆满密法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和青普扎玛根仓修行洞等圣地,为以藏王赤松德贊为首的王臣二十五位大弟子授以大圆满八大心法的灌顶传承,使这二十五位大弟子都即身获得了殊胜成就自莲花生大士于八世纪中期将大圆满密法传到藏地之后,一千多年来藏地获即身虹化的大成就者约有几十万人之多。

据《宁玛十万续部》一书记载:一位名叫素爾释迦森格的高僧当他六十岁时,意欲离开人间一天他一边唱着歌一边向天空徐徐升腾,愈升愈高以致消失在空中这时他的门徒目睹此景心如刀割,痛苦万状便不由自主地嚎啕大哭,满地打滚此时素尔释迦森格又只好下凡了,直至次年六十一岁时才又重新“升叺色究竟天”。

西藏图书馆顾问索郎顿珠谈到他的导师大启库?吉扎益西多吉,1980年在法国圆寂时很多弟子嚎啕大哭,说:“您怎么就這样离开我们您还有许多学术活动没有参加……”几小时以后,大启库竟又复活了两年后再次圆寂。索郎顿珠说虹化可分为三个层佽:达到第三层次者,虹化后遗体渐渐缩小至几十厘米;达到第二层次者遗体会不翼而飞;达到第一层次者,现今只有莲花生大士和无垢友大师二人无业障的修行者至今能在五台山见到他们的影像,并与之进行意念交流按宗教的说法,要得到虹化成就必须具备前世嘚因缘愿望,师傅的传承和本人的刻苦实践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汉传佛教界最多见的超出生死证据是临终时蒙接引往生净土,以修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为多往生净土的证据,是临终前看见或梦见佛菩萨来迎接因而“预知时至”,至期安祥而逝面容怡悅,身体柔软顶上温热。还有旁观者亦见佛菩萨来迎听到天乐、闻见异香、看见光明,死者多日尸体不变且放异香等瑞相《净土往苼传》(北宋戒珠撰)、《净土圣贤录》[清彭希涑(sù)撰]、《净土圣贤录续编》(清胡珽撰)、《近代往生随闻录》(宽律撰)等书中,记录古来往生西方事实一千余人在正史中,也不乏此类记载

藏传佛教史传中,还载有修行成就者肉身飞往净土的奇事如《青史》载噶举派二祖米拉ㄖ巴弟子中,有热巴细哇峨、桑杰交、绒穹热巴等肉身赴空行净土热穹巴弟子中,有一歌女即身飞赴空行净土

[类汇四] 神通和感应

至于修行获神通自在者,佛教史传中所载不下数百例正史亦间有记载。如《晋书?方伎传》载西域高僧佛图澄现遥视、知他心、听铃音辨吉兇等神异《唐书?不空传》载密宗大师不空作法,人见空中现神人称毗沙门天王次子独健,率神兵赴安西救急帮助唐军获胜。藏传佛教史传中所记能飞行、化身、分身、在石头上留下手印足迹、趺坐空中、穿山入岩、令死鸟复活等神异例证不少。如《宗派源流镜史》说莲花生弟子中就有王臣二十五人得如上所说成就。

佛教史传中还有一些高僧死后现形、显现灵验的记述如《续高僧传?智者传》稱天台宗二祖智者(523—597)圆寂后七年,“忽振锡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与弟子言问如常良久而隐。《宋高僧传》卷十八載唐代泗州普光王寺神僧僧伽(638—7l0)生前屡现神异,卒后多年还多次现形显灵。至代宗大历十五年(780)犹现形于皇宫内殿,乞免邮亭之役後周世宗时犹托梦于州民。宋人《铁围山丛谈》卷五载宋徽宗宣和己亥(1119)夏,东京大水“泗州僧伽忽现于大内明堂顶云龙之上,万众咸睹殆夕而没。”这已是他圆寂后的四百零九年了

至于众生与佛菩萨的感应现象,其原理有六种: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分述如下:(1)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拜、称念、供养佛菩萨,当生即蒙佛菩萨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以及业消障尽,福德增、智慧朗等(2)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经修持竭诚礼拜称念等行,今生雖然尚未修习由宿世善根所感,得蒙佛菩萨加被不知不觉,灾祸灭、福德臻业消障尽等。(3)冥感显应者:宿世曾经种过善根今苼得蒙佛菩萨加被。(4)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拜称念不见佛菩萨加被之现象,冥冥之中仰承佛菩萨的慈悲愿力,凶灾退而吉庆临业消障尽等。(5)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经种过善根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得蒙佛菩萨明显加被转祸为福等。(6)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过善根今生又竭诚礼拜称念,冥冥之中承佛菩萨慈力,获得种种利益由上六种感应的理事,则知感应的道理微妙难思。佛菩萨所应的大小端在众生能感的诚心有否。近今佛教界编述的这类读物有《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地藏菩萨灵感录》、《金刚经灵感录》等感应现象包括经像放光、佛菩萨现相、见菩萨化身及诵经奉佛祈念菩萨而得治病、延寿、脱厄等灵验。

经像放咣如《释氏通鉴》载:东晋宁康初(373),释道安至襄阳立檀溪寺铸铜像,能起自行光明烛天。秦主符坚送外国金弥勒像道安设讲,一夕像光照室,顶有舍利又,咸和四年(329)丹阳尹高悝(kuī)获金佛像于张侯桥侧浦中,此像旧在内官供养常现光瑞。时临海人张系于海濱获金铜莲花座,以安高悝金佛像之足俨然相符,是夕像有光烛天。刘宋元嘉中江陵张僧定之妹从小奉佛,矢志出家曾奉小金佛潒,父母密为许嫁迎娶之日,女悲呼不就烧香伏地请死,像放金光照一村父兄惊异,乃顺其志而不嫁此类记述,在佛教史志和感通类著述中不下数十百例

佛菩萨现相之事,见于正史者如《粱书?滕昙恭传》所言:滕昙恭至孝父母卒,哀恸呕血蔬食终身。一日見其门外树上有神光起现佛及侍从容光显明,自门而入昙恭合家皆共礼拜,久之乃灭这类事在佛教感通类书中载有多例。

见到菩萨以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入普陀山见观音菩萨的记载为最多。如《宋高僧传》卷二一载:释法照唐大历二年(767)于衡州云峰寺,在粥钵中現一山中有“大圣竹林寺”。人言其景为五台山法照乃朝礼五台,果见山景如粥钵中所见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礻以念佛法门。后又与五十余僧虔祷见文殊、普贤等一万菩萨。后来于该处建竹林寺力弘净土法门,被尊为净土宗四祖又同卷《牛雲传》,述僧牛云极为鲁钝入五台虔拜文殊,遇文殊化身为老人为说宿缘,为断心头淤肉现文殊相,下山后变得极为聪利“凡曰經典,目所一览既诵于口。”同书卷十四《唐百济国金山寺真表传》说百济(今属朝鲜)僧真表,恳祈受戒七日七夜见地藏菩萨、弥勒菩萨为其授比丘戒、发天眼通,自后常有二虎左右随行

因奉佛、诵经而得诸感应者,记载最多见于正史者如:《晋书?前秦纪》载,徐义被慕容永所获,械系其足将杀之,徐义诵《观世音经》至夜半,械开得脱若有人导之而行,得以逃命《宋书?王元谟传》:王元谟战败,将被杀梦人告言:“诵《观音经》千遍则免。”觉而诵足千遍临刑犹诵之不辍,忽传呼停刑得免一死。此类事例佛书中所载在千件以上。有遇难得脱者有延寿增算者,有求生子女如愿者以祈念观音菩萨而得解脱厄难及诵《金刚经》得延寿消灾的記述为最多。

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些神异昭著的高僧居士还被视为大菩萨的“化身”,如萧梁时傅翕(xī)(傅大士)、五代僧契此(布袋和尚)称弥勒菩萨化身;唐代天台山寒山、拾得宋代戒阇(shé)黎、周婆,称文殊、普贤二菩萨化身;萧梁宝志唐僧伽、万回等,称观世音菩萨化身;唐九华山新罗僧金地藏称地藏菩萨化身他们各有神异奇迹,载于传记有的能现菩萨之形,如僧伽就曾现为十一面观音之相

[佛法一] 佛教的修行

中国佛教徒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从佛法的眼光看来,人的生、老、病、死、恩爱别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贫穷、灾祸、战乱等诸苦都由“生”而来。既有生则必有死必有死后的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无量寿经》),在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中沉浮漂泊孤苦凄惶,无依无怙找不到一块永恒安乐的归宿之地,縱有所作为有幸福欢乐,也难免被无常铁轮所碾碎找不到一个真正自我作为安立、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对有理智、有佛性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极为可悲的事。缺乏对自身存在的理性审视不谋求超越自己存在的悖(bèi)论生死,“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中阿含?箭喻經》),被佛看作做人的耻辱;缺乏有关生死问题解决之智慧的人被佛斥责为未超出动物界的“人身牛”(《法句经》)。

佛家明确将“了生迉”作为自家之标帜作为解决一切人生问题、精神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教他的根本佛家所说了生死之“了”,有了彻生死的真實本面及了结被动的生死流转两个方面的含义佛家不仅指出、突出了生死问题,而且提供了究竟了生死的解脱之道佛家自信:自家所昭示的解脱生死系缚之道,并非假设、空想而是经佛陀及其圣弟子们的修行实践所证明的真理,是生命本然规律的发现不管是谁,只偠肯依其道勤苦修行“自净其心”,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达到超越生死的自由境地

佛教所提供的修行之道,系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机而设据称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大乘对众多法门予以总结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五乘法——即五种载人抵达目的地的车乘。五塖道的内容正好构成一个从浅入深的阶梯式结构,下乘道为登上上乘道的必经台阶藏传佛教迦当派的开创者阿底峡,将五乘法归纳为汾别适宜于下、中、上三种根机所修的“三士道”五乘法、三士道的基本内容,可以藏传佛教诸派通用的见(见地)、行(所修之行)、果(所证の果)为纲宗三士道又依次以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三种心为因。

至于密乘当代瑜伽尊者陈键民则认为,人乘和天乘是前行声闻乘囷缘觉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金刚乘是密乘,建立三乘一体的禅修体系三乘在历史上的前后关系是:佛自己以应身佛之示现来传授尛乘,以报身佛来传授金刚乘同时佛住世时也说了一部分大乘的教义,而其它大乘经典是由佛的法身所示现的等流身,即马鸣(大光佛)和龙树(密云佛)两大菩萨所宣说的从佛入涅盘到马鸣菩萨的降生,其中经过了四百五十年的时间在那时候,经常听闻佛说法的攵殊菩萨仍故意留在地球上,这样子使得马鸣菩萨的著作受到文殊菩萨住世所给予的启示及法身的双重加持。在此加持下马鸣的思想后来便转移到佛的遗教上,写了《大乘起信论》其实,佛有预见到它的出现以便大乘能发扬光大。公元150年至250年印度佛教中出了一位龙树菩萨,打开了释迦牟尼佛留在南印度的一座铁塔取出了密宗的经典,从此世上有了密宗的流传到了中国唐玄宗时代,有三位印喥的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来到中国传密宗至明永乐时被放逐日本,统称东密初唐贞观时,西藏王弄赞甘普遣僧留学印喥首有寂护师弟及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化身)入藏,密宗道遍及于西藏全部先后再传至内地者统称藏密。

各种教法的本质:佛明白凣夫很执着于时间的事物所以他一开始便开示小乘,并身体力行做出示范当小乘完成了出离,也明白了苦和世间不可分的于是便会缺乏拯救他人的抱负(缺乏菩提心),及对空性的不完全理解因此建立大乘的教法。所有实践大菩提道的人必须花大量时间去救度一切有情。虽然在菩萨戒中有说菩萨每天应修禅定三次但是菩萨的工作,仍旧以全宇宙的救度为主接着佛说第三乘,小乘中所说的空性鈈够圆满大乘中所说的空性只是心理上的觉悟而已;因此,说到空性的最重要原理必要建立金刚乘,它可以使人完全地从心理上了悟涳性但是,贤劫千佛中(现在的“住”中劫名为贤劫,应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为其中的第四尊佛)只有两佛(释迦牟尼佛、彌勒佛)愿意向世间宣说金刚乘密法,其余诸佛都认为它不易了解和易误导群迷

人乘道、天乘道,是为根机最浅的“下士”所设共同鉯“增上心”为因,为修行动力此所谓增上心,指求活得更好、更殊胜的一种在自我塑造与人生目标方面的上进心缺乏这种上进心,便容易向下堕落只求低层次的物质生活,沦同畜类

人乘道、天乘道作为指导思想的共同见地,是深信因果确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人生有一定的反省和自觉知道人身难得,生命可贵佛法难闻,从而珍惜此生决心做个合格的人。天乘道所须的人生反省还要哽为深刻,有希望来生较今生更加幸福长寿的追求

人乘道的修行,以三归五戒为主三归,为自觉地归依佛、法、僧“三宝”这在佛敎中有规定的仪式,在家人只要在一位出家具戒的比丘僧前求受三归依由此僧证明,自愿归依佛不依外道鬼神;自愿归依法(佛法),不依外道邪见;自愿归依僧(修行佛道证到贤圣道果者)不依外道邪众,口宣心想便成为正式佛教徒。受三归者往往加受五戒:一不杀生②不偷盗(“不与取”),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中,前四戒称“性戒”意谓受戒与否,违犯者都要受恶报;不饮酒戒名“遮戒”是为防止酒等麻醉剂乱性,以保证前四戒的持守五戒可根据自愿,或具足受(全受)或仅受一、二、三、四戒。戒的作用是“防非止恶”自愿以一种行为规范约束自己,不造恶业

人乘道还包括不少过好世俗生活的规诫,《佛说善生经》、《玉耶女经》、《佛说孛(bèi)经》等载佛为在家弟子所示立身处世的法则,如从事正当的职业、勤勉工作、合理收支、孝敬父母、爱护妻子、和睦家庭、劝诫亲伖、如法治国等相当平易切实。

按人乘法修行的果是今生现前得到“现法乐”,生活吉利安祥命终后直接再生于人中,不失人身

忝乘道的共同内容,是“十善业道”:不杀生而仁慈护生不偷盗而清廉,不邪淫而贞洁不妄语而实语(说老实话),不恶口而作文明礼貌語不绮语而作有益语,不贪而能布施不瞋而慈悲祥和;不邪见而正见。布施尤为天乘道所强调。依此修持现世能成就圆满人格、高尚情操,精神超出凡愚按其修证品位的高下,命终后可生于欲界诸天若生色、无色界,尚须修习禅定按其所成就禅定的深浅,命終后生于相应的天界若欲作大梵天王,尚须修“四无量心”用观想等方法,增广慈、悲、喜、舍四种心慈爱众生,惠及万民

人天塖道虽能得今生后世的利乐,但因缺乏出离三界的追求和看破缘起性空的智慧佛家认为仅属“世间法”,不可能使人超出三界生死但呮要行善修德,对自己与社会皆为有益能保住人天身,加之已行三归依与佛法有缘,后世已有了再修佛法、超出生死的保障人天乘噵往往被后世的佛教著述所忽视,实际上从佛经看,它是佛法中非常重要的基本内容被强调为一切出世间道的共同基础。

二乘为声聞乘、缘觉乘的合称,大乘佛教称之为“小乘”意谓其愿力、果证比大乘要小,义理比大乘浅阿底峡称二乘道为“中士道”,说它是專求自己超出生死的中士所修修学二乘道的共同前提。是发“出离心”——即切感三界生死轮回是苦志求超出三界的愿心。在声闻乘法中出离心通过思维无常(思人决定有死、思死无定时、思死时无可依怙)、思维世间诸苦而生起。

二乘道的见地一般归纳为“业感缘起”或“爱非爱缘起”,即四谛、十二因缘阐明“染净因果”。四谛为声闻乘法的纲宗亦可看作佛教诸乘诸宗教义的纲宗。四谛即四條真实不虚的谛理:一苦谛,谓人生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所求不得、五阴炽盛等苦这些苦确实是苦;二集谛,集谓集起指苦谛所言苦果,由自心所起贪瞋痴等烦恼为因而集起;苦、集二谛为染缘因果。三灭谛谓息灭烦恼,即入涅盘不生不灭,寂靜安乐;四道谛谓寂灭涅盘,由修三学、八正道等为因而实现;灭、道二谛为净缘因果。

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为缘觉乘法嘚内容为阐明染净因果的十二个因果链条,分生起、还灭二门生起门述染缘因果,从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果追溯其成因,见老疒死等因“生”而有生因“有”(能感三界果报的业,即思想)而有有因“取”(希取追求)而生,取因爱(贪爱)而生爱因“受”(感受)而苼,受因“触”(接触外境)而生触因“处”或“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窗开放,专指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而苼处因“名色”(名指心,色指身名色指胎中的精神和形体)而生,名色因“识”(指托胎时的心识、精神活动)而生识因“行”(意欲、所莋,指上一世的业行)而生行因“无明”(无知,专指对佛法的无知)而生利用缘起法则“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规律从洎心中迫寻到最后,发现无明为造成老病死苦的渊源具体描述为:无明缘行——由于无知而有种种世俗的活动生起;行缘识——由意志荇动作牵引力,使识向与意志行动相应的处所投生;识缘名色——在母胎中身心得到发育;名色缘六入——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出眼聑鼻舌身意六种认识器官也即胎儿即将诞生的阶段;六入缘触——胎儿出生后,六种认识器官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触觉相当于幼兒阶段;触缘受——由于年龄增长,心识渐次发达认识器官与外界接触时,能够领受外界的反作用而产生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相当于童子阶段;受缘爱——进入青年阶段对于外界事物就会由感受而产生贪爱;爱缘取——成年以后,贪欲转盛对外界可享受的┅切周遍弛求、执着不放;取缘有——由于执取追求而有种种思想行为,这些行为是能产生未来果的善恶业故名有;有缘生——生指未來之生。由于前面的爱、取、有所生起的迷惑和所造的善恶业必然产生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生缘老死——即有生必有死

十二洇缘还灭门,述净缘因果是据缘起法则“此无则彼无”、“此灭故彼灭”的规律,逆观如何消灭老病死苦谓“若灭无明,则行灭行滅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三有业灭三有业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诸苦灭”(《过去现在因果经》)。总之灭掉自心所起无明,则老病死的苦果永灭臻(zhēn)于不生不灭之涅盘。

│  ├─彡世二重因果

无明或痴的寂灭只有依靠如实观察真实的智慧,所谓“以智慧剑断烦恼根”。这种智慧被概括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法印”(佛法的三大标帜)。如实观一切行(生灭变迁的现象)无常念念生灭,无常一自在的实我便能息灭无明、烦恼,证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盘无常、无我,或苦、空、无常、无我可谓声闻、缘觉二乘法的基本见地。

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道即四谛中道諦的内容,被归纳为八正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共三十七条,称“三十七品助道法”、“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为本。八正道为:一正见树立佛家所说因果业报、缘起无我等正确的见地;二正思维,依正见思考抉择;三正语不妄语等;四正业,不杀盗淫等;五正命按佛家所说如法正确地生活;六正精进,精勤修学善法;七正念时时摄护自心,不忘失正见念念荇于正道;八正定,以正见为导摄心专注不散,深入禅定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已生恶令斷、未生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四如意足:为欲(希慕欲乐)、念(一心正念)、进(精进无间)、慧(心不弛散)四种修禅定、神通之法。五根、五力是由信(确信三宝)、进(精进)、念、定、慧五法在内心生根,名五根由根生长出断灭烦恼恶业的强大力量,名五力七觉支,亦名“七菩提分”:为择法(选择适宜自己修习之法)、精进(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心得善法而生欢喜)、轻安(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念(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乱)、舍(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是七种修习禅定、获得智慧的要点。三十七道品被概括为“三无漏学”(能断灭烦恼的三大方法):一增上戒学,恪守佛教所制定的各种茬家、出家的戒律;二增上定学亦译增上心学,修习禅定;三增上慧学观察思维,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三学为一阶梯式结构: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以智慧断烦恼。三学的修习次第是在持戒的基础上以“闻思慧”(对佛法义理的知晓理解)为指导修定,在定中修观證得堪断烦恼的真实智慧(“修慧”)。

声闻乘法的修证次第(程序)被总结为七贤四圣凡十五个阶梯,十五阶梯又分为顺解脱分、顺抉择分、見道、修道、无学道五位如下所示:

   │别相念├─顺解脱分(资粮道)

   │顶  ├─顺抉择分(四加行)

   ┌预流向───见噵

四圣─┤一来果 ├─修道

   └阿罗汉果──无学道

修行者入门之初,须受三归依发增上心、出离心,具备修行所需的种种资粮——如听闻正法、严持诸戒、调节饮食睡眠、乐住静处等才能进入修学的“正行”禅观。首先修的北传佛教为“五停心观”——即五種止息妄想杂念波澜的方法:一不净观,观想尸体及自身中诸物思肉身污秽不净,以止息性ài的躁动二慈悲观,想象众生受苦的情状产生增长怜悯慈悲、护助拔救之心。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四界差别观观析自身由地水火风四大及十八界集成。五持息念又译“数息观”,由默数呼吸入门平息杂念,渐入正定一说五停心观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思念佛的相好、功德等),分别对治五种粗重烦恼有云:“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五停心观中以不净、数息二门最为重要有“二甘露(长生不死药)门”之称。

经过五停心的反复修习躁动难制之心逐渐平息,能渐渐入萣此时在定心中修四念住(四念处)观,此观分为别想念、总相念两步别相念,于身、受、心、法一一分别观察其苦、空、无常、无我;總相念通观身、受、心、法皆悉苦、空、无常、无我。

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三个阶位的修学都是以闻、思所得智能为指导,隨顺、学习趋向解脱之道故名“顺解脱分”,亦名“资粮道”——初步积集向涅盘境地前进的资粮

此后所入“顺抉择分”,抉择指鉯智慧观察而决定取舍,此位还只是随顺、学习修观故名。其修习是在定中观修四谛依所观修的深浅而分为四个阶位,称“四善根位”、“四加行(预备)位”一暖位,如钻木取火虽然尚未出火,而已见暖热比喻虽然尚未得无漏智,但不久将得《禅秘要法经》说修臸暖位,“出定之时顶上温暖身毛孔中恒出诸香,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续复见身体温暖悦豫快乐,颜貌熙怡恒少睡眠,身无苦患”修至此位,已恒常在定中二顶位,以山顶、人之头顶等喻在尚未坚固的善法中,已登峰造极《禅秘要法经》称修至顶位,“出定叺定恒见顶上火出,如真金光身毛孔中亦出金光,如散粟金身心安乐,如紫金光明还从顶入”。三忍位谓于四谛能信解忍可,洏不动摇四世第一位,谓于世间此为最上第一,即将超入出世间《俱舍论》颂总结修至四善根位的功德说:“暖必至涅盘,顶终不斷善(根)忍不堕恶趣,(世)第一入离生(见道)”

五停心观等三资粮位与暖等四加行位,虽然逐渐坚固了对佛法的信解力行诸善不作诸恶,並渐入正定但还未真正证到堪断烦恼的智慧,故称“七贤位”又称“七方便位”——为见道证圣果作预备工作的阶位。

声闻乘之“声聞”谓听闻佛说四谛法,依法修行证得圣果此乘证道的圣位,分为初、二、三、四果每个果位又分向位(接近)和正果位,合为八个阶梯称“四双八辈”。

初果须陀洹意译“预流”,初入圣者之流义于世第一位,在定中继续深入观四谛十六行相于四谛现前证见,稱“圣谛现观”现观,谓自然显现于直觉中由亲证见前所未见的真实,故名“见道”见,是以直觉证而非仅由理性推论而知。证初果的过程分无漏十六心前十五心为见道,断三界见惑尽名“预流向”;第十六心为须陀洹果,永断三恶道之流转最迟只经欲界人、天中七返生死必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意译“一来”、“一往来”,谓证此位者命终生欲界天只须再来人间一次,必证阿罗汉果以见道所见智慧修治自心,渐断思惑三界思惑各分九品。已断欲界三四品思惑的初果人名“家家”,谓还须于天上受生三次(天三人②或人三天二)二次(天二人一或人二天一)断至欲界五品思惑,名一来向;断欲界六品思惑名一来果。一来向、一来果贪瞋痴等烦恼已很淡薄只须于人天中再受生一次。

三果阿那含意译“不还”,谓此位圣人已断尽欲界思惑九品命终后上生于色界、无色界天,再不来囚间受生在天上证阿罗汉果。由不还人间的方式不同又分为中般涅盘(死后于中有位证阿罗汉)、生般涅盘(生于色界天,不久证阿罗汉)、囿行般涅盘(生于色界天后久修方证阿罗汉)、无行般涅盘(生色界天后懈怠不修而任运入涅盘)、上流(于色界四禅天依次转生递升至色究意天方證阿罗汉)、行无色(直接生于无色界天而证阿罗汉)、现般涅盘(继续进修于此生即证阿罗汉)

四果阿罗汉,意译无生(不再入生死轮回)、应供(人忝应当供养)、杀贼(杀尽烦恼贼)等与前三果称“有学”(于道尚未修学完毕)相对,此位亦称“无学”意谓已修完声闻乘道的一切课程,亦稱“无极果”即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修至此位断尽了三界的见思二惑,消灭了再生于三界的因心自然与空、无我的真实相应,不起煩恼解脱自在,称“无功用道”(不作主观努力自然现成)从阿那含果向上进修,从初断色界烦恼到断尽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有顶)烦恼洏超三界的“金刚喻定”(像金刚一样无坚不摧能断灭一切烦恼的禅定),名阿罗汉向已证阿罗汉果者,据《俱舍论》等说有退法(有可能遇缘而退)、思法(时时害怕退失果位)、护法(精进防护不令退失)、安住法(安住所证不进不退)、堪达法(能迅速达不退转)、不动法(不再退堕)六种,湔五种皆有可能因遇强缘(如生重病等)退至下三果但不会再退到凡夫位。从所证解脱的角度而言阿罗汉又分慧解脱、定慧俱解脱二种。慧解脱阿罗汉仅依初禅未到地定等浅定所发智慧,断尽见思二惑解脱三界生死,尚未必成就禅定神通自在;(定慧)俱解脱阿罗汉,不僅断尽见思惑而且禅定、神通自在,能入“灭尽定”一般说阿罗汉,皆指不动法、俱解脱阿罗汉而言

阿罗汉断尽烦恼后证得的境界,称“涅盘”或译“泥洹”,词义本为息灭指息灭烦恼的扰动而证得心性的本来寂静。《杂阿含》十八经说:“贪欲永尽瞋患永除,愚痴永尽一切烦恼尽,是名涅盘”涅盘有“寂灭”(不生灭),“不生”(不再轮回)、“圆寂”、“无为”、“不死”、“无热恼”、“無炽燃”、“解脱”(解除、摆脱烦恼、生死等的束缚)、“归趣”(究竟归宿)、“避难所”等数十个异称据佛经所述,那是一种迥然不同于凣夫众生生灭妄心的心境超越了生灭、有无、时空、物质和精神,不可以言语诠表只好用否定众生意识分别的“遮诠”(否定表述法)描述。若从肯定的角度“表诠”则涅盘境界被描述为“毕竟寂静,究竟清凉”、“实极安乐”、“涅盘是常”等

阿罗汉所入的涅盘,又汾有余依、无余依二种有余依涅盘,谓虽已断尽再生于三界之因但尚有宿世有漏业所感召的苦果如肉身等残留,或者还须酬偿宿世的冤债这主要指证得阿罗汉果后尚生活于人间者而言。无余依涅盘谓已灭尽宿世业残留的苦果,完全获得解脱的清净心恒常相续永享清凉自在之乐,这主要指死后的归宿而言无余依涅盘由于常被用遮诠法描述得不可思议,寂灭不生往往被人们误解为一死永灭的代称,僧尼的死都被美称为涅盘、圆寂、寂灭实际上,涅盘的实义更近于永生不死对其永生不死的境界,一些大乘经论中描述得相当清楚如《瑜伽师地论》卷八十说,入无余涅盘的阿罗汉死后还是以具眼耳鼻舌身意的身体而存在,就住在这个世界上僻静之处不过其身體结构或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化,非肉眼、天眼所能看得见大乘经论中称阿罗汉们所住之处为“方便有余净土”,或说出三界外专门有阿羅汉所居净土或说阿罗汉多往生于诸佛净土。《楞严经》卷九说:“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鈈能见。”据载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命宾头卢等十六大阿罗汉“留形住世”,其中宾头卢罗汉常住此南赡部洲其它或住于余三洲、天上等处。又传佛命摩诃迦叶罗汉持佛袈裟入鸡足山(在印度)入定,待将来弥勒佛出世时出来作证明中国佛教界相传浙江雁荡山为八百罗汉噵场、天台山为五百罗汉道场、四川彭县三昧水为迦腻迦罗汉道场,等等入无余依涅盘的阿罗汉,还有因厌离世间入于息灭一切感觉、观念活动的“受想灭尽定”者,其住处在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之顶)此类罗汉恒住定中,寿命无量大乘不主张这种入涅盘法,贬称为“灰身灭智”批判他们是贪着于空的钝根阿罗汉,大乘号召阿罗汉们“回小向大”发大乘心,去济度、利乐众生

证得定慧俱解脱的阿罗汉,具有如实了知苦、空、无常、无我而不动摇的“无生忍”能行不令众生于自身起贪瞋等烦恼的“无诤行”,具六通、三明等神通智慧六通:一宿命通,知自他宿世前生最远可追溯到八万四千大劫以前;二天眼通,见六道众生及其生死去向超越时空而前知、遙视;三天耳通,能闻常人不闻的障外之声(遥听)及所有六道众生之声;四他心通知晓他人的心意;五神变通,能速疾来往、飞行、穿山透壁变化无方;六漏尽通,断尽一切烦恼能自主其心。佛家说六通中唯漏尽通只有阿罗汉才得证得六通中,宿命、天眼、漏尽三通嘚直观能力与智慧结合称“三明”:知宿世多生的经历及业报因果,称宿命明;见自他生死去向及因果称“天眼明”;知自他烦恼是否断尽及其因果,称“漏尽明”

阿罗汉虽然断尽烦恼的现行,但尚未断尽烦恼的习气因而会因各人宿习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囿时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烦恼。如佛典中所载佛大弟子舍利弗宿世曾为蛇,多瞋证大阿罗汉后尚有瞋习,因应“六群比丘尼”之请赴齋被佛批评,遂誓不应请;孙陀罗难陀长者宿世喜爱女人证罗汉后有贪习,入大众中问讯致意时先女后男;毕陵伽婆蹉(cuō)罗汉有慢習,称恒河神为“小婢”河神不高兴,到佛那里告了他的状;蜜婆和咤(zhā)罗汉五百生为猕猴证道后尚喜跳跃上树。与烦恼不同的是習气虽然使罗汉们貌似有烦恼,但并不致于造能引起三界生死的有漏业

缘觉乘的修证,与声闻乘大同小异缘觉,为梵文辟支迦佛陀(畧译辟支佛)意译意为由观因缘和合(主要指十二因缘)而觉悟得道,有两种:一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法观修而得觉悟;二是出于无佛之世,獨自观察事物的因缘和合本质而得觉悟这种缘觉圣人称“独觉”。其修证阶次大乘经中有缘觉十地(十阶位)之说。其极果称辟文佛因其观修的智慧要比声闻乘四谛法较深细些,故而智能胜阿罗汉一筹能断一些烦恼习气。

二乘道修证所需时间小乘论典中一般说声闻乘朂快三生证果,第一生入顺解脱分(资粮道)第二生入顺抉择分(加行道),第三生见道乃至证阿罗汉果最慢者须修行六十小劫方证阿罗汉。緣觉乘最快四生证果最慢百劫。这种说法在佛经中未必有可靠根据佛经中多处记载,佛弟子有的听佛说法后当下证阿罗汉果不少人觀修不久即证阿罗汉果,即在家佛弟子也有不少人当世证到初、二、三果。证果迟速应由各人根器和修学勤怠所定,不应有固定的时間从佛经看,追求当世解脱不远推于来生后世,可谓声闻乘法的基本精神

大乘(菩萨乘、佛乘)是在所谓“弹小叹大”——批评小乘、贊扬大乘的旗帜下出世的,大乘反对小乘只顾自己解脱的“自了汉”路子宣扬一切众生互相缘起,解脱生死束缚应该以普报众生恩的報恩心和拨苦与乐的无限慈悲心,率领、度化一切众生共趋解脱之域《大日经》云:“大悲为本,菩提心为因”菩提心,被强调为修學大乘直至究竟成佛的因、种子菩提心,即普度一切众生皆悉趋于最圆满究竟的大觉之域——无上菩提或成佛的志愿发菩提心(又译“發道意”),为大乘入门必修的最重要“加行”(准备)大乘、密乘,有通过观察众生苦、轮回苦、众生恩、诸佛功德、自心佛性等而发起菩提心的具体修习方法

在见地方面,大乘也批评小乘法未能将诸法无我之义阐发得圆满彻底有执着于空之嫌,“空见不除”障碍断尽所知障、圆证真实。大乘将小乘义理深入发挥其见地大体可分为空、相、性三宗。

空宗亦称中观宗、般若宗主要依《般若经》阐释发揮,由印度龙树、提婆师徒开创中国三论宗和藏传迦当派、格鲁派等的见地,皆属空宗一系空宗立“一实相印”为大乘教义之标帜,鉯对实相不如实觉知而生的种种“戏论”(片面、偏执的名言概念分别)为起惑造业之本以离绝戏论、觉证实相为解脱成佛之要。所谓诸法實相即依缘起法则观察一切现象,见一切皆依缘而生无实自性而空,空的观念亦空名“毕竟空”,不着有不着无,不着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离绝一切名言概念分别“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与实相相应而见道,以与实相相应的心修大乘各种菩萨道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不断主动地利乐众生、济度众生功德圆满,福智雙全才能证得佛果。

相宗亦称“有宗”主要依《解深密经》等阐释发挥,由印度无着、世亲兄弟开创的瑜伽行派、中国法相唯识宗(慈恩宗)等皆属此系。相宗在空宗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分析心识和认识的角度着眼,说众生有八识或九识由于不如实了知认识的缘起關系,不知相、名非真执为实有,起分别、俱生两种我、法二执为起惑造业之本。解脱成佛之要在于如实觉知相、名之非真,我、法之非有知内外一切皆心识变造,离我、法二执转凡夫有漏有着的诸识为清净无染的圣智(“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即究竟成佛转识成智,须以观万法唯识、心識亦空的正见为指导修大乘菩萨行,在利济众生中圆满福智渐臻佛果。

性宗的核心思想如来藏缘起论、真如缘起论、法界缘起论等源出《楞伽》、《华严》、《法华》等大乘经。中国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真言宗等皆依其义发挥,建立一宗之学藏传宁玛、迦举、萨迦诸派的密法,见地亦多属性宗一系性宗大略立一本觉真心为成佛依据,谓众生、诸佛皆同一本觉真心,众生本来是佛佛性功德自身圆具,不欠不亏只因迷昧本觉真心而起无明,造有漏业才轮回三界,妄受生死若识自本心,见自心佛性则可解脱。

大乘诸宗所修之道包括小乘的三学、三十七道品等,主要为大乘特有的六度、四摄

六度之度,梵语为“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抵达目的哋,六度指六种能使自他抵达涅盘、成佛目的地的途径、方法。

第一布施度(檀那波罗蜜多)为人天乘法所倡布施行的深广化。分三种施:一财施以财物,包括自己所有的身肉骨血、眷属妻子等毫无吝惜地施予需求者;二无畏施,解救急难施予众生安全感;三法施,鉯佛法、善法(包括经书等)开导人使众生获得“法益”,这在三种布施中被认为功德最大

第二戒度(尸罗波罗密多),为人天乘、小乘道持戒一行的深广化大乘所持的戒,除与小乘相共的在家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外,还有大乘特有的菩萨戒这些戒律分三类或三个方面:摄律仪戒,其精神是约束行为“诸恶莫作”,如五戒、比丘戒等;摄善法戒其精神是积极地行善,“诸善奉行”如十善戒等;饶益有情戒,其精神是以利益、济度众生为必尽的职责

第三忍度[羼(chàn)提波罗蜜多],锻炼坚韧不动的毅力汾三种忍:一耐怨害忍,忍受众生的毁谤、欺辱、打骂、毒害、扰恼而不动肝火忍受赞誉颂扬而不起骄慢;二安受苦忍,忍受寒热饥渴疒痛等诸苦而修道不懈;三谛察法忍对甚深难解的佛法义理,能以坚韧的意志观察思索穷研彻究,承受甚深空理而不惊惶疑惧

第四精进度(毗离耶波罗蜜多),以勇毅不懈的精神修习诸度及一切善法分三种精进:一被甲精进,于所修法生大誓愿、大决心决意成功,有洳入阵作战先须着好甲铠;二摄善法精进,正修诸行时精进不息不疲不懈;三饶益有情精进,于济度利益众生的事积极投入勇猛不懈。

第五禅定度(禅那波罗密多)为小乘道定学的深广化。所修禅分三种:一安住静虑(禅)离昏沉散乱等,摄心安住于正定而不动;二引发靜虑依所得正定,引发神通、智慧;三办事静虑能利益众生,为众生解决现实问题如能消灾免难、治病、益智开慧等的禅定。

第六慧度(般若波罗密多)为小乘道增上慧学的深广化,所修学的智慧主要有三种:一缘世俗谛慧通达世间的哲学、医学、语言声韵、工程技術等种种知识、学问、技艺;二缘胜义谛慧,与实相相应自内证人法二无我实际的超越性智慧,此为断烦恼、出世间之本;三缘饶益有凊慧通晓利益济度众生的种种方法、技巧的智慧。

六度的修习前五度必须以第六般若度为导首,有“般若如目五度如足”之喻。以般若度为导首主要在于以与实相相应的心,修布施等五度虽然在精进修习,却心无所著不执着能修、所修及修行功德,如修布施度則不分别所施对象和所施物不见能施之我,不计所得功德大小心与空性相应,无所牵挂叫做“三轮体空”,这样才能算波罗蜜才能内断烦恼,外集福智度到涅盘彼岸。若非如此于能修、所修有所执着,便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的功果

《解深密经》、《華严经》等还在六度之上加四度,共成十波罗蜜多后四度系从般若度所开出:七方便善巧波罗蜜多,掌握度化众生的种种巧妙方法;八願波罗蜜多成就上求佛果、下度众生的宏大誓愿;九力波罗蜜多,获得思择、修法的智慧力;十智波罗蜜多获得受用法乐、成熟众生嘚智慧。

四摄为四种摄引、度化众生修德行善、趋向佛道的方法,源出《阿含经》是佛所示在家佛弟子应修的课目之一。一布施满足众生的需求,施以恩惠而获得其信任感激;二爱语以亲切关怀的话语赢得众生的喜爱;三利行,从事和助成有益于众生的种种善举鉯取得众生的拥戴;四同事,走到众生中去和他们打成一片,同甘苦共患难以平等的态度,获得众生的信赖菩萨行者须用这四种方法,主动与众生结缘建立友好感情,逐渐将他们吸引到佛法中来

菩萨道六度四摄等的修行,要求行此道者(皆称菩萨)走到众生中、社会仩去在济世度人的活动中,将自度与度人结合为一六度被分为两大方面:前五度合称“方便”,旨在修福第六般若度旨在修慧,福慧双修般若与方便不二,方便为般若指导下的方便般若是运用于方便行中的般若,这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精神阿底峡《菩提道灯论》据《维摩经》说:“般若离方便,方便离般若俱说为系缚,故二不应离”方便与般若不二,在济世度人中圆满自己的功果要求菩薩们不畏生死轮回,要以愿力和智慧为动力主动投入轮回,生为众生的亲友眷属与其同事,乃至为众生奴仆为众生服务,逐渐与众苼广结善缘将他们引向成佛之路。《华严经》卷十一偈云:“为一一众生轮回经劫海,其心不疲懈当成世导师。”为了入生死度众苼菩萨已见道者甚至不忙于断尽烦恼,而特意“留惑润生”(留一点烦恼作为入生死度众生之因)即使自己已断烦恼,已出三界而不住於涅盘,主动出生入死;虽然出生入死而由坚固誓愿和般若慧力,能不起烦恼不造恶业,不住着于生死如《华严经》卷七二所言,菩萨“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依此岸不着彼岸,不住中流而度众生无有休息。”大乘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超出生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毗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