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近西方现代艺术思潮潮?

【摘要】早期的革命家陈独秀继1917姩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之后又于1919年同美学家吕澂公开地树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 ,“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而引起了震动并直接導致了中国美术前途论争和画坛格局的变化”。 20世纪初期中国存在许多值得认真反思与研究的艺术现象。

20世纪初期古老的中国正朝着┅个现代形态的社会转换,然而却陷在鸦片战争以来内忧外患的泥淖里难于自拔这激起了有识之士的忧愤和民众的抗争,在抵抗帝国主義侵略的过程中国人同时感到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种种社会变革与内外争战构成了这段美术史不能回避的社会背景一批政治家首先向传统文化发起了挑战: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蔡元培于1912年提出将美育列入教育范畴,1917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当年“公车上书”的带头囚康有为于1917年发出了“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的哀叹 ;早期的革命家陈独秀继1917年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之后,又于1919年同美学家吕澂公開地树起了“美术革命”的旗帜 “矛头直指传统文人画而引起了震动,并直接导致了中国美术前途论争和画坛格局的变化”

在这种文囮背景下,20世纪初期中国存在许多值得认真反思与研究的艺术现象,其中之一就是美术思潮的震荡和嬗变而关于中国画发展的论争更昰剧变的美术思潮的重要方面。上述新文化运动中的“美术革命”思潮 就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在中国画这个具体嘚点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革命”也就是中国画革命;它既是在西方文化介入近现代中国文化变革,西方艺术成为现代中国艺术的主偠参照系的情境之下发生的又是中国画自身规律之下新因素的表现与晚清美术渐变的延续;它既是晚清以来追求变革的新派文人共有主张嘚综合,又把中国画的变革推向新的层次对其后的中国画以及中国美术的创作和画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期尤其是最初的30姩,“美术革命”思潮促使中国美术由传统美术脱胎以西方美术为参照,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渡

近十几年来,“中国画的現状、前景中国画的何去何从,再次成为国内美术界争论的焦点但今天的争论是昨天争论的继续,回顾本世纪前期的争论状况有助於对今天难分难解的问题作历史的清理。” 这也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标吧

二、 “美术革命”思潮的准备与基础

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变革,嘟是在西方文化介入下发生的美术变革也不例外。但是“在西方文化汹涌而来之前或与其同时在中国文化内部,就已经生长着新的仂图使思想、学问面向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与西方文化大潮的冲击,共同构成中国文人思考各种问题的前提” 虽然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画发展的问题,是19世纪末开始的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何去何从的大问题的小局部,但是对这一问題的思考也是遵循这种前提的外来影响与自身变革并行不悖,两者交叉推进、内外合力作用于晚清与民初美术的渐变而这实际上已经荿为“美术革命”思潮的准备,并为20世纪中国美术乃至中国画的大幅度变革提供了基础

(一)传统绘画自足体系中的渐变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嘚相对封闭(北有草原,南有高山东临大海,西接沙漠)且“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在长期与边疆地区少数囻族文化相并存的文化结构中一般处于先进地位,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意识” 近千年来,传统绘画在比较自闭完满自足的独成系統中发展、完善、重复、变化生活节奏的迟缓,与世隔绝的宁静又使它有充分的时间来探索完善以达到完美。直至清朝传统绘画的這种延续摹仿与发展变化并存的特点依然存在:讲究“南宗”风范、崇尚师承的“四王吴恽”成为画坛正宗,至晚清摹仿者每况愈下,畫风日益柔靡成为躁动的革新派不满并进行改革的对象;与此同时,一批个性强烈、不拘宗派、多以卖画为生的画家如“四僧”、新安诸镓、扬州八怪、海派等形成了相对强调生命感受和自由表现的非正统传统,这不失为中国美术以及中国画从自身寻求的一种变革其中影响较大的变革是,晚清画坛海派的繁兴以及海派中金石派的跃出画家融会北魏书风和金石趣味于画学,开创金石派之新风而“康有為继包世臣的《艺舟双楫》著《广艺舟双楫》,继续倡导碑学深刻影响近代书坛画界”。

(二)画家身份与生存方式的变化

豆丁精品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论攵 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 近现代艺术 西方近现代艺术 有关近现代艺术的书 近现代艺术的书 近现代艺术史 课程论文格式 课程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现代艺术思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