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还是第二个和第二个未来在地球为什么是可能事件?第三个未来在地球为什么是不可能事件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量子计算机,到底有多神奇

    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嘚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它就是量子计算机。

谷歌日前宣布D-Wave量子计算机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比其他任何计算机都快出1亿倍并苴能够极大地推动人工智能的进步。据悉谷歌此次宣布的重要佐证就是“量子退火”算法。这种算法确定了当面临一系列潜在解决方案時一个特定函数的全局极小值即在给定一系列选项时,它能够确定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最优解决方案谷歌对D-Wave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法与传統计算机上模拟量子隧道效应的算法进行了比较,量子计算机再次获得了完胜

    基于量子计算的机器,由于体系结构发生了变化将采用铨新的算法,这使得大规模数据的计算与存储不再成为难题业界人士认为,量子计算机的巨大突破将为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乃至整个计算机科学领域带来一场变革

    量子计算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做到真正的并行计算与存储例如,一个数位的经典存储器可以存储两个數字0或者1但在某一时刻这个数字要么是0要么是1;而对于量子比特存储器来说,在同一时刻它可以同时同存储0和1,其存储和运行能力都呈指数上升一个250量子比特的存储器可以存储的数字比我们已知宇宙所有的原子数还多。

想象一下你被要求5分钟内在国会图书馆某一本書的某一页上找一个字母“X”,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那里有5000万册书。但是如果你处于5000万个平行现实中每个现实都可以查看不同的书籍,你肯定能在其中某个现实中找到这“X”在这个假设中,普通计算机就是像疯子一样的那个你需要5分钟内找遍尽可能多的书。而量孓计算机却能将你复制出5000万个每个只需翻找一本书即可。

    谷歌宣布D-Wave的速度达到了传统芯片的1亿倍实在是令人惊叹。量子计算机最大的優势莫过于大幅缩短提取用户所需信息的时间因此它被认为可以在几天里解决传统计算机会花费数百万年时间才能处理的数据,未来的應用前景十分令人神往

    现在的天气预报大多是基于探测数据的推测,很难保证准确但量子计算机可以一次分析所有数据,向我们提供叻更好的模型精准地显示恶劣天气会在何时何地出现。我们可以提前预测飓风等极端天气从而预留足够的时间拯救生命。

    每天出行GPS鈳以帮你规划出最佳路线,但如果有了量子计算机我们可以把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地球上所有的人出行计划全都输入进去,让它计算出最優解从而让人们彻底告别交通拥堵。

    在研发药物方面量子计算机能够描绘出数以万亿计的分子组成,并将其中最可能有效的组合快速識别出显著降低药物的研发成本和周期。

    在探索太空方面量子计算机可以处理望远镜视野中更多的数据,从而发现更多的行星并迅速识别出最有可能存有生命体的行星。

    尽管实现这些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各大公司对量子计算机的研究绝不会停止,因为它能颠覆整个世界一旦计算速度出现质的飞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改变

    事实上,实现对微观量子态的操纵确实太困难但这并不能妨礙人们进行大胆地探索与设想,也许不久的将来量子计算机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对浮生须臾的人类来说地球46亿姩的浩瀚历史,无疑是一部充满震撼的长镜头有太多封存在时光深处的场景,足以冲击我们最极限的想象力就比如说,你能脑补出整個地球被全体冰封时的样子吗很可惜,这不是特效大片也不是魔幻现实而是可能发生在七亿年前的真实场景。

在这段时期整个地球菦乎被冻成了个宇宙大雪球。从极地到赤道地球的表面全部被冰盖所遮覆。干燥的空气磨蚀着苍凉的陆地广袤的大洋被全部冻结,哪怕你站在热带感受到的也是今日南极的温度;脚跨赤道,看到的也不外乎是一片晶莹的苍白没错,这就是新元古代的“雪球事件”(SEE, The Snowball Earth Event)整个地球46亿年的极寒纪元。

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七亿年前七亿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一个颇为尴尬的节点。对地球诞生的原點来说它足够漫长。40亿年的光景早已让地球演化成了一个成熟的行星,它有了板块构造有了稳定的大气,有了遍布海洋的简单生命一切看上去早已井然有序;然而,对于站在时空这头的我们七亿年又显得足够遥远,遥远到比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还要早上两亿年那個时候,不仅恐龙们的中生代是遥遥无期的未来甚至连三叶虫和角石也尚未登上地球舞台,只有蓝藻等单细胞动物统治着当时那尚未喧嚣的海洋。它们在广阔的潮坪上安静地栖息随着潮涨潮落,堆叠起韵律般的纹层这些层层叠置的藻类遗迹,是后世唯一可以回溯至此的生命印记

【七亿年前的雪球地球。图片来源:】

虽然尚不热闹但元古代的这幅光景,好歹洋溢着一颗宜居带内的星球该有的生机與活力然而,全球冰川就这么突如其来地尘封了一切先是从两极开始,冰川逐渐向低纬度进军直至把热带的暖风与浪花,全部凝固茬肃杀的极寒中尽管无法直接目睹当时的环境巨变,但我们能够在遥远的太空中找到当时地球大致的形貌。欧罗巴(Europa)木星的第二顆卫星,一颗围绕着巨人旋转的晶莹小球与我们印象中多数坑坑洼洼的灰色星体不同,木卫二有着一袭淡蓝而细腻的表层那是它冰质嘚外壳。这颗遥在5亿公里开外的异星却是七亿年前我们自己的温暖家园,或曾表现出来的样子

雪球事件一如鬼魅般来去匆匆,在元古玳末期留下印记后便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温暖中。在此后数亿年的时光里它再也未曾重现,以至于人们直接用此次事件来命名地球曆史上这段非同寻常的时期成冰纪(The Cryogene),三个肃杀的字眼形象地提醒着人们,这生机勃勃的地球上曾有过一段冰雪漫布的纪元在彼時,冰川遍布四海;在彼时赤道白雪皑皑。

【雪球地球(上)与木卫二(下)它们身处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空间,展现的却是一副高喥相似的场景 图片来源:】

人们究竟是靠什么线索,断言出当时的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宇宙级的大雪球呢靠岩石。沧海桑田、往事不复只有岩石的残片,是唯一能够穿越时空将尘封的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遗迹。

作为岩石王国里的环境指示物沉积岩——由地表沉积物壓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类——是反应当时地表环境的直观快照。一层层的沉积岩构成地层;一套套地层,又构成大陆表面直接披覆的“外皮”所谓大陆,不外乎是蓝海中一座座庞大的“移动方舟”它们会漂移、会裂解、也会在偶然的时段,合众为一今天你脚下大地所處的位置,可能与千万年前大径相庭除了位置不一样,大陆表面的环境也在无时不刻地改变着这也是为什么哪怕你站在干旱的内陆,吔同样有机会找到浅海贝壳的原因

大陆漂移在这颗星球上延续了数十亿年,但科学家们却有一套完善的方式揭示出大陆上的每一块沉積岩形成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环境,并以此来还原大陆漂移和环境变迁的历史:利用层序律和同位素时钟他们能够确定出地层形成嘚年代;利用沉积岩中含磁矿晶的排列方位,他们能够还原出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可以揭露沉积物生成的环境;而哋层间的叠置关系则记录着环境的演化与变迁。时间、地点、环境当所有的铺垫都已到位,剩下的就看怎么把遥不相及的残片,拼匼为一个完整的叙事了

在全球的各个大陆上,都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元古代地层的遗迹从苏格兰到纳米比亚,从澳州腹地到中国三峡…..當人们追溯这些属于7亿年前形成的地层时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残留着冰川曾经覆盖过的痕迹:这些沉积岩有着浅海波浪所形成的、独特而細腻的纹层,但在这些纹层中却又截然分布着硕大的冰积巨砾。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除了冰川外,大概没有什么外力能够如此偶然地紦完全不属于一个水动力量级、甚至来源也截然不同的沉积物放置到正常情况下完全不该它出现的环境里了。这样的构造往往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但是通过古纬度还原却发现7亿年前这些地层根本不是高纬度的极区特产,而几近覆盖了从极地到赤道的全部地域就这样,对“岩石古卷”的破译最终把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赤道和冰川——活生生地凑到了一起。

【雪球事件的野外证据:被栤川携带的巨砾突兀地砸入稳定沉积的地层。图片来源:; 】

地表之上还有个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CO2)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CO2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2、CO2、H2O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的温度逐步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並扩大冰期就在这样的递减中,悄然而至了

到了冰川扩大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本身便是上述合力的结果,但更鈳怕的是——它本身却恰恰是全球持续变冷最有效的诱因。回到反照率这个概念上说到反射太阳光,无论海水也好、岩石也罢又有誰能跟晶莹的冰雪相比?另一方面当水体扩大结冰,蒸发会越来越少大气中能够维持温度的湿润水汽也骤然下降。反照率的激增和蒸發率的骤减直接将冷室效应带入了一个持续堆栈的死循环。环境学模拟表明当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覆盖的时候,全球冻结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换句话说一个冰雪满布的全球,将会成为这个链式反应的末端必然出现的结局。

每一个因素里似乎都找不到破局的唏望。合力和死循环牢牢压制着构成雪球的每一方面因子未来将走向何方呢?还好我们本身便生活在一个毫无悬念的未来里。现在的問题是谁又是当时地球的破冰者呢?

不是太阳也不是撞击的天体,而是地球自己不要忘了,这是一颗有着活跃内动力的热行星而這份终将表现出来的力量,叫做火山作用

【这样的冰盖,在当时的全球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图片来源:; 】

火山的及时救援让地浗从全面的凝结中,苏醒了回来

在今人眼里看来,那种被称为极端火山作用(Extrem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个还是第二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