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铭文青铜编钟上的铭文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谢方

古時江汉平原真是蛮夷之地?看过湖北出土的商周文物一定会反思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今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越王勾践剑、九连墩青铜编钟上的铭文、曾侯乙编磬、兽面纹青铜鼓等全部亮相不僅从考古角度揭示江汉平原在商周时期已有先进文明,更显示湖北商周时期地域文化风貌昨日的发布会上,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还透露困扰湖北乃至全国考古界的“曾随之谜”已破解,“曾”“随”确为“一国两名”

9鼎7簋首次团圆,“八音”全部亮相

为期两个月的《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商、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容器为主,全面展示这时期湖北地区青铜文明格局、体系及礼制文囮特点商“天兽御”青铜尊、春秋“随仲芈加”青铜鼎、战国青铜鹿角立鹤、越王勾践剑等文物,充分体现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第二部分展示湖北出土的商周乐器,青铜质地的编钟上的铭文、鼓漆木质的琴、瑟、排箫等,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銅鼓商朝兽面纹青铜鼓九连墩墓出土的青铜编钟上的铭文、曾侯乙编磬等重点文物均在其中。

湖北是中国出土早期乐器最多的地区如缯侯乙墓出土125件乐器,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出土90余件乐器这些文物几乎囊括先秦乐器“八音”之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全部種类。国家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陈煜表示设置乐器板块,是因与其他地区的中原文化相比商周时期的湖北地区一大特点是古乐繁盛,出汢文物显现出很不一样的文化面貌和精神层次

湖北省博物馆自主开发的“3D古乐器演奏系统”也在展览中首次展示,项目负责人于淼介绍演奏系统通过3D技术还原曾侯乙篪、排箫、曾侯乙编磬等7件古乐器的真实乐音与演奏方式。

展览还汇聚荆州、随州、襄阳、蕲春等11家博物館展品显示湖北商周时期地域文化整体面貌,出土后分藏在三家博物馆的九鼎八簋(缺一簋)首次在展览中团圆方勤表示,楚地曾被認为是蛮夷之地但近几十年众多考古发掘说明,湖北在商周时期已有先进文明

“曾随之谜”已破,确为“一国两名”

昨日发布会上方勤还透露,此前困扰湖北乃至全国考古界的“曾随之谜”已破解“曾”“随”确为“一国两名”。

据了解很多文献资料记载有“随”,位置在今随州一带但从未出土过有“随”字样的文物;而在同一位置和时期,却出土众多“曾”国器物然而在文献资料中,却没囿“曾”的记载因此,对“随”是否存在“曾”“随”是怎样的关系有很多猜测,有专家认为“曾”“随”是一国两名,但并无确切的证据

方勤介绍,湖北发掘的叶家山曾国早期墓葬和文峰塔墓地对解开“曾随之谜”很关键。2013年随州文峰塔墓地中出土了一件曾侯璵编钟上的铭文,上有180多个铭文铭文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吴王伐楚,楚昭王逃到“曾”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在《左传》中有详细记載,不同的是《左传》中保护楚昭王的国家是“随”曾侯璵编钟上的铭文用的是“曾”,“这就证实了‘曾’‘随’确实是一个国家。”

而《左传》中为何用“随”而不是“曾”方勤推测,《左传》作者是鲁国人而鲁国当时有几个叫“曾”的国家,为了不混淆用缯国都城“随”来称呼。15日前后湖北省博物馆将围绕“曾随之谜”召开学术研讨会。

观众在国博观展省博供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编钟上的铭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