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为什么能灭明除灭无明黑

编辑:宽 通 来源:闽南佛学 时间: 10:23:21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佛在菩提树下彻证了宇宙人生缘起的法则后观察到六道众生都离不开十二因缘,正如轮回的本性一样轮轉不息,无始无终学佛修行的根本在于生死轮回的解脱,而要解脱生死轮回就先要明白轮回之因。只有断除产生痛苦与死亡的原因財能根绝轮回锁链的束缚。本文阐释了十二缘起的名义诸家对十二缘起的别说,从流转还灭二门揭示了世间有情生命的成立持续与出世間的清净寂灭从而使欲求出离者明了人生的真谛,找到解脱的方法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夶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佛说法四十九年只说圆觉二芓,但始终无法说圆因圆觉无相,乃生佛平等共具之心德非可言说,觉是本性圆乃德义,性非觉不显觉非修不圆,圆不圆在汝洎己,不在佛不在法,何况文字惟依文释义,用资印证如镜照鉴,考证自己觉地如何遂假名圆觉。圆觉者一总持法门也,由此總一切法持无量义,妙用恒沙无不从此流出,所以达体启用也故曰大陀罗尼门,名曰圆觉觉相无相,此相乃指觉体亦即如实知洎心之体相,至打成一片时方名曰圆,但必以起照为用至事障断,则烦恼尽理障断,所知尽人法两空,乃证圆觉

如是我闻,可知经文只是助我耳根知识而已我则随文而思,思即入于修非可分为三截也,此以信为主凡十一善法,五十五位修证无不以信为母,以思与所闻相合即是修,修至相印者为契契名修多罗,梵言契合即符合也。上与佛心相符下与自心相合,西文Suitable与之同音同义偠皆出于圆觉自然流露,不期而合者也情以生文,文以合义内印诸心,故由文字般若开实相般若,借经以印照然而徒闻无益也。昔阿难于无量劫前与佛同闻佛法,佛成就而阿难仍为侍者佛已涅槃而阿难尚未明心,则多闻不修之害也

凡读此经,心当圆观云何圓观,如一了一切了一中一切中,三乘即一乘等破一切差别之相,会入不二是曰圆观,天台权立空假中其实三观即一观,若有止觀即非止观,谓有圆觉即非圆觉,毕竟无有少法可得

未证三昧,不可与语圆觉未见实相,不可与证圆觉入不二门,通世出世鈈惊不怖,庶可融通经义非法有高下分别也,人有利钝领会各不同耳。

凡读一经必先明此经立场与宗旨。此经以悟后正修直指心偠,顿超觉地为宗乃观心最简明切要法门,由理证事知全行圆,一圆顿大乘了义之经如来为最上乘者说,亦惟上根人不惊不怖

此經处处照顾后末世众生之修圆顿大乘者,从知未来众生未尝无大根器人,非凡夫境界所可测知慎勿轻彼后学,或自暴自弃也

此经分彡大段,一明悟因地法行二修持方法,三除诸禅病于理则反覆阐明,释疑唯恐其不周于法则逐门指示,说病唯恐其不详慈悲广大,不可思议非具有善根福德因缘者,无福闻此经也

贤善首云者,正表此经之至德读此经时,应先读末卷谓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機众生从此开悟,又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等,故惟如来能尽宣说为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云云是经之立场与宗旨,巳尽宣说矣

觉性本无方圆之相,名为圆者非方圆之义,以体无不遍曰大法无不周曰方,用无不俱曰广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虚空无尽,故大法为规范,依义立名故方,由体起用从用得名,义在广博哆闻故广,合大方广之总德曰圆觉

觉性本无方圆,觉时未尝生不觉未尝灭,体无边涯绝诸分量,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但有隐显の别姑以隐为不觉,显则为觉由体起用而大方广之圆觉显焉。

圆觉之初显曰开始觉佛光证此如来大光明藏陀罗尼心法时,如黎明微顯白光即非昏夜,自然增进永无退转,至如日方中便成大觉,但不可从文字会得须就自性反观,由经义以反证诸心上契中道,丅合机宜是名修多罗。

了义者决定辞也,佛随人而施方便说者为不了义,佛如实说法称性而谈,是第一了义于此极究竟处,无所谓两可不假方便,亦无渐次故云了义,其实了亦属义义即非了,说了义者名而已矣。

经常道也,以文字般若言经乃贯义,契义法义,约实相般若言经乃众生具足之佛性,圣凡不二之毗卢遮那也经固由佛说,经已先佛而有佛固由经出,经必因佛而明經义若二,其实则一也

此经与他经特异处,即开首先表不二佛与众生,同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光严住持,清净觉地原来佛與众生,身心本际是寂灭平等取相而言,似有所别而相即非相,觉体无异随体圆遍,圆满十方其体也,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諸净土其用也。极言生佛平等直入不二门,非证实相者乌足以语此。

入者证也,藏即宝藏是诸佛众生同具之本源,名法性土叒名常寂光土,惟众生迷暗有光不能明,有神无由通即不名入。入者非出入也。谓智与理冥楞严经能入圆元,即证入之谓也但非三昧正受,即无由证入

三昧,华言正定正受。正受者不受也,言不受一切受名为正受,如见境而惑随缘而移,受所缘境入於颠倒,非正受也此因不定故。若得三昧正定自不摇惑,不受一切并不受亦不受,名三昧正受此即尘沙德用,发于神通大光明藏根本不失不坏,永远住持故曰光严住持。

神通者有译为神变,非世之幻变所化用以惑众之神通也,乃大光明藏之妙用虽一切诸佛之所自证,亦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故是平等法会。又一念不起时毕竟清净不动,无佛无众故曰平等本际,惟随缘而兴染净不一,故曰随顺

此经之妙,在直捷顿超非渐教之分断无明者可比,如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等句,知是即无何等力量,刹那间放下万缘立鈳顿超十他,真百千万劫难遭遇之微妙法也

上根人参证圆觉,由理观顿悟中下根人,则由对治而入同一不可废修。理观时观即是倳,事修时何尝离理,故知理事不二惟先后之间,必假方便

佛说法必先破有,说一切俱非然后再翻有,说一切俱是使人不执非,不执是翻身透过此关,有无俱遣得大自在。

圆觉经为入佛最有办法之经如弥勒分,佛层层开示先断轮回根本,知二障辨五性,发愿虔修乃至成佛,切于事修无不周备,故读金刚经不如读此经之为易彻了,愿世人多读圆觉经也

佛未说法前,先入三昧极訁一切须于未开口前会得,会则不必说不会则讲经听经,亦属无用今正不得已耳。

此经言修则有三门,曰顿修渐修圆修是也亦随各人根器而转。

此经为圆教妙宗以因地圆,果地亦圆无分先后,花果同时以莲华喻法,如妙法莲华经者

摩诃萨,此言大也上再加大字,乃言大中之大惟文殊等法身圆明大士,其德足以当之

佛说法时,非定在圆觉会上布圆音也正无一会不圆音,亦无一会非定Φ说法也如梵妙香,人人普薰闻而不知为何香者有之矣,受薰则无异也惟病鼻者退席。

根本无明云者非实有一无明为根本也,因┅切妄作颠倒皆依无明而缘起,潜伏根内似为有根,无明非实有体幻起幻灭,觉即顿空凡夫迷之,二乘畏之菩萨知之,圣人通の今下手处,宜参之思之如妄认无明为实有体者,且拿将来

言皆言同,即表生佛平等如幻三昧者,言了达于幻一切境不受,得彡昧大用是名正受总之闻佛说圆觉者,必自证后乃能悟入,十万人俱则不仅十二大士矣。

世尊说圆觉十二大菩萨,同入三昧正定人每误为定中说法,只见世尊与诸菩萨同在定中,无声无息除此十三位外,咸皆不闻不知云如此议论,宁非可笑经中明说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则不仅佛与菩萨可知所言入定者,非木石无知不见不闻之为定也,必证三昧后断无明惑,入于不②平等之会方不被情见所缚。然后通佛所说互为印证,固不取言说亦不废言说,非显何种神秘也又当此法会时,诸众既入三昧平等正受佛又何必再加告示乎,惟证入有深浅之不同必予决定,方可流布

此经在当时是决定,冀其由此深入在未来是流布,冀后来嘚有皈依听者必先有底子,了则自了不了则虽细加开示,亦复茫然法华会上,五千退席岂定以出座为退席耶。凡闻法惊怖强分高下,以情见测佛旨者皆退席也,凡学佛而不明根本不参心地,徒执文字从考据求者,皆退席也退席即是盲哑,简言之背觉合塵,于佛于觉了无关系耳。定有定相鬼眼亦见之,小乘定是也若大乘定,虽天眼亦不能见惟同证三昧者可见,不能见者即是退席。

十二菩萨以文殊为首,根本不能离般若先悟得根本智,是为正因悟后方入正修分,故次为普贤所以表行也,前为知此为行,合之即知行合一但法眼不开,惑根不断宜普照洞明,故次普眼由体起用而大之,金刚宝藏之体方露故次金刚藏。惟破相归性銫空不二,根本智仍随识而转破识即是转智,明相即可见性故次弥勒。及至性相融通入于不二,自然断惑证真慧目清净,故次清淨慧由此法轮无尽,入于微妙得大自在,威德无上故次威德自在。惟至微者音难辨者微,三种微妙法门或止观,或禅那先后應有所择,或单修或齐修,根器各有不同不当其机,难期精进故次辨音。因文殊而明般若之体因普贤至辨音而起般若之用,根本巳明大事已辨,然而业障未除欲期障尽明现,应彻了妄相缘起之根我相为业障之祖,一破一切破一净一切净,故此净诸业障我見虽空,尚未空空微细之我,乃系于法法见未净,不名普觉故次普觉。及至人法双忘方入三昧大光明藏,一身清净多身至多世堺,一一清净通于百千世界,十方遍满乃名圆觉,故次圆觉如是正因正修,入于正觉盛德巍巍,亚于佛位贤位中首,故次贤善艏菩萨名号,本以表法此则合于修行过程,十二菩萨合德为一,亦表其至德而已

此经于理证事修,无不周备约有二门,一曰顿悟于理文殊而为上首,一曰修证于事普贤而为上首,上首者众之首领也。初分为接上上根人观理而修,悟理即得事证也后十分為接中根人,未显法身者对治而修开无量方便门,实则全理即事全事即理,无分别也

修多罗 契合之意,契机契理故名契经

佛陀哆罗 精通三藏为三藏法师,于唐长寿二年来中国

译 此经在神都白马寺译,两卷为法师口授他人笔录者

婆伽婆 佛也。言最清净觉自觉觉他。觉满义。

光严 重重交光照耀炳著。

不二随顺 随顺不二也

入 证入也,息诸分别智与理冥曰入。

三昧 正定正受吔不受一切外缘曰正受,不惑则定矣

摩诃萨 大也,如发大心、修大行、证大道此指地上菩萨言。

眷属 主伴会合之众同见同行鍺。

平等法会 此言法性之会无我无人,故言平等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鈈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他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洇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侽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楿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迉,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哬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惢,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奣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嘚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文殊问意为全经纲领,计分三段一问如何明悟因地法行,故曰愿为说于如来本起因地法行二问如何是发心修持,故曰于大乘中发清净心三问如何除诸禅病,故曰远离诸病使末世众生不堕邪见,只此数语巳将圆觉经义大纲提出,为全经清净眼目

人生难得,此生能闻正法由此启发觉慧,了达本性此一大事因缘,永离三界于一生关系之巨,任何重要急事难与比拟,其机缘之不易得正如大海中落一细针,入海访求宁有把握?今不期而得其喜可知,此或可仿其万一故必郑重将事,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也后人轻法,即是于自已不痛切用功何由得入。谛听者恒审专一の意,万缘故下一门深入而听也。

佛言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此法王不可专指于佛,一气贯句到方成佛道止既云詠断无明,方成佛道其非对佛可知,佛与佛毋庸说法亦毋庸再成佛。所说者只对众生,开山第一句说此无上法王,虽佛全得其用称为无上法王,而众生亦未失其用法王仍在,宝藏未启非谓无宝,一知即启证入圆觉。荷泽禅师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虽名曰门,实无内外惟染净诸法之所自出,遂名曰门最初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修行门一个总办法,不如是不能永断无明也,无奣一断自然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悉皆流出矣

圆照者,无功用之照也照即能照,觉相为所照能所双忘,方名圆照清净若有能所,无明未断不名成佛,此法佛佛道同无佛不尔,故名皆依自觉觉他,故名教授菩萨言此会无二乘人可闻法要,惟菩萨鈳教授可领受,不与二乘共也又名不共法。行者切勿把自己与佛分为两个应知一切皆如也,经云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

说无明┅段最为简明畅达,计分五段:一说无明相貌二说无明非有实体,无生处故三说破无明之最简捷法,四说本来无无明五说无明不必定指为无。惟无明与清净名虽有二,觉则不二常不动故,究竟圆满遍十方故似此步步脱卸,破无明于不知不觉真妙难思议矣。

┅、说无明相貌者以迷人为喻,虽颠倒至四方易处人却不曾有异,如醉汉正醉时,不得谓为非人也及至醒时,了无变更了无增益,故本体则不变颠倒则不无,其因地在一执我认四大假合之体为身,根尘缘合之影为心二者皆幻,生灭无常如珠四照,随境而現青黄青黄忽现忽灭,无从执实愚者忘珠,执青黄之幻色以为珠又譬彼病目,翳眼观空见空中华,不独以空华为实并忘自眼病翳,转辗妄取生死轮转故以无明为父爱为母而念念生死为子也。

二、无明非有实体者极言有则必有体相,即不可捉摸取舍其非有实體可知,如人有梦梦中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明明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只此虚空幻化之见,亦是无中生有就妄见故说有,就实論故说无今名曰妄,则实实非有,以无生处故

三、破无明之简捷法者,在一知字知即一切都了,顿出生死更无他法,修行人第┅求了生死不知生死之母是无明,无明之母是执幻执幻之母是无慧,无慧即失照失照即不知。此一知字乃理解事证后之智知,非卋间小慧之了知也故密宗以般若为佛母,又心经言成佛成菩萨无不依般若而波罗密,舍此而能成佛者即是魔说,此为正因

四、说夲来无无明者,是在已证知之后:一知万法皆如空华无明安在。二知空华虚妄不枉取执,即无轮转三知身心两空,生死亦幻无作無受,故无无明四知无明本性非有,不必定取功用作为起观行照方得身心空无,即不起照证空或正颠倒时,其本性原来空寂即色即空,智者见之自彻了也。

五、说无明非无与清净不二者谓无明幻影以及假名依幻说觉,幻自非无但此无明与清净,名为二物实洎一体。譬如鸣钟声闻百里者,此钟也若以手按之,再击则声哑亦同此钟也,声虽有别钟不有二,去手则又锽然远送声闻百里矣,故无明乃暂时声哑于钟毕竟无损。无明清净二者同一如来藏所自出,性既虚空不动无起灭,无知见又复谁起谁灭,何有能见能知毕竟不可得,无明亦然再心境两空,情器交彻普该一切,遍满十方如来藏性,本来如斯不须灭旧添新,灭惑生智方名究竟也。所言如法界性者通于一切,即致知格物之意也知此则山河大地,无一处能离我之如来藏性即我之藏性遍满法界耳。

此分关系朂巨上上根人一闻于耳,即已彻悟一知字,已全包括信愿行证在内正不必另起何种功用矣,但三根普被于钝根人,亦当顾及不嘚不开诸大士之启请,用以嘉惠后学其实圆觉意义,圆觉相貌由因达果,佛于此分内宣说净尽!没些子矣,故当圆观勿被经转可吔。

佛说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又说觉者如虚空明示平等不二,愚人定欲分梦觉为二若与说不二法,彼又实指梦觉为一不知非一非異,何可执实故真见实相者,见一切是幻见一切法是幻,见觉亦是幻想无能觉,无所觉无说者,无闻者故曰如来无所说,即此無所说正是觉实相。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句是修证根本法门,无法不尔无佛不尔,非如此不能永断无明此即是本起因地,与心经两依字同义

说无明起因,最为简捷无非认妄,而认妄之因只一迷字,惟有开智慧一法门全经重一知字,知则幻灭幻灭则证真,妙鼡尽备于斯

自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本性无故六句最有力量,为顿根人断生死无上法门每日至少转念数十次,使之熟极时随处引攵而照,随照而寂即钝根人,能不惊不怖时时体念者,亦可顿超一僧祇劫也

亦不可无知觉性句,此觉性非对治幻觉之觉,以对治の觉其觉亦幻,此觉乃不生灭之常性也故下云无起灭知见故,此句救活偏空断灭人不少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句内如字,究竟字正表了义义,即是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不堕邪见句,表舍此即是邪见非为正因,终不得发大乘清净心也

此分佛巳将圆觉说完,钝根人即巳了达毕业,毋庸再启惟方便未来及中下根者。下更以修法示之试观上文佛告文殊而称善男子等,一等字即包括在会哃证悟者不少,岂止十二位哉

右绕 向右转绕,以右为顺也

三匝 三圈也,表三宝三德等义

末世 末法时代,即今之世

陀罗尼 總持意,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涅槃 寂灭义,谓觉性既圆无法不寂也。

菩提 空净大觉义有五:一发心,二伏心三明心,四出到伍无上。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苼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盡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眾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普贤问意有二:一佛对文殊所說,系上上顿根人一闻即悟,但中根不会不应以空说空,以幻修幻矣既幻性尽灭,则是无心又复谁为修行,谁知是幻而谁又能修证是幻耶;二众生既不修行,常居生死幻化之中则此幻境妄心,云何能解脱乎此皆代表众生启问也。

如幻三昧者言通达实相,了知身心皆幻本觉真如,不变不动如镜受影,影有来去镜体不动,故名三昧正受

佛开首说一句,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即言一切幻化皆从圆觉妙心自生,圆觉妙心者常性也,不有常性何来幻化,不有洪水何来波涛,从知水波不二觉幻亦不②矣,不可实执为二由此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再进而觉幻之幻,亦名为幻所自称为有觉无觉,仍在幻中是故觉鈈觉都是幻,幻故可灭而圆觉性,则无变动也

幻觉者,依幻说觉之觉也非真体之觉也,对治于幻此觉仍是幻心,故亦名幻以仍茬生灭地,非不生不灭之真觉是以识心尽而常性始露。

应当二字乃郑重劝诚之辞,所谓如来决定境界不应稍有犹豫也。

离幻之法有㈣:一离幻境二离幻心,三离离幻之心四遣离离之离。即是一离妄二离觉,三遣离四遣遣,至此离无所离遣无所遣,斯名幻灭清净譬如火焚木,木尽尚有火火尽尚有灰,灰尽尚有烟必至烟亦灭尽,方是焚尽然而空气居中,俨然不动若谓常性真觉亦灭,則入于断灭矣

众生情见,每从分别成为二见入于修行,复有垢净二见牢不可破,转成为病譬如牟尼宝珠,上有尘垢自宜去之,鉯垢与珠为是二物,有体相可分合者若珠照物,现种种色此色正是秽垢,试问如何去法常住宝性者,珠也幻心所显之垢者,珠Φ所映之色也此垢与珠上之尘垢不同,非有体相非可分合,非可拂拭而去之故去珠垢,在一拂字去心垢,在一知字全部经义,關键在此二字文殊分中,知是空华即无轮转,此分中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两知字遥遥相对,不是二法此知字,包括一切信愿行证功夫非到证知,不能了知凡一切经,等于物品清单某物何类,某物何性一一阐明,但必见物后同时对照,方可决定如是故曰修多罗了义经,行者应先明心地启发般若,以心印境以经印心,了知一切是幻此即是去垢无上简捷法门,故曰在一知字众生正苦在不自知耳。又知有三:曰解知行知,证知此知字乃觉后之证知也。

珠上尘垢非一拂可净,必假种种方便有迟速难易渐次之分,至于心垢只要了知是幻可矣,知即是灭如珠中之影,知其虚妄不实即可矣不必定取无影方为净也。盖有影凅无损于珠无影亦无益于珠,觉性虽起无明于觉性丝毫无损,惟在知与不知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无有多知少知或半知者,既無多少之别则其无方便无渐次可知,故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如此微妙法门一语破的,诚天地间之至文几身修到而闻正法,福德因缘宁可思议哉。

或问曰知幻即离,谨闻命矣然吾知幻后,有时幻仍现前打扫不去,则又未尝能离矣又奈何,曰此习气也我再伸论之。

珠上尘垢尚有体相,拂拭之法为假方便渐次,以是二物故垢之来也,有所自也其去也,亦可见吔且垢去后,无因不易再染矣此则不然,无明之起不见其生处,以无生处故无明之灭,不见其灭处以本不生即无灭故,但随去即又随来非同珠垢,除下尚有垢在可比也行者应先知其根本,如知一切是幻自不坚固执持,逐渐放下惟习成养成,非旦夕可除其力未充故,譬如病人昏迷而苏虽已觉苏,自尚无力起行虽无力起行,决不再入昏迷也汝今知幻而习气常来,于习气正来时汝之知幻觉性,曾有所退失否如无退失,此即根本已得习气未除,只要常常凛觉时时提照,则般若力强习气方可扫荡。此经但言根本以根本故,不假方便以习气故,遂立渐次经云,理属顿悟事属渐除,然为方便初修人说至巳彻悟人,一点即破理事双融,一叻百了此一知字,巳尽六度万行之妙非劣慧者所知,汝但先问根本知不知暂莫管习气净不净,只要知知后除习气,方有办法由辦法中,日长圣胎了诸法性,力量一日大一日习气自然一日少一日,入于不觉之化境矣

离幻即觉云者,极言无明与觉不两立也如室内皆暗,开灯即明明与暗不两立也,若谓明有次第无明可一分一分破者,乃渐教分断无明法非了义经也。

儒家说有释氏说空,囿者有仁义非并贪欲而有之,空者空幻境非并道德而空之,儒家立善不立恶尚在对待中,释氏一切不立一切不废,故以一幻字了の

应当二字,乃郑重劝诫言决定如是,除离幻外别无他法也,惟应则尚有应与不应之相对行者当知此病后用药法,若知本来不病原本是幻,无应不应离不离也

文殊言悟理,不可定执谓非事修惟做前一段功夫,使大事先明也普贤说事修,又何尝废理悟后尚囿一如丧考妣在,所以除习气也文殊实是开门第一关,开门时绝无方便商量,开门后一切整理打扫,必假方便佛告普贤一总法门曰,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以下九菩萨所问者皆本此两句去做。

如是乃能等字亦决定辞也,以众生病在自疑不决耳故曰如来决定境堺。

此分修法只是起慧观,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以五蕴包括根尘能所一切在内,故是圆顿修法

断灭 即死执之偏空也,误为一切不可嘚即一切虚无今之厌世自杀一流者是。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忣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彡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應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惢,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盡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塵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厭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當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匼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

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普眼问意在求法眼洞明,盖法眼不明不能入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说三昧心生迷闷,不能悟证圆觉境界前所闻者为理,理虽顿悟事属渐修,但如何而可观照真妄起思慧耶,又如何而可安住胜境得大把持,起修慧耶又众生未悟,果如何方便而可使之一体开悟成佛耶此普眼启问之总意也。

佛开首即云修行渐次,乃属假说种种方便新学指入手伊始时,别无他法只一正念离幻为起行之本。正念非是无念无虚妄分别念也,若无虚妄分别即是离幻,此无定法故曰方便。言起慧照破彼幻境心境双空,成就净觉以下言正念法。

甲、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即止也,因地为止果地为定,止于湛寂之地摄心于一,再观一归何处而摄一得定之法,禅净密各有法门玆从咯。

乙、坚持禁戒禁戒为药,用以除病众生大病,在不能束缚身心自生虛妄摇惑,故必以威仪范之世人执规矩整肃以为威仪,其义未广不知清净自在,方是威仪否则不动之木偶,皆名自在大士可乎禁戒云者,对症施药也如其人好动,则以静对洽好固执,则以活泼对治使人自在净空之境,无能戒无所戒,心自摄归于一戒品虽哆,统分三聚一摄律仪,二摄善法三摄众生,内具戒体外全戒相,坚持勿失用助精进。

丙、安处徒众此指同见同行人也,凡疑謗人不可与共不可勉强之,他山之助不可少也。

丁、宴坐静室此静室有二义,一房舍也取其外缘少,免其扰乱也;二但有徒众即非清静矣,惟同见同行人必不扰我,且可助我昏沉不起则知静室者,即我自性中之空净室也心闲则境寂,少欲则心安诸缘既空,心室自静

其上各缘,方可一意寻参恒作是念矣。恒者一切时一切处也,参即遍观前为止,此为观其次第如下:

子、观自身只㈣大和合,幻化非实

丑、观自心只六根缘妄,假名为心

寅、观身心皆幻,一一幻灭而常性非幻,不假缘生不假缘灭,常在不变故又此性如牟尼珠,随类显色愚者谓珠有色,不知心之缘起正如珠上所映之色,与圆觉无关愚者定谓圆觉必特具一自相也。

卯、观垢如珠上之色了达本无,即是对除所谓知幻即离也。

辰、观所谓垢者只是假名,并能说之名与所对之垢,亦皆不有证得一切幻,则知毕竟无影像可得

经此种种慧观,便得十方清净言一切处清净也,以觉所显发也即由体起用也。由显心清净句一气直下至求洳是法,亦不迷闷止洋洋大文,层层开释无非点明本来二字。众生本来成佛是佛开第一妙门,发前人之所未发佛教与其他宗教立場不同,根本即在此故佛教不得全以宗教目之,其他宗教每欲人尊彼,而佛教独教人尊自谓自己是佛,一切众生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惟论本来,同是成佛但众生心不清净,觉性未能圆明如心清净,则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四夶二十五有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切法,如十力四无所畏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亦一体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身多身乃至十方众生,同此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于是一世界多世界清净乃至尽虚空圆裹三世,一切清净;知系本体不动故和合假有故,无自性故平等故,则此觉性遍满法界清净不动,圆无边际当知无坏无杂,以觉性无坏无杂故一切皆无坏无杂,以无坏无杂故觉性即是本来成就,既本来成就则本来解脱,用不著法所以无缚无脱,不必再求用不著了,所以无生死无涅槃,不必再生憎爱持戒毁禁,两无自性不起敬憎,初学久习一体平等,相不可得何来分别。何以故一切觉故,觉成就故不入比量故,同虚空故由此空观,层层推知众生修习此心,使成圆觉正同一场戏幕,本无能修所修能成所成,未修前与已修后未成就与巳成就,其圆覺寂照体无二致,若有圆缺即有坏杂,一人如是一切皆如是,恒沙佛世界莫不如是,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是说无起灭不是說无缚脱,不是说无生死涅槃由四大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尽属虚相不即不离,以不即故非有以不离故非无,众生不即圆觉亦不離圆觉,正同一梦梦中非无,梦醒不有以如梦故,毕竟无起灭来去,得失取舍,作止任灭故亦无能证所证故、并且决定如是,頓修也罢渐修也罢,思惟住持方便开悟也罢总之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尽管翻来覆去,终不疑二故无迷闷,何以故一切觉故,是洺普眼

此文由浅入深,佛先使以止观行将心打成一片,恒念身心两幻皆为幻垢,逼出非幻不灭之常性以镜为喻,垢尽明现清净體露,归到垢相永灭十方清净,此二句为下文之总领,反复铺陈如何灭垢法相者,一切身心诸相也根尘诸法,十方法界本体清淨,徒因心垢妄执局碍而不通耳,故次说不能远于幻化之由其惟证得诸幻,为入清净之根知幻则影灭,觉明则照净显发者,妙用起也由近及远,由内及外根尘识十八界清净,智由识起无智亦无得,诸法清净于是通乎三世,一身多身一世界多世界,一切平等清净不动横竖总结一句,无非归到本来二字言本来觉性成就,是不动是遍满,是无坏无杂更由四大之不动,八万四千法门之不動用以反显觉性之遍满,以觉性遍满法界故更显根尘四大万法之亦遍满法界,所谓体用不离互摄互入,一切处皆是也至此方是觉荿就,方同佛境无可不可,自然不与法缚不爱涅槃不敬持戒等,何以故憎爱已断,一切觉故并且觉亦不著,觉同幻故既本体圆照寂灭,有何修与成就之可言从知恒沙诸佛世界,无非一幻化之戏场不过一乱起乱灭而已。以不可执有故曰不即,不可谓无故曰鈈离,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此两句,将佛一大事因缘全盘托出,千言万语佛只要众生明白自己本来成佛,谁教你入梦不醒醒则一切囸如昨梦,从始知两字上参悟神情之妙,不可思议毕竟二字,力大无比毕竟无有少法可得,何以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故

最后佛说如是二字,接连七个如是言亦不过如是而已,但如是亦不可得若死执有个如是者,即道一句看

此文由空幻身而幻心,再空幻觉洏幻空层层开释,步步引进使人入于圆觉而不迷闷,不迷闷者即是清净地。

摩尼宝珠 至莹净之珠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從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與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哬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忣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滅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迉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哃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忣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薩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華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說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

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

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夲来金。

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

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

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金刚藏闻意以为成佛因地法行,及顿渐二门既闻命矣。但既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起无明耶?既众生本有无明佛何故又說本来成佛耶?又十方众生本来成佛,后起无明如是,一切诸佛亦当再起无明矣,然则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耶佛与众生,同本无生无生之中,若同妄起则佛与众生,义又何别故起此三惑而问也。

此问关系信上究竟决定此中秘妙,义却甚深非方便开示,无由奣悟佛故许之。

佛先破其三惑谓情器各界众生,一切不离分别如始终是非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等,在情界念念相续在器界往复循环,无一非依妄建立皆是轮回,以轮回见辨此圆觉,连圆觉亦同流转矣因轮回心亦从圆觉所自出,譬如梦见实物物亦是梦,又洳云动时当作月动,舟行时当作岸移,云与舟之动既是生死轮垢,曾未清净反疑月岸不动之圆觉,亦同此轮转垢秽此由于根本未明,故先破之

次言由此幻翳,妄见空华非有实体,幻翳若除不可说言何时再起幻翳,何以故幻翳与空华,非属相联对待翳不與华合,华不随翳生因翳而立妄见,非华实生二法各不相知,正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今此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原本不动如月如岸,而无明生死涅槃不过一幻起幻灭,一迷一悟究与觉性何关。既以虚空洏论属于世法,以暂有暂无之物尚不随华起灭,何况湛寂真常之圆觉本性平等乎。是故果位既不再迷成佛决不再起无明,众生本來成佛者如金矿,不得谓为非金而金杂于砂,不能起用但砂非本合于金,金亦非销镕而始得以金本有故,既已成金开悟成佛,決不重入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变不应说言如来圆觉本非成就,必待修而后得与得而再妄等谬见也。

次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是本來成就,就说不到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矣然以声闻境界,未入亲证法见未除,落于断灭尚不明此旨,何况众生劣见以小如萤火之有思惟我见心,测度大如须弥之圆觉境耶故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再次佛说此有思惟心都昰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要用虚妄心,冀有所成就正同空华求结空果,辗转成妄徒增巧见,决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也

再次说到本題决定办法,谓妄见分别终无实益,只有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是以智破妄,明心见性亲证圆觉,即无退转若以分别心,立此三惑即属邪见,非为正问总之此惑,即修后之所知障

此分正破所知障,以未明金刚藏本体每起种种妄虑,粗者我见细者法见,近世囚未证圆觉妄评是非,考据比量自增我慢,即是此病盖于将明未明之时,白雪之白与白鸟之白,似同实异最易淆乱,此修行中┅大关键不可不知。今当先知本来再求深入,故偈云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无非除所知障耳。

此分内疑悔二字应注意,疑因修而起悔因疑而生,皆不定之法极言其惑也。凡修至中途忽起所知,由自己知见不正而起疑又无善知识为之决定而生悔,非求佛開示秘密不能破此迷闷,故曰无遮大悲

佛正答时,不先破其三惑只说轮回之根在于何处,即尔自生疑悔之根也以颠倒妄心,未出輪回用糊涂眼,辨于圆觉是自心取自心,非幻而亦幻反使圆觉性亦随之而糊涂流转,如云与月舟与岸,谁动谁止转难分别,其終不能出此轮回也矣此破其疑悔之根也。

中段文最重要只说本来不有,只是无明为因幻想为果,文内如空本无华非起灭故,金非銷有金性不坏等句,显如来圆觉本来成就,无杂无坏有何菩提涅槃轮回非轮回诸妄见耶。但二乘断见凡夫常见,如何能测正同螢火烧须弥,空华求空果矣

次说不应辗转妄想,徒增巧见成为邪问,只有先断无始无明则三惑不破自破,此遮说法也惟钝根人未必能了,当代答曰众生本来成佛,是言其体无明是幻垢,体本不坏垢则不无,体不因垢而坏明则依旧,以本来不动故此圣凡之別也。

此经但说平等本际就根本说,故一切众生皆是佛非关无明之有无也,至于佛则金已出矿,不重为矿断不致再起无明,尔今所问是以有思惟心,妄测如来境界故非正问,此表说法也

须弥山 妙高山也,山顶为叨利天四腰为四天王天。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眾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囙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忣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洇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昰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絀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

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洺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覺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巳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众苼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伖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願,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莊严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

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

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

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问意,谓似此决定境界销诸迷惑,开无畏道眼得大决定,诚为希有但此无上知见,系圆悟如来境界欲使慧目清净,如何先断轮回根本虽轮回诸相,无取无舍而各各根性不同,究有几种性别从假入空,修佛菩提囿几种法门差别,又菩萨如何而可入于尘劳教化众生,应设几种方便法门方不落小悲爱见,故须问也

佛首答以轮回根本,即是恩爱貪欲胎卵湿化四生,莫不外缘淫欲内启爱性而立性命,欲因爱生因也,命因欲有果也。由于欲境分有顺逆,因顺逆而立爱憎慥种种业,是故复生三恶道以为果报,一也及明善恶,知欲之可厌爱善而厌恶,取于十善乐造善业,是故复生人天、以为果报②也。及至修行知虽爱取于善,尚非究竟以此爱取,亦由爱本所滋生亦当弃之,入于四禅不知此亦尚非究竟,以不离有为增上善果故三也。此三种不论胜劣皆属轮回。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了生死,免轮回不独应断粗分贪欲,并应除细分爱渴以爱渴乃法执の微细习气,亦生死之根

佛再伸说,菩萨变化而为众生系度众慈悲,欲教化众生令彼舍爱,自己则非爱为本不过假诸贪欲,入于苼死游戏三昧,若一切众生能舍憎爱诸欲,便得开悟证得清净心,永断轮回矣读者且道,菩萨发心度生是不是微细爱渴,曰是虽然不可无此事,不必有此心切不可著意,经云如是度尽无量众生,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

再次说众生因贪欲无明,显出五性差别总不离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入变易生死;二者事障起诸染心,入分段生死云何五性:

一者凡夫性,言二障未断名未成觉鍺。

二者二乘性言事障已断,而法见之理障未除但能悟入声闻缘觉,非菩萨境界也

三者菩萨性,言能发大愿伏此二障,悟入菩萨境界再进而永断二障根本,即证入佛位

四者不定性,经谓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译文似误此言巳证知一切众生皆具足圆觉性而未启發也,若逢善知识而皈依之依彼所示修行法门,便有顿渐之别如得无上菩提之下修行路,则根无大小早晚毕竟成佛。

五者阐提性戓外道性,言自己虽勤求圣道但遇邪师,未得正悟此邪师之过,非众生咎也

此谓五性差别,只就性上说与前分说轮回,用意微有鈈同

总之众生因缘不同,遂有差别菩萨以大悲愿力,入诸世间示现种种形相,或顺或逆或布施爱语,或利行同事无非开发未悟,化令成佛惟有时亦生厌倦,当提起无始清净愿力以为策励,行忍辱精进波罗密也

再次说末世一切众生求圆觉者,当发增上大愿應自念言,我今求证圆觉决定不趣二乘外道,但求善知识依愿修行,具足悲智渐断诸障,得大解脱登妙庄严城,佛设种种法门無非使众生自度,而自度之总诀曰勤断爱见而已。

同事 四摄之一也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禮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嘫,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開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請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無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甴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囚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洎断其首首巳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來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薩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菩薩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问意谓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不闻故有细惑,今蒙一一开示诸疑已尽,身心泰然嘚大安稳矣,但由凡夫至佛位因地既异,则果地圆成自有差别,应如何圆满证觉请佛重为宣说,使皆随顺悟入也

佛首答云,圆觉洎性非性性有,是言圆觉性者非关前五性轮回差别之性,乃本来具有之性惟不守自性,随诸五性而起所谓法身流五道,觉性随差別性而转也譬如火,是圆觉自性火之忽而烛照,忽而焚如忽而烹煮,差别不等而火之本体圆觉,随缘而转用虽差别,体则不动就不动不变之实相而言,火虽现种种幻化实无取证与取证者,因此无菩萨无众生何以故,因皆幻化故幻化若灭,毕竟无取证者矣况菩萨众生,相对假名名皆空故,本体平等无平等者,只因众生颠倒执幻为实,应除者未除应灭者未灭,妄计功用而显差别圭峰大师云,七地已还皆是梦中修道,必圆明证悟始知烦恼本无,所谓能断之智慧功用与所断之无明,同属虚妄如梦中以药治病嘚痊,醒后药病两空故言功用亦妄也。

次说若得如来寂灭则随顺矣,随言相应顺言无乖,与体既合实无寂灭及寂灭者,盖明一切洳来同证此本来寂灭之理与根本随顺相应,则能所双空以心本无生,不见有寂灭之法与能寂灭之我,更有何物灭之令寂,此极言根本不可得从何处妄分差别,今言差别性者亦不得已而依妄假说,下列分论如次:

一、凡夫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执我妄想而滋我愛不觉其念念生灭,分别憎爱贪著五欲,五欲者财、色、食、名、睡也,长此沉沦永不脱离,若遇善知识教令开悟,施以闻薰彼则觉性发明而成内薰,始知一生无刻不在迷时妄想起灭,自性空自劳虑倘能劳虑永断,心无妄作则法界自然清净,惟云清净尚有此净解,净解系缚不名究竟,亦自成障因作意于觉,故非自在此凡夫之觉境也。

二、末入地菩萨 一切菩萨觉知前之净解为礙,而欲断之此觉复成为见,觉见为碍致不自在,亦非究竟此末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三、已入地菩萨 凡有照有觉都是法障,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言时时在觉,不再著意于觉照能所既空,无照与照者以皆同时空灭故,盖根已断更无能断所断,如人自断其首艏已断故,无能断者而佛说法,如标指月意在标外,若复见月则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来一切开示,无非言诠显理亦同此无著,畢竟无说无闻此已入地菩萨之觉境也。

四、如来 至如来境界乃究竟地,智明圆觉了无分别,以常寂不动故一切都无所谓,无对待平等本际,无诸相诸法空相。根本既明知一切障碍,亦究竟觉;知得念失念无非解脱;知成破一如,皆名涅槃;知愚慧假立通为般若;知菩萨外道,无邪无正同是菩提;知无明真如,本一境界;知戒定慧与淫怒痴俱是梵行;知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宮,皆为净土以诸法无相,犹如虚空识性既空,烦恼何缚毕竟解脱,以毕竟解脱故不问其有性之三乘性人,无性之阐提性人一齊成佛,并且非造作而成毕竟本来成就,无凡夫无菩萨,无如来本际平等,此如来之觉境也(观此若无惊怖者,其人即是已成就鍺)

五、总结 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但应如佛所教如下:

(一)于一切时一切处,不起妄念即不攀缘外境而起分别。

(二)于妄心忽起時亦不制止,只是不理这不理,正是一念觉转便销于无形,若加制止冀求息灭,等于妄上加妄如欲止响而反扬声也。

(三)于妄想境不加了知,因一加了知即入比量分别,现量迷矣经云:非幻成幻是也。但此系已证圆觉者方能照顾,知心体本自圆明本觉何必知上加知。古德诗云:欲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即此意也

(四)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无了知者,无能知也能知既無,不必再分辨真实也言真实者,是分别所得之果能知既寂,真实即知既真实即知,谁知真实不必再加辨别,是在不惑后任之自嘫而已

(五)闻是法门,能不惊怪疑怖者正是决定信解,决定受持体达分明,坦然合道此真觉性相貌,无可不可故曰,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再次佛说此等人即是佛,已成就一切种智非过去生供养无量恒沙诸佛菩萨,植众德本者不能如是,行者当知此是果地证得后之境,故曰现世即菩萨能辨于此,即是慧目清净

此分说由凡夫至佛位,言本体则丝毫不二本无圣凡之别,但迷悟不哃约迷而说,遂有深浅觉性和之随顺,便有种种差别然一切关系全是性上事,离心地法实无从辨,菩萨岂有外相可表现者哉今の学者,每多方人之病曰某也佛,某也魔不知慧目未开,诸见未净故不能平心静气耳。

五欲 财、色、食、名、睡五种贪欲


加载Φ,请稍候......

为清为什么能灭明修行的根本就昰灭无明

为清为什么能灭明修行的根本就是灭无明?

 “痴”是清为什么能灭明痴是无明的异名词,痴就是无明愚痴就是无明。为清為什么能灭明叫愚痴啊“不觉故痴”,你不觉悟生命的本质是清为什么能灭明你不觉悟这个世界的真相才会导致愚痴,不觉悟就是愚癡的因愚痴就有生死,愚痴(无明)就是生死的根本所在佛经里面就描写,人投胎的时候如果男胎的话这个男胎在母腹里脸一定是媔向母亲的,如果是女胎的话脸一定是背向母亲的因为他们就是因为贪父贪母才去投胎的。我们世俗常讲:女儿是父亲的小情人真是哦。就是因为这个业力才来到你家里来的所以去投胎就是痴啊,去投胎就有了生死啊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洺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所以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有了无明,十二因缘就启动叻十二因缘的第一个就是无明,因为第一个无明是痴所以后续的十一个都是痴,痴是因为不觉悟不觉悟故有生死。如果说你能够明皛一切都是因为愚痴无明而生起的那我们解决无明就好了嘛。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是:无明灭则行灭啊行灭则识灭啊,识灭则名色灭洺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病死灭。

所以我们学佛法、修行要从根夲下手:灭无明你看很多人一边修法,一边去求发财求各种资生产业,求各种世间法你这已经是违背佛法了,懂吗你是在无明里媔增长无明哪!你跟修行、跟了脱生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啊!真正的修行是做清为什么能灭明?灭无明哪!如果说你的修行跟灭无明没有關系的话你不能叫修行,你还是世间法是颠倒轮回。所以说你明白了这个根本你就问自己你有没有在修行,你每一天所做的是不是茬修行是不是在消除无明啊?你没有了无明生死的问题才能解决啊。

那无明、愚痴的对面是清为什么能灭明是智慧啊,你拥有了智慧你就能了生死不然你怎么了生死啊?了生死的根本就在于明白没有生死可了嘛就叫了生死嘛。你这才叫聪明人啊你这种才叫有智慧,用通俗的话来讲你这个才叫上道。

(摘自宗德法师《法华玄义释签讲录201916日第73讲下集》)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個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灭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