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炮塔怎么旋转式坦克有哪些介绍?

74式坦克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一款主战坦克设计与生产皆由

业完成,用以取代早期的被认为无法对付苏联

的61式坦克并与美国的

巴顿和德国的豹1型坦克齐名,和它们一样该车也搭载了口径105毫米的L7A1坦克炮。 该坦克在设计上采用了同MBT-70的可调式悬吊系统、同豹1型坦克的轧压装甲车体和L7A1主炮;拥有的独特设计为車长旋转指挥塔、新式的主炮自动装弹机设计于1964年大致定型,并在1964年至1967年期间测试了各台测试样车

作为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主战坦克,74式坦克是日本战后设计的第二代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64年。在1964~1967年期间制造了一些试验台架车并进行了试验。1967年完成了部件研制试验任务後开始研制样车,被命名为STB意为“第二代国产坦克样车”。从1968年开始先后进行两次整车试制。第一次整车试制制造了2辆样车1969年6月淛成STB1,1969年7月制成STB2STB1安装英国L7A1火炮并采用自动装弹机。2辆样车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与使用试验在第一次整车试制的基础上,在1970年11月~1971年11月1年內改进试制成的STB3~STB6共4辆样车取消自动装弹机,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简化结构和提高可靠性从1971年12月到1973年2月4辆样车分别进行了与STB1和STB2大致相哃的技术与使用试验。此外还进行了射击及维修保养试验。试验结果基本上达到了战术技术性能要求在正式定型之前,又进行了适当嘚改进最后于1974年9月定型,命名为74式坦克该坦克的研制总经费约25亿日元。

1975年9月接收首批生产型车1990年度停产,共生产870辆每辆坦克的价格,按1984年度币值计算约

3.76亿日元该坦克除火炮是按照英国专利由日本制造以及该炮配用的脱壳穿甲弹按英国专利特许生产外,其余各种部件均为日本自行研制的

日本防卫厅从1990年度开始正式对该坦克进行现代化改进,计划将870辆74式坦克全部加以改造预计1993年度开始装备经改进嘚74式坦克。现代化改进工作主要是更新该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为下一代

研制时储备的最新技术。为了能与90式

的性能大致相同需要从捕捉目标到瞄准和射击都用计算机进行计算的高技术化的计算系统。有可能把激光测距仪中的红宝石激光介质改为CO2激光介质同时还打算改進炮弹和提高发动机功率。估计每辆坦克的改进费用约1亿日元

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

可发射多用途高爆弹对火控系统吔有改良。

装备92式除雷轮的版本

上记の74式戦车改修型量产4輌+试作1輌のみが存在する。

制式化されている为、4輌と少数であるが正式な量產车となる

74式坦克78式回收车

该车是以74式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发展的,1974年经整车试制1978年定型,命名为78式装甲抢救车定型后立即装备部队,生产厂是三菱重工业公司

该车全重38t,全长7.950m全宽3.380m,全高2.400m车内的总体布置与

的豹1型装甲抢救车和法国的AMX-30D型装甲抢救车相拟。左侧为乘員舱乘员舱内有4名乘员,车长、驾驶员、2名作业人员驾驶员舱口有3个潜望镜,与74式坦克相同乘员舱左侧和顶部有出入口。

该车装备┅个伸缩臂式的旋转吊车和两个绞盘吊车和绞盘均由液压驱动。旋转吊车装在车体右侧的旋转中心上升举能力为20t,旋转半径为3.5m吊车借助油压驱动,可进一步伸长1.5m因车体左侧是乘员舱,除去死角外水平转角为270°,高低角为0°~75°,最大升举高度为7m。因车体前部有1个油压操作的驻锄可迅速升降,降下时可提高车辆的稳定性更换部件时须稍调整吊车轴,运用十分方便为了做到负载时安全第一,还設置了防止逆转的装置

该车有两个绞盘,主绞盘位于车体中部另一个是吊车用的绞盘。主绞盘的牵引拉力为372kN使用1条钢绳,有高低两種卷绕速度(15m/min和6m/min)在无载荷的时候,还有1个专门的油压动力系统使钢绳张紧并平整地回绕到绞盘上。钢绳的卷绕口与绞盘间的距离极尛以避免空转及缠住钢绳,钢绳靠油压动力展开时速度是高速卷速的2倍(30m/min)。

另外车体前部装有滑轮,在乘员舱左侧状有大、中、尛3种钩环使用滑轮时,绞盘的牵引能力增加1倍达745kN,作业速度自然降低二分之一乘员舱具备抢修专用工具。车内还有抢修作业需要的氧气瓶、乙炔瓶

该车装有1挺M2HB式12.7mm机枪;车体前部两侧各装有3具一组的烟幕弹发射器;还携带所需

74式坦克87式自行高炮

该车研制始于1979年(当时暫称AWX),1982年完成部件试制1984年初制成第一辆样车,研制厂商是三菱重工业公司和三菱电机公司1984~1986年度进行各种试验,1987年正式定型命名為87式35mm自行高炮。同年采购4辆每辆16亿日元。该车装备机械化防空部队用以替换美制M15A1、M42自行高炮。

该车最初考虑采用61式坦克底盘因机动性不足,采用了74式坦克底盘

该车装有新型炮塔,炮塔上装备两

厄利空-比尔勒(Oerlikon-Buehrle)公司的KDA式35mm机关炮射速为550发/min。携带300多发榴弹20发穿甲弹,配用由激光测距仪、数字式计算机、光学跟踪仪、激光夜视仪等组成的新型火控系统

在炮塔后顶部装有全天候搜索和跟踪雷达系统,哏踪雷达上并列装有电视摄像机

车体内装有辅助发动机,用以驱动液压装置和发电机乘员有车长、炮手和驾驶员共3人,

车长和炮手位於炮塔前半部并有1个向后开启的铰接式舱盖。炮塔内装有朝前的瞄准镜它的两侧各装有2个固定式观察潜望镜,炮塔前部两侧各装有电操纵的3具一组的烟幕弹发射器

该坦克为传统的炮塔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车体由均质钢板焊接而成,驾驶舱在车体左前方;车体中部是战斗舱其上有炮塔;车体后部为动力舱。炮塔

为均质钢铸造结构内有3名乘员,车长和炮长位于火炮右侧炮长在车长前丅方,装填手在火炮左侧车长指挥塔可360°旋转,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驾驶员位于车内左前方有1个向左开启的单扇舱盖,舱盖前媔有3个JM-17潜望镜中间1个可由红外潜望镜替换。在两侧履带的前护板上各装1对驾驶灯内侧为白光灯,外侧为红外灯

与红外灯相配合使用嘚红外潜望镜有效视距为50m。

该坦克前面可安装推土铲每一个坦克连有1辆坦克配备推土铲。

该坦克装有1门105mm口径线膛炮它是

(Vickers)公司生产嘚。日本在引进一部分维克斯公司生产的L7A3式105mm火炮后从1978年度开始由日本制钢所特许生产。为减小该炮的后坐力将驻退机改为同心式,还妀进了复进机该炮采用立楔式炮闩,可自动开闩和闭闩

火炮射速为9~10发/min,方向射界360°,俯仰范围为-6°~+9°,手动操纵时均可增加0.5°,借助液气悬挂调节射界能增大±6°。火炮身管长为口径的51倍即5.340m,没有炮口制退器没有隔热护套,中部装有抽气装置火炮重心位于炮耳軸附近,因而没有弹簧补偿装置更换炮管十分方便,10min内即可完成火炮防盾布置在炮塔外面。炮管寿命理论值为250发实际上大约为150发。該炮配有半自动供弹机能自动提取炮弹,并将炮弹输送至炮尾

日本曾考虑过自行研制火炮,但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节省研制费用鉯及考虑到与美国M60坦克火炮的通用性因此决定采用北约国标准坦克炮。

105mm口径火炮发射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从英国购买的脱壳穿甲弹的彈丸重6.12kg,初速为1490m/s为了提高74式坦克的火力,从1983年度开始在日本特许生产美国的M735105mm

初速为1501m/s。碎甲弹的初速为730m/s弹丸重11.26kg,是日本自行设计和生產的研制了近4年,1975年度开始批量生产防卫厅从1976年2月开始采购4批碎甲弹,共24700发每发约10万日元,总共价值24.1亿日元74式坦克105mm线膛炮配用的誶甲弹有缺陷,在实弹射击训练中先后发生过3次炸膛事故虽然已查明原因,并采取了必要的改进措施但仍将剩余的1万发弹收回各弹药庫,立即采取了禁用措施

该坦克弹药基数55发。1977年曾对少量的74式坦克的炮弹存放位置进行过简单的改进去掉位于车体前部右侧的105mm弹药仓,将这里的炮弹分散布置在战斗舱两侧这是接受

的教训加以改造的,但炮塔后部平衡尾舱里仍存放炮弹

、红宝石激光测距仪、主动式紅外夜视仪,模拟式弹道计算机、潜望式瞄准镜等组成

装有1个存储器,坦克在一时遇上剧烈回转或极度倾斜目标超出俯仰范围的情况丅,当车辆恢复原来位置时存储器能使火炮继续捕促目标。但是假如倾斜度过大,超出了存储器的10°左右范围,就超出了存储器的能力,稳定器便失去作用。

炮长通过装在控制装置上的总开关控制火炮稳定系统即使稳定器处于工作状态,如果扳动炮长的火炮控制手柄亦可使火炮进行高低和方向转换。

红宝石激光测距仪与J3车长潜望式瞄准、观察镜组成一体装在车长指挥塔正面,它的测距范围为300~5000m精度为±10m,每分钟工作10次车长和炮长都有测距按钮,紧急情况下可由炮长操纵测距数据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并显示在计算机显示窗裏在车长瞄准镜和炮长瞄准镜内也可看到。在测定距离时激光束不易受到外部影响并能检测假回波。

模拟式计算机装在炮塔内右前部位于车长和炮长之间,一般情况下由车长使用炮长也可进行控制。当不用激光测距仪时也可手动输入距离数据。计算机输入的参数還有炮耳轴倾角、风速、风向、气温、湿度;炮膛磨损、发射药温度、弹药类型这些数据均为人工输入解算出的火炮高低角和方向角显礻在车长和炮长瞄准镜内,但不包括射击提前角随后火炮自动移动,炮长只需将瞄准十字线对准目标按下激光测距按钮,再按下火炮擊发装置即可射击。该坦克的射击提前角是车长凭经验和感官能力根据一个提前角以5个密位为单位进行估算的。

J3车长潜望式瞄准镜为單目式与火炮和计算机联动,为观察、瞄准、激光测距三合一型作观察用时,视场40°,放大倍率为1×。在车长指挥塔上还有5个潜望镜,每边各2个另1个朝后。

J2炮长潜望式主瞄准镜为炮长观察、瞄准两用单目式潜望镜同样与火炮和计算机联动。作观察用时视场28°,放大倍率为1×;作瞄准用时,视场9°,放大倍率为8×。还有1具作为炮长辅助瞄准具的J1昼夜红外瞄准镜,装在防盾内并列安装于火炮右边,夜间观察距离约在1000m以内

装填手有1个潜望镜位于炮塔顶部舱口前方,能360°回转。

在火炮防盾左边固定装有主动式红外/白光探照灯供瞄准使用,白光氙气灯的照明距离为3000m红外探照灯为1200m。

该坦克的火炮和炮塔的控制采用全电动系统这是该坦克的一大特点,也是吸取第四次Φ东战争中参战坦克的教训而改进的因在这次中东战争中发现,由于火炮和炮塔使用电液式控制系统液压油容易着火。 在全电动系統中使用一台自制的惯性小、灵活敏度高、效率高的电动机这样,整个炮塔系统的体积减小了并且提高了可靠性和生存力。全电动系統有电动和手动两套操纵装置可由车长和炮长进行控制,必要时车长可超越控制。全电动系统使火炮回转360°所需时间约15s俯仰速度4°/s,炮塔的回转与火炮的俯仰可同时进行当火炮调向车后方向时,须采用手动控制其仰角不得低于+2°,一是为了乘员的安全,二是避免火炮与车体碰撞。

该坦克主炮左侧安装有一挺7.62mm口径并列机枪,用于近距离作战和辅助测距该机枪是日本战后为装备国产二代新坦克及二玳新装甲车而自行研制的,并首先装在74式坦克上使用该机枪的原型是步兵使用的62式机枪,两者通用部件很多

机枪所特有的散热护套,機枪靠炮塔内机枪安装孔里设置的强制冷却系统吹出冷风冷却不用机枪时,可用这个系统为战斗舱通风

该机枪的标准射速为650发/min,但可通过前后移动位于机枪右侧后下方、装填柄与握把中心之下的快慢机调到低于200发/min或高于1000发/min的射速采用7.62×51mm NATO枪弹,携弹4500发

两用机枪装在位於车长指挥塔和装填手舱口中心线上的简单支架上。车长和装填手都可以从各自的舱口探出身来手控射击该机枪是由美军提供的。

该机槍对空射速为1050发/min平射时为400发/min,可进行360°环形射击,高低射界为-10°~+60°,初速为850m/s采用北约国通用标准枪弹,携弹600发

该坦克采用三菱10ZF22WT型2沖程风冷柴油机,这是一台有10个气缸、缸径135mm、活塞行程150mm、每缸有4个排气门的直流扫气发动机它装有两台机械传动的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两組中冷器。能燃用标准柴油、JP4煤油和汽油等多种燃料在2200r/min时发动机的功率为640kW(870马力)。由于两个轴流式风扇消耗功率在全负荷时约为88.2kW(120馬力),所以净功率为551kW(750马力)在全负荷时,带风扇的燃油消耗率约为316g/kW·h(232g/马力·h)、最低燃油消耗率为286g/kW·h(210g/马力·h)该发动机的单位体积功率(带风扇)约为173kW/m3。

日本发展的这种2冲程坦克发动机主要用于该坦克但改变缸数后形成10缸、6缸、4缸3种机型一个完整系列,也用於其他战车各机型结构大体上相同,气缸排列都采用V型90°夹角,缸径、行程相同,具有同样的

、增压方式和冷却方式主要部件可以通鼡。

该坦克采用MT75A十字传动装置与发动机组成一体。该传动装置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多片湿式离合器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在每一个排檔上都可以进行原地转向

该坦克的变速机构是把61式坦克那样的高低档离合器作为一次变速机构与两个行星齿轮排组成的二次变速机构共哃装在同一轴上。61式坦克变速机构的每次变速是用脚操纵高低档离合器进行的而74式坦克则是当操纵高速杆时,一次变速机构中的离合器僦机械断开而相应于一次变速机构的各档的液压开关机构工作以后,由于同回路内的差压转换阀的作用使一次变速机构自动结合。一般不使用离合器踏板踏板仅在起动、停车时使用,与装有液力变矩器的车辆相同可以不用离合器工作,操纵极容易而且完全没有流體损失。因此在起动时扭矩增大,而且差压转换阀适应于人的感觉柔和地使离合器结合。

转向系统为功率再生式这种系统系第一次裝在日本履带式战车上。它是利用中间轴上差速器的差速作用在转向时从制动一侧(内侧)向不制动一侧(外侧)回流功率,这种作法能使内部功率损失减到最小

该坦克采用部分可调式液气悬挂装置,这是在世界有炮塔的坦克上首次采用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是:

負重轮的平衡肘与活塞杆相连,随着平衡肘的上下运动活塞作往复运动,推动油缸内的液压油并通过液压油使装有气体的气囊压缩或膨胀,这就可以因气体的弹性而起到缓冲作用

油泵将油送到油缸或使其返回油箱来调节油缸内的油量,油箱布置在车体右侧斜甲板之下主油泵放在发动机的前面。

前后左右端的4个负重轮可以自由调整高度右前与左后负重轮、左前与右后负重轮的控制油路彼此相连。在炮塔吊篮的周围有4个(每侧2个)圆柱形闭锁阀,用于坦克射击时保证底盘稳定在发生机械故障或行动部分在战斗中损坏时,闭锁机构吔进行闭锁在驾驶座椅后部有紧急手动调节装置和辅助油泵。

车长和驾驶员各配1套车体姿态操纵装置前者布置在车长座椅右侧,靠近炮塔控制装置后者布置在驾驶员座椅正面。

车长操纵装置上装有平衡调整水准仪和车辆姿态控制开关专供车长在射击时调整使用;还裝有超越驾驶机构,当该机构开启时驾驶员操纵装置便失去作用,而且驾驶员操纵装置上显示出车长超越驾驶的灯信号车长超越射击操纵装置与火控装置的弹道计算机相连接。

驾驶员操纵装置上装有车高调整开关、标准姿势开关和车姿控制开关当操纵标准姿势开关时,便可使车体从任何姿势返回标准姿势而且它一接通,其他所有开关便失去作用

驾驶员或车长使用把手型开关操纵各自的车体姿态操縱装置,把手的倾斜转变为电信号用以控制油缸的油量,使坦克的俯仰角度增加±6°,左右倾斜角度达±9°,或使车底距地高最低达200mm最高达650mm。

该坦克的车体控制速度比

慢得多虽然两车的性能要求不同,但车重基本相同因此车体调整速度慢就意味着机构的功率较低。

73式特大型セミトレーラで运搬される74式

可调悬挂装置的优点是:⑴便于充分发挥火炮威力通过调节车体前后倾角和车底距地高,可以扩大吙炮的高低射角对坦克在山地使用具有较大的意义。此外调节车体前后左右倾斜角,对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火炮的稳定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提高火炮的精度。⑵改善机动性通过调整车底距地高,可提高车辆的通过性还可提高坦克的越野速度。74式坦克的越野行驶速度為35km/h⑶提高防护能力。该装置可使坦克的车高降至2m暴露面积减小。车体调高以后便于从车内向外观察。

该装置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可靠性差、维修比较困难、控制机构比较复杂、液压装置压力较高这就要求液压零件有较高的加工精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该坦克装备初期缯出现过漏油等问题改埋没一管的材料后已不再发生这种漏油现象,但油温不易冷却此外,还存在成本高、重量大、占用空间多等缺點

该坦克每侧有5个大型的双轮缘挂胶负重轮,没有托带轮主动轮后置。主动轮上有11个齿齿插在履带板的双销之间,突出在履带外面采用双销双块式履带并在履带销上增加了橡胶衬套。尽管这种履带造价高、复杂、重量增大但使用寿命和重量分布都比较优越。履带板是用高锰钢制造的具有“山”形履刺,根据需要也可安装橡胶衬垫以提高行驶性能,减少噪声延长寿命。履带的使用寿命已接近10000尛时

该坦克的驾驶部分和战斗部分是密封的,不需任何准备即可涉过1m深的水障发动机部分未做密封,废气通过一个排气管排出潜渡時炮塔顶上需安装1个组合式进气筒。潜渡准备时间需要15~20min

该坦克的车体前面呈流线型,宽度较窄高度较低,车体前部装甲厚80mm两侧厚35mm,后部厚40mm炮塔前部装甲厚130mm,两侧厚75mm后部厚50mm。由于车高降低车内空间必然减小,为此采用了相应措

74式装甲数据以及与同时代坦克的对仳

施将车体上部两侧扩展到履带上方,以满足对车内空间的需要车体下半部采用整体铸造,这种结构在防护性、强度和重量等方面有佷多优点但在生产上却需要高技术和大型设备,因而成本较高炮塔外形与法国

的相似,呈半圆形炮塔后部则稍有延长。由于炮塔扁岼易于滑弹,减少了中弹率

炮塔侧面和车体后部还配有放置各种用具的托架,除便于使用外还可避免炮弹直接击中,起到辅助防护嘚作用

该坦克具有三防能力,在通过污染地区时车内可以完全密封同时也采用了高性能的空气滤毒罐。

在炮塔后部两侧各装有3具一组嘚60mm烟幕弹发射器可由车内控制发射,两组可分别发射也可同时发射,发射距离为100m烟幕弹在离地面约30m高度由时间引信引爆,形成一朵朵直径达50m的烟云

单位功率 ⒗8kW/t

标准装态(至炮塔顶) ⒉250m

车底距地高 0.20~0.65m(可调)

履带着地长 ⒋000m

公路最大速度 53km/h

不计附加油箱 750L

涉水罙(有准备) 2m

生产公司 三菱重工业公司

类型 2冲程10V90°风冷直接喷射涡轮增压中冷柴油机

生产公司 三菱重工业公司

前进档/倒档数 6/1

悬掛装置类型 液气式(部分可调)

并列武器口径/型号/数量 ⒎62mm/74式/1挺

高平两用武器口径/型号/数量 ⒓7mm/M2/1挺

烟幕弹发射器数量 2×3具

脱壳穿甲弹初速 1490m/s

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型号/初速 M735/1501m/s

炮塔驱动方式 电动/手动

火炮俯仰范围 -6°~+9°(借助液气悬挂可在-12°~+15°之间调节)

炮长瞄准镜型号/类型 J2/单目

车长瞄准镜型号/类型 J3/单目

炮长辅助瞄准镜类型 单目

车体首上 均质/80mm/钢

车体两侧 均质/35mm/钢

车体后部 均质/25mm/钢

炮塔防盾 均质/150mm/钢

炮塔前部 均质/130mm/钢

炮塔两侧 均质/75mm/钢

炮塔后部 均质/50mm/钢

‘哥吉拉’-平成系列作品
  ‘哥吉拉2000’
  ‘卡美拉 大怪兽空中决战 ’
  ‘卡美拉2 雷吉翁袭来 ’

  • .全球防务网[引用日期]

8级车是中间炮塔转动速度还可鉯,用升级火炮的伤害直追isu152,老实说中间炮塔不如9级和10级的后座式炮塔因为在障碍物后面露头的时候,中间炮塔几乎把大半身体都露在外媔了很吃亏,而后座式炮塔则可以屁股先出去你会发现只有一小部露在外面,安全性很高

M47中型坦克(英文:M47 Medium Tank绰号:Patton,译攵:巴顿)是20世纪50~70年代美国陆军和

部队装备的第一代主战坦克。

M47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坦克由车体和炮塔两部分组成。 车体由装甲钢板和铸造装甲部件焊接而成并带有加强筋,前部是驾驶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部分M47坦克装有M6推土铲。

M47中型坦克历史背景

中美军至少装备49000辆

突破美军防线由于此战美军惨败,这导致了M4坦克被淘汰的命运随后美国即把1944年制造的20辆重型

运往欧洲战场,得到驻欧陆军的好评1945年美国又把经过改进的T26E3重型坦克投入生产,装备部队并改称

(绰号:Pershing潘兴),生产量达2400辆

战后由於美苏对抗日益紧张,面对苏军强大的装甲力量美国在1949年决定研制T41轻型坦克(即后来的M41斗犬“Bulldog”式坦克)、T42中型坦克和T43重型坦克(即后來的M103重型坦克)三种新的坦克型号,同时对M26坦克进行改进陆续安装了新的发动机、传动装置和新型火炮。

M47中型坦克研制历程

1948年7月30日美国紦改进的M26坦克改称为M46坦克

(英文:Patton,巴顿)在

中,1950年8月美国用M46坦克装备南朝鲜陆军对北朝鲜作战时发现,M46重型坦克也不能有效地对付苏制

为了能有效地对付苏制T-34坦克美国临时决定把装有T119式90毫米火炮的T42坦克炮塔,安装在M46坦克底盘上从而产生编号M46E1坦克,小批量生产的M46E1叒称为M46A1

索马里内战中被击毁的M47中型坦克

随后在M46A1坦克的基础上,将原M46坦克的车体前部装甲进行了改进改善了前装甲倾角,取消了驾驶员囷航向机枪手间的风扇壳体从而产生了M47坦克(又称巴顿1型坦克)。

早期的M47坦克存在诸如T42炮塔内测距仪性能不可靠等许多问题因此美国對M47坦克边生产边改进,进度缓慢当新的M47坦克出厂时,朝鲜战争已告结束

从1952年开始,M47中型坦克装备了美国陆军第一、二装甲师生产总數达8676辆。由于M47坦克仅作为过渡性替代产品没能用于朝鲜战场的实战,所以后来很快就被

取代并全部移交给北约盟国装备

M47中型坦克总体咘局

M47中型坦克,是传统的炮塔型坦克由车体和

车体由装甲钢板和铸造装甲部件焊接而成,并带有加强筋前部是驾驶舱,中部是战斗舱后部是动力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

驾驶员位于坦克左前方其舱口盖上装有1个M13潜望镜,后来某些国家的M47坦克加装了1个M19红外驾驶潜望鏡以提高夜间作战能力。航向机枪手位于驾驶员右侧两人共用1个安全门和1个出入舱口。

M47坦克的铸造炮塔位于车体中央车长和炮长位於炮塔内火炮右侧,装填手在左侧炮塔内后顶部装有带圆顶罩的通气风扇,装填手舱盖前部装有1个M13潜望镜部分M47坦克装有M6推土铲

M47中型坦克防护系统

M47中型坦克,装甲厚度最大为115毫米车内无三防装置

M47中型坦克武器系统

该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M36式90mm口径火炮,该炮采用立楔

式炮闩炮口装有T形或圆筒形消焰器,有炮管抽气装置M78型炮架由防盾和液压同心式反后坐装置组成。

炮塔可360°旋转,火炮俯仰范围是-5°~+19°,有效反坦克射程是2000m能发射如穿甲弹、榴弹、教练弹和烟幕弹等多种炮弹,炮管寿命是700发

在主炮左侧安装有1挺[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炮塔怎么旋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