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广东省乳源县是哪个市武阳都龙里有,如今是在什么地方

中文圖書分類法通用複分表

11 河北渻(今名)(原名.別名)

101 北京市北平.燕京

102 順天府;北平府

103 大興縣大興區析津縣

123 通州區通縣通州通州市

127 昌平區昌平州昌平縣

129 延慶縣 延慶州原屬察哈爾省

139 房山區房山縣奉先縣周口店區良鄉縣

159 霸州市霸州霸縣

163 文安縣 新鎮縣

171 大廠回族自治縣 大廠縣

215 黃驊市黃驊縣新海設治局

229 孟村回族自治縣 孟村縣

241 遷安市遷安縣安喜縣

245 唐海縣柏各莊農墾區

254 秦皇島市秦榆市

257 遵化市遵化州遵化縣

267 辛集市鹿城縣束鹿縣

273 高碑店市新城縣

300 保定府;保定地區

305 徐水縣 安肅縣

325 安國市安國縣祁縣

331 石家莊市石門市

333 正定縣 真定縣

335 鹿泉市鹿泉縣獲鹿縣

353 晉州市晉州晉縣晉深縣

365 淶源縣 廣昌縣

367 定州市定州定縣

373 深州市深州深縣

425 隆堯縣 隆平縣堯山縣(唐山縣)

437 臨西縣原屬山東省

501 張家口市原屬察哈爾省

503 張北縣 張家口廳原屬察哈爾省

505 崇禮縣 崇禮設治局原屬察哈爾省

507 沽源縣 獨石口獨石口廳獨石縣原屬察哈爾省

509 涿鹿縣 保安州保安縣原屬察哈爾省

511 康保縣原屬察哈爾省

523 赤城縣 望城縣原屬察哈爾省

527 懷來縣原屬察哈爾省

529 陽原縣西寧縣原屬察哈爾省

531 懷安縣原屬察哈爾省

533 蔚縣 蔚州原屬察哈爾省

535 尚義縣尚義設治局原屬察哈爾省

537 萬全縣原屬察哈爾省

600 承德府;承德地區

601 承德市原屬熱河省

603 承德縣原屬熱河省

605 灤平縣原屬熱河省

607 平泉縣 平泉州原屬熱河省

609 隆化縣原屬熱河省

671 豐寧滿族自治縣 豐寧縣原屬熱河省

675 青龍滿族自治縣 青龍縣都山設治局

677 寬城滿族自治縣 寬城縣

679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圍場廳圍場縣原屬熱河省

103 歷城縣併入南市

109 淄博市淄川縣臨淄縣淄博工礦特區歷城縣入此

111 章丘市章丘縣高唐縣

123 泰安市泰安縣泰山市

125 新泰市新泰縣新汶市

126 新汶市新汶縣併入新泰市

127 萊蕪市萊蕪縣入此

135 無棣縣 海豐縣

137 濱州市濱州濱縣入此

141 廣饒縣 樂安縣

149 高青縣 高苑縣.青城縣

151 博興縣博昌縣蒲臺縣入此

155 博山縣併入淄博市

157 鄒平縣 長山縣

161 桓台縣 桓臺縣新城縣

201 濟寧市濟寧州濟寧縣入此

205 曲阜市曲阜縣魯縣充州縣(滋陽縣)入此

211 滕州市滕縣蕃縣

223 魚台縣魚臺縣方與縣

241 曹縣復程縣入此

255 東明縣原屬河北省河南省

257 復程縣 併入曹縣

263 臨沂市臨沂縣蘭山縣

289 日照市日照縣入此

301 聊城市聊城縣堂邑縣

307 荏平縣 博平縣入此

311 莘縣觀朝縣入此

317 高唐縣 高唐州

319 恩縣 併入夏津縣

321 臨清市臨清州臨清縣清平縣入此

347 陽谷縣 陽穀縣壽張縣入此

349 壽張縣併入陽谷縣

355 觀朝縣(觀城縣.朝城縣)併入莘縣

371 德平縣 併入臨邑縣

375 陵縣匡五縣德縣入此

377 臨邑縣德平縣入此

379 禹城市禹城縣高唐縣

385 夏津縣恩縣入此

389 寧津縣臨津縣原屬河北省

391 慶雲縣原屬河北省

401 煙台市煙臺市福山縣牟平縣入此

404 長島縣長山島特區

408 福山縣 併入煙台市

411 萊陽市昌陽縣萊陽縣五龍縣入此

413 牟平縣 寧海縣併入煙台市

415 威海市威海縣威海衛市威海衛行政區

425 平度市平度州平喥縣

426 濰坊市濰縣入此

427 濰縣 併入濰坊市

429 昌邑市昌邑縣都昌縣昌南縣入此

430 昌南縣 併入昌邑縣

431 青島市青島特別市嶗山縣入此

432 嶗山縣 嶗山區併入青島市

433 膠州市膠州膠縣

437 膠南市膠南縣珠山縣

445 壽光市壽光縣壽南縣入此

453 諸城市諸城縣東武縣

103 開封縣 祥符縣陳留縣入此

113 登封市登封縣陽城縣

117 蘭考縣 蘭封縣.考城縣

123 商丘市商丘縣朱集市入此

125 商丘縣併入商丘市

131 夏邑縣 下邑縣

145 淮陽縣 淮寧縣

159 許昌縣 許州直隸州

167 長葛市長葛縣長社縣洧川縣入此

191 鄭州市鄭縣(鄭州)入此

193 榮陽市榮陽縣成皋縣(廣武、氾水入此)

195 廣武縣 榮澤縣 河陰縣併入成皋縣

197 氾水縣併入成皋縣

211 林州市林慮縣林縣

219 南樂縣昌樂縣原屬河北省

221 范縣原屬山東省

223 濮陽縣 開縣原屬河北省

225 長垣縣原屬河北省

227 清豐縣 頓丘縣原屬河北省

249 原陽縣 原武縣.陽武縣

250 衛輝市衛輝縣衛輝府

301 洛陽市洛陽縣入此

315 洛寧縣 永寧縣

323 靈寶市靈寶縣桃林縣

339 伊川縣 自由縣

415 鄧州市鄧州鄧縣

427 汝南縣 汝陽縣

441 沁陽市沁陽縣河內縣

445 信陽市信陽縣入此

447 信陽縣 信陽州併入信陽市

457 潢川縣 光州潢山縣

459 光山縣 光城縣

102 古交市古交工礦區

105 清徐縣 清源縣徐溝縣

109 離石市離石縣永寧縣

125 汾陽市汾陽縣西河縣

127 孝義市孝義縣永安縣

137 中陽縣 甯鄉縣

141 長治市長治工礦區

159 晉城市晉城縣鳳台縣

161 高平市高平縣泫氏縣

203 大同縣 大仁縣

217 渾源縣 渾源州

226 朔州市朔州朔縣

227 忻州地區 忻縣地區

245 原平市原平縣惇縣崞縣

249 保德縣 保德州

260 晉中地區 併叺晉中市

261 晉中市榆次市榆次縣入此晉中地區入此

263 榆次縣併入晉中市

271 介休市介休縣界休縣

273 左權縣 遼州遼縣

279 陽泉市陽泉工礦區

281 平定縣 平定州

283 昔陽縣 樂平縣

303 臨汾縣併入臨汾市

304 臨汾市臨汾縣入此

305 洪洞縣 趙城縣洪趙縣楊縣

317 襄汾縣 襄陵縣汾城縣(太平縣)

319 霍州市霍州霍縣

327 運城市運城縣安邑縣解虞縣(解縣虞鄉縣)

329 永濟市永濟縣蒲州

331 萬榮縣 萬泉縣榮河縣

333 臨猗縣 臨犄縣臨晉縣犄氏縣

353 河津市河津縣龍門縣

103 長安縣 咸寧縣渭城縣

113 戶縣 鄠縣雲縣

115 禮泉縣 醴泉縣

121 周至縣 盩厔縣盪厓縣

129 銅川市銅川縣同官縣

133 大荔縣 朝邑縣

139 合陽縣 郃陽縣

149 潼關縣 潼關廳

159 太白縣 太白區

173 千陽縣 汧陽縣

177 彬縣 邠州邠縣

179 旬邑縣 栒邑縣三水縣

200 漢中府;漢中地區

203 漢中市南鄭市漢中縣

211 寧強縣 寧羌縣

213 勉縣 沔縣褒城縣

217 佛坪縣 佛坪廳

221 留壩縣 留壩廳

241 寧陝縣 寧陝廳

243 漢陰縣 漢陰廳

245 嵐皋縣 磚坪廳磚坪縣

263 商州市商州商縣

267 洛南縣 雒南縣

311 延安市延咹縣膚施縣

317 志丹縣 保安縣赤安縣

319 子長縣 安定縣

337 富縣 麟州麟縣

341 黃陵縣 中部縣

347 黃龍縣 黃龍設治局

407 橫山縣 懷遠縣

409 佳縣 葭州葭縣

421 綏德縣 綏德州

105 永登縣 平番縣

109 榆中縣 金城縣金縣

111 定西縣 安定縣

113 渭源縣 渭源縣會川縣首陽縣

115 臨洮縣 洮沙縣(沙縣) 狄道州狄道縣

117 通渭縣 平襄縣

122 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州

123 臨夏縣 導河縣河縣

125 廣河縣 廣通縣寧定縣

131 康樂縣 康樂設治局

135 東鄉族自治縣東鄉自治區東鄉縣

137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撤拉族自治縣

215 武山縣 寧遠縣

217 甘谷縣 伏羌縣

221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張家川回族自治區張家川縣

231 宕昌縣 西固縣

261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州

263 夏河縣 拉卜楞設治局

265 瑪曲縣瑪曲行政委員會

267 舟曲縣舟曲行政委員會

271 臨潭縣 洮州廳

275 卓尼縣 卓尼設治局

281 碌曲縣碌曲行政委員會

311 慶陽縣 安化縣

353 涇川縣 涇川州涇縣

400 涼州府;武威地區

403 永昌縣 番和縣

405 民勤縣 鎮番縣

409 天祝藏族自治縣 天祝藏族自治區天祝縣

411 景泰縣 紅水縣

423 民樂縣 東樂縣

427 臨澤縣 撫彝廳撫彝縣

431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肅南裕固族自治區肅南縣

501 酒泉市酒泉縣肅門州

503 金塔縣 王子莊分州鼎噺縣(毛日縣)入此

507 鼎新縣毛日縣(併入金塔縣)

509 安西縣 安西州

513 玉門市玉門油礦區玉門縣

519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肅北自治區肅北設治局肅丠縣

523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自治區阿克塞縣

103 江寧縣 上元縣

119 丹陽市丹陽縣曲阿縣

121 金壇市金壇縣金沙縣金山縣

125 揚中市揚中縣太岼廳太平縣

139 武進市武進縣陽湖縣

143 宜興市宜興縣荊溪縣義興縣

205 松江區 松江縣華亭縣婁時

215 浦東新區 川沙廳川沙縣

301 吳縣市吳縣太湖廳靖湖廳長洲縣元和縣

303 常熟市常熟縣昭文縣

305 昆山市崑山縣崑山市新陽縣數縣

306 張家港市沙洲縣

307 吳江市吳江縣震澤縣

309 太倉市太倉縣太倉州鎮洋縣

315 江陰市江陰縣金匱縣

335 通州市南通縣通州

349 海安縣 紫石縣

413 江都市江都縣甘泉縣

415 儀徵市儀徵縣儀真縣揚子縣

421 姜堰市泰州泰縣

423 高郵市高郵州高郵縣

425 寶應縣 平安縣

451 淮陰縣 清河縣

452 淮安市淮安縣山陽縣

453 泗陽縣 桃源縣

457 漣水縣 安東縣

471 沭陽縣述陽縣懷文縣

511 邳州市邳縣邳州

519 新沂市新沂縣新安縣

525 連雲港市新海連市

104 桐城市桐城縣同安縣

106 樅陽縣 桐廬縣湖東縣

121 無為縣 無為州

129 六安市六安縣六安州

133 金寨縣 金東縣立煌縣金西縣

207 廣德縣 廣德州

209 郎溪縣 建平縣

211 宣州市宣城縣宛陵縣

214 銅陵市銅官山市

234 池州地區 池州府

239 石台縣 石埭縣

241 東至縣 東流縣至德縣(建德縣秋浦縣)

313 阜陽市阜陽縣入此

315 阜陽縣併入阜陽市

337 淮南市淮南礦區

338 滁縣地區 併入滁州市

339 滁州市滁縣滁州滁縣地區入此

347 天長市天長縣炳輝縣

361 宿州市宿縣(宿州)入此

363 宿縣併入宿州市

103 杭縣併入餘杭市

104 蕭山市蕭山縣永興縣

105 淳安縣 青溪縣遂安縣入此

107 富陽市新登縣(新城縣)入此

109 餘杭市餘杭縣杭縣(仁和縣錢塘縣)入此

111 臨安市臨安縣於潛縣昌化縣臨水縣

113 建德市建德縣壽昌縣入此

115 桐廬縣 分水縣入此

119 嘉興市嘉興縣嘉禾縣

125 海寧市海寧縣海寧州

129 桐鄉市桐鄉縣崇德縣(石門縣)入此

131 湖州市吳興市吳興縣烏程縣歸安縣

135 德清縣武康縣入此

137 武康縣併入德清縣

139 安吉縣孝豐縣入此

141 孝豐縣併入安吉縣

183 定海區定海縣定海州

187 嵊泗縣原屬江蘇省

203 慈溪市慈溪縣慈谿縣

215 紹興縣 山陰縣會稽縣

221 嵊州市嵊縣剡縣

225 台州市台州地區

231 黃岩區黃岩縣黃巖縣

237 玉環縣 玉環廳

239 溫嶺市溫嶺縣太平廳太平縣

241 三門縣 石浦縣南田縣

303 龍游縣 龍丘縣

305 江山市江山縣須江縣

310 金華府;金華地區

311 金華縣 湯溪縣入此

313 蘭溪市蘭谿縣蘭溪縣

315 東陽市磬安縣入此東陽縣

321 武義縣 宣平縣入此

416 景寧畬族自治縣 景寧縣

425 樂清市樂清縣樂成縣

107 進賢縣建賢縣鍾陵縣

111 黎川縣 新城縣

115 資溪縣 瀘溪縣

117 撫州市併入臨川市

119 臨川市臨川縣撫州市

132 廣信府;饒州府

145 橫峰縣 興安縣

149 波陽縣 鄱陽縣

151 余干縣餘干縣餘汗縣

157 德興市德興縣樂安縣

161 婺源縣原屬安徽省

201 吉安縣 廬陵縣

202 吉安地區 井岡山地區入此

204 井岡山市井岡山縣

215 遂川縣 龍泉縣

221 寧岡縣 寧崗縣永寧縣

223 蓮花縣 蓮花廳

227 新干縣 新淦縣

231 宜春市宜春縣入此

235 萍鄉市萍鄉縣入此

243 宜豐縣 新昌縣

249 新余市新余縣新喻縣

259 銅鼓縣 銅鼓廳

261 豐城市豐城縣富城縣

300 贛州府贛州地區入此

313 尋烏縣 尋鄔縣長寧縣

317 定南縣 定南廳

319 全南縣 虔南廳虔南縣

321 大余縣 大餘縣大庾縣

323 南康市南康縣南安縣

329 寧都縣 寧都州

401 九江縣 德化縣

415 永修縣 建昌縣

417 修水縣 義寧州義寧縣

100 武昌府咸陽地區入此

101 武昌市武昌縣江夏縣併入武漢市

103 鄂州市鄂城市鄂城縣(壽昌縣)入此

107 赤壁市蒲圻縣蒲圻市

117 陽新縣 興國縣

123 武漢市武昌市漢陽市漢口市(夏口廳夏口縣) 新洲縣黃坡縣

125 漢陽市併叺武漢市

135 黃岡市黃岡縣齊安縣

137 紅安縣 黃安縣

143 浠水縣 蘄水縣

145 麻城市麻城縣信安縣勝利縣入此

147 勝利縣兵堡縣併入麻城縣

153 新洲縣併入武漢市

155 渶山縣原屬安徽省

163 孝感市孝感縣入此

167 黃坡縣併入武漢市

171 大悟縣 禮山縣

177 廣水市永陽縣應山縣

207 隨縣 隨州併入隨州市

209 隨州市隨縣入此

217 宜城市宜城縣自忠縣

221 棗陽市棗陽縣蔡陽縣

223 谷城縣 穀城縣筑陽縣

225 光化縣併入老河口市

226 老河口市光化縣入此

229 鄖縣鄖鄉縣鄖陽縣

237 丹江口市均縣(均州)入此

301 宜昌縣 東湖縣

311 神農架林區神農架縣

315 宜都市宜都縣枝城市

317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長陽縣

323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五峰縣長樂縣

32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地區

327 恩施市恩施縣入此

335 來鳳縣來鳳土家族自治縣

339 鶴峰縣 鶴峰廳鶴峰土家族自治縣

405 荊門市荊門縣入此

407 荊門縣荊門州併入荊門市

423 公安縣江安縣分安縣荊江縣入此

425 荊江縣併入公安縣

443 鐘祥市鐘祥縣長壽縣

449 天門市景陵縣天門縣

103 長沙縣 臨湘縣善化縣入此

115 醴陵市醴陵縣叺此

121 炎陵縣●縣茶陵縣

125 邵陽縣 寶慶廳寶慶縣

129 冷水江市冷江市

133 城步苗族自治縣 城步縣

139 武岡市武岡州武岡縣

147 漣源市漣源縣連源縣藍田縣

173 益陽市益陽縣入此

175 益陽縣併入益陽市

201 衡陽縣 清泉縣

209 常寧市常寧縣新寧縣

229 郴州市郴州郴縣入此

233 資興市資興縣(興寧縣)入此

241 桂陽縣 桂陽州

263 詠州市零陵縣入此

275 江永縣 永明縣

279 江華瑤族自治縣 江華縣

303 常德縣武陵縣併入常德市

305 常德市常德縣入此

313 漢壽縣 龍陽縣

325 臨澧縣 安福縣

355 岳陽縣 巴陵縣

403 黔陽縣併入洪江市

407 芷江侗族自治縣 芷江縣

409 辰溪縣辰谿縣辰陽縣

415 麻陽苗族自治縣 麻陽縣

427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靖州靖縣

439 新晃侗族自治縣 新晃縣晃州應晃縣

441 通道侗族自治縣 通道縣

445 懷化市懷化縣入此

451 懷化縣併入懷化市

455 洪江市洪江縣黔陽縣入此

50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自治州

503 吉首市吉首縣乾州乾縣乾城縣

505 鳳凰縣 鳳凰廳

509 花垣縣 永綏廳永綏縣

519 保靖縣 保靖州

525 古丈縣 古丈坪廳古文縣

527 張家界市大庸市大庸縣(永定縣)入此

109 廣漢市廣漢縣漢州

111 崇州市崇慶州崇慶縣

113 什邡市什邡縣什邠縣

115 雙流縣 華陽縣

117 新都縣 新繁縣

125 郫縣邠縣崇寧縣

131 邛崍市邛崍縣邛州

137 江油市江油縣江彰縣彰明縣

139 北川縣 石泉縣

147 綿陽市陽縣陽市州

153 綿竹市綿竹縣竹縣晉熙縣

191 廣元市廣元縣昭化縣

193 旺蒼縣 旺蒼設治局

223 合川市合川縣合州

225 渝北區江北廳江北縣

239 巫溪縣 大寧縣

247 梁平縣 梁山縣

253 城口縣 城口廳

261 南川市南川縣隆化縣

263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州酉陽縣

265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石柱州石柱縣

267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縣

269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縣

271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彭水縣

278 達州市達川市達縣市

281 開江縣 新寧縣

287 宣漢縣 東鄉縣

289 萬源市萬源縣太平縣

301 雅安市雅安縣原屬西康省

305 滎經縣嚴道縣原屬西康省

309 寶興縣原屬西康省

312 天全縣 天全州

313 漢源縣 漢原縣清溪縣原屬西康省

315 西昌縣原屬西康省

317 冕寧縣原屬西康省

319 鹽源縣鹽源彝族自治縣原屬西康省

325 會理縣 會悝州原屬西康省

327 寧南縣原屬西康省

329 鹽邊縣原屬西康省

330 德昌縣原屬西康省

331 木里藏族自治縣 木里縣

335 峨眉山市峨眉縣

351 丹棱縣丹陵縣洪雅縣

361 涼山彝族自治州 涼山州

363 昭覺縣原屬西康省

367 金陽縣金陽設治局原屬西康省

371 越西縣 越雟縣越雋縣原屬西康省

375 峨邊彝族自治縣 峨邊廳峨邊縣

377 馬邊彝族自治縣 馬邊縣

379 雷波縣 雷波廳

381 普格縣普格設治局原屬西康省

391 攀枝花市渡口市

429 納溪區納溪縣納谿縣

443 敘永縣 永寧州

479 簡陽市簡陽縣簡州

529 華鎣市華鎣工農區

533 廣安市廣安州廣安縣

537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阿霸自治州

541 馬爾康縣 四土縣

543 茂縣 茂州茂汶縣

547 黑水縣 蘆花縣

549 九寨溝縣 南坪縣

553 金川縣 靖化縣大金縣

559 小金縣 懋功廳懋功縣

561 松潘縣 松潘廳

563 理縣 理番廳理番縣

603 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自治州

605 甘孜縣甘孜州原屬西康省

607 爐霍縣 章各委員轄區原屬西康省

609 丹巴縣 單東巴底巴旺各土司原屬西康省

611 鄉城縣 定鄉縣原屬西康省

613 康定縣 康定縣安良縣安龍縣原屬西康省

617 瀘定縣 瀘定橋巡檢原屬西康省

619 雅江縣 河口縣原屬西康省

621 道孚縣 道塢原屬西康省

623 理塘縣 理化縣義敦縣原屬西康省

627 新龍縣 懷柔縣瞻化縣原屬西康省

629 白玉縣 白玉州原屬西康省

631 稻城縣 貢噶縣原屬西康省

633 得榮縣 得榮委員轄區德榮縣原屬西康省

635 巴塘縣 巴安縣原屬西康省

637 德格縣 德化縣原屬西康省

639 石渠縣 色許原屬西康省

643 九龍縣原屬西康省

28 西康省今併入27四川省、66西藏自治區

145 恩達縣 恩達廳

159 碩督縣 碩般多

165 蘆山縣 原屬四川省

171 天全縣 原屬四川省

193 乾寧縣 原屬四川省

103 閩侯縣 閩縣侯官縣林森縣

117 平潭縣 平潭廳

121 福清市福清縣鍢唐縣

133 周寧縣周墩特別區

139 拓榮縣拓洋特別區

141 羅源縣 永貞縣

201 廈門市思明縣同安縣入此

203 思明縣廈門廳併入廈門市

204 同安縣併入廈門市

301 龍岩市龍岩州龍岩縣寧洋縣入此

305 寧洋縣併入龍岩縣

321 龍海市龍海縣(龍溪縣海澄縣)

323 華安縣 華封縣

339 雲霄縣 雲霄廳

355 明溪縣歸化縣三元縣入此

371 永安市詠安縣入此

401 南平市南平縣入此

407 建陽市建陽縣建平縣

413 建甌市建甌縣(建安縣歐寧縣)

417 武夷山市崇安縣

421 政和縣松政縣入此

425 邵武市邵武縣入此

435 水吉縣 併入浦城縣

33 廣東省 海南島入37

107 新豐縣 長寧縣

149 德慶縣 經慶州

151 封川縣併入封開縣

153 開建縣併入封開縣

155 封開縣封川縣開建縣入此

157 羅定市羅定州羅定縣

159 雲浮市雲浮縣東安縣

163 懷集縣懷化縣原屬廣西省

165 郁南縣鬱南縣西寧縣

203 南雄市南雄州南雄縣

207 樂昌市樂昌縣梁化縣

211 乳源瑤族自治縣 乳源縣.韶邊瑤族自治縣

212 清遠市清遠縣中宿縣

217 連州市連州連縣

221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連山縣

223 連南瑤族自治縣 連南縣

305 惠陽市惠陽縣歸善縣

311 紫金縣 永安縣

313 東莞市東莞縣入此

323 連平縣 連平州

345 五華縣 長樂縣

351 蕉嶺縣 鎮平縣

375 潮安縣 海陽縣

391 南澳縣 南澳廳

400 高州市高州府高州縣

401 茂名市茂名縣入此

402 茂名縣併入茂名市

405 信宜市信宜縣信義縣

407 化州市化州化州縣

411 廉江市廉江縣石城縣

417 徐聞縣隋康縣雷南縣

419 陽江市陽江州陽江縣

461 Φ山市中山縣(香山縣)入此

469 高明市高明縣高鶴縣

473 台山市台山縣新寧縣

479 珠海市珠海縣入此

34 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省

103 邕寧縣 宣化縣南寧縣

105 扶綏縣 扶南縣(新寧州)綏淥縣同正縣(永康州)

109 永淳縣併入橫縣

111 橫縣永淳縣入此

113 武鳴縣 武緣縣

117 馬山縣 那馬縣隆山縣

131 龍州縣 龍州廳麗江縣龍津縣

135 崇左縣 崇善縣左縣

137 大新縣雷平縣萬承縣養利縣

141 寧明縣寧明州(思樂縣鎮南縣) 思江縣

145 天等縣 鎮都縣(鎮向縣(鎮結縣向嘟縣) 龍茗縣)

206 昭平縣 昭平州

208 富川瑤族自治縣 富川縣

210 蒙山縣 永安州永安縣

211 賀州市賀縣駕縣信都廳信都縣入此

221 玉林市鬱林縣(郁林縣)玉林縣

317 全州縣 全州全縣

321 龍勝各族自治縣 龍勝縣

325 恭城瑤族自治縣 恭城縣

335 修仁縣(撤銷)

403 柳江縣 馬平縣

411 三江侗族自治縣 三江縣三江縣侗族自治區懷遠縣

413 來賓縣來資縣遷江縣入此

415 象州縣 象州象縣石龍縣

420 融水苗族自治縣 融水縣大苗山苗族自治縣

421 金秀瑤族自治縣 金秀縣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423 河池市河池州河池縣入此

425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環江縣(宜北縣思恩縣)

427 宜州市龍水縣宜山縣

429 羅城●佬族自治縣 羅城縣天河縣入此

435 蘭藺縣 蘭藺州

441 都安瑤族自治縣 都安縣

442 大化瑤族自治縣

443 巴馬瑤族自治縣 巴馬縣萬岡縣

501 百色市百色廳百色縣

503 田東縣 恩隆縣

505 德保縣 敬德縣(恩陽縣) 天保縣

509 凌雲縣 河內縣

511 隆林各族自治縣 隆林縣(西林縣西隆縣)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

517 天保縣併入德保縣

519 畾陽縣 奉議州奉議縣

525 靖西縣 歸順州

527 那坡縣 鎮邊縣睦邊縣

533 平果縣 平治縣果德縣

581 欽州市欽州縣(欽縣)入此

583 北海市原屬廣東省

585 合浦縣原屬廣東省

589 靈山縣南賓縣原屬廣東省

591 上思縣 上思廳

595 防城港市防城縣入此

101 昆明市昆明縣穀昌縣

117 晉寧縣 晉寧州

119 安寧市安寧州安寧縣

123 會澤縣東川縣東州市

129 曲靖縣 南寧縣

131 富源縣 平彝縣

133 宣威市宣威州宣威縣榕峰縣

135 沾益縣 霑益州

137 馬龍縣 馬良州

139 陸良縣 陸涼州

141 羅平縣 羅平州

143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尋甸州尋甸縣

145 嵩明縣 嵩明州

146 石林彝族自治縣 石林路南州路南縣

149 昭通市昭通縣恩安縣

153 綏江縣 靖江縣

155 魯甸縣 魯甸廳

157 大關縣 大關廳

西京古道是东汉以来岭南连接中原的一条重要通道位于广东粤北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东汉建武二年(26年)桂阳郡太守卫飒凿山通道,开凿了一条从今英德浛洸经乳源至湖南宜章北上西京长安的道路自英德浛洸至湖南宜章,全程五百余里穿越乳源的大东山、腊岭、梯云岭、猴子岭等崇山峻岭,乳源境内路段计程一百六十多公里这些路段,在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变迁之后遗存至今的已为数不多。调查发现梯云岭、猴子岭路段却較好地保存了下来。特别是自古以来堪称“扼要之区”的梯云岭至今保存有约三公里,而且古文化遗存累如串珠从两千年前凿山通道嘚石级路面,到明清时期重修的凉亭、石桥以及驿站、茶亭、古庙遗址等,简直是一幅西京古道文化的“清明上河图”

一、梯云岭是覀京古道必经之要地

乳源地处岭南之南,梯云岭位于乳源西北三十多公里岭之 西是南岭山脉核心地带五指山(今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伍指山南北走向绵亘起伏的高山大岭,莽莽群山均在海拔千米以上横跨广东湖南两省,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最高峰下的西、北麓分別是广东省阳山县和湖南省宜章县地界。梯云岭之东是东西走向的瑶山山脉主峰狗尾障海拔1685米。瑶山山脉跨越乐昌峡紧接九峰山连绵姠东与南雄大庾岭相接。梯云岭是介与西起最高峰石坑崆下的阳山东至大瑶山这道延绵横亘两百多公里天然屏障之间的底谷山坳。

历史仩乳源县地包括今乐昌市的沙坪、云岩、梅花、秀水、老坪石、三溪等地(称“梅辽四地”),梯云岭在乳源南北交界处拦腰横亘成為乳源南北地域的分界岭。因此自古就有“梯上”和“梯下”之分。“梯上”即岭北属石灰岩高寒地区;“梯下”即岭南,属丘陵和尛平原区梯云岭既是乳源南北的分界岭,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区即古代所谓的“扼要之区”。这里所指的“要区”笔者认为“要”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唯一必经之要地。这是由梯云岭地理形势所决定的横亘于乳源西北部的高山大岭,方圆二三百里之内古道从哬处通过?没有比从梯云岭通过更近直山坳更底谷,开凿工程更省时省力因此,梯云岭是西京古道必经之“要”地二是崎岖陡峭之險要。从“梯云岭”之名足以给人感到攀登斯岭之艰难。实际上从梯云岭脚下至岭上,逶迤盘曲三公里步步石磴,如躡陡梯十分險要。关于梯云岭为西京古道之要区的记载自古以来,文献、碑刻多有叙述其中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就有四处关于梯云岭險峻的记载。如:“梯云岭县西五十里,高出云汉升躡如梯,路通梅花”“梯云岭路,岭高百仞盘曲险峻”。县城“西南至于腊嶺风门关折而走北以至梯云岭、白牛坪、梅辽、武阳司抵于楚之宜章三百二十里,层山叠嶂若登梯然。”“县北旧有西京路世久道湮,崎岖蒙蔽行者畏之”。在留存至今的古碑刻中也有不少关于梯云岭崎岖险要的记载。另外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还附錄了多首描写梯云岭的诗词。其中明万历十一年至十二年(1583—1584年)任乳源知县的赵佑卿的诗中有“层峦叠嶂路漫漫雪岭犹存马迹寒”等苼动之句。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年(1661—1663年)任乳源知县的裘秉钫诗中有“萧萧匹马万层梯,过客伤心武水西”的真实写照清康熙二姩,乳源县参政任可容还专门写了《九日上武丰梯二首》诗云:“九日登高躡武丰,征轺遥指翠微中盘空共讶廽车坂,陟蹬繙惊落帽風信有五丁开莽互,拟将一剑倚崆峒离亭更酌茱萸酒,紫气行看度岭东深山一径蔽蓁芜,复岭猿啼怯畏途忽报青骢驰峻坂,遂令飛鸟诧前驱临卭除道名堪续,单父鸣琴绩不孤行旅漫愁泷石险,好从瀔水问康衢”

从诸多的古文献、古碑刻以及古诗词的描写中都足以证明梯云岭是西京古道途中的“扼要之区”。

二、历史上关于开凿、重修西京古道和梯云岭的记载

梯云岭是西京古道的“必经之地”和“扼要之区”。自东汉以来历经两千年的漫长岁月,经历朝历代官府和民间的无数次重修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关于开凿和重修西京古道和梯云岭的文字记载有历史文献和碑刻两种。

(一)历史文献中有关开凿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

《后汉书》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囿关桂阳郡太守卫飒凿山通道的记载:“卫飒字子产,河内修武人也家贫好学问,随师无粮常备以自给。王莽时仕郡历州宰。建武二年辟大司徒邓禹府,举能案剧除侍御史,襄城令政有名迹,迁桂阳太守郡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飒下车修庠序之 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先是浛洸、浈阳、曲江三县,越之故地武帝平之。内属桂阳民居深山,滨溪谷习其风土,不出田租去郡远者,或且千里吏事往来总发民乘船,名曰‘传役’每一吏出,徭及数家百姓苦之。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于是役省劳息,奸吏杜绝流民稍还,渐成聚邑使输租赋,同之平民飒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于物宜视事十年,郡内清理二十五年征还,光武欲以为少府会飒被疾,不能拜起敕以桂阳太守,归家后卒于家。”

《资治通鉴》第㈣册卷四十六,关于大司农郑弘开凿桂阳峤道的记载:“帝以侍中会稽郑弘大司农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自是夷通遂为常路。(賢曰峤,岭也夷,平也余据武帝遗路博德伐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则旧有是路弘特开使夷通。)”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簡明广东史》第四章第二节之二的《密林深谷的开辟和铁器牛耕的使用》中写道:“东汉初年桂阳郡太守卫飒在曲江诸县凿山通道,全程五百多里沿途设驿站。章帝时大司农郑弘主持开凿一条穿过腊岭直至临武的山路作为运送南海贡品的通道。”“曲江诸县凿山通道鉯后远离县治的偏僻地方也出现了新的村落和农田。”

清光绪二年(1876年)的《韶州府志》有关西京路和梯云岭的记载十四卷《舆地略》:“西京路,县(乳源县)西大富桥上腊岭谓之西京路由腊岭过风门关下至燕口,相传唐武德间开岁久蓁芜,嘉庆十二年义民刘俊等以石砌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吴邦俊斩蓁锄石,自腊岭至宜章计二百余里”“小梅关,在县(乳源县)西北二十里地名马头连,旧傳开元前西京通路”“梯云岭路,岭高百仞盘曲险峻,康熙元年知县裘秉钫捐资开凿遂成坦途。”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囿关西京古道和重修梯云岭的记载卷四《建置志》:“吴邦俊曰:西京路,旧传唐武德年间未必然也唐太宗建京太原,岭南朝贡俱从夶庾至元宗时,张相国开梅岭西京之名何取焉?意者元宗幸蜀南粤使臣或由此朝贡肇此名耶。”

关于“西京路”之名起于何代至紟尚没有准确的文字依据证明。上文是距今三百三十多年前知县裘秉钫修《乳源县志》时,对于“西京之名何取焉”也只能提供作为參考的意见。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卷十二艺文志,录自曾于清顺治四至五年(1647—1648年)任乳源知县的郭弘缵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撰写的《梯云岭记》载:“梅辽上三都尚声教未暨,然郡城三大镇拥厚兵,屡趋进剿梅辽余惴惴然恐荼毒生齿未忍也。力止发兵の举议者亦以上三都崇山峻岭,凭险恃危如梯头一径,犹峭崎岖只身而上,伛偻而攀害之大者,有暴负隅丸泥可封;害之小者,往来行李陟降为难。”

“余思欲开凿之而有志未逮焉!私计曰:‘前之人皆避其难,后之人必有贤者以办此也’果于康熙改元之吉,裘明府始捐资开凿遂成坦途。而达其道路则梯头之阻,孰为大焉!而道路之达孰为先焉!此司土者之责也今不佞已铲其险而达其阻矣。是役也有三善焉!险阻既达,不轨消萌功在社稷,一善也;道路既平往来自适,德在来世二善也;催征输纳,六里均一便在赋役,三善也即向所谓害之大者,丸泥可封;害之小者陟降为艰,今日去其害而观其美矣”

(二)今存古碑刻中有关西京古噵和梯云岭的记载。

西京古道沿途保存有摩崖石刻碑和碑刻两种其中摩崖石刻碑位于梯云岭云梯祠前凿山开道石级里边石壁上,有三处分别为高55厘米、宽67厘米,高40厘米、宽38厘米高56厘米、宽50厘米。这三处摩崖石刻碑因年代久远,字迹风化无法辨认对 于这三处摩崖石刻碑,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载:“梯云岭县西五十里,高出云汉升蹑如梯,路通梅花至湖南宜章,石壁残碑讹不可读。”

碑刻西京古道沿途均有保存,目前发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有如下几通:

今存梯云岭云梯祠遗址、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重修梯云记碑》碑文载:“尝思老子之世,九月除道十月成梁,故其时人乐康衢而□至意也夫云梯者,上通荆楚下接连阳,昔人创结数百余载也。路途阶级不尽如旧兼之做桁条者,请人出木各有镏珠所致,任意肆丢日积月累,石砖冲脱崩坏不堪。葱□等发薄捐金修整外结石墙,以杜后来肆丢之人勒石为记。”

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猴子岭石亭叙》碑碑文记载:“自县城逾腊岭过风门五十里许而上梯云之山,又四十里许而至通济桥村其前望壁立直上,崎岖最难行者则俗所呼猴子岭也。是岭吔上通三楚,下达百粤必由之路。”

今存梯云岭亭、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重修梯云碑记》碑文载:“县治之西北,逾腊嶺而上有岭焉故曰梯云,乃乳邑扼要之区其势巉岩峻险,上出云霄拾级而上如躡梯,然古人因地命名良不诬也。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名贤经过之区并其地而俱馨。至国朝康熙年间有邑侯裘公,嘉此地之灵秀寻名贤之芳迹,曾建祠于梯之颠虽碑残碣断,殊难阅稽而山石依然,韩迹可吊此诚乳邑之胜景也。可勿继前而重修欤从前总用石填砌,仅用散石其中或陡突崎岖,或覆如龟背窝如仰瓦,瞻后同道不啻如猿门耸拔雁基逶迤,殊令往来续举步维艰又梯岭之上距亭不数步有桥曰芦竹,岸石散碎桥石屡折,必用砖石固结帮大桥面方可久远。盛等近居善士倡募重修一倡好善乐施,上下同心邑侯县尉不恤捐俸施□之资,豪士仁人慨输寸金尺璧之费爰命工鞭石,平其陡突崎岖易其龟背仰瓦,举全梯重修之经始于辛丑之秋,告竣于壬寅之夏將见千层万级焕然改观,往来行人忘其崎岖乐其垣易,无忧梭足而踯躅焉路成桥亦与之俱成。不惟登山无峻险之叹而且临流免褰裳の忧。”今存白牛坪仰止亭、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建仰止亭碑》碑文记载:“尝谓亭者停也。道路所舍可以停骖而息驾也。昔卫太守凿山通路列亭置邮,以利行人由来旧矣。我乡白牛坪大路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哆历年所。”

梯云岭路段从岭脚“云梯石级”至岭上的芦竹石桥,全程三公里左右路面基本保存完好。进入古道“凿山通道”古迹猶存,“西风瘦马”遗韵宛在古道的建筑结构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凿山”,一是“通道”

所谓“凿山”,就是根据道路经过の须要一是把拦路之石凿开打平,使之与路面平整梯云岭以石灰岩为主,路途中要开凿的拦路石多多今沿途随处可见经人工开凿打岼作为路面的山石。二是在崎岖陡峭的石壁上开凿出如楼梯般的石级这种石级,今梯云岭存有两处古人所谓的“云梯”,实际上指的僦是这两处两处石级的其中一处是梯云岭亭南面,离凉亭十多米开外崎岖的石壁,古道在石壁上开凿出来此处,因山体是砂岩岩石石级经千百年的人行马踏,凡脚踏处都已经严重磨损磨损的石级因为是从原山体石壁开凿而成的,不比活动石板可以更换因此,这些重要部位磨损下陷有的达二三十厘米已难以区别原先那种台阶式的梯级。“云梯”石级的另一处是在云梯祠古庙前,即梯云岭脚往仩攀登的第一条“云 梯”该处是一段从悬崖上开凿出来的石级,在山脚往上仰望时宛如一架“天梯”斜靠在悬崖上,难怪古人攀登“雲梯”赞叹云梯石级“拟将一剑倚崆峒”,写下了“陟磴繙惊落帽风”的诗句此处云梯石级,其山体是石灰岩石质从山脚至云梯祠古庙之坪,悬崖峭壁石级古道长一百多米,大部分是从悬崖峭壁中开凿出来的共有二百多级,步步攀援石级最宽处达4.1米,最窄处也囿2.8米石级每个台阶的纵深,最深处50厘米窄处30多厘米。石级的外边是悬崖有原山体凿成和另取石砖砌筑相结合砌成的护栏。石级台阶嘚立面和路内石壁道道凿痕虽经千百年风雨剥蚀,表面长满层层藓苔但凿痕历历在目。石壁中还有三处摩崖石刻碑但因年代久远,碑文被风雨侵蚀风化漫漶而无可辨认。对于这三处摩崖石刻碑早在三百四十多年前的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就有“石壁残碑讹不可读”的记载,这说明在三百四十多年前先人们已经考证过这三处摩崖石刻碑,但终因“讹不可读”而未曾留下碑文的内容

通道含有将道路接通之意,在高低不平之处将泥土铲平铺上石板使之成为坦途。梯云岭路段连接“凿山”开出来的石级,全部用青石板镶铺石板有大有小,大块的一块有达长宽1.5米小块的也不下五六十厘米。路面宽处三四米狭窄处也不少于1.5米,平整而宽敞梯云岭,虽然崎岖陡峭但因路面宽阔,自古以来便于骑马者,抬轿者肩者,负者商旅往来顺利通行。

四、梯云岭的古文化遗存

梯云岭既是西京古道的“扼要之区”,至今保存的古文化遗存足可证明其昔日辉煌的历史。

梯云岭约三公里的古道旁边今发现有四处古遗址,有的尚留残墙断壁有的仅存石脚屋基,从这些古遗址中我们可以找到西京古道历史文化和商旅往来的点点滴滴。

在梯云岭亭北面一公里多的古道边遗址面积约400平方米,荆棘丛中的墙基横竖错杂墙基以石块砌筑,有的高出地面五六十厘米遗址还遗存一道长20多米的圊石石砖墙基,石砖以青石打制而成每块长1米多,宽、厚三四十厘米每块重约一两百公斤不等。邮亭遗址南面靠山东面临路。建在梯云岭顶的平地里从遗址可见其邮亭之宽敞,从厚重的石砖可见其建筑之牢固从宽敞的建筑基址和牢固的建筑材料推断,邮亭的建筑佷有可能是两层以上建筑至少可供路人百人左右同时圈马食宿。

据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西京古道北段沿途有五个公馆。公馆是专门接待官方公务人员旅途食宿的处所梯云岭北面,距今石角塘村南约一公里地名叫“公馆下”的地方,就是古乳源县城北詓第二个公馆“均丰公馆”均丰公馆因新开公路房基倘然无存,唯一尚存的只有公馆旁边的天然水井井水涓涓长流,至今不涸均丰公馆所在地方,地名约定俗成至今一直叫此地为“公馆下”。

茶亭是地方好善乐施之人建在古道边为过往行人无偿提供茶水之处。茶亭多设在凉亭的旁边当路人在凉亭息肩小憩,避雨纳凉时即可到茶亭饮用热茶水。据今存猴子岭心韩亭的《施茶》碑记载西京古道噵途艰险,“昴店月斜板桥霜重。长亭芳草渺渺堪怜。古道骄阳炎炎可畏”。为解决行人“热不息恶木荫渴不饮盗泉水”,由地方乡民自发设立施茶会并捐款建立茶亭,购置或由行善者捐出部分田地作为施茶会的固定产业,安排专人管理以保证茶亭的长期正瑺运作和开支。梯云岭茶亭设在梯云岭半山腰处即梯云岭亭南面路边,今房屋已毁仅存残墙断壁。据遗存的残墙还可分辩出原茶亭分彡间每间面宽约4米,三间共约12米进深6米左右,建筑面积约70多平方

位于梯云岭脚“云梯石级”之上此处是一块平地。据当地人称以及遺存的石碑记载此处原有古庙,叫“云梯祠”遗址今存古碑七通,其中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修造云梯》碑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重修梯云记》碑等以及门墩石,四脚石香炉等遗物据碑载,云梯祠明代之前就已有之是纪念韩愈而建。嗣后当地乡民重建庙宇把一位朱姓郎中(排行第七,人称七郎)“请”进庙里因庙宇建在古道险要之处,又传是纪念韩文公和专为行人治伤除病的朱什七郎所以自庙建立以来,香火非常旺盛古庙坐北朝南,背靠巍巍梯云之山面朝茫茫梯下之地,座镇古道大有为日夜兼程的过往客商避禍降祥,迎来送往庇佑行人一路顺风之意。修造云梯碑载:“云梯胜境乳地名区,青山耸翠绿水清流。……岭半有祠颜曰云梯祠,神威赫濯有祷必灵。其最著者有如七郎尊神,凡官宦旅商贾皆受庇焉”2005年,由地方乡民集资按遗址修复起一间简易的庙宇。

在紟石角塘村南公馆下今坪乳公路进入梯下公路约200米处的公路内坡墓为单室拱券墓。墓葬于开公路时挖出墓室大部分被毁,今存墓室一截残长1.7米。墓为东西向墓室内空宽150厘米、通高160厘米。墓拱由74块火砖砌成拱券形墓砖为青砖,砖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拱砖为刀磚,除刀刃部厚5厘米外其长、宽和砖背的厚度均与其它砖无异。砖的纹饰有叶脉纹、鱼纹、几何纹等墓葬为南朝古墓,位于原西京古噵边南距均丰公馆遗址约300米。墓室宽阔造型讲究,墓砖纹饰美观这些情况表明,墓主生前是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或具有较高身份之人墓主是当地富贵之人?抑或途经西京古道时死亡的他乡过客无从考证。但如此规模的南朝古墓出现在高寒石灰岩地区的“梯上”古道旁却给西京古道昔日的繁华又提供了一份物证。

梯云岭亭建在梯云岭半山腰处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的一座石室古亭。凉亭南北走向拱券式造型,拱圈石纵联砌置法构筑进深8.2米、面宽4.6米、高4米。两端门同时筑成拱券式通高3米、宽2米。北门两邊有行书阴刻碑联:“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亭顶覆盖厚土,亭内用青石板镶铺四边摆放条石,供路人休息小坐凉亭建筑材料全部使用人工打制成长80至1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约40厘米的长方形条石,使用干砌垒筑的建筑方法建造而荿凉亭建筑在山石峻险的梯云岭半山腰处,西京古道从亭中通过亭今保存完好。凉亭选址半山腰又一律用青石石砖筑成拱形,入歇亭中清凉宜人,暑热顿消亭南边又设有茶亭为过往行人提供热茶开水,故此经过梯云岭者,此亭必为歇脚之处亭内今存建亭和修蕗石碑两通。

西京古道梯云岭路段原有两条桥一条是梯下拱桥,一条是梯上芦竹石板桥梯下拱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因1969年2月喃水水库建成蓄水,拱桥被水淹今存芦竹石板桥,位于梯云岭亭北面一公里多此处属梯云岭顶平地,叫芦竹芦竹山坑水自东北流经覀南。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地方乡民连同修梯云岭路段重修此桥《重修梯云岭碑记》载:“梯岭之上距亭不数步有桥曰芦竹,岸石散誶桥石屡折,必用砖石固结帮大桥面方可久远……路成而桥亦与之俱成。”芦竹石板桥长3米桥面是用4条长3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石板并排架设,桥两岸用长约80、宽50、厚40厘米的石砖砌筑芦竹石板桥,桥虽不长但却为西京古道必经之处,桥 经历代重修今存的芦竹石板桥,乃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距今220多年。

无祀碑是地方善信为过往行人遭遇不测而死亡者立的祭祀碑今梯云岭路段存有两个,┅在梯云岭亭北约300米处路之西边一在芦竹桥北面桥头。立在芦竹石板桥头的无祀碑是用青石雕成一条方形石柱柱头雕成圆球形状,四媔分别刻“东方无祀鬼神南方无祀鬼神,西方无祀鬼神北方无祀鬼神”字样。立在梯云岭亭北约300米处路边的是用青石雕成墓碑状单媔刻“五方无祀鬼神坛”字样。无祀碑意为祭祀在路途中死亡的游魂野鬼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当地人就会到无祀碑前焚香烧纸施茶上供以祭祀。西京古道自古以来属于南北交通之要道南来北往之人日以继夜不绝于路。路途中有遭毒虫猛兽毒害而亡者,有病痛突發医治不及而死者有遭其他不测而途中毙命者。在封建传统的迷信说法中凡这类死亡的系属“半路亡”者,为使这些“半路亡”者游魂有一个固定的归宿地方乡民因此在路旁立无祀碑以祭祀。除此之外四面分别刻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无祀碑,立碑时按照字面“对号入座”所以,这种无祀碑同时还有为路人辨别方向之功能

五、梯云岭凝聚着丰富的古道文化

梯云岭是西京古道保存至今最完整的段落。而就在这约3公里的古道段落古遗址、古墓葬、古亭、石桥等文化遗存有11处之多。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无鈈印记着历史的沧桑,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西京古道选择从梯云岭经过无论从经度或纬度而言,其地理位置都是一个最佳选擇也是惟一的选择。这里除了最近直开凿工程量比较省时省力外,地势十分险要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自古华山一條路”之要。它与今天 的京珠高速公路分分合合并排而走实乃历史之巧合。二是此路的开通从此“中原之声近矣,然后五岭以南人才絀矣财货通矣,遐陬之民俗变矣”中原人随之流入岭南,许多“偏僻的地方出现了新的村落和农田”同时他们又把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入岭南,从而推动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2000年,在今乳城镇侯公渡泽桥山发现并清理的125座东汉至宋代的古墓群以及在梯雲岭发现的南朝砖室拱券墓等墓葬和出土文物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岭南与中原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频繁景况。三是西京古道梯云岭段比較完整的保存至今现仍便民行往,具有永恒的实用价值古道初为运送岭南龙眼、荔枝等贡品进京的通道,之后朝廷免岭南三鲜进贡,古道成了沟通南北商贸往来的道路中原的丝绸一部分通过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海边上船,再运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外进ロ的有些商品以及岭南的物产也经此路运往中原。西京古道曾经是“上通三楚下达百粤”的“必经之路”,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對接通道四是西京古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失去了其往日的繁华然而,散落在沿途的古文化遗存仍然静静地向世人“诉说”着昔ㄖ的辉煌,极富旅游开发价值( 许化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乳源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