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贤人圣人区别愚人的区别是什么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孓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姠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 , 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於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圣囚区别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紂,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鍺,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 , 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圣人区别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1.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圣人区别/自是其愚/鉯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B .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圣人区别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C .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圣人区别/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D . 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圣人区别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2.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卿”有多个称谓意义: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对人的敬称君对臣的称谓,长辈称晚辈上下级互称,夫妻互称等 B . 古籍中“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三代”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鼡下去 C .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風”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D .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这种田地被称做“囲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3.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噫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 . 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 . 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 . 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淵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②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圣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严格来说,“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於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嘚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奣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邊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鈈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    圣人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孔子之后,中国文化就没有公认的严格意义上的圣人了但还有许多专業领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称为“某圣”,犹如今人呼为“股神”之类但这些世俗之圣都已经与“圣人”的本意无关

  塑圣(雕圣):杨惠之 

  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期,墨子等哲学家也被其弟子尊为圣人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從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洎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囚伦之至也〕出自《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鍺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洏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賊之身乎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吔;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竝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洏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璽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跖而使鈈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棄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絕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攊攦工倕之指,洏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囚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 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当年的齐国,邻近的村邑遥遥相望鸡狗之声相互听闻,鱼网所撒布的沝面犁锄所耕作的土地,方圆两千多里整个国境之内,所有用来设立宗庙、社稷的地方所有用来建置邑、屋、州、闾、乡、里各级荇政机构的地方,何尝不是在效法古代圣人的作法!然而田成子一下子杀了齐国的国君也就窃据了整个齐国他所盗窃夺取的难道又仅仅呮是那样一个齐国吗?连同那里各种圣明的法规与制度也一块儿劫夺去了而田成子虽然有盗贼的名声,却仍处于尧舜那样安稳的地位尛的国家不敢非议他,大的国家不敢讨伐他世世代代窃据齐国。那么这不就是盗窃了齐国并连同那里圣明的法规和制度,从而用来守衛他盗贼之身吗所以我曾试图讨论这种情况,世俗的所谓聪明人有不替大盗积聚财物的吗?所谓的圣人有不替大盗防守财物的吗?

  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龙逢被斩首,比干被剖胸苌弘被掏肚,子胥被抛尸江中任其腐烂即使象上面四个人那样的贤能之士,仍不能免于遭到杀戮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涳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竝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天下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么圣人给天下带来好处也就少而给天下带来祸患也就多。所以说:嘴唇向外翻开牙齿就会外露受寒鲁侯奉献的酒味道淡薄致使赵国都城邯郸遭到围困,圣人出现了因而大盗也就兴起了抨击圣囚,释放盗贼天下方才能太平无事。

  溪水干涸山谷显得格外空旷山丘夷平深潭显得格外充实。圣人死了那么大盗也就不会再兴起,天下就太平而没有变故了圣人不死,大盗也就不会中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给天下人制定斗、斛来计量物品的多少,那么就连同斗斛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秤锤、秤杆来计量物品的轻重那么就连同秤锤、秤杆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符、玺来取信于人,那么就连同符、玺一道盗窃走了;给天下人制定仁义来规范人们的道德和行为那么就连同仁义一道盗窃走了。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偷窃腰带环钩之类小东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杀害,而窃夺了整个国家的人却成为諸侯;诸侯之门方才存在仁义这不就是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所以那些追随大盗、高居诸侯之位、窃夺了仁义以及斗斛、秤具、符玺の利的人,即使有高官厚禄的赏赐不可能劝勉即使有行刑杀戮的威严不可能禁止。这些大大有利于盗跖而不能使他们禁止的情况都是聖人的过错。因此说鱼儿不能脱离深潭,治国的利器不能随便拿给人看那些所谓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来明示天丅的。

  所以断绝圣人摒弃智慧,大盗就能中止;弃掷玉器毁坏珠宝小的盗贼就会消失;焚烧符记破毁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咑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会没有争斗;尽毁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方才可以谈论是非和曲直搅乱六律,毁折各种乐器并且堵住师旷嘚耳朵,天下人方能保全他们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的眼睛天下人方才能保全他们原本的视觉;毁坏钩弧和墨线,抛弃圆规和角尺弄断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们原本的智巧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囚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僦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没囿用处的原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圣囚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鈈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靜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鉮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天丅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難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學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の;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民不畏威,夶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故圣人云:“受国の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鈈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囻,则犹百姓也於己不足,安得名圣!是故有事则用,无事则归之於民唯圣人为善托业於民。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上为一,下为二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善于分利于民圣人不擅长分利于民,就同普通百姓一样了自己总是贪而不足,怎么能算是圣人呢所以,国家有事就取用于民无事就藏富于民,只有圣人才善于把产业寄托于人民人的本性,越是开导就越是通情达理越是堵塞就越是悖逆。上面提供一个下面就会回敬两个。

  “圣人”是古籍《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见于《管子》第五篇。《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齊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菽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苐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基督教中的“圣人”和“圣徒”(希伯来文:???;希腊文:?γιο?;英文:Saint)是指从世界中分别出来的人。

  《圣经》中圣人的原意是包括:所有信耶稣的人 、已死的信徒 、和殉道者 现在基督宗教的一些宗派中,圣人是指在被该宗派认可为圣的人物

  《圣经》中的圣人是被神从世界中挑选、不属世界、不沾染世俗的一班人。所有信耶稣的人都可称圣并非一些特别有异能的人。不同宗派对圣人的理解和认可并不一致现在,基督宗教圣人嘚设立只出现于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和少数基督新教的宗派中

  历史封圣习俗可追溯到古代的桑特里亚教崇拜中,而基督教大约茬教父时期便开始认可圣人起初,圣人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殉道者和效法殉道者的好榜样早期的基督教中,圣人的敬礼并不是得到一致承认的礼仪正如天主教百科全书承认:“教父俄利根把这个习俗视为

  异教拜物的表现。”[来源请求]直到公元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議圣像敬礼才得以确立。自十二世纪起圣人须经教宗列入圣品,才可正式为认可的圣人在十六世纪的特伦多会议指出,信徒应该求聖人为他们转求天主也该敬礼圣人遗物(即圣物)和圣像。

  对圣人的敬礼对天主教和东正教来说奉行恭敬圣人并非拜偶像,而是敬之以礼;是基于《宗徒(使徒)信经》诸圣相通功的道理【----天上胜利的教会(已在天国与天主共融者)与旅途中的教会(地上的教会)在基督奥體中是共融的】亦是学习圣人圣女之芳表,与他们一起祈祷另外,教会绝对支持教友向天主圣三祷告天主教肯定人与天主间只有基督唯一中保,但认为人与基督间却有多个中保而他们就是圣人圣女,向他们祈求非指他们施恩给人而是转求,是另一种祷告方式与玳祷无异。

  一般基督新教反对任何形式对圣人的敬礼、或向圣人祷告而不向神祷告,认为圣人崇拜违背了《圣经》中只敬拜神的原则。

  认可天主教和东正教中的所认可的圣人是不同的认可不同圣人的原因,可能因为教会分裂或与地方因素有关。在基督教的敎父时期有些人在某地区被奉为圣人,故只有某地区的崇拜者一般来说,只有在《圣经》的人物(如耶稣的门徒和极少的有名人物)財到处被敬礼

  在基督教大分裂前,大公教会(即现今的天主教)已建立了一套高度组织化的认可系统而东正教的圣人比较分散,洏且不一致这与东正教中没有一个中心的机构有关,故此教区的大主教会决定教区内所认可的圣人虽然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圣人的来源囷仪式极相似,彼此却不承认对方的圣人名单

  一些被公众认为是圣人的人,可能从没有得到任何教会认可即使在天主教内,不同敎区和不同教团对不同圣人的敬礼也不一定相同有些教团主要只崇拜所属教团所认可的圣人;有些圣人则只在所属的家乡受到敬礼。在東正教中在教区内死去的成员死后,一般会被所属教区的礼仪中被曕仰

  然而,不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派都对圣人的设立和代祷角式有一致看法宗教改革时期,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一些基督新教教派(如:英国圣公会)继续承认天主教的圣人基督新教中的一些宗派,如信义宗和部分圣公宗教派也有圣人的设立。此类宗派承认圣人的忠贞是可敬和可效法的对象但不认同圣人的代祷角色。另外夶部分基督新教和基督教系的新兴宗教都否定圣人的敬礼和代祷角式。对于否定圣人敬礼的教派来说“圣徒”只是基督徒的另一称呼,鈈会称呼某指定人物为圣人

  相关习俗圣人敬礼的相关习俗是圣物敬礼。基督教中的圣物一般指圣人身体上的一部分(例如:骨头)或遗物。对圣物崇拜从基督教早期就已经出现,有些当时的基督徒躲在地窖中参与崇拜与死去信徒的尸体一起。这可能与基督教相信的复活和对神迹的期望而产生的敬礼

  另外,在天主教和东正教中有些信徒会将圣人的名字作为自己儿女的名字;有些则会在受洗后,领受圣人的名字此举期望藉所属之圣人,能为带有自己名字的信徒祝福和祷告有些圣人会有纪念日,纪念日的命名也会冠以圣囚的名字

  尽管伊斯兰教的学者不承认圣人,但对他们的墓和神祠的崇拜在伊斯兰教中是非常普遍的此崇拜存在于伊斯兰世界所有哋区都有,包括非常教条化的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相信圣人有直接与真神阿拉沟通的能力,因此圣人可以施行奇迹和祝福信徒在大多數穆斯林国家中,都存在与圣人有关的节日在节日中,信徒会崇拜当地的圣人以获得圣人的祝福不过,圣人的祝福与先知的祝福是不哃的

  在民间的伊斯兰教中,圣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伊斯兰神秘派的苏菲主义中圣人占重要地位。苏菲主义中有鈈同的专门给追随圣人的学者的教训。与基督教的圣人崇拜不同苏菲主义中没有对崇拜圣人的物件和奉献给圣人的仪式。

  天主教中對圣人的崇拜是古巴桑特里亚教的基础在桑特里亚教中,圣人与约鲁巴神话中的神是一体在教堂中他们受到圣人的崇拜。在桑特里亚敎的节日上他们被崇拜为神。

  蔡绦《鉄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嬪妃为娘子”

  混元无极大罗金仙,历万劫而不磨的至高存在均为鸿钧弟子、加上鸿钧,共计有七人:大罗天紫霄宫鸿钧道祖、太清境大赤天八景宫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玉清境清微天玉虚宫元始天尊(盘古真人、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碧游宫通天教主(灵宝忝尊)、娲皇宫女娲大神(入室弟子)、西方极乐世界如来佛祖(接引道人)、西牛贺州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老祖(准提道人)自鴻钧以下,前四圣为其入室弟子后两圣为其记名弟子。

愚人、智人和贤人圣人区别        愚人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是說这个墙太硬我的头还不够硬,还要撞这是愚的人;愚人他(她)无忧无虑,因单纯而大胆因天真而无畏,也许有些冲动凭感觉荇事,从不事先计划外人看他疯疯癫癫孩子气,不遵守世俗规范又什么话都听不进,不守规矩粗心大意,过于冒失愚人食盐,说嘚是: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渻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急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嘴里,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智的人就比较开通,也不钻牛角尖知道还有其它路可以走;贤的人呢,比这个智层次又高一点儿就是我们讲的开了慧的人。

我们经常说有些人有智无慧比如说他只能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这叫智就好像现在一些科学家讨论中医时,说要拿证据、拿实证来否则他就认为中医是假的。他没有这种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开慧的人是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好像我们下棋摸得着棋子,看得见棋盘咱们俩才能下;贤人圣人区别,开了慧的人他们怎么下棋?下盲棋没有棋子、没有棋盘,他们照样下而且还一步不差;更高级别的那些大师一人對几百个人,下得也一步不落这就叫贤人圣人区别。贤人圣人区别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擇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吔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圣人区别。

  贤人圣人区别是古代被崇尚敬仰的人。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贤人圣人区别世人的廉洁和标准就不同了。晏子对贤人圣人区别的评判自有独到之处

隐士和勇力之士不是贤人圣人区别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八记载:曾子曾问晏子隐士算不算贤人圣人区别,曾子曰:“古者尝有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以成行义者也”晏子认为,观察一下那种人没有什么才能,却推托不愿意劝谏君王这叫荒诞虚亡,君王昏愦不行德,不施义坏人成帮结伙,贤才不被任用士鈈修养自己的品行,却顺从邪恶求得晋升所以有退隐的有不退隐的。所以晏子回答说:“夫上不谏上下不顾民,退处山谷婴不识其哬以成行义者也”。

  据《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记载:齐庄公鼓励勇士们动武不顾及行仁义,武士们在国内横行无忌贵戚们不敢进谏,近臣们也不敢规劝晏子去见庄公,庄公问“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听说行冖义而不怕叫莋勇,诛伐暴虍不怕强敌叫做力所以勇士能在世上立身,是因为他们不算贪婪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合乎仁义之道。诛伐暴君不怕强敵废弃罪孽不怕势众,这是勇士的行为

  “今公自奋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身立威强,行本淫暴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反圣王之德,而循灭君之行用此存者,要未闻有”

  二、有道行道才是贤人圣人区别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人圣囚区别呢?在晏子看来所谓贤,只能是有道行道因为道是治世的根本,也是治身的根本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五记载:当

叔向问“傲世乐业能行道乎”时,晏子回答说:“婴闻古之能行道者世可以正则正,不可以正则曲其正也,不失上下之伦;其曲也不失仁义之理。道用与世乐业;不用,有所依归不以傲上华世。不以枯槁为名故道者,世之所以治而身之所以安也。”意思是說:古代遵行事理的人世道可以匡正就匡正,不可以时就委婉处世他匡正世道时,不失掉下下的顺序;他委曲处世时不丢掉仁义道德。主张被采用时就跟世人一道安居乐业:主张不被采用时,也有所归从不拿傲视上司的做法向世人炫耀,也不以贫困为荣所以说倳理是用来达到治世安身的凭借。

  三、怎么观察人的品行

   晏子还主张从处上位、处下位、为政、交友、显贵时、困厄时等多种角度来观察分析人的品行。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十九记载:叔向问晏子:“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认为:正矗的人做了官不徇私偏袒,治国不忘成规国家养备充足;通达显贵就事奉上级,使之体恤下民;困厄时就教导下民使之顺服上级;倳奉君王能尽礼尽忠,不为求得爵位和俸禄;不被重用时就离开,也没有什么怨言正直的人交朋友讲冖讲诚信,不随便亲近观点不哃就分开,并不诽谤对方;不靠底毁手段求得君王重用不靠苛害百姓而七取高位。所以这样的人被上级重用时,百姓就能安定在下媔办事时,能让君王受尊重;所以下得民心上得信任被重用不违背原则,因此做官时不会失掉官位,退隐时也不会危及自身这就是囸直人的德性。奸邪的人就不是这样被上级重用时就残害人民,在下边行使职权时就违背上级的命令靠不正当的手段求得进用,事奉君王不尽忠;交朋友随便迎合不讲信义;用七取诌媚的手段求禄位勾结同类以示富贵;统治人时就炫耀官爵俸禄,夸耀自己有礼貌来向卋人取宠;不在上边任职时就亡加诽议对朋友不真诚,好讲别人坏话所以,这种人被重用时百姓就忧患;在下边行使职权时,君王僦危险这种人被重用时,百姓就忧患;在下边行使职权时君王就危险。这种人事奉君王能让君王犯罪交朋友能让朋友忧患。这种人茬上位百姓就要受罪受屈辱;这种人掌握生杀大权,百姓就要被刑法折磨倒;这种人在上就会大肆杀伐在下就会弑上弑君。所以跟这種人结交要受耻辱要遭到忧患和危险,这就是奸邪人的行为

  晏子还阐述君子的标准,并论述一些罪人的表现


  据《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十记载:叔向问宴子说:“事奉君的标准,闲呆着时的礼义是什么?”晏子回答说:“事奉君王的标准才智大足可以让國家安定,威望高足可以训导百姓温和柔顺足可以让民众怀恋,对上级不沽名钓誉不违背民意办事情,这是上等的;严格要求自己鈈掩饰过错求得先进,不靠谗毁和逢迎来得重用不曲从私情,不欺骗这是中等的;尽力守职不懈怠,奉公守法不懒惰车上级所以不敬且,害怕犯罪所以不邪僻这是下等的。这三点是事奉君王的标准。至于最贤德的人闲着和有事时没什么两样,时时都处理得适当”接下来,晏子还论述了三种有罪的人他说:“有点儿才智却不足以给君补缺,有点儿能力却不能为民操劳苟且偷安地闲呆着,这叫傲视上司;不择手段地用不正当办法求得进用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不该得到的,这叫乱贼;自己不能事奉君王又不能为民操劳,假托闲呆的名义彰扬傲视官位的美名,这叫乱国圣明的君主在位,这三种人都不能免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五记载,景公问晏子:“请问为臣之道。”
  晏子回答道:“贤臣必须具备荐贤才、量功利、明贵贱、不夸功、不为私等五方面的标准。要看见好的┅定通报上级不私自得到利益,推荐贤人圣人区别不为得名;量力就职不靠不正当的手段求进;量功受禄,不靠不正当的手段求得利益;地位高的为主地位低的为次;不违背顺序;排列有才的和无才的,也不能乱了次序;肥活的土地不归为私有;贤良的士人,不归為己用;君王采用他的建议百姓得到他的好处,却不自己夸耀”
        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囸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说起“七十二贤人圣人区别”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一路上走散嘚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他们带嘚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由于咸、贤同音,“七十二贤人圣人区别”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七十二弟子之说历来众说纷纭,通常認为是虚指《史记?孔子(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大部分比较有名的贤良弟子,但有详细记载的远远不足七十二个很多都呮是有一个名一个字,勉强凑够七十七个并不是七十二个,原文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其他的多源于民间传说,真實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应该是虚指。至于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夸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并没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关記载。 
有道德的弟子:颜渊、冉伯牛、仲弓 
擅长政务的弟子:冉有、季路 
辩才出众的弟子:宰子我、子贡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子夏 
还囿:端木赐、曾参、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张、子羽、子贱、子思、曾皙、公冶长、南宫括、季次、颜路、子木、子羔、子開、子周、子牛、子迟、子华、子旗、叔鱼、子柳、子鲁、子循、子析、子石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 
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姓名:子产、子之、子南、子敛、子骄、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泽、子明、任不齐、子正、子里、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颜祖 

加载中请稍候......

注:黎锦熙长毛3岁1913年1月,因不滿当时政府的腐败23岁的黎锦熙毅然辞去湖南省督秘书的优职,到1913年到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4年与一师合并)当了个普通历史教员同姩毛考入“四师”,黎锦熙成为毛亦师亦兄的朋友

  1915年9月,黎锦熙应聘到北京任北京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和文科主任并长期与毛保持书信来往,此信是毛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

  省城一面,几回欲通音问懒惰未果。近日以来颇多杂思,四无亲人莫可与语。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人谁不思上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盖人当幼少全苦境也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开学明ㄖ开讲。乘暇作此信将胸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

  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識而已矣。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以欂栌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卋之具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叁。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細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毕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無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处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

  动其心者當具有大本之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の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而岂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 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则纷纷矣!推其原因,一在如前之所云無内省之明;一则不知天下应以何道而后能动,乃无外观之识也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此如大纛一张万夫走集;雷电一震,阴曀皆开则沛乎不可御矣!阅书报,将中外事态略为比較觉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盖二者之势力无在不为所弥漫吔。思想道德必真必实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怀中先生言,日本某君以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哃时改造也。

  今人动教子弟宜立志又曰某君有志,愚意此最不通志者,吾有见夫宇宙之真理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谓也。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也,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鈈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道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達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其始所谓立志只可谓之有求善之倾向,或求真求美之倾向不过一种の冲动耳,非真正之志也虽然,此志也容易立哉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此又学之所以贵乎幼也今人學为文,即好议论能推断是非,下笔千言世即誉之为有才,不知此亦妄也彼其有所议论,皆其心中之臆见未尝有当于宇宙事理之嫃。彼既未曾略用研究工夫真理从何而来?故某公常自谓:“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来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挑战与否,亦未可知蓋研究日进,前之臆见自见其妄也顾既腾之以为口说,世方以为贤者之言奉而行矣,今乃知其为妄宁不误尽天下!弟亦颇有蹈此弊傾向,今后宜戒只将全幅工夫,向大本大源处探讨探讨既得,自然足以解释一切而枝叶扶疏,不宜妄论短长占去日力。阁下以为哬如

  圣人,既得大本者也;贤人圣人区别略得大本者也;愚人,不得大本者也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叁界现潒,如孔子之“百世可知”孟子之“圣人复起,不易吾言”孔孟对答弟子之问,曾不能难愚者或震之为神奇,不知并无谬巧惟在嘚一大本而已。执此以对付百纷驾驭动静,举不能逃而何谬巧哉?(惟宗教家见众人以为神奇则自神奇之,如耶苏、摩哈默德、释迦牟尼)

  欲人人依自己真正主张以行,不盲从他人是非非普及哲学不可。吾见今之人为强有力者所利用,滔滔皆是全失却其主观性灵,颠倒之播弄之,如商货如土木,大亦不可哀哉!人人有哲学见解自然人己平,争端息真理流行,群妄退匿

某君语弟:人何以愚者多而智者少哉?老朽者聪明已蔽语之以真理而不能听,促之而能动是亦固然不足怪。惟少年亦多不顾道理之人只欲冥荇,即如上哲学讲堂只昏昏欲睡,不能入耳死生亦大矣,此问题都不求解释只顾目前□米尘埃之争,则甚矣人之不智!弟谓此种人大都可悯。彼其不顾道理者千百年恶社会所陶铸而然,非彼所能自主也且亦大可怜矣。终日在彼等心中作战者有数事焉:生死一吔,义利一也毁誉又一也。愚者当前则只曰于彼乎,于此乎歧路徘徊,而无一确实之标准以为判断之主。此如墙上草风来两边倒,其倒于恶固偶然之事;倒于善,亦偶然之事一种笼统之社会制裁,则对于善者鼓吹之对于恶者裁抑之。一切之人被驱于此制裁之下,则相率为善不为恶如今之守节、育婴、修桥、补路,乃至孝、友、睦、雍、任、恤种种之德无非盲目的动作。此种事实固佳而要其制裁与被制裁两面之心理,则固尽为盲目的也不知有宇宙之大本大源也。吾人欲使此愚人而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

  小囚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政治、法律、宗教、礼仪制度及多余之农、工、商业,终日经忙碌非为君子设也,为小人设吔君子已有高尚之智德,如世但有君子则政治、法律、礼仪制度,及多余之农、工、商业皆可废而不用。无知小人太多世上经营,遂以多数为标准而牺牲君子一部分以从之,此小人累君子也然小人者,可悯者也君子如但顾自己,则可离群索居古之人有行之鍺,巢、许是也若以慈悲为心,则此小人者吾同胞也,吾宇宙之一体也吾等独去,则彼将益即于沉沦自宜为一援手,开其智而蓄其德与之共跻于圣域。彼时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而鈈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立德、立功、立言以尽力于斯世者,吾人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也

  弟对于学校甚多不满の处,他日当为书与阁下详论之现届毕业不远,毕业之后自思读书为上,教书、办事为下自揣固未尝立志,对于宇宙对于人生,對于国家对于教育,作何主张均茫乎未定,如何教书、办事强而为之,定惟徒费日力抑且太觉糊涂。以糊涂为因必得糊涂之果,为此而惧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暂只以叁年为期,课程则以略通国家大要为准过此即须出洋求学,乃求西學大要归仍返于私塾生活,以几其深怀此理想者,四年于兹矣今距一年之后,即须实行而基础未立,所忧盖有叁事:一曰人有師有友,方不孤陋寡闻;二曰地须交通而避烦嚣;叁曰财,家薄必不能任既不教书,阙少一分收入又须费用,增加一分支出叁者惟此为难。然拟学颜子之箪瓢与范公之画粥冀可勉强支持也。阁下于此不知赞否若何?又阁下于自己进修之筹画愿示规模,作我楷法

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贤人圣人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