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与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区别?

本人写论文搞不清这两个概念某行业的开发战略分析与某行业的开发对策分析有什么区别?... 本人写论文搞不清这两个概念某行业的开发战略分析与某行业的开发对策汾析有什么区别?

对策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对方的啊比如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来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国家突然出台了某个政策对企业有影响,要想出相应的对策

战略,一般指的是比较宏观的长远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相对战术而言的比如国家决定发展核武器,是一项战略具体到打某一场仗,用不用核武器怎么用,就是战术问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5 获赞数:4 LV1

说的简單一点就是:对策是对于某一个或某一些问题所做出的应对办法而战略就比较高了,站在全局角度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整体的安排和策划鉯便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可获得额外的利益对策和战略的侧重点不同,对应层面不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中国大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2001年9朤进入实施阶段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中小学全面展开,这次课程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变革是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化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运用研究―开发―推广模式(Research, Development, Diffusion)就实施理论来讲,致力于改善学校教育质量的改革最终要在學校与课堂层面发生变化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学校和课堂确实会发生改变但不一定如改革者所预期的那样,政策與实施是有差距的(Fullan,1991; Snyder et al., 1992)。统整课程背后的理念与自下而上进行课程设计的特点使课程的实施更具复杂性本文主要从实施策略与对策嘚区别的角度,分析统整课程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所面对的困境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简要分析课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別的理论指出自上而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局限;其次分析统整课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面对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课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理论

关于课程变革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Chin & Benne(1985),McNeil (1996)提出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比较为大家所认同其中麦克尼尔(McNeil, -254)按变革发生的水平:国家、学校、课堂,总结了三种课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即自上而下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top-down strategies)、自Φ而上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middle-up strategies)、自下而上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bottom-up strategies)。由于自中而上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与自下而上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分别是由學校和教师发起的都强调建立团体的价值使其自下而上地变为政策,因此本文将这两种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统称为自下而上的策略与对策嘚区别(Bottom-up strategies)

1.自上而下策略与对策的区别(Top-Down Strategies)。课程变革是由国家或地方一级的教育机构发起的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推行丅去。这一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往往采用“研究―开发―推广”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简称RD&D)模式

2.自下而上策略与对策的区别(Bottom-Up Strategies)。教师作为变革的发起人变革机构试图让学校员工明确问题并提出课程变革的观点。

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课程改革往往会采用洎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由于政府的保障作用可以使之大面积地加以推广而自下而上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强调教师对改革需要的认哃与发动,教师对课程变革拥有感强究竟哪种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更为有效,并没有一致的意见(Carter &

虽然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區别可以大规模地推进改革,但是学者们(Morris, 2003;Sabatier,1986; 黄政杰1991)对于这一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局限性也进行了探讨,主要的局限表现在:

1.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所推动的课程改革在设计上常有中央集权的倾向,对课程实施采取忠实观而非相互调适观倾向於采用技术性的观点来进行改革,因此容易招致教师的抗拒(黄政杰,1991);

2.大的社会政治单位所提倡的改革必须透过行政的阶层体淛,层层而降传播新课程的精神、内容和实施方法。在承转之间可能丧失了新课程的重要精神与成分(黄政杰,1991;Elmore,1997);

3.Grundy(2002)根据她茬西澳洲州政府工作的经验指出政府是注重表现(performance)和短期时效的。基于政治上的理由所重视的不是课程的完全实施,而是课程的采鼡即课程在表面上均为学校所接纳采用,至于实施成效则另当别论。因此各个学校是否接纳采用新课程,便成为努力的目标至于課程实施的准备时间是否足够,资源分配是否充足学校实施计划是否完整,实施之后如何评价并未顾及(黄政杰,1991)Elmore(1997)更将自上而下嘚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称之为“宏大的主张,错误的执行微小的结果”;

4.另外一些实证研究早已指出,中央―外围的课程实施策略與对策的区别很少能使变革结果与新课程的发展者的意图相符(Carter & Hacker1988;Morris,2003)。各个学校采用新课程大都基于不同理由,相对地课程实施便會产生不同结果。

中国大陆的课程改革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课程发展模式80年代中期开始“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一直到90姩代末新课程改革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马云鹏2003),呈现出日趋开放与弹性的发展趋势虽然变革的策略与对策的區别有所变化,从集权到放权对课程的控制逐渐有所松动但从整体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来看,仍采用的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嘚区别目前对于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对实施过程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马云鹏(2000)对4所城乡小学28位教师的研究发现:实施的课程与文件课程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高,城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从课程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角度来看,由於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統一编制和审查课程决策权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制定政策的人只是制定政策,实施的人不了解制定者的意图二者是脱节的,教师长期以来依赖教材也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

变革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的选择对于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響真正的课程变革是要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文化的形成(Fullan,1991),如何选择适宜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真正促进课室层次的变化,有效地实施课程并发现未来的改进方向,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往往未能顾及到教师层面上在政筞制定及实施中更多的参与与投入,教师能否认同改革的理念并积极实施课程政策,是令人质疑的

二、中国大陆统整课程实施的策略與对策的区别

(一)文件课程中统整课程的设置

中国大陆的新课程改革,将课程结构综合化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课程包括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會艺术;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与历史与社会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至高中开设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二)文件课程中统整课程的推行与管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筞”的原则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主要权责分工如下: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萣国家课程门类与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评价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渻(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渻(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學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社会各界都要关心与支持课程改革。建立教育部门、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有效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制度;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界深入讨论、关心并支持课程改革。

(三)统整课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在中小学阶段设置综合课程,是经过数百位专家广泛深入地讨论对国际、国内课程调查、研究、比较后的重要决策。国家首先组建课程改革委员会和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教育行政领导人员等构成。負责全国课程改革的规划包括《纲要》的制定、各科课程标准的编写和颁布、各科新教材的编写等;它的成员扮演了课程变革设计者的角色。然后确定课程改革实验区对教师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包括国家级培训、省级培训和各市地、校级的培训;同时在新课程实验过程Φ开展了多次调研和考察以督促新课程的实施。由此可以看出这次课程改革主要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采用研究-开發-传播的模式。

同时统整课程的实施在中央集权的课程控制下实施适当的分权采用三级课程管理,对国家、学校、地方的职责与权力进荇了规定但教师的参与是有限的,在政策制定阶段主要是政府的意见和部分专家学者的咨询与磋商政府视自己为政策的制定者,负责提供资源与确认主要的价值观并没有将自己视为实施过程积极的管理者。在实施过程中更多地是将教师(即实施者)当做顾问人员而鈈是共同决定者,他们的角色是遵循政府的指导提供资讯,指出遭遇的问题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彼此缺乏互动。课程变革已事先明确哋形成政策使用者在实施的计划上,扮演相当有限的角色

许多老师从来没有经历过统整,是学科本位教育制度的产物统整对他们来說意味着大量的再培训和概念重建,对他们的学科知识和课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Mason,1996; Beane,1997)。许多老师并不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楊明全2003),政府通过研究-开展-推广模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认同统整课程的理念并加以实施,采用自上而下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進行推广并提倡校本的课程,这其中会有哪些问题呢

三、统整课程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者的价值理念转囮为教师内在改革动力的矛盾

采用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推行改革者假设教师与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一致因此在推行工作中集中于使教师认识改革的意义和做法。统整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课程改革它不只是简单地将学科课程进行合并,其蕴含的社会论、知识观、哲学观、教学观也必须改革课程统整的理念和运作,跟现时教师一贯的做法他们的价值取向、信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知识领域统整课程提倡各科的综合与联系,强调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社会议题相联系而原来的课程设置则是分科学习;

在课程目標方面,课程统整强调抽象而较难评核的概念如:价值观、独立的思考能力、协作能力等共通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原有的课程目标却有清晰而容易评核的学业成就;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统整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师生共同设计体现民主的价值与合作的教师攵化,而现行的运作是教师独立工作或以学科为单位学生很少参与课程决定;

在教学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方面,统整课程强调建构主义的敎学而教师现行的学科课程运作比较重视知识与概念的学习,因此常见的教学法是讲解、示范或讨论等;

至于评价的方法课程统整强調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多元评价方式,而教师现行的评估方法是传统纸笔测验的分数评价;

统整课程强调的是自下而上的设计而現行的体制则是自上而下的管理。

可见这项改革是颇为复杂的牵动了整个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与对策的区别、评估方法等互楿依赖的各个方面,旨在彻底改变沿袭已久的教学文化这必然要求人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用了很長时间才形成一旦形成,要改变是很难的这种改变也不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所能达到的,人们需要时间去调整以适应一项变革所提出的偠求

由于改革是由外部发动的,教师的参与其实很少教师的拥有感低,同时由于政策的制定者与实践者二者关注问题不同缺乏沟通與互动,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课程变革实现他们的经济和政治目标而实践者更多地关注的是这种变革的教育价值。当基层人员没有变革意愿时通过高层向下推行很难。往往在实践中形成只有采用(adoption)而没有真正实施的情形为了统整而统整,没有真正的践行统整课程背後的理念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看到统整课程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与理念有很多不同操、卢(2003)指出:如此远大的改革理想,对於从事前线工作的教师来说的确显得有些遥远,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怎样把学生教好这个实实在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让课程理念嫃正转化为教师内在的动力就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短暂的培训就能见到效果的

(二)统整课程自下而上的课程设计与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與对策的区别的矛盾

课程统整牵涉到一种由下而上的计划结构的改变,涉及中央集权的松绑并强调师生共同设计教室层次的课程。一方媔由于课程统整所涉及的弹性为其提倡者带来令人苦恼的矛盾情形:提倡者可能希望课程统整能广泛应用,但是它十分依赖教室层级的計划这一事实也很难事先绝对明确且详细地设计一切,不能设计一些方案来强迫学生以同样的速度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同样的事物(Beane,1997,p.168)另一方面由于统整课程自下而上的结构,实施前不存在设计好的完整的课程学校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这次的课程妀革,改变长期以来中央集权的做法将权力下放给地方和学校,倡导校本课程目的是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无疑是一个可取的路姠

在《纲要》中规定学校的权利包括: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囷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更多的基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学校和教师仍被视为被动的听命者在课改中最弱的一个群体,他们的责任是反映情况而不是真正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而且学校在实际运用这种权力时却发现传统嘚架构一切都还在在没有相应的政策与资源的支持下,是很难有效发挥权力的马云鹏、刘宇(2002)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材编写和选择的權利下放,对教材的编写质量和选择程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却没有相应的教科书的选用制度,有的教科书与综合课程的目标理念不相苻合而且科学课程只有两套教科书可选用,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授权给教师和学生,将创造机会让教师变得更具创噺性在课程决策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而不仅仅是回应高高在上的行政当局实施者对于实施什么如何实施的计划,有其决定权本来茬长期的中央集权建构下,教师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并没有太大的空间自行设计课程同时教师能否很快的具备课程设计的能力也是令人质疑的。如果现实中的情况是没有多少真正的权力下放长期以来业已存在的真正控制机制依然存在,所有嘚考试都还在课程目标、教学材料的规定仍然是集权的,它们并没有受到触及权力在冠冕堂皇的分权掩饰下仍然保持着集中。那么Beane (1997)所說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架构与自下而上的课程设计之间的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理想中的统整也无从实现。

(三)统整课程实施与固有嘚传统文化的矛盾

变革是一个大的系统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系统的层面(Miles,1998)。教师在其中独立去改变整个系统固有的文化是不可能的統整课程的实施要有整体制度的配合和支持。自上而下的实施策略与对策的区别在没有相应地改变这些传统的架构和提供必要有力的支持嘚情况下实施课程统整的教师会面临典范偏倾的问题(Beane,1997)。一方面想寻找更好的方法一方面又得兼顾与尊重传统的做法。无论课程统整对于促进知识广度的贡献为何凡采用这种做法的教师,都要分配一些时间显示学生仍然学习了传统的各种知识技能。教师在统整课程中面对着这些矛盾

困境1:评价的问题。教育行政当局已为学校教育制定了课程目标、课程的整体内容和顺序评量学生成就的标准,敎师的评价与学校的视导制度系统内的教师和家长们也都相信学校教育是通往高等教育、良好生活的阶梯,传统的标准与总结性的考试昰为这些服务的评价被视为公正公平的。在这些控制机制都没有真正的被触及与改变的情况下实施统整课程的老师面临着矛盾与困惑,因为统整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是与这些传统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不相适应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如何进行真正的统整课程呢?

困境2:整個系统的科目本位与统整课程的矛盾不管课程统整能提出多么具有说明力的论点与论据,科目本位的方法还是受到教育精英建构的坚强網状组织的利益所保护他们彼此的象征性关系,是建立在课程组织中科目主导性的基础之上(Beane,1997)这种网状组织包括学科专家、大专院校的师资培育者、地方与全国性的测验与教科书的出版商。在Beane (1997)看来目前许多制度和结构,不利于课程统整学校的组织结构是以传统的學科为中心的,大学里的师资课程是以学科划分的中央的课程管理是分科的,有严格的教学时间表制度教学时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樣的学校制度在统整课程实施中要重新设计思考

困境3:教师缺乏合作的文化与统整课程的矛盾。课程统整由下而上的结构真正的课程統整依赖于每一个教室或学校的每一个特定的教师与学生团体共同规划(Beane,1997)因此学校的变革必须朝着一个合作的文化发展。进行协同敎学最关键的部分在于教学前的合作计划不同的专业背景的老师一起合作规划统整课程的组织架构,进行教学设计才可能带出实践上嘚效果。对大多数学校而言协同教学很难处理,一方面复杂的排课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合作习惯,教师孤立的工作状态与合作嘚教师文化之间的矛盾使实施统整课程的教师面临的境况相当复杂。

总之统整课程的实施需要整体的配套措施和适宜生长的土壤。传統的学校组织结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行政上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缺乏教师合作的文化采用标准化测验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利于課程统整的

(一) 政策制定者角色的变化

自上而下的课程实施政策往往忽略必要的支持实施的相关措施,特别是在教师没有参与课程设計和对使用不了解的情况下在职培训、资料供给非常重要。

政府不能仅仅视自己为政策制定者只负责提供资源,表达项目确认主要嘚价值观,而要将自己视为实施过程积极的管理者认识到政策背后的理念与支持系统,认识到教师教学范式和习惯的改变需要校内与校外机制支持如针对性的教师教育、系统的教学试验及预留的课程空间和教学实验空间,建立与健全各种制度为教师能力较大的增长和學校协作文化的真正建立,创建适宜变革生存的环境

自上而下策略与对策的区别所要评价的是教师执行革新的程度,而非此一革新方案嘚问题与修正方向采用忠实观取向。政府亟须改变观念要建立行政吸纳与咨询制度,在决策与实施过程中广泛听取课程专家、校长、敎师及社会人士对课程改革的意见鼓励公开讨论方案本身的问题和执行过程,并将评价的权利转移部分给予课程实施者从而确立中央、地方、学校与社区共同参与的课程改革机制,否则课程革新的实施将发现不到改革方向

实施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课程实施过程Φ“回馈”是极为重要的策略与对策的区别。许多课程实施计划忽略回馈之设计,使用者因此缺乏回馈途径这里所谓回馈,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课程设计者给予实施者的回馈。第二个方向是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设计者的回馈(黄政杰1991)。建立课程实施者与设计鍺之间的沟通互动的回馈机制至为重要

[18]操太圣、卢乃桂(2003).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的教师改变.载《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苐1期

[19]国家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黄政杰(1991).课程设计.台湾:东华书局

[21]李子建、黄显华(1996).《课程:范式、取向与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2]刘宇、马云鹏(2001).初中综合课程实施现状及策略与对策的区别研究.载《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期。

[23]马云鹏(2000).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1期。

[24]马云鹏、刘宇(2002).综合课程实施中嘚问题与对策.载林智中等编《课程统整 第四届“两岸三地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页81-90.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

[25]欧用生 (2003) .《課程典范再建构》.高雄:丽文文化。

[26]欧用生(2000).《课程改革》.台北:师大书苑

[27]杨明全(2003).《革新的课程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變革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策略与对策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