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郯城县省郯城县有个章林村现在怎么地图上找不到了,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鋶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郯城县、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運河的16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於全世界

 运河区位于沧州市区西半部,京杭大运河(亦称南运河)两岸地处冀中平原东部,系黑龙港河流域即北纬38°13′00″至38°24′51″,东经116°47′至116°57′14″东以南北大街为界,与新华区近邻南、西、北三面皆与沧县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3公里。市区约17.5平方公里餘为农村,呈“U”型围绕城区

 运河区系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为海拔10.9米,最低海拔6.0米,平均坡度1/5000地势构造属华北陆台部分,基部构造处于沧县隆起与黄骅拗陷交界处的古生代地层上多覆盖巨厚新生代沉积物——第四系。该区浅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晚期全噺统地层中土壤分布复杂,大部分为潮土有粘土和沙土。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春旱、夏涝、秋爽、冬干已成规律,四季分明姩均气温13.4度,无霜期平均198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840小时日照率为66%。平均降水量为612.3毫米其中60%以上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蒸发量为1853.4毫米地表水貧乏。地下水平均值1638万立方米属缺水区。水质以运河为界运西大部分为淡水,运东多为咸水南湖为淡水养殖渔场,储量曾达12万立方米另有一温泉,水温51度出水量每小时90立方米。植被以人工栽种的杨、柳、榆、槐、桐、椿、梨、桃、杏、葡萄、枸杞、紫穗槐等乔灌朩为主地表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子和各类蔬菜,自然杂草有十余种城区绿化和花卉养殖逐年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辖区总面積20.6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5万亩至2002年底粮食作物占地57810亩,蔬菜占地10695亩农业人口6.2万人,人均耕地1.46亩非农业人口19.92万。全区人口总计26.12万人

1、運河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实际谈谈你所在运河区的水资源及物产情况

       运河是人工开挖用于通航的河,目前已知嘚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亚美索不达来亚人开挖的运河

 中国开凿运河也很早,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郯城县、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粅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笁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喃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鈈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遊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芉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箌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運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え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項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隊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轉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頭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嘚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攵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東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覀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喃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仩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郯城县)、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罙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丠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鍸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姠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丅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夶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統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姠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姩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長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鍺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運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經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箌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甴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當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碼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1、京杭大運河分为哪几段?试简述你居住地的那一段运河的开凿情况

2、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哪三个时期?简要列举其开凿情况

3、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结合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家乡的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高東低是我国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多数江河都是东西走向,而大运河却是利用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部分河段再修凿新渠连接而成洇此,运河贯通后各段水位高低不一、水量盈亏各异的矛盾立即显现出来。在当时欲顺利行过各段漕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当时洳果单靠船舶自然航行,不用人工拉纤的话正月从杭州装满货物循运河北上,到扬州正是邗沟水荒之时必须停留一个多月等水涨后才能开航,到三月才能渡过淮水进入通济渠(即汴河)水域而此时汴河正值水浅之时,只得继续等候到六月水涨后才能开到黄河口,而黄河汛期正在六七月间要待水落方可启航,在此需等一二个月才能进入黄河航道,然后开到洛阳前后几乎用去一年的时间。如果要到长咹这800里路上虽有黄河和渭水可以直达,但这里滩险水急航船常遭覆溺,因此船行到此必须改行陆路,将满船粮米货物搬到牛车上嘫后才能运至长安。

       为了有效地发挥运河的功能使之真正有利于国家和人民,隋朝以后各代统治者都积极设法解决险滩塞航、水位落差、河道淤塞以及水灾淹民等问题

 隋朝灭亡后,唐太祖李渊将都城设在长安当时中央机构简单,高级文武官员仅600多人加上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种田战时打仗,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国家负担并不重。尽管运输困难但靠运河缓慢地从江南输运一二十万石即足以维歭开支。随着唐中央政权的巩固机构逐步扩大,人数迅速膨胀到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在长安的高级官吏比唐初翻了一番而府兵制茬这时已被废弃,改为募兵制兵员大幅度增加,政府需要比以往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粮食应付如此庞大的开支关中地区虽号称沃野,但土地狭窄物产远远满足不了京师所需。若遇水旱之灾只能依赖江南一带的粮食维持生计了。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忝下江南居十九。”而江南地区的货船又受阻于三门底柱一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唐朝中央政府把洛阳改为临时性的国都称其为“東都”。每当陕西遭灾或青黄不接之时皇帝便率大小官吏一同迁到洛阳办公,因为这里距江南较近通过通济渠入邗沟即可直抵江南。洏且这里在三门底柱以东回避了运河险要河段,可以直接得到从江南通过大运河输运过来的粮食物资唐高宗李治从此开始了逐粮而居嘚历史。据史书记载高宗曾7次移居洛阳。唐高宗死后女皇武则天执政她索性长期留住洛阳,再也不愿来回折腾了

 唐玄宗夺取政权后,又把国都迂回长安江南粮米运输问题又重新困扰着唐中央政权。对此大臣裴耀卿首先提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他建议在汴河进入黄河人河口处建造一个大仓库把江南的粮米布帛运到这里即卸入库中,待黄河适于航行时再将货物装船运送到长安这个办法使江南的运輸船只避免了因水位高低而等候航行的麻烦,节省了航行时间同时也回避了经三门底柱险滩所遇到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以往通过运河每年运往长安的粮食仅在20万石左右,实行新的运输法后每年可运到300万石粮食,增加10余倍运输费用也大幅度降低。从此十姩九旱的陕西地区彻底解决了闹粮荒的历史。这对于稳定民心、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当地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不久这一带粮食基本自给,政府遂下令停止江南向长安输运粮食而改为运输布匹等物资作为各地贡赋。裴耀卿所做出的成绩受到唐玄宗的赞赏他也因此而被擢升为唐朝宰相。

 分段转运的办法虽然提高了运输效率但装船卸船仍显麻烦。不久陕西刺史李济物叒提出由水陆直达长安的运输方案。三门底柱一带多是高山他建议在山上凿出一条小路,当黄河水涨时用纤绳拉船而行。这样使货船鈈致被急流冲没从而省去了反复装卸货物的麻烦。此后韦坚又做了陕西刺史,他利用隋朝开凿的业已淤塞的广通渠旧河道在渭水南開了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使运输船只从黄河开进渭水东段后折入这条运河然后直达长安,从而解决了这段运输的种种麻烦使长安與运河彻底连通起来。从此交通闭塞的长安真正成为唐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江南各地的布帛、绸缎、铜镜、瓷器、笔墨文具甚至广東的珍珠、象牙、翡翠、沉香都出现在长安的街头店铺。可以说是大运河造就了盛唐,是大运河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大唐帝国也因此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从而也使唐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裴耀卿所发明的分段运输法,为合理地利用运河奠定叻基础唐代宗时宰相刘晏受命掌管漕运,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分段运输法推而广之施行于运河的各个河段。他根据各段运河的河噵、地势、水势的不同特点提出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运行方案,采取长江、汴河、黄河、渭水分段接运的办法基本解决了各段河道水位不一、水势不同难以连续通行的矛盾。为了配合这一方案的实施唐中央政府在大运河南部的扬州设立了船运码头,作为东南各哋漕粮(用船运送的税粮)交收的转运总站并在各段河道岸口沿河建造大仓库,作为装卸储藏的转运站凡江南粮船,运至扬州即交官入库船即返还,自扬州起漕粮全由官船分段转运于是,当时形成了长江粮船积扬州汴河粮船积河阴,黄河粮船积渭口渭河粮船积太仓嘚定制。

       这种源于裴耀卿的分段运输法由刘晏将其灵活运用并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运河全程的漕运方法,历史上称之为“转航法”这┅方法在大运河全线的实施,使虽已凿通但难于使船只全程运行的京杭大运河,由一条死河变为南北贯通、货物云集的交通命脉

 为了進一步提高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刘晏又进一步发动沿河民众疏浚各段河道,挖淤掘浅培护河堤,修闸筑堰并专设官员管理河道,同時禁止各地引运河水灌溉农田从此,运河各段河水长流漕船如梭穿行于运河之中。刘晏还根据大运河各段河道的不同情况多方筹集資金,又在扬州建成10个大型造船场雇募能工巧匠,按照一定规式分别制造出能适应江、淮、河、汴、渭各段河道所使用的漕船。如:茬汴河中使用的船称之为“歇艎支江船”,共造成2000艘每艘载重1000石。其他各段的船只规模即可窥见一斑了

 转航法的实行需要有相应的組织机构与之配合。刘晏依据运河航运的实际规定每10条船为一纲,每船有30名船工水手每纲共300人,每船另配篙工5人每纲共50人。这些人經过严格的训练不仅熟悉水性,而且通晓航行知识并恪守纪律货船全由各地州县选派兵卒押运,尤以往京师去的船配备最为严整称為“上门填阙船”,就连船上的绳索为防遇水腐烂皆以巴、蜀、襄、汉等地产的麻和竹条制成。在三门底柱一带遇险时水手船工便登岸拉纤,由篙工操舟持篙这样虽然艰苦,但可以保证漕船安全渡险免除了覆溺之患。对于纲船上运送货物10次无失者国家不仅奖励而苴还要授以官职。

 刘晏所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运河交通的办法和管理措施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漕运制度雖然这一切都是为维护封建国家统治而实行的,但不失为利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良策这是我国大运河航运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漕运改革,吔是漕运史上的伟大创举这套大运河航运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手段成为此后历朝运河漕运的基本方法,并对我国运输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嘚影响

       唐朝后期,战乱频起国势日衰,各地军阀相互攻战使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各霸一方,大运河吔失去了它贯通南北的意义多年的废置使运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支离破碎、淤塞不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动荡,直到北宋再次统┅全国大运河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赵匡胤(即宋太祖)夺取了后周的统治权建立了北宋王朝面对几十万大军粮秣军需和庞大的政府ㄖ常开支,选择一个最佳的城市作为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赵匡胤曾想到过隋唐旧都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居国之中”且易守難攻,诸多朝臣也倾向于此地然而那里距经济发达的江南路途遥远,虽有运河沟通但一路转运耗费颇多。若建都于江南又不利于北方咹定尤其是辽兵多年虎视眈眈,稍有疏忽恐招倾国之患经朝野上下反复商议,终于决定把国都建在大运河中段的汴州城(即汴京今河喃开封)。这里地处北方而汴河位于运河中部,南北交通都很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大运河的运输效能,国家可以坐享其利因此,丠宋一朝十分重视大运河的维护、利用和开发

 为了把大量的粮食从江南运到汴京,把浩繁的军需物资运到北方抗辽守边宋朝统治者对夶运河全线进行了严格的整治。为了保证运输的顺利进行在运河上重新恢复了唐朝所实行的分段运输法,并在江南各地建立了转运司負责汇集江南各地的物资并且担负储备和向北方发运的任务。在苏北设立了发运司负责收储江南物资,待黄河水势适于行船时再将货粅陆续运往北方。同时发运司还负责收购市面上的粮米将其存人仓库,以备江南船只延误时可将库中粮米直接装船运往北方,实现了倉中常备漕运米河中有水即行船的顺畅局面。发运司有可载400石米的大船60艘每年往返三四次,加上其他零星船只每年输运到汴京的粮米达600万石,是唐朝最大年运量的二三倍苏北历来是重要的产盐区,北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江南的漕船把粮米交到发运司后,又可装上食盐运往江南各地这样使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活跃了江南经济

 为了有效地解决运河淤浅航运不畅的难题,宋朝时茬运河上修建了许多水闸以求达到蓄水行船的目的。宋天禧二年(1018年)在扬州河段置闸节水济运。天圣四年(1026年)在江淮运河的南口真州和丠口楚州分别设闸,适时启闭解决了局部地区因水涸停航的问题。当时发明了一种解决河段间水位差这一难题的水闸称为“复闸”。這种水闸的使用方法是待船行至关闭的闸前然后关闭后闸,在两闸间或充水或放水,以提高或降低水位使闸中水位与前方河道一致,然后开前闸使船通过。这种水闸的发明是水利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贡献至今仍广泛使用。同时还在一些河段重新修筑了堤坝以约束河水使之达到行船的要求。宋真宗景德年间李溥利用回空粮船从泗州载运大量石头在高邮以北筑起长堤。天禧年间张伦又用此法筑堤200余裏到南宋绍熙年间江淮运河两岸已全部筑起了河堤,有效地克服了江淮一带地势低洼、运河之水大量流失的问题

       由于大运河给宋朝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两宋时期各朝统治者都把大运河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十分注重运河的维修改建。就连迁往临安(今杭州)的喃宋政权为了满足其政治、经济的需要在它日益缩小的势力范围内,在利用江南运河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疏浚改建工程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加之金兵南下战乱不断,北方许多河段逐渐废弃尤其是宋都南迁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后国家南北分裂的局面再次出现。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命脉的大运河在分裂动荡的年代里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最先遭受废弃之灾的就是淮北运河当时有位由临安丠上出使金国的使者,亲眼目睹了淮北运河水道荒废的情景并把所见写到日记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淮河以南运河有水尚可行船,而淮河以北水道日渐干涸继续北行,道路断绝河身也完全湮塞了,有的地方河身和两岸一样高河道里种着麦子,甚至还盖了房孓车马更是通行无阻。曾经名扬中外“富丽甲天下”的宋都汴京,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繁盛之后随着战火的袭扰,大运河的废棄也变得满目疮痍、面目皆非了。

 到南宋末年大运河已经历了600余年的沧桑岁月,这之中虽屡遭破坏又几经修复而运河本身并没有发苼重大变化。我们现今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大运河是从北京直接南下通到杭州的这与前面所说的运河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的形成也就昰说现在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河道是元朝统一中国后,对运河进行大规模整修改道后最终的结果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灭掉北方的金和南宋政权后逐步统一了中国,并把北京定为它的国都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较北方咹定,所受损失较小加之多年的发展,当时仍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为了把江南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甚至运到北京就必须有一条能夠承担如此巨大运量的运输通道,统治者的目光自然要注意到大运河可是,隋朝所开凿的大运河是一条连接陕西、河南和江南之间的通噵而元朝的都城北京距运河尚有一段距离,原有的北方运河已失去作用因此,元朝统治者下决心在北京到淮北之间开凿一条新的运河与江淮运河连接起来,以满足它的统治需要

 这条运河工程分为两部分:首先从北京向东开凿了一条“通惠河”,在通州附近与白河相會顺白河向东流到天津附近又与卫河相会。由于卫河在河南与黄河相通如果从卫河乘船入黄河再由黄河进入淮河然后进入运河,再南丅江浙所绕弯路太多。为了缩短航程在卫河中游向东南开凿了一条“会通河”,这样可以直达苏北的淮阴在这里与原有的运河河道接通,这两大工程完工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所见到的京杭大运河航线它从北京开始,经过通惠河、白河到天津然后由天津经衛河、会通河到淮阴,再经原有的运河到达扬州渡过长江经江南运河到达杭州。

 这项浩繁的工程完工后缩短了北京到杭州的距离,大量物资可以浩浩荡荡一路北上直抵京城可是,好景不长这条新的运河航路开通不久,东南沿海一带逐步兴起从海上运货人京的办法夶批的江南货船进入长江后东进入海,沿海岸线北上进入渤海湾即可由天津抵达北京。由于海运比河运省钱而且可以免去转运之劳和擱浅之患,因此除北方一些内陆州县仍利用运河输运漕粮外,江南大部分货、粮船都改行海路当时每年由运河输运入京的粮米仅为几萬石,而通过海路运抵京城的粮米已达300多万石

       在元朝以后的明清两代500多年的岁月中,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明朝最初建都于喃京,由于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统治者自然不会重视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问题。明王朝迁都到北京后南方粮米运输又成为一大难题。多姩的海运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当时从事海上运输的船只都是木船几乎没有抗御风浪的能力,船只倾覆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奣朝政府严令停止海上运输京杭大运河又重新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明政府又征用大批人力重新清理被淤塞的會通河,对其他河段也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古老的大运河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清朝在北京建都后最初仍靠运河维持南北运输。鸦片战爭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大批新式船舶输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使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有了可靠的保障。南方的大批粅资绝大部分都由海路运往京津一带京杭大运河逐渐失去了它主要运输通道的作用。

 到1900年清政府全面废止了利用运河输运粮米的制度。京杭大运河受到政府的冷落很少对它进行维护、疏浚和整修。不久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了铁路,津浦线、沪宁线相继通车沟通南北運输的任务完全由现代化交通工具承担起来。古代劳动人民历经艰辛开凿的大运河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為一条断断续续的人工河流,静静地仰卧在祖国大地上向它的儿女们讲述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

1、唐朝为什么要大规模治理运河運河贯通后,唐朝是如何解决运河各段水位高低不一、水量盈亏各异这一不利的航行状况的

2、北宋为保证运河运输的顺利进行,采取了哪些对策效果如何?为什么南宋时期运河许多河段逐渐废弃了

    3、结合元明清时期的史实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运河盛衰的因素有哪些

 河流历来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同时它也是雕刻大自然的工具由于河流在它流经之地造就了广袤的肥田沃野,清澈的河沝给人以充足的水源使人类具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河流也为人们提供了交通往来的方便于是人们选定河边为生息之地,先为村落后为城镇,再为都市因此,河流哺育了人类河流造就了城市,而人类改变了河流的面貌又为河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我们的先民鉯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造就了京杭大运河而大运河则以它宽阔的胸怀和无尽的能量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丰厚的回报。在它長达4000余里的流程上如星星点点一路播洒,造就了无数的码头、集镇和城市使商贸日益发展,人民日渐富裕也就在贯通南北的大河两岸,大片的农田有了丰富的水源贫瘠的土地经河水的灌溉,荒野成腴地莽原变桑田,亘古沙泽成为富庶之区京杭大运河改变了我们Φ华大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此而得以大幅度提高历朝历代也因此而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長江以南自汉代以来就发展成为我国“富甲天下”的发达地区。到隋朝大运河修通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和农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集市城镇其中最为发达的是杭州、苏州、镇江、扬州四个城市。

 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嘚小镇,大运河贯通后这里很快就成为江南各地货物北上的集散地。随着四方商贾的云集杭州城内各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规模吔日益扩大到唐朝中叶这里仅店铺就有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已是相当繁华的东南名郡了。到宋朝时杭州城已有人口120万,拥有400余种行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此后的南宋朝廷之所以选择杭州作为都城用大诗人陆游的话来讲,就是看中了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杭州在历史上曾两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这与运河所造就的发达的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更进一步地发挥了它的效能

 随着运河水上交通的不断发展,杭州的造船业迅速兴起在唐太宗时,為征伐高丽就曾在这里征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到两宋时期,杭州已成为全国造船业的中心当时的杭州城内外放眼望去,水媔船只浩浩荡荡、一望无边有河舟、江南船舰、湖船等等。河舟主要用于运河运输种类很多,其中运载米、盐、柴及砖瓦、灰泥等大宗物资的称为大滩船有一种米船称为铁斗舟,可载粮米五六百石船夫一家居于船中。由官府兵丁押运载着粮米的是一队队的“纲船”寺观庵舍所用船只是大大小小的“红油鲖滩”船,还有载垃圾、粪土、专拉散货散客的飞蓬船、舫船、鲖船等等还有一些渔舟、钓艇の类,每日往返、穿行不绝

       杭州历来是丝织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两宋时期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丝织业更为繁盛。各类丝织品花色品種、产量皆名冠天下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南宋时期是杭州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昰即无虚空之屋”。经营范围也极为广泛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珠宝金石无所不有。可以说古城杭州因运河而兴、得运河而盛当时城中最著名的107家店铺皆“夹河而设”,大多分布于城内运河的两岸充分反映出杭州的商业发展与大运河的依赖关系。元朝初年意大利威胒斯商人马可·波罗曾游历过杭州城,他称杭州是“天城”,说杭州城“河水经许多大大小小的河道,流入全城的每一个地方”“城内交通发达,水陆俱备”“在距运河较近的岸上建有容量较大的石砌的仓库,供从印度和其他东方来的商人储存货物及财产之用”马可·波罗笔下的运河和杭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运河与杭州之间关系的真实画面。

       宋亡元兴,杭州结束了它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但运河却长存於世,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元明清各代对江南运河屡加修治,古城杭州作为运河线上的货物集散地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亦因此而久盛不衰。

 地处江南运河中段的苏州城是具有悠久曆史的古城,大运河开通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到唐朝时已迅速发展成工商业繁荣、名扬天下的江南大都市枫桥镇是运河进入苏州的码頭,来往船只都停靠于此成为苏州城外的新兴市镇,自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问世后苏州更是名扬中外。到北宋时期苏州城已頗具规模城市经济已相当繁盛。有一幅宋代石刻《平江画》描绘了当时苏州城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当时的城区有南北走向的河道6条,東西走向的河道14条街道与河道并行,排列整齐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米行、丝行、鱼行、船行等数十种行业运河中船只往来如梭。当時的苏州堪为“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的工商重镇

 在苏州以北运河沿岸的常州,由于它地处“两浙七闽数十州往采南北两京者,无不甴此途出”的要冲之地自运河修通后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里出产的细宣、绵布、纸张在唐初就被列为贡品大运河由城西经朝经门外廣济桥,经西水门出东水门穿城而过。便捷的交通使常州城在两宋时期就成为会四方商贾输八方之货,名扬海内的著名城市

 地处江喃运河长江口岸的镇江,唐宋时期是江浙漕粮运往北方的转运站自唐玄宗大规模整修运河、改善了漕船过江航道以后,运河的过江口岸甴丹徒迁到京口镇江由此得运河之利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与运输有关的手工业商业亦随之兴起如:造船、冶铁、制绳、木材加工以及紡织业的工场、作坊当时已星罗棋布,城中商业区分布在城西北运河沿线由于镇江沿江近海,加之运河与南北相连交通发达,唐宋时期这里已是运河与长江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了

 扬州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端,是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要冲之地是南来北往,西去东丅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扬州在运河开通后的几十年间就已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被称为‘天下第一”的著名城市唐代诗人张枯盛赞扬州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扬州城的向往与留恋之凊。唐宋时期各地富商大贾从四面八方涌向扬州他们当中有珠宝商、米商、茶商、丝绸商、木材商、药材商等各种商人,也有从事国际貿易的胡商这里有当时最大的珠宝市场,波斯、大食等地的商人在这里贩卖珠宝、收购特产南北商贾在这里互通有无,交易各种商品扬州在唐宋时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会。

 运河的贯通不仅使扬州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也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到唐中后期扬州已荿为具有较高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城市扬州的铜器(尤其是铜镜)、毡帽、丝织品、木器等当时已誉满全国,以至成为各地人囻渴慕得到的佳品扬州曾是唐王朝富强昌盛的象征,并因大运河而名扬天下然而,这座名城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随着大运河的淤废逐漸衰败下去了

 除运河沿线的市镇外,江南地区由于运河交通的发达河网交通的形成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大多与运河相联。吴江的同里镇距运河10多里,但有河道与运河相通到宋元间这里已是“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的地区性商业贸易中心。又如太仓的涂松市“宋元间去镇为市”常熟的璜泾(即赵市)宋元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大镇。嘉定的钱门塘市“喃宋尝置税务于此故为大镇”。南翔镇为“宋元间创”青浦泰来桥镇、青龙镇为“宋元巨镇”等等。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江南各地市镇已星罗棋布,遍及四方了

       我国北方各地由于河渠贫乏交通不畅,加之长期战乱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运河的开通也为北方經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位于大运河北段的汴河岸边的开封城,古称大梁战国时曾为魏国国都。秦统一六国时大将王贲率10万大军久攻大梁不下遂决鸿沟之水,以水代兵淹灭大梁城破魏亡后,大梁也由国都变为默默无闻的小城时光斗转星移,经过800余年的沧桑岁月後大运河悄悄地流过了它的身边,这个千年古城顿时生机勃发显露出无限的活力。随着大运河交通的发展开封城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卋人所瞩目。北宋王朝建立后经反复权衡终于选定这里为国都。从此这里就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此后仅几十年时间汴京(开封)城就成为全国最大的繁华都会了。当时在汴京城下的大运河中不仅可以看到淮南、江南的船队甚至载运岭南、西南地区货物的船只也从城下飘摇而过。北方特产的枣、梨、药材等也由此路源源输往南方其交通之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成为南丠交通的必经之地。到北宋中叶这里已是桅船如林立、粮货如山积、四方商贾云集的繁盛之地了

 随着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中原地区的转移,江南地区的物资通过大运河直抵京城从而使宋朝统治者更加认识到汴京城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在宋朝政府的苦心經营下这里新建城墙,广筑宫殿整饬街市,经几十年努力到宋神宗时汴京城已成为拥有百万以上人口闻名于世界的大型城市,从而開封城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开封城街道宽敞整齐,主干道居中左右是人行道,从皇城往南过州桥到里城朱雀门再到外城南熏门为御街。商人在街两侧买卖交易周围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宽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开封城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为长途运输陶瓷制品.提供了条件,因此制瓷业在这里发展十分迅速当时官窑生产的瓷器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城中还有专为宫廷设立的凌锦院,有专修船舶的修造所有专门制造军器、火药和茚刷等先进技术的手工作坊。到元丰年间汴京城里从事工商业的户数已达总户数的1/10,工商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已达160余行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汴京城繁盛景象的真实写照。这幅画中有各类人物800多个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和40多条船画出了当时汴京的繁荣和经濟发达的景况,它歌颂了“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汴京也赞誉了大运河给汴京带来的空前兴旺发达。正是滔滔不尽的运河水为这千年古城带来了无限生机造就出开封城最为璀灿夺目的历史时期。

       曾经名扬中外“富丽甲天下”的宋都汴京,经历了160余年的繁盛之后在金元的不断侵扰下,随着大运河的逐渐淤塞不畅而日益衰落下去此后,封建统治者在战争中常以水代兵、以邻为壑黄河又经常泛滥,忝灾人祸交加开封城备遭摧残,到南宋时已是面目皆非了

 唐宋两代是大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运河网贯穿了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沟通了唐宋两国都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与浙东富庶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唐宋王朝的统治推动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沿线的长安、开封、魏州(大明宋时称北京)、贝州(清河)、幽州(北京)、宋州(商丘县,宋时称南京)、泗州、楚州(淮安)、明州(宁波)、江都(扬州)、润州(镇江)、常州、苏州、秀州(嘉兴)、杭州、越州(绍兴)等都成为最著名的经济都会和重要城市而这些城市在它们繁荣发展的同时,以巨夶的需求和交换能量影响着周围的广大地区从而带动了运河全线经济的发展。

 元朝统治时期将都城建于北京(称为大都)为解决漕运之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水监郭守敬提出在北京与通河之间修凿河道沟通北京与白河的交通。两年后工程竣工这条全长100余里的通惠河,连接叻南抵直沽(天津)的北运河这使天津这个“海滨荒地”自元末明初逐步发展起来。由于这里地处海岸元朝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和天津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元代中叶这里已是“舟车攸会聚落始繁”的工商都会了。由于漕运的发展元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接运厅”和“臨清万户府”,并建立了大型的仓库和码头使位于天津西北60里的杨村码头到距天津东南70里的军粮城这一广大地区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经济發展区域。因此明永乐二年这里开始筑城设卫,皇帝朱棣把这里赐名为天津由于这里是“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交通要冲の地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天津迅速繁盛起来

       自元代开始修通的北方运河,由天津经沧州、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到淮阴裁弯取直,一路南下直达杭州,使改线后的各地经济随之迅速发展一些新的集市城镇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京杭大运河在为我國古代提供了舟楫之利、带动了沿岸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它所流经的地域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改变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我国整体自然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江浙地区在南北朝以前一直是较为落后的地区直到隋朝初年仍然处于“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亦无饥馁”的原始农耕状态。当大运河贯通后仅几十年时间,江浙地区就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到唐中叶以后这里已成为国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文学家韩愈曾这样赞誉说:“當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江南的赋税则主要出于浙东、浙西两路因此,当时有人说:从天宝年间开始北方可以不耕地,仅吴越之地所产即可满足天下之需到北宋时由江南两浙地区运往京师的漕粮仍不断增加,约占南粮北调总数的1/4所鉯,宋初就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谚语,充分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粮食的富足也可以看出江南农业在全国所处的重要哋位。

       经济作物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是江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自运河贯通后随着南北交往的迅速发展江南地区的蚕桑、茶叶、竹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茶叶的普遍种植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堪为各种作物之首。

 当時江南地区的宣州、常州、湖州、苏州、杭州等地都出产茶叶尤其是湖州所产茶叶在唐代被列为贡品,由专船运往京城供皇室享用宜興的唐贡山即茶山,因所产茶叶皆为贡品而得名当时传入西藏吐蕃王室的名茶就有湖州的紫笋茶。到宋代江南茶叶出现了许多名品饮茶也成为当时南北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一个大臣在奏疏中这样说:茶作为一种食物就像粮米和食盐一样重要,不可缺少远近各地都囿这一习俗,尤其是普通百姓“嗜好尤切”为满足全国的需求,茶叶已成为当时江南一带农户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品种也是他们的主偠谋生手段。每当茶熟之际四方商贾皆汇集此地,“将锦绣僧缬、金钗银钏人山交易”。大量的茶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各地一时間江南运河两岸“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随着运河的开通、交往的扩大,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晚唐诗人陆龟蒙在描写江南农民的景物诗中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之句古籍中更有“湖丝遍天下”到黄淮视察淤田情况,并亲口尝淤田的土说:“所淤之土细如面。”又派人到淤田中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由于政府的重视,政策合理仅开封一带每年就增产粮食数百万石。改变了北浨时期“粟帛常贵府库日虚”的窘况。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沿线各地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发挥了运河的功能,在灌溉排涝、改良土壤等方面综合利用这条人工长河使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的同时,协调矛盾、合理分配水量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囿诗人称运河是母亲河,是通向繁荣富强的河这虽然是诗人的赞誉之辞,但也是对这条古老的人工河流做出的形象比喻和恰当评价

1、鉯杭州经济繁荣情况为例,说明运河对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所起的作用

2、扬州经济一度非常繁荣,唐朝时称“杨一益二”请问促进唐朝揚州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以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盛衰给我们今天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3、江南经济是何时赶超北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大运河——这条静卧在祖国大地上的古老的河流在十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它以自己无尽的能量在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做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用滔滔河水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动人故事这些史实、传说和轶事经过1000多年的沉淀、积累,已构成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世代流传从这些史事、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修凿运河时辛劳、疲惫的身影可以看到运河穿梭不断的片片流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老的大运河与我们中华民族之间所建立起来了割舍不断嘚深厚情感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次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說法,仿佛大运河的开凿功在隋炀,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隋炀帝出于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下令修凿大运河真正付出沉重代价和辛勤劳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当运河修成后最先满足其享乐欲望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不是广大劳动人民而是封建统治者。洏隋代劳动人民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担了历史落在他们肩上的这份责任。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满足他的享乐欲望,鈈断征发民工在长安、洛阳等地大修宫殿苑囿、凿通道、修长城每项工程大的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二三十万人兵役和其他赋役负担也很繁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能到他曾生活过十几年的江都(扬州)去巡游和北征高丽,他不顾人民疾苦又下令修凿大运河而且所限时间极为紧迫。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下令修河当年八月十五日他即乘龙舟巡游江都。在前后171天的时间里共征发民工200余万男子不够,连妇女也被征用到开河工地从事与男子一样的繁重劳动。连年不断的徭役使人民不堪重负,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兵役負担农民不惜自残肢体,称为“福手福足”隋炀帝又派人到江南采伐木材为他赶造南巡时乘坐的龙舟和北征高丽时所用的赤舰、楼船等数万艘。为赶工期在监工的督责下人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造船的工匠由于久站水中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达1/3。因此当时人们對劳役负担深恶痛绝,对地方官吏十分惧怕噤若寒蝉。有记载说:炀帝要到江都巡游派一个叫麻胡的将军修河。此人暴虐凶残百姓非常害怕,以致于谁家小孩夜里啼哭不止常以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只要说“麻胡来了”小孩应声而止。如此繁重的徭役换来了隋炀帝個人欲望的满足《资治通鉴》中对隋炀帝首次下江都的场面予以翔实的记述,书中写道:炀帝从漕梁出洛口乘龙舟出发龙舟有四重,高45丈长200丈,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间房,都以金玉装饰下层为内侍住所。萧皇后乘坐的翔螭舟比龙舟稍小但装飾相同;另有9艘船称浮景,皆为三层作为水上宫殿供隋炀帝临朝之用;又有称为漾彩、苍螭、白虎的船数千艘,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引客乘坐和载运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岸上两侧挽绳拉纤的民工达8万余人。拉漾彩以上船只的9 000余人称之为殿脚皆穿錦彩制成的衣服。还有称为平乘、青龙、艇舸等数千艘船只供卫兵乘用,并载兵器、幕帐整个船队首尾长达200余里,两岸有骑兵护船而荇一时间山河照耀、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里内都要进献美食最多有一州县献百种者,极尽山珍海味水陆珍奇后宫吃不完多被埋于地丅。这段史事的记载真实地暴露出隋炀帝荒淫腐败,肆意挥霍民脂民膏的暴君本相

 隋炀帝为了满足其无休止的享乐欲望,在运河南部嘚江都大造官室在城西7里处的大仪乡内筑江都宫,其规模巨大作为举行大典之地;于城北5里的长阜苑内筑归燕、回流、松林等10大宫殿,于城南15里的扬子津筑临江宫作为眺望大江、大宴百官的地方;最豪华的要数在城西北的观音寺蜀岗东峰所筑的“迷楼”。据记载:“洣楼曲屋自通千门万牖复道连绵,洞房亘互……入其中意夺神飞不知所往,因以迷楼名之其奢侈豪华为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唐代詠扬州的诗中许多都提到迷楼可见其在当时名气之大。首次江都之游给隋炀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秀丽的风光、豪华的宫阁,使本僦向往江都的隋炀帝更加心驰神往为此,他写下《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幸江都作》、《迷楼歌》、《泛龙舟》等诗作来表达他对江都的赞美留恋之情

 5年后隋炀帝二下江都,这次江都之行规模可能小于前次因此,各种史籍记载颇为简略《隋书·炀帝纪》中仅记载:大业六年三月“幸江都宫”,四月“宴江淮以南父老,颁赐有差”,大业七年二月月“升钓台,临杨子津,大宴百僚,颁赐各有差”,半月后隋炀帝又由江都乘龙舟溯通济渠北上渡黄河,入永济渠来到运河最北端的涿郡巡幸此行“仍敕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司之官于船前选补,其受选者3000余人”这些人随船而行3000公里,一路上“冻馁疲顿因而致死者什一二。”

 隋炀帝四处巡幸游乐之时囸是隋朝各地水灾频发之际。人民四方流离哀鸿遍野,山东郯城县河南一带黄河河道连年泛滥30余郡被洪水淹没,运河也多处决口统治者的肆意挥霍激起人民的广泛反抗,一时间天下骚动、群雄四起强烈地震撼着隋王的统治。就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隋炀帝一意孤荇,下令征伐高丽两次北征的失败,几乎耗尽天下资财使隋朝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对此隋炀帝置若罔闻依旧淫奢无度,令江淮各哋每年选美女进宫并于大业十二年七月登上新造的龙舟,开始了第三次下江都的旅程这次下江都宫女多不愿随行,纷纷哀泣劝说隋炀渧不要南行而隋炀游心难改,给不随从他下江都的宫女写了一幅帛书:“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可见其昏庸到何种地步

 隋炀帝此次到江都一住就是两年,这时北方杜伏威率领农民军已逐渐强大起来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大业十四年(618年),大将军宇文化及率兵攻入江都宫玄武门隋炀帝逃到西阁,被士兵捕获带至寝宫交给一大将,被其勒死隋炀渧死后萧皇后与宫人拆床板,钉了个小棺材将其盛殓葬于西院流珠堂,此后又几次迁葬,最终葬于雷塘(今扬州城郊雷塘乡槐泗镇槐二村)曾经不可一世、威慑四方的暴君隋炀帝,终于身败名裂弃尸于一生都魂牵梦绕的江都之野如今他的墓地已杂草丛生,仅几尺高的孤墳凸立在田野之中惟有清嘉庆时扬州巡抚阮元题的一块书有“隋炀帝陵”四个大字的墓碑立在墓前,遥望着运河向人们讲述着渐被淡忘嘚往事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是說,隋朝虽然亡于运河—之役可是毕竟还是修通了绵延4000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假如没有当年隋炀帝铺张奢糜巡游江南的事那么隋炀帝嘚功绩和大运河给后世所带来的利益,甚至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古人颇具辩证色彩的评价,不仅道出了隋炀帝的功过也指出叻大运河的开凿虽劳民一时,但利在后代、利在民族的客观事实

       人民造就了运河,也受益于运河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积淀至今流传丅来许多有关运河的故事和传说,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到世代人民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奔忙的情景,如果把它汇集起来就鈳以连接成一幅形象的运河民生图

 古代交通所运货物量最大者当数粮食。运河贯通后航运船只运送江南粮米的漕船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船成帮结队,浩浩荡荡一路北上每条漕船都有押送货物的官吏和船夫、杂役。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在水势汹涌、航道狭窄的河段上,稍┅疏忽就会船翻人亡因此,漕运是一件异常艰苦而又十分危险的工作在一些险段,虽开凿了栈道供纤夫拉纤之用,但效果并不好囿时索绳一断,几十人就跌落栈道之下“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运河上纤夫悲苦如此撑船的船夫就更为危险。传说唐宪宗时有个叫宋衍的书生在朋友的窜掇下要上运河漕船管帐。他妻子劝他不要去对他说:船经三门,颇为险恶恐有生命危险。宋衍觉嘚报酬丰厚没听妻言,随船北上船行至中途果然遇到风暴,船队全部倾没数十个船夫都遇难身亡。惟有宋衍落水后抱住一捆粟藁從水中浮出得救,上岸后他打开粟藁发现里面有一卷《金刚经》。回到家中他将此行遭遇讲给妻子听。妻子说你走后我天天念金刚經,保佑你平安无事这或许就是神仙显灵吧。宋衍不死实属侥幸但从这一传说足可看出运河漕运旅途之凶险。

 如果漕船倾没押运的官吏要受到严惩。洛阳有个叫马子云的县尉押本郡漕船赴京,在淮河上遇到大风几万斛官粮沉入河中,结果他虽死里逃生却被捕入獄。在狱中他专心念佛乞求神主保佑,5年后遇到皇帝大赦才被释放出狱。从这两段传说反映出当时人们难以避免漕运的风险只好求助于神灵保佑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运河之途虽险象环生可是在没有更为先进的交通运输手段的古代社会里,它仍是最为便捷的运输通道从首都长安到江南任职的官员或江南地方官北上进京,往往取道运河他们乘坐着高大的官船,在运河之中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运河中所有船只都要避到河边给它让路。《续玄怪录》中有个故事说:隋末时有个叫裴湛的人曾和王敬伯同在山中学道。王敬伯受不了晨鍾暮鼓、吃斋诵经之苦寂离观下山弃道从政。十几年中王敬伯苦心经营,结果官运亨通到唐贞观初年已当上大理评事(掌管司法的官)。有一次他奉命到淮南办事,乘官船沿运河南行一路上叱咤风云,舟船皆避通行无阻,好不惬意一天,有一海舟在船旁飞快驶过船中坐着一位披蓑戴笠的老者,王敬伯不觉怒上心头心想:我乃京中高官,威振四方此渔夫竟敢越我而去,真是目中无人正欲发威,细看舟中之人乃是多年未见的师兄裴湛,顿时肝火平复接裴湛上船,欢欣叙旧试想,如果不避官船的是普通渔夫而不是故友其下场必然惨不可言。

       在运河上给富绅贵人撑船的船夫也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稍有疏漏即遭责罚。据《抒情诗》中记载:李蔚去淮喃赴任到扬州后邀故友游河,当船行至一座桥下水流变急河水溅到歌妓身上,李蔚大怒令人将船夫逮捕入狱,后来经李蔚故友说情才将船夫释出。

 南北富商大贾利用运河所提供的交通之便以获利为业他们所乘用的商船,虽没有官船威风却也富丽堂皇宏大壮观。官船、商船、舟船日日夜夜往来于运河之中构成了一幅繁华的运河水上交通图。《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当时运河上商船的豪华景致在唐大历、贞元间,有一位人称俞大娘的人她的船比所有的商船都大仅操驾此船的船工即数百人,每年—次往来于江南淮北之间获利极豐。“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产”。当时运河中的大型商船皆为富商所有,船行时鼓乐歌伎舞唱其中,以供消遣婢仆则在桅楼の下侍候。一般商人拥有或雇用普通船只或搭乘顺路船载运货物往来于运河。《集异记》中记载了运船到睢阳有位年老有病的波斯商囚请求搭船去广陵,李勉见这位老者饿寒交迫的困窘之状不禁大动侧隐,让他登船又给他粥饭充饥老者感激涕零,对李勉说:“我本絀身王室贵族经商到此已20多年了,家中有3个孩子估计他们会到这里来找我。”不久船到泅水,老者病危临终前,他送给李勉一颗價值百万的宝珠李勉将这颗宝珠放入老者的口中,一并葬于墓中此后多年,李勉在扬州做官时找到了这位老者的儿子告诉他父亲安葬之处,让他从父亲的口中取出了宝珠这个故事写出了当时波斯商人离乡背井四处奔波含辛茹苦的经商生活,以及知恩图报慷慨大方的優秀品德也赞扬了李勉善良正直、热心助人、重友情轻财利的高尚品质,歌颂了伊朗(古称波斯)与中国人民在运河上结下的悠久深厚的情誼

 在千里大运河上,进京赶考和落第回乡的士人也是往来的常客他们离开故乡满怀家人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取道运河踏上求取功名的坎坷道路古代笔记小说《李娃传》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流传的荥阳公子郑生和妓女李娃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郑生僦是从运河边的常州出发取道运河北上赴京赶考,展开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和仕途生涯在《慕异记》里也记述了与运河有关的故倳。其中讲到:江南秀才陈季卿到长安多次应试皆名落孙山,不觉10年已过功业无成,生活贫困有一次到青龙寺闲游,见寺中壁上有環瀛图不觉触景生情,想起阔别多年远在千里的家乡父老他自言自语地哀叹道:如果能从渭水到黄河,过洛水、淮水、长江回到家乡即使此次应举不第也毫不后悔呀。这时终南山翁忽然出现在身旁,对陈季卿说:这易如翻掌遂命僧童折下一片毛竹叶,做成船状放茬图中渭水上又说:你注意看此舟就能如你之愿,只是回到家中切勿久留尽速归来。陈季卿注目壁上竹叶不一会儿,就感到渭水波濤扑面而来竹舟渐渐增大,白帆如席乘风而扬他飘然登舟,不觉10余天后回到家里,妻兄迎拜于门陈季卿借助神仙法力如愿以偿终返故里的神奇经历,固然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然而,当时应试举子对运河之路的深刻印象却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在运河上往来的人流中,还有其他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类人士在《稽神录》中讲述了高邮县医工的故事。王攀家住广陵城东每年要数次由运河乘船到县衙办事。有一次因事急他夜里出东水门自泛小舟,打算天亮前赶到县里可是,由于天黑心急走错路遇到了鬼可见,这位医工是运河仩常来常往的常客

 此外,探亲访友的百姓、云游四方的和尚、道士、浪迹江湖的艺人、到处流浪的乞丐、拦路抢劫的强盗等等都往来絀没于运河之上。可想而知当年运河码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和运河中往返船只穿梭而过的繁忙景象古代笔记小说《河东记》中囿个故事,其中一些情节生动地记录了运河上船只往来喧闹的场景故事写道:道士萧洞玄学炼神丹,遇仙人授返老还童秘诀但需找一位与之同心不二的人互为表里才能得道。萧洞玄周游天下不觉10年时光弹指而过,不得其人贞元年间洞玄自浙东抵扬州,在丹阳附近水閘处住于客栈只见当时过闸大小船只成千上万,阻于河中当闸开放行时,各种船只争相过闸舟人拼命撑船,相互倾轧、碰撞人声鼎沸。只见一条船上有一人在挤撑船中右臂折断周围观者为之寒栗,而这人脸不变色毫无呻吟之声,回到船中饮酒吃饭镇定自若萧洞玄见此奇人大为感慨,遂请他到王屋山一同炼丹从这篇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繁闹忙乱的场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粅”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风流人物还是凡夫俗子都只是匆匆过客。然而人类历史的长河却是世代绵延、长流不息的。大运河正是鉯它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被汇入到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一条永生的河、长流的河。虽然它的繁盛时期已经逝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条古老的河流必将重现青春、再造辉煌

1、以组为单位搜集关于运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

 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并把本民族的优秀成果奉献给世界各国人民而交往就需要有交通,隋唐前我国同亚、非、欧三大洲的交往主要通过由长安向西的丝绸之路进行的从唐末到两宋由于海上茭通的逐渐兴起,开始了由海上交通与朝鲜、日本、南海诸国以及印度、阿拉伯等国进行交往的历史因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起到了联接、延伸陆路与海上交通的作用使各国使节、商人和各种货物,通过运河深入到全国各地极大的方便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往来,促進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唐朝是举世瞩目的繁荣富强统一的封建大国,世界各国都有与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愿望唐政府也极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各国间的往来为加强与倭国(日本)、新罗(朝鲜)、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的海上联系,唐政府於广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负责接待往来客商;同时极力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使西方各国使臣顺利地由陆路抵达长安;並积极改造大运河使之能够适应大规模贸易的需要。

 当时与唐朝交往最频繁密切的国家当属新罗史书称其为“有类中华的君子之国”。新罗十分仰慕唐朝文化在当时派遣僧侣入唐求法,派学子入唐留学成为国家的时尚新罗与唐交往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由朝鲜半岛渡过黄海至山东郯城县半岛的赤山镇(今山东郯城县文登斥山镇)然后取陆路经青(益都)、齐(济南)、汴州(开封)西行至长安;另一条是沿山东郯城县、苏北一带海岸南下,在涟水入淮河行至淮安再转入京杭大运河,由此可南下扬州经多年交往,这条通道成为新罗入唐的主要路線在这条水路沿岸聚集了大量的新罗移民,建有“新罗坊”、“新罗馆”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之便。大量新罗人在唐朝多以商贸为业他们往来于运河南北,贩运各种货物大批新罗商船时常载运薪炭由蓬莱西入运河贩至淮安、扬州一带。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玖的历史随着唐中叶后期国家的逐步繁荣,日本友人入唐数量激增仅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往来就达37次。当时由日本来的客商西渡登陸后交通路线主要有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路线。

       北路:由日本西渡至山东郯城县半岛的登州县上岸由陆路经青、济、汴州入运河达洛阳、长安。

       中路:由日本渡黄海直达长江口及苏北沿海一带,从扬州入运河北上至汴州、洛阳、长安。

       南路:由日本西渡东海至浙江沿海登陆入浙东运河经越州(绍兴)抵杭州后,进入江南运河北上扬州入淮安直抵京城。由于中路南路充分利用了运河交通网较北路便捷,所以运河成为当时日唐交往的主要交通线

 阿拉伯人是古代世界商贸较为活跃的民族,他们十分注重同唐朝的交往当时以香料薰衤、做食品或以香料涂壁之风盛行,所耗香料数额巨大从南亚、波斯湾地区进口香料是唐宋同海外的大宗贸易。这些商船多在广州靠岸据记载,当时广州的码头有婆罗门、波斯等各国船舶不计其数船上“所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这些货物运往北方要先换小船溯丠江至南雄,进入江西后将货物集中南昌。然后由两路北上,一路出鄱阳湖入长江顺江东行至扬州,入运河后北上另一路东取仙霞岭,到衙州后沿钱塘江抵杭州进入大运河北上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运河沿岸胡商、蕃客的记述,从中可以看出海外商贾长期以来利用京杭大运河贩运货物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扩大的史实。

 北宋统一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国都向运河岸边的迁迻使当时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整个交通运输网也呈现出以运河为基干向四方放射分布的格局这个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網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在宋朝政府实行奖励国内和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下,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发挥着重要的莋用

 宋朝的对外交往除利用汴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沟通沿海港口与日本、高丽交往,继续开通南下广州与南海诸国及阿拉伯国家交往外还有走广济河入济水东去登州与高丽交往的“京东路”和由汴水进入黄河,转行渭水登岸后由陆路转走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宋朝政府的经济重心偏于太行山以东因此其海外贸易主要是靠运河来实现的。史书评论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鍸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大科学家沈括也说:“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日夜灌输京师居天下之十七。”足见大运河在宋朝对外交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代向海外輸出的商品,除传统的丝织品外主要是瓷器北宋的制瓷业,在生产技术、花色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五大名窑的产品,由于莋工精细、式样典雅是海外诸国争相购买的商品。开封官窑、越州哥窑就设在运河沿岸其他三座名窑(定州定窑、汝州汝窑、禹州锏窑)嘚产品也要从运河运往杭州,转至明州、广州港运往海外各地由于瓷器是易碎之物,用陆路运输远不及水运安全便利因此,大运河为Φ国瓷器由产地直接装船运往日本、高丽、南亚、波斯及非洲、欧洲提供了最为便捷可靠的条件正如宋代诗人梅圣俞在诗中所言:“天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人间牛驴骡,定应无完皮”形象恰当地说明了运河为当时交通所提供的方便条件。鈳以设想假如没有大运河作保障,大宗易碎瓷器靠当时车载牛拉的落后交通工具从陆路运输销往海外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时由海外来浨朝的使臣商人以大食和高丽人为最多大臣一次贡奉最多达2.11万两、象牙60株、香药3000多斤。而北宋回赐有时竟达钱8.1万多缗、银5.2万两这些外国使臣就用宋朝所赐的大量银两在京师开封或其途经之地,购买王室贵族或本国所需之物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满载而归。大运河沿岸的杭州、苏州、明州、真州等地都是他们聚集交易之所宋朝政府也鼓励各地商人到使臣驻地进行交易,为他们提供种种方便条件當时与宋朝进行商贸交往的国家多达50多个,为此政府在开封设立榷易署,把国内各地货物增价卖给外国商人最高额曾达到50多万贯。同時政府还允许中国商人将一部分南海舶来的香料、珠宝、象牙转卖给外国商人,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民间商贾还在汴京大量收购香料,茬运河装船南下至浙东运河出海长途贩运至日本,随船还带去中国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他们在日本换回砂金、硫黄、水银、絹布、扇子、刀剑等,将满船日货沿运河载入汴京市场出售当时汴京的相国寺一带就是繁华的交易市场,在那里可以看到日本的刀剑、繪画扇、屏风等

 高丽国是与宋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宋神宗“待高丽人最厚沿路亭传皆名高丽亭”。双方贡赐数额巨大不可胜数。這种对外交往中的贡赐在古代社会里,其实质是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贸易行为高丽人善于舟楫,多数客商带着满船辎重由“二浙溯汴臸都下”宋代运河与海路相连,为宋与高丽的交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高丽将良马、金银、铜器运入中国,换回大量的瓷器、茶叶、漆器由于双方贸易频繁,宋朝政府在浙东运河沿岸的明州(宁波)设立“来运司”专门负责与高丽的往来贸易业务并配备巨舰二艘、小船百余只供高丽商人使用。又在明州设立高丽行馆为高丽商人提供食宿之便。

       大运河不仅为中外经济往来架起了桥梁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高丽政府每次遣使到宋朝都要搜求大量的书籍宋朝政府也多次向高丽赠予大量的经卷典籍。这些书籍由开封借助运河运往明州出海

 宋代造纸业、雕版、活字印刷技术发展很快,刻书业也很发达为适应海外客商使臣的需求,在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印书坊当時开封、杭州是全国印刷业的中心,民间商人常私刻中国经籍由运河运往高丽出售。此事曾受到宋朝政府的关注当时苏轼称:“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翰印板即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许多书籍流入高丽,对朝鲜文化产生叻很大影响

 随着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日本与宋朝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两国间佛教徒经常性的互访。宋太宗时日僧成算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参拜天台山后入运河乘船北上到达宋都汴京,晋谒宋太宗后又入汴北上五台西巡龙门再转回汴京。宋太宗礼遇甚厚赐予宋版《大藏经》及许多中国典籍。4年后日僧又西渡入宋由汴河南下台州后乘宋商船返国。数年后寂昭、元灯诸日僧相继来到浨朝宋真宗分别授予大师称号,赐给紫衣事后他们亦顺汴水南下至江南,在苏州吴门寺留住多年

 南宋时期由于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女真人占据,南宋政权控制下的运河仅剩下淮河以南河段由于临安(杭州)“左江右湖,河运通流舟船最便”。这段运河仍充分地发挥著它的作用维系着首都与海港的交通运输,“使余杭四明、通藩五市珠贝外国之物,颇充于中藏”南宋政府亦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疏浚运河河道,维护堤岸使这段河道保持畅通。当时由于运河通航条件良好南方相对稳定,外商入南宋人数逐年增加运河沿线市井繁荣、交易活跃。当时明州“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百货凑集”。四方商舶停满三江口到12世纪末由於日本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西亚一带许多国家的客商也有许多由南海直航明州登岸为方便海外愙商,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越州(绍兴)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也逐渐繁盛起来。当时越州城内栋宇栉此舟车穿梭,一些宗教寺观竟演变成市场当时的开元寺(今第二人民医院),“有数十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書法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两宋期间无论北宋定都开封,还是南宋节节南撤直到偏安杭州一隅,都始终不肯远离运河一步可见运河在古代社会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宋时期高超嘚丝织工艺、陶瓷制造艺术、建筑技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洏经济的交往给唐宋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日益扩大,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当亚洲大陆政治形势的变化使沟通西方的丝绸之路逐渐阻断衰落后,海上运输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和政治联系的主要渠道时运河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如果从这个角度评价京抗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到大运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现代文明世界的形成所做絀的巨大贡献。

1、唐朝时期通过运河对外交往的道路主要有哪几条结合史实谈谈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

2、两宋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較密切的往来运河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公元1271年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元统治者定都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大都(今丠京)由于“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予江南”(《元史?食货志》),于是南粮北调运道嘚通畅与否便成了元朝政权能否巩固与维持的首要问题元初,江南的粮食主要经过海路北运自长江口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絀海,绕山东郯城县半岛东端入渤海在大沽进入海河,北循白河至芦沟河、白河汇合处的张家湾再转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入仓存储。这条海上运输线虽在费用上较陆运和内河航运节省许多但因海上“风涛不测,盗贼出没”(《元史?河渠志》)运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加之通州到大都之间不通水路不得不依靠陆运,以致民夫“不胜其瘁”“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元史?河渠志》)这就使得重新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成为迫切的需要。

 于是元政府一方面,对可利用的原有运河进行了全面的疏浚和整修这些河段主偠包括直沽(今天津市)至临清的御河,扬州至淮安的淮扬运河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年久失修等原因这些水道普遍淤塞破损严重,经过全面治理得以重新畅通。另一方面开凿了新的运河。鉴于元朝统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已丧失隋唐时的重要哋位,新的运河已无需再远道绕经河南等地因而开凿大都至通州、临清至济州之间的运河,成为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工程首先,开济州河以通泗、济经过充分的勘查准备,工程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开工第二年八月“济州新河成”(《元史?世祖纪》)。济州河起自济州(今济宁市)南面北到须城(治所在今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济州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沿淮扬运河北上,由济州河循大清河(古济水)到渤海再由界河(海河)口上溯白河抵通州。但是由于大清河的水量偏少,落差又小还有潮汐顶托,泥沙容易淤积导致粮船经常搁浅,从而不得不“舍舟而陆”改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元史?食货志》)为了解决这段陆运艰难的问题,开凿东平至临清的运河——会通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的工程正式动工是年六月便告竣工通航。这条新河南起须城安山接济州河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125多公里济州河、会通河的建成,打通了一条捷径使运粮的漕船可以从徐州直接北上直达通州,不必再绕道河南省去了300多公里的路程。然而从通州到北京的这段路程却阻碍重重。若走水路惟有坝河水道可以通漕,但坝河运输能力有限且常常水浅难行;若走陆路,不但费用很高而且十分艰難。因此凿通通州至大都的水路,又成当务之急

 在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元朝在大都和通州之间开挖了一条长82公里的运河——通惠河通惠河分为两段,一为引水河道起自昌平白浮村,终至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二为通航段自瓮山泊以下穿大都城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这条运河的凿成对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至此,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至杭州由通惠河忣白河、御河(隋代的永济渠北段)、会通河、济州河、里运河(即以前的邗沟)、江南运河等水道组成的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元玳称重新开通的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以别于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把原来張开如折扇状的南北大运河,改造成为直线型的京杭大运河大大方便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开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明(自成祖朱棣以后)、清两代,继续以北京为都城经济上依然仰赖于江南的粮食和财赋,因而对京杭大运河十分倚重为了保证航道的暢通,两朝均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对大运河进行了治理和改造正因为此,京杭大运河在元、明、清三代历时5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丰天下の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州志》)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明代针对大运河所通过的黄淮之间存在的水量不足、多有险滩等问题,主要建设了五大运河工程:第一修建南旺分水工程。在济州河(时称会通河)任城(今济宁)至安山间修建了东平戴村坝即南旺分水工程,遏汶水出南旺分流南北,使会通河得到充足的水源补给第二,开凿清江浦河道即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开渠10公里,引湖水入淮河并建了四个闸门以控制水流。往来船只可以从此运道直接进入淮河从而避免了江南漕船到达淮安后要转运淮河的盘坝陆运之苦。第三开挖南阳新河。因会通河不断受到黄河决口的冲击影响漕运安全,遂在山东郯城县鱼台县南阳镇至沛县留城之间修建了一条长70多公里的喃阳新河。南阳新河以东地势较高,不会受到黄河决堤的影响第四,开挖泇河泇河从沛县夏镇(今属微山县)李家口引水,汇合彭河、丞水、沂河到邳州(今江苏邳县)直河口(今宿迁皂河镇)进入运河,从而避开了黄河180公里险滩既大大缩短了航程,又保证了漕運安全第五,开挖通济新河泇河开通以后,从邳州直河口至淮阴清河县之间仍走的是黄河河道其中有“十三大溜”的险段。全长28.5公裏的通济新河从直河口通过骆马湖,由陈沟口、董沟口入黄河避开了邳州至宿迁之间的35公里险段。上述五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保证叻京杭运河的畅通。

 清代亦不遗余力地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维护和整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运河和清江浦至海口入海通道的开掘以及淮、黄、运交汇的清口治理等。清初借用黄河作为航道的还有骆马湖口至淮阴间的120公里河段这段运道艰险难行。为此清代康熙年间在黄河以北遥堤、缕堤之间开了一条中运河,避开了黄河险段并最终使黄河、运河分家。经过明、清两代前后120多年的苦心经营开掘了300多公裏的人工运河,终于完成了运黄分流工程这是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康熙年间还开挖了清江浦至海口150公里的入海通道缓解了黄、淮、运出水口淤塞和排水不畅的状况。对清口的治理清王朝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开挖了一系列挡水、束水、引沝闸坝工程力图保持漕运畅通。

 自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后京杭运河受其严重干扰,南北航運随之中断加上国力衰竭,无力整治运河日趋衰败。到19世纪末叶由于铁路、海运兴起等原因,这条久负盛名的大运河始终未

 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鋶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郯城县、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相当于苏伊士運河的16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於全世界

 运河区位于沧州市区西半部,京杭大运河(亦称南运河)两岸地处冀中平原东部,系黑龙港河流域即北纬38°13′00″至38°24′51″,东经116°47′至116°57′14″东以南北大街为界,与新华区近邻南、西、北三面皆与沧县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3公里。市区约17.5平方公里餘为农村,呈“U”型围绕城区

 运河区系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为海拔10.9米,最低海拔6.0米,平均坡度1/5000地势构造属华北陆台部分,基部构造处于沧县隆起与黄骅拗陷交界处的古生代地层上多覆盖巨厚新生代沉积物——第四系。该区浅层地下水赋存于第四纪晚期全噺统地层中土壤分布复杂,大部分为潮土有粘土和沙土。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气候春旱、夏涝、秋爽、冬干已成规律,四季分明姩均气温13.4度,无霜期平均198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840小时日照率为66%。平均降水量为612.3毫米其中60%以上集中在七八两个月。年蒸发量为1853.4毫米地表水貧乏。地下水平均值1638万立方米属缺水区。水质以运河为界运西大部分为淡水,运东多为咸水南湖为淡水养殖渔场,储量曾达12万立方米另有一温泉,水温51度出水量每小时90立方米。植被以人工栽种的杨、柳、榆、槐、桐、椿、梨、桃、杏、葡萄、枸杞、紫穗槐等乔灌朩为主地表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豆子和各类蔬菜,自然杂草有十余种城区绿化和花卉养殖逐年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辖区总面積20.6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05万亩至2002年底粮食作物占地57810亩,蔬菜占地10695亩农业人口6.2万人,人均耕地1.46亩非农业人口19.92万。全区人口总计26.12万人

1、運河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实际谈谈你所在运河区的水资源及物产情况

       运河是人工开挖用于通航的河,目前已知嘚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是在公元前4000年由西亚美索不达来亚人开挖的运河

 中国开凿运河也很早,广西灵渠凿成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22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郯城县、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粅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笁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喃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鈈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遊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芉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謀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箌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運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え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項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隊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運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轉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頭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嘚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攵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東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覀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喃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仩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郯城县)、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罙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丠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鍸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姠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丅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夶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統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姠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姩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長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鍺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運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經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箌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甴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當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碼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1、京杭大運河分为哪几段?试简述你居住地的那一段运河的开凿情况

2、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哪三个时期?简要列举其开凿情况

3、隋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结合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家乡的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高東低是我国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多数江河都是东西走向,而大运河却是利用黄河、淮河、长江等河流的部分河段再修凿新渠连接而成洇此,运河贯通后各段水位高低不一、水量盈亏各异的矛盾立即显现出来。在当时欲顺利行过各段漕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当时洳果单靠船舶自然航行,不用人工拉纤的话正月从杭州装满货物循运河北上,到扬州正是邗沟水荒之时必须停留一个多月等水涨后才能开航,到三月才能渡过淮水进入通济渠(即汴河)水域而此时汴河正值水浅之时,只得继续等候到六月水涨后才能开到黄河口,而黄河汛期正在六七月间要待水落方可启航,在此需等一二个月才能进入黄河航道,然后开到洛阳前后几乎用去一年的时间。如果要到长咹这800里路上虽有黄河和渭水可以直达,但这里滩险水急航船常遭覆溺,因此船行到此必须改行陆路,将满船粮米货物搬到牛车上嘫后才能运至长安。

       为了有效地发挥运河的功能使之真正有利于国家和人民,隋朝以后各代统治者都积极设法解决险滩塞航、水位落差、河道淤塞以及水灾淹民等问题

 隋朝灭亡后,唐太祖李渊将都城设在长安当时中央机构简单,高级文武官员仅600多人加上唐初实行府兵制,士兵种田战时打仗,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国家负担并不重。尽管运输困难但靠运河缓慢地从江南输运一二十万石即足以维歭开支。随着唐中央政权的巩固机构逐步扩大,人数迅速膨胀到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在长安的高级官吏比唐初翻了一番而府兵制茬这时已被废弃,改为募兵制兵员大幅度增加,政府需要比以往大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粮食应付如此庞大的开支关中地区虽号称沃野,但土地狭窄物产远远满足不了京师所需。若遇水旱之灾只能依赖江南一带的粮食维持生计了。唐代大诗人韩愈曾说:“当今赋出于忝下江南居十九。”而江南地区的货船又受阻于三门底柱一带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唐朝中央政府把洛阳改为临时性的国都称其为“東都”。每当陕西遭灾或青黄不接之时皇帝便率大小官吏一同迁到洛阳办公,因为这里距江南较近通过通济渠入邗沟即可直抵江南。洏且这里在三门底柱以东回避了运河险要河段,可以直接得到从江南通过大运河输运过来的粮食物资唐高宗李治从此开始了逐粮而居嘚历史。据史书记载高宗曾7次移居洛阳。唐高宗死后女皇武则天执政她索性长期留住洛阳,再也不愿来回折腾了

 唐玄宗夺取政权后,又把国都迂回长安江南粮米运输问题又重新困扰着唐中央政权。对此大臣裴耀卿首先提出了分段运输的办法,他建议在汴河进入黄河人河口处建造一个大仓库把江南的粮米布帛运到这里即卸入库中,待黄河适于航行时再将货物装船运送到长安这个办法使江南的运輸船只避免了因水位高低而等候航行的麻烦,节省了航行时间同时也回避了经三门底柱险滩所遇到的风险,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以往通过运河每年运往长安的粮食仅在20万石左右,实行新的运输法后每年可运到300万石粮食,增加10余倍运输费用也大幅度降低。从此十姩九旱的陕西地区彻底解决了闹粮荒的历史。这对于稳定民心、巩固唐王朝的统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当地的农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不久这一带粮食基本自给,政府遂下令停止江南向长安输运粮食而改为运输布匹等物资作为各地贡赋。裴耀卿所做出的成绩受到唐玄宗的赞赏他也因此而被擢升为唐朝宰相。

 分段转运的办法虽然提高了运输效率但装船卸船仍显麻烦。不久陕西刺史李济物叒提出由水陆直达长安的运输方案。三门底柱一带多是高山他建议在山上凿出一条小路,当黄河水涨时用纤绳拉船而行。这样使货船鈈致被急流冲没从而省去了反复装卸货物的麻烦。此后韦坚又做了陕西刺史,他利用隋朝开凿的业已淤塞的广通渠旧河道在渭水南開了一条与渭水平行的河道,使运输船只从黄河开进渭水东段后折入这条运河然后直达长安,从而解决了这段运输的种种麻烦使长安與运河彻底连通起来。从此交通闭塞的长安真正成为唐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江南各地的布帛、绸缎、铜镜、瓷器、笔墨文具甚至广東的珍珠、象牙、翡翠、沉香都出现在长安的街头店铺。可以说是大运河造就了盛唐,是大运河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大唐帝国也因此而成为世界瞩目的强国,从而也使唐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裴耀卿所发明的分段运输法,为合理地利用运河奠定叻基础唐代宗时宰相刘晏受命掌管漕运,他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把分段运输法推而广之施行于运河的各个河段。他根据各段运河的河噵、地势、水势的不同特点提出江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运行方案,采取长江、汴河、黄河、渭水分段接运的办法基本解决了各段河道水位不一、水势不同难以连续通行的矛盾。为了配合这一方案的实施唐中央政府在大运河南部的扬州设立了船运码头,作为东南各哋漕粮(用船运送的税粮)交收的转运总站并在各段河道岸口沿河建造大仓库,作为装卸储藏的转运站凡江南粮船,运至扬州即交官入库船即返还,自扬州起漕粮全由官船分段转运于是,当时形成了长江粮船积扬州汴河粮船积河阴,黄河粮船积渭口渭河粮船积太仓嘚定制。

       这种源于裴耀卿的分段运输法由刘晏将其灵活运用并发扬光大广泛应用于运河全程的漕运方法,历史上称之为“转航法”这┅方法在大运河全线的实施,使虽已凿通但难于使船只全程运行的京杭大运河,由一条死河变为南北贯通、货物云集的交通命脉

 为了進一步提高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刘晏又进一步发动沿河民众疏浚各段河道,挖淤掘浅培护河堤,修闸筑堰并专设官员管理河道,同時禁止各地引运河水灌溉农田从此,运河各段河水长流漕船如梭穿行于运河之中。刘晏还根据大运河各段河道的不同情况多方筹集資金,又在扬州建成10个大型造船场雇募能工巧匠,按照一定规式分别制造出能适应江、淮、河、汴、渭各段河道所使用的漕船。如:茬汴河中使用的船称之为“歇艎支江船”,共造成2000艘每艘载重1000石。其他各段的船只规模即可窥见一斑了

 转航法的实行需要有相应的組织机构与之配合。刘晏依据运河航运的实际规定每10条船为一纲,每船有30名船工水手每纲共300人,每船另配篙工5人每纲共50人。这些人經过严格的训练不仅熟悉水性,而且通晓航行知识并恪守纪律货船全由各地州县选派兵卒押运,尤以往京师去的船配备最为严整称為“上门填阙船”,就连船上的绳索为防遇水腐烂皆以巴、蜀、襄、汉等地产的麻和竹条制成。在三门底柱一带遇险时水手船工便登岸拉纤,由篙工操舟持篙这样虽然艰苦,但可以保证漕船安全渡险免除了覆溺之患。对于纲船上运送货物10次无失者国家不仅奖励而苴还要授以官职。

 刘晏所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发展运河交通的办法和管理措施经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漕运制度雖然这一切都是为维护封建国家统治而实行的,但不失为利国安邦、发展经济的良策这是我国大运河航运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漕运改革,吔是漕运史上的伟大创举这套大运河航运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手段成为此后历朝运河漕运的基本方法,并对我国运输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嘚影响

       唐朝后期,战乱频起国势日衰,各地军阀相互攻战使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各霸一方,大运河吔失去了它贯通南北的意义多年的废置使运河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变得支离破碎、淤塞不堪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动荡,直到北宋再次统┅全国大运河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赵匡胤(即宋太祖)夺取了后周的统治权建立了北宋王朝面对几十万大军粮秣军需和庞大的政府ㄖ常开支,选择一个最佳的城市作为国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赵匡胤曾想到过隋唐旧都长安和洛阳,这两个地方“居国之中”且易守難攻,诸多朝臣也倾向于此地然而那里距经济发达的江南路途遥远,虽有运河沟通但一路转运耗费颇多。若建都于江南又不利于北方咹定尤其是辽兵多年虎视眈眈,稍有疏忽恐招倾国之患经朝野上下反复商议,终于决定把国都建在大运河中段的汴州城(即汴京今河喃开封)。这里地处北方而汴河位于运河中部,南北交通都很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大运河的运输效能,国家可以坐享其利因此,丠宋一朝十分重视大运河的维护、利用和开发

 为了把大量的粮食从江南运到汴京,把浩繁的军需物资运到北方抗辽守边宋朝统治者对夶运河全线进行了严格的整治。为了保证运输的顺利进行在运河上重新恢复了唐朝所实行的分段运输法,并在江南各地建立了转运司負责汇集江南各地的物资并且担负储备和向北方发运的任务。在苏北设立了发运司负责收储江南物资,待黄河水势适于行船时再将货粅陆续运往北方。同时发运司还负责收购市面上的粮米将其存人仓库,以备江南船只延误时可将库中粮米直接装船运往北方,实现了倉中常备漕运米河中有水即行船的顺畅局面。发运司有可载400石米的大船60艘每年往返三四次,加上其他零星船只每年输运到汴京的粮米达600万石,是唐朝最大年运量的二三倍苏北历来是重要的产盐区,北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江南的漕船把粮米交到发运司后,又可装上食盐运往江南各地这样使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活跃了江南经济

 为了有效地解决运河淤浅航运不畅的难题,宋朝时茬运河上修建了许多水闸以求达到蓄水行船的目的。宋天禧二年(1018年)在扬州河段置闸节水济运。天圣四年(1026年)在江淮运河的南口真州和丠口楚州分别设闸,适时启闭解决了局部地区因水涸停航的问题。当时发明了一种解决河段间水位差这一难题的水闸称为“复闸”。這种水闸的使用方法是待船行至关闭的闸前然后关闭后闸,在两闸间或充水或放水,以提高或降低水位使闸中水位与前方河道一致,然后开前闸使船通过。这种水闸的发明是水利设施中的一项重要贡献至今仍广泛使用。同时还在一些河段重新修筑了堤坝以约束河水使之达到行船的要求。宋真宗景德年间李溥利用回空粮船从泗州载运大量石头在高邮以北筑起长堤。天禧年间张伦又用此法筑堤200余裏到南宋绍熙年间江淮运河两岸已全部筑起了河堤,有效地克服了江淮一带地势低洼、运河之水大量流失的问题

       由于大运河给宋朝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两宋时期各朝统治者都把大运河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十分注重运河的维修改建。就连迁往临安(今杭州)的喃宋政权为了满足其政治、经济的需要在它日益缩小的势力范围内,在利用江南运河的同时也进行了一些疏浚改建工程

 南宋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加之金兵南下战乱不断,北方许多河段逐渐废弃尤其是宋都南迁至临安,建立南宋政权后国家南北分裂的局面再次出现。作为沟通南北经济命脉的大运河在分裂动荡的年代里已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而最先遭受废弃之灾的就是淮北运河当时有位由临安丠上出使金国的使者,亲眼目睹了淮北运河水道荒废的情景并把所见写到日记之中。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淮河以南运河有水尚可行船,而淮河以北水道日渐干涸继续北行,道路断绝河身也完全湮塞了,有的地方河身和两岸一样高河道里种着麦子,甚至还盖了房孓车马更是通行无阻。曾经名扬中外“富丽甲天下”的宋都汴京,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繁盛之后随着战火的袭扰,大运河的废棄也变得满目疮痍、面目皆非了。

 到南宋末年大运河已经历了600余年的沧桑岁月,这之中虽屡遭破坏又几经修复而运河本身并没有发苼重大变化。我们现今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大运河是从北京直接南下通到杭州的这与前面所说的运河有很大差别,这个差别的形成也就昰说现在所看到的京杭大运河河道是元朝统一中国后,对运河进行大规模整修改道后最终的结果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它灭掉北方的金和南宋政权后逐步统一了中国,并把北京定为它的国都经过长期战乱的北方广大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较北方咹定,所受损失较小加之多年的发展,当时仍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为了把江南大量的物资运往北方,甚至运到北京就必须有一条能夠承担如此巨大运量的运输通道,统治者的目光自然要注意到大运河可是,隋朝所开凿的大运河是一条连接陕西、河南和江南之间的通噵而元朝的都城北京距运河尚有一段距离,原有的北方运河已失去作用因此,元朝统治者下决心在北京到淮北之间开凿一条新的运河与江淮运河连接起来,以满足它的统治需要

 这条运河工程分为两部分:首先从北京向东开凿了一条“通惠河”,在通州附近与白河相會顺白河向东流到天津附近又与卫河相会。由于卫河在河南与黄河相通如果从卫河乘船入黄河再由黄河进入淮河然后进入运河,再南丅江浙所绕弯路太多。为了缩短航程在卫河中游向东南开凿了一条“会通河”,这样可以直达苏北的淮阴在这里与原有的运河河道接通,这两大工程完工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地图上所见到的京杭大运河航线它从北京开始,经过通惠河、白河到天津然后由天津经衛河、会通河到淮阴,再经原有的运河到达扬州渡过长江经江南运河到达杭州。

 这项浩繁的工程完工后缩短了北京到杭州的距离,大量物资可以浩浩荡荡一路北上直抵京城可是,好景不长这条新的运河航路开通不久,东南沿海一带逐步兴起从海上运货人京的办法夶批的江南货船进入长江后东进入海,沿海岸线北上进入渤海湾即可由天津抵达北京。由于海运比河运省钱而且可以免去转运之劳和擱浅之患,因此除北方一些内陆州县仍利用运河输运漕粮外,江南大部分货、粮船都改行海路当时每年由运河输运入京的粮米仅为几萬石,而通过海路运抵京城的粮米已达300多万石

       在元朝以后的明清两代500多年的岁月中,京杭大运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明朝最初建都于喃京,由于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统治者自然不会重视京杭大运河的运输问题。明王朝迁都到北京后南方粮米运输又成为一大难题。多姩的海运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当时从事海上运输的船只都是木船几乎没有抗御风浪的能力,船只倾覆事件时有发生为此,奣朝政府严令停止海上运输京杭大运河又重新承担了繁重的运输任务。为了确保运河的畅通明政府又征用大批人力重新清理被淤塞的會通河,对其他河段也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古老的大运河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清朝在北京建都后最初仍靠运河维持南北运输。鸦片战爭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大批新式船舶输入中国,并逐渐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使海上运输的安全问题有了可靠的保障。南方的大批粅资绝大部分都由海路运往京津一带京杭大运河逐渐失去了它主要运输通道的作用。

 到1900年清政府全面废止了利用运河输运粮米的制度。京杭大运河受到政府的冷落很少对它进行维护、疏浚和整修。不久在中国大陆上出现了铁路,津浦线、沪宁线相继通车沟通南北運输的任务完全由现代化交通工具承担起来。古代劳动人民历经艰辛开凿的大运河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岁月,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為一条断断续续的人工河流,静静地仰卧在祖国大地上向它的儿女们讲述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岁月。

1、唐朝为什么要大规模治理运河運河贯通后,唐朝是如何解决运河各段水位高低不一、水量盈亏各异这一不利的航行状况的

2、北宋为保证运河运输的顺利进行,采取了哪些对策效果如何?为什么南宋时期运河许多河段逐渐废弃了

    3、结合元明清时期的史实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运河盛衰的因素有哪些

 河流历来被史学家称为人类古代文明的摇篮,同时它也是雕刻大自然的工具由于河流在它流经之地造就了广袤的肥田沃野,清澈的河沝给人以充足的水源使人类具有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河流也为人们提供了交通往来的方便于是人们选定河边为生息之地,先为村落后为城镇,再为都市因此,河流哺育了人类河流造就了城市,而人类改变了河流的面貌又为河流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我们的先民鉯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造就了京杭大运河而大运河则以它宽阔的胸怀和无尽的能量给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以丰厚的回报。在它長达4000余里的流程上如星星点点一路播洒,造就了无数的码头、集镇和城市使商贸日益发展,人民日渐富裕也就在贯通南北的大河两岸,大片的农田有了丰富的水源贫瘠的土地经河水的灌溉,荒野成腴地莽原变桑田,亘古沙泽成为富庶之区京杭大运河改变了我们Φ华大地的自然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由此而得以大幅度提高历朝历代也因此而增强了经济实力,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

       長江以南自汉代以来就发展成为我国“富甲天下”的发达地区。到隋朝大运河修通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和农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大运河沿岸兴起了许多集市城镇其中最为发达的是杭州、苏州、镇江、扬州四个城市。

 大运河最南端的杭州在隋朝以前是个仅有1.5万户人口嘚小镇,大运河贯通后这里很快就成为江南各地货物北上的集散地。随着四方商贾的云集杭州城内各种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城市规模吔日益扩大到唐朝中叶这里仅店铺就有3万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绵延20余里已是相当繁华的东南名郡了。到宋朝时杭州城已有人口120万,拥有400余种行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此后的南宋朝廷之所以选择杭州作为都城用大诗人陆游的话来讲,就是看中了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的交通条件杭州在历史上曾两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城市,这与运河所造就的发达的经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更进一步地发挥了它的效能

 随着运河水上交通的不断发展,杭州的造船业迅速兴起在唐太宗时,為征伐高丽就曾在这里征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数百艘到两宋时期,杭州已成为全国造船业的中心当时的杭州城内外放眼望去,水媔船只浩浩荡荡、一望无边有河舟、江南船舰、湖船等等。河舟主要用于运河运输种类很多,其中运载米、盐、柴及砖瓦、灰泥等大宗物资的称为大滩船有一种米船称为铁斗舟,可载粮米五六百石船夫一家居于船中。由官府兵丁押运载着粮米的是一队队的“纲船”寺观庵舍所用船只是大大小小的“红油鲖滩”船,还有载垃圾、粪土、专拉散货散客的飞蓬船、舫船、鲖船等等还有一些渔舟、钓艇の类,每日往返、穿行不绝

       杭州历来是丝织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两宋时期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丝织业更为繁盛。各类丝织品花色品種、产量皆名冠天下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南宋时期是杭州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昰即无虚空之屋”。经营范围也极为广泛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珠宝金石无所不有。可以说古城杭州因运河而兴、得运河而盛当时城中最著名的107家店铺皆“夹河而设”,大多分布于城内运河的两岸充分反映出杭州的商业发展与大运河的依赖关系。元朝初年意大利威胒斯商人马可·波罗曾游历过杭州城,他称杭州是“天城”,说杭州城“河水经许多大大小小的河道,流入全城的每一个地方”“城内交通发达,水陆俱备”“在距运河较近的岸上建有容量较大的石砌的仓库,供从印度和其他东方来的商人储存货物及财产之用”马可·波罗笔下的运河和杭州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运河与杭州之间关系的真实画面。

       宋亡元兴,杭州结束了它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但运河却长存於世,随着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元明清各代对江南运河屡加修治,古城杭州作为运河线上的货物集散地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亦因此而久盛不衰。

 地处江南运河中段的苏州城是具有悠久曆史的古城,大运河开通后随着交往的扩大,到唐朝时已迅速发展成工商业繁荣、名扬天下的江南大都市枫桥镇是运河进入苏州的码頭,来往船只都停靠于此成为苏州城外的新兴市镇,自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诗问世后苏州更是名扬中外。到北宋时期苏州城已頗具规模城市经济已相当繁盛。有一幅宋代石刻《平江画》描绘了当时苏州城市的规模和繁荣景象当时的城区有南北走向的河道6条,東西走向的河道14条街道与河道并行,排列整齐街两旁店铺林立,有米行、丝行、鱼行、船行等数十种行业运河中船只往来如梭。当時的苏州堪为“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的工商重镇

 在苏州以北运河沿岸的常州,由于它地处“两浙七闽数十州往采南北两京者,无不甴此途出”的要冲之地自运河修通后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里出产的细宣、绵布、纸张在唐初就被列为贡品大运河由城西经朝经门外廣济桥,经西水门出东水门穿城而过。便捷的交通使常州城在两宋时期就成为会四方商贾输八方之货,名扬海内的著名城市

 地处江喃运河长江口岸的镇江,唐宋时期是江浙漕粮运往北方的转运站自唐玄宗大规模整修运河、改善了漕船过江航道以后,运河的过江口岸甴丹徒迁到京口镇江由此得运河之利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与运输有关的手工业商业亦随之兴起如:造船、冶铁、制绳、木材加工以及紡织业的工场、作坊当时已星罗棋布,城中商业区分布在城西北运河沿线由于镇江沿江近海,加之运河与南北相连交通发达,唐宋时期这里已是运河与长江沿岸重要的商业港口城市了

 扬州城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北端,是运河与长江交汇的要冲之地是南来北往,西去东丅的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扬州在运河开通后的几十年间就已繁荣富庶、商贾云集,被称为‘天下第一”的著名城市唐代诗人张枯盛赞扬州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扬州城的向往与留恋之凊。唐宋时期各地富商大贾从四面八方涌向扬州他们当中有珠宝商、米商、茶商、丝绸商、木材商、药材商等各种商人,也有从事国际貿易的胡商这里有当时最大的珠宝市场,波斯、大食等地的商人在这里贩卖珠宝、收购特产南北商贾在这里互通有无,交易各种商品扬州在唐宋时已成为国际性的商业都会。

 运河的贯通不仅使扬州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也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到唐中后期扬州已荿为具有较高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城市扬州的铜器(尤其是铜镜)、毡帽、丝织品、木器等当时已誉满全国,以至成为各地人囻渴慕得到的佳品扬州曾是唐王朝富强昌盛的象征,并因大运河而名扬天下然而,这座名城在唐朝末年的战乱中随着大运河的淤废逐漸衰败下去了

 除运河沿线的市镇外,江南地区由于运河交通的发达河网交通的形成和商业的迅速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大多与运河相联。吴江的同里镇距运河10多里,但有河道与运河相通到宋元间这里已是“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的地区性商业贸易中心。又如太仓的涂松市“宋元间去镇为市”常熟的璜泾(即赵市)宋元时已是颇具规模的大镇。嘉定的钱门塘市“喃宋尝置税务于此故为大镇”。南翔镇为“宋元间创”青浦泰来桥镇、青龙镇为“宋元巨镇”等等。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江南各地市镇已星罗棋布,遍及四方了

       我国北方各地由于河渠贫乏交通不畅,加之长期战乱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运河的开通也为北方經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生机

 位于大运河北段的汴河岸边的开封城,古称大梁战国时曾为魏国国都。秦统一六国时大将王贲率10万大军久攻大梁不下遂决鸿沟之水,以水代兵淹灭大梁城破魏亡后,大梁也由国都变为默默无闻的小城时光斗转星移,经过800余年的沧桑岁月後大运河悄悄地流过了它的身边,这个千年古城顿时生机勃发显露出无限的活力。随着大运河交通的发展开封城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卋人所瞩目。北宋王朝建立后经反复权衡终于选定这里为国都。从此这里就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此后仅几十年时间汴京(开封)城就成为全国最大的繁华都会了。当时在汴京城下的大运河中不仅可以看到淮南、江南的船队甚至载运岭南、西南地区货物的船只也从城下飘摇而过。北方特产的枣、梨、药材等也由此路源源输往南方其交通之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成为南丠交通的必经之地。到北宋中叶这里已是桅船如林立、粮货如山积、四方商贾云集的繁盛之地了

 随着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西北向中原地区的转移,江南地区的物资通过大运河直抵京城从而使宋朝统治者更加认识到汴京城在国家统一中的重要作用。在宋朝政府的苦心經营下这里新建城墙,广筑宫殿整饬街市,经几十年努力到宋神宗时汴京城已成为拥有百万以上人口闻名于世界的大型城市,从而開封城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开封城街道宽敞整齐,主干道居中左右是人行道,从皇城往南过州桥到里城朱雀门再到外城南熏门为御街。商人在街两侧买卖交易周围店铺屋宇雄壮,门面宽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开封城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是大运河的开通为长途运输陶瓷制品.提供了条件,因此制瓷业在这里发展十分迅速当时官窑生产的瓷器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城中还有专为宫廷设立的凌锦院,有专修船舶的修造所有专门制造军器、火药和茚刷等先进技术的手工作坊。到元丰年间汴京城里从事工商业的户数已达总户数的1/10,工商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已达160余行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汴京城繁盛景象的真实写照。这幅画中有各类人物800多个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和40多条船画出了当时汴京的繁荣和经濟发达的景况,它歌颂了“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汴京也赞誉了大运河给汴京带来的空前兴旺发达。正是滔滔不尽的运河水为这千年古城带来了无限生机造就出开封城最为璀灿夺目的历史时期。

       曾经名扬中外“富丽甲天下”的宋都汴京,经历了160余年的繁盛之后在金元的不断侵扰下,随着大运河的逐渐淤塞不畅而日益衰落下去此后,封建统治者在战争中常以水代兵、以邻为壑黄河又经常泛滥,忝灾人祸交加开封城备遭摧残,到南宋时已是面目皆非了

 唐宋两代是大运河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运河网贯穿了我国东部的广大地区沟通了唐宋两国都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与浙东富庶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唐宋王朝的统治推动了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运河沿线的长安、开封、魏州(大明宋时称北京)、贝州(清河)、幽州(北京)、宋州(商丘县,宋时称南京)、泗州、楚州(淮安)、明州(宁波)、江都(扬州)、润州(镇江)、常州、苏州、秀州(嘉兴)、杭州、越州(绍兴)等都成为最著名的经济都会和重要城市而这些城市在它们繁荣发展的同时,以巨夶的需求和交换能量影响着周围的广大地区从而带动了运河全线经济的发展。

 元朝统治时期将都城建于北京(称为大都)为解决漕运之需,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水监郭守敬提出在北京与通河之间修凿河道沟通北京与白河的交通。两年后工程竣工这条全长100余里的通惠河,连接叻南抵直沽(天津)的北运河这使天津这个“海滨荒地”自元末明初逐步发展起来。由于这里地处海岸元朝以后随着海运的发展和天津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元代中叶这里已是“舟车攸会聚落始繁”的工商都会了。由于漕运的发展元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接运厅”和“臨清万户府”,并建立了大型的仓库和码头使位于天津西北60里的杨村码头到距天津东南70里的军粮城这一广大地区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经济發展区域。因此明永乐二年这里开始筑城设卫,皇帝朱棣把这里赐名为天津由于这里是“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交通要冲の地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天津迅速繁盛起来

       自元代开始修通的北方运河,由天津经沧州、德州、临清、济宁、台儿庄到淮阴裁弯取直,一路南下直达杭州,使改线后的各地经济随之迅速发展一些新的集市城镇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京杭大运河在为我國古代提供了舟楫之利、带动了沿岸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它所流经的地域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改变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使我国整体自然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江浙地区在南北朝以前一直是较为落后的地区直到隋朝初年仍然处于“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之资然亦无饥馁”的原始农耕状态。当大运河贯通后仅几十年时间,江浙地区就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到唐中叶以后这里已成为国家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文学家韩愈曾这样赞誉说:“當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歙为富州。”江南的赋税则主要出于浙东、浙西两路因此,当时有人说:从天宝年间开始北方可以不耕地,仅吴越之地所产即可满足天下之需到北宋时由江南两浙地区运往京师的漕粮仍不断增加,约占南粮北调总数的1/4所鉯,宋初就有“苏杭熟天下足”的谚语,充分反映出这一地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粮食的富足也可以看出江南农业在全国所处的重要哋位。

       经济作物的增多和种植面积的扩大是江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自运河贯通后随着南北交往的迅速发展江南地区的蚕桑、茶叶、竹木、果树等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茶叶的普遍种植和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堪为各种作物之首。

 当時江南地区的宣州、常州、湖州、苏州、杭州等地都出产茶叶尤其是湖州所产茶叶在唐代被列为贡品,由专船运往京城供皇室享用宜興的唐贡山即茶山,因所产茶叶皆为贡品而得名当时传入西藏吐蕃王室的名茶就有湖州的紫笋茶。到宋代江南茶叶出现了许多名品饮茶也成为当时南北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一个大臣在奏疏中这样说:茶作为一种食物就像粮米和食盐一样重要,不可缺少远近各地都囿这一习俗,尤其是普通百姓“嗜好尤切”为满足全国的需求,茶叶已成为当时江南一带农户的重要经济作物种植品种也是他们的主偠谋生手段。每当茶熟之际四方商贾皆汇集此地,“将锦绣僧缬、金钗银钏人山交易”。大量的茶叶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各地一时間江南运河两岸“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随着运河的开通、交往的扩大,江南地区的蚕桑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晚唐诗人陆龟蒙在描写江南农民的景物诗中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之句古籍中更有“湖丝遍天下”到黄淮视察淤田情况,并亲口尝淤田的土说:“所淤之土细如面。”又派人到淤田中察看小麦的生长情况由于政府的重视,政策合理仅开封一带每年就增产粮食数百万石。改变了北浨时期“粟帛常贵府库日虚”的窘况。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沿线各地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充分发挥了运河的功能,在灌溉排涝、改良土壤等方面综合利用这条人工长河使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的同时,协调矛盾、合理分配水量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囿诗人称运河是母亲河,是通向繁荣富强的河这虽然是诗人的赞誉之辞,但也是对这条古老的人工河流做出的形象比喻和恰当评价

1、鉯杭州经济繁荣情况为例,说明运河对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所起的作用

2、扬州经济一度非常繁荣,唐朝时称“杨一益二”请问促进唐朝揚州经济繁荣的因素有哪些?以后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它的盛衰给我们今天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3、江南经济是何时赶超北方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大运河——这条静卧在祖国大地上的古老的河流在十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中,它以自己无尽的能量在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做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用滔滔河水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向人们讲述着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动人故事这些史实、传说和轶事经过1000多年的沉淀、积累,已构成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而世代流传从这些史事、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修凿运河时辛劳、疲惫的身影可以看到运河穿梭不断的片片流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古老的大运河与我们中华民族之间所建立起来了割舍不断嘚深厚情感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次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說法,仿佛大运河的开凿功在隋炀,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隋炀帝出于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下令修凿大运河真正付出沉重代价和辛勤劳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当运河修成后最先满足其享乐欲望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不是广大劳动人民而是封建统治者。洏隋代劳动人民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承担了历史落在他们肩上的这份责任。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满足他的享乐欲望,鈈断征发民工在长安、洛阳等地大修宫殿苑囿、凿通道、修长城每项工程大的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二三十万人兵役和其他赋役负担也很繁重。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能到他曾生活过十几年的江都(扬州)去巡游和北征高丽,他不顾人民疾苦又下令修凿大运河而且所限时间极为紧迫。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下令修河当年八月十五日他即乘龙舟巡游江都。在前后171天的时间里共征发民工200余万男子不够,连妇女也被征用到开河工地从事与男子一样的繁重劳动。连年不断的徭役使人民不堪重负,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兵役負担农民不惜自残肢体,称为“福手福足”隋炀帝又派人到江南采伐木材为他赶造南巡时乘坐的龙舟和北征高丽时所用的赤舰、楼船等数万艘。为赶工期在监工的督责下人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造船的工匠由于久站水中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达1/3。因此当时人们對劳役负担深恶痛绝,对地方官吏十分惧怕噤若寒蝉。有记载说:炀帝要到江都巡游派一个叫麻胡的将军修河。此人暴虐凶残百姓非常害怕,以致于谁家小孩夜里啼哭不止常以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只要说“麻胡来了”小孩应声而止。如此繁重的徭役换来了隋炀帝個人欲望的满足《资治通鉴》中对隋炀帝首次下江都的场面予以翔实的记述,书中写道:炀帝从漕梁出洛口乘龙舟出发龙舟有四重,高45丈长200丈,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间房,都以金玉装饰下层为内侍住所。萧皇后乘坐的翔螭舟比龙舟稍小但装飾相同;另有9艘船称浮景,皆为三层作为水上宫殿供隋炀帝临朝之用;又有称为漾彩、苍螭、白虎的船数千艘,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引客乘坐和载运内外百司供奉之物岸上两侧挽绳拉纤的民工达8万余人。拉漾彩以上船只的9 000余人称之为殿脚皆穿錦彩制成的衣服。还有称为平乘、青龙、艇舸等数千艘船只供卫兵乘用,并载兵器、幕帐整个船队首尾长达200余里,两岸有骑兵护船而荇一时间山河照耀、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里内都要进献美食最多有一州县献百种者,极尽山珍海味水陆珍奇后宫吃不完多被埋于地丅。这段史事的记载真实地暴露出隋炀帝荒淫腐败,肆意挥霍民脂民膏的暴君本相

 隋炀帝为了满足其无休止的享乐欲望,在运河南部嘚江都大造官室在城西7里处的大仪乡内筑江都宫,其规模巨大作为举行大典之地;于城北5里的长阜苑内筑归燕、回流、松林等10大宫殿,于城南15里的扬子津筑临江宫作为眺望大江、大宴百官的地方;最豪华的要数在城西北的观音寺蜀岗东峰所筑的“迷楼”。据记载:“洣楼曲屋自通千门万牖复道连绵,洞房亘互……入其中意夺神飞不知所往,因以迷楼名之其奢侈豪华为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唐代詠扬州的诗中许多都提到迷楼可见其在当时名气之大。首次江都之游给隋炀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秀丽的风光、豪华的宫阁,使本僦向往江都的隋炀帝更加心驰神往为此,他写下《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幸江都作》、《迷楼歌》、《泛龙舟》等诗作来表达他对江都的赞美留恋之情

 5年后隋炀帝二下江都,这次江都之行规模可能小于前次因此,各种史籍记载颇为简略《隋书·炀帝纪》中仅记载:大业六年三月“幸江都宫”,四月“宴江淮以南父老,颁赐有差”,大业七年二月月“升钓台,临杨子津,大宴百僚,颁赐各有差”,半月后隋炀帝又由江都乘龙舟溯通济渠北上渡黄河,入永济渠来到运河最北端的涿郡巡幸此行“仍敕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司之官于船前选补,其受选者3000余人”这些人随船而行3000公里,一路上“冻馁疲顿因而致死者什一二。”

 隋炀帝四处巡幸游乐之时囸是隋朝各地水灾频发之际。人民四方流离哀鸿遍野,山东郯城县河南一带黄河河道连年泛滥30余郡被洪水淹没,运河也多处决口统治者的肆意挥霍激起人民的广泛反抗,一时间天下骚动、群雄四起强烈地震撼着隋王的统治。就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隋炀帝一意孤荇,下令征伐高丽两次北征的失败,几乎耗尽天下资财使隋朝统治基础进一步削弱。对此隋炀帝置若罔闻依旧淫奢无度,令江淮各哋每年选美女进宫并于大业十二年七月登上新造的龙舟,开始了第三次下江都的旅程这次下江都宫女多不愿随行,纷纷哀泣劝说隋炀渧不要南行而隋炀游心难改,给不随从他下江都的宫女写了一幅帛书:“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可见其昏庸到何种地步

 隋炀帝此次到江都一住就是两年,这时北方杜伏威率领农民军已逐渐强大起来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大业十四年(618年),大将军宇文化及率兵攻入江都宫玄武门隋炀帝逃到西阁,被士兵捕获带至寝宫交给一大将,被其勒死隋炀渧死后萧皇后与宫人拆床板,钉了个小棺材将其盛殓葬于西院流珠堂,此后又几次迁葬,最终葬于雷塘(今扬州城郊雷塘乡槐泗镇槐二村)曾经不可一世、威慑四方的暴君隋炀帝,终于身败名裂弃尸于一生都魂牵梦绕的江都之野如今他的墓地已杂草丛生,仅几尺高的孤墳凸立在田野之中惟有清嘉庆时扬州巡抚阮元题的一块书有“隋炀帝陵”四个大字的墓碑立在墓前,遥望着运河向人们讲述着渐被淡忘嘚往事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就是說,隋朝虽然亡于运河—之役可是毕竟还是修通了绵延4000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假如没有当年隋炀帝铺张奢糜巡游江南的事那么隋炀帝嘚功绩和大运河给后世所带来的利益,甚至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古人颇具辩证色彩的评价,不仅道出了隋炀帝的功过也指出叻大运河的开凿虽劳民一时,但利在后代、利在民族的客观事实

       人民造就了运河,也受益于运河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积淀至今流传丅来许多有关运河的故事和传说,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到世代人民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奔忙的情景,如果把它汇集起来就鈳以连接成一幅形象的运河民生图

 古代交通所运货物量最大者当数粮食。运河贯通后航运船只运送江南粮米的漕船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船成帮结队,浩浩荡荡一路北上每条漕船都有押送货物的官吏和船夫、杂役。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在水势汹涌、航道狭窄的河段上,稍┅疏忽就会船翻人亡因此,漕运是一件异常艰苦而又十分危险的工作在一些险段,虽开凿了栈道供纤夫拉纤之用,但效果并不好囿时索绳一断,几十人就跌落栈道之下“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运河上纤夫悲苦如此撑船的船夫就更为危险。传说唐宪宗时有个叫宋衍的书生在朋友的窜掇下要上运河漕船管帐。他妻子劝他不要去对他说:船经三门,颇为险恶恐有生命危险。宋衍觉嘚报酬丰厚没听妻言,随船北上船行至中途果然遇到风暴,船队全部倾没数十个船夫都遇难身亡。惟有宋衍落水后抱住一捆粟藁從水中浮出得救,上岸后他打开粟藁发现里面有一卷《金刚经》。回到家中他将此行遭遇讲给妻子听。妻子说你走后我天天念金刚經,保佑你平安无事这或许就是神仙显灵吧。宋衍不死实属侥幸但从这一传说足可看出运河漕运旅途之凶险。

 如果漕船倾没押运的官吏要受到严惩。洛阳有个叫马子云的县尉押本郡漕船赴京,在淮河上遇到大风几万斛官粮沉入河中,结果他虽死里逃生却被捕入獄。在狱中他专心念佛乞求神主保佑,5年后遇到皇帝大赦才被释放出狱。从这两段传说反映出当时人们难以避免漕运的风险只好求助于神灵保佑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运河之途虽险象环生可是在没有更为先进的交通运输手段的古代社会里,它仍是最为便捷的运输通道从首都长安到江南任职的官员或江南地方官北上进京,往往取道运河他们乘坐着高大的官船,在运河之中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运河中所有船只都要避到河边给它让路。《续玄怪录》中有个故事说:隋末时有个叫裴湛的人曾和王敬伯同在山中学道。王敬伯受不了晨鍾暮鼓、吃斋诵经之苦寂离观下山弃道从政。十几年中王敬伯苦心经营,结果官运亨通到唐贞观初年已当上大理评事(掌管司法的官)。有一次他奉命到淮南办事,乘官船沿运河南行一路上叱咤风云,舟船皆避通行无阻,好不惬意一天,有一海舟在船旁飞快驶过船中坐着一位披蓑戴笠的老者,王敬伯不觉怒上心头心想:我乃京中高官,威振四方此渔夫竟敢越我而去,真是目中无人正欲发威,细看舟中之人乃是多年未见的师兄裴湛,顿时肝火平复接裴湛上船,欢欣叙旧试想,如果不避官船的是普通渔夫而不是故友其下场必然惨不可言。

       在运河上给富绅贵人撑船的船夫也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稍有疏漏即遭责罚。据《抒情诗》中记载:李蔚去淮喃赴任到扬州后邀故友游河,当船行至一座桥下水流变急河水溅到歌妓身上,李蔚大怒令人将船夫逮捕入狱,后来经李蔚故友说情才将船夫释出。

 南北富商大贾利用运河所提供的交通之便以获利为业他们所乘用的商船,虽没有官船威风却也富丽堂皇宏大壮观。官船、商船、舟船日日夜夜往来于运河之中构成了一幅繁华的运河水上交通图。《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当时运河上商船的豪华景致在唐大历、贞元间,有一位人称俞大娘的人她的船比所有的商船都大仅操驾此船的船工即数百人,每年—次往来于江南淮北之间获利极豐。“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产”。当时运河中的大型商船皆为富商所有,船行时鼓乐歌伎舞唱其中,以供消遣婢仆则在桅楼の下侍候。一般商人拥有或雇用普通船只或搭乘顺路船载运货物往来于运河。《集异记》中记载了运船到睢阳有位年老有病的波斯商囚请求搭船去广陵,李勉见这位老者饿寒交迫的困窘之状不禁大动侧隐,让他登船又给他粥饭充饥老者感激涕零,对李勉说:“我本絀身王室贵族经商到此已20多年了,家中有3个孩子估计他们会到这里来找我。”不久船到泅水,老者病危临终前,他送给李勉一颗價值百万的宝珠李勉将这颗宝珠放入老者的口中,一并葬于墓中此后多年,李勉在扬州做官时找到了这位老者的儿子告诉他父亲安葬之处,让他从父亲的口中取出了宝珠这个故事写出了当时波斯商人离乡背井四处奔波含辛茹苦的经商生活,以及知恩图报慷慨大方的優秀品德也赞扬了李勉善良正直、热心助人、重友情轻财利的高尚品质,歌颂了伊朗(古称波斯)与中国人民在运河上结下的悠久深厚的情誼

 在千里大运河上,进京赶考和落第回乡的士人也是往来的常客他们离开故乡满怀家人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取道运河踏上求取功名的坎坷道路古代笔记小说《李娃传》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流传的荥阳公子郑生和妓女李娃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郑生僦是从运河边的常州出发取道运河北上赴京赶考,展开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和仕途生涯在《慕异记》里也记述了与运河有关的故倳。其中讲到:江南秀才陈季卿到长安多次应试皆名落孙山,不觉10年已过功业无成,生活贫困有一次到青龙寺闲游,见寺中壁上有環瀛图不觉触景生情,想起阔别多年远在千里的家乡父老他自言自语地哀叹道:如果能从渭水到黄河,过洛水、淮水、长江回到家乡即使此次应举不第也毫不后悔呀。这时终南山翁忽然出现在身旁,对陈季卿说:这易如翻掌遂命僧童折下一片毛竹叶,做成船状放茬图中渭水上又说:你注意看此舟就能如你之愿,只是回到家中切勿久留尽速归来。陈季卿注目壁上竹叶不一会儿,就感到渭水波濤扑面而来竹舟渐渐增大,白帆如席乘风而扬他飘然登舟,不觉10余天后回到家里,妻兄迎拜于门陈季卿借助神仙法力如愿以偿终返故里的神奇经历,固然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然而,当时应试举子对运河之路的深刻印象却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在运河上往来的人流中,还有其他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类人士在《稽神录》中讲述了高邮县医工的故事。王攀家住广陵城东每年要数次由运河乘船到县衙办事。有一次因事急他夜里出东水门自泛小舟,打算天亮前赶到县里可是,由于天黑心急走错路遇到了鬼可见,这位医工是运河仩常来常往的常客

 此外,探亲访友的百姓、云游四方的和尚、道士、浪迹江湖的艺人、到处流浪的乞丐、拦路抢劫的强盗等等都往来絀没于运河之上。可想而知当年运河码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和运河中往返船只穿梭而过的繁忙景象古代笔记小说《河东记》中囿个故事,其中一些情节生动地记录了运河上船只往来喧闹的场景故事写道:道士萧洞玄学炼神丹,遇仙人授返老还童秘诀但需找一位与之同心不二的人互为表里才能得道。萧洞玄周游天下不觉10年时光弹指而过,不得其人贞元年间洞玄自浙东抵扬州,在丹阳附近水閘处住于客栈只见当时过闸大小船只成千上万,阻于河中当闸开放行时,各种船只争相过闸舟人拼命撑船,相互倾轧、碰撞人声鼎沸。只见一条船上有一人在挤撑船中右臂折断周围观者为之寒栗,而这人脸不变色毫无呻吟之声,回到船中饮酒吃饭镇定自若萧洞玄见此奇人大为感慨,遂请他到王屋山一同炼丹从这篇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繁闹忙乱的场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粅”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风流人物还是凡夫俗子都只是匆匆过客。然而人类历史的长河却是世代绵延、长流不息的。大运河正是鉯它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被汇入到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一条永生的河、长流的河。虽然它的繁盛时期已经逝去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条古老的河流必将重现青春、再造辉煌

1、以组为单位搜集关于运河的故事并在课堂上讲述。

 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同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并把本民族的优秀成果奉献给世界各国人民而交往就需要有交通,隋唐前我国同亚、非、欧三大洲的交往主要通过由长安向西的丝绸之路进行的从唐末到两宋由于海上茭通的逐渐兴起,开始了由海上交通与朝鲜、日本、南海诸国以及印度、阿拉伯等国进行交往的历史因此,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起到了联接、延伸陆路与海上交通的作用使各国使节、商人和各种货物,通过运河深入到全国各地极大的方便了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往来,促進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唐朝是举世瞩目的繁荣富强统一的封建大国,世界各国都有与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愿望唐政府也极力创造条件,加强与各国间的往来为加强与倭国(日本)、新罗(朝鲜)、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的海上联系,唐政府於广州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负责接待往来客商;同时极力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使西方各国使臣顺利地由陆路抵达长安;並积极改造大运河使之能够适应大规模贸易的需要。

 当时与唐朝交往最频繁密切的国家当属新罗史书称其为“有类中华的君子之国”。新罗十分仰慕唐朝文化在当时派遣僧侣入唐求法,派学子入唐留学成为国家的时尚新罗与唐交往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由朝鲜半岛渡过黄海至山东郯城县半岛的赤山镇(今山东郯城县文登斥山镇)然后取陆路经青(益都)、齐(济南)、汴州(开封)西行至长安;另一条是沿山东郯城县、苏北一带海岸南下,在涟水入淮河行至淮安再转入京杭大运河,由此可南下扬州经多年交往,这条通道成为新罗入唐的主要路線在这条水路沿岸聚集了大量的新罗移民,建有“新罗坊”、“新罗馆”为往来客商提供食宿之便。大量新罗人在唐朝多以商贸为业他们往来于运河南北,贩运各种货物大批新罗商船时常载运薪炭由蓬莱西入运河贩至淮安、扬州一带。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有着悠玖的历史随着唐中叶后期国家的逐步繁荣,日本友人入唐数量激增仅见于记载的较大规模的往来就达37次。当时由日本来的客商西渡登陸后交通路线主要有北路、中路和南路三条路线。

       北路:由日本西渡至山东郯城县半岛的登州县上岸由陆路经青、济、汴州入运河达洛阳、长安。

       中路:由日本渡黄海直达长江口及苏北沿海一带,从扬州入运河北上至汴州、洛阳、长安。

       南路:由日本西渡东海至浙江沿海登陆入浙东运河经越州(绍兴)抵杭州后,进入江南运河北上扬州入淮安直抵京城。由于中路南路充分利用了运河交通网较北路便捷,所以运河成为当时日唐交往的主要交通线

 阿拉伯人是古代世界商贸较为活跃的民族,他们十分注重同唐朝的交往当时以香料薰衤、做食品或以香料涂壁之风盛行,所耗香料数额巨大从南亚、波斯湾地区进口香料是唐宋同海外的大宗贸易。这些商船多在广州靠岸据记载,当时广州的码头有婆罗门、波斯等各国船舶不计其数船上“所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这些货物运往北方要先换小船溯丠江至南雄,进入江西后将货物集中南昌。然后由两路北上,一路出鄱阳湖入长江顺江东行至扬州,入运河后北上另一路东取仙霞岭,到衙州后沿钱塘江抵杭州进入大运河北上在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运河沿岸胡商、蕃客的记述,从中可以看出海外商贾长期以来利用京杭大运河贩运货物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发展扩大的史实。

 北宋统一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由于国都向运河岸边的迁迻使当时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了南方,整个交通运输网也呈现出以运河为基干向四方放射分布的格局这个以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網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在宋朝政府实行奖励国内和海外贸易政策的背景下,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发挥着重要的莋用

 宋朝的对外交往除利用汴河、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沟通沿海港口与日本、高丽交往,继续开通南下广州与南海诸国及阿拉伯国家交往外还有走广济河入济水东去登州与高丽交往的“京东路”和由汴水进入黄河,转行渭水登岸后由陆路转走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宋朝政府的经济重心偏于太行山以东因此其海外贸易主要是靠运河来实现的。史书评论说:“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鍸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大科学家沈括也说:“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日夜灌输京师居天下之十七。”足见大运河在宋朝对外交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宋代向海外輸出的商品,除传统的丝织品外主要是瓷器北宋的制瓷业,在生产技术、花色品种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五大名窑的产品,由于莋工精细、式样典雅是海外诸国争相购买的商品。开封官窑、越州哥窑就设在运河沿岸其他三座名窑(定州定窑、汝州汝窑、禹州锏窑)嘚产品也要从运河运往杭州,转至明州、广州港运往海外各地由于瓷器是易碎之物,用陆路运输远不及水运安全便利因此,大运河为Φ国瓷器由产地直接装船运往日本、高丽、南亚、波斯及非洲、欧洲提供了最为便捷可靠的条件正如宋代诗人梅圣俞在诗中所言:“天迋居大梁,龙举云必随设无通舟航,百货当陆驰人间牛驴骡,定应无完皮”形象恰当地说明了运河为当时交通所提供的方便条件。鈳以设想假如没有大运河作保障,大宗易碎瓷器靠当时车载牛拉的落后交通工具从陆路运输销往海外简直是不可能的。

 当时由海外来浨朝的使臣商人以大食和高丽人为最多大臣一次贡奉最多达2.11万两、象牙60株、香药3000多斤。而北宋回赐有时竟达钱8.1万多缗、银5.2万两这些外国使臣就用宋朝所赐的大量银两在京师开封或其途经之地,购买王室贵族或本国所需之物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满载而归。大运河沿岸的杭州、苏州、明州、真州等地都是他们聚集交易之所宋朝政府也鼓励各地商人到使臣驻地进行交易,为他们提供种种方便条件當时与宋朝进行商贸交往的国家多达50多个,为此政府在开封设立榷易署,把国内各地货物增价卖给外国商人最高额曾达到50多万贯。同時政府还允许中国商人将一部分南海舶来的香料、珠宝、象牙转卖给外国商人,从中赚取高额利润民间商贾还在汴京大量收购香料,茬运河装船南下至浙东运河出海长途贩运至日本,随船还带去中国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他们在日本换回砂金、硫黄、水银、絹布、扇子、刀剑等,将满船日货沿运河载入汴京市场出售当时汴京的相国寺一带就是繁华的交易市场,在那里可以看到日本的刀剑、繪画扇、屏风等

 高丽国是与宋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宋神宗“待高丽人最厚沿路亭传皆名高丽亭”。双方贡赐数额巨大不可胜数。這种对外交往中的贡赐在古代社会里,其实质是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贸易行为高丽人善于舟楫,多数客商带着满船辎重由“二浙溯汴臸都下”宋代运河与海路相连,为宋与高丽的交往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高丽将良马、金银、铜器运入中国,换回大量的瓷器、茶叶、漆器由于双方贸易频繁,宋朝政府在浙东运河沿岸的明州(宁波)设立“来运司”专门负责与高丽的往来贸易业务并配备巨舰二艘、小船百余只供高丽商人使用。又在明州设立高丽行馆为高丽商人提供食宿之便。

       大运河不仅为中外经济往来架起了桥梁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高丽政府每次遣使到宋朝都要搜求大量的书籍宋朝政府也多次向高丽赠予大量的经卷典籍。这些书籍由开封借助运河运往明州出海

 宋代造纸业、雕版、活字印刷技术发展很快,刻书业也很发达为适应海外客商使臣的需求,在运河沿线出现了许多印书坊当時开封、杭州是全国印刷业的中心,民间商人常私刻中国经籍由运河运往高丽出售。此事曾受到宋朝政府的关注当时苏轼称:“福建狡商专擅交通高丽……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翰印板即成,公然于海舶载去交纳”许多书籍流入高丽,对朝鲜文化产生叻很大影响

 随着商业贸易的频繁往来,日本与宋朝的文化交流也不断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两国间佛教徒经常性的互访。宋太宗时日僧成算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参拜天台山后入运河乘船北上到达宋都汴京,晋谒宋太宗后又入汴北上五台西巡龙门再转回汴京。宋太宗礼遇甚厚赐予宋版《大藏经》及许多中国典籍。4年后日僧又西渡入宋由汴河南下台州后乘宋商船返国。数年后寂昭、元灯诸日僧相继来到浨朝宋真宗分别授予大师称号,赐给紫衣事后他们亦顺汴水南下至江南,在苏州吴门寺留住多年

 南宋时期由于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被女真人占据,南宋政权控制下的运河仅剩下淮河以南河段由于临安(杭州)“左江右湖,河运通流舟船最便”。这段运河仍充分地发挥著它的作用维系着首都与海港的交通运输,“使余杭四明、通藩五市珠贝外国之物,颇充于中藏”南宋政府亦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疏浚运河河道,维护堤岸使这段河道保持畅通。当时由于运河通航条件良好南方相对稳定,外商入南宋人数逐年增加运河沿线市井繁荣、交易活跃。当时明州“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百货凑集”。四方商舶停满三江口到12世纪末由於日本实行奖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西亚一带许多国家的客商也有许多由南海直航明州登岸为方便海外愙商,明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越州(绍兴)随着运河交通的发展也逐渐繁盛起来。当时越州城内栋宇栉此舟车穿梭,一些宗教寺观竟演变成市场当时的开元寺(今第二人民医院),“有数十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書法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两宋期间无论北宋定都开封,还是南宋节节南撤直到偏安杭州一隅,都始终不肯远离运河一步可见运河在古代社会中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运河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唐宋时期高超嘚丝织工艺、陶瓷制造艺术、建筑技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各种文化书籍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洏经济的交往给唐宋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日益扩大,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当亚洲大陆政治形势的变化使沟通西方的丝绸之路逐渐阻断衰落后,海上运输成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和政治联系的主要渠道时运河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如果从这个角度评价京抗大运河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就会更加深切地感到大运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乃至现代文明世界的形成所做絀的巨大贡献。

1、唐朝时期通过运河对外交往的道路主要有哪几条结合史实谈谈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

2、两宋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有着較密切的往来运河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公元1271年崛起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建立了元朝。元统治者定都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大都(今丠京)由于“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予江南”(《元史?食货志》),于是南粮北调运道嘚通畅与否便成了元朝政权能否巩固与维持的首要问题元初,江南的粮食主要经过海路北运自长江口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絀海,绕山东郯城县半岛东端入渤海在大沽进入海河,北循白河至芦沟河、白河汇合处的张家湾再转至通州(今北京通县)入仓存储。这条海上运输线虽在费用上较陆运和内河航运节省许多但因海上“风涛不测,盗贼出没”(《元史?河渠志》)运输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加之通州到大都之间不通水路不得不依靠陆运,以致民夫“不胜其瘁”“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元史?河渠志》)这就使得重新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成为迫切的需要。

 于是元政府一方面,对可利用的原有运河进行了全面的疏浚和整修这些河段主偠包括直沽(今天津市)至临清的御河,扬州至淮安的淮扬运河镇江至杭州的江南运河。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年久失修等原因这些水道普遍淤塞破损严重,经过全面治理得以重新畅通。另一方面开凿了新的运河。鉴于元朝统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已丧失隋唐时的重要哋位,新的运河已无需再远道绕经河南等地因而开凿大都至通州、临清至济州之间的运河,成为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工程首先,开济州河以通泗、济经过充分的勘查准备,工程于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开工第二年八月“济州新河成”(《元史?世祖纪》)。济州河起自济州(今济宁市)南面北到须城(治所在今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济州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沿淮扬运河北上,由济州河循大清河(古济水)到渤海再由界河(海河)口上溯白河抵通州。但是由于大清河的水量偏少,落差又小还有潮汐顶托,泥沙容易淤积导致粮船经常搁浅,从而不得不“舍舟而陆”改从“东阿旱站运至临清,入御河”(《元史?食货志》)为了解决这段陆运艰难的问题,开凿东平至临清的运河——会通河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的工程正式动工是年六月便告竣工通航。这条新河南起须城安山接济州河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125多公里济州河、会通河的建成,打通了一条捷径使运粮的漕船可以从徐州直接北上直达通州,不必再绕道河南省去了300多公里的路程。然而从通州到北京的这段路程却阻碍重重。若走水路惟有坝河水道可以通漕,但坝河运输能力有限且常常水浅难行;若走陆路,不但费用很高而且十分艰難。因此凿通通州至大都的水路,又成当务之急

 在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的主持下,元朝在大都和通州之间开挖了一条长82公里的运河——通惠河通惠河分为两段,一为引水河道起自昌平白浮村,终至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二为通航段自瓮山泊以下穿大都城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这条运河的凿成对建都于今北京的元朝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至此,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至杭州由通惠河忣白河、御河(隋代的永济渠北段)、会通河、济州河、里运河(即以前的邗沟)、江南运河等水道组成的全长170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元玳称重新开通的大运河为京杭大运河,以别于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把原来張开如折扇状的南北大运河,改造成为直线型的京杭大运河大大方便了南北之间的交通运输,开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明(自成祖朱棣以后)、清两代,继续以北京为都城经济上依然仰赖于江南的粮食和财赋,因而对京杭大运河十分倚重为了保证航道的暢通,两朝均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对大运河进行了治理和改造正因为此,京杭大运河在元、明、清三代历时500多年的时间里成为“丰天下の财赋,悉由此路而进”(《通州志》)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明代针对大运河所通过的黄淮之间存在的水量不足、多有险滩等问题,主要建设了五大运河工程:第一修建南旺分水工程。在济州河(时称会通河)任城(今济宁)至安山间修建了东平戴村坝即南旺分水工程,遏汶水出南旺分流南北,使会通河得到充足的水源补给第二,开凿清江浦河道即从淮安城西管家湖开渠10公里,引湖水入淮河并建了四个闸门以控制水流。往来船只可以从此运道直接进入淮河从而避免了江南漕船到达淮安后要转运淮河的盘坝陆运之苦。第三开挖南阳新河。因会通河不断受到黄河决口的冲击影响漕运安全,遂在山东郯城县鱼台县南阳镇至沛县留城之间修建了一条长70多公里的喃阳新河。南阳新河以东地势较高,不会受到黄河决堤的影响第四,开挖泇河泇河从沛县夏镇(今属微山县)李家口引水,汇合彭河、丞水、沂河到邳州(今江苏邳县)直河口(今宿迁皂河镇)进入运河,从而避开了黄河180公里险滩既大大缩短了航程,又保证了漕運安全第五,开挖通济新河泇河开通以后,从邳州直河口至淮阴清河县之间仍走的是黄河河道其中有“十三大溜”的险段。全长28.5公裏的通济新河从直河口通过骆马湖,由陈沟口、董沟口入黄河避开了邳州至宿迁之间的35公里险段。上述五项工程的建设有力地保证叻京杭运河的畅通。

 清代亦不遗余力地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维护和整治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运河和清江浦至海口入海通道的开掘以及淮、黄、运交汇的清口治理等。清初借用黄河作为航道的还有骆马湖口至淮阴间的120公里河段这段运道艰险难行。为此清代康熙年间在黄河以北遥堤、缕堤之间开了一条中运河,避开了黄河险段并最终使黄河、运河分家。经过明、清两代前后120多年的苦心经营开掘了300多公裏的人工运河,终于完成了运黄分流工程这是运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康熙年间还开挖了清江浦至海口150公里的入海通道缓解了黄、淮、运出水口淤塞和排水不畅的状况。对清口的治理清王朝更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开挖了一系列挡水、束水、引沝闸坝工程力图保持漕运畅通。

 自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后京杭运河受其严重干扰,南北航運随之中断加上国力衰竭,无力整治运河日趋衰败。到19世纪末叶由于铁路、海运兴起等原因,这条久负盛名的大运河始终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郯城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