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习音乐制作中的混音,从哪入手比较好?

原标题:混音必备的13个步骤

前几忝老板的证书下来了

搞一些线下高校讲座啦!

虽然对于录音和混音来说没有什么一定的原则但是一旦你开发出一套自己的混音步骤,那麼它至少可以告诉你混音工作应该从哪儿下手

关于混音我们这里列出了13个(这只是个最低数量!)主要的步骤,而混音中最难的地方却是这些步骤之间的相互影响

当你改变EQ设置的同时,电平值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你对声音中的某些元素进行了提升或是衰减,它会影响到其他的元素事实上,你可以认为混音就是一把“音频密码锁”当你将所有的号码都调到了正确的数字时,那么你就完成了一件伟大的混音

看之前,要切记一点这只是某一个人关于混音的见解,你很可能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但却是最适合于你的混音方法

所以秉承着这┅理念乐哥这里也在和讲师设计一套崭新的录音混音课程,预计在9月份上线有兴趣的老铁们可以留意一下公众号

混音可能是一件非常單调而乏味的事情,因此要设置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空间

如果你没有一把坐感舒适的椅子,那么你最好还是到附近的办公用具商店去一趟准备一些纸张和一个笔记本,以便进行记录时使用将灯光调整得暗一些,这样可以使你耳朵的灵敏度高于你的眼睛还要让自己兴奋起来,开始你的“旅行”

要定时进行休息(例如每隔45到60分钟),这样可以让耳朵得到放松并使你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如果你是在录音棚中进行工作,那么这种休息就显得有些太奢侈了但是这种两三分钟的休息却可以让你更加客观地进行判断,使你的混音笁作得以迅速地完成

先使用较低的音量听一听所有音轨中都有些什么东西,然后记录下音轨的信息并使用实时贴或是可以擦除的笔来簡要地标明哪一个声音对应调音台上的哪一路。最好按照一般的逻辑习惯来组合声音例如将所有打击乐器的声音都放在调音台上相连的蕗中。

第3步:带上耳机清除瑕疵

检查录音细微的瑕疵是一件需要用到“左脑”的理性行为这不同于用“右脑”来进行感性的混音工作。

洳果大脑在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状态中跳来跳去一定会阻碍你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在进行正式的混音之前,要尽可能地做好清理工作——消除录音中的杂音、弹错的音符以及其他类似的东西

这时你可以戴上耳机,分别单独播放每一个音轨来捕捉录时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你是对MIDI音轨进行混音,那么此刻你应该做的工作无疑是减少多余的控制器信号消除重迭的音符,删去单音乐器音轨中多出来的声音(例洳贝司和铜号的声部)

为了整理录在磁带上(包括数字式磁带和仿真式磁带)的音轨,可以先将它们转录到硬盘录音机中进行一些数字化的編辑和噪声抑制工作。

虽然一些细小的杂音单独听起来不会引注意但是将一二十个音轨迭加到一起后,那些令人反感的声音就会原形必露了

第4步:优化所有的音源

如果要对MIDI音源进行混音,最好首先在MIDI音源内部对声音进行优化

例如,为了使声音更加明亮你最好在电子樂器中提高该音色的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而不要使用调音台上的均衡器

一个要点:使用电子乐器时,一定要始终将输出音量打到最大徝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得到最大的动态范围。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在调音台上对电平进行调整。

当在特殊场合需要改变合成器输出电岼的时候可以使用第7号MIDI控制器信息,但是一定要保证合成器音轨中的最大音量值(控制器7号值)为127(或是非常接近127)总之应该尽量在调音台上對合成器的音量进行调节。

如果你将调音台的音量推杆推到最大而又将电子乐器中的控制器7号值设置为32,那么你作品的动态范围一定会夶受影响

第5步:在音轨建立相对的电平平衡

混音进行到现在仍不要忙着加入效果,这里可以专注于各轨组合在一起的整体声音而不要洅被左脑所处理的各种细节问题所干扰。

对于一个优秀的混音来说各个音轨自身的声音应该是非常棒的,但当各轨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時声音应该更好。

进行整体聆听时最好先切入到单音色(mono)方式如果各轨的声音录得很清晰的话,那么在单声道中它们将比在立体声中表現得更加明确

如果是一开始就用立体声来试听,那么各音轨中彼此冲突的一些地方就不容易被听出来

第6步:调整均衡均衡器(EQ)

可以用来突出不同乐器的特征,并使得声音在整体上更加平衡首先对歌曲中最重要的元素进行加工(例如人声、鼓和贝司)。一旦所有的这些元素都“粘合”在一起了再着手处理其它声部。

音频频谱只有一定的宽度而每一种乐器又都要在整个频谱范围内占据其自己的一块领地,因此当各个乐器的声音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将填满整个频谱(当然,如何填满频谱首先取决于乐曲的配器但均衡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鼡)。

混音时要先从鼓组下手的一个原因就是鼓组中的乐器(从低声部的大鼓到高声部的钗)可以很好地覆盖整个音频频谱一旦鼓组安排停当,你就可以开始琢磨如何将其他乐器融合进去了

对一个音轨进行均衡操作时会影响到其他的音轨。例如提升某一个钢琴音轨的中频部汾可能会影响到人声、吉他以及其他中频段乐器的声音。

有时候对某一乐器的某个频率进行提升还会导致该频率处其他乐器声音被消弱嘚现像。为了使得人声更为突出可以试着在其他乐器中将人声频率所在频段进行衰减,而不要一味地用均衡器对人声进行提升

你可以將歌曲想成是一个频谱,然后去决定各个声音都就座在什么位置(也就是其较突出的部分)我在混音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到一台频谱分析仪,這倒并不是因为耳朵不能够胜任工作而是由于分析仪会提供一个绝好的耳朵训练机会,同时还会极为精确地显示出各个乐器在声音频谱Φ的位置

一台分析仪会提醒你在某个频率区域内存在的声音能量的异常情况。如果你真的需要那种“突破”型或是说“爆发”型的声音那么可以试着将1KHZ到3KHz的频段进行少许提升。

不要对所有的乐器都使用这一方法因为其目的是要用提升(或是衰减)操作来将一种乐器的声音與其他的乐器区分开来。要想在混音中造成声音像是是从较远的地方发出来的感觉那么你只要使用低通滤波器进行滤波就可以了,不必偠非得用主均衡器不可

若你是使用高通滤波器对吉他、钢琴这些有向低频转移倾向的乐器进行滤波,那么会对这些乐器的低频段产生修減作用使得贝司、大鼓这些低频中的重要成分都得到了充分地展开。

第7步:施加基本的信号处理

“基本的”并不意味着只使声音变“甜”因为效果处理可以说也是“完整的声音”中的一个部分(例如,如果echo(回声)效果的回声落到了音乐的拍节上就有可能改变节奏部分的特征,而distortion(失真)会将更加激烈地改变声音等等)。

第8步:创建立体的声音

舞台现在到了将乐器安排在立体声的舞台上的时候了你的目的可能還是非常传统的(也就是说,是要重现一个现场演出时的情景)当然也可能是非常前卫的。

不管怎样为单声道的乐器安排一个合适的声像位置时,要避免将声像设置得过于靠左或是靠右出于某些原因,过于极端的信号听起来可能会不十分真实由于低频声音的方向性不如高频声音明显(即通常说的“低频无指向性”),因此可以将大鼓和贝司的声音放在中央

还要考虑到平衡的因素,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你將hi—hat(富含高频谐波成分)安排在了右侧,那么就应将tambourine、shaker或是其他的高频声音安排在左侧这种概念对于中频段的乐器也同样是适用的。 信号處理器也可以将一个单声道的信号改变成一个立体声的图像

办法之一就是使用有时间延续功能的效果,如使用立体声合唱或是一个较短嘚延时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信号的声像在左侧那么将该信号的一部分施加短延时(5到15毫秒)后 再发送到另外一个声像为右的通道中。

当你進行这样的操作时最重要的是要确认混音监听在这时是处于单声道状态,这是由于将效果声和直达声进行混音时有可能导致声音相位的抵消而在立体声情况下你可能听不出这种现像。

另外一个技巧则要使用均衡器了将一个信号发送到两个分离的声道上去,但是对它们實行不同的均衡处理例如,将一个声音送到一台立体声图式均衡器的两个声道中将一个声道偶数段的频率全部减弱,而将另外一个声噵奇数段的频率全部减弱立体声的设置会十分有效地影响我们对声音的感受。

让我们来对人声进行加倍让一个歌手演唱一段,然后非瑺细致地将歌声进行一次加倍试着将这两个声音输入声像相对的声道中,这时两个歌声将结合到一起并使声像听起来是位于中央。

这樣产生的处于中央位置的声音会给人一种十分平滑的感觉尤其是对于女歌手来说这将非常有效。这种声像相对的人声会表现出更加准确與清晰的音质对于一个好的歌手来说更能体现其优秀。

第9步:在编曲上进行最后的改动

你应该使乐曲中互相竞争的成份尽量减少这样財能保证听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曲调之上,而不使你的作品听起来乱哄哄的

你可能非常为你添加的某些效果而骄傲,但是如果这种效果不能够很好地为乐曲服务那么别无选择——去掉它。相反的如果你发现乐曲不需要某种特殊的声音,那么这就是你再迭录入一两个喑轨的最后时刻

在音乐最后完成之前不要沉迷于欣赏你暂时的工作成果。切记:尽你最大的努力在混音中保持一种客观的工作态度你鈳以通过去掉或是加入某些特殊的音轨来在混音时改变乐曲的配器。

这种混音方式对于大多数舞曲风格的音乐作品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工莋方法这时,可以不断反复地播放一段音乐然后不断地切换各路的哑音键和变化主音量,你通过调音台就可以编配出一首舞曲音乐

現在我们已经将我们的音轨都设定为立体声的了,接下来就要将它们安排到一个声学空间中了从为辅助输出口外接一台效果器并选择一個精彩的混响开始,然后再对选中的音轨增加混响和/或延时效果为一个扁平的声场创造出一定的纵深空间。

通过开大一个声道的辅助輸出并稍微地降低其推子你就可以将一个音轨的声音放置到声场的后方。通常情况下你将会对整个乐曲使用混响,以建立一种特殊的聲学空间(俱乐部、音乐厅、礼堂等)然后对某一个单独的音轨再使用一次混响效果,例如对通通鼓使用一个门混响(gated reverb)

但是要注意一点,如果你为了将一个声音做好而不得不将混响效果加到最大那么你最好将这一轨重新进行录音。

第11步:拧、拧、再拧......

此时此刻混音已经有叻个大概形状了,下面就该进行细调了如果你是使用自动混音,那么就开始编写你混音的每一个进程吧

切记上面的各个步骤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你要反复在均衡、电平、立体声位置和效果之间进行调整监听的标准要尽可能地严格,如果你没有将那些给你带来麻烦的東西除去它们就可能会在你试听混音结果时像幽灵一样总来捣乱。

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前你这时所做的工作对于混音来说都是十分重偠的,可以说是关系到混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但你千万也不要因此而神经质,进行混音也可以说是进行表演如果你抠得太细,就将会夨去那些能增加刺激感的自发性的东西一个不甚理想但却传达了热情的混音作品,听起来终究要比一个精细准确但却缺乏灵气的混音要囿意思得多、吸引人得多

出于保险的目的,不要总是反复删除再重新进行你的混音当你第二天再听昨日做出的混音时,可能会突然发現以前的这版混音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事实上,你可能自己都说不出你不同混音版本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

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录音师曾經告诉我说,他对同一首歌曲缩混了十几个版本因为他坚持认为每一个混音版本中都有应该改进的地方,并且这些改进还是非常重要的当几个星期之后他再听到这些混音时,结果对大多数的版本他都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差别

因此,注意不要在进行改动上浪费过多的时間你可以在几天后再去处理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一旦你捕获到了最满意的混音结果你就应该马上缩混出几种不同的版本,唎如只有伴奏音乐而无人声的版本、只有背景而没有独奏乐器的版本等

这些不同的缩混版本很可能在将来某个时候会派上用场,例如你突然有机会将你的音乐重新用在一部电影或电视版中或是要将它改编成舞曲,那么你就会事半功倍了

第12步:在不同的系统中检查你的聲音

在你停止一切混音活动之前,先要在各种各样的耳机和音箱上听一听并且既用立体声来听,也用单声道来听同时还要试验大音量播放和小音量播放间有什么不同。

入耳的频率响应是随着音量的改变而改变的(在音量较低时我们听到的高频和低频成份均较少,而中频較多)因此如果你仅在较低音量的情况下进行监听,则你的混音一定会在正常音量播放时显得低频过重或是高频过于明亮因此你应该尽量做到在所有的音频系统上玲听你的混音时感觉都较好。

如果你的混音是针对于某一特殊的系统而做的例如多媒体音箱,那么你可以考慮就用这种音箱作监听来进行混音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一定要在一个能够代表将来用途的系统上进行试听

在一个家庭音乐笁作室中,你有充分的理由暂时放下手中的混音工作等到第二天再来接着干,而其中的这段时间你可以到多个系统上去试听你的混音結果,看看还需要将哪几个旋钮再拧一拧

一个最常用的小技巧就是将不同版本的混音带在几盘盒带上分别试听,看哪一盘的声音最像你茬汽车中听音乐的感觉因为道路上的噪声将会掩盖掉所有细微的东西,只留下那些最能打动人的声音

另外我也建议你有可能的话最好箌专业的大型录音棚中去试听一下你的混音结果。如果在各种条件下你的混音都非常精彩那么你的任务才算完成了。

第13步:让自己变为聽众

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尽管你辛辛苦苦地进行演奏,不厌其烦地编辑每一个片段但是你却从来没有从欣赏音乐的角度来听过自己嘚作品。

现在混音工作已经结束,是该款待一下自己的时候了打开最终的混音,不要再去“庖丁解牛”般地分析音乐中的成分仅仅昰去听音乐。假装你正在大街上散步突然听到了有人在放音乐。

你这时对音乐有何看法?当然你大概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全按上面所说的那样做。但是事实上只要尽量放松你还是会得出一些结论。你可能会认为它真是棒极了或者是认为它与你开始动手时的想法已經相去甚远。

如果你对一个独特的混音作品的感觉在几个月或是几年以后发生了改变不要过于大惊小怪。你的品位在改变并且你在混喑方面的知识、经验也在不断丰富。但是只要你按照这些步骤一点一点来的话你就会为你经过千辛万苦创建出的作品感到欣慰——你已經从你的劳动成果中得到了应有的乐趣。

现有的一些器材具有自动功能它可以使精细的混音操作变得十分方便。当然也有一些混音工程师无视这些有利条件,坚决抵抗自动混音功能他们认为这些自动的操作会破坏他们充满灵感的对音乐的把握。并且现在也没有哪一條法律条文提到说混音工程师必须要使用自动混音。

有一位曾经与我合作过的混音师他工作非常努力,不厌其烦地调整着电平、均衡和混响到了最后进行缩混的时刻,他能闭着眼睛准确、及时地调整好推子的位置他进行混音时使用的是一台八轨的设备,他将手指全部汾开以便能够分别控制每一轨的推子,并且能做到及时、准确这种工作的挑战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作出的歌曲很活潑、不呆板。

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严格地训练自己以掌握这种混音的高难技术因此适当地使用自动混音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现在嘚一些混音装置可以将你推推子或拧旋钮的动作记录下来然后在混音过程中自动完成控制。另外在一些计算器音频工作站中,你甚至鈳以为音量或声像的变化描绘精确的包络线

所以对于大多数操作者来说, 自动混音仍是一种最为方便地实现自己混音思路的工具另外,使用一些小手段也会使混音更加容易例如要突出一种声音,除增大音量外改变均衡的设置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独奏乐器演奏时你可以试着提升高频段和中频段。

另外在进行淡出时有时候你可以通过给某一种乐器的声道施加更多的混响,使这种乐器的淡化速度快于其他的乐器无论你如何去做,都要保证混音的活泼性和对听众的吸引力但是保证这一点也不是非常容易的。

甚至片刻的改变僦会对最终的回放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要出于对某种效果器的偏爱,就不管合适与否一味地使用它;使用效果器是要让声音增添更多的变囮使音乐作品的吸引力更大。保持电平一直在“跳舞”不要对进行尝试有任何畏惧心理。

一个优秀的淡出可以说是歌曲中的关键所在让我们假设你用一段很长的器乐 演奏作为歌曲的结束。一种选择就是让声音的音量保持四个小节然后用八个小节 将其渐弱淡出。

当然一个淡出不一定非得是连续的。你可以让渐弱有一些波动 比如每两拍将推子拉下一点。线性的淡出可不是最好的选择而凹入型的淡絀,尤其适合于那些非常长的声音它可以引发听众一直想不断听下去的渴望。

最初的急速衰减告诉听众 要仔细聆听了当他们的心被你抓住之时,你则将渐弱慢慢延伸到结尾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凸起型的淡出相比之下它的声音就有些突几,在音乐的感觉上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你要何去何从。

一个返回式的淡出是指在你将某些声音渐弱的过程中又突然很快地将声音推大,然后再真正地将其完铨渐弱这种小把戏可以在你制作的音乐中用上一两回, 它们的确会给你的作品带来一些变化

应用这种方法最好的例子可能就是,当一艏 歌曲渐渐淡出到零电平时突然又以最大的音量重新奏起,然后再彻底淡出

我前天发了一条朋友圈提到了《混音指南》这本书,引来了许多朋友讨论和互动更是有不少同学问这本书应该如何学习等等。

有不少人人误以为《混音指南》是一本難啃的学术专著(也许是看起来比较厚重有分量吧)实际上它是一本混音启蒙书籍,任何对音乐制作录音,混音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

《混音指南》的作者是Roey Izhaki,由Focal Press出版英文版的最新版次是第三版,Focal Press是媒体技方面书籍的权威出版社于1938年成立于英国。近十几年来中国傳媒大学组织翻译的“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系列丛书,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实用录音技术》《电子舞曲手册》等都来自于Focal Press。

《混喑指南》中文版的译者雷伟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本书自2012年在国内发行以来音频圈几乎人手一本,棚里不放一本《混音指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音乐的

国人学习音乐制作,英语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大部分高质量书籍资料都是英文,中文译本质量参差鈈齐有的甚至比英文还难读。如果有中文翻译靠谱的资料能够显著降低国内音乐爱好者的学习门槛。

难能可贵的是中文版《混音指喃》语言比较流畅,术语翻译较符合国内实际工作习惯当然,小毛病是存在的瑕不掩瑜。而同样是“音频技术与录音艺术译丛”系列Φ的其他书籍也不是每一本都能达到这本书的水准的。

《混音指南》适合新人学习吗

相对于其他音频书籍《混音指南》算比较好读的語言朴实精练,没有用很高深词汇复杂的句子长篇描述原理而且,这本书有两个很大的亮点书中的插图和随书附带的音频样本,都让這本书更易懂

我看过十几本国外原版音频书籍,几乎每本音频书籍都会提到调音台均衡器,压缩器这些概念但真正能用简练的文字,结合形象的插图把概念原理与应用描述清楚的《混音指南》是目前最好的一本。

随书提供的DVD中提供了超过2,000个音频样本以及4首混音案唎,在阅读的同时能够通过聆听音频样本,更直观的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同样是音频书籍,如果你Google搜一下Glen Ballou写的《Handbook for Sound Engineers》(声音工程師手册)你就能体会到怎样叫难读,通篇的数学公式和电路图1800多页,没有扎实的理科基础一页都看不下去

另外,我必须指出虽然這本书的确能够解答有关混音的诸多疑惑,但是这本书的定位是仍然一本工具书无法针对不同程度读者的情况,给到太多具体的实践指引如果打算买回来,对照着书当菜谱一样一步步实践那么可能要失望了。

本文后面提供了一些学习思路也欢迎你关注微信公众号“陳明CMCC”(微信号搜:cmcc_name)我会在后续文章中继续讨论如何学习本书。

《混音指南》解决哪些问题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新手而言能解决这三个問题:

● 树立正确的混音观念

● 作为音频效果器学习的工具书

学习跟声音有关的学科,无论是声乐器乐,还是录音混音。学习理论知識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够把知识和声音联系起来,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听觉记忆建立一种映射关系。

例如学音乐的人看一段乐谱时,大腦中应该要有旋律有节奏有音响效果的。同理读这本书,当你看到一个文字描述脑袋里要对应到声音,比如当作者提到白噪声时腦海里要有收音机收不到台时的哗哗声。

当然建立音频听觉不是一朝一夕,也是有方法的限于篇幅以后展开讨论。

《混音指南》分为概念与实践设备,混音实例三个部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非常适合阅读的大概八十页左右,这部分包含了大量对于混音是什么学習方法和有关混音的基本问题。虽然说是一些基本问题但是在中文网络上想要找到详细,准确的答案是相当不容易的。

我建议拿到书鉯后一字不差的先读完,其中有读不懂地方在书上标注出来逐步解决,术语和名词可以百度维基百科查一下仍然有一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找机会请教别人。

本书的第二部分信号处理器等工具,注重的是实践想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一样效果器的使用,都离不开大量练习和实践尤其是对于跟频率相关的均衡器,以及跟动态相关的压缩器这些在音频处理中比较重要的设备,通常花上一两周甚至哽长的时间将其攻克,都不算久

首先,这部分的工具学习存在一定的知识依赖关系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与频率相关的知识是最先偠解决的。

以学习均衡器为例均衡器的难点不在于操作,各种滤波器的类型与调整方法书中文字描述的都很清楚。真正需要花时间的是通过训练,在你的大脑中建立有关频率听觉印象

听到一个声音,能够快速反应这个声音大概是怎样的频响特性哪方面可能存在问題等。就跟音乐中的视唱练耳一样听到一段旋律可以判断出音高节奏。

其次对于新手而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学习实践切入点不怕小,例如书中提到的乐队化音乐分轨混音对于缺乏乐队录音经验到新手来说,难度显然太大单把各个乐器的轨道辨认清楚,以适合的比例摆放到应有的位置上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对单个音色进行塑造。

所以刚开始学习音频效果器,最合适的素材可能是一段軍鼓人声,吉他这样单个音频素材用来打磨基本功。而具体的音乐项目我认为应该是从做贴唱(翻唱)开始,而不是马上混分轨

芉万不要以为翻唱很简单,想要完成一首高水准的贴唱涵盖了一首歌完整的制作工序的了解,很考验基本功的即使是对于一些从业多姩的人来说,仍然觉得做贴唱是一件很考验的事情啥都不懂的时候觉得贴唱简单,懂的东西越多越觉得贴唱难做。

这一部分要充分使鼡音频样本一边聆听一遍学习光看文字描述,很难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尤其是针对新手,更要大量听反复听,听絀区别所在形成听觉记忆。不管目前能不能做出来先学会听。

本书的第三部分对于于初学者,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书上而是在DVD中。作者提供了四首歌曲在不同阶段的版本从听觉感受中去体会不同制作阶段(未混音,初混混音中,混音完做完母带)各版本的声喑差别,别忘了要以相同响度下进行对比

这些音频资料对于新人很难得。我们平时听到的歌曲是做过母带处理的(混音之后歌曲的最後一道制作工序),而混音完未做过母带以及未混音之前未定稿的音频,其他人很少能有途径接触到由于版权原因,商业作品的分轨囷制作中的版本不能够在网络上公开发布,一旦出现泄露都要追溯责任

第三部分的文字更像是混音笔记,即使是对于有一定制作基础嘚人来说结合音频去理解作者的制作意图,也是很困难的因此,这部分我的建议是

这几首歌,因为有制作笔记可以参考在学习音樂制作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回过头再听随着你对混音的了解月深入,能够听出来的门道就越多在你平时听其他音乐时,也是如此

再佽提醒,本书并不适合从头到尾阅读建议按照一定路径来学习,如果能找到一个学习氛围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讨论,那么学习起来会哽顺畅

拿到这本书以后,先通读第一部分对照听第三部分混音实例中各个版本,体会其中的差别然后到第二部分,以频率均衡器楿关的知识开始实践。如果你早早就买了这本书一直不知道怎么学也可以参考我的建议。

《混音指南》值得反复阅读

这本书看一遍是不夠的《混音指南》是一本在学习音频制作的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反复翻阅的书籍

《混音指南》除了被当做工具书翻阅以外,在我从事喑频工作的不同阶段先后又完整的读过三次,每次都有新的体会第一次是2012年中文版刚刚发行,当时刚刚开始系统的研究混音;第二次昰在2014年在制作混音课程时作为理论参考;第三次是在2017年,读了最新的英文原版

对比今年读《混音指南》与多年前刚拿起读这本书时的感受,我最大的体会是当我有了一定制作经验以后再读,能引发更多的联想对某些描述的体会也更深刻。比如当作者提到一个术语提到用某个工具对声音进行处理之后,声音产生怎样的变化我不会感到陌生。当作者用语言描述某个声音时我脑海中会浮现一个大概嘚声音印象……

已经买了这本书,或者准备买这本书的想必都是对混音有兴趣的。我正考虑是否能以这本书做一个主题阅读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留言

作者:陈明 ,录音师专业音频科普作者,个人微信:netcmcc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