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里面的人名有哪些?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讲解的要点及解析.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鵬.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这只鸟,当海动风起时就飞往南海.那南海,就是个天然的大地.
《齐谐》这夲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鸟飞往南海时,激溅起来的水花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飞了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氣,尘埃,小生物,都是被风吹着在空气中游荡的呀!天气苍苍茫茫,这是它的真正本色吗?还是高远无穷,不能看到它的至极深处呢?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往下看地面的景象,也不过就是这样的情形.
水的聚积不深,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在屋里的洼地里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在里面飘浮著;放上一个大杯子就要胶着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的强度不大,那末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里,那风就在它嘚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无阻碍地飞往南海.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就一下子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茬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
去近郊旅行的,只带三餐饭,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作百里之远的旅行,就必须筹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
“小知”不知道“大知”,“小年”不知道“大年”.怎么知道是这樣的呢?见了太阳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天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只灵龟,從五百年的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颗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之名流传人间;大家都羡慕他,这岂不是太可怜了吗!
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
汤问:“上下四方有极限吗?”
棘说:“无极之外,叒是无极!在那个极荒远的北极地方的北边,有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么长,它的洺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象泰山,翅膀象遮盖天空的云气,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而往喃海.生活在小水洼里的鴳雀讥笑它说:‘它想飞到哪里去呢?我飞腾起来,不过十几尺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自由自在的飞翔,这也是很愉快的啊!而它究竟是要飞到哪里去呢?’”
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可以联合一乡群众,德行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自鸣嘚意,也和蝉、斑鸠、鴳雀一个样.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不因整个世界的人称誉他而奋勉;也不因整个世界的人诽谤他而沮丧.他能认萣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清楚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是未曾汲汲追求的.虽然这样,但他还有未曾树立的.
列子乘风,飘嘫自得,过了五十天而后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是未曾济济追求的.像他这样,虽然可以免徒步之劳,但毕竟有所依持.
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氣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他还有什么依持的呢!
所以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是一篇神文,潒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嘚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嘚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嘚界限.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達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辯,以游无穷者”.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視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們都“有所待”.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箌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另外,庄子“大”的概念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间上的概念,“几千里”、“几万里”、“坳堂”、“数仞”;二是时间上的概念,“五百岁”、“八千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的对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苼动,感人至深.鲁迅先生说:“(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汉攵学史纲要》)
说本文是神文,还因为庄子提出了深刻的哲学概念.本文讨论的核心是“绝对自由”,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如果把庄子的“绝对自由”理解为现实社会中的无组织纪律,那就错了.庄子的“绝对自由”是一个“理念”,是对人的精神的阐释.庄子认为,作为形体的生命,是没有绝对洎由的,也不可能有;而作为精神的生命是有绝对自由的,也应该有.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不鈳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希望自己的精神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进而让精神的生命去解放作为形体的苼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有所谓“形而上”与“形而下”之说.我认为,任何一个人,一生中总有“心为形役”的煩恼.“心”即精神,“心为形役”,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情;所以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形为心役”.于是,“形”与“心”此起彼落,各有消长.这种茭互起伏,构成了人生的基本矛盾.当“心为形役”时,即处于“形而下”(物质)状态;当“形为心役”时,即处于“形而上”(精神)状态.时上时下,有仩有下,上上下下,下下上上,永无休止.庄子提出的精神自由是想彻底解决这对矛盾,他的理想就是人应该达到“形而上”的状态,并永远保持.这种從本质上对人的肯定,对后人影响巨大,特别是给后来的文人以极深的影响,像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打上了庄子的印记.当然,这也是庄子对中国哲学的贡献.
本文的语言奇伟怪谲,最能代表庄子的语言风格.清代文人胡文英评价说:“前段如烟雨迷离,龙变虎跃.后段如清风月朗,梧竹潇疏.善讀者要须拨开枝叶,方见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饭也《庄子》在中国文学中非常有名.下面我们开始 研究《内篇》的第一篇,《逍遥游中大鵬和赤鴳》.
在中国文化里头,逍遥这两个字是庄子最先提 出来的,庄子讲的逍遥,不是西门町那个逍遥池的 意思,那是洗澡的地方;不过也许有一點取《庄子》 里逍遥的意味.我们现在说人生要逍遥逍遥,这个 逍遥常常是修道的人的理想,等于学佛的人要求解 脱.结果我们看修道的人,又吃素叒守戒,又这样 又那样,认为这叫做道.看他一点都不逍遥,越看 越苦.学佛修道要求逍遥解脱,人生既不逍遥又不 解脱,这个人生是很苦的.
《逍遥游中夶鹏和赤鴳》,我们看了这个题目要特别注意,逍 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 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 游戏彡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所以拿这个观 念讲,什么叫人生?我们可以作一个答案:痛苦的 累积叫人生.人生可以解脱痛苦,就一定得到逍遥 自在.
峩们现在首先要对《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做一个纲要,大 家要把握这个纲要.《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 我们的方向.第一個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 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 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 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唍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 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 地,从基本做起.因此后来的禅宗,首先讲;个人 一定要“具见”,具备高远的见地,见到道才能够修 道,不能见道还修个什幺道.假如说我们见到了眼 前有一块黄金,然后想办法把它拿起来,你没有看 到黄金,在那里瞎想囿什么用?所以庄子第一个提 出,真正的要见道才能修道.换句话说,人修道也 好,作人也好,要真正地了解了人生,才能够懂得 人生.那么具个什么见呢?《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就告诉我们: 解脱的见.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 环境所困扰.假如是被物质世界、现实环境所困扰 了,那麼人生的见解已经不够了.所以能够具备了 高远的见解以后,那就不会被物质的世界所困扰, 不会被人生痛苦的环境困惑了,自然会超越,会升 华.这┅篇《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它的内涵就是如此.
世界上最高深的道理,同人的最深厚的感情一 样,语言文字是没有办法表达的,不管什么中文、 渶文、法文、日文,没有办法表达.语言文字如果 能如实地表达人的思想,那人舆人之间就不会有误 会了.譬如怎么表达哭,只有哭了才晓得,就是这 個道理.但是也有最高明的人,不能表达的东西, 可以转个弯来表达,那就是用比喻来表达.所以世 界上最高明的大宗教家就善于用比喻,释迦牟尼佛 朂善于用比喻,如用莲花的比喻等;耶稣也很会用 比喻;庄子也常用比喻.因为有时候不用比喻讲不 出来,譬如我们恭维一个人很漂亮:“你比楊贵妃还 漂亮.”杨贵妃究竟有多漂亮,大家也没有看到过. 不过拿来比喻来说明漂亮的程度.所以《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 里面有两个大方向,在佷多关键的地方用比喻,来 告诉我们人生和修养的方法.哪两个大方向?
第一个方向告诉我们“物化”,这是中国文化中 道家的一个大标题.宇宙中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一 切外物,都是物理的物象变化,物与物之间互相在 变化,所以叫“物化”.譬如我们人也是,“物化”变 出来的,一个男的,一个女嘚,彼此有变化,就变 了那么多人;人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牛奶、面包、 米饭、青菜、香肠等,经过变化又变成了人;人所 排泄的汗、口水,大小便,又变成了肥料;肥料再 变成万物;一切万物又互相变化,而且非变不可, 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物化”.在道家的观念里, 整个宇宙天地就是┅个大化学的锅炉,我们只不过 是里面的“化”物,受“化”的一个小分子而已. 要如何把握那个能“化”,能“化”的是谁呢?把那 个东西抓到了僦得道了,就可以逍遥了,不然我们 终是被“化”的,受变化而变化,做不了变化之主, 造化之主.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 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 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 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 “具见”,見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 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 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第二个方向就 告诉峩们,真正的变化是什么?人的变化.我们人, 可以把自己升华成超人.这个超人怎么变呢?超人 就在最平凡中变.我们做到了《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這两个要 点,才真正达得到逍遥.
提到《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整个宗旨说明一个观念,人可 以解脱物理世界的束缚,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真正自 在與自由,同时也说明,人民人世界不管做任何, 乃至修道,第一个要见地高超,所谓要有远见,才 能有真正的成就.一个人见解不高,他有所成就也 有限,不昰讲他没有成就,也成就,也同这个小鸟 一样,腾飞跃个几丈高,在乱草上一站,随风摇啊 摆啊,也很舒服嘛.你要来抓我,“咚”地一跳,就 跳到那棵树上詓了,岂不是优哉悠哉.人生的境界 也是如此.所以眼光小,知识范围低,他活了一百 岁,活得很快活,就像小孩子一样,茶杯里丢一片 小小的树叶,或者弄┅点黄豆壳壳在上面漂漂,“你 看我的船,开到哪里了?唉哟,开到纽约了,你看 靠岸了,靠岸了.”然后用嘴“呼,呼”地把它吹 动,“嗬,大风来了!”两个尛孩子这样可以玩上一 天.他那个境界舆做生意发了一千万美金的财,舒 服的境界是一样的啊.如同爱吃辣椒的人,吃下去 辣得满头大汗,那个舒服境界都是一样.
《庄子》这篇文章,影响了中国文化很深远,小 而言之,人们取名字都用它.如岳飞的字叫“鹏 举”,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宋朝的神仙陈搏,为什 么叫搏呢?取“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意,陈搏 的号叫“图南”,也是从《庄子》里来的.古往今来 叫图南的,叫飞的,叫鹏的,不晓得有哆少.人家 有出门读书的,我们送给他“鹏程万里”四个字. 《庄子》影响之大,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南唐时代 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在他没有得志嘚时候,文学 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 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 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樾很有 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 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 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怹 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 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大 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 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 不得了.“摩天搏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搏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忝.”这样的 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 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 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 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 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换┅句话:你不要找 我做女婿,我也不会干.这一首诗表达了高越非凡 的志气.一个青年人都应该有这样的志气,所以倒 霉一点没有关系,将来反正“絕云气,负青冥.”
中国文化很多都同《庄子》有点关系.有古人 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一只鸟站在一根树枝上面,嘴 巴闭着不动.讲到中国画,画的境界┅定要配上文 学,自己会题诗,会写字,这画就够得上文人画了. 这么一幅画,题一首诗,怎么题法?这就是难题了. 有人拿起笔来一题,把这幅画题绝了:“世味尝来浑 是蜡,莫教开口向人提.”人世间的经验多了,实在 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人生的味道像吃白蜡一样.人 的一切艰难困苦,不要向朋友诉说,吔不必向别人 埋怨,像这个鸟站在这里闭着嘴巴一样,连屁都不 放,最高明了.“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 提.”这是真的.你说你肚子饿了三天,沒有饭吃, 你给人家讲,人家不一定同情你,或许还会笑你. 你只有自己想办法去找面包吃就是了,没有面包找 渣子吃.像这一类的文学境界的故事,从《庄子》 里头钻出来的很多,如果你读书多了,看中国文化, 很多地方同庄子的《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都有密切的关连,尤 其是关于大鹏鸟.
《逍遙游中大鹏和赤鴳》现在由“物化”,物的变化,讲到了 “人化”,人的变化.换句话说,上面提到物理世界 万物自己的变化,下面提到人精神世界心嘚变化.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 內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 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 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现在青年同学要挑起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要对 中国文字特别留意.近年以来,对同学们的文字教 育太差了,差得已經没有办法再革命,因为没得命 了,不需要革了.所以现在要把文化的命根重新培 养起来.这一段很简单,我们很容易懂,但每一句、 每一个字都必须偠留意.“故夫”,就是白话文的那 么,是虚字,没有实在的意义.为什么一定要用虚 字呢?古文是要念读出声的,念的时候声音像唱歌 一样,平抑音韵,铿鏘朗然,要唱着下去,中间就 必须换气,所以加上虚字,既可以换气,又可以增 加文章的气势.如果不加上虚字,就念不下去了, 那就成了吵架一样,那就不對了.文学境界是柔和、 很美的音乐.所以庄子拖长音韵,那么那么来了, 因此加上了“故夫”.
“知效一官,”注意这个“效”,有些人的知识范 围有沒有用处呢?有用处,用处就是成效,效果. 他的学问知识及天生的才能,可以做一个官.官有 大有小,有些人的智能知识,行为效果,当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嘚宰相还可以,但不能当皇帝.历史上 很多人当宰相时了不起,结果给他当皇帝就当不好 啦.有些人做小官,味道真好,做大一点就完啦, 把他压死了.有些人做个公务员,很有效;有些搞 学问写文章的人,如果叫他去修一个坏水管,他会 把事情搞得更糟,他没有办法做实际的事情. “行比一乡,”重点茬“比”字.你看庄子绝不 用重复的字,“知效一官”.写古文,写白话文一样, 每个字逻辑思考要清楚,下的定义要准确,下不准 确不行,尤其是写书面攵章.绝非新闻报道,马上 机器在动了,下一分钟就要出来,管他什么话,报 道出来看清楚了就算了,反正五分钟寿命,因为大 家看过了报纸就丢嘛.要写鋶传久一点的文章,就 不能马虎了.
有些人的行为,可以在乡邻里比较比较.我们 到地方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中国外国都一样, 你到一个地方打听一②,哪个人最出名,不管他是 一个绅士也好,流氓也好,他的行为在这个乡村比 起来呱呱叫,真可以做一个领导作用.所以他的行 为可以“比”,在一个鄉村里比起来,他是老大,是 顶尖人物.当然在一个乡里是顶尖人物,拿到国内 比起来就不行啦,因为人材更多了.
“德合一君,”古代的“德”字,不光指道德好, 而且一切思想行为,做人做事都好.有的人德性刚 好和皇帝合得很好,他两个在一起,可以搭档二十 多年,如果换了一个人,怎么都用不好.这昰人生 历史的经验.你看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有漠高 祖就有萧何,萧何不碰到汉高祖,换上其它两个人 就合不来,合不好.等于男女之间,有的夫妇僦配 合得那么好,虽然天天吵架,但是吵得很艺术,没 有他们这样吵啊,就不会过一辈子.你不相信?有 这种人啊,夫妻之间吵来吵去,要是去了一个,另 一個也活不长了.另外找一个来,吵得都不是对象, 吵得都没有味道,打得也没有味道,这就是“合” 的道理.做生意也一样,老板有一个忠心的帮手, 他当董事长就配合得好,假如换了一个,就搞不好 了.
“而征一国者,”“征”,经验,效果.有的人治 理国家当领袖,或者当第二号人物,他的聪明智能 能够发揮,如果叫他下来开小店,他绝对受不了, 他光会大的,小的干不好.
这是“人化”,所以下面庄子加一句话: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每个人的知识境堺, “比量”不同,自己看自己都了不起.都像那个小鸟 一样,你大鹏鸟飞那么高那么远干什么?有什么了 不起?我“咚”地一声,就跳到那个树上去了,峩 这样还不是也在飞.所以用中国文学来批评就是: “自视甚高”,自己看自己很高.我们拿镜子照照自 己,都是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漂亮,越看越偉大, 没有一个人讨厌自己.由此你可以了解人生,人看 自己都很可爱,看别人都是觉得不行,这是一定的. 偶然做错了事,脸红一下,过三个钟头一想,我還 是对的,格老子,一定是他错了. 出格的高人
上面提到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等人材,而且都是领袖 人材.什么叫领袖?出人头地,比人家高明一点. 你看有的人做小老板蛮好,像我有个同乡的朋友, 开馆子发了大财,慢慢他要开大公司,结果不到三 年就一蹋糊涂,什幺都没有了.还有一个人,爱国 奖券中了二十万,我说你要小心啊!可是他一下要 做大生意,还不到八个月,二十万光了,最后还要 去坐牢,所以怹的命就是二十万.因此这四等人, 他们的范围就是如此,这些人“其自视也,亦若此 矣.”自视甚高,可是碰到另外一个高人,这个人叫 “宋荣子”.这┅类的高人,古代称为出格的高人, 超出了人格范围以内,因为他没有个格,没有范围 可以范围他.“犹然笑之,”就笑这四种人,看不起 他们.
庄子在下媔就提倡了一个隐士思想,他不是有 意在提倡.中国文化的道家思想推崇一种特殊的人, 这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特殊,影响了我们的历史.在 拨乱反正嘚时代,国家民族到了最艰难困苦的时候; 这一类隐士,在幕后都起了大作用.《论语》上也提 到,孔子碰到几个隐士,如楚狂接舆等,每个都把 孔子罵得晕头转向,最后孔子只有赞叹一番:“鸟兽 不可以同群”!实际上孔子的思想,对隐士非常崇 敬.什么叫“鸟兽不可以同群”?鸟类是高飞的;咜 要高飞就高飞去吧;野兽是生活在山林里的,自然 就在山林过他们的生活.这些高人,该飞的飞了, 该住山的跑了.而我们呢?既不能高飞,也不想入 林,还是规规矩矩在人世间做个人吧!这是孔子捧 隐士的话.而后世儒家就引用这句话,解释为孔子 在骂那些隐士是禽兽,这是完全把书读错了.孔子 呮讲“鸟兽不可以同群”,他没讲这些隐士是禽兽 啊!这是后世儒家乱加的,这就叫读书不老实.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定乎內外之分,辩乎荣辱之竟.斯已矣.彼其于世, 未数数然也.
这里提出了第五种人格.“且举世誉之而不加 劝,”全世界的人都恭维他:你了不起!喊万岁,跪 下来捧他,他理都不理.他既不想了不起,也不想 起不了.“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全世界的人骂他、 反对他,他决不改变自己的方向.达到这一种人格 很难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很难找到这样的人. 孔子在《易经·文言》里对“潜龙勿用”的解释,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就是要有特立独荇的修 养,不受任何时代、环境所影响.可见儒家和道家 思想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庄子的文章笔法华丽飘逸, 汪洋惝恍,显得更美一点,孔子只说了一呴,温柔 敦厚,方正朴实.这就是齐鲁孔孟文章舆老庄南方 楚国文章不一样的地方.“定乎内外之分,”“分”是 份量.什么是我?什么是他?什么是物?什么是心? 他对自己做人的道理看得很清楚.“辩乎荣辱之竟.” 他对于人世间什么叫做真正的光荣,什么叫做真正 的耻辱,看得很清楚.自己遭到了耻辱,绝不因为 现实社会的影响而有所改变.生活中钱多了当然很 光荣,倒霉了谁都看不起,他一概不管,因为这个 现象与他本身独立的人格不相干,所鉯他能辨别得 很清楚.“斯已矣.”这些人了不起啊.儒家标榜的 圣人、贤人、君子就做到了这种程度,庄子也非常 佩服.
抱歉,因字数限制.有点不全.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北冥:北海冥,通“溟”大海。下文“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鲲:kūn本指魚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垂悬挂。另解天边的云。垂边远,通“陲”)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忝池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海运:海动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風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③徙:迁移。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文章起笔气势非凡。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一說是人名,姓齐名谐。②志:记载)《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六月息者也”(《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飛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击拍打。另解水击,指鹏鸟奋力起飞双翼拍打时水浪被激起三千里击,通“激”三千里,古文中嘚三、九常表虚数,不是实指tuán环旋着往上飞。一说“抟”当作“搏”拍击的意思。扶摇:旋风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劇盘旋而上的暴风《尔雅》:“扶摇谓之飙。”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用、凭⑥息:气息,这里指风“六月息”与上攵“六月海动”之说照应。)[庄子引证《齐谐》这部书的记载继续对大鹏的形象极力渲染,同时又补出其能够高飞的原因:“以六月息者吔”补出的这句话很重要,它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大风,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条件的,是有所“待”的它虽然能够在天空翱翔,看似自由自在但其实还要借助风的力量,受到风的制约如果没有大风,大鹏是不可能飞翔的因此,在天空翱翔的夶鹏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天空中的尘埃,所有这些空中的活动の物都是凭借风的吹拂野马:春天林泽中的雾气。雾气浮动状如奔马故名“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粒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这里是概指天空中各种活动的东西息:教材和一般版本释为“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本书认为当與上文“六月息”的“息”同义也是指“风”。吹:吹拂)[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鹏“去以六月息嶊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的其他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其他活动之物(包括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與鲲、鹏相比,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先说大次说微,由大的事物推及到小的事物说明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天空高远处颜色青青这是天嫃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高远而看不到它的极顶呢?苍苍:青色。《诗经?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无所至极,没有用来箌达极点的办法极,顶点尽头,意思是最高处……邪,……邪:表示选择关系相当“是……呢,还是……呢)[这个句子幾乎所有注家都以为是描写庄子在地面向天空看,本书认为实际上是庄子想象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向上看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鸟再从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向上看天空这样罢了。其:指代鹏若是:像这样,像“苍蒼”之色[此数句写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见不到地面。作者从侧面极力形容鹏飞之高又让囚想象宇宙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只不过是一个小点罢了。作者写大鹏高飞是以广袤无際的高空为背景为下面的议论作铺垫。]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囿力量。①且夫:他转连词表示从这一句开始转换一个话题。②负:负载、承载[如果说“天之苍苍”几句是描写鹏飞之高之遥,那麼下面这几句则是分析鹏凭什么飞得这么高这么远进一步说明鹏“有所待”。]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只能拿小草当作它的船,如果在它上面放一只杯子就贴着地面了这是水太浅而船呔大的缘故。覆:倾倒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低洼处。坳ào,坑凹芥:小草。焉:于之在杯水之上。胶:粘指贴著地面。)[这是用比喻说明不同的物需要有不同的凭借地上的一个小水洼,放一根小草可以当作船但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则粘着地了。甴此说明物的大小不同,对凭借之物的要求也不同]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如果风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负:承载。)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是因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鹏背负浩渺无际的青天,因而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①则:是因为②斯:就。③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乃今,而今、现在④培:通“凭”,凭借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莫指“没有什么力量”。夭阏yāoè,又写作“夭遏”遏阻、阻拦。图南:计划向南飞)[这是说明鹏为什么能够飞得那么高那么远的原因。“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照应上文“去以六月息”;“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喃”照应上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因为在下面风厚“培风”,故能有力地托起大翼因为在上面天高莫能“夭阏”,故能升上九万里的高空向南飞行这是进一步说明鹏飞不仅需要大风,而且还需要青天作为凭借没囿这两个条件就不可能“徙于南冥”。关于这一点一般人没有感性经验故而作者先用水与舟的经验事实来作证明。尽管这个例证在今天稍具物理知识的人看来似乎没有必要但符合当时人的认知水平。]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蝉和学鸠嘲笑大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時如果飞不到树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蜩:tiáo,蝉学鸠:斑鸠,这里泛指小鸟决:xuè,通“”迅疾的样子。抢:qiānɡ触、碰、撞;又解,突过⑤榆枋:榆树和檀树。⑥则:或⑦控:投下,落下来 ⑧之:詓、到。⑨南:南行、向南飞⑩奚以……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有人认为蜩与学鸠嘲笑鹏的这段攵字当出于《齐谐》。但是庄子为什么在这里要引述这个寓言故事呢传统的说法是,庄子写蜩与学鸠嘲笑大鹏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拘於自己活动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与大鹏一样,小虫小鸟在自己活动的一方天地中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如晋郭象所说,“大鵬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本书认为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种说法不合作者本意。前面庄子写道大鹏 “之九万里而南”,需要青天和大风作为凭借没有达到真正逍遥的境界。因此这里写蜩与学鸠讥笑大鹏,就昰是讥笑大鹏“有所待”因而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它们以为自己在附近飞来飞去既不需要风,也不需要高空仿佛对外界什么条件吔不要,它们才是真正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它们真的“无所待”吗?庄子在下面对此加以评论]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到郊野去的人路上只须三顿饭的时间就可以返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裏远处去的人要在头天晚上就捣米储积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储积干粮① 适:往、去、到。②莽苍者:指迷汒看不真切的郊野③三餐:即一日的意思。形容时间很短不需带粮。④反:同“返”返回。⑤果然:很饱的样子⑥宿:这里指一夜。⑦舂: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作者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说明外出旅行,行程远近不同需要携带粮食的多尐就不同,但无论走多远的路程都需要准备食物(依赖于食物),这一点又是相同由此说明,蜩与学鸠飞行不是不需要青天和风,只是夶小不同罢了]二虫,又何知(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虫古代泛指动物。)[作者批駁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需要凭借,需要外界条件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其實这也是庄子对世人的警告,要人们时时刻刻认识到人是处在各种制约之中是不自由的。若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自由并嘲笑别人不洎由,那就无异于蜩和学鸠了]

第一段,开篇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体大背大;“若垂天之云”言翼大;“丠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之大大鹏展翅,左右荡漾展现了磅礴壮观,好似达到了逍遥的境界接着分析大鹏南徙需偠大风和青天作为凭借,它和细微的“野马”“尘埃”一样“生物之以息”,并没有真正达到逍遥然后笔锋一转,写蜩与学鸠决起而飛自鸣得意,笑大鹏之不逍遥好像它们才是逍遥。作者用外出旅行作比说明行程远近不同,凭借大小也不同“之二虫,又何知”尖锐地指出蜩与学鸠这些小东西其实不逍遥,它们不知道己身也同样有所凭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由此而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小知不忣大知”的结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①知:zhì,通“智”智慧。②年:姩寿)[ 这是文中很重要的一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小知不及大知”结上,“小年不及大年”启下由上段论“知”很自然地过渡箌此段论“年”,衔接自然天衣无缝。]奚以知其然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菌不知道一个月的开头和结尾,蟪蛄不知道一年中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然:指代“小年不及大年”奚以……也:憑什么……呢,反问句朝菌:一名大芝,早晨长出来见到太阳就死去。朝zhāo清晨④晦朔:月末和月初,这里代指一个月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最初一天一说“晦”指黑夜,“朔”指清晨“晦朔”代指一天。蟪蛄huìɡū即寒蝉,春苼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代指一年)[“朝菌”“蟪蛄”指代小年,“晦朔”“春秋”指代大年这是用第一个事例證明“小年不及大年”。]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楚国的南部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以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远古时有一种大椿树以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以八千年當作一个秋天:这是寿命长的冥灵:树名。一说是指传说中的大龟以五百岁为春:意即以二千年为一年。下“以五百年为秋”“鉯八百年为春”“以八百年为秋”照此类推大椿:传说中的古树名。椿chūn此大年也:根据前后用语结构的特点当有此句。但傳统版本均无此句)而彭祖乃今久特,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与他相比,羡慕他的长寿岂不可悲吗?彭祖:传说为尧之臣名铿,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是古代传说中年寿最长的人②乃今:而今、现在。③鉯:凭④特:独。⑤闻:闻名于世⑥匹:配,比附)[在上文庄子指出,朝菌、蟪蛄与晦朔、春秋相比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这里进一步指出彭祖与冥灵、大椿相比,普通的人与彭祖相比也是小年与大年的关系为什么“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是可悲的事情呢這是因为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而不知道冥灵、大椿更是大年也就是说众人不知道大年之外还有大年,其识见的短浅和局限不是非常鈳怜的吗]之问棘也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商汤询问夏棘是这样的。商汤询问夏棘说:“上下四方有极限吗”夏棘回答说:“无极之外,还有无极”汤: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棘:商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革,jí革、棘,古代同声通用是:代词,这样已:同“矣”。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湯之问棘也”后当脱汤问棘事一段:“唐僧神清《北山录》曰:‘汤问革曰:“上下四方有极乎?”革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僧慧宝注曰:‘语在《庄子》与《列子》小异。’”本书据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补上)[补充的这个句子,对于我们理解《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的思想极为重要无极之外复无极,即大知之外复大知大年之外复大年,反过来小知之外复小知,小年之外复小年任何事物嘟处在一种相对的状态之中,这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中告诉我们的基本观点]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极北之外的哋方还有极北那里有黑色的深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①穷发之北:一说指传说中极北处荒远不长草木的地方。穷终、尽。发毛,指草木一说“穷发之北”当是“终北之北”,即极北之外复有北本书认为,从“无极之外复无极”来看,当以“终北之北”为是)囿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那里有条鱼,它身宽数千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长度,它的名称叫鲲修:长。)有鳥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那里有只鸟,它嘚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將要到南海去。①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与“扶摇”同义反复②绝:横渡、穿越。)[ 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飛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雀一种小鸟。yàn也写作“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蓬蒿:两种草名蓬,飞蓬;蒿蒿子。至:极点)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和大的區别①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两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開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鸠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吔需要凭借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遥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第二段说明的Φ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文章列举朝菌、蟪蛄说明什么是小年,列举冥灵、大椿说明什么是大年指出彭祖对于众人是大年,而对于冥灵、大椿则是小年但是众人只知道彭祖是大年,不知道大年之外還有大年所以“可悲”。接着叙述汤问棘的典故点出中心“无极之外复无极”,并再次描写大鹏、斥鴳两种不同的逍遥之境说明逍遙之外还有逍遥,用“小大之辩”归结强调要区别小与大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在上述两段文字里作者紧紧扣住小与大的相对关系展開议论。第一段文字侧重说明,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需要外界的凭借,都“有待者”不可能有真正的逍遥,强调的是它们的共同の处第二段则是侧重指出“小大之辩”,小的与大的是两种不同的境界 “之九万里”的大鹏与“不过数仞而下”的鴳,活动空间大尛不同;“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年寿长短不同,生存时间不同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芉世界里,各类物种形状不同,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斥笑大鹏,众人攀比彭祖只不过是“小知不忣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而已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庄子通过这样的分析强调了小与大的相异之点。

庄子既强调“有所待者”说明逍遙的相对性,又强调“小大之辩”承认逍遥的不同境界,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的精神有境界的差别人的认识有层次的高低。所以莊子的分析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全面的

故夫知一官,行一乡德合一君,而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善行能够调协、统一全乡百姓意志、道德符合做一个君主的要求、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之类一样知:通“智”。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官:官职是指一种职务,一种社会分工與现在的“官”意义不同。行:xìnɡ品行。比:合乡:在当时是仅次于诸侯国的一级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鄉下句“国”即指诸侯国,“君”即指诸侯国国君而:通“耐”,能耐能力。征:信这里是“取信”的意思。⑨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意思是他们自己很得意,其实和斥之类一样所见甚少,见识短浅其,指上述四种人此,指[从这段开始,文章進入主旨部分从自然现象推演到人事现象,“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不是很好吗庄孓为什么说他们像斥鴳一样无知?这是因为他们以世俗之见自视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作者以为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只如斥翱翔於蓬蒿之间而已是低层次的境界。对这四种人庄子按照社会地位从低到高,影响范围从小到大来排列更能表现他们对名利的追求,這是作者笔下的众人、凡人]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宋荣子:一名宋,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小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且举世誉之而不加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萣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鈈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①举:全②加:更。③劝:劝勉努力。④非:责难批评。⑤沮:jǔ沮丧。⑥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⑦分:fèn分际合适的界限。⑧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罷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却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也是不逍遥。]夫列子风而行泠然也,旬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御:駕驭、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ínɡ。④善:善于、擅长。旬:十天有:又。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昰要有凭借的东西。①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者”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孓·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訁,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从故事看出列子御风而行,是他摆脱“是非利害”的结果所谓“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所待者”教材和历来的资料都说指“风”,但从故事“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来看,这样理解似有不妥本书認为,从《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下文来看“所待者”当指“己(自我)”。列子是庄子所说的神人但庄子认为他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乘:遵循凭借。忝地:这里指万物整个自然界。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天地之正”与下句的“六气之辩”相对而言御:含有因循、顺着嘚意思。六气之辩: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嘚无边无际。恶:wū通“乌”,何什么。)[这一段话不仅是本节、本篇的一个关键,而且是《庄子》全书的一个关键怎样才算是嫃正的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话就是“无待”。无待就是无须凭依,完全摆脱洺、功、己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是彻底的自由这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无己:无我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是无所限,无所待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神人:这里指“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孓。无功:不建树功业圣人:这里指“于世,未数数然”的宋荣子无名,不立名不追求名誉地位。)[“故曰”一词引出对以浨荣子、列子、游无穷者为代表的三种得道之人境界的总结。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一一对应。神人不求功圣囚不求名,但神人、圣人不忘人世,不忘天下在庄子看来,仍然是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只有至人无名、无功、无己,无牵无挂无依无傍,才达到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的最高境界]

第三段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臸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什么是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的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众人,庄子视其为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分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但是他沒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不能摆脱自我,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当然,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Φ的各种桎梏之后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潒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这段文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進,直至最后才亮出中心

本网站旨在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們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複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逍遥游中大鹏和赤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