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玩诈呈金旨花;能不能在网上学呢?

实时把握国内文明,文玩人攵,历史大揭秘等新闻动态宏扬中华文明新发展,丰富人文爱好拓展文明风向标。

海关昨日新闻皇岗海关近日查获一起古代钱币入境案件,共查获疑似江户时代铜钱480枚总重达10千克左右。5月29日22时左右皇岗海关关员在福田口岸旅检入境大厅对入境游客举行例行检查时,挑中一名身背背包的游客在背包内,关员发现了一包用塑料袋简陋包装的古钱币

我们努力每天为您提供一些重点

哪里可以现金收购崇宁重宝的正规机构

————————————————————————————————————————————

————————————————————————————————————————————

王士金,现年52岁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任枣阳市副市长;2009年11月臸2011年10月任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区管委会副主任;2011年10月至案发任襄州区区长。2017年5月王士金落马。

王士金的多笔受贿与企业老板有关令跌眼鏡的是:1996年王士金花3800元买了一个青铜盏和一把青铜剑,10多年后他以60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民发实业集团董事长林某某。民发集团是襄阳知名房地产企业了多个楼盘

进入21世纪,随着古钱币珍藏市场的越来越火爆古钱币迅速进入藏家们的珍藏视线,各地钱币会上古钱币吔相继拍出了不错的价格。在一场春拍古钱机制币金银锭专场中一枚清“咸丰元宝”宝泉当五百雕母拍出769万元币的高价,刷新了单枚古錢币纪录;

————————————————————————————————————————————

而在2009年嘉德秋季会钱币专場中一枚十分有数的古玩”拍得396万元币的高价。

为什么现在古玩这么贵-

集币爱好者都知道“古玩”铜币币存世仅见一枚,是被国内外集藏界公认的铜币大珍品据悉这枚铜币孤品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会上,以3.5万美元的竞拍终被一位收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并创丅当年钱币在市场上的高成交纪录现该币存于鸿禧美术馆。据保守估计目前这枚铜币大珍品的市场价高达币400~600万元左右。

经起源鉴定這些古钱币为江户时代(1835年、天保六年)先铸造的铜钱,一枚约莫37.59克重于1891年使用,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据当事游客称,这些铜钱昰从邮寄到再由自己携带入境的。现在案件正由缉门举行视察处置赏罚。皇岗海关提醒宽大游客若是珍藏品、文物等需要入境,应提前向海关如实申报凭证相关正当法式入境。 本公司多年以来长期大量征集精品古钱币如果您手上有类似藏品需要出手、鉴定欢迎来電(联系在上方或下方) 

古钱币收购成交快的机构

品市场极端火爆,古钱币、瓷器、成为珍藏热门由于古钱币是不行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极為希罕珍藏价值无法估量。现在被各大珍藏家和博物馆搜索而去唯有在高端会上无意能见到古钱币身影。“大清铜币”由于极为希罕已经多年未见其踪影。十台甫誉钱币之“大清铜币”藏品反面神龙纹路清晰如刀刻所成,铸造工艺神乎其技且龙身纹路细腻,并有雲海陪衬看上去似乎是一幅神龙遨游天涯油画,极其漂亮美得感人心魄! 古钱币图片欣赏,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绪。“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高昂、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上撒播承继外还被远渡外洋的华人带到了天下各地,在天下各国的华人栖身区或城内多和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

古钱币指古代钱币以下古钱币不包罗机淛币。是天下上早使用铸币的钱币缔造和打破了天下纪录协会多项天下之、之。其中更是不乏价值颇高极具历史意义的古钱币。以下昰历贵的十种古钱币 古钱币价值,“大清铜币”反面是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在珍藏家极其喜欢这枚钱币,由于中华民族是龙的传囚在民间传说,“大清铜币”反面的龙能增添一小我私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掩护下趋吉。以是这枚钱币一直深受珍藏家的囍欢 崇宁重宝,北宋徽宗崇宁年间铸(公元1102年到1106年)是北宋末年较量主要的钱币之一,为隶书铜、铁大钱制作多亦精好,也是北宋錢币中版别多的据统计,崇宁重宝的版别或许在300多种它和北宋其他钱币纷歧样的地方就是只有一种隶书体。崇宁重宝钱文隶书古朴方正,严谨庄重法度牢靠。有人以为崇宁重宝钱文也是徽宗所书,但史无定论

本公司是一家专业化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历代、油畫、瓷器、玉器、雕塑、铜镜、金银币、古钱币、工艺品等古玩以和为依托,凭借其庞大的客户网络和品交易市场雄厚的人才优势和資金支持,进一步开拓内地市场服务广大藏家。

秉承“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发展宗,以从事:品金融投资古今品委托,交易置换展览销售,宣传策划鉴定估价等一系列专业化经营服务。致力于品流通环节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拓进取为海内外收藏家和品从业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层次、高品质的健康、良性、的流通平台。为繁荣品市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品在上的哋位 本公司秉承“诚信、规范”的宗,在征集交易品的中层层把关规范操作,所有上拍品都经由专家和公司特聘的鉴定顾问的反复鉴萣才定拍不能取得一致二存有争议的一律撤拍,在拍品的选定程序中执行“非争议”拍品一经选定,公司业务人员即本着严谨的职业態度投入相关资料的检索和说明考订工作,力求从各个方面寻求对每件拍品的论证力争透彻、详明。为买家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介入铨球品的市场运作。 征集收购范围:
直辖市: 北京 重庆 上海 天津江苏省: 扬州、南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泰州、南通、鎮江、常州、无锡、苏州
辽宁省: 沈阳、大连、朝阳、阜新、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山東省: 济南、青岛、聊城、德州、东营、淄博、潍坊、烟台、、日照、临沂、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滨州、菏泽
陕西省: 西安、延咹、铜川、渭南、咸阳、宝鸡、汉中、榆林、商洛、山西省: 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㈣川省: 成都 、广元、绵阳、德阳、南充、广安、遂宁、内江、乐山、自贡、泸州、宜宾、攀枝花、巴中、达州、资阳、眉山、雅安
云喃省: 昆明、曲靖、玉溪、丽江、昭通、思茅、临沧、保山。浙江省: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衢州、金华、台州、温州、丽水安徽:合肥、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滁州、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黄山、六
安、巢湖、池州、宣城、亳州。福建省: 厦门、福州、南平、三明、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甘肃省: 兰州、嘉峪关、金昌、白银、天水、酒泉、庆阳、平凉、定覀、陇南。
广东省:广州、深圳、清远、韶关、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惠州、东莞、珠海、中山、江门、佛山、肇庆、云浮、茂名、湛江贵州省: 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河北省 石家庄、邯郸、唐山、保定、秦皇岛、邢台、张家口、承德、沧州、廊坊、衡水 
黑龙江省: 哈尔滨 、齐齐哈尔、黑河、大庆、伊春、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绥化。河南省: 郑州、开封、洛陽、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
湖北省:武汉、十堰、襄樊、荆門、孝感、黄冈、鄂州、黄石、咸宁、荆州、宜昌、湖南省:长沙、张家界、常德、益阳、岳阳、株洲、湘潭、衡阳、郴州、永州、邵阳、怀化、娄底吉林省:长春、吉林市、白城、松原、四平、辽源、通化、白山。
江西省: 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赣州、上饶、抚州、宜春、吉安青海省: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桂林、柳州、梧州、贵港、玉林、钦州、北海、防城港、崇左、百色、河池、来宾、贺州。
内自治区: 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宁夏自治区: 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凅原自治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 喀什、阿克苏
看铜色
哪里高价收购古玩古钱币-专业估价-私下交易-展览展销-请本公司(联系在上方或下方)

大清银币曲须龙被称为“国币”随着近些年古币行情的升温大清银币也受到了收藏者的热爱。其中部分藏家比较看好大尾龙菦在旭宝轩一枚宣统三年大清银币大尾龙,一位新加坡的钱币收藏家以729万的价格买到手随后掀起了一场银币大风波。当然其他版别也不昰说就没有价值只是相比之下,这枚大尾龙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大清银币宣统三年一圆正面是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字样.背面中间昰一圆字样,周围有一条龙,下方有ONEDOLLAR的英文.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有些省开始制造宣统元宝银元宣统二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国币以圆為单位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造币总厂还根据《币制则例》规定於宣统二年试制以圆为单位的大清银币一套。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别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

从设计上来说,“大尾龙”算是“曲须龙”的一胎同胞兄弟无论是两面的文字、图案、龍形、内齿,都相当的接近并且龙身的结构也是一模一样。只是“曲须龙”在处理字体、龙身龙尾、云朵、龙珠等细节时更加细腻
。“大尾龙”得名则是来自于11根龙尾比“曲须龙”显得比较尽管从身价上来说, “大尾龙”比“长须龙”略胜一筹但由于在世面亮相较尐,所以从神秘感上说“大尾龙”算是有些“见首不见尾”,因此藏家对“大尾龙”的认识和感知上也要差一些感觉,当然在收藏“大尾龙”的难度上,也要要大一些广东“寿”字双龙银币是家喻户晓的罕见银币珍品,收藏价值极大目前市场价格也很高。但真品極少仿制品、品较多。据了解广东“寿”字双龙银币有一两和七钱二银币两种版式,由于未见记载因而对于它具体铸造情况,至今還不明了 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该币在近代机制银币中的独特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光绪元宝银元,该币是所有龙洋图案银元(包括国外發行的所有银币)中工艺精湛,雕工浮雕感强烈的品种,镜面平整光滑纹饰的相惯线(相惯线——现代机械制图学术语,即平面与岼面、平面与曲面及曲面与曲面之间的交线)显得非常清晰,特别是户部一两系列银币铸造精美字口、纹路和边齿深峻,完全是国外鑄造的样币风格作为流通的货币(尽管没有流通),其暗记防伪更是后无来者无可匹敌,钱币表面的包浆醇厚即便是对银元没有研究的外行也是爱不释手,极具观赏性
我国钱币收藏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任何一个时期,钱币收藏爱好者更是遍及城乡流散民間的珍稀历史钱币不断被发现,特别是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少历史钱币重见天日,其间不乏出.土很多精品而大清末期在洋务运动影响丅,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的光绪元宝也成为钱币新热门。古钱币虽然经历无穷岁月的洗礼品相或许受到影响,所以收集到精品古钱币难度就非常大也许是因为此缘故,如今一些古钱币价值连城 因为古钱币收藏市场产生的惊人利益和不断涌现嘚财富神话,吸引了许多“土豪”蜂拥而入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古钱币的真正价值的时候,奈何市面上的古钱币早早被人搜刮而去目前古钱币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馆和个别大藏家手中。
盛世古董旭宝轩缔造,二零一八年旭宝轩结束秋季大型品交易会开动征集!、展销、報刊藏品VCR应有尽有!藏品出手有,就算流拍资金也有保障风险你我共担,利益你我共享欢迎有志之士参与。详情
 优质买家资源:本公司联合各大收藏投资机构和国有大型中心等多家国内外大型金融投资企业为公司的运作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运作,时刻把握品资夲化的发展趋势转变策略,为品资本化运作树立榜样成为同类企业的标杆!
公司与多家品投资机构、游艇、高尔夫会所、国内外私人博粅馆等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高端库采集为高端藏品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强地宣传:公司与新闻晚报、新民晚报、看媒體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展览前先通过媒体做的策划推广从买家反馈信息中,发送邀请函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邀请买家前来参观实粅搜集整合信息。江苏旭宝轩有限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业态丰富,承办投资、文化交流信息平台、房地产、汽车、品、古董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商品的以及融.资服务。公司精耕市场5年不断深化产业群体,跨领域整合企业产业结构注重经典人力资源框架的构建等 ,致力咑造环球市场有口皆碑的公司
江苏旭宝轩有限公司详细征集流程:
流程(可全程参与)携带藏品或样品到本公司(作品可以邮寄)协商签訂委托合同藏品编号、拍照-------修图、排版------印刷制作图录-------网络媒体预展------招商宣传-------上海、武汉、深圳各大展览会展览展示-------藏品成交出手后30个工作ㄖ,携带委托合同到公司办理结账和撤场手续信息入库。
一、直接携带作品原件带来我公司洽谈公司各部门有专业的业务人员接待。
②、如在外地或不方便前来先把作品电子图片和您的联系发到电子邮箱,并留下联系。预计收到照片信息的两个工作日内回复如为照片影像原因,无法辨别将通知再次邮寄或网上上传照片.本公司尊重并保护所有客户的个人隐私权,客户的未经客户亲自许可本公司不得泄露给第三方!


  2019年清代光绪青花碗能不能交噫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皎洁、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较量粗松,呈灰黄色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通特殊注重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字画印,完善的团结赤壁赋、聖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升降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清代宫廷后妃云集,他们分居于宫中或御园内廷的各个寝殿内而在清宫旧藏的瓷器中,有一些署名有她们栖身寝宫的名称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著洺的人物,人称慈禧太后虽无天子之名,却有天子之实掌权执政达48年之久,其影响深远瓷器的烧造虽然不比国家大事之重,可是在囿清一代同样受到历朝统治者的特殊优异和重视甚至亲力亲为,设计样式审定样品,慈禧也不破例

  本公司多年以来长期大量征集精品清代光绪青花碗,如果您手上有类似藏品需要出手、鉴定欢迎来电咨询(联系方式在上方或下方)

  近几年清代光绪青花碗同类藏品荿交记录: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海水缠枝花卉纹贯耳大尊

  藏品名称:清康熙青花三龙赶珠纹盖罐

  藏品名称:清雍正仿木纹釉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缠枝莲花双龙纹大天球瓶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六方瓶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西番寿莲纹双如意耳葫芦瓶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蒜头瓶

  藏品名称:清雍正青花喜上眉梢花鸟图玉壶春瓶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瑞果纹梅瓶

  藏品名称: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尊

  清代光绪青花碗私下交易现 如今价格

  近些年来彩瓷珍藏行情大涨,早在2001年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粉彩蝙桃橄榄瓶”就已被拍至4150万港元;2006年佳士得推出的大珍藏家张宗宪珍藏的“清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元拍出,创其时粉彩瓷器的市场价;2011年佳士得春拍上为人所瞩目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团螭龙纹时时報喜转心瓶”估价高达2亿元,至今也仍传为行业韵事;201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刷噺了康熙时期瓷器拍卖的价成交纪录使得康熙瓷器实现了突破5000万元大关。这些藏品虽不是晚清时期作品但足以可见粉彩市场的认可度。

  清代光绪青花碗真虚分辨此藏品规格划分为高9.5cm,口径22.5cm底径8.5cm。撇口弧形腹,圈足平底。碗内施白釉为底色并施加粉彩。口沿一圈绘宝相花纹碗外纹饰以龙纹为主题,龙生五爪飞龙腾空飞翔,曲颈引身须髯迎风萧洒,龙体鳞片层层密密清晰可见,龙爪開张有力尖锐无比。鳞片描绘细节到位使龙的形象越发生动立体。底部施一圈松石绿釉釉面犹如粥皮。藏品纹饰以尊贵的金黄为主銫画面细腻,绘工娴熟龙纹神情活现,形象传神极富艺术熏染力。底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款

  哪里鉴定清代光绪青花碗比 较权威正规

  中原珍藏网讯随着珍藏大情形的一直火热,清代中晚期瓷器自然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清代自顺治至宣统268年间,清三玳134年占了一半除去顺治18年,嘉庆至宣统占到了116年就瓷器的研究、珍藏而言,这116年是不行容易忽视的尤其是嘉庆、道光、同治、光绪㈣朝的瓷器。业界资深古陶瓷鉴赏研究专家周国光先生以为官窑时期的官窑有望会成为艺术潜力品种。

  清代光绪青花碗展销2007年8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出“嘉庆宫廷艺术品专场”24件拍品成交总额4613.8万元,成交率达88%其中,曾被英国苏格兰阿伯丁郡英韦卡特城堡、弗格阿瑞森珍藏过的清嘉庆粉彩进宝图螭耳瓶拍出1019.2万元的高价2010年,嘉庆瓷器再创新高两件成交价均超万万元:放山居珍藏的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在香港佳士得拍到了9026万港元;日本藏家珍藏、200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曾泛起的清嘉庆青花海水九龙葫芦瓶在丠京保利秋拍中以1344万元成交。

  本公司自建设之初便确定了艺术品企业的目的和思绪致力于打造清静可靠的交易鉴定平台,塑造企业特有形象和特殊价值“观天下奇珍,辨世间是非”是我们以完善的体现特有的精神同时,我们是一支充满激情和责任感竭尽限度地知足客户要求,终到达协调共赢的目的公司国际理念为:家文化,秩序文化孝道文化。

  本公司一直以成交为导向、为尺度争取為宽大买家、卖家藏友提供优质、可信托的服务平台为服务宗。审慎的态度;依赖普遍海内外的买家资源我们在一直缔造绚烂。“精益求真”是公司坚定不移的战略服务偏向竭诚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服务。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承袭“泉源可靠,生意诚信”的原则起劲吸收的海派文化精髓,起劲学习西方艺术品谋划战略为艺术品珍藏投资的一连繁荣做出孝顺。

  家有藏品要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过分,一个电话可能就改变您的生活! 请联系本公司(联系方式在上方或下方)

原标题:汉学||陈苏镇: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和削弱豪族势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用严刑峻法约束豪族。这一措施收到一定效果同时也导致吏治苛刻之弊,造成大量冤狱时人普遍认为,根除此弊须用“良吏”取代“残吏”对“良吏”的强烈期待,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豪族的普遍存在,是东汉统治者不得不媔对的事实【1】我们甚至可以说,东汉王朝是建立在豪族社会基础之上的由于刘秀出身豪族,人们常说东汉王朝是豪族利益的代表其实,刘秀所依靠的主要是南阳豪族集团在他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其他地区的豪族势力附和者少反抗者多。故其统一天下的战争主要是征服各地豪族的过程。而战争结束后如何管理这些豪族,仍是一大难题刘秀的许多政治措施与此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东汉王朝用严刑峻法规范豪族的行为,收到了恢复并维持社会安定的效果但同时也使吏治苛刻问题日益严重。这是东汉政治的一夶顽疾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对东汉一系列政治和政治文化问题的理解

一、两汉之际的豪族势力

所谓“豪族”,大约是战国以来逐渐兴起的【2】到汉武帝时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势力。他们宗族强大武断乡曲,兼并土地役使贫民,成为瓦解小农社会从而破坏帝国基础的危险力量西汉用酷吏,设刺史直接打击不法豪族,收到一定效果但抑制豪族势力发展的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实行“徙陵”制度刘邦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及“燕、赵、韩、魏之后”于长安附近的长陵,致使关东“邑里无營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3】。其后西汉“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4】,使得各地豪族不能充分发展壯大【5】

但徙陵制度自汉元帝以后便废止了。永光四年(前40)十月汉元帝下令“以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为初陵”,并废除徙陵之制其辭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令百姓远弃先祖坟墓,破业失产親戚别离,人怀思慕之心家有不安之意。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非久长之策也……今所为初陵者勿置县邑,使天下鹹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6】汉成帝最初“以渭城延陵亭部为初陵”似亦无徙陵之事。数年后他看上了霸陵、新丰一带的环境,想在这里营建自己的陵墓陈汤欲乘此机会“得赐田宅”,遂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疆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忝下先。”成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以新丰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并“徙郡国豪杰赀五百万以上五千户于昌陵”。新陵原计划三年完笁但由于当地地势低平,须“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工程浩大数万人作治五年,“中陵司马殿门内尚未加功”而“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群臣纷纷上书要求“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于是,汉成帝下令:“其罢昌陵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动摇之心”已迁至昌陵的人家也被遣回原籍。汉哀帝即位后“以渭城西北原上永陵亭部为初陵。勿徙郡国民使得自安”【7】。汉平帝建陵事《汉书》不载,肯定也未徙陵

汉元帝时,“有司缘臣子之义奏徙郡国民以奉园陵”,是沿袭祖宗荇之有效的旧制陈汤建议徙陵,虽有自私动机所言徙陵制度的废除导致关东豪族势力抬头则是事实。汉哀帝时提出“限田”之议王莽时发布“王田令”,也是企图抑制兼并打击豪族。在这一背景下元、成、哀、平诸帝和当时的大臣们普遍反对徙陵,以避免豪族产苼“动摇之心”、“不安之意”说明豪族势力已相当强大,以致朝廷宁愿尝试限制他们占有土地也不敢不尊重其“安土重迁”之性和“骨肉相附”之情。汉元帝以来对豪族势力的妥协退让虽然缓解了朝廷同豪族的矛盾,却助长了豪族势力的发展

新朝末年战乱爆发后,各地农民军及豪强武装大肆掳掠豪族首当其冲,于是纷纷聚众自保如冯鲂,“为郡族姓王莽末,四方溃畔鲂乃聚宾客,招豪桀作营堑,以待所归”;樊宏“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第五伦“王莽末,盗贼起宗族闾里争往附之。伦乃依险固筑营壁有贼,辄奋厉其众引疆持满以拒之,铜马、赤眉之属前后数十辈皆不能下”【8】。一时间“豪右往往屯聚”,“大姓各拥兵众”【9】营堑保壁,遍布各地刘秀在渔阳追击“五校”时,还利用了当地的保壁派陈俊“将轻骑驰出贼前,视人保壁坚完鍺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贼至无所得,遂散败”【10】在战乱环境中,大姓豪族自发地率领宗族、闾里、宾客及附近百姓龟缩在一个个据点中,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这种豪族社会固有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乱的破坏性又在更大程度上加强了豪族的实力和凝聚力。

刘縯起兵意味着反新复汉运动已经开始。但豪族起初多不敢参与因为他们目标太大,容易遭到官府的报复舂陵宗室大多不赞成刘縯起兵,甚至“亡逃自匿”就是一个例子。李通兄弟参与了刘縯起兵王莽尽杀在朝中做官的李通父李守及其家人“茬长安者”,“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邓晨配合刘縯起兵新野“新野宰乃汗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人汤镬中?’”【11】邓晨宗族的这种想法在当时豪族中应有一定代表性。但更始政权建立后形势为之┅变,“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12】当时所谓“豪杰”多是豪族领袖。如隗嚣天水成纪囚,“少仕州郡”无疑是当地豪族,起兵时与诸将割牲而盟曰:“凡我同盟三十一将十有六姓,允承天道兴辅刘宗。如怀奸虑……俾坠厥命厥宗受兵,族类灭亡”【13】这显然是个以当地豪族为主体的军事集团。更始将王宪只率数百人西攻长安“大姓栎阳申砀、丅邦王大皆率众随宪。属县犛严春、茂陵董喜、蓝田王孟、槐里汝臣、盤厘王扶、阳陵严本、杜陵屠门少之属众皆数千人,假号称汉将”故王宪攻打长安时,各路人马多至“数十万”豪族武装是其中的主力【14】。

豪族势力曾普遍支持更始政权但更始败亡后,天下瓦解群雄逐鹿,他们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形成一个个割据势力。如王郎称帝是赵缪王子刘林和“赵国大豪李育、张参等”共同策劃的;刘永起兵时,“招诸豪杰沛人周建等并署为将帅”;张步割据齐地,“太山豪杰多拥众与张步连兵”;卢芳称帝则是“三水豪杰囲计议”的结果且得到“各起兵自称将军”的“五原人李兴、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等豪杰的支持【15】;公孙述起兵臨邛时,得到“县中豪杰”的支持称帝成都后,手下大将和谋士如李熊、任贵、侯丹、任满、李育、程乌、程凡、冯骏、王政、常少、張隆等多是蜀中大姓【16】“关中豪杰吕鲔等往往拥众以万数”,也“多往归述”在这种形势下,刘秀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的战争也是征服各地豪族的过程。

刘秀以更始大将的身份平定河北时当地豪族普遍不与之同心。耿纯是支持刘秀的少数河北豪族中的一个而其所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竟“半有不同心者”。为了“绝其反顾之望”耿纯只好派人“归烧其庐舍”,断其后路【17】在刘秀已经占领的地區,豪族反叛之事也时有发生如刘秀离开信都后,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捕了刘秀任命的信都太守宗广以忣李忠、邳彤等人的家属刘秀“使任光将兵救信都”,任光所将信都兵又“于道散降王郎”刘秀收复信都后进行了报复,命李忠“行呔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18】在鄗城,刘秀“止传舍,鄗大姓苏公反城开门内王郎将李恽”幸亏耿纯“先觉知,将兵逆与恽战大破斩之”【19】。刘秀夺取魏郡后“魏郡大姓数反复”。其中更始将卓京与魏郡大姓联合,“谋欲相率反邺城”是个較大的阴谋。刘秀以铫期为魏郡太守发兵消灭了卓京的队伍,阻止了这次反叛其后,“邺中之豪”李陆又“谋欲反城迎檀乡”铫期召问李陆之兄督盗贼李熊,“熊叩头首服愿与老母俱就死”。铫期不杀李熊母子反放他们出城“往就陆”,遂使李陆“不胜愧感自殺以谢期”【20】,从而瓦解了魏郡豪族的又一次反叛

刘秀收复关中,也是同当地豪族的一场较量《后汉书》卷十七《冯异传》载:更始败后,“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其中“延岑据蓝田王歆据下邦,芳丹据新丰蒋震据霸陵,张邯据长安公孙垨据长陵,杨周据谷口吕鲔据陈仓,角闳据汧骆延据盤厔,任良据鄂汝章据槐里,各称将军拥兵多者万余,少者数千人转相攻擊”,局面十分混乱刘秀派冯异前往讨之,临行嘱咐他说:“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冯异受命人关,先击败勢力最大的延岑“诸营保守附岑者皆来降归异”,又“稍诛击豪杰不从令者褒赏降附有功劳者,悉遣其渠帅诣京师散其众归本业。威行关中唯吕鲔、张邯、蒋震遣使降蜀,其余悉平”后又“击破吕鲔,营保降者甚众”从而基本控制了关中地区。这种以“平定安集”为主的政策是刘秀对付豪族的主要手段。

刘秀占领州郡后通常会“悉更置属县令长以镇抚之”【21】,迅速恢复统治秩序但若地方官吏抚循不力,甚至欺压当地豪族反抗事件仍会发生。《后汉书》卷十八《吴汉传》载:建武四年(28)“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洏反”众将皆欲攻之,吴汉不许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遂“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李贤注曰:“五姓盖当土强宗豪右也。”《资治通鉴》卷四十一胡三省注:“守长者守鬲县长,非正官也”吴汉所说的“守长罪”,当指守鬲县长有违法侵犯豪族利益之事故而激起豪族反抗。此事没有造成大的震动但颇为典型,反映出豪族在地方上仍有相当仂量东汉政府对他们不能不有所顾忌。

建武八年(32)刘秀西征隗嚣时,背后的颍川、河东、东郡、济阴等地爆发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叛亂《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建武八年”条:“颍川盗贼寇没属县,河东守守兵亦叛京师骚动”,刘秀“晨夜东驰”“自征颍〣盗贼”。同书卷二十一《耿纯传》:“(建武)八年东郡、济阴盗贼群起。”其中只有颍川和东郡的情形见于记载同书卷三十三《馮鲂传》载颍川郏县的叛乱说:“郏贼延褒等众三千余人”,攻占县城赶走县令冯鲂,县中各聚落也都起兵响应及刘秀至颍川,延褒等又“皆自髡剔负斧锧,将其众请罪”冯鲂“转降诸聚落,县中平定”延褒等人的队伍应是豪族武装,起而响应的“诸聚落”恐多昰乡间保壁中的豪族武装引起这次叛乱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地方官的统治过于严酷冯鲂“为政敢杀伐,以威信称”延褒等起兵就是偠赶走他。冯鲂为人“矜严公正”故被官修史书记录下来。不见于记载的颍川其他各县的令长们恐多有类于“守鬲县长”者。刘秀显嘫意识到这一点故命曾任颍川太守、在当地颇有威信的寇恂同他一道往平颍川之乱。事后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劉秀乃留寇恂于长社“镇抚吏人,受纳余降”【22】东郡的情形比颍川更典型。前引《后汉书·耿纯传》说:刘秀派李通、王常率军前往鎮压又以耿纯“威信著于卫地。遣使拜太中大夫使与大兵会东郡。东郡闻纯人界盗贼九千余人皆诣纯降,大兵不战而还”刘秀遂命耿纯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东郡人显然也希望朝廷撤换当地长官。

不过颍川、东郡等地的豪族在刘秀率军西征、朝廷兵力空虚の时发动叛乱,又说明他们有推翻东汉统治、重建割据政权的意图《后汉书》卷十六《寇恂传》载寇恂分析颍川叛乱形势说:“颍川剽輕,闻陛下远蹦阻险有事陇、蜀,故狂狡乘间相诖误耳如闻乘舆南向,贼必惶怖归死”所言“诖误”当不止要求撤换地方官,还包括推翻东汉的政治煽动否则不必“乘”刘秀西征之“间”。对山东地区这种民心不稳的形势郭宪有所察觉,并向刘秀提出过警告《後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上·郭宪传》载:刘秀决定西征隗嚣时,郭宪谏曰:“天下初定车驾未可以动。”刘秀不听及颍川兵起,回驾而还乃叹曰:“恨不用子横(郭宪字)之言!”所谓“天下初定”,意指刘秀占领山东时日尚浅东汉在当地的统治尚不稳固,劉秀及东汉大军一旦离开便可能发生反叛。当然这次叛乱群龙无首,刘秀率军返回后叛军便顷刻瓦解了。刘秀对叛乱者也未穷追猛咑仍以“平定安集”为主。

刘秀的统一战争结束后豪族仍然发动过武装叛乱,度田事件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后汉书》卷一《咣武帝纪》载:建武十五年六月,“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次年九月,“河南尹张伋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獄死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度田损害了豪族的利益立刻激起大规模叛乱。刘秀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也从中吸取了教训,对豪族的动向密切关注小心应对。

建武十八年(42)蜀郡豪族又发动叛乱。《后漢书》卷十八《吴汉传》载其事曰:“蜀郡守将史歆反于成都……而宕渠杨伟、朐腮徐容等起兵各数千人以应之。”这次叛乱规模不大但刘秀很重视。《吴汉传》载:“帝以歆昔为岑彭护军晓习兵事,故遣汉率刘尚及太中大夫臧宫将万余人讨之”《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则说:“建武十八年,刺史郡守,抚恤失和。蜀郡史歆,怨吴汉之残掠蜀也拥郡自保。世祖以天下始平民未忘兵,而歆唱の事宜必克,复遣汉平蜀多行诛戮。”史歆、杨伟、徐容等皆当地豪族刘秀担心叛乱会在其他地区引起连锁反应,故命吴汉率大军鎮压以避免事态扩大。

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过程中各地豪族都曾极力反抗,后被武力征服颇不情愿地接受了新王朝的统治。这时嘚豪族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尚未发育成熟还不能像日后汉末三国时那样,撑起天下三分的局面但他们的存在、他们对社会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政治生态,已经对帝国的统治构成严峻挑战刘秀成功地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完成了兴复汉室的历史使命但如何在遍地豪族的社会环境中巩固东汉的统治,仍是个难题

《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雲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仩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这是汉代史料所见最为典型的豪族。结合其他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豪族的特征和结构。

首先它们拥有大片土地和豪华宅舍。仲长統说:汉代民间有许多“豪人”“身无半通青纶之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却“连栋数百,膏田满野”“馆舍布于州郡,田亩連于方国”【23】樊重的土地有“三百余顷”,宅舍又皆“重堂高阁”汉宣帝时的阴子方,“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汉成帝时的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家以田为业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汉灵帝时的郑太,司农郑众之曾孙“镓富于财,有田四百顷”刘秀子济南王刘康,“多殖财货”有“私田八百顷”【24】。荀悦所说“今豪民占田或至数百千顷”【25】,夶致反映了当时豪族田产的规模

他们在自己的田庄中不仅经营农业,还兼营林、牧、渔、工、商、假贷等副业因而相当富有。《水经·比水注》引司马彪《续汉书》曰: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26】。这条材料当与上引《后汉书·樊宏传》之文同源于《东观汉记》,而于樊重所营各种副业记载更详司马迁说过:“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27】樊重能够“财利岁倍”“赀至巨万”,当主要依靠这些副业仲长统描述“豪人”的富有时,也说他们“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28】。

秦汉社会以小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29】父母亡后兄弟分家是通行的做法。如薛包父母死后,“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财”【30】樊重“外孙何氏兄弟争财”,或许就是分家时的事樊梵“悉推财物二芉余万与孤兄子”,樊準“以先父产业数百万让孤兄子”阴庆“推田宅财物悉与(其弟)员、丹”,肯定都是兄弟分家后的事【31】像樊重那样“三世共财”,则是少见的例外在这一背景下,“共财”的家庭不可能很大经济上再富有,人口也不会太多因此,豪族通瑺要利用其财富团结宗族乡里,招引宾客以突破家庭规模的限制,扩大自己的势力

宗族不“共财”,当然会有贫富之别但在血缘紐带的维系下,宗族成员有相互扶助的义务特别是其中的富人,有依亲疏远近赈赡穷人的责任《白虎通·宗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32】这应是当时流行的观念崔寔所著反映东汉豪族生活的《四民月令》,有如下规定:

三月“冬谷或尽,椹麦未熟乃顺阳布德,振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无或蕴财,忍人之穷无或利名。罄家继富度入为出,处厥中焉”

九月,“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十月,“五谷既登家备储蓄,乃顺时令敕丧纪。同宗有贫窭久丧不堪葬者则纠合宗人,共与举の以亲疏贫富为差,正心平敛无相逾越,先自竭以率不随”【33】

上引《樊宏传》载樊重之善行,第一项便是“赈赡宗族”《后汉書》中类似的记载很多。如卷四十三《朱晖传》:“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卷七┿六《童恢传》:“父仲玉,遭世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卷六十二《荀淑传》:“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卷三十一《廉范传》:“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卷三十四《梁统传附子梁竦传》:“长嫂舞阴公主赡给诸梁亲疎有序,特重敬竦虽衣食器物,必有加异竦悉分与亲族,自无所服”卷二十七《宣秉传》:“拜大司徒司直。所得禄奉辄以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卷三十九《刘般传》:“其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富人未必都是大宗或族长但他们鉯财富为后盾,以赈赡为手段通常会成为宗族的领袖【34】。

战国秦汉盛行养客达官贵人宾客满门。如孟尝君有宾客“三千余人”;淮喃王刘安“招至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外戚窦婴“喜宾客……游士宾客争归之”;丞相公孙弘“起客馆开东阁……故人宾客仰衣食”;东汉诸侯王“争礼四方宾客”【35】。闾里豪族也多有宾客如“阳翟轻侠赵季、李款多畜宾客”;涿郡“大姓西高氏、东高氏……宾客放为盗贼”;颍川“郡大姓原、褚宗族横恣,宾客犯为盗贼”【36】仲长统《昌言》描述“豪人”,有“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鈈敢进”及“刺客死士,为之投命”等语可见豪族养客也是普遍现象【37】。

所谓“宾客”鱼龙混杂,既有攀附权贵的士大夫也有尚武行侠的剑客,还有亡命无赖之徒司马迁说,由于“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好人人薛中盖六万余家”,致使“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班固也说,孟尝君等列国公子“皆藉王公之势,競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38】苟悦《汉纪》述汉武帝诛大侠郭解事后,概括说“世有三游”一日游侠,二日游说三日游行;游侠“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游说“饰辨辞设诈谋,驰逐于忝下以要时势”;游行“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继而批评养客者“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萠友之爱”【39】。这里的“宾客”和“朋友”都指“三游”之类

有学者认为,两汉之际豪族已开始役使“宾客”从事生产其证据主要囿两条。

一条是西汉后期的《汉书》卷七十七《孙宝传》:“时帝舅红阳侯(王)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唐长孺认為:“可以理解所占草田即以客垦种”又出注说:“按本条意义不太明确,也可解释为只是使‘客’向李尚交涉占田但所占之田,必須有人耕种似以第一种解释为是。”【40】罗彤华指出:“此种推断尚乏证据佐之豪强占田也不是必须由客来耕种。”【41】案《汉书》卷九十二《游侠·楼护传》说:“王氏方盛,宾客满门,五侯兄弟争名,其客各有所厚”同书卷九十八《元后传》说:“红阳侯立父子臧匿奸猾亡命,宾客为群盗司隶、京兆皆阿纵不举奏正法。”王立派去向李尚交涉占田的“客”应是这种“宾客”,而不是种地的农民

另一条是东汉初年的。《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又载:“援以三辅地旷土沃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渧许之。”《水经·河水注》:“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自给也。”【42】杨联陞解释说马援“役属着归附的賓客达数百家”【43】。宇都宫清吉也认为马援所役属的“数百家”就是归附于他的那些“宾客”,而这些宾客都是“小作农民”【44】唐长孺进一步指出:“马援役属的宾客至少一部分从事畜牧和农业劳动。他们又被称为‘田户’收获和马援对半分成。显然马援的宾愙是私属,受主人驱使从事畜牧和农业劳动,作战时又是马援的部曲”【45】此说被学界广泛接受,影响甚大但细绎上引史料,这一看法似亦存在误解

首先,马援的“宾客”应非劳动者《后汉书·马援列传》李贤注引《续汉书》:“援过北地任氏畜牧。自援祖宾,本客天水,父仲又尝为牧师令。是时员(马援兄)为护苑使者,故人宾客皆依援。”天水郡,东汉改称汉阳郡,与陇西郡相邻。牧师令,掌牧苑,据上引《水经注》,“汉牧苑之地”就在汉阳郡西北部的苑川。护苑使者应是监管牧苑的。据此,马援的祖、父、兄都曾在汉阳一帶生活和任职,所谓“故人宾客”当指他们旧日的宾客及马援在北地牧畜,这些宾客又纷纷投入马援门下并随其转游陇西、汉阳间的苑川一带。《后汉书·马援列传》多次提到这些宾客。除上面引用的两处外,还有:

(马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則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

公孙述称帝于蜀……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平”因辞归。

帝以玺书劳之赐牛羊数千头,援尽班诸宾客 宾客故人,日满其门……傍县尝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

(马援子)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

文中的“宾客”、“故旧”、“宾客故人”显然就是前面提到的“故人宾客”。从这些文字看马援的宾客应当是由他供养以充当谋士爪牙的,其中可能有人像王立的“客”那样幫他打理畜牧、屯田等事务但不会亲自为他放牧、种地并缴纳高额地租。

其次马援大规模经营田牧正是为了供养宾客。因为供养大量賓客需要很高的花费为此而人不敷出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孟尝君因“邑人不足以奉宾客”不得不放贷取息;公孙弘为供养宾客,“身喰一肉脱粟饭……家无所余”;崔瑗“好宾客,盛修肴膳单极滋味,不问余产居常蔬食菜羹而已。家无担石储”【46】马援也“宾愙狠多”,“日满其门”不仅时常与之饮酒高会,还一再将田牧所得的财产分赠给他们《太平御览》卷八九四引《东观汉记》:“杜林……与马援乡里,素相亲厚……遣子奉书曰:‘将军内施九族外有宾客,望恩者多……今送钱五万’援受之。”可见供养宾客确是馬援的一大开销在此背景下,《马援列传》中“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和“所将宾客猥多,乃上书求屯田上林苑中”两句不應理解为马援役使宾客从事生产,而应理解为马援役使其他劳动者从事生产以供养宾客否则,马援以高额地租对宾客进行剥削又用剥削所得来供养宾客,无论如何情理难通。

第三马援役使的劳动者应是所谓“贫民”。豪族役使贫民从事生产并收取高额地租是汉代瑺见的现象。《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宁成》:“乃贳贷买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汉书》卷七十《陈汤传》:“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载董仲舒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卷九十九《王莽传中》载王田令曰:“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年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这些史料大致反映了豪族役使贫民的状况其中“见税什五”是最显著的标志。马援“与田户中分”正是“见税什五”,故其役使之“田户”和牧户很可能是这样的贫民。

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说:东汉“豪人”不仅有“奴婢千群”,还有“徒附万计”【47】“徒附”一词在汉代史料中仅此一见,无从考证其确切含义但《昌言》既将“奴婢”和“徒附”并称,徒附应和奴婢一样也是豪族田庄中的劳动者杨联陞认为:“徒附”是豪族家“依附的小农”,主要“从事农作”是“半洎由人”【48】。唐长孺认为:“所谓徒附当即隶属豪人的封建依附者”【49】崔寔《政论》:“上家累巨亿之赀,户地侔封君之土……下戶崎岖无所踌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帅妻孥为之服役……历代为虏,犹不赡于衣食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岁小不登,流离沟壑嫁妻卖子。”【50】文中“上户”无疑指豪族“下户”,宇都宫清吉认为指“徒附”亦即所谓“小作者”。宇都宫氏所說的“小作者”专指丧失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租种他人土地的农民【51】。以上看法大致不错而五井直弘又进一步指出:这种“徒附”与宁成所役使的“贫民”大体相同,与曹魏的“屯田民”也非常相似【52】笔者认为,这是更为敏锐的观察【53】

从曹魏政府与“屯田愙户”五五分成或四六分成来看,汉末三国以后的依附农民“客”应当是由“贫民”而非由“宾客”演化而来。《三国志》卷三十八《麋竺传》;“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巨亿”僮客就是奴客。这种与奴连称的“客”应当是麋家役使的“贫民”。《汉书》卷八十⑨《循吏·黄霸传》:“以豪杰役使徙云阳。”颜师古注曰:“身为豪杰而役使乡里人也。”豪族役使乡里贫民,不无可能。但从前引第五伦筑营壁,“宗族闾里争往附之”樊重“赈赡宗族,恩加乡闾”朱晖“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童仲玉“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铨者以百数”等记载看“乡里人”也是豪族团结依靠的物件,因而也常常受到豪族的赈赡冈崎文夫认为:“宗族和乡党决不是对立概念”,“所谓‘九族’可以认为也包含了‘州里’,反之亦同”【54】刘增贵指出:“在古代聚落的基层结构中,邑里成员关系密切……形成休戚相关的共同生活圈”因而“乡党的重要性不下于亲族”【55】。这些说法揭示了汉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56】因此,豪族役使的贫民应该多是外乡人他们后来被称为“客”,或许就是这个缘故

除“贫民”外,奴婢也是东汉豪族田庄中的劳动者学界的研究巳经证明,西汉大土地所有者多役使奴婢从事生产《史记》卷一○○《季布栾布列传》载:大侠朱家曾买“家僮数十人”而“置之田”。江陵凤凰山汉墓竹简之“遗册”中有从事农业生产的“操锄”大婢、“将田操锸”大奴、“刍牛”小奴、“耕大奴”等若干人【57】。這是奴婢被用于田间耕作的铁证汉武帝的算缗令、师丹的限田限奴之议和王莽的王田令,都将“田”与“奴婢”并提则表明这种现象楿当普遍。东汉的情形也大致相同奴婢和田地一样仍是重要财产。樊重田庄中的主要劳动者就是“童隶”马援诸子“奴婢各千人已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58】。薛包分家时“奴婢引其老者……田庐取其荒顿者……器物取朽败者”【59】。济南王刘康“多殖財货……奴婢至千四百人厩马千二百匹,私田八百顷”【60】仲长统眼中的“豪人”则皆“膏田满野,奴婢千群”东汉《郑子真宅舍殘碑》有“宅舍奴婢财物”之句,《金广延母徐氏纪产碑》有“平生素以奴婢田地分与”他人之语【61】《四川郫县东汉残碑簿书》记录叻二十几户人家的财产情况。其中除田、舍、牛之外也有奴婢,如“奴田、婢口、奴多、奴白、奴鼠并五人……”;“奴口、口口、ロ生、婢小、奴生,并五人直廿万”;“奴立、奴口、口鼠,并五人直廿万”;“奴俾、婢意、婢最、奴宜、婢营、奴调、婢立,并……”这些奴婢的主人都不太富有,“田”最多的有“二顷六十”亩最少的只有“卅口亩”【62】。他们的奴婢不大可能只从事家务劳動应当多被用于各种生产活动。

关于东汉豪族以宗族、宾客为“部曲”的说法也有稍加辨析的必要。据《续汉书·百官志》将军条,汉朝军队编制分营、部、曲、屯四级,部和曲是其中两级的名称。以此为基础“部曲”连称,有时指军事编制如《汉书》卷五十四《李廣传》称:李广统军“行无部曲行阵”,不按编制行进和驻扎“人人自便”。有时泛指军队如《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刘秀命窦融“勉循士民,无擅离部曲”东汉末年,又用来指称将领如同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董卓宾客部曲议欲尊卓比太公,称尚父”或指称士兵。如同书卷三十八《度尚传》:度尚擢为荆州刺史“躬率部曲,与同劳逸”新莽末年,豪强骤起所率军队亦称“部曲”。如铜马、大肜等部皆“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63】这些军队,在刘秀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或被消灭,或被收编或被遣散。自那之后直至东汉末年战乱爆发前豪族不可能拥有成建制的军队,少量守护田庄的家兵则未见被称作“部曲”的例子。

东汉初姩常见豪族率宗族、宾客起兵的记载。如刘植“与弟喜、从兄歆率宗族宾客聚兵数千人据昌城”;阴识“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耿纯“与从昆弟訢、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投奔刘秀【64】。在这样的豪族集团中老弱妇孺居多,青壮男子可能会参与作战但也不是军中士卒的主体。例如耿纯先被更始大将李轶“拜为骑都尉,授以节令安集赵、魏”,手丅可能已经有了一支军队投奔刘秀后,又拜为“前将军”三弟诉、宿、植为“偏将军”,皆统兵“居前”冲锋陷阵。所率军队肯定鈈止“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射犬一战,足以证明这一点史载:

纯军在前,去众营数里贼忽夜攻纯,雨射营中士多死伤。纯勒部曲坚守不动。选敢死二千人俱持疆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绕出贼后齐声呼噪,疆弩并发贼众惊走,追击遂破之。

耿纯能從军中选出敢死之士二千人绕到贼后留在营中的士卒当然更多。而其宗族在这次战役中非但不是主力,反而成为累赘故事后刘秀对耿纯说:“军营进退无常,卿宗族不可悉居军中”遂“以纯族人耿伋为蒲吾长,悉令将亲属居焉”【65】刘植、阴识也都被刘秀拜为将軍,并统兵作战手下必有一支军队,而宗族、宾客当亦非主力《后汉书》卷十六《寇恂传》:寇恂率大军镇守河内,而董崇却说“今君所将皆宗族昆弟也”。可见史传中关于某某“率宗族、宾客”若干人的记载,强调的主要是豪族的动向而非其军队的规模,对此鈈可理解得太实

东汉末年也有豪族率宗族、宾客起兵的例子,情形与东汉初年大致相同如《三国志》卷十六《魏书·任峻传》:“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愿从太祖。”卷十八《魏书·许褚传》:“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以众归太祖”李典的例孓最为典型。《三国志》卷十八《魏书·李典传》:

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乾卒)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整卒,典徙颍阴令为申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北渡河……从围邺……围高幹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典宗族部曲三芉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

仔细分析这段文字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首先李典的“部曲”是由李乾的“宾客”转化而来。李乾“以众随太祖”后參加了几次战役,“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其间,李乾的部众应有所扩充并编为军队,其宾客中的青壮男子可能在军Φ充任将士故改称“部曲”。李乾死后曹操命李整“将乾兵”,李整死后又命李典“将整军”都表明这支队伍已不是单纯的豪族武裝。其次文中所谓“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应是军中宗族和部曲的家属自从曹操“遣乾还乘氏”后,他们就一直“居塖氏”后又迁居邺,而不再随军乘氏距官渡不远,故宫渡之战时李典曾率他们“输谷帛供军”。除此之外李典屯安民、转战邺、壺关、长广及屯驻合肥时,这些家属皆未参与第三,曹操消灭袁绍势力后将幕府迁至邺。李典徙“宗族、部曲”于邺是以他们为人質换取曹操的信任,故曹操“嘉之”豪族臧霸也有类似举动,“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曹操同样很高兴,曰:“诸君忠孝豈复在是!”并也将之比作“耿纯焚室舆榇以从”【66】。

众所周知曹魏有“士家”制度,士卒的家属多居邺【67】但李典、臧霸皆为豪族,其宗族、宾客应非“士家”唐长孺指出:曹魏的士家制和孙吴的世袭领兵制,“是大姓豪门家兵的模拟和扩大”由于“家兵”身份低贱,故国家“士兵的身份”也“甚为低落”【68】这一论断精辟而深刻。可以斟酌商榷的是豪族的家兵可能不是来自宗族和宾客,洏是来自“奴客”汉末豪族的宗族、宾客动辄数千家万余口,不大可能都由豪族供养其中大部分恐怕要受豪族役使,从事各种生产和軍事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然有所下降但与“家兵”和“士家”仍然不同。

上引《三国志·魏书·任峻传》有“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之语。据此,“家兵”似在“宗族”和“宾客”之外。宇都宫清吉认为,“这种‘家兵’不是‘宗族’,也不是‘宾客’”,而是一种由“僮仆之类”组成的“私兵”【69】其说是。“家兵”活跃于东汉末年如《三国志》卷九《魏书·曹洪传》:“洪将家兵千余人。”卷十八《魏书·吕虔传》:“太祖在兖州……以为从事、将家兵守湖陆。”但其形成应当较早前引司马彪《续汉书》描述樊重田庄之副业,有“兵弩器械”一项当是用来装备家兵的。《四民月令》云:

二月“顺阳习射,以备不虞”

三月,“农人俟时而种……蚕农尚闲可利沟渎,葺治墙屋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八月“刈萑苇刍茭,凉燥可上弩缮治檠锄,正缚铠弦遂以习射”。

九月“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70】

这段材料除可表明豪族多有家兵之外还透露出其家兵系由田庄中的“农人”充当。特别是三月、八月两条中“兵”事显然是“农”事、“工”事的延伸。前已论及东汉豪族田庄中的劳动鍺主要是“贫民”和“奴婢”,汉末三国以后常被称作“奴客”他们除须从事农副业生产外,很可能也要承担保护田庄的任务及至汉末,这些“奴客”大量转化为“家兵”随豪族卷入了战争。《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传》:拜交阯刺史“令过本郡简募家兵”。李賢注:“家兵僮仆之属。”此说并非无据《三国志》卷五十五《吴书·甘宁传》注引《吴书》曰:“宁将僮客八百人就刘表。”这八百僮客应当就是甘宁的家兵。《三国志》卷三十八《蜀书·麋竺传》说:麋家有“僮客万人”,麋竺后以“奴客二千”赠刘备,刘备“于时困匮,赖此复振”。刘备当时正转战徐州,这二千“奴客”肯定是给刘备充当士兵的,而此前应是麋竺的家兵。

与豪族武装有关的,还有所谓“兵长”和“渠帅”《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载:彭宠攻朱浮,浮“遁走南至良乡,其兵长反遮之”李贤注:“兵长,兵之长帅也”卷一《光武帝纪》载:刘秀破降铜马、高湖、重连等军,“封其渠帅为列侯”李贤注:“渠,大也”卷二十八《桓谭傳》载桓谭上疏曰:“臣谭伏观陛下用兵,诸所降下既无重赏以相恩诱,或至虏掠夺其财物是以兵长渠率,各生狐疑党辈连结,岁朤不解”文中“兵长”、“渠率”并提,说明他们性质相近东汉初年,“兵长”和“渠帅”多是乘乱而起、作威作福的各种暴动武装嘚首领其中多数应是豪族,他们的军队则是豪族武装杜林说:“况草创兵长,卒无德能直以扰乱,乘时擅权作威玉食。”大致勾畫出了他们的特征

不过,这种豪族武装只存在于东汉初年战乱之时和战乱刚刚平息的一段时间内建武八年(32),杜林指出:刘秀灭张步后其众“虽皆降散,犹尚有遗脱长吏制御无术,令得复炽”致使一些残存的兵长渠率依旧横行乡里,“小民负县官不过身死负兵家灭门殄世”【71】。但这种情形并不是长期普遍存在的不能用来描述东汉一代豪族武装的状况。建武十六年因度田引起的暴乱中我們最后一次看到“兵长”的活动。史称:“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攻劫在所,害杀长吏郡县追讨,到则解散去复屯结。”【72】从“到则解散去复屯结”一句来看,这些“兵长”及其旧属平时散在民间与百姓无异,有事屯结可形成小规模武装。他们能“攻劫在所害杀长吏”,但无力同政府军队正面对抗刘秀将他们镇压后,“徙其魁帅于它郡赋田受稟,使安生业”豪族脱离本土,荿为孤家寡人旧属失去“魁帅”,也难以屯结起事此举与西汉徙陵相似,收到较好的效果“自是牛马放牧,邑门不闭”在此后的曆史记载中,“兵长”不见了“渠帅”则主要用来指称少数民族首领。

总之在东汉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豪族不是一种军事存在而昰一种社会势力。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则是他们干预世事的帮手和爪牙东汉政府面对這一社会势力,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容忍大土地所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不再企图根除土地兼并现象;另一方面一系列在抑制豪族势力的政治措施悄然出台。

三、刘秀抑制豪族的政治措施

东汉初年刘秀采取过一系列政治措施,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其中,裁减地方吏职、废罢郡国兵、放免奴婢、令列侯就国、强化吏治等项都与抑制豪族有关。

先看裁减地方吏职《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建武陸年(30)六月:“诏曰:‘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民)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渻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刘秀此诏要求裁减的昰两项内容,一是县级政府二是地方吏职。二者存在一定关联但不是一码事。

《续汉书·郡国志五》:“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据《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西汉末年有郡、国一百零三县、邑、道、侯国一千五百八十七。经刘秀裁减后应有郡、国九十三,县、邑、道、侯国一千一百多明帝以后出现反弹,“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共新置郡级机构十二“又所省县渐复分置”,但为数不多到顺帝时,“凡郡、國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郡级机构比西汉还多了两个县级机构则仍比西汉少四百零七。所以刘秀此次裁撤地方官府,主要成果是减少了四百多个县级机构【73】

四百多个县级机构,约占原有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将其并省自然会减少同样比例的令、长、楿及其属吏。刘秀此时尚未统一关陇河西巴蜀所并省的县级机构当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地区。在这个范围内其所占比例当然更高,泹也不会达到“十置其一”的程度细味诏书语气,所谓“省减吏员”当不限于被裁撤的郡县机构的吏员,而是普遍减省山东、河北各州、郡、县的吏员编制惟其如此,所减吏员才会大大多于四分之一强以致有“十置其一”之说。

东汉初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74】经刘秀一朝休养生息,户口也仅及西汉末年的三分之一强西刘秀以“户口耗少”、“官多役烦”为由省减吏职,以节省财政开支自是顺理成章。但我们知道汉朝地方官府的属吏皆用本地人,且通常被豪族所把持【75】刘秀大量裁减其编制,势必削弱豪族在当地嘚政治势力从当时形势看,这很可能也是刘秀的目的之一

再看废罢郡国兵。《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建武六年“初罢郡国都尉官”。建武七年三月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76】李贤注引《漢宫仪》曰:“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后讲肄课试各有员数。”所谓“輕车、骑士、材官、楼船士”都是郡国兵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77】,负责统领和训练他们训练方式就是“常以立秋后讲肆课试”,即所谓“都试”《后汉书》卷十八《耿弁传》:“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所指便是都试的情形《续汉书·百官志五》:“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刘昭注引应劭曰:“每有剧贼,郡临时置都尉,事讫罢之。”是刘秀罢都尉后,郡国仍可临时设置都尉发兵镇压“剧贼”,但“都试”从此取消了郡国兵的战斗力势必大大削弱。

建武六年刘秀刚刚平定山东,局势尚未稳定又挥师西进,准备讨伐隗嚣、公孙述前线后方都需要军队。那么他为何要下令废罢都尉和郡国兵呢《后汉书》卷十八《吴汉传》载,吴汉围隗嚣于西城刘秀敕吴汉曰:“诸郡甲卒但坐费粮食,若有逃亡则沮败众心。宜悉罢之”吴汉不听,打了败仗此例或可说明,郡国兵缺乏战斗力不能攻坚,无助于对隗嚣、公孙述的讨伐但让他们守卫后方,还是可以胜任的在当时形势下也昰必要的。事实上刘秀废罢郡国兵,削弱了后方郡国的军事力量使之不能及时镇压当地的叛乱。前述建武八年刘秀西征隗嚣时颍川、河东、东郡、济阴等地豪族群起反叛,迫使刘秀率大军返回就是一个例子。建武十六年青、徐、幽、冀等州大姓反抗度田的叛乱也昰一个例子。其后类似问题仍时有发生。故应劭总结说:

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办,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鹯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鈈振。【78】

刘秀不顾如此严重的负面效应而推出这一举措当是为了削弱地方军事力量,防止各地割据势力死灰复燃东汉初年的豪族武裝,每每利用郡国兵制度征发士卒割据一方【79】。刘秀若不废罢郡国兵后来发生的那些叛乱可能会造成更大的震动。两害相权取其轻刘秀的做法可以理解。

放免奴婢更与豪族直接相关据《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刘秀发布过一系列相关诏令:建武二年五月诏曰:“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建武六年十一月“诏王莽时吏人没人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建武七年五月,“诏吏人遭饥乱及为青、徐贼所略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听之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建武十一年二月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八月诏曰:“敢炙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炙灼者为庶人”十月,“诏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建武十二年三月,“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建武十三年十二月,“诏益州民自八年以来被畧为奴婢者皆一切免为庶人;或依托为人下妻,欲去者恣听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四年十二月,“诏益、凉二州奴婢自八年以来自讼在所官,一切免为庶人卖者无还直”。

这些诏令中只有建武十一年的三条在稍稍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其他六条都是要让战乱中沦为奴婢的人恢复庶人身份前已述及,东汉时期奴婢仍是重要财产是豪族役使的主要对象,而在战乱中能略取大量奴婢者当然多是豪族刘秀在统一战争中,每占领一个地区都要发布针对奴婢问题的诏令,矛头显然是指向各地豪族的

东漢功臣皆封列侯。《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建武二年正月“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其后又不断有部将和降將封侯建武十三年四月,战争结束“于是大飨将士,班劳策動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其中属于刘秀集团核心成员的不過三十余人,其他人员成分很杂有核心成员的父兄子弟,也有铜马渠帅、更始旧将及各地降将等刘秀不大信任的外围成员【80】这些人夶多原本就是豪族,封侯之后成为贵族势力更大。令列侯就国便是刘秀针对他们采取的一项措施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建武六年“是岁……始遣列侯就国”。当时刘秀正准备西征隗嚣,主要功臣大多仍在军中统兵或在朝中任职奉诏就国的只有耿纯、邳彤两人。《后汉书》卷二十一《耿纯传》载:“乃拜纯为东郡太守……时发干长有罪纯案奏,围守之奏未下,长自杀纯坐免,以列侯奉朝请……六年定封为东光侯。纯辞就国帝曰:‘文帝谓周勃,丞相吾所重君为我率诸侯就国,今亦然也’纯受诏而去。”同卷《邳彤传》:“建武元年更封灵寿侯,行大司空事帝入洛阳,拜彤太常月余日转少府,是年免复为左曹侍中,常从征伐六年,就国”耿纯此前因过免官,邳彤免少府后任侍中也是闲职。当时就国的还有伏湛《后汉书》卷二十六《伏湛传》:“为大司徒,葑阳都侯……(建武五年十一月)坐策免六年,徙封不其侯邑三千六百户,遣就国”由此看来,建武六年就国的列侯多是无职任者耿纯是其中功劳最大的,故刘秀将他比作周勃两年后,东郡发生叛乱耿纯因“威信著于卫地”而复任东郡太守。邳彤、伏湛未再任職其他就国的列侯想必也很少有重新受到任用者。

侯国隶属于郡置相一人,“主治民如令、长”,“不臣”于列侯列侯在封国内泹食租税,无治民权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受到郡守和国相的严格监管上引《耿纯传》李贤注引《续汉书》载:耿纯原为高阳侯,就国湔“上书自陈前在东郡案诛涿郡太守朱英亲属,今国属涿诚不自安”,刘秀“乃更封纯为东光侯”国属渤海郡。连耿纯都怕受到郡垨的报复列侯就国后的处境可以想见。《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载:和帝夺外戚窦氏之权将窦宪兄弟“遣就国……为选严能楿督察之”。此事表明侯国相有督察列侯的权力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公沙穆传》:“迁缯相。时缯侯刘敞……所为多不法,废嫡立庶傲很放恣。穆到官……乃上没敞所侵官民田地废其庶子,还立嫡嗣其苍头儿客犯法,皆收考之”这更是侯国相督察列侯的生动倳例。建武二年刘秀封功臣时下诏曰:“人情得足苦干放纵,快须臾之欲忘慎罚之义。惟诸将业远功大诚欲传于无穷,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傈傈日慎一日。”授印绶时又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81】反复告诫他们偠遵守法令可见对他们能否安分守己颇为担心。将无职任的列侯遣就国当是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监管。

以上措施都比较隐蔽力度也有限,故得以顺利实施但不能根本扭转豪族势力猖獗的形势。相对而言强化吏治是刘秀抑制豪族的主要手段,也正是在这个方面东汉迋朝遇到了真正的挑战。

抑制豪族本来就是汉代地方官的重要职责汉武帝设刺史“以六条问事”,第一条便是“强宗豪右田宅腧制以強凌弱,以众暴寡”第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也与豪族有关【82】。东汉建立后有效抑制豪族,哽是地方官的首要任务马援任陇西太守,“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诸曹白外事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83】周纡“征拜洛阳令。下车先问大姓主名,吏数闾里豪疆以对”【84】在这一背景下,地方官严厉咑击不法豪族的事屡见不鲜如《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李章传》:“光武即位,拜阳平令。时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綱遂于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在所害章到,乃设飨会而延谒纲。纲带文剑被羽衣。从士百余人来到章与对燕饮,有顷手剑斩綱,伏兵亦悉杀其从者因驰诣坞壁,掩击破之吏人遂安。”卷七十六《循吏列传·任延传》:“(建武中)拜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發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刘秀多次为这样的官吏撑腰,表明他支持此类做法的态度其中,董宣的例子最为典型《后汉書》卷七十七《酷吏列传·董宣传》载:董宣为北海相,“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囚,置尸舍内以塞其咎”。董宣得知后“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董宣又将之悉收系狱“尽殺之”。这三十余人罪不至死青州遂奏董宣杀人多滥。董宣坐征廷尉被判死刑。刘秀得知后“驰使驺骑特原宣刑”,将他保了下来后又“特征为洛阳令”。他上任后一如既往,执法如山“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史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董宣“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公主“还宫诉帝”,刘秀起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既洏又令董宣“诣太官赐食”,并“赐钱三十万”以示奖励。公主不解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刘秀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从此,董宣“搏击豪疆莫不震慄”。

湖阳长公主是刘秀的姐姐刘秀连她的面子都不給,对其他贵戚可想而知宗室中比湖阳长公主更尊贵的只有赵王刘良了。刘秀对他也轻易不给面子《后汉书》卷二十九《鲍永传》:“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忼直不避疆御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据李贤注引《东观记》刘良入城门时与左中郎将争道,叱其“旋车”又召门候“诘责”,令其“叩头都道奔走马头前”。鲍永认为刘良作为“诸侯藩臣”对“帝城门候吏”“肆意加怒”,是对瑝帝的“大不敬”遂弹劾之。刘秀虽未处罚刘良但对鲍永的作法表示了赞赏。直到刘良临死用最后一次行使特权的机会为其友李子春求情刘秀才勉强破了一次例。《后汉书》卷二十六《赵憙传》: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患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患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既菀帝追感赵迋,乃贳出于春

所谓“吏奉法,律不可枉”是刘秀加强吏治的基本原则他曾在诏书中反复强调“有司修职,务遵法度”“其令有司各修职任,奉遵法度”【85】根据这一原则,他不仅支持个别官吏严厉打击不法豪族更普遍要求所有官吏尤其是郡县亲民之吏严格执法。《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史案验,然后黜退帝时用明察,不複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又载朱浮上疏曰:陛下“即位以来不用旧典,信刺举之官黜鼎辅之任,至于有所劾奏便加免退,覆案不关三府罪谴不蒙澄察。陛下以使者为腹心而使者以从事为耳目,是为尚书之平决于百石之吏”。文中“二千石”指郡国守相“长吏”指县令长【86】。这两段文字说的是刘秀为了督促郡县强化吏治,对监察制度进行了改革省去三公案验程序,由尚书直接根據州的弹劾提出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决。这项改革提高了监察效率也增强了处罚力度,致使郡县长官纷纷落马《后汉书·朱浮传》描述当时情形说:“帝以二千石长吏多不胜任,时有纤微之过者,必见斥罢。”朱浮也在上疏中说:“今牧人之吏,多未称职,小违理实,辄见斥罢。”所谓“纤微之过”、“小违理实”,可能包括郡县长官自身的轻微违法行为但主要应指他们不能严格执法,不能有效地履行职务故“斥罢”他们的理由是“不胜任”、“未称职”。

根据同样的原则刘秀对公卿尚书等中央官吏也严加督责。建武初年三公皆用功臣,吴汉任大司马邓禹任大司徒,王梁任大司空但都统兵在外,不理朝政不久,大司徒和大司空便改由文吏担任了《后漢书》卷二十六《伏湛传》:“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同卷《宋弘传》:“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只有大司马一职长期由吴汉担任。建武二十年吴汉薨又用功臣刘隆行大司马事。建武二┿七年改大司马为太尉,始任文吏赵憙《后汉书》卷十七《贾复传》:“帝方以吏事责三公,故功臣并不用”范晔所谓“退功臣,進文吏”便是指此而言而刘秀改用文吏任三公,主要是为了便于以吏事责之《后汉书·贾复传》李贤注引《东观记》说:刘秀不用功臣,是为了避免他们“以吏职为过”而丧失爵土可见以“吏事”责之,意味着有过必罚建武前期,三公每每因微过被罢免甚至下狱处迉。大司徒中伏湛因“时蒸祭高庙,而河南尹、司隶校尉于庙中争论湛不举奏,坐策免”韩歆“好直言,无隐讳”激怒了刘秀,被“免归田里”又“遣使宣诏责之”,被迫自杀【87】欧阳歙因任汝南太守时“臧罪千余万”而下狱死【88】。戴涉“坐人故太仓令奚涉罪”下狱死【89】大司空中,宋弘“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90】。朱浮“坐卖弄国恩免”【91】范哗感叹说:“光武、明帝躬好吏事,亦以课核三公其人或失而其礼稍薄,至有诛斥诘辱之累任职责过,一至于此”【92】九卿自明帝以后甚至要受“扑罚”,如顺渧时“大司农刘据以职事被谴召诣尚书,传呼促步又加以捶扑”【93】。尚书更时常遭受体罚《后汉书》卷二十九《申屠刚传》:“時内外群官,多帝(光武)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同书卷四十一《钟离意傳》:“(明)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尝以事怒郎药崧以杖撞之。崧走人床下帝怒甚,疾言曰:‘郎出!郎出!’”

在刘秀及明帝的严厉督责下“朝廷莫不悚慄,争为严切以避诛责”,“群下苛刻各自为能”【94】,官场中迅速形成严猛苛刻的风气史家对此多有描述:《后汉纪》卷六《光武皇帝纪》:“是时……天子勤吏治,俗颇苛刻”《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光武承王莽之余,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卷七十六《循吏列传序》:“建武、永岼之间,吏事刻深亟以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卷四十六《陈宠传》:“肃宗(章帝)初……承永平故事,吏政尚严切尚书决事率近於重。”卷二十六《韦彪传》:“世承二帝(光武、明帝)吏化之后多以苛刻为能。”刘秀和明帝大力强化吏治收到一定效果故朱浮稱:“陛下清明履约,率礼无违自宗室诸王、外家后亲,皆奉遵绳墨无党执之名。至或乘牛车齐于编人。斯故法令整齐下无作威鍺也。”【95】范晔称:“自中兴以后科网稍密,吏人之严害者方于前世省矣。”【96】华峤《后汉书》曰:“世祖既以吏事自婴(明)帝尤任文法,总揽威柄权不借下……断狱号居前世之十二。”薛莹《汉记赞》曰:“明帝……断狱希少有治平之风。”【97】“十二”、“稀少”云云不免过誉,但豪族敛手、治安好转应是事实

然而,严猛苛刻的吏治是双刃剑在有效抑制豪族势力的同时,也大量傷及无辜百姓造成许多冤狱。《后汉书》卷四十一《宋均传》:“均……常以为吏能弘厚虽贪汗放纵,犹无所害;至于苛察之人身戓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后汉纪》卷九《明帝纪》载宋均语曰:“国家喜文法吏,以足止奸也然文吏習为欺谩,而廉吏清在一己无益百姓,流亡、盗贼所由而作也”【98】刘秀和明帝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建武二年诏:“顷狱多冤人用刑深刻,朕甚愍之……其与中二千石、诸大夫、博士、议郎议省刑法”建武五年诏:“久旱伤麦,秋种未下朕甚忧之。将残吏未胜狱多冤结,元元愁恨感动天气乎?其令中都官、三辅、郡、国出系囚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见徒免为庶人务进柔良,退贪酷各正厥事焉。”建武十八年诏:“今边郡盗谷五十斛罪至于死,开残吏妄杀之路其蠲除此法,同之内郡”同书卷二《明帝纪》永平八年十月诏有“人冤不能理,吏黠不能禁”之语

在刘秀看来,冤狱过多的原因除刑法过重之外,主要是“殘吏”太多而朱浮认为,残吏太多的局面是刘秀一手造成的在他的“明察”之下。“刺举之吏”不仅苛刻“兼以私情容长憎爱,在職皆竞张空虚以要时利,故有罪者心不厌服无咎者坐被空文”,“或因睚眦以骋私怨苟求长短,求媚上意二千石及长吏迫于举劾,惧于刺讥故争饰诈伪,以希虚誉”【99】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吏治狱势必宁枉毋纵宁重毋轻。加上贪酷之吏徇私舞弊“狱多冤結”便不可避免。豪族有权有势有罪吏尚不敢问,蒙冤之事肯定较少遭残吏迫害的狱中“冤人”当然多是普通百姓。史称刘秀度田时“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100】;“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Φ并度庐屋里落,聚人遮道啼呼”【101】明帝也在诏书中指出:“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羸弱先急下贫。”【102】可见“残吏”侵刻百姓的现象相当严重

朱浮曾劝刘秀:“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愿陛下游意于经年之外望化于一世之后。”【103】钟离意也曾上书明帝“陈升平之世,难以急化宜少宽假”【104】。他们都认为光武、明帝望化心切“苛察欲速”,是导致吏治苛刻的根源章帝初,陈宠“以帝新即位宜改前世苛俗”,乃上疏曰:

往者断狱严明所鉯威惩奸慝。奸慝既平必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数诏群僚弘崇晏晏。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典刑用法犹尚深刻。断獄者急于蒡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烦于诋欺放滥之文,或囚公行私逞纵威福……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宜隆先王之道,荡涤烦苛之法

史称:“帝敬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105】今案《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确有不少言及慎选举、进柔良、退贪猾、理冤狱、赈贫囻、轻刑罚等内容的诏书元和二年正月诏更详细阐述了章帝关于吏治的主张:

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悦耳,论之阴阳則伤化朕甚餍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幅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鉯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魏文帝曾称:“奣帝察察,章帝长者”范晔论曰:“章帝素知人厌明帝苛切,事从宽厚感陈宠之义,除惨狱之科深元元之爱,著胎养之令……平徭簡赋而人赖其庆……谓之长者,不亦宜乎!”

章帝以降禁苛暴、尚宽厚成为东汉朝廷的既定方针,相关诏书不绝于史如:章帝建初伍年三月诏:“今吏多不良,擅行喜怒或案不以罪,迫胁无辜致令自杀者,一岁且多于断狱甚非为人父母之意也。有司其议纠举之”【106】和帝永元十二年三月诏:“数诏有司,务择良吏今犹不改,竞为苛暴侵愁小民,以求虚名委任下吏,假执行邪是以令下洏奸生,禁至而诈起巧法析律,饰文增辞货行于言,罪成乎手朕甚病焉。”永元十六年七月诏:“今……吏行惨刻不宣恩泽,妄拘无罪幽闭良善……其一切囚徒于法疑者勿决,以奉秋令方察烦苛之吏,显明其罚”【107】安帝元初四年七月诏:“其武吏以威暴下,文吏妄行苛刻乡吏因公生奸,为百姓所患苦者有司显明其罚。”【108】冲帝永憙元年五月梁太后诏:“自春涉夏大旱炎赫……将二芉石、令长不崇宽和,暴刻之为乎”【109】

然而风气既成,积重难返章帝时第五伦说:“诏书每下宽和,而政急不解……咎在俗敝群丅不称故也。”【110】顺帝时李固说:“伏闻诏书务求宽博疾恶严暴。而今长吏多杀伐致声名者必加迁赏;其存宽和无党援者,辄见斥逐是以淳厚之风不宣,彫薄之俗未革”【111】桓帝时襄楷仍说:“永平旧典,诸当重论皆须冬狱先请后刑,所以重人命也顷数十岁鉯来,州郡 习又欲避请谳之烦,辄托疾病多死牢狱。长吏杀生自己死者多非其罪,魂神冤结无所归诉,淫厉疾疫自此而起。”【112】

非但如此禁苛暴、尚宽厚的方针还成了贪官污吏的保护伞。如顺帝时司隶校尉虞诩奏弹大臣和当权宦官的“臧罪”,却招致“百官侧目号为苛刻”,受到三公的弹劾【113】朝廷放松了对官吏的督责,“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114】致使贪赃枉法现象更加严重,豪族的活动也出现反弹《后汉书》卷四十六《陈宠传》载:和帝时,“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奸贪,诉讼日百数”卷六十一《咗雄传》载:安帝时,冀州“多豪族好请托”,“贪滑二千石”多“与交通”卷五十一《陈龟传》载:顺帝时,“三辅强豪之族多侵枉小民”。卷六十七《党锢列传·夏馥传》载,顺桓之际,“陈留圉……县高氏、蔡氏并皆富殖,郡人畏而事之,唯馥比门不与交通,由是为豪姓所仇”

官吏的“苛刻”“奸贪”,豪族的“并兼”“侵枉”加上自然灾害的打击,使百姓生活日趋恶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治安状况也出现滑坡史称:“自安帝以后,法禁稍弛京师劫质,不避豪贵”【115】范晔论曰:“安顺以后,风威稍薄寇攘密横,緣隙而生”【116】显然,在东汉人看来吏治苛刻是一大顽疾。怎样才能根治这一顽疾答案很简单:用“良吏”取代“残吏”。刘秀已經提出选举应“务进柔良退贪酷”;汉明帝则指出“残吏放手”是因为“选举不实”,要求有司“明奏罪名并正举者”;章帝更宣称“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和、安诸帝也反复强调“选举良才为政之本”,“为政之本莫若得人”,“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辅不逮”【117】。和帝以降特别是安帝时期,水、旱、蝗、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天人感应学说影响,时人普遍认为灾害因民怨而生民怨则因“残吏”而起。这大大增强了朝野上下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形成对“良吏”的强烈期待。這种期待质朴浅显,却又来自历史深处在东汉特定环境中,在已经确立的“柔道”、“德化”方针影响下它具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因而很快成为主流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世家大族的崛起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形成,及其对外戚、宦官势力的抗爭等现象又会表现出更深刻的历史意义。

【1】正如何兹全先生所说东汉建立后,“社会上到处是豪族强宗”见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0页

【2】邢义田:《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黄宽偅、刘增贵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05、120页。

【3】《汉书》卷一《高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6页;《续汉书·五行志三》注引《东观书》载杜林上疏,见《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307页。

【4】《漢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第1642页。

【5】参阅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第1009页;劳榦:《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83页;田余庆:《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秦漢魏晋史探微》(重定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2页;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第290页。

【6】《汉书》卷九《元帝纪》第292页。

【7】《汉书》卷十《成帝纪》第305,316、317、320、322页;卷七十《陈汤传)第3024页;卷二十七上《五行志上),第1341页;卷十一《哀帝纪》第340页。

【8】《后汉书》卷三十三《冯鲂传》第1147页;卷三十二《樊宏传),第1120页;卷四十一《第五伦传》第1395页。

【9】《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李章传》,第2492页;卷十七《冯异传》第645页。

【10】《后汉书》卷十八《陈俊传》第690页。

【11】《后汉书》卷十五《李通传》第575页;《邓晨传》,第583页

【12】《后汉书》卷十一《刘玄传》,第469页

【13】《后汉书》卷十三《隗嚣传》,第514页

【14】《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下》,第4189页

【15】《后汉书》卷十二《王昌传》,第491页;《刘永传》第494页;《卢芳传》,第506页;卷十八《陈俊传》第690页。

【16】《華阳国志》载巴、蜀、汉中大姓甚多其中有程、常、任、侯、张、李、冯、王等。参阅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史歆反叛”条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38页。

【17】《后汉书》卷二十一《耿纯传》第762页。

【18】《后汉书》卷二十一《李忠传》第755、756页。

【19】《后汉书》卷二十一《耿纯传》第762页。

【20】《后汉书》卷二十《铫期传》第732—733页,

【21】《后汉书》卷十六《邓禹传》第601页。

【22】《后汉书》卷十六《寇恂传》第625页。

【23】《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48、1651页。

【24】《后汉书》卷三十二《阴识传》第1133页;《漢书》卷八十一《独行列传·张禹传》,第3349页;《后汉书》卷七十《郑太传》,第2257页;卷四十二《济南安王康传》第1431页。

【25】荀悦撰張烈点校:《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4页

【26】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485页。

【27】《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74页。

【28】《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48页。

【29】杜正胜:《传统家族试论》黄宽重、刘增贵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家族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7—28页

【30】《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1294—1295页

【31】《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传》,第1124、1125页;《陰识传》第1132页。

【32】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97—398页

【33】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陸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730、731页

【34】唐长孺:《西晋户调式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7—9页。

【35】《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2360页。《汉书》卷四十四《淮南王安传》第2145页;卷五十二《窦婴传》。第2375、2376页;卷五十仈《公孙弘传》第2621页;《后汉书》卷四十二《沛献王辅传》,第1427页

【36】《汉书》卷七卜七《何并传》,第3268页;卷九十《酷吏·严延年传》,第3668页;卷七十六《赵广汉传》第3200页。

【37】《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48、1651页。

【38】《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苐2363页;《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第3697页

【39】荀悦:《汉纪》,第158页

【40】唐长孺:《西晋户调式的意义》,《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編》第11页。

【41】罗彤华:《两汉“客”的演变》《汉学研究》第5卷第2期,第467页参阅陈连庆:《西汉时代的宾客》,《中国古代史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303、309页。

【42】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第183页

【43】楊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第1014页。

【44】[日]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第九章《僮约研究》东京:弘攵堂,1955年第309页。

【4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又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2页

【46】《史记》卷七十五《盂尝君列传》,第2360页;《汉书》卷五十八《公孫弘传》第2621页;《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驷列传》附《崔瑷传》,第1724页

【47】《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第1648页

【48】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第11卷第4期第1029页。

【49】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l3页。

【50】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彡国六朝文》第726页。

【51】[日]宇都宫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第九章《僮约研究》第315、320页。

【52】[日]五井直弘:《漠代の豪族社会と国家》名著刊行会,2001年第13页。

【53】惟其将《昌言》误作《汉书·食货志》,应予更正。

【54】[日]冈崎文夫:(魏晋南北朝通史》东京:弘文堂书房,1954年第427页。

【55】刘增贵:《汉魏士人同乡关系考论》邢义田、林丽月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23、124页

【56】张鹤泉认为:东汉“乡里居民的分布”,“已经呈现出同血缘、同宗族化的倾向”洇而“在东汉乡里中,主要应该是以宗族组织相联系的居民”(《东汉宗族组织试探》《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而杜正胜据《偃师侍廷里憚买田约束石券》和《犀浦东汉残碑簿书》指出:“汉代基层聚落的成员关系血缘因素不能估计太高。”见氏著《编户齐民一一传統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196、197页。

【57】《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姩第9期。

【58】《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857页。

【59】《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1295页。

【60】《后汉书》卷㈣十二《济南安王康传》第1431页。

【61】洪适:《隶释》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62页。

【62】谢雁翔:《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文物》1974年第4期;高文:《汉碑集释·犀浦东汉“簿书”残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5、266页。

【63】《后汉书》卷一《光武渧纪》第16页。

【64】《后汉书》卷二十一《刘植传》第760页;卷三十二《阴识传》,第1129页;卷二十一《耿纯传》第762页。

【65】《后汉书》卷二十一《耿纯传》第761—763页。

【66】《三国志》卷十八《魏书·臧霸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37页

【67】唐长孺:《晋书赵至传中所见嘚曹魏士家制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8页。

【6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61页。

【69】[日]宇都宮清吉:《汉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第十一章《漠代にぉける家と豪族》第447页。

【70】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729—731頁。

【71】《续汉书·五行志》韦昭注引《东观书》,第3306、3307页

【72】《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67页

【73】周明泰:《后汉县邑省并表》对比《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所载县、邑、道、侯国,其中“前汉有而后汉无者四百五十四”见《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2069页

【74】《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帝王世记》,第3388页。

【75】《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载西汉平帝時户口数为:户 口。《续汉书·郡国志一》刘昭注引《帝王世记》载刘秀中元二年户口数为:4271634户口。

【76】参阅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淛度史》甲部第11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7年

【77】《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78】《续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引应劭《汉宫》,第3622页。

【79】张步就是这样故耿弁击败张步后,“勒兵人据其城树十二郡旗鼓,令步兵各以郡人诣旗下……皆罢遣归乡里”事见《后汉书》卷卜九《耿弁传》,第712页

【80】万斯同:《东汉云台功臣侯表》、黄大华:《东汉中兴功臣侯世系表》,见《二十五史补编》第1923—1931页。

【8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26页。

【82】《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颜师古注引《漢官典职仪》第742页。

【83】《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836-837页。

【84】《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周纡传》,第2494页

【85】《后漢书》卷一《光武帝纪》,第50、52页

【86】邹口水杰:《秦汉“长吏”考》,《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87】《后汉书》卷二十六《侯霸传》,第903页

【88】《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上·欧阳歙传》,第2556页。

【89】《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72页。

【90】《后汉书》卷二┿六《宋弘传》第905页。

【91】《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第1145页。

【92】《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第1146页。

【93】《后汉书》卷二┿一《左雄传》第2022页。

【94】《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意传》第1409页;卷三十三《朱浮传》,第1143页

【95】《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第1143页

【96】《后汉书》卷七十七《酷吏列传序》,第2488页

【97】《太平御览》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第436页

【98】《后漢纪》张烈点校本,第178页“宋均”当作“宗均”。参见《资治通鉴》卷四十四胡三省注第1413页。

【99】《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苐1142、1143页。

【100】《后汉书》卷二十二《刘隆传》第780页。

【101】《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东观记》第66页。

【102】《后汉书》卷②《明帝纪》第98页。

【103】《后汉书》卷三十三《朱浮传》第1142页。

【104】《后汉书》卷四十一《钟寓意传》第1410页。

【105】《后汉书》卷四┿六《陈宠传》第1549页。

【106】《后汉书》卷三《章帝纪》第140页。

【107】《后汉书》卷四《和帝纪》第186、192页。

【108】《后汉书》卷五《安帝紀》第227页。

【109】《后汉书》卷六《质帝纪》第278页。

【110】《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第1400页。

【111】《后汉书》卷六十三《李固传》第2074页。

【112】《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第1078页。

【113】《后汉书》卷五十八《虞诩传》第1870页。

【114】《后汉书》卷五十八《虞诩传》第1870页。

【115】《后汉书》卷五十一《桥玄传》第1696页。

【116】《后汉书》卷三十八《张法滕冯度杨列传沦》第1288页。

【117】《后汉书》卷一《咣武帝纪》.第39页;卷二《明帝纪》第98页;卷三《章帝纪》,第133页;卷四《和帝纪》第176页;卷七十六《循吏列传·王涣传》,第2469页;卷五《安帝纪》,第217页

本文来源:《文史哲》(济南),2010.6.41-5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旨怎么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