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个地方的中国水资源分布图图?用什么软件做,需要些什么数据。写论文急用。望告知☺️

有些人绞尽脑汁萌生出各种“渏思妙想”,试图在《圣经》中插入一段子虚乌有、持续数十亿年之久的“时沟”1这一假说发端于19世纪早期,当时一股反圣经的思潮在高等学府占得一席之地2 在那之前,没人相信这段漫长时间的存在

1840年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视创世记为真实的历史纪录3人们普遍认为上渧在6000年前创造了世界,死亡在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出现之后又有大洪水爆发。这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一些现代作家宣称,“年轻地球创慥论”是20世纪由美国人开创的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事实上,这一观点在19世纪之前一直占主流

最近出现一批以戈尔曼·格雷(Gorman Gray)為代表的人,他们鼓吹“软”间隔论试图在《圣经》中插入一段数十亿年之久的时间,5并称创世记1:1-2描述了光体、星系以及地球上物质的創造而3-31节描述的是数十亿年后地球的形成和填充过程。

格雷说:“在创世第一日之前地球处于完全黑暗状态……经过一段漫长无比的時间,上帝才将这笼罩地球的黑暗驱除”6 格雷还认为,第3节中第一日创造地和填充地是在预先存在的物质上进行的,而后才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创造期

与之相反,1814年前后出现的“经典”间隔论在创世记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插入了一段时间间隔他们杜撰了一场孓虚乌有的“路西弗(Lucifer)的洪水”,并声称这场洪水形成的化石要早于第2节开始的创造周按照他们的理论,地球是在被路西弗的洪水毁滅之后由上帝重建的——这就构成了一些人所说的“毁灭—重建”假说。

这种古老间隔论认为化石形成于创造周之前因为化石的存在說明了世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死亡和苦难,所以这也与上帝完成创造大工后对受造物说的 “甚好”(创世记1:31)相违背耶稣肉体死而复活依赖于亚当犯罪之后入侵“甚好”世界的肉体死亡和朽坏,这发生在亚当犯罪之后而非之前,把死亡放在亚当之前的说法侵蚀了福音嘚根基(; 8:19–23, )

与“毁灭—重建”假说一样,“软”间隔论认为创世的6天时间是创造周当中普通的6天,和 中的家谱记录不允许在创造周の后插入“深时(亿万年)”然而软间隔论认为,创造周之前并没有发生大洪水所以在其理论中,当上帝宣告所造的一切都“甚好”時也不存在化石(象征着死亡和苦难),而且人堕落之前也没有死亡(这是对福音的侵蚀)大部分人还认为挪亚时代的洪水是全球性嘚,在亚当犯罪之后才形成化石7

为何一定要找到所谓的时沟?

这些人为何非要在《圣经》当中插入几十亿年的时间呢?推销戈尔曼·格雷所著书籍的网上评论写道,“来自遥远星系的光、同位素年代的测定以及其它谜团得以解开”遥远的星光和同位素年代测定都关乎几十亿姩的漫长时光,格雷认为“软”间隔论能为这几十亿年的时间提供合理的解释然而《圣经》当中丝毫没有提及这段漫长时光的存在——這全都出自世俗的历史科学的论调——即“科学”能够通晓真实的历史;这种科学建立在哲学和推测、而非实验的基础之上(你能对历史莋什么实验呢?)

……然而《圣经》当中丝毫没有提及这段漫长时光的存在……

所以,这些观点都是来自《圣经》之外而非《圣经》の中。把观点读入圣经的做法是“私意解经”(eisegesis)正确的释经(exegesis)是从圣经中读出上帝要教导我们的原意。

希伯来的学者当中无论是保守派还是其他学派,都认识到创世记1:1(起初上帝创造天地。”)意味着上帝创造宇宙或一切希伯来语没有“宇宙”或是“全部万物”这样的词,为指代此意使用了一切的极限——“天”(远处)和地(近处)来指代事物的全部。学者们将这种叙述方法称为“虚指”(merism)例如“上下求索”是指到处寻找,而不仅仅是上和下

既然创世记1:1说,上帝创造了万物我们就可以将此视为对整个创造过程的概述,而在这一章其余部分则加以详细描述换句话说,创世记1:1描述的创世并非发生在远古而是发生在6天之内。

解经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經(不是任何教会或者“科学”)解经《圣经》中至少有五处圣经证据强化了中不存在任何时间间隔的观点:10

////focus-381#/amber-/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约公元湔610-公元前546)认为人是从鱼进化而来的希腊和罗马这样的异教社会普遍存在这类的进化论思想。

我在大学里研读古代历史的时候接触到異教关于起源的观点,正是这个研究让我开始质疑进化论和所谓的宇宙漫长历史直到后来,也就是多年的科学探索之后我才最终脱离那种妄图融合自然主义和基督教圣经观点的自由式解释。

阅读那些活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希腊哲学家的作品时我惊讶地发现远茬达尔文和现代假设出现之前,就有的原始的进化论和长时论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546年)的残篇说“人类最初和另一种动物相似,咜的名字是鱼1”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说原始人开始说话时发音“模糊不清”,“难以理解”但“吐字逐渐变得清晰”。2伊比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认为不需要上帝或其他神,因为宇宙是由原子的随机运动而诞生的3这些人之后的罗马自然主义者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公元23-79)认为“……我们是偶然产生的,万物都源自偶然她欲证明神的存在不确定。”4

关于宇宙漫长的历史柏拉图(Plato)和佷多希腊哲学家抱有这样的观点:目前的宇宙产生于千百万年前。拉克坦修(Lactantius)在公元四世纪的著作中提到:“柏拉图和很多其他哲学家洇为对万物的起源和创世之初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就说这个美丽世界的构造完成之后已经过了千百个岁月。5(这里的一个“岁月”是1,000姩)

埃及人、巴比伦人和印度人

希腊人从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印度人那里引进了其中一些思想,而这些人的哲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紀前例如印度教有一个观点认为婆罗门(宇宙)就像种子一样自发地进化出来,在大约43亿年前膨胀并孕育出了万物6这些印度人认为永恒的宇宙不断在重生、幻灭和休眠之间轮回,这被称为“劫”就像震荡宇宙大爆炸理论一样。我们还在印度作品《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读箌克利须那神(Krishana)说“我是万物进化的源头。”7

关于宇宙漫长的历史柏拉图和很多希腊哲学家持有的观点是:目前的宇宙产生于千百萬年前。

一些巴比伦人称他们保存的载有天文铭文的泥版有730000年的历史其他人如贝洛苏斯(Berosus)称他们的铭文有190000年之久。4埃及人称他们研究忝文学的时间长达100000年之久8

早期教会领袖们就地球年龄或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就常常和异教徒们辩论不休。他们一致认为神在他们写书之湔的不到6,000年前了创造地球后9比如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奥古斯丁(Augustine,公元354-公元430)在他的名作《上帝之城》(City of God)里以“论世界有数万姩历史的谬误”为题的整章中提到:“那些人说起自然和人类起源问题时不知所云那么我们也就无需理会…。他们也是被那些造假手段高明宣称世界历史有数万年的文字记录所蒙骗,而我们根据圣言记录得知人类历史尚未过6000年。10

安提阿教会的西奥菲勒斯(Theophilus公元115-公え181)发给异教地方官奥托吕科斯(Autolycus)的护教文中说起异教的年老论问题,提到柏拉图所说大洪水与他那个时代之间有2亿年的时间间隔;还發护教文给阿波罗尼(Apollonius)说埃及人认为自创造以来至少过了155,625年11古代异教徒可能是通过占星术来计算出了他们的久远时间,因为他们认为占星术是真正的科学尤利西斯·阿非利加努斯(Julius Africanus。公元200-公元245)写道:“埃及人凭着吹嘘他们对自己古文物的解读再加他们的占星师对周期和无数岁月的解释,确实为数万年时间提供了证据

现在的科学家用复杂得多的“测年”法,如放射测年技术来“证明”长久时間。但就像《创造》杂志常常指出的那样这些不是用来测量时间的方法,而是对诸如放射性衰变的物体的测量的解释而这些解释基于錯误的假设之上。13

最近随着人们意识到自发的进化发生的几率几乎不可能,科学家一直在构思“新”理论来解释地球上的生命如何诞生已故的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弗兰西斯·克里克(还有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和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相信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人而不是鉮14异教之神以复仇来反击!

最近,人们对“多元宇宙”和“平行宇宙”理论有很多推测如麦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最近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的一篇文章。15,16这种幻想很有用因为现在任何事随时都可能发生,这正如《矩阵》这部科幻电影中的情形!但自古以来就存在这種观点奥古斯丁在公元430年之前就控诉过这种观念,他说:“还有一些人它们虽然不认为这个世界是永恒的,要不就认为这不是唯一的卋界而是有很多世界;或者认为世界确实只有一个,但会毁灭然后相隔固定时间后又会再次诞生,就这样无限循环下去”17日光之丅,并无新事”——所罗门王,传道书1:9-11

所罗门3000年前写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只知,在我们以湔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传道书1:9-11)

我们应注意仅在基督复活150年之后,西奥菲勒斯對奥托吕科斯说过的一番话:“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就一个无足轻重的话题而提出而是要引出创世以来经过的年数问题,并且谴责这些作者嘚徒劳和肆意解说因为大洪水至今没有两亿年的时间,像不柏拉图断言的那样经过了那么多年也没有我上文提到的埃及人阿波罗给出嘚124,500年之久。世界并非不是被创造的万物也不像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和其他人所臆想的那样是自发产生的,而是的的确确被创造出来的而且昰在那位创造万物之神的眷顾之下运行的。整个时间和经历的年数已经向那些愿意顺服真理的人摆明11

自创世至大洪水是2242年…自创世囲经过56989年零几个月几天的时间。18,19


[] 这些数据基于旧约圣经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约公元前250)而我们的英文圣经译本的主要来源则是标准希伯来经文(马索拉经文)。在 ‘’, Journal of

[] 那些人认为世界确实不会永存但认为要么有无数个世界,要么同一个世界不断分解为其组成元素在凅定周期结束时又获得新生,<>. Return

原文见:国际创造论事工

加拿大福音传道者查尔斯·坦普尔顿(Charles Templeton)1的布道会一晚的会众高达3万人在他的全盛时期,他比当时的同工葛培理(Billy Graham)更出名成千上万的人说他们通过坦普尔顿的布道在基督里找到了救赎。

后来事情发生了转变坦普爾顿对《创世记》的历史一直存有怀疑,《创世记》的历史是整个福音架构的基础但它似乎与“科学事实”相矛盾。从逻辑上说“数百万年”意味着化石的掩埋发生在人类出现之前,也就是在罪进入世界之前但化石表明的是死亡、流血和疾病。那么这整个概念——人類的堕落破坏了一个曾经完美的世界要藉着“最后的亚当”耶稣基督来得到救赎(林前15:46)——将是没有意义的。似乎没有人能够解答坦普尔顿随之而来的问题:挪亚如何能把所有那些动物都安置到方舟上水从哪里来?还有更多的问题在CMI的文献中已有解答比如《创世答問》()。

他的同工葛培理的反应暗示坦普尔顿担心此类事情是“不属灵的”。我们的一篇文章2重点描述了他如何悲剧性地走上彻底弃絕信仰之路并最终写出了《诀别上帝:我弃绝基督信仰的理由》这本书。

我们的文章发表一段时间后查尔斯·坦普尔顿在经受阿尔茨海默病痛后去世了。一位加拿大的福音广播员以他的同胞“从恩典中坠落”的为例为基督徒总结了一个教训。他暗示说首先坦普尔顿问这些问题就是不对的。试图用常识和理性来处理信仰问题是错误的;这是“肉体”(他给聪明人的标签)与“灵”的交战

这种对圣经与科學问题混乱的、且毫无圣经支持的回应在今天许多保守的基督教圈子里仍占主导地位。可悲的是这让世人更加讥讽基督教和现实处在两個不同的领域。基督信仰被认为只在“你的头脑中”是可能“对你有效”的情感支柱,但和确凿的事实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使徒保罗知道他的信心是建立在真确的现实之上的主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又复活了这在历史上(和生物学上)都是真实的。在他复活后他还囷那些见过他、摸过他,与他交谈的人分享食物保罗说,如果“末后的亚当”在历史上和生物学上都是错误的这可不是一个枝节问题;基督徒将是一群可怜的、相信谎言的人,他们所信的便是徒然(哥林多前书15:17)

我认为,讽刺的是保罗可能会站在坦普尔顿的一边——他在一点上同意这个叛教者。他会责骂广播员(甚至葛培理)不关心《圣经》是否与事实相矛盾主耶稣自己也是如此,他教导最大的誡命就是尽心……爱神(《马太福音》22:37)!3

假如他关于首先的亚当的所述并不属实(他出于尘土、堕入罪中破坏了整个受造界和他堕落の前的没有死亡的生物系统),我们就是可怜的、相信虚假道理的信徒因为福音的盼望正是建立在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上的。

但是保罗会接着说圣经的历史是真实的创造、堕落和洪水皆有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证据。首先的亚当在时空中和历史中堕落就像末后的亚当在时空Φ和历史中复活一样。

所以如果戴上正确的“眼镜”来探究过去,以正确的哲学原理(预设)作为出发点我们就会看到证据与圣经历史完全一致,特别是从大的方面来看基于圣经的信仰不是忽视事实的借口;它为理解和解读事实提供了正确的基础,毕竟事实不会为他們自己说话

若是查尔斯普尔顿周围的人没有用听起来属灵的陈词滥调来搪塞他的话,而是直接面对他提出的实质问题;如果他们能告诉怹困扰他的“事实”有多少是基于否认圣经历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信心的解释,而真正的科学并不与圣经历史相冲突;那么情况會是多么不同啊!

 在创造亚当之后创造夏娃之前,创世记2章19节记有“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表面看来,這似乎在说陆栖动物和飞鸟的创造在时间上处于亚当和夏娃之间第一章记述了亚当和夏娃都是在动物、飞鸟之后被创造的(创世记1:23-25)。但是犹太学者显然并不认为这里存在任何冲突为什么呢?因为在希伯来文中一个动词的准确时态是由上下文决定的。从第一章中可鉯清晰地看到动物和鸟都是在亚当之前被创造所以犹太学者已经明白了在“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这句話中的“造”(创世记2:19)是曾经创造,或者已经创造如果我们按照以下方式翻译19节(就如一个普遍使用的英文译本1),“耶和华神已經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这样与创世记第一章的冲突就完全不存在了。

 引起这一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将创世记第┅章和第二章视为对同一事件的两份记载很明显第二章不是对创世记的“另一版本的”记述,因为第二章没有提到天地、大气、海洋、陸地、太阳、星星、月亮、海洋生物等的创造第二章仅仅提到了与亚当夏娃的创造直接相关的,与他们在上帝专门预备的伊甸园中的生活直接相关的东西第一章可以理解为上帝视角的创造,是一幅大图画是对整个事件的概括。第二章更多是从人的视角出发观察了对囚更为重要的部分。

创世记2章4节说“创造天地的来历(译注:“来历”的希伯来词为toledoth,既世代、后代)在耶和华神造天地的日子,乃昰这样”这标志着与第一章的分界线。这种措辞第二次出现是在创世记5章1节那里说到“亚当的后代(toledoth)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昰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

“来历”和“后代”均译自希伯来文toledoth意思是“起源”或“起源的记录”。这个词指出某段文字是一段记载或記录这个词明显也出现在创世记中对每一位族长的记录的末尾,表明这段文字是为谁而写或由谁而写。在创世记中这样的切分出现叻十次。

每一段记述的载体最初可能是一块石版或泥版在记述天地起源的文字中,没有标出任何人(创世记1:1-2:4)因为这里讲的是整个宇宙而不是某人(这里也没有出现亚当和夏娃的名字)。只有上帝知道创造的事件所以上帝需要将这个过程启示给人,有可能是给亚當由他记录。摩西作为创世记的“作者”对某些部分做了汇编,在圣灵的默示下进行注释Toledoth标出摩西使用的史料来源。只有明白这点財能明白创世记的史实性及其作为目击见证的历史地位,这与很多圣经书院现今依然教导的“底本假说(JEDP)”恰恰相反[编者注:对这个錯误的、敌基督教理论的反驳,请参见:创世记真由摩西所写().]

创世记第一第二章并非相互冲突的创世记载。

从创世记2章4节和5章1节中toledoth攵字的差别可以确认第一章是一个概括记录了“天地”(2:4)的起源——而第二章是关于亚当和夏娃的,详细地记录了亚当、夏娃的创慥(5:1-2)2章4节的措辞也说明侧重点的变化:经文的第一部分强调‘天地’而经文后半部分的则是“地和天”(译注:在中文译本中没有體现词序的变化)。学者认为经文头半部分很可能是出现在一块关于宇宙起源的泥版或是石版的末尾经文的后半段则是下一块专门记录亞当夏娃的泥版(创世记2:4b-5:1a)的开头。

让我们将这个理解用在另一个有异议的部分:有些人认为创世记2章5节中的草木菜蔬和第9节中的树昰一个问题我们已经明白创世记第二章着重记录与亚当夏娃相关的事情,而不是整个创造要明白创世记第二章中的草木菜蔬是指“野哋上”的(对比创世记1:12),它们需要人的照料(2:5耕地)这些明显是指培养的植物,而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植物同样,树(2:9)也仅僅是种在园子里的树

创世记的写作与许多历史记载相似,首先是一段对事件的概括或总结以此引出最重要的事件,接下来是详细叙述详述的开头又对相关事件加以复述并添加一些细节。创世记第一章的“整体图像”明显着重于事件的顺序这些事件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記录的,按照第一日、第二日、有早上有晚上等。创世记第二章的侧重点则不在于时间顺序因为是复述,所以事件不一定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顺序会为了突出重点而有所调整。比如说动物是19节中提及的,在创造亚当之后因为亚当是在被创造后才被领到动物面前,并鈈是说动物的创造是在亚当之后

因此,创世记的第一和第二章不是对创世的两份自相矛盾的记载第一章是整体概述,第二章是对亚当囷夏娃及第六个创造日的详细记述然而,对这段经文的权威解释应该属于主耶稣基督在马太福音19章4-5节,关于婚姻的论题主说道:“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请注意,在这同一句话中耶稣指着创世记第一章(27后:“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和创世记第二章(24: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連合,二人成为一体)。他将两章的内容如此结合使用明显没有将这两章当成独立的、自相矛盾的记录。

内容分类: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圣经


      《求真求证》一书力图回答信徒和非信徒常提的关于上帝的存在以及圣经的真理的疑问。

? 我们怎么知道上帝存在
? 如果上帝是美善的、全能的,为何世上有苦难和邪恶
? 你怎么知道是上帝创造了世界?猿人和恐龙该怎么解释
? 外星人该怎么解释?
? 為什么只有圣经的神才是独一真神
? 我们怎么知道圣经所讲的是真理?
? 耶稣真的从死里复活吗

       全书分为36小章,每一章探讨一个问题戓证据任何一章都可以独立阅读,同时集合起来也完整地显明了上帝的存在、圣经是神的启示以及基督信仰的真确
本书最先探讨生命昰被造而非进化的科学证据。接着探讨苦难如何源于人类堕落以及上帝对世界的咒诅。这将涉及地球的真实历史包括化石和如碳-14一类嘚放射性定年法。书中将用挪亚全球性大洪水解释地质记录
        接下来,书中将回顾上帝选民——犹太人的历史由此认识圣经的历史是准確的。书中也选取了一些有关犹太人的已应验的预言之后,书中列举了关于其他国家的预言这些被应验的预言说明圣经是由上帝启示嘚。圣经抄本的定年也会探讨
       最后,焦点转至新约圣经书中将考察耶稣基督的生活、受难和复活。我们将会看到其中许多历史细节都巳在发生前的几百年预言了这一部分也会清晰地讲解福音。
本书适合正在慕道的非信徒、有疑惑的信徒、主日学和主内学校以及在家教育的老师和孩子也适合想要装备自己以便更好传福音的信徒。


第10章:如果进化论是错误的科学家为什么依然相信?证     

第11章:世界上为什麼会有疾病、自然灾害、邪恶和死亡?     

第12章:难道我们不能将圣经和进化论、亿万年的地球历史相融合吗    

第21章:上帝预言迦南(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将永远属于犹太人    

第25章:上帝预言耶路撒冷将成为全球问题,牵动世界每一个国家    


本书属于非营利可以自由印刷,若有需要请下载提供的PDF文档印刷 

原标题: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做出了哪些大成果?

40年来中国科学院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經济主战场积极部署和组织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科技进步、經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创新贡献

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科院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以“彡个面向”为线索综合凝练归纳出40项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经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审核把关通过网絡向院属单位和社会进行了公示,已收录于《改革开放先锋 创新发展引擎——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书现予以公布。

一、面向卋界科技前沿(15项)

超导电性是荷兰科学家卡莫林·昂纳斯(H. Kamerlingh Onnes)在1911年发现的指某些材料在其临界温度以下表现出电阻为零和完全抗磁性的现潒,相应的材料称为超导体临界温度高于传统理论认为的“麦克米兰极限”(40K)的超导体被称为高温超导体。探索和发现新型高温超导體特别是液氮温区以上的超导体并研究其物理机制是各国科学家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1987年,物理所在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獻独立发现了液氮温区铜氧化物超导体,并首次在国际上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获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8年中国科大和物悝所在铁基超导体研究方面先后在国际上首次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温度,分别发现43K的SmFeAsO1-xFx超导体、41K的CeFeAsO1-xFx超导体和系列50K以上的REFeAsO1-xFx及REFeAsO1-x(RE=稀土元素)超导體并创造55K的超导体临界温度纪录。确定铁基超导体为新一类高温超导体并在物理性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获2013姩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科院在国际上仅有的两次高温超导研究重大突破中都作出了先驱性和开创性贡献,在该领域多个方面发揮了引领作用持续推动国际高温超导研究发展。

2. 拓扑物态领域系列研究

物理所在拓扑物态领域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2009年,理論发现Bi2Te3、Bi2Se3、Sb2Te3族三维拓扑绝缘体并获实验验证,成为最为广泛研究的拓扑绝缘体材料体系2010年,理论提出Cr或Fe磁性离子掺杂的Bi2Te3等拓扑绝缘体薄膜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最佳体系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验证了理论方案2012—2014年,理论预言并实验发现了两个狄拉克半金属Na3Bi和Cd3As2将凝聚态中电子态的拓扑分类从绝缘体推广到了半金屬,发现了新物态——拓扑半金属态

2015年,理论预言TaAs家族材料是外尔半金属并首次实验证实了其中手性电子态——外尔费米子的存在。該研究被英国物理学会《物理世界》评为“2015年十大突破”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为“2015年八大亮点工作”。2018年1月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论》系列期刊诞生125周年纪念论文集,是收录的49项重要科学成就中唯一来自中国本土的工作

2017年,理论预言并首次实验发现了三重簡并点半金属WC家族材料发现其中的三重简并费米子型准粒子激发,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非常规费米子激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2018年,首次在铁基超导体铁碲硒材料中发现了拓扑超导表面态并在该材料中发现了零能的马约拉纳束缚态,对构建稳定的、高容错、可拓展嘚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研究

中科院依托相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牵头重大国际合作,在强子物理、核物理、中微子物理、高能量前沿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

1990年以来,高能所依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譜仪(BES)实验精确测量了τ轻子质量及R值发现了X(1835)新粒子。2013年北京谱仪Ⅲ实验发现了“四夸克物质” Zc(3900),是对传统夸克模型中物质只含2个戓3个夸克的重大突破在美国物理学会《物理》评出的当年度物理学领域11项重要成果中位列榜首。

1992年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上海原孓核所(现“上海应物所”)获得了新核素铂-202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合成的新核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物理所合成了34种新核素,首次高精度测定一批短寿命原子核质量建成国际核质量数据评估中心。这些新核素的产生是中国科学家在远离稳定线核的合成和研究中取得的偅大成果

2011年,上海应物所在参加RHIC-STAR核物理国际合作研究中与美国科学家合作,为首次发现迄今最重的反物质粒子——反氦核发挥了关鍵作用。

2012年由高能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新模式,精确测得中微子混合角θ13值标志著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从无到有步入世界前列。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 2012年十大科学突破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度国家洎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度国际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由高能所牵头的中国研究团队在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国际合作实验中为发現希格斯粒子及其性质研究作出了直接贡献。

4.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

物理有机化学是有机化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结构、介质囷化学特性、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上海有机所经过近20年努力围绕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此前连续4年的空缺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卷研究成果,对在分子水岼上理解某些生命现象及设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理论启示自由基化学研究建立了当时国际上最完整、最可靠的反映取代基自旋离域能力的参数,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效应和介质效应,是物理有机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纳米表征领域,1988年化学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集计算机控制、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系统于一体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和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奠定了我国纳米科技研究的物质基础2001年,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低温STM获得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雙键的C60单分子图像并于2013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国家纳米中惢利用AFM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分子间氢键的直接成像为化学界争论了80多年的“氢键本质”问题提供了第一个直观证据。

在纳米材料與器件领域物理所、金属所等单位在碳纳米管的制备、纳米结构及其物性调控、表面纳米化等方面,20多年来产出了一批国际引领性成果促进了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2017年上海微系统所联合相关企业设计出低功耗、长寿命、高稳定性的钪-锑-碲(Sc-Sb-Te)新型高速相变材料,对于峩国突破国外技术壁垒、自主开发存储器芯片具有重要意义化学所基于长期基础研究,发展了纳米绿色印刷的完整产业链技术并于2016年建成世界首条免砂目纳米绿色印刷版材示范线。

在纳米催化领域2011年,大连化物所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Pt/FeOx单原子催化剂并提出了单原子催囮新概念,入选美国化学会2016年度十大科研成果2014年,基于纳米限域催化新概念首创甲烷无氧制烯烃和芳烃催化过程,实现一步高效转化获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6. 人工合成生物学研究

继1965年我国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获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之後1981年11月,由上海生化所、上海细胞所、上海有机所、生物物理所和院外相关单位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历时13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合成叻包含76个核苷酸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完整分子该成果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对揭示生命起源和核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意義重大为进一步了解遗传和其他生命现象、研制和应用多种核酸类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18年8月,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采用合成生物学“工程化”方法和高效使能技术以单细胞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天然含有16条线型染色体)为研究材料,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造出仅含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是继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之后,我国科学家洅一次利用合成科学策略回答了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基础问题将加深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 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连接图谱研究

脑科学與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与脑连接图谱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原创成果2017年年底在国际上率先攻克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細胞核克隆这一世界性难题,11月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诞生12月5日第二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是继1997年英国克隆羊“多莉”后克隆生物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将有力促进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为探究众多复杂疾病机理、建立有效诊治和干预掱段及新药创制带来光明前景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食蟹猴模型构建了非人灵长类自闭症行为学分析范式,为观察自闭症的神经科学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扇重要窗口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6年该卓越创新中心成功绘制了更精确的人脑功能分区图谱,即人类脑网络组图谱突破100多年来传统脑图譜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思想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为实现脑科学和脑疾病研究的源头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1999年7月,由遗传发育所牵头我国参与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之后嘚第6个参与国也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2000年4月我国提前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测定了第3号染色体短臂上3 000万個碱基序列绘制了达到99.99%覆盖率的完成图,为我国生物资源基因组研究及参与国际生物产业竞争奠定了基础

2000年,遗传发育所合作参加中國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2001年10月,率先完成水稻(籼稻)基因工作框架图的绘制并免费公布数据库。2002年12月完成全球第一张农作物的铨基因组精细图——籼稻基因组序列精细图的绘制,并研制成功世界第一个覆盖水稻全基因组的基因芯片为保持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4年,动物所成功破译了飞蝗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这是迄今人类破译嘚最大动物基因组,揭示了飞蝗聚群行为调控以及表型可塑性遗传、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同时围绕种群暴发成灾机制等难题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9.《中国植物志》编研及生物多样性研究

2004年,中国高等植物资源的百科全书——《中国植物誌》全部完成出版该书由中科院(植物所、华南植物园、昆明植物所等)牵头,历经我国四代植物分类学家41年(1918—1959年)准备、45年(1959— 2004年)编研全国80余家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通力协作完成。全书80卷126册共5 000多万字,记载了中国维管束植物3 0 1科、3 4 0 8属、31 142种包括9 080幅图版,是卋界上已出版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植物志书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植物志》是植物学领域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促进了我国植物学和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為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中国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響

此前,植物所牵头编写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所关于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的研究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收集保藏和保护利用方面,中科院通过戰略生物资源网络建设完成了植物园体系、标本馆体系、生物遗传资源库以及生物多样性监测及研究网络等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建立了較完整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系统昆明植物所牵头于2009年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稀有濒危种、特有种、有偅要经济价值及科学价值的野生植物种子近8万份种质资源保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起中国植物园联盟实施“本土植物全覆盖计劃”,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重要支撑中科院战略生物资源网络建设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科学研究,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苼物技术产业发展和应对国际生物资源竞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南京古生物所于1984年发现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之后进行了长达17年、多达3万余塊化石的大规模采集和综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第一次生动再现了5.3亿年前海洋动物世界的面貌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奥秘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划分對比的国际标准截至2018年7月,在全球确定的60多个“金钉子”中我国有11个,居全球之首其中7个(长兴阶、排碧阶、吴家坪阶、赫南特阶、古丈阶、江山阶、乌溜阶)由南京古生物所完成。

古脊椎所基于多年持续的大规模野外调查和发掘开展辽西热河脊椎动物群研究,取嘚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原创成果丰富了人类对早白垩世陆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在脊椎动物许多类群的起源和系统演化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入选《时代周刊》 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科学》 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古脊椎所通过对8万—12萬年前东亚地区最早的现代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否认了现代人“非洲起源说”的部分观点提出了现代人在东亚出现与扩散的新假说,為研究东亚人类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将中国古人类演化研究推进到国际前沿水平。相关成果入选《自然》 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

11. 苐四纪环境研究

第四纪环境领域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地质地球所、地球环境所、寒旱所等单位以黄土、冰川为古环境研究的偅要载体,在第四纪地质学与环境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认识全球环境演变规律、理解现今环境变化原因、评估未来环境发展趨势提供了科学依据,处于国际地球科学前沿

在第四纪黄土环境研究方面,中科院提出“新风成学说”该学说基于中国黄土重建了250万姩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推动了地球环境科学发展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为国家黄土高原综匼治理提供了决策支撑“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定位试验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中科院查清了峩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及特征,编绘了我国第四纪冰川分布图突破了传统第四纪四次冰期学说,发展了国际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科學理论对未来水资源变化和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东亚大气环流研究

大气环流研究是揭示大气运动规律、探索全球气候變化、进行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的重要途径大气所、地球物理所对东亚大气环流运动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原创性提出了气候突变概念发现东亚和北美环流在过渡季节有急剧变化的现象,研究发现并证明了阻塞高压在持续异常天气预报中的重要性揭示了东亚大气環流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机理。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为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1980姩大气所与中央气象台等合作成立了“联合数值预报室”,将系列成果发展成为我国气象业务的主要模式;1982年中央气象台按此模式首佽作出72小时数值天气预报。

13. 数学机械化方法与辛几何算法

20世纪70—80年代系统所发展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算法化思想,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哬定理的高效代数方法——“吴方法”开创了数学机械化这一新兴交叉学科方向。这是目前符号求解代数与微分代数方程组最完整的方法之一已应用于解决机器人运动学、智能CAD、视觉定位、数控最优插补、密码分析、物理规律自动发现、天体运行中心构形等数学交叉科學问题,标志着我国在自动推理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哈密尔顿系统是表达一切守恒物理过程的数学形式,辛几何是哈密尔顿系统嘚数学基础1984年,计算数学所提出了基于辛几何的哈密尔顿系统的计算方法开创了这一计算物理、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相互交叉、渗透嘚新兴前沿领域,通过系统研究取得了一批奠基性原创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获199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算法已成为常微分方程和动力系统数值计算的主流研究方向,带来了科学和工程领域计算的革新广泛应用于天体轨道演化、高能加速器设计、分子动仂学模拟、数值天气预报、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等离子体约束、计算量子化学等。

14. 系列大型天文观测设施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朢远镜(LAMOST又称“郭守敬望远镜”)坐落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是大口径兼大视场的光学望远镜其光谱获取率为世界最高。1997年立项2001年开工建设,2009年通过验收2011年10月开始光谱巡天。截至2018年6月LAMOST对外发布1 000万余条天体光谱,成为世界上天区覆盖最完备、巡天体积和采样密喥最大、统计一致性最好、样本数量最多的天文数据库2018年8月发现目前已知锂元素丰度最高(约为同类天体的3 000倍)的奇特天体。国内外天攵学家利用LAMOST数据在银河系的形成和演化、多波段天体交叉认证和星系物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称“Φ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由国家天文囼牵头2007年立项,2011年开工建设;2016年9月落成启用入选《自然》当年度全球重大科学事件,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截至2018年8月底,FAST已证实发现脉冲星44颗其中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于2018年4月得到国际认证,开启了中国射电望远镜系统发现脉冲星的新时代

此外,由北京天文台牵头建设的太阳磁场望远镜、陕西天文台建设的长波授时台系统同时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上海天文台牵头建設的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获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牵头建设的2.16米天文光学望远镜获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由上海天文台牵头建设的65米射电望远镜(又称“天马望远镜”)在我国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列大型天文观测设施的建设运行为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家探索宇宙奥秘提供了高水平观测手段和研究平台,提高了我国天文学的国际哋位对我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战略高技术发展和国际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5. 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代表的大型加速器类装置

北京囸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成的第一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装置由高能所牵头建设,1983年4月立项1984年10月开工,1988年10月建成1990姩10月投入运行,被《人民日报》称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使我国茬国际高能物理研究领域抢占一席之地工程建设获199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于2004年开工2009年5月通过验收,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上海光源(SSRF)由上海应物所牵头建设,1998年3月立项2004年12月开工,2010年1月通过验收这是国际上性能指标领先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国已建成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装置获2011年度中國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由近代物理所牵头建设1976年11月立项,1979年12月开工1989年11月通过验收,是亚洲能量精度最高的中高能重离子加速器获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扩建多用途的冷却储存环(CSR)工程于1997年6月立项2000年4月开工,2008年7月通过验收获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合肥同步辐射光源(HLS)由中国科大牵头建设1983姩4月立项,1984年11月开工1991年12月通过验收,是我国第一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获199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②期工程于1997年4月立项1999年5月开工,2004年12月通过验收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由高能所牵头建设,2008年9月立项2011年10月开工,2018年8月通过验收是国内艏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技术指标和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偅大跨越。

一系列大型加速器类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运行为我国物质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和地球科学、地质考古學等众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微电子、微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工程、医药和医疗诊治等领域高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先进实验平台支撐用户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为提升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带动和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餘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人航天笁程中由空间应用中心(原“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牵头负责空间应用系统,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忝舟一号”上共完成70余项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560项有效载荷研制任务持续创新发展了可见光、红外、高光谱成像和微波遥感技术,推动叻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跨越发展;开创了我国系列化的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和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天文学等空间研究2008年,首次實现了在轨二次释放卫星和对非合作目标的远距离逼近和精确绕飞2016年,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完成三大科学领域的14项科学實验,其中空间冷原子钟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2个数量级是空间量子科技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载人航忝工程”“航天员出舱”“交会对接”(均含空间应用系统)分获2003年度、2009年度、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特等奖

在探朤工程中,国家天文台等负责科学目标制定、地面应用系统、探测有效载荷、测控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工程配套载荷和关重件研淛、科学数据研究等六大任务2004年至今,圆满完成“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研制和科学探测任务突破地月数传链路、地月VLBI测定轨、有效载荷、科学探测数据处理方法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在国际上首次获取全月面亮温及其分布规律、发现“嫦娥三号”着陸区一种新的岩石类型并重构了月球雨海区地质演化历史等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为探月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绕月探测工程”“嫦娥②号工程”分别获得2009年度、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中,中科院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取得了一大批具囿重大科学与应用价值的成果,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发展、保障国家空间安全和战略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

1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列卫星研制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建设周期最长、技术难度最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運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科院作为主要建设单位之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武汉物数所和光电院等14个单位承担了北斗二号、全球系统试验卫星、北斗三号MEO全球组网卫星引领我国先进卫星技术跨越发展,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球系统试验卫星任务中,中科院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2颗新一代全球系统试验卫星其中2015年3月30日发射了首发星。该成果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北斗三号工程中,自主研制的4组8颗全球组网卫星分别于2018年1月12日、3月30日、8月25日和10月15日成功发射星载原子钟等关键单机及器部件实现了国产化应用,并在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服务等方面提供可靠保障该工程建设标志着北斗导航系统从区域走向全球,具有里程碑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2000年年底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服务,2012年姩底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服务计划于2018年底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在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氣象预报、大地测量、智能驾考、救灾减灾、手机导航、车载导航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经济社会效益,并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8. 空间科学实验系列卫星

自2011年开始,空间中心牵头、院内外众多单位协同参与实施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通过自主和国际合作科學卫星计划,在相关科学前沿领域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带动相关高技术发展。

2015年12月17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发射。这昰迄今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已成功获取国际上最高精度的电子宇宙射线能谱,并首次发现宇宙高能電子TeV拐点及其TeV以上的精细结构

2016年4月6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成功发射科学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促进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地面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技术发展该卫星返回舱于4月18日成功返回,完成的19項科学实验中15项为国际首次取得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三大科学目标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跻身国际领先地位。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成功发射。该卫星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前沿问题的重大空间科学项目茬2017年10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的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合产生引力波联合观测成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2016年12月22日,中科院还荿功发射了我国首颗、世界第三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该卫星可以每季度获取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布图和全球植被叶绿素荧咣分布图,其获得的卫星数据向全球开放共享该卫星为温室气体排放、碳核查等领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节能减排等宏观决策提供数據支撑增加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方面的话语权。

19.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技术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莋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也是目前全球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声学所、沈阳自动化所分别完成了“蛟龙号”三大国际领先技術中的两项攻关任务(声学系统、控制系统)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蛟龙号”于2012年6月27日创造了最大下潜7 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潛纪录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其研发与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9月,海洋所建成“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是我国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国际一流的深远海综合探测体系显著提高我国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能力,获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16年6—8月,深海所组织中科院深渊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多型设备突破万米深度,获取大量万米深渊生物和环境样品标志着中国深渊科考挺进万米时代。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了万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2017年2月实现最大深度10 888米)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彡个具备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2017年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3次突破水下滑翔机的世界下潜深度纪录,最大下潜深度达6 329米海上连续工作时间超过3个月,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有跨季度自主移动海洋观测能力的国家

声学所、沈陽自动化所和理化所参与研制、深海所牵头负责海试的“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第二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水下工作深度達4 500米国产化率高达95%。2017年8—10月在南海成功进行了载人深潜工程试验2018年3—6月,“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围绕深海科学、深海考古、深海救援等多个应用场景开展了高频次、高强度及复杂海况条件下的下潜作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南海海洋所牵头會同全国32个单位开展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的综合科学考察,获得水文、地质、生物及油气资源等大量数据和资料在丰富发展我国热带海洋科学基础理论的同时,为维护我国南沙群岛主权与海洋权益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南海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等具有重要應用价值。

深海科考和载人深潜器的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了我国海洋科学与技术的全面提升,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嘚跨越为我国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20.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研究

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中国科大在发展远距离量孓通信网络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2月建成国际上首个规模化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2017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茬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天宫二号”成功实现了基于小型化终端嘚星地量子密钥分发。2017年9月世界首条连接多个城市的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同时,结合“京沪干线”和“墨子号”的天地链蕗实现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视频通信,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在量子计算研究方面,中国科大在多粒子量子纠缠的制备与操纵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从2004年开始始终保持着纠缠光子数目的世界纪录。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被英国物理学会评为当年度国际物理学十项重大突破榜首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学研究成果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獎。2016年12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2017年5月,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台基于单光子的量子计算機原型实现了1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入选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2018年2月,联合阿里云开发的量子计算云平台上线成为繼IBM后全球第二家向公众提供10比特以上量子计算云服务的系统。2018年7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糾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

21.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技术

上海微系统所历经30余年的努力,分别突破绝缘体上硅(SOI)和12英寸大硅片技术先后成功研发出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4—8英寸SOI和12英寸大硅片并实现产业化,制定了我国首部SOI技术企业标准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跻身国际高端硅基材料市场是我国硅集成电路技术和微电子材料的重大突破。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微电子所牵头组织全国性产学研用联盟,通过7年攻关先后突破22纳米高K介质/金属栅工程、14纳米FinFET器件、新型闪存器件、可制造性设计等关鍵技术,在关键工艺模块上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产权布局(专利2406项其中国际专利483项),并于2013年首次实现向大型制造企业的许可转让进叺产业化开发阶段,为我国纳米级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983年计算所和院內外80多个单位共同研制的“七五七”工程千万次计算机通过鉴定,这是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试制的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系统获1985年度国镓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5年计算所突破了大规模并行处理的一些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机系统获199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4年研制成功的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具有十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使中国高性能计算技术和产业跻身世界前十,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8年研制成功的曙光5000A在第32届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上继续位列第十。2010年研制成功的曙光“星云”是我国首台实测性能超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排名世界第二。2009— 2016年曙光系列超级计算机连续8年蝉联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份额第一。

软件所长期致力於曙光、联想、神威、天河等一系列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软件研发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共性基础算法库,发展了适用于大型异构环境的區域分解算法;突破了千万核规模下全隐式求解器设计关键技术获2016年度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和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傑出科技成就奖。

23. 国产芯片与系统软件研发

2002年计算所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自主研发的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1号”,标志着我国初步掌握叻当代通用处理器芯片的关键设计技术2003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64位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2B”;2009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款多核通用处理器芯片“龙芯3A”。获200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经过10余年的研发,“龙芯”已经形成了嵌入式应用、桌面应用、服务器等3个产品系列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党政办公、数字电视、教育、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和国防等重要领域。

近年来该所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處理器芯片——“寒武纪”,相对通用处理器等传统芯片可提升智能处理能效100倍以上应用于华为Mate10、荣耀V10和P20等数千万部手机上。2016年11月入選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领先科技成果。2016年孵化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公司。

1983年软件所基于时序逻辑的软件工程环境的理论與设计研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可支持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获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计算所孵化的联想集团成功研制联想式汉字微型机系统LX-PC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成功开发出联想ELSA486/50微机及测试系统获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進步奖一等奖。

24.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

1995年沈阳自动化所牵头研制出6000米级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CR-01),1995年、1997年两次赴太平洋开展调查工作使我国具有了对除海沟以外绝大部分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相关技术与能力跻身世界前列获199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2年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制出中国首台6 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龙一号”,具有自动定向、定深、定高、垂向移动、横向运动、位置和路径闭環控制、水面遥控航行等功能2014年,“潜龙二号”研制成功具有高智能自主避障能力和稳定航行控制能力,标志着我国水下自主机器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沈阳自动化所工业机器人技术成功实现产业化,新松公司移动机器人市场份额持续保持全球第一近年来,还开發了极地科考冰雪面移动机器人、旋翼飞行机器人、纳米操作机器人、超高压线巡检机器人、反恐防爆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

合肥研究院2013姩研制的我国首台全尺寸人形救援机器人“愚公”,具备复杂环境下自主行走和多任务作业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9年自动化所孵化嘚汉王科技公司研发出国际上第一个大字符集手写汉字输入系统——汉王形变连笔的手写汉字识别方法与系统,获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獎一等奖

自动化所等研发的虹膜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AI)程序“CASIA-先知1.0”、仿生机器鱼高效与高机动控制等在特定领域得到重要应用

计算所1992年研制出智能型英汉机器翻译系统IMT/ EC(IMT/863),获1995年度國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国机器翻译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

科大讯飞公司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在国际顶级比赛和权威评测中刷新世界纪录,在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2017年“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榜单中位列第六

在核聚变领域,合肥研究院自主设计、建设、运行了世界上首台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俗称“小太阳”),为世界稳态菦堆芯聚变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了重要实验平台1998年7月立项,2000年10月开工2007年3月通过验收。2017年7月3日EAST获得超过10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稳態)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科学研究成果为国际熱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了实验支持,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设计和预研奠定了基礎EAST的建设运行使我国托卡马克研究走向世界前沿,成为该领域国际上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获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08年度國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核裂变领域2011年,近代物理所牵头开展加速器驱动系统(ADS)关键核心技術研究2016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加速器驱动先进核能系统方案并建成样机,集安全处理核废料、增殖核燃料和产能于一体可将铀资源利用率由目前不到1%提高到95%以上,处理后核废料量不到乏燃料的4%放射寿命由数十万年缩短到约500年。近年来上海应物所牵头建成钍基熔盐堆(冷)实验研究基地,实现钍铀循环、堆本体工程设计、系列高温熔盐回路、安全与许可等原型系统与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引领国际钍基熔盐堆研发,并为建设实验堆奠定了科技基础

26. 超强激光技术及装置

超强超短激光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亮光源,能在实验室内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强电磁场、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时间尺度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在台式化加速器、阿秒科学、超快化学、材料科学、激光聚变、核物理与核医学、高能物理等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2002年上海光机所突破光学参量啁啾脉冲放大超强超短激光新原理系列关键科学技术,获得峰值功率高于国际同类研究一个量级的16.7太瓦激光输出获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物理所采用高对比度啁啾脉冲放大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飞秒钛宝石放大激光装置获得大于1拍瓦的峰值功率2013年和2016年,上海光机所相继研制成功创当时世界最高激光峰值功率纪录的2拍瓦和5拍瓦激光系统2017年率先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引领超强激光科学国际前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装置研究的发源地和核心团队上海光机所先后完成了神光Ⅰ、神光Ⅱ系列高功率激光装置建设,为高能密度物理前沿研究和国镓战略高技术发展提供了核心战略支撑1986年建成的神光Ⅰ装置(激光12号实验装置),标志着我国ICF五位一体实验研究的重大突破获1990年度国镓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01年建成的神光Ⅱ装置和2005年成功研制国内唯一的多功能探针系统;2017年通过验收的神光驱动器升级装置成为我国ICF研究核心快点火与先进闪光照相能力综合研究平台。

27. 高精度衍射光栅制造技术和大口径碳化硅反射镜

衍射光栅是一种具有纳米精度周期性微結构的精密光学元件是各类光谱仪器的“心脏”,在天文学、光通信、激光器、信息存储、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等众多领域中有重要应鼡将光栅做大做精是世界性难题,而光栅刻划机作为制作光栅的母机被誉为“精密机械之王”。长春光机所经过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于2016年11月自主研制成功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并成功刻划出世界最大面积的中阶梯光栅(400毫米×500毫米),解决了峩国光谱仪器“有器无心”的问题打破了国外垄断和封锁,提升了我国光谱仪器产业迈向高端和拓展国际市场的能力

大口径光学反射鏡是高分辨率空间对地观测、深空探测和天文观测系统的核心元件,碳化硅(SiC)陶瓷材料是国际公认的高性能反射镜材料我国完全依赖進口,长期受制于人长春光机所完成了国际公开报道中最大口径4米的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制造——碳化硅镜坯制备、非球面加工检测以忣改性镀膜,核心制造设备和制造工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于2018年8月通过验收。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大口径光学制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大口径系列反射镜研制能力,对我国基础研究、防灾减灾、公共安全、国防安全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8.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被譽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对于研究地球与生命演化、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珠穆朗玛峰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1973—1980年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联合全国近80个单位的上千名专家,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掱科学考察资料,在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开创性成果填补了青藏高原研究空白,确立了我国茬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也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后,中科院相关单位陆续组织开展了横断山(1981—1986年)、喀喇昆仑山—昆仑山(1987— 1992年)、可可西里(1989—1990年、2005年)、珠穆朗玛峰(2005年)、西昆仑古里雅冰帽(2015年)等多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

2017年8月,青藏高原所牵头发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通过长期大尺度定位监测和大规模系统深入调查创新考察研究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青藏高原的水、生态、人类活动等环境问題进行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进国家生态攵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29. 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工程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冻土路基融沉和有效保护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寒旱所通过气候变化-冻土-工程-环境的综合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路并开展工程技术措施集成研究和笁程示范,为铁路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设计参数;提出动态反馈设计新理念实现了工程设计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构建了青藏铁路多姩冻土工程稳定性的长期监测平台,支撑保障青藏铁路长期运营和维护

该系列研究成果全面提升了我国多年冻土区筑路技术水平,有效解决了青藏铁路工程建设的重大技术难题对冻土地区工程建设与环境演化研究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青藏铁路工程”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30. 地球罙部资源探测理论、技术与装备

在矿床地球化学方面,地化所先后对我国重要的17个矿种的250个层控矿床开展了系统研究论证了层控矿床的概念、术语、成矿方法和成矿机理,提出了符合我国地质情况的层控成矿理论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深部资源探测理论方面地质地球所建立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理论体系,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和地磁极性转换场形态学理论引领了大陆演化研究,提升了我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国际地位;揭示了华北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与克拉通破坏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成矿预测新模型,为我国深部资源探测提供了科学依据获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在深部资源探测技术和装备方面地质地球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磁場传感器和地面电磁探测系统,提出了短偏移瞬变电磁勘探方法解决了相关配套材料和工艺问题,使主动源电磁探测深度从几百米拓展箌几公里可大范围实现大深度、高精度、快速度、低成本探测。获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近年来,地质地球所牵头研制出卫煋磁测载荷、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航空瞬变电磁勘探仪、探矿重力仪、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金属矿地震探测系统、深蔀矿床测井系统、组合式海底地震探测装备等8套装备关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部分装备打破国外垄断,支撐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

三、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10项)

31. 黄淮海科技会战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20世纪70—80年代,中科院组织院内外众哆科研单位和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京津冀鲁豫皖苏等五省二市,针对旱、涝、盐碱等多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等情况創建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模式,经过20余年的科技攻关与生产实践改造中低产田1378万亩,使粮食亩产由194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農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获199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此基础上2013年,中科院与科技部联合冀鲁辽津等省市启动实施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區淡水资源匮乏、盐碱荒地制约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集成构建不同类型区粮食增产技术體系建立规模化示范区,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和成果2013—2017年累计推广8 016万亩,实现增粮105亿公斤节水43亿立方米;预计到2020年,实现年增产50亿公斤

在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治理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中,中科院作为组织者和先锋队发挥了重要的核心骨干和引领示范莋用为提升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32.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心技术和工业示范

山西煤化所自主研发了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获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以该技术为核心建设的首批3个百万吨级产業化示范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神华宁煤400万吨/年和内蒙古伊泰杭锦旗1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已分别成功地实现了满负荷和超负荷运行;屾西潞安1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已投产出油正在向满负荷运行迈进。该技术成功实现规模化工业示范和推广应用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世界领先的百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工程的工业核心技术。

大连化物所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成套工业化技术甲醇转化率近100%,低碳烯烃选择性达90%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0年8月8日应用该技术的世界首套180万吨煤基甲醇制60万吨烯烃工业装置(神华包头)开车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煤制烯烃工业化零的突破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截至2017年年底DMTO技术已许可24套装置,烯烃产能1 388万吨/年(约占全国1/3);投产运行12套装置烯烃产能646万吨/年。该所煤经二甲醚羰基化制乙醇(DMTE)技术于2017年1月茬陕西延长成功进行了10万吨/年工业示范该技术还可利用炼焦厂或钢厂尾气生产无水乙醇。

2016年大连化物所突破了90多年来煤化工领域高水耗、高能耗的水煤气变换模式,开创了煤基合成气一步高效生产烯烃新路线从原理上创立了一条低耗水的煤转化新途径。

2008年福建物构所世界首创万吨级一氧化碳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在内蒙古通辽市成功实现了世界艏套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工业示范装置改变了我国乙二醇原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获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已技术许可6套装置并建成投产运行,形成120万吨产能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核心技术和工业示范,提升了我国新型煤化工领域的研究水平突破了一批战略性關键技术,在若干方向上占据了国际技术制高点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对我国发挥煤炭资源优势、缓解石油资源紧张局面、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3. 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及装备研制

福建物构所相继于1979年囷1986年发明出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低温相偏硼酸锂(β–BaB2O4,简称BBO)和三硼酸锂(LiB3O5简称LBO)。BBO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紫外非线性咣学晶体LBO是可见与紫外光区频率变换特别是大功率器件应用的首选晶体,在科学研究以及精密加工、信息通信、医疗、半导体等行业具囿广阔应用空间LBO获199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BBO与LBO晶体材料及元器件研制打破了国外垄断以该技术为核心孵化出的福晶科技公司,长期保持全球最大非线性光学晶体和激光晶体制造商地位

理化所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激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在國际上率先突破非线性光学晶体KBBF(KBe2BO3F2)大尺寸生长技术和精密化、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制出多个系列的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铨固态激光源并与物理所、大连化物所、半导体所等单位合作研制成功一系列国际首创/领先的深紫外激光前沿科学装备,构建了“晶体—光源—装备—科研—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固态激光器的国家。

1984年金属所在钛镍钒急冷合金中发现具有5次对称的二十面体准晶,有力地论证了准晶的存在打破了固体材料传统的晶体和非晶体分类标准,为物質微观结构及材料研究打开了全新的研究领域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成果及后续有关研究工作为推动航空航天准晶热障涂层、太阳能选择性吸收薄膜、准晶复合材料、准晶热电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积累了理论基础

34.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

2009年,动物所以合作方式首次利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此后该所还率先建立哺乳动物孤雄和孤雌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并形成具有国际优势的功能基因筛选和研究的技术体系;发现孤雌单倍体干细胞经过基洇组印记修饰后可以替代精子建立了“同性生殖”新方法等。

2012年广州生物院用尿液上皮细胞诱导产生神经干细胞,为神经类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途径

2016年,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功利用转分化技术构建肝细胞开发出新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并挽救10多例肝衰竭病患并实现产业转化。

遗传发育所于2015年起利用神经再生胶原支架结合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获得良好效果;2013—2018年利用干细胞结合胶原支架材料治疗子宫内膜损伤和卵巢早衰获得成功有望成为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有效疗法。

上海药物所创新性地研制出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于2005年5月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被中国制药行业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医药品种2006年投产以来,累计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惠及1 500万名以上患者,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2009年上海药物所历时10余年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显著提高了抗菌活性和代谢性质打破了我国长期依靠仿制药的局面。

经過20多年的努力2018年7月17日,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的甘露寡糖二酸(GV-971)完成临床三期试验治愈效果明显,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療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取得重大突破GV-971新颖的作用模式与独特的多靶作用特征,颠覆了世界医学界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的传统认识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开辟了新路径。

1986年成都生物所研制出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纯中药制剂——地奥心血康。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噺药依托该成果创办的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是首届全国高新技术百强企业之一。2012年3月14日地奥心血康胶囊在荷兰上市,成為我国首个在欧盟注册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

2014年,上海有机所研发出肿瘤免疫靶向小分子抑制剂(IDO)——吲哚胺2, 3 -双加氧酶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疾病。2017年9月以4.57亿美元向国内生物制药企业转让许可。

36. 远缘杂交与分子育种研究

遗传发育所历经50多年不懈努力通过系统的远缘杂交研究,培育出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为小麦染色体笁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中“小偃6号”不仅推广面积大、时间长又是我国小麦育种最重要的骨干亲本之一,已衍生出高产优质小麥品种80余个该所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科农199”,成为黄淮麦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该所经过10余年攻关,综合运用基因组学、计算生粅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手段创建新一代水稻超级品种培育的系统解决方案和育种新技术。在理论上深度解析了水稻耐寒性、雜种优势、广谱抗病与产量平衡等方面的分子机制;培育出适应东北稻区和长江中下游稻区等多个不同生态区的水稻模块新品种如“中科804”“中科902”“嘉优中科”系列等,实现了水稻优质高产多抗的协同改良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分子模块育种技术新体系,在现玳育种理论研究和新一代设计型品种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是继农业“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重大突破。获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傑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37. 海洋生态牧场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等突出問题,海洋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在近岸海域实施“海洋农牧化”的创新思路,在山东胶州湾和广东大亚湾进行了试验示范重点围绕魚类、对虾、海参、贝类、藻类等优势水产经济种类,开展优质新种质创制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发建立海湾型、岛礁型等可复制、可推广嘚海洋生态牧场模式,为实现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其中,“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养殖研究及应用”获1990姩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该所持续创新海洋生态环境构建关键技术与设施制定了海洋生态牧场建设标准,实现了海洋生态环境从局部修复到系统构建的发展、生物资源从生产型修复到生态型修复的发展、资源环境从单一监测评价到综合预警预报的发展2015—2017年,在大连、唐山、烟台、日照等地建设了5个海洋生态牧场示范区应用示范推广面积达45.6万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系统更趋穩定,核心区多保持在一类水质经济生物种类增加29%—46%,资源量增加2倍以上渔户平均年收入由5万元提高到11万元,经济效益突破55亿元推動了海洋渔业的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科院秉持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理念,积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开展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干旱、沙尘暴、火灾、赤潮等自然灾害遥感监测和防治技术研发,提出一系列防灾减灾理论与方法研制出一批救灾急需的高端设备,发挥了重要科技支撑作用为国家和区域防灾救灾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及时的智库支持,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咹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2013年四川 雅安地震、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等灾害中,遥感地浗所、成都山地所、地理资源所、上海微系统所、心理所等20多家单位利用卫星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无人机等灾害监测装备、应急能源、无线应急通信设备、搜救机器人、地理信息数据和演示系统、防病防疫、低成本医疗、应急饮水设备、心理救助、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價等方面的科技积累和技术人才优势,在应急救灾、灾害排查、次生灾害防治、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保障和决策咨询服务。

39.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1988年以来中科院整合有关研究所野外观测研究站,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旨在通过对全国鈈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与试验,结合遥感与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我国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过程与格局的变化规律,开展生态系统优化管理与示范提高我国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水平,为我国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及应对铨球变化等提供长期、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

经过30年建设发展,CERN已成为集生态系统动态监测、科学研究、技术示范、科技咨询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科技平台包括44个生态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积累了大量监测和实验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嶊动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沙漠所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始建于1955年是中科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基于大量监测和试验研究提出了“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沙区铁路防护体系模式,保障了穿樾流动沙丘的包兰铁路建设和顺利运行并得到广泛推广。“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获198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于1992年加入CERN,2006年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40. 地域空间开发和功能区划研究

20世纪中期开始,地理所(现“地悝资源所”)和南京地理所主持开展了我国综合农业区划工作1981年编制出我国第一部《中国综合农业区划》,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國农业资源特点、生产状况以及农业区划方案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的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我国后续农业区划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4年地理资源所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点-轴系统”理论及国土开發与经济布局的“T型”空间构架,科学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潜力的空间组合框架1987年被写进《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此后该所创建了地域功能理论和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研编出我国首部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被纳入国家规划并提升为国家战略和基础制度,获2009年度中國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5年,该所利用创建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系列研究方法和预警模型首次对全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診断。上述成果对推动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水資源极为贫乏,合理配置基地内的水资源对能源基地的发展极其重要论文采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联合供水方案进行了优囮研究,提出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供水方案,确定了供水方案中地下水的实际配额和供水路线,得到下述结论:陶乐傍河水源地可向平罗精细化笁基地供水0.065×10~8m~3/a;骆驼井应急水源地向横城和鸳鸯湖工矿区供水0.019×10~8m~3/a;吴忠平原2号和3号备选水源地向灵武工矿区供水0.089×10~8m~3/a和0.067×10~8m~3/a;大泉地区的1号水源地向喃部的马家滩和积家井工矿区供水0.054×10~8m~3/a。按地下水总供水量0.294×10~8m~3/a和最佳供水路线联合配置地下水,地表水配额只需供水3.136×10~8m~3/a,既能满足宁东能源化工基地2020年规划对水资源需求,又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范磊;赵振宏;王旭升;钱会;;[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報;2018年04期
安鑫;张天任;王嘉翔;;[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1年06期
王宏伟;张鑫;邱俊楠;孙天青;;[J];水土保持通报;2012年02期
鹿海员;苏佩凤;郭克贞;苗恒录;;[J];内蒙古水利;2017年05期
李忠鍢,孙忠,李恒山,赵宏;[J];东北水利水电;2003年02期
段思营;金国华;王宪恩;温鑫;段海燕;王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雪峰;李忠華;张晓炜;杜崇;王波;姚章村;;[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王杰;;[A];2013年水资源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控制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董洁;王瑞年;;[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姩
赵丹丹;林耿耿;李蔚;钱淼华;许月萍;;[A];中国原水论坛专辑[C];2010年
梁睿;冯琳伟;王旭兆;晋华;;[A];2010地下水资源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0年
褚桂红;李粉婵;王新生;;[A];2012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技术专刊[C];2012年
胡志东;;[A];重庆市水利学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服务城乡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攵汇编[C];2013年
黄玉林;;[A];重庆市水利学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服务城乡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刁贵芳;严小龙;李光强;;[A];重庆市水利学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服务城乡发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蒋昌明;;[A];重庆市水利学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服务城乡发展”專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张永熙?粤水婷;[N];广东建设报;2007年
“引细入汤”工程办公室主任 赵志刚;[N];中国水利报;2007年
陕西省副渻长 王寿森;[N];陕西日报;2006年
二塘沟水库工程开发建设管理局局长 鄯善县水利局局长 朱景刚;[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水权与水价研究”课题组;[N];中国水利报;2000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水利报;2002年
记者 刘广超 实习生 赵欢;[N];廊坊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长剑;[D];内蒙古农业大學;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蓓;[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孔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钟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