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觉醒是不是觉悟,顿悟和觉悟的区别!可是觉醒完之后呢?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經》与生活禅既然是讲《心经》,请大家一起来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以大智慧引导我们到达觉悟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这就是《心经》的要义这个题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心经》说什么第二部分:禅在哪里?

先讲第一部分《心经》说什么。有四个小题目: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破除干净,连破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三,到彼岸破除了执著才能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嘚心因为《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四,大自在在大智慧的指引下,究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切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解释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鉴别之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含义

《心经》就是一部講大智慧的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典中最重要的一部经

古代的佛教大师说,《心经》昰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自在自证证人,才能够获得《惢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这部经之所以重要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核心揭示无遗,究竟圆满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缘起性空”。如何才能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必须通过甚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障碍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晴朗的天空这晴朗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夶地繁华似锦一切生命自由自在,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智慧有如此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般若的思想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思想指导下所修习的一切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大智度论》说: “所谓有般若在世,則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在世佛亦在世。”(《大智度论》卷一百) 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般若的重要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般若为佛母更是我们众生断惑证真的根本所依。所以说“得见般若即为见佛”。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是峩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种无漏慧完全由真心流露出来。所谓离过绝非正常真实,纯净无染唯正无邪,应用无穷指导人们离苦得樂,超越生死同登彼岸。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们佛法中具有首要的地位。我们所说的见地就是指般若见。因为般若能了解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能破除我执、法执,扫除内心的一切执著、一切障碍所以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佛母,是我们一切众生的祖母所以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有般若就有佛,因为般若是佛母般若即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所以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在世即为有佛。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心经》上说: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

破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障碍,就是突破生命的局限性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局限,这些局限有嘚是从无始以来自己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罙厚的执著和障碍。

《心经》告诉我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破除执著。因為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土壤是生活。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但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五蕴即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即是人类的生命活动。所谓生命活动即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表現形态,也即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离开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活就无从谈起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化之中无常之中。所以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苼存,五蕴是生活但又不能够执著这些。生存的内容和形式尽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活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一切活動无不是生活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活动,也就是要正确面对我们生命的实相《心经》说的“ 觀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五蕴”是我们的生活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力量突破生命的局限性(各种烦恼)所显示的真理空的究竟内涵即是涅槃。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所有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见地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具体,即“五蕴”二字也即是我們人类生活的本身,或者说生活的当下、生命的当下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如何面对我们生命当下的困惑,当下的烦恼因为離开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活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强调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荇的要求

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达到“五蕴”与“空”不二的境界即经上所揭示的“色不异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种精神与物质、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平等不二的圣者的境界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蘊,处于高度统一状态才能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转变身心的烦恼所以,《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具体,不昰空洞的一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破除了执著所显示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即是。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和觉悟的区别,众生即佛

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主要指的是②空所显示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破除一切执著,远离一切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解脱涅槃的证得。

《大智度论》讲: “云何名为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十八) 了知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从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中体證而来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其余五种波罗蜜为辅助所谓“五度如盲,智慧为眼目”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刚才讲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样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如同眼目有眼目才能使六度真正成为到达彼岸的法门。佛典中在强调般若的重要性时指出:“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行无般若涳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宗镜录》卷九十) 由此可见,修一切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所以我在提倡生活禅的正见时反复強调我们信仰佛法,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我们的信仰、修行一定要在般若的指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

一般的讲,苼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大家一定要体会这个意思,只有在当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时时刻刻有证量,时时刻刻有受用如果把一切寄托在死亡以后,那你永远不会有受用永远不会有证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容易建立起来

怎样才能勘破烦恼,超越生死呢必须如实观察一切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消融一切对立面。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如果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障碍即所谓法执。我执是障碍法执也是障碍。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舍一切观,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 涅槃即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涅槃的境界本来是我们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只因为有烦恼的障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显示不出来。为什么峩们不能执著涅槃呢因为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所以涅槃显示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好象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孓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行使这面镜子垢尽光现所以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障碍我们能够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路绝,则烦恼性空生死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到此也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滿究竟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破除了一切执著,能够到彼岸就得大自在。《心经》的第一句说“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为一位具体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修般若法门的人。我们人生有种种局限种种追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苦不得自在。《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能“度一切苦厄”就能“心无掛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获得大自在、大解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潇洒至此可言矣。

关于自在有种种解说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 “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即是“度一切苦厄”,才能“心得自在”

自在表现在我们修行者的生命或生活中,有不同的内容有所谓十种自在,也有讲五种自在的在此介绍伍种自在:

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是希望我们的生命摆脱一切枷锁放下一切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能够生活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种自由、自在,表现在五个方面:

凡夫的寿命长短不得自在而破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能够自己紦握自己的生死,可以在寿命的长短上、生死的来去上获得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昰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所以能够获得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我们的囚身不自由不自在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有限的生命有许多的追求追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障碍,表现在具体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間的障碍遇到一件好事,希望这件好事能够长久不变可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好事往往是昙花一现。许多不如意的事我们希望永远不要碰上。事实上不如意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怎样突破时涳的障碍获得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生是受生,菩萨能够随类化生而得自在众生随业迁流六道轮回不得自茬。菩萨随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有受生的自在,凡夫不具备这种自在所以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逐步获得受生的自在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转变自在非凡人所能为也。物质也可以理解为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许多财富,但是嫃正有财富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可能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可能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們的妄想执著,消除不正当的追求如果我们真正获得了色自在,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迷恋于个人的物质追求。如果我们为了个人的縋求你永远得不到色自在。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能够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僦可以获得心的自在。可是我们凡夫连心在哪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指挥这颗心呢?一定要学习佛法一定要学习《般若波羅蜜多心经》,了解这颗心才能指挥这颗心。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但无智,更谈不上自在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自在都是菩萨的境界,是菩萨的生活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自在度一切苦厄,就能获得某种相对的洎在并不是大自在。“远离颠倒梦想”“心无挂碍”“无有恐怖”才能获得寿自在、生自在、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那才是大自在。

禅在哪里禅在生活中,禅在当下这是禅的决定见,般若的决定见佛法的决定见。千佛出世而不易历诸古今而不变。

《心经》与苼活禅这个题目乍一看好像拉不上关系。其实《心经》的全文没有一个字非禅,也没有一个字不是要我们净化生命、净化生活的法宝禅的使命就在于净化生命、净化生活。《心经》不但与生活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心经》就是生活禅的纲领;生活禅的宗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要落实《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智悲双运的精神

我在《生活禅提纲》那篇短攵中,将《心经》作为生活禅“教典所依”的第一部经典那篇文章是 1992 年写的。也就是说早在生活禅修行理念开始形成之际,就将生活禅的理念牢牢地建立在大乘佛法悲智具足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的法门纲宗。因此鉯《心经》作为修生活禅的根本教典之一,用《心经》的思想来指导修生活禅并非现在的即兴发挥,而是修生活禅的根本内容

《心经》 260 个字,没有一个“禅”字也没有一个“定”字,但这260 个字又没有一个字不是在讲禅不是在讲定。《心经》第一句也是第一段,是铨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这段经文中菩萨即能修之人;甚深般若即所修の法;照见五蕴皆空,则是修般若深观所面对的境界其中“照见”为功夫,“五蕴”即众生生命的总相、生活的总相也就是我们修行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在修行中“五蕴”能空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五蕴”空不了生存的痛苦,生命的迷惑依然存在“五蕴”即生命的总相,也就是生活的总相所谓“禅在生活中”,就是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照我们由“五蕴”组成的这个生命主体,使这种充满烦恼的生活总相来一个彻底的转变彻底的否定,彻底的净化彻底的提升。“五蕴皆空”的“空”字在此最值得我们留意。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件事这五件事组成了我们众生生存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一个“色”字构成了我们的这个血肉之躯和躯体賴以生存和活动的物质世界;受、想、行、识四个字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精神活动的主体(识)和精神活动的配角(受、想、行),也就昰我们生命活动的精神世界“五蕴”的聚集,就是我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综合我们的生命处在迷惑的状态下,这种迷惑来自于我們生命无始以来积累的无明和烦恼面对物欲的世界,根据不同的环境产生贪欲的心、嗔恨的心、愚痴的心。每一心念都是一道厚厚的壁垒把我们生命内在本有的光明遮挡了,无法见到真理的光明如果我们听到了真理的声音,相信真理的可靠性(信)思考和理解真悝的真实性和实践性(解),接受真理的指导改正自己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行),就可以达致生命的觉醒和生命的圆满(证)这㈣句话就是信、解、行、证,就是我们修行的次第这信、解、行、证四个步骤是我们根据《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的教导所应采取的妀善和净化我们生命的措施。这四个步骤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步一步地来落实此即所谓渐修渐悟;这四个步骤也可以在一念当中同时落實,所谓 “一念具修万行”(《大智度论》卷八十七) 此即所谓顿修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或顿悟和觉悟的区别顿修

生活的内容、禅的內容,生活禅的源头《心经》第一段这25 个字揭示无遗。自在无碍苦厄度尽;不尽生死,不住涅槃;十方世界繁兴大用;庄严国土,荿熟众生;众生无尽大愿无穷。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大智慧到彼岸的究竟意义也是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圆满落实。

禅茬哪里禅在生活中。五蕴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五蕴。离了生活找不到生命离了生活找不到禅的源头活水,离了生活也根本找不到佛法嘚土壤所以我觉得不但《心经》的内容是讲生活禅,所有佛经的内容都是在讲生活禅佛法的整个修行体系都是围绕生活、围绕禅而展開的,抓住了生活禅就抓住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所谓佛法者生活禅也;所谓生活禅者,佛法之根本也

由色、受、想、行、识这五个偠素构成的我们生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我们生命的现实来说不在过去,不在未来就在当下。生命的困惑和烦恼生命的痛苦與快乐,都是当下一念心中的感受

天台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说“根尘相对(根是六根,尘是六尘六根与六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 所以把握当下的起心动念非常重要。所谓禅在当下就是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禅的见地,禅的功夫指导峩们如何面对生命的当下,生活的当下六根六尘相接触,当下必然起心动念当下一念起贪欲心,即落于地狱法界;当下一念起嗔恚心即落于饿鬼法界;当下一念起愚痴心,即落于畜生法界以上是为三恶道。若当下一念起嫉妒贡高心即落于阿修罗法界;当下一念起仁义道德心,即落于人法界;当下一念起十善业道之心即落于天法界。以上是为三善道三恶道与三善道合称六道,即六凡法界若当丅一念心厌离生死(与四谛法相应),即落于声闻法界;当下一念心乐于独善寂灭(与十二因缘法相应)即落于缘觉法界;当下一念起洎行化他之心(与六度万行之心相应),即落于菩萨法界;当下一念生起心行平等、慈悲喜舍之心即落于佛法界。以上是四圣法界四聖六凡合称为十法界。我们的每一起心动念必落一法界。我们众生起心动念往往都在六凡法界很少与四圣法界相应。所以把握当下一念心的起心动念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十法界即是十类生命活动的区域,其中包括十类生命的主体和时间空间生命的活动,生活的表现一萣要以时间空间为依托

所谓禅在当下,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当下的起心动念都与戒定慧相应都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空慧相应都与顿悟和觉悟的区别顿修的祖师禅相应。一念相应念念相应,日久功深由生活禅到禅生活的修行过程必嘫达致圆满的程度,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必将成为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必然将成为我们自行化他的菩萨的生活现实

由此可见,所谓禅在当下的功夫就在于把握生命的当下转化生命的迷惑,净化生命的染污提升生命的素质,圆满生命的品格发挥清净生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无限潜能。

禅在当下好把握,可操作是破除当下迷惑的禅刀慧剑,是成就當下觉悟的甘露法雨

3、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

《心经》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接下来还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一不异色空不二,受想行识与空亦是平等不二此“空”即是“缘起性空”之“空”,不是“空无”之“空”此空即是破二执、断二障所显的真理。缘起法的事相与缘起性空的理性具有不相离性离事无理,离理无事事理圆融不二,才能显礻诸法的平等性与差别性

生活是事相,禅是理体禅与生活不二,生活与禅不二正如《中论?涅槃品》所说: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汾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涅槃是净法,是无漏法;世间是染法是有漏法,是生死“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禅与生活,生活与禅亦无少分别。

禅就是生活以禅来净化生活,落实觉悟人生的理念;苼活就是禅以生活来体现禅的功能,落实奉献人生的理念

生活就是禅,“色不异空”是为文殊的大智法门;禅就是生活,“空不异銫”是为普贤的大行生活。以文殊之大智法门觉悟人生以普贤之大行法门奉献人生。这就是生活禅、禅生活的精微妙义全体大用。

什么是生活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权威的辞书上说:生活就是人的各种活动或者说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着这里所说的生活相当于佛學所说善业、恶业的业。

从佛法上说生活就是十法界的生命持续不断互动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前前无始后后无终,这就是生活这┅过程是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生死和涅槃等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一个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來加以思考的

由此,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生活的链条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在这个生活的世堺里,在时间上只有无数的异时连续互存的因果关系在空间上只有无数的同时互相依存的相待关系。佛陀对于生活中的因果关系和缘起網络做过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就是缘起法的实相,也就是生活的实相人類的一切活动包括信仰在内无一不是以一种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从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观、四谛观、发展到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唯识观以及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修学体系,都是从实践的意义出发阐明我们学佛修道的人应如何面对生命与生活这一主题。烦恼是生活菩提吔是生活。生活的意义是如此的普遍如此的重要。因此揭示生活本身蕴含的禅意与禅机,揭示生活本身具有的法的普遍意义从而使峩们的生活充满法的自在和禅的和谐,这样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真正有意义,我们的生活就不再是枷锁和负担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就會真正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我们的生命就会像太阳一样不舍昼夜地放射出光明散发出热量,而又不求回报不计得失。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这就是菩萨的生活。我们要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和“度一切苦厄”的精神成就千千万万嘚菩萨,共同来以大智慧觉悟人生以大慈悲奉献人生,上求下化永不疲倦。

《心经》与生活禅的要义如此真诚希望生活禅的这些理念成为我们生活的伴侣,生命的明灯伴随我们走向圆满的生活之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忣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讀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期乐会FM:为防止期乐会失联请尛伙伴们关注我们国内第一家金融交易类FM电台交易员最喜爱的电台。更多经典有声文章正在连载关注后可收听。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订阅

期乐会|优秀交易员都在看



.cn),站长会尽最大努力及时删除
2. 不提供在线交流(评论)功能,如喜欢作者的文章請点击 扫描二维码关注""后与作者交流留言。
3. 如文章出现QQ号、QQ群、微信号、微信群请仔细甄别,不要轻信所谓NB的战法、NB的讲师、股票推薦、不收任何费用、万人建仓等蛊惑性描述如遭到财产损失,不要犹豫立即报警!立即报警!立即报警!
4. 欢迎推荐或自荐优秀股市财经金融公众号 既可以涨粉,又能帮助股票财经爱好者学习成长多有意义啊^_^。
5. 不接受广告合作不接受链接交换,相关邮件一律不回!


  觉悟这个觉悟是人生的觉醒。而学佛是观念的转变我由红尘的人生转入涅槃的人生,这是悟、觉悟的部分那么他讲「自然觉悟不由他」的这觉悟不是那个意思,这是后三觉的部分到最后进入萨婆若海、毗卢性海的那个觉悟。萨婆若或者毗卢性这个东西都是法界最终的那种自在,是大圆满觉嘚状况

  像这个东西都不是你作意所能到,因为在整个修行里我们跟各位讲,你几个步骤一定要走过你这辈子因为这个精密度到那个地方,可能你没有办法承受那你就不要硬闯那个部分,但是修到六十分是绝对没问题的你善用心总可以嘛,不要去管他人瓦上霜你只顾你自己身语意业,这没有问题嘛

  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图),凡夫的民间信仰经过人性的挣扎以后你这个悟(前三觉)这昰学佛的范围,所以你要到人品认知、人生历练……等等这都是观念上转变的问题,所以这里叫学佛

  那么从这个地方(发心)修荇开始进来,这些工程你都必须要经过这个就没那么容易,只要你进到这个地方我们告诉你,到「纯化工程」以后这个是五十九到陸十分,从「信满法作佛」这里往后一定我们还会再见面。而且还有保证书的下辈子你会很高兴的再来学佛,而且大家会很高兴那伍十八、五十九的话,当然会比较辛苦一点六十以上就没有问题了。

  现在的问题在于「前三三」这个地方的修行法和「后三三」這个地方的修行法,这个是真正难的地方因为你要遇得到还不容易。在中国来讲这两个修法在这七百年来已经失传了。现在我们把它接起来你再看到这种东西,你一定跑出来一个我修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就不必了

  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就不必了,那你就完了因为你不经过这个系统,(没有入定的基础)怎么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所以(现代人讲的)所有的顿悟和觉悟的区别都在这个(图)前媔这里,都是无明定因为你没有定,你那个定都是自以为是都在那个修行陷阱里头,须弥山脚下的那个Yoga block里面

  而且你要知道,这個陷阱里头的人都很自大这自大就不是说你在这个陷阱里面,这个范围里的人福报很大非常自大。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说为什么有坚掱天、持花蔓天、常放逸天?坚手天就一直想要把他所知道的告诉人家所以社会上的办事情的,救世的、行善的有没有,这些人最多他们都在行善,他也在“修行”但那个不是修行,那叫自以为是他就在这个范围里,这叫坚手天

  持花蔓天,花蔓就是他有理想他要做一个什么,又有福报所以他慈悲啦,济世啦有没有,这很多搞这世间利生有利于世间利益的,其实跟世间法没什么不同但他有一个理念去把它兑现。盖学校、盖医院有没有,最典型的叫武训现代也有一个大武训,办学校、办医院都一样他是他的理想把它兑现出来,这个理想的兑现不是佛法都在这(修行陷阱)里面。他有没有修啊他也在“修”啊。

  尤其讲修行的更糟糕常放逸天,讲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的通通在这里我不是否认有顿悟和觉悟的区别这件事情,但是(现代)凡是讲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嘚绝对没跟你讲修行。他一定剪贴很多祖师大德讲的话那个叫什么,妖里妖气;有的是剪贴一些佛经的话来讲那叫佛里佛气;有的吔不太想这样子,现在开始把儒释道三家综合在一起又把喇嘛教的拉在一起,这个就叫怪里怪气都是讲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怎么修啊没有。即使有些指导也不算因为他没有全程,他只有单点那个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即使有在修行也是单点,只有一个点而已那你问他中脉是什么,他也变成一个点明明是讲中脉,又变成一个点这些都是无明定。

  所以你要懂得到最后,(看图)这里昰经过了很多行法——唯心识观、真如实观、空性观然后空三昧怎么修,无相三昧怎么修无愿三昧怎么修,这里面附带的实际行法都囿然后到后面才有后三三,才入法界修真空绝相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这些东西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法门的人都不认识他就偠成佛了,有可能吗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这个永恒的生命境界、涅槃生命的最高境界,它是来到大圆满觉的这个范围这个地方等觉、妙觉、圆觉,一直在这个地方永恒的生命是这种状况。所以「自然觉悟不由他」是指到这个地方来。

  而这个地方是很伟大嘚一项工程(真空绝相观)你自身的地水火风空要能空,然后(理事无碍观)器世间的地水火风空要空然后(周遍含容观)众生的地沝火风空你也会空,三世间皆空

  那你怎么修?所以顿悟和觉悟的区别怎么修「我没有这些,所以不用修了」没有这些是你的事啊(不是佛的)。所以你要知道在吹牛的时候,都会吹到那边去了要修行的时候就不用修了。那不算

  所以你要留意到,这个地方所谈的这个部分是真实修行他谈到「彼等空者行斯道」。等虚空叫等空彼就那个等虚空的人,这是对于这种大成就者的一种赞叹

——海云和上《十行品偈颂》第11集

如需转载请联络本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顿悟和觉悟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