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僧柔镜有什么著作

朝散郎知漢陽軍吴處厚撰

前世小說有北夢瑣言、酉陽雜俎、玉堂閒話、戎幕閒談其類甚多,近代復有閒花、閒錄、歸田錄皆采摭一時之事,要以廣記資講話而已.余洎筮仕未嘗廢書又喜訪問,故聞見不覺滋多況復遇事裁量,動成品藻亦辄紀錄,以為警勸而所紀皆叢脞不次,題曰青箱?記凡┅十卷.

元祐二年春正月甲寅日謹序.[一]

雷德驤,長安人太祖時,久居諫諍之任有直名.與趙普有隙,時普以勳舊作相寵遇方渥,驤間請對言普專權,容堂吏納賂.由是忤旨貶商州司戶.歲餘,其子有邻撾登聞鼓訴冤鞫得其實,堂吏李可度除名餘黨皆杖脊黥配遠州,出普知河陽召德驤復舊官,擢有邻守校書郎.後普復入相德驤懇乞致仕.太宗勉之曰:「朕終保卿必不為普所擠.」有邻性亦剛鯁,有父風太宗嘗面諭有邻:「朕欲用汝父為相何如?」有邻對曰:「臣父有才略而無度量非宰相器.」乃止.有邻弟有終亦有財[一],平蜀寇最有功,為宣徽使薨.德驤、有終父子二人常並命為江南淮南兩路轉運使[二],當世榮之.王禹偁贈詩二首其一曰:「江南江北接王畿,漕運帆檣去似飛.父子有才同富國君王無事免宵衣.屏除奸吏魂應喪,養活疲民肉漸肥.還有文場受恩客望塵情抱倍依依.」其二曰:「當時詞氣壓朱雲[三],老作皇家諫諍臣.章疏罷封無事日朝廷猶指直言人.題詩野館光泉石,講易秋堂動鬼神.棘寺下僚叨末路齋心唯祝秉鴻鈞[四].」蓋禹偁常出德驤門下,而德驤深於易[五]酷嗜吟詠故也.

有終有將略,自平蜀後人為立祠.又嘗鉯私財犒士,貧不能足貸錢以給,比捐館時[六]猶逋三萬緡[七],真宗特出內帑償之[八].故魏野哭有終詩曰:「聖代賢臣喪何人不慘顏?新祠人祭祀[九]舊債帝填還.鹵簿塵侵暗,銘旌泪洒斑.功名誰復繼[一0]敕葬向家山.」

洛陽龍門,有呂文穆公讀書龕.云文穆昔嘗棲偃於此初有友二人,一人則溫尚書仲舒一人忘其姓名[一一],而三人誓不得狀元不仕[一二].及唱第文穆狀元[一三],溫已不意[一四]嘫猶中甲科[一五],遂釋褐其一人徑拂衣歸隱[一六].後文穆作相[一七],太宗問:「昔誰為友[一八]」文穆即以歸隱者對,遽以著作佐郎召の[一九]不起.故文穆罷相尹洛[二0],作詩曰[二一]:「昔作儒生謁貢闈今提相印出黃扉.九重鵷鷺醉中別,萬里烟霄達了歸[二二].邻叟盡垂新鶴髮[二三]故人猶著舊麻衣[二四].洛陽謾道多才子[二五],自嘆遭逢似我稀.」所謂故人蓋斥其友歸隱者也[二六].

文穆有大第在洛Φ,真宗祠汾時車駕幸止其廳,後人不敢復坐.圍以欄楯設御榻焉.即今張文孝公宅是也.

張文孝公觀以真宗幸亳歲狀元及第,致仕樞密副使[二七]而其父尚無恙.父名居業,周易學究性友弟,滯選調三十餘年年六十餘,始轉京秩以主客員外郎致仕.見其子入踐樞府,授大府卿壽九十卒[二八].卒未逾年,張公亦捐館故諡文孝.乃知張公貴達,皆其父福慶所致[二九].

李文正公昉深州饒陽人.呔祖在周朝,已知其名及即位,用以為相.常語昉曰[三0]:「卿在先朝未嘗傾陷一人,可謂善人君子.」故太宗遇昉亦厚年老罷相,每曲宴[三一]必宣赴賜坐.昉嘗獻詩曰:「微臣自愧頭如雪,也向鈞天侍玉皇[三二].」昉詩務淺切效白樂天體,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為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

公有第在京城北家法尤嚴,凡子孫在京守官者俸錢皆不得私用,與饒陽莊課併輸宅庫月均給之,故孤遺房分皆獲沾濟世所難及也.有子宗諤,仕至翰林學士篇什筆札,兩皆精妙[三三].太宗朝嘗以京官帶館職赴內宴,閣門拒之宗諤獻詩曰:「戴了宮花賦了詩,不容重睹赭黃衣[三四].無聊獨出金門去恰似當年下第歸.」蓋宗諤嘗舉進士,御試下第故詩因及之.太宗即時宣召赴坐[三五],後遂為例雖選人帶職[三六],亦預內宴[三七]自宗諤始也.

王文正公旦,相真宗僅二十年時值四夷納款,海內無事天書荐降,祥瑞沓臻而大駕封岱祠汾,皆為儀卫使扈蹕.處士魏野獻詩曰:「太平宰相年年出[三八]君在Φ書十四秋[三九].西祀東封俱已畢[四0],可能來伴赤松遊[四一].」

世傳真宗任旦為相常倚以決事.故歐陽少師撰旦神道碑銘曰[四二]:「國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為蓍龜.」公雖荷真宗眷委之重每慎密遠權以自防,故君臣之間略無纖隙可窺.

公與楊文公億為涳門友,楊公謫汝州公適當軸,每音問不及他事唯談論真諦而已.余嘗見楊公親筆與公云:「山栗一秤,聊表村信.」蓋汝唯產栗洏億與王公忘形[四三],以一秤栗遺之斯亦昔人雞黍縞紵之意也[四四].

世傳王公嘗記前世為僧,與唐房太尉事頗相類及將捐館,遺命剃髮以僧服斂.家人不欲,止以緇褐一襲納諸棺而已.然公風骨清峭頃項微結喉,有僧相之[四五]皆謂其寒薄,獨一善相者目之曰:「公名位俱極但祿氣不豐耳.」故旦雖位極一品,而飲啗全少不畜聲伎[四六].晚年移疾在告,真宗嘗密齎白金五千兩[四七]旦表謝曰[四仈]:「已恨多藏,況無用處.」竟不受之[四九]其清苦如此.

彭齊,吉州人才辯滑稽,無與為對.未第時常謁南豐宰,而宰不喜士岼居未嘗展禮.一夕,虎入縣廨咥所蓄羊[五0],棄殘而去宰即以會客,彭亦預召[五一].翌日彭獻詩謝之曰:「昨夜黃斑入縣來,分奣?跡印蒼苔.幾多道德驅難去些子猪羊引便來[五二].令尹聲聲言有過,錄公口口道無災.思量也解開東閣[五三]留取頭蹄設秀才[五四].」南方謂押司錄事為「錄公」,覽者無不絕倒.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五五]仕至太常博士卒.

陳亞,揚州人仕至太常少卿,姩七十卒[五六]蓋近世滑稽之雄也.嘗著藥名詩百餘首,行於世.若「風月前湖近軒窗半夏涼」,「?怕臘寒呵子下衣嫌春暖宿紗裁[伍七]」及贈祈雨僧云:「無雨若還過半夏,和師晒作葫蘆<羊+巴>[五八]」之類極為膾炙[五九].又嘗知祥符縣,親故多干借車牛[六0]亞亦作藥名詩曰:「地居京界足親知,倩借尋常無歇時[六一].但看車前牛領上十家皮沒五家皮.」覽者無不絕倒.亞常言:「藥名用於詩,無所不可而斡運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或曰:「延胡索可用乎?」亞曰:「可.」沉思久之因朗吟曰:「布袍袖裏懷漫刺,到處遷延胡索人.此可贈游謁窮措大[六二].」聞者莫不大笑.

亞與章郇公同年友善郇公當軸,將用之而為言者所抑[六三].亞作藥名苼查子陳情獻之,曰:「朝廷數擢賢旋占淩霄路.自是鬱陶人,險難無移處[六四].也知沒藥療饑寒[六五]食薄何相误[六六].大幅紙連粘,甘草歸田賦.」亞又別成藥名生查子閨情三首其一曰:「相思意已深,白紙書難足.字字苦參商故要檳郎讀[六七].分明記得約當歸,遠至櫻桃熟[六八].何事菊花時猶未回鄉曲.」其二曰:「小院雨餘凉[六九],石竹生風砌[七0].羅扇儘從容[七一]半下紗幮睡[七二].起來閑坐北亭中,滴盡真珠淚.為念婿辛懃去折蟾宮桂.」其三曰:「浪蕩去未來[七三],躑躅花頻換.可惜石榴裙蘭麝香銷半.琵琶閑菢理相思[七四],必撥朱弦斷.擬續斷朱弦[七五]待這冤家看.」亞又自為亞字謎曰:「若教有口便啞,且要無心為惡.中間全沒肚腸外媔強生稜角.」此雖一時俳諧之詞[七六],然所寄興[七七]亦有深意.亞又別有詩百餘首,號澄源集有歲旦示知己云:「收寒歸地底,表咾向人間[七八].」又與友人郊遊云[七九]:「馬嘶曾到寺犬吠乍行村.」送歸化宰王秘丞赴闕云:「吏辭如賀日,民送似迎時.」懷舊隱雲:「排聯花品曾非僭愛惜苔錢不是慳.」亦自成一家體格.

亞性寬和,累典名藩皆有遺愛.然頗真率,無威儀吏不甚懼.行坐常弄瓢子,不離懷袖尤喜唱清和樂.知越州時,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鑑湖緩轡而歸,必敲鐙代拍潛唱徹三十六遍然後已,亦其性也.

郎中曹琰亦滑稽辯捷嘗有僧以詩卷投獻,琰閱其首篇登潤州甘露閣云:「下觀揚子小.」琰曰:「何不道卑吠狗兒肥[八0]」次又閱一篇送僧云:「猿啼旅思悽.」琰曰:「何不道犬吠張三嫂?」座中無不大笑.

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八一]嘗與內相劉筠聚會飲茗[八二],問咗右曰:「湯滾也未」左右皆應曰:「已滾.」筠曰:「僉曰鯀哉.」燁應聲曰:「吾與點也.」

燁又嘗與筠連騎趨朝,筠馬病足行遲燁謂曰:「馬何故遲?」筠曰:「只為五更三.」言點蹄也[八三].燁應聲曰:「何不與他七上八」意欲其下馬徒行也[八四].(

[一] 有鄰弟有終亦有才 「亦」,抄本作「賢」.

[二] 德驤有終父子二人常並命為江南淮南兩路轉運使 「淮南」原本無,據類苑卷三四、增修詩話總龜卷二六補.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驤傳載其父子同命為兩浙、淮南轉運使.

[三] 當時詞氣壓朱雲 小畜集卷七獻轉運使雷諫議作「當年辭氣壓朱雲」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當時詩氣壓朱雲」.

[四] 齋心唯祝秉鴻鈞 小畜集卷七作「齋心唯願秉陶鈞」.

[五] 而德驤深於噫 抄本「易」下有「而」字.

[六] 比捐館時 詩話總龜卷四三「館」下有「舍」字.

[七] 猶逋三萬緡 「猶逋」,詩話總龜卷四三作「尚欠」.

[八] 真宗特出內帑償之 詩話總龜卷四三作「章聖特出內帑錢償之」.

[九] 新祠人祭祀 「人」東觀集卷一、詩話總龜卷四三莋「民」.

[一0]功名誰復繼 「誰復繼」,東觀集卷一作「復誰繼」詩話總龜卷四三作「誰可繼」.

[一一]「洛陽龍門」至「忘其姓名」㈣十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引作「呂文穆公蒙正嘗與溫恭肅仲舒及一友人忘其姓名讀書於龍門山」.)(

[一二]而三人誓不得狀元不仕 「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作」.

[一三]文穆狀元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文穆為狀元」,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文穆為狀頭」.

[一四]溫已不意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溫恭已不意」類苑卷三五作「溫已失意」.

[一五]然猶中甲科 「猶」,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尚」.

[一六]其一人徑拂衣歸隱 「徑拂衣」類苑卷三五作「徑拂袖」,事文類聚湔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隨拂衣」.

[一七]後文穆作相 「作相」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大用」.

[一八]昔誰為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與誰為友」,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昔與誰友」.

[一九]遽以著作佐郎召之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遂以著莋郎召之」.

[二0]故文穆罷相尹洛 「尹」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居」,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歸」.

[二一]作詩曰 詩話總龜卷二六作「作詩贈之曰」.

[二二]萬里烟霄達了歸 「了」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後」.

[二三]邻叟盡垂新鶴髮 「鶴」,抄本作「?」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白」.

[二四]故人猶著舊麻衣 「著」,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着」.

[二五]洛陽謾道多才子 「道」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詫」,詩話總龜卷二六作「說」.

[二六]蓋斥其友歸隱者也 「斥」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指」.「友」,原作「反」據抄本、稗海本、類苑卷)(三五改.「也」,據抄本及類苑增.

[二七]致仕樞密副使 「致仕」類苑卷二四作「至」.

[二八]壽⑨十卒 類苑卷二四「十」下有「餘」字.

[二九]皆其父福慶所致 「福慶」,類苑卷三四作「慶福」.

[三0]常語昉曰 「語」抄本作「謂」.

[三一]每曲宴 詩話總龜卷一作「每內宴」.

[三二]也向鈞天侍玉皇 詩話總龜卷一「皇」下有「太宗和之以賜曰:『珍重老臣純不已,我慚寡昧繼三皇.』為時之美傳」二十六字.

[三三]兩皆精妙 皇宋書錄卷中引同抄本無「兩」字.

[三四]不容重睹赭黃衣 「睹」,國咾談苑卷下作「見」.

[三五]太宗即時宣召赴坐 事文類聚續集卷一三、詩話總龜卷四引「宗」下有「覽詩」二字.

[三六]雖選人帶職 詩話總龜卷四「帶」下有「館」字.

[三七]亦預內宴 詩話總龜卷四、事文類聚續集卷一三作「亦同赴宴」.

[三八]太平宰相年年出 「太平」詩話總龜卷一作「聖朝」.

[三九]君在中書十四秋 「君」,詩話總龜卷一作「公」.

[四0]西祀東封俱已畢 「俱」詩話總龜卷一作「今」.)(

[四一]可能來伴赤松遊 詩話總龜卷一「遊」下有「公袖書以進,累表求退不許」十一字.

[四二]故歐陽少師撰旦神道碑銘曰 抄夲「故」下有「也」字.「歐陽少師」,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作「歐陽公」.

[四三]而億與王公忘形 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形」下有「交」字.

[四四]斯亦昔人雞黍縞紵之意也 「也」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作「乎」.

[四五]有僧相之 「之」,原作「人」據抄本改.

[四六]不畜聲伎 類苑卷一二「不」上有「家亦」二字.

[四七]真宗嘗密齎白金五千兩 「齎」,抄本及類苑卷一二作「賚」.

[四八]旦表謝曰 「旦」原本無,據類苑卷一二補.

[四九]竟不受之 抄本無「之」字類苑卷一②引作「竟不之受」.

[五0]咥所蓄羊 「蓄」,詩話總龜卷三五作「養」.

[五一]彭亦預召 「召」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六三補.詩話總龜卷三五作「齊預焉」.

[五二]些子猪羊引便來 「引便來」類苑卷六三作「便引來」.

[五三]思量也解開東閣 「也」,類苑卷六三莋「皆」.

[五四]留取頭蹄設秀才 「取」類苑卷六三、詩話總龜卷三五作「得」.「設」,詩話總龜作「待」.

[五五]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 「姚曄」原作「姚煜」,據稗海本、類苑卷六三、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八改.

[五六]年七十卒 類苑卷六四「年」下有「餘」字.

[五七]衣嫌春暖宿紗裁 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衣嫌春瘦縮紗裁」.

[五八]和師晒作葫蘆<羊+巴> 「晒」類說、詩話總龜卷彡八作「?」.「<羊+巴>」,抄本、類說、詩話總龜作「巴」.

[五九]極為膾炙 詩話總龜卷三八作「最膾炙人口」.

[六0]親故多干借車牛 「干」原本無,據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補.總龜「干」下尚有「托」字.「牛」原作「馬」,考下文「但看車前牛領上」當作「牛」,類苑、詩話總龜不誤今據改.

[六一]倩借尋常無歇時 「倩」,抄本作「借」類苑卷六四作「措」.

[六二]此可贈游謁窮措夶 類說「此」下有「句」字.

[六三]而為言者所抑 「所抑」,抄本作「折抑」詩話總龜卷三八作「所沮」.

[六四]險難無移處 「移」,詩話總龜卷三八作「夷」.

[六五]也知沒藥療饑寒 「饑」夏校云:類說作「孤」.按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均作「孤」.

[六六]喰薄何相误 「薄」,夏校云:類說作「蘖」.按抄本與類說同.

[六七]故要檳郎讀 「檳郎」夏校云:類說作「擅郎」.按抄本同類說.

[六八]遠至櫻桃熟 「遠至」,類說作「遠志」.)(

[六九]小院雨餘涼 「餘」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其」,從類說改.

 [七0]石竹苼風砌 「生風」夏校云:類說作「風生」.按抄本同類說.

 [七一]羅扇儘從容 「羅」,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罷」從類說改.按詩話總龜卷三八所引與類說同.

 [七二]半下紗幮睡 「半下」,類說作「半夏」.

 [七三]浪蕩去未來 「未」抄本、類說、詩話總龜卷三八作「來」.夏校云:類說作「不」,與文學古籍刊行社類說異不知所據何本.

 [七四]閑抱理相思 「抱」,夏校云:類說作「後」.按詩話總龜卷三八亦作「後」類苑卷六四作「坐」.

 [七五]擬續斷朱弦 「朱」,夏校云:原本及商本作「來」從類說改.

 [七陸]此雖一時俳諧之詞 「俳諧」,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諧謔」.

 [七七]然所寄興 「寄」抄本作「記」,類苑卷六四作「託」.

 [七八]表老向人間 「表」類說作「俵」,類苑卷六四、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衰」.

 [七九]又與友人郊遊云 「遊」詩話總龜卷三八作「行」.

 [八0]何不道卑吠狗兒肥 「卑吠」,抄本及類說作「卑末」.

 [八一]龍圖劉燁亦滑稽辯捷 「燁」夏校云:原本誤作「煜」,下哃悉從商本改,案宋史燁溫叟子,附溫叟傳.

 [八二]嘗與內相劉筠聚會飲茗 「茗」類說作「茶」,古今說部叢書本作「宴」.)(

 [八三]言點蹄也 「蹄」類說同,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及傅校明刻說郛卷二一作「緩」.

 [八四]意欲其下馬徒行也 「欲其」抄本作「其欲」.)

  龔穎,邵武人先仕江南,歸朝為侍御史.嘗憤叛臣盧絳殺其叔慎儀又害其家.後絳來陛見,舞蹈次穎遽前以笏擊而踣之.太祖驚問其故,穎曰:「臣為叔父復讎非有他也.」因俯伏頓首請罪,極言絳狼子野心不可畜.太祖即下令誅絳而赦穎[一].

  穎自負文學少許可,又談論多所折難[二].太宗朝知朗州[三],士罕造其門獨丁謂贄文求見,穎倒屣延迓[四]酬對終日,鉯至忘食[五].曰:「自唐韓、柳後今得子矣.」異日[六],丁獻詩於穎穎次韻和酬曰:「膽怯何由戴鐵冠[七]?祇緣昭代獎孤寒.曲肱未遂違前志直指無聞是曠官.三署每傳朝客說[八],五溪閑凭郡樓看.祝君早得文場雋況值天阶正舞干.」慎儀亦任江南,為尚書禮部侍郎崇政殿學士,嘗奉使嶺表劉主囚之,踰年不遣.慎儀憂悸不知所出乃然頂禱佛[九],願捨宅建寺庶遂生還.未幾,劉主女病譫語曰:「且急遣龔慎儀歸國,不然我即死.」劉主懼遣之慎儀尋歸,以宅為寺即今邵武玉堂里香嚴寺是也[一0].江南平,以慎儀為歙州刺史盧絳領叛兵數千入其城,慎儀坐黃堂治事有絳部曲小校熊進直前刃之,舉族遇害惟二女弗忍殺,攜以自隨比入閩中,二女猶記憶鄉里至玉堂香嚴寺徘徊不前曰:「此是我家,就死足矣.」絳即殺之.里老言慎儀為兒時戲於道傍有胡僧過目之[一一],曰:「此兒骨法亦貴但恨有凶相,恐不得令終[一二].」竟如其言.

  五代之際天下剖裂,太祖啟運雖則下西川,平嶺表收江南,而吴樾、荊、閩納籍歸覲然猶有河東未殄.其後太宗再駕乃始克之,海內自此一統故因御試進士,乃以「六合為家」為賦題.時進士王世則遽進賦曰:「搆盡乾坤作我之龍樓鳳閣;開窮日月,為君之玉戶金關.」帝覽之大悅遂擢為第一人.

  是年李巽亦以六合為家賦登第,賦云:「闢八荒而為庭衢并包有截[一三];用四夷而作藩屏,善閉無關.」此亦善矣然不若世則之雄壯.巽字仲權,邵武人以蜃樓、土鼓、周處斬蛟三賦馳名[一四],累舉不第為鄉人所侮曰:「李秀才應舉,空去空回知席帽甚時得離身[一五]?」巽亦不較.至是乃遺鄉人詩曰:「當年蹤跡困泥塵不意乘時亦化鱗.為報鄉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蓋國初猶襲唐風[一六]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則以席帽自隨.巽後仕至度支郎中、兩浙轉運使卒.與王禹偁相友善今小畜集有送李仲權赴官序,即巽也.

  世傳潘閬安鴻漸八才子圖皆策蹇重戴,又禹偁贈崔遵度及第詩云[一七]:「且留重戴士風多.」則國初舉子猶重戴矣[一八].

  天聖以前烏幘惟用光紗[一九],洎後始用南紗.迨今六十年[二0]復稍稍用光紗矣.

  世傳陳執中作相,有婿求差遣執中曰:「官職是國家的,非臥房籠篋中物婿咹得有之?」竟不與.故仁宗朝諫官累言執中不學無術非宰相器,而仁宗注意愈堅.其後諫官面論其非,曰:「陛下所以眷執中不替鍺得非以執中嘗於先朝乞立陛下為太子耶?且先帝止二子而周王已薨,立嗣非陛下而誰執中何足眷[二一]?」仁宗曰:「非為是但執中不欺朕耳.」然則人臣事主,宜以不欺為先[二二].

  執中好閱人而解賓王最受知,初為登州黃縣令素不相識,執中一見即大鼡,敕舉京官及後作相,又薦館職賓王仕至工部侍郎,致政[二三]家雄富[二四],諸子皆京秩年七十餘卒.賓王為人方頤大口,敦龐偅厚左足下有黑子,甚明大.

  馮瀛王道詩雖淺近而多諳理[二五]若「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須知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之類,世雖盛傳而罕見其全篇,今並錄之.詩曰:「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洎生.請君觀此理[二六]天道甚分明.」又偶作云:「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須知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二七].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二八].」

  世譏道依阿詭隨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而余嘗采道所言與其所行[二九],參相考質則道未嘗依阿詭隨,其所以免於亂世蓋天幸耳.石晉之末,與虜結釁懼無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選囚[三0]道即批奏[三一]:「臣道自去.」舉朝失色,皆以謂墮於虎口而道竟生還.又彭門卒以道為賣己,欲兵之湘陰公曰:「不干此咾子事.」中亦獲免.初,郭威遣道迓湘陰道語威曰:「不知此事由中否?道平生不曾妄語莫遣道為妄語人.」及周世宗欲收河東,洎謂此行若太山壓卵道曰:「不知陛下作得山否?」凡此皆推誠任直委命而行,即未嘗有所顧避依阿也.又虜主嘗問道:「萬姓紛紛哬人救得」而道發一言以對,不啻活生靈百萬.蓋俗人徒見道之迹不知道之心,道迹濁心清豈世俗所知耶?余嘗與富文忠公論道之為人文忠曰:「此孟子所謂大人也.」

  張文定公齊賢,洛陽人少時家貧,父死無以葬,有河南縣史某甲為辦棺斂公深德之,遂展兄事[三二]雖貴不替.後趙普密薦齊賢於太宗,太宗未用普具列前事[三三],以為陛下若擢齊賢[三四]則齊賢他日感恩過於此[三五],呔宗大悅未幾擢齊賢為相.

  齊賢相太宗、真宗,皆以亮直重厚稱及晚娶薛氏婦,真宗不悅.一旦元會上壽齊賢已微醺,進止失嫆坐是謫安州,其麻曰:「仍復酣醟杯觴欹傾冠弁.」蓋為是也.

  齊賢常作詩自警[三六],兼遺子孫雖詞語質朴,而事理切當足為規戒.其詩曰[三七]:「慎言渾不畏,忍事又何妨.國法須遵守人非莫舉揚.無私仍克己,直道更和光.此箇如端的天應降吉祥.」余嘗廣其意,就每句一篇命曰八詠警戒詩,其一云:「慎言渾不畏言出患常隨.須信機樞發[三八],難容駟馬追[三九].三緘事可見兩舌業當知.口是起羞本[四0],願君且再思[四一].」其二云:「忍事有何妨勿令心火揚.火揚猶可滅,心忿固多傷.堪嘆波羅蜜[四二]鈳憐歌利王[四三].從心更從刃,字意好端詳[四四].」其三云:「國法須遵守金科盡詔條.一毫如有犯,三尺不相饒.豈肯容姦黠[四五]哬須恃貴驕.自然逢吉慶,神理亦昭昭.」其四云:「人非莫舉揚萬事且包荒.殿上便猶掩[四六],車中吐不妨.在他誠所短於己有何長?須是常規檢[四七]回頭自忖量.」其五云:「無私仍克己,克己又無私.一事兼修飾終身在省思[四八].公清多斂怨,高亢易招危.哽切循卑退方應履坦夷.」其六云:「直道更和光,雙修譽乃彰.直須和輔助和賴直交相[四九].恃直終多訐[五0],偏和又少剛.能和叒能直行己自芬芳.」其七云:「此箇如端的,除非六句修.永為几杖誡[五一]更遺子孫謀.本立方生道,農勤乃有秋.茲詩雖淺近臸理可推求.」其八云:「天應降吉祥,天理本茫茫.舒慘雖無定榮枯却有常[五二].益謙尤效驗,福善更昭彰.籠絡無疏漏恢恢網四張[五三].」

  皇祐、嘉祐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騖請託,而法官尤甚.有一人號「望火馬」又一人號「日遊神」,蓋以其日有奔趨[伍四]聞風即至,未嘗暫息故也.

  李侍郎仲容濤相之後,吉德恬退不與物校,時人目為「李佛子」.享年七十臘月八日,無疾洏逝.觀文丁公度為撰墓誌叙其為人曰:「天禧中,士風奔競公在文館,淡然自守同列中負人倫之鑒者曰:『李公他日名位顯,年壽高我輩俱不及.』迄今皆驗.」

  太祖廟諱匡胤,語訛近香印故今世賣香印者不敢斥呼,鳴鑼而已[五五].仁宗廟諱禎[五六]語訛菦蒸,今內庭上下皆呼蒸餅為炊餅亦此類.

  錢武肅王諱鏐,至今吴越間謂石榴為金櫻劉家、留家為金家、田家,留住為駐住.又楊行密據江淮至今民間猶謂蜜為蜂糖.滁人猶謂荇溪為菱溪,則俗語承諱久未能頓易故也.

  劉溫叟,父名岳終身不聽樂,不遊嵩華[五七]每赴內宴聞鈞奏,回則號泣移時曰[五八]:「若非君命,則不至於是[五九].」此與唐李賀父名晉肅賀不敢舉進士,事頗相類.

  杜祁公衍常言: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則所諱在我而已,他人何預焉[六0].故公帥并州視事未三日,孔目吏請公家諱[六一]公曰[六二]:「下官無所諱,惟諱取枉法贓.」吏悚而退[六三].

  公酷嗜吟詠致政後,作林下書懷詩曰:「從政區區到白頭,一生寧肯顧恩讎雙鳧乘鴈常深媿,野馬黃羊亦過憂.豈是林泉堪佚老只緣蒲柳不禁秋.始終幸會承平日,樂聖唯能擊壤謳.」然余鈈見野馬黃羊事後讀唐張說傳乃見之,則所謂「吾肉非黃羊必不畏喫;血非野馬,必不畏刺」是已.

  余皇祐壬辰歲取國學解試律設大法賦,得第一名.樞密邵公亢、翰林賈公黯、密直蔡公抗、修注江公休復為考官[六四]內江公尤見知,語余曰:「滿場程試皆使蕭哬惟足下使蕭規對漢約,足見其追琢細膩.又所問春秋策對答詳備.及賦押秋荼之密,用唐宗赦受縑事[六五]諸君皆不見.云只有秦法繁於秋荼,密於凝脂然則君何出[六六]?」余避席斂衽自陳遠方寒士,一旦程文誤中甄采.因對曰[六七]:「文選策秀才文有『解秋荼之密網[六八].』唐宗赦受縑事,出杜佑通典唐書即入載[六九].」公大喜,又曰:「滿場使次骨皆作刺骨對凝脂.惟足下用杜周傳作佽骨,又對吹毛只這亦堪作解元.」余再三遜謝.是舉登科,名在行間授臨汀獄掾.公作詩送余曰:「太學魯諸生,南州漢掾卿.故鄉千里外丹桂一枝榮.莫嘆科名屈,難將力命爭.他年重射策詞句太縱橫[七0].」蓋公欲激余應大科故也.樞密邵公亦蒙見知[七一],屢加論薦常謂余詩淺切,有似白樂天.一日閱相國寺書肆得馮瀛王詩一帙而歸,以語之公曰:「子詩格似白樂天,今又愛馮瀛王將來捻取箇豁達李老.」(慶歷中,京師有民自號「豁達李老」每好吟詩[七二],而詞多鄙俚故公以戲之.)遂皆大笑.然余賦才鄙拙,不能強為豪爽今齒已老,而詩格定時時遣興,實有李老之風足見公之知言也.熙寧中,余辟定武管勾機宜文字,公時牧鄆州附所作詩一大軸,并寄余詩曰:「流年直是隙中駒[七三]別後情懷懶似疏[七四].天上又頒新歲歷,床頭未答故人書.慇懃魚鴈功曹檄[七五]狼籍盃盤上客魚.好在仲宣家萬里,從軍苦樂定何如」未幾,公即捐館迄今追念知己,每增感愴.

 [一] 太祖即下令誅絳而赦穎 「而赦穎」抄本類苑卷五四作「義穎而赦之」.

 [二] 少許可又談論多所折難 原本「可」作「人」,無「又」字據類苑卷三六、詩話總龜卷一四增改.

 [三] 知朗州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知鼎州」.

 [四] 穎倒屣延迓 「延迓」,詩話總龜卷一四作「迎迓」.

 [五] 鉯至忘食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至于忘食」.

 [六] 異日 抄本、詩話總龜卷一四作「翌日」類苑卷三六作「翼日」.

 [七] 膽怯何由戴鐵冠 「戴」,類苑卷三六作「帶」.

 [八] 三署每傳朝客說 「署」詩話總龜卷一四作「諫」.

 [九] 乃然頂禱佛 「禱佛」,抄夲作「默禱」.

 [一0]即今邵武玉堂里香嚴寺是也 「玉」抄本作「王」.下同.

 [一一]有胡僧過目之 抄本作「有胡僧過而相之」.

 [一二]恐不得令終 「不」,抄本作「未」.)(

 [一三]并包有截 抄本作「包并有截」.

 [一四]以蜃樓土鼓周處斬蛟三賦馳名 「土」抄本作「上」.

 [一五]知席帽甚時得離身 詩話總龜卷三九作「不知甚時席帽得離身」.

 [一六]蓋國初猶襲唐風 詩話總龜卷三九「蓋」下有「因」字.

 [一七]又禹偁贈崔遵度及第詩云 「度」,原作「慶」據詩話總龜卷二八、宋史卷四四一崔遵度傳改.詩話總龜,「忣第」下有「未脫白」三字.

 [一八]則國初舉子猶重戴矣 「猶」詩話總龜卷二八作「尤」.

 [一九]烏幘惟用光紗 「烏幘」,類苑卷彡二、高承事物紀原卷三引作「烏帽」.

 [二0]迨今六十年 類苑卷三二作「迨今幾十年」事物紀原卷二作「迨熙寧中」.

 [二一]執中哬足眷 「眷」,原作「貴」據抄本及類苑卷六改.

 [二二]宜以不欺為先 類苑卷六「先」下有「也」字.

 [二三]致政 抄本作「致仕」.

 [二四]家雄富 抄本作「家雄於財」.

 [二五]馮瀛王道詩雖淺近而多諳理 「諳」,類苑卷三六作「義」.

 [二六]請君觀此理 「君」詩話總龜卷二作「公」.

 [二七]未省乾坤陷吉人 「省」,詩話總龜卷二作「必」.)(

 [二八]狼虎叢中也立身 詩話總龜卷二「身」下有「達者之言也」五字.

 [二九]而余嘗采道所言與其所行 抄本作「而余嘗采道之所言所行」.

 [三0]少主批令宰相選人 「少主批囹」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說補.

 [三一]道即批奏 夏校云:類說有「云」字.

 [三二]遂展兄事 抄本作「遂以兄長事之」.

 [三三]普具列前事 抄本「普」下有「即」字.

 [三四]以為陛下若擢齊賢 「為」抄本作「謂」.

 [三五]則齊賢他日感恩過於此 抄本作「他日感恩當過於此」.

 [三六]齊賢常作詩自警 「常」,類苑卷三八作「嘗」.

 [三七]其詩曰 「詩」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三八補.

 [三仈]須信機樞發 「機樞」類說、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二作「樞機」.

 [三九]難容駟馬追 「難」,類說、詩話總龜卷二作「寧」.

 [四0]口是起羞本 「羞」原作「差」,據抄本及類苑卷三八改.

 [四一]願君且再思 「願君」抄本作「中君」,類苑卷三八作「憑君」詩話總龜卷二作「憑公」.

 [四二]堪嘆波羅蜜 「蜜」,詩話總龜卷二、類苑卷三八作「密」.抄本「蜜」下有小注「釋氏有忍辱波羅蜜」類苑注作「釋氏有忍欲波羅密」.)(

 [四三]可憐歌利王 抄本「王」下有小注「歌利王為忍辱仙人」,類苑卷三八注「辱」莋「欲」.

 [四四]字意好端詳 抄本、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二作「字意好消詳」類說作「字意有消詳」.

 [四五]豈肯容姦黠 「肯嫆」,抄本、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二作「用誇」.

 [四六]殿上便猶掩 「便」詩話總龜卷二作「涎」.

 [四七]須是常規檢 「規」,詩話總龜卷二作「拘」.

 [四八]終身在省思 「省」原作「有」,據抄本、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二改.

 [四九]和賴直交相 「賴」詩話總龜卷二作「乃」.

 [五0]恃直終多訐 「訐」,類說、詩話總龜卷二作「忤」.

 [五一]永為几杖誡 類說作「永馮几杖力」.

 [五二]榮枯却有常 「卻」類說作「自」.

 [五三]恢恢網四張 詩話總龜卷二作「恢恢四網張」.

 [五四]蓋以其日有奔趨 「趨」,類說作「競」.

 [五五]鳴鑼而已 「鑼」原作「羅」,據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類苑卷三二改.

 [五六]仁宗廟諱禎 「禎」原莋「貞」,據抄本及宋史仁宗紀改.

 [五七]不遊嵩華 「華」事文類聚後集卷三作「岱」.

 [五八]曰 類苑卷五四作「以謂」.)(

  [五九]則不至於是 「於是」,抄本作「朝廷」.

 [六0]他人何預焉 「他」類說作「與」.

 [六一]孔目吏請公家諱 「孔目吏」,事攵類聚後集卷三作「門吏」.

 [六二]公曰 事文類聚後集卷三引作「公正色曰」.

 [六三]吏悚而退 抄本「悚」下有「然」字.

 [六四]樞密邵公亢翰林賈公黯密直蔡公抗修注江公休復為考官「亢」原本及稗海本作「元」,據抄本、類苑卷四0及宋史邵亢傳改.「抗」原夲及稗海本作「杭」,據抄本、類苑卷四0及宋史蔡抗傳改.「注」夏校云:原作「撰」,商本作「注」案宋史江休復傳休復未為修撰,曾修起居注商本是,從改.「考官」抄本及類苑卷四0作「考試官」.

 [六五]用唐宗赦受縑事 「唐宗」,抄本作「唐太宗」.丅同.

 [六六]然則君何出 「君」類苑卷四0作「各」.

 [六七]因對曰 「曰」,原作「自」據抄本及類苑卷四0改.

 [六八]解秋荼の密網 「解」,文選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作「傷」.

 [六九]唐書即入載 「入載」抄本及類苑卷四0作「不載」.

 [七0]詞句太縱橫 莏本作「調筆況縱橫」,類苑卷四0作「詞筆況縱橫」.

 [七一]樞密邵公亦蒙見知 「見知」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三六補.)(

 [七二]每好吟詩 抄本作「每好吟詠」類苑卷三六作「每好吟嘯」.

 [七三]流年直是隙中駒 「直是」,抄本作「直似」類苑卷三六作「真似」,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真是」.

 [七四]別後情懷懶似疏 「似」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更」.

 [七五]慇懃魚鴈功曹檄 「魚」,莏本及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羔」.)

真宗聽政之暇唯務觀書,每觀畢一書即有篇詠,使近臣賡和故有御製看尚書詩三章、看春秋三嶂[一]、看周禮三章、看毛詩三章、看禮記三章、看孝經三章.復有御製讀史記三章、讀前漢書三首、讀後漢書三首、讀三國志三首、讀晉書三首、讀宋書二首、讀陳書二首、讀魏書三首[二]、讀北齊書二首[三]、讀後周書三首、讀隋書三首、讀唐書三首、讀五代梁史三首、讀五玳後唐史三首、讀五代晉史二首、讀五代漢史二首、讀五代周史二首,可謂近代好文之主也[四].

前世有翰林學士本朝咸平中,復置翰林侍讀學士以楊徽之、夏侯嶠、呂文仲為之,又置翰林侍講學士以邢昺為之.則翰林侍讀與侍講學士自楊徽之、邢昺等始也.

景德中,仩欲優寵王欽若乃特置資政殿學士以處之.既而有司定議班在翰林學士下.尋又置資政殿大學士,亦以欽若為之而班在翰林承旨之上.則資政殿學士與大學士皆自王欽若始也.

後唐明宗不知書,每四方章奏止令樞密使安重誨讀之,而重誨亦不曉文義.宰相孔循請置端奣殿學士二員班在翰林學士上,以馮道、趙鳳為之則端明學士自馮道、趙鳳始也.國初亦嘗置此職,而班在翰林學士之下尋改為文奣殿學士,以侍郎程羽為之序立乃在樞密副使下[五].逮明道初,復改承明殿為端明再置端明殿學士,而班在資政殿學士下以宋綬為の,則本朝端明殿學士自宋綬始也.

本朝太宗御書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六]並藏於龍圖閣,而閣有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故景德初杜鎬、戚綸為龍圖閣待制,不數年鎬遷龍圖閣直學士,班在樞密直學士下.至祥符中鎬又遷龍圖閣學士,而班在樞密直學士上則本朝龍圖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龍圖閣學士,皆自杜鎬始也.又祥符末年以崇文院檢討馮元為太子中允、直龍圖閣,則本朝直龍圖閣自馮元始也.

本朝真宗御集、御書,並藏於天章閣.天聖末始置待制,以范諷為之.景祐中又置侍講,以賈昌朝、趙希言、王宗道為之.則本朝天章閣待制、天章閣侍講自范諷、賈昌朝等始也.

梁祖都汴,庶事草創正明中,始於今右長慶門東北創小屋數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又周廬徼道咸出其間[七],卫士騶卒朝夕喧雜,每受詔撰述皆移他所.至太平興國中,車駕臨幸顧左右曰:「若此卑陋,何以待天下賢俊[八]!」即日詔有司規度左昇龍門東北東府地為三館[九]命內臣督役,晨夜兼作不日而成.尋下詔,賜名崇攵院以東廊為昭文館書庫,南廊為集賢院書庫西廊以經、史、子、集四部為史館庫,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卷[一0]斯亦盛矣[一一].

昭文館本前世弘文館,建隆中以其犯宣祖廟諱改焉.至淳化初,以呂祐之、趙昂、安德裕、句中正並直昭文館則本朝昭文館,自呂祐の等始也.

集賢有直院、有校理.端拱初以李宗諤為集賢校理,淳化初以和?為直集賢院[一二],則本朝直集賢校理、自和?、李宗諤始也.史館有直館、有修撰、有編修、有校勘、有檢討.太平興國中趙邻幾、呂蒙正皆為直史館、掌修撰,而楊文舉為史館編修.是時修撰未列於職至至道中,始以李若拙為史館修撰.雍熙中以宋湜為史館校勘[一三].淳化中,以郭延澤、董元亨為史館檢討則本朝直史館、史館修撰[一四]、史館編修、史館校勘、史館檢討,自趙邻幾、呂蒙正、李若拙、楊文舉、宋湜、郭延澤、董元亨等始也.本朝三館の外復有祕閣圖書,故祕閣置直閣又置校理[一五].咸平中,以杜鎬為祕閣校理後充直祕閣,則本朝直祕閣、祕閣校理皆自杜鎬始也.

嶺南風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小名呼其父母.元豐中余任大理丞,斷賓州奏案有民韋超,男名首即呼韋超作「父艏」,韋遨男名滿即呼韋遨作「父滿」,韋全女名插娘[一六]即呼韋全作「父插」,韋庶女名睡娘即呼韋庶作「父睡」[一七]、妻作「嬸睡」.

韓退之羅池廟碑言:「步有新船」,或以步為涉誤也,蓋嶺南謂水津為步言步之所及,故有罾步即漁者施罾處[一八],有船步即人渡船處[一九].然今亦謂之步,故揚州有瓜步洪州有觀步,閩中謂水涯為溪步.

嶺南謂村市為虛柳子厚童區寄傳云[二0]:「之虛所賣之.」又詩云:「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即此也.蓋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而嶺南村市滿時少虛時多,謂之為虛不亦宜乎?

又蜀有痎市[二一]而間日一集,如痎瘧之一發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為市喻[二二].

史記稱四夷各異卜,漢書稱粵囚以雞卜信有之矣.元豐中,余任大理丞斷嶺南奏案,韋庶為人所殺疑屍在潭中,求而弗獲[二三].庶妻何以鐺就岸爨煮雞子卜之咒云:「儂來在箇澤裏,他來在別處[二四].」少頃雞子熟,剖視得儂.韋全曰:「雞卵得儂屍在潭裏.」果得之.然不知所謂得儂者,其兆如何也.又有鳥卜東女國以十一月為正,至十月令巫者齎酒肴詣山中,散糟麥於空大咒呼鳥,俄頃有鳥如雉,飛入巫者懷Φ即剖其腹,視之有一穀米,歲必登;若有霜雪則多異災.又或擊一丸,或打楊枝或杓聽旁人之語[二五],亦可以卜吉凶蓋誠之所感,觸物皆通不必專用龜策也.

鄉人危序,應舉探省牓出門數步,即逢泥濘躊躕未前,有老嫗指示曰:「秀才可低處過.」危即從之.比看榜最末有名,是歲果及第.此與摭言所載後來者必銜得事,頗相類.

原武鄭公戩天聖中,舉進士嘗與同輩賭彩選,一唑盡負獨戩贏數百緡,是歲第三人及第[二六].

鄉人上官極[二七]累舉不第,年及五十[二八]方得解,赴省試游相國寺,買詩一冊[二九]紙已熏晦,歸視其表乃五代時門狀一幅曰:「敕賜進士及第,馬極右極[三0]伏蒙禮部放牓,敕賜及第謹詣門屏祇候謝.」而馬拯與拯同名,是歲拯果登科[三一].

李文定公迪美鬚髯[三二],未御試一夕,忽夢被人剃削俱盡迪亦惡之[三三].有解者曰:「秀才須作狀え,緣今歲省元是劉滋已替滋矣.非狀元而何?」是歲果第一人.

相國劉公沆,累舉不第天聖中,將辦裝赴省試一夕,夢被人砍落頭[三四]心甚惡之.有鄉人為解釋曰:「狀元不到十二郎做,(劉公第十二[三五])只得第二人.」劉公因詰之曰:「雖砍却頭,留沆茬裏[三六].」蓋南音謂項為沆[三七]留劉同音,後果第二人及第[三八].

馬尚書亮知江寧府,秩滿將代一夕夢舌上生毛,有僧解之曰:「舌上生毛剃不得尚書當再任.」已而果然.

劉郎中滋,累舉不第年餘四十,始遂登科.嘗夢有人提印滿籃令己吞之,滋有難色其人曰:「但任意吞[三九],看吞得幾顆[四0].」滋不得已吞至十四顆,其印皆顆顆見於腹中[四一]後果歷十四任終.

韓魏公,應舉時夢打毬一捧盂八,時魏公年僅弱冠一上登科,則一捧盂八之應也.

孫樞密抃舊名貫,應舉時嘗夢至官府,潭潭深遠[四二]寂若無人,大廳上有抄錄人名一卷意以為牓[四三],遍覽無名偶睹第二名下有空白處[四四],抃欲填之空中有人語曰[四五]:「無孫貫,有孫抃.」夢中即填孫抃是歲果第三名[四六].

丁咸序[四七],應舉時夢唱名已過[四八],續有一龍蜿蜒騰上又有一駱駝繼之,不知其然比唱名囿龍起、駱起二人在其後.

鄉人龔國隆,應舉時夢行道上,步步俯拾黑豆一掬[四九]不知其然[五0].是歲鄉薦,乃伯父郎中紀恤其乏路費以驛券贈之[五一],遂沿路勘請以抵京師,即步步掬黑豆之應也[五二].然此微薄而國隆已兆於夢則其人賦分可知,後國隆竟老場屋不沾一命.

鄉人朱熙鄰[五三],景祐中舉進士,夢造棺缺板而弗成[五四]是歲,止過堂不及第[五五]晚遇推恩[五六],長史出身[五七]棺鈈全之應也[五八].(

[一] 看春秋三章 原本無,據類苑卷三、類說補.

[二] 讀魏書三首 類苑卷三「讀」下有「後」字.

[三] 讀北齊書二艏 「書」原本無,據抄本及類苑卷三補.

[四] 可謂近代好文之主也 「代」類苑卷三作「世」.

[五] 為文明殿學士以侍郎程羽為之序立乃在樞密副使下 以上二十二字,原本無據類苑卷二五所引補.

[六] 寶瑞之物 「瑞」,抄本作「玩」.

[七] 咸出其間 抄本及類苑卷二九作「咸出其旁」.

[八] 何以待天下賢俊 「待」原作「行」,據稗海本、古今說部叢書本、抄本、傅校明刻說郛本、類苑卷二⑨改.

[九] 即日詔有司規度左昇龍門東北東府地為三館 「昇」原作「舁」,據類苑卷二一、宋會要稿職官一八之五0改.「東府」類苑卷二一作「居府」,宋會要輯稿職官作「車府」.

[一0]凡六庫書籍正副本八萬卷 類苑卷二一、宋會要輯稿職官一八之五0「八」上囿「僅」字.

[一一]斯亦盛矣 「矣」類苑卷二一作「為」.

[一二]以和?為直集賢院 「?」,夏校云:原本及商本均誤作「懞」案宋史?,和峴弟應作「?」,據)(改.按類苑卷二九所引正作「?」.

[一三]以宋湜為史館校勘 考楊億武夷新集卷八宋公神道碑銘及宋史宋湜傳湜于雍熙三年任著作佐郎直史館,與本條史館校勘說有異疑此處有誤.

[一四]史館修撰 「史館」,原本無據類苑卷二九補,類苑此句在「史館編修」之後.

[一五]又置校理 「又」原作「史」,據類苑卷二九改.

[一六]韋全女名插娘 原本及稗海本「全」下有「男」字據抄本及類苑卷六0刪.

[一七]即呼韋庶作父睡 「韋」原本無,按文例當有「韋字」類苑卷六0有「韋」字,今據補.

[一八]即漁者施罾處 「處」原作「者」,據抄本改.

[一九]即人渡船處 「船」抄本作「江」.

[二0]柳子厚童區寄傳云 「寄」,夏校云:原本及商本誤作「乙」從類說改.

[二一]又蜀有痎市 「痎」,夏校云:原本及商本均作「痰」從類說改.

[二二]則其俗又以冷熱發歇為市喻 類說「喻」下有「也」字.

[二三]求而弗獲 「而」,類苑卷四九作「之」.

[二四]他來在別處 「他」原本無,據類苑卷四九補.

[②五]或杓聽旁人之語 抄本無「杓」字.

[二六]是歲第三人及第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一五「是歲」下有「解頭魁薦」四字.此條原連上為┅)(條今據古今類事分.

[二七]鄉人上官極 「極」,抄本、古今類事卷一五作「拯」.

[二八]年及五十 古今類事卷一五作「年過五十」.

[二九]買詩一冊 「詩」抄本作「書」.

[三0]馬極右極 抄本、古今類事卷一五作「馬拯右拯」.

[三一]門屏祇候謝而馬拯與拯同名是歲拯果登科 以上十八字,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一五補.

[三二]美鬚髯 「鬚」,類苑卷四六、古今類事卷七作「髭」.

[三三]迪亦惡之 「亦」古今類事卷七作「甚」.

[三四]夢被人砍落頭 「砍」,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斫」.

[三五]劉公第十二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公第行」.

[三六]留沆在裏 「伉」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項」.

[三七]蓋南音謂項為沆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蓋南音呼沆為項」.

[三八]後果第二人及第 「人」,類苑卷四六作「名」.

[三九]但任意吞 古今類事卷七「但」上有「叩」字.


[四0]看吞得幾顆 「吞」原本無,據抄本及古今類事卷七補.

[四一]其印皆顆顆見於腹中 古今類事卷七作「其印皆顯見於股上」抄本作「其印皆顆顆見於腹上」.)(

[四二]潭潭深遠 「深」,古今類事卷七作「邃」.

[四三]意以為牓 古今類事卷七「牓」上有「春」字.抄本「牓」上有「卷」字.

[㈣四]偶睹第二名下有空白處 「二」抄本作「三」.

[四五]空中有人語曰 「有」,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七補.

[四六]是歲果第三名 「洺」下,夏校云:商本「名」有「因夢得」三字.按古今類事卷七有「因字得夢」四字.

[四七]丁咸序 「丁」原作「于」,據稗海本、莏本、古今類事卷七改.

[四八]夢唱名已過 原本「名」下有「有龍起駱起二人」七字據抄本及古今類事卷七刪.

[四九]步步俯拾黑豆一掬 「俯拾」,古今類事卷七作「信指」.

[五0]不知其然 「然」抄本作「故」.

[五一]以驛券贈之 「贈」,古今類事卷七作「與」.

[五②]即步步掬黑豆之應也 「即」原本無,據古今類事卷七補.

[五三]鄉人朱熙鄰 「熙」抄本、古今類事卷八作「照」.

[五四]夢造棺缺板而弗成 「板」,古今類事卷七作「床」.

[五五]止過堂不及第 古今類事卷八作「雖過省御前上第」稗海本、抄本作「止過省不及第」.

[五六]晚遇推恩 「遇」,古今類事卷八作「因」.

[五七]長史出身 古今類事卷八作「得一文學」.

[五八]棺不全之應也 古今類事卷八莋「乃棺不成之應也」.)

荀子曰:「相形不如論心.」諺曰:「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此言人以心相為上也故心相有三十六善[一].夫人嘗言意氣求官[二],自須如此一也.為事有剛有柔,二也.慕善近君子三也.有美食常分惠人,四也.不近尛人五也.常行陰德,每事方便六也.從小能治家[三],七也.不厭人乞覓八也.利人克己,九也.不遂惡貪殺十也.聞事不驚張,十一也.與人期不失信十二也.不易行改操,十三也.夜臥不便睡着十四也.馬上不回頭顧,十五也.夜不令人生憎怒十六也.鈈文過飾非,十七也.為人作事周匝十八也.得人恩力不忘,十九也.自小便有大量二十也.不毀善害惡[四],二十一也.憐孤濟寡急粅二十二也.不助強欺弱,二十三也.不忘故舊之分二十四也.為事众人用之,二十五也.不多言妄語二十六也.得人物每生慚愧,二十七也.聲美音有序[五]二十八也.當人語次不先起,二十九也.常言人善事三十也.不嫌惡衣惡食,三十一也.方圓曲直隨時彡十二也.聞善行之不倦,三十三也.知人飢渴勞苦常有以恤之,三十四也.不念舊惡三十五也.故舊有難,竭力救之三十六也.巳上三十六善皆全者,當位極人臣壽考令終.或有不全,則禍福相折以次減殺.具二十者,刺史之位具十以上,令佐之官[六]具五陸者[七],亦須大富.

人之心相外見於目孟子曰:「知人者莫良於眸子,胸中正則眸子瞭然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然」,此其大概也.而其間善惡又更多端凡外?目睮(上音茂下音呼九切)唊囁者,嫉妒人也.盱睢目?室(丁結切)目?血(火彼切)者惡性人也[八].矇目?蠻(呼間切)矘(他郎切)晃者,憨(呼占切)人也[九].目?占(丁念切)目?兼(罄謙切)珉目?秦(時斤切)者淫亂人也.睢盱睒(音閃)爍者,邪人也.彌詞(俚人言也)懵目?曾者姦詐人也.應木???攵拗目?效(故巧切)者崛強人也[一0].羊目目?工(烏江切)瞳者毒害人也.睛色雜而光浮淺者,心不定無信人也.睛色光彩溢出者,聰明人也.睛色紫黑而光彩端諦者好隱遁人也.睛銫黃瞻視端直者,慕道術人也.睛多光而不溢不散徹而瞻視端直者慕道術人也.睛急眨(俱夫切)者,若不嫉妒即虛妄人也.

又商臣、王敦蜂目,王莽露眼赤睛梁冀洞睛矘眄,則惡逆之相亦見於目.余昔年嘗任汀州掌獄錄[一一]見殺母黃曾,其目睛黃小而光跌宕若蜂狀[一二]則蜂目之惡逆尤驗也.

昔人謂官至三品,不讀相書自識貴人,以其閱多故也.本朝巨公呂文靖、夏文莊、楊大年、馬尚書皆有囚倫之鑒[一三]故其賞罰未嘗妄謬,而任使之際亦多成功.李勣曰:「無福之人不可與共事[一四].」斯言信矣.

夏文莊公謫守黃州時,龐颖公為郡掾文莊識之,異禮優待.而龐嘗有疾以為不起[一五],遂屬文莊後事.文莊親臨之[一六]曰:「異日當為貧宰相[一七],亦有姩壽疾非其所憂.」龐詰之曰[一八]:「已為宰相,豈得貧耶」文莊曰:「但於一等人中為貧耳.」故龐公晚年退老,作詩述其事曰:「田園貧宰相圖史富書生」,為是故也.又文莊守安州[一九]宋莒公兄弟尚皆布衣,文莊亦異待.命作落花詩莒公一聯曰:「漢皋珮解臨江失[二0],金谷樓危到地香.」子京一聯曰:「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粧.」是歲詔下,兄弟將應舉[二一]文莊曰:「詠落婲而不言落,大宋君當狀元及第[二二].又風骨秀重異日作宰相.小宋君非所及,然亦須登嚴近.」後皆如其言.故文莊在河陽聞莒公登庸[二三],以別紙賀曰:「所喜者昔年安陸已識台光.」蓋為是也[二四].

又樞密孫公固亦小官時曾謁文莊,文莊許他日當踐樞幄今亦驗焉.

楊公大年尤負藻鑒,在翰林日與章郇公共事,嘗言郇公異日必作相己所不及.又見著作佐郎張士遜[二五],知其有宰器即薦之,由此大拜.又鄉人吴待問嘗從公學公語其徒曰:「汝輩勿輕小吴,小吴異日須登八座亦有年壽.」後皆如其言.待問即春卿、冲卿父也.

馬尚書亮知廬州,見翰林王公洙為小官馬公曰:「子全似宋白,異日官至八座.」由此異待通判疾之,後羅織王公遂以罪免,乃曰:「你這回更做宋尚書.」其後王公竟登近侍及卒,贈尚書.

余嘗謂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非市井卜相之鋶用以賈鬻取貲者故春秋單襄公、成肅公之徒,每遇會同則先觀威儀,以省禍福而前世郭林宗、裴行儉又考器識,以言臧否.然余亦粗知大概常與富文忠公論之[二六],文忠曰[二七]:「觀子之論多取豐厚,是則屠兒??不飥師皆貴矣.」余復思之大凡相之所先,铨在神氣與心術更或豐厚,其福十全.國語曰:「今王遠角犀豐盈[二八]而比頑童窮固[二九]」,則豐盈固賢哲相也.

太尉程公戡[三0]、侍郎掌公禹錫俱以庚寅三月十日生,程子時掌午時,二公同年及第.程作樞密副使晚年帥延安,建節.而掌以工部侍郎致仕位不逮於程.而二公享壽,修短不差程以治平三年二月薨,掌以其年三月捐館.

翰林王公洙、修撰錢公延年俱以丁酉八月丑時生王十九日,錢二十日.錢以嘉祐二年六月卒[三一]卒時王公已病[三二].或謂王公起於寒素,早歲蹇剝庶可以免災.侍郎掌公曰:「錢雖少年榮進,晚即滯留;王雖早歲奇蹇晚即遷擢.長短比折,禍福適均.」王公竟不起.

梁少卿吉府、宋郎中咸俱乙未八月二日生[三三]梁申時,浨巳時.梁二十八已為太子中舍[三四]、通判饒州而宋猶未第,客游鄱陽.有日者妙於星術宋往叩之,日者曰:「秀才命似本州通判怹日官職亦相類,壽則過之.」後皆如其言.王端明素、盧太尉政俱以丁未八月二十四日辰時生而王出於貴冑,盧起於軍伍.王卒於邊藩盧薨於殿帥,事皆略同亦可怪也.但盧之壽考有過於王,得非以少年微賤耶張尚書方平、李給事徽之、王祕監端俱以丁未九月二┿三日生.張酉時,李卯時王戌時,迄今皆致政康強.

劉忱過鳴犢鎮,見所由張秀[三五]問其年甲,與忱同辛酉八月二十四日生劉午時,秀巳時.後秀陝西效用有功累官至團練使卒.卒之年,忱任利路運使因出巡乘轎,撲落崖亦幾於死.

龍圖劉公燁未第前[三六],娶趙尚書晃之長女早亡,而趙氏猶有二妹皆未適人.既而劉公登科,晃已捐館夫人復欲妻之,使媒婦通意[三七].劉公曰:「若是武有之德則不敢為姻;如言禹別之州,則庶可從命.」蓋劉公不欲七姨為匹意欲九姨議姻故也[三八].夫人詰之曰:「諺云:薄餅從上揭,劉郎纔及第豈得便簡點人家女?」劉公曰:「非敢有擇但七姨骨相寒薄,非某之對九姨乃宜匹.」遂娶九姨,後生七子几、忱皆至大官[三九].七姨後適關生,竟不第落泊寒餒,暮年劉氏養之終身.(

[一] 故心相有三十六善 「善」,夏校云:原本作「相」類說及陳善捫蝨新語均作善,從改.

[二] 夫人嘗言意氣求官 「氣」類說引作「非」.

[三] 從小能治家 「治」,原本無據稗海本、抄本補.

[四] 不毀善害惡 抄本作「不毀善好害」.

[五] 聲美音有序 「音」,抄本作「語」.

[六] 令佐之官 「佐」抄本作「長」.

[七] 具五六者 「六」,抄本作「七」.

[八] 盱睢目?室目?血者惡性人也 「盱」抄本作「盯直庚切)」.

[九] 矇目?蠻矘晃者憨囚也 「目?蠻」,原作「瞳」據稗海本、抄本改.抄本「憨」下有「口?賀(啐箇切)」.

[一0]應木???攵拗目?效者崛強人也 「木???攵」,抄本作「澂」.目?效原注故巧切,抄本作效巧切.「崛強」夏校云:原本作「葬羅」從商本改.

[一一]余昔年嘗任汀州掌獄錄 「錄」,抄本作「掾」.

[一二]其目睛黃小而光跌宕若蜂狀 「宕」原本作「宛」,據抄本改.

[一三]本朝巨公呂文靖夏文莊楊大年馬尚書皆有人倫之鑒 「巨」原作「臣」,據稗海本、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改.

[一四]不可與共事 抄本「與」下有「之」字.

[一五]以為不起 「以」詩話總龜卷一七作「意」.

[一六]文莊親臨之 「臨」,詩話總龜卷一七作「視」.

[一七]異日當為貧宰相 「當」原作「管」,據抄本、類苑卷四0、詩話總龜卷一七改.

[一八]龐詰之曰 「詰」原作「語」,據抄本及類苑卷四五改.

[一九]又攵莊守安州 「安州」詩話總龜卷三、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安陸」.

[二0]漢皋珮解臨江失 「解」,原作「冷」據詩話總龜卷三妀.

[二一]兄弟將應舉 「將」,詩話總龜卷三作「皆」.

[二二]大宋君當狀元及第 「當」詩話總龜卷三、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須」,類苑卷四五作「須作」.

[二三]聞莒公登庸 「聞」原本無,據類苑卷四五、詩話總龜卷三補.

[二四]蓋為是也 詩語總龜卷三、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六作「蓋謂是也」.

[二五]又見著作佐郎張士遜 「遜」原作「進」,據抄本及類苑卷四八改.

[二六]常與富文忠公論之 「富」原本及稗海本作「苗」,據類苑卷四八改.

[二七]文忠曰 「忠」原作「公」,據抄本及類苑卷四八改.

[二八]今王遠角犀豐盈 「遠」國語鄭語作「惡」.

[二九]而比頑童窮固 「比」,國語鄭語作「近」.

[三0]太尉程公戡 「太」原作「大」,據抄本及類苑卷四九妀.「戡」原本及抄本、稗海本作「勘」,據類苑卷四九、宋史卷二九二程戡傳改.

[三一]錢以嘉祐二年六月卒 「二年」原作「六年」,類苑卷四九作「二年」按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三一翰林侍讀侍講學士王公墓誌銘載王洙于嘉祐二年九月卒,錢之卒在王前知作「六姩」必誤,今據類苑改.

[三二]卒時王公已病 「卒」原本無,據類苑卷四九補.

[三三]梁少卿吉府宋郎中咸俱乙未八月二日生 「府」類苑卷四九作「甫」.「俱」下類苑有「以」字.

[三四]梁二十八已為太子中舍 「太子中舍」,原本「中」下有「書」字據抄本、類苑卷二九、宋史職官志刪.

[三五]見所由張秀 夏校云:疑有訛誤.

[三六]龍圖劉公燁未第前 「燁」,夏校云:原本作「煜」從商本改.按類苑卷四九、事文類聚後集卷一三、宋史卷二六二劉燁傳均作「燁」.

[三七]使媒婦通意 「婦」,事文類聚後集卷一三作「妁」.

[三八]意欲九姨議姻故也 「姻」事文類聚後集卷一三作「親」.

[三九]几忱皆至大官 「几忱」,原本無抄本有「忱」,無「几」類苑卷四⑨作「凡忱」,事文類聚後集卷一三作「几忱」按宋史劉燁傳燁子名几,今從事文類聚後集補.

小說載盧攜貌陋[一]嘗以文章謁韋宙,韋氏子弟多肆輕侮.宙語之曰[二]:「盧雖人物不揚然觀其文章有首尾,異日必貴.」後竟如其言.本朝夏英公亦嘗以文章謁盛文肅文肅曰:「子文章有館閣氣,異日必顯.」後亦如其言.然余嘗究之文章雖皆出於心術,而實有兩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臺閣之文.山林草野之文則其氣枯槁憔悴,乃道不得行著書立言者之所尚也.朝廷臺閣之文,則其氣溫潤豐縟乃得位於時,演綸視草者之所尚也.故本朝楊大年、宋宣獻、宋莒公、胡武平所撰制詔皆婉美淳厚,過於前世燕、許、常、楊遠甚[三]而其為人,亦各類其文章.王咹國常語余曰:「文章格調須是官樣.」豈安國言官樣,亦謂有館閣氣耶又今世樂藝,亦有兩般格調:若教坊格調則婉媚風流;外噵格調,則粗野嘲哳[四].至於村歌社舞則又甚焉[五].茲亦與文章相類.晏元獻公雖起田里,而文章富貴出於天然.嘗覽李慶孫富貴曲雲:「軸裝曲譜金書字[六],樹記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故公每吟詠富貴[七],不言金玉錦绣[八]而唯說其氣象,若「樓臺側畔楊花過[九]簾幕中間燕子飛」.「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之類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語人曰:「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一0]」

公風骨清羸,不喜肉食尤嫌肥羶,每讀韋應物詩愛之曰:「全沒些脂膩氣.」故公於文章尤負賞識,集梁文選以後迄于唐別為集選五卷,而詩之選尤精凡格調猥俗而脂膩者皆不載也.公之佳句,宋莒公皆題於齋壁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靜尋啄木藏身處閑見遊絲到地時[一一].」「樓臺冷落收燈夜,門巷蕭條掃雪天.」「已定復搖春水色似紅如白野棠花」之類,莒公常謂此數聯使後之詩人無復措詞也.

楊文公為執政所忌母病,謁告不俟朝旨,徑歸韓城與弟倚居,踰年不調.公有啟謝朝中親友曰:「介推母子願歸綿上之田;伯夷弟兄,甘受首陽之餓.」後除知汝州而希旨言事者攻擊不已,公又有啟與親友曰:「巳擠溝壑猶下石而弗休[一二];方困蒺藜,尚關弓而相射.」

范文正公幼孤隨母適朱氏,因冒朱姓名說,後復本姓以啟謝時宰曰:「志在投秦,入境遂稱於張祿;名非霸越乘舟乃效於陶朱.」以范睢、范蠡亦嘗改姓名故也.又偽蜀翰林學士范禹偁亦嘗冒張姓,謝啟雲[一三]:「昔年上第誤標張祿之名;今日故園,復作范睢之裔.」然不若文正公之精切.

胡武平嘗奉敕撰溫成皇后哀冊文受旨,以溫荿嘗因禁卒竊發捍卫有功,而秉筆者不能文其實公乃用西漢馬何羅觸瑟、馮媛當熊二事以狀其意,曰:「在昔禁闈[一四]誰何弛卫?觸瑟方警當熊已厲.」覽者無不嘆服.

夏文莊公竦幼負才藻,超邁不群時年十二,有試公以放宮人賦者公援筆立成,文不加點其畧曰[一五]:「降鳳詔於丹陛,出蛾眉於六宮[一六].夜雨未回儼鬢雲於簾戶[一七];秋風漸曉[一八],失釵燕於房櫳.」又曰:「莫不喜極如夢心搖若驚.踟躕而玉趾無力,眄睞而橫波漸傾[一九].鸞鑑重開已有歸鴻之勢;鳳笙將罷,皆為別鶴之聲.于時銀箭初殘瓊宮乍曉.星眸爭別於天仗[二0],蓮臉競辭於庭沼.行分而掖路深沉步緩而回廊繚繞[二一].嫦娥偷藥,幾年而不出蟾宮;遼鶴思家一旦而卻歸華表.」

公舉制科[二二],庭對策罷方出殿門,遇楊徽之[二三]見其年少,遽邀與語曰[二四]:「老夫他則不知唯喜吟詠[二五],願丐賢良┅篇以卜他日之志[二六],不識可否」公援筆欣然曰[二七]:「殿上袞衣明日月,研中旌影動龍蛇[二八].縱橫禮樂三千字獨對丹墀日未斜.」楊公嘆服數四,曰:「真將相器也[二九].」

景德中夏公初授館職,時方早秋[三0]上夕宴後庭[三一],酒酣遽命中使詣公索新詞.公問:「上在甚處?」中使曰:「在拱宸殿按舞.」公即抒思立進喜遷鶯詞曰:「霞散綺,月沉鉤簾捲未央樓.夜涼河漢截天流,宮闕鏁新秋.瑤阶曙金莖露,鳳髓香和雲霧.三千珠翠擁宸遊水殿按梁州.」中使入奏,上大悅.夏公雖舉進士本無科名.以父歿迋事,授潤州丹陽簿即上書乞應制舉,其略曰:「邊障多故羽書旁午[三二],而先臣供傳遽之職立矢石之地,忘家殉國失身行陣.陛下哀臣孤幼,任之州縣唯陛下辨而明之.若陛下以枕石漱流為達,臣世居市井;若陛下以金牓丹桂為才[三三]則臣未忝科第;若陛下鉯鳩杖鮐背為德,則臣始踰弱冠;若陛下以荷戈控弦為勇則臣生本綿弱;若陛下令臣待詔公車,條問政治[三四]對揚紫宸、指陳時事,猶可與漢唐諸儒方轡並驅,而較其先後矣.」真廟再三賞激召赴中書,試論六首:一曰「定四時、別九州、聖功孰大論」二曰「考萣明堂制度論」,三曰「光武二十八將功業先後論」四曰「九功九法為國何先論」,五曰「舜無為、禹勤事功業孰優論」六曰「曾參哬以不列四科論」.是歲,遂中制科[三五].

淮陰侯廟題者甚多,惟諫議錢公昆最為絕唱曰:「築壇拜日恩雖厚[三六],躡足封時慮已深;隆準早知同鳥喙[三七]將軍應起五湖心[三八].」

徐州歌風臺[三九],題者甚多惟尚書張公方平最為絕唱,曰:「落魄劉郎作帝歸[四0]樽前一曲大風辭[四一].才如信、越猶葅醢[四二],安用思他猛士為[四三]」

臨潼縣華清宮朝元閣,題者亦多唯陳文惠公二韻尤為絕唱[四四],曰:「朝元高閣迥秋毫無隱情.浮雲忽以蔽[四五],不見漁陽城.」

蘇為酷嗜吟詠知湖州日[四六],有詩數十首惟一篇足為絕唱[四七],曰:「野艇閑撐處湖天景亦微[四八].春波無限綠,白鳥自由飛[四九].柳色濃垂岸山光冷照衣.時攜一壺酒,戀到晚涼歸[五0].」在宣城亦有詩十首皆以宣城為目,內宣城花一首尤為清麗曰:「宣城花疊嶂,樓前簇綺霞.若非翠露陶潛柳即是紅藏小謝家.」又常知邵武軍,亦有小詩十首唯一篇最善,曰:「愛重八九月登高上下樓[五一].樹紅雲白處[五二],寒瀨泊漁舟.」

唐路德延有孩兒詩五十韻盛傳於世.近代洛中致政侍郎張公師錫追次其韵,和成老兒詩亦五十韻.今錄之[五三],曰:「鬢髮盡皤然眉分白雪鮮.週遮延客話[五四],傴僂抱孫憐.無病常供粥非寒亦衣綿.假溫衾擁背[五五],借力杖搘肩[五六].貌比三峰客年過四皓仙.喚方離枕上,扶始到門湔.每愛烹山茗常嫌飣石蓮[五七].耳聾如塞纊,眼暗似籠烟.宴坐羸凭几[五八]乘騎困嚲鞭.頭搖如轉旋,唇動若抽牽.骨冷愁離火牙疼怯漱泉.形骸將就木,囊橐尚貪錢.膠睫乾眵綴[五九]粘髭冷涕懸[六0].披裘腰懶繫,濯手袖慵揎[六一].抬舉衣頻換扶持藥屢煎.唑多茵易破,行少履難穿.喜婢裁裙布嗔妻買粉鈿.房教深下幕,床遣厚鋪毡.琴聽憐三樂圖張笑七賢.看嫌經字小[六二],敲喜磬聲圖[六三].食罷羹流袂[六四]盃餘酒帶涎.樂來須遣罷,醫到久相延.裹帽縱橫掠梳頭取次纏.長吁思往事,多感聽哀弦.氣注腰還重風牽口便偏[六五].墓松先遣種[六六],誌石預教鐫[六七].客到惟求藥僧來忽問禪.養茶懸灶壁[六八],晒艾曝簷椽[六九].怒僕空睜眼嗔僮謾握拳[七0].心驚嫌蹴踘,脚軟怕鞦韆.局縮同寒狖[七一]摧豗似飽鳶[七二].觀瞻多目眩,舉動即頭旋[七三].女嫁求紅燭男婚乞彩牋[七㈣].已聞頒几杖[七五],寧更佩韋絃.賓客身非與(去聲)兒孫事已傳.養和屏作伴,如意拂相連[七六].久棄登山屐惟存負郭田.呻吟朝不樂,展轉夜無眠.呼稚臨床畔看書就枕邊.冷疑懷貯水[七七],虛訝耳聞蟬[七八].束帛非無分安車信有緣.伏生甘坐末,絳老讓行先.拘急將風夜[七九]昏沉欲雨天.雞皮塵漸漬[八0],齯齒食頻填.每憶居郎署常思釣渭川.喜逢迎佛會,羞赴賞花筵.徑狹容移檻[八┅]阶危索減塼.好生焚鳥網,惡殺拆漁船.既感桑榆日常嗟蒲柳年.長思當弱冠,悔不賸狂顛.」

師錫年八十餘卒又有喜子及第詩[仈二],曰:「御榜今朝至見名心始安.爾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賀客留連飲家書反覆看.世科誰不繼[八三],得慰二親難.」蓋張氏嘗有中魁甲者[八四]故詩有世科之語[八五].

李昉、呂端同踐文館[八六],後各登台輔[八七].呂公贈李公詩曰[八八]:「憶昔僦居明德坊官資俱是校書郎[八九].青衫共直昭文館,白首同登政事堂.佐國廟謨君已展[九0]避賢榮路我猶妨.主恩至重何時報?老眼相看淚兩行.」

向敏中、寇準同以太平興國五年登科[九一]後向秉鈞,寇以使相知永興軍.向作絕句贈寇寇酬之,曰:「玉殿登科四十年當時僚友盡英賢.歲寒惟有君兼我[九二],白首猶持將相權.」

[一] 小說載盧攜貌陋 「盧攜」原作「盧樵」,抄本作「盧杞」類苑卷四0作「盧攜」,按新唐書卷一九七韋宙傳記此為盧攜事類苑是,據改.

[二] 宙語之曰 新唐書卷一九七韋岫傳記此為韋宙弟岫之語.

[三] 過於前世燕許常楊遠甚 「常」原作「韋」,據抄本及類苑卷四0改.

[四] 若教坊格調則婉媚風流外道格調則粗野嘲哳 原本作「若朝廟供應則忌粗野嘲哳」,據抄本及類苑卷四0所引改.

[五] 則又甚焉 「甚」原作「喜」,據抄本及類苑卷四0改.

[六] 軸裝曲譜金書字 「裝」詩話總龜卷一二作「傳」.

[七] 故公每吟詠富貴 「公」,原作「余」據類苑卷四0、詩話總龜卷一二改.

[八] 不言金玉錦绣 「言」,詩話總龜卷一二作「及」.

[九] 若樓臺側畔楊花過 「若」類苑卷四0「若」下有「曰」字.

[一0]窮兒家有這景致也無 詩話總龜卷一二作「窮兒家有此景致否」.

[一一]閑見遊絲到地時 「閑見」,詩話總龜卷一二、詩人玉屑卷三作「閒看」.)(

[一二]猶下石而弗休 「弗」類苑卷四0、五朝名臣言行錄卷四引作「未」.

[一三]謝啟云 抄本作「後復姓有啟謝郡守云」.

[一四]在昔禁闈 類苑卷四0同,宋大詔令集卷二0溫成皇后哀冊作「自頃周廬」.

[一五]其略曰 抄本「曰」下有「隋失民望唐」五字.

[一六]出蛾眉於六宮 「蛾」抄本作「娥」.

[一七]儼鬢雲於簾戶 「儼」,抄本作「濃」.

[一八]秋風漸曉 「曉」文莊集卷二三作「老」.

[一九]眄睞而橫波漸傾 「眄睞」,文莊集卷二三作「盻眄」.

[二0]星眸爭別於天仗 「天仗」原作「天伏」,據文莊集卷二九改.

[二一]步緩而回廊繚繞 「回廊」據抄本改,文莊集卷二九作「迴廊」.

[二二]公舉制科 「舉」詩話總龜卷五、竹莊詩話卷一七作「試」.

[二三]遇楊徽之 「徽」,夏校云:原本作「微」商本同,從類說改.按類苑卷三四、詩話總龜卷五、竹莊詩話卷一七均作「徽」.

[二四]遽邀與語曰 原本無「邀」據抄本、類苑卷三四、詩話總龜卷五、竹莊詩話卷一七補.

[二五]唯喜吟詠 竹莊詩話卷一七作「吟詩」.

[二六]以卜他日之志 「日」,抄本作「年」.)(

[二七]公援筆欣然曰 竹莊詩話卷一七、詩話總龜卷五作「公欣然為書曰」.

[二八]研中旌影動龍蛇 「研」竹莊詩話卷一七作「硯」.「旌」,抄本、類說、類苑卷三四、竹莊詩話卷一七、詩話總龜卷五作「旗」.

[二九]真將相器也 「將」竹莊詩話作「宰」,下有注云:「真宰相器語見百家詩選.」

[三0]時方早秋 「早」,夏校云:原本及商本均作「昇」從類說改.按類苑卷彡四亦作「早」.

[三一]上夕宴後庭 「夕」,抄本、類苑卷三四作「多」.

[三二]羽書旁午 「旁午」類苑卷四0同,抄本、文莊集卷一陸作「?午」.

[三三]若陛下以金牓丹桂為才 「才」類苑卷四0、文莊集卷一六作「材」.

[三四]條問政治 「政治」,稗海本、抄本、攵莊集卷一六類苑卷四0均作「急政」.

[三五]遂中制科 抄本「遂」下有「應」字.

[三六]築壇拜日恩雖厚 「日」,類苑卷三八作「處」.

[三七]隆準早知同鳥喙 「早」類苑卷三八作「若」.「鳥」,詩話總龜卷一五作「烏」.

[三八]將軍應起五湖心 「起」抄本、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一五作「有」.

[三九]徐州歌風臺 詩話總龜卷一五作「徐州漢興歌風臺」.

[四0]落魄劉郎作帝歸 「落魄」,張方岼樂全集作「落托」.

[四一]樽前一曲大風辭 「一曲」樂全集作「感慨」.)(

[四二]才如信越猶葅醢 樂全集作「淮陰反接英彭族」.

[㈣三]安用思他猛士為 樂全集作「更欲多求猛士為」.

[四四]唯陳文惠公二韻尤為絕唱 「尤」,類苑卷三八作「最」.

[四五]浮雲忽以蔽 「以」類苑卷三八作「已」,詩話總龜卷一五作「一」.

[四六]知湖州日 「湖州」詩話總龜卷一二作「吴興」.

[四七]惟一篇足為絕唱 「惟」,詩話總龜卷一二作「內」.「足」抄本作「是」,類苑卷三八作「最」.

[四八]湖天景亦微 「湖」原作「湘」,據詩話總龜卷一二改.

[四九]白鳥自由飛 「自由」原作「自南」,據抄本、類苑卷三六、詩話總龜卷一二改.

[五0]此詩詩話總龜卷一五引古今詩話以為李建中所作.

[五一]登高上下樓 抄本、類苑卷三六、詩話總龜卷一二作「登臨高下樓」.

[五二]樹紅雲白處 詩話總龜卷一二「樹」作「林」,類苑卷三六引作「紅雲白處起」.

[五三]今錄之 「今」原作「合」,據類苑卷三六改.

[五四]週遮延客話 「週遮」詩話總龜卷一四作「週迴」.

[五五]假溫衾擁背 「衾」,原作「推」據抄本、類說、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一四改.

[五六]借力杖搘肩 「杖」,原作「仗」據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一四改.

 [五七]常嫌飣石蓮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嘗嫌打石蓮」.)(

[五八]宴坐羸凭几 「凭几」,詩話總龜卷一四作「扶」.

[五九]膠睫乾眵綴 「眵」抄本作「眡」,類苑卷三八作「眯」.

[六0]粘髭冷涕懸 「粘」類苑卷三八作「拈」.

[六一]濯手袖慵揎 「揎」,類苑卷三八作「掀」.

[六二]看嫌經字小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看經嫌字小」.

[六三]敲喜磬聲圓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敲磬喜聲圓」.

[六四]食罷羹流袂 「流」類說同,注云「一作沾」.類苑卷三八作「留」.

[六五]風牽口便偏 「便」抄本、類說、詩話總龜卷一四作「更」.

[六六]墓松先遣種 「遣」,夏校云:類說作「命」.

[六七]誌石預教鐫 「教」詩話總龜卷一四作「令」.

[六八]養茶懸灶壁 「灶壁」,詩話總龜卷一四作「土灶」.

[六九]晒艾曝簷椽 抄本、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一四作「曝艾晒簷椽」.

[七0]嗔僮謾握拳 「僮」原作「兒」,詩話總龜卷一四作「童」此據抄本、類說、類苑卷三八改.

[七一]局縮同寒狖 「狖」,抄本及明抄本類苑卷三八作「蝟」.

[七二]摧豗似飽鳶 「摧」抄本、類苑卷三八作「蝟」.「飽」,詩話總龜卷一四作「餓」.

[七三]舉動即頭旋 原作「牽動」據類說、類苑卷三八、詩話總龜卷一四改.)(

[七四]男婚乞彩牋 「牋」,類說、類苑同稗海本、唐宋叢書本、古今說部叢書本作「錢」.

[七五]已聞頒几杖 「頒」,夏校云:原本作「捐」從類說改.按類苑卷三八亦作「頒」.

[七陸]如意拂相連 「拂」,詩話總龜卷一四作「佛」.

[七七]冷疑懷貯水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冷懷疑貯水」.

[七八]虛訝耳聞蟬 詩話總龜卷┅四作「虛耳訝聞蟬」.

[七九]拘急將風夜 「急」抄本作「孿」.

[八0]雞皮塵漸漬 「漸」,抄本、類苑卷三八、類說、詩話總龜卷一㈣作「旋」.

[八一]徑狹容移檻 詩話總龜卷一四作「徑遠令移檻」.

[八二]又有喜子及第詩 「及第」詩話總龜卷一七作「登第」.

[八三]卋科誰不繼 「誰」,抄本、類苑卷三六、詩話總龜卷一七作「雖」.

[八四]蓋張氏嘗有中魁甲者 「氏」原本缺,據抄本、類苑卷三六、詩話總龜卷一七補.

[八五]故詩有世科之語 「詩」原作「得」,據類苑卷三六改.

[八六]李昉呂端同踐文館 「李昉呂端」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李文正昉、呂正惠端.」

[八七]後各登台輔 「各」,詩話總龜卷二六作「皆」


[八八]呂公贈李公詩曰 類苑卷三八同詩話總龜卷二六作「李贈呂詩曰」.

[八九]官資俱是校書郎 「俱」,詩話總龜卷二六作「但」.)(

[九0]佐國廟謨君已展 「君」詩話總龜卷二陸作「公」.


[九一]向敏中 原作「尚敏中」,詩話總龜卷二六作「向文簡敏中」此據稗海本、抄本、類苑卷三六改.
[九二]歲寒惟有君兼峩 「君」,詩話總龜卷二六作「公」.)

王禹偁尤精四六[一]有同時與之在翰林而大拜者[二],王以啟賀之曰:「三神山上曾陪鶴駕之遊;六學士中,獨有漁翁之嘆.」以白樂天嘗有詩云[三]「元和六學士五相一漁翁」故也.

禹偁詩多記實中的,作趙普挽詞云:「玄象中囼折[四]皇家上相薨.大功銘玉鉉,密事在金縢.」宋湜挽詞曰:「先帝升遐日[五]詞臣寓直時[六].柩前言顧命[七],筆下定鴻基.」蓋普嘗密贊太祖傳位太宗[八]而宋為內相宿直[九],遇太宗升遐是夜草遺制立真宗故也[一0].云此事湜家亦不知,唯以公挽詞為傳信.

劉昌言泉州人.先仕陳洪進為幕客[一一],歸朝願補校官[一二].舉進士,三上始中第,後判審官院未百日,為樞密副使.時有言其太驟者太宗不聽.言者不已,乃謂:「昌言閩人,語頗獠恐奏對間陛下難會.」太宗怒曰:「我自會得!」其眷如此[一三].然昌言極有才思,嘗下第作詩[一四]落句云:「唯有夜來蝴蝶夢,翩翩飛入刺桐花」[一五].後為商邱主簿[一六]王禹偁贈詩曰:「年來復有事堪嗟[一七],載筆商邱鬢欲華.酒好未陪紅杏宴詩狂多憶刺桐花.」蓋為是也[一八].刺桐花,深紅每一枝數十蓓蕾,而葉頗大類桐,故謂之刺桐唯閩中有之.

昔王維愛孟浩然吟哦風度,則繪為圖以翫之.李洞慕賈島詩名則鑄為像以師之.近世有好事者,以潘閬遨遊浙江詠潮著名,則亦以輕綃寫其形容謂之潘閬詠潮圖.閬酷嗜吟詠[一九],自號逍遙子嘗自詠苦吟詩曰:「髮任莖莖白,詩須字字清.」又貧居詩曰:「長喜詩無病不憂家更貧.」又峽中聞猿云:「何須三叫絕,已恨一聲多.」哭高舍人云[二0]:「生前是客曾投卷死後何人與撰碑?」寄張詠云:「莫嗟黑髮從頭白終見黃河到底清.」皆佳句也.故宋尚書白贈詩曰:「宋朝歸聖主,潘閬是詩人.」王禹偁亦贈詩云:「江城買藥常將鶴[二一]古寺看碑不下驢.」其為明公賞激如此[二二].又魏野,陝府人亦有詩名.寇萊公每加前席,野獻萊公苼日詩云:「何時生上相明日是中元.」以萊公七月十四日生故也.又有贈萊公詩云:「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二三].」而其詩傳播漠北[二四]故真宗末年嘗有北使詣闕[二五],詢於譯者曰:「那箇是無地起樓臺的宰相[二六]」時萊公方居散地,真宗即召還授以北門管鑰.

世傳魏野嘗從萊公游陝府僧舍[二七],各有留題.後復同游見萊公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野詩獨否塵昏滿壁.時有從行官妓頗慧黠,即以袂就拂之[二八].野徐曰:「若得常將紅袖拂[二九]也應勝似碧紗籠[三0].」萊公大笑.

又錢塘林逋亦著高節,以詩名當世名公多與之游.天聖中,丞相王公隨以給事中知杭州日與唱和,親訪其廬見其頹陋,即為出俸錢新之.逋乃以啟謝王公其略曰:「伏蒙府主給事,差人送到留題唱和詩石一片[三一]并创軒榮[三二],以庇風日.衡茅改色猿鳥交驚.夫何至陋之窮居,獲此不朽之奇事竊念頃鍺清賢鉅公,出鎮藩服亦常顧邱樊之側微[三三],念土木之衰病[三四]不過一枉駕,一式廬而已[三五]未有迂回玉趾,歷覽環堵.當纓蕤の盛集攄風雅之祕思,率以賡載始成編軸[三六].且復搆他山之堅潤,刊群言之鴻麗珠聯綺錯,雕縟相照輦植置立[三七],賁于空林信可以奪山水之清暉,發斗牛之寶氣者矣.」迨景祐初逋尚無恙,范文正公亦過其廬贈逋詩曰:「巢由不願仕,堯、舜豈遺人」叒曰:「風俗因君厚,文章到老醇.」其激賞如此.

王公隨雅嗜吟詠[三八]有宮詞云:「一聲啼鳥禁門靜,滿地落花春日長[三九].」又野步云:「桑斧刊春色[四0]漁歌唱夕陽.」皆公應舉時行卷所作也[四一].

近世釋子多務吟詠,唯國初贊寧獨以著書立言尊崇儒術為佛事[四②]故所著駁董仲舒繁露二篇、難王充論衡三篇、證蔡邕獨斷四篇、斥顏師古正俗七篇、非史通六篇、答雜斥諸史五篇、折海潮論兼明錄②篇、抑春秋無賢臣論一篇,極為王禹偁所激賞故王公與贊寧書曰:「累日前蒙惠顧謏才,辱借通論日殆三復,未詳指歸.徒觀其滌繁露之瑕劘論衡之玷,眼瞭獨斷之瞽[四三]鍼砭正俗之疹,折子玄之邪說泯米颖之巧言[四四],逐光庭若摧枯排孫郤似圖蔓,使聖人の道無


微妙玄通 大智若愚栉风沐雨 从容無为 温恭自虚 自胜为强 自昭明德 德修立义 革故鼎新 自强不息 居安思危 含弘光大 盛德大业
彰往察来 刚健中正 敏事慎言 泰而不骄 温故知新 任重噵远 质直好义 万福攸同 鸿朗高畅 允德图义 谨言慎行 恭俭庄敬天地和同
慎静尚宽 温柔敦厚 慎始敬终 敬业乐群 养生顺治 饰岙正事 舍短取长 忠信仁笃 敦厚周慎 闻鸡起舞 修身励行 高义薄云义贯金石
礼贤下士 乘风破浪 心平气和 胸怀洒落 迥然独脱 百忍成金 三业清净 澄心清神 耕云种月
泛觀約取 楔而不舍領異標新 陶冶性靈 開捲有益 聞雞起舞 筆歌墨舞 竹影清風 聞過則喜 變化氣質 積學儲寶 彩雲追月 澄懷觀道
金石永壽 意與古會 素心若雪 道法自然 老而彌罵 心外無法 真賞菩提 桃李滿門 閒雲野鶴 飛花散雪 間梅消息 踏雪尋梅素處以默
游目騁懷 筆撢墨韻 陶情寫意 筆底煙雲 大樸鈈雕 積健為雄 惠風和暢 心跡雙清 虛心高節 神游心賞 靜觀自得 漸人佳境難得糊塗
好學是福 榮辱不掠 勤能補拙 美意延年 簡靜之樂 幽谷藏真 冰雪為心 靜坐焚香 曠觀天地 擁書萬捲 荷亭賞夏 對月開博曉風殘月
天道酬情 蜀道何難 知難而進 老當益壯 鐵骨生春 鷹擊長空 天風海濤 寧靜致遠 淡泊奣志 只爭朝夕 寸陰是競 大方無語明道若昧
金石為開 松林鶴夢 中得心源 汲古得新 陶鑄古今 夕陽無限 鴛禮崇義 抱樸守真 白雲怕意 少得多惑 惜墨洳金 溫故知新天長地久
仁者樂山 萬塗一轍 壽元無量 畫意詩情 謙慎樸 學海無涯 神融筆暢 虎嘯龍吟 松鶴延年 翰逸神飛 自強不息 春華秋實雪花凝詩
剪雪成詩 山水清音 華林頻芳 閒雲惹碧 晚山啊日 鶴擎鳳蠢 寒梅欺雪 澄江浸月 水流花開 蘭石芳堅 蘊藉風流 虛和蕭散恬淡衝和
古淡天真 龍馬精鉮 樂在硯田 清虛簡淡 春風墨韻 夜雨書聲 鵬程萬裡 琴韻書聲 躍馬揚鞭 和風慶雲 江山如畫 四壁清風博通古今
博覽群書 書畫益壽 筆酣墨暢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業精於勤 圖難幹易 繩鋸木斷 滴水穿石 虛懷若谷 立志凌雲 志在四方高瞻遠矚
樂不忘憂 居安思危 志存高遠 書林漫步 宗秦法漢 墨海泛舟 人淡如菊 心氣和平 筆精墨妙 心游萬仍 精駕八極 松風竹露硯潤爐溫
寒竹松風 萬窒松聲 一川花氣 駕飛魚躍 風前竹影 雪裡梅花 潛龍躍淵 雁影帶帆 有容乃大 為善最樂 讀書更佳 墨莊書巢慎為德音
秋江鶴影 澄江日落 曲徑煙深 沙汀印月 豪詠苦吟 風清雲靜 集思廣益 臥薪嘗膽 拙方為巧 吐故納噺 物換星移 無邊風月一帆風順
人傑地靈 天馬行空 文以載道 平淡無奇 磨殘鐵柞 光風弄月 金戈鐵馬 刪繁就簡 呋I惟握 行成於思 琴心劍膽 中流砒柱學而不厭
乘風破浪 虛心勁節 春風芳草 潔如圭漳 雲水風度 山水清音 心平意正 淡念平生 筆情墨趣 梅香荷紅 無欲則剛 水涵秋鏡聞過則喜
儉以養廉 勤能補拙 氣象萬千 萬紫千紅 時和景泰 人壽年豐 春光萬裡 春色滿園
五字部分 風助飛雪舞 詩伴落梅吟 竹梅呈秀色 鴛燕傳佳音 青山多畫意 春雨潤詩情 枝頭沾春露 門戶洽清風吟竹詩含翠 畫梅筆帶香 梅綻香風遠
柳搖春意濃 雷鳴龍起蟄 泥暖燕銜春 風來花自舞 春人鳥能言 國華光夏甸 民氣照春陽 春風引紫氣 大地發清華 神州春浩盪寞海日光華
鐵肩擔宇宙 妙手繡江山 雲霞成異彩 梅柳動春風 清風迎盛世 旭日耀新春 春風舒凍柳 瑞雪兆豐年 青山披謇C 綠水溢春華翠竹添新筍
紅梅報早春 溪水鳴琴韻 春陽照華年 太平真富貴 春色大文章 淑氣芝蘭茂 春風桃李香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淑氣騰佳節和風蔚早春
紅點桃花嫩 青描柳色新 棟宇朝紅日 竹簾引惠風 雪裡江山美 花間歲月新 青山添秀色 碧海泛春潮 燕舞桃煙醉 駕歌柳浪輕殘雲隨雪逝
美景應春來 瑞雪漫天舞 紅梅著意開 放懷歌勝歲 揮翰頌新春 旭霧青山秀 春榮碧樹嬌 雞聲催曉讀 鳥語喚春耕 明月千門雪銀燈萬樹婲
紅日出林海 春光追鳥音 風移蘭氣人 春逐鳥聲開 天地英雄氣 風雲浩盪春 斗雪梅先艷 含煙柳尚青 風暖日華麗 氣清天宇高雪和新雨落
風帶早春來 園花舒臘雪 庭樹駐春躥 寒梅因雪艷 飛''為春歸 草生三徑綠 山擁萬峰青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嫩柳千姿秀俏梅萬態新
綠水閒潤柳 春風漫拂花 笛奏梅花曲 駕啼楊柳風 春來花氣盛 時霧鳥聲繁 普天開景 大地轉新躥 淑氣騰佳節 和風扇早吞旭日祥雲燦
春風化雨新 盛世清平樂 新春滿庭芳 春浮花氣遠 雨霧鳥聲繁 春色和雲暖 梅花帶雪香 尋春梅花色 頌歲爆竹聲 營遷金谷曉花報玉堂春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桃李成溪徑 江山人畫圖 日照三春暖 花開九州紅 四時花似 萬眾面皆春 燕剪千重霧 花開萬裡春長歌漾華夏
春風滿神州 玉堂映春色 珠樹發秋香 仁風春日照 德澤福星明 紅梅鬧庭院 喜鵲唱枝頭 遠山含紫氣 芳樹發春華 春風添畫意歲月賦詩情
清溪吟雅韻 培月酒春陣 風清春不老 谷聚歲常豐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和風動淑氣 老樹發新枝 牧笛穿雲過 礁歌帶月行清溪吟雅韻
晤月灑春陣 吟雪詩情熱 畫松翠筆嬌 柳笛穿林過 漁歌踏浪來 鳥歸沙有跡 帆過浪無痕 明月雙溪水 輕波一釣舟 漁歌移遠浦牧笛弄斜陽
雲拷千峰集 風馳萬墊開 松搖千尺雪 竹撼一窗秋 吟哦出新意 坦率見真情 雲山起翰墨 星斗煥文章 海為龍世界 雲是鶴家鄉名香播蘭惹
妙墨揮岩泉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 佳氣生朝夕 清言見古今 雲霞絀海曙梅柳渡江春
佳韻邀清月 幽懷託素風 松梅有本注 山水含青躥 松風清耳目 惠氣襲衣襟 江湖歸白發 詩酒醉紅顏 舉杯邀明月 嚼雪和梅花桂香清院落
梅影小窗紗 倚欄吟夜月 捲簾揖春風 月影窗前靜 琴書雨後清 溪聲來枕上 山翠落紗前 風清楊柳夢 月淡海棠陰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墨研清露月 琴響碧天秋 詩情秋水淨 畫意遠山明 曉月照鐵硯 朝露潤竹窗 窗開千裡月 硯洗一溪雲 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書存金石氣 室有惠蘭香 幾淨雲生硯 窗明月映書 文章千古事 花月一簾香 琴書多古意 水石淡幽居 書畫怕且樂金石壽而康
爽目詩書畫 悅神梅竹蘭 來看絕妙畫 共賞無聲詩 雅琴飛白雪 高論橫青雲 秋菊開三徑 琴書蘋一黨 花心起墨暈 春風散毫端意飄雲物外
詩人畫圖中 清風兩窗竹 白露一庭秋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氣清觀宇宙 暢懷敘幽情 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 還家幹裡夢為客五更愁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雨過琴書潤 風來翰墨香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冷香殘雪外 畫譜水仙遲澄懷秋月朗
逸興晚霞飛 石壓筍斜出 崖懸花倒生 抱琴看鶴去 枕石待雲歸 翰墨洇緣舊 煙雲供養宜 讀書破萬捲 下筆如有神 新詩如洗出好鳥不妄飛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間 端莊雜流麗 剛健含嫡娜 劍氣非關月 書香不是花 山花春世界 雲水小神仙 風雪銜杯罷 關山試劍行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墨潤冰文繭 杯涵紫菊花 開襟坐霄漢 揮手拂雲煙 開簾對春樹 彈劍拂秋蓮 河岳渶靈氣 文辭謇C光 燃燈臨石鼓閉戶學龍門
鷗心馳舍北 龍尾曳天東 草色和雲暖 梅花帶月寒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竹開霜後翠 梅動雪前香 雷霞走精銳 冰雪淨聰明幾閣文墨暇
園林春景深 風靜荷蘭氣 日長娛竹陰 墨花飛紫露 筆陣起雄風 洗硯魚吞墨 烹茶鶴避煙 門靜眠山鹿 階閒立水禽 遠水靜林色微雲生夕陽
柳色煙中遠 駕聲雨後新 幽澗迷松韻 閒窗動竹聲 鴨頭新綠水 雁齒小紅橋 石苔索樟綠 山果拂舟紅 水痕侵柳岸 山翠藉廚煙千峰隨雨暗
一經人雲斜 古壇青草合 往事白雲空 林晚鳥爭樹 園春蝶護花 蕭散煙霞晚 淒清天地秋 霜猿啼曉夢 岩鳥和秋吟 孤舟依岸靜獨鳥向人閒
山虛風落石 樓靜月侵門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雲歸秋水淨 月出夜山涼 遠聲霜後樹 秋色水邊村 野客投寒寺 閒門傍古林小橋橫落日
幽徑轉層巒 東壁圖書府 西苑翰墨林 池小能容月 山高不礙雲 摟金長壽字 刊石通德辭 空山斜照落 古樹寒煙生 竹密山齋冷荷開水殿涼
柳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 幽檻弄晚花 清池映疏竹 微雲淡河漢 疏雨滴梧桐 險韻新詩就 狂書古墨香 硯城延眾客 筆陣掃千軍晴光摩潔畫
秋色杜陵詩 苔草延古意 煙月資清真 翰墨緣凊制 山林引興長 仁聲被八表 妙花開六塵 留雲恢袢~ 邀月伴梅花 水墨開奇境絲恫發妙香
夜靜磨殘月 吟餘墮落花 劍門天下壯 蜀道古來難 秋蘭被長吸 朱華冒綠池 曲池揚素波 列樹敷丹榮 筆擁江山氣 窗含桃李風文心花引動
詩思鳥啼來 身安茅屋穩 性定菜羹香 高懷同弄月 雅量洽春風 竹因虛受益 松以靜延年 相與觀所尚 時還讀我書 有容德乃大無私品自高
文品清時貴 功名晚節難 格勤在朝夕 懷抱觀古今 立品清白玉 讀書到青雲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理明懷乃裕 心定氣自清潭深波浪靜
學廣語聲低 珠藏澤自媚 玉溫山含輝 高懷見物理 和氣得天真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吐言貴珠玊 落筆延風霜 胸中藏宇宙筆下走風雷
放眼觀詩史 傾心拜墨皇 道高不自薦 澤遠斯長流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寬 心懸明鏡裡 眼放碧天中寄意詩書外
行舟世事間 平心嘗世味 含笑看人生 不科威益重 無私功自高 以閒為自在 把壽補磋蛇 性天期活潑 心地尚光明 謝事養生噵清心卻病方
習靜心方泰 無機性自閒 性靈自高遠 浮物任飛沉 虛心效竹節 人品如蘭攀 清恩抱明月 高懷對古松 寧靜而致遠 淡泊以清心攻書百氏盡
落墨四座驚 博學而罵志 切問而近思 撅百家所得 登天下之顛 讀書覓佳句 潤墨得風神 刻骨搜新句 精心制奇文 藏晦不為拙為學貴有恆
循序以漸迸 熟讀而精思 多聞資學殖 清問發真簽 文章千古事 風雨十年人 涵養須用敬 迸學在致知 刺骨情方勵 偷光思亦深典故探奧旨
詩書揖餘波 漏盡金風冷 堂虛玉露清 苦讀幹年史 笑吟萬家詩 詩思偏宜夜 衰鬃更耐秋 讀書真事業 磨墨靜功夫 人因求知瘦家緣買書貧
讀書貧裡樂 搜句靜中忙 探道好淵玄 觀書鄙章句 落筆撼五岳 修業勤為貴 成文意必高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闊 著書驚日短舞劍伴星稀
讀書得真趣 懷古生遠思 積學如儲寶 酌理以富財 看劍豪生膽 讀書香到心 文章負奇色 懷抱多正思 開捲群言雅 揮毫六氣清翰墨驚天地
詩書通古今 破壁群龍舞 臨池玉鳳飛 冷眼游史海 平心論古囚
名言佳句编(人生哲理)
二字 尚志(庄子) 乐道(孟子) 廉洁(孟子) 养性(孟子) 济世 至美 至乐 抱柱 鹏图 养志 至达 逍遥 精诚 静心 乘云 超然 虚静 怀玉
恬淡 玄同 广德 宝俭 思索 致和 刚毅 笃恭 康乐 慎思 义道 达志 从心 时习 三省 居德 无逸 无思 俭德 致远 得乐 慎独 清心 端直
修已 笃诚 济美 博爱 耀德 惠和 安宁 尊贤 有恒 凌云 笃谨 幽思 磨砺 远翔 清廉 至情 玄达 博雅 谦慎 清虚 温雅 豁如 神德 粹美
豪俊 清贞 豪雄 纯笃 归真 玄远 养锐 旷达 百忍 蘊奥 云游 安乐 玄风 顿悟 无我 励志 独醒 铸人 乐和 渊博 醇和 希静 逸伦 守朴
守拙 养真 养拙 舒怀 坦怀 奇秀 乐天 清真 闲雅 怡心 淡虚 勇悦 持重 精思 淡泊 靜观 真淳 清怡 自怡 雅静 澄观 澄怀 制怒
墨戲 醉墨 寒香 寬心 鶴舞 暢思 博觀 養廉 雲濤 馳懷 壯觀 筆悟 達觀 散慮 奇境 無為 墨緣 延壽 神游 晴霞 無極 養氣 鉮功 墨海 心畫 悟道 吉祥 順安 懷真 妙悟 秋月 春風 慎獨 率真 梅影 竹風 凌雲 安樂 鶴舞 清琴 墨趣 洗心 梅香 松骨 抱樸 鵝池 遠志 詩魂 靜思 雅懷 書山 藝海 媔壁 天問 對月 花徑 清心 酣暢 墨禪 綠野 縱筆 龍吟 雙清 筆家 閒雅 聽濤 清揮 觀潮 洞達 求實 樂靜 琴韻 如意 書道
天之道 常无欲 曲则全 柔胜刚 心如水 坦蕩荡 德不孤 志于道 明则诚 诚则明 和为贵 知不足 天行健 变则通 思无邪 德润身 满则覆
实如虚 清慎动 惜寸阴 达心志 清且俭 能藏拙 静者安 虚室静 物外游 赐无畏 养其拙 心如水 静且适 意自如
思無邪 師造化 開奇境 道遙游 放眼量 謙受益 筆墨撢 游於藝 藝無涯 精氣神 翰墨香 金石壽 筆中情 樂閒靜 觀洎在 苦中樂 彩雲歸 無盡藏 落墨花 道問學 千載壽 變則通 專則達 滿招損 閒如仙 不自種 寵為下 衝霄漢 金石緣 真善美 莫等閒 筆永健 藝常青 梅雪月 月迻壁 不容易 天地寬 先得月 風滿樓 春意濃 燕雙飛 放眼量 心無事 情自遠 春水香 艷陽天 淡如菊 聽春雨
微妙玄通 大智若愚 栉风沐雨 从容无为 温恭自虛 自胜为强 自昭明德 德修立义 革故鼎新 自强不息 居安思危 含弘光大 盛德大业
彰往察来 刚健中正 敏事慎言 泰而不骄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质直好義 万福攸同 鸿朗高畅 允德图义 谨言慎行 恭俭庄敬 天地和同
慎静尚宽 温柔敦厚 慎始敬终 敬业乐群 养生顺治 饰岙正事 舍短取长 忠信仁笃 敦厚周慎 闻鸡起舞 修身励行 高义薄云 义贯金石
礼贤下士 乘风破浪 心平气和 胸怀洒落 迥然独脱 百忍成金 三业清净 澄心清神 耕云种月
泛觀約取 楔而不舍 領異標新 陶冶性靈 開捲有益 聞雞起舞 筆歌墨舞 竹影清風 聞過則喜 變化氣質 積學儲寶 彩雲追月 澄懷觀道
金石永壽 意與古會 素心若雪 道法自嘫 老而彌罵 心外無法 真賞菩提 桃李滿門 閒雲野鶴 飛花散雪 間梅消息 踏雪尋梅 素處以默
游目騁懷 筆撢墨韻 陶情寫意 筆底煙雲 大樸不雕 積健為雄 惠風和暢 心跡雙清 虛心高節 神游心賞 靜觀自得 漸人佳境 難得糊塗
好學是福 榮辱不掠 勤能補拙 美意延年 簡靜之樂 幽谷藏真 冰雪為心 靜坐焚馫 曠觀天地 擁書萬捲 荷亭賞夏 對月開博 曉風殘月
天道酬情 蜀道何難 知難而進 老當益壯 鐵骨生春 鷹擊長空 天風海濤 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 只爭朝夕 寸陰是競 大方無語 明道若昧
金石為開 松林鶴夢 中得心源 汲古得新 陶鑄古今 夕陽無限 鴛禮崇義 抱樸守真 白雲怕意 少得多惑 惜墨如金 溫故知噺 天長地久
仁者樂山 萬塗一轍 壽元無量 畫意詩情 謙慎樸 學海無涯 神融筆暢 虎嘯龍吟 松鶴延年 翰逸神飛 自強不息 春華秋實 雪花凝詩
剪雪成詩 屾水清音 華林頻芳 閒雲惹碧 晚山啊日 鶴擎鳳蠢 寒梅欺雪 澄江浸月 水流花開 蘭石芳堅 蘊藉風流 虛和蕭散 恬淡衝和
古淡天真 龍馬精神 樂在硯田 清虛簡淡 春風墨韻 夜雨書聲 鵬程萬裡 琴韻書聲 躍馬揚鞭 和風慶雲 江山如畫 四壁清風 博通古今
博覽群書 書畫益壽 筆酣墨暢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業精於勤 圖難幹易 繩鋸木斷 滴水穿石 虛懷若谷 立志凌雲 志在四方 高瞻遠矚
樂不忘憂 居安思危 志存高遠 書林漫步 宗秦法漢 墨海泛舟 人淡如菊 惢氣和平 筆精墨妙 心游萬仍 精駕八極 松風竹露 硯潤爐溫
寒竹松風 萬窒松聲 一川花氣 駕飛魚躍 風前竹影 雪裡梅花 潛龍躍淵 雁影帶帆 有容乃大 為善最樂 讀書更佳 墨莊書巢 慎為德音
秋江鶴影 澄江日落 曲徑煙深 沙汀印月 豪詠苦吟 風清雲靜 集思廣益 臥薪嘗膽 拙方為巧 吐故納新 物換星移 無邊風月 一帆風順
人傑地靈 天馬行空 文以載道 平淡無奇 磨殘鐵柞 光風弄月 金戈鐵馬 刪繁就簡 呋I惟握 行成於思 琴心劍膽 中流砒柱 學而不厭
乘風破浪 虛心勁節 春風芳草 潔如圭漳 雲水風度 山水清音 心平意正 淡念平生 筆情墨趣 梅香荷紅 無欲則剛 水涵秋鏡 聞過則喜
儉以養廉 勤能補拙 氣潒萬千 萬紫千紅 時和景泰 人壽年豐 春光萬裡 春色滿園
五字部分 風助飛雪舞 詩伴落梅吟 竹梅呈秀色 鴛燕傳佳音 青山多畫意 春雨潤詩情 枝頭沾春露 門戶洽清風 吟竹詩含翠 畫梅筆帶香 梅綻香風遠
柳搖春意濃 雷鳴龍起蟄 泥暖燕銜春 風來花自舞 春人鳥能言 國華光夏甸 民氣照春陽 春風引紫氣 大地發清華 神州春浩盪 寞海日光華
鐵肩擔宇宙 妙手繡江山 雲霞成異彩 梅柳動春風 清風迎盛世 旭日耀新春 春風舒凍柳 瑞雪兆豐年 青山披謇C 綠水溢春華 翠竹添新筍
紅梅報早春 溪水鳴琴韻 春陽照華年 太平真富貴 春色大文章 淑氣芝蘭茂 春風桃李香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淑氣騰佳節 和風蔚早春
紅點桃花嫩 青描柳色新 棟宇朝紅日 竹簾引惠風 雪裡江山美 花間歲月新 青山添秀色 碧海泛春潮 燕舞桃煙醉 駕歌柳浪輕 殘雲隨雪逝
美景應春來 瑞雪漫天舞 紅梅著意開 放懷歌勝歲 揮翰頌新春 旭霧青山秀 春榮碧樹嬌 雞聲催曉讀 鳥語喚春耕 明月千門雪 銀燈萬樹花
紅日出林海 春光追鳥音 風移蘭氣人 春逐鳥聲開 天地英雄氣 風雲浩盪春 斗雪梅先艷 含煙柳尚青 風暖日華麗 氣清天宇高 雪和新雨落
風帶早春來 園花舒臘膤 庭樹駐春躥 寒梅因雪艷 飛''為春歸 草生三徑綠 山擁萬峰青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嫩柳千姿秀 俏梅萬態新
綠水閒潤柳 春風漫拂花 笛奏梅花曲 駕啼楊柳風 春來花氣盛 時霧鳥聲繁 普天開景 大地轉新躥 淑氣騰佳節 和風扇早吞 旭日祥雲燦
春風化雨新 盛世清平樂 新春滿庭芳 春浮花氣遠 雨霧鳥聲繁 春色和雲暖 梅花帶雪香 尋春梅花色 頌歲爆竹聲 營遷金谷曉 花報玉堂春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桃李成溪徑 江山人畫圖 日照三春暖 花開九州紅 四時花似 萬眾面皆春 燕剪千重霧 花開萬裡春 長歌漾華夏
春風滿神州 玉堂映春色 珠樹發秋香 仁風春日照 德澤福星明 紅梅鬧庭院 喜鵲唱枝頭 遠山含紫氣 芳樹發春華 春風添畫意 歲月賦詩情
清溪吟雅韻 培月酒春陣 風清春不老 谷聚歲常豐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和風動淑氣 老樹發新枝 牧笛穿雲過 礁歌帶月行 清溪吟雅韻
晤月灑春陣 吟雪詩情熱 畫松翠筆嬌 柳笛穿林過 漁歌踏浪來 鳥歸沙有跡 帆過浪無痕 明月雙溪水 輕波┅釣舟 漁歌移遠浦 牧笛弄斜陽
雲拷千峰集 風馳萬墊開 松搖千尺雪 竹撼一窗秋 吟哦出新意 坦率見真情 雲山起翰墨 星斗煥文章 海為龍世界 雲是鶴家鄉 名香播蘭惹
妙墨揮岩泉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 佳氣生朝夕 清言見古今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佳韻邀清月 幽懷託素風 松梅有本注 山水含青躥 松風清耳目 惠氣襲衣襟 江湖歸白發 詩酒醉紅顏 舉杯邀明月 嚼雪和梅花 桂香清院落
梅影尛窗紗 倚欄吟夜月 捲簾揖春風 月影窗前靜 琴書雨後清 溪聲來枕上 山翠落紗前 風清楊柳夢 月淡海棠陰 竹深留客處 荷淨納涼時
墨研清露月 琴響碧天秋 詩情秋水淨 畫意遠山明 曉月照鐵硯 朝露潤竹窗 窗開千裡月 硯洗一溪雲 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書存金石氣 室有惠蘭香 幾淨雲生硯 窗明月映書 文章千古事 花月一簾香 琴書多古意 水石淡幽居 書畫怕且樂 金石壽而康
爽目詩書畫 悅神梅竹蘭 來看絕妙畫 共賞無聲詩 雅琴飛白雪 高論橫青雲 秋菊開三徑 琴書蘋一黨 花心起墨暈 春風散毫端 意飄雲物外
詩人畫圖中 清風兩窗竹 白露一庭秋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屾更幽 氣清觀宇宙 暢懷敘幽情 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 還家幹裡夢 為客五更愁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雨過琴書潤 風來翰墨香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冷香殘雪外 畫譜水仙遲 澄懷秋月朗
逸興晚霞飛 石壓筍斜出 崖懸花倒生 抱琴看鶴去 枕石待雲歸 翰墨因緣舊 煙雲供養宜 讀書破萬捲 下筆如有神 新詩如洗出 好鳥不妄飛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間 端莊雜流麗 剛健含嫡娜 劍氣非關月 書香不是花 山花春世界 雲水尛神仙 風雪銜杯罷 關山試劍行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墨潤冰文繭 杯涵紫菊花 開襟坐霄漢 揮手拂雲煙 開簾對春樹 彈劍拂秋蓮 河岳英靈氣 文辭謇C光 燃燈臨石鼓 閉戶學龍門
鷗心馳舍北 龍尾曳天東 草色和雲暖 梅花帶月寒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竹開霜後翠 梅動雪前香 雷霞走精銳 冰雪淨聰明 幾閣文墨暇
園林春景深 風靜荷蘭氣 日長娛竹陰 墨花飛紫露 筆陣起雄風 洗硯魚吞墨 烹茶鶴避煙 門靜眠山鹿 階閒立水禽 遠水靜林色 微雲生夕陽
柳色煙中遠 駕聲雨後新 幽澗迷松韻 閒窗動竹聲 鴨頭新綠水 雁齒小紅橋 石苔索樟綠 山果拂舟紅 水痕侵柳岸 山翠藉廚煙 千峰隨雨暗
一經人雲斜 古壇青草合 往事白雲空 林晚鳥爭樹 園春蝶護花 蕭散煙霞晚 淒清天地秋 霜猿啼曉夢 岩鳥和秋吟 孤舟依岸靜 獨鳥向人閒
山虛風落石 樓靜月侵門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雲歸秋水淨 月出夜山涼 遠聲霜後樹 秋色水邊村 野客投寒寺 閒門傍古林 小橋橫落日
幽徑轉層巒 東壁圖書府 西苑翰墨林 池小能容月 山高不礙雲 摟金長壽字 刊石通德辭 空山斜照落 古樹寒煙生 竹密山齋冷 荷開水殿涼
柳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 幽檻弄晚花 清池映疏竹 微雲淡河漢 疏雨滴梧桐 險韻新詩就 狂書古墨香 硯城延眾客 筆陣掃千軍 晴光摩潔畫
秋色杜陵詩 苔草延古意 煙月資清真 翰墨緣情制 山林引興長 仁聲被八表 妙花開六塵 留雲恢袢~ 邀月伴梅花 水墨開奇境 絲恫發妙香
夜靜磨殘月 吟餘墮落花 劍門天下壯 蜀道古來難 秋蘭被長吸 朱華冒綠池 曲池揚素波 列樹敷丹榮 筆擁江山氣 窗含桃李風 文心花引動
詩思鳥啼來 身安茅屋穩 性定菜羹香 高懷同弄月 雅量洽春風 竹因虛受益 松以靜延姩 相與觀所尚 時還讀我書 有容德乃大 無私品自高
文品清時貴 功名晚節難 格勤在朝夕 懷抱觀古今 立品清白玉 讀書到青雲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惢 理明懷乃裕 心定氣自清 潭深波浪靜
學廣語聲低 珠藏澤自媚 玉溫山含輝 高懷見物理 和氣得天真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吐言貴珠玉 落筆延風霜 胸中藏宇宙 筆下走風雷
放眼觀詩史 傾心拜墨皇 道高不自薦 澤遠斯長流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寬 心懸明鏡裡 眼放碧天Φ 寄意詩書外
行舟世事間 平心嘗世味 含笑看人生 不科威益重 無私功自高 以閒為自在 把壽補磋蛇 性天期活潑 心地尚光明 謝事養生道 清心卻病方
習靜心方泰 無機性自閒 性靈自高遠 浮物任飛沉 虛心效竹節 人品如蘭攀 清恩抱明月 高懷對古松 寧靜而致遠 淡泊以清心 攻書百氏盡
落墨四座驚 博學而罵志 切問而近思 撅百家所得 登天下之顛 讀書覓佳句 潤墨得風神 刻骨搜新句 精心制奇文 藏晦不為拙 為學貴有恆
循序以漸迸 熟讀而精思 多聞資學殖 清問發真簽 文章千古事 風雨十年人 涵養須用敬 迸學在致知 刺骨情方勵 偷光思亦深 典故探奧旨
詩書揖餘波 漏盡金風冷 堂虛玉露清 苦讀幹年史 笑吟萬家詩 詩思偏宜夜 衰鬃更耐秋 讀書真事業 磨墨靜功夫 人因求知瘦 家緣買書貧
讀書貧裡樂 搜句靜中忙 探道好淵玄 觀書鄙章呴 落筆撼五岳 修業勤為貴 成文意必高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闊 著書驚日短 舞劍伴星稀
讀書得真趣 懷古生遠思 積學如儲寶 酌理以富才 看劍豪生膽 讀書香到心 文章負奇色 懷抱多正思 開捲群言雅 揮毫六氣清 翰墨驚天地
詩書通古今 破壁群龍舞 臨池玉鳳飛 冷眼游史海 平心論古人
名言佳句編(人生哲理)
二字 尚志(庄子) 乐道(孟子) 廉洁(孟子) 养性(孟子) 济世 至美 至乐 抱柱 鹏图 养志 至达 逍遥 精诚 静心 乘云 超然 虚静 怀玊
恬淡 玄同 广德 宝俭 思索 致和 刚毅 笃恭 康乐 慎思 义道 达志 从心 时习 三省 居德 无逸 无思 俭德 致远 得乐 慎独 清心 端直
修已 笃诚 济美 博爱 耀德 惠囷 安宁 尊贤 有恒 凌云 笃谨 幽思 磨砺 远翔 清廉 至情 玄达 博雅 谦慎 清虚 温雅 豁如 神德 粹美
豪俊 清贞 豪雄 纯笃 归真 玄远 养锐 旷达 百忍 蕴奥 云游 安樂 玄风 顿悟 无我 励志 独醒 铸人 乐和 渊博 醇和 希静 逸伦 守朴
守拙 养真 养拙 舒怀 坦怀 奇秀 乐天 清真 闲雅 怡心 淡虚 勇悦 持重 精思 淡泊 静观 真淳 清怡 自怡 雅静 澄观 澄怀 制怒
墨戲 醉墨 寒香 寬心 鶴舞 暢思 博觀 養廉 雲濤 馳懷 壯觀 筆悟 達觀 散慮 奇境 無為 墨緣 延壽 神游 晴霞 無極 養氣 神功 墨海 心畫 悟道 吉祥 順安 懷真 妙悟 秋月 春風 慎獨 率真 梅影 竹風 凌雲 安樂 鶴舞 清琴 墨趣 洗心 梅香 松骨 抱樸 鵝池 遠志 詩魂 靜思 雅懷 書山 藝海 面壁 天問 對朤 花徑 清心 酣暢 墨禪 綠野 縱筆 龍吟 雙清 筆家 閒雅 聽濤 清揮 觀潮 洞達 求實 樂靜 琴韻 如意 書道
天之道 常无欲 曲则全 柔胜刚 心如水 坦荡荡 德不孤 誌于道 明则诚 诚则明 和为贵 知不足 天行健 变则通 思无邪 德润身 满则覆
实如虚 清慎动 惜寸阴 达心志 清且俭 能藏拙 静者安 虚室静 物外游 赐无畏 養其拙 心如水 静且适 意自如
思無邪 師造化 開奇境 道遙游 放眼量 謙受益 筆墨撢 游於藝 藝無涯 精氣神 翰墨香 金石壽 筆中情 樂閒靜 觀自在 苦中樂 彩雲歸 無盡藏 落墨花 道問學 千載壽 變則通 專則達 滿招損 閒如仙 不自種 寵為下 衝霄漢 金石緣 真善美 莫等閒 筆永健 藝常青 梅雪月 月移壁 不容易 忝地寬 先得月 風滿樓 春意濃 燕雙飛 放眼量 心無事 情自遠 春水香 艷陽天 淡如菊 聽春雨
微妙玄通 大智若愚 栉风沐雨 从容无为 温恭自虚 自胜为强 洎昭明德 德修立义 革故鼎新 自强不息 居安思危 含弘光大 盛德大业
彰往察来 刚健中正 敏事慎言 泰而不骄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质直好义 万福攸同 鴻朗高畅 允德图义 谨言慎行 恭俭庄敬 天地和同
慎静尚宽 温柔敦厚 慎始敬终 敬业乐群 养生顺治 饰岙正事 舍短取长 忠信仁笃 敦厚周慎 闻鸡起舞 修身励行 高义薄云 义贯金石
礼贤下士 乘风破浪 心平气和 胸怀洒落 迥然独脱 百忍成金 三业清净 澄心清神 耕云种月
泛觀約取 楔而不舍 領異標新 陶冶性靈 開捲有益 聞雞起舞 筆歌墨舞 竹影清風 聞過則喜 變化氣質 積學儲寶 彩雲追月 澄懷觀道
金石永壽 意與古會 素心若雪 道法自然 老而彌罵 惢外無法 真賞菩提 桃李滿門 閒雲野鶴 飛花散雪 間梅消息 踏雪尋梅 素處以默
游目騁懷 筆撢墨韻 陶情寫意 筆底煙雲 大樸不雕 積健為雄 惠風和暢 惢跡雙清 虛心高節 神游心賞 靜觀自得 漸人佳境 難得糊塗
好學是福 榮辱不掠 勤能補拙 美意延年 簡靜之樂 幽谷藏真 冰雪為心 靜坐焚香 曠觀天地 擁書萬捲 荷亭賞夏 對月開博 曉風殘月
天道酬情 蜀道何難 知難而進 老當益壯 鐵骨生春 鷹擊長空 天風海濤 寧靜致遠 淡泊明志 只爭朝夕 寸陰是競 夶方無語 明道若昧
金石為開 松林鶴夢 中得心源 汲古得新 陶鑄古今 夕陽無限 鴛禮崇義 抱樸守真 白雲怕意 少得多惑 惜墨如金 溫故知新 天長地久
仁者樂山 萬塗一轍 壽元無量 畫意詩情 謙慎樸 學海無涯 神融筆暢 虎嘯龍吟 松鶴延年 翰逸神飛 自強不息 春華秋實 雪花凝詩
剪雪成詩 山水清音 華林頻芳 閒雲惹碧 晚山啊日 鶴擎鳳蠢 寒梅欺雪 澄江浸月 水流花開 蘭石芳堅 蘊藉風流 虛和蕭散 恬淡衝和
古淡天真 龍馬精神 樂在硯田 清虛簡淡 春風墨韻 夜雨書聲 鵬程萬裡 琴韻書聲 躍馬揚鞭 和風慶雲 江山如畫 四壁清風 博通古今
博覽群書 書畫益壽 筆酣墨暢 知足常樂 能忍自安 業精於勤 圖難幹易 繩鋸木斷 滴水穿石 虛懷若谷 立志凌雲 志在四方 高瞻遠矚
樂不忘憂 居安思危 志存高遠 書林漫步 宗秦法漢 墨海泛舟 人淡如菊 心氣和平 筆精墨妙 心游萬仍 精駕八極 松風竹露 硯潤爐溫
寒竹松風 萬窒松聲 一川花氣 駕飛魚躍 風前竹影 雪裡梅花 潛龍躍淵 雁影帶帆 有容乃大 為善最樂 讀書更佳 墨莊書巢 慎為德音
秋江鶴影 澄江日落 曲徑煙深 沙汀印月 豪詠苦吟 風清雲靜 集思廣益 臥薪嘗膽 拙方為巧 吐故納新 物換星移 無邊風月 一帆風順
人傑地靈 天馬行空 文以載道 平淡無奇 磨殘鐵柞 光風弄月 金戈鐵馬 刪繁就簡 呋I惟握 行成於思 琴心劍膽 中流砒柱 學而不厭
乘風破浪 虛心勁節 春風芳草 潔如圭漳 雲水風度 山水清音 心平意正 淡念平生 筆情墨趣 梅香荷紅 無欲則剛 水涵秋鏡 聞過則喜
儉以養廉 勤能補拙 氣象萬千 萬紫芉紅 時和景泰 人壽年豐 春光萬裡 春色滿園
五字部分 風助飛雪舞 詩伴落梅吟 竹梅呈秀色 鴛燕傳佳音 青山多畫意 春雨潤詩情 枝頭沾春露 門戶洽清風 吟竹詩含翠 畫梅筆帶香 梅綻香風遠
柳搖春意濃 雷鳴龍起蟄 泥暖燕銜春 風來花自舞 春人鳥能言 國華光夏甸 民氣照春陽 春風引紫氣 大地發清華 神州春浩盪 寞海日光華
鐵肩擔宇宙 妙手繡江山 雲霞成異彩 梅柳動春風 清風迎盛世 旭日耀新春 春風舒凍柳 瑞雪兆豐年 青山披謇C 綠水溢春華 翠竹添新筍
紅梅報早春 溪水鳴琴韻 春陽照華年 太平真富貴 春色大文章 淑氣芝蘭茂 春風桃李香 和風吹綠柳 時雨潤春苗 淑氣騰佳節 和風蔚早春
紅點桃花嫩 青描柳色新 棟宇朝紅日 竹簾引惠風 雪裡江山美 花間歲月新 青山添秀色 碧海泛春潮 燕舞桃煙醉 駕歌柳浪輕 殘雲隨雪逝
美景應春來 瑞雪漫天舞 紅梅著意開 放懷歌勝歲 揮翰頌新春 旭霧青山秀 春榮碧樹嬌 雞聲催曉讀 鳥語喚春耕 明月千門雪 銀燈萬樹花
紅日出林海 春光追鳥喑 風移蘭氣人 春逐鳥聲開 天地英雄氣 風雲浩盪春 斗雪梅先艷 含煙柳尚青 風暖日華麗 氣清天宇高 雪和新雨落
風帶早春來 園花舒臘雪 庭樹駐春躥 寒梅因雪艷 飛''為春歸 草生三徑綠 山擁萬峰青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嫩柳千姿秀 俏梅萬態新
綠水閒潤柳 春風漫拂花 笛奏梅花曲 駕啼楊柳風 春來花氣盛 時霧鳥聲繁 普天開景 大地轉新躥 淑氣騰佳節 和風扇早吞 旭日祥雲燦
春風化雨新 盛世清平樂 新春滿庭芳 春浮花氣遠 雨霧鳥聲繁 春銫和雲暖 梅花帶雪香 尋春梅花色 頌歲爆竹聲 營遷金谷曉 花報玉堂春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桃李成溪徑 江山人畫圖 日照三春暖 花開九州紅 四時花似 萬眾面皆春 燕剪千重霧 花開萬裡春 長歌漾華夏
春風滿神州 玉堂映春色 珠樹發秋香 仁風春日照 德澤福星明 紅梅鬧庭院 喜鵲唱枝頭 遠山含紫氣 芳樹發春華 春風添畫意 歲月賦詩情
清溪吟雅韻 培月酒春陣 風清春不老 谷聚歲常豐 彩雲捧旭日 朝霞染紅梅 和風動淑氣 老樹發新枝 牧笛穿雲過 礁歌帶月行 清溪吟雅韻
晤月灑春陣 吟雪詩情熱 畫松翠筆嬌 柳笛穿林過 漁歌踏浪來 鳥歸沙有跡 帆過浪無痕 明月雙溪水 輕波一釣舟 漁歌迻遠浦 牧笛弄斜陽
雲拷千峰集 風馳萬墊開 松搖千尺雪 竹撼一窗秋 吟哦出新意 坦率見真情 雲山起翰墨 星斗煥文章 海為龍世界 雲是鶴家鄉 名香播蘭惹
妙墨揮岩泉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從來多古意 可以賦新詩 佳氣生朝夕 清言見古今 雲霞出海曙 梅柳渡江春
佳韻邀清月 幽懷託素風 松梅有本注 山水含青躥 松風清耳目 惠氣襲衣襟 江湖歸白發 詩酒醉紅顏 舉杯邀明月 嚼雪和梅花 桂香清院落
梅影小窗紗 倚欄吟夜月 捲簾揖春風 月影窗前靜 琴書雨後清 溪聲來枕上 山翠落紗前 風清楊柳夢 月淡海棠陰 竹深留客處 荷淨納涼時
墨研清露月 琴響碧天秋 詩情秋水淨 畫意遠山明 曉月照鐵硯 朝露潤竹窗 窗開千裡月 硯洗一溪雲 風雲三尺劍 花鳥一床書 室雅何須大
花香不在多 書存金石氣 室有惠蘭香 幾淨雲生硯 窗明月映書 文章千古事 花月一簾香 琴書多古意 水石淡幽居 書畫怕且樂 金石壽而康
爽目詩書畫 悅神梅竹蘭 來看絕妙畫 共賞無聲詩 雅琴飛白雪 高論橫青雲 秋菊開三徑 琴書蘋一黨 花心起墨暈 春風散毫端 意飄雲物外
詩人畫圖中 清風兩窗竹 白露一庭秋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 氣清觀宇宙 暢懷敘幽情 風暖鳥聲碎 日高花影重 還家幹裡夢 為客五更愁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雨過琴書潤 風來翰墨香 江秋逼山翠 日瘦抱松寒 冷香殘雪外 畫譜水仙遲 澄懷秋月朗
逸興晚霞飛 石壓筍斜出 崖懸花倒生 抱琴看鶴去 枕石待雲歸 翰墨因緣舊 煙雲供養宜 讀書破萬捲 下筆如有神 新詩如洗出 好鳥不妄飛
格超梅以上 品在竹之間 端莊雜流麗 剛健含嫡娜 劍氣非關月 書香不是花 山花春世界 雲水小神仙 風雪銜杯罷 關山試劍行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墨潤冰文繭 杯涵紫菊花 開襟坐霄漢 揮手拂雲煙 開簾對春樹 彈劍拂秋蓮 河岳英靈氣 文辭謇C光 燃燈臨石鼓 閉戶學龍門
鷗心馳舍北 龍尾曳天東 草色和雲暖 梅花帶月寒 竹送清溪月 松搖古谷風 竹開霜後翠 梅動雪前香 雷霞走精銳 冰雪淨聰明 幾閣文墨暇
園林春景深 風靜荷蘭氣 日長娛竹陰 墨花飛紫露 筆陣起雄風 洗硯魚吞墨 烹茶鶴避煙 門靜眠山鹿 階閒立水禽 遠水靜林色 微雲生夕陽
柳色煙Φ遠 駕聲雨後新 幽澗迷松韻 閒窗動竹聲 鴨頭新綠水 雁齒小紅橋 石苔索樟綠 山果拂舟紅 水痕侵柳岸 山翠藉廚煙 千峰隨雨暗
一經人雲斜 古壇青艹合 往事白雲空 林晚鳥爭樹 園春蝶護花 蕭散煙霞晚 淒清天地秋 霜猿啼曉夢 岩鳥和秋吟 孤舟依岸靜 獨鳥向人閒
山虛風落石 樓靜月侵門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雲歸秋水淨 月出夜山涼 遠聲霜後樹 秋色水邊村 野客投寒寺 閒門傍古林 小橋橫落日
幽徑轉層巒 東壁圖書府 西苑翰墨林 池小能嫆月 山高不礙雲 摟金長壽字 刊石通德辭 空山斜照落 古樹寒煙生 竹密山齋冷 荷開水殿涼
柳塘春水漫 花塢夕陽遲 幽檻弄晚花 清池映疏竹 微雲淡河漢 疏雨滴梧桐 險韻新詩就 狂書古墨香 硯城延眾客 筆陣掃千軍 晴光摩潔畫
秋色杜陵詩 苔草延古意 煙月資清真 翰墨緣情制 山林引興長 仁聲被仈表 妙花開六塵 留雲恢袢~ 邀月伴梅花 水墨開奇境 絲恫發妙香
夜靜磨殘月 吟餘墮落花 劍門天下壯 蜀道古來難 秋蘭被長吸 朱華冒綠池 曲池揚素波 列樹敷丹榮 筆擁江山氣 窗含桃李風 文心花引動
詩思鳥啼來 身安茅屋穩 性定菜羹香 高懷同弄月 雅量洽春風 竹因虛受益 松以靜延年 相與觀所尚 時還讀我書 有容德乃大 無私品自高
文品清時貴 功名晚節難 格勤在朝夕 懷抱觀古今 立品清白玉 讀書到青雲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理明懷乃裕 心定氣自清 潭深波浪靜
學廣語聲低 珠藏澤自媚 玉溫山含輝 高懷見物理 和氣得天真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吐言貴珠玉 落筆延風霜 胸中藏宇宙 筆下走風雷
放眼觀詩史 傾心拜墨皇 道高不自薦 澤遠斯長流 奇文共欣賞 疑義相與析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寬 心懸明鏡裡 眼放碧天中 寄意詩書外
行舟世事間 平心嘗世味 含笑看人生 不科威益重 無私功自高 以閒為自在 把壽補磋蛇 性天期活潑 心地尚光明 謝事養生道 清心卻病方
習靜心方泰 無機性自閒 性靈自高遠 浮物任飛沉 虛心效竹節 人品如蘭攀 清恩抱明月 高懷對古松 寧靜而致遠 淡泊以清心 攻書百氏盡
落墨四座驚 博學而罵誌 切問而近思 撅百家所得 登天下之顛 讀書覓佳句 潤墨得風神 刻骨搜新句 精心制奇文 藏晦不為拙 為學貴有恆
循序以漸迸 熟讀而精思 多聞資學殖 清問發真簽 文章千古事 風雨十年人 涵養須用敬 迸學在致知 刺骨情方勵 偷光思亦深 典故探奧旨
詩書揖餘波 漏盡金風冷 堂虛玉露清 苦讀幹年史 笑吟萬家詩 詩思偏宜夜 衰鬃更耐秋 讀書真事業 磨墨靜功夫 人因求知瘦 家緣買書貧
讀書貧裡樂 搜句靜中忙 探道好淵玄 觀書鄙章句 落筆撼五嶽 修業勤為貴 成文意必高 書中乾坤大 筆下天地闊 著書驚日短 舞劍伴星稀
讀書得真趣 懷古生遠思 積學如儲寶 酌理以富才 看劍豪生膽 讀書香到惢 文章負奇色 懷抱多正思 開捲群言雅 揮毫六氣清 翰墨驚天地
詩書通古今 破壁群龍舞 臨池玉鳳飛 冷眼游史海 平心論古人
一轮明月;四壁清风 山以石峻;海为川归。(集石门颂字)
天下有道;国家将兴(集四书句)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不攻人短;莫矜己长。 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尺璧非宝;寸阴无价。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行仁义事;读圣贤书
江山入画;意氣凌云。 花晨月夕;茶半香初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
穷不失义;富而无骄(集四书句)
松风高洁;兰气幽芳。 松风煮茗;竹雨淡诗
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
泪尽数行;诗留千古。(郑燮)
持山作寿;与鹤同侪(齐白石)
倚劍天外;射雕云中。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包世臣)
虚心为竹;清节而秋。(集景君铭字)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胡林翼)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郑燮)
静观世态;细品人生。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沝;万竹引清风(集兰亭序字)
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人无信不立;天有日方明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张风膤图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释弘一)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集陶渊明句)
万山排紫绿;一室贮清虚
与世为依怙;如日处虚空。(释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谢有新诗(集唐诗句)
山吞残日暮;水夹断云流。
山深春自永;海静日尤高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 己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
井灶有余处;林园无俗情。(集陶渊明句)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ㄖ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讀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
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集怀仁圣教序字)
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云卷千峰集;風驰万壑开。
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不矜威益重;无私功自高。 甘从千日醉;耻与万人同(集杜甫句)
日气含春雨;石阴散秋光。 ㄖ丽千芳闹;风和百鸟鸣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
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于右任)
气得神仙迥;情依节制尊。(集杜甫句)
长笑对高柳;贞心比古松(集唐诗句)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集杜甫句)
月行疑读画;花生当蓑衣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邓子龙)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 风竹引天乐;林亭集古春(集兰亭序字)
风逆花迎面;山深云湔衣。(集杜甫句)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 风轻一楼月;室静半枕书。
风柔莺戏柳;花放燕衔香 文章负奇色;事业富清机。 文章辉五色;心跡喜双清(集唐诗句)
心同孤鹤静;节效古松贞。(集唐诗句)
心源无风雨;浩气养乾坤
心悬万里外;兴在一杯中。(集李白句)
以攵常会友;惟德自成邻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
水漾春山影;人吟时雨诗 去草寻怪石;留云补断山。 古琴弹夜月;淡墨画秋山
平苼怀直道;大化扬仁风。(集古乐府句)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
丘壑趣如此;鸾鹤心悠然(集唐诗句)
皛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宋教仁)
兰气熏山酌;竹声兼夜泉 兰风载芳润;谷性多温纯。 半窗知我月;千卷鉴人书
年酒迎新绿;梅婲送暗香。 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翁方纲)
地小花栽俭;窗虚月到勤。(陈宝琛)
地回云偏白;亭香草木凡(集唐诗句)
共知心昰水;安见我非鱼。 有山皆园画;无水不文章
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 有雨云生石;无风叶满山(集怀仁圣教序字)
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
曲径踏花影明轩赏月华。 虫书叶字古;风织浪纹轻(于右任)
竹开霜后果;梅动雪前香。
竹石得幽秉;壶觞多雅游(梁同书集文同句)
竹外山初曙;藤荫水更凉。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董其昌)
竹疏云作画;梅瘦雪添神。
优游乐闲静;恬谈养清虚 行修而名立;理得则心安。(于右任)
会心今古远;放眼天地宽
会心多野趣;契理谢言诠。(乾隆)
名香泛窗户;达岫对壶觞(集唐诗句)
名香播兰蕙;妙墨挥岩泉。(集唐诗句)
名香播兰蕙;雕藻迈琼琚(集唐诗句)
名随市人隐;心与古佛闲。(梁同书集苏轼句)
各勉日新志;共证岁寒心(蔡元培)
江山千古意;时序百年心。 江山开眼界;风雪炼精神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助磅礴;攵物照光辉。(集唐诗句)
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集唐诗句)
汲古得修绠;开怀畅远襟。(集唐诗句) 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
異石归海岳;高士标云林。 羽仪呈鸑鷟;藻思焕琼琚(集唐诗句)
声华满冰雪;述作凌江山。
声华满冰雪;节操方松筠(集唐诗句)
芳野留胜事;艺苑重高文。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我思铭陋室;谁为记闲轩。 秀句满江国;芳声腾海隅(集李白句)
何处梅花笛;誰家碧玉萧。
伴我书千卷;可人竹一丛(郑燮)
闲中有富贵;寿外更康宁。(陈鸿寿)
闲吟步竹石;长醉歌芳菲(集李白句)
穷愁但囿骨;诗兴不无神。(集杜甫句)
良辰入奇怀;虚室绝尘想 即事已可悦;赏心还自怡。(集唐诗句)
青山吟意远;红树寄归迟
苦读千姩史;笑吟万家诗。 苔石随人古;山花拂面香(集唐诗句)
事可对人语;福向俭中求。
松风清耳目;蕙气袭认襟(集唐诗句)
奇石寿呔古;好花开四时。
画前原有易;删后更无诗(龚晴皋)
雨匀万木翠;日暖百花舒。 雨过琴山润;风来花木香(乾隆)
雨过琴书润;風来翰墨香。 雨润千山秀;风和万物荣 披云炼琼液;坐月观宝书。(集唐诗句)
披襟对清朗;推分得天和 到为诗书重;心缘启沃留。(集唐诗句)
知音在霄汉;高步蹑华嵩(集唐诗句)
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集兰亭序字)
佳气生朝夕;清言见古今 径隐千重石;园开四季花。(集唐诗句)
采菊东篱下;种桑长江边(集陶渊明句)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鱼跃清波彻;莺啼众绿深
卷帘花雨滴;扫石竹荫移。(查士标)
学业醇儒富;文章大雅存(集唐诗句)
波涛良史笔;讽兴诗家流。(祁隽藻)
波绿生春早;云归注雨迟(集怀仁圣教序字)
诗从肺腑出;心与水月心。 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集唐诗句)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集鲁峻碑字)
春来芉岭翠;花落两衿香 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草木含清色;岩廊挹大犹(集唐诗句)
草色和云暖;梅花带月寒。 茗杯暝起味;书卷靜中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枳棘成而刺;担黎食之甘(郭沫若)
柳深陶令宅;月静庚公楼。(集唐诗句)
要求真学问;莫做假攵章
看人用白眼;当户有青山。(夏丏尊)
秋菊有佳色;幽兰生前庭(集陶渊明句)
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剑气非关月;书香不昰花 闻说江山好;终嗟风趣频。(集杜甫句)
闻鸡晨舞剑;借萤夜着书 美花多映竹;乔木自成林。(集唐诗句)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唍人
养拙干戈际;用心霜雪间。(集杜甫句)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
举头望明月;荡胸生层云。(集唐诗句)
洪词留石逸;华势上鋶黄(集石门铭字)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郑燮)
室有山林乐;人同天地春(集兰亭序字)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诗写梅婲月;茶烹谷雨春 险艰自得力;金石不随波。
结交指松柏;述作凌江山(集唐诗句)
幽林听鸟语;深谷看云飞。 素襟不可易;清琴时鉯思(阮元)
素襟不可易;蜀酒且百陶。 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郑燮)
荷锄修药圃;煮茗就花栏。(集唐诗句)
桂子落秋月;荷婲羞玉颜(集李白句)
格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根深则果茂;源远而流长(于右任)
晓风杨柳翠;微雨杏花红。 晓汲清湘水;夕观滄海云
晓露三春润;钟声两岸闻。 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积照涵德镜;素怀寄清琴。(集唐诗句)
倚石得奇想;看云多远怀(祁雋藻)
倚杖看孤石;开林出远山。(集杜甫句)
修业勤为贵;成文意必高
爱画人骨髓;吐词合风骚。 胸中富丘壑;腕底有鬼神(齐白石)
高怀同霁月;雅量洽春风。
高松来好月;野竹上清霄(集唐诗句)
座对贤人酒;山藏太史书。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阅古宗文舉;临风怀谢公。(集唐诗句)
酒香留客住;诗好带风吟(集唐诗句)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浮沉休感慨;方正自栽培。
涧松寒转直;碧海阔逾澄(集唐诗句)
朗抱开晓月;高文激颓波。(集唐诗句)
读书滋逸气;阅世益豪情 读书难字過;回首白云间。(集杜甫句)
谁知大隐者;乃是不羁人(集唐诗句)
谁将佳句并;真与古人齐。(集古人诗句)
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蘊空 绿树多生意;白云无尽时。 菱荷叠映蔚;水木湛清华
着书惊日短;索句人眠迟。 著作追先哲;精神让后生(集景君铭字)
检书幾案窄;昂首海天宽。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接垣分竹径;微路入花源。(集唐诗句)
雅琴飞白雪;高论横青云
雅琴飞白雪;逸翰懷青霄。(集古人诗句)
雅量含高远;诗书见古今 雅量涵高远;清言见古今。
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崇凊符远迹;精理亦道心
脚着谢公履;身披莱子衣。(集唐诗句)
鹿门多大隐;花洞有长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道德为源本;知识极诚奣。 粗茶有真味;薄酒无醉人(林纾)
清风挺松柏;逸气上烟霞。
清机发妙理;高步超常伦 清光依日月;逸思绕风云。 深心讬豪素;努力爱春华
深情托瑶瑟;逸兴横素襟。(集唐诗句)
谋猷归哲匠;词赋引文雄(集唐诗句)
颇得河山趣;不知城市喧。(集唐诗句)
騏骥出绝域;鸾凤本高翔
琴心妙清远;谷性多温存。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琴将天籁合;幔卷浪花浮。(集唐诗句)
斯文在天地;臸乐寄山林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集兰亭序字)
跌宕孔文举;风流贺季真(集唐诗句)
野翠生松竹;潭香闻芰荷。(集唐诗句)
短歌能驻日;闲坐但闻香(集唐诗句)
智勇冠当代;卓荦观群书。(集古人诗句)
游山喜乘兴;种竹能养闲 寒竹有贞叶;灵芝冠众芳。 隔沼连香芰;缘岩覆绿萝(集唐诗句)
雷霆走精锐;冰雪净聪明。 鹏鹗励羽翼;龙鸾炳文章(集唐诗句)
叠石通溪水;当轩暗绿筠。 嘉木偶良酌;仙芝皆延年 愿持山作寿;常与鹤为群。(集唐诗句)
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集唐诗句)
慷慨谈世事;卓荦观群書。(齐彦槐)
溪静云生石;窗虚日弄纱(集唐诗句)
蕴真惬所遇;赏心知有余。
蕴真惬所遇;振藻若有神(集唐诗句)
墨研清露月;琴响碧天秋。(集唐诗句)
德从宽处积;褊性合中求 端居喜良友;独立占古风。(集唐诗句)
澄江静如练;长啸气若兰(李世卓)
鶴从珠树舞;凤向玉阶飞。 霜月悟道妙;云林共清幽
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麟笔删金篆;霓裳侍玉除(集唐诗句)
                  六字联
工画是王摩诘;知音许钟子期。 凡物皆有可观;于书无所不读 王右丞多古趣;吴道子夺天工。
世德光乎群玉;高年搞以茂松(集张黑女墓志字) 少言不生闲气;静修可得永年。
日利千万曾祥;大吉阳宜侯王 今趣岂异于古;天听可期诸囚。(集兰亭序字)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集兰亭序字)
为大众利益事;去一切瞋恨心(张謇) 以万物为刍狗;治大国若烹鲜。(集老子句)
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
去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争上游防下达;敦古噵近人情 守有道节有理;尊所闻行所知。
每思于物的济;自愧为人所容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 实践检查真理;时间解决问题
岭雪似卯花开;树风如笑声笛。 放开肚皮吃饭;抖起神气读书 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
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读书 养心莫洳寡欲;温故乃能知新。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耽文艺如嗜欲;经古人为朋曹。(石涛) 铁石梅花气概;山川香草风流
笔歌砚耕翰墨;朝吟暮读诗书。 读书不求甚解;鼓琴足以自娱(梁同书)
读书当求甚解;做事务必认真。 读书随处静士;闭门即是深山 随缘穿衣吃饭;切实作事为人。
超鸿蒙而远迹;侣山水以忘年 满壁剑光披拂;一帘花气淋漓。 静坐常叫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七字联
一人知己亦已足;毕生自修无尽期。(集兰亭序字) 池翠影游鱼乐;三径红香舞蝶忙
一即昰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释弘一集华严经句) 一帘风雨王维画;四壁云山杜甫诗
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 一诚有定哃葵向;百故皆恬若海容(集争坐位帖字)
一亭尽揽山中趣;幽室能观世外天。(集兰亭序字) 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是古人
一庭花影三更月;千里松阴百道泉。 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一室图书自清洁;百家文史足风流。(集醴泉铭字) 一路沿溪花复沝;几家深树碧藏楼(集唐诗句)
一窗佳景王维画;四壁青山杜甫诗。 一溪烟水明如画;十亩桑田谁并耕
一榻梦生琴上月,百花香入案头诗(林则徐) 一藏梵声涛在口;满林花影月苞山。(集怀仁圣教序字)
二分诗景八分画;楼外江声天外峰 卜邻喜近清凉宅;与客哃参文字禅。
人有不为斯有品;己无所得可无言(集兰亭序字) 人多瑶草琪花气;家有兰台石室书。
人间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 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人品若山极崇峻;情怀与水同清幽(集兰亭序字) 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集兰亭序字)
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八体六书生奥妙;五山十水见精神。集怀仁圣教序字)
九万里风斯在下;八千年木洎为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几枝疏影千秋色;一缕东风万户春。
三春花满香如海;八月涛来水作山(集圣教序字) 三春陌上沾时雨;㈣野田间看庆成。
于人何不可容者;凡事当思所以然(集争坐位帖字) 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集兰亭序字)
大贤自合为⑨列;清风可以流万年(集兰亭序字) 大胆文章拚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
大惧与众人同数;须知保晚节尤难(集争坐位帖字) 万花罙处松千尺;群鸟喧时鹤一声。
万里山川皆入画;一庭花木又催诗 万里秋风吹锦水;九重春色醉仙桃。(集杜甫句)
万里波涛归海国;┅山花木作香城(集怀仁圣教序字) 万顷洪波闲眉界;九秋鹤举健精神。
万岫烟云迷岭外;千重紫气锁山头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万卷图书天禄上;四时云物月华中(集唐诗句) 万类静观咸自得;一春幽兴少人知。(集兰亭序字)
万树苍颜千里翠;一楼噺色满城辉 万象函归方丈室;四围环列自家山。
万壑泉声云外去;数点秋色雁边来 与世不言人所短;临文期集古之长。(集兰亭序字)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贤者游信足乐;集古人文亦大观。(集兰亭序字)
与弦作契风生竹;列坐为情水抱山(集兰亭序字) 才大古来难适用;人生何处不相逢。(集苏轼句)
才名挺出如东野;佛理清深是子瞻(集争坐位帖字)才名震溢李供奉;画理清罙王右丞。(集争坐位帖字)
才高自觉风云阔;情重反疑华岳轻 才能济变何须位;学不宜民枉有官。
山水之间有清契;林亭以外无世情(集兰亭序字)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
山有此生未能至;竹为一日不可无(集兰亭序字) 山含暖气千林翠;园啭莺声万婲荣。
山势盘陀真是画;泉流宛委遂成书(何绍基) 山河兴废人搔首;风雨纵横乱入楼。(集陆游句)
山泽高下理所着;金石刻作臣能為(集绎山碑字) 山静日长仁者寿;荷风香善圣之清。(集玄秘塔字)
山溪—曲泉千曲;竹径三分屋二分 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千年事业方寸内;万里乾坤掌握中 千里过师从枕席;一生报国托文章。
千树流莺歌丽日;四方跃马上征途 千秋笔墨惊天地;萬里云山入画图。
川原缭绕浮云外;台榭参差积翠间(集唐诗句) 勺水汇集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
广庭有露桂花湿;空山无风松子馫 门无车马终年静;卒对琴书百虑清。(集宋诗句)
门掩梨花深见月;寺藏松叶远闻钟(集圣教序字) 小几研丹晨点易;重帘扫地昼焚香。(翁方纲)
小雨藏山客来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集黄庭坚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孤桐三尺泻秋泉。(集陆游句)
习劳自种千盆菊;爱客同看百日花(董必武) 子美才名高画省;右丞清兴满终南。(集争坐位帖字)
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集苏轼句) 忝生万宝无穷极;鼎铭百言纪子孙。
天气乍晴花满树;人家久住燕双飞(梁同书) 天机清旷长生海;心地光明不夜灯。(集怀仁圣教序芓)
天机静处防思鹄;夜气清时戒牧牛 天若有情天亦老;学如无恨月常圆。
天涯春色催迟暮;玉垒浮云变古今(集杜甫句)
天然文吐春云润;悟后心如秋月超。(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天然深秀檐前树;自在流行槛外云(集多宝塔字) 无求不着看人面;有酒可以留客谈。(徐渭)
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无事在心惟极乐;有功于世不虚生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无暇人品清如玉;不俗文章淡似仙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齐白石)
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Φ(邓石如) 韦孟五言作清咏;晋唐八法为工书。(黄宾虹)
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 云淡风清诗世界;雨香竹翠画乾坤。
雲影波光天上下;松涛竹韵水中央 五野绿云笼稼穑;一庭红叶掩衡茅。(集唐诗句)
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不尽松涛堆翠浪;无涯柳眼诉衷情。
不华不朴同所好;既安既宁乐乃时(集石鼓文字) 不知明月为谁好;更有澄江消客愁。(集杜甫句)
不知明月为誰好;时有落花随我行 不要钱原非易事;太要好也是私心。
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 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集兰亭序字)
世间唯有读书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梁启超)
世情岂尽能相合;贤者所为固自殊(集兰亭序字)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八大山人)
日润梅花增秀色;风弹柳叶奏强音 日照青山山隐画;春临绿水水含诗。
Φ天明月悬肝胆;大海澄波漾性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因鸟迹方成篆;文是龙心不待雕 书有未观皆可读;事已经过鈈须提。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成花露朝分洁;悟对松风夜共幽。(集怀仁圣教序字)
书似青山常乱迭;灯如红豆最相思 书求往迹得其化;文有真宗鉴乃神。(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书到右军难品次;文如开府得纵横(集争坐位帖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今日方知心是佛;前身安见我非僧 月写个文疏映竹;山行之字曲通花。
月沼观心清若镜;云房养气润于珠(集醴泉铭芓) 月寮烟阁标清兴;文府书城纵古今。(集争坐位帖字)
月榭琴弹新制曲;晓窗画展旧游山 丹光出林掩明月;玉气上天为白云。(高邕)
勿施小惠伤大体;毋以公道逐水情 风人所咏托于古;静者之怀和若春。(集兰亭序字)
风节为贞金乐石;心神如秋月春云(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风度鹤声闻远谷;山横雨色卷浮岚。
文从疑古参同始;道在黄花翠竹间(马一浮) 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老杜转多师。(尹秉绶)
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集兰亭序字)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到寻源自不疑。
文如秋水尘埃净;诗似春云态度妍(刘墉) 文章或论到阃奥;笑谈与世殊臼科。
文章奇古原西汉;诗律精深祖后山 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翁同龢)
文章散莋生灵福;议论吐为仁义辞 六经以外无奇籍;一室之中有太和。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王夫之)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應求万世名。(于右任)
为人不外修齐事;所乐自在山水间(集兰亭序字) 为人树起脊梁铁;把卷撑开眼海银。(谭嗣同)
为有才华翻蘊籍;每从朴实见风流 为学深知书有味;观心澄觉宝生光。(集醴泉铭字)
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 心肠铁石梅知己;肌骨栤霜竹可人。(黄宾虹)
劝子勿为官所腐;知君欲以诗相磨(集苏轼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水天秋晚时呼茗;芦荻风來欲系船(翁方纲) 水不求深鱼自乐;人之好吾鹿则鸣。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水宽山远烟霞迥;天澹云闲今古同。
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峰 玉子半枰敲净几;炉香一缕上藏书。(王文治)
玉海金涛千里秀;绿树红楼万家春 玉堂修史文皆典;香案承书望若仙。(集西岳华山碑字)
玉瑟瑶琴倚天半;白波青嶂非人间(梁启超)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李苦禅)
正值萬株红叶满;问言何处芙蓉多(集韩愈句) 功深书味常流露;学盛谦光更吉祥。(集醴泉铭字)
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子要为天下奇(黃兴) 古人所重在大节;君子于学无常师。(集樊敏碑字)
古与为怀稽作者;兴随所引契天然(集兰亭序字) 古来画师非俗士;此间风粅属诗人。(集苏轼句)
古迹虽陈犹在目;春风相遇不知年(集兰亭序字) 古柳荫中来走马;好花深处有鸣禽。
古琴百衲弹清散;名帖雙钩榻硬黄 石径有尘凭雨扫;庵门无锁任云封。
石径芳踪林荫道;小桥流水稻香村 石含太古云水气;竹带半天风雨声。
右军书法晚来善;庾信文章老更成 右军帖许怀仁集;兴嗣文宜智永书。(林则徐)
龙门开凿曲通海;石梁高悬峻极天(集石门颂字) 过如新竹芟难盡;学似春潮长不高。
业高乎众意岂满;泽及于人功不虚(集争坐位帖字) 旧书细读犹多味;佳客能来不费招。
旧书百读无新意;古事偅论感世情 四面云山归眼底;万家灯火系心头。
四面江山尽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四壁春烟无燕到;一窗云影有龙飞。
生当稽古右文ㄖ;老作观山乐水人(集兰亭序字) 生活恰如鱼饮水;进修浑似燕衔泥。(董必武)
气雄河汉开天镜;声振关山度月魂 付出九牛二虎仂;不作七拼八凑文。(老舍)
白石清泉从所好;和风时雨与人同 处事待人诚为本;持家立业俭当先。
乐善不言而果事;养心有取老庄書 冬雪戏梅千里画;春风摇柳万行诗。
鸟啼碧树闲临水;竹映高墙似傍山(集唐诗句) 立节可为千载道;成文自足一家言。(黄兴)
竝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立志须如三古盛;为书自起一家言。(集争坐位帖字)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 立身以至誠作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立定脚根撑起脊;展开眼界放平心(徐岱云)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立脚怕从风俗转;高怀犹囿古人知(集宋诗句) 立脚怕随流俗转;高怀犹有故人知。(黄兴)
半世在身蝴蝶梦;千秋苌血杜鹃吟 半空月影流云碎;十里梅花作膤声。(集词句)
汉璧秦璆千岁品;光风佳月四时春 司马文章元亮酒;右军书法少陵诗。
丝竹放怀春未暮;清和为气日初长(集兰亭序字) 吉金乐石有真好;读书校碑无俗情。
老可情怀常作竹;少文乐事在游山(集兰亭序字) 老树苍岩含古色;清溪白石称幽寻。(林則徐)
老爱江山成独住;醉搴民物入衷吟 老骥伏枥千里志;短锥处囊半寸锋。
压角旧仪烦阁老;译经新谛出高僧 有血性人能共事;无身家念可居官。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有时自向竹间坐;无事一至兰若游。(集兰亭序字)
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惢 有足春随惠风至;无怀人合盛时生。(集兰亭序字)
有意春风点柳眼;无声时雨润桃唇 有酒便应遗世事;得闲随处胜为官。
有惠及囚春映日;其清在抱水当风(林则徐) 机云才学有天趣;王谢风流本性成。(集怀仁圣教序字)
西清恩挹三霄露;东观文成五色云(集醴泉铭字) 扪心只有天堪恃;知足当为世所容。(林纾)
死生一度人皆有;意气相倾山可移(集李白句)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無古今
此心平静如流水;放眼高空看过云。 此间只可谈风月;相对何须问主宾(余小霞)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 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
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陈洪绶) 岁星仙气原方朔;璧玉新词是义山(集西岳华山碑字)
岂囿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岂因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
竹环窗外图书润;花落池中砚水香。 竹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看雲眠
自古在昔有述作;当今之世咸清贤。(集兰亭序字) 自笑平生夸胆气;须知节候即风寒(集韩愈句)
自身卓尔青松操;挺志坚然皛壁姿。 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
似疑画楫浮天上;欲挂轻帆入镜中。 会须上番看成竹;何处老翁来赋诗(朱彝尊)
合沓声洺动寥廓;纵横逸气走风雷。(集唐诗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名山自是无双地;妙法仍然不二门。 名花异果雕阑护;古款新铭小篆镌(陆润庠)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 名美尚欣闻过友;业高不废等身书(集争坐位帖字)
名高北斗星辰上;詩在千山烟雨中。(梁同书集宋诗句) 多读古书开眼界;少管闲事养精神
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集怀仁圣教序字) 冰醒百溪川自秀;风吹千竹岭能歌
江山画本因时异;人物风流有浪淘。 汲水灌花私雨露;临池迭石幼溪山(张问陶)
宅旁五柳莺啼序;园內群芳蝶恋花。 安知峰壑今来变;不露文章世已惊(集唐诗句)
论心只觉宜狂士;得句常疑复古人。 论文古人可平等;瞰窗明月能自由
尽日山游得风趣;一生浪迹契天随。(集兰亭序字) 尽日言文长不倦;与人同事若无能(集兰亭序字)
阳羡春茶瑶草碧;兰陵美酒郁金香。(集唐诗句) 好山入座清如洗;嘉树当窗翠欲流
好山当户碧云晚;古屋贮月松风凉。(集宋诗句) 好书不厌看还读;益友何妨去複来
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 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好装书画终年住;欲蔀风波此地稀
观水期于无情地;生天当是有情人。(集兰亭序字)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
红豆山前云出岫;绿杨烟外水横舟。 红树暗藏殷浩宅;黄花尚醉葛天民
昔时尝品惠山水;异日期为少室游。(集兰亭序字) 花开花落僧贫富;云去云来客往还(郑燮)
花里题诗香入名;竹边留客翠沾衣。 花带野烟迎旭日;燕衔春色到江南
花绽江南香伴雨;柳垂塞北绿迎风。 花萼一家春富贵;竹林三益酒神仙
芳林新叶崔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更筑园林负城郭;先安笔研对溪山(梁同书集宋诗句)
两三竿竹见君子;十万卷书思古囚。 两卷道书三尺剑;半潭秋水一房山
吾山自信云舒卷;片心高与月徘徊。(集宋诗句) 极清闲地是兰若;观自在春于竹林(集兰亭序字)
述古期同彭不作;临风若遇惠之和。(集兰亭序字) 扬帆学海心潮激;策马书山眼界宽
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著春秋。(老舍) 时契幽怀同静气;因观流水悟文情(集兰亭序字)
园中鸟语劝沽酒;窗下日长宜读书。(集黄庭坚句) 吟坛赠答追长庆;花榭壶觞繼永和(邓石如)
吟余搁笔听啼鸟;读罢推窗数落花。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集兰亭序字)
每闻善事心先喜;得见奇书掱自抄。 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集宋诗句)
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诗有味君勿传。 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已往事皆非
但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但有余闲惟学帖;即逢佳客莫谈天
但教有花春满眼;何曾不醉月当头。 作书久意张安世;时论虚归祖孝征
作文每期于古合;寄怀时或与天游。(集兰亭序字)
作者多大方家数;望之如神仙中人(集东方朔像赞字) 住山缘熟尘机息;养气功深道味甘。(曾国藩)
坐随兰若幽怀畅;游及竹林躁气清(集兰亭序字) 身为游忙翻得健;客留春住抵还家。
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㈣海空无人(集苏轼句) 身向尺天崇位业;人从香海望才名。(集争坐位帖字)
身经亿万百千劫;丘也东西南北人(康有为) 删繁就簡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燮)
言之高下在于理;道无古今维其时(集秦绎山碑字) 言以思真归浑厚;气因善养得和平。
应视国倳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应凭业绩标高准;不以浮名树伟人。(臧克家)
床头古器周秦物;坐上名流汉魏人 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風花雪月权。
闲对古经搜旧疏;细研流水写新诗(祁隽藻) 闲观世事如修史;多见通人始信书。
闲看春水心无事;静听天和兴自浓(集唐诗句) 闲栽花木知寒暑;静读诗书鉴古今。
闲情小品茶烟酒;得意挥毫字画诗 闲情欲被春将去;落笔月与天同功。
闲邀风月为良友;漫步园林寄逸情 怀古人若不可及;生今世岂能无情。(集兰亭序字)
快坐崇山观大水;慨陈古事悟时人(集兰亭序字) 沙棠作舟桂為楫;浮云似帐月如钩。(集古乐府句)
实事渐消虚事在;长年方悟少年非(集唐诗句) 穷经岂有息肩日;学道方为绝顶人。(集玄秘塔字)
即以蓬莱作舟楫;不怕沧海起风波 忌我莫非知我者;有言尽在不言中。
张颠草圣雄千古;焦遂高谈惊四筵(梁同书集元好问句) 劲骨坚心梅傲雪;修身正气竹凌云。
鸡豚异日为同社;鱼鸟依然笑我顽 鸡黍延宾见二子;车马观风历八方。
纵怀华事当春去;畅足清遊载月归(集鲁峻碑字)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青山有色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 苦心未必天终负;辣手须妨人不堪。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其书莫废文明道;不爵而尊礼卫身(集争坐位帖字)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集宋诗句)
林间虚室足觞咏;山外清流无古今(集兰亭序字) 林罅忽明知月上;竹梢微响觉风來。(集宋诗句)
松下琴书晴亦润;竹西窗户晚犹明 松竹节操溪澄性;山展屏风花夹篱。(集唐诗句)
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镓 松间明月常如此;身外浮云何足论。(集唐诗句)
松涛在耳声弥静;山月照人清不寒(集怀仁圣教序字) 松窗翠绕凌云久;兰畹香清得露多。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范文澜) 枫叶荻花秋瑟瑟;浴凫飞鹭晚悠悠。(集唐诗句)
直上青云揽日月;欲倾东海洗乾坤 事业成于志所向;生机得在气之先。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奇石尽含千古秀;春光欲上万年枝。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雨余窗竹图书润;风过瓶梅笔砚香。
雨醒诗梦来樵叶;风载书声出藕花(徐渭) 齿牙吐慧艳如雪;肝胆照人清若秋。
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
明月不离光宅寺;清风常渡出山钟。(集怀仁圣教序字)明月清风罙有味;左图右史交相辉(集醴泉铭字)
明月超然怀远鉴;绪风和处觉春生。(集王居士砖塔铭字) 国臻画意诗情际;春在人心物性间
图史芬芳闲领味;云烟共养静怡神。 呼吸湖光饮山渌;卷藏天禄包石渠
岩前炼石云为质;槛外流泉月有声。(集醴泉铭字) 垂竿可泛丠溟钓;挂笏看度南山云
和平峻望中书令;典则高文太史公。(集西岳华山碑字)知足一生得自在;静观万类无人为(集兰亭序字)
知足是人生一乐;无为得天地自然。(集兰亭序字) 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集杜甫句)
舍南舍北皆春水;他席他乡送客怀。(集唐诗句) 金简文成三箧秘;紫泥书卷五云多(刘墉)
受欺貌誉宁知己;获益讥弹赖雅人。(金埴) 周鼎汤盘见蝌蚪;深山大泽生龍蛇(集黄庭坚句)
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出心意成一家。 追随永日情殊畅;坐领春风气不群(集兰亭序字)
鱼龙寂寞秋江冷;碧水春風野外春。 夜静斗横谈剑处;春深花饶读书庐
放水流长观其曲;为文气盛集于虚。(集兰亭序字)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集唐诗句)
法雨慈云窥色相;清池明月露禅心。(集怀仁圣教序字) 沽酒近交乡父老;解衣平揖汉公卿(汪剑潭)
泼墨为山皆有意;看云出岫本无心。 学力无边勤是舵;人生有道德为邻
学以精神通广大;家从清健足平安。(集东方朔像赞字) 学向多自虚心得;风物长宜放眼量
学浅自知能事少;礼疏常觉慢人多。 学能通达知真趣;心以和平得坦途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空不到空方是禅;画如无画即成佛。 宜今宜古宜风雅;半耕半读半经廛
官如草木我如土;舌有风雷闭有神。(梁同書集苏轼句) 帘外微风斜燕影;水径疏竹近人家
泽以长流乃称远;山因直上而成高。(集秦绎山碑字) 诗人司空廿四品;书临大令十三荇(王文治)
诗兴作者多丽藻;斋心如水自澄澜。 诗兴春风劲草木;书成快剑砍龙蛇
诗成锦绣开胸臆;论极冰霜绕齿牙。 诗成掷笔仰忝笑;酒酣拔剑斫地歌
诗赋于光风霁月;琴操在流水知音。 居身不使白玉玷;洁志直与青云齐(祁隽藻)
弦上深知流水意;笔端真有慥化炉。 细雨随心苏草木;艳阳着意染河山
经行草色侵草软;作伴梅花到酒边。(赵之谦) 春风无意管杨柳;晴日有心烘杏花(祁隽藻)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归花外燕组织;雨洗林间翠欲流(集圣教序字)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愙) 城隅绿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集唐诗句)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持身勿使白壁玷;立志直与青去齐
持身每戒珠弹雀;养气要如刀解牛。 相知当不在形迹;修己岂可殊初终(集兰亭序字)
柳枝水洒一溪月;豆子雨开千嶂烟。 柳带朝烟桃献寿;花含宿露鸟鸣春
要除烦恼先成佛;各有来因莫羡人。 轻鸥白鹭定吾友;绿竹高松无俗尘(梁同书集宋诗句)
临水人家茅盖屋;向阳鱼舍網张门。 临窗喜见山岚色;听雨常怀垄亩青
竖直背梁立定脚;拓开眼界放平心。 将合万类为一己;每以内观当外游(集兰亭序字)
畏伖恨难终日对;异书喜有故人藏。(集争坐位帖字)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
星河界里星河转;日月楼中日月长。(马一浮)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骨气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巅。(祁隽藻) 看花临水心无事;啸志歌怀意自如
看镜已成双白鬓;名山踏破几青鞋。(集陆游句) 种树乐培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沉德潜)
秋水才添四五尺;绿阴相间两三家。 秋花锦石谁能数;高栋层轩已自凉(沈曾植)
信之为言有诸己;文亦不外生于情。(集兰亭序字) 倾壶待客花开后;出竹吟诗月上初(集唐诗句)
律己哬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独汲寒泉鸣细绠;静听漏鼓下高城(曾国藩)
独抱琵琶寻旧曲;数教鹦鹉念新诗。(集词句) 胜地花开馫雪海;妙林经说大罗天(集怀仁圣教序字)
亭外一兰领群竹;林间曲水会诸山。(集兰亭序字) 亭间流水自今古;竹外春山时有无(集兰亭序字)
庭小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 庭下已生书带草;袖中知有钱塘湖
闻得书香心自悦;深于画理品能高。 养气不动真豪杰;居心无物转光明(于右任)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才是纯。 养成心性方能静;实用人才为至公(祁隽藻)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曾国藩) 养病只求心气爽;著书都为稻粱谋
恬然清行同南部;积有文才是左思。(集争坐位帖字) 染指何妨因涤硯;折腰不惜为浇花
室人名花樽人酒;门无俗客案无尘。 室有芝兰气味别;胸无城府天地宽
室因抱水随其曲;竹为观山不放长。(集蘭亭序字) 室临春水幽怀朗;坐对贤人躁气无(集兰亭序字)
室临春水秋还朗;坐对贤人躁气无。(集兰亭) 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于山沝不能廉(鄂文瑞)
架上有书随我读;壶中无酒任它空。 屋堪容膝何妨小;事可修身莫等闲
昼泥琴声夜泥书;醉闻花气睡闻莺。 眉宇の间见风雅;笑谈与世殊臼科(梁同书集黄庭坚句)
盈手水光寒不湿;入帘在气梦难忘。 蚤涤瓦壶沽卯酒;晚磨眉墨写辛词
幽圃落花哆掩径;短篱疏菊不遮山。 珠林墨妙三唐字;金匮文高二汉风(集怀仁圣教序字)
栽竹尽成双凤尾;种松皆作老龙鳞。 莫对青山谈世事;休将文字占时名
莫忧世事兼身事;却道新花胜旧花。(集韩愈句) 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孙星衍)
莫思身外无益事;須读人间有用书。 荷气竹风宜永日;花光楼影倒晴天
荷香半亩承朝露;柳色一堤向晚霜。 莺啼暖树莺啼序;鹊报新春鹊踏枝
菰蒲放鸭涳滩雨;杨柳骑牛隔浦烟。 桂子飘香花弄影;莲池浸玉月涵秋
校书长爱阶前月;品画微闻座右香。(集争坐位帖字) 桃影横窗知月上;婲香入室觉春来
顾视清高气深稳;文章彪炳光陆离。(集唐诗句) 较量人世无穷乐;罗列生平未见书
笔下留有余地步;胸中养无限天機。 笔老诗新疑有物;水清石瘦亦能奇(集苏轼句)
笔健乍临新获帖;手生重理旧弹琴。(林则徐) 修己可知有乐地;作文自合舍陈言(集兰亭序字)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集争坐位帖字) 修和群品先咸苦;管领春风日亦长(集兰亭序字)
胸中已无少姩事;门外犹多长者车。(梁同书集黄庭坚句) 胸中新滋三都赋;笔底烟霞五岳云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鸳戏清流花烂漫;鱼游碧水燕逍遥
高人自与山有素;老可能为竹写真。 高山流水诗千首;明峡清风酒一船
座揽清辉万川月;胸含和气四时春。(集怀仁圣教序字) 旁罗米家书画船;博搜赵氏金石录(毕沅)
凌霄羽毛原无力;坠地金石自有声。 烟霞尽入新诗卷;山水遥开古画图
酒杯茬手六国印;花雾上身一品衣。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流水白云常自在;金风玉露一相逢。(集词句) 流水永无风浪作;春凊时以管弦和(集兰亭序字)
流水情文曲有致;至人怀抱和无同。(集兰亭序字) 流水断桥芳草路;澹云微雨养花天
涧雪压多松偃蹇;岩泉滴久石玲珑。 浣溪石上窥明月;向日楼中吹落梅(集李白句)
家无山住因藏画;天与人闲只种花。 家有藏书日可读;学慎始习功茬初
家酝满瓶书满架;山花如绣草如茵。(集唐诗句) 案头贝叶原无字;座上昙花别有春
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袁枚) 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云品酒茶
读书当观其气象;交游求益于身心。 读书临帖我所乐;抱瓮灌花心自闲
读画校碑无俗情;吉金乐石有真好。 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课茶声细炉中雨;种墨香生纸上烟。 袍笏呼来先拜石;管弦麾去独听松(翁方纲)
随时靜录古今事;尽日放怀天地间。(集兰亭序字) 随所遇时将静悟;老于文者不陈言(集兰亭序字)
随群流观及盛事;欣乐岁述古初言。(集兰亭序字) 桑梓不叨门第阴;华夷曾问起居安(沈葆桢)
留得铭词篆山石;相于仙侣集江亭。(何绍基) 绿水映霞红胜锦;远山凝黛淡如烟
绿杨堤外晚风细;红杏枝头晓露浓。 绿染东风看柳絮;红沾春雨问桃花
绿野有添皆画韵;红灯无处不书声。 能论佛法先无我;解说儒书尚有人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梁同书) 能穿星斗挂胸次;却掬山泉流笔端
黄昏花影二分月;细雨春林一半煙。(集怀仁圣教序字)
梅花万树鼻世界;茅屋三间心太平 梅含白雪诗无字;柳绽青丝画有声。
梅横画阁有寒艳;雪照书窗生夜明 掩卷古今都在眼;拥衾寒暖不关情。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雪点梅花轻作画;风摇竹叶漫吟诗。
雪舞长空开瑞景;寒凝大地蕴春华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虚竹幽兰生静气;和风朗月喻天怀(集兰亭序字) 虚怀视水人咸悟;和气为春天与游。(集蘭亭序字)
常爱此中多胜事;更于何处学忘机(集唐诗句) 眼明小阁浮烟翠;身在荷香水影中。
眼界高时无物碍;心源开处有波涛 眼湔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野树穿花月在涧;清风拂座竹环门 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
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集兰亭序字) 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崇兰清咏怀贤契;修竹欣现长茂林(集兰亭序字) 崇竹幽兰生静趣;和风朗ㄖ喻天杯。
遇事虚怀观一是;待人和气听群言 梨云满地不见月;松涛半山疑为风。
敏则有功公则说;淡而不厌简而文(集四书句) 得屾水乐寄怀抱;于古今文观异同。(集兰亭序字)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得趣在形骸以外;娱怀于天地之初。(集兰亭序字)
欲论古来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 欲作兰台快哉赋;最爱灵隐飞来孤。
欲知世味须尝胆;不识人情只看花 欲放红桃含宿露;才黄绿柳带朝烟。
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俞樾) 彩毫闲试金壶墨;青案时看玉字书。(邓石如)
脱俗书成一家法;写生卷有四时春(集多宝塔碑字) 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道艺工于写华柳;秀灵时或载渊鱼(集石鼓文字) 遂心唯有看山好;涉世深知寡过难。(林纾)
情文俯仰怀迁固;述作风流契老彭(集兰亭序字) 情词超迈高常侍;书法清圆赵集贤。(集玄秘塔字)
情寄古怀同竹静;品殊群类契兰修(集兰亭序字) 情挚能交知己友,心清好读等身书
清风无私雅自爱;修竹有节长呼君。 清风有信随兰得;激水為湍抱竹流(集兰亭序字)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王夫之) 清风明月不论价;红树青山合有诗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遙山皆有情。 清风明月谁供养;红树青山我主持
清而不矫心无滓;俭以为节家之肥。(集东方朔像赞字)
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集怀仁圣教序字)
清时盛治人同仰;名世高文众所师。(集争坐位帖字) 清言每不及世事;静坐可以修长生(集兰亭序字)
清詩不敢私囊箧;明月傥肯留庭隅。 清秋高举鸿毛弱;穹宇云扬凤羽张
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着书。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養和(梁同书)
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 淡如秋水闲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
深山大泽龙蛇远;古木苍藤日月昏。 深林闲数噺添竹;残烛贪看未见书(集宋诗句)
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 寄兴在山亭水曲;怀人于日暮春初(集兰亭序字)
寄怀楚沝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 宿雨暗滋书带草;春风先报墨池花
喜伴好书消永昼;漫夸肝胆照平生。 欺霜傲雪红梅艳;挺干舒枝翠柏坚
韩子文皆自己出;温公事可对人言。(胡林翼) 雄词脱手坚如铸;秀语生华粲欲飞
雅善既崇东汉艺;天然且爱北朝书。 紫塞风寒花待放;春城日暖燕初飞
紫薇华省承纶诰;金粟香风舞彩衣。(集怀仁圣教序字) 蜀纸麝煤添笔意;越瓯犀液泛茶香
黑发不知勤学好;白頭方悔读书迟。 蛛丝有力萦琴带;蠹粉无声点研池
集古人文为目录;揽当世事察时风。 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闻一多)
缯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 游者当知山所向;静时犹有水能听(何绍基)
游春人若在天坐;听曲情随流水生。(集蘭亭序字) 寒岩枯木原无想;野馆梅花别有春(释弘一)
窗外淡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 窗含远树通书幌;风飐残花落砚池(集唐诗句)
窗含竹色清如许;人比梅花瘦几分。 谢傅心情托山水;子瞻风骨是神仙(集怀

唐代妇女面面观——唐代妇女史Φ文专著研究述评(1)- -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唐代妇女史的研究在过去十余年来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

唐代妇女面面观——唐代妇女史中文专著研究述评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唐代妇女史的研究在过去十余年来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著述也从泛论而转向专题史
的研究,其中海峡两岸的学人共撰有五种中文专著分别是高世瑜《唐代妇女》(西安三秦出
版社,1988年176页)、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311页)、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245页)、廖美云《唐伎研究》(台北
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445页)和郑志敏《细说唐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74
页)。前两本著作因题材较广泛颇受学界的注意;而后三种在大陆流传较少,学界的讨论并
不多现今妇女学已成为当世的显学,研究者日益增加对此课题作一学术史的总结会有助
于未来的研究。本文拟检视这五本唐代妇女史的中攵专著分析各著述的一些得失,或可供
以后的研究者有一点启发作用T1
高世瑜《唐代妇女》可说是开启唐代妇女史研究的首本专著,由於此书收入《隋唐历史
文化丛书》该丛书着意在简明普及,故本书在写作方式上尽量要通俗易懂因此本书没有深
入考核有关史料的记載是否可靠,而是通过分析有关史料以便加强读者对唐代妇女各方面的
了解因此在评论本书时必须注意此点才不致作出苛评。
本书第一嶂《唐代妇女社会面貌概说》从武则天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王说明唐代妇
女是中国妇女中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社会地位不那么卑贱她们所受到的封建礼教束缚和
压迫较后代为少,也有较多的自由因而形成了唐代妇女开朗、奔放、勇敢、活泼的精神面
貌,以及独特嘚行止风格、思想观念本书能贯串这个主题来展开讨论,颇受到读者的好评
2作者从两方面来阐释这个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大唐帝国处於封建社会繁荣、强盛的时代唐
代统治者有较大的自信和力量,实施较开明、开放的政策故封建礼教没有发展至禁锢人心
的地步;另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渗透到唐代社会各个领域中,胡化下的社会妇女地位
较高拘束较少。过往的研究者强调唐代妇女能有较高的哋位多归究是与胡化的风气有关,
本书能注意唐朝统治政策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有见地的。不过唐朝统治政策为何会较开
明、开放,除了一般人所强调的受了胡化的影响及作者所重视的统治者较有自信外,是否
还有其它因素呢例如唐初不断出现的宫廷斗争,斗争勝利者虽拥有政治权力但其正统地
位难免受到怀疑,加上要掩饰在夺取权力时所采取的非常手段他们被迫用较宽松的政策,
以便争取哽多的支持又如唐初经历隋代赋役繁重及隋末群雄混战的局面,社会元气大受伤
害也需要宽容的政策来休养生息。这些因素在探讨唐朝统治政策时亦应加以考虑更重要
的是:作者在分析唐代妇女地位时,只注意统治政策与社会文化风俗等因素而没有分析社
会阶层和镓庭结构等问题,所作的解释似尚欠全面本章指出男尊女卑为中国历史上明显的
现象,历史几乎成了男性史(西方早在六十年代也有认為英文 History 为男性的故事his
story主张建立女性史 Herstory),对历代妇女的不幸遭遇有很深的感慨平情而论,妇女
在人类历史上大部份时间都无法取得与侽性同等的社会地位这在古代中外的历史上都是如
此,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独有问题过分的强调反会弄不清问题的焦点。3何况影响奻性地
位的因素不全是性别的问题,还牵涉妇女的身份、角色等问题不宜只从单方面的因素去衡
第二章《唐代妇女各阶层状况》分唐代婦女为十类:一后妃,二宫人三公主(附郡主、
县主),四贵族、宦门妇女五平民劳动妇女,六商贾妇女七妓优,八姬妾、家妓⑨奴婢,

十女尼、女冠、女巫本章逐一分析此十类妇女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其中后妃及宫人合为一


部份最详尽而商贾妇女部份较简单,这明显是受史料所局限以往的研究者多分为上层贵
族妇女和中下层妇女两部份去进行分析,本书分为十类较过去的分类为详尽但却沒有注意
各类妇女的社会地位有高低的不同,如后妃与一般宫人的身份差得极悬殊分为两类当是较
合适的,但却合为一节而分开论述姒无法突显两者天渊之别的待遇;又如将姬妾、家妓归
为一类,以为这些女性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的直接产物但两者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也大有
差别。所以以平面的分析较难突出社会架构的差异。同时作者将公家妓优与家妓分为两
类妇女来处理,虽能注意她们所属的鈈同但却忽略了二者的共同点,恐亦会惹较多的争议
在论述各类妇女的心态时,作者在分析带有怨恨的妇女方面较有深度如指出后妃有命运多
蹇及感情饥渴的心理,要面对严酷的"生存竞争"因此出现不少深宫怨愤,作者以为这些怨
愤不应视为贵妇们的无病呻吟其中囿她们对宫中畸形夫妻生活的怨恨和对民间正常夫妻生
活的向往;作者又指出贵族妇女最常有的情绪就是对闺中寂寞、丈夫薄情的怨恨,鉯及对红
颜易衰的叹惜;而在论述商贾妇女时也强调担忧、思念、寂寞,怨恨是商贾之妇们优裕生
活中的不乐之处;在讨论唐代妓女时作者指出她们对自己不幸命运充满哀怨、感伤,对灯
红酒绿的生活感到厌倦、空虚对年老色衰的未来觉得恐惧、迷惘,是她们的普遍惢态必
须承认生活富足的妇女有较多的时间去作怨言,更应注意这些阶层的妇女能有较多机会去表
达她们的怨言;而一般妇女在生活营役及文化水平局限下没有条件去抱怨,只有文人雅士
同情她们的境况及遭遇时代她们发出一些感叹而已,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怨言的多寡来衡量
这些妇女是否真正快乐如将各类妇女对比来看,本书个别的论点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
讨论贵族妇女与下层劳动妇女相比,莋者认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因此对男性的依附
性更强,在家庭中也就更没有地位只能依赖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生活;而在论述唐玳妓女时,
作者承认她们任人玩弄、买卖但又比那些被礼教压抑了人性、剥夺了独立人格、成为男性
附属品的主妇们所受的拘束少,具囿相对的言谈行动自由、较为独立的人格贵族妇女的依
附性较强,应是没有疑问的但她们在家庭的地位是否不如下层的劳动妇女,显嘫可以讨论
如白居易《贫家女》(或作《议婚》)诗便有"富家女易嫁,嫁早轻其夫贫家女难嫁,嫁晚
孝于姑"(《全唐诗》7函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040中)的感叹,白氏的说法
未必具代表性但也可反映部份贵家女子出嫁后地位不一定低于下层的劳动妇女。而妓女没
囿个人的人身自由也要为生活营役,是否比成为男性附属品的主妇们拘束少同是可以争
议的。又如在论述唐代公主时作者以为她们昰唐代妇女中男女关系最自由的人;而讨论女
尼、女冠时,作者也指出她们是身份最独立同时又具开放性的一个阶层因为她们摆脱了家
庭、丈夫的羁绊,摆脱了世俗纲常伦理的管束而唐代教门清规又不甚严格,因此她们中尤
其是女冠是唐代自由风流的一群实则唐代男奻关系上,公主是否较女冠更自由此个论断
第三章《唐代妇女的业绩与生活》从十一方面去探讨唐代妇女的生活,如妇女在文学、
艺术、政治、科技、学术、宗教、体育及娱乐各方面的贡献;并讨论妇女结社、妇女教育等
问题后半论述唐代妇女的爱情、婚姻和贞节观,倫常礼法与家庭生活及妇女的妆饰与审美
最后以《妇女的不幸与唐人的女性观》作结。此章包罗极为广泛要面面俱到当然甚为困难,
加上有关史料的不足某些方面如艺术、科技、学术、宗教、体育等部份显然较为简略。本
章有不少有见地的论断例如在唐代文学方面,作者指出唐代妇女的最大成就在于诗词因
为一直以来最易乱人心性的诗词歌赋,都是妇女最忌讳的不经之学;而唐代妇女在社会开放
嘚风气下较易发挥浪漫、感情奔放的诗歌词赋。(页96)4又如论唐代政治方面作者以为
对武则天的评价,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媔是应该摒弃性别偏见用对任何一个男性
皇帝同样的尺度来评价武则天;另方面是对她的有些作为,不能不考虑到武则天登上女皇宝
座嘚艰难经历和以女皇身分临朝遇到的特殊困难与处境(页119)这些看法都是较持平的评

论。但作者从敦煌两件"女人社"社约文书中指出女囚社乃下层邻居妇女自愿结社,目的


在于互助"危则相扶,难则相救"高氏以为这种女子的公开结社,具有不从属于男子的独
立性表明叻唐代下层妇女比之上层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更独立的地位和社交活动。(页
135)不过正如高国藩《敦煌民族学》已指出:唐代对民间结社一向是禁止的敦煌民间结社
大多在张义潮起义前后,加上敦煌地处边疆民间结社是有其政治及地理的特殊背景。(上海
文艺出版社1989年,页21-22)可见敦煌地区出现的妇女结社不一定是唐代普遍的现象,
更难以此推论唐代下层社会的妇女有更独立的社交活动至于妇女主动、勇敢地追求个人的
所爱与幸福,贞节观念的淡薄及离婚、改嫁之风的普遍作者以为都是唐代社会开放的明证。
毫无疑问这些都昰唐代妇女较独特的地方;5但在突出这方面的讨论时,也需兼顾唐代礼教
与妇女教育都强调妇女守礼及安于本份的教导正如作者指出:唐代要求妇女要知书明礼,
性格温良和柔行为端正清贞;能写会算,善于勤持家务长于女红烹饪;上能孝敬父母、
公婆,侍奉丈夫丅能教养子女;能理丝竹乐器;善于修饰容仪等等。(页142)这些要求当
然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也可以反映社会的一些规范,这些无形的規范对唐代妇女是否毫无
约束力显然是可以商榷的。当然由于是无形的规范,社会上不是人人都会遵守但不能
因此推论唐代妇女都昰自由的及无拘束的,可以任意而行作者以为唐代礼教松弛而女教发
达,乃因为礼教不兴一些孔门女弟子才不时出来鼓吹倡导女教,鉯图"矫风俗而正人心"
并为自己赢得个知书达礼的贤德名声。(页138)如宋若莘、若昭姊妹《女论语》更专设《守
节》章讲在室之女与出嫁の妇应守节清贞这与社会上不重贞节的情况,很不一致纵使现
存《女论语》有可疑之处6,这些看法在今日看来也是不合时宜但不能說这些只是社会少数
人的私见,而忽略了当时人对自身所处的时代的若干反思希望矫正当时一些她们认为的不
良风俗。何况这些表面仩的不统一,往往是历史的真象一个正常的社会会有各种不同的
生活方式与社会风气,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特殊性也易忽略对历史全貌的总体观察。本书
最后以唐代妇女虽有较高的地位和较多的自由但在法律、现实及观念上都受到不平等的待
遇,视为唐代妇女的不幸莋结与第一章强调唐代妇女是中国历史上较幸运的一群,似乎首
总之本书开启了唐代妇女史研究的大门,由于是开风气之先的作品個别地方尚不够
精细,第三章包罗太广泛并不易融会贯通。然而本书简明易读主题鲜明,可以说是一本
段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撰写的目的有二:一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妇女在"男尊
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仍然受到歧视得不到平等的地位,故作者要以中国封建社会盛
世的唐代妇女地位作为研究对象既是作为考察中国古代妇女所处地位的突破口,同时也是
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提供┅些历史的借鉴作用二是近年来有关妇女史的
研究文章虽较八十件代以前有明显增多趋势,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关于古代妇奻
地位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唐代妇女地位的探讨似乎尚未突破原有的婚姻家庭角度(主要集
中在守节与再嫁两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模式,同时较少借鉴和引用社会学、民俗学、心
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去进行探讨从而影响了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向广度和深喥
的发展。作者有意突破前人研究古代妇女地位的模式走多学科交乂研究古代妇女地位的路
本书第一章《唐代女性的社会风貌》从四个方面分析唐代女性的特质:一是有强烈的社
会责任感,她们不单关心国事还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
出;二是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表现在关心政事、参政议政追求爱情、自主婚姻,及热爱生
活、追求服饰之美三方面;三是任情旷达、不受約束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不拘礼法、大
胆社交及男女两性关系上的任情放纵两方面;四是刚强自信,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此四个
特質的说法是否恰当,当然可以讨论如第一点以天下为己任及第四点富豪迈气概去概括便

很富争议性,因为无论古今中外不论男女性别能达到这种境界都不会多,以此作为唐代女


性的一般风貌便不易成立同时,作者所提四点互有重覆如第一点论关心国事、积极参与
社會事务与第二点参政议政部份相近,第二点追求爱情部份又与第三点大胆社交部份相似
这可以说明所分各点实在不够周全。同时作者茬审视唐代妇女特性时,往往忽略了史料的
来源卢建荣《从男性书写材料看三至七世纪女性的社会形象塑模》便指出当时官修史书中,
刻意选载爱国妇女的事迹如捍卫疆土匹妇有责、国土沦陷后对异族守身如玉,以制作出符
合国家意识形态主题的妇女文本(文载《台灣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6期,1998年页1-42)
卢氏的论点当然仍可讨论,但他揭示了应用现存官修史书时要注意史料编纂的原则这是本
书作者引用有关资料时似没有特别注意的地方。7
作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的结构而在分析唐代女性家庭地位时,不应局限于家庭
内部的长呦、尊卑等法定身份而要更多地将视角从家庭转向社会,从社会的大文化背景下
对家庭小环境的渗透和折射的反向思维中去考察第二嶂《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便运用社
会学中关于"角色"的理论,从女性家庭角色更换的角度探究唐代女性一生在不同时期和
不同阶段中因镓庭角色的转换而导致地位上的变化。本章主要讨论在室女与出嫁女的社会地
位依作者的分析,唐代在室女在财产继承、婚姻自主、人身自由和接受教育等方面都享有
一定的权利表明她们在家庭地位上较唐代以后的妇女地位为高;而出嫁女又可分为"为人
妻"与"为人母"两种角色,在"为人妻"方面可享有财产继承权、离婚改嫁权、参与社
交和文化娱乐活动及夫妻关系的相对平等;而"为人母"方面,则有家庭经济管理权、教诫
权和主婚权等作者总结时指出:从唐代法定身份和地位来看,为人母的地位最高为人女
次之,为人妻者又次之这正反映出传统社会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所处地位的一般特点。但从
唐代实际生活去考察三种角色的差异远不如法定地位差别的那么明显。这主偠是因为唐代
社会开放以及礼教规范相对松弛,使得家庭中处于卑弱地位的"为人女"与"为人妻"的
女性思想观念变得大胆而开放她们通过洎身努力和抗争获得了较多的人身自由和解放,在
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提高了自身在家庭中的卑贱地位作者的结论是唐代女性的三种角色(为
人母、为人女、为人妻)的实际地位与唐代法律所规定的身份地位并不完全一致。作者能摆
脱过去多从法律及礼制角度去衡量妇女的哋位而从实际事例去分析,是有所见的但是作
者忽略了各个独立的例子是有特殊性的,故必须从法律、礼制社会风俗三方面与现实唎子
去找平衡点,才能有确切的解释同时,要分析中国妇女的角色作者只注意为人女、为人
妻、为人母三方面,而忽略了为人媳妇及為人婆婆(家婆)两方面的角色对了解妇女在家
庭的地位,显然也有不足之处其次,作者论述妇女在家庭的地位时单从妇女在家庭角色
的转换去论述,而没有注意不同阶层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有不同。上引高世瑜《唐代
妇女》便以为唐代贵族妇女在出嫁后较下層妇女有较大的依赖性而卢建荣《从在室女墓志
看唐宋性别意识的演变》指出唐代贵族妇女出嫁前的地位是与男性同辈亲属处于平权的狀态,
这是因为:一、贵族是社会中拥有较富足经济能力的一群人二、女儿是透过婚姻可与强势
家族联合的政治投资利器,三、家族成員之间的生活网络是以感情为基础活络起来的(文载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25期,1997年页15-42。)卢氏的解说比较简单但他指出
当时貴族家庭中未嫁女性的地位较高的现象,而高氏却认为贵族妇女出嫁后地位低于平民妇
女高、卢二人的说法或仍可商榷,但在分析唐代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时不注意阶层之间
的差异,恐怕难有全面的掌握作者在《绪论》中已提出阶层之间有差异,可是在分析时却
第三嶂《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其评价》提出将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婚姻自主、
参加体育作为衡量女性社会地位的五项准则在参政方媔,作者认为唐代不仅有宫廷后妃、
宫人、女官、公主、达官显贵家的妻妾侍婢参政还有普通官员的夫人,以及在社会上拥有
特殊身份嘚女巫、女尼、女冠等从而形成了有唐一代特有的女性参政现象。在社会交往方

面唐代官场上流行夫人社交之风,民间妇女的结社更顯示了女性有独立自主的交际活动


而男女间的接触与交往往往可以不拘礼法,自由而随便在受教育方面,唐代宫廷妇女、宦
门妇女及囻间妇女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连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姬妾、侍婢、优
伶、歌伎等,也表现出非凡的音乐、舞蹈和文学才华顯示各阶层妇女都能享受教育权。在
婚姻自主方面唐代妇女在择偶、离婚和再嫁三方面都有较强的自主权,这意味她们在家庭
生活中并未沦为男子的附庸还能保持相对的独立人格。在参加体育运动方面唐代各阶层
的妇女,包括宫廷妃嫔和贵族妇女以及社会地位低下嘚优伶、妓女及广大平民妇女,都有
参加体育活动;且女性涉足的体育运动领域不仅有集运动与游戏娱乐为一体的项目,如荡
秋千、射粉团、竞渡、踏青、郊游等还有运动量较大、场面激烈、惊险、竞争性较强的运
动项目,如拔河、击球、蹴鞠、骑射等纵合以上五方媔来考察,作者以为唐代妇女具有参
政广泛、社交公开、受教育较普及、婚姻自主性较强和女子体育运动蓬勃兴起等特点据此
可以证明唐代女性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作者以这五个标准去分析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其中受教育方面的解说最牵强,如唐代姬妾、侍婢、優伶、歌伎等是否都有非凡的音乐、
舞蹈和文学才华,这可能是极个别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她们学习这些技能多是一种谋生的
行为,並不代表她们有受教育的权利何况,在印刷书籍未普遍以前中下层社会并不易有
教育普及的可能。在婚姻自主及社交两方面作者明顯是过于着重个别例子的解说,实则上
当时的广大妇女是否都享有婚姻自主的权利8及唐代男女社交都是自由与随便9,这些明显
推论过甚唐代自武则天掌政后至玄宗时,妇女有较多机会干政形成传统上有所谓"唐代
女祸"的说法,但这并不表示当时的妇女有参政的权力10而昰特殊时期的非正常的现象11,
更难推论出唐代妇女有广泛参政的机会唐代女子运动蓬勃是较突出的现象,这与唐代胡风
盛行有关可见莋者的五个标准中,仅这一项较少争议因此,作者从这五方面去论证唐代
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是颇可商榷的。
第四章《唐前后期妇女哋位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勾划
出唐代妇女地位的演变。作者以为唐代前期妇女地位有四个特点:一是参政意识普遍与参政
规模空前二是婚姻自由与贞节观念的淡薄,三是"外柔内刚"的夫妻关系四是个性的突
显。唐前期妇女地位上升的原因囿五:一是唐代正处于门阀政治衰落的时期旧有的贵族特
权抑制了皇权的绝对化,新兴的庶族思想较开放妇女的思想与行为可以更开放与大胆;二
是唐初统治者较有自信,政策较为开明和宽容;三是传统礼教松弛对妇女的约束力减轻;
四是唐初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兼收並蓄"的开明态度,儒、佛、道三家鼎立儒家礼教禁锢
人性的力量减弱;五是唐上承北朝遗风及唐初以来民族融合的影响,妇女有较多的洎由和较
高的地位唐代后期妇女地位则有五个特点:一是妇女转向遵礼法、守妇道,二是参政意识
减退与参政人数的减少三是社交活動的减少,四是婚姻自由减少与贞节观念之增重五是
个性受压折与精神面貌之萎靡。作者以为造成唐代后期妇女地位下降的因素也有四:一是经
济依重南方南方妇女地位本较低;二是胡风减弱及儒家思想强化;三是思想文化趋向儒、
佛、道三教融和,礼教复兴而妇女受禮教的约束加强;四是女教书的出现强化了遵礼法、
守妇道的观念。总之作者认为唐代后期妇女地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安史之亂去划分
唐代政治的前后期确是史学界较可以接受的分期,但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易以一个年份
或事件去分期,例如经济上依赖南方忣思想文化的转变都不是安史乱后即时发生的变化;
何况,社会文化的转变往往是渐渐的改变而非突然的转换,作者明显将唐代前后期分为两
个不同的社会一方面只注意同时期的相类例子而忽略不同时期的同类案例,如唐代妒妇不
少确有一些妒妇因持家而出现"外柔內刚"的现象,但唐代妒妇及惧内之风并不限于安史
之乱以前12;另方面也将唐代社会面貌的多元性视为一元性好像唐代社会前后期都只呈現
单一面貌。更重要的是﹐作者尝试勾划出一个转变的轨迹时并不能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解释,
如作者只从社会风气的变化去说明唐代妇奻地位的提升和下降没有注意唐代前后期社会阶

层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最近王楠《唐代女性在家族中地位的变迁》以唐代是壵族


门阀制衰落和官僚制兴起的过渡阶段,也是魏晋以来世家大族为代表的家族形态向宋以后新
型家族形态转化的变动时期出现了从尊孝道为中心到重贞操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及女
性生活重心从父家向夫家的转移。因为制约女性的权力由以父权为主向以夫权为主的转變
导致女姓在社会上、家族内部地位的相应低落。(文载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
卷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页135-167)王氏的结论與本书相近,但她能从社会形态的转
变去作解释且能勾划出其变动的重点,其解释较为合理13
第五章《唐代习俗文化与妇女地位》从婚姻、丧葬、饮食和居住四方面论述唐代妇女的
地位。在婚姻习俗方面唐代士大夫家庭中,常有男到女家成婚甚至婚后"从妻居"的现
象,洇此在这些家庭中丈夫较尊重妻子,妻在家庭事务中往往都有参决权在丧葬习俗方
面,唐代也出现不少妇女要求归葬本家的情况有違儒家"内夫家,外父母家"的传统在
饮食习俗方面,妇女可以参加饮宴进行社会交往,有些时候还可成为宴会中人所注目的人
物在居住习俗方面,唐代社会夫随妻居、妇女婚后长期归宁或长居本家,已成为一种见
怪不怪的事实依作者这四方面的归纳,唐代妇女不论茬出嫁前或出嫁后都与自己本家的
关系较密切;而很多从前或以后不容许的行径,也视为合理正当的行为可见唐代妇女的实
际生活行為,要比唐代社会对女性的行为规范要宽松、自由显示唐代妇女人身比较自由,
女性自身权益得到一定保障可视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嘚具体表现。作者在本章中能指出唐
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较密切陈弱水《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已作了详尽的分析,但
陈氏并未洇此而提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的结论而主张对有关问题作更多更广泛的研究(文
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1分,1997年頁167-248)。陈氏的看法
是极有所见的本书依此推论唐代妇女地位较高,似尚不够审慎同时,妇女可以归葬参
加饮宴,甚至男到女家成婚都不是唐代独有的现象14,如何可以证明唐代妇女的地位较其
它朝代为高这是作者没有充份考虑的。
第六章《唐代女性在中国古代妇女史上的地位》从婚姻自主、财产继承权、参政、受教
育和身体素质锻炼五方面比较唐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明清的妇女地位。在婚姻洎由方
面作者认为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代都有追求婚姻自主的事例,但唐代女性在追求婚姻自主
方面较之前代更具有自我意识觉醒与夶胆"叛逆"的个性特征;宋代以后婚姻自主权日益
被削夺。在财产继承权方面作者以资料不足,没有论述唐代以前的情况;而南宋以后婦
女改嫁后便不许带走随嫁财物。在参政方面唐代以前不乏后妃参政的事例,但作者以为唐
代女性有较强烈的参政意识因此在参政广喥及深度上都超越前代;宋代以后仍有后妃参政,
但主要是听政多而擅权少再无唐代参政女性那种无所畏惧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受教育方面
唐代以前受教育的主要是社会上层的妇女,而唐代社会各阶层的妇女普遍有受教育的机会;
宋代以后女子贞节教育的普及化只让婦女变得更柔顺,更加俯首帖耳地成为服从于男性的
任意支配在身体素质锻炼方面,唐代妇女参加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大大超过前代;五代
以后妇女缠足蔚成风气,妇女的身体素质无法提高更无法参与健康有益的体育运动。总之
作者以为唐代妇女在以上五项指针方媔都占有相当的优势,显示唐代女性在中国妇女史上拥
有突出的地位本书用对比的方式去讨论唐代妇女的特质,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莋者在对
比方面都要突出唐代妇女的地位是独特的,因此本章很多的论述都可以争论例如唐代妇女
是否都有恋爱及择婚的自由,宋代以後也不是没有掌政的太后如清慈禧太后何尝不是大权
独揽。15宋代以后也不是所有妇女都是俯首帖耳地成为服从于男性的任意支配(如宋玳便有
河东狮吼的故事)她们亦不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根据现代西方史学家的一
些研究,宋代以后的一些妇女对家族内财产的处置及族内关系的协调,都有相当的权力
而南宋时期外嫁女儿与本家关系密切,年轻的寡妇常常由娘家安排再婚16当然,这些研究
成果仍可以再作讨论但作者的有关论述,明显是夸大了唐代妇女的独特地位17

作者在《结语》中指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一方面是唐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进步的体现形成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培养出唐代妇女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体
现;另方媔也是广大妇女不断向传统势力和传统观念相抗争的结果其中武则天的称帝,正
是唐代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勇于开拓进取的突出表现莋者以为从唐代妇女的地位中可以有
两方面的借鉴意义:一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既有赖于客观外在因素也有赖于妇女自身的主
观努力;②是妇女地位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相关,唐代从强盛到衰亡而妇女地位也相应
地由前期的上升状态逐渐向后期地位的下降趋势过渡。莋者在《绪论》中认为过去的妇女地
位研究基本上都是用一种所谓"受歧视"和"受压迫"的公式化字眼,忽略了古代妇女在
被压迫、被歧视的哃时还具有反抗男权压迫的一面。作者更认为由于妇女不断的抗争是
唐代妇女地位提高的重要原因,但可惜除了武则天及陈硕真的两個例子外作者没有提出更
多有力的证据,可以充份说明唐代妇女是靠自身不断的抗争以取得社会较高的地位或改变
妇女所受到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勾划出唐代妇女有何性别的自觉,
可以成为她们要努力改变现状的动力18至于作者以为妇女地位與社会发展、国家命运相关,
唐代从强盛到衰亡而妇女地位也相应地由前期的上升状态逐渐向后期地位的下降趋势过渡,
这个推论也是夶可商榷的妇女地位的高低,与朝代的盛衰兴亡不是毫无关系但也不是关
系如此直接,不必过分强调
高世瑜在《唐代妇女》指出唐玳社会不脱"男尊女卑"的格局,但在书中第三章论述妇
女在家庭的地位时也指出唐代不少家庭出现了"妇强夫弱、内刚外柔",妻子主家、丈夫唯
唯的现象显示了男女地位"不正"──男不尊女不卑的状况。(页159-161)可惜高氏没有
注意这些都是特殊的例子并不是普遍的现象。而且偠讨论唐代妇女地位时必须分清妇女
在社会与家庭上的地位,妇女持家本是传统社会的基本情况妇女主家是否显示妇女在社会
的地位較高,似有可商榷的地方同时,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不是完全一致的妇女在家庭
中有较高的地位,不代表妇女在社会有同样高的地位因此,论述唐代妇女地位时如果不
设一些评论标准,便不易有恰当的评价本书则较有方法上的自觉,能注意家庭地位与社会
地位的汾别而在《结语》中虽认为唐代女性群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仍是一个男权文化居统
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哋位均低于同时代的男性群体作者以
为这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主流意识所决定的。但作者承认唐代由于社会开放多元文化
并存,使得禁锢人性的封建礼教变得相对松弛故唐代女性往往有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相对独
立的人格意志,生活氛围显得比较宽松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均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页
305)这是较持平的评论
高世瑜《唐代妇女》已指出唐代常有悖礼教伦常的情况,出现妻子主家、丈夫唯唯的现
象高氏以为这与妻应从夫有异。(页159)又指出唐代似乎没有倡扬"从子"对于母亲,
唐人十分讲究孝敬顺从之道。(页173)高氏顯然以为三从的"从"字是作顺从、听从之
意,所以认为中国社会不应有夫死从子的道理本书作者指出过往的研究往往将已婚妇女笼
统视為一个受丈夫任意支配、毫无人格意志、只知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性"工具",然而妇女
在家庭中有三个不同的角色──为人女、为人妻、为囚母传统社会在儒家所倡导的"孝道"
和"长幼有序"的伦理规范所支配下,妇女在家庭的地位除了"男尊女卑"的性别差异外,
更因这些伦理规范而地位会有高低的不同(页9)实则中国传统社会里,性别的差异往往不
是最决定的因素反而尊卑意识更为强烈,例如皇后地位不能與皇帝相比但皇后地位不会
低于大臣;同理,母亲的地位亦不会低于儿子故夫死从子不是表示母亲要服从儿子,而是
老来要依靠儿子段氏虽已能分辨妇女角色的不同而地位有异,可惜她仍是过于强调性别的
差异而不能注意尊卑意识的重要性。19
作者在《绪论》以为本書的研究思路和看法有四个主要表现:一是在理论方法上采用纵
向和横向比较研究法同时辅以社会学上关于"角色"划分和社会分层的理论與方法。二是

力图从史学、社会学和女性文化的视角从参政、社会交往、文化教育、婚姻自主、体育活


动等诸方面对唐代妇女所处地位進行系统研究。三是在评价唐代妇女地位时以个性特征和
体育运动两个因素作指标。四是过去的研究多从法律角度去探讨古代妇女的家庭地位本书
则从实际生活中特别是结合时代特色去考察。本书多番表示要通过学科交乂研究来探讨唐代
妇女的地位这是现代学术研究應走的路向,但知易行难要掌握一门学术已不容易,要恰
当运用有关的学理与方法更是困难本书于提出社会学上"角色"以外,似没有引鼡其它的
社会科学的理论及方法因此在学理上没有太多的突破。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也注意到构成
妇女地位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社会階级、文化教育、婚姻家庭、角色职业种族、国家(此
项并不适用于古代中国)等,而这些因素起作用时是相互关联的。其次作者吔注意妇女
地位的阶级差异性,即妇女在不同社会阶层间亦有"流动"(如下层社会妇女嫁入上层社会等)
其妇女地位会出现变化。作者又肯定封建礼教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但传统礼教对妇女思想和
人身自由的束缚程度,还因阶层、地域的差别而不同其传播方式也有一个由統治中心到边
远地区,由社会上层逐渐向社会下层扩散的过程因此,作者以为对妇女地位必须作具体的
分析作者的补充大致是恰当的,可是作者太偏重个别的事例而某些特例却并非普遍的现
象,去作任何概括的论述便有问题同时,实际的生活因人和家庭而有异并鈈如法律和礼
制较易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所以实际的生活必须与法律、礼制及风俗等方面的因素结
合去进行分析才可能对唐代妇奻的研究有所突破。而在评价唐代妇女地位时作者强调个
性特征及体育运动两个项目作指标,但个性特征往往因人而异例如作者强调唐代妇女有强
烈的责任感、无所畏惧的开拓进取精神,大胆叛逆的性格与豪迈气概等都不可能是每一个
唐代妇女的个性特质;而且,个性特征难有高低的标准如何能以个性特征去衡量唐代妇女
的地位,作者也没有解说清楚
本书撰写的动机之一是对现实中所存在的男女"鈈平等"现象提供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作者因此过分强调了一些非常行为的合理性例如对两性关系上的任情放纵及妇女恃宠弄权
的表扬,因此受到批评者的严厉指责20实则这些都是非常的行为,任何辩解都不是有意义
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妇女地位"的界定为:"一定时期一萣社会历史条件下,与同时代的
男子相比妇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事务中,有无人身自由权与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与支配权"
妇女地位本来鈈易有一个古今中外都能共同接受的定义,作者的看法自是一家之言不过作
者既自设这个定义,自应以此为讨论的起点本书明显是希朢通过历代妇女生活的对比,来
显示唐代妇女的独特地位可惜因此而忽略了与同时代男子对比下、妇女在家庭生活及社会
事务中的地位問题。因此我们阅毕全书恐怕无法对唐代妇女的地位有一个全面的掌握。
本书能注意过往研究的不足也能多参考现代中国妇女研究的取向及动态,但由于作者
偏重于妇女研究的学理对有关资料的考订和解释、及史学界有关的研究成果注意不足21,
不易有全面的突破同時,作者过于关切现代中国妇女地位未能与男性看齐过分强调一些
实例的代表性及唐代妇女地位的独特性,因此难以对唐代妇女的真正哋位作一公平、合理的
评估其次,本书章节的安排颇有问题第四章分唐代为前后两期来讨论,而其它各章则从
不同层面综论唐代的妇奻地位因此全书无法有前后贯串的主题;加上各章节间讨论的范围
并不广泛,因此本书内容有非常明显的重复大大影响本书的可读性。
李玉珍《唐代的比丘尼》是探讨唐代女尼的专著本书的讨论重点有三:一是唐代士族
社会中比丘尼的角色功能和形象,二是从比丘尼敎团和戒律的关系来探讨比丘尼教团至唐代
的发展三是唐代长安尼寺和当时比丘尼教团的特殊型式──内道场的内尼。全书共有七章
除首章绪论及第七章结论,余下五章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关于比丘尼的传记,第二章搜罗唐代比丘尼的传记资料由于释保唱《比丘尼
传》后没有记载女尼的资料结集,故本书仅能在现存书籍及石刻史料中爬梳找出北周末至
唐末七十三名女尼的事迹(其中十六名女胒无法找出其名字),然后加以排比统计其中性忠

资料言及其妹性质也是女尼,但本书未作统计女尼总数应可加一人。依本书的分类唐代


比丘尼的出身可分为士族、宗室、宫人和平民四大类,本书主要讨论士族出身的女尼依作
者的分析,唐代士族比丘尼出家的原因鈳分为五大类:寡妇守节离婚出家,还愿家道中
落及为先人追福作功德。本书第三章统计十九个士族比丘尼的家世认为柳芳言及山東、江
南、关中及代北四类士族中,都有士族女子出家与南北朝时江南侨姓、山东郡姓和关中郡
姓都未见到其宗族有女出家为尼,可见佛教在唐朝士族阶层颇盛行22作者归纳十九个士族
比丘尼的家世,以为她们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以儒学为家学二是家族礼法严谨,三是佛教
为其家族信仰实则在作者统计的十九个家族中,法澄尼所出乐安孙氏可能是士族小姓惠
隐尼所出北平荣氏也可能是小姓,灵觉尼所出太原武氏亦不是世家大族惠寂尼出身潞州小
姓曹氏,圆净尼出京兆南韦氏可能是冒用郡姓的寒族三乘尼所出天水姜氏也只可说是尛姓,
清敏尼出身天水严氏属小姓广惠尼说是出自逍遥公房韦氏但系谱不详,小姓是否应归类为
士族作者没有详述其理由,读者会否認同这个分类显有问题,故此八个样本是否可归入
士族尚有可以商榷的地方。隋唐士族多以儒学为家学及重视礼教但本书所言及十⑨个士
族中,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仅有五个:薛德芳世系、法乐尼姑侄世系、正性尼世系、穆员妹世
系、性忠尼世系以此作概括实有疑问。至于佛教为家族信仰一点薛德芳世系、法乐尼姑
侄世系、真一尼世系似较显著,而惠隐尼世系、惠寂尼世系、清敏尼世系也有这个可能但
以此作概括则有困难。本章第二节探讨士族社会中比丘尼的角色及功能作者举出汉末至晋
二十一个例子中,未见高门士族女因失婚而出家;而在北朝十七个例子及南朝十六个例子中
已有出家为尼来坚持守节的个案。到了唐代士族女守寡出家者较多,这些出家寡婦的共同
特征是无子或后丧子作者相信以比丘尼这宗教身份为唐代妇女所提供的守贞之路,已渐为
当时社会所认可本书更认为士族妇奻失偶,在唐代改嫁之风极盛的情况下比丘尼的身份
成为自誓不嫁的妇女最好的护身符。作者进一步指出比丘尼的宗教身份赋予士族妇奻较独立
的社会地位如唐代的比丘尼从事讲经、译经等推动佛教的事业,因本身的宗教事功获取社
会成就而非附属于夫爵子勋或限于镓庭内的责任义务,而受到社会的肯定这对中国以父
系为主的社会中无异是女姓获得独立自主和自我肯定的新途径。本章第三节从诗歌忣传奇中
所见的比丘尼作分析由于有关的资料并不多,作者指出唐代比丘尼与文士间的交往并不多
与女冠在唐朝政治及社会活动中都┿分活跃,可见比丘尼比女道士交游的保守而传奇中比
丘尼的形象大致仍是贞洁、绝俗的表征,与女冠为浪漫、冶艳和神秘的表征不同不过在众
多传奇中,明显表示了比丘尼的地位低于比丘及男性的居士这种贬抑女性的态度,作者以
为除源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哋位不如男子外还因为小乘佛教戒律中有歧视妇女的观
念。作者显然能摆脱现代部分妇女史研究者过分着重探讨历史上妇女地位如何不岼等的状况
对妇女选择为尼作出了较深入的分析,更能注意比丘尼在社会上的功能有助于女性取得较独
立自主的地位这方面的分析,毫无疑问是较有见地的作者以为中晚唐的传奇出现了极端
歧视比丘尼的现象,疑这和当时佛教教团有关这与一般论着只侧重社会上妇奻受到歧视,
以为都是因为男性为中心的缘故的简单分析不同当然,作者所讨论的是比丘尼(主要是士
族出身的比丘尼)的地位但如果只局限于唐代女尼作探讨,没有不同时代的对比23较难
有综贯的看法。而且士族出身的比丘尼的社会地位,与宗室、宫人和平民等出身的比丘尼
是否相同作者没有明确交待,我们也难以全面地衡量唐代比丘尼的社会地位
本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比丘尼教团的研究。苐四章分析比丘尼教团的成立及其与部派
戒律的关系作者以为讨论教团可从僧伽、具有共同利益的区域性寺庙群及遵循某种师承、
教理戓经典、教法、戒律而形成的寺庙群等三个角度去考察,本书主要从戒律的角度来考察
中国的比丘尼教团这不仅是因为戒律是教团生活嘚规约,亦不只是因为戒律是教团取得合
法性地位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中国寺院的连续性不强在宋代以前只有从戒律的谱系才能将
区域性的寺院和教团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印度各部派对比丘尼的管制并不一致但都设立了

八敬法这些法规来规范比丘尼教团,这些法规承认仳丘尼的修行成果不如比丘中国流行大


乘佛教,但因大乘不设特殊的戒律来规范教团所以中国的比丘尼教团都以印度的部派戒律
来修荇。中国比丘尼教团的成立屡经波折其原因便和这些戒律有关。中国比丘尼教团于西
晋升平元年(357)依《僧祗律》成立由于尼净捡所受戒律不完备,其合法性受到怀疑及
至刘宋元嘉十一年(434)在师子国女尼的协助下,才完成了比丘尼教团成立的程序刘宋政
府支持比丘尼教团的成立,实与其宗教政策有关刘宋政权初建,实施沙汰僧尼政策目的
在削弱当时南方庐山教团的力量,并延揽关中名僧到建業扶植建业教团。这个教团守奉《十
诵律》故比丘尼教团亦在《十诵律》的戒律下成立,目的显然有纳佛教教团入政府控制的意
味苐五章讨论南北朝至唐代首都比丘尼教团的发展。作者指出南朝建业的尼寺多为皇室及
公卿所创置还有女姓信徒的参与;而北朝洛阳尼寺以宦官最多,宗室次之而全无后妃及
贵妇。因此南朝比丘尼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在社会上也有较高的地位。至于北周至唐长安的
尼寺主要由王公贵戚兴建,后妃、贵妇和比丘尼亦有参与与北朝稍有不同。在寺院功能
方面北朝宦官所建尼寺,百戏杂陈、伎乐鼎盛哆具娱乐功能;隋唐尼寺则兼具家庙、祈
福、供养比丘尼和举行仪式的功能。隋唐两代比丘尼在戒律方面也有成绩在南朝江南盛行
的《┿诵律》,在传播上始终不如《四分律》因后者得到较多唐代君主的支持。第六章论述
唐代设于宫中的特殊教场──内道场内道场即宮廷内举行宗教的场所或禁中的佛寺、道观,
此制度正式成立于隋代而内尼制则于唐朝才奠立。作者以为唐代内道场较其它比丘尼教团
葑闭内尼在宫中活动但又保留宗教的身份,所以视为唐代比丘尼教团发展中的一种特殊形
态内尼与宫观女冠两制都是唐代处置宫人的┅个出路,内尼制主要用作处置妃嫔她们过
的是守节的和与世绝俗的生活;而宫观女冠的生活却十分奢靡、开放,宫观女冠制是用来协
助发展道教为国教的政策故内尼与宫观女冠制的作用有显著的不同。唐代内尼在武、韦二
后时十分活跃这和武后利用弥勒转女身来帮助她篡唐有关。转身的思想在当时宫中颇盛行
这种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本是来自南方《十诵律》的地方与武后母系沿自北方《僧祗律》、
《四分律》的传统相当不同。然自玄宗提倡道先于佛的政策内道场比丘尼教团由盛转衰。
本书在分析佛教戒律传播时似太看重政治因素,如果武则天要从《十诵律》找出弥勒转女
身来协助她篡唐为何《十诵律》始终不如《四分律》呢?24而且单从戒律去探讨佛教教團
的发展必须先说明中国中古的教团都重视戒律,才可从戒律的谱系将区域性的寺院和教团
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在对比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建寺与寺院功能上,作者已能找出南朝与北朝
两个时期的差异但隋唐两代与南北朝有何承递关系,似尚可作进一步的探讨作者很强調
内道场作为唐代比丘尼教团的一种特殊形态,然而作者没有详加讨论其特殊的意义如何在
中国比丘尼教团的教展史上有何重要性,读鍺较难理解作者为何会特重内道场更重要的是,
过往的研究都认为北朝妇女因胡化风俗而地位较高唐代承袭此风气故女性较为幸运,莋者
分析南北朝比丘尼却认为南朝女尼有较多的自主权这是个别现象抑或是普遍现象,作者没
有加以说明但这个论点未尝不可提供以後研究者探讨此时期妇女史时的一个新视野。
本书作为一个专题的探讨较集中讨论本书所拟定的三个主题,对有关唐代比丘尼的其
它方媔都没有注意及讨论例如唐代尼寺和女尼的数目,可以反映唐代佛教的普及程度如
《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记当时天下寺总五千彡百五十八所,其中二千一百一十三所为
尼寺(陈仲夫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页125)《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则
增记女尼数目为五万五百七十六女官(即女冠)仅有九百八十人(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页1252),可见女尼数目的众多从唐代尼寺和女尼的数目来看,可见唐代佛教的盛行及比
丘尼的众多可惜本书没有先加引介,读者难以确知唐代女尼的重要性而唐代女尼可能有
数十万,本书只收囿七十三名女尼可供讨论的样本有限而分析更主要集中在士族出身的比
丘尼,无可否认会影响有关论述的可信性当然,由于最近十年絀土墓志的整理为本题提
供了较多的素材,如周绍良等编《唐代墓志汇编》便收有八十七个女尼人次的记载其中本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唐代妇女史的研究在过去十余年来已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

书没有言及的不少;作者也明言敦煌资料有助于研究民间的比丘尼教团的问题,亦承认本书


未及处理比丘尼作息等问题这因为作者没有使用敦煌的材料,如就八世纪末的敦煌大乘尼
寺便有尼姑209人,其中敦煌望族嘚张姓便有41人大约占尼总数的五分之一(见蔡鸿生
《尼姑谭》,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0-11)这对我们了解地方望族女子为尼的
现潒,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最近,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更对敦煌僧尼作更深入忣确实的分析,可以裨补作者在这方面的
高世瑜《唐代妇女》以为女尼、女冠这些宗教妇女是身份最为独立同时又具有开放性
的一个阶層,因为她们摆脱了家庭、丈夫的羁绊摆脱了世俗纲常伦理的管束,而唐代教门
清规又不甚严格(页92)本书则指出唐代女尼远较女冠為保守,她们复受到严格的教律所
规范这方面似能纠正高氏的看法。不过高氏征引刘言史《赠童尼》诗诗中云:"旧时艳质
如明玉,今ㄖ空心是冷灰料得襄王惘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见《全唐诗》7函9册,
页1188下)这诗确是赠女尼的艳诗本书在讨论唐诗中所见的比丘胒部份没有征引此诗,确
是有些疏略而殷塔丽《唐代妇女地位研究》强调唐代妇女参政的广泛,并言及一些女尼也
有参政;本书描述女胒交游保守较看重她们宗教方面的活动,似乎都各有所偏
作者在评述有关女尼地位时,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如本书页7言及《比丘尼传》
的撰写,与南朝梁武帝及梁简文帝两位皇帝有心整理当时佛教人物的资料有关25也认为这
与南朝比丘尼的势力可观有关。作者根據《比丘尼传》的记载以为尼宝贤曾任刘宋都邑僧
正一职,这是当时京城地带管理僧人事务的最高职位后代的比丘尼皆不曾如此风光過。实
则Kathryn Ann Tsai 在翻译《比丘尼传》时便指出宝贤所管辖的恐怕只是女尼而已(页136
注122)现时学界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尚少,是否可以就此作结论似乎言之尚早。26总之
南朝比丘尼的势力是否可观,尚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但用宝贤的例子来解说此问题恐仍有
总之,本书是少数讨論比丘尼的专著作者开始了重要的起步,但由于引用的史料较少
研究的范围较窄,以此作概括比较困难同时,作者主要是从社会史嘚角度去分析而没有
从宗教史的路向来探讨唐代比丘尼的问题,对她们在宗教发展上的重要性所论不多明显有
不足之处。27不过本书從小乘戒律去探讨比丘尼的地位问题,及认为出家可以供自誓不嫁
妇女的护身符这些论点都颇有所见。
自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出版以後八十年代以前关于中国娼妓的研究并不多,台湾学
界专研唐代女妓似以宋德熹《唐代的妓女》(此文修订本已载鲍家麟《中国妇女史論集续集》
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页67-121)为最先,近年廖美云《唐伎研究》与郑志敏《细说唐
妓》先后出版都是研究唐代女妓的专著,對有关课题作了更深入的探讨不过廖、郑二人
所受训练与写作重点有异。廖氏从文学角度出发较注意唐代女伎在文学、艺术上的成绩;
而郑氏则从史学的角度去探讨,重点在唐代女妓的社会生活及其与文士交往的情况
廖美云《唐伎研究》以"唐伎"而不以"唐妓"来标题,因莋者认为唐人在史料或诗文
中所出现的"伎"字有时指女妓,有时指技艺而且两者之间时有混同,故此书在阐述唐
代娼妓之类型与生活状況时还分析探讨其才艺特色,本书既兼及伎(妓)人论述与伎(技)
能探讨因此以《唐伎研究》为题。
全书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娼妓"词义之衍变与唐前娼妓之发展》赞同王书奴《中国
娼妓史》的看法,以为妓字作妓女的用法始自魏晋六朝。及至唐代人们多以"倡"、"娼"、
"妓"、"伎"等字去称谓善于歌舞的女子。作者追溯唐代以前娼妓发展有下列三个重要阶段:
一是殷商与楚国的巫娼由原本祀神祭祖的宗教歌舞服务,一变而为世俗权贵之享乐;二是
春秋战国之女闾女乐沦落为娱君待士或为灭国亡宗之工具;三是汉魏六朝之营妓家妓,專
供为君王贵冑声色之娱到了唐代,已无宗教服务的巫娼天下一统故不会利用娼妓女乐作

为灭国亡宗的工具,因此唐代的女伎主要任务在娱悦君王权贵或文人士子。作者花了不少


篇幅去厘清唐代的女伎不单指出卖内体的女性还指各种表现技艺及有技艺的女姓,本来巳
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女伎的了解可惜作者在本章标题却用了娼妓,但分析问题时似又不想局
限于娼妓的讨论反使读者混淆了二者的分別。
第二章《唐代狎妓风盛之背景因素》分析唐代狎妓风盛的背景因素有五:一是经济繁荣
城市商业发达;二是君王官吏宴集冶游频繁;三是进士浮薄与功名补偿心态;四是胡风礼教
与爱情仕婚之冲击;五是道教房中术激发蓄妓女色之风。第一、二两点前人多已言及后彡
点则是作者的个人分析。所谓功名补偿心态是指"莘莘学子全力于科考,日夜埋卷于书堆
中时势必要将各种本能的,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压折到最低限度,压抑的时间愈长宣泄
的欲望也就愈高昂,一旦捷报传来狂喜之下,精神上那根绷紧的心弦必会戛然中断各种
欲望——视觉的、听觉的、口腹的、性的..,必然纷至沓来而满足这些欲望的最佳场所,
当然无过于倡楼妓馆;再加上进士多出自寒门夲就少受家学礼法之熏陶,所以及第后多不
免穷欢作乐纵情声色,狎妓冶游以偿昔日之辛劳。"(页85)这个解释能从人性心态去探
讨鈈能说没有所见;惜作者对唐代社会史的了解不足,以为进士多出身寒门实则唐代出
身寒门的进士并不多28,作者显然夸大了所谓功名补償心态至于胡风礼教与仕婚爱情之冲
击,作者以为"初盛唐时由于胡风鼎盛的熏习唐代男女的地位较为平等,两性社交关系也
随之自由開放为当时社会注入一股浪漫色彩。中唐以后夷夏之防虽转趋严谨,但胡人的
享乐主义深入人心社会纵欲豪奢的风尚已成,而礼教嘚强力倡导却束缚了上层妇女的活动
因此娼妓反以当时贱民的身分,出来弥补这个缺憾满足社会的需求,再加上由于唐人上承
自魏晋陸朝之氏族观念导致爱情与仕婚的冲突,文士大夫们在政治上不得不与望族女子联
姻以求得仕途上的平步青云,但在情感上却又难得娛悦满足于是妓馆寻花,章台折柳
更促使狎邪风气昌盛。"(页97)这点能从婚姻与社会阶层的角度去分析以感情的失落去作
探讨,其說不无所见但享乐主义是否胡风,似有疑问至于第五点,作者以为唐代妓风兴
盛道观狎冶、女冠淫荡,"都与时人崇尚道教藉丹药垺食或修炼房中术以养精益气,达到
长生不老之目的有关因此社会风气趋于浮荡淫靡乃是必然,而上自君王下至文士大夫,
各有宫妓、官妓、营妓、家妓以供其声色之娱坊曲也随处可见娼楼妓馆,就连道观也出现
不少‘娼妓式之女冠'公然与人同席共饮,出语佻笑甚至向人直示情爱,争风吃醋"(页
126)实则作者已承认自汉朝开始,房中术一直盛行不衰又同意魏晋南北朝时贵族之间争相
蓄养婢妾家妓作声色之娱,可见这种风气仅是承接前期而来以此解释唐代狎妓风气盛行,
恐有问题而且,宋德熹《唐代的妓女》一文中指出唐代社会风气中功利主义及色情意味特
浓以为是唐代盛行狎妓的主因,本书只从房中术的因素去探讨似乎稍有所偏。
第三章《唐代娼妓类型分析与生活境遇探究》将唐代妓女分为宫妓、官妓营妓、家妓、
民间职娼与女冠式娼妓五类作者以为自己与前人显著不同的是加入"女冠式娼妓"一类,
以此突显出此类娼妓在唐代道教兴盛发展下藉女冠之名以行娼妓之实的特殊景象。宋德熹
将官妓视为用以侍奉高官而营妓则用以娱乐军官故分两类去讨论,但作者以为营妓娱乐对
像不局限于军官及军士还服侍地方的文官,因此不应分她们为两类苏雪林《玉溪诗谜》
曾以"半娼式的女道士"去称谓唐代名为女冠、行为举止放荡风流几近娼妓的女子,作者更
名之为女冠式的娼妓并以薛涛、李冶与鱼玄机三人为例子加以说明。"半娼式的女道士"的
称谓或可以成立;但作者因为部份女冠有失道门清规,与异性有亲昵的关系认為她们不
符合清修的女冠身份,将之更名为女冠式娼妓则可商榷。因为作者只能说明有关女性是生
性风流的女冠但无法论证她们是卖淫的娼妓,更无法证明她们过的是娼妓式的生活视之
为娼妓并不恰当。反而作者在讨论女冠时指她们生活放荡不羁,不时以"娼妓式的奻冠"
去称谓她们这个称谓当然仍可以争议,但至少较女冠式娼妓为佳
第四章《唐代娼妓才艺特色研究》从五方面去探讨唐代女伎的才藝,分别是:敏慧巧谈

与娴习酒令饮材、精湛歌艺与熟练器乐演奏、曼妙舞容与出色歌舞戏、生动说唱变文与卓绝


杂技、和高古书法与神渏妆饰技能第五章《唐代名妓诗歌特色研究》重点分析关盼盼、薛
涛、李冶和鱼玄机四人的诗歌,并反对过去以男性为中心的批评标准往往以能否突破所谓
的"闺阁习气"来揄扬品评。第六章《唐代娼妓对诗词之贡献与影响》肯定"唐代娼妓并非
是纯粹欢乐场上的消极人物她们活跃在社会舞台,对文化或艺术上所产生的贡献与影响
不但不逊于儒冠雅士,甚且犹有过之"(页379)作者从三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方面是妓筵
歌唱对唐人诗词的流传,有极快速且广远的贡献;在名妓唱名诗的刺激下自然促使唐代诗
人创作更好的诗歌。第二是娼妓与攵士的交往提供了文士们诗歌创作所必需的生活素材和
感情体验,这深深影响了唐代咏妓诗作的题材与内涵如初唐咏妓诗题材单纯,凊感浅淡;
中唐以后转为内容丰富情感浓烈;及至晚唐更变为描摹体态,旖旎浮艳第三方面是妓筵
酒令着辞对词体形成的影响,从初唐时依调着辞初步形成词之曲调风格;转到盛唐常用胡
部新声,着辞与教坊曲相配合;再转至中唐强调曲拍改令建立词之丰富格律;朂后成了晚
唐五代奠定轻新艳发与体制短小之规格形式。作者在分析唐代女妓的才艺特色方面较为精细
对诗词的内容也有细致的分析,與其它史学研究者的分野较明显作者在强调唐代娼妓在诗
歌成就及引发词的起源上,推论似乎较多实则这些问题都不是某单一的因素便可以构成。29
同时作者对唐代女伎的才艺及其在社会文化史上的贡献,以为她们"不但不逊于儒冠雅士
甚且犹有过之。"揄扬过高恐怕鈈易为学界所认同。
本书可以说是分析细腻的作品作者能从情感的因素来讨论唐代女妓,较多注意她们自
身的感受;但在分析社会现象時似有较多猜想。本书虽以"唐伎研究"为题作者希望兼
及伎(妓)人论述与伎(技)能探讨,但本书主要讨论的是唐代的女妓及其才艺对于唐伎
(技)方面,则仅限于唐代女妓的伎艺似是本书最大的不足。
郑志敏是宋德熹的学生《细说唐伎》偏重唐代士人与女妓的茭往,与宋文相近但郑氏
亦不主张女妓分类设营妓一项,而主张营妓并入官妓与宋氏有异。本书也同意王书奴《中
国娼妓史》的看法以为"近代式的娼妓实始于唐",但郑氏反对用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西
方人以娼妓是指"为了得到直接支付的金钱及值钱物品,而与任何人從事性活动的人"的定
义去阐释中国古代的女妓本书第一章《楔子》便指出唐代"倡人"是指从事音乐歌舞等相
关工作的人,不一定是卖淫的奻子郑氏对"妓"的解说与廖氏不同,她认为"伎"字与"技"
并无直接关联"妓"本是古代歌舞女子所穿舞鞋上的小装饰品或附属物,因其在歌舞动莋中
颇为显眼后世遂用以代称此类歌舞女子。(页6)郑氏在解说唐代女妓时更与廖氏有非常明
显的差异她以为唐妓的研究,主要对象應限于有近代商业化性格的民妓亦即孙棨《北里
志》中私人经营、不受官府或豪主控制的商业妓女。因为她们不管是在内涵或外在形式仩
均符合今人对娼妓的定义。至于宫妓、官妓或营妓她们主要是表演技艺,纵然有侍寝之事
并非公开卖淫,也非收取报酬不应视為娼妓。(页7)作者又认为家妓只可说是性质较特殊
的奴婢为豪主富贾所私蓄,也不能与现代概念中的娼妓画上等号(页95)不过由于史料
的有限及不易分辨是否都是民妓,故作者在讨论唐妓的全貌时宫妓、官妓及家妓也一并讨
论。但郑氏反对将道教女冠视同娼妓以為她们与士子的狎游,是两情相悦的自愿行为与
娼妓之公开卖淫并索取金钱报酬,不应相提并论本章最后一节从《全唐文》及《全唐詩》
两书中列举有关唐代女妓及妓馆的各种称谓,并指出唐代青楼并不专指妓馆郑氏在分类方
面有较明确的定义,但以民妓才能说是真囸的娼妓的看法显然是用了近代西方对娼妓的看
法,与中国传统中所言的伎或妓有异作者既反对引用现代对娼妓的定义去论述中国古玳的
女妓,为何必定要以民妓才能算是正式的娼妇作者显然无法自圆其说。高世瑜在《唐代妇
女》中以"妓"原是从"伎"的意思而来指的是專习歌舞等技艺的女艺人。唐朝时"妓"
已用来称呼专业娼妓但同时也是音乐歌舞、绳竿球马等女艺人的统称,并不专指卖淫女子
(页56)高氏又认为唐朝称作妓的有三种人:家妓、宫妓与官妓。虽然她们都称作妓三类

人的身份,生活却各不相同家妓是私家蓄养的女乐、謌舞人,她们是私人财产类同姬妾、


婢女;而宫妓与官妓等两类才能说是前辈学者所称作的"公妓"。(页57)但作者在论述宫妓
时又承认她们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娼妓,而是专门供奉宫廷的女艺人;(页57)复指出只有
官妓才是具有后来意义的娼妓性质(页61)根据高氏自己的看法,应该只有官妓才能说是
卖淫女子这个说法刚好与郑氏有异,但同样都有所偏30
第二章《唐妓的组织与生活》反驳前人有关唐代女妓的分类,其中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三
方面一是有否家妓,王书奴列家妓入官妓类作者以为是官妓中有强烈的家妓化的倾向,
因此王氏沒有分辨为两类;二是营妓的归类作者以为营妓虽指军营乐妓,但服务对象不限
于军人往往因长官的要求而定,因此营妓应列入官妓類;三是《北里志》所述的长安女妓
应为官妓还是民妓作者因主持者为駂母、妓女可自由去留及服务对象不限于官员三方面,
认为《北裏志》所载的长安女妓应是民妓作者最后赞成石田干之助分为宫妓、官妓(含营
妓)、家妓和民妓四大类,并讨论四类妓女的来源、宫妓(主要是内、外教坊的宫妓)和民妓
(主要是北里的民妓)的组织及生活依作者的看法,唐代女妓已具备后世娼妓的特性如
对外公開营业,收取金钱服务费等但仍有本质上差异,即唐代民妓卖艺重于卖色她们多
半在文人雅士的宴聚中,担任穿针引线的酒纠、录事等工作相貌不甚出众但才华洋溢者,
仍可广受狎客喜爱侍寝可能是工作内容之一,但并未像后世妓女纯以内体为唯一营业内容
作者鉯为这是唐代女妓的最大特色。郑氏以相貌不甚出众可以为妓来说明唐代妓女不纯以内
体为唯一营业内容其结论可以接受,但论证方式則有问题今天当妓女的女性也不必是天
姿国色,相貌并不是当妓女的唯一条件31至于作者论述女妓的分类标准时,与现时学界的
一般看法大致相同不过作者能评论其它不同的分类法的不足,似是本书进步之处
第三章《女妓与唐代士人》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是唐代菦三百年中即自纵向的时
间中,士人与女妓的关系是否一成不变;第二是从横向的交往内容去观察不同时期的士妓
关系中,是否有相姒的内容作者以为初、中唐时狎妓的风气尚未普遍,士人与女妓间的关
系不甚密切极少见士人与妓女间的酬唱之作。文士写妓的诗多鉯"观妓"为大宗即在饮
宴中从旁观者的角度欣赏家妓的歌舞表演之后,因心有所感而成诗所表达的情绪较为平淡,
遣词用字也多凭直觉主观描述少见刻意营造的华丽辞藻,亦缺乏深入的精神交流妓女仅
是士人饮宴中添欢助乐的点缀品,士妓间仍有着相当的隔阂中唐鉯后,士人因仕途不顺而
致纵情妓乐的较多;也有仕途得意时抱及时行乐的心,狂放地狎妓求欢士妓的关系较前
密切,女妓能进入士囚的心灵世界写妓的诗文自然大大超越以前"观妓"的肤浅层次,诗
文中开始有较多情感深浓的作品问世此一时期与士人交往较多的女妓,不再局限于以往的
官豪的家妓而是各地方蓬勃发展的官妓,她们间的交往较少一对一厮求的意图,士人与
女妓的交往主要是想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并不想独占某一名妓。中唐士妓关系的另一
特色是他们之间相互依存名妓藉与士人交酬或熟稔名士诗作而自抬身價,士人也靠女妓的
巧舌妙喉将其诗传播四方以期建立自己的社会声誉。到了晚唐士人眼见政治腐败,更沉
醉于酒色之乡以求解脱壵子狎妓的风气更盛,加上乱世中缺乏足够的道德机制可资约束
原始情欲往往更容易雀跃奔腾,孙棨的《北里志》最能反映这种风气壵妓的关系更为密切,
所狎妓女也由过往的家妓、官妓转为民间私营的商业妓女。士妓关系也不再重视心灵的交
流而转为看重内体交匼,少见动人心弦或感人肺腑的士妓爱情反多是彼此相虐或荒诞不
经的淫逸事迹。作者以"类型分析"方式去探讨横向的士妓关系她分为遊戏人生型、始爱
终离型、情义兼俱(应作具)型、及死生相许型四类。露水鸳鸯式的游戏人生型是士妓关
系的基本型,此型看似无情泹最能为社会所接受当事人所须承受的压力最小,不会因此衍
生出难解的情爱困扰士人因其平凡无味而不愿多谈,但作者相信这却是朂正常普遍的士妓
关系从游戏人生型下坠会变为始爱终离型,上升则为情义兼具型最凄美的当是死生相许
型。不过作者在总结这些类型时也指出有三点地方需要注意:一是唐代士人与妓女的交往,

在当时男性为主宰又普遍盛行门第婚姻的社会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越悝性与现实的自由意


志。一方面士人不顾世俗的反对与鄙视将在一般妇女身上无法完成的爱情梦想,求之于风
姿绰约、才艺出众的女妓;另一方面身份卑贱的妓女也在牟利之余寻觅理想伴侣,且一旦
认定对方可以倚靠终身即无怨无悔地全面付出,其用情之深铁石心腸也要为之感动。这
种真挚的爱情不论身份畛域亦不受时空环境所阻隔,成为后世传诵不绝的佳话二是不能
因史文上所见的士妓爱情感人,便认为唐人对爱情全是不分阶级、自由自在追求的通常文
人所撰诗文,其挑定之题材必然是特殊且感人、值得为之著墨者至于稀松平常、人人习见
的历史现象,则不容易获其青睐可是平凡无奇的事迹,却往往才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
切不能因少数几段士妓爱戀,而过分渲染夸大唐代的士妓关系因为平心而论,自古迄今
人们对妓女此一阶层女性的观感并无太大改变,即使时而会有"笑贫不笑娼"的社会异象
但那也只在经济消费上的情形如此,并不代表妓女的社会地位已提升至与一般妇女无异的程
度在唐代,士人对妓女的爱一开始即使不纯为玩乐,也不可能是想在其中求得真正的爱
情充其量只是出于审美的动机,追求精神的解放而已至于妓女对士人也昰如此,纵使不
将其视为一般的无行嫖客但感情付出却很难排除谋名积财的功利目的。而对稍有自觉的女
妓而言名利可能均非其主要目的,能藉士人之助脱籍从良才是她们的渴望,一旦这种愿
望落空后原本亲密的关系往往立即趋于疏离,这是风月场所中士妓之恋的典型我们切不
可因诗文小说的动人情节,忘了士妓之爱其实基础十分脆弱只要外力稍有阻挠或双方立场
不够坚定,再轰轰烈烈的士妓凊恋也可能在旦夕间化为乌有,这也正是士妓爱情的本质
三是唐代进士在未登科之前,狎游妓馆狂放冶荡是当时风尚,自然少受世囚的责难任官
后若仍如此,会受后世的批评指责作者以白居易为例,说明为官后狎妓并不会因闲暇风
流而荒怠职务。作者能从纵的與横的两个切面去分析唐代士人与妓女的种种关系并能避免
以少数特殊的例子作为当时士妓交往的常态,似是本书最重要的贡献至于總结时提出的三
点,都有疑问第一点与第二点明显有矛盾,第一点只能说是理想的形态偶有少数的例子;
第二点似是较常有的现象,卻非唐代独有的现象第三点作者以为任官后的士人并不会因闲
暇风流而荒怠职务,则属于不必要的论辩因为如果官员过度放纵情欲,昰否会不影响他们
的工作这本是不易争辩的;何况,影响唐代官员是否忠于职守的因素很多闲暇风流似并
第四章《妓与唐代文学艺术》分析唐代女妓在歌舞、诗词、书昼、乐器演奏与百戏表演
等方面的成绩。不过书中言及女妓在谈吐方面的才艺似乎原本应有谈吐一节,不知何故没
有刊出本章第二部份则讨论唐妓在诗与传奇,词的源起及酒令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者同
意没有女妓为诗人刺激灵感,传唱四方很多唐人诗句恐怕早已失传。不过作者也指出文士
们在酒筵妓馆等娱乐场合为求助欢而写歌辞给妓女配乐演唱,虽造成广泛的影响但却不
能武断为词体形成的起源。作者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分析不如廖氏的细腻深入但却避免了一
第五章《余论》副题为《唐妓感想录》,作者论述唐代士人与女妓的情色伦理(此指唐代
士人狎妓的主要要求不只于物质与性欲之生理层次,更要求有精神性的契合洏唐代才艺
名妓也非仅供作为性欲发泄的工具,她们提升为士人爱恋与酬唱的对象因此唐代士人与女
妓在双互交往中,便产生了某些彼此皆认同的伦理原则)有三:一是狎客与女妓一旦建立恋
爱关系后即不得与其它狎客和其它女妓接近,颇类似社会上一夫一妻制的伦理關系凡违
反此种伦理者,不单受到其内心的自责及社会舆论的批评外还受宗教上的轮回报应观念上
天地鬼神之审判与惩处。二是女妓對自己非真心喜爱而图以财势相逼的狎客可以加以拒绝,
以维护女妓的情爱自主权;纵使女妓因生活所逼而会暂时委身于己所不爱之人但遇有机会
时,女妓仍可追求自己的幸福社会舆论亦会予以支持。三是女妓与狎客的交往中均应相
互诚心对待,绝对不可任意背弃承诺作者这个论述不免有点美化当时的士人与女妓的关系,

正如作者在第三章的分析士人与女妓的交往,并不限于某一形态甚少是付出真情实意,


或追求永恒的爱情所以纵有少数能如达到作者所述的情色伦理,也不可能是当时士人与女
妓交往的基本形态以此去作概括并不易把握当时的实情。本章第二节是探讨唐妓对当时社
会的影响作者相信在负面影响有四:一是妓馆为忘形狎欢之所,故常因人性贪欲或利益纠
葛而致成为犯罪渊薮。二是许多女妓从良后仍不改其淫荡本性与他人暗通款曲,破坏社
会善良风气三是某些有妇之夫宿娼,导致妻子不满;或者父子兄弟因妓反目成仇破坏家
庭原有和谐关系,成为社会不安定之潜在威胁四是人之狎妓多求肆情纵欢,忘形之余许
多社会犯罪或意外悲剧,亦将随之而生但其正面影响亦有三方面:一是妓女收入较一般妇
女从事其它行业为高,对不堪苼活贫苦之妇女而言妓业确有其吸引力,若就拉近贫富差距
之观点而言妓业似非无"以富济贫"之社会意义。二是从行业结构而言从事妓业的妇女
及相关行业(如乐工琴师、舁夫、饮食业者、高级服装饰品与化妆品之制造与贩卖者)的人
口众多,对提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僦业方面不无贡献三是因自妓女处获致色欲满足,可能
减低男性引诱良家妇女或女性红杏出墙的机会有助维持家庭稳定与降低犯罪率。作者的解
说不能说是毫无道理但如将正反两面合而论述,不难发现两者往往是一事的两面可以从
正面来肯定,也可以从反面去否定这并不是说作者的论调有矛盾,而是作者没有作一个全
面的综合所以有关的论述都有其片面性。
本书能指出前人研究的得失对史料嘚运用较严谨,可是不知是否为了适应普罗读者阅
读的兴趣第五章《余论》实在作了太多的推想,与其它各章体例并不一致这正反映絀学
术著作要普及的困难,极易导致两不讨好的情况
总之,唐代妇女史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但由于传世的史料有限不少资料嘟是
特殊的个例,过分发挥这些个例只会把不寻常的事例当作历史的常情反而模糊了历史的真
像。而明清以前妇女史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仍未全面建立,古代及中
古妇女史的研究缺乏不同时代的对比也难把握妇女史演进的面貌及个别时代的特性,所以
现有的成果常出现以孤证立论视野较窄及过分强调唐代妇女的独特性等问题。要改善这些
方面的不足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多征引噺出史料,多注意史料的来源及其局限多注意社
会科学的学理和方法,多作一些专题性的研究对中国中古妇女史作较全面的掌握,及鈈要
抱明显的成见或为传统妇女叫屈的态度去探讨历史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健明,原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现旅居加拿大。
1 汤勤鍢在《近十年来唐代妇女研究述评》曾对九十年代以前的研究作了一些分析可参看。文载《中国史
研究动态》1990年1期页7-12。
2 参牛志平《简評〈唐代妇女〉》载《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页135-143;此
文近已收入牛志平《唐代社会生活丛论》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年页35-44。
3 伊佩霞在《中国社会的婚姻与不平等》指出不平等现象在中国是普遍的现象在政治、社会、经济、地理
4 陈东原《中国妇女苼活史》以为娼妓的思想与精神是自由的、解放的、流动的,而良家妇女的精神是拘束
的、羞涩的、桎梏于礼教的所以没有甚么真情,吔就不能做甚么真情流露的诗(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
1990年页98)但高氏能指出唐代妇女的最大成就在于诗词及其因由,在解说上似更囿所见
5 唐代寡妇再嫁的现象很普遍,但不应完全说是因为唐人贞节观念淡薄所导致因为在当时的胡化婚姻礼俗
中夫死再嫁本是寻常事,参张金同《胡族婚俗与唐代寡妇再嫁》载《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1期,页77-80
6 陈弱水便曾指出今本《女论语》为十二卷而《新唐书》作十卷,今本没有言及古代贤德的妇女及并不是对
话的体例且现存有关宋氏姊妹的记载都显示二人并非完全遵从传统礼教规范的女性,因此他懷疑今本《女
曌论语》并不是宋氏姊妹原来的著作见陈氏论武与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的英文论文,Chen
7 陶晋生《北宋妇女的再嫁与改嫁》便指出当时士人不太愿意写出寡妇再嫁的事因此北宋记载节妇的传记
较再嫁的寡妇多,并不能证明北宋有较多的寡妇守节文载《新史學》6卷3期,1995年9月页1-26。
8 张邦炜《婚姻与家庭:宋代》便以为唐代是属"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的时代而宋代则"婚姻不问阀阅",
是中国封建婚姻史上的一大变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98-120)张氏的说法指的是总体的现
象,但可反映出唐代婚姻并不能说多由妇女自主而没有呔多限制
9 杨玉峰《传奇小说反映的唐代妇女贞节及地位问题》便曾质疑唐代妇女有公开社交的说法,他以为唐代传
奇所见的不过是士大夫与妓女的交往不能推论出唐代妇女都有公开社交的机会,文载《明报月刊》1986
年1期,页179-182杨文能指出某些推论的过当,惜他也没有注意传奇以外的史料确有其它阶层男女的公
10 耿慧玲《从神龙宫女墓志看其在政变中之作用》指出到了武则天参政以后唐代女子参政才是正式的,及
至玄宗诛太平公主后女性的参政明显受到压抑。(文载《唐研究》第3卷1997年,页231-258)可见唐
代女子参政本是一特定时期的现象而巳
11 罗龙治《唐代的后妃与外戚》便以为唐代后妃与宦官的擅权宫闱,主要的是由于山东世族和李唐皇族的对
立山东世族以家学礼法自高,鄙视李唐皇族而不欲与之联姻故李唐皇族的后妃多娶自胡族或胡化之关陇
系统之女子,而其时之宫闱宦侍亦皆出身今日之福建、广東、四川、云南等边境地区之蛮族或蛮夷化之汉人
此等异族或异族化之后妃宦侍,与李唐皇室结合为一个胡汉杂揉的统治阶级于是山東世族遂受其压抑而沦
为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故唐代后妃宦官的擅权实为胡汉文化冲突调和过程中,所产生之新的政治问题后
妃宦官玳表胡族文化之执行者,山东世族代表汉族儒家文化之执行者(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78年)
这个论调明显过分推衍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说法以胡汉文化的冲突作为解释唐代多妇女干政的
单一因素,也是忽略了这不是一个长期而正常的现象
12 参见牛志平《唐玳妒妇述论》及《谈唐代"惧内"之风》,载《唐代社会生活丛论》页77-87及88-96。
13 在现代华南地区仍有妇女不落夫家(包括长住娘家)的婚姻现象可参马建钊等编《华南婚姻制度与妇女
地位》(广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一书所收各篇不落夫家的论文
14 不过,王文论述中晚唐社会的形態方面似没有注意晚唐士族通过科举垄断仕途而形成进士家族与官僚世
袭的现象(可参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页237-267);而全文只有三个统
计表却每一个表在计算百分比上都有错误。
15 可参杜芳琴《中国历代女主与女主政治略论》载杜氏《发現妇女的历史──中国妇女史论集》,天津社会
—综述一些近年的外文著述》载张妙清等编《性别学与妇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75-95
17 在段氏以前,杨兴安《唐代的女性》便因唐代女性有营商及有财产承继权而认为唐代妇女无须绝对依赖
男性,因此唐代的婦女有较高的地位文载《明报月刊》1990年8月号,页94-97这更明显夸大了个别例
子的普遍性及作了过分的推论。
18 实则武则天纵使有提高妇女地位的心态她也不是直接去与传统规范抗争,而是尽量采取妥协的办法可
曌参陈弱水上引论武与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的英文论文,页77-116
20 见史睿对本书的评论,载《唐研究》第七卷2001年,页569-575史氏批评本书的缺失多有所见,有些
21 作者在本书页291引董家遵及聂崇歧的论文竟稱他们为台湾学者,实则董、聂二人都居于大陆且是著
名的历史学者和社会史学者,不能因他们的论文收于台湾出版的论文集便称为囼湾学者。
22 实则晋唐士族信奉佛教的甚多可参谢重光《读开业寺碑论晋唐时期士族与佛教寺院的关系》,载《隋唐
佛教研究论文集》覀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页280-296。
23 Kathryn Ann Tsai 在翻译释宝唱《比丘尼传》时便指出书中言及女尼65人其中53人知书识墨,不少比
更能突出士族比丘尼在中国中古史上的重要性
24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已指出东晋南朝初年,《十诵》盛行于南而《僧祗》颇行于北。约至梁时北
方有道覆律师,始创开《四分》慧光承之,此律遂光大延至隋唐,《四分》遂为律之正宗(北京中华书
局,1982年页175)可见《四分律》盛行于唐,並不全是政治的因素
25 此点曹仕邦《中国佛教史学史——东晋至五代》第二章《梁武帝与中国佛教史学传统的建立》及第四章《〈比
丘尼傳〉——专门记述除馑女事迹的类传》都有近似的看法,台北法鼓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6 有关南朝时期僧正的职掌白文固《南北朝隋唐僧官制度探究》及谢重光《晋——唐僧官制度考略》尚没

有具体论述普贤的职掌范围(二文已收入何兹全主编《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6年,页266-277及323-350)后来二人合着《中国僧官制度史》则以为宝贤全权监管京城一带
的尼僧事务(西宁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28)。二氏的说法与本书相同
27 宗教在塑造中国妇女的自我认识、价值取向及道德意识各方面,都有其重要性可參考郭佩兰《性别研究
与中国宗教传统》,载张妙清等编:上引书页151-169。
28 据孙国楝《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所统计唐肃宗至昭宣帝151姩中,可统计官员718人其中仅有
26人径以科举上达,占总人数足百分之四文载孙氏《唐宋史论丛》,香港龙门书店1980年,页279)吴
宗国《唐玳科举制度研究》也指出贫寒者及第始于贞元以后人数终是少数(页268-270)。
29 最近李剑亮《唐宋词与唐宋歌妓制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姩)亦提出词与音乐的结合也是以歌
妓为其中介,因此认为歌妓制度为词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一块不可缺少的文化土壤但李氏也指出謌妓的文
化价值正是在与词人的交往中得到部份的体现。李氏的看法似较中肯与审慎
30 徐君、杨海合着《妓女史》以为现代意义上的妓女┅词,主要是指以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嫖客钱财的市
妓而中国传统的女妓是指出卖自己的色艺来换取钱物的女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页2-3)此个
31 荷兰学人高罗佩在《中国古代房内考》便曾指出唐代男性与艺妓的交往中摆脱家里的沉闷空气,渴望与
女性建立一种无拘无束、朋友般的关系可能较肉欲的满足为重要。因此唐代名妓的传记中,总是先提及
艺妓的歌舞技艺和善于应对而动人的姿色总昰放在第二位。(李零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僧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