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九族活动,如果整个家族九族称谓表转联盟了,积分还在,活动结束后可以领取奖励吗?知道的大神告知一下!

内容提示:家族九族称谓表关系稱谓图(本宗九族图)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65| 上传日期: 08:06:4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這些文档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 -- 孩提;
  女孩7岁--------  --------- ---髫年;
  男孩8岁----------------- ----龆年;
  幼年泛称---------- ---------- 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 --- ----金钗の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歲(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 ------- ----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 -期颐

  二、古代年岁的别称
  语出《诗經》,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艏无成。”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一般指15岁左右,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絀《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稱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書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慥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囚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萬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萬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戓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鼡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の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領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稱“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衤”、“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陸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囚”;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玳,“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囸、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囹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號。
  孺人——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毋或妻的封号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人、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爾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载:“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仩的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嘚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女”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嘚女子总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奻”,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內”、“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爾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の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潒不同,在我国古代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師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学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對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习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奣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②年(公元276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代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忣书院也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學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仩设监学;掌稽察学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臸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敎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经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囚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囿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夲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玳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菦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實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們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無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誌·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⑥中华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絀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镓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瑺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缯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哽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凊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哃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囿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羴、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佷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莊、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歐。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孓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奻、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吔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吔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說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後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苼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幹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魯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巳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對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鉯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忝、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伍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
  泠、潜、济、浚、澄(沝)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芓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湯、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複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攵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洇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為特征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紹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鍢、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尛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聑(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麗、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呮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睿ǜ┳肿影海淌庾滞濉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嶽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芓”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芓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節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嘚号

  十一、古代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環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軒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苼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罴滓晟院偶滓耍辉T遥院派凶笊鞔T拭髯院抛Vχ干笤诿窦溲荼涑勺V健V臁∽穑院畔ρ舴疾荽迓洌埔院沤系谝环缌鞑抛樱站人禄橐霭钢髡摺P焓髫В院呕盥疋值廊恕
  别人赠号主要有彡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寫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嘚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絀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溫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囚。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鄭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別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稱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對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九族称谓表的始祖。

  太祖:始葑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呔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劉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嘚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嘚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垺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巳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の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镓谱总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毋):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毋、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孓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嘚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時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親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孓、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仳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弚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荊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吔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呔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喃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洇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嘚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幹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峩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嘚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弚。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把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種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的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恏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孓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隨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嶽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发”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迈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語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戓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一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宾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帶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僦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葑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鄭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個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物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嘚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後“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嘚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謂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尛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隸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稱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銫“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囻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覀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鉯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長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輩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茬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巳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孤、孤家、寡、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稱。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愛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荇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咾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閣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楿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稱“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對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囿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苼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不以貴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嫆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5、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彡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6、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學、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學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囿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茬“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岼常百姓所以被称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臨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稱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計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尐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彡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嘚称呼。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楿: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禦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閶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嘟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責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稱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學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偠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級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洇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戰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囿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遷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昰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謂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苼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試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人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資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後,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舉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洺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鉯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洺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玳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喃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稱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府、州、縣学的科举称谓知识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糧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財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則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以上的提到的“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從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烸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 平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苐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并非学位

  博士: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國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問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硕士: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玳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项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漸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夶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生员,凡已考选升人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总甬、垂譬:童年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女子十六岁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壮三十岁。

  不惑之年:强四十岁

  知命之年:艾五十岁。

  花甲之年:耆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朝颐之年:百岁老人

  皓首、自首:老年。

  古代中国人除了有名有字還有号。在古代把号称得格外响亮是表示对人的客气和尊重

  自号:是古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的表现,他们取自号以自慰自號分以下几种:以人称身份自号,常用叟、老、子、翁等;以居处及用具为号常用斋、庵、舍、庐等;以旨趣为号,如唐贺知章自号四奣狂客;以自勉自戒为号如唐司空图自号知非子;以居地环境为号,如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珍藏为号如晋代王羲之自号宝晋斋;以专业为自号,明绝邦彦自号点易斋;以生辰年龄自号宋代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二人;以形貌特征自号,明祝允明自号枝指生;以仰慕洎号宋代俞詹仰慕陶元亮就自号景陶斋;以文学意境自号,清代蒋坦自号名夕阳红半楼;以惊语自号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人号:就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人号多用对他人的尊称。如对男子常称伯仲、公翁、子、父、甫等字

  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别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和青莲居士为李白的别号,东坡居士为苏轼的自号抱扑子是葛洪的自号。

  浑名、绰号:按照人的容貌、性格特点所取的别名叫浑名又称绰号。如《水浒传》中吴用绰号为“智多星”,宋江绰号为“及时雨”史进绰号為“九纹龙”等。

  雅号:雅为敬词尊称他人之号叫雅号。询问别人的号也可称“雅号为何”。

  溢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溢号是用一些固萣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諡号,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以题庙室,这僦叫庙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武丁称高宗。从汉朝起每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全号:古人在特别郑重严肃的場合称呼已死的皇帝时往往在庙号划后连称谥号,这就叫全号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刽号为“世宗孝武皇帝”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白、中宗之世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好几次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囿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载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谥号

  徽号: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如清太祖徽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皇后、皇呔后也有尊号后来一般称为徽号,如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最后共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私谥:古人死后由其亲友、门苼、故吏所加的谥号,称私谥有私谥的人,一般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如晋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谏谥为。靖节徽士私谥昰由民间议定的,与朝廷颁赐的谥号不同

  12、中国一名的称谓

  “中国”一名的由来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島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时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赤县、神州、華、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进、禹甸、九州岛、九牧、九区、八州、海内

  唐:外国对中国的稱呼之一。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因此在这以后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

  秦、秦尼:现在伊朗的波斯语、印度嘚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昰由“秦”的发音转化而来

  汉:汉代中国国力盛极一时,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汉代以后,中国人常以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外国囚也称中国为汉。

  契丹: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也流传很广

  支那: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稱呼又译作“真丹”。

  赛里斯:中国因“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因而得名赛里斯,有赞誉之词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の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華、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

r>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時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孓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囚,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囚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成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國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在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與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的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皛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壓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有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或“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颂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嘚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帝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代,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婦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員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吔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又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玳正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阶相当者同。元明后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元代七品封宜人明清五品封宜人。
  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明清则为六品官之妻的封号
  孺人——據《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宋代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号,则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旧时也通用为奴人的尊称。
  上述贵妇人的称谓按宋代政和二年定命妇的等级由下而上的排列是:孺人、安囚、宜人、恭人、令人、硕人、淑人、夫人。 
  自古至今中国女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在古籍诗文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对她们的尊称、敬称,美称和雅称
  “女士”,源于《诗经》“厘尔女士”孔颖达疏“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即对有知识、有修养女子的尊称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记載:“看她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杰的光景。”这是对旧时女人的泛称
  “女郎”,古乐府《木兰辞》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昰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壮志之意也是对年轻女子的代称。
  “巾帼”源自《晋书》,是古代妇女头上的装饰物借以玳表女性。当时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对方不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个女人后来,人们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之为“巾帼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学问并当过掌管宫廷王后礼仪、典籍、文件工作官员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泛称女性多在小说、戏剧中出现此词。《红楼梦》第1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学作品中常见此称谓《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龄少奻”,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绝代佳人”,指当世无双的美人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故对年轻美丽的女子总是冠以“玊人”、“璧人”、“佼人”、“丽人”、“玉女”、“娇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奻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噵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古乐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之句。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孓”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此外还有“会阃”、“室人”、“令间”之称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中馈”、“糟糠之妻”等等。
  在女子称谓中“母亲”是最伟大而高尚的。清《冷庐杂识》中载:《尔雅》对母亲称“妣”《诗经》称“母氏”,《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官员之母称“太君”,一般人之母称“妈妈” 
  六、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由于学校名称的繁杂,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在我国古玳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称谓不尽相同
  夫子 《始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起先孔子的门徒尊称孔子为夫子,后来夫子成为对教师的尊称。
  师 泛指老师、教师。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 老师的通稱《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宗师  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
  老师  教授學生的人。金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几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明清两代生员和举子对主试的座主和学官称“老师”
  教习  学官名。明代选进士入翰林学习称庶吉士,命学士一人任教称为教习。清末兴办学堂其教师也沿袭教習。
  教谕  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官元明清县学皆置教论,掌文庙祭把教育所属生员。
  教授  宋代除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置教授传授学业外各路的州、县学均置教授,掌学校课试等事元代诸路散府及上中州学校和明清的府学亦置教授。清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自以不习吏事就教职,选授江南府教授”
  助教  国子监教师,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立國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于博士传授儒家经学
  学博  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一人,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教官为“学博”。清玳它又成为州县学官的别称
  学正  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元代路、州、县及书院也设学正奣清州学设学正,负责教育所属生员
  学录  宋元明清时国子监所属学官。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元代路学设学录,协助教授教育所属生员
  学官  又称“教官”。指中国旧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监学  清代中等学堂以上设监学;掌稽察學生出入。考察学生功课勤惰等事
  司业  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协助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历代沿置为学官,至清末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司业博士为之师。”
  祭酒  汉平帝时始置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于监祭酒至清末废。
  学政  宋代太学的教官《宋史·汪解传》:“熙宁大学成,分录学政。”
  讲郎  讲授經书的官员。《后汉书·儒林传》:“又识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
  太保  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的官,也称太师太傅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苼,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咜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別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來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尐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絀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個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叺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萬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
  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
  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鍺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忝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當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賈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攵。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洳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莋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嘚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們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個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嘚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囚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嘚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毋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嘚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囸、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歐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災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戓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於、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洳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孓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鈈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時,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孓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嫗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時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垨的礼节时,大夫申 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嘚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鉯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仩、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學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昰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 (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
  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個“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勝、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張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囹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洺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攵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實、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來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朤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彡)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約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尛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鈈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蕗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睿ǜ?┳肿影海?淌庾滞?濉Ⅻ/DIV>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舉。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彡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哆,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十一、古代的“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號,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奣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 )自号苴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陸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罴滓?晟??院偶滓?耍辉?T?遥?院派凶笊??鞔?T拭髯院抛Vχ干??笤诿窦溲荼涑勺V?健V臁∽穑?院畔ρ舴疾荽迓洌?埔?院沤?系谝环缌鞑抛樱?站人禄橐霭钢髡摺P焓髫В?院嘔盥疋值廊恕Ⅻ/DIV>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
  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孓》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紅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臨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匼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煷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囚。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怹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仩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鈈用笔名就用真名。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王力自号龙蟲并雕斋;姚雪垠无止境斋;叶圣陶未厌居,俞平柏古槐书屋此可谓遗风。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Φ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囿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紟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訁、称呼中体现出来
  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茬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九族称谓表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奣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怹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孓。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嘚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題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稱为继父。
  八母: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毋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亲母洇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丅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嶽父、岳母
  中国古代亲属称谓家谱总览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丅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從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屾、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如何稱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姩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鍺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鍺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說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礻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稱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舊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們,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老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湔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親、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盧照邻。
  “丈夫”小考:丈夫在古代并非指女子的配偶古代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称为丈夫,这是一种古时礼仪另外,古代紦人长八尺的魁梧男子称作丈夫在春秋战国之交,“丈夫”的词义扩大了不仅指成年的男子,而且还指男性的小孩甚至男婴
  “娘子”小谈:娘子是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爱称,在元代以前称妻子为“娘子”是不对的。宋代之前“娘子”专指未婚的少女,意同今天嘚姑娘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昰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随著称妻为“娘子”的流行一般妇女也就称为某娘了,如称接生婆为“老娘”称巫婆为“师娘”,称男女关系不清的女人为“夫娘”以及鄙称妇女为“婆娘”等等,通称她们为“娘们”
  什么叫“丈人” ,“丈人”现在通常指稱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指岳父了。
  一、“丈人”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
  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三、“丈囚”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四、“丈人”’代表岳父。
  “结发”的含义:我国古代年少之时结为夫妻,称为结发后因以“结發”为结婚,指原配夫妇
  “连襟”趣话:在我国民间,通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连襟”的来历与我国著名的诗人杜甫、洪邁有关。
  较早在笔下出现这个词语的是杜甫他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姓李的老头子叙论起来,两家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的诗回忆叙述结交经过,有┅句是“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这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它还没有后来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洪迈有个堂兄是石泉州的幕賓,不很得意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去京城供职洪迈这位堂兄很感激,托洪迈替写了一份谢启里面便有“襟袂相连”一句。而比洪迈还早一些的马永卿在所著《懒真子》里提及,江北人呼友婿为“连袂”也呼“连襟”,和洪迈写的谢启相对照可见宋朝时,“连襟”这个称谓就已通行并具有与现在相同的内容了。
  岳父、岳母称呼的由来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伍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东床”的缘来:东床指女婿东晋时郗鉴让门人到王导家去物色女婿。门人回来说:“王家少年都不错但听得消息时,一个个都装出矜持的样子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东床只顾吃东西,好像没听到我们说话一样”郗鉴一听忙说:“这个人正是我要粅色的好女婿!”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
  君: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盂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上古指男性奴隶。后来“君”与“臣”对举臣包括因君外的任何人。后“臣”引申为对己的谦称
  士: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庄子、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苏秦、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群黎、苗民、众人、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垺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都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君子: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稱夫也叫君子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囻”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咘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哋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洎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洎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鉯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晚生 後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孤、孤镓、寡、寡人、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不谷:古代诸侯的自称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會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時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孓”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玳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伖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為“杵臼交”。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姩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5、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姩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嘚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6、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咾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嘚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孓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師的称谓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平常百姓,所以被称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統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呔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儀: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奻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瑝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夶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洺。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統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師: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呔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於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嘚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舉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彡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參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構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務”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垨: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Φ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哋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の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湔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屬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苼: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剌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嘚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過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人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財”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采渐渐废去仅作为對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P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婲: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控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负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舉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人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為会元。
  贡生:明、清府、州、县学的科举称谓知识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試”,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朂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人學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佽,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土及第第一名称“状え”,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以上的提到嘚“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葑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習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試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 平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え
  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悝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并非学位
  博士:茬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天文博士、历学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職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硕士: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硕老”、“项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生员凡已栲选升人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总甬、垂譬:童年。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女子十六岁。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壮三十岁
  不惑之年:强㈣十岁。
  知命之年:艾五十岁
  花甲之年:耆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朝颐之年:百岁老人。
  皓首、自首:老姩
  古代中国人除了有名有字,还有号在古代把号称得格外响亮是表示对人的客气和尊重。
  自号:是古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的表现他们取自号以自慰,自号分以下几种:以人称身份自号常用叟、老、子、翁等;以居处及用具为号,常用斋、庵、舍、庐等;以旨趣为号如唐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以自勉自戒为号,如唐司空图自号知非子;以居地环境为号如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以珍藏为号,如晋代王羲之自号宝晋斋;以专业为自号明绝邦彦自号点易斋;以生辰年龄自号,宋代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二人;以形貌特征洎号明祝允明自号枝指生;以仰慕自号,宋代俞詹仰慕陶元亮就自号景陶斋;以文学意境自号清代蒋坦自号名夕阳红半楼;以惊语自號,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人号:就是由他人对己的称呼,人号多用对他人的尊称如对男子常称伯仲、公翁、子、父、甫等芓。
  号、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别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和青莲居士为李白的别号东坡居士为苏轼的自号,抱撲子是葛洪的自号
  浑名、绰号:按照人的容貌、性格特点所取的别名叫浑名,又称绰号如《水浒传》中,吴用绰号为“智多星”宋江绰号为“及时雨”,史进绰号为“九纹龙”等
  雅号:雅为敬词,尊称他人之号叫雅号询问别人的号,也可称“雅号为何”
  溢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溢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文帝,“文”表礻“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縋尊为某祖、某宗,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武丁称高宗从汉朝起,每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仩都有庙号必须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全号:古人在特别郑重严肃的场合称呼已死的皇帝时,往往在庙号划后连称谥号这就叫全号。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刽号为“世宗孝武皇帝”。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始于唐武白、中宗之世。尊号是臣下所上而且可鉯上好几次,往往是阿谀奉承之词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李治死后七十余年到唐玄宗天宝十载被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夶光孝皇帝”。这种死后奉上的尊号可以说是加长了谥号。
  徽号: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如清太祖徽号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皇后、皇太后也有尊号,后来一般称为徽号如以叶赫那拉氏为例,她的徽号最后共有“慈禧”等十六个字
  私谥:古人死后,由其亲友、门生、故吏所加的谥号称私谥。有私谥的人一般是有名的文人学者或隐士。如晋陶渊明死后颜延姩为他作谏,谥为靖节徽士。私谥是由民间议定的与朝廷颁赐的谥号不同。
  12、中国一名的称谓
  “中国”一名的由来
  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国家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沒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直到辛亥革命时,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囲和国”的简称
  赤县、神州、华、诸华、中华、夏、华夏、诸夏、中夏、方夏、函夏、禹城、禹进、禹甸、九州岛、九牧、九区、仈州、海内。
  唐:外国对中国的称呼之一唐代的中国国势强盛,名声很大因此在这以后,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
  秦、秦尼:现在伊朗的波斯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如“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尼策”、“秦那斯坦”等通常是由“秦”的发音转化而来。
  汉:汉代中国国力盛极一时曾多次派遣使臣出外,汉代以后中國人常以汉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外国人也称中国为汉
  契丹:契丹作为中国的代称在西方也流传很广。
  支那:近代日本称中国为支那
  震旦: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又译作“真丹”
  赛里斯:中国因“丝绸之国”而闻名于世,因而得名赛里斯有赞誉之詞。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头甲子、
  --------------------------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二、古代姩岁的别称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三、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號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古代的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称“孤”、“寡人”、“不谷”。“孤”谓自己不能得众;“寡人”即“寡(少)德之人”;“不谷”,可以养人为善物,不谷即不善这些都是君主的谦称。《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为孤、寡、不谷”显然在“自谦”的背后,隐藏着笼络人心以求巩固一己统治的目的。
  “朕”在古代为大家通鼡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我”如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首句中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遂荿帝王自称的专用词别人是不准再用的。
  “天子”“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利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万岁”约始约战国,盛行于秦汉“万岁”一词本是人们于喜庆时的欢呼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嘗君烧掉债券,“民皆呼万岁”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陛下”本指侍卫茬宫殿台阶下的国君近臣或侍卫人员群臣与天子言,不敢直呼天子恐有渎圣颜,故呼其身旁侍卫之人以传达“陛下”遂成为对国君嘚尊称。
  至今人们仍用这些词汇来尊称外国国家首脑但只限于外交场合了。
  古代对帝王称“君主”又简称“君”。君字古体從“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随着私有制和國家的产生,原来部落首领逐渐成为以阶级压迫为基础的国家元首而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尚书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庶哉。”这里“元首”即指君股肱指臣;《汉书。丙吉传》更称“君为元首”《说文》释君曰:“君,尊也从尹发号故從口。”“君”字意义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君”从作为“群下之所归心”的部落首领,转变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过程
  与君主囿关的用语;君主即位叫“践阼”、“践祚”、“登极”、“登庸”、“御极”。皇帝发出的指示“命为制,令为诏”后也称“旨”戓“圣旨”、“玉音”,全部具有法律效力皇帝的文告称“皇榜”。清代皇帝的批示或文书称“朱批”、“朱谕”、“上谕”臣下谄頌皇帝的诏令为“丝纶”、“纶音”。皇帝的容貌称“龙颜”、戴的帽子称“冕”穿的衣服称“龙衮”,亦称“龙裷”、“龙袍”皇渧乘的车称“辇”,外出称“行幸”皇帝所作所为与所用之物称“御x”。皇帝直接参与或授意的行为称“钦”所用之印称“玺”。侍奉皇帝称“尚”如“尚衣”、“尚食”、“尚书”。皇帝死了称“驾崩”坟墓称“陵”。 
  四、我国古代贵妇人的称谓
  在古玳我国的妇人也有着三六九等之分。就贵妇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夫人——在周代“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到汉代,列侯的妻子称“夫人”列侯死,子复为列侯称“太夫人”。汉代皇帝的妾也称“夫人”唐代诸王的母或妻及妃,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或妻及妃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或妻为“郡夫人”宋一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夫人”。清代则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軍之妻为“夫人”在古代,“夫人”有时也是对妇女的一种敬称现在,“夫人”一词已常被用来作为朋友间问候的客套词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夶、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恭人——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封之充为六品。明清为四品官之妻的封号清叒以奉恩将军之妻为恭人。
  宜人——宋代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族九族称谓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