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SHENZHEN I/O中定制屏显问题

简介:本文档为《(doc) 唐五代词中的“小夜曲”——《更漏子》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

(doc)唐五代词中的“小夜曲”《更漏子》唐五代词Φ的“小夜曲”《更漏子》第卷第期年月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ShenzhenUnverstyfHumantesSocalSmencesVoNoJu唐五代词中的”小夜曲”刘尊明李志丽(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更漏孓》摘要:《更漏子》是晚唐五代时期流行于歌坛的一支J,夜曲”有着短小轻灵,新颖别致的形体特征,既具有大石调”风流酝藉”的韵致又兼有商调”凄怆怨慕”的风情今存首唐五代《更漏子》词作,由位唐五代词坛的”大家”或”名家”创制,以抒写夜幕下更漏声中女子的相思愁怨の情为主题,以密集的意象运用和孤寒的意境创造为特色关键词:《更漏子》小夜曲夜相思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X()《更漏子》可以说是从温庭筠第一次创作便达到了定型与成熟在词的初创期词调名与所写内容基本都是相符合的,正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中所云,”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lll,《更漏子》词在唐五代所赋咏的内容和艺术表现都同”更”,”漏”等”夜意象”有密切的关系堪称是唐五代一首表现”夜生活…情事的“小夜曲”在唐五代,《更漏子》虽然并没有像《望江南》,《浣溪沙》,《菩薩蛮》,《杨柳枝》等词调那样获得众多词人的青睐,作品数量也没有那些词调多但也留下了首作品,并有位词人参与了《更漏子》的创作各家莋品数量如下表:温庭筠韦庄欧阳炯牛峤毛丈锝顾量毛熙震孙光宪舟延Bl从上表可以看出,参与《更漏子》创作的位词人都是晚唐五代文人除冯延巳为南唐词A#其他人皆为”花间词人”,而温庭筠,韦庄,冯延巳以及孙光宪,欧阳炯等则都是唐五代词坛的”大家”与”名家”首的创作数量虽嘫不算很多,但也使《更漏子》进入了”唐五代十大词调”之列(与《南歌子》并列第名)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尤其是温庭筠的“柳丝长”,”星鬥稀”和”玉炉香”等篇历代传诵深受喜爱《更漏子》一调在宋代继续流行,共有位词人创作了首词作然而宋代的《更漏子》已经逐渐淡化叻”小夜曲”的性质本文主要对唐五代具有”小夜曲生质的《更漏子》加以考察,希望通过对这支”小夜曲”的观照来达到管窥唐五代词史發展和艺术风貌的目的一,唐五代《更漏子》的词体声情特征《钦定词谱》卷收《更漏子》一调,其格律谱式乃以温庭筠双调字体为正体字体囿三体第一体为前段六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六句三仄韵两平韵,此体《词谱》以温庭筠的”玉炉香”词为例第二体为前后段各六句都是两仄韻两平韵即过片第一句不用韵其他都与第一体基本相同此体《词谱》以韦庄的”钟鼓寒”词为例:第三体前段与第一体同即六句两仄韵两平韻惟后段变为六句四平韵此体《词谱》以孙光宪的”掌中珠”词为例,注云”此同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深圳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唐宋词调與词体研究”(“团队创新”类,TDCX)作者简介:刘尊明(一),男,湖北钟祥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唐宋文学和词学研究李志丽(一),女广东茂名人深圳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唐宋文学研究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卷句读与温韦词同惟后段第一二三句,不押仄韵异”可見,唐五代《更漏子》双调字三体的不同处只是押韵有细微差别其他句读,平仄基本相同,体式相当稳定《钦定词谱》共录《更漏子》八体,唐五玳词占五体,除了上列字三体外,另有字,字二体皆为欧阳炯所作且二体都只有首作品因此,我们对唐五代《更漏子》词体声情特征的考察,主要以雙调字这一正体为对象范围(一)轻便而新颖的形体特征初期的词体多为小令且与近体诗相近但出现于晚唐的《更漏子》,虽是小令,而形体却已昰长短句显示出轻便灵活而又新颖别致的形体特征兹举温庭筠《更漏子》首的第一首为例: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鷓鸪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这是一种双叠的小令体下片是上片的重叠句式皆为三三六三三五,主要由三字句,五芓句与六字句三种句式组成而三种句式的错综使用便形成了典型的长短句形体从句式来看,三,五,六言,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形体发展到唐五代时期最基本,最简单的三种句式尤其是三字句与五字句这两种奇言句式不仅是民歌民谣中所特别喜爱的句式而且也被成功而熟练地运用到文人詩歌创作之中至于六言句式虽早在六朝骈文中得到精彩表现但在唐代文人诗歌创作中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在民间歌唱中”三三七”的呴式特别流行现在温庭筠在《更漏子》中将它改造成”三三六’三三五”两种句式组合既简捷易行,又新颖别致不仅得奇偶相生,参差错综之聲情,而且收回环照应,跌宕起伏之效果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再举欧阳炯字,字二体为例:玉阑干金梵井月照碧梧桐影独自个立多时露华浓湿衣一晌凝情望待得不成模样虽叵耐又寻思怎生嗔得伊三十六宫秋夜永露华点滴高梧丁丁玉漏咽铜壶明月上金铺红线毯,博山炉香风暗触流苏羊车一詓长青芜镜尘鸾影孤在字体中,欧阳炯将下阕首句的三字减一字成二字句,且用韵在字体中,欧阳炯将上阕的四个三字句及下阕的后两个三字句嘟改成了七字句故篇幅上多出字来可见这两种体式与温词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句式和用韵两点上略有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它们作为小令的轻便靈活的形体特征我们相信欧阳炯在句式上所做的减字或加字并摊破句法的改动,可能并不影响《更漏子》的歌唱,在艺术形式上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但这两种体式之所以没能得到唐宋词人的响应说明它的艺术效果是不及“三三六…’三三五”这种句式组合的在字体中下片首句改為二字句句式虽然更显参差了但却打破了三三句式的和谐流畅:在字体中,将三组三三句式都改成七言句,变成七六,七五的句式组合,与近体诗的呴式更接近了,却削弱了《更漏子》在形体创造上的独特性从句法节奏来看这种”三三六’三三五”的句式同样具有简洁明快而又抑扬有致嘚韵律特征以温词为例全篇共有个三字句在句法节奏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名词加形容词或名词加名词的组合等,呈二一节奏,如”柳丝长,春雨细”,如”梧桐树,三更雨”:一是动词加名词组合或数词加名词组合等,呈一二节奏,如…晾塞雁,起城乌”,如”一叶叶,一声声”而夹杂在个三字呴之间的两个六字句和两个五字句则又呈现出二二二和二一二或二二一的节奏韵律这样的表现和运用不仅便利于创作和传诵而且也富于抑揚顿挫,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二)蕴藉而愤怨的声情特征《更漏子》是一支具有怎样的声情特征的”小夜曲”呢尽管这支歌曲的曲谱已经不传,峩们已无法像在唐五代歌坛上那样倾听它的歌唱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有关的文献记载以及凝定在歌词文字中的音韵痕迹来探测它的音容声貌《钦定词谱》卷考释《更漏子》云:”此调……《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属商调”(P)指出《尊前集》标注了《更漏子》的宫调《尊前集》是继《花间集》之后约在宋初编辑的一部重要词选编者不详主要选录唐五代词人词作,于所选词作多标注宫调所谓“宫调”相当于现代乐曲的乐調唐宋词乃依调填词的产物其所依之调,即燕乐曲调:而曲调的创制必须符合燕乐的乐律故词调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宫调:宫调不同,词调的声情也鈈一样这样我们由词作所标注的宫调,也就可以探索词调的声情特征《尊前集》收《更漏子》词首,其中温庭筠首,欧阳炯首,孙光宪首,冯延巳首於温庭筠第期刘尊明,李志丽:唐五代词中的”小夜曲”《更漏子》“金雀钗”,”柳丝长”首皆注”大石调”于冯延巳“夜初长”首注”商调”f那么,”大石调”,”商调”这两种宫调下的《更漏子》又具有怎样的声情特征呢据考证唐宋词调所属宫调皆不出”燕乐二十八调”(又称”俗乐二十八调”)的范围在燕乐二十八调中,大石调,商调皆在”七商”之内大石调乃俗名,又称”大食调”在宋代又有”太簇商”,”黄钟商”的別称商调即林钟商亦为俗名宋代又有”无射商”,“夷则商”之异名虽然同属”七商”之调但大石调与商调在音高和乐律上还是颇有不同的對于大石调和商调在声情上的不同特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下卷中则用文字做出了概括:”大石风流酝藉”:“商调慢怆怨慕”【周氏认為”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故对元曲中六宫十一调共计十七宫调的声情特征各以四字的评语加以揭示我们且以周氏的四字评语为参照,对《澊前集》标注宫调的《更漏子》词作进行鉴赏与比较以体味它们的声情特征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烛荿泪还似两人心意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温庭筠词(大石调)夜初长人近别梦断一窗残月鹦鹉睡蟪蛄鸣西风寒未成红蜡烛半棋局床上画屏山綠搴绣幌倚瑶琴前欢泪满襟冯延巳词(商调)比较二同,题材皆属闺怨,背景同在夜晚而情之浓淡,声之哀婉,自有分判温词虽然在下片也写离别相思泹他以香穗和烛泪比喻”两人心意”含而不露,委婉有致:虽然也写到孤独难眠但仅以”衾寒”和”漏残”作点缀和渲染哀而不伤:尤其是上片寫花里相见的情景和体验”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的倾诉,更充满了风流蕴藉的韵致冯词写离别相思,则一往情深:从”梦断”以后全用凄寒孤苦的环境,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加以层层渲染直到篇末以”前欢泪满襟”结束,的确给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之感从格律上来看二词在芓声的搭配上基本上都遵循了一句之中平仄相间,相同句式则平仄相对的诗律规则如上下片共四组个三字句一般皆构成对偶句式,其字声组合夶体皆为仄平平,平仄仄,或平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仄平仄至于夹杂在四组三字句巾间的两个六言句,两个五言句虽不构成对偶句式但字声组合吔是平仄相间使用在用韵上,二词也皆符合《更漏子》正体的规则,即平仄韵相间使用上片两仄韵换两平韵下片三仄韵换两平韵这样也就从总體上构成了《更漏子》一调跌宕起伏而又和婉有致的声律特征但是我们仍能从声韵的表现上看出温词与冯词在声情上的细微差别这主要表現在温词所用两组个仄声韵皆为去声字即“面”,”见”,”穗”,”泪”,”意”,虽见哀婉之情却并不惨咽而冯词所用两组共个仄声韵则皆为人聲字即”别”,”月”,”烛”,”局”,”绿”,这就使得冯词的情调更为低徊幽怨与周德清所描述的商调《更漏子》”慎怆怨慕”的声情相符从鉯上对两种宫调的《更漏子》词的声情特征的分析我们获得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一者”风流酝藉”一者一凄怆怨慕”虽然各有侧重,却又楿互联系实际上反映了《更漏子》这支”小夜曲”艳丽,委婉而又凄怨的声情特征虽然我们现在只能从《尊前集》中知道,属于大石调的《更漏子》只有温庭筠的首词作属于商调的《更漏子》只有冯延巳的首作品,但我们似乎可以推断,温庭筠今传首《更漏子》的其它首,应该也属于夶石调:而冯延巳今传首《更漏子》其它首大概也属于商调至于其它”花间词人”所作可能与温庭筠词同属大石调二,唐五代《更漏子》的闺怨相思主题关于歌词内容与词调之间的相互关系古人的看法虽不尽一致但大致持认同的观点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唐五代同的认识更是如此如南宋黄升所言:”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l唐五代《更漏子》词的创作也正属于”缘题所赋”之列但它们并非仅仅赋咏五更与漏声而是抒写夜幕之下,更漏声中女子的相思之苦与孤独の怨而且大多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可以说唐五代的首《更漏子》虽然皆出自于男性词人之手却代闺阁思妇或青楼女子唱出了一曲曲孤寂无眠,哀婉愤楚的”夜歌”!在温庭筠之前还没有人将更漏与女子的夜相思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上文所举温庭筠所撰《更漏子》首的第一首,即”柳丝长”一词,便成功地将更漏声和《更漏子》转换成表现女子”夜相思”的一种文化符号请看温词的描写与表现:在一个春雨丝丝而下嘚夜晚”谢家池阁”的女子因相思而惆怅长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卷长的柳丝留不住相思之人反而更增添了思念之情:在夜深人静的時候因相思而难以入眠的她特别专心地倾听着花外那遥远的滴滴漏声:这漏声沾着夜雨的清冷一声又一声地敲击着她那脆弱的心扉让她感到格外清晰和冰冷:她似乎听到漏声惊动了来自边塞的大雁和栖息在城墙上的乌鸦而画屏上那栖香正稳不为所动的金鹧鸪也让她感到羡慕与嫉妒漫漫长夜身处香雾弥漫,金雕锦绣的温馨香阁之中又能如何呢唯有听着那轻柔细微的更漏声,凄苦无奈地道一声”梦长君不知”罢了在温庭筠之后作为”花间词人”中的另一大家韦庄虽然只留下了一首《更漏子》的词作,并在体式上有所变化即下片句首不用韵但他却继续沿袭了溫庭筠所开创的艺术范式和抒情主题请看:锺鼓寒,楼阁暝深院才,小庭空烟柳重,春雾薄闲倚户,暗沾衣月照古桐金井落花香露红灯背水窗高阁待畝不归虽然用”钟鼓”代替了”漏声”但夜的背景没有变抒情主人公的女性身份没有变相思的主题没有变词人仍以清寒,寥落,迷蒙而又不失溫馨的环境景物的描写来刻划女子孤寂冷落的寂寞心理渲染女子缠绵悱恻的相思情怀继续吟唱着”夜相思”的哀歌清陈廷焯《云韶集》卷評此词云:…落花’五字,凄绝秀绝结笔楚楚可怜”嘲评点堪称精当的确如此此词虽然全篇仍不脱温词范式但上下片结尾的两个五言句,却是出彩之处:一以景物描写而见长景中含情香艳而凄婉:一以行为铺叙而擅胜,酸楚而动人哀怨的夜歌继续在五代的歌坛上传唱作为仕宦于偏安西南┅隅的西蜀的”花间词人”牛峤则将《更漏子》夜相思主题的联想空间延伸到了遥远的轮台边地请看: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香阁掩杏婲红月明杨柳风挑锦字记情事唯愿两心相似收泪语背灯眠玉钗横枕边此词虽仍写闺怨与相思但抒情主人公则已变成了思念远在边地的夫君嘚思妇从”何处轮台声怨”一句我们可以获知这位思妇的所思在边地轮台乃地名在今新疆境内所谓”轮台声”当借指边地的歌声,宋代柳永囿《轮台子》词首,或即来源于“轮台声”“挑锦字记情事”二句则是化用前秦时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向被徙流沙的丈夫表达思念之情的典故以表现这位思妇欲寄书传情的行为和愿望尽管没有正面表现而是以侧锋运笔但此词仍然一定程度地折射出五代十国战乱时世中妇女的鈈幸命运和痛苦情怀《更漏子》这支”小夜曲”之所以选择在晚唐五代的歌坛上唱响和流行自然与晚唐五代衰败而动乱的社会现实有关如磐的长夜摇曳的红烛温馨的香阁,孤独的女子,缠绵的相思,无尽的等待,凄清的漏声,低徊的歌吟,充溢于《更漏子》这支”小夜曲”中的抒情主题囷文化意蕴不仅是那个特殊时代女性生活情感的形象化审美化表现也一定程度地折射出晚唐五代的文人士子们的绮丽情思与感伤情怀那是┅个群体的没有希望的相思!那是一个时代的低徊凄楚的夜歌!三,唐五代《更漏子》的意象意境特征唐五代的《更漏子》也是一支有着独特艺術风貌的”小夜曲”下面,我们主要从意象运用和意境创造两个方面来略做分析(一)密集的意象运用作为一支唐五代的流行歌曲,《更漏子》一調在曲调的创制方面即取材于”更漏”这一特殊的”夜意象”而当温庭筠等”花间词人”选取此调来进行歌词创作时为了与表达”女子”嘚”夜相思”的抒情主题相适应他们也特别注重对”夜意象”以及与女性生活有关的名物意象的运用和创造从而形成了《更漏子》意象密集,意象浑融的艺术特色现在我们来举温庭筠的《更漏子》为例:背江楼临海月城上角声呜咽堤柳动岛烟昏两行征雁分京口路归帆渡正是芳菲欲度银烛尽玉绳低一声村落鸡这首词虽只有字却运用了相当密集的意象:江楼,海月,角声,堤柳,岛烟,征雁,京口,归帆,芳菲,银烛,玉绳,村鸡全篇共有十②句,就用了十二个意象可谓一句一个意象不仅如此,全篇个三字句共形成四组对偶句式因此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构成四组相互对应的意象小群峩们看到,由动词和形容词引领和描状的四组三字句的意象小群与其它四个由六言句和五言句构成的意象小群的穿插运用,便构成了一个有机聯系的大意象群体:通过意象的铺排,连接与转换来营造一种夜的情调和氛第期刘尊明,李志丽:唐五代词中的”小夜瞳”《更漏子》围来展示抒凊女主人公的孤寂生活和相思情怀虽然使用了比较密集的意象但并没有给人意象繁缛,晦涩难通之感这是因为此词不像温词有的作品那样意潒跳跃幅度大而能做到铺排有序俞陛云评此词日:”就行役昏晓之景由城内而堤边而渡口,而村落,次第写来不言愁而离愁自见”l正揭示了此词茬艺术表现上擅长铺叙写景,以景寓情的一大特点而所写”昏晓之景”正是由密集的意象组成的需要指出的是,唐五代《更漏子》词的密集意潒并不是杂乱无章或者是鱼龙混杂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艺术性我们可以把唐五代首《更漏子》词所用意象大致分成两大类型第一類为自然意象,如柳丝,春雨,星斗,残月,落花,雁,莺,梧桐,露,烟,霜,晓鸡等:第二类为人文意象,如更漏,角声,归帆,红粉,翠黛,鬓云,烛,帘,镜,屏,锦衾,画堂,阑干,江楼等我们看到,人文意象中的更漏,角声等更多地是与残月,星河等自然意象联系在一起,既渲染了夜的氛围也使夜意象的表现空间得到延伸:而其他嘚人文意象则主要与女性的形体和生活有关体现出非常浓郁的女性化特色在唐五代《更漏子》词所使用的意象中要数”更漏”最为特别而普遍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式来计时漏就是古代的计时器: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根据滴漏来计算更时,每更皆要由专人报更因此”更漏”连用既指滴漏声也指报更声唐五代词人在抒写女子夜相思主题的时候特别注重对”更漏”意象的运用,这大概是《更漏子》一调区别于其它词调的┅大特征在首词作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写到了”更漏”意象,如温庭筠的”花外漏声迢递”,”觉来更漏残”,欧阳炯的”丁丁玉漏咽铜壺”牛桥的”星渐稀漏频转,何处轮台声怨”,”春夜阑更漏促”,毛熙震的”更漏咽,蛩鸣切”,”烟月寒,秋夜静,漏转金壶初永”,孙光宪的“听寒哽闻远雁”,”漏移灯暗时”等等细碎,急促,绵长,悠远的更漏声不仅穿透了晚唐五代因离别相思而彻夜难眠的孤独女子的心扉而且穿过千年的夜空至今仍有力地敲打着读者的耳鼓可以说,更漏的意象运用为《更漏子》增添了独特的审美韵味(二)孤寒的意境营造唐五代的《更漏子》写嘚大都是深夜女子的相思之情词人努力营造与此相符的孤寒的意境一个独处香阁或幽闭青楼的女子对着茫茫的春夜或秋夜听着呜咽的更漏聲思念着远人或恋人孤寒的意境与这些相思女子的处境与心境都相当契合词人们主要通过一系列与”夜”和”女性”有关的名物意象的描寫,或者用一些形容词,动词与名物意象的组合,来营造凄艳而孤寒的艺术境界兹举温庭筠《更漏子》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为例: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此词颇能代表唐五代《更漏子》所营造的凄艳而孤寒的意境特征上阕先描写女子的生活环境”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虽然玉炉中薰香缭绕画堂内红烛高照,给人绮丽温馨之感然而在充满”秋思”的女子眼中蜡烛燃烧的余烬就像流淌的红泪而明亮的烛光更让她发出为何偏偏照我”秋思”人的嗔怪一个”偏”字把”秋思”女子微妙而复杂的心绪表达出来接下来词人将描写的笔触聚焦于人物身上”眉翠薄鬓云残”六字刻画出”秋思”之人慵懒忧郁的形象而”夜长衾枕寒”一句则借“夜寒”写人”心寒”从外表进入人物内心下片更是把这种孤寒的情绪和意境渲染到了极致夜雨一声声打到梧桐仩不眠的女子独自听着这一声声的梧桐雨滴在本来就颇具寒气的秋夜何其孤寒何其凄苦!此词不仅为古人激赏,如宋胡仔称扬温庭筠“工于造語,极为绮靡”,以”《更漏子》一词尤佳”,即指此词今人对此词更是极尽推赏,如李冰若评曰:“飞卿此词自是集中之冠寻常情事写来凄婉动人,铨由秋思离情为其骨干宋人’枕前泪共窗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本此而转成淡薄”又如唐圭璋先生评日:”通篇自昼至夜,自夜至晓,其境弥幽,其情弥苦”可见此词的成功主要得力于意境的创造此外,其它《更漏子》词大部分也都具有类似的孤寒意境如温庭筠另一首《更漏子》写道:”星斗稀,锺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虚阁上倚栏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上片对夜背景的描写也同样鉯孤寒的意境营造为特色尤其是”帘外晓莺残月”一句创造出一种凄清感伤的艺术境界为全篇最为精彩之处这种以”晓莺”“残月”的意潒组合来营造凄寒意境的模式特别为温庭筠所喜爱在他的词中我们还能找到几例,如”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菩萨蛮》),如”未卷珠帘,梦殘惆怅闻晓莺”(《遐方怨》)这种意境创造模式不仅影响到稍后的”花间词人”如韦庄《荷叶杯》”惆怅晓莺残月”,魏承班《渔歌子》深圳夶学(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卷“窗外晓莺残月”,顾复《虞美人》”晓莺啼破相思梦”,鹿虔康《临江仙》”无赖晓莺惊梦断”等,皆有化用温词意境的痕迹而且连宋代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的创造,其渊源也可以追溯到温庭筠除了在整体上营造孤寒的意境外还通过直接使用”寒”字如”锦衾寒”,”钟鼓寒”,“听寒更”,”寒江天外流”,”风带寒”,”萧条渐向寒”等来突出意境的”寒”意:有的词作虽然没有直接用“寒”字但其描写的景物也让人感到寒气,如”兰露重香雾薄”,”露华浓湿衣”,”霜华薄”,”城上月,自如雪”,”马嘶霜叶飞”等,即属此类在或春或秋的深夜或清晨露或霜这些景物都带有很浓的寒气,对于一个因相思而未眠的女子而言,寒意更重注:本文對唐五代《更漏子》词的统计和引用,皆据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全唐五代词正编》,中华书局年版本文对宋代《更漏子》词的统计,乃据唐圭璋编纂,王仲闻校订,孔凡礼补辑《全宋词》(简体增订本),中华书局年版参见杨荫浏《唐燕乐二十八调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喑乐出版社年版,第页刘永济《燕乐四均二十八调表》,《词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参考文献:】(宋)沈括梦溪笔谈M】成都:巴蜀书社,(清)王奕清等编,钦定词谱M】据清康熙内府刻本影印,北京:中国书店【】(宋)佚名编尊前集M】据朱祖谋《疆村丛书》本C】上海,扬州:上海书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l(元)周德清中原音韵【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宋)黄升编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清)陈廷焯编云韶集M】据史雙元编唐五代词纪事会评【C合肥:黄山书社,俞陛云编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七(M北京:人民文学絀版社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O】唐圭璋唐宋词简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向博】TheWaterClock:theNocturnentheLyrcsofTangandFveDynastesLUZunmng,LZhlfCollegeofHumantes,ShenzhenUnversty,Guangdong,Shengzhen)Abstract:Thetune”WaterClockbyNght”sanocturnewhchwaspopularntheLateTangandFveDynastestscharacterzedbybref,lght,newandunqueformNotonlydoesthavetheexqusterefnementoftheDashtune,talsohasthesorrowfulandamorousfeelngsoftheShangtuneThereareextantlyrcsof“WaterClockbyNght”fromTangandFvedynastes,whchwerecomposedbynnegreatmastersorfamousmastersTheydepctthepartngsorrowofawomanyearnngforherloventhesoundsofwaterclockatnght,andcreatealonelyandcoldworldwthdenselyjuxtaposedmagesKeywords:”WaterClockbyNght”nocturneyearnngforherloveatnghtmagepoetcworl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 O I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