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机器人能在人流密集的场景应用吗?

近日,在兼具万国建筑群历史感和陆家嘴林立高楼现代化的上海外滩,游客不仅能饱览旷世江景,还可以和新奇的“保洁员”愉快玩耍与同框。

据悉,这几台机器人“保洁员”来自上海高仙机器人。近期,高仙商用清洁机器人成功“打卡”了一系列城市地标,除了上海外滩,还成功落地杭州湖滨银泰百货,“他”正用自己在清洁领域积累的丰厚经验为城市地标创造更美好的环境,每天“他”的工作都会引来无数围观,但总能做到巧妙避让,孜孜不倦。

这一系列产品落地项目既涉及了奢侈品牌云集的室内高端商场,也包含了游客密集、环境多变的室外热门景点,机器人不仅要小心“呵护”高端商场的地面、柜台,还须适应光线和温度多变的露天广场环境,这对目前的机器人技术水平来说着实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上海外滩——见证机器人室外自主移动的那些技术"秘密"

在上海外滩的应用中,ECOBOT SCRUB 75负责黄浦江边的室外清洁工作,对于机器人而言,室外环境相较于室内更为复杂,不可预测性更高,天气、光线、地面状态、坡度、障碍物属性与速度等诸多外部因素对机器人的视觉定位和物体检测能力,非结构化环境下的建图能力,和避障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ECOBOT SCRUB 75能够游刃有余去应对以外滩为代表的室外环境的不可预测性,轻松胜任室外清洁任务,要得益于在SLAM、感知、路径规划与领域都拥有优势的高仙机器人全场景移动技术的支撑。首先,高仙机器人SLAM2.0算法将SLAM与语义分析相结合,融合运用了激光SLAM、VSLAM等技术,使ECOBOT SCRUB 75适应户外场景的光线变化等因素,在外滩“大范围”、“高动态性”的特殊场景中轻松完成建图和定位任务。其次,高仙机器人环境感知系统综合运用了激光、视觉、超声、红外等20余种传感器模态,通过丰富的实战数据和基于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赋予了机器人更具针对性的感知能力和更为精准的识别能力。最后,ECOBOT SCRUB 75 通过动态路径规划算法与交互式避障策略实现了复杂行人场景中实时路径规划及导航运动控制,使机器人自由穿梭于外滩环境,轻松完成清洁任务。

杭州银泰——一探机器人的精准感知与识别

此外,8月ECOBOT SCRUB 50还进驻了杭州湖滨银泰百货,承担起商场奢侈品区域占地约1.8万平方米的清洁工作。商场该区域全面覆盖着高端大理石地面,墙体大面积使用了高等级玻璃材质,装修考究造价昂贵,一面玻璃单价可达几十万到百万不等。这样的环境,放权给一个机器人去清洁,真的可靠吗?起初商场方面也是心存疑虑的,但当亲眼目睹了ECOBOT SCRUB 75的运行和演示,不安就烟消云散了。原来,ECOBOT SCRUB 75的安全系统涵盖了激光雷达、深度摄像头、超声传感器和电子防撞条等部件,能对玻璃、水渍、垃圾等20余种清洁场景下的特殊物体进行精准识别并全方位规避盲区,因此即便是四周玻璃环绕,ECOBOT SCRUB 75仍可以安全无忧的开展清洁工作。

从室内到室外,从高端商场到知名景点,高仙机器人的脚步未曾停歇,它也将不断印证机器人自主移动能力逐步的完善升级。再者,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将于2019年1月正式划转到税务部门,针对这一政策,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的人力成本拐点或提前来临。面对初级劳动力逐渐稀缺的现状和人力成本猛增的大趋势,全智能化的清洁机器人在商用场景的落地应用无疑将会成为人力成本控制与效率升级的一则优质解决方案。

本次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举行了围绕机器人商业化进行集中讨论的圆桌论坛,主持人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Ninebot科技高级总监张佳辰、ROOBO北京智能管家CEO刘颖博、大华乐橙CEO梁磊、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顾嘉维参与了讨论。

主持人:首先把时间先交给张佳辰。

张佳辰:我是产品经理出身,今天可能更多从产品的角度来介绍我们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做我们做的事情。有三个观点要大家探讨。

第一,机器人的本质是计算机的升级。台式机到PC的发展突破了往常的2D交互模式,实现了3D交互模式,而且输入和输出方式都开始有物理的方式。这是从我们的角度看机器人,并不是唯一的答案,但这是我们的想法。

第二,“可移动”会大大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上一观点说了,机器人是一种新型计算机,那么就是这一台非常有力的计算机能够随时跟着你,陪伴你到各种各样的地方,通过3D物理输出输入的方式和你交互。我们希望机器人是一个小暖熊,而不是一个稻草人,这是指导我们设计产品的想法。

第三,创新创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说从0到1,第二个阶段是1到100。第二阶段时资源分配是不均匀的,知识上的资源。这个时候于软件工程师而言,完全没有必要做出一个整机样机,他们可以开发非常多app,降低应用开发者的进入门槛,让机器人不局限于成为小圈子的人玩起来的东西,而是让更多的人可以玩起来。

由于这三个观点,我们做了几个决定:

首先,我们决定研发工作专著在注重5公里以内的可移动性。这意味着我们大量地做计算机视觉,大量地使用公司原有的平衡车双轮式底盘,来探讨融合式的方法,把5公里以内的移动做好。为什么说平衡车是很好的底盘?因为把可以载人的模式和视觉相结合起来,事实上提供了三种交互方式,一种是人控模式;第二是自主导航的模式;第三是人车模式,因为你可以以骑行模式带着这个机器人移动。从产品角度说,这非常巧妙地解决混合环境带来的挑战。什么是混合环境?事实上可移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技术面临着很相似的挑战。

至于为了降低开发者的进入壁垒,我们做了机器人平台。机器人平台说指,我们想做一个软件和硬件的半开放平台,和开发者共赢。我们做的是会提供安桌系统的轮式机器人整机,以及一些内置的app。这个整机有硬件拓展漕,我们希望把大量的空间留给开发者。有更多的人参与,我们才能把这件事做起来。Ninebot作为爆款产品,我们是非常深以消费级为目标的基因公司,所以我们还会以消费级为注重的目标。

举个例子,2016年CES主题开场演讲上,我们发布了一款新产品,它的底盘是一台有400多项专利技术的平衡车,也集成了Segway Robot,能够永远保持它的骑行模式。

现在,已经有包括Facebook等数千家来自于世界的第三方开发者机构对我们提出了第三方开发申请,大部分是以机构的名义发起的申请,也有个人开发者。

如何打开机器人商业化的多样化路径?

主持人:各个公司都有不同的品牌,那么怎么把路径打开?我相信路径是非常多样化的。请智能专家刘颖博,先介绍你的公司,然后就这个问题发表你的看法。

刘颖博:我们公司可以简单地定位为一家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公司,通过一系列智能机器人产品开展我们的业务。比如,面向儿童陪伴的布丁机器人,还有宠物机器人、助理机器人等等。目前我们有300名同事围着整条线操作。

主持人:这么多的场景,中间怎么选择和怎么面向操作者?怎么跟大家一起发展产品的商业化?因为现在做机器人的非常多,但实际上能够像刚才张佳辰讲的,几千个合作者开发申请,这种场景其实是蛮难实现的。或者您看好您刚才说的育儿或者宠物哪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呢?

刘颖博:我们之所以叫智能机器人系统公司,肯定代表我们对智能机器人大方向的看好。可能不能明确地回答说对儿童机器人看好,还是宠物机器人看好,或者说助理机器人。我们叫智能管家,是看好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点。一个产品不可能是大而全的,我们会按照使用场景和每个用户使用群体进行划分,核心解决的是技术、产品的感受体验,还有所谓的刚需程度。

主持人:给我们解释其中一个案例,什么样的场景用户可以用你的机器人做感知?

刘颖博:比如我们正在量产的布丁机器人。这款小小的机器人运用了一些AI在视觉上的能力,因为是应用在儿童上。如果0-6岁的小朋友出现在这款机器人面前,机器人会自动给小朋友拍照或录像,把视频传给父母。如果你是父母,你一定非常喜欢你家里小朋友的视频或照片。而且我们推出了这个功能以后,也确实代表用户这这方面的诉求,日活大概有七八百。

主持人:韩国的机器人很多宣传角度跟你说的非常像,把IT跟RT结合起来,后面总会有很多资讯服务。你现在目前说的商业化场景,就有点像结合互联网、物联网,找到用户某一个方向的具体需求,让机器人作为其中一个工具而已。可以这样理解,对吧?

大企业如何切入机器人市场?

主持人:大华是做影像非常有名的企业,大华在育儿机器人角度介入机器人市场,我们看大企业在机器人市场会怎么做?

梁磊:我们并非一个纯粹的机器人公司,而说一家以视频为核心的开放平台公司。Ninebot也提到为了机器人做开放平台,我们也开放平台,包括视频的技术、云端。本来我们是一个2B工业领域的企业,为了进入民用市场消费领域而有了乐橙品牌。当时也是机缘巧合,机器人还是要聚焦到垂直领域来把它做透。

当时我们想做家里的视频,可以看老人、孩子,因此有了小乐育儿机器人。大家都可以看到包括语音智能技术、识别视频智能技术等,但其实视频的空间非常大,从检测、采集,到最后特征的识别,都可以丰富场景的应用。比如,当小孩出现的时候,这个机器人可以记录他的点点滴滴。一天可能七八个小时,这么多的时间父母是很难有的。我们的视频技术,浓缩到一分钟。

主持人:机器人产业比医疗机械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更有行业穿透力,因为转到所有行业相关的,智能两个字粘上去就会有机会。机器人应用场景这个生态的想象空间本身就很大。我想请教的是,除了你们自己的产品,教育领域的需求跟谁合作呢?

梁磊:我们传统的ID企业并不擅长互联网运营,小乐机器人是典型的互联网加物联网产品,跟百度、喜马拉雅、爱奇艺、新浪育儿的教育机构合作,通过机器人这种新的交互方式。

主持人:换了一种玩法。

梁磊:换了一种交互方式,就有新的入口产生,如果没有带来新的交互,还是手机app,就还是移动互联网的一部分。育儿机器人的交互可以脱离手机,不需要再给小孩配一个手机。

是否存在最有开发价值的机器人应用场景?

主持人:生态本身是跨界的,但还是要有一个根本的立足之地。因为刚才张佳辰已经介绍过企业了,问一个跟您企业有关的问题。刚才您给我们列出了非常多的应用场景,到目的为止,方不方便介绍你现在觉得哪一个场景是你们认为有价值的开发目标?

张佳辰:很难说哪一个,技术成熟是能够找到一些可以商业化的东西。我举个例子,应新加坡经济发展署的邀请,我在2个月之前到达新加坡。因为新加坡的老龄化比我们还要严重,同时很多老年人在家养老,机器人哪怕只能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就能够在新加坡政府所有的公租房里面用。在新加坡,70%的老年人因为脱水住院,如果从视觉的角度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检测,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法监测老年人有没有按时喝足够量的水,然后进行提醒,哪怕是这么小的一件事,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都可以非常大地降低医疗成本。

主持人:您刚才讲的,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穿戴式来补充机器人智能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很多社会服务,比如刚才说的育儿服务。到现在为止,刚开始时你能给这些开发者提供什么支持?最初的时候应该给你什么承诺?或者说应该支付什么样的成本让他进入这个领域?

张佳辰:我们的开发者计划还在比较早的阶段,以比较实验性的方法去做事情,但比较坚定的是,开发者计划需要收费。我们需要找到为此愿意付费的开发者进入平台,相辅相成的。我们会提供非常紧密的技术支持。同时,我们会分三个环节考评开发者,一方面是看他开发的市场潜力,第二是过去的实力,第三看他开发的场景是不是我们这个形态的轮式平台。

主持人:他们创造了一个平台,开放给开发者,吸引了开发者,在这个过程当中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给予对方很紧密的技术支持。刚才您也介绍了您的企业现在做平台,那对于关键的商业化路径,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顾嘉维:这个行业刚刚起来没多久,讲商业模式是瞎谈。这会导致商业模式在初期的时候都会比较难做。首先,免费很难。我觉得这时候需要取巧:能不能是改变消费者思维模式的商业模式,帮助用户在连接一个新服务的时候换一种模式?这是我们在考虑的。从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说今天的机器人在刚需上还很难让别人觉得可以解决问题,那要找到两个核心:一是能不能达到商业模式的打破,然后是找到用户重新连接的创新。

刘颖博:如张佳辰提到的,机器人是计算机的延展,用到的很多部件是行业里面通用的东西。但是顾嘉维也提到,现在做单品的机会没了,这个行业显然还没有到市场爆发的阶段。

主持人:听到过很多这样的观点,做的很苦,怎么做都好象达不到。

刘颖博:已然形成很高的门槛,我们这一波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出身的企业看中的是平台效益。等技术足够成熟,在产品方面技术应用得更好,成本降下来,市场爆发的时候,平台的机会就来了。大家肯定是要看长远的市场。但是今天要是来说什么时候,我觉得只有算命的才能说得准。

梁磊:我觉得前途肯定是光明的,但现状肯定是残酷的。现在说爆发点,没有明确地看到哪个能爆发,本身平台、产品、服务、硬件、软件是一体化的,我们还没有把用户服务好,怎么说其中一个爆发点?这个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肯定是看好的,但目前需要大家踏踏实实把各自的工作做好。每一个市场领域的未来,比喻手机,十年前的手机市场没有那么大,依然有人做平台,做服务,做成品,做关键硬件,每一家都做得很大。机器人依然也是这样的规律,真正爆发的时候,每一块都会有强者出现,大家一起把用户服务好,盯着自己的垂直领域。

主持人:无论是部件还是平台,最后要从用户角度出发找客户需求。

主持人:几位嘉宾都从自己业务的角度和自己实践的角度谈了几种机器人商业化场景的路径,这其中其实有一个共性:我们实际上并不强调它长得像人,但一定要替人做有价值的工作。怎么体现它的智能呢?就是AI,智能本身就是感知、认知和交互执行的能力。我也告诉大家,我们科技技术研究院看中的是人机协同的能力,就是怎么感知到一些人的动作能够有一些反映对人是有价值的。简单的开门、关门就是一个刚需。我们现在做的,有可能是一个帮助人站起来的结构,或者是用意念指挥假肢的动作。这些产品本身就会刺激到人的刚需,这些刚需在哪里,最终的商业化解决方案就在哪里。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标题:人工智能独角兽齐聚陆家嘴,解码AI+如何赋能行业应用场景

独角兽企业的出现,既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我们这个社会经济的英雄。浦东有无数的独角兽企业,无数的创业者在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的经济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9月19日,由上海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办、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协办,AceBridge一度天使承办的创业独角兽培育系列活动之“独角兽论坛-人工智能专场”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办。

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浦东科经委唐石青

浦东新区政协副主席、浦东科经委唐石青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社会,并且可以预期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近两天跟人工智能企业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或者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技术相比,大概没有一项能够像人工智能这样给几乎所有的产业、所有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行为方式带来如此大的冲击。

之前中国经济走的是一条规模经济,以投入为主体拉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道路。如今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给我们这个社会,给我们的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需要“大象起舞”,也需要“蚂蚁雄兵”。所以独角兽企业的出现,既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经济推动的英雄。浦东有无数的独角兽企业,无数的创业者在为我们国家,为我们民族的经济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七牛云CEO许式伟在嘉宾分享中提到,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是互联网,以及接下来经济变革的支撑力量。七牛云目前平台上托管着超过5000亿规模的文件,如此庞大的图片和视频放在云上会导致用户很难获取,因此七牛云目前着力建设两大人工智能技术,一类是视频智能,一类是数据智能。在读取完用户的图片和视频后,需要一个对这些海量数据处理的能力。

从七牛云整个产品来讲,大概分这样几类是和人工智能概念相关。首先是深度学习平台,这个平台是针对海量数据训练、挖掘特征,对外输出的是我们智能多媒体的API,这个多媒体的API就是如何去识别视频里面的人脸,以及视频违规的内容。最底下是知识库,在这哪些内容是敏感的不适合播出的,这些数据都会存在于知识库中。

除了围绕着互联网,七牛云围绕着城市管理相关也在做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服务,从2017年开始,涉及的内容有重点区域的管控以及城市安全和商业智能。

竹间智能创始人简仁贤带来了题为《对话式AI-无情感,不智能》的分享,他表示2015年离开微软创立了竹间智能,希望把人工智能带到各行各业,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再是大企业专有的权利。

最近几年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越来越高,但是期待和真实的人工智能的落地是有差距的,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落地,这个差距在逐步减小。

人工智能的应用主要要考虑市场、客户的痛点、如何为市场创造价值等,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经济从过去的农业经济走到制造经济到现在的服务经济,怎么样让科技在服务经济上面占有贡献的地位,这点也是至关重要。

人工智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自然语言的理解,对于用户自然语言的理解我们最近也在做调研,过去的人工智能,没有办法辨识真正的语义和用户的真正用途,目前我们有了深度学习,已经可以改变用户体验,更加准确的理解用户的语义。

未来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很多岗位将会被机器人取代,银行和保险有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很多规则性的工作是没有办法去变通的,必须按照那个规矩去做,这些都是重复性的,必须要按照脚本来做的,这些是最容易被机器人去取代的。在技术落地的过程中有四点是人工智能必须要去解决的,第一个一定要智能,必须要有好的测试级才能判断出来这个机器到底能不能用。第二个要达成业务,跟你的业务对接。第三个要有类人的交互,要很白话的,要能够越用越顺的,要能够理解情感的。第四个通过交互来理解用户。

阅面科技CEO 赵京雷

阅面科技CEO 赵京雷表示,前些年创办阅面科技的时候,看到了智能硬件整个行业正在兴起。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流量带给了硬件某种意义上的条件反射,也是初步的智能化。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来控制身边的智能体,端解决的是智能体怎么样解决智能化,让身边每一件设备成为一个智能体,成为一个自主化能力的智能体。

端智能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就是因为低功耗的AI芯片真正的开始大规模的兴起和应用。所以说低功耗在未来具备超级算力的芯片和端侧的智能法的结合及,将会把物联网带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端智能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特点,比起我们批量化进行静态计算,批量化进行一个批量处理,最明显的就发生在环境里,时时刻刻无时无刻的不在计算,实时以一种友好的方式,以一种你感受不到的方式在这个环境里面发生。

从现实意义来讲,端智能是真正的解放AI生产力,任何技术的演进,包括AI来讲,一定会经历几个阶段,大规模的军用、政府使用、企业级应用、商用,真正走向我们身边,让用户广泛运用,端智能会真正的促进To B和To C人工智能的大爆发,这个临界点就在现在。我们对端智能的思考,人工智能在未来怎么样自主演进,这是一个中期的理想,怎么样自主的演进,包括目前正在做的端智能,也是在云的大规模网络上训练我们嵌入式政策网络,以一个最优的状态融入世界。

亮风台CEO廖春元在他的分享中提到AR不等于VR,从他的理解来看AR就是将虚拟的物体带入到真实的世界里面,在工业、军事上的应用是戴着眼镜,帮助用户去维修。相对应的VR是把人带到虚拟的景象里面,你看到的景象实际上跟实际没有关系的。当戴上眼镜的时候,他进入到纯粹虚拟的场景,更多的用于直播、娱乐、培训等等。

AR和AI的关系只差一个字母,但AR是人工智能的一块分支,很重要的是说,和人结合在一起,我们简称为人机混合的AI,另外一块跟人没有关系的就是全自动的AI。

HCI是人机交互,每次人机交互的发展都是一个产业革命,未来的AI计算机,它可能的形式是眼镜,都并不是唯一的形式。人机交互的可怕之处是什么?就是进化的不可逆。科学的证明,人的大脑的认知负载,通过人机交互降低了认知负载,一旦用了降低你的认知负载的方法以后,很难退回去,这就是每次人机交互的进展都是产业革命,是因为它不可逆性。

人机交互,并不是改变你的流程。是把在中间的数据导入到这个系统里头,中间云是大脑,我们会看到一个闭环,开始的时候数据比如到了云里面,推送到端,用眼镜、手机、无人机等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与此同时你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尤其是线下的数据,这中间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AR在智能制造和工业4.0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用AR的远程去辅助和检查,既使是百分之二三十,节省下来的成本就非常多。现在很多制造业,员工的流失率非常高,三个月一个轮回,这个时候降低培训效率,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CEO张小军介绍,AR的兴起是从2016年游戏POKEMON的出世,这款游戏现在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收入前十的游戏之一。另外,2017年在AR领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苹果、谷歌纷纷在系统的底层支持了AR。张小军认为,AR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让人们接受新硬件,而苹果和谷歌在底层支持AR以后,可以看到十亿台手机立刻作为准AR设备出现在了市场上。据估计在2022年,支持的AR设备会超过30亿。但AR领域依然还存在应用数量不够的问题,张小军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从“AR云”入手。AR云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连接一切,万物即媒体。AR云未来将成为计算机终最主要的软件基础设施。关于如何构建AR云,张晓军介绍,目前在张江长泰广场采用手机采集相应的视频构建了整个现实世界的模型,基于定位就可以构建各式各样的AR应用。未来可以构建稠密的模型,可以实现遮挡、碰撞、多人的体验,提供一个所谓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目前来看,AR云首先的王牌场景就是实景导航。从A地到B地导航的过程,AR导航给人们带来更重要的体验。通过实景方式增加体验,商品信息、折扣信息都可以在里面看到。二是AR说明书,现在很多工业场景,包括一些复杂器械使用、产品说明等都可以用AR的方式给一个更简单、更人性化的方式。第三是AR游戏,娱乐化的场景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AR应用,以及这个过程中构建相应的AR云。刚才场景都是已经落地的。

爱帮诊董事长张书钧表示,在2017年总的医疗费用支出5.2万亿元,诊疗人次81.8亿次,执业医师人数319万,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51人,每年医疗影像扫描38亿次,人体疾病数量12000种。那么医疗行业在大数据领域里面怎么用AI?张书钧表示,主要有两大应用场景,第一是加了AI翅膀的医疗机器人辅助医生做手术,像达芬奇机器人,另外包括胶囊机器人等主要是传统的医疗设备再加AI。第二是辅助诊疗,最有名的是IBM的WATSON辅助诊断癌症。另外也包括技术公司在APP中镶嵌的机器人。

张书钧认为医疗是真正的大数据,医疗诊断具有明显的数据特征,目前有研究表明误诊率高达40%,特别是在肿瘤领域,在癌症里面胰腺癌、肺癌、鼻咽癌很容易误诊。这其中首先是客观因素决定的,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没有到自由王国的境界,很多疾病的奥妙没有破解,现在主要是抗生素、免疫还有手术。第二,医学是经验性科学,最关键的是医生经验和检测技术,这就使得医院和医生非常关键。对于患者来说,对于医学常识和病史的的了解也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误诊率。张书钧表示,用AI辅助来结构化采集病史,有效避免了病急乱投医或者是隐瞒病情的情况,也降低了客观因素,人工+AI降低误诊率,人机协同。

医疗是AI的最佳应用场景之一,它符合大数据学习和特征抓取这些AI发展的要素。另外中医诊疗和AI结合的潜力非常大,通过不断自我学习,通过案例验证结果。第三,AI医疗本质是提高医疗效率,解放医生。第四,对病人而言提升了疗效,降低了费用。 AI医疗最大的机会仍在于解决病人多、名医少、看病贵。

Video++联合创始人董慧智

Video++联合创始人董慧智表示, AI+新文娱目前还是一片蓝海,纯线上的文娱视频相对落地更容易规模化,未来广告电销市场规模很大。新文娱概念很大,核心是视频直播、短视频和动漫,用AI技术识别新闻娱内容并挖掘它的商业价值,自动化的变化广告电商的前端应用,然后推给用户,由用户产生互动以后,就产生了广告的变现、广告的曝光、购买等等。

董慧智认为,90、00后的消费不同于70、80后从物理需求出发,更多的是偏向喜欢什么买什么,例如粉丝应援、直播打赏等。不同于传统的冲动性消费,一般90、00的冲动购买行为很少带来后悔,消费的是当时的感觉和温度,未来体验式和触发型消费将来一定会成为消费的主流。此类消费首先特点是参与度高,最典型的是视频中出现的弹幕,第二是圈层化聚集,年轻人有很多小圈子,在一个圈子中形成非常稳定的上下级圈层关系,未来一旦撬动就会形成非常大的体量。第三是对视觉感觉、消费感觉和视觉设计越来越关注,通过AI技术把人物、场景、品牌、物体分类,并增加了表情、动作、地标等特征,解析这个内容并转变成商业价值,最后实现商业变现。

他认为,未来很大的机会在于电商。通过场景分类精准投放电商广告,从新文娱联合新零售,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业务,最后走向多产业联合升级。

高仙自动化合伙人 秦宝星

秦宝星首先介绍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是全场景移动,全场景下的移动机器人技术。其垂直领域涉及安防机器人、楼宇配送机器人和商用清洁机器人。他说首先作为为机器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被赋能了很多安防、配送的客户,从客户的采购量和客户的应用场景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行业内有一种井喷的态势。第二是感到底层核心技术——机器人自动移动技术,计算机房和自然语言理解——在逐渐成熟,供应链在逐步完善。

秦宝星提到从两个维度看移动机器人的应用,大概分为室内和室外,低速和高速两个维度。从机器人技术这个方面,又可以分为四大块,一是建图地位;二是感知;三是路径规划;四是控制。他说:“我们可以根据场景做分析,在低速和室内场景,我们对于这四个技术模块的需求很低;对于高速、室外的场景,要求非常高。那么低速室内对应的是什么场景?高速室外又是什么场景呢?低速室内就是家用扫地机器人,家用扫地机器人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它的门槛非常低,又具有商业化的需求,而且在家庭环境比较简单的情况下,这种应用场景已经成熟。高速室外的场景就是无人车的场景,在高速且非结构化的场景下自动驾驶汽车,还存在很多实质问题有待解决,距离真正的商业化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最后,位于中间的一个广阔蓝海就是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包括清洁、安防、物流配送机器人包括环卫车等等。”

高仙作为自主研发品牌的机器人,在技术上定义了SLAM2.0技术,同步定位和建图技术。在传统的SLAM下面,关注的是如何建立一个几何地图。2.0技术给它增加了语义信息,不但要建一个几何地图,还要增加语义理解,比如“这里是不是厨房,这里是不是可以清扫”等等。高仙通过语义SLAM能够达到更好的建图效果,具有百万平方米的建图能力。业界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几万平方米。

感知力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的模态,包括视觉、激光、超声波雷达感知周围的环境,进行车辆、人物识别等等。高仙能够做到有宽度的感知,通过各种传感器融合,达到一个非常准确的感知和定位。秦宝星说:“同时作为自主移动品牌,有机会接触到各行各业的客户,积累各种各样的数据。在不断的积累中,我们完成了从数据采集导入到我们的算法迭代的整个闭环,让我们在感知领域更有深度。”

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四个核心技术,其中后两点就是导航与运动控制。对于商用服务机器人来说,导航运动控制的难点在于,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要能够跟环境实现融合和完美的人机交互,高仙完成了这个高精度的避障,完成了人机交互的跟随模式。

深兰科技创始人 陈海波

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在分享中提到,人工智能的难点在于技术转化成产品,更难的是产品的销售。深兰科技具有制造成型的实力,但是将人工智能产品卖给卖家是很难的。

深兰科技上周跟卢森堡国家实验室,还有国家产业中心签了几个协议,加入了欧盟国家产业计划,是欧盟制造2020的第一批成员。深兰资本有四个资本。第一,零售升级,杀进新零售,成为零售领域的军火商。第二,智能语音,目前为上海长宁市民热线、常州市民热线以及中国电网、中国移动应用智能语音。第三,安防,巡警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上海的网红,和公安一起上路执勤。第四,芯片,深兰是较早的能够把自动驾驶做成FPGA的科技公司。

深兰科技全国有18个子公司,3个500强公司,国际分公司和销售网络遍布了17个国家。美团在北京使用的物流车就是深兰科技的,目前已完成了超过10个国家产品的学术发布和产品发布,在深兰科技自己的一百多位博士后团队里面,在深兰科学院做技术研究的有80多个,整个研发团队里面博士和博士后占比超过一半。

我们在2017年完成了自动驾驶的测试。自动驾驶技术能够自动识别路况自动刹车。熊猫公交也全部搭载深兰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已经上线的自动扫地车、洗扫车、水面清洁器、自动高尔夫车等。

在动态识别方面,深兰也在市场独占鳌头。比如智慧城市的一些应用。上海市公安局需要根据视频检测红绿灯,对停车场和市容进行管理。不仅要检车还要检人,过马路闯红灯也要能识别。还可以应用于建筑工地识别垃圾车有没有盖盖子,有没有人不戴安全帽。另外,深兰还和大型企业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商飞、宝钢、隧道股份。

主持人 AceBridge一度天使创始人 曹清

本文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