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劫的资料

        荆溪蹇 曦朝陽编集
闽江之水清涟漪隔江名园多荔枝闽中女儿天下
白越波飞桨逐凫鹥棹歌清绵洲渚阔荡桨落日令
人悲蛮烟怪雨忽冥密蒋芽蒲叶相叁差此Φ胜事
东胶山麓缭脩阻春水鸣渠竹满园玄真栖遁乐耕

钓徐孺风流存子孙适我骑犊诣其处荷尔作黍留
清言夜阑把烛竟归卧烟草蝶飞劳梦魂
  十二月七日岳季坚夜坐走笔书赠
僧扉共卧风雨夕岳生清真何太颠持家有弟足自
慰无钱沽酒殊可怜梅蕊冲寒愁欲破灯花恼人故
生妍孰知旅枕作孤梦周处庙前行买船
  为曹佥事画溪山春晓图因题
荆溪之水清涟漪溪上晴岚紫翠围连舸载书烟渚
泊提壶入林春蕨肥身远云霄作幽梦掱栽花竹映
竹扉矶头雪影多鸥鹭也着狂夫一浣衣

  奉道曹文贞公墓道奉先亭
奉先亭子山之阴云气低回何处寻乌啼隧道风林
静藓剥龟趺雨溜深故老犹言前日事鲰生谩感二
毛侵河山流峙英灵在世事纷纷一短吟
  古意一首次韵荅曹德昭
齐王好竽客鼓瑟操瑟何以干齐门古人结交哆豪
杰况尔封君之子孙王国陈诗终大雅楚俗尚鬼悲
招魂相思日暮不可见鸿飞冥冥目力昏
  岁己酉八月十四日寓甫里之野人居刘君元
  暉邀余酌酒快雪斋中对月理咏因赋长句

凉月纷纷疑积雪凝晖散彩白于银此时独酌开轩坐
便欲剡溪寻隐沦尔营茅斋名快雪我醉行吟踏秋
月河漢无声风露寒心境泠然同一?
  刘君元晖八月十四日邀余玩月快雪斋中命
卷帘见月形神清疑是山阴夜雪明长歌欲觅剡溪
戴怅然停杯远恨苼尔营茅斋名快雪邀我吹笙弄
明月明星如银浮翳消垂露成帷桂花发酒波荡漾
天河倾笙声袅袅秋风咽古人与我不并世鹤思鸥

孟秋苦雨稻禾死忝地晦冥龙怒嗔南邻老翁卧不
起漏屋湿薪愁杀人自云今年八十剩力农一生兹
始病两逢赤旱三遇水租税何曾应王命吾今宁免
延陵道去国千有餘里民风质直昔季子攸居义兴
其属邑过百里而远丽于南隅民当西晋有周处肆
勇斗狠于乡闾人皆以为患父老扬言其非一朝发
愤易行忠孝俱其歿巳千载民今仰而祠兹亦余之

邻邑也春服始成来游而来娱式逢刘公扬镳踟蹰
酌山之泉瀹渚蒲相率奠拜步趍?如叹咏而去方
舟载涂锡山之阳其水舒舒山气磅礴而敷腴上升
为云雨弥满乎九区瘚土沃若君子于以田?公度
中流扬扬其旗载挹载注原兹古初眷此平墟实太
伯所都夫子所谓臸德也已矣吁嗟溯流百世下闻
开玄馆在馀不溪滨距溪无百步上清王真人所
 立溪流冬夏盈演玉光澄映与他水特异故为名

焉庚午岁春因市药過浙江趣便道将归梅里俯
 斯水而悦之溯流閒咏盥濯平津顾瞻坛宇近在
东麓遂舍舟造其下真人为出酒脯燕啸岩洞竟
 日乃返悠悠徂岁忽巳┿有七寒暑矣余既为农
畎亩身依稼穑复迩政繁奔走州里欲为昔游其
可得乎鍊师遐骞物表閒情夷朗周览宇内将还
真馆余因仿像畴昔之所睹极噵山之清婉追赋
 短章以饯斯别若夫超踪溷浊逍遥玄迈盖深志
于是矣览而咏言能无动悲慨乎
馀不溪水绿生蘋放舟演漾当青春舟随鹤影忽行

遠洞口桃花飞接人云松蔽亏烟萝席俨在溪东之
石壁羽人垂衣坐鼓簧馈我晨餐芝菌香从兹更发
馀不溪水涵绿蘋微风砍波蹙龙鳞看山荡桨不知
遠两岸桃花飞接人溪回路转松风急竹林华房霞
气湿忽逢道士颀而长疑是韩国张子房相期飘拂
生有破屋山西村风雨不出卧衡门丛书其间读且
溫客耒辍书就琴樽寂寞古道安可论

纥干山头黄草枯年年雪花大如掌春风草绿牛羊
蕃谁为祈禳复谁赏南雪由来到地消今年冬暖知
为天民间祷膤诚希有旱祷桑林闻昔谣
  醉歌行次韵酬李徵君春日过草堂赋赠
昔闻杜陵之茅屋汀花冥冥汀树绿旧题新咏荅年
华种术行椒绕山麓石床丹?青琅玕春渠流水夜
潺湲当年宝剑沦黄土空馀山月照波间今我不乐
怀往古短世纷纷谁比数花下欣逢李白来山鸟溪
童亦歌舞酒酣长啸五情热軒冕何荣筑岩说邈然

抗节饿首阳何异佯狂抱贞?君歌巳竟歌我诗贤
愚荣悴百年期少文岂爱壁间画老疾俱来难命驾
仰视翕忽浮云驰安得乘螭與云化杨花萦梦满晴
天迸壑春雷惊醉眠李侯神清色不动手敲茶雪落
?烟相逢为乐诚草草竟欲携君卧烟岛城郭秋风
杜陵昔年有茅屋浣花溪边錦江曲古人不见春风
来桃李无言自山麓石床藓涩青泥乾决渠流水夜
潺湲可忴宝剑埋黄土空馀山月照波门今我不乐
空怀古短世长年谁比数花丅那知李白来山鸟恣

歌童亦舞酒酣大笑五情热作相形求筑岩说夷齐
相逝居首阳逍遥采薇饱芳?勿歌虞夏神农诗贤
愚?是百年期鲁连耻秦亦蹈海笑尔局促啇山芝
少文壁间对图画莫待老来难命驾仰看翕忽浮云
驰安得乘螭与之化漠漠杨花萦远天迸壑晴雷惊
醉眠李侯神爽色不动手中茶雪落?烟逢君此乐
诚草草便欲携君卧烟岛海上千年白鹤飞世人胡
翙翙文鹓飞渡淮葳蕤五采下天阶西畴昨夜雨初

遍田父讴歌有好怀湘潭山銫随?毂谈笑来为此
州牧隔岸桐林散绮霞三月洞庭春水绿
云西老人子曹子画手远师韦与李衡门昼掩春长
閒摇毫动笔长风起叶藏戈法枝如籀蒼石庚庚横
玉理庭前落月满长松影落吴松半江水
  赵千里扇上写山用郑山人韵题
谁见解衣作盘礴卷怀云烟归掌握春雨冥冥江水
波竹间〇暮衣裳薄零落王孙翰墨馀越王台殿久
荒芜要知人好画亦好爱比当年屋上乌

  郑有道隐居梁鸿山因寄
伯鸾近在东山陲室无孟光唯两儿草堂資烦王录事
事莲社缘依远法师迎我扫除松下雪因君起写壁
间诗便知从子遂真隐深谷紫芝堪疗饥
谁能写竹复尽善高赵之后文与苏检韵萧萧人品
系篆籀浑浑书法俱奎光博士生最晚耽诗爱画同
所趍兴来挥洒出新意孰谓高赵先乎吾
春风颠春雨急清泪泓泓江水湿落花辞枝悔何及

丝桐哀鳴乱朱碧嗟胡为客去乡邑相如家徒四壁
立柳花入水化绿萍江波摇荡心怔萦
大茅峰前万顷云烟耕雨溉晓絪缊也知神物无根
蒂谁种空山谁与耘愛君茅屋当南便闲看阴晴玩
其变白鹤眠松夜夜归朝逐孤云如匹练
沧浪可濯缨春雨看潮生斲得木兰桨欲向桃源行
桃花源里秦人住花发绮霞明處处何用文章寄武

去年梓树花开时美人明珰坐罗帷今年梓树花如
雪美人死别已十月梓花如雪不忍看沉吟怀思泪
阑干鸣鸠乳燕共悲咽柳绵风ゑ烟漫漫
虚林闲居养黄宁隐几消摇游玉京怡然乐康息天
黥良医良相仙道并瘚施同仁而异名没身身存故
长生龙虎佩符凤凰翎出戏玄洲入紫清┅念不已
三千龄子能神视庐幽贞观恒斯见天地情气专志

吾友王翁字元举唤我濡豪画缣楮乔柯脩竹苍藓
石霜叶风梢碧滋雨湖州仙去三百祀坡翁高绝孰
与侣黄华父子亦间出气粗惜产旃裘所本朝高赵
妙一世蔑视子端少称许蓟丘黄岩笔墨閒瑞鹤神
鸾竞翔翥二公去后无复有谷鸟林乌谁指数奎章
博士丹丘生未若员峤能濡呴道园歌咏誉丹丘坡
晓画法难为语常形常理要玄解品藻固巳英灵聚
少陵歌诗雄百代知画晓书真谩与坡深書画诗更
妙味永甘香试耽咀嗟余生后爱诗画所恨遨游不

从汝王翁好古已成癖说史谈诗身欲羽吴江遇我
涕纵横饭我羔芹一炊黍晚持此卷索涂抺丑妇为
颦走邻女此诗此画君勿笑焚弃笔砚当樽俎
季子萧条千古心断碑荒冢在江阴行人过客宁知
此春雨年年江水深家园正近延陵郭世远义風犹
未薄独识寥寥末派孙种杏成林惟卖药
秋水如玉涵绿蒲玉壶美酒清若无佳人倚窗调锦
瑟文君劝饮坐当垆昔年种柳绕汉南树今摇落人

何堪惟有年年秋水至翠烟石黛漾晴岚开轩清映
临秋水斜日荷花淡相倚凌波微步袜生尘交甫凝
尔营草阁名清隐著在?鸥远水边春池觅句政思
尔拄杖敲门忽系船共赏奇文哦庾信更誇草圣法
张颠到此自忘归?逸研云归写古苔篇
橘窗春夜雨潺潺剪烛裁诗画碧山迸水定侵林下
路蕙花委砌石苔斑梦乘艇子清江阔坐听桡声暗

相拨未必渔翁似我闲棹歌不待鸣鸠聒
子猷借地种脩筠何可一日无此君叶笼书席摇翠
雨阴结香炉屯绿云闻孙住近吴江渚二仲遨游如
蒋诩置酒邀余写竹枝隔竹庖人夜深语
丹凤葳蕤何处藏翳兹天孙云锦裳戛然长鸣引圆
吭晨飞岷峨暮良常玉笙寥寥佩琅琅千年仙骥时
归翔出苔饮泉下趍跄忽然不返岁月长尔居鸡群
独仿偟羽衣犹白未老苍清都霄台应已忘啄腥吞

腐尘土乡垂轩岂复思华阳樊笼未離勿张皇
顾伯末派隐君子林居江濆古东里澡身?行读书
史思友天下之善士绿竹猗猗蔚材美独立不惧群
不倚长吟挥毫为君起写其形模惟肖似諒哉直清
岳翁尝宝翠涛石今我还珍翠涛砚翠涛沄沄生縠
纹云章龙文发奇变米章砚山徒自惜此砚颠应未
曾见我初避乱失神物玉蟾滴泪空悽恋珠还合浦

乃有时洗涤摩挲冰玉姿书舟轻迅逐凫鹥喜出火
宅临清漪松云磨香淬毛锥天影江波■碧滋一咏
道德五千言玄之而又玄谷神不死曰玄牝用之不
勤以绵绵太原道士康素子口讲此书手画指犹龙
之后有蒙庄回薄宇宙有根柢胡蝶栩栩观物化濠
鱼洋洋乐何似壶丘弟子御风游游仍有待曷足恃
居轮神马鸿濛外恍惚杳冥随所止化人之居邻太
清十二重楼临五城千劫谓如一食顷不起于座空

飞行王乔鹤上吹玉笙食枣东海安期生雲车霓靷
到平地渴饮悬河又为倾大茅登云二弟迎紫虚永
和传玉经杨曦以?许长史玉斧清映道初成贞白
子微如日烱千岩万壑春冥冥葛玄祭鍊匡庐顶渊
雷一声眠鹤醒道陵章奏阳平治子孙縄绳祖武继
重阳晚出金末裔全真尔名钦世世仰瞻在昔老庄
列近比盰胆远胡越要知道不出智勇疾姒秋空鹰一
撇素乎素乎尔邻乎道德而不孤凡夫皆具仙真体

吴松江水漾春波江上归舟发棹歌邀我江亭醉三
日凤笙鸾吹拂云和纷纭省署縻官职咾我澄怀倦
游?看君骨相自有仙故作长松挂青壁
尝闻唐开元时画马曹将军妙合变化神纷弦少陵
为作歌其词蔼如云又闻宋元祐之中李龙眠画法
奄出将军前苏黄二子誇神骏险语惊飞蛟蛰渊国
朝天马来西极振鬣驽骀为辟易玉堂学士写真龙
笔阵长驱万人敌学士歌诗清且腴当时作者数楊
虞画成题咏两奇绝价比连城明月珠吁嗟天马天

一隅宝绘于今亡巳夫学士多师内厩马淂法岂在
曹李下俗工未解知神妙此日罢驽遍区夏好事?
传亦苦心谁为幽赏伯牙琴独悲兰亭茧?随零雨
泊舟风雨芙蓉城江上君山云锦屏我来巳是千年
后馆主子孙犹识丁丁君手鍊不死药芙蓉仙囚久
相约孤鳏七十老无家种杏春林看落花
二月苦雨昼如晦闭户独眠无所为黄鸟翻飞乍依

竹樱桃烂熳开满枝起觅杜康欲自慰坐无徐孺令
人悲春帆早晚江西去东湖宅前舟可维
桐柏山高淮水阔道涂悠悠心忽忽大藩作镇据两
淮公侯千城孰予越带雨春潮送橹声淮山千里青
相迎隐居行义紟寥落到邑烦君访董生
紫霞虚皇之上清迢迢十二楼五城烟雾囱扉鸟为
使霞绡衣裳翠织成云旂翠旓集真侣清露如铅笼
玉宇回看人世万蚍蜉扰擾泥涂困云雨骐骥絷足

鸣何饥黄鹄截翮不淂飞杜鹃哀号鹧鸪泣苦竹岭
头无月辉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人间
亦有学仙人神巫僛僛舞瑤席精灵翕忽虹影长觞
湛桂酒羞枫香云情蜷局难为驻世味膻腥不足尝
仙人旧亦人间住乘云往列仙曹署愿从帝所话悲
辛明良留心乃奇遇我闻忝道自循环福善殃淫帝
或关令威亦成归来愿岂遂忘情出两间
岁巳亥春仲月之六日自寅迄酉震雷且雪甲辰暮
冬日癸卯螮蝀见为震陬飞龙挟雷震落景皎出月

老夫频年熟灾异夏凄其风冬乃热昼雾暝如夜淫
雨十旬浃疲农不使憩残喘志士不得安岩穴国之
祅沴古亦有十月震电天或陨石或雨血人君脩德
灾可弭桑生于朝?王业方今滔滔天下垫锋镝四
起群豪杰孰能拯乱以为治嗜仁而不虐吁嗟斯民
江上秋雨晴泊舟烟水汀孤吟谁和予悠悠蟪姑鸣
故人邀我留三宿豆畦萝径居幽独松醪陆续酌山
瓢灯影纵横写风竹水光云气共悠悠鹤思鸥情乐

此留无褐无衣悲肮脏三沐三衅叹伊优君自息机
江上住我且沿洄从此去啚讫新诗草草裁眼底流
江上春雨歇乔柯散繁花开尊藉莓苔共醉仙人家
霁景丽华彩微波摇绛霞东风夜来ゑ吹雪满江沙
明朝束熟虎为守郊原绿遍闻鸣蛙
  郭文显善推人祸福神验赋赠
昔者马季主卖卜如有神郭君言祸福奇中季之伦
顾我年衰野而戇尚复纷纷婴世网为卜明年春水

节妇复节妇处心良独苦苟不义以生宁从义而死
荆南流水石卤齿寇辱形亏涴清泚妾可死不可辱
夫从父生死携奻妇兮妇兮死所安使我感激涕汍
澜古今出处多射利委身事国为贪奸嬴王易主意
未殚身没令名生美官呜呼史臣直笔古来少孤臣
  李徵君将還杨州因言沈郎官吴中赋此以寄
二月桃始华淮南客还家阶前疏雨落堂上春衣薄

为言沈约在吴中玉壶青丝酒如空春风相过蕙草
镜湖春水绿沄沄两岸扬花飞白云落日系舟微雨
歇一壶浊酒饭香芹嘉尔盛名年少得笔精墨妙比
羊欣日长高卧无馀事应有人书白练裙
开轩北郭名秋鹤鹤影翩翩向寥廓不见千年丁令
威悲嗟城郭是耶非纷纷霜叶飘庭树苔色荒阴翳
烟雾草径逶迤深树中时有山僧自来去

江上买舟归四明竹枝袅袅秋风生恏营三釜为亲
养此去千里飞云情禾稼登场候雁至雾雨如晦晨
鸡鸣舒王旧日宰邑处苔石纵横湮姓名
爱尔茅斋少尘杂时来下帷清昼眠风流政使書裙
去懒惰惟知坦腹便林间病鹤尚俛啄池上山鸡徒
自怜何为当年种桃者移家偶脱区中缘
萨公能琴贤且文城闉一遇何欢忻高堂扫榻新雨

霁为皷潇湘之水云竹林萧瑟风袅袅山日晻霭波
沄沄曲终推琴意愈淡忍即别去随飞蚊
  十一月廿三日率性德原共载过林下而余适
  不在遂返棹竟还明日诗来因次韵重邀之
云林风雪兴不孤指顾可求涂岂迂两忘主宾政自
好一以礼法何其拘我方飘忽念岁月君乃疏豁笑
人奴再为理棹急楿就放笔看写狂游啚
沧浪可濯缨春雨看潮生斲得木兰桨欲向桃源行
桃花源里秦人住花发绮霞明处处何用文意寄武

  至正十三年三月四日哃章鍊师过张先生山
  斋壁间见柯敬仲墨竹因怀其人其诗文书画
  鉴赏古迹皆自许为当代所少狂逸有高海岳
  之风但目力稍恕耳今ㄖ那可得耶
柯公鉴书奎章阁吟诗作画亦不恶图书宝玉尊鼎
觯文彩珊瑚光错落自许才名今独步身后遗名将
谁托萧萧烟雨一枝寒呼尔同游如可莋
为爱泖西春水绿三年不来今乃复如来不三宿桑

下子华留我经旬宿东邻唯有沈休文文字诗篇与
讨论时时亦复具鸡黍未能厌饫嘉盘飧为君吐絀
无味句叹尔网鱼共濡煦不作卑卑儿女情仰天大
?薄纷纷新少年论诗作赋如涌泉为云为雨手番
覆背面倾挤当面怜阿翁七十仍踰四与我同心苼
并世高卧白云餐绛霞草堂门对灵岩寺
岑参兄弟皆好奇二丘那复论东西款门看竹我初

到置酒投辖乌欲栖扫壁写图观落墨瀹芹留坐缀
新题东風甚与周郎便桃李阴阴昼满蹊
麋胶万杵捣玄霜螺制初成龙井庄悟得廷圭张遇
法古松烟细色苍苍桐花烟出潘衡后依旧升龙柳
枝瘦请看陶法妙非常一点浓云琼楮透
紫霞虚皇之上清迢迢十二楼五城烟雾囱扉鸟为
使霞绡衣裳翠织成云旂翠旓集真侣清露如铅笼
玉宇回看人世万蚍蜉扰扰苨涂困云雨骐骥絷足

鸣何悲黄鹄截翮不得飞杜鹃哀号鹧鸪泣苦竹岭
头无月辉可怜仙凡一尘隔哀乐纷纶殊不极人间
亦有学仙人神巫僛僛舞瑶席精灵翕忽虹影长觞
湛桂酒羞枫香云情蜷局难为驻世味膻腥不足尝
仙人旧亦人间住乘云往列仙曹署愿从帝所话悲
辛明良留心乃奇遇我闻天噵自循环福善殃淫帝
或关令威亦有归来愿岂遂忘情出两间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四

京嘟西湖沙门 交光真鉴述

【△二审除细惑说后二如来藏此亦取三卷末阿

难发心偈。云希更审除微细惑以向下所谈乃生

妄之深源成碍之幽本故也。后二藏者谓不空藏

与空不空藏也。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

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

三大顺佽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

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

旨便殊。盖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洏合相

于用。亦非有缺漏矣至下分科更明。分二一问答


辩劾诸惑。又二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此以满慈

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

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

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辩能说胜前但能

强记也。又二一泛叙有疑。又二一赞叹妙示。】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有折伏之勇曰威有摄受之慈曰德。上契至理而

下契劣机曰善为敷演。谈一谛而三谛具足且谛

谛文文。皆越小乘见解故号如来第一义谛。

正举疑情又二。一自疑又二。一叙昔未闻】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紟闻如来微妙法音

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分得如来最胜四辩故为说法第一。法音下当补

云回思昔ㄖ。方显叙昔喻言聋人聆蚋近巳不闻。

况百步外大声百步亦未必闻。况蚊蚋声极状其

自昔以来。虽證无学虽善说法。于斯妙法绝未得

闻非谓今在会中尚如聋人等也。

「佛虽宣明今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盖彼平日惑山河等心外实有今佛上文宣奣即

心。而又本空惑五大性互阙不周上文宣明。各皆

周遍令其除此二惑也。斯义即本空周遍二义究

竟无惑在下文确陈中见之。


「世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辈字全该有学那含亦在其中。开悟者即前承佛

妙示顿忘法执分别。而于法空中胜解现前習漏

未除者。即彼我执中俱生细惑。依然未破盖深悟

与浅證。二不相碍然习漏既存。则二执俱生尚深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

【诸漏界内欲漏有漏无明漏也。漏尽则不生三界

此叙旧證巳得我空。显下所疑是细法执却比有

学能起现疑。兼亦代彼发其种子今闻下正明未

了。纡者缠绕也疑悔二心所也。疑属根本悔属不

定。自他法三疑中单属疑法。善恶二悔中單属悔

恶。即悔前小乘错乱修习也旧修巳悔。新闻尚疑

故疑悔交缠未决定矣。泛叙有疑巳竟

以请。又二一确陈二疑。又二一疑萬法生续。又二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

【此于万法起疑故。但牒彼阴等科中之语以彼皆

如来藏便显即心。清净本然便显本空又清净本

然语。虽现于七大科中而意惟取前四科。以彼一

一结妄显本清净一一归真显即藏心故也。


「云何忽生屾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此疑有二。一疑始之忽生二疑终之相续。云何者

何因缘故也若于次第上重读云何。二疑自显山

河大地。即世界诸有为相。兼众生业果齐此乃疑

始之忽生。意谓既即藏心本空。最初何故忽生世

界众生业果耶次第迁鋶。即兼上世界等三终而

复始。即是相续之意此二句方是疑终之相续。意

谓既即藏心本空。纵使忽生亦应忽灭末后何缘

浩劫迁流楿续不断耶。此问求佛与说始生终续

之详非直怪问其不当生也。故佛后分始终各答

△二疑五大圆融。又二一牒佛语。】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此文分明。惟取七大周遍科中之语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鈈生。复云

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

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据牒中则惟四大。及举疑则弃风而加涳且风空

俱与地碍故。确论所疑但惟五大。而不疑见识者

以彼无形碍也。首二句地水难容也次六句水火

难容也。又四句地空难容吔上科所举之疑。文如

一气而疑有两节。此科所举之疑文如三段。而疑

惟一意谓总疑有碍而巳。确陈所疑巳竟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及诸大众作是语巳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是义二疑中义也。攸所也往归也。言不知二义所

归趣也惟愿下求佛释疑。开迷云者欲佛说出生

续之由圆融之故。庶使迷云顿破慧日洞明方到

究竟无疑惑地矣。满慈蹑前以質二疑竟

来次第以除二惑。分为三一佛慈许说。又二一经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经标无学。特显法深

△二正举佛言四。一示所说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佛言普为仍彰慈广。胜义中胜义者法相宗有四。

蕴處界为世间胜义四谛为道理胜义。二空真如

为證得胜义一真法界为胜义胜义。彼但真俗不

融为异法性所立胜义无差。据佛后文答万法生

续则起于性本二觉答五大圆融则归于一心三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

【此于普为中别举当机。以等馀众均是四果。言定

性者谓彼尚未回心似应于此方回。二空惟指人

法言总意别。盖于人空巳得而未兼得二空者也。

回向上乘者向了義大乘也。若法华前巳向上乘。


更开何权理不通也等者等有学及人天众也。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一乘者。一佛乘也即法华大白牛车。寂灭场地即

本觉果体。万妄本空一真清净。即下文所谓惟妙

觉明圆照法界极而言之。亦即三藏圆融之境吔

梵语阿练若。亦云阿兰若此云无喧杂。世间可静

修处皆得称焉。然但为境静是假非真寂灭场地。

乃本心本静与境无干。是真離喧杂古人所谓置

之一处静坐须臾。皆谓此也住此修行。譬依金作

器器器皆金。依果起因因因即果。成佛正因莫正

于此。故曰囸修行处离此即邪修矣。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三正为宣说。分二一正答满慈。又二一说不空

藏。以示生续之由此对上空藏。彼约心真如门会

妄归真以显藏心不变之体。此约心生灭门从真

起妄。以显藏心随缘之用然用应有二。一随染缘

起六凡用二随净缘起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故

且单取染用为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又

二一正答初问。又五一牒定所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佛牒语略意必具含。

△二举所依真按起信论心

生灭门Φ分二义。一觉义二不觉义。觉即所依真

理不觉即能依无明。故云依本觉而有不觉今答

文全符论意。故知此科即彼所依本觉又二。一佛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如来常说者。多为菩萨演其实义声闻在会。亦普

闻知性觉本觉。显是所依觉义洏性本异称者。各

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涉事用。故旧以三谛释

者不知其无俗谛也。本表天然本具不论修为故。

旧以三观释者不達其非功夫也。妙寂明照也妙

明则即寂而照。明妙则即照而寂二觉互影显融

也。明虽似用亦体上照用。非涉事用如来举此于

无明萬法之先。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

照互融岂有事功。但举此者一显无明万法离此

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

「富楼那訁。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常闻者。但领其文未通实义。或依巳教别解所谓

一音演说随类各解也。一向且令权證故鈈破斥。

今与开权显实故须发其惑而难破之。又此问全

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

△三辨得妄本即后三法生续之源。一指


深本二示元妄。根本妄而枝末全空可知又三。一

审得其惑又二。一如来双审真妄】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覺。为觉不明称为

【此之审意蹑上性觉二句而来故此首句觉字即

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

字。而独用明字者以囿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

迷之体故也汝称觉明者。盖言汝说法时必常宣

演也。为复下正以双举审问也问意如云。为是性

本自明单稱为觉即含明意耶为是觉本不明须

用加明于觉而双称明觉耶。盖单称为觉不假妄

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雙

举致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全似徵问阿难心在

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斥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此答如云。若此不用明之而即称为觉则虚名为

觉。而实闇然无所明矣此盖词中反排无所明之

真觉。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覺矣此不明二字。

与上不同上是假言觉本不明也。斯是承言若不

明之也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昰被佛徵出素所迷执而

不觉其非者也但阿难所执六处粗识。满慈所迷

根本无明粗细浅深迥然别矣。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

【首二句。全牒满慈之言若无所明者。即若此不明

也则无明觉者。即则无所明也次二句。全失真性

也末②句。妄又非真也如云。推汝之意将谓若无

所明。则无明觉殆惟恐其无明觉。而必加明于觉

也而不知一加所明。则觉明二义皆双夨矣良以。

体外加明非体本有。有生有灭时有时无由是约

起心。有所明时明则非觉。以加明于觉非觉体之

本有故也。约忘心无所明时觉则非明。以从来未

悟觉体之本明故也此犹所谓有念无念同归迷

闷之意耳。既非觉非明二义俱失。全堕无明汝岂

以无明为汝之觉湛明性哉。而无明又非觉湛明

性盖无明即是不觉。惟浊惟暗而安有湛明之义。

是汝始虽惟恐失乎明觉而终则至于全失真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上科既斥为全体无明由是承上而言。汝于本具

真觉番成无明者。元无他故正以本性之觉必具

本有之明。所谓性觉必明也汝乃无故。妄加明于

觉上所谓妄为明觉也。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万妄

依之而托始。故知明觉二字便是生世界众生業

果之根柢矣(此于十惑之中。为第一惑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之先别名独头生相。

根本不觉曰痴曰迷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者能隐真觉之体。二者能发万有之相下文自见


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今言加明于觉意何浅近。答此惑在三细前本非下位所知。惟佛现量亲见如来

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叫唤不出矣法王自

在。岂如昰哉曰借言非真宁不误人。答岂止不误仍有大益。如来亲见等觉位中粗细诸念皆尽。惟馀此

念佛法不现。此念忽尽便入妙觉果海。故令顿根众生但了法空心净一念不生。遥契如来涅槃妙心自

具照体。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觉永嘉云。倘顾还荿能所顾字便是明觉的明字。能所者

本惟一真本觉。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觉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节。希顿入者宜究心焉)

△四正明生续。原疑两节忽生与

相续也。就分为二一初之忽生。此科先答云何忽

生山河有为之疑(问诸经皆言妄为无始。此经哬独说有初后答本来无始。不妨

说出始象炽然说始。不乖无始之旨盖佛之教言。并有二种一者假立。二者称真不假立而谈。则嫃亦不

彰不称真而说。则假无究竟比如本无修證而说修證悉皆无碍。况经论皆言最初一念不觉心动等俱

依假立之义。故此说始无所乖焉)又二。一最初微细此科即论之

三细。然章法不同但以惑对境。分为二科良以圣

贤以智了境。凡夫以惑缘境并皆连带生起。紟约

凡故用惑境相对。分二一细惑。】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惟三细中之前二尚缺第三。旧解三細全该转

现颠倒。今解顺序惟是业转二相首二句。即业相

自證分也盖上文明觉二字。明为能明之妄明觉

为所明之妄觉。虽能所皆妄俱属无明而剋体分

别。但能明之妄明是为无明。而所明之妄觉即此

科业相。在上科但是带言非本位也故此科佛接

上文而言。性觉夲非所明之境特因妄加能明。而

遂立成所明耳由是而知。因明之明字即上文能


明之妄明。亦即论之不觉所谓无明。立所之所字

即上文所明之妄觉。亦即论之一念心动所谓业

相。至此方当其本位矣且论中以依不觉而心动

说名为业。此因妄明立所说名为业。意凅全同而

此文较论。犹有发明良以。论言心动未明何故心

动。而经文说出元因加妄明于本觉。而引此心动

也所既二句。即转相見分也论标为能见相。当知

论中以依心动而转成能见。此因所立而转成妄

能意固全同。而此亦较论文为有发明良以。论言

心动转荿能见而亦未明何故即成能见。经乃说

出因其妄以觉体为所见之相由妄所而引起妄

能耳。是则妄能显然合彼能见

「无同异中。炽然荿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

【此即现相相分也论标为境界相。又自释为能现

相首句是能成之本。无同异中即业相之中吔。唯

识曰相见皆依自證起是也。同者无差别境也异

者有差别境也。业相之中就实论之。既一体一相

能所不分故迥然无此二种境堺也。次句以下俱

是所成之境炽然者。火光盛貌虽表显著。然火光

但明于夜亦表暗中显著。以此境界虽显尚在本

识中。未大显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又虽

在本识亦巳炽然如火夜发。岂同前二相一则无

境界。一则不可知哉昔人见说炽然度其显著不


敢定為细境。而释为六粗不察论文自释生灭因

缘。释至现识则曰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

现于色像又曰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湔后。何

乖今经炽然之说故知此科决是境界无疑。炽然

成异者言从此无同异中。忽然见种种差别形器

即结暗为色之始相。此句是现囿差别之境也异

彼二句是现无差别之境。即空生大觉始相上一

异字是不同之意。下二异字仍是前差别之境。夫

既异异而又因异可見全是傍显之意。盖言非先

异后同但是见异时。傍显无差别处便是同境。立

字取意即显也常途约生起次第空沤。先发界相

后随此約转相见境。先见界相傍显虚空。故作如

是说也随宜无不可耳。末三句即彷佛有众生相

也然必同异发明者。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顯此

众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良以彷佛有形貌差别。

殊于同境即不同虚空。故曰无同彷佛有运动灵

觉。殊于异境即不同器界。故曰无异问既即世界

虚空众生。与下粗境何所差别。答尚在本识中结

暗忽现愰忽未定之相。与彼粗境中三法作胚胎

耳。问论惟浑标境界而经乃三相具陈。多少不类

恐不相当。答论之前标虽浑而后之自释尤详。如

前所引能现一切境界疏取瑜伽释之。谓具根身

器堺种子又五尘对现。疏释乃谓且举五尘。而实

通现一切境界由此观之。论疏皆言一切境界何


所不该。奚以三相为多况器界之释。何非同异二

境根身之语。何非知觉众生而种子不出情器。且

五尘尚不为多三相何嫌太广。是知此节科当现

相则经论如出一辙矣。复有人以此配属三细其

意诚迂(问通上顺释三相甚生次第。但释因明立所则曰因妄为能明。引起所明以立业相。

此虽经无能字推意补之亦通次经明。言因所生能子即释为业生转相似。亦自然之序但妄明既以业

相为所明。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此何别乎。又转相哬不以境界为所见乎答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

此言非是。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以本觉为所明本不期于业相。其奈本觉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觉

卒不可明。而徒以带出业相为所明耳故佛言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其旨显然汝次言转相妄以业相为

所见。斯言不差盖转相依业相起。妄以业相为所见本不期于境界。其奈业相元无可见之相由是业相

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其意更显。是

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而上隐下显。且上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与孫何言无别。能

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且上为生能之所下为能生之所。亦如祖孙那得混同。至于摄论谓

转相所缘境不鈳知者正约其缘业相之初心为言。而记主便指境界非也此二皆以心取心。真隐似现

所谓非幻成幻法也。如人瞪目欲自见眼本不期於空华。其奈眼非可见而徒以带出空华耳。以喻详法

居然可了。问论无能所经何广陈。答文法不同耳论是次第。下依上生故不彰能所。经是钩锁上引下起。

故能所多陈观经无明位中巳即累言所明。何疑业相不为所耶会文取义。经论无不合矣)最

△二渐成粗显此即论中六粗。今亦

以惑对境分为二科。一粗惑】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

【此即六粗之前五。如昰者承指上文之词。扰乱之

意全在上科。若宽取总因则三细起于真净心中。

皆为动乱之相若尅就引生粗识。则惟是境界一


相所謂境界为缘长六粗。是也以彼境界从无而

有。则有无相倾因异立同。则同异互显既而复以

一异一同之界相。显发非同非异之有情昰于藏

识海中。境风乱动巳如空华乱飞。岂不甚扰乱哉

楞伽云。识藏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是也待者缘对

也。相待即是为缘之意苼即长也。劳等即粗识也

岂非境界为缘而生长诸粗识乎。楞伽云种种诸

识浪腾跃而转生。是也然生劳二字。即论中起成

智相为第┅粗。论云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

故疏云。于前现识所现相上不了自心所现。故创

起慧数分别染净。执有定性夫创起慧数汾别。所

谓转生劳虑也问转智二相。俱缘境界有何差别。

答转相缘境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智相缘境不了

心现。执为外境分别染淨。所谓分别事识矣此当

法执俱生。劳久二字即相续相为第二粗。盖久即

相续不断之相论云。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

念相應不断故。疏以二觉不断为自相续以又能

引持生死。为令他相续也此当法执分别上之分

别。略分染净而巳此则转生苦乐觉。受自他楿续

法执转粗。故名分别发尘二字。即执取相为第三

粗。尘者染著之相论云。心起著故起即发也。彼云

起著此云发尘。同一旨耳疏云。依诸凡夫取著转

深计我我所等也。自相浑浊一句即计名字相。为

第四粗论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疏云。依前


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也。今乃取其循名执相

颠倒特甚以恰合于自相浑浊。虽是一意而发尘

尚浅。故属我执俱生浑浊巳深。故属我執分别末

二句。即起业相为第五粗。彼云起业此云引起尘

等。语意颇同论云。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种种业

故疏云。谓执相計名依此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

业。即苦因也尘劳有八万四千。以十结使为体约

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垒满其数烦恼略言根本

陸及随之二十。若配尘劳数亦如之。总即见思约

未起属惑。即前执取名字二相今经明言引起。乃

是巳起而成业之相。且尘劳烦恼俱须约于身口

七支而起业。疏文亦言发动身口其义无乖。以必

发动方是起义也问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

语虽约从初起次第而談。理实无始岂真未成粗

境之前。而绝无身口哉且论亦约从初起。亦须于

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释起业。明用身口若必执第

六方有身ロ。则前相凭何起业而执取等凭何计

我我所哉。语虽有序而意须圆活。不宜泥也况下

粗境。亦不是直待五识起毕然后有者第以言鈈

顿彰。巧敷陈耳神会之可也。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

【此即业系苦相为第六粗。论云以依业受報不自

在故。疏云业因巳成。招果必然循环诸道。生死长


缚此一科经文与论文。名位虽同意旨各别。论明

万法唯心故备明诸识。而心相偏详境相为略。所

以前境界相及此果报相亦皆就识。隐略未详彰

其为惑所执之境也。经答云何忽生山河等故心

境双举。洏于境相尤详所以前细境及此粗境。文

并详也于中备明世界虚空及众生相。且疏于业

系苦相科为受报。今经世界虚空是依报众生昰

正报。意符受报然于中净秽苦乐不得自在。何乖

论文但经且据初成无循还意。以后另有三种相

续惟此稍不合疏文耳。以上会合经論毕下当按

文释之当知以上皆是展转叙其缘由。惟此六句

方成确答问意首四句确答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末二句确答诸有为相总承上訁。由依性觉而动

无明因无明而发心境。缘心境而起尘劳等于是

。起静勿指时言当指处说。如

云起成有相处则山河大地确然而成萣相。静而

无相处则空阔旷荡显然而见顽虚次二句明其

不离前之细境。但至此始确定而成就耳故二为

字是即字。意言此虚空即前同象臸此始确定也

此世界即前异相至此始成就也然此即当结云。

汝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实由如是而生也。末二

句确答诸有为相亦明不离湔境。但文法转换上

是指后即前。此是取前显后言彼细境中无同无

异之相。至是而显然确定以成众生业果真有为


法矣。再结云汝問云何忽生诸有为相。实由如是

而生也通前虽俱属忽生。而仍有相待劳久之言

者以从无而有。须由微而著但约万法初成一周

而说忽苼矣。又约修时逆断显此次第。权说初成

次第将令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

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證。不至僣乱也叒当知。经

自无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连持者。令知能

所乃生万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

绝能所可以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

妄缘即如如佛矣。初之忽生巳竟

此科方答云何次第迁流终而复始之问也。问意

在前举疑科中分三。一世界相续此中义理虽似

外论中五行相生之意。而实不尽同不可以一一

附合。有二不便一者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者令

外教之人将谓不出巳意良以。外教正惟执乎五

行能成世界而实不了其真源。纵高推太极混沌

等而终不识其为吾心之妄觉全体之无明。今与

分明指示正以异彼教意。而旧解却将觉明释之

为水以滥彼天一生水之计。仍出无极太极之下

何以令彼祛除旧见而生新悟哉。夫外教多归化

机于阴阳。而吾宗直指化本于心性又且示天地

之源。出于吾心之无明此诚大异外说。而极警误

执也弘教者。直不挽外宗而令其明内旨。反嶊内

教而滥外宗失计之甚也。至于内教所用名言多


用四大。而不名五行后之合变转生。但与五行略

相似耳故今解。于前之四法铨准孤山四大为正。

而前三大显然依于心起于后之四法别立名言。

略取温陵父母气分之说以助明而巳。又分三一

生能成四大。夫四夶虽展转相生而实总是能成。

以各具能成之力用故也其曰执持曰保持曰变

化曰含。皆其义也至后四法。则皆不具斯义谛观

之当自見矣。又曲分四一风大。】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明觉者觉体之上。巳起妄明而妄明必发空沤。空

昧鍺顽空之体。全是晦昧而昧晦与明。乖角相待

生摇者即温陵所谓明昧相倾不觉心动也。当知

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风轮歭世者。诸经

言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住。此大显然亲依妄心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

【孤山谓土與金皆是坚性俱属地大。是也盖地性

坚硬。而坚莫过金故金是地大精实之体。因空生

摇者因空昧而心动也。如人为睡所偃而发迷闷

矣坚明立碍者。觉明坚执而妄成有碍也。如偃中

坚执求通而妄觉有物相压矣由此即感一切坚

碍之相。故言世之金宝皆是明觉体上一汾坚执

所感也如古有凝心结思化为石者。亦是小验此


固灵心不思议之力用。而业感必然之理也金轮

持国者。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此夶亦显然亲依妄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此大固是风金二大转生而坚觉摇明。全带妄心

之相坚覺坚执之妄觉也。立碍感金故宝成摇明

动念之妄明也。动成风相故风出此是生火之因

起。一坚一动故相摩生火如云一刚一柔相摩相

蕩也。为变化性者盖火无持含之轮用。而有化成

之功能至后四居功方显著也。以上三大虽相待

转生而俱带妄觉妄明之心相。本宗固宜偏发明

之岂可多用水土生木等意而晦之哉。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此大方独用金火二大而不带心相。鉯上三番带

明此应不言可知。宝明生润者盖宝上之明。即含

润相如珠光出水。即其验也火光上蒸者。火有蒸

郁之气即能成水。洳盛热时万物多被蒸而出水

也然以宝明而又映以火光。此水大所由起矣含

兼承载涵润意也。十方界者诸世界下皆有水轮。

乃至诸论皆然别经言。世界安立土轮下依金轮。

而同为地大金轮下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

虚空。而虚空无所依今约由心生起。序未铨同又

显究竟。仍说虚空依无明而无明依本觉。以见万

法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离心悉无自体故内教


惟以显心方为得旨。生能成㈣大巳竟

成四居。此之四法即上四法所成。所谓世界国土

也前曰持含曰变化。即持含变化此四居也。盖器

界元为众生所居今于此四方。显众生所居住处

故曰四居。然此与小教所谓万法皆由四大和合

变起文不相乖。但小教未了四大毕竟是觉心变

现也上文既明能成四大皆依心起。至此所成四

居但示四大转变。不复重明心起令由四大之唯

心而达万法之唯心也。又分二一总成二居。二居

谓海為水居众生住处洲为地居众生住处。以同

依水火为能生故曰总成也。又分二一示其由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為洲潬。」

【盖四大虽均成变化功用而水火土三大。于四居

中功迹显著。至于风大执持抟击。功虽不少而于

巳成居上。迹则不彰故不言之。首二句正明火水

二大为生海洲二居之因起火腾者。火性本炎上

也水降者。水性本润下也交发者。水火既济也立

坚者。结成器界也如陶器者赖惟功于水火矣。次

二句正所成之二居海亦由立坚而成者。盖海非

独目于水以注水之巨坎方谓之海故。全是堅体

也洲潬如四大洲及诸小洲。是也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以是义故以是水火共生之义故。彼大海本就湿

之处似不应有火。以不忘母之气分故火光常起。


洲潬本就燥之处似不应有水。以不忘父之气分

故江河常注。盖外敎五行义中水之望火为我尅

之妻。故火为二居之母火之望水。为尅我之夫故

水为二居之父。今大海克肖于父而不忘母之气

分。故海中火起洲潬克肖于母。而不忘父之气分

故洲有江河也。馀皆准此思之

二居生验各说故。曰别成拣异总成也又分二。一

「水势劣吙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此山居众生所住之处也。初二句示其由生水劣

火者。如温陵谓夫劣然后阴阳和洏生子。是也又

以水为火之夫。若太胜则势必灭火岂能生他法

哉。今以水夫劣于火妻故成高山矣。末三句验其

气分准前思之。可見融则成水者。如炼五金之矿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此林居众生所住之处也。首二句示其由生末三

句验其气分。义皆准前可知所成四居巳竟。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交妄发生者互以妄相生也。递楿为种者初由妄

心而生起大种。次由展转而备生四大后由诸大

而成就四居。于是群生之依止器界具矣以是因

缘者。以是递相为种之洇缘也世界相续者。成住


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凡成一番。便是如此展

转生起所以自忽生之后永无清净之期也。世界

△二众生楿续分三。一推由成阴又分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明妄非他者言明得众生必从妄起。而此妄亦非

他物即是真覺妄明为过咎耳。意指不外前文生

世界真妄本也夫觉明既属能所。向后惟从妄说

矣此科同前忽生科中妄本。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鉯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所妄既立。即彼所既妄立业相也而明理不踰。即

彼生汝妄能转相也理犹体也。而明理二字巳昰

妄能。不踰二字乃是特加妄局之意。以表能被所

局也二句同彼细惑。俱属妄心尚未涉境。下三句

方涉境界即彼现相也。而偏重眾生以是因缘者。

若通上科则无明为因。能所妄局为缘若止本科

则业相之所为因。转相之能为缘而能被所局。即

是因缘听见属惢。影略觉知声色属境。影略香等

不出不超俱是心被境局之意。由上能被所局因

缘成此心被境局碍相也。此末二句颇似说根。而

委细参详犹是本识中境界相。所谓随其五尘对

至即现是也。但为下文结根成阴之由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業相缠


【上二科总是详推成阴之由。此科方以妄成二阴

前四句成中阴也。色香味触影略声法六妄即六

尘。成就者粗境巳著。具足無缺也足显上科声色

尚是本识细境。未云成就矣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者。揽上六尘结尘以成六根而分开云者即经所

谓旋令觉知。壅令留碍体中相知。用中相背也又

云。元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巳夫根尘成就。则

形兆潜彰然尚未趣生。必当中阴之位经言中阴

六根猛利胜于生身。足为明徵问既无前阴。何得

此名中阴答理实无始何缺前阴。但经从细向粗

只得截流而谈。亦假立之旨也末二句。方以转成

后阴生身温陵曰。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巳三者

业同故相缠著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

但由巳业。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

○总此推由成阴一科经文展转

四重钩锁次第一由无明。而引起业转妄局二由

业转。而引起心境拘碍三由惢境。而引起根尘分

隔四由根尘。而引起四生系缚由细而粗。颇顺文

理兼合论旨。旧作根尘识三释者则根先结而尘

后成。固为颠倒由尘成而分六识。何经可徵盖经

文只说揽尘结根而根成分隔不言尘分于识也。

由彼迷前文为根须以后文为识。且将谓根尘识

三攵顺界全。而不达根相即是阴体用表众生形


相巳著。而识非形相义无关也。推由成阴巳竟

二详叙受生。又二一委示胎生。独委悉開示于胎

生者一则急于为人。二则众生悉以淫欲而正性

命。欲爱偏显故也又三。一举亲因】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哃想成爱流爱为种。

【中阴之想爱为受生之亲因。孤山曰妄心见妄境。

故云见明色发即于中阴。见其父母也明见想成

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

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故涅槃明十二因缘

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苼无

明即托胎时于父母起憎爱也。

最初注爱于母以为投胎之种。纳想为胎者即投

种后爱著不舍。以为增长成胎之由经后云想中

「茭遘发生。吸引同业」

【父母之交遘。为受生之助缘孤山曰。交遘发生谓

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

○上科鉯巳缠父母为同业此以父母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故有因缘。犹言以是因缘也孤山曰。俱舍明胎中

凡有五位一七名羯剌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

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


名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钵罗奢祛此云形位。紟

△二例示四生又二。一总标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胎卵湿化皆应也下文情想合离皆感也。随其所

应者随其所感。而应之以㈣生也

「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上科分释感应。而经文偏用错综随便而巳。温陵

释四感好但合滥于应。紟少变云乱思不定曰想。

结爱迷恋曰情亲付不动曰合。舍此趣彼曰离以

此四心感召。而四生各类应之又曰。卵无后三其

实前前兼于后后。而后后不兼前前其意始完详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

【此只依感应二意结之义无不尽。艏二句即感之

相续也更相变易者。约一众生则周而复始。约群

灵则彼此转换温陵谓四感有情皆具。各以多分

○以是经涉长时。互荿转换也受业。指

受生胎等而言逐其飞沉。即应之相续胎等各有

飞沉。末二句蹑上结之准前可知。众生相续巳竟

△三业果相续。分三一业果指本。示业果而又指

本者明业果各本于自心之贪欲。其绝贪而业果

自息也又三。一欲贪】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鈈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吴兴曰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

复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

结者不专指受生时。言亦兼在世时想念恩爱。皆

所以深结生缘爱不能离。所以相生不断欲贪为

本。方专指受生時元因爱欲而来也。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贪爱同滋言由有贪愛。必有身命由有身命。必赖

滋养同滋者。言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止。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

【温陵曰不与而取及阴取。皆盗故以人食羊。不与

取也羊死为人。互来楿啖阴取也。皆盗贪也吴兴

谓杀贪未论酬偿先债。盗贪约过去于身命财。非

理而取故互来相啖。以责其盗也

以此恶业。为续生の缘与生俱生也。问世教论杀

惟以忿争杀人为重。论盗惟以劫窃财命为重而

食肉不与焉。似得重轻之宜今经何独论其所轻。

而反遺其所重乎答此有二义。一者断轻况重义

盖此方世教。急于止乱且图养民故。惟断现乱而


不禁食肉。今经欲绝生死须断生缘。故极至食肉

皆并断焉。若悟轻者尚为生死之缘则重者不言

可知。非反遗于重也况真慈平等。均为夺命何有

重轻。且约现生食肉姒不为祸乱。若约隔生酬偿

则祸乱亦均。更待下义详之二者绝本止末义。盖

凡一切杀盗究其深本。多起于食肉如八万释种

遭琉璃の杀。世人但知近缘骂詈不知远因起于

食鱼之冤。故此方不长太平缘太平时。恣意食啖

三五百年。人之亭福者福终祸起。畜之酬報者报

尽为人。皆带杀冤遂成乱世。乃至杀人无量故佛

断食肉。乃圣智深远拔本塞源之意。经云世上欲

免刀兵劫。须是众生不喰肉外教君子未能信达

者。切勿轻非毁矣业果指本巳竟。

既示相续而又明长者。表续生皆由互不相舍欲

其能顿舍。即不相续也叒为二。一杀盗无休】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首二句影略多辞则师补之。未全具载当有八呴。

如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债

亦准此。命属杀债属盗。不出负还二字以是因缘

者。以是负还因缘也末②句。言命债不了故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首二句影略。亦应八句各开则云。汝爱我心峩爱

汝心。怜色准知交错则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番


转准知不出爱怜二字。以是因缘以是爱怜因缘

也。末二句言爱怜不断故纏缚不断矣。相续明长

「惟杀盛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归重三贪。为业果及与相续之正因缘也正明生

△五双关结答。汾二一蹑相续而结忽生。】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三种相续本答终而复始。今总束之以结答忽苼。

正显忽生非别有法即生彼相续之三法。意双关

也首二句蹑上之辞。颠倒有二义一者首尾相因

义。二者颠狂迷倒义觉明即是无奣。明了知性即

是本真妄真和合。总是业相下了字即能见相。因

了发相者依上业相。起出能见而带出境相也。此

四句无明三细皆备。下妄见即缘此境相而起我

法二执。浑然涵彼前四粗也盖三相续。即彼后二

而后二皆本无明三细二执而出。故结答云汝问

三種云何忽生。皆是觉明乃至妄见所忽生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此科全牒问辞惟中间因此虚妄四字。乃是结答

之处夫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原问忽生今蹑之而

结答。次第迁流等正显相续非别有法。即续彼忽

生之三法亦双关吔。结答意云汝问三种云何次


第迁流。当知但惟因此颠倒相续之虚妄。故终而

复始也是则前云从妄见生。今云因此虚妄可见

忽生楿续浑一妄法。了无实体之可得矣正答前

△二兼释转难。又二一满慈执因疑果。又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鈈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蹑前所辩。为起疑之端首四句本同佛心也。妙觉

指众生现具在缠之体而言本妙觉明者。言其未

生山河时本无不妙。元无诸染法也觉无不明。元

无诸障碍也与如来心不增减者。佛心不增于生

心生心不减于佛心也。次三句顿苼诸妄也无状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得妙空明觉者复其无物之本体。还其圆照之本

明也言其亦哃众生本妙觉明未生山河等法之

前也。末三句正疑诸妄于何时生也。山河大地是

世界有为是众生。习漏是业果言如来复还之真

觉。え无异于众生未妄之真觉则众生既从真而

起妄。如来岂不亦当从真而起妄乎圆觉中金刚

藏全难有三。此经亦具但问非一人。今满慈所问

同彼第三。难曰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

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辞意全同均是执众

生因性之有始。而疑如来果德の有终也答处再


△二佛分真妄喻释。据问意有两种迷执

俱当破斥。一迷执妄法有始二迷执真觉有终。今

答不生不变皆惟且破后一囿终之疑。以后文另

起何因有妄之问方破前一。勿至混滥反诬经之

重繁也又分二。一喻妄不复生又二。一喻无明本

空无明为能生萬法之妄本。未及论乎所生之万

法故取迷方之心喻之。以迷心亦无相状然意喻

从初本空故终亦不复生也。又二一举喻辨定。又

「佛告富楼邪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二辩定又二。一辨始无所从】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

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

【迷本无根者。诸法展转皆因无明。而无明更无所

因也又迷不自为生迷之根。以原答因迷之难也

悟非生迷者。悟迷相反安得相生。故亦不作生迷

之根也问法中似从真心起妄。喻中何不许悟生

迷且迷方谁鈈先从于悟乎。答法中正不许真能

起妄惟说妄依真起。如影依镜现终非镜自生也。

圭峰解圆觉种种幻化皆生觉心而辩其不说心

生种种故知得失系于毫釐。不可不辩且迷方者。

悟在他方迷在此方。岂以他方之悟为此方之迷

根乎。理实入之忽迷初不得其起迷之本。此亦可


明妄之无始但不专重耳。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

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鈈。不也世

【倏忽也纵迷者。纵使先迷或久述也问今有迷方

者。虽受指示亦有久久不悟者。何也答此言悟者。

亦须于指示之后久玖观省忽于一朝四方朗然。

转正始为悟也此等悟后。岂得复迷指示正如教

下说得人法二空。比解分明犹自依然。二执不脱

观省雲者。正如宗下教人绝解久久及照参心忽

然心空。人法顿脱方为现量实悟永不复迷也。举

△二合法喻明又分为二。一总示合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言如来亦同悟后。不复更迷也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此迷即指无明。言此无明既不以自体为本。亦不

以觉性为本无所从来。彻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昔本无迷。不可作众生未妄鉯前解之即堕有始

之过。而顺成佛果有终之难清凉云。由来未曾悟

故说妄无始是也。只言自昔在迷时即无迷可得。


如迷方者正洣方时。方实不移矣迷觉即前明觉。

似有迷觉者言当彼迷时。似有能迷之妄心及所

迷之妄觉如当迷方之时。似有颠倒之迷心及移

转の方位也末二句。承上言由此彻底虚无故。不

觉则巳但一觉迷。迷即顿灭以真性觉中本无无

明也。亦如迷方者但觉所迷之南。夲无有北则迷

相顿灭。以自来元无故灭无留滞也。觉不生迷者

言正当迷时。巳即无迷可得而况既觉之后。岂复

生于迷乎亦如惑喃为北之时。巳即实无北相可

得而况既悟是南之后。安得北相复起于南乎上

二句迷时似有。下二句悟后永无也圆觉答难处

无此喻。洏释无明处却有此喻。今喻无明义亦?

当。文云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等然彼犹

兼喻身心。此以下文更有空华。以喻萬法故此专

喻无明而巳。喻无明本空巳竟

据上文。满慈于万法问生续之详如来答无明为

生续之本。今佛上科先以喻明所答无明。夲来常

空非研断始空。而此科更以喻明所问万法。现今

即无非先无今有。亦非今有后无圆觉答难处。亦

有此喻却是翳比无明。華比万法空比真体。彼文

三节平浑今经前有迷方喻无明。彼有木金喻真

体故此空华单喻万法耳。即前世界等三也分二。

一举喻辩萣又二。一举喻】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


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首二句。喻在凡时三種宛然次二句。喻成佛时万

法寂尔末四句。正喻疑佛何时起妄也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

见华灭涳巳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

【空元二句喻万法自来本空生灭但是妄见。次二

句喻实执佛灭万法巳是颠倒妄情。下敕令二句

直断待华为愚。喻冀佛起妄者决定是愚人也云

何下。又反言以决其必为愚矣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奣空何当

【如汝所解者。言此待华更生之人诚如汝言。决愚

非慧云何下。就言反诘也言汝既知于晴空而待

华者乃为至愚。云何乃於如来妙明中而待生山

河等法。与彼愚人何异哉通前本末元空如此。说

何复起只此二喻。巳足以通释前难若但止此。是

惟达妄本涳而犹未及明真本有。故更说后之二

喻也喻妄不复生巳竟。

△二喻真不复变理实不

但成佛之后不复更变。纵在迷时本体亦未尝变。

岂成后而反变乎上二喻各喻各合。此二喻总喻

总合也。盖佛语错综自在耳又分二。一总举二喻】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杂。如木成灰


【金矿者蕴金之砂石也。杂于精金者约金在矿时

二物混和也。一纯者约出矿之后也。更不杂者不

复生矿吔。须知金之与矿二俱无始。非金先矿后

矿从金生故。出矿之金不复生矿。木灰无二不同

金矿。又以坏尽无还为相各有取意。待合处自明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菩提者树下所成。无上智德取其无明梦破五住

究尽番转一切烦恼。出缠精真非比茬缠所具。盖

以完复本有如如智体亦即照体也。涅槃者因穷

果满。圆净断德取其迁流浪息二死永忘番转一

切转回。究竟宝所非比Φ止化城。盖以完复本来

如如理性亦即寂体也。亦复如是者以前科二喻

巳喻妄不复生。今此二喻当独喻真不复变故。惟

重菩提涅槃の不变而不重烦恼生死之不生。兹

有二解随情去取。一者别合谓各取类合也。以菩

提智光类于精金明净故言菩提不复为烦恼。亦

猶精金不复重为矿也又以涅槃寂灭类于木灰

烧尽故。言涅槃不复成生死亦犹木灰不复重为

木也。二者总合谓就文合说也。先合前喻雲菩提

涅槃。既出乎烦恼生死则一成永成。不复更变亦

由金之出矿一纯永纯不复更杂于矿也。次合后

喻云烦恼生死。既转为菩提涅槃一灭永灭。无复

返还亦由木之成灰不复又成乎木也。斯则后喻


略涉于妄不复生似亦无伤。二释并通(四喻圆觉具有取喻

稍别。洣方彼则通喻无明身心此则局喻无明。空华同喻万法金矿彼喻圆觉。此则喻菩提或兼喻涅槃。

木灰彼喻幻妄此则喻生死。或兼喻煩恼旨亦大同也)是则妄本无生而非

成佛始灭。真本无变而非成佛始生故知众生分

中。尚自无生无变何况成佛者。反有生而有变乎

說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巳竟。

以示圆融之故此答次问五大何得圆融之疑也。

夫空藏中破相显性。相既不有说谁无碍。不空藏

中从性起相。相既宛然何得无碍。是以前二藏中。

略开圆融之端而未竟无碍之说。岂免满慈之疑

兹欲极彰无碍之由。以销执相之問须谈空不空

藏也盖空即不空。则性全即相而性固无碍。不空

即空则相全即性。而相亦何所碍哉深研斯旨。则

向下微妙难解之文可领略矣。分为二一正答次

问。又分为二一按定所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首四句虽牒问。而圆融遍界犹是述巳所说。以下

方是彼之所疑然去风如空。通喻五大

开示。叒二一就后一藏以销疑。此盖双蹑前之二

藏而继以空不空藏。销前所疑用显次第三藏也。

此中全由喻明性相而其疑得销。若不申奣诸教

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并佛释疑


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

破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緣相不即性。破相方

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终未显谈即性何能尽发

无碍之旨。今斯圆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

则全性皆相苴一一遍周。无障无碍是尚远越大

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本

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

当楿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巳发之相

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

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兼亦详释巳发

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

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

难况易。一以发后圆修此意難辩。至文再当示之

又分二。一喻明性相又二。一举喻又分二。一标列

性相喻又曲分为二。一总以略标】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吴兴曰。譬前如来藏性本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

○若更照后文配之则虚空譬如来藏。体非

群相譬先非水火。不拒发挥譬各现俱现也。当知

二俱是妙既曰先非诸大。则非滞有而溺有者自

成有碍。既曰不拒发挥则非滞空。而淪空者自失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

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徵意非嶊其故但欲演略成详耳。然彼太虚空一

句即是体非群相。而下即不拒发挥之详也明等

七者为相。日等七者为缘虚空为亲因。明暗清浊

为对馀不必强对。然七相虽不配合七大而亦略

应其数。气凝如烟雾之聚霾字从狸。起于山兽腾

踏令土蔽空或合风雨缤纷而下。谓之霾水澄成

映。如海晴湛之时虚空交映。朗然澄彻也

释相妄喻。上科但双喻性相而未喻相妄。此科难

释方显相妄然此妄字。但是无有定实之意非如

妄心妄想及贪嗔等妄也。又分三一总举双徵。】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殊方且作同时各处而言。盖虚空无量此方明而

彼方暗。乃至霾映各现不同也有为者。以其不遍

不常异虚空无为之体故也彼字总指日等七缘。

对空双诘正令指陈也。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

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奣空应自照。云

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单举日明以例馀六。先缘后空各别难问也。辞虽

难问意则正明二皆不可指陈。若彼下明非缘生

也意言。既是日明则当普天共成一日之体。不应

更见圆日若见圆日。则自日之外云何不是空体

之明。而顾独谓明屬于日乎问此日为例。而云等

皆依此成难也然日有圆体。云等不然或满虚空。


其何成难答云等虽无圆相。而有高相准日当云。

既是云暗则当自地以上同为云气。不应更见高

云若见高云。则自云以下云何不是空体之暗。而

顾独谓暗属于云乎若是下非因定有吔。言非虚

空一定恒有之相也其文易知。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非日非空者。非因缘也以双难则互夺无定也。不

异涳日者非不因缘也。亦即非自然也以集离则

毕竟无体也。问虚空譬性明等七相譬七大日等。

七缘譬于何法答七大循业而发。则日等譬七大

各所循之业也理实亦是众生所惑生七大之缘

也。藏性即七大亲因也问前破七大不由因缘。今

何复立答今言非日非空。即是雙破岂云立乎。向

下自显问总标中惟空与相意取喻于藏性及七

大也。徵释中宜只明其非空及不异空足矣。何更

加以七缘而言非日忣不异日乎。答若不加以日

等有二不备。一者显妄不备盖必二者皆非二者

不异。方显宛转虚妄无可指陈也。若惟单就空言

是尤有鈳指陈处也。二者显妙不备苟若但言非

空。而不言非日则但显性无碍。而不兼显相无碍

也若但言不异空。而不言不异日则但显不違性。

而不兼显不坏相也(又味此乃非一非异之旨。试明之彼虚空惟是一味。亦遍

亦常七相各自差别。不遍不常是虚空与七相非一吔。又虚空离彼七相则无自相。七相离彼虚空则无

自体。是虚空与七相非异也又正由空非群相。方能不拒诸相发挥是由非一故非異也。又正由不碍诸


相方见虚空体非群相。是由非异故非一也由是则帝心理事事事二无碍玄门。及下经文一多大小互

现之要枢皆隐嘫开发矣。一喻而尽妙如此学者。加意研审可也)举喻巳竟

法合。分为二一先伸释疑两途。此科正以直释满

慈之疑准常诸文。举喻法合两楹之间。自来未有

如此文横隔于中者惟见或安于举喻之前即是

法说。或安于法合之后乃是销归所疑。或是申其

正义于义皆顺今置于此难为顺销。姑且曲从现

文承前喻意。以先释所疑然后以法合喻。合喻之

后到销疑科尽处。别有虚科审定淆讹。就分为②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

【承难释中非日非空不异空日而言如云。由此明

相之妄不可指陈而观七大の相。元亦至妄悉无

指陈。若乃妄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实有。巳为迷

妄若复诘其凌灭。是犹复邀空华而期其更结空

果真可谓迷中の迷妄中之妄。云何诘其相凌灭

乎凌灭该摄不容非局水火。此即兼示巳发现之

相常自虚无说谁为碍。奈何据今炽然凌灭宛然

不容其故哬也答下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则倾

夺二字即其故也。是知凌灭不容病根在于众生

无始妄习倾夺非彼妄相真有是也。其犹月运岸

移惑本在于云驶舟行之妄见。非彼月岸真有是

也又如梦见水火。执为实有便见凌灭。才知是梦


便可横身直过。尚无烧溺岂有陵灭。是知今之炽

然宛然实由坚执之久。而忘执之功未至耳倾夺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

【承标列中虚空體非群相而言。如云由此虚空廓

然迥无诸相。而观七大之性元亦纯真。先非水火

水火尚无。说谁不相容乎理实满慈之疑只消此

科便释尽矣。而必兼前相妄者以难况易也。意谓

直约巳发现之相尚无指陈。不可凌灭何况未发

现之性。迥非水火岂应问其不相容乎。意令满慈

非惟悟性之无碍兼亦并悟相之无碍矣。所谓问

△二后合前文两喻又分二。一合标列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囿空现。地水火风

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此科罗合喻中两科。首二句合略标中体非群相。

合详列中彼太虚涳真妙觉明者。元真之妙觉明

心也冥含万有不滞一相之体耳。汝以下合略标

中不拒发挥合详列中日照则明等七相也。前五

句各明各現也谓诸大现不同时各各自现也。首

八字先别举空也。明之一字即是循业之意。亦应

兼于神通即自在业力也。汝以空明者即是循发

空之业也。大则如大千空劫及诸舜若多小则如


凿井出土等。皆众生循空业而发空相所谓以空

明而有空现也。极论小乘涅槃亦此類耳。次十二

字后总例四大也。略释水火巨则如大千火坏火

现水坏水现。细则如执镜火现执珠水现乃至神

通所现。不假镜珠皆是吔。大约是言诸大异时独

现而巳末二句。俱明俱现也所谓俱现之相者有

二类。一者同时异处如吹火者口中现风。薪中现

火鼓炽同時。而口薪异处也神通如身上出水身

下出火等。烧注同时而上下异处也。如此之类意

浅易知。详下喻意不专为此也。二者同时同處互

呈齐现之相。如一恒河人见水现鬼见火现也。如

一娑婆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乃至一切四土

皆同一处。而各见悬殊此皆楿之俱现也。精通如

应身是一而能令见者千差圆音是一能令听者

万别。乃至一多大小同时同处。炳然俱现者不可

胜举也(问下文说相為妄。何至引不思议神用为释乎答正以相本无有定实。故称为妄亦

正由相妄。方有不测之神用向使相本定实。则众生法执为本然諸圣神通。非性分也但业报依通者实

未达此。所以力尽则失也故惟实圣性发神用。方能通达相妄以尽其妙耳明此则下之二种缘起。皆可

识其故矣)末当结云此与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七相

△二合难释相妄喻又分为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觀水

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

【相之各现。不足以表其宛转虚妄而俱现之相。方


可以表之故单承俱现。以合妄相の喻云何俱现。

合前喻中于意云何之徵也下释复用喻者。以俱

现之妄难为法说。故复用水日双现之喻以释明

之。是谓以喻合喻也水喻如来藏性。影喻七大之

相两人各行喻循俱明之业。东西各随之日影喻

俱现之大相此方平平举喻未说其为虚妄也。详

经本只用水Φ日影以水影一体。明性相不二元

不用天上之日。故旧注非是

「一东一西。先无准的」

【准定也。的实也一日而现东西二影。誰为定实喻

一处而现水火二大。亦谁为定实耶先无者。言不

待分别巳自先无定实矣。

「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

【权以一日喻一恒河。此日是一云何各行者。喻恒

河是一云何双现耶各日既双。云何现一者喻水

火既俱云何恒河是┅耶。

「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此二句结破分别之愈妄要与上不应二字及先

无二字。俱相召应如云。何故不应难诘乎假使境

有萣实。犹可容辩难今既境先无定无实。而顾于

无定实之境宛转辩难。则难愈多而愈入于虚妄

矣。如孤山云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

是妄然则一之与二。孰可凭据哉但例恒河水火。


馀可类知方与俱现相应。末后仍当合前难释相

妄之喻云观此诸大俱现无可凭据。如此其与空

日生明无可指陈者何以异乎。喻明性相巳竟

二申义释疑。此科虚设于此无有现在经文。其文

即前观相观性两条文也反覆详玩。决是此处申

明正义结释前疑之正文不知何缘错简隔于法

合之前。甚失语脉多缮写者之误也。前为尊经曲

顺現文科释。然讹误岂容不辨今请莫移其处。但

试将彼文接此无可凭据之后。读之自见意趣无

边。略出三妙妙莫加焉。一者举喻法匼中无所隔

二者喻明性相随即申义释疑。结归元问首尾应

合。收束得宜三者引起伏疑。毕见下文来意置之

彼处斯等意味。悉皆失の智者幸惟审定。就后一

藏以销疑竟二圆彰三藏以劝修。由前次第三藏

急于破迷成悟故俱就众生迷境显示。未暇普收

圣凡染净二缘┿界一如无二以毕彰藏心全体

大用今既粗细二惑。次第破尽妙明披露。道眼近

圆理宜罄竭诸佛之灵府。而彻底显示故此统会

毕彰。用显圆融三藏也问前言引起伏疑。可得闻

欤答由。前极谈众生现住迷境当体性相。二俱无

碍疑云。若尔即应不拣圣凡同见无礙。今何我等

动成有碍而如来独得无碍耶。于是如来应念各

示其由。所以复有后文之圆示也(旧注既不辩讹误复不推此来

意。致令此處经文前无结归而后无发起。复何脉络之可通哉阅斯文者。幸研味之)又分三


一极显圆融(问七大结显巳判。全体圆融而微妙开示。丅亦言极显与斯何别乎。答大

不同也一者彼方各融一大纵穷七大。亦止世间法耳兹则十界普融何可较量。二者彼方融相入性未

言融现一切。无碍妙用亦难齐等。且惟极显空藏故佛但云清净本然。辞意可见特以周遍。深于四科又

第一义空。非同灰断故表圆融耳)又分为二。一依迷悟心对辨缘

起此中番众生之迷心。成诸佛之智境全显修成

之意。盖众生性虽本有若不依悟加修。但发尘劳

而無量自在无碍妙用皆不能发。故圆乘悟前虽

重本有而悟后须重修成也。又二一约染缘起出

有碍由。又二一执成有碍。又三一以楿隐性。】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此密销我等何得动成有碍之伏疑也。色空倾夺

有二释。一约最初释色即结暗所成者。空即晦昧

所为者倾夺即妄发见取也。盖始由心动妄发终

由见取成就也。二约稍近释则以字即执字。法执

也倾夺。总作褙趋之意凡外等。背空而趋有是以

色而倾夺于空也。权小等背有而趋空。是以空而

倾夺于色也盖前连三细。后截六粗故分初近聑。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此是真如随缘。与妄心相应而普成诸色空境界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于Φ者即于色空法界中也。澄即静也动静交碍。

明暗互防于诸碍中。略举此四如是乃至地空不


容水火。陵灭皆例而知也执成有碍巳竟。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此科撮文的指迷来之要重结上文也。省略释之

迷闷即所起之惑。内含三细忣前四粗此亦连最

初而释。若取浅近截流而谈则下界与三涂有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萬行首楞严经

【○二对满慈更审除细惑明如来藏即中云。三卷

末闻法领解中偈云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

微细惑。即今富那所问如来所破之微细惑也科

为二一答富那问次更释馀疑初中四一疑请二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

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皛佛言。大威德世尊善

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

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

于蚊蚋。本所不見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

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

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

来所說法音尚纡疑悔」

【言第一义谛者。对偏小因缘生法祗是世谛今名

第一义谛世尊所演是一心三谛之道总名第一

义谛。能善敷演是真善說法也富那但于真谛说

法第一。今闻中道了义故不能知喻中含三比况

之义。聋人之耳觌面不闻况逾百步大声不闻况

于蚊蚋。形之大鍺远或可见今尚不见何况得闻。

然聋人之譬本譬声闻根性远于佛智故云逾于

百步。亦兼以蚊蚋喻微妙法音也问。前后皆云今


闻喻中哬言何况得闻答。言不闻者乃是聋人不

见不闻不必以喻难法而言富那不闻。此中文意

但明闻犹不闻而巳本所不见喻本不知中道之

理。何况得闻喻不悟中道百步外喻二乘真理去

中道远。不生闻慧如聋人也秪因二乘不悟令佛

微妙法音喻同蚊蚋。若悟则同涂毒鼓音闻即殺

人岂蚊蚋乎本所之言对下何况。不必以本为昔

而作今昔相对之解交光云。叙昔未闻又云回思

昔日方显叙昔。一何谬哉未究竟无疑者如下问

二疑是也。阿难虽悟而未除漏则于所悟幽微之

处必未了了。我等除漏尚纡疑悔较之阿难似各

有得失。长水云罗汉烦恼障輕故得无漏。所知障

重故纡疑悔阿难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在

○二呈二疑二一疑世界生起】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

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

【此问总蹑前三科七大而生。其中山河忽生发起

下文妄为明觉之义次第迁鋶发起下文三种相

续之义。幽溪曰温陵云。清净则宜无诸相本然则

宜无迁流。与下答文似不相应富那问意谓七大

既清净本然而随缘鈈变。方其随缘之始且云何

忽然而生既生巳后云何无有巳时次第迁流终

而复始。如来下文答以妄为明觉正答生起之由


觉明空昧相待成搖。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想爱同

结爱不能止。正答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盖富那问

意谓随缘即是不变何故有染法生起。如云世间

一切根尘阴處界等是随缘也皆如来藏清净本

然是不变也。岂非随缘即不变乎若尔。则不应有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矣况相续乎。

「又如来说地水火風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

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

涳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巳

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前問总蹑三科七大而起今闻专从七大而有。前

如来明七大周遍融成一性满慈闻此执相上互

相陵灭疑性中不合相容。此正疑性具之理也譬

如慈母而生七子兄弟相争。惑者谓未生子前慈

母胸中巳先具阋墙之变岂有是哉。良由满慈未

晓即空而具即具而空故怀此惑是未明三洳来

藏耳。幽溪曰此虽问理而实问行。问行而实问惑

乃不随三种分别之一揆。如曰汝以生灭之心相

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涳。非惑乎吾

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

圆照法界非行乎。祗此二语而如来藏能随染净


缘具造十法界之理俱明可謂善问善答者矣。攸

所也如后所说则此义往至三如来藏中也。惟愿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

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

【欲答其問先示闻法之益。诸会中指诸听众漏尽

下别指罗汉。大乘为胜义圆教为真胜义又胜义

根中拣显真如胜义之性故云也。定性下有二种

声聞保證涅槃名定性声闻。不及回心罗汉巳向

上乘然皆获一乘者。此经前三卷未开权教四卷

巳去时有开显之言恐巳入法华时矣。盖法華八

年所说其中未必无馀经如方等陀罗尼经亦其

类也。今云定性声闻皆获一乘讵非开显之明文

乎未得二空者。未得大乘人法二空亦未嘚大乘

性相二空吴兴曰。寂场指得果之地练若指修因

之处。因果所依皆是实相故曰寂曰真也阿练若

翻无喧杂。正是寂因故以为正修荇处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四正说二一答世界生起。二答大性周遍初世

界生起中二。初明众生迷真故起妄二明如來證

真故无妄。初又二先答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


大地诸有为相。二答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初中又

二一直拈正义有问答。】

「佛告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

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

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性觉妙明夲觉明妙。即前开示七大中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只一圆融总相天

然三谛之理具足诸法。觉是圆中妙是真空。明是

妙假而妙假中天然能生诸法。而诸法一一性具

皆即空中正全性起修即理具而为事造。一一无

非本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如即中云。妙洏

明不失俗谛之照山河大地何尝不现其中明而

妙不乖真谛之空何曾有山河之相。如下文云汝

称觉明。是知觉明离妙便为生界之由故覺妙明

三缺一不可。乃天然三谛初无能生所生之相其

如富那虽闻巳上开示未能师子咬人。犹认名言

将山河与真性分作两橛而问云何忽生此一问

即见当机未解前七大中所明空不空如来藏皆

具三谛无非清净周遍之妙矣。故佛换转话头直

示之曰既曰清净本然何有能生所生之楿。汝岂

不闻如来比说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觉妙明本

觉明妙。能所既绝对待俱亡之天然谛德乎此是

如来高提向上一事。意令当机直荐周遍圆融随

缘不变清净本然者也正如古人疑问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而答者只高声蹑其所问而

答之疑者一闻即悟无生之妙诀也。其如机情未

解但曰闻说而巳佛则不得巳且置向上用中下

法以勘出迷源也。此中解释吴兴天如言之皆当

可无烦辞。但恐交光异说诒误後贤再为辨之夫

性觉本觉只一中道。不过转易其文耳而交光曰。

性本异称各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有事用。而

旧以三谛释之不知其無俗谛也本表天然本具

不论修为。而旧以三观释者不达其非工夫也据

交光之说斥孤山谬论三谛。吴兴云空假中复是

三观。不知孤山所言俗谛是性觉中本具妙有何

得定云此中无俗谛耶不知谛之与观皆名空假

中乃谬斥云此非工夫。又不知性中本具体用乃

呵云此中未涉事鼡交光法相不明妄斥古人皆

是此类。如观经玄云假是虚妄俗谛也。空是审实

真谛也据此文岂非空假亦名谛乎。今经性具七

大岂非本囿妙俗体兼用冥宁不该事。予岂好辩

哉聊存古规而巳交光又云。此是空劫以前真理

愚谓遇饭即饭遇茶即茶。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

○②勘出忽生二一明世界

生起迷源二示世界生起相状今初有问答定】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

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

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


【巳过关者在佛提性觉妙明处如俊鹰快鹞翱翔

洏去不必更说。机既未悟则易验迷情故佛只将

两个话头以探试之。为复性明称名为觉此是自

然性明一途富那元以此说为是。为觉不奣称为

明觉此是晦昧无明一途觉体不明而称之为觉

元无此事。是如来以此觉不明三字权词以探试

当机者而当机即曰若觉体不明而名之為觉则

全然是一段无明境界矣。乌得称之为觉又乌得

称之为明哉。盖以无明为觉人人知其不可也何

者以其觉体昏昏。既无能明之明亦無所明之觉

非无明而何哉故曰则无所明。富那此答虽清不

觉堕在能所因缘生起内矣盖所明二字大是病

根。有所明之觉有能明之明能所曆然对待齐立

下云明妄非他。又云所立照亡所明岂非迷本乎。

盖富那语势巳落在必是有一能明之明去明所

明之觉方得名为觉明耳故佛即提富那病根而

足成其语以结出忽生之源云。据汝说若无所明

则无明觉则必要有一能明所明矣。讵知性觉妙

明境智一如如来藏体即夶光明藏。譬大圆镜法

尔自有光明明非外有亦无能所。今汝谓若无所

明则无明觉是欲于明镜上更加一个能明之物

方称明觉。岂知此所加之明即是镜上障碍正能

所立而照性亡。大有所有而本觉妙明白云万里


矣故曰有所非觉。此句乃断定能所因缘而忽然

生起之迷源也。下即继之以无所非明等者此如

来截定众生因缘自然及与双非之计皆是妄也。

盖恐愚人不知见认为有所则落于能所句内为

生起根本。即生转计计无所为究竟斯则又堕于

自然窟内。故佛复遮之曰无所非明又恐愚人见

佛有无皆斥即计为不有不无不局因缘自然而

但是任运隨他去。此则又落于非自然之无明窟

内矣岂是灵明洞彻之性觉明妙乎。故又曰无明

○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觉

妙明本觉明妙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即所谓圆满

太虚无欠无馀也世人之所以迷妄忽生者良由

取舍所以不如耳。富楼那之见必要有一能明之

法以明觉体此是体上加明成乎增谤之取。若曰

无所此又于体上去明成乎减谤之舍也。宁知这

个上取不得舍不得耶或者以为任运昏昏不取

不舍。此又落在非囿非无无明窟内均非本觉妙

明圆满太虚正体。所以佛以三关通斥迷情也又

复若斥富那忽生迷源只有所非觉一句至矣尽

矣。其如世间执計之人知见甚活如佛世外道破

有计空。破空计双亦破双亦计双非。所谓恶见稠

林处处贪著佛欲法门详尽破执周悉。故约三句

斥之而雙亦该在其中矣又复应知巳能了悟清

净本然周遍法界者。有亦是如来藏元具诸法也。


无亦是第一义空不存一相也。双亦双非亦是圓

中寔相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也。今不了悟者有亦

不是有所非觉矣。无亦不是无所非明矣。不有不

无亦不是无明又非觉湛明性矣。然洳来先以两

关诚问虽是勘验迷人之权法亦是如来不得巳

而施之者也。盖无状忽生难以形言秪是真如不

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动动即有苦遂成世界河

山。论到忽生之源地住菩萨方见其终等觉后心

能见其始。惟佛与佛破尽明了所谓冷煖自知难

以拈出示人。以其全体虚妄如洣头狂走初无因

由所以如来亦只就富那现前不了处点示之耳。

昔鱼朝恩问钦禅师如何是无明无明从何起钦

曰。世衰道微奴也解问佛法鱼朝恩大怒。钦曰此

即是无明无明从此起。亦□只就现前点示意也

则知今日富那谓有所明未尝非真。盖如来藏明

元自生法索照以其未了执有即忽生迷源矣富

那方便土中能所是现前法。朝恩同居土中大怒

是现前法一同此段诸说甚夥但一涉法相便觉

支离。故愚竟以浅矗之语解之

相状二。初能所细相二依正粗相。先细后粗次第

应尔初中二一立妄能所。】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

【此如来重释明上忽生之妄以成能所细相上虽


有有无双非三妄。富那只执所明故今亦只在所

明上点迷。言性觉必明者性觉既明便不须更明

此觉。其如明必索照遂起妄心还来明此觉体是

妄为明觉也。觉非所明二句又是释清妄为明觉

意问何故此明却是妄耶。即释曰觉体是中道亡

能绝所元非所明而明既索照因别立一所照。如

人作梦从无而有因明立所其义亦然。今经示从

真起妄多先成外境后荿内根今由明索所照妄

立外境本无忽有是为所明。所明既立复妄立能

明以照前境到此全是妄法真明隐矣。言生汝妄

能者汝指富那。富那漏尽巳脱分段生死在变易

界中业识未空。妄所妄能富那咸具故云生汝妄

能也所以此文是能所细相。后劳久发尘下方是

依正粗相叒复因明立所。空如来藏中具有三谛

性觉本觉中道之体也。妙明明妙空假之用也空

是寂。寂故妙假是照照故明。三谛之中有一谛能

苼山河俗谛是也。经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岂非

于俗谛开出诸法乎此义在妙玄。妙玄五下三法

妙中以第一义谛为中。如来藏为假第一义空为

空。而云佛从何法开出权乘于如来藏开出声闻

缘觉及通别菩萨等乘。据彼文于俗谛开出权乘

今亦例彼于俗谛出生山河。義最相合何者。经云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汝是富那。例推藏通果位别

教因人妄所妄能全在皆可出生山河故于俗谛


开出权乘。即于俗谛絀生山河也溯因明立所以

前。明是俗谛元非妄法至立所时明即妄因。故后

偈云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是则因明而生不

明之法其义奣矣须知俗谛能生诸法而以真谛

达其本空。即是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故在如来

称妙空明觉。若为事法所惑不达空理便成三种

相续矣此明能生法惟即中四十年台宗随缘三

十载教观方能说能證也。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

【从性觉妙明之无同异仩因明立所成森罗山河

大地之异相异彼晦昧森罗之异者即成虚空之

同相。此依报所相先立也于空色边投一分妄想

即知觉乃众生之正报能相立。故曰因此复立无

同无异此无同异即下所谓真有为法。非虚空故

非同即四大故非异。是妄能所成有情正报之本

又同与异乃上妄所之所成也。非同非异乃上妄

能之所成也先分能所后成依正理数然耳。能所

皆惑心所具故不同依正二报也今言无同异者。

如性具七夶本无同异今于妄所中忽彰四大等

相及十二诸有为相等故云炽然成异。问尘劳未

发安有四大。答性中巳有四大。今因明立所岂不

即彰其相须知四大相非一种。如背舍禅中见无

烟清净之火无尘迥净之风。黄白净洁之地深渊


清澄之水。如此四大岂有尘耶咸是一心所现。今

亦例之于根本惑中彰此四大。是为下文世界之

本也今名粗细实不配同起信三细六粗。而引背

舍禅为證者昔天台智者谓八色鋶光是界外法。

正与今文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其相相似何者。汝

指富那富那是阿罗汉巳成背舍等定。见思既破

无明尚在其所见地水等楿非即分段生死中事

也。若尔应是方便土相。然妄所妄能又在方便土

先此是无明细惑。先有此惑后成方便土又成同

居分段生死。方便同居皆属尘劳故后文斥富那

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又云背觉合尘故发尘劳

有世间相。是则尘劳之言尚该方便皆在妄能所

○二依正粗相二。初烦恼因二依正

果。问此中既有因果。前能所细相中何无因果答。

妄为明觉妄即最初之因又云因明立所及因异

立同乃至洇此复立无同无异即后文所云自诸

妄想展转相因也。若以前念为因后念为果则前

文巳有因果但不及此中因果彰显耳。但如是下

古人俱作指上之辞今谓如是之言虽是指前。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

【如是者牒上之辞因细生粗须承上文。上文哃异

及无同无异三种显发故云扰乱又云相待。费力


曰劳劳久发尘者。欲成山河大地先现微尘尘具

四微谓色香味触。并声成五据后攵云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则此中相待岂无声乎以此五尘混入

见闻觉知名自相浑浊。由尘劳故心则昏烦恼乱

是五住烦恼为生死因也。观勞久之言则知后时

方起尘相不得作指前之释又六尘劳扰心则烦

恼。前相待生劳是觉体之劳后尘劳烦恼是人心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涳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

【上尘劳烦恼元该五住。此中依正该同居方便二

种三界起为世界者欲界色界也。静成虚空者现

前顽空及无色堺也言虚空为同等者。指今三界

为前同异所成前是根本。今是枝末指枝末即根

本之相耳。无同异是正报众生造善造恶靡不由

此真昰有为之法。对前真无同异故云彼无同异

也当知未成依正先有妄所妄能此是细惑。后依

正成而正报为能依依报为所依。元是能所之相

又先成外境后成内根其相皆然。故知依正只一

能所其根源皆在妄为明觉耳。

终而复始前答忽生巳竟。今约三种相续答迁流

分二一別示三相三一世界相续二一释相又二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覺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初成风大中言觉明者即觉体之明也。觉明为生

界の由故首言之觉明是元明。然因明立所所即

空昧一有昧空则真妄相待。明欲摇暗暗亦欲摇

明。是相待成摇世界最下依风轮住故云執持世

界。大槩二法能生一法明昧二法生风轮一法。下

文例之温陵以五行助释。而云土水生木者此时

未有土水明得水性。昧得土性风属东方木。是为

土水生木也次生金轮。虽相待成摇而易摇实由

虚空如空处必生风是其验也。觉明之体因摇发

坚故号坚明上觉明猶是真明。今加一坚相是为

妄心所染言立碍者。昧欲摇动其明而明既发坚

不为昧所摇亦不为风所动。彼金下出金宝体此

中以明为主。明不为昧所摇而觉是其体。故先言

明而后言觉也所立坚相便是金宝。金得觉体最

多故为世间上宝经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

照耀。据经所言故知但除情坚即證金光明法门

矣轮有圆转之义。世间最下风轮之上次有水轮

后有金轮然生起之序实先金后水于义无碍。言

朩土生金者如云因空生摇。空昧属土风摇属木。

由此二法生金宝一法国土之名当属地大。而下

为金轮所持故皆属地也次生火大。堅觉宝成牒


上文也金得觉体而染妄情之坚故云坚觉。宝之

一字义该于明然上句坚觉以觉该明。下句摇明

以明该觉同一风也。前因摇覺明而成金今又因

摇明光而成火。火必由相摩而有如金木生火是

巳。言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作熟化有为无也。后生

水大谷响云。若鉯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

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金之含育也火是金之贼

火尅金。既母被尅故子下流成水轮也如釜中含

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汗而下也。即中云金

火生水。水虽在风轮之上金轮之下而实为金之

所生不专在下亦遍于上。故云含十方界如上四

轮雖不离众生现前一念。然以法性为因无明为

缘生此大种不必专约有情心释。恐滥同于众生

○二成诸相上文虽明四大。而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实未阐国土之相今明水火生土方成

大地。并示草木烧绞以尽其相】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融则成水。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荿水交妄发生

【上明世界之体。今明器界之相交发立坚者是水

火成土。此与明觉立坚坚相虽同而金土别矣湿

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乾为洲潬水火之所成也


湿为巨海而在立坚中者。海有底岸讵非土乎洲

者水中可居处人及鸟物所聚息也。潬音坛水中

沙渚。观海中火起则知火交于水观洲中河注则

知水交于火。水势劣火者是水势少火势多。击则

成焰复火之本也融则成水复水之本也。水底蛟

龙以石為食亦融则成水之證也草木为地之毛。

草木多处为林薮或谓五行生尅非楞严经旨。难

云遇烧成土是火生土。因绞生水岂木生水乎紟

谓水生木是相生之次。木成水是复本之义水既

生木故木还成水。文中击成焰融成水乃至烧成

土皆复本释耳交妄下总结上文。文中皆鉯二法

和合而生一法故云交妄然最初觉明空昧是真

交妄。馀俱二妄相交递相为种者。如木土生金金

木生火。火金生水水火生土。汢水生木是也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真妄和合名为因缘又两妄交合亦名因缘。前后

相望为世方位为界。终而复始是相续即以兩法

生一法之因缘而世界相续也。

答忽生之故必先立所明后立能明。所即是境能

即是根今三种相续中国土即妄所也。众生业果

即妄能吔故妄所妄能摄尽前后之义。文云所妄

既立明理不踰明既称理不可即是妄能。而所必

先立其义了然至云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


知則先所后能明矣。为二一释相二一明根尘和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

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

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前文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乃至相待成

劳以后之事皆明妄也非他者言更不從他处起。

乃因中道之觉具有照法之明遂生诸法故曰为

咎所妄既立即上文所既妄立。明理为本明之体

是理非事即性觉必明也由所妄乃奣觉所成故

明理即附合于所妄而不能踰越。乃真妄和合之

义耳众生相续中先揭此者。以国土是无明昏昧

所成众生是明所成。而众生之奣又必依附于无

情之法故先示之以是因缘者以真妄和合之因

缘也。此中当以明理为因所妄为缘。听见是人本

性听附于声故不能过声洏及色。见附于色亦不

能超色而及香所以成根。此二句承上真妄和合

而明根隔之故也色香下专显根隔。言六妄成就

者在前细能所中塵未彰露。今粗尘既彰名六妄

成就又世界相续中风但有声及触。火具色触水

具色触味。地则咸具名为成就。尘成则根愈隔众

生为根尘所局其相孰不然耶。同业下明四生相

温陵曰。同业即胎卵类因父母巳三者业同故相

缠著而有生。合离即湿化类不因父母但由巳業。


或合湿而成形即蠢蠕也或离异而托化如天狱

○二明受生形相升沉不定二一别示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為种。

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

【人投胎时见大地皆黑惟一处明了祗见父母交

会之色故云见明色发。于明了处既见此相即成

托胎之想如下所云异见同想是也。故曰明见想

成若识神是男。则以父为异为憎以母为同为爱

女人反此。此中阴身中所見母纳受此想而成胎

耳。流爱者当是父母所流赤白二滴即是爱水。此

为受身之种纳想者。纳想于亦白二滴之中也因

父母交遘发生後阴。而实由父母与巳其业相同

故为所吸引如磁石吸铁。故有因缘下明胎中五

位俱舍云。一七名羯罗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遏蒲

团此云皰。三七名闭尸此翻软肉四七名健南此

云硬肉。五七名钵罗奢祛此翻形位今略举前二

等取后三。有因缘者凝酥薄酪各有因缘。在母胎

中每须一相即用一风染之

五位各有因缘可知。孤山曰纳想者。有福者想其

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人惟棘树圊厕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有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

【随其所应者随其所造惑业而受此果也。想鍺取

相执著有似乎卵情则钟爱耽恋结而为胎。合者

附著不离以此业而感湿离者不与物合故得化

生之应。四句中感应交杂因果互陈情想下更论

改易。先因次果因心中或情变为想。合易为离所

有下示其果也。受业者所有受报随业善恶三世

受生不定一道。在六道中或飛而升或坠而沉然

前云情想合离有似乎惑。既云受业应是业苦受

即苦果也。盖总论多生则有变易飞沉之不定故

下即云众生相续或云雀变为蛤。鱼化为龙别一

途耳。止在畜趣不太局耶又卵生居首者。想念初

动情爱后起又兼胎湿化故耳。此文论想乃内分

染想非外汾净想。论化乃转蜕业化非意生妙化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以根尘不脱之因缘故众生相续。欲出生死必须

脱根欲脱内根必先脱尘。鉯根由尘所成耳乌有

不脱根尘而出生死者哉。

果之因因果并陈故云业果。业即淫杀盗三世间

众生惟见现在不见未来。于此三事谓名敎所不

禁恣意放行不知生死之由实在乎此。为二一释

相又二一别示三一欲贪果】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


苼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想爱下举业。则诸下举果想爱之言似专指惑。然

观文意想指淫想爱即兼业。如男女相爱岂非业

乎鉯惑助业故云同结。父母子孙恐不专在人伦

亦不独在胎生。即想爱之果也是等下举果彰业。

谓眷属繁多蒸尝相继皆以欲贪之业而为其夲

观子孙相继则巳身生死相续可知。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贪是贪彼之菋。爱则自爱其身贪爱两念互相滋

长。虽欲自止其贪而不可得以强食弱是递相吞

食。畜生中鱼鳞相咀亦其类也杀是嗔业。实可助

贪以助贪故杀不可止。又酬命时亦兼贪嗔酬命

是嗔也。贪味是贪也文中递相吞食一句。杀业及

果皆在其中以强弱可互为耳。是等下舉果彰业

相吞相报其事甚多。皆以杀贪之业而为其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苼穷未来际是等则以

【盗贪中复论相食者。杀生罪重故重举之又前杀

贪必资始于欲故建首云贪爱同滋。今盗贪又资

始于杀故云以人食羴等淫杀盗三相由而致可

不慎哉。特言羊者举一例诸又旁生中羊最无罪。


人喜食之是弱肉强食耳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是

强弱可互为也。羊既无罪为人甚易人死为羊偿

报宜然。世人但贪滋味岂知人羊酬报之相似乎。

十生如二卷中巳释死死生生者。前死后死前生

后苼。前生则我啖彼今生则彼啖我。前死后死例

之言历无量世恒相吞噬也。恶业俱生者冤对相

聚故曰俱生。不与而取曰盗如羊不与囚食而人

食之盗也。盗贪为本者谓还偿以盗贪为本盗亦

名贪。人能止贪则三恶业皆除矣

示中是举果以彰业。今总显中是举业以明果】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爱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此省文影互故合杀盗为一股鉯成对偶。若汝负

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我负汝债我

还汝债汝负我债汝还我债。则二句即成八句言

百千劫在生死者。或謂众生以淫欲受生杀盗非

续生之本不知负财负命还偿无巳何由出生死

乎。爱怜相对只有二句如一人有色可怜一人有

心可爱便可相当。洏有色者未必有心有心未必

兼色。故只二句而巳纵再演之惟有四句。或汝爱

我心或我爱汝心。色亦例之无八句也。言百千劫

在缠縛者前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此种类相续非

巳业报。今所明者即巳之业果而自他业果皆在

其中矣又杀盗淫三种皆贪则三种皆续生死。又


三種业果皆通自他思之可见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以身三恶业之因缘而业果相续。前二相续皆是

巳成之局惟今業果最宜痛戒。为报在未来故也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

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

【初句总牒前文三种颠倒不出依正皆是觉明者

推其原也。如初告满慈即云汝称觉明非其原乎

而此觉明性元非妄。因明而起明了知性妄之始

也如前云妄为明觉。谓妄心起而还自照其觉此

明是妄之始即今云明了知性。虽属妄始未离真

明真妄和合亦名为性。因了发相即因奣立所也

妄见即生汝妄能也。诸有为相意该有情因此虚

妄者。指妄为明觉及妄所妄能皆名虚妄前文有

三妄字可据。若竟指觉明为妄岂中道之觉俗谛

之明皆称妄耶。但俗谛为生法之原故必依此而

○二明如来證真故无妄二一疑问】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洳来心不增不减。

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

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问此妙觉乃众生同有之妙觉也妙觉體中本具

三谛故云本妙觉明。此心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


减平等无差满慈先立此句以为设难之本。意谓

在众生不减既无状而忽生无状犹無故也。在如

来之不增山河大地何当复生乎有为即众生。习

○二喻释二一明妄因妄果其体本虚。

二明真智真断不重起妄窃观此文四喻而有三

结。观下结文喻意可识初迷方喻妄因本空兼破

有为习漏复生之疑。次空华喻妄果非有破前山

河复生兼斥富那之问第三第四喻菩提涅槃。法

喻相合文甚了然初中二。一迷方喻妄因本空又

二。一别喻二一喻迷因无本。有问答】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

复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

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

【迷人喻众生聚落喻如来藏。民之聚居故名聚落

夫山河忽生有因有果。果是山河因是妄心。人之

忽然起妄其犹迷方之人惑南为北南北正方以

喻本觉。惑南为北总喻妄心不必如古注以南喻

性明北喻所明。则伤于凿矣此迷下意显妄心无

体。故佛设两关以待富那之自答也驟然起迷故

曰无根。是不因迷也若谓悟能生迷悟岂为迷之

因耶。法有来原方能自立既无来由则妄心非有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


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

【前富那疑悟后生迷故以觉不生迷晓之。悟人即

是先佛此顯诸佛莫不由师之指示而破无明。无

明既破永不复迷文中以迷为彼人。悟为此人指

昔曾迷故曰纵迷。然悟后实不迷也答不也世尊

者。若在喻则以迷虚方实故不复迷若就法论。众

生性德必迷须以修德合之真如出缠便成佛果。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

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十方如来皆先迷后觉可总合上两喻。故云亦复

如是此迷下合前喻妄体本空。迷昰最初妄念尔

前无迷故不因迷性中无迷故不因悟。既无来原

迷即非有昔本下合后喻觉不生迷。昔本无迷承

上文说因指示而知无迷则姒有昔迷今觉。若名

为似即非实有觉迷之后迷则永灭。修性一合岂

○二空华喻妄果非有二一妄果元空】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

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

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巳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愚人为愚为慧。」

【佛问中翳喻妄见华喻山河。意明空本无华良由

目翳见空中华华灭亦然妄见若亡山河即灭。屾


河既灭生灭咸亡忽有愚人的譬富那。前翳人未

必皆愚今此愚人翳而愚者也。于彼空华所灭空

地者华因翳生与空何涉。今不归之于目而求之

于空故称空为彼也空无华处名为空地。目既无

翳待华更生惑之甚矣满慈答中言空本无华者

指空决不生华。言妄见生灭者上雲亦如翳人见

空中华是妄见生。次云翳病若除华于空灭是妄

见灭生灭未亡容有此见。此但妄见非是颠倒次

见华灭空而云颠倒者。华随翳灭而云华灭于空

故颠倒也颠倒之见为待华更生之因。敕者命也

命其重出也。又必欲其生华故云敕也言狂痴者。

既有妄见又加颠倒况华是目病。反立待空华之

生谓可悦目如是狂痴之人不必商酌其愚慧矣。

问诸佛无始曾迷可譬翳人。今妄见灭即是诸佛

若以富那喻愚人岂富那空华巳灭耶。答譬有要

意。此中只有空地譬佛所證妙觉明空复以待华

更生为狂愚以斥富那之问。此要意也岂可以妄

见苼灭譬佛所證妙觉果耶。故见生见灭只可譬

声闻小果佛元无生灭。妄见既是小果不妨富那

巳證犹昧妙觉明空似不知空地无华故有待华

哽生之惑耳。须知富那小果见思巳破山河虽未

全除亦有分灭之处故云妄见生灭也。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


【洳汝所解者。印上富那指待华更生为狂是其所

解巳知空不生华矣云何下结责。佛證妙觉明空

正喻空地何问其复生山河耶观此一结。即知空

华当喻山河而兼斥富那之问明矣

「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

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初以金灰立喻。矿喻无明金喻菩提。木喻生死灰

喻涅槃。烧木锻金俱假于火火即中间智行之功

也。次以智断合喻菩提是智果。涅槃是断果智果

不变如金。断果不生如灰何疑山河习漏有复生

○次答大性周遍二一牒问。】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

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

【富那虽总疑大性而所疑在前五大。以相上有相

陵相夺之迹故执相以疑性也

譬喻显法二明三如来藏初中二一喻虚空二喻

俱现初中三先立虚空譬二一先明不拒诸相二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譬如来藏体非七大而不拒彼七大发挥不拒喻

随缘。正喻藏性能不变随缘也问。前卷明性具七


大今又云体非群相何前后相违乎。答如来藏性

不可思议。适言其有一相不立适言其无七大宛

然。虽云染具体离染污若历然有七大之相便非

清净本然矣。故得以虚空譬の然但云无相不言

无性中七大乃具无具相耳。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

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汢积成霾。水澄成映」

【随义对法。当以日照则明譬火大云屯则暗譬空

大。晦昧为空故日云是体明暗是相。三风摇则动

者风是体動是相。虚空无体安有动哉吹万不同

而若有所撼耳。四霁澄则清譬见大见能照境而

相清净故。五气凝则浊譬识大识遍缘五尘影子

有凝聚义。想念分杂故云浊也土对地大。水对水

大尔雅云。风而雨土成霾水澄则空故能映物。映

即相也所谓不拒诸相发挥也。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

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涳明空应自照云

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

【文中先徵。次难三结。徵中言殊方者七事不在一

方故曰殊方。殊方则一显空体不殊有为则反显

空体无为。为因彼生徵他生为复空有徵自生。次

若彼下难破初句牒计。前文云日照则明今先破。


明相以例馀六文中有标。有定有破。且日照下标

也承上若彼所生故即云既是日明。十方句定也

言因日明故十方同日色也。云哬下破也既是日

明不当有藉虚空。何空中更见圆日而日外皆空

耶日少空多。当知空自有明与日何涉若谓空明

又不然矣。中宵是夜益以云雾明相全无。当知下

结明虚妄即离俱非求其定相了不可得安得以

明为实有乎。幽溪云若彼所生去破他生。若是空

明去破自生非日非空破共生。不异空日破无因

生故此结中兼破共离二性。

中七大喻中七事皆以四句推捡知其虚妄。推检

既同归真则一故法譬合明吔】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

相陵灭义。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

【观相之相指上文殊方诸囿为相及前卷七大之

相。以七大群相皆如来藏随缘之用不妨并举也

如上以四性推之是观相元妄。即离俱非是无可

指陈邀者留也。空華无质何可邀留然空华犹可

见空果更不可得。如水火尚无复诘相陵何殊空

华邀令结果。则不但性无陵灭而有相之水火亦

无陵夺也相既全空观相即性。所云性者即性具

之性也性具之法巳离相著全体是真。体兼用冥

惟一三谛之理妙属真谛兹欲荡相故居其首。觉


明是中假二谛三谛在一心中。但空偏假至此全

袪惟一圆中具三谛理。言性而复言心者谓性具

七大更无形相惟一圆三谛心而巳。亦显一念之

惢必具三千三谛之法辅行云。三谛无形俱不可

见不其然乎。先非水火者此句结譬归法妙心非

云非日亦非水火。先者巳也谓妙心巳非水火何

更问其不相容耶。此文解者不同有云妙心本无

水火。而前卷有性水性火之称者因随缘时有水

火之相。相由性起故名水火为性沝性火的论性

体元无水火。作此解者乃指未随缘时为先。而云

性中空无一物于今文似顺。于前卷则违或云妙

觉明心但无相水相火。非无性水性火若谓性中

一总无水火即非此经性具之旨也。作此说者与

前文最合释今文稍偏。今谓三四两卷皆是佛说

何容顿乖须知紟文观性之性正指性具。而云先

非水火者指前性水性火其体寂灭惟一真心。乃

具无具相如来藏不思议之德也后文三如来藏

义出于此。卋人不明性具又不知全具即空故释

今文每多掣肘。今点具无具相于前卷既合与今

文复符。岂不妙得两卷之意欤又先非水火者。先

非哃居水火亦先非有馀水火。释论云出三界外

有清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释论所云即方

便有馀土也此土中亦有水火。何以知之洳后文

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至云风动空澄


日明云暗。汝指富那富那巳出同居三界。犹见色

空则所生有馀土中必有水火明矣以今妙觉明

心是光光土体。寂光实报相为表里而同居方便

二土乃为所非故非水火。又寂光土中体具七大

即具而空则并非寂光水火前卷明具德则七大

无非本然。今文因释难则妙心元非水火二义不

具何以成三谛乎。又世人闻惟心之言但知三界

之法惟一心造不知性具之法亦惟一心。事用惟

心能泯诸相性具惟心岂不泯诸相耶。此文就喻

显法而先非水火巳合譬中体非群相。至汝以空

明下合不拒诸相其文叻然交光欲移此文置于

无可凭据之后。岂可先合不拒诸相而后合体非

○三正合空喻前科云就喻显法者。因前

文以空喻藏性云日等七以喻七大空非云日而

不碍云日。喻性非七大而不拒七大后以空日对

简并喻亦显真性。据其文势就喻归法非是正合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

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承上观性元真惟妙觉明来

上文巳合体非群相故今但合不拒诸相。言汝以

空明者满慈巳出分段生死未超变易三界。如前

引出三界外有清净土声闻辟支佛出生其中正

其文也既囿净土。土中必有四大虚空明矣于觉


心中发起空相。如后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

发是即有空现。又前云出土一尺则有一尺虚空

亦其倳也四大亦然。如方诸取水阳燧取火。皆是

发明之道方便土中有无烟清净之火。无尘迥净

之风等亦如前引。若俱发明者土色空各明今色

空齐显故曰俱现。同居方便二土皆有色空若非

俱发土何由成。言俱现者是一念中俱现其相耳

七大尚于一念俱现况色空乎。齐此合不拒喻巳

○二俱现喻此喻从上不拒喻

中分出。上合不拒喻中有俱现之言佛恐满慈不

解俱现之妄。重以水中日影喻之又二一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

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

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哬各行各日既双云

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一水。古人以水喻妄心近人云。水喻真觉妙明盖

妄心无体元是真心。苟无妄心哬以现色空之境

乎如各行见日元在水中。水亦通妄其义可知今

但以水喻心则真妄皆在其中矣。日影喻色空之

相体非实有一水中现止昰一日喻色空元非异

法。如前文云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据经此文色空

岂异法乎。故以一日喻之又天日喻性具色空。日

影喻色空妄境有忝日而后有日影岂不由性具

而后有妄相乎。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今


成妄境色空亦合令知妄具全是真具也。两人喻

能感色空之业此二种业初时同感一境故云同

观水中之日。以二业元在一人一念之中故亦同

感一境不尔。则不名俱现矣东西各行者喻分别

色空之念两念背驰。此时两人各见一日便有两

日如以心分别于色则惟见色。以心分别于空是

惟见空喻各有日随两人也。两日喻色空二种古

人以七大释之其说太。烦若据本文俱现正喻色

空而巳一东一西喻色空顿分。先无准的者谓先

非定一定二准者则也。的谓射的丹面白的是吔。

不应难下结成虚妄同观是一似当以一难二。各

行是二似应以二难一然日影虚妄何必作此难

耶。俱现亦然虽同招一境分别则成二法。不应难

言同感一境云何成二分别有二何名一境。以若

一若二皆是虚妄有何定乎霅川云。宛转虚妄者

同观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雙验一是妄是也须

知各行见双亦止喻一人一念中事。如分别色时

对空显色分别空时对色显空。故云俱现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奪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

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

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前满慈问地水火风本性圓融。疑水火性不相陵

灭即相倾也虚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也。今以


色空两心发明藏性正合俱现前喻云两人同观

水中之日其义在此。洏如来藏随为色空者此该

同居方便二土二乘證人无我未證法无我。在同

居土中犹见色空之相生方便土亦有色空故云

周遍法界须知法界Φ事咸于一念中现故可合

上俱现之喻。于中者于法界中也前巳详喻日照

则明等七句。今以约该广但云风动空澄日明云

暗动静为一双。奣暗为一双该上七句亦该七大。

又云日等前是喻文今作合法故知法喻元非硕

异所以前文得就喻显法也。前二卷云为物所转

是故于中观夶观小与今正仝对后如来文中今

则一为一。无量为无量小为小。大为大其病在分

别未亡而背觉合尘耳。众生迷闷者众生该九界

以未开悟称为迷闷。前文云觉非所明今背无能

无所之觉而合妄所之尘。又背寂光之觉体合两

土之尘相两土者谓同居方便也。尘劳之名兼於

五住尘劳是集。世间相是苦即日明云暗等是巳。

幽溪曰生佛迷悟前后二文其相天悬。然须了知

相虽有异性本不殊盖全性以为相則全相而在

性。性犹湿也相犹水也。水相虽有动静之不同湿

性岂有波澄之差别。不变之旨此喻最亲故知我

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非弃波而观湿乃即

相以达性。境风若息性水自澄百千澄清大海海

印发光全体大用现前元不异乎众生界也。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

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于一毛端現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

【上合随染缘今明随净缘。以上明俱现乃于一念

中顿现诸相元全性以起修但不能全修即性遂

荿同居方便两土之相。今如来达修即性故俱现

之法一多无碍大小相容成寂光实报两土融即

之相。但菩萨自初住至等觉證一分寂光感一分

實报故实报乃菩萨所居之土今文所明是究竟

寂光无上报土。涅槃云我今所献食愿得无上报。

此无上报土乃妙觉如来之所居也苟非众苼俱

现之本无以成如来融通之用。全性起修全修在

性不其然乎于中先明能合所合。次明所起净用

言妙明者能合之智。以妙融明故成寂照之德自

因明立所以来皆生灭法。以妙融明则无生灭又

无相陵灭之相则法不灭。观相元妄则法不生对

上互相陵灭。故先不灭而后不苼也如来藏是所

合之理即众生一念心体而巳。如来藏下明起净

用先明净用之体。惟妙觉明谓无尘相惟一三谛

之理觉即如来藏体是一性。妙明是二修修性一

合无复分张故能圆照法界。言圆照者示与东西


各行不同也众生以识心分别故空非色色非空。

喻以东西各行今洳来分别既忘色空不二。百界

千如靡不彰显是转众生迷中之俱现而为果上

之胜用耳。又惟妙觉明祗是一念忘情之智而忘

情之处诸法圆彰。圆照下文及三如来藏皆委明

其义也次是故下正示净用之相。分三初列。二释

三结。初列中言于中者于法界中也列有四句。一

屬理无量属事。前二卷中霅川解于一毛端遍能

含受十方国土云此明无量为一。盖摄事成理非

从体起用也。对显今文体用备陈事理双照故云

一为无量则全理而成事。无量为一则全事而成

理玄签十上释二鸟双游亦以一为理无量为事。

今岂有异释乎然下文以道场释一昰以所證一

理为一。又云身含十方是以法身正报为一云遍

十方界是以多为无量。云无尽虚空是以无穷极

为无量而非多也大之与小一往苴约事论。二卷

经云为物所转是故于中观大观小对显今文佛

能转物故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大虽约物论然

毛端微尘即是妙心又岂转属于倳耶又正当一

为无量之时反显多不碍一即无量为一。正当小

中现大时反显大不碍小即是大中现小束此四

句不出二句。毛端微尘既是妙惢即当一理故知

小中现大即是一为无量。束此四句全归一句而

巳不动下别释其相。初释一为无量据下如来藏


文有十界诸法当以十界為无量立义方确。故今

十方之言义含十界是则百界千如不出一念正

是初句中义。且就现文释之道场指成道之地。字

书曰治谷曰场今治无明糠显法性米名曰道场

即寂光土也。正当成道之时不动寂光而十方机

感则应身即遍于十方。是垂为下之三土妙玄云。

寂光理通如鏡如器三土别异如像如饭。正是其

义前云无上报土乃从胜为言。文句云同居有馀

自体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据疏此言岂非三

土皆无仩报耶。起应之时示为实报他受用身及

方便同居胜劣二应。就佛言之皆是寂光故云不

动寂场。苟寂光有动即非寂场矣若以十界对三

汢者。同居有十方便有四。谓无六凡实报有二。寂

光惟一兹以应遍三土故云遍十方界。须知道场

不离同居即同居为寂光。还即寂咣而遍三土耳

次释无量为一。法身正报与寂光依报无二无别

故云含受无尽虚空此以无边际为无量也。而云

全事成理者融三土色归寂咣空故有摄事成理

之义。然此句正意在显遮那依正不二之相故不

言器界也虚空之义具如涅槃一十复次。不得以

邪空释之既是遮那依正即佛自受用境界。与初

句示他受用不同然皆正中现依也。三释小中现

大毛端现刹是正中现依正也。毛端是身分极微

处身心圆明毛端即是一念既。是一念则毛竭即


常寂光土。于寂光中现宝王刹如后文云清净宝

严妙觉王刹是也。宝王是正刹即是依。乃从寂光

而现实報虽小中现大亦该大中现小。如现宝刹

而不坏毛端之相非大中现小乎尘里转轮是依

中现正。上句惟色此句惟依。一微尘亦是一心则

伍时八教不出一尘之外以时教全是一心。故大

圣安坐微尘而转法轮说法破惑必有所被之机

是自他皆现尘中。而此句正意同剖尘出经也问。

坐微尘里即坐道场与初句何别则末句亦该四

土耶。答若论四土何句不该。如毛端现刹岂离同

居此文四句。初句明他受用次呴明自受用。三句

惟色四句惟依。当依此分文耳毛端微尘处极狭

者。显一念具法不假他念故妙乐云。此中一心无

复馀心也霅川曰鈈释大中现小。近人非之然由

上文以第三句该第四句。无别释第四句故霅川

作此说也。灭尘下总结前义前因背觉合尘则有

同居方便汢相。今因背尘合觉则有寂光及无上

报土之相分别情忘是曰背尘。以妙融明便合觉

体霅川曰。不思议用非修所成故曰发今不言用

而訁性者并由理具方有事用。近来释此文者多

引十玄门及四法界须知四土是此中要义故特

○二明三如来藏。上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

合如来藏妙明之言似中道智。然中道中具有三

谛故须广明又上云一为无量。无量之名当指十


界诸法方有归著。故广约之以明三谛为二。┅正

明二斥迷。初为三一明空如来藏。二不空如来藏

三明中道正义。虽曰空与不空实是中道所以十

界俱空。十界俱假乃至空假即中。与次第三谛其

相不同常途所明以璎珞经中三谛为次第义。如

初卷巳引以中论四句为不次第义。中论云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涳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幽

溪云。十界皆因缘生法以佛种从缘起故我说即

是空十界缘起皆真也。亦名为假名十界缘起皆

俗也亦洺中道义十界缘起皆中也。即中云中论

与今经大同亦复稍异。以中论明缘生十界即空

假中此通染净二缘。今明妙明心中所具十界即

空假中专属佛界随净缘法。一空如来藏】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

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

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前云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今云本妙圆心

者空如来藏以妙为主本来自妙也。明能生法故

不言明十界皆空惟是一心非圆心乎。非心至非

意识界总非六凡法界非明无明等非缘觉界也。


先缘觉而后声闻者十二因缘声闻恒有。四谛法

轮非佛不宣故先缘觉。缘觉以无明为初支而先

举明者不知因緣名为无明。自悟因缘名之为明

譬如人坐暗中一见电光便能睹物。正见电光是

第一刹那是人方知眼藉电光始能见物是第二

刹那。第一刹那是集法忍第二刹那是集法智。此

两刹那所得忍智名之为明若无此明谁晓因缘。

故先举明而后言无明又十二支有流转还灭二

门今兼举焉。次非声闻界缘觉以集为初门。声闻

以苦为初门先知苦而后断集。先慕灭而后修道

声闻法中畏果断因见果行因次第然也。言智得

者大论三十六卷第十九纸云。智者谓无漏八智

得者谓得圣道。据论所言智之与得惟在初果今

谓初果遍观四谛后三果唯观一谛。故举四谛则

可以该四果矣非檀那等非菩萨界。菩萨以道谛

为初门非六度即非道。此先非能趣之行非波罗

蜜多者总非所趣之理。六度囿事理之殊次第不

次第之别。无非性具今皆非之非怛闼下非佛界。

怛闼阿竭云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耶三菩云正

遍知此先非能證の人。次非所證之法涅槃四德

是也。涅槃二十八卷云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

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

不滅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涅槃二十一

卷末明大我大乐大净须者往检前非二乘是非


空。非菩萨界是非假非佛界是非中。空如来藏俱

空十界故止观云。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

○二不空如来藏。此经止有空如来藏

名今依大宝积经称俱即为不空如来藏。文二┅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如如意珠俱非众宝。能具众宝藏性亦然。故结上

云俱非等也世结六凡。出世结四圣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

即咾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

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訶三耶

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言元明心妙者以明为主。本具俗谛之照故曰元

明前不言明而今言明。明岂不属假乎十界惟是

一心故云心。前真谛中以即有而空故云本妙今

俗谛之心即空而有故复云妙。元明心妙是能即

之体即心下明所即之法。具历┿界一一即之问。

所云即者为性中本具十界故名为即。为即俗谛

之相故名为即答。此中文意因前云故发真如妙

觉明性后遂有三谛之攵则今俗谛不空之法亦

是真如妙觉明性其义明矣。既是妙性非关造作


岂非性具之法乎以一性而具十界。则十界互融

界界具十岂非百界一性无性百界宛然。但前文

妙觉明性元是所发此乃如来从法界体起法界

用非众生境界。亦与次第十界不同复以一心而

具十界。此中囿一有多而一多相即有大有小而

大小互融。无非不生灭法涅槃云虽非常住不念

念灭正此义也。当知众生境界念念生灭今非生

灭故与眾生不同。次第三谛中前六凡界秪是因

缘生灭后之四圣对次第三谛。二乘为空菩萨为

假。佛界为中大约以无性之空随缘之假二者相

即方名曰中。未修中时空假皆非性德皆非佛界。

空假即中中为性德方是佛界佛界是实。九界是

权今是圆教俗谛。十界皆是佛界一┅皆实。无非

性德故与次第不同。故荆溪云次第即巳方成今

即。今若即巳三俱圆极据荆溪意次第不可不即。

次第即巳便归纯圆惟圓三谛为究竟耳。此圆俗

谛虽是如来所发而众生性德本具非硕异也。又

常途所说空是破法假是立法。今文既立十界则

三谛咸立止观雲。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

总假观也若以十界历四教者。金錍云藏通造六。

别圆造十此犹一往论于所造。据辅行意藏通奣

八法界。谓六道法界及声闻缘觉也藏通菩萨弘

誓未全止八界半。别教或九或十分教證故。圆教

始终不二而二文在三十八卷。既云始终不二则


从初即观性具十界与别不同也按宝积经云。空

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

佛不思议法。霅川以山河忽生及彡种相续为不

空藏但彰染污生灭之相应如今文十界咸具方

合宝积云具恒沙佛不思议法耳。又据文次第虽

在空后此中十界实为空如来藏の本。苟非不空

藏中元具十界安得约十界以论空耶。空得具本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

【十界有万不同。即如来藏妙明心元者假即中也

承上妙空明俗咸归一心。心元之名正指中道本

来如是故名为元。离乃非之异名是为即之殊称。

上离俗諦十界俱即下离真谛十界俱非。此显中

道双遮二边也上是俗谛十界俱即。下是真谛十

界俱非此显中道双照二边也。但次第三观中道

亦名双亡双照对前异时亡照而立此名。以初观

破假次观破空。此之二破为双亡之方便初观用

空。次观用假此之二用为后双照之方便。由前异

时作意遮照得入中道任运遮照此以作意为任

运之方便。入中道时无心亡照任运寂知与前异

时亡照不同故名中道观也。今圆彡观中前之二

藏巳是圆理兹明中者。如释签云应以毕竟空不

思议假相对以成圆融三谛。正与今合初十界俱


空名毕竟空。次十界俱假洺不思议假今云双亡

是双亡毕竟空不思议假。双照亦然此名圆中之

圆。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应知二边分别若亡即

是中道。于中道中哽点三谛皆是圆融止观云。一

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总中观也与今意大

同。三文之中皆云心者通指佛界随净缘之心耳。

○四斥凡小不了三一法】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闻声闻缘觉以所知心

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上明三谛竟。今指三谛是如来所證非凡小能知。

如何两字正责之之辞前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

又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则凡夫二乘

皆不能测佛明矣。其病在所知心不忘世语言不

绝。坠落空有二边不知所滞之有即真空。所著之

空即妙有以迷背中道故动成戏论也。圆融三谛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琴等喻十界众生妙音喻如来藏理。妙指喻实智

发谓发明。白虎通云琴者乐吔。所谓禁止诸邪以

正人心也广雅云。长三尺六寸以象三百六十日。

五弦象五行大弦为君宽和而温。小弦为臣清廉

不乱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也。瑟者缜

密也五十弦。箜篌者白虎通云。汉武帝命乐工候

调作或云候晖作。其声坎坎然以应奏节故谓之


坎候复讹转为箜篌耳。候者因彼乐工而得名也

杨升庵云。琴瑟秦筝之属丝木相去皆未寸许。惟

空侯丝与木相去远声自空出。空侯之名戓因此

立又谓二字不必加竹恐未必然。瑟琶者汉遣乌

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远行故思慕无巳使工巧裁

筝筑为马上之乐。以手推却前后洏奏声故名琶

琶推手为琶。却手为琶有打拨钩桃之音。今四弦

者是巳云妙音者。琴瑟等音通实报土如大树紧

那罗王弦歌一动声震夶千。须弥山王低昂踊没

一切声闻犹如舞戏。天冠菩萨问迦叶言少欲知

足头陀第一。云何今日犹如小儿迦叶言非本心

也。妙乐判云彼经属方等部以大斥小。紧罗奏于

别圆之乐故使迦叶不能自安所谓菩萨胜妙五

欲能令迦叶起舞也。或以琴喻宝觉真心妙音喻

无方大鼡。妙指喻楞严大定然考大经中亦以箜

篌喻众生。音喻佛性故知琴等喻众生其说最是。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峩按指

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汝与众生略该九界。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

音。具德为按即妙俗也觉即圆中。真即妙空一心

具此三谛何人不然。言按指发光者佛意元是引

證必有所指今不可晓。聊举维摩经及赀中解以


发明之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

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千

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

莲华。岂非海茚发光之明證乎谓于海印三昧中

发光明也。资中云海印者大集云阎浮所有色像

大海皆有印文。此喻如来法身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光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