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九 PDF

如果有一个推销员来敲你家的门,你没有开,他居然就冒火了,一脚踹开你家门,然后又拿着棒子对你一顿暴揍,吓得你带着老婆孩子全都跑到了门外,躲了起来。

就在你吓得瑟瑟发抖的这个时候,他又对你说,回来回来,咱们签个协议,以后我一敲门你就把门打开,允许我进来卖东西就可以了,你赶快回家来好好生活。

大部分人肯定都觉得,这是遇到神经病了!1860年,大清国就遇到了这样一群疯子,英法联军攻陷了北京以后,仅仅只签了一个协议,要了一点赔款,增开了几个通商口岸,就退了出去,让大清国的人,对洋人大脑的工作方式,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更让大清国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些西洋人,不仅仅是脑子有毛病,而且想钱想疯了。只要你肯给钱,不仅可以卖武器给你,而且连怎么打仗也会一起教你,甚至还过来帮你打。

1860年,有两个不甘屈居人下的大咖,各自开始了组建军队。一个是李鸿章,一个是左宗棠,他们各自筹建了一支部队。而这两支军队的运气,也是特别的好。

英国人对李鸿章说:“喂,拿点钱来,我们教你怎么打仗,你们以前的打法真差劲”。于是就有了华尔和戈登带领的洋枪队,帮助李鸿章打仗。

法国人则对左宗棠说:“刚成立的军队,不会玩儿吧?我们法国人可以教你怎么打仗,只要钱给够。”和李鸿章不同,左宗棠说:“教我可以,但咱们得签一个协议,哪些事归我说了算,哪些事归你说了算”。

你可别小看这一点,左宗棠其实比李鸿章更了解外国人。因为这帮家伙看起来很横,但是挺遵守规矩的,李鸿章由于没有跟外国人签协议,所以后来磕磕绊绊,闹出来的事儿挺多。

而左宗棠由于跟法国人签了一个协议,所以双方合作的挺好,左宗棠的中法联军,一直操作到收复新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部分的历史书,也不好意思写。

你知道谁是勒伯勒乐吗?左军中的法籍指挥官,1862年阵亡在上虞。塔夫提.德.麦德乐,左军中的第二任法籍指挥官,战死在杭州。保尔.德科倍,第三任法籍指挥官,在中国娶了三妻四妾,一直混到退休。

所以左军从来就不是一支传统的中国军队,它是一只彻头彻尾的西式军队,除了上面我说的这些人,还有三百多名法军军官和士兵,长期为左宗棠效忠。

而左宗棠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一个勉强考上了地方性的名牌大学,比如像电子科技大这样的二流重点,然后读书又门门挂科,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的家伙。

他最先没有考上举人,但是他那届恰好扩招,而他又恰好被候补上了,总算是有了一个功名。

既然有了这样的好运,那你就好好读书,争取考上进士吧?!不,他却去专研什么地理,学着画地图,还写了一本地理论述,在当时的人看来,简直是不务正业。

而且他还特喜欢研究什么军事,没事就看看航空知识,兵器杂志。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他甚至还写了一篇论文,讨论如何击败英国人的方法,想托人送给道光皇帝,让其他人觉得他神经有毛病。

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都混到快50岁了,终于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帐下,做了一个幕僚。

这个骆秉章后来做了四川总督,人还是不错,但是就是有个缺点,喜欢晚上泡泡夜店,抱着妈咪一起狂唱:“我悄悄地蒙上了你的眼睛,让你猜猜我是谁?”

由于熬夜比较多,难免早上起不了床,所以就把公事交给了左宗棠来处理,结果,比骆秉章自己做的好的多。

官场里头,喜欢话只说只七分,剩下三分让你自己去领会的,这样就可以让自己进退有据,不落把柄。

但是左宗棠这人特讨厌,非要你把话百分之百的说明白,如果不说清楚,他就冲着你大吵大闹,一直纠缠到底。

不仅仅话要说明白,事儿也要办明白,官场里头本来有很多潜规则,很多事,面子上过得去就可以了,但是左宗棠不行,非要里子上也要过得去。

这样让很多人觉得,左宗棠这个人修养不好,品行差,所以控制不住脾气,见谁都火冒三丈,得罪了一大堆人。

得罪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人不高兴了,于是就秘密的给皇帝打小报告说,湖南巡抚骆秉章现在成了傀儡,左宗棠以一介布衣操纵政府,是非常危险的举动。

但是不知道咸丰皇帝是不是耳朵不好,还是理解能力有问题,他认为左宗棠把湖南搞得这么好,看来非常值得重用,怎么还能让他当布衣呢?从此左宗棠终于有了出头的机会。

1860年,左宗棠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在六年多针对太平天国的战争里,他收复了浙江,福建,江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功劳仅次于曾国藩曾国荃,和李鸿章并驾齐驱。

而且大清国之所以没有改朝换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全亏了左宗棠。

曾国荃攻下天京以后,说是抓住了洪秀全的幼子,但是左宗棠非常的较真儿,非说那个人是冒充的。

于是曾国藩决定为他弟弟做一个辩护,写了一篇奏疏,强调那个人就是洪秀全的儿子,可以做DNA鉴定。

但是左宗棠写了一篇更长的文章,非说曾国藩的那个DNA被污染了,必须重新取样,在公正的前提下做实验。后来他在江西抓住了洪秀全的真儿子,才让这事儿告了一个段落。

据野史记载,打下天京以后,曾国荃曾经对曾国藩说:“大哥,你说这九鼎有多重啊?”曾国藩一听,吓得是一身冷汗,连忙示意他莫说。

在封建时代,九鼎代表皇权,你问鼎有多重,意思就是要造反。所以,有句成语叫做问鼎中原,就是这个意思。

曾国荃见大哥这么紧张,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他说:“天下能打的军队都在我们手中,问问鼎有多重,值得那么慌张吗?”

曾国藩回答说:“九弟你仔细想想,天下的军队并非都在我们手上,而是分为三处,我们只据其一,李鸿章深藏不露,但是多半不会反对我们。而左宗棠为了一个洪秀全的儿子,都和我们吵的你死我活,替别人做一个幕僚,居然都能反客为主。像他这么狂的人,你觉得他会屈居我们之下吗?”

所以西北之乱,益发严重的时候,慈禧太后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左宗棠,为什么呢?

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当时的人看来,完全穿的就是一条裤子,他们灭了太平天国,而且现在又是剿灭捻军的主力,功劳已经大的不可以再大了,如果他们再平定了西北之乱,请问,慈禧太后拿什么来赏他们?

封建时代,如果有一个大臣的功劳,大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那就只有把他杀了,或者被他杀了。

所以,聪明的皇帝,或者皇帝他妈,必须给曾李树立的一个对手,而这个最佳人选,就是左宗棠。

但是慈禧和左宗棠一见面,就差点让慈禧晕倒,她终于体会了,左宗棠为什么人缘不好。

在北京的紫禁城里,慈禧隆重的接见了左宗棠,允许他骑马通过紫禁城。

对这位剿灭太平天国的英雄之一,给予了丰厚的奖赏,在赐给了皇马褂,封为伯爵之后,慈禧太后问左宗棠:

“西北动荡,让哀家夜不能寐,请问左大人,两年可否能平定得了西北之乱?”

左宗棠看着慈禧,没有回答,周围的大臣都觉得慈禧对左宗棠太宽松了,当年多隆阿,只用了不到一年,就差点把西北给平定了,只是运气不好,居然被一颗流弹击中了,不然哪有后面那么多事。

可是左宗棠却闭着嘴不回答。看着左宗棠没有说话,慈禧觉的有点尴尬,于是清了清嗓子说道:“两年若是短了,三年可行?”

左宗棠断然回答道:“最快五年,这是打了折的底线了。”

慈禧顿时感觉到好失望好失望,周围的大臣们,也是鼻子中发出了哼哼声,对左宗棠感到不齿。

没想到左宗棠跟着又加了一句话:“只有我才能在五年内搞定西北,换做其他人,十年都搞不定!”

这就是典型的左式风格,让大家尴尬的要死,根本无法愉快的聊天。出人意料的是,慈禧居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从此以后,坚定的支持他。

那么,西北的事,他能说到做到吗?他又是怎么样开始做的呢?

我们将继续给大家讲西北回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请关注本公众号,谢谢大家!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系列,请直接点击查看。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二)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三)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四)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五)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六)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七)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八)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九)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一)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二)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三)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四)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五)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六)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七)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十八)

作者:罗马主义 选自:灼识有真知

很久以前,我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上看到一个节目,老舍的儿子作家舒乙回忆他的祖父,一个清朝神机营的满族军人,在庚子之乱中,守卫北京的悲壮故事。

舒乙说那些清朝的军人,大部分都是用的大刀长矛和弓箭,他的祖父武器稍好,使用的是抬枪,一种落后的黑火药武器,有两个人操作,射击速度极慢,由于每次射击的时候,都要把火药从枪口倒入,总难免会洒出一些来,结果战斗的久了,周围到处都是散落的黑火药,最后不幸被一颗流弹引燃,导致他的祖父被黑火药烧伤。

面对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清军将士,并不是作战不勇敢,实在是器不如人,最终空有一腔热血,却始终难以报国。

当时我看完后不胜唏嘘,深感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实在是太重要了。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整个满清晚期军事上一败再败的认识,都是归结于武器落后,但是最近我才发现,这纯粹是胡扯。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最近发现在美国著名的春田兵工厂的博物馆里,有一挺诺顿菲尔特速射机关枪,上面写着:“英吉利,诺顿菲尔特,敬赠李中堂”。

旁边的说明写着,此枪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天津时缴获,此战役中共缴获清军上百把这种机枪。

当时我看到这里,脑袋嗡的一下就响了起来。

“什么鬼!清军居然还有机枪!而且在一次战斗中居然被人缴获了上百把!不是说好了他们只有大刀长矛的吗?!”

在这个刺激下,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特别是西方的资料。

结果我发现,关于晚晴清军真相,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事实。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兴起了一阵学习曾国藩的热潮,其中关于曾国藩的带兵打仗,有一个很奇怪的事儿,就是所谓的结硬阵,打呆仗,所有的书,都把这事儿升到了一个道德高度,意思是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想投机取巧。

曾国藩的这种战术,说白了,就是每到一个地方士兵就立刻挖战壕,然后全部进入战壕中,不论是攻城还是野战,他都是这一招。

而且每每以两三万人的兵力,包围和全歼对方几十万人。

这事儿看得我一头雾水,当时我就在想,拿着大刀长矛的清军,自己跳到战壕里头,如果太平军冲了过来,居高临下,从战壕上头用长矛刺他们,石头砸他们,这不是送死吗?怎么可能逢战必胜呢?

呵呵,原来我们上当了。

曾国藩的军队中,没有冷兵器,全部都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我再强调一遍,你没有看错,没有冷兵器,全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和火炮。

事实上,曾国藩起兵后不久,就发现他们处于兵力上的弱势,而且未经严格训练的,临时募集来的乡勇,在残酷的肉搏战中,根本不是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的对手。

就在这时,受李鸿章雇佣的华尔的洋枪队,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启发,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决定,募集了大笔的资金,购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发射米尼弹的前装线膛步枪,12磅野战滑膛炮,在主力部队中,彻底淘汰了冷兵器。

这些武器是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美国内战中,北军的标准装备。

前装线膛步枪,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由于它的枪膛内有来复线,所以射击的准确性大幅度提高。

而米尼弹,是当时一个划时代的发明,和当时的球型子弹不同,这是一种圆锥形的子弹,后面有一个凹腔,里面有一个木塞,射击时,在火药的作用下,木塞向前推动,使凹腔完全契合膛线,让射出后的子弹高速旋转,距离更远,在500米的距离上依然有准确的杀伤力!

而在此前使用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球形子弹,子弹最多在50米内会保持直线运动,超过了50米,就不知道会飞到哪儿去了,全无杀伤力,所以曾国藩的湘军,面对手持旧式火枪的太平军,在武器上形成了代差。

而一只完全是由现代步枪和火炮组成的军队,该怎么打仗?当然是挖战壕了!

所以曾国藩是战壕战的发明者,西方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曾国藩哪里是打呆仗?他是超级聪明的,西方人要50年以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才明白了这个道理。

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享受了武器优势带来的好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极度迷信武器的优势,而且成了清军内部的共识。

当时世界上只要有先进武器一发展出来,清军就积极购买。

比如美国人发明的斯潘赛弹仓步枪,在美国的南北战争中,北军嫌该枪贵,并没有大量装备,但是左宗棠一看到该枪,立刻拍板,大量购买。

又比如加特林机关枪,清军比美军更早开始大量使用。

在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清军的主力部队,装备的是被称作七连珠的斯潘塞弹仓步枪,被称为排枪的加特林机枪,后膛野战炮。

大家知道,回民的骑兵是相当厉害的,红军的西路军就是被回民的骑兵打垮的。

但是左宗棠的军队,装备远远好于西征的红军,他们不像西征的红军那样缺乏弹药,面对回民骑兵的冲锋,他们使用的加特林机关枪和斯潘赛弹仓步枪的弹幕回击,所以一路摧枯拉朽,轻松的就平定了西北叛乱。

不仅仅如此,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英国军官罗杰注意到,新疆阿古特的叛乱军队,虽然得到了英国上万只的单发步枪支援,但是在和左宗棠的军队作战时,完全被对方的后膛野战火炮,加特林机枪和弹仓步枪压制的无法抬头,一触即溃。

以至于他认为,即使当时的英国军队的装备也不如左宗棠的西征军。

不仅仅在内战中如此,即使在外战中,清军也拥有了火力优势,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惊讶得合不上嘴?是的,这和我们通常被告知的历史完全不同。

由于受到使用先进武器获得了一连串胜利的刺激,清军不仅仅大量购买外国的先进武器,也开始了仿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

实际上到了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完成了陆军的现代化改装,全部都开始装备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其水平不亚于欧洲列强,海军拥有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两艘7000吨级的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号称亚洲第一。

你要知道,中国直到去年才再次造出了比这更大的战舰,万吨级的驱逐舰。

在清军依靠先进武器,结束了内战以后,清帝国进入了休养生息,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至于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帝国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可能。

那么清军的武器这么先进,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同时代的很多人,都认为清军的武器落后呢?

造成这种印象的人,恰恰是那些拥有大量先进武器的洋务派大臣们。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在给朝廷的奏折里,都是夸大对方武器的优势,不提自己武器的能力,因为这样才能从朝廷要到钱。

因为靠武器的优势打赢了仗,并不能凸显自己的能力,所以他们在每一次的胜利奏折中,都把自己描绘成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甚至故意瞒报实际的战场情形。

曾国藩从来不提他到底是怎么打呆战的,为什么要挖战壕。

左宗棠和冯子材的奏折中,绝口不提他们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关枪和弹仓步枪的情况,反而声称对方的火力极猛,武器极先进,而他们则似乎只是靠着大刀长矛之类的东西,就把对方打赢了,以凸显自己的英勇和才智,万一败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料档案和西方的资料档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湘军淮军的实际装备情况,和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实际上,舒乙先生讲的那个故事,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庚子之乱时,荣禄手下守卫京城的武卫军,守卫天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是全部的德械装备,德式训练。

他们装备的是毛瑟1871和1884单发和弹仓步枪,每一军都拥有上百门现代火炮,两挺马克西姆机枪,上百挺被称为排枪的诺顿菲尔特速射机枪,即使是同时驻守在京城,装备最差的甘军董福祥部,装备的也是马蒂尼亨利步枪,是当时英军的制式装备。

所以,舒乙先生的故事,显然是他作为小说家杜撰的。

清军在甲午战争以前,就不再用什么抬枪之类的东西了,没人会拿自己的命去开玩笑。

那么你也许会问了,既然这个时候的湘军和淮军已经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为什么会在甲午战争中败得一踏涂地?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又如此的不堪一击呢?

武器从来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人和制度才是一切的关键。

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技研发能力、现代化工业体系、现代化武器生产能力就弱。

1860年,北京到天津之间的平原上,效忠清廷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看着前面排成整齐方阵的8000英法联军,他决定今天要给他们点好看。

虽然在不久之前的几次接触战斗中,他吃了一点小亏。

但是,他相信在今天的战斗中,能彻底击溃英法联军。

因为之前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他的核心部队,一万多蒙古骑兵,外加一万多支援的八旗和绿营骑兵今天都已经集结完毕了,还有两万步兵在背后支援。

他今天要重演五年前的辉煌,那一年,他从蒙古紧急帅兵来京勤王,面对几万北伐的太平军,那个比今天规模大得多的对手,他用成吉思汗先祖留下来的传统战法,一举将他们击溃,彻底断绝了太平军北伐的念想。

他把他的骑兵分成了五列,前面两列是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后面三列是装备弓箭的弓骑兵。

他的战法说起来很简单,手持长矛的破阵骑兵排成紧密的队形,和后面的装备弓箭的骑射兵间隔30米,然后一起冲锋。

当前方的骑兵距离敌阵百步之遥的时候,后方间隔30米的弓骑兵以45度角,一起发箭,密集的箭雨越过前方骑兵的头顶,射向敌阵,干扰敌阵用火枪射击前方的持矛骑兵,就在对方躲避箭雨之际,持矛骑兵已经冲到面前,直接冲破方阵,后面的弓骑兵,抽出马刀,砍杀溃散的敌兵,他就是用这个办法连破了北伐的太平军十几个大阵,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按照他的估计,英法联军的火炮,会在500到200米的距离上,杀伤他一千多名骑兵,然后冲到一百米左右的时候,敌人的排枪射击,可能会打倒他一两千名骑兵,但是他们只有一次射击机会,剩下他的一万多骑兵就可以冲入大阵,杀他们个片甲不留了。

于是他挥动了黄旗,两万多骑兵同时发动了冲锋,但是,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敌人的火枪兵,不是在一百米左右才开始射击,是在四五百米外就开始了齐射,他不知道英法联军使用的并不是老式的滑膛枪,而是先进的线膛枪和米尼弹。

而且由于使用了火帽技术,装填速度加快,每次齐射的间隔只有七八秒钟。

这意味着他的骑兵冲到对方阵前,要遭遇对方十几轮齐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两轮齐射。

那一天,所有的持矛骑兵都还没有冲到对方阵前,全部被射落下马,而剩下的弓骑兵,面对着对方的刺刀阵,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纷纷被对方刺落和射落马下。

当日清军大败,折损了将近两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损失了几十个人。

僧格林沁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将是清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发动全线冲锋的将领,从此以后,清军将彻底放弃冲锋战术,没人再会拼命。

于是北京洞开,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跑到热河病死,两宫皇太后掌权。

所有的大臣都把战败的责任,全推给了僧格林沁,他被掳去了一切封号,虽然保留了钦差大臣,但从风光无限,到从此不再受朝廷待见,一切都是因为他失去了他自己的军队,蒙古骑兵。

后来不久,他被强迫用他的残存骑兵,去进行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最后战死在沙场。

这一切被湘军和淮军的将领看在眼里,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失去了军队,他们的下场可能还比不上僧格林沁,毕竟僧格林沁,和清朝王室之间,还有血缘关系。

事实上客观的说,战败并不应该指责僧格林沁,英法联军一路逼向北京,如果僧格林沁连试都不试一试,那还不如直接投降算了,难道让他那些全部都是使用冷兵器的骑兵,放弃机动性优势,去守城吗?

事实上,僧格林沁是负责任的,这是他的唯一选择,至于胜败,当时双方没人可以预测。

但是,作为汉族大臣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显然比僧格林沁更有智慧。

曾国藩的兄弟曾国荃,曾经带兵为了攻下太平军防守的武汉,发动了一场冲锋,造成了3000人的损失,气得曾国藩垂头顿足,严令从此以后禁止冲锋,只准挖战壕,打呆仗,用炮火和子弹去杀伤敌人。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诞生了。

湘军和淮军不冲锋,不肉搏,他们全凭购买先进的武器,利用优势的火力去杀伤敌人,力保部队不损失,因为这是他们在朝廷中,赖以立身的根本。

这样他们和朝廷就形成了奇怪的关系,两者利益之间有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作为清朝王室,八旗军和绿营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力,蒙古军也已经被英法联军消灭,只有依靠汉族的湘军和淮军。

但在政治上,清朝王室依然享有道德上的正统。

他们希望给这些汉族大臣高官厚爵,让这些汉族大臣,利用他们的军队,来无条件的为清朝王室效忠,而对于这些汉族大臣来说,一方面要为清廷尽力,一方面又不能失去军队,如果失去了军队,就不再会被朝廷重用,所以他们的军队只能是被有条件的使用。

帝国从此不再是一个整体,而是成为了诸多的利益集团共同把持的对象,王室和汉族大臣,是一种互相利用,又互相博弈的关系。

所以,湘军淮军的不冲锋,不肉搏的火力战模式,是这场博弈的平衡点,汉族大臣为清廷尽力,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不能多也不能少。

在1895年以前,清廷面临的对手,无论是太平天国,捻军,回民叛乱,新疆的分裂势力,在武器装备,组织能力上,和湘军淮军都有代差,所以拥有先进武器的清军,利用这种奇怪的火力战,足以战胜对手,所以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之前,帝国靠这种微妙的平衡,军事上一路所向披靡,国力也逐渐恢复,甚至一度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但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打破了这个平衡。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家实力急速发展,他的军队,和李鸿章的淮军,是一个水平的,不存在代差。

所以在朝鲜战场,清军,更准确的说是淮军,还是用他的老办法,火力战去对付日本人就行不通了。

日本人在装备水平方面比淮军略低,但是也相差不大,在平壤城下,日本人发现和清军守将叶志超的部队对轰对射不分高低,而且弹药不如对方充足以后,为了夺取胜利,他们跳出了战壕,发起了白刃冲锋。

这个时候叶志超突然懵了,对于装备相当的对手,火力战阻止不了对方,这时,他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要不要和对方展开白刃战?

如果展开白刃战,必然会造成部队的重大损失,打赢了,有利于清室,但是兵死多了,不利于李鸿章李大人,而他这个官名义上是清朝的官,实际上是来自于李鸿章李大人的推荐,并不是来自于清朝王室。

叶志超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所以他肯定不怕死,但是他不能辜负有提拔之恩的李大人,他要为李大人着想。

所以再三衡量之下,叶志超决定跑,他要保全部队,这是李大人的本钱,于是他带着部队,连跑了三天三夜跑回了鸭绿江,虽然损失了几千人,但大部分人他都带了回来。

随后的一系列战役,都是平壤战役的翻版。

每一个淮军将领,打火力战都可以,但是面对日军的白刃冲锋时,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拼命?愿不愿意付出大量伤亡?而他们最终,都会做出和叶志超相同的选择。

这让淮军中的德国教官,感到很奇怪,因为双方互相炮击,对射的时候,淮军的将领都表现的英勇无比,面对纷飞的炮弹和枪林弹雨,表现得毫无畏惧。

但是只要日军一发动白刃冲锋,淮军的将领就像变了一个人,立刻让部队撤退,甚至丢盔卸甲,只要人员保齐就好。

淮军是受过德国训练,有白刃战能力的,但往往是士兵想战,军官让撤,这让德国教官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们不理解,淮军和清廷,这两个利益集团之间,是有一个无形的契约的,对于淮军来说,打仗可以,但拼命不行,部队损耗大了也不行,没命无法做官,损耗大了部队被裁,结果也不能做官。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实,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城略地,缴获无数,但是清军陆军却鲜有伤亡,你可以看看所有的历史,除了提到平壤战役以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像样的陆上战役。

随后的一个怪现象就是,虽然海军败了,但陆军还有很强的实力,如果上下一心,是可以挽回败局的,但是李大人已经不想战了。

因为李大人这个时候已经明白,这个对手和以前的敌人不同,要打赢这场仗,必须要拼命,自己的北洋水师已经赔进去了,剩下的淮军陆军必须保全,都拿来和日本人拼,这不在李大人和淮军集团的考虑范围内,因为拼完了命,他们并不能得到比现在更多的东西,甚至将失去一切,僧格林沁就是前车之鉴。

想战的光绪帝没有能战的兵,能战的李大人和淮军却不想打了,他们要保存实力,这是他们自己安危的关键。

所以最后只能认输讲和,于是自然是李大人去和日本人谈,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帝国重新恢复到利益的平衡。

所以,甲午战争撕掉了清帝国最后的遮羞布,让它的弱点暴露无遗。

表面上它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权,实际上却是由一个个各谋私利的集团组成,所以不管它的军事装备在当时是多么的先进,一旦打到了它的痛点,它立刻就土崩瓦解。

实际上这一点也值得今天的中国人深思,在中国日渐强盛的今天,会不会有像清帝国晚期那样,很多只谋私利的利益集团,把持着国家,全靠利益的平衡和互相输送,勉强维持,看起来风光无限,其实脆弱不堪?

一旦外来的威胁,打破这个平衡,它就会像纸糊的大象一样,一点就穿。

当然我们无从得知,但愿历史不要重演,中国能真正繁荣昌盛,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甲午之败,并不是武器落后,本质上是清廷无信,淮军无义,是国家制度之败。

而庚子之战,也和武器无关,则是由于清廷的自私,民众的愚昧,是人的失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流传已久的谎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