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来的,我34级一铜钱是几级文物都没有

  明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这276年的经济发展,在货币流通方面完成了从贱金属铸币向贵重金属货币转换的过程,确立了银本位制度;同时在宋元海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海外贸易的领域,开始进行一定规模的海外经济交流,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银匠制度”。因此,在现代学术界,明代经济史的发展是史学研究所关注的重点。

  在研究明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笔者对明代货币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发现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变动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尝试通过对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分析来解析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一、明代银钱比价的变动情况


  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作为主币,铜钱作为辅币,在明代纷杂的货币制度下,白银与铜钱的比价经历了上涨、下跌,以至最后阶段的通货膨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明代白银与铜钱比价的变动过程。

  明初,明朝政府实行的是严格的宝钞制度,同时流通铜钱,《续修四库全书》中记载“日户部准奏,印造大明宝钞与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此外,政府还禁止使用白银。但是,从宋代就已经开始大量使用白银的趋势无法被一纸政令所中止,从史料中仍可以看到白银在流通领域使用的记载。《续修四库全书》中明确规定“每钞1贯折铜钱一千文银一两”。到了成化年间,史料记载:“成化十七年……每钱八文折银一分,八十文折银一钱”

。《明史》其后记载“弘治元年每七百当银一两”

、“每钱七文折银一分”

。到了正德年间(1506~1521年),“每七百文折银一分”

。嘉靖时期记载“嘉靖三年……好钱每银一钱七十文.低钱每银一钱一百四十文”

。到嘉靖四年(1525年),“令宣课分司收税每钞一贯折银3厘,每钱7文折银一分”

。到嘉靖六年(1527年),“每钱700文准银一两”

。但翻阅更多史料,才了解嘉靖时期貌似稳定的白银与制钱的比价实际上只是政府的规定,而此时的民间社会白银与制钱的比价则波动频繁。史料记载“民间行滥恶钱率以三四十钱当银一分,后益杂铅锡薄劣无形制以六七十文当银一分”

,有官员也奏请“许民用小钱以六十文当银一分”

。遇到自然灾害,流民“就食京师死者相枕”

,说明白银与制钱的比价已经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明政府规定“且定嘉靖钱七文洪武诸钱十文前代钱三十文当银一分”

。此后,嘉靖时期税收三两以下收钱,民间一钱白银以下止许用钱,“时钱八文折银一分”

。隆庆六年(1572年),“覆准将嘉靖隆庆万历制钱遵照前奉,钦依每金背八文准银一分火漆镟边各十文准银一分,洪武等项与前代旧钱各十二分准银一分相兼行使”

。到万历四年(1576年),“户部言钱之轻重不常,轻则敛,重则散,初铸时金背十文直银一分,今万历金背五文嘉靖金背四文各直银一分”

。而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南京银一分钱十文”

。到崇祯年间(1628~1644年),“崇祯元年以55文当银一钱”

。至崇祯后期,“崇祯通宝,民间绝不行使”

。从以上史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还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变动过程。为方便观察,特绘制比价变化图(见附图)。

  从这张比价变化图上也可以看出,从明初到1525年左右,白银与铜钱比价一直非常平稳,而且略有下降趋势;从1525年左右,开始发生波动,到1610年左右,波动次数较频繁;从1610年左右到明朝灭亡时期,白银与铜钱比价一直走高,并且达到了明代时期的最高点。为何主币辅币之间比价会出现这样的变动,这种变动所带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来分析影响白银与铜钱比价变动的原因。


  二、明代钱银比价变化的原因分析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此外还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白银和铜钱都是这种特殊商品,本身作为金属货币具有价值,那么二者的比价既由各自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决定,同时也受到货币的供给与需求影响

。从这点入手,得出银、钱比价变化有以下原因:


  1、政府为追求钱息而大量铸钱,滥铸劣质铜钱是导致银钱比价变动的主要原因。

  铜钱作为政府铸币,其本身具有价值,但是这种价值和金银这种硬通货不同,铜钱作为不足值货币,一般要比政府规定的价值要低,政府发行铸币,可以从中获取钱息,但是为了铸息而滥铸劣质铜钱也很容易妨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明代货币政策较为纷杂,尤其是铜钱的铸造和发行政策非常混乱且不连贯,《明史》中记载:“钱法朝议夕更,迄无成说”

。仅在洪武年间,铸币政策反复不已,元年开始铸洪武通宝,颁布制钱,到八年就停止宝源局制钱,九年停止各省铸钱;然而,到洪武十年又恢复各省铸钱;二十六年再停各省铸钱

,反复多次,“钱制”不稳定。但年代由于明朝前期国力较强盛,加之白银未成为合法货币,所以对白银与铜钱比价的影响并不很大。但是到了嘉靖年问,朝廷不单增加铸币,还发国库中的新旧铜钱作为俸粮,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同时,国家还片面追求通过铸币来获取营利钱息,“给事中殷正茂言,两京铜价大高,铸钱得不偿费。宜采云南铜,运至岳州鼓铸,费工本银三十九万,可得钱六万五千万文,直银九十三万馀两,足以少佐国家之急

。”可以看出,通过铸币,政府能够赢取利润。最初铸钱,钱干文重八斤八两,到天启二年,仅四斤八两,而这所谓的营利毫无疑问要转嫁给社会经济。明朝政府这种没有准备金制度的滥发铸币只能导致白银与铜钱比价的上升,从而造成铜钱流通的混乱。到了明朝后期,由于铜矿匮乏,为了“钱息”,明政府开始从开采铜矿铸币转为买铜来铸币。《明史》中记载:“崇祯元年……宝泉局铜本四十万两,旧例钱成还本太仓,次年再借,至是令永作铸本。三年,御史铙京言:铸钱开局,本通行天下,今乃苦於无息,旋开旋罢,自南北两局外,仅存湖广、陕西、四川、云南及宣、密二镇。而所铸之息,不尽归朝廷,复苦无铸本,盖以买铜而非采铜也。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政府将铸币看作创造社会生产价值的营利方法而非一项货币政策。在明代政府大肆发行铸币的同时,在铸币质量上的控制也非常之松弛,虽然政府一再强调铸币质量,万历时“采工部言,以五铢钱为准,用四火黄铜铸金


背,二火黄铜铸火漆,粗恶者罪之”

,但是在政府追求钱息,下层负责铸币官员又为了自身利益,导致铸币质量非常差。《明史》记载“嘉靖四十三年,宝源局匠人役人等侵料减工致轻小,恶不堪行使”,经济学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在这样的货币政策下得到显现,人们纷纷把优质铜钱用于储藏保值,市场上劣质铜钱流通越来越多,从而白银与铜钱的比价波动越来越大。


  2.私铸盛行是银钱比价上升的重要原因。 ......(未完,请点击下方“在线阅读”)

房山长沟镇的文物古迹(一)

这篇文章介绍房山长沟镇西甘池村附近的几处文物古迹。

公交836、房12、房16、房18、房19、房31、房41路长沟沿村下车(917917快长沟检查站下车南行一站也可以到达),西行去往已完成拆迁的沿村,路南侧有沿村娘娘庙(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该庙始建于明代,清代中期重修,2011年在拆除村办企业大棚后显露出来。依地势坐南朝北。原为四合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周围建筑已不存,现仅存前、后两进殿宇,前殿为硬山筒瓦卷棚顶,前后出廊;后殿为硬山筒瓦大式,前出廊。两进殿均为石望板顶,廊心墙处为软心,梁檩彩绘及壁画仍清晰可见。



西行去往南甘池村,南甘池村村南的一座院子内有和硕敬谨亲王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敬谨亲王的园寝在房山区长沟镇南甘池村。民国《房山县志》卷三·陵墓:“清敬谨亲王陵,在东甘池村西”。分东西两区,共占地80余亩。东区为首葬之地,俗称老坟地,葬有敬谨庄亲王尼堪和尼堪第二子敬谨悼亲王尼思哈;西区为再建之区,俗称西坟地,葬者乃尼堪长子兰布,现西区已无存了。东区“老坟地”原占地40余亩,园寝南向,园寝首有宫门3间,周围建有墓墙,宫门门首有石狮一对。进宫门有甬道伸向陵区,甬道两侧各有碑亭一座,碑亭内各树墓碑一方,碑亭两侧各有出廊朝房三间。闲道正前方通月台,月台上有享殿五间,享殿后有墓冢两座,分别葬着敬谨庄亲王尼堪和敬谨悼亲王尼思哈。墓冢为两座土坟,地宫不是汉白玉石券,这在清代王陵中是很特殊的。当年墓冢旁栽有松柏,成材者200余株。20年代,敬谨亲王园寝内的树木被全公府砍伐变卖,陵区建筑和墓墙逐渐破败。1925年,东西府又将陵区建筑拆除变卖,只留下墓碑、墓冢和残破的墓墙。1936年该园寝被盗。解放初期,政府拟建张坊铁路,设计经过敬谨亲园寝,遂将陵内墓冢平毁。现在就剩下两座龟趺螭首、汉白玉质石碑了,东碑为尼堪碑,额题:敕建,首题:和硕敬谨亲王碑文,落款为: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十六日立。碑侧雕升龙,赑屃侧面雕奔马。西碑是尼思哈碑,额题:敕建,首题:和硕敬谨亲王碑文,落款为: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十二日立。碑侧雕升龙,赑屃侧面雕梅花鹿。

继续西行去往西甘池村,村南有西甘池王爷坟(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多罗顺承郡王家族的园寝。和硕礼亲王代善三子萨哈璘次子勒克德浑因战功,于顺治五年(1648 授封多罗顺承郡王,可惜顺治九年,年仅34即病逝,由四子勒尔锦继爵位,后遭到削爵,顺承郡王爵位相继由其四位儿子勒尔贝、延奇、充保及布穆巴继承。布穆巴因不法被削爵,顺承郡王爵位又改由勒克德浑之子、勒尔锦兄长诺罗布继承。自此,诺罗布后代相继袭得顺承郡王爵位。顺承郡王共历1015位,自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始,历代顺承郡王墓址几乎都选在今天的长沟镇西甘池村、韩村河镇二龙岗村一带。

顺承郡王分别是:恭惠郡王勒克德浑(年)、勒尔锦(年)、勒尔贝(年)、延奇(年)、充保(年)、布穆巴(读音奔巴,年,未葬于西甘池的老南府,而葬于北京西直门外二里沟顺承郡王府坟地)、忠郡王诺罗布(年)、慎郡王恒昌(年)、简郡王伦柱()、勤郡王春山(年)、敏郡王庆恩(年)、质郡王讷勒赫(年,无宝顶,只有土坟一座)。据冯其利先生《清代王爷坟》一书考证,西甘池村葬有除布穆巴以外的11代顺承郡王。二龙岗村葬有3代顺承王,分别是:锡保(年)、恪郡王熙良(年)、恭郡王泰斐英阿(年)。

对照冯其利先生所绘制的《顺承郡王园寝平面图》可以看出:按时间顺序,顺承郡王园寝分别为:老府(现存勒克德浑碑及宝顶)、老南府(现存勒尔锦宝顶)、老府(现存诺罗布碑及宝顶)、二龙岗(现存泰斐英阿碑)、北府(现存伦柱碑)、南府(现存庆恩的宝顶)。

如今顺承郡王墓仅剩下4座宝顶、4通石碑。皆为坐西朝东。其中4座宝顶和3通石碑位于西甘池村。二龙岗村仅余一通石碑,为泰裴英阿墓碑。

院内南北两侧各有一通石碑。相比之下,南侧的体量稍小,为勒克德浑(碑文作棱德弘)墓碑,额篆:敕建,首题:多罗恭惠郡王碑文,落款:顺治十二年(1655年)十月初八日立,水盘四角浪花处雕有江崖海水以及螃蟹、海螺、海马等小动物,碑侧无雕饰。北碑较大,为诺罗布墓碑,额题:敕建,首题:多罗顺承郡王谥忠诺罗布碑文,落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初七日立。水盘处雕有盘龙,内有小鬼,浪花处有很多图案,如夜叉、鱼虾、乌龟等。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麒麟。

北侧百余米的居民院内有伦柱墓碑。从外可见赑屃头已经被砌于院墙内,而高大的碑首从很远就可望到。额篆:敕建,首题:多罗顺承郡王谥简伦柱碑文,落款:道光四年(18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团龙。




三座宝顶中居中的是勒克德浑宝顶,北侧为诺罗布宝顶,南侧是庆恩宝顶。根据入葬的时间可以看出:这三座宝顶前后相差近230年。这三座宝顶往南200余米的农田内有勒尔锦宝顶。


康熙末年,第七代顺承郡王锡保到西甘池祭祖,路过二龙岗村,看中这里的风水。二龙岗葬有锡保、长子熙良、长孙泰斐英阿。现仅存泰斐英阿碑,在二龙岗村南的农田内。2013年公布的“三普”中称为多罗顺承泰斐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碑身侧面雕有升龙,碑座两侧雕有麒麟。碑阳额篆:“钦赐”。碑文为:“多罗顺承郡王泰斐英阿碑文  朕惟懿亲笃庆泽洽本支属籍承恩辉流奕世所以播朝家之隆谊垂天室之芳声贻厥方来光于前烈荣施烂马尔多罗顺承郡王泰斐英阿系出银潢望崇宝胄桐圭衍绪韶龄早誉英材梓诰宣猷册府频膺宠锡掌宗盟于同姓惇叙弍昭寄军政于前锋申严匪懈沦徂遽告巳当请谥之期赠恤频颁肇举易名之典考彜章于在昔缅行谊而非遥谥之曰恭象其遗迹呜呼德彰睦族屏藩懋麟趾之休礼备饰终琬琰壮螭蚨之色钦兹嘉命妥尔幽灵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八月初一日”

西甘池村北有斗垣杨公之墓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又称杨斗垣墓碑,坐西北,朝东南,据村民说:原有墓碑一通,花岗岩石供桌一个,现仅存墓碑一通。龟趺圭首,青白石质。规格不高,赑屃瘦小,头高不足0.8米,有明代的风格,圭首浮雕瑞云拱日,碑通高3米有余,宽1.15米,厚0.38米,碑阳边缘浮雕仙草纹饰,上下部无雕饰。碑阳额题:皇清,碑文为:康熙十八年岁次己未八月吉日旦 立,通议大夫浙江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仍管台海道事斗垣杨公之墓,吏部候选通判孝男天枢/吏部候选知县孝男天机/吏部候选知县孝男天柄/恩生孝男天柱/孝孙文耀仝奉祀。碑阴无字。

杨斗垣墓碑的西南侧百余米有西甘池泉,是一个圆形水池。另外其东北方百余米有北甘池泉,又称胜泉、玉涌泉,是一个长方形水池。可以顺路看一下,在缺水的北方地区能有这样的泉水,还是不太多见的。


从西甘池泉西北行,穿过京昆高速,在一个地名叫做轩辕寺(不知这个轩辕寺与慧聚寺有何关系,是否就是一座寺院的不同名称?)的地方有一户人家,这里应该就是慧聚寺的原址,现仅存南侧院外的重修慧聚寺碑以及院子西北侧坡上的严行大德灵塔。

重修慧聚寺碑(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共有两块:


东碑,龟趺螭首。额题:慧聚禅寺碑记。碑文首题:慧聚禅寺重修记,落款:成化十年岁次(1474)甲午季春吉旦住持比丘文欢置。住持僧文欢号无极,万寿戒坛寺住持知幻之徒孙,碑文记录了文欢将当时的慧聚寺遗址重建的始末。慧聚寺当时为万寿戒坛寺下院,因此戒坛寺对重修慧聚寺极为重视,碑文中亦记载此事。碑阴无额,碑文分十数列刻捐资人名。


西碑,方趺螭首,额篆:重修慧聚寺记,碑文首题:重修慧聚寺记,落款:正德十一年(1516)十一月吉日立。碑文记录了当时的住持成明重修慧聚寺的经过,正德元年开工,正德十一年完工。成明,别号宝珠,乃文欢之徒,师徒二人相继重修此庙,真可谓心诚。碑阴额题:檀越芳名,刻捐资人名。

严行大德灵塔(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塔幢六角七级密檐式,下部须弥座。通高550厘米,幢高135厘米,六角等边,每边上宽45厘米,下宽47厘米,幢文后部漫漶严重,其中第三、四两面下部完全磨蚀。幢身正面四框及另五面上下框均饰以平雕卷莲纹。正面额下并以线刻饰菱花对窗及须弥座饰,额题:严行大德灵塔,首题:大金故慧聚寺严行大德闲公塔铭并序。落款为:贞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附近还有至少一座塔幢的残件,目前倒地。


西甘池村北有西甘池村革命烈士陵园(为房山区普查登记文物),原位于村西,南水北调时迁到岗东侧,北面紧邻岗北的韩村河镇罗家峪村。

为坐西朝东的两进院落,前院有一块西甘池烈士陵园重修碑记碑,立于2007年,记录了烈士陵园因南水北调工程而迁建至此的事宜。

后院有一座黄琉璃瓦方亭,内有烈士碑,碑阳额题:万古流芳,碑文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红旗引导,曙光即前,军民同心逐鹿房燕。辟建国之宏业,擎正义之火炬,除京西之顽障,解民众于倒悬。我察哈尔军区独立四旅于公元一九四七年八月鏖战周口店镇。暗堡突袭,弹林虐淋。勇士无畏,浴血奋击,敌兵裂胆,我军杨威。群众冒弹前沿抢救伤员。后方石门医院中转于西甘池村。时五十二位英灵长眠于甘泉河畔。

十之一二有姓之士于初荣移故里,十之八九佚名英杰迄今光耀此地。

前辈之志后人承启。移址建碑早有夙愿。适逢村级整党之时,党团员首倡捐款,即得全乡人民响应。重修墓寝,缅慰英烈,述诸子孙,激励永进,抚今忆昔,固本思源,青史流芳,万古永垂,后世昭然。是为记。


乘车回城,长沟镇西甘池村附近的文物就算看完了。

我曾写过博文:“清初铁帽王(一)肃亲王家族墓”,总结了我对肃亲王墓的寻访,这篇文章中的顺承郡王家族墓部分实际也可以作为:“清初铁帽王(二)顺承郡王家族墓”。

加载中,请稍候......

海淀区温泉镇的文物古迹,大致分为四个区域:

公交车太舟坞站下车,沿京密引水渠南岸西行,路南侧有北京市卫生局党校,其院内的画眉山上有黑龙潭及龙王庙(原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升级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层层升高。山门一间,硬山鸱兽吻大脊,黄琉璃筒瓦,汉白玉雕花石券门,进深1.8米,面阔5米。额题“敕建黑龙王庙”,未书年款,题字年代不详。山门内的第一级,北侧是黑龙潭,中有一潭,四周内侧建有回廊,宽1米余,共有33间,回廊为灰瓦白墙,外侧墙壁上有什锦窗。南侧有一块立于中华民国三十一年的重修黑龙潭寺碑,方趺螭首,碑阳额题:万古流芳;碑阴额题:永垂不朽,刻捐资人名。沿花岗岩石阶上行至第二级,有两座碑楼,均为歇山顶黄琉璃瓦碑楼。北为乾隆三年五月十六日重修龙王庙并封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碑。南为乾隆甲寅年(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秋致祭的诗碑,用印颇多。再上至第三级,原有四柱木牌坊一座,现已无存,夹杆石仍存;另有两座旗杆夹杆石,其中南侧的尚存,北侧的已损毁。第四级迎面即为龙王庙正门,硬山大脊黄琉璃瓦。左右又有两座歇山顶黄琉璃瓦碑楼,右边是康熙二十年岁次辛酉十月初吉翰林院侍郎高士奇奉旨重修龙王庙碑;左边之碑为雍正三年八月十五日致祭碑。庙内龙王殿面阔三间,歇山式前山卷棚抱厦,顶覆黄琉璃瓦,殿内正中供奉龙王坐像(我未能进入)。据资料记载:殿侧立着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汉白玉石碑一座,碑上记述了龙王庙建庙经过。


可以从党校院的南门出去,从温泉路东口站乘公交车至白家疃西口。

从白家疃西口公交站南行进入白家疃村,沿去往白家疃小学的东西向主路西行,路北侧有白家疃五圣神祠(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坐北朝南,只有一间硬山筒瓦式小房,很像一般村中的五道庙。不知为何称为五圣神祠,这是我拍的额枋照片,字迹像是“七圣神祠”。


继续西行路南侧的白家疃小学院内,有怡贤亲王祠(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怡贤亲王即爱新觉罗·允祥(1686-1730年),系康熙帝玄烨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他曾来过白家疃,在此修建别墅。允祥病逝后,葬于河北涞水,其园寝石刻至今保存较好。白家疃村民上书请求为其建祠堂,得雍正帝允许,于雍正十年(1732)在白家疃建起怡贤亲王允祥祠。20世纪50年代香山静宜友学迁入贤王祠,后改为白家疃小学。贤王祠坐南朝北,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和正殿。正殿面阔三间,保存得非常完整,为一殿一卷硬山式大脊,东侧有耳房一间,西侧耳房被拆除。正对山门的小学校北门旁,有座戏台,坐北朝南。这里曾是村民的娱乐场所,后来也被圈进小学,于2004年进行修葺。


贤王祠戏台北侧的路的西端,路西侧一个商铺门前,有著名的白家疃石桥(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因有学者称“曹雪芹故居在这石桥附近”,石桥大概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出名。据考证,白家疃村西小石桥为乾隆年遗物,桥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间陋室遗迹。以前是用花岗岩条石搭建而成的一座梁式石桥,横跨在白浮瓮山河(后称温泉河)支流上,旧时石桥规模比较大,能行马驾的大车;桥也很高,要上几节石台阶才到桥面。近些年水干了,桥废了,桥上的部分石料被人拆走挪作他用,只剩下四块条石和几块桥头的台阶石。四块条石大小基本一样,长43米,宽O52米,厚04米。


沿路向北到达温泉苗圃站,路西侧的温泉苗圃内有成排的柏树,很像是“墓道”的旧址,其实那是中法大学第二农事试验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栽种的甬路行道树。解放后,温泉苗圃一直将其保留至今。其北端尚存“中法大学第二农事试验场温泉葡萄园”地界碑。


三、辛庄村及高里掌村:

从温泉站乘公交至温泉辛庄北站,向西沿新建成的高里掌路去往辛庄村。辛庄村以前在高里掌路的南、北两侧均有成片的村落,现在路北侧已经完成拆迁,建成了中关村翠湖科技园,被拆迁的片区中,原有一座古花园遗址。据传是明崇祯年间的掌印太监高时明的宅园,名玄同道院,又名辛庄黑楼别墅。抗日时期日本人将其拆毁,石料用于修建温泉显龙山的碉堡及工事(胄乃城)。当时将许多无法运走的石料做了填埋。90年代初,村里整修街道时挖出两块汉白玉石,其中的一块石匾上清清楚楚刻着“玄同道院”四个字(这张照片摘自“颐和吴老”的博文中)。拆迁后,应已被文物部门运走保管。

在科技园这片现代建筑的西南角(高里掌路北侧),有辛庄关帝庙(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始建年代不详,现仅存硬山筒瓦过垅脊正殿三间,目前已很残破,配殿已无存,院内有一棵古银杏。估计这处文物将要开始修缮。



继续西行至高里掌村,路北侧的村委会院内有高里掌三义庙(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有前殿三间,前出廊,廊心墙为硬心,近年来已修复。殿前有两棵古柏,其中的一棵已枯死。后殿的位置有残破的旧房遗址。



村委会西侧院内,有高里掌文革期间建筑(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是一座大礼堂式的建筑,文革时期的烙印很明显。

四、温泉显龙山周边及城子山:

乘公交回到温泉站,去往北京老年医院院内的温泉显龙山。有孙岳墓(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孙公禹行纪念碑(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天仙圣母庙(子孙万代茶棚)、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显龙山石刻(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山的阴坡有护国寺戏台(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346公交路北侧的海淀寄读学校院内,有温泉镇温泉井(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温泉村内有温泉村菩萨庙(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温泉村西的路上有贝大夫桥,狂飙乐园内有赖都墓(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属苏家坨镇),狂飙乐园内的城子山上,有城子山东岳娘娘庙(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这部分文物古迹的详细路线,请参见我的博文:

1.温泉显龙山及周边的文物古迹。

2.城子山及周家巷、南安河的文物古迹。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逆水寒多少级有铜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