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四都瓦屋场现邵阳属于哪个省份里

原标题:油光红辣肠子粑(散文/谢卫)(邵阳日报-触屏副刊)

这里是邵阳日报?触屏副刊?

作者简介:谢卫,生于坪上瓦屋场,做过二十余年教书匠,也曾附庸风雅玩文字,但惜无甚长进,只得草草收场。近年偶尔心血来潮,胡刍些表现生活、抒发性灵的文字,散见于报刊或公众号。年逾不惑,淡观一切,闲暇之时,常呼朋唤友流连山水,寄趣自然。现供职于县教育局。

前些日子,和几位朋友一起到新化的粗石雾峡溯溪,农家乐老板向我们特别推荐了一道当地特色菜一一鸭仔粑,并展示了食谱配图,尘封多年的味蕾立马被激活,思绪一下子将我拉入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家乡美食一一肠子粑的回忆中。

在我清晰的记忆中,肠子粑是陪伴我从童年到成年阶段的一道难得的乡土美食。

说其难得是有根源的。这道美食当时很少出现在家庭日常餐桌上,大多时候是要在乡村红白喜宴上才露其“真容″。一经“亮相″,席间众人纷纷伸筷动勺大快朵颐,尤其会让小孩子们急咽不得欲罢不能。

现在想来,肠子粑常出现在红白酒席上是有其合理性的。那时候,谁家有红白喜事,一定会宰杀一头自养的猪来“捧场″,肥肉炼油现场用,骨头熬汤来提鲜,大碗瘦肉当是主打菜,内脏也是会充分利用物尽其材的。可一付猪肠充其量不过三四斤,单独拿来做一道菜供一二十桌人享用,份量明显不足。唱不了“主角″,就成为肠子粑中的“配角″,那真是乡村大厨给其最好的定位了。

同太叔是家乡的民间高厨,村院中逢有红白喜事必请他到场拿勺掌锅,细伢子们也特别爱跟父母去“跑场子″凑热闹,说白了就是要去蹭一口他做的油辣滑口的肠子粑。

肠子粑好吃,做起来也是挺有讲究的。先在临时搭建的柴火灶上的大铁锅中放入足量的猪油,待到一定温度时倒入红辣椒粉。霎时,红辣椒粉上下翻腾四散弥漫,立马形成“一锅红″。

随后加入早已熬制好的骨头汤和鱼腥叶(去猪肠异味又提鲜),待汤汁沸腾后再倒进适量(按桌席数量来定)的自磨米粉(必须是水稻米粉和糯米粉搭配,单放前者则显糙,单放后者则太粘,两者中和则软绵滑口)。加入米粉后,就得不停地搅动(否则粘锅过焦失了本味),在此过程中再适时放入洗净切碎的猪肠,继续不停搅动,同时还得逐步压制火力把控好柴火的温度。

当汤汁和米粉的稀稠度达到最佳状态时(乡厨手艺就以此来分高下,过稀或过稠口感就大打折扣),加盐着味,放酱油着色,油光闪亮红辣逼眼的肠子粑即可出锅了!

一碗肠子粑上桌,整个席面就闹热了!刚出锅的肠子粑冒着热气,外相好,香辣味十足,真是诱人胃口。等急了的大人和小孩一个劲地伸筷入碗,欲先入口而后快。

而“心急吃不了肠子粑″,有品食经验的大人夹来肠子粑并不急往口里送,而是先放在嘴边吹几口气,待其稍冷再入口慢品尝。小孩子们则早已忘了大人临时传授的“秘诀″,哪有那一份耐心,夹了就向口中入,一个个立马烫得鸡飞鹅叫上蹿下跳,欲吞不能欲吐不忍,不停地歪嘴绕舌吁气哈息,样子实夸张,出尽了“洋相″,哪里还想到一口肠子粑竟蕴含着这么大的热量,真个是“欲速则不达″。斯情斯景,至今想起,韵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办酒席渐渐发生了变化,或直接放在酒楼餐馆,或请宴饮公司“一条龙″代办,食材的走样与烹饪方法的更新,使肠子粑无形中远离了大众的味蕾,淡出了百姓的饮食视野。

一碗肠子粑,上不了大雅之堂,可入得了乡野酒席。而今,想要吃回满载儿时记忆的肠子粑还真不是张口即来的事。可愈难吃到,就愈发想吃;愈发想吃,就愈念其珍贵。

说来道去,没成想,对一道乡野美食的怀念,竟生拉硬扯地和一些世间大道理结上了关系!

编辑彭芳竹;审核石世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邵阳属于哪个省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