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村里藏龙卧虎是什么意思的多,曾有个人当过亿万富豪保镖,他功夫不得了,特别气功利害,在混乱社会里他一个人

抗战烽火连天;60年后,清远建设热火朝天。六十载披肝沥胆,六十年沧桑巨变。本报隆重推出的清远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红色记忆》之“县城解放篇”、“历史大事件篇”已刊登完毕。从本期起,将陆续推出“英雄人物篇”,敬请垂注。

  一个家族有七名总统卫士,这恐怕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这就是县七拱镇石角塘村丘氏家族。

  1920至1925年间,丘氏家族先后有丘堪、丘炳权、丘士发、丘时、丘玉亭、丘习轩、丘有等七人成为民国的卫士。

  在的革命征程里,无论是援助革命、护卫脱险,或守护南京,丘氏七卫士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卫士长丘堪之孙丘继发赋诗曰:围子镬耳楼,祖祠松柏青。丘堪立奇功,国父授金牌。一家七兄弟,同护孙中山。

  在丘继发的带领和叙述下,记者探访了七卫士故居,走近80多年前那段历史。


结缘,始于太公辈份的丘玉如和丘习当。”丘继发介绍,丘玉如和丘习当两人少有大志,20世纪初远赴马来西亚打工谋生,并攒下了不少财富。

  光绪卅三年(1907)前后,丘玉如结识了南洋支部负责人(的创始人之一),受到思想的影响,向其捐赠了大量金钱,赞助革命。这一次的结识,彻底改变了丘氏家族的命运,丘家也由此与孙中山、宋庆龄等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不久,丘玉如还加入领导的,推行三民主义学说,并任交际兼筹饷员,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民国八年(1919)回国之后,在广州任支部庶务干事。

  1912年元月,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开始。当时丘玉如获悉创建卫士队急需人才时,他想到了族中侄辈丘堪等人。

  那时能做卫士的革命青年,都是百里挑一,多为身体棒、功夫好,通晓英文、法文,会开汽车和轮船。时年27岁的丘堪为人聪悟,性格豪爽,又练得一手擒拿术,虽一直在家务农,却满怀大志忧天下。在丘玉如推荐下,他与族中兄弟丘炳权成为孙先生的卫士。因工作积级、负责,丘堪深得



从南京带着丘堪等卫士回广州就职大总统后,开始

,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

产生激烈冲突,于1922年6月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事件中,丘堪、丘炳权等英勇护卫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离粤,丘氏卫士也因此一战成名。”说到此处,丘继发提高了语调,脸上满是自豪。当时,陈炯明叛变炮轰越秀山总统府,孙中山不得不离开总统府,中途却多次遇到叛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丘堪、黄惠龙等人指挥下,62名卫士临危不惧,与叛兵激战两昼夜之后杀出一条血路,冒着枪林弹雨拼死将孙中山先行护送至“

”。随后,丘堪、丘炳权等人返回总统府,护送宋庆龄撤退。当时,身高健壮的邱炳权负责背负宋庆龄撤退,经过一番奋战后,终于在虎门把宋庆龄送上军舰。

  因在整个护卫过程中立下头功,丘堪因此荣获大元帅府颁赠金牌一枚,升为卫士中队长,获授金牌、赠恩饷,宋庆龄亲自颁发孙中山金像;丘炳权获奖章一枚,升为卫士小队长。现今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背面《抗逆卫士题名碑记》中,两人光荣事迹均被题刻,得垂青史。

  在此之后,身为卫士长的丘堪一直都是和宋庆龄身边重要工作人员,与孙中山出生入死。越秀山事件后,丘堪又向孙中山推荐介绍了本家兄弟丘士发、丘时、丘玉亭、丘习轩、丘有等人为孙中山贴身卫士。

  丘氏一家共七位总统卫士,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恐怕都是罕见的。

  丘有获颁终身卫士称号


  在丘氏7卫士中,丘士发是官职最高的一位,他初为

卫士,后入黄埔军校受训,参与东征、北伐、淞沪抗日血战,官至中将。上世纪20年代末期,丘士发经丘堪介绍和

代总统的女婿,后赴台湾定居,官至中将、台湾“

  而跟随时间最长的,则是丘有。丘继发透露,2007年清明,邱有的三子金生、长女竟仙、次女竟惠等回乡探亲祭祖,讲述了有关丘有鲜为人知的事情。

  丘有生得高大魁梧,性格忠厚朴实,精通猴拳。成为卫士之后,经刻苦训练能双手开枪,射技精湛。孙中山离开广东的时候,喜欢叫丘有做广东菜,说他做得好吃;越秀山之战后,丘有升为卫士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25年,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在北京逝世,丘有奉命北上,在碧云寺守护灵柩达3年多。

  1929年,丘有护送灵柩从奉安南京紫金山,之后任园警卫队小队长。南京解放前夕,不少人都去了香港、台湾,丘有却仍然坚持守卫中山陵。1956年,丘有被宋庆龄命为孙中山的“终身卫士”,并颁发纪念奖章。

  1956年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到南京谒陵献花,丘有被邀请陪同委员长、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向孙中山先生献花。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全国粮食紧缺,丘有一家就靠他每月49.5元工资维持,日子艰难。外交部长陈毅得知卫士们的家庭子女多、日子过得艰难之后,为卫士们涨了近一倍工资。

  不久,特批丘有离职休养,关系转到南京市交际处,负责接待外国贵宾参观,先后接待过贺龙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苏联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相当于)等外国政要,直至寿终。



  越秀山之战后,丘氏家族与

、宋庆龄有了更深的感情,远远不止“总统卫士”这么简单。

  那时,丘堪深得国父

的信任,宋庆龄曾经邀请丘堪与妻李欢、子可樽到

团聚,大家共进饭餐。孙中山逝世后,丘堪携子可樽随宋庆龄到了上海,可樽在宋庆龄住处居住,就读上海粤东中学。

  丘继发说,儿时常听父亲和村里大人说起宋庆龄。“1936年,我父亲丘可棠(即丘堪次子)生于,满月时候,宋庆龄闻讯亲自送来礼物表示祝贺,还逗襁褓中的小可棠玩。母性慈爱,溢于言表。”如今,当年被抱在手里的婴儿丘可棠已成为一位73岁的慈祥老人。

  解放后,丘家同宋庆龄也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感情。返乡务农的丘时与在广州的丘堪处境艰难,宋庆龄写信给其两人表示慰问,汇钱接济其困境。“祖父丘堪在文革时期曾受到迫害,还是宋庆龄的一纸批示才保住了性命。”丘继发说。

  因为“总统卫士”这段历史和家族在当地多年来的威望,石角塘村丘氏被誉为粤北的“名门望族”。现在,丘氏子孙们在全国各地过着平凡的普通人生活。丘继发在阳山第一小学教语文,他却从未向学生们提及“总统七卫士”的故事,“和宋庆龄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在讲述关于他们的课文时,都会有不一般的感情。”

  为了传扬这一段历史和家族精神,31岁的丘继发从青少年起就开始着手搜集家族资料。“我有责任把丘氏家族的故事告诉后代,希望通过后人能把一代伟人的故事传承下去。”


申报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2006年12月9日、10日,应石角塘丘氏族人之邀,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DAVITA·PALMER)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系教授谭伟伦博士,韶关学院研究中心主任曾汉祥教授一行,对石角塘多元人文文化进行综合性考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石角塘蕴含之古建筑文化、科举教育文化、客家与本土文化丰富而深厚,确值着力开发、弘扬。

  而丘有的后代曾于2007年回到石角塘村,并提供和赠送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照片。

  目前,丘氏族人和当地政府正在积极把石角塘故居申报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丘堪(),原名士堪。为人聪悟,性格豪爽。民国十三年(1924)元旦,在

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得到

颁发、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晋升卫士大队中队长。南京沦陷后返粤,在广东公路处梅箓站任职。解放后,退休定居广州。1973年在广州逝世。

  丘炳权(),名士榜,字炳权。民国十三年(1924)元旦,在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得到颁发、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同时晋升卫士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逝世后,卫土队改编之际,劳伤病重而不治,时年31岁。

  丘士发(),谱名士膺,世称是膺。为人慎重,处事和蔼。少年勤奋好学,于阳山县立高等小学修业。先后从黄埔军校、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官至陆军中将。

  丘时(),名可时。民国十四年(1925),在北平(今北京)逝世,奉命北上,后护送孙中山灵柩安葬南京紫金山。1969年在家去世,终年70岁。

  丘玉亭(),又名可珼。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师。曾任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文书兼特务长。解放后,为成都饮食部门工人。1971年去世,终年72岁。

  丘习轩(),家世农民。少时务农,闲习武术。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至十八年(1929)七月后,任北伐军国技(武术)教练。1957年在家去世,终年68岁。

  丘有(),原名士有。家世务农,少读私塾,擅长猴拳,能开双枪。逝世后,奉命北上。解放后,仍一直在南京中山陵工作。1969年去世,终年67岁。


  探访七卫士故居,才发现丘氏能与伟人结缘并非偶然,或许这与丘氏家族数百年来的兴师重教有关。

  石角塘村的总统卫士故居保存仍然完好,其

群总占地面积为7821.5平方米,总房间80间,规模之大,乃

  丘汝相于1772年在石角塘开宗,为当地首富,此

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建成,系丘汝相专为二、三、四、五子按客家习俗准备分家而建。

,均座西北向东南,依次连体组合,为九厅十八井式的客家围屋。各进外山墙有泥浮雕,内山墙有壁画;屋檐档板上,全为木雕,均出名匠高手。每座屋,建筑面积均在480平方米以上,最大者为840平方米。此规模,见证了丘氏家族在当地的实力。

  据清末科榜眼朱汝珍

之民国《阳山县志》载,开宗祖丘汝相入住之嫡裔入志乘者多达80人次,入列传者10人。丘汝相五子丘自新,为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三十三名举人,荣膺清朝

题赠“文魁”匾,不但为石角塘丘氏,亦为阳山县争得极大荣誉;另出监生8人,庠生(秀才)12人。

  文化相对滞后之阳山石角塘,竟能培养出如此众多人才,当属阳山无二。而随后不久,“

七卫士”的横空出世,更让世人认识了这个

  在故居中,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四方围城。四方围城座北朝南,长为51米,宽为44米,高11米,城墙厚2米,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蔚为壮观。围城里面建有48间房屋,有枪械作坊、粮仓、磨房、柴房、厨房、厕所及水井等整套生活设施,只要防御敌人不能强行攻入,里面的人足可以坚持一年以上。

  此乃晚清民国时期连阳地区唯一没有被攻陷过的古城堡,也是至今唯一幸存的城池。目前城墙有部分已坍陷,最近丘氏族人多方筹资,进行了必要的修葺,基本恢复了原貌。

  “红色记忆”题字陈家记

  合办单位清远市委宣传部

  专题策划雷广财梁有华

  专题统筹胡亚柱达海军

  专题撰文黄津唐志荣


七拱镇石角塘邱氏宗族文化

  2006年12月9日,受邱氏族人邀请,我们陪同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兼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宗树人(David A.Palmer)博士,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副教授谭伟伦博士、韶关学院客家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汉祥教授一行,对石角塘进行民俗文化考察。教授们考察了邱氏宗祠、镬耳围屋、四方围城、客家围屋、小洋楼,对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兼融广府与客家、西洋与传统的古代建筑表示赞叹。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适邱氏光启堂举办六十年一届的“围龙醮”,遂改变计划,全程采访醮会。于是,法国、香港、内地三教授在石角塘村进行了二夜一日的民俗考察活动。教授们了解到邱氏宗族自晚清以来涌现了举人、同盟会员、孙中山七卫士、将军、作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杰出人物,认为深藏偏僻山村、定居仅二百多年的邱氏家族,蕴含农耕、科举教育、军事、名人、古代建筑、侨乡、客家、民俗、风水等方面的文化积淀,为岭南乡村所罕见,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

  石角塘邱氏文化遗存,不仅是其宗族骄傲,也是阳山的宝贵文化遗产,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现在,石角邱氏镬耳式客家围屋(即孙中山七卫士故居)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并已向省政府有关部门申报了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

  阳山县七拱镇石角村委会,位于县城之南27公里的沙河水口平垌。这里是粤西北的粤桂湘边远山区,为南岭山脉萌渚岭南麓,沙河水先后汇入七拱河、连江、北江而入南海,故又属珠江流域。南经七拱圩,下清远通广州;西过太平圩,接怀集达广西;东出连江,往韶关接湘赣;北上黎埠或县城,至连州出湖南。

石角村中的山顶上耸立三根巨石,酷似石头生了角,得名“石角”。山下的岩洞长年流出泉水,在岩口形成一个大水塘,故名“石角塘”。

石角塘所在的七拱镇,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深厚。远古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村南有三山寨洞穴遗址。七拱镇是我省罕有的唐宋古镇之一,唐为铜台镇,宋改通儒乡,清设七拱巡检司,民国改七拱乡。唐代“安史之乱”起,铜台人何昌期、李玉珪应征勤王,累立战功,官至千牛卫上将军、右卫将军,封尚书(相当于部长)。我县古代有三进士宋代雷庠、明代周凤仪、清代郑士超,均七拱人。近来,国内外专家对我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考察之后发现,七拱河流域历来是我县居民迁入、迁出的主要集散地,称之粤西北的“珠玑巷”。明朝初年,福建叶元青率十旗十姓奉命“平瑶”进驻连州千户所第三百户所,即今七拱

村。后实行“寓兵于民”的屯田制度,遂成土著。石角塘,即在为三所村。

现在,石角村委会占地35平方公里,有水田面积3246亩,有40个村民小组,1200户,5400余人。居住着邱、莫、张、陈等十多个姓氏。

  清朝雍正三年(1725),朝廷为避文圣人孔子(名丘)之讳,令丘姓将“丘”加上邑旁而写作“邱”,故而后世“丘”与“邱”是同字,实为一姓。民国初年,爱国诗人丘逢甲倡议丘姓复“邱”为“丘”,得到闽粤族人响应。但是,不少邱姓人仍沿用邱字。现在,邱姓随处可见,丘姓反而不多。2007年全国姓氏排名,邱姓居73位,丘姓居207位。

  清嘉庆十八年(1813),邱自新撰《邱氏世谱叙》记载:邱氏,炎帝神农氏之裔也......武王伐纣,四海永清,因封尚(姜太公,姜尚)于齐(国)营丘,子孙居此,遂以地为氏焉。厥后,昌盛于豫州,故郡为河南。又后孙枝蕃衍,迁居于闽之汀州上杭,及我祖九十七郎公始迁惠州长宁遥田(遥田,原属英德县东乡。明隆庆三年(1569)析河源地,割英德、翁源两县之东南隅,设长宁县。直至清末仍属惠州府。今为韶关市新丰县)山下,为长宁开基始祖。清嘉庆廿二年(1817),邱自新又撰《邱氏族谱序》记载:先祖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迁居广东惠州府长宁县遥田约山下乡,始祖以上尚有九世在上杭。因此,石角塘邱氏的确切源流,从“惠州长宁山下开基祖九十七郎”记起。

遥田始祖九十七郎唯贤公,为第七十九世,妣张氏,生二子:长为千一郎,次为千四郎。八十世之后的辈字诗曰:“千万锦金悦,廷文明允曰。汝子学时习,士可成一道。立功积德大,百世久远昌。发祥光荣宗,其才连三元。”

清朝“康熙盛世”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出现“湖广填四川”的移居浪潮。其中,、粤北客家人也有远迁四川,同时又有部分人迁入阳山县一带。准确地说,客家人迁阳山在乾隆后期至道光年间达到高峰。清嘉庆廿五年(1820),陆向荣任阳山知县,当时“阳邑地广人稀,土著小民怠于耕凿。凡山场可以用工开垦者,悉听惠(惠州)、嘉(嘉应州,今梅州)等处客民耕管,获利自甘,穷苦而莫与争。”

《邱氏族谱》记载:太祖邱汝相长年以木匠手艺出外营生,见到家乡贫困,难以度日,产生了迁徙他乡的想法。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月,邱汝相先到清远县贵湖的本族光振堂兄弟汝△家投宿。促膝长谈之后,次日堂兄派一人领着来到阳山县七拱村。经过介绍,在冯家做木工。冯家见邱汝相手艺高超,温良恭谨,谦善和人,相处不久,已成知己朋友。见七拱地广人稀,风俗朴厚,邱汝相就将自己想定居三所村的想法告诉了冯家主人。冯家主人听了之后,大方地说:“附近土地多着呢,如你看好了地方,可以送块地给你起屋。”

(三)邱氏的传说——马草宝地邱家祠,斧浮水上迁阳山

邱汝相是如何得到起屋定居的土地的呢?

族谱上记载这样一个传说。邱汝相初到

村,给冯、叶等姓人家做木工谋生。虽然冯家应承送地,可是邱汝相忙于木工活计,没空去寻找可以起屋的好地方。冯家有个养马的牧童,每天都要割草喂马。邱汝相见他经常玩到傍晚还没去割马草,就问他是不是忘记割草喂马了?牧童说,不用急,我有个生长马草宝地,今天割了明天就长出来,一下子就能割够喂马的草了。邱汝相听后十分惊奇,仔细一想,这可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啊!灵机一动,送一把花生给牧童,催促他快去割草。次日清早,邱汝相沿着路上的花生壳一直追寻下去,结果,在村西不远处见到一片芒蔸大坝。驻足四望,低头观察,这里土肥地厚,水草丰足,山环水抱,有藏龙卧虎之势,好一个风水宝地!当晚,邱汝相与冯家主人说,想在石角塘长满芒草的地方建屋安家。冯家不食言,将此地无偿送给邱家。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邱氏宗祠光启堂的所在地。

邱汝相得到起屋落脚的土地之后,连忙赶回长宁老家,动员全家迁来阳山县。“人离乡贱,物离村贵”。邱汝相之妻江氏思恋故土,不愿迁徙他乡。邱汝相连连催促动身,还是遭到拒绝。江氏气恼地说:“除非你将斧头抛去池塘,不会沉下水中,我才跟你去阳山。”邱汝相一听,大失所望,气头上来,见身旁正有一把斧头,随手捡起来,反手甩出大门外,往门口塘抛去。说来也巧,斧头刃口正好砍中池塘上浮起来的一段木头上,斧头没有沉下水里!邱汝相急忙拉着江氏出来看,江氏惊叹:“唉!既然天意如此,我跟你去阳山了。”

当时,邱汝相领着妻子及四个儿子,爬山涉水,走了几百里路,才来到阳山县

村。当时,邱汝相五十岁,江氏四十岁,长子、次子均已成年,三子十一岁,四子年龄更小。当时,一起来阳山的还有千一郎裔孙邱汝钦。

  邱汝钦,为石角塘邱氏光振堂的开基祖。邱汝钦(),迁居石角塘。初时,给人放牧打工为生。忠厚诚实,勤俭持家,在蓝灰屋创建光振堂。传有六子,其中二子子超(1776-?),号云麟,贡生,省官赠给匾额,毁于“文革”。子超有三子,二子学傃(1804-?),太学生。学傃有二子,长子时海(1834-?),系国子监的太学生。时海有五子,长子习教,庠生。四代功名相继,一门诗书世家。

  邱汝相,为石角塘邱氏光启堂的开基祖。邱汝相(),迁居石角塘湾龙围。八岁丧父,弃书做工,助母养家。终生以木匠为业。中年时,迁阳山。治家严谨,耕读并重。力行善事,赈恤饥民,修砌桥路,无不乐为。乡村是非,晓之知改。晚年引老家贫困叔侄来阳山,分屋授田,使之成家立业。民国县志有传,多有赞誉。

(五)阳山邱氏,石角为最

  1995年全县人口统计反映,阳山丘与邱姓有6975人,居第20位。2000年,丘(邱)姓自行统计全县人口有11000多人,其中七拱有7300多人。今天,石角塘邱氏后裔有3000多人。可见,丘(邱)姓在阳山是主要姓氏之一。在民国县志中,石角塘邱姓入传者有14人,出现了82人次,为诸姓之最。晚清民国,出了举人、将军,及孙中山七卫士;解放后,有教授以上高级人才近十人。石角塘邱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晚清延至今时仍是粤北名门望族。

  《邱氏族谱》记载:太祖邱汝相全家迁来之后,先在石角塘搭起茅房(今二房祖屋右侧),暂得栖身生活。不久,给所居之处取了吉祥的地名——湾龙围。

  据今已九十岁的老人邱可瑞说:“太公(邱汝相)初来时,没田没地,带着全家人到二十多里外的鹿牯洞、筋竹坪去开垦荒山。那一带山野荒无人烟,大片大片的山场无人耕种,任由开山修田造地,不用纳粮征税。田地里的肥料多从家里担过去,太祖半路见有猪屎、牛屎都会捡起来,用草木灰包裹保存,爱之如宝。然后,担到地里做肥料。精耕细作,种好庄稼,提高收成。一家人起早贪黑,勤耕苦种,积累粮食,饲养生畜,增加收入。这样,最先修建了第一座围屋,改善生活居住条件。后来,儿子们长大了,娶当地人的女子为妻,得到外家的支持。据说,二房婆太是叶姓之女,叶家将及山下石角塘打发(赠送)给其女作嫁妆。

  “有一次,连续早出晚归地耕作,太婆江氏夫人困得在冲凉房都睡着了。到了吃晚饭时候,才被太公发现。又一次,江氏夫人一早煮了早饭让儿子们吃饱之后,在离家不远的田地干农活,然后,自己以残羹剩粥作早餐。儿子们见家里炊烟再起,以为母亲单独在家做美食。归家一看,只见母亲正在吃着残羹剩粥,全都感动得泪如雨下。”

  “经过辛勤耕耘,生活渐渐富足之后,陆续买田买地,置下一些田产。太公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人,要是谁家没饭吃的,就会借给他。凡是修桥造路的事情,他知道了都会捐钱。他一生做了不少好事,是老一辈人口中经常说的。太公既重视耕种,也重视读书,不少子孙考取了功名。”

  “太公落籍石角塘之后,苦心经营,慢慢地置下大批山场田地。在太平乌石洞、新圩岩口、七拱西路等地处,都买有土地,除了自家耕种之外,还出租给他人,收取地租。其中,光启堂公尝约有三四十万斤租,四房约有二十万,三房少一点,也有十多万。最兴盛的时候,光启堂拥有几千亩山场土地。解放初,进行土地改革,石角塘划了33户地主,5户富农。”

  以农为本,这是石角塘邱氏宗族的传统,也是中国农村传统社会的根本。至今,居住在石角塘的邱氏族人除了年轻的多外出务工之外,大部分人依然延续传统农耕的生活。


  石角塘邱氏宗族,秉承崇尚耕读传家的客家传统,历来办学重文,子孙好读诗书,世代人才辈出,是阳山县晚清至今的科举教育世家。

  首先,石角塘邱氏不惜资金,连建私塾,参与创建广州邱氏宗祠(兼书院);同时捐资修建通儒社学,县学文昌殿、文庙等,培养家族与乡邦人才。(1)《邱氏族谱》记载:邱汝相创建二所私塾。光启堂开基祖邱汝相,迁来石角塘落籍后,常教诲子孙“资生不如耕,习业莫如读”。不惜巨资,先后创建二所私塾:一所在九祠;一所在大书房,原址在石角小学前面,后被洪水冲毁,改建马鞍山下,即后来的光启学校校址。高薪聘请有名老师,命子孙攻读儒家典籍。方圆几十里,向来没有读书人,当听到初来落户的邱家传出琅琅读书声,众人无不惊异。清嘉庆四年(1799),邱汝相捐例贡生,了却当年读书功名之梦想。(2)邱自新修建县学文昌殿。民国《阳山县志》卷六?学校:文昌殿,在儒学头门内,左中奉帝君,上为魁星五位,前为同咏堂、天池,右为大门。清嘉庆廿三年(1818),拔贡生邱自新等倡建。(3)邱子和(字致祥)倡建通儒社学。县志记载:通儒社学,在七拱圩之南,嘉庆十八年(1813)新建。嘉庆廿年(1815)简景观撰《通儒社学记》“国学邱君致祥、禀膳李君显文,三人实董其成,而乡中人士咸乐助不辞,其襄阙美......”(4)邱学奎修县学文庙、

。县志记载:邱学奎,倡修文庙,建文昌宫,亲赴各乡挨户劝捐,途中翻船落水,差点毙命。遇救后,更加尽力,人人乐为捐助。(5)邱习传重修通儒社学。县志记载:民国十一年(1922),邱习传与梁凤铎、彭衍派等重修通儒社学。(6)《邱氏族谱》记载:清嘉庆年间(),石角塘邱氏宗族县内宗亲参与创建广州邱氏宗祠。广州邱氏宗祠,三间三进,两天井,面积有663平方米。地址在今广州市中山四路长兴里三号,系阳山、乳源、平远、博罗、河源、大埔、镇平、

、花县等十二县邱氏族人共同创建,兼作邱氏书院,为参与建设的邱氏子弟温书攻读,及乡科两试的学堂和寄宿之地。阳山邱氏参与出资修建,分得一间房屋,方便本族子弟赴省城广州读书应考。光绪十七年(1891),维新人物康有为在此开设“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推行维新变法主张,学生有梁启超等20多人。1981年,万木草堂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秋抗战胜利后,在广州的族人邱淞从日本侵略军手中接收回来。邱淞,阳山七拱人,省政府秘书处职员,兼省立黄埔中学文书,邱氏书室管理委员会负责人。邱自新撰《邱氏族谱序?汝相公传》“不肖(谦称)稍长,即命负笈远游,在省垣者且将十年,惟不肖下愚,不能取科第,以公心耳。”据此推测,邱自新极可能在广州邱氏书院读了十年书。

  其次,石角塘邱氏宗族富而思进,设立族内公尝,资助子弟读书,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提高家族声望与地位。开基祖邱汝相已经创设公尝,鼓励子孙读书,考取功名,进入仕途,以求个人建功立业,又为本族光宗耀祖。凡有子弟入学(延至民国时期光启学校)读书者,均免费就读;若外出求学者,公尝每年每人资助六担谷。在公尝助学制度的激励之下,邱氏子弟文化素质远高于县内其他姓氏宗族。落籍阳山几十年后,石角塘邱氏宗族由白手起家,一跃而成为县中名门望族,堪为一个奇迹。道光县志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考入县学的学生,“获售者半系惠、嘉客寄籍子弟”。这是对石角塘邱氏宗族等客家子弟勤劳好学,表示认可和赞许。

  第三,资助乡邻学子读书应考,取得士林高度赞誉。邻乡郑士超,从台湾回归大陆阳山落籍,家境贫寒,而读书却出类拔萃,乾隆四十七年(1783),考中全省第十五名举人。邱汝相得知他无钱上京参加考试之后,慷慨解囊,帮助他实现了人生理想。邱自新撰《邱氏族谱?汝相公传》云“邻乡有郑御史(士超)者,当未第时,无资赴礼闱,公为厚赠之”。邱汝相八十岁大寿,“京中郑工部(士超时在工部任职),南海谢孝廉(孝廉,举人别称),皆远寄仪物,锦屏寿联,为公祝寿,四乡名望毕集,捧斝称觞”。

  晚清一百多年间,石角塘邱氏(含光振堂、光启堂)出了举人1人、贡生5人、增贡1人、副贡1人、增生1人、外翰生1人、监生8人(含太学生6人、监生2人、国学生3人)、庠生17人(含武庠生5人),合计40人。人才之盛,居县之首。

  邱氏光启堂科举功名一览表

房 姓 名   功 名  年 代    公元    其  他

  邱汝相   例贡生  嘉庆四年   1799    例授修职郎

长 邱子升   太学生

  邱学盛   武庠生

  邱学通                     登仕郎

  邱学琼   邑庠生

二 邱子埙   外翰生               征仕郎

  邱学光   监生   嘉庆廿四年  1819    国魁匾额

  邱学成   武庠生

  邱时英   邑庠生

  邱时蕃   邑庠生

  邱时谟   岁贡   同治五年   1866

  邱习传   岁贡   宣统三年 1911

三 邱子篪   庠生   例授翰林郎、捐州同

  邱学乾   武庠生

  邱学贤   监生                国魁匾额

  邱学尧   武庠生

  邱时仲   国庠生

  邱习当   国庠生

四 邱子和   国学生        布政司经历、职员

  邱学扬   国学生

  邱时宜   岁贡   光绪十年   1884

五 邱子顺   拔贡   嘉庆十八   1813

  邱自新   举人   道光二年   1822    文魁匾额

  石角塘邱氏宗族取得的科举功名,今难胜数,幸存一对旗杆夹石,三块功名匾额。

  (1)举人邱自新的“文魁”匾额:

  监临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粮饷,兼理巡抚印务阮元,为道光二年壬午

中式第三十三名举人邱自新立“文魁”。

  (2)监生邱学光“国魁”匾额:

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三级魏元煜,为嘉庆二十四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邱学光立“国魁”。

  (3)监生邱学贤“国魁”匾额:

  署理广东布政使司布政使、两广盐运使陈家树,为道光十八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邱学贤立“国魁”。

  晚清时期,对石角塘邱氏宗族的科举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的人有:

  丘汝相(),字辅德,号肖岩。捐例贡生。中年时,迁来阳山落籍。治家严谨,惟事耕读。鉴于少时家贫弃学,富裕之后,创建二所家塾,延请名师,教育子孙。邻乡郑士超,无钱上京赴考,慷慨赠之。生五子:长子子升,太学生;次子子埙,外翰生,征仕郎;三子子篪,庠生,翰林郎,捐直隶州州同;四子子和,国学生,职员,捐布政司经历;五子子顺,举人,州判。孙辈二十多人,有七个秀才。

  丘自新(),名子顺,又名嗣新,字日昭,号熙宇。十五岁,考入县学。青少年时,游学广州十年。与进士郑士超友善,得到辅导。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道光二年(1822),考中全省

第三十三名举人,授官直隶州州判。倡修县城官学,督促子侄读书,贡献甚大。


  民国初期,邱氏宗族仍以私塾教育为基础,品学兼优者则送县城高级小学校读书求学,出类拔萃者继续升入高等学校深造,培养卓越之才。后来,为适应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创办私立光启学校,培育本族子弟。

  私立光启初级小学校

  约在廿世纪廿年代,邱氏族人在石角塘村中的公共祠堂九祠创办私立光启初级小学校,是县内最早创建的私立学校之一。今从县档案局藏

有最早记载:民国廿一年(1932)三月,在九祠开设私立光启初级小学校。

  民国廿三年(1935)学校经费预算

项  目                       金  额

资产或资金之息金   由光启堂尝产拨来租数     三百五十元

由七拱乡崇德、尚义两堂拨来全年补助费         二十五元

合  计                     三百七十五元

项  目                       金  额

职教员薪俸                     二百八十元

校役工食                        五十元

图书                           十元

仪器标本                         五元

校具                          十五元

办公费                          十元

特别费                          五元

合  计                     三百七十五元

  民国廿五年(1936)遭遇大水灾,光启堂蒸尝(田租)大减,学校停办一年。次年春季,学校复办。校董主席邱习传捐赠文具、图书、仪器标本、运动器材、卫生用具等几乎所有用品,总值116银元。

  民国廿六年(1937)二月造报

,共有十八条规则。其中,办学宗旨:本校遵守教部颁行小学令,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儿童身心之发展,施以适当之陶冶,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生活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教授科目:公民、国语、算术、自然、社会、工作、唱游、体操等。有职教员二人,学生四十人。修业年限为两年。复式办班。一年级二十人,二年级二十人。每年二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为第一学期;八月一日至次年一月三十一日为第二学期。办学经费:由光启堂蒸尝拨给常年经费租谷八仟斤,依时岁丰荒而定收入之多寡。本年约收租毫劵三百五十元(民国廿一年(1932)为280元)。

  民国廿六年(1937)三月私立光启初级学校教员表

姓名   年岁   学科          所在班级  每周课时  月薪    兼职

丘玉麟  48   国语、算术、社会、自然  两班两级  20小时   十五元  教务主任兼教员

丘炳燊  21   体操、唱歌、公民     两班两级  16小时   八元   助教员

  民国廿九年(1940)秋,改名七拱乡第十四保光启国民学校,成立学校经济委员会,有邱玉如(视察员)、邱士喆(县议员)、邱士苹(同盟会员,农)、邱士台(始兴县政府收支员)、邱士伍(农)、邱士战(农)、邱士点(医生)七名委员,负责筹措学校经费。其中,光启堂拨付大洋350元。民国三十年(1941),乡村建置变动,改为第六保国民学校,校长邱可樽。张锦标为教导主任兼教员,月薪国币四十元,含膳食。

  民国卅四年(1945),粤桂边区总指挥邹洪将军驻阳山县城,让连长邱桂坚挑选二名懂建筑的日军俘虏到石角塘修建光启学校的校舍。此时,邱氏人口不断增多,学生人数也在增多,而九祠的建筑面积有限,故而改大书房为重建光启学校的校址。这样,由光启堂筹集资金,日本人绘图设计,在马鞍山口(今村委会后背)建成12间新校舍。

  民国期间,光启学校是邱氏族办私立学校,经费由族中筹措,主要招收本族子弟入学读书,培养本族人才。

  综合有关资料,民国时期光启学校的职教人员有:

主席:邱习传;校长:邱士赝、邱可棚、邱可樽。教师:邱士赝(兼)、邱习诗、邱可棚(兼)、邱士台、邱玉麟、邱炳燊、张锦标、邱可樽(兼)、邱士哉、邱可焕、邱士宝、邱士南、邱秀峰等。

  民国时期,对本族乃至七拱乡、阳山县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邱姓族人有:

  邱习传(),字慕曾。

。学识广博,做事认真。热心教育,造就人才。民国初年,重建七拱通儒

。民国廿六年(1937),出任光启学校董主席,捐赠大批文教用具,贡献巨大。

  邱习诗(),字兴甫。佾生。

颖敏,诗书词联,名闻乡党。历任家塾及光启学校教师三十多年。终生以教学为职业,桃李满门。

  邱可棚(),字楼甫。师范毕业。在光启学校任教员、校长十多年。

  邱士佳(),广东法政学校毕业。从军脚跛后,一直在乡中任教,为地方作育英材。

  邱士赝(),字焕章。

聪敏,诗词书画,均所成就,为族内乡里的多才多艺的才子。任光启学校教师、校长、七拱乡中心学校教师,达二十年之久。

  邱可悠(),字志远。获得国立

学位。民国廿七年(1938),日军入侵广州,返回家乡。次年1月,任阳山中学简易师范班班主任。民国三十年(1941),出任阳山中学校长,不久因病去世。才高命舛,天不惜才。

  邱士醒(1907- )。

初中毕业后,在三水县任教。民国卅七年(1948)返回家乡,在县内乡村任教。“

”下放回家,开放后复职,旋退休。是世所罕见的逾百岁寿星。

  民国时期,石角塘邱氏中学以上毕业生有:黄埔军校第一期,邱士发;警察学校,邱士喆、邱桂坚;

,邱可悠;广东法政学校,邱士佳;军校毕业,邱士河;师范学校,邱可棚、邱玉亭、邱士栋、邱焕章;中学毕业,邱士醒、邱可瑞、邱可樽;在七拱乡通儒中学读书的有邱可泗、邱可棠、邱可夺等近廿人。

  解放后,政府接管私立光启学校,改为公办石角村小学,招收本村各姓子弟入学读书。1985年小学扩建,迁到马鞍山下的小溪南岸重新建校,有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6个年级13个班,有教师17人,学生400多人。

  解放后,石角塘邱氏宗族的大学生层出不穷。其中,邱可花有9个子女,8人是大学生。今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已有百多人,其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者十多人。同时,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科局级以上干部数十人,教授、高级工程师近十人。


  饱经战乱而被迫迁徙他乡的客家族群,深知自卫保家乃立足生存异乡的第一要务,形成客家人崇尚武功、客家建筑突出防御的特点。这,在石角塘邱氏宗族足以体现。

  石角塘邱氏宗族祖辈都有习武之风,单是光启堂就有学盛、学成、学尧、学乾、学醇五名武秀才。光启堂族中俗语云“长房好打手,二房锣鼓手,三房饮烧酒......”族中练武舞狮的狮团就有五六堂,农闲时练武防身,节日喜庆舞狮助兴,战乱之时,个个成了保家杀贼的勇士。邱习轩少年时农耕之余,苦学武术,后选为孙中山卫士。孙中山去世后,调任北伐军国技(武术)教练。

  清咸丰年间,起义席卷南方大地,阳山一带也陷入长期的战乱动荡的社会。例如,七拱圩《莫氏族谱》记载:“咸丰九年(1959)七月,江西贼匪入寇,九月退去。越明年五月复至,时昏夜而来,猝不及防,被掳数人,不知去向......”在石角村中,邱氏族人合力修筑一座巨型四方围城。当年贼人连陷连州、三江、阳山三城,唯有邱氏围城固若金汤,岿然不动。今天邱氏族裔如此繁盛,应与当年乱世之中全族赖以围城得以保全有关。

  《邱氏牒谱》记载:咸丰年间,花旗贼作乱,袭扰七拱一带乡村。贼人听说石角塘人家比较富有,企图抢劫石角塘。有贼人说,那里人多不好惹。贼头说,王城那么大都攻下来了,这么小个萝卜圈算什么。此时,邱氏族人早已全部撤入四方围城,将能够带走的粮食物资、枪支弹药等财产,均转移入城。城内男女老少,全部武装,戒备森严。青壮男子昼夜守卫在城墙上,透过了望孔,监视敌人动向。乡村道路上,打木桩布鹿砦,阻敌进入,又设陷井,埋竹钉,伏击入侵之敌。各家各户的棉被,都浸透了水,铺在木制手推车上,人在后面推动来回巡逻,象现代坦克一样,随时准备打击来犯之敌。不久,贼人从松树岗攀松树下来,进入村内。只听到“轰隆隆......”几声枪响,就被早有防备的石角塘人用七尺长的粉铳“报销”了。因为枪弹内装有铁砂、铁片、铁耙齿,杀伤力极大,打得贼人呜呼哀哉。见得不到便宜,贼人只好撤走了。

  乡村坊间,还流传着当年“奎星公化蜂御敌”、“白马仙娘助阵退盗贼”的神话传奇。

  在石角塘的调查考察中,村民多次提到“飞天公”或“飞仙公”“化蜂御敌”的传说。当我们进一步问“飞天公”或“飞仙公”是何方神圣?却无人晓得。后来,有人告诉我们四方围城后城墙正中供奉着的神像就是“飞天公”。仔细观察神像:其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大的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意为用笔点定中式人的姓名。这不就是天象二十八宿之一奎宿,俗称的奎星公么!?本来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为什么在邱氏族人心目中变成了能够击退贼人的神明?

  传说在晚清咸丰年间,花旗贼围攻四方围城,形势十分危急,眼看城寨就将攻破。突然间,城寨上空飞来数以亿万的蜜蜂、黄蜂,见贼就追,见贼就蜇,蜇得贼呜呼哀哉。花旗贼见天降神兵来助战,以为得罪了天上神仙,连忙狼狈不堪地逃跑了。此后,奎星公化蜂退贼的传说便流传开来,至今仍为邱氏族人津津乐道。因此,魁星公一直安座在城墙上,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在邱氏族人的心里,主宰文运兴衰的奎星公已经成为文武双全的全能神明了。

  白马娘娘庙,在四方围城门口。奉祀白马仙娘与罗氏娘娘,这是民间传统中的神明。据说,修建围城时,先建成此屋,做木工房。城建好后,改为白马娘娘庙。估计围城竣工时,应请喃呒先生做过法事。这可能成为后来的传说的滥觞。清代咸丰年间,贼人扰乱,杜步、太平的山寨都被攻破抢劫了,又想攻占石角塘四方围城。贼佬人多势众,急攻石角塘围城,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忽然不知从何处冲出两匹白马,直闯入贼阵,来回奔突,搞得贼佬心惊胆颤,四处逃窜。贼人见攻不进城,就想讲和,条件是要交出两匹马。邱氏族人说要马没有,要战就打过来。无奈之下,贼佬只好撤退了。后来,邱氏族人才听说那两匹马是白马仙娘与罗氏亚婆变成的,专门来石角塘助战,打败了贼佬,解救邱氏族人。因此,石角塘人为纪念两位仙娘,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都要为二位娘娘设醮一夜,以酬谢神明的恩德。正如庙中楹联所言:(1)白马仙娘招兵将,罗氏亚婆护人民。(2)一注茗香酬圣德,三杯水酒谢神恩。传说如此神奇,信不信由你!

  据九十岁邱可瑞老人说,贼佬来攻石角塘时,是第三代“学”字辈当家了。当时,贼佬大部队驻扎在太平乡杏塘、坑尾,到处烧杀抢掠,不但攻占了杜步、水口、七拱、太平等乡村,甚至县城也攻了下来。可是,就是攻不进石角塘围城。我们邱姓人住进围城,大家齐心,协力守城。拥有威力很大的两三百条抬枪(火药枪),三条猪仔脚(土炮),还有其他土炮、土枪、挑子(火药枪的一种)等武器,老少妇孺也拿上长矛、担杆、菜刀,随时准备与敌人搏斗。后来,贼佬拖来了机动的“鸡公车(土炮)”来,都被打得退回去了,打死了三四十人。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了。之后,乡村流传着“石角塘枪多,三所塘多”的民谣。

  有鉴于石角塘的城坚炮利,众志成城,晚清时期邱氏宗族几乎没有被抢劫过。

  晚清咸丰乱世,邱氏族人不但能够保护自家一族,而且能够登高一呼,出人捐资,勇挑保护乡邦之责。与匪贼斗争过程中,有二人壮烈牺牲,出现一位巾帼英雄。

  邱时惺,字丹林。有胆善谋,知县委以训练乡团之重任,抗击入侵匪贼,保卫乡村。兵马未动,粮草俱缺。在堂叔学奎、学尧、学泰、学灿、学渊资助之下,购粮置械,迅速组建二百多人的乡团。日夜训练,准备战斗。多次出击杀贼,迭建奇功。咸丰四年(1854),贼人攻陷县城。督率乡勇拼力撕杀,克复县城。接着,又率师追击贼人。至鸡笼迳,遭遇贼人包围。乱阵之中,大呼杀贼,以一当百,杀出重围。事平,朝廷奖励军功五品。

  邱习翔,富有胆略,勇敢过人。咸丰年间,匪陷县城,率乡团收复之。之后,率乡勇追击贼人。至鸡笼迳,地势险绝,陷贼人埋伏,奋力拼杀,英勇阵亡。咸丰五年(1855),入祀犁头社学义勇祠。

  邱时匡(),字正臣。身材魁伟,胆略过人。咸丰六年(1856),贼攻县城,时匡率乡勇追贼至鸡笼迳,被贼击伤臀部,仍奋勇杀。从秤架河入连江,游水

。不久,伤势过重,不幸去世,时年二十四岁,知县宫步霄惋悼不止。

  邱学泰,字舒文。秀才。咸丰年间,匪贼练四虎流窜七拱等地。贼人撤退之后,连州三江协台王某勒索良民巨款,没有得逞,遂诬陷一批良民为匪贼。学泰与彭念祖、吴光轸等赴省城广州衙门控告,省宪将王某撤职查办,乡民得于安定。咸丰七年(1857),

部队进袭七拱,邱学泰凭借先人筑有的四方围城,在乡邻的配合之下,击退之。

  邱时谟,字辰阁。岁贡生。咸丰年间,盗贼四起,联络乡绅,开设民团局,筹办团练。日夜操持防御之计,布置乡村抗敌之策。张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等贤人语录,提高乡人捍卫盗贼、保卫家乡的决心,乡民深为敬佩。

  邱邹氏(1837-?),十八岁嫁入邱家。次年,丈夫邱时匡被贼杀害。没有生下儿子。不久,花旗贼进攻围城,枪炮震天。初时,众人畏惧,不敢出城战斗,眼看围城将陷敌手。突然,邱邹氏挺身出城,孤身击贼。众人见状,大呼杀贼,出城搏击,贼人溃败。当时,号称巾帼英雄。

  晚清时期,邱姓有七人以军功入传县志。其中,邱时惺,受朝廷奖励军功五品,邱学奎、学尧、学泰、学灿、学渊五人,均受奖军功六品,邱时嵩奖军功八品。


  时到今日,石角塘仍在流传“阿报伯一锤一千谷”的故事,说的是邱习报,他青年入伍当兵,在兵工厂做工时学得修理枪械的手艺。回家之后,开打铁铺营生。民国初年,阳山民团局长梁秀清叫他修理一挺损坏了的机关枪。邱习报说:“修枪可以,拿一千斤谷来。”接过枪后,上下里外审视一番,抡起大锤,就是一锤,把枪修好了。原来,是枪的某个部位弯曲了,砸一锤就直了,问题也解决了。

  民国时期,邱士发、邱习轩参加了东征、北伐战争。邱士发还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战役”。抗日军兴,邱桂坚(可初)等十多人先后投奔抗日军队,参加抗日战争,为争取民族存亡作出一定贡献。

  邱士佳(),广东法政学校毕业。民国九年(1920),任粤军书记、军需等职。

  邱可初(),字桂坚。民国廿一年(1932),选送广东西北区干部养成所训练。民国廿六年(1937)抗战军兴,编入暂二军任排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后来,参加长沙战役,据说在衡阳飞机场做过副营长。之后,得军长兼粤湘桂边区司令邹洪将军赏识,升特务连连长,驻防阳山县城。民国卅六年(1947),任阳山县自卫队大队长。二年后,任七拱乡长。1950年,去香港定居。

  传奇人物——邱习纹,字文光,人称纱伯、纱叔,兄弟排行第七,又呼七叔,绰号“纱头文”。据说,邱习文在陈济棠手下当兵,跟广州黑红白三教九流混得烂熟,长年在广州“捞世界”。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七叔的势力越来越大,不但广州人怕他,连鬼也怕他三分。一次,去南洋打工的族人在船上被贼佬抢了,回到广州就找七叔。不久,被抢财物如数找回。又一次,族人押船往韶关,突遇贼人打抢。贼佬高呼“埋头(船靠岸),冇烟抽啰,畀口烟抽下啦!”族人说:“我也冇烟啊......”随即,打出备好的“邱”字旗号,贼人不敢再出声了。又一次,族人坐“兜(小轿)”过山坳卡口,被贼佬截停。族人说:“纱伯还在后头呢。”也顺利通过了。他娶了广州人做老婆,其妻捡了一个日本小孩来养,并养大成人。长子士发,出生于广州河南,1924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当时的通信地址是:广州黄沙述善前街十号二楼。

  今人邱河清先生说,1966年“文革”期间,到南京邱有家小住,听邱有说过一些事情。南京沦陷前,邱士河、邱士新到南京找邱有,说想当卫士。邱有见两人才十几岁,还未生性,不敢收留。后来,两人去了重庆。他们见戏院外面停放靓汽车,故意搞坏轮胎,被中统(或军统)特务抓获。听说他们是行政院长孙科卫士邱有的兄弟后,叫邱有来辨认,才被保了出来。后来,邱士河被兄长邱士发带去西安,入军校训练了二三年。然后,安排在干训校当主任,专门训练连以下干部。邱士河老婆是西安陆军医院的军医,外哥是新疆一个军长。邱士河做过空军旅副旅长。解放后,被遣送回石角塘,在七拱卫生院做过医生,西安有三个儿子。近年,其孙子留学德国。邱士新,投奔了延安参加了红军。1948年,北方土地改革时,因为家里是地主,就逃跑回家了。不久,去了香港,生二子,有一子做酒楼生意。邱士发,带过几个兄弟叔侄去当兵,如可妹、可盏、可贱、可潭、可嘉等。临近解放,每人给了一些银元,叫各自回家务农。

  解放战争时期,邱可泗、邱成匹在校读书时秘密入共产党,后来还上山打游击。解放后,在地方任职。

  解放后,邱可花、邱成柱等人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朝鲜战争爆发后,邱可花、邱成柱等四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来,邱可花当了连长,在黑龙江落户。

卫士邱时之女邱秀珍,参加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卫生部工作,今存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等签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军证字第610584号〕。其爱人王树兴,随大军南下解放阳山县,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步兵科,为桂林军区高级军官。

  石角塘邱氏家族,传承着客家人勇于开拓、发展图强的观念,长期践行耕读传统,又能积极投身社会变革活动。晚清以来,石角塘邱氏族人与国内外社会名流、伟人政要结下不解之缘。

  晚清时期,石角塘邱氏族人通过读书科举,资助士子进京赴考,与当时高官名士结缘。其中,两广总督阮元为举人邱自新立“文魁”,广东布政使魏元煜为太学生邱学光立“国魁”匾额。

  1、郑士超(),邻村杨梅坑人。清代有名诗人。

  邱汝相资助寒士郑士超上京赶考,一举高中乾隆六十年(1795)第六名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正直清廉,世人称誉。后来,郑士超辅导邱自新、邱学儒等邱家子弟读书,使他们取得不小进步,邱自新考中了举人。邱汝相八十大寿时,郑士超从京城寄送礼物,表示感恩与祝贺。

  2、杨懋建(),字掌生。梅县人。聪明绝世,为两广总督阮元赏识。道光十三年(1833)会试第一,总裁阮元以其卷字多写说文违例而撤其名。晚年归粤,主讲阳山书院、连州南轩书院。著《京华杂录》、《留香小阁诗词钞》等。

  杨懋建在阳山、连州讲学期间,邱氏子弟多投门下求学。咸丰二年(1852),邱氏光启堂重修完工,入火之时,同宗兄弟请其撰联:“琼山启宇推珠海,佐吏尊经仰右文”。以示祝贺。

  1、邓泽如(),字远秋。新会人。早年赴南洋,经营工商业。光绪卅三年(1907)加入同盟会,主持南洋支部,负责筹款。民国三年(1914),任中华革命党英荷属各埠筹款委员长。民国十九年(1920)回国后,任护法军政府矿务局长、大元帅府建设部长、两广盐运使、国民党广东支部长。民国廿二年(1923)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

  邱玉如、邱士苹两人在马来西亚结识邓泽如,受其影响而加入同盟会,筹集革命活动经费,为肇造民国作出贡献。

  2、大总统孙与夫人宋庆龄

(),名文,号逸仙、中山。香山县(今中山市)。青年行医,后致力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运动。光绪卅一年(1905)创建同盟会,举为总理。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爆发,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元旦在南京就职。次月辞职,八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民国二年(1913)讨伐袁世凯,次年,建立中华革命党。民国四年(1915)与宋庆龄结婚。民国六年(1917)选为护法政府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去职。民国九年(1920)回广州,翌年任非常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

叛变,退居上海。次年,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重组国民党。民国十三年(1924),在国民党“一大”会上,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民国十四年(1925)三月,在北京逝世。民国十八年(1929)六月,移柩安葬南京中山陵。

  宋庆龄(),女,海南文昌县人。民国二年(1913)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毕业后,追随孙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民国四年(1915),与孙中山结婚。孙中山逝世后,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民国廿年(1931)后,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爆发后,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募集医药物资,支援抗日。抗战胜利后,呼吁制止内战。创办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幼福利事业。解放后,历任中央副主席、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1981年5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同月在北京逝世。

  邱习琚、邱士苹是孙领导的同盟会员,在南洋筹集经费,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运动。邱习琚回国后,推荐族人邱堪、邱炳权及外甥邹海成为孙中山卫士。粤秀山之役(详见附录),邱堪、邱炳权冒死保护孙中山、宋庆龄夫妇脱险,功莫大焉。经过战火的考验,他们深得孙中山与宋庆龄的信任。这时,邱堪、邱炳权又推荐族人邱士发、邱时、邱玉亭、邱习轩、邱有成为孙中山卫士。时间是考验一个人的最好见证。邱氏一门七名孙中山卫士,尽管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却也应尽了作为一名卫士的忠诚。尤其是邱有,青年时为孙中山卫士,为孙中山守灵三年多,护送孙中山安葬中山陵,之后被迫撤出中山陵拱卫队,又成为孙中山之子孙科的卫士。抗战胜利后,邱有主动要求回到中山陵,履行因日寇入侵而未尽之责,继续守护中山陵。邱有一生追随孙中山,不离不弃,至死不渝。在邱有的生前,深受感动的宋庆龄授予“终身卫士”。也许正是有此殊荣,邱有在遭受红卫兵的肉体摧残、人格侮傉之下,仍然忍辱负重,无怨无悔,甚至为之献出最宝贵的生命!终身卫士——实至名归!

  孙科(),字哲山。香山县(今

市)人。系孙中山与原配卢慕贞所生。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随父从政。历任元帅府秘书,广州特别市市长。民国十五年(1926)任广东省政府建设厅长,后兼代省政府主席。民国十一年(1928)任考试院副院长。次年任立法院长。民国廿七年(1938)奉命与苏联谈判,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等,争取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民国卅四年(1945)任国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长。民国卅七年(1948)再任行政院长。次年辞职赴台湾,后移居美国。1965年返台,1966年任考试院长。

陵卫队缩编时,转为行政院长孙科的卫士。

  邹洪(),台湾新竹人。保定军校毕业。民国廿八年(1939)任新二军军长。卅一年(1942),擢第三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卅四年(1945)一月,调粤桂边区总指挥,总指挥部设阳山县城。当年四月于阳山去世,赠陆军上将。

  邹将军驻阳期间,让连长邱桂坚选二名懂建筑的日军俘虏到石角塘修建学校,即光启小学。


  邱玉如(),名习琚,字玉如,以字行。少有大志,壮年远赴马来西亚打工谋生。约光绪卅三年(1907)前后,结识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拥护

提出“驱除邀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不久,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推行三民主义学说。任交际兼筹饷员,筹集革命活动经费。民国元年(1912),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协理侨居地的党务工作,并且继续筹饷。民国八年(1919)回国之后,在广州任国民党支部庶务干事,兼理海外同志竞社事宜。民国十年(1921),孙中山大元帅府创建卫士队,急需卫士人员,推荐族中侄辈邱堪、邱炳权,及外甥邹海三人,为孙先生卫士。民国十二年(1923)任广州市公安局督察,次年任广州市河南十一区三分署署长。期间,结识番禺萧岗乡绅耆徐伯华、区玉书,江夏乡李春等,劝息萧冈、江夏武力之争,化解多年积怨。两乡村民感其德,平价出让两乡中间的田地一百多亩,使其居中开办农场。同时,指导村民和平互助,和谐生活。从此,两乡不再发生纷争。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逝世,次年弃政从商,经营农场,又在佛山经营酒米行业。民国廿四年(1935),任南京市铁路总稽查。民国廿六年(1937),任广东建设厅矿务视察员。抗战爆发后,敌机频频轰炸广州,健康欠佳,行动不便,将农场交托侄孙阳照夫妇料理,举家返回阳山石角塘居住。1952年的群众运动中,遭受批判斗争,而死于非命。

  邱士苹(1878-?),青年时远渡重洋到马来西亚做劳工谋生。约光绪卅三年(1907)前后,结识同盟会南洋支部负责人邓泽如,经其介绍而加入

领导的同盟会,任交际兼筹饷员。筹集活动经费,支持孙中山革命斗争。后来,回乡务农。

  邱堪(),原名士堪。少读私塾,家居务农。为人聪悟,性格豪爽。  民国十年(1921),得胞叔邱玉如举荐成为

的卫士。工作负责,严守纪律,颇得上级赏识。民国十一年(1922)六月十六日,陆军总长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令部将叶举率兵围攻总统府。情势危急之下,邱堪等六十多名卫士誓死保护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夫人。与叛军激战两昼夜之后,先后将孙先生、宋夫人护送脱险。次年,赶走陈炯明后,孙中山返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民国十三年(1924)元旦,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的颁奖大会上,得到孙中山颁发、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各一枚,并一起合影留念。同时,晋升卫士大队中队长。次年孙中山逝世后,卫士队改编,调任浙江铁路缉私连连长,改任京、沪、杭、甬铁路巡官督察。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调南京中山陵警卫处上尉副官。南京沦陷后返粤,在广东公路处梅箓站任职。日本投降后,仍在该站任科员。解放后,退休定居广州。1973年,在广州世。

 邱炳权(),名士榜,字炳权,以字行。青少年时,居家务农,兼营小贩。民国十年(1921),得堂叔邱玉如的介绍,入

大元帅府卫士队服务。生性勇敢,做事尽责。次年六月,陆军总长陈炯明率兵叛变,炮轰总统府。邱炳权等六十多名卫士,奋勇阻击叛军,保护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脱险。民国十二年(1923),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次年元旦的颁奖大会上,得到孙中山颁发、宋庆龄佩戴的金质奖牌、奖章,同时晋升卫士大队第一中队小队长。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逝世后,卫土队改编之际,劳伤病重而不治,时年31岁。

 邱士发(),谱名士膺,世称是膺。为人慎重,处事和蔼。家世务农,父亲为军人。少年勤奋好学,于阳山县立高等小学修业。先后从黄埔军校、中央军官训练团高级班毕业,官至陆军中将。

  民国十二年(1923),由堂兄邱堪介绍,入

广州大本营卫士队服务。次年春,由卫士大队长卢振柳介绍,保送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学习。当时,编在第四队11号,年仅18岁,是军校最年少的学生。(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校领导有总理孙中山、校长******、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授部副主任叶剑英等)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任黄埔军校入伍生团区队附、排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连长、营长。民国廿年(1932)“一二八”

时,任第五军八十八师副团长,率部迎战日寇数昼夜。旋代理团长。民国廿三年(1934),任第一军第一师参谋主任。民国廿五年(1936),任第一军少将副官处长。民国卅八年(1939)春,任中央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第四团(团长******,简称战干四团)第一总队总队长,次年一月,升团部办公厅少将主任,兼人事科科长,后转教导部少将主任。后来,调任中央军事委员会西北青年劳动营副教育长,中央陆军学校第七分校少将副处长。民国卅四年(1945)秋,改任军政部第十七军官总队总队长。翌年初,调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少将副处长。民国卅六年(1947)秋,改任绥德专署专员。次年,调国防部总务处中将处长。民国卅八年(1949)初,任粤汉、广丸、广三铁路警备司令部广州指挥所主任。同年秋,举家迁往台湾,任“国防部”高级参议。1973年,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66岁。生前友好组成治丧委员会,由罗列上将任主任委员,罗奇、夏信屏为副主任委员,于三月廿六日上午在台北市立殡仪馆举行公祭后火葬。遗孀李芳兰,子志膺、少膺,女小兰等。

 邱时(),名可时。为人诚实,做事认真。民国十二年(1923),入

卫士队任卫士。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在北平(今北京)逝世,奉命北上守灵,后护送孙中山灵柩安葬南京紫金山,担任中山陵园警卫小队长。后来,陵园警卫队缩编,调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的特务员(警卫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请假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畜牧场,稍有成就。1969年在家去世,终年70岁。

 邱玉亭(),又名可珼。师范毕业后,任本乡小学教师。民国十三年(1924)承堂叔邱堪的介绍,入

陆海军大元帅府卫士队,任文书兼特务长。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卫士队改编,调南京宪兵三团通讯连排长。民国廿年(1931),升通讯连连长。民国廿六年(1937),通讯连改编时,弃军从商,在四川省成都市经营饮食业,稍有成就。解放后,并入公营企业,为成都饮食部门工人。1971年去世,终年72岁。

 邱习轩(),家世农民。少时务农,闲习武术。为人果敢,见义勇为。民国十二年(1923),入

先生卫士队服务。民国十五年(1926)一月至十八年(1929)七月后,任北伐军国技(武术)教练。民国廿五年-廿八年(),任阳山县政府兵队附,兼国技(武术)教练。民国卅三年至卅九年(),任本乡第六保保长。做事尽职,颇得人心。1957年在家去世,终年68岁。

 邱有(),原名士有。家世务农,少读私塾,入县立小学修业。忠厚纯朴,魁梧壮实,擅长猴拳,能开双枪。民国十二年(1923)得堂兄邱堪介绍,入

先生卫士队服务。恪尽责职,严守纪律。民国十四年(1925)孙中山先生在北平(今北京)逝世,奉命北上守灵。民国十八年(1929),护送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平奉安南京紫金山,任中山陵园警卫小队长。后来,陵园警卫队缩编,调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的特务员(警卫员)。抗日战争期间,随行政院撤退陪都重庆。民国卅四年(1945)秋,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中山陵警卫队服务。解放后,仍一直在南京中山陵工作。1969年去世,终年67岁。

  3、邱士发之妻——著名作家李芳兰

李芳兰(),女,又名廉柏。湖南岳阳人。台湾著名作家,美国华侨领袖。邱士发将军之妻。初时,就读湘雅医院。后保送河北定县“实验县乡村建设研究院”。毕业后,在衡山卫生院工作。抗战初期,组织“湖南战地服务团”,(后来,该团成员熊向晖成为

副部长、安全部副部长,赖少其成为教授、版画家、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省文联主席,越南人黄志成担任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秘书。)任团长,从事前线救援。民国廿八年(1939)秋,编入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第十五期受训,毕业后任战干四团教官。期间,与战干四团少将主任邱士发结婚。抗战胜利后,创办文襄中学任校长,《时代日报》发行人兼社长,从事教育及文化救国工作。后来,举办军眷生产合作社、扫除文盲协会。民国卅八年(1949)迁居台湾后,任“国防部陆军总司令部”妇联分会总干事。不久,调北市党部第六组组长,筹组台湾省妇女写作协会,任总干事。丈夫去世之后,移居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参与筹办旅美黄埔校友会、旧金山荣光联谊会。1988年,创建北美中华新文艺学会,任理事长和荣誉理事长。著《寒梅》、《喜相逢》、《天涯之声》、《永恒之爱》、《湘水悠悠》、《漫天旋风》等书,编有《芳兰小说集》等。

  1、宋庆龄与邱姓卫士

先生邱门七卫士的故事在七拱一带乡村广为流传,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谨录邱河清、邱思明、邱继发等人的口述资料,以供后世参考。

  1922年,从南京带着邱堪等廿七名卫士回广州。次年,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总统府。当时,邱堪、邱炳权、邹海(邱家外甥)等卫士,一边打,一边保护孙中山先行撤离总统府。在护送孙中山登上永丰舰而脱险之后,邱堪、邱炳权等人返回总统府,护送宋庆龄撤退。当撤到虎门的一条船后,牛高马大的邱炳权背着宋庆龄登上军舰。事后,他们二人受到孙中山、宋庆龄的表彰,奖给金牌,此后每月发给特殊津贴——恩饷,据说只有极少数卫士获此殊荣。后来,两人均勒石题名于广州粤秀山《抗逆卫士题名碑记》,以示后人。其后,邱堪又向孙中山先生推荐本家兄弟邱士发、邱时、邱玉亭、邱习轩、邱有等人为孙中山卫士。这样,石角塘邱家一共有七个半(外甥邹海算半个)孙大总统的卫士,这在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

  某日,邱卫士(七卫士之一)身着便装,保护宋庆龄外出活动。走在热闹的街道上,忽然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向宋庆龄撞过来,邱卫士猛然从腰间拨出手枪,直指那人的胸膛,大声喝:“不要动!”宋庆龄看到之后,赶快伸手托起邱卫士的右手臂,将枪口抬向天上。对邱卫士说:“老人家是无意走过来的,不要难为他了......”又对老人家说:“老人家,对不起,没事没事......”说完,自己先走开了。事情虽小,可以看出宋庆龄为人低调,关爱普通百姓。

  奉安南京中山陵之后,宋庆龄每一年要去四五次中山陵祭拜孙中山。同时,也会看望守陵卫士。

粤秀山之战后,邱堪深得国父的信任,宋庆龄曾经邀请邱堪与妻李欢、子可樽到广州大元帅府团聚,大家共进饭餐。孙中山逝世后,邱堪携子可樽随宋庆龄到了上海,可樽在宋庆龄住处居住,就读上海粤东中学。1936年,邱堪次子可棠生于南京中山陵,满月时候,宋庆龄闻讯亲自送来礼物,表示祝贺。还逗襁褓中小可棠玩。母性慈爱,溢于言表。解放后,返乡务农的邱堪与在广州的邱时处境艰难,宋庆龄写信给其两人表示慰问,汇钱接济其困境。特别是“文革”期间,宋庆龄知道邱堪遭受残酷迫害之后,马上写信给有关部门,救邱堪于水火之苦海。


 2、终身卫士邱有的生前死后

  2007年4月清明时节,

卫士邱有的三子金生、长女竟仙、次女竟惠等回乡探亲祭祖。同时,把他们父亲陪同孙中山原配卢慕贞在

的合影等珍贵照片赠予县人民政府,还讲述有关邱有鲜为人知的事情。

  父亲家世务农,少时担谷到县城读书。生得高大魁梧,性格忠厚朴实,不太爱说话。孙先生一生廉洁正直,是父亲的榜样,对子女的管教十分严格。成为卫士之后,刻苦训练,精通猴拳,能开双枪。孙中山在房间休息时,作为贴身卫士的他,就在房门口值班保卫。有时,******来求见,问口令,答“委员长”。由于经常用“委员长”作口令,后来******也喜欢人家叫他做委员长。孙中山离开广东的时候,喜欢让父亲做广东菜,说他做得好吃。粤秀山之战后,父亲升为卫士大队二中队中队长。1925后,孙中山先生在北平(今北京)逝世,父亲奉命北上。当时,孙先生的灵柩停放在碧云寺。停置灵柩的屋子,阴森可怕,有的卫士不敢去值夜班,往往请父亲代为守卫。父亲跟随孙先生多年,敬仰先生为人,加上胆子也大,只要有人出半斤酒、四两花生,父亲是愿意代为守卫的。父亲进入屋子,向灵柩叫一声“先生”,鞠躬致意,然后在一旁值守。父亲在碧云寺守护灵柩达三年多,期间娶了寺外煤场村女子田敏质做老婆,也就是我们的母亲。1929年,父亲护送孙先生灵柩从北平奉安南京紫金山,之后任园警卫队小队长。后来,陵园警卫队缩编,调行政院长的特务员(警卫员)。南京沦陷之前,我们全家四口搭乘孙科的专机飞回广东,先到孙中山老家翠亨村,然后自行回到石角塘。不久,一家人去了重庆。在重庆时,我们小孩子喜欢到孙科公馆玩耍,父亲知道后,叫我们不要去,因为陈姨太比较势利。当时,父亲的月工资是40块大洋。南京解放前夕,陈汉、马湘动员大家去香港、台湾,父亲坚持守卫中山陵,不肯走。不久,市长来视察中山陵,问父亲:“人家都跑了,你为什么不跑?”父亲说,我邱有没有什么家产,只有七个子女,不怕共产党“共产”。然后,陈毅动员父亲加入解放军,说可以给他高级待遇。后来,裁减守卫人员,中山陵拱卫组只剩下六个人,范良是组长,父亲是少校副官。1956年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到南京中山陵谒陵献花,父亲被邀请陪同委员长、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向孙中山先生献花,一起合影留念。五十年代后期,全国粮食紧缺,我们一家就靠父亲每月49.5元工资来吃饭、读书,过生活。一次,外交部长陈毅问父亲等人有什么困难,当知道卫士们的家庭子女多、日子过得艰难之后,马上表态“没问题,政府养得起”。叫父亲打报告到,反映真实情况。1959年,国务院批下来,范良提到100元,父亲95元,其他人85元。不久,特批父亲离职休养,关系转到南京市交际处,负责接待外国贵宾参观中山陵。父亲先后接待贺龙等国家领导人,以及苏联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相当于全国人大委员长)等外国政要,他们都会送小礼品给父亲作纪念。时间,我们家多次遭遇抄家,连宋庆龄给父亲的“终身卫士”题词在内的所有物品都给抢走了。父亲还被强加上“历史反革命”、“现行反革命”、“国民党反动派”、“苏修特务”等罪名,多次被红卫兵拉去批斗毒打。最后,父亲被打成重伤,又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于1969年7月15日含冤去世。1978年12月,父亲冤案得到平反,经南通区同意,葬在南通市郭岭头公墓。  


  邱氏宗族定居石角塘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勤耕苦种,经营有方,几十年间成为一方巨富。他们先后修建了五座广府镬耳式客家围屋,又修建了十多座九厅十八井式客家围屋,还建有一幢融合中西风格的小洋楼,及一座独立的四方围城,全部建筑面积达一万六千多平方米,是县内最大规模的古代建筑群。可是,单靠耕田种地,又如何能修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这里又有一个传说。

  话说邱汝相得到冯家赠送的马草宝地之后,先是搭建茅厂以栖身。后来,建成一座镬耳围屋。之后,请来风水先生精心度定最好的地方,创建邱氏宗祠,即今光启堂。由于资金有限,邱汝相率领几个儿子亲自掘土挖基础。当挖到祠堂正中的天井位置时,出现了奇迹——挖出了几缸金银!就这样,光启堂一夜暴富,不断地买田买地,不断积聚财富,不断地建造房屋,成为全县第一首富。

  类似意外挖得金银而修建了大屋的传说,在县内太平三和洞、黄坌昆岗等地也有流传。上世纪八十年代,连州某山村挖地基时挖出几百斤古代铜钱,确有其事。

  石角塘邱氏古代建筑,兼容中西、或客家广府的建筑特色,气势宏伟,装饰精美,是粤北民居精品。石角塘邱氏围屋,于1996年被收入《广东名胜古迹辞典》。2007年5月,阳山县政府同意将石角塘村镬耳式客家围屋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角塘邱氏宗祠有三座:九祠,光振堂,光启堂。

  九祠,又称上祠,在村西,座西北向东南,两进一天井,砖木瓦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八十九世祖日安生汝相等四子,先后徙居阳山:长房汝康居石角村,二房汝奇居石角马塝,三房汝相居石角塘,四房汝政居大崀。初时,每逢清明节都要派人回长宁老家祭扫祠墓。为遵循“坟墓护身,祖祠护魂”的传统,日安裔孙经过商议之后,将陈氏骸骨请了过来,择地安葬,又在石角塘辟吉地创建邱氏宗祠,取永久之意,俗名久祠。因此,九祠是为日安公派系七拱、大崀、杜步等地宗亲的公共祠堂。

  光振堂,是邱汝钦派下祖祠,在石角塘蓝灰屋。近年按旧基重建,座西北向东南,砖木结构,两进一天井,门前为半月形池塘,占地面积510平方米。

  光启堂,是邱汝相派下的祖祠,清嘉道年间(约)创建。后世多次重修。广州戴国雄先生认为,是有珠江三角洲广府祠堂风格的典型客家宗祠。

  光启堂,座西北向东南,七间二进,三天井,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大门之外,是镶砌卵石的门坪、半月形的池塘,远处开阔的田野上,水圳、

自西向东流过,天际间隐现笔架山。祠堂之后,紧靠的黄土山岗连着蜿蜒盘旋而西去的群山,山上树木茂密,多一二百年的樟树,据说是开基祖邱汝相亲手种植。祠堂之左,是汝相公旧居、二房镬耳屋;祠堂之右,依次是五房、三房、四房的镬耳屋。可见,祠堂居群屋之中。大门前踏石为五根石条,象征开基祖邱汝相传五子五大房。大门门框、门槛、两边廊柱均为麻石,石门额上题“邱氏宗祠”,石门联曰“派演河南,基开岭表;家传穑事,世继书香”。正门进入是门厅,再入即天井。天井四周为拖廊,天窗上挂“光启堂”匾。上厅正中供奉“邱门堂上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宗亲之神位”,原来陈列的“进士”、“举人”等匾牌,以及“回避”牌等,已经散佚。左右通两边二间开的厢房,均有上厅、下厅夹一个独立天井。两边厢房作居室、仓厨、杂物房。这样,祠堂除了供奉祖宗神位之外,还可设私塾,兼生活人居。祠堂后墙呈半月形,与门前半月形祠堂相配合,构成一个阴阳太极之状。

  邱氏宗祠光启堂,前朝笔架岭,左依

,后靠群山。门前有龙池(半圆池塘),后依龙台(黄泥台地),中为宗祠,整体呈蛋形。这是遵循传统勘舆风水理论来设计布局的。既象蛋从无生有,又似太极阴阳衍生万物,隐喻天、地、人“三才”相合,生生不息。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气势非凡,保存完好,堪为粤北客家宗祠建筑的代表作。

  光启堂的左侧,是开基祖邱汝相最早建造的房屋,二进二天井,大小房间12间,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今已废弃。从遗址上看,座北朝南,厅堂、房间、天井均较小,虽也以灰雕装饰外墙、檐廊,却没有其五子的镬耳屋那样高大气派。

  镬耳屋,因其每栋屋的屋脊两侧对应的山墙形同镬耳,故而得名。

  光启堂的镬耳屋,清嘉道年间修建。开基祖邱汝相与江氏传五子,是为五大房。邱汝相去世后,江氏命子孙合力建成五座镬耳屋,才允许分家。加上邱汝相所居的一座,共有6座。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今存4座2700平方米。

  邱氏镬耳屋,首先说其结构。大门高大宽阔,有缩回,突出气势。门额有匾额,如“翰林第”、“司马第”等,一显官职,二示功名。从大门进去是门厅,又叫下厅,两侧各有一间房。门厅设一门屏,有一个正门、二个侧门。屏板上方是漏光气窗。正门之上常挂有功名官职匾额,如“国魁”之类。平常关闭,只有高官贵客登门、或结婚祝寿喜庆时才打开,因为正门往前是天井,需要铺上木板才可以通行。中门洞开,邀入中厅、上厅,是对高官贵客、喜庆者的尊重礼遇。侧门一般不关闭,为日常生活中的通道。侧门进入是拖廊,是一进屋与二进屋之间的通道,两廊间之正中为天井。以麻石铺边,或垫底,或以鹅卵石垫底,下设金钱眼,通暗渠排水。天井四角有廊柱,以石柱础承之。拖廊的左右,是厨房与杂物房,或是偏间,与门厅侧房一样,多住打工下人。二进的正中是中厅,有上下两处屏风,设置与大门的厅屏基本一样。其功能是招待客人的客厅,摆有名贵桌、椅、案、几等家私,以花瓶、字画装饰。两侧有主人房,宽七尺二寸,可摆两张床,床不打对面,斗头床不吉利,内床女、外床男。中厅进去也是天井,拖廊两侧为厨房、杂物房。三进中间为上厅,摆设与中厅大致相同。这是客人来时年青女子或已婚女子活动的地方,不经主人允许,外人不能入内。上厅的两边也有主人房。其实,进与进之间的天井两侧都有一个侧门,通向侧边的房屋。两侧房屋,也有一进、二进、三进,进与进之间也有天井,一般比正中天井略小。这里,一般是子孙各房居住、生活。从屋内结构上看,完全具有客家围屋的特点。

  其次说外观。从大门外看,以灰砂舂墙为基础,高约2米,上砌青砖到顶。墙上有透光窗,以四个四瓣青花瓷窗作窗栏。正面檐下外墙饰以松桂灰雕,大门匾上的墙壁画有梅兰、花瓶、人物故事等吉祥图画。外墙角有卷草纹黑灰雕,所有瓦檐均有带“福”、“寿”字的黄瓦当,屋顶铺黄灰瓦。每栋屋顶上都有龙船形硬山顶屋脊,一进、二进、三进的屋脊,渐次升高。两端为镬耳形封山墙,耳形两边各有一条低首龙纹。镬耳形封山墙,一是彰显气势,二可防火。大门框为石质,木板厚重,上有盘花形铜门扣,后有横杠加固。屋内的屏风、门页、檐挡板均有花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等雕刻,异常精美。所有梁柱,全为杉木,以雕有花纹的柱础承之。漏光气窗,花纹各异,或方形,或菱形,或镂花,等等。概而论之,其特色是“门前卵石路、镬耳封火墙,顶有龙船脊,檐刻花草纹,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隔扇做内墙,中间天井水归塘”,属典型的清中期岭南古代建筑风格。从外观上看,基本上是广府镬耳屋的装饰。

  据广州戴国雄先生说,镬耳屋为清朝中晚期珠江三角洲广府族群的传统代表建筑,基本上以独立单栋为主,栋与栋之间以巷隔开。但是,石角塘的邱氏镬耳屋,则栋与栋之间以天井、廊道连通,四周以房屋围绕,成为一座独立封闭的房屋,具有鲜明的客家围屋的特点,我们称之为“镬耳式客家围屋”。石角塘邱氏围屋,既保持了客家围屋注重自卫的特点,又引入了广府镬耳屋的高贵气派,融合广府与客家的传统建筑风格。既保持了传统,又有大胆的创新与发展,是其最大特色。

  光启堂五房的五座镬耳式客家屋,略述如下:

  长房子升的镬耳屋,称△△第,三进四天井,在村前右侧,四方围寨之左,建筑面积830平方米。外面环绕44米长的围墙,占地1300平方米。据族谱记载,子升是太学生,生有六个儿子,其中两个监生,三个庠生,一个登仕郎。因此,当时的长房在人才与财富上,是五房中最有实力的。所以,长房有能力单独修建了一幢镬耳围屋,周围绕以高达三米的围墙。围墙以灰砂夯筑,颇为坚固,有枪眼,可射击,兼了望。现在,整座屋已经拆毁,仅墙头仍在,还有前栋两个镬耳山墙及部分瓦面,正门保留尚好。

  二房子埙,外翰生,居翰林第,三进四天井,大小房间34间,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今存大半。

  三房子箎,太学生,捐

州同,居司马第,四进六天井,大小房间32间,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今基本保存完整。

  四房子和,捐布政司经历,居儒林第,三进六天井,大小房间26间,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今基本保存完整。

  满房子顺(榜名自新),举人,官

州判,居△△第,三进四天井,大小房间19间,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今基本保存完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龙卧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