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霍克战机75战机?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97式是下单翼的,速度更快,盘旋也很灵活

这样的话,在进行狗斗时,97有更多的咬尾和摆脱的机会

在火力方面,大家半斤八两

所以,如果遇上97的话,霍克将陷入打不过、跑不掉的不利局面

原标题:这型战斗机是抗战时期中国空军的主力,装备数量比美军还多

1937年8月14日,当时中国空军第四大队27架霍克-III战斗机在杭州笕桥上空与来犯的日本海军航空兵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的18架九六式陆攻机发生交战,当场击落3架九六式陆攻机,击伤1架(后坠毁于海面)。这是中国空军在抗战爆发以后进行的首次空战,而“8·14”笕桥空战也因其取得3:0的战果而被国民政府定为“空军节”。

第四大队是著名的高志航大队,当时使用的是“霍克”-III型驱逐机。霍克-III型是美国寇蒂斯公司BF2C型驱逐机(战斗机)的出口名称。在1930年代,美国海军痛感自己手中的F11C-2型战斗机,也就是国民政府也有装备的霍克-II型战斗机,性能无法满足需求,特别是固定式起落架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寇蒂斯公司与美国海军合作,推出了新型的XF11C-3型战斗机。XF11C-3型战斗机沿用了F11C-2型的克拉克-Y型双翼构型,采用怀特公司的R-1820-80型气冷活塞发动机,最大功率700马力。尽管XF11C-3型速度提高了27公里,但是操作性却由于重量增加而下降,美国海军感到非常不划算。在试飞阶段,XF11C-3型战斗机改用了金属结构,采用NACA2212型机翼,转而将其作为战斗轰炸机研发,名称也改为XBF2C-1型,寇蒂斯内部编号Model

改进后的BF2C-1型机身长7.41米,翼展9.6米,高度3.03米,机翼面积24.34平方米,空重1509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065公斤。BF2C-1的最大飞行速度为362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53公里/小时,航程1,167公里,实用升限8,230米,爬升率655米/分钟。其武备上装备了1挺7.62毫米勃朗宁M1919型中型机枪和机头左侧1挺12.7毫米勃朗宁M2重机枪,机腹挂架可以挂载500磅(227公斤炸弹或副油箱。在30年代的标准来看,BF2C-1型性能还算不错的。

部署在“突击者”航母上的BF2C-1,属于VB-5中队

美国海军拿下了27架BF2C-1的订单,1934年10月交付并配属给“突击者”号航母上的VB-5中队。不过由于起落架的操作问题和飞行时翼梁会震动,很快便退出现役。在美国海军版本失败后,寇蒂斯以同样机型继续进行外销型修改,修改版称Model 68或Hawk III(鹰-III或者霍克-III),与美国海军版本不同的是取消着舰钩和换回以往寇蒂斯系列的木制克拉克Y平底型机翼、发动机更换为R-1820-F53型活塞发动机、更换机枪强化火力。Model 68C之后则更换三叶螺旋桨减轻发动机震动问题,Model 79,或称Hawk IV的进一步改进型将发动机更换为R-1820-F56型,并加装封闭式座舱让飞机速度进一步提升,武装方面把机头左侧机枪换为M2重机枪以强化火力。这些外销型出口到了4个国家,除了中国外,阿根廷进口了10架霍克-III和1架霍克-IV;泰国空军进口了24架霍克-III,土耳其空军则进口了1架霍克-III。泰国空军的霍克-III一直服役到1949年。

美军自用型涂装的BF2C-1

1936年,国民政府与寇蒂斯达成协议,国民政府将向寇蒂斯采购高达102架Hawk-III(Model 68C),进入中国后被人称之为霍克III或者新霍克,以区别之前装备的霍克-II型。不过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霍克-III的数量只有70余架,尚未完全交付。就这样,作为国民政府空军在抗战爆发时最新锐的战斗机,霍克-III迅速投入到8·13淞沪会战中。相比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P-26、菲亚特C.R.32、霍克-II等型号驱逐机,霍克-III在性能上是颇为不错的。在淞沪会战中,霍克-III成就了中国空军第四大队这样的王牌部队,早期的王牌飞行员,从高志航到刘粹刚,都驾驶的是霍克-III型,其中刘粹刚以14架的战果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战绩最好的王牌飞行员。除了空战,霍克-III也承担了一定的轰炸任务,在8·14当天早上还执行过轰炸任务,不过后来霍克-III都拆除了轰炸组件,被作为纯粹的驱逐机使用。

交付给中国的霍克-III

但是对比日军当时的主力装备,日本海军的95式舰载战斗机(A4N)和96式舰载战斗机(A5M)以及后来的日本陆军97式战斗机(Ki-27),霍克-III在面对95舰战时有着一定性能优势,但面对96式和后来出现的97式,在飞行速度上和机动性上有着非常显著的差距。不过相对而言,日本飞行员在战术上比较呆板,因此中国空军才有与之一搏的机会。当然,当时中国空军手中的230架左右的驱逐机是无论如何不能与日军相比的,初期空军有限的战斗机机队很快就消耗殆尽,中国空军第一批精英飞行员则被战争迅速吞噬。

霍克-III主要用于长江中下游的抗战中,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之后就基本从一线主力的位置上退出,从事后方教学训练,前线战斗机主力由后续采购的霍克-75(P-36的出口型)、苏联援华的I-15系列和I-16接替。不过在后来还有少量战例中有霍克-III的影子,比如1938年9月28日,日军派出9架轰炸机首次轰炸昆明,空军教官周廷芳和姚杰驾驶霍克三击落了3架日机。之后由于日机经常进行夜间轰炸,在夜战当中要长时间巡逻但I-15和I-16却航程不足,霍克三却有副油箱而航程较远,故在1940年6月,空军第4大队22中队又使用了9架霍克三于夜战巡逻当中,之后又交给18中队至该年9月,之后霍克三就在中国空军当中退役。

民国空军装备的霍克-III武昌号

霍克-III留下的照片并不太多

现在很多人在讨论中国空军在二战中有过非常多的糟糕表现,比如战斗机躲到被护航的轰炸机群中寻求保护、地面遭到袭击等等。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当时的极端落后,中国空军在二战中极端缺乏空战理论(这样在作战后就无法进行科学地总结和归因),培训体系也极端不完善,维护能力则基本取决于运输线的供应,战斗力较为低下是自然而然的。如果不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进入,仅仅凭借中国空军自己的力量根本没有与日军进行制空权争夺的能力,这在1940年日军首批零战11型出现后更为显著。不过应该看到是,即便在中国当时极为落后的情况下,真正能够成为飞行员的都是富家子弟,这才能拥有足够的受教育水平来具备飞行的基础,而能够提供这样水准的家庭在中国比例极少,可以说空军依然聚集了一大批当时的精英。遗憾的是,这样的精英群体依然无法对抗日军,除了综合国力外似乎也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差距了。

这种场面其实只持续了没多久就消失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克战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